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外聚合物生物除磷研究进展_卢升

胞外聚合物生物除磷研究进展_卢升
胞外聚合物生物除磷研究进展_卢升

014,Vol.31No.10化学与生物工程

Chemistry 

&Bioengineering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10491845),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STC2009BB7175)

,后勤工程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14-07-

11作者简介:卢升(1985-),男,浙江永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废水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E-mail:sheng

lu64@163.com;通讯作者:龙向宇,讲师,E-mail:2002longxy

@sina.com。doi:10.3969/j

.issn.1672-5425.2014.10.002胞外聚合物生物除磷研究进展

卢 升,龙向宇,周从直,唐 然

(后勤工程学院国防建筑规划与环境工程系,重庆401311

)摘 要:胞外聚合物是活性污泥絮体的主要成分,在污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介绍了胞外聚合物的组成结构、提取和分析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胞外聚合物在生物除磷中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胞外聚合物生物除磷技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胞外聚合物;生物除磷;污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X 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425(2014)10-0006-

05 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

meric substances,EPS)是细菌细胞外的高分子聚合物,广泛分布于生物絮体的内部及其表面,是活性污泥絮体的代表性成分。E

PS成分复杂,可能来源于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本身的自溶产物,同时会吸附环境中的一些细小物质,目前

PS的结构、分子量和化学性质还不能确定[1]

。研究表明,E

PS的生理功能会对微生物聚集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污泥絮体结构、沉降性能、脱水性能、吸附性

能、表面电荷等[

2]

)产生重要影响。E

PS在污水处理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近年来,EPS的生物除磷作用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鉴于此,作者在此系统介绍了EPS的组成结构、提取和分析测定方法及其在生物除磷中的研究现状。

1 EPS概述

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微生物以生物聚集体(如污泥絮体、生物膜和污泥颗粒)存在。活性污泥是一种复杂的生物聚集体,包括细菌细胞、菌胶团等物质,通常吸附着无机和有机颗粒,镶嵌于EPS构成的网状结

构中[3]

。EPS代表不同的胞外高分子聚合物,如多糖、蛋白质、核酸、脂质与其它聚合物[4]

。Nielsen等[5]和Jahn等[6]

认为细胞壁外的聚合物都可以归为EPS,

这些物质不直接固定于细胞膜或细胞壁上。利用电子显微技术已证实EPS存在于纯培养物、

活性污泥、颗粒污泥以及生物膜中。

1.

1 EPS的组成结构EPS由一系列高分子物质组成,主要是蛋白质和糖类,其比例因污泥种类、进水条件、环境等不同而不

同[

7]

。如在纯培养基的细菌中得到的大部分为多糖类物质[8]

,而在实际运行的污水处理系统中,蛋白质占绝大多数[

9]

。腐殖质可能是生物废水处理反应器污泥中E

PS的重要组分,约占20%[10

。在各类基质污泥的E

PS中也存在脂质、核酸、糖醛酸和一些无机组分[11]

。总之,微生物菌种、生长阶段、底物限制条件、溶解氧、

离子强度等均能影响EPS的含量和组分[4,1

2]

。EPS可分

为与细菌细胞紧密相连的结合EPS

(bound 

EPS)和与细胞松散连接或溶于主体液相中的溶解性EPS(soluble 

EPS),如图1所示。图1 EPS的组成结构[5

Fig.1 The comp

osition structure of EPS[5]

通过离心可将两种EPS分离,上清液中的EPS为溶解性EPS,沉淀中的EPS为结合EPS。结合EPS

卢 升等:胞外聚合物生物除磷研究进展/2014年第10期

为双层空间结构[5],絮体内层由紧密结合的EPS(TB-EPS)组成,具有固定形状,并与细菌细胞表面紧密结合;外层由疏松结合的EPS(LB-EPS)组成,没有明显边缘,是疏松分散的黏质层。微生物聚集体中的LB-EPS含量一般少于TB-EPS,但会对微生物聚集体的性质产生显著影响。通常,对数生长期主要产生低分子量聚合物,LB-EPS是其代表性成分;反之,稳定生长期和衰减期主要产生高分子量聚合物,为TB-EPS。因此,随着污泥龄的增大,LB-EPS含量减少,TB-EPS含量增加[12]。

研究发现,EPS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EPS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生物膜厚度呈空间分布,其产量随生物膜厚度的变化而变化[13]。对于厌氧颗粒污泥,大多数EPS分布于外层,其余则分布于颗粒污泥的内部[14],而好氧颗粒污泥内层EPS含量约为外层的4倍。McSwain等[15]发现,核糖类物质位于好氧颗粒污泥外层,而多数蛋白质则位于内层。EPS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微生物聚集体的类型与来源。

1.2 EPS的提取

EPS的提取是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因此,寻求高效的提取方法一直是EPS研究的热点和难点。EPS的提取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物理法是通过物理作用使EPS与细胞分离,溶于溶液中,进而提取EPS,主要包括离心法、超声法和热提取法[13,16];化学法是利用外加的化学试剂破坏EPS与细菌细胞的结合作用,促进EPS溶解,主要包括pH值提取法、螯合试剂法、甲醛-NaOH提取法、离子交换树脂法(CER)等[14-16];物理化学法有超声波-阳离子树脂法、超声波-甲醛法等。提取方法的优劣通常以对微生物细胞的损害程度来评价,即用DNA含量来描述,也可采用细菌细胞酶的活性来评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等。

物理法比较温和,但提取量较低;化学法则因为化学试剂的添加使样品受到污染,影响EPS的准确性。物理法的提取效率一般低于化学法,不同提取方法对不同EPS组分的提取效率亦有差异[11]。

