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专题研究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专题研究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专题研究

(完整版)种群的特征练习题

知识点一种群与种群密度 1.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 ) A.一个群落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D.八个种群 答案 C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绵羊和山羊分属两个不同的物种,这里的八群羊中,所有的绵羊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所有的山羊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所以,这八群羊应属于两个种群。 2.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答案 B 解析A项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是出生率;B项为水体生物的种群密度;C项乔木的种类不唯一;D项不在同一区域。 知识点二种群密度的调查 3.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 答案 C 解析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 m2的正方形为宜。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4.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答案 D 解析标志重捕法要求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而迁入和迁出、标记符号过分醒目、环境条件的改变等都会使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前后发生变化,A、B、C三项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该地域刺猬数量为400只,种群密度大约是100只/km2。 知识点三种群的其他特征 5.经调查数个不同海岸的笠螺种群。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总重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与生物总重量呈正比关系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检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 (2)尝试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2.能力目标 掌握使用血球计数板测定酵母菌数量的方法。 3.情感目标 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二、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既是一个显微观察实验,也是一个探究实验,实验过程涉及微生物培养法、抽样检测法、显微观察法以及模型构建法等技能方面的训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但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有多方面培养价值的实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实验技能的指导。 三、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但仍有四个问题值得注意: (1)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但对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不了解; (2)对实验观察有一定的了解,但持续观察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数学模型建构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情况分析:由于教师是初登讲台的新老师,没有多少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突发状况。 基于学情分析与教师情况分析,本节课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两个: 一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并熟悉血球计数板的使用; 二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及师生的有效互动,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血球计数板检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四、教学重难点 1.若浓度过高会造成观察到的小方格内酵母菌数目太多。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小方格内适宜的细胞数为3~5个。数目太多很难清点,往往导致结果不准确,此时要对培养液作适当稀释,计算出原浓度溶液中细胞的数目。 学生知道要稀释,但不知道稀释多少倍、如何稀释。指导学生先大概数出酵母菌数目,据此确定稀释倍数。例如小方格中大约有35个细胞,就进行l 0倍的稀释:用移液管取1 m L原液到试管中,加入9 m L的无菌水。最后进行相关

最新实验报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报告: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班级姓名小组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研究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通过使用血球计数板掌握单细胞生物的计数方法。 二、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三、实验材料:酵母菌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四、实验用具:无菌水,试管,棉塞,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无菌滴管,无菌移液管,小烧杯或小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纱布、滤纸、镊子、盖玻片。 五、方法步骤: 1、取相同洁净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马铃薯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甲、乙、丙,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 5、每天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六、实验记录表 根据表格数据绘图: 七、实验结论: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型增长变化。 数 量 时间

高中生物必修章节检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A.提出假设→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B.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检验和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C.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D.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提出合理假设 解析:建立数学模型的大致过程是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观察研究对象并且分析、提出问题;其次选择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基本数量关系并确定其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合理假设;接下来就要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建立数学模型;最后一般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答案:C 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K值是固定的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K值。“J”型增长是理想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没有K值。 答案:D 3.在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解析: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的增长是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指数增长,B图所示的增长曲线便属于此种情况。 答案:B 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必修三15++种群数量的变化(二)练习word版本

<<<<<<精品资料》》》》》 15种群数量的变化(二)练习 命题人李中梅审核人赵雨润 一.选择题 1. (2005卷I)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 的S型曲线,应该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 ?种群数量稳定 B ?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2?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 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 . 100 只 B . 200 只 C . 300 只 D . 400 只 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 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4?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总是处在波动中的原因是() A .人类的干扰 B .食物的不足 C.多种因素的影响 D .环境条件是无限的 5?近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A .控制所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B .检修光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C .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 D .实施分区管理,避免纠纷 6.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 .“探究水 族箱中群落的演替”实验中,水族箱应放在黑暗密室中 B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洋葱根尖细胞用吡罗红染色 C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 D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叶绿体和线粒体都不需染色 7.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 .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 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

(完整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题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要求 基础训练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12.5—20分钟便可繁殖一代。假如在现有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下,大肠杆菌每小时可分裂3次,则一昼夜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 () A.23×24B.3×24×2 C.23×24 D.3×224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2.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λ=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1.3 N0B.1.69 N0C.2.3 N0D.5.29 N0

