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健康教育学

护理健康教育学
护理健康教育学

第一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健康教育

1、定义: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合理利用资源,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它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以传播健康信息为主要措施,以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标,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

2、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

⑴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计划、组织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

⑵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从而防止疾病,增进健康,不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

⑶融合了医学科学、行为科学、传播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

⑴按目标人群或场所分类

①学校健康教育——指通过学校、家长及学校所属社区内成员的共同努力。向学生健康经验和知识结构。对象包括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及大学生。

②职业人群健康教育——指通过提供健康知识、技能、服务,促使职业人群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③医院健康教育——指以病人为中心,针对医院患者个体及其家属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康复。

④社区健康教育——指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目的是挖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保健潜力

⑵按教育目的或内容分类:防治疾病的健康教育、营养健康教育、环境保护健康教育、生殖健康教育等。

二、健康促进(核心策略是社会动员)

1、定义:"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使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2、健康促进的领域

⑴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如政策、法规、财政、税收。

⑵创造支持环境:工作和生活环境。

⑶加强社区行动

⑷发展个人技能

⑸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卫生服务责任由个人、社区组织、卫生专业人员、卫生机构、商业部门和政府同承担。

3、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渥太华宣言》明确了健康促进的三个基本策略,即倡导、赋权与协调。

第二章人类行为与健康相关行为

一、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

1、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引起的反应,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美国心理学家伍得渥斯提出了著名的S-O-R行为表示式。刺激—有机体—行为反应

2、行为的构成要素:

⑴行为主体——人。

⑵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⑶行为环境——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⑷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及所应用的工具。

⑸行为结果——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的影响。

3、人类行为的分类:

⑴本能行为:由人的生物性所决定,是人类的最基本行为,如摄食行为、性行为、躲避行为、睡眠等。

⑵社会行为: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其造就机构来自社会环境。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

4、人类行为的特性

⑴目的性:目的性是人类行为区别于动物行为的重要标志。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类行为的目的性也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前提。

⑵可塑性:通过不断地学习、环境的影响,人类的行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就是人类行为的可塑性。一般而言,年纪越小,其可塑性越大。工作者应抓紧人们社会化关键期教育。

⑶差异性:健康教育的措施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5、人类行为的适应形式:有六种,即反射、自我控制、调试、顺应、应对和应激。

⑴反射:人体通过“反射弧”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方式称反射,最基本的反射与本能行为相联系。如看到突然飞来的物体,人立即产生的躲避行为。反射为人类的适应行为奠定了基础。

⑵自我控制:当某种行为可导致正负两方面的结果时,个体常常对自己的部分行为进行控制,以达到适应社会的目的。

⑶调试: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的方式和过程。调试一般发生在协调矛盾、解决冲突的过程中。

⑷顺应:指个体与群体不断接受新的经验、改变自己行为方式(如根据医嘱,按时服药-顺应的适应性行为)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⑸应对:指个体决定是否采取某种行为,以适应目前

或长远的需要。

⑹应激:是个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

6、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

⑴被动发展阶段—在0~3岁内,此阶段的行为主要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发展而成,如婴儿的吸吮、抓握。啼哭等行为。

⑵主动发展阶段—在3~12岁内,此阶段的行为有明显的主动性,其主要表现为爱探究、好攻击、易激惹、喜欢自我表现等。如5岁问为什么。

⑶自主发展阶段—自12~13岁起延续至成年,此阶段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

⑷巩固发展阶段—巩固发展阶段在成年后,持续终生,此阶段的行为已基本定型,但由于环境、社会及个人状况均在不断变化,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不断的调整、完善、充实和提高。

7、影响行为的因素:人类行为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即受遗传、环境及学习因素的影响。

⑴遗传因素:基因的复杂性导致人类行为的多样性。

⑵环境因素:生态环境、人文地理、医疗卫生、风俗信仰、教育环境、制度与法规、经济基础、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意外事件等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外在大环境

⑶学习因素:学习是行为发展的促进条件。人类一般通过3种学习方式来发展行为:①通

过无意模仿获得日常生活行为;②通过有意模仿获得自己崇拜、羡慕的行为,如演员的举止等;③通过强迫模仿获得规定行为,如队列训练

二、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行为。分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类。

1、促进健康行为:简称健康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⑴促进健康行为的特点

①有利性—行为有利于自身、他人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如不吸烟。

②规律性—行为规律有恒,而不是偶然行为。如定时定量进餐。

③和谐性—行为与所处环境相和谐。

④一致性—个体外显行为与内在心理情绪一致。

⑤适宜性—行为的强度能理性控制

⑵促进健康行为的类型

①日常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如合理营养、充足睡眠、适量运动等。

②避开有害环境行为—指避免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有害健康的危险因素,如离开污染环境、积极应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等。

③戒除不良嗜好行为—指自觉抵制、戒除不良嗜好的行为,如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等。

④预警行为—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事件的预防性行为及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事故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等。

⑤保健行为—指有效、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医、遵医嘱等行为。

2、危害健康行为简称危险行为,是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⑴危害健康行为的特点:

①危害性—行为对自身、他人、社会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现存或潜在的危害,如吸烟行为。

②明显和稳定性—行为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非偶然发生。

③习得性—行为多为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学到、养成。

⑵危害健康行为的类型

①日常危害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职业活动中危害健康的行为习惯,如吸烟、酗酒、缺乏体育锻炼等。

②致病性行为模式—指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如,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C型行为模式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等。

③不良疾病行为—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患病到疾病康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利于健康、疾病康复的行为,如瞒病、恐病、讳疾忌医、不遵医嘱等。

④违规行为—指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并危害健康的行为,如药物滥用、性乱

三、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

⒈知信行模式(KABP或KAP)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可用下式表示:知识--→信念--→行为 "知"为知识、学习,"信"为信念、态度,"行"为行为、行动。知信行模式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其中关键步骤是确定信念,改变态度。以戒烟过程为例。为改变一个人的吸烟行为,使其戒烟,首先要使吸烟者了解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益处,掌握如何戒烟的方法;从而使吸烟者形成吸烟危害健康的念,产生自觉、自愿戒烟的积极态度;最终才可能产生戒烟的行为

⒉健康信念模式(HBM)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们要采取某种促进健康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认识⑴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及严重性①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②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⑵认识到采取某种行为或戒除某种行为的困难及益处。①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②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障碍的认识⑶对自身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也称效能期待或自我效能。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克服障碍,完成这种行动,到达预期结果。健康信念模式遵循以下步骤:首先,充分让人们对其危害健康行为感到害怕;其次,使他们坚信:一旦放弃这种危害健康行为、采取相应的促进健康行为会得到有价值的后果,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最后,使他们充满改变行为的信心。

第三章健康传播的方法与技巧

一、健康传播的基本概念

1、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

2、传播的要素

⑴传播者:又称传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在社会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

⑵受传者: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同样,受传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大量的受传者称为受众。