1.3 EPS的分析测定

生物膜和活性污泥中的EPS组分十分复杂,包含蛋白质、多糖、核酸、脂质、腐殖质等。比色法可对EPS的这些组分进行定量分析[17]。通常采用蒽酮法或苯酚-硫酸法测定EPS的多糖含量;采用Lowry法、Bradford法或总氮法测定EPS的蛋白质含量。其中总氮法较为准确,但步骤复杂,因此更多的是采用Lowry法,由于腐殖酸中的酚醛官能团能与Lowry试

剂反应,应对检测结果进行适当修正。

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研究者获得了EPS的结构、功能及其环境行为等大量信息。采用电镜技术可直接观察存在于微生物聚集体中、环绕于细胞周围的EPS,若采用传统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进行观察时,需将微生物聚集体固定和脱水,改变了EPS的原始结构,而环境扫描电镜(ES-EM)[18]、原子力显微镜(AFM)[19]和共聚焦扫描电镜(CLSM)可观察结合水的生物聚集体样品,可以获得EPS的原始结构。将EPS附着特异性的荧光探针,采用CLSM可观测EPS中糖类、蛋白质和核酸的空间分布[20]。

光谱分析,包括X-射线能谱(XPS)[21]、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三维发散荧光光谱(3D-EEM)、核磁共振(NMR)等,可用于确定EPS或微生物聚集体中的官能团和元素。EPS中含有大量具有荧光特性的芳香结构和不饱和脂肪链,荧光特性与分子结构、官能团密切相关。3D-EEM作为一种快速、选择性强、灵敏度高的分析检测技术,是研究EPS物化性质的有效手段。光谱分析具有选择性强、灵敏度高、对样品无损害的特点;并且可通过EPS中官能团的改变,表征EPS吸附/结合的污染物[22]。例如,根据吸附/结合前后EPS的荧光猝灭程度或紫外可见光谱的改变,评价EPS对污染物的结合强度[23]。

色谱分析、质谱分析及两者联用可用于定性或定量分析EPS的组分。

2 EPS在生物除磷中的研究现状

生物强化除磷系统(EBPR)中污泥磷主要以聚磷形态贮存于聚磷菌(PAO)中。1993年,荷兰的Kuba等[24]观察到兼性厌氧反硝化细菌(DPB)除磷现象,随后田淑媛等[25]研究发现DPB的除磷效果相当于总聚磷菌的50%左右,表明并不是所有磷的去除都可解释为聚磷菌的聚磷效果。

2.1 EPS结合磷能力的研究

自从在生物除磷工艺中发现EPS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磷以来,EPS对磷的吸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EPS结合磷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EPS中磷含量上,EPS中磷含量能反映EPS对生物除磷的影响程度,但由于污泥样品来源和EPS提取方法的不同,导致EPS中磷含量存在较大差异。Cloete等[2]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能谱仪(EDS)对南非比勒陀利亚两家活性污泥厂的样品进行X-射线显微分析,发现菌胶团平均贮存了57%~59%的磷,而EPS单独平均贮存磷量为

卢 升等:胞外聚合物生物除磷研究进展/2014年第10期

27%~30%,推断EPS在生物除磷过程中充当了磷贮存库的作用。刘亚男等[26]研究发现,EPS由于自身的吸附作用,会对磷的去除产生一定影响。周健等[27]研究发现,EPS对磷的去除能力与EPS含量正相关,EPS贮存了15.3%~23.1%的磷,在生物除磷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生物絮体胞内聚磷合成的中转站。康健[28]研究发现,EPS结合磷能力远大于细菌细胞,是生物絮体中的磷贮存库。

研究表明,EPS中存在的某些官能团和吸附于EPS中的阳离子在好氧条件下会通过吸附和交换方式与絮体中的PO3-4形成化合物或络合物从而聚集并贮存在EPS中。Delvasto等[29]采用含磷铁矿石分离细菌,移取同类矿石中的磷组分,发现去除的磷与EPS中的P-O基团相关,可以与经生物矿化后EPS中二次沉淀的铁氧化物混合沉淀。Li等[30]研究发现,低温条件下EPS有更高的磷含量,5.0℃下EPS的磷含量占污泥磷含量的9.61%~9.97%,认为EPS除磷可能主要是由于磷酸镁沉淀造成。韩玮等[31]研究发现,EPS含磷量约为10mgP·(gVSS)-1,细胞含磷量在20~38mgP·(gVSS)-1之间。龙向宇等[32]以5种不同来源的污泥为对象,采用超声波-树脂法分离EPS和细菌细胞,发现EPS的磷含量占污泥磷含量的34%~57%,EPS结合磷能力是细菌细胞的1.4~3.0倍。Wu等[33]研究发现,在没有生物强化除磷功能的SBR反应器中,胞外磷沉淀在总磷去除中占主要作用,EPS对污泥沉降和磷去除的作用取决于环境条件。Zhang等[34]采用甲醛-NaOH法提取不同污泥龄生物强化除磷膜生物反应器(EBPR-MBR)污泥的EPS,结果表明,EPS的磷含量为20.81~31.35mgP·(gMLSS)-1,污泥的磷含量为45~58mgP·(gMLSS)-1。王硕等[35]利用ICP原子发射光谱仪观察处理制糖工业废水厌氧出水的好氧颗粒污泥,发现好氧颗粒污泥及其EPS中磷元素的含量与其中镁、钙、铁元素的含量表现出很高的相关性,EPS对磷的吸附使得体系除磷能力进一步提高。