3.下列各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J”型增长的是 () A.当只有食物条件受到限制时 B.当只有捕猎者不存在时 C.当环境一开始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D.只有在实验室中 4.近年来,由于太湖富营养化趋于严重,常常发生大面积的蓝藻爆发式生长,使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日益受到威胁。蓝藻在这段时期内的数量变动属于种群的() A.“J”型增长 B.“S”型增长C.直线型增长D.无规律增长(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5.当食草动物从超载的天然草场上移走后一段时间内,该草场上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植物量增加 B.植物量减少 C.植物量始终保持稳定不变 D.植物量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6.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一个固定大小 的铁丝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 给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数量的变化,应近似于右图中的 ()A.曲线A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7.某地三年前新办一个养兔场,开始时只有不到50只兔,现在已繁殖增长到上万只。在这三年内,兔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符合() A.“J”型曲线B.“S”型曲线C.直线上升 D.抛物线 8.种群数量稳定是指()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 C.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9.种群的型增长是在无限制的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模式。在自然界实际情况下,由于受到的限制,种群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最终的增长模式一般为型增长。10.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 美国的一个岛屿。环颈雉引入该岛后 的增长曲线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 (1)环颈雉引入该岛后,种群的增长 曲线表现为 _______型。 (2)在1937~1942年间,环颈雉的增长曲线近 似于_______型。 (3)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又称。本例中这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3.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注意: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仪器介绍:血细胞计数板 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 血细胞计数板是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其中共有400个小格,供微生物计数用。这一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体积为0.1mm3。 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 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1)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2)将血细胞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 (3)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细胞计数室内. (4)计数;五点取样法 3.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每个小格酵母菌数目×400×104×稀释倍数 注释:培养的时间不同取样酵母菌的稀释倍数是不同的。 2.方法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一)提出问题: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吗?养分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吗? (二)设计实验:将24支试管分成ABC三组,每组8支。A组为实验组,装培养液10 mL,酵母菌母液0.1mL,环境温度28℃。B组装培养液10 mL,酵母菌母液0.1mL,环境温度5℃,与A组形成温度条件对照。C组不装培养液,只装无菌水10mL,酵母菌母液0.1mL,环境温度28℃,与A组形成营养条件对照。 (三)实验操作: 1.配制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和酵母菌母液; 2.预先设计分装。先每次用10mL刻度吸管吸取10mL培养液到A组和B组试管,用另一支10mL刻度吸管吸取10mL无菌水到C组试管。待分装完毕,每支试管加塞后把试管扎成捆后,然后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的名称、组别、日期。 3.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无菌条件避免其他菌) 4.接种菌种:用灭菌干净的1mL刻度吸管每次吸取0.1mL酵母菌母液,往每支试管中加入。(注意滴加量不要太多,避免初始菌数过多。) 5.培养:将A、C试管置于28℃的恒温箱中培养。将B试管置于5℃的恒温箱中培养。 (5℃的恒温箱可由某些型号冰箱保温室设定5℃时代替。)

种群和群落练习题带答案

课时作业(十三) 1.(2017·永州二模)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 D 解析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 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 关系为“互利共生”,故A项错误;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 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故B项错误;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故C项错误;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 测是竞争关系,故D项正确。故选D项。 2.(2017·永州二模)用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表所示: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图中的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第13-25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 快,而不是生长加快,故A项错误;第17-29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说明死亡率增加,故B项错误;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成虫增长率的下降,故C项正确;第1-37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增长,故D项错误。故选C项。 3.(2017·甘肃一诊)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C.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2值上下波动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象、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答案 D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研究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通过使用血球计数板掌握单细胞生物的计数方法。 二、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三、实验材料:酵母菌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四、实验用具:无菌水,试管,棉塞,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无菌滴管,无菌移液管,小烧杯或小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纱布、滤纸、镊子、盖玻片。 五、方法步骤: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

5、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六、实验结论: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实验目的: 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3、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 二、实验原理: 1、高等植物的分生组织有丝分裂较旺盛。 2、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变化不同,可用高倍显微镜根据各个时期内染色体的变化情况,识别该细胞处于那个时期。 3、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染成深色。 三、实验材料:洋葱(可用葱.蒜代替),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质量浓度为ml或ml的龙胆紫溶液(将龙胆紫溶解在质量分数2%的醋酸溶液中配制而成)或醋酸洋红液,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固定装片。 四、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玻璃皿,剪子,镊子,滴管。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材料用具:酵母菌贮用培养液、无菌葡萄糖溶液、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移液管、滴管、有螺旋盖的试管、试管架、记号笔、直尺、坐标纸、比浊计(比色计)、显微镜。二.材料简介: 1.选用酵母菌的原因: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 2.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世代间不重叠。 2.血球计数板: 具体操作方式:用滴管从试管中取1滴培养液到血球计数板的方格区,盖上盖玻片,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计数板: 五点取样法1个大方格=16个中方格 =400个小方格(16×25) 3.比浊计(比色计):测定溶解度。 三.实验步骤 Ⅰ.配置样品并分组(配置2个样品):用记号笔标记有螺旋盖的试管A、B; A组(10mL无菌葡萄糖溶液+0.1mL酵母菌贮用培养液) B组(10mL无菌葡萄糖溶液)