⑶信息与讯息: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讯息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完整意义的信息符号所构成的具体信息。讯息是一种信息,通过讯息,传授双方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⑷传播媒介:又称传播渠道,是讯息的载体,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的纽带。

⑸传播效果:是传播对人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3、传播的分类:按照传播的规模,可分为5种类型。

⑴人际传播又称亲身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信息交流,是个体之间相互沟通。人际传播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共享信息的最基本传播形式。

⑵群体传播是指组织以外的小群体(非组织群体)的传播活动。

⑶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传播机构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⑷组织传播是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现代社会中,组织传播已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即公共关系学。

⑸自我传播又称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

4、健康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健康传播具有以下4个特点:

⑴传递的是健康信息

⑵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⑶传播的过程具有复合性

⑷对传播者有特殊素质要求。

二、人际传播:又称亲身传播,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信息交流,个体之间相互沟通。人际传播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共享信息最基本传播形式。

⒈特点:⑴是全身心的传播:多感官传递接收信息

⑵以个体化信息为主:情感信息交流占重要地位。

⑶反馈及时。

⒉健康教育中常用人际传播形式(劝服是最有助于有效交流的技巧。)

⑴咨询—针对前来咨询者的健康问题,答疑解难,帮助其澄清观念,做出决策。

⑵交谈—通过与教育对象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传递健康信息和健康知识,帮助其改变相关态度。

⑶劝服—针对教育对象存在的健康问题,说服其改变不正确的健康态度、信念及行为习惯。

⑷指导—通过向健康教育对象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使其学习、掌握自我保健的技能。⒊人际传播的技巧

⑴谈话技巧

①内容明确:一次谈话围绕一个主题

②重点突出:重点内容应适当重复,以加强理解和记忆。

③语速适当:给对象思考、提问的机会。

④注意反馈

⑵提问技巧

①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的问题比较具体,对方用简短、确切的语言即可做出回答,适用于收集简明的事实性资料。

②开放式提问:开放性提问的问题比较笼统,旨在诱发对方说出自己的感觉、认识、态度和想法。适用于了解对方真实的情况。

③探索式提问:又称探究式提问。探索式提问的问题为探索究竟、追究原因的问题,如"为什么",以了解对方某一问题、认识或行为产生的原因。适用于对某一问题的深人了解。

④偏向式提问:又称诱导式提问。偏向式提问的问题中包含者提问者的观点,以暗示对方做出提问者想要得到的答案.适用于提示对方注意某事的场合。

⑤复合式提问:复合式提问的问题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此种提问易使回答者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回答,故应避免使用。

⑶倾听技巧①集中精力②及时反馈

⑷反馈技巧

①肯定性反馈—对对方的正确言行表示赞同和支持时,应适时插入"是的"、"很好"等肯定性语言或点头、微笑等非语言形式予以肯定,以鼓舞对方。

②否定性反馈—当发现对方不正确的言行或存在的问题时,应先肯定对方值得肯定的一面,然后以建议的方式指出问题的所在,使对方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易于接受批评和建议。

③模糊性反馈—当需要暂时回避对方某敏感问题或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可做出无明确态度和立场的反应,

⑸非语言传播技巧

①动态体语—即通过无言的动作传情达意。如以注视对方的眼神表示专心倾听;以点头的表情表示对对方的理解和同情;以手势强调某事的重要性等。

②仪表形象—即通过适当的仪表服饰、体态、姿势,表示举止稳重,有助于对方的信任、接近。

③同类语言—即通过适度地变化语音、语调、节奏及鼻音、喉音等辅助性发音,以引起对方的注意或调节气氛

④时空语-即在人际交往中利用时间、环境、设施和交往气氛所产生的语义来传递信息。

三、群体传播

⒈特点

⑴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

⑵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群体意识越强,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越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⑶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⑷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开展健康传播的切入点。

⒉小组讨论:是在一位主持人的带领下一组人围绕主题进行座谈讨论。选择适当主持人、做好准备、掌握讨论技巧、是确保讨论效果的关键。

⑴小组讨论的步骤

①明确讨论主题:讨论前先拟定提纲。提纲包括目的、问题、内容及预期目标。

②组成小组:人数一般以6~10人为宜。

③选择时间和地点:讨论时间一般掌握在1小时左右;地点舒适、方便为宜。

④排列座位:座位的排列同样是保证小组讨论成功的重要因素。圆圈式或马蹄形。

⑵主持小组讨论的技巧

①热情接待:提前到场、表示欢迎

②说好开场白: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③建立融洽的关系

④鼓励发言:给予适当肯定

⑤打破僵局

⑥控制局面:及时提醒、婉转引导

⑦结束讨论:小结、感谢。

四、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与对策传播者、信息、媒介、受着、环境。

⒈传播者:是主体,对信息具有收集、制作、传递、处理、评价等职能。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树立良好的形象

⑵收集、选择对受者有价值的信息。

⑶确保信息的准确、鲜明、生动、易懂、适用。

⑷根据受者的特点,选择正确的传播渠道。

⑸及时了解受者对信息的反应及传播效果,不断调整传播行为。

⒉信息:健康信息是指与人健康有关的信息。泛指一切有关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知识、技术、观念和行为模式。健康信息是健康传播者传递的内容,同样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健康信息应具有以下特点:

⑴符号通用、易懂——即信息传递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必须是通用的、易懂的,以避免传而不通。

⑵科学性——科学性是健康信息的生命,是取得健康传播效果的根本保证。

⑶针对性——健康信息的选择、制作、传递必须针对受者的需求和特点。

⑷指导性——健康信息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告诉受者如何运用健康知识、技能,使受者自愿采納

⒊传播途径:是指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

⑴常用的健康传播途径

①口头传播——如演讲、报告、座谈、咨询等。

②文字传播——如报刊、杂志、书籍、传播

③形象传播——如图片、标本、食物、模型等。

④电子媒介传播——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幻灯、投影等。

⑵选择传播途径的原则。健康传播者应因人、因地、因时地选择传播途径,以保证传播

的效果。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①准确性原则——保证信息能准确地传递至受者。

②针对性原则——针对具体受者、具体情况,选择传播途径。

③速度快原则——力求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至受者。

④经济性原则——准确、有针对性、快速的基础上,考虑经济因素,尽量减少传播者与受者的经济负担。

⒋受者是指信息通过传播途径所到达并被接受的个人或群体,大量的受者也称为受众。健康传播的受众是社会人群,他们因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健康信息、传播途径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健康传播者在制定传播信息、选择传播途径时,应重点考虑受者的心理特点及动机。

⑴受者的心理特点:受者普遍存在着"四求"的心理。

①求真—信息真实可信。

②求新—信息新颖引人。

③求短—信息短小精悍,简单明了。

④求近—信息在生活、地域、情感、认识、知识等方面贴近受者。

⑵受者对信息的选择性①选择性接受②选择性理解③选择性记忆。

⑶受者的动机包括:消遣、填充时间、寻找情报、解决疑难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

⒌环境:健康传播的效果还受传播活动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⑴自然环境—如传播活动的地点、场所、距离、光线、温度、环境布置等。