EPS本身所具有的生物活性以及疏松结构性、胶体负电性、吸附性和亲水/疏水性等生物特性也影响其生物除磷过程。

2.2 EPS磷的形态与形成机制研究

EPS磷的形态能反映EPS磷的来源。生物絮体的胞外磷(EPS中的磷)主要为化学沉淀物或被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难溶盐吸附/结合的磷。Zhang等[13]研究发现,不同温度SBR反应器中EPS的镁含量与磷含量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而钙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认为低温条件下磷酸镁沉淀在EPS对磷的去除中起重要作用。王硕等[35]采用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制糖工业废水厌氧出水,结果表明,EPS中的磷含量与镁、钙、铁含量表现出强相关性,认为颗粒内部EPS吸附及生物诱导作用可以生成磷酸盐沉淀。龙向宇等[32]研究发现,EPS中同时存在无机磷(IP)和有机磷(OP),无机磷主要以高价阳离子的沉淀物或络合物的形式存在,而有机磷来源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分泌物。王恕[36]采用欧洲标准测定活性污泥絮体中磷的形态与分布,认为EPS中的无机磷主要是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即与铁、镁、铝氧化物及其氢氧化物结合的磷,不稳态磷也包含其中。

采用STS法(化学分级)[37]和31 PNMR[4-5,38-39]检测到细胞膜外或EPS中存在聚磷酸盐。Hill等[40]研究发现,以葡萄糖为部分碳源SBR反应器的污泥好氧吸磷形成的部分聚磷酸盐位于细胞膜外。Jing等[39]对该反应器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细胞膜外的聚磷酸盐与金属阳离子结合/络合。张志超等[38]研究表明,EPS中的磷有正磷酸盐、磷单脂、DNA磷、焦磷酸盐和聚磷酸盐等5种形态,普通活性污泥工艺(CAS)污泥中EPS磷的主要形态为正磷酸盐,A/A/O工艺和A/A/O-MBR工艺污泥中EPS磷的主要形态为聚磷酸盐,证明了EPS参与生物聚磷过程。

2.3 EPS磷含量的变化与转化机制研究

EPS磷含量的变化能反映EPS磷的转化,但EPS磷的转化机制还不明确。周健等[27]研究表明,厌氧/好氧反应过程中EPS磷含量的变化为厌氧减小、好氧增大,且污泥龄越大,EPS磷含量越大,EPS除磷量越大。王恕[36]研究发现,高污泥龄(20d)污泥EPS的厌氧释磷、好氧吸磷能力远大于低污泥龄(4d)污泥的EPS,且EPS磷含量的变化主要源自其NAIP含量的变化。韩玮等[31]则研究认为,污泥龄对EPS磷含量的影响不大,厌氧/好氧反应过程中EPS磷含量呈波浪形变化趋势;EPS在生物除磷过程中主要起缓冲作用,是胞内聚磷合成的中转站。

EPS磷的转化同微生物代谢活动有密切联系。龙向宇等[32]认为,EPS对主体液相磷的去除与微生物代谢活动有关,主要通过EPS与主体液相之间磷的间接传输途径(图2)。Zhang等[34]认为,不同污泥龄下EPS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EPS磷含量随污泥龄的增大而增大;高污泥龄下聚磷菌可能产生更多的EPS,这些EPS比其它微生物细菌产生的EPS含有更多的磷。Andersson等[41]发现,聚磷菌和反硝化菌的双菌种培养物出现了除磷的协同效应,并产生了新的胞外

卢 升等:胞外聚合物生物除磷研究进展/2014年第10期

多糖,说明菌种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合成代谢

虚线为直接传输,实线为间接传输

图2 污泥絮体中磷的传输途径[32]

Fig.2Transmission path of phosphorus in the sludge flocculation[32]

3 EPS在生物除磷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废水类型、提取方法、运行工艺及参数条件等的差异,使得EPS提取量、结合磷形态和含量存在差异。单一的研究很难准确地掌握EPS结合磷的能力,其结合磷的形态和含量也难具有普遍性。

(2)EPS中存在磷元素虽可能与金属离子有关,但其形态、形成机制以及具体的结合形式依旧未知,仍处于探索阶段。同时EPS除磷也无法单纯地理解为磷酸盐的沉淀,已有研究表明EPS中亦会发生生物诱导除磷,但除磷机理尚未明确。

(3)EPS磷含量在反应各个阶段会发生变化,同时聚磷会发生分解。受分析手段的限制,很难具体、准确地研究EPS磷含量的变化以及磷形态之间的转化。

(4)目前,国内外鲜有从生化反应的角度(如种群结构、酶活性等)研究微生物代谢对EPS除磷的影响。

4 展望

由于生物处理和生物修复在环境工程中的大量应用,环境工程中EPS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而污水处理系统中对EPS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新兴的热点,生物除磷中EPS的作用研究则更为前沿。相信,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微生物学理论研究的深入,EPS形态和磷含量会得到更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为EPS生物除磷中磷的转化与迁移提供更直接、更有力的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分析EPS的组成、性质、结构等,更深入地从微观生化反应角度研究EPS除磷过程,充分发掘和利用EPS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生物除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BHATIA D,BOURVEN I,SIMON S,et al.Fluorescence detec-tion to determine proteins and humic-like substances fingerprints

of exopolymeric substances(EPS)from biological sludges per-formed by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SEC)[J].BioresourceTechnology,2013,131:159-165.

[2] CLOETE T E,OOSTHUIZEN D J.The role of extracellular ex-opolymers in the removal of phosphorus from activated sludge[J].Water Research,2001,35(15):3595-3598.