注: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Ⅱ. 细胞计数(抽样检验方法) 1.拧紧试管盖将试管A 轻轻震荡几次(目的: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 2. 用滴管从试管中取1滴培养液到血球计数板的方格区,盖上盖玻片,让培养液自行 渗入。静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 3.试管B 重复该步骤; 4.样品2重复2、3。 ★计数注意事项: 盖 1.计数顺序:左上 右上 右下 左下; 2.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数; 3.细胞间若有粘连(死亡),则数出团块中的每一个细胞; 4.出芽酵母的芽体体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1/2,则算独立个体。 芽体 出芽生殖——无性生殖 5.用比浊计测定各试管的浑浊程度(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与其浑浊度之间的关系) 细胞总数计算方法: 每方格内细胞数(细胞数÷方格数)×2500×10 2500:每方格体积=2mm×2mm×0.1mm=0.4mm2 1mL=1cm2=1000mm2 1000÷0.4=2500个(每毫升方格数) 10:一试管大约为10mL 。

种群和群落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3分,共7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A.年龄组成 B.性别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3.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需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 4.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5.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6科学家到某地进行生态考察,发现该地区鸟类数量急剧减少。为了查明原因,科学家采取的完整科学研究方法是() A.通过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 B.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可能原因→初步判断→得出结论 C.观察,提出问题→分析,提出假设→设计,完成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D.初步分析,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观察与验证→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 7.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A.现有人口的数量 B.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C.现有人口的年龄组成 D.生态因素的变化趋势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考点解读 考试说明要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C级) 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类型及其原因,指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③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实验器材解决实验问题 ④明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能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 二、基础知识 1.酵母菌 酵母菌是一种既能进行出芽生殖又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由于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以及种群内部和外部因素对种群个体数量影响的良好实验材料。此外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研究。 2.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等,而“J”型曲线与“S”型曲线都只研究了种群数量的情况。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一般都是“S”型曲线,该曲线有一个K值,即。“S”型曲线的形成原因是。 3.血球计数板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片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然后推算出含菌数的一种方法。血球计数板是常用的计菌器之一。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一种仪器,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这一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容积为0.1mm3,即1mm×1mm×0.1mm方格的计数板;大方格的长和宽各 2mm,深度为0.1mm,其容积为0.4mm3,即2mm×2mm×0.1mm方格的计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葡萄挂满了枝头。葡萄除了可以直接食用外,我们还可以用来酿酒。酿酒过程中会用到一种微生物—酵母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代谢类型属于兼性厌氧型。工厂需要生产大量酒精,需要大量繁殖酵母菌。 通过必修一学习,我们知道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那酵母菌大量繁殖的条件是否需要氧气?培养过程中酵母菌数量如何变化? 我们先预期理想条件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情况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以分裂或出芽形式增值,增值后一般是一分为二。如果N0个酵母菌从0代开始同步增殖,写出t代酵母种群Nt的数学表达式。不错,t代酵母种群数量Nt=N02t 数学表达式对应的图像是什么样呢?从图中可以看出,理想条件下,酵母种群数量成指数增长的方式,由于曲线形状为J型,所以也叫J型增长。 让我们分析一下J型增长的特点,第一个特点即种群数量呈现指数增长,增长过程中增长率如何变化?什么是增长率?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下面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J型增长的增长率,用v表示增长率=N t- N t?1/ N t= N02t- N02t?1/ N02t=1/2 ,所以J型增长的第二个特点为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条件适宜时酵母可2小时增殖一次。10.4天与地球同等质量;反映了生物增殖的潜能,体现了达尔文的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能不能这么增长?不可能!为什么?哪些限制?那么真实的是什么样子?需要我们做实验来进行研究 下面介绍一下我们班兴趣小组同学课下完成的探究不同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第一步配置酵母菌培养液,并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 第二步分成两组,一组直接接种酵母菌,另一组接种酵母菌后用石蜡油液封,均置于28℃下培养。 第三步:每天计数酵母菌细胞数量。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用到一种工具血球计数板,它是一种专门计数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仪器。由于时间原因,血球计数板的具体应用我们不再讲解。 这样连续培养五天并每天统计酵母菌的数量变化,得到如下的实验结果,下面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兴趣小组得到的结果。 先分析在无氧条件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根据得到的结果,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先看问题1:描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是如何在发生变化的?分析变化原因?由实验结果可知,第一天内酵母菌数量迅速增加,随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酵母菌数量几乎不再变化。我们分析第一天酵母菌数量迅速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刚培养时培养瓶中还有