⑵社会环境—如社会经济状况、文化习俗、社会规范、政策法规等。

以上五种因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传播者和受者的心理与行为,从而影响健康传播的效果。

第四章健康教育的步骤

一、健康教育诊断

㈠定义:是指在面对人群健康问题时,通过系统地调查、测量来收集各种有关事实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确定或推测与此健康问题有关的行为和行为影响因素,以及获取健康教育资源的过程,从而为确定健康教育干预目标、策略和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㈡健康教育诊断的基本步骤:根据格林模式,健康教育诊断主要从社会、流行病学、行为、环境、教育和管理与政策六个方面进行诊断。

⒈社会诊断主要目的是从分析广泛的社会问题入手,了解社会问题与健康问题的相关性,内容包括社会环境和生活质量。

⑴社会环境:包括①经济指标②文化指标③卫生服务指标④社会政策⑤社区资源

⑵生活质量:测量指标包括主观和客观指标两个方面。①主观指标:包括目标人群对生活满意程度的感受;②客观指标:包括目标人群生活环境的物理、经济、文化和疾病等状况。

⒉流行病学诊断主要任务是要客观地确定目标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⑴威胁目标人群生命与健康的疾病或健康问题是什么?

⑵影响该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⑶这些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受害者在性别、年龄、种族、职业上有何特征?

⑷这些疾病或健康问题在地区、季节、持续时间上有何规律?

⑸对那些(哪个)问题进行干预可能最敏感?预期效果和效益可能最好?

⒊行为诊断主要目的是确定导致目标人群疾病或健康问题发生的行为危险因素,任务包括:

⑴区别引起疾病或健康问题的行为与非行为因素:分析导致已知疾病或健康问题因素是否为行为因素;

⑵区别重要行为与相对不重要行为:原则1行为与疾病或健康问题密切相关2经常发生的行为

⑶区别高可变性行为与低可变性行为:所谓高可变性行为与低可变性行为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干预,某行为发生定向改变的难易程度。具体标准为:高可变性行为是①正处在发展时期或刚刚形成的行为;②与文化传统或传统的生活方式关系不大的行为;③在其它计划中已有成功改变实例的行为;④社会不赞成的行为。低可变性行为是①形成时间已久的行为;

②深深植根于文化传统或传统的生活方式之中的行为;③既往无成功改变实例行为

⒋环境诊断是为确定干预的环境目标奠定基础。

⒌教育诊断主要分析三类因素。

⑴倾向因素—指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愿望,或诱发因素。倾向因素包括知识、信念、态度和价值观。

⑵促成因素—指使行为动机和意愿得以实现的因素,包括保健设施、医务人员、诊所、医疗费用、交通工具、个人保健技术及相应的政策法规等。

⑶强化因素—是指激励行为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的支持、同伴的影响和领导、亲属以及保健人员的劝告等。

⒍管理与政策诊断:核心内容是组织评估和资源评估。组织评估包括组织内分析和组织间分析两个方面;资源评估则是对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资源进行分析。组织内分析系指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内部的分析,组织间分析系指主办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组织外部环境,分析外环境对计划执行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健康教育计划与干预

⒈确定优先项目,应遵循重要性和有效性原则。①重要性原则——优先考虑对人群健康威胁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社区稳定影响较大的健康问题。②有效性原则——优先考虑通过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改善的健康问题。

⒉确定计划目标:目的和目标是计划存在与效果评价的依据。目的是指在执行某项计划后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目的是宏观性、远期性,一般用文字表述。目标是目的的具体体现,用指标描述,具有可测量性。

⑴计划目的—是健康教育项目最终利益的阐述。

⑵计划目标—是在计划目的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对象、时间、内容或程度等问题。计划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①总体目标由三个"W"和两个"H"组成,Who—对象What—实现什么变化When—实现变化的期限 How much—变化的程度How to measure—测量的方法

②具体目标总体目标可分解为各方面、各阶段、各层次的具体目标。

⒊确定干预方案内容应包括:目标人群、干预策略、干预活动的内容、方法、日程及人员培训、评价计划等。

三、健康教育评价

1、定义;是一个系统地收集、分析、表达资料的过程,它贯穿于健康教育过程的始终。旨在确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干预的价值,为健康教育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和以后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评价健康教育质量的重点是病人教育普及率与合格率。

2、目的①确定计划的先进性和合理性;②确定计划的执行情况③确定健康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及持续性,④总结健康教育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3、健康教育评价的种类与内容形成评价、过程评、效应评价、结局评价、总结评价

⑴形成评价是对项目计划进行的评价活动,包括评价计划设计阶段,进行目标人群选择、

策略确定、方法设计等,其目的在于使计划符合实际的情况。

①具体内容:目标人群的各种基本特征;目标人群对各种干预措施的看法;教育材料发放系统,包括生产、储存、批发、零售及发放渠道;是否在最初的计划执行阶段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计划进行适度调整。

②方法:有文献、档案、资料的回顾、专家咨询、专题小组讨论等。

⑵过程评价起始于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开始之时,贯穿于计划执行的全过程。

①内容针对个体的评价内容;针对组织的评价内容;针对政策和环境的评价

②方法查阅档案资料、目标人群调查、现场观察。

⑶效应评价健康教育是通过改变目标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来实现其目的。效应评价正是对目标人群因健康教育项目所导致的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评价。与健康结局相比,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行为本身较早发生改变,故效应评价又称近中期效果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倾向因素——目标人群的卫生保健知识、健康价值观、态度、对自身易感性、疾病潜在威胁的认识等。

②促成因素——卫生服务或实行健康行为的资源的可及性。

③强化因素—目标人群采纳健康相关行为时获得的社会支持及采纳该行为前后自身的感受。

④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前后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是否发生改变、改变程度及各种变化在人群中的分布。

⑷结局评价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目标人群的生活质量。结局评价正是着眼于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后所导致目标人群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

⑸总结评价是指形成评价、过程评价、效应评价和结局评价的综合及对各方面资料做出总结性概括。

4、影响评价的因素:

常见的偏倚因素有以下五种:时间因素、测试或观察因素、回归因素、选择因素、失访。

⑴时间因素:又称历史因素。是指在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的事件。如公共政策颁布、生活条件改变、自然、社会灾害。

⑵测试或观察因素

①测量者因素:暗示效应;测量者成熟性;评定错误

②测量工具因素:包括问卷、仪器、试剂。

③测量对象因素:测量对象成熟性;霍桑效应:人们在得知自己正在被研究和观察而表现出的行为异乎寻常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在健康教育项目评价中,霍桑效应也可能影响对项目效果的客观反映。

⑶回归因素:指由于偶然因素,个别被测试对象的某特征水平过高或过低,但在以后的测试中可能又恢复到原有的实际水平的现象

⑷选择因素

⑸失访:目标人群由于各种原因中断被干预或评价。失访超过10%可造成偏倚。

第五章医院健康教育

一、医院健康教育的概念

⒈定义:又称临床健康教育或患者健康教育,是以病人为中心,针对到医院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患者个体及其家属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康复。(包括医护人员、患者、社区、社会等宣传教育)