[3] URBAIN V,BLOCK J C,MANEM J.Bioflocculation in activatedsludge:An analytic approach[J].Water Research,1993,27(5):829-838.

[4] WINGENDER J,NEU T R,FLEMMING H C.What are Bacterial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M].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Verlag,1999:1-18.

[5] NIELSEN P H,JAHN A.Extraction of EPS[M].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Verlag,1999:49-72.

[6] JAHN A,NIELSEN P H.Extrac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substances(EPS)from biofilms using a cation exchange resin[J].Water Sci Technol,1995,32(8):157-164.

[7] SANIN F D,VESILIND P A.A comparis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of synthetic sludge with activated sludge[J].Water EnvironmentalResearch,1999,71(2):191-196.

[8] WILKINSON J F.The extracellular bacterial polysaccharides[J].Bacteriological Reviews,1958,(22):46-73.

[9] NEYEN S E,BAEYENS J,DEWIL R,et al.Advanced sludgetreatment affects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to improveactivated sludge dewatering[J].Hazard Mat,2004,106(2-3):83-92.

[10] FROELUND B,PALMGREN R,KEIDING K,et al.Extractionof extracellular polymers from activated sludge using a cation ex-

change resin[J].Water Research,1996,30(8):1749-1758.

[11] D′ABZAC P,BORDAS F,van HULLEBUSCH E,et al.Extrac-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from anaerobicgranular sludges:Comparison of chemical and physical extractionprotocols[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10,85(5):1589-

1599.

[12] WANG H W,DENG H H,MA L M,et al.Influence of operatingconditions on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and surfaceproperties of sludge flocs[J].Carbohydrate Polymers,2012,92

(1):510-515.

[13] ZHANG X Q,BISHOP P L.Biodegradability of biofilm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J].Chemosphere,2002,50(1):63-

69.

[14] WANG Z W,LIU Y,TAY J H.Distribution of EPS and 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 in aerobic granules[J].Appl Microbiol Bio-

technol,2005,69(4):469-473.

[15] McSWAIN B S,IRVINE R L,HAUSNER M,et al.Compositionand distribu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in aerobic-

flocs and granular sludge[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5,71

(2):1051-1057.

[16] SESAY M L,OZCENGIZ G,DILEK S F.Enzymatic extractionof activated sludge extracellular polymers and implications on

bioflocculation[J].Water Research,2006,40(7):1359-1366.[17] RAUNKJAER K,HVITVED-JACOBSEN T,HALKJAR N P.

卢 升等:胞外聚合物生物除磷研究进展/2014年第10期

Measurement of pools of protein,carbohydrate and lipid in do-

mestic wastewater[J].Water Research,1994,28(2):251-262.[18] BEECH I A,CHEUNG C W S,JOHNSON D B,et al.Compara-tive studies of bacterial biofilms on steel surfaces using atomicforce microscopy and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

py[J].Biofouling,1996,10(1-3):65-67.

[19] van der AA B C,DUFRENE Y F.In situ characterization of bac-terial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by AFM[J].ColloidsSurf:B,2002,23(2-3):173-182.

[20] STAUDT C,HORN H,HEMPEL D C,et al.Volumetric meas-urements of bacterial cells a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glycoconjugates in biofilms[J].Biotechnol Bioeng,2004,88(5):585-592.

[21] ORTEGA-MORALES B O,SANTIAGO-GARCIA J L,CHAN-BACAB M J,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ssynthesized by tropical intertidal biofilm bacteria[J].Appl Mi-

crobiol,2007,102(1):254-264.

[22] SHENG G P,YU H Q,LI X Y.Stability of sludge flocs undershear conditions:Roles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J].Biotechnol Bioeng,2006,93(6):1095-1102.

[23] PAN X L,LIU J,ZHANG D Y,et al.Binding of dicamba to solu-ble and bou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from

aerobic activated sludge:A fluorescence quenching study[J].Colloid Interface Sci,2010,345(2):442-447.

[24] KUBA T,van LOOSDRECHT M C M,BRANDSE F A,et al.Occurrence of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ing bacteria in mod-

ified UCT-typ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J].Water Re-

search,1997,31(4):777-786.

[25] 田淑媛,杨睿,王景峰,等.生物除磷及其生化机理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1,17(1):71-73.

[26] 刘亚男,于水利,赵冰洁,等.胞外聚合物对生物除磷效果影响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37(5):623-625.

[27] 周健,栗静静,龙腾锐,等.胞外聚合物EPS在废水生物除磷中的作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8,28(9):1758-1762.

[28] 康健.胞外聚合物在生物除磷中作用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29] DELVASTO P,BALLESTER A,MUNOZ J A,et al.Mobiliza-tion of phosphorus from iron ore by the bacteriumBurkholderiacaribensis FeGL03[J].Minerals Engineering,2009,22(1):1-9.[30] LI N,REN N Q,WANG X H,et al.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in-tracellular phosphorus absorption and extra-cellular phosphorusremoval in EBPR process[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0,101

(15):6265-6268.

[31] 韩玮,袁林江,柴璐.胞外聚合物蓄磷能力及与生物除磷的关系[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12(5):23-28.

[32] 龙向宇,方振东,唐然,等.胞外聚合物在生物除磷中作用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2,32(4):784-789.

[33] WU G X,RODGERS M.Dynamics and function of intracellularcarbohydrate in activated sludge performing enhanced biologicalphosphorus removal[J].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49(2):271-276.

[34] ZHANG Z C,HUANG X.Study on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using membrane bioreactor at different sludgeretention time[J].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2011,45(1):15-

24.