(完整版)种群和群落练习题带答案

h e i r 课时作业(十三) 1.(2017·永州二模)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答案 D 解析 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关系为“互利共生”,故A 项错误;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故B 项错误;噬 菌体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故C 项错误;两种绿 藻属于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 测是竞争关系,故D 项正确。故选D 项。 2.(2017·永州二模)用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表所示: 时间(天)1591317 21 2529 3337成虫数(只)6102871 131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图中的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 ”型增长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第13-25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生长加快,故A 项错误;第17-29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说明死亡率增加,故B 项错误;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 有关,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成虫增长率的下降,故C 项正确; 第1-37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 ”型增长,故D 项错误。故选C 项。3.(2017·甘肃一诊)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C.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2值上下波动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象、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答案 D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测试题及答案 4.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时知能评估一、选择题 1.(2010年高考浙江理综)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a点时,若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可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但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则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个体数量不会大幅超过b点。天敌的大量捕食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变动,但无论增加还是减少,其种群个体数量始终会在K值上下波动,变化过程与c~d段相似。答案:A 2.(2010年高考全国理综) 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图表示的是( ) 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B.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C.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D.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解析: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呈“J”型增长曲线,A项错;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在分裂间期完成复制(n→2n),在分裂后期又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2n→n),不会从“O”点开始,也不会维持在一定水平,B项错;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酶促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增加呈直线上升,C项错;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在开始阶段随CO2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由于植物叶肉细胞的内在因素(如C5的含量、酶的数量等)的限制,在CO2含量增大到一定范围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上升,D项对。答案:D 3.(2009年高考广东卷)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

酵母菌种群数量习题

1.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时,获得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图中O、M、N、P代表相应发酵时间)。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M点前酵母菌不进行细胞呼吸 B.终止发酵时间应选择在P点时 C.酒精浓度的增加会抑制酵母菌繁殖 D.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 2.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3.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4. 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一块面积不大的某区域,第一次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较多,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还可用取样调查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5. 下面是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正确的是( ) 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③计数④计算种群密度⑤丈量 A.①→②→③→④ B.①→⑤→④ C.①→④ D.①→③→②→④ 6.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2 mm×2 mm)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3个。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那么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 ) A.5.2×104 B.3.25×105 C.5.2×103 D.3.25×104 7.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 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

第4章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真题练习

第4章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真题练习

一、选择题 1.(2013·课标Ⅰ卷)某农场面积约140 hm 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 2 C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标志重捕法以及食物链营养级与所含能量关系等相关知识。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鼠总数量约 为x ,则x 100=2802 ,x =14 000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 000140 =100只/hm 2;群落的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

密度;食物链中的营养等级越高,该营养级所含能量越少。 答案:C 2.(2013·浙江理综)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A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20%;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1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会越高;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出生率会降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3.(2012·海南卷)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用样方

种群测试题

高二生物周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2.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蚯蚓等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 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5.如图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 种群增长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 是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率对应乙图中的f 点,ac段可看成是“J”型增长 B.当种群增长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 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 在c点 D.根据“J”型增长数学模型N t= N0λt,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图乙表示 6.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情 况,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 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 别绘制出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为a、b、 c,如图所示。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 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最少

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练习: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2017.9)(附答案)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练习题2017.9 1.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B. 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C. 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下图表示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中“+”表示增加,“-”表示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 势 B. 甲、乙、丙、丁都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 处于K值时的种群,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D. 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能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 3.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的是 A. 带标记的个体警惕性提高而不易被再次捕获 B. 初捕和重捕间隔的时间长短 C. 重捕时,捕获的带标记个体受伤死亡 D. 初捕和重捕的范围是否一致 4.田鼠是稻田中最常见的害鼠.为了调查稻田某区域内田鼠的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A. 样方法 B. 标志重捕法 C. 目测估算法 D. 记名计算法 5.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2010年11月份南方某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A. 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迁入增多 B. 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 C. 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大 D. 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出生率增大 6.某同学调査正方形样地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用五点取样法取样,下表为各样方的植株数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该同学需要改进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