⒉意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心理治疗、消除致病因素、密切医患关系、降低医疗成本二、患者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健康相关行为、心理卫生教育。)

⒈分类及内容

⑴门诊教育是指在门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季节、地域,侧重于常见疾病的防治教育。主要包括:

①候诊教育—指在患者候诊期间,针对候诊知识及该科的常见性疾病的防治所进行的健康教育。

②随诊教育—指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的口头教育和指导

③咨询教育—指医护人员对门诊患者或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④健康教育处方——指在诊疗过程中,以医嘱的形式对病人行为生活方式给予指导

⑵住院教育是指在住院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

①入院教育—指医护人员在患者人院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的教育。

②病房教育—指医护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的健康教育。

③出院教育—主要包括医疗效果、病情现状、继续用药、定期复查等注意事项。

*患者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门诊教育。随访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有复发倾向的慢性疾病病人。

⒉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程序

评估教育需求、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实施教育计划、评价教育效果

⑴评估教育需求评估教育需求是患者健康教育程序的第一步骤。

①评估内容

a患者对疾病或健康问题的知识水平;

b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态度;

c患者的学习能力;

d患者的环境因素。

②评估方法:直接评估—通过与患者的接触、谈话直接获得;间接评估—通过阅读患者

的病历、分析病史及其健康影响因素获得。

⑵确定教育目标即明确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目标。

⑶制定教育计划教育计划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①教育时间—从患者进入院到离开医院期间

②教育场所—应在适宜的场所进行。

③教育内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确保其针对性。

④教育人员—医院内的工作人员根据患者和家属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

⑤教育方法及工具—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和工具。

⑷实施教育计划应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①注重信息的双向传播;

②适当重复重点内容;

③采取多种教育方法和方式;

④注重教育者的态度。

⑸评价教育效果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及时修正原有计划,改进工作。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①评价教育需求②评价教学方法③评价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最新健康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健康教育学试题(一)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小题,每小题 分,共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或未选均无分。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改变个体和群体的( ) ? 知识 态度 行为 价值观 .卫生宣传通常指的是卫生知识的( ) ? 单向传播 双向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驾车时使用安全带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 ? 基本健康行为 预警行为 保健行为 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拉斯韦尔模式的 繁硎鍪牵?) ? 传者 ?信息 ?传播途径 ?受者 ?效果 传者 ?传播途径 ?信息 ?效果 ?受者 信息 ?传者 ?传播途径 ?受者 ?效果 信息 ?传者 ?传播途径 ?效果 ?受者

.高血压病患者关注电视节目中降压药的广告,属于受者对信息的选择性( ) ? 应用 记忆 理解 接受 .在传播材料预试验中,听取有关领导对该材料的修改意见属于( ) ? 可读性试验 重点人群调查 把关人调查 问卷调查 .期望寿命属于( ) ? 人群健康学指标 日常生活质量指标 临床健康学指标 社会健康学指标 .健康促进规划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 ? 设计、管理、评价 设计、实施、评价 评估、设计、实施 评估、实施、管理 .社会诊断评估的是( ) ? 需求与健康 健康相关行为 卫生服务 社会环境 ?.实现母乳喂养的促成因素是( )

? 母亲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 母亲愿意进行母乳喂养 在时间、地点上方便母亲进行母乳喂养 丈夫对妻子进行母乳喂养给予支持 ?.患者戒烟的强化因素是( ) ? 患者了解吸烟的危害 患者使用帮助戒烟的产品 医生指导患者如何戒烟 医生对患者戒烟表示肯定和赞许 ?.为了了解健康促进规划的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而进行的评价是( ) ? 形成评价 过程评价 效果评价 总结评价 ?.高血压病健康促进规划的结局评价是评估目标人群( ) ? 有关高血压知识的变化 测量血压技能的变化 饮食行为的变化 高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在收集评价资料的过程中,调查员使用了诱导性提高,属于影响评价因素中的( ) ? 观察或测试偏倚 选择偏倚 回归因素 测试工具不准确 ?.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网络,属于社区健

健康教育学模拟试题1

《健康教育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_B_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A.健康心理? B.健康相关行为? C.健康状况? D.健康知识 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_A_ A.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卫生宣传 B.健康促进>卫生宣传>健康教育 C.健康教育>卫生宣传>健康促进 D.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卫生宣传 3.不属于“KAP”模式内容的是 B A.获取知识? B.需求需要? C.形成行为? D.产生信念 4.健康相关行为是 B A.仅与疾病有关的行为? B.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C.仅与健康有关的行为? D.只是促进健康的行为 5. TABP不包括_C_ A.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B.冠心病易发性行为 C.情绪压抑 D.不耐烦和敌意 6.?以戒烟为例行为改变阶段模式_A A.不打算戒烟—打算戒烟—准备戒烟—戒烟—维持戒烟成果 B.打算戒烟—准备戒烟—戒烟—维持戒烟成果 C.不打算戒烟—打算戒烟—戒烟—维持戒烟成果 D.不打算戒烟—打算戒烟—准备戒烟—戒烟 7.社会网络的特点不包括_D_ A.密度? B.互惠 C.强度? D.物质性支持 8.制定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时,下面那一方面不重要?C A.材料是否具有可读性 B.材料的形式、风格是否易于被目标人群接受 C.语言是否精美,富有哲理 D.材料提供的信息是否全面、准确 E.目标人群是否能负担起有关费用 9.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与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_D_ A.传播者不同? B.传播模式中各要素不同? C.媒介不同? D.是否有反馈信息交流过程 10.同伴教育者应该具备哪些特征??D A.具有责任感 B.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流技巧 C.能在工作组织者和干预对象之间起到连接的作用 D.以上均是 11.下面关于问卷调查的哪一个说法不正确_B_ A.问卷调查表中的问题可以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 B.开放式问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 C.封闭式问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 D.问卷调查可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

(整理)3健康教育试题.