[35] 王硕,于水利,时文歆,等.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制糖工业废水厌氧出水的除磷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12,33(4):1293-1298.[36] 王恕.污泥龄与基质类型对胞外聚合物除磷作用的影响研究[D].重庆:后勤工程学院,2012.

[37] TAKASHI M,KAWAKAMI T,MATSUO T.Location of phos-phorus in activated sludge and function of intracellular polyphos-

phates in a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process[J].Water Sci-

ence Technology,1985,17(2-3):93-106.

[38] 张志超,黄霞,杨海军,等.生物除磷污泥胞外多聚物含磷形态的核磁共振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29(2):536-539.[39] JING S R,BENEFIELD L D,HILL W E.Observations relatingto enhanced phosphorus removal in biological systems[J].WaterResearch,1992,26(2):213-223.

[40] HILL W E,BENEFIELD L D,JING S R.31PNMR Spectroscopycharacterization of polyphosphates in activated sludge exhibitingenhanced phosphorus removal[J].Water Research,1989,23(9):1177-1181.

[41] ANDERSSON S,DALHAMMAR G,KUTTUVA R G.Influ-ence of microbial interactions and EPS/polysaccharide composi-

tion on nutrient removal activity in biofilms formed by strains

found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J].Microbiological Re-

search,2011,166(6):449-457.

Research Progress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in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LU Sheng,LONG Xiang-yu,ZHOU Cong-zhi,TANG Ran

(Department of National Defence Architectur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Logistic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Chongqing401311,China)Abstract: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astewater treat-ment,is an essential constituent in the sludge flocculation.In this paper,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extractionand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EPS were introduced.Further,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EPS in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were reviewed.The technology of EPS in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was prospected.

Keywords: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wastewater treatment

【推荐下载】污水生物除磷技术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键入文字] 污水生物除磷技术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阐述了生物除磷原理和各种生物除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对传统工艺如A/O 工艺、A2/O 工艺、Bardenpho 工艺、UCT 工艺、Orbal 氧化沟、改良型UCT 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VIP 除磷工艺等进行了简单的原理介绍和细致的应用描述,并作出了分析与评价。最后,提出单级活性污泥法除磷系统的优化与加强对生物除磷机制 的研究是生物除磷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人口剧增、含磷洗涤剂和农药化肥大量使用致使 磷在环境中的过量导致水环境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日益严重,而磷是引起水体富营 养化的主要因素。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国内外对磷排放的限制标准越来越严格,研 究开发经济、高效的去除磷的污水处理技术已成为水污染控制工程领域的研究重点和 热点。 本文系统概述了当前污水生物除磷技术的现状。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探讨了污水 生物除磷技术的发展趋势。 1 生物除磷的原理 所有生物除磷工艺皆为活性污泥法的修改,即在原有活性污泥工艺的基础上,通过 设置一个厌气阶段,选择能过量吸收并贮藏磷的微生物(称为聚磷微生物),以降低出水的磷含量。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如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气单胞菌(Aeromonas)、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微丝菌(Microthrixsp.)等,当生活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在即将进入对数生长期时,为大量分裂作准备,细胞能从外界大 量吸收可溶性磷酸盐,在体内合成多聚磷酸盐而积累起来,供下阶段对数生长时期合 成核酸耗用磷素之需。 另外,细菌经过对数生长期而进入静止期时,这时大部分细胞已停止繁殖,核酸的 合成虽已停止,对磷的需要量也已很低,但若环境中的磷源仍有剩余,细胞又有一定 1

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康文娟 草业学院草地生物多样性 摘要:磷素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3大营养元素之一,然而土壤中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无机磷却很低, 一般只占全磷量的2%~3%。本文综述了解磷微生物的种类、分布、数量及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 关键字:解磷微生物;种类;数量及分布;解磷能力;问题及展望 磷素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3大营养元素之一, 我国农田土壤中的磷元素含量丰富,然而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无机磷却很低, 一般只占全磷量的2% ~ 3%[1]。原因是这些磷素大多以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难溶性有机态和无机态磷形式存在。为了达到高产而不断使用磷肥后,磷元素又被重新固定为难溶性的磷酸盐,磷素利用率降低,据统计,从1949年到1992年间,我国累计施入农田的磷肥达7 88019万t ( P2O5) ,其中大约有6000万t ( P2O5) 积累在土壤中不能被利用[2]。磷肥等化肥的使用不仅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而且引起土壤板结、土壤保水力下降、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等不良后果,对人类和食品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合理有效地使用化肥,研究开发新型微生物肥料已是农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解磷微生物( phosphate soluble microorganisms, PSMs)是土壤中能将难溶性磷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磷的一类特殊的微生物功能类群,可以提高植物对磷的利用效率,改善植物营养条件,提高作物产量,增加抗病能力[3];而且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改良盐碱地,对培育和充分发挥土壤生态肥力、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4]。随着我国人口日益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耕地不断减少,化学磷肥施用量增大,使生产成本直线上升,环境不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解磷微生物肥料和其它微生物肥料的综合作用更显示出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优势和良好前景。因此,对解磷微生物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解磷微生物的种类、分布、数量及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 1 解磷微生物的种类 土壤中具有解磷能力的微生物种类很多,按分解底物分为两类: 一类是能够分解无机磷化合物的称为无机磷微生物, 一类是具有分解有机磷化合物能力的称为有机磷微生物。但由于解磷微生物解磷机理复杂, 相当一部分的解磷微生物既能分泌有机酸溶解无机磷盐, 又能分泌磷酸酶物质分解有机磷, 因而很难准确的区分无机磷和有机磷微生物[5]。目前研究较多的具有解磷能力微生物种类主要有解磷细菌、解磷真菌和解磷放线菌。 1.1 解磷细菌