健康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迎接21世纪挑战的时候,两个中心概念指的是( )。 A.健康与疾病 B.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 C.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 D.健康教育和健康保护 2.“打肿脸充胖子”属于( )。 A.否认 B.曲解 C.升华 D.幽默 3.人脑中存在着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称( )。 A.优先效应 B.刻板效应 C.首因效应 D.第一印象 4.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3—12岁这个阶段的行为发展称( )。 A.自主发展阶段 B.被动发展阶段 C.主动发展阶段 D.巩固发展阶段 5.行为矫正环境中不包括下列哪个?( ) A.行为指导者 B.行为矫正对象 C.矫正场所 D.矫正时机 6.从事健康传播活动的首先原则为( )。 A.针对性原则 B.速度快原则 C.保证效果原则 D.准确性原则 7.为了监测人群经干预措施后某项危险因素和生物学指标的变化程度,必须进行( )。 A.普查 B.量表测定 C.抽查 D.定期评估 8.婴儿死亡率是指1千名几个月内的活产婴儿的死亡数( )。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9.在描述单位、地区或国家健康状况时要选用群体指标符合下列哪种对应?( ) A.范围对应 B.内容对应 C.时间对应 D.情节对应 10.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什么人的行为来实现的?( ) A.受教育者 B.教育者 精品文档

C.保健人员 D.基层卫生骨干力量 11.下列影响健康促进规划评价的因素中最常见的是( )。 A.历史性因素 B.选择偏倚 C.测试或观测的偏倚 D.回归因素 12.下列常用于结局评价中效果方面评价的指标是( )。 A.发病率 B.劳动生产率 C.智力 D.长寿 13.在下列评价设计类型中最简单的设计方案是( )。 A.时间系列 B.非随机比较组 C.单组前后比较 D.复合时间系列比较 14.学校健康促进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为( )。 A.健康行为的变化 B.健康状况的增进 C.公共卫生面貌的改善 D.生长发育水平的变化 15.控烟教育最为有效的年龄组是( )。 A.6—12岁 B.12—18岁 C.10—13岁 D.11—15岁 16.无机粉尘中含什么物质较高,因而危害明显?(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硅 D.二氧化氮 17.下列属于缺乏医务照料的职业人群是( )。 A.医务人员 B.宇航员 C.退休工人 D.乡镇企业工人 18.门诊教育应该侧重于( )。 A.系统性 B.普及性 C.深入性 D.针对性 19.下列物质中能使人体产生成瘾的是( )。 A.尼古丁 B.烯烃类 C.二甲基亚硝胺 D.酚类 20.每年一度的世界无烟日是什么时候?( ) A.5月30日 B.5月31日 C.4月27日 D.4月7日 21.评价烟草有害物质含量通常不采用( )。 精品文档

05年4月自学考试健康教育学试题

05年4月自学考试健康教育学试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课程代码:00488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卫生宣传b.健康促进>卫生宣传>健康教育 c.健康教育>卫生宣传>健康促进d.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卫生宣传 2.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进行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发展,这是行为发展的( ) a.被动发展阶段b.主动发展阶段c.自主发展阶段d.巩固发展阶段----------------精选公文范文----------------13.健康相关行为是( ) a.与疾病有关的行为b.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c.促进健康的行为d.危害健康的行为 4.有关知识的描述何者是正确的( )a.拥有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的知识就会有相应的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 b.知识和行为没有关系,如医生有吸烟危害健康的知识,医生吸烟率并不低。 c.知识是行为产生的基础,是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d.知识是行为产生的后果。

5.在疾病治疗中,患者由于药物副作用感到不适而停药,在健康信念模式中应解释为( ) a.对疾病威胁的认知b.对健康行为益处和障碍的认知 c.提示因素d.自我效能 6.下列属于人际传播的是( ) a.医生对患者的咨询b.出版书籍----------------精选公文范文---------------- 2c.在公共汽车上做广告d.在电视上做广告 7.在健康传播中,如果能适当加入娱乐的因素,将收到更好的效果,这体现了受者的( ) a.求新心理b.求真心理 c.求近心理d.求短心理 8.在描述一个地区的健康状况时使用婴儿死亡率,这是指标选用的( )a.目的原则b.可行性原则 c.公认原则d.发展原则 9.根据precede模式,在社区诊断后应为( ) a.流行病学诊断b.行为环境诊断c.管理与政策诊断d.教育与组织诊断 10.选择8-12名由相同的社会背景成员对某社会区的健康问题进行讨论,这是() a.特尔斐法b.专题组讨论 c.观察法d.访谈法 11.“社区90%的居民食用加碘食----------------精选公文范文----------------3盐”体现了健康教育规划目标中的()a.总目标b.行为目标 c.教育目标d.健康目标

健康教育学(终极版)

健康教育学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15分) 1.健康促进: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定义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P3) 2.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人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P2) 3.知信行模式:“知”是知识和学习,“信”是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行”是指行动。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过程是目标。(P59) 4.成瘾行为:成瘾行为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这种嗜好和习惯性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而造成兴奋或愉快感而形成的,如:赌博成瘾,网络成瘾,过量饮食等。(P258-259) 5.意外伤害:指无目的性,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损伤,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包括车祸,跌落,烧烫伤,切割伤,动物叮咬,溺水,中毒,医疗事故等。(P290) 6.健康教育诊断:指在面对人群的健康问题时,通过系统地调查,测量来收集各种有关事实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确定或推测与此健康问题有关的行为和行为影响因素,以及健康教育资源可得情况的过程,从而为确定健康教育干预目标,策略和方法提供基本依据。同时,健康教育诊断往往也为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评价准备了基线资料。(P133) 7.A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A型行为又叫“冠心病易发性行为”,其行为表现为做事动作快,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具有时间紧迫感),大声和爆发性的讲话,喜欢竞争对人人怀有潜在的敌意和戒心。其核心行为表现为不耐烦和敌意。(P52) 8.C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C型行为模式又称“肿瘤易发性行为”。C是癌症的第一个字母。其核心行为表现是情绪好压抑,性格好自我克制,表面上处处依顺,谦和善忍,回避矛盾,内心却是强压怒火,爱生闷气。(P52) 9.健康传播:关于健康传播的释义有多种。美国学者罗格斯于1996年提出,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这是对健康传播概念的极其宽泛的界定。国际上一种较为通行的看法是: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我国健康教育学者(1996)提出的一个操作性定义是:健康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P110) 10.社区健康教育: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社区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和过程。其目的是发动和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身,家庭和社区的健康问题,积极参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养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的健康水平。(P227) 11. 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

健康管理师健康教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六章健康教育学 1.健康教育的概念(重点) 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2.健康促进的概念(了解) 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进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包含了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 3.健康促进涉及的主要活动领域(重点) (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 (3)增强社区的能力;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4.传播的概念(掌握) 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和部分,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5.人际传播的概念(掌握)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分成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三种形式。 6.人际传播的特点(了解) ①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 ②在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 ③反馈及时,交流充分 ④相对大众传播而言,信息量比较少,覆盖范围比较小,传播速度比较慢。 ⑤在多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信息容易走样。 7.大众传播的概念(重点)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等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8.常用人际传播形式(熟悉) ①讲课(咨询) ②同伴教育③演示与示范 9.针对个体的传播材料的主要类型(熟悉) 传单、折页、小册子等供个人阅读观看的材料 10.针对群体的传播材料的主要类型(熟悉) 宣传栏、招贴画/海报、标语/横幅、DVD、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 11.针对大众的主要传播媒介(了解)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12.新型传播媒介的主要类型(熟悉) 互联网、手机