NBRIP培养基(解磷培养基)

NBRIP 培养基(解磷培养基) 简介: 植物根际存在各种微生物,2-5%的细菌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被称为根际促生细菌(PGPR),植物根际促生细菌的研究对开发植物专化型微生物菌剂,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有重要意义。 Leagene NBRIP 培养基(解磷培养基)主要由葡萄糖、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钾、磷酸钙等组成,经无菌处理,该试剂不含ACC(又称1-氨基羰酰-1-环丙烷羧酸)。NBRIP 培养基多用于菌株液体溶磷能力的测定。该试剂仅用于科研领域,不宜用于临床诊断或其他用途。 组成: 材料: 1、无菌离心管或培养器皿 2、接种环 3、摇床 4、比色杯 5、分光光度计 步骤(仅供参考): 1、种子液的制备:将待测菌种依次接种至NBRIP-P 培养基中,置于摇床振摇培养,获得对数生长期的菌液,以备后续接种使用。 2、取无菌离心管或培养器皿,加入适量NBRIP 培养基(解磷培养基),将活化好的菌株接种于NBRIP 培养基(解磷培养基)。 3、置于摇床振摇培养。 4、取菌液,离心,取上清液加入l 无菌水,滴加2滴二硝基苯酚作为显色剂,再滴入几滴使溶液刚好呈黄色,再用调至无色。 5、加入钼锑抗显色试剂,补水至,摇匀,静置,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值,同时以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作为相应处理的作为对照。 6、通过磷标准曲线,可查出接菌处理各培养基中可溶性磷的浓度。编号 名称CM0323 Storage NBRIP 培养基(解磷培养基) 500ml 4℃使用说明书1份

注意事项: 1、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微生物污染。 2、如果没有分光光度计,也可以使用普通的酶标仪测定。 3、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有效期:6个月有效。 相关: 编号名称 CC0007磷酸缓冲盐溶液(10×PBS,无钙镁) CM0004LB培养基 DC0032Masson三色染色液 DF0135多聚甲醛溶液(4%PFA) NR0001DEPC处理水(0.1%) PS0013RIPA裂解液(强) TC1167尿素(Urea)检测试剂盒(脲酶波氏比色法)

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工艺

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工艺 1 引言 氮和磷是生物的重要营养源,随着化肥、洗涤剂和农药普遍使用,天然水体中氮、磷含量急剧增加,水体中蓝藻、绿藻大量繁殖,水体缺氧并产生毒素,使水质恶化,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然而, 我国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主要集中于有机物的去除,污(废)水一级处理只是除去水中的沙砾及悬浮固体;在好氧生物处理中,生活污水经生物 降解,大部分的可溶性含碳有机物被去除。同时产生N NH -3、N NO --3和- 34PO 和-24 SO ,其中25%的氮和19%左右的磷被微生物吸收合成细胞,通过排泥得到去除;二级生物处理则是去除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能有效地降低污水中的5BOD 和SS , 但对N 、P 等营养物只能去除10%~ 20% , 其结果远不能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因此研究开发经济、高效的, 适于现有污水处理厂改造的脱氮除磷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2 生物脱氮除磷机理 2.1 生物脱氮机理 污水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态氮的基础上,先利用好氧段经硝化作用,由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将氨氮通过反硝化作用转化为亚硝态氮、硝 态氮,即,将3NH 转化为N NO --2和N NO --3。在缺氧条件下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氮转 化为氮气,即,将N NO -- 2(经反亚硝化)和N NO --3(经反硝化)还原为氮气,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参与自然界氮的循环。水中含氮物质大量减少,降低出水的潜在危险性,达到从废水中脱氮的目的[1]。 ○ 1硝化——短程硝化:O H HNO O NH 22235.1+→+ 硝化——全程硝化(亚硝化+硝化):O H HNO O NH 22235.1+???→?+亚硝酸菌 3225.0HNO HNO O ??→?+硝酸菌 ○ 2反硝化——反硝化脱氮:O H H CO N OH CH CH HNO 2222333][222+++→+ 反硝化——厌氧氨氧化脱氮:O H N HNO NH 22232+→+ ][35.122233H O H N HNO NH ++→+

解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解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磷素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磷在施入土壤后90%左右被土壤固定,使其有效性降低。因此关于解磷菌的研究一直受到科学家的重视。本文对土壤中解磷微生物的研究简史、解磷微生物的种类及生态分布特征、解磷作用机制及展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解磷微生物;解磷;研究进展 【Abstract】Phosphorus(P)is one of the major nutrients required for plant growth,However,the uptake of P by plants is limited due to its strong absorption onto soil.So the research on the phosphorus-dissolving microbes(PSM)has been a focus problem for many scientists.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review the brief histor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SM,the varieties,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phosphorus-dissolving mechanism and the prospect. 【Key words】Phosphorus-dissolving microbes(PSM);Phosphorus-dissolving;Research advances 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体内的生化过程都必须有磷参加。我国有74%的耕地土壤缺磷,土壤中有95%以上的磷为无效形式,植物很难直接吸收利用。其中难溶性有机磷占土壤全磷的20%~50%,占难溶性土壤磷总量的10%~85%。施用后的磷肥利用率很低,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为5%~25%,大部分的磷与土壤中的Ca2+、Fe2+、Fe3+、Al3+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1,2]。因此如何提高磷的利用率一直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关注。 土壤中磷的利用率受到很多影响因素的作用,而微生物对磷的转化和有效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能够将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形态,具有这种能力的微生物称为解磷菌或溶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PSM)。本文主要对土壤中解磷微生物的研究简史、种类及生态分布特征、解磷作用机制及展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解磷菌的研究简史 人们关于解磷微生物的研究最早始于二十世纪初。1908年Sackett等从土壤中筛选得到50株细菌,其中36株能够在平板上形成清晰的解磷圈。1935年前苏联学者蒙金娜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了能够解磷的巨大芽孢杆菌(Bact megatherium phos-phaticum)。1948年Gerretsen发现土壤中的一些微生物能够促进植株的生长,提高磷的利用率,并且这些微生物能够促进磷矿粉的溶解。1958年Sperber等发现由于土壤的不同,土壤中解磷微生物的数量有较大的差异,植物根际土壤中解磷微生物的数量远超出周围土壤中的数量。1962年Kobus发现土壤中解磷菌的数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物理结构和类型、有机质含量、

胞外聚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胞外聚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侯文俊1胡明蒋海军王良刘晓东 (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介绍了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不同底物对生物膜细胞外聚合物组成和含量的影响、金属离子对胞外聚合物的影响、胞外聚合物对活性污泥沉降和絮凝性能的影响及胞外聚合物对膜生物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关键词生物膜胞外聚合物活性污泥 Study progress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Hou Wenjun,Hu Ming,Jiang Haijun,Wang Liang,Liu Xiaodong. (Qingdao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Qingdao shangdong 266071) Abstract: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in extraction methods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the effects of substrate conditions on compositions of EPS in biofilms, the effects of metal ions on the components change of EPS,the effects of EPS on bio-flocculation and settlement of activated sludge and conduction of membrane bioreactors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Biofilm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Activated sludge 胞外聚合物(EPS)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分泌于体外的一些高 分子聚合物。主要成分与微生物的胞内成分相似,是一些高分子物质,如多糖、蛋白质和 核酸等聚合物[1]。EPS普遍存在于活性污泥絮体内部及表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可将 环境中的营养成分富集,通过胞外酶降解成小分子后吸收到细胞内,还可以抵御杀菌剂和 有毒物质对细胞的危害。 1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 经过近几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尝试,人们已研究出十多种胞外聚合物提取方法(见表1)。 这些方法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理方法,另一类是化学试剂法。 胞外聚合物的物理提取法:主要是利用各种外力,如超声波提供的冲击力,离心提供 的重力场力来增强胞外聚合物中各成分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化学提取过程:首先是试剂的 离子或分子从溶液中进人生物膜与胞外聚合物相接触,即生物膜的内传质过程,然后是EPS 的大分子在试剂离子或分子的作用下成为水溶性成分,从而被提取出来。国内对以上几种 提取EPS的方法作了大量的研究:康春莉等[10]用EDTA提取时发现当萃取剂质量分数达到 2%时,糖类和蛋白质的含量已无明显的改变,但DNA的含量仍在增加;当离心转速达到6 880 r/min,蛋白质和糖类的含量基本不再变化,DNA含量的变化也不大。董德明等[11]在用磷酸氢二钾法分离自然水体中的生物膜胞外聚合物时发现随着萃取剂浓度、萃取时间和离心力的增大,萃取液中蛋白质、糖类和DNA的含量不断增加。当萃取剂摩尔浓度增加到0.06 mol/L、萃取时间为2.5 h、离心力达到10 000 g时,萃取液中糖类和蛋白质含量增大 1第一作者:侯文俊,男,1981年生,本科,助工,主要从事市政工程设计。

除磷工艺比较与选择

污水除磷工艺比较与选择 化学除磷 1. 1.1 化学除磷原理 化学除磷主要是通过化学沉析过程完成的,化学沉析是指通过向污水中投加无机金属盐药剂与污水中溶解性的盐类(如磷酸盐)反应生成颗粒状、非溶解性的物质。实际上投加化学药剂后,污水中进行的不仅是沉析反应,同时还发生着化学絮凝作用,即形成的细小的非溶解状的固体物互相粘结成较大形状的絮凝体。 污水沉析反应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水中溶解状的物质,大部分是离子状物质转换为非溶解、颗粒状形式的过程,絮凝则是细小的非溶解状的固体物互相粘结成较大形状的过程,所以絮凝不是相转移过程。絮凝是用于改善沉淀池的沉淀效果,而沉析则用于污水中溶解性磷的去除。 1.2 化学除磷药剂 为了生成非溶解性的磷酸盐化合物,用于化学除磷的化学药剂主要是金属盐药剂和氢氧化钙。许多高价金属离子药剂投加到污水中后都会与污水中的溶解性磷离子结合生成难溶解性的化合物,但出于经济原因考虑,用于磷沉析的金属盐药剂主要是Fe3+盐、Fe2+盐和Al3+盐,这些药剂是以溶液和悬浮液状态使用的。除金属盐药剂外,氢氧化钙也用作沉析药剂,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磷酸钙。 表1 污水净化常用药剂