最新健康教育学试卷与答案

健康教育学试题(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4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或未选均无分。 1.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改变个体和群体的() A 知识 B 态度 C 行为 D 价值观 2.卫生宣传通常指的是卫生知识的() A 单向传播 B 双向传播 C 人际传播 D 组织传播 3.驾车时使用安全带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A 基本健康行为 B 预警行为 C 保健行为 D 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4.拉斯韦尔模式的繁硎鍪牵?) A 传者——信息——传播途径——受者——效果 B 传者——传播途径——信息——效果——受者 C 信息——传者——传播途径——受者——效果 D 信息——传者——传播途径——效果——受者 5.高血压病患者关注电视节目中降压药的广告,属于受者对信息的选择性() A 应用 B 记忆 C 理解 D 接受 6.在传播材料预试验中,听取有关领导对该材料的修改意见属于() A 可读性试验 B 重点人群调查 C 把关人调查 D 问卷调查 7.期望寿命属于() A 人群健康学指标 B 日常生活质量指标 C 临床健康学指标 D 社会健康学指标 8.健康促进规划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 设计、管理、评价 B 设计、实施、评价

C 评估、设计、实施 D 评估、实施、管理 9.社会诊断评估的是() A 需求与健康 B 健康相关行为 C 卫生服务 D 社会环境 10.实现母乳喂养的促成因素是() A 母亲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 B 母亲愿意进行母乳喂养 C 在时间、地点上方便母亲进行母乳喂养 D 丈夫对妻子进行母乳喂养给予支持 11.患者戒烟的强化因素是() A 患者了解吸烟的危害 B 患者使用帮助戒烟的产品 C 医生指导患者如何戒烟 D 医生对患者戒烟表示肯定和赞许 12.为了了解健康促进规划的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而进行的评价是() A 形成评价 B 过程评价 C 效果评价 D 总结评价 13.高血压病健康促进规划的结局评价是评估目标人群() A 有关高血压知识的变化 B 测量血压技能的变化 C 饮食行为的变化 D 高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14.在收集评价资料的过程中,调查员使用了诱导性提高,属于影响评价因素中的() A 观察或测试偏倚 B 选择偏倚 C 回归因素 D 测试工具不准确 15.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网络,属于社区健康促进要素 中的() A 创造支持环境 B 发展社区健康服务 C 建立社区健康促进机构 D 提高社区保健技能 16.医院健康促进的目标人群是() A 患者 B 患者及患者家属 C 患者及医院职工 D 患者、医院职工及所在社区的居民 17.通过开展医院健康提高病人的依从性,直接体现出医院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学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_B_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A.健康心理 B.健康相关行为 C.健康状况 D.健康知识 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_A_ A.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卫生宣传 B.健康促进>卫生宣传>健康教育 C.健康教育>卫生宣传>健康促进 D.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卫生宣传 3.不属于“KAP”模式内容的是 B A.获取知识 B.需求需要 C.形成行为 D.产生信念 4.健康相关行为是 B A.仅与疾病有关的行为 B.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C.仅与健康有关的行为 D.只是促进健康的行为 5. TABP不包括_C_ A.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B.冠心病易发性行为 C.情绪压抑 D.不耐烦和敌意 6. 以戒烟为例行为改变阶段模式_A A.不打算戒烟—打算戒烟—准备戒烟—戒烟—维持戒烟成果 B.打算戒烟—准备戒烟—戒烟—维持戒烟成果 C.不打算戒烟—打算戒烟—戒烟—维持戒烟成果 D.不打算戒烟—打算戒烟—准备戒烟—戒烟 7.社会网络的特点不包括_D_ A.密度 B.互惠 C.强度 D.物质性支持 8.制定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时,下面那一方面不重要 C A.材料是否具有可读性 B.材料的形式、风格是否易于被目标人群接受 C.语言是否精美,富有哲理 D.材料提供的信息是否全面、准确

E.目标人群是否能负担起有关费用 9.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与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_D_ A.传播者不同 B.传播模式中各要素不同 C.媒介不同 D.是否有反馈信息交流过程 10.同伴教育者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D A.具有责任感 B.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流技巧 C.能在工作组织者和干预对象之间起到连接的作用 D.以上均是 11.下面关于问卷调查的哪一个说法不正确_B_ A.问卷调查表中的问题可以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 B.开放式问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 C.封闭式问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 D.问卷调查可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 12.量表品质的测量指标包括_D_ A.信度 B.效度 C.难度与鉴别力 D.以上均是 E.以上均不是 13.健康教育社会诊断的目的和任务是_D A.评估目标社区或对象人群的生活质量并明确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 B.了解目标人群或对象人群的社会环境 C.动员社区或对象人群参与健康教育项目 D.以上全是 14.健康教育项目的目标人群,即_B_ A.一切观察到的人群 B.项目的受益者 C.亚人群 D.具有特殊社会人口学特征的人群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C_ A.过程评价起始于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开始之前,贯穿于计划执行的全过程 B.效应评价评估健康教育项目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也称后期效果评价 C.结局评价着眼于评价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后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状况乃至生活质量的变化,也称远期效果评价 D.形成评价主要发生在项目计划实施阶段 二.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健康教育总结

第一章绪论 健康教育学是一门以健康相关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和艺术。 健康教育学研究范围: 1.了解健康行为对健康状况的影响 2.找出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3.探讨健康行为的干预成效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地应用循证的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作出有益健康的决定和有效且成功地执行有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其核心是健康行为的养成。 健康教育的五个主要环节: 1.教学者 2.健康相关的信息 3.教学活动 4.学习者 5.效果 增权是指人们增强对决定他们生命事件掌控力的过程,即有能力对决定自身健康的问题作出明智的选择,即“自主自律健康行为”中的“自主”。核心是:它不能够被给予,必须是自己获得。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环境支持 健康促进的行动策略 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2.营造支持性环境 3.强化社区行动 强化社区行动的核心是社区增权。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第15页)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密不可分。如上所说,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在概念上,健康促进包括了健康教育,而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策略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健康促进通过倡导、增强能力和协调,促使人们承担对健康所应负有的责任,推进有益于健康的公共政策改革和支持性环境的创建,推动有益于健康的社会行动的实施。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促进战略思想为指导健康教育欲改善人们的行为需要得到环境和政策的支持。一句话,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健康促进健康促进也不能没有健康教育。 第二章健康行为 行为是指在内外环境刺激下有机体为适应环境所产生的反应,也是有机体为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所作出的反应。 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 行为要素: 1.行为主体——人。 2.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健康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者虚弱,而是指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状态. 2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会和国家一起卡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3健康管理:是指一个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4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进家庭单位党国公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5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动. 6自我效能:个体对执行某种特殊行动以达到某个特殊的目的的自身能力的信念. 7网络成瘾: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行为成瘾的现象,他是指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产生对网络的特殊嗜好. 8体适能:体适能是人类适应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等活动应具备的各种身体能力,通常包括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两个部分 9身体组成:是指人体体内所含脂类,水分,蛋白质及无机盐等主要化学组成成分的比率 10心血管适能:反映由心脏血液血管和肺组成的血液运输系统向肌肉运送氧气和能量物质维持机体从事运动的能力. 11体重指数:每平方米身高的体重值反映身高与体重的比例关系以及体内脂肪含量的变化. 12营养:指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身体所需要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13营养素:指营养过程中,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利用维持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14必需氨基酸:指一些人体内自身不能合成的或合成速度不能瞒住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取 1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几种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低的食物按一定的比例混合食用,可以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混合食物中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营养现象. 16平衡膳食:膳食所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应与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17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相当长间的睡眠的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常表现难以入眠,不能入睡维持睡眠困难,过早或间歇性醒来而引致睡眠不足 18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和用法用量要求的物质。 19药物不良反应: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的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20合理用药: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的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或少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21非处方药:是指病人不需要凭医师处方直接从药房或药店买到,根据患者的病情,自行判断,借助药品说明书,自我进行治疗的药品。非处方药的称谓起源于美国,称之为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

杭州师范大学预防16级 健康教育学期末复习整理

16级预防医学专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二、填空题(共10分,每格1分); 三、单项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四、判断是非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五、简答题(共25分,每小题5分);六、案例分析题(共10分,每小题10分) 1.健康教育学:是一门以健康相关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和艺术。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学在公共卫生和医学领域的实际应用,目的是促进人群的健康和福祉。 2.健康教育:是有计划地应用循证地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作出有益健康的决定和有效且成功地执行有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健康教育既是引导人们自愿采取有益健康行为而设计的学习机会,也是帮助人们达成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其核心是健康行为的养成。 3.健康素养:是在进行与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有关的日常活动时,获取、理解、评价和应用健康信息来作出健康相关决定以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动机和能力。 4.健康促进:(WHO)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共治。 5.增权:是指人们增强对决定他们生命事件掌控力的过程,即有能力对决定自身健康的问题做出明智的选择,即“自主自律健康行为”中的“自主”。 6.健康共治:是指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为了健康和福祉共同采取的行动。 7.行为:是指在内外环境刺激下有机体为适应环境所产生的反应,也是有机体为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所作出的反应。 8.行为的社会化:是指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适合于该社会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文化公认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9.人生准备阶段:从胎儿到青年期(18-20岁)。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机体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过程都很迅速,生理和心理都较稚嫩而脆弱。此期可细分为围生期、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 10.健康行为:是指人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健康状态下的行为模式,主要被当作行为目标或“导航灯塔”存在,使人们能以渐进方式努力实现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11.危害健康行为:是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其主要特点有危害性、明显性和稳定性、习得性,可分为不良生活方式、致病性行为模式、不良疾病行为、违规行为四大类。 12.自觉易感性:指行为者在对疾病的发病率、流行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对自己罹患某种疾病或陷入某种疾病状态可能性的判断,其尺度取决于个人对健康和疾病的主观知觉。 13.自觉益处:也称有效性,是指行为者对采纳某种健康行为或放弃某种危险行为后,能否有效降低罹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或减轻疾病后果的判断,包括能否有效预防该疾病或减轻病痛及减少疾病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14.自觉严重程度:指行为者对自己罹患某种疾病、暴露于某种健康危险因素或对已患疾病不进行控制与治疗可导致后果的感知。首先是对疾病生物学后果的判断,其次是对疾病引起社会后果的判断。 15.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自信程度。是指行为者对自己成功实施或放弃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即对自己行为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成功地采取一个能达到预期结果的行动。 16.社会网络:是指特定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这种联系的特点可以影响社会网络成员的行为。 17.创新扩散:创新扩散是一项创新(新观念,新事物和新实践)经由一定的传播渠道,通过一段时间,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并逐渐为社会系统成员所了解和采纳的过程。 18.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 19.传播模式:是指为了研究传播现象,学者采用了简化而具体的图解模式来对复杂的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进行描述、解释和分析,以求解释和揭示传播结构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传播的本质)。 20.健康传播: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是应用传播策略告知、影响、激励公众,促使个人及群体掌握信息与知识、转变态度、作出决定并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活动。 21.传播效果:指传播过程对受传者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作用。具体讲,指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通常体现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

最新最新健康教育学试卷及答案资料

健康教育学试题(一)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或未选均无分。 1.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改变个体和群体的() A 知识 B 态度 C 行为 D 价值观 2.卫生宣传通常指的是卫生知识的() A 单向传播 B 双向传播 C 人际传播 D 组织传播 3.驾车时使用安全带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A 基本健康行为 B 预警行为 C 保健行为 D 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4.拉斯韦尔模式的繁硎鍪牵?) A 传者——信息——传播途径——受者——效果 B 传者——传播途径——信息——效果——受者 C 信息——传者——传播途径——受者——效果 D 信息——传者——传播途径——效果——受者 5.高血压病患者关注电视节目中降压药的广告,属于受者对信息的选择性() A 应用 B 记忆 C 理解 D 接受 6.在传播材料预试验中,听取有关领导对该材料的修改意见属于() A 可读性试验 B 重点人群调查 C 把关人调查 D 问卷调查 7.期望寿命属于() A 人群健康学指标 B 日常生活质量指标 C 临床健康学指标 D 社会健康学指标 8.健康促进规划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 设计、管理、评价 B 设计、实施、评价

C 评估、设计、实施 D 评估、实施、管理 9.社会诊断评估的是() A 需求与健康 B 健康相关行为 C 卫生服务 D 社会环境 10.实现母乳喂养的促成因素是() A 母亲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 B 母亲愿意进行母乳喂养 C 在时间、地点上方便母亲进行母乳喂养 D 丈夫对妻子进行母乳喂养给予支持 11.患者戒烟的强化因素是() A 患者了解吸烟的危害 B 患者使用帮助戒烟的产品 C 医生指导患者如何戒烟 D 医生对患者戒烟表示肯定和赞许 12.为了了解健康促进规划的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而进行的评价是() A 形成评价 B 过程评价 C 效果评价 D 总结评价 13.高血压病健康促进规划的结局评价是评估目标人群() A 有关高血压知识的变化 B 测量血压技能的变化 C 饮食行为的变化 D 高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14.在收集评价资料的过程中,调查员使用了诱导性提高,属于影响评价因素中的() A 观察或测试偏倚 B 选择偏倚 C 回归因素 D 测试工具不准确 15.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网络,属于社区健康促进要素中的() A 创造支持环境 B 发展社区健康服务 C 建立社区健康促进机构 D 提高社区保健技能 16.医院健康促进的目标人群是() A 患者 B 患者及患者家属 C 患者及医院职工 D 患者、医院职工及所在社区的居民 17.通过开展医院健康提高病人的依从性,直接体现出医院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学复习题(含答案)

1、影响人类健康因素和主要的因素,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增加的原因(不良健康行为)。 1)急性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威胁所造成的突发事件 2)慢性、持续性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构成的威胁 3)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4)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主要的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 2、健康、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概念。健康促进的具体目标和健康促进的主要策略。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和核心问题。 健康: 身体的、精神的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健康教育: 是通过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公民的健康素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促进: 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健康促进的具体目标: 1)全面提高我国公民健康素养 2)促进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环境的健康 3)预防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中相关的危险因素 4)促使个人和社区人群降低因不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所致的危险

5)降低性别、种族、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公平性,特别关注脆弱人群的健康促进的主要策略: 1)社会动员: 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基础,以社区参与为原则,以自我完善为手段。 2)倡导与游说 3)协调 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1)多科性和跨学科性;2)以行动改变为主要目标3)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4)注重计划的设计和效果的评价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 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的行为改变。 3、在健康促进中,政府的角色 促进健康和社会发展是政府的核心义务和职责,并由社会其他所有部门共同承担。如果没有一个由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组成极具凝聚力的领导机构是难以完成促进健康的使命的。重新认识健康促进面临的挑战、建立新的战略伙伴关系、调整战略方向。 4、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卫生宣教的关系 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延伸,其概念要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 5、组织管理的一般程序和手段,管理工作的核心 组织管理一般程序为: 计划、组织、用人、指导和控制五步骤。 目标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核心。 手段是行政干预

健康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最新健康教育学试卷及 答案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健康教育学试题(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或未选均无分。 1.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改变个体和群体的() A 知识 B 态度 C 行为 D 价值观 2.卫生宣传通常指的是卫生知识的() A 单向传播 B 双向传播 C 人际传播 D 组织传播 3.驾车时使用安全带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A 基本健康行为 B 预警行为 C 保健行为 D 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4.拉斯韦尔模式的繁硎鍪牵) A 传者——信息——传播途径——受者——效果 B 传者——传播途径——信息——效果——受者 C 信息——传者——传播途径——受者——效果 D 信息——传者——传播途径——效果——受者 5.高血压病患者关注电视节目中降压药的广告,属于受者对信息的选择性() A 应用 B 记忆 C 理解 D 接受 6.在传播材料预试验中,听取有关领导对该材料的修改意见属于() A 可读性试验 B 重点人群调查 C 把关人调查 D 问卷调查 7.期望寿命属于() A 人群健康学指标 B 日常生活质量指标 C 临床健康学指标 D 社会健康学指标

8.健康促进规划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 设计、管理、评价 B 设计、实施、评价 C 评估、设计、实施 D 评估、实施、管理 9.社会诊断评估的是() A 需求与健康 B 健康相关行为 C 卫生服务 D 社会环境 10.实现母乳喂养的促成因素是() A 母亲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 B 母亲愿意进行母乳喂养 C 在时间、地点上方便母亲进行母乳喂养 D 丈夫对妻子进行母乳喂养给予支持 11.患者戒烟的强化因素是() A 患者了解吸烟的危害 B 患者使用帮助戒烟的产品 C 医生指导患者如何戒烟 D 医生对患者戒烟表示肯定和赞许 12.为了了解健康促进规划的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而进行的评价是() A 形成评价 B 过程评价 C 效果评价 D 总结评价 13.高血压病健康促进规划的结局评价是评估目标人群() A 有关高血压知识的变化 B 测量血压技能的变化 C 饮食行为的变化 D 高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14.在收集评价资料的过程中,调查员使用了诱导性提高,属于影响评价因素中的() A 观察或测试偏倚 B 选择偏倚 C 回归因素 D 测试工具不准确 15.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网络,属于社区健康促进要素中的() A 创造支持环境 B 发展社区健康服务 C 建立社区健康促进机构 D 提高社区保健技能 16.医院健康促进的目标人群是()

护士职业道德心得体会3篇

护士职业道德心得体会3篇 心得一:护士职业道德心得体会 护士肩负着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护士素质不仅与医疗护理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因此,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合格护士的重要任务,护理职业道德是护理社会价值和护士理想价值的具体体现,它与护士的职业劳动紧密结合。形成高尚的护理职业风范,对指导护理专业的道德发展方向,调节护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战线的精神文明建设,造福于人民的健康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调整人们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正当职业、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和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护理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性质、任务,以及护理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护理职业道德标准和护士行为规范。是护士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护士与病人,护士与集体,护士与社会之间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然而护士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美誉,必须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抵制拜金主义、极端个人

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崇尚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热爱护理专业,做不唯利是图,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护士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护士必须学会尊重人、理解人,进而才会真诚地关心人,体谅人。因而,护士要懂得爱,懂得美,懂社会道德规范,有与人交流思想的技能。所以学习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培养观察力、欣赏力、鉴别能力、思维和表达能力尤为重要。乐于为解除病人疾苦作出奉献的护士,才会有热爱生命、尊重病人的美德,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钻研业务技术,探求护理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技术水平。这些就是我从老师讲的护士职业道德规范里总结出来的自己的看法和感想。 当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把病人视如自己家人对待。以自己的勤奋和才智为人类身心健康奋斗时,我们的职业道德高素质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心得二:护士职业道德心得体会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院的服务理念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现就护士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名护士的仪表、言语、眼神、动作、表情及服装、打扮都会涉及到风度的雅俗,都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产生

2019年6月国家健康管理师考试-基础知识

2019年6月份国家健康管理师三级考试 基础知识考试 单选题 1、餐后2小时血糖计时应该从:进食第一口饭开始 2、成瘾者一进入某种社会环境或某种状态,就出现成瘾行为,这属于:社会性依赖 3、不属于健康管理师基本职业守则的是:应为服务对象提供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临床医生的职责)(第13章医 学伦理与职业道德,p297) 4、健康保险风险控制的新方法不包括:(第14章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p305) A、健康管理机制 B、核保时的风险控制 C、医疗服务补偿方式 D、管理式医疗 E、无赔款优待和其他利润分享 5、循证医学的核心内容是:(医生对患者建议或实施诊断,治疗、或预防保健,都要尽可能基于可靠的证据,证明对患者有益,并且尽可能有较好的成本效益比。)(第2章临床医学基础知识,p26) 6、钙的最好食物来源是:(牛奶) 7、糖尿病的一级预防主要措施不包括:(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 A、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B、提倡合理膳食 C健康教育 D适当体育锻炼和劳动 E戒烟戒酒 8、关于访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内容越多越好,可以更好了解顾客的健康状况 B、适合团检中的每个人 C、任何时候都不需要,只需要问卷调差 D、可以按照统一的题目进行 E、适合于具有某种慢性病的高危因素 9、问诊的主要内容不包括:患者的教育水平(第2章临床医学基础知识p27) 10、属于“基本卫生保健”的简明定义的是:(第1章健康管理概论 p20) 全社会积极参与、体现社会平等权利、人人都能得到、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负担得起 11、不属于健康服务管理服务特性的是:(第15章健康管理服务营销p318 ) A客户的满意标准不同 B不稳定性 C易逝性 D不可分割性 E 有形性(应该是无形性) (健康管理服务特性:客户的满意标准不同、不稳定性、易逝性、不可分割性、无形性、客户的参与程度) 12、健康保险风险控制中的专业风险管控环节不包括:(第14章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P304) A效果评价 B风险识别 C实施方案 D选择方案 E目标设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