铝盐的混凝沉淀 Al 2(SO 4 ) 3 + 6H 2 O----2Al(OH) 3 +3SO 4 2-+6CO 2 Al 2 (SO 4 ) 3 + 2PO 4 ----2AlPO 4 +3SO 4 2- 在pH为6.0—6.5的条件下,每1mol的磷需要加铝1.5-3.0 mol。如果水显碱性,在加铝之前应先降低pH以减少Al(OH) 3 沉淀。 铁盐的混凝沉淀 Fe 2(SO 4 ) 3 + 3HCO 3 ----Fe(OH) 3 +2SO 4 2-+3CO 2 Fe3+ + PO 43----FePO 4 ↓pH=5~5.5 每1mol磷需要加铁(Fe3+) 1.5—3 mol,最佳pH为5.0。 对磷含量为5mg/l左右的二级处理水,通过投加100-200mg/l的氯化铁 ( FeCl 3.6H 2 O)就可以得到90%以上的磷去除率。 金属氢氧化物会形成大块的絮凝体,这对于沉析产物的絮凝是有利的,同时还会吸附胶体状的物质、细微悬浮颗粒。需要注意的是有机物在以化学除磷为目的化学沉析反应中的沉析去除是次要的,但在分离时有机性胶体以及悬浮物的凝结在絮凝体中则是决定性的过程。

微生物研究进展论文

微生物解磷机理的研究进展 摘要:磷元素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之一,而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比较低。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其中有一些微生物能够将土壤中的不溶性磷转化成可溶性磷。本文对解磷细菌的种类分布、解磷能力、解磷机制进行了综述。希望通过对解磷机制的了解,可以选择和构建出溶磷效果明显的菌株,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 关键词:土壤;解磷细菌;解磷机制。 Abstract: Phosphorus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mineral elements to plant growth, however, there is fairly less content of soluble phosphorus in soil. There are lots of microbes in soil, some of them could dissolve insoluble phosphorus that could not be utilized by plants and transform them into soluble phosphorus. In the paper the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phosphorous 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 (PSMs)were reviewed in aspects of species diversity, distribution,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ability and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mechanism. Th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mechanism, we can choose and build a better effect of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strain and serv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etter. Key words: soil;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bacteria; phosphorous-solubilizing mechanism. 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之一,是植物体内核酸及多种酶、辅酶、ATP等重要组成成分,这些物质对于细胞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磷在土壤中主要以无机磷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两种形态存在,其中无机磷的含量约占全磷含量的50%以上,主要以矿物形式存在,所以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很低。为了解决土壤中的缺磷状况,每年我国要施用大量的磷肥,但是当施磷肥以后,在土壤中容易形成难溶性的磷。磷肥的利用率相当的低,当季的利用率只有10%一25%[1]。施人土壤中的磷肥除一小部分被植物吸收外,大约70%转化为Ca—P、Fe—P和Al—P等难溶性化合物而储存在土壤中,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2-3]。而土壤中的磷肥容易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中,使水体出现磷素的富集氧化现象,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目前有机磷农药的残留在生活中也是很普遍的,我们急需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不仅要对环境进行治理,更要从源头来进行防治。 如何提高磷素的利用率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很多研究表明从土壤中分离的某些细菌对这些难溶性的磷具有降解作用。然而,多年的实践结果表明,溶磷微生物的实际应用效

好氧颗粒污泥中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及其优化

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殘 殘 殘 殘 论述与研究 好氧颗粒污泥中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方法及其优化 郑晓英,黄 希,王兴楠,何玉洁,吴颜科,冒文娟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210098) 摘 要: 采用磁力搅拌/阳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好氧颗粒污泥中的胞外聚合物(EPS ),对比 了不同阳离子交换树脂(CER)投加量、 搅拌时间和搅拌强度下的提取效果差异。以糖类和蛋白质含量作为EPS 提取效果的评价指标,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如下:搅拌时间为6h ,搅拌转速为1000 r /min ,树脂投加量为60g /gSS 。在该最优操作参数条件下,蛋白质、多糖、总EPS 提取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19、10.46和13.65mg /L ,相应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87%、0.76%和1.12%,具有良好的重现性。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 阳离子交换树脂;磁力搅拌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602(2013)07-0001-05 Optimized Extrac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in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ZHENG Xiao-ying ,HUANG Xi ,WANG Xing-nan ,HE Yu-jie ,WU Yan-ke , MAO Wen-juan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Regulation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on Shallow Lak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Environment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China ) Abstract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in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ere extracted by magnetic stirrer /cation exchange resin (CER).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EPS at different doses of CER,different stirring times and intensities was investigated.The contents of polysaccharide and protein were used as the evaluation indexes ,and the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as follows :stirring time of 6h ,stirring speed of 1000r /min ,resin dose of 60g /gSS.When the optimum operating parameters were used ,the average values of extracted protein ,polysaccharide and total EPS were 3.19mg /L ,10.46mg /L and 13.65mg /L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were 2.87%,0.76%and 1.12%,suggesting that the method has good reproducibility. Key words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 cation ex-change resin ; magnetic stirring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08174);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7317-002-2) 好氧颗粒污泥是由于细胞自絮凝作用而形成的 结构密实、沉降性和代谢能力良好的污泥聚集 第29卷第7期2013年4月 中国给水排水 CHINA WATER&WASTEWATERVol.29No.7Apr.2013

污水处理生物除磷工艺.

污水处理生物除磷工艺 (一)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A/O工艺) 当以除磷为主时,可采用无内循环的厌氧/好氧工艺,基本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厌氧/好氧工艺流程 1. 设计参数 A/O工艺生物除磷设计参数见下表 A/O工艺生物除磷设计参数 2. 工艺计算 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生物除磷的工艺计算包括厌氧池(区)容积、好氧池(区)容积。具体计算公式见下表。

A/O工艺生物除磷容积基计算公式 (二)弗斯特利普( Phostrip) 除磷工艺 Phostrip工艺是由Levin在1965年首先提出的,该工艺是在回流污泥的分流 管线上增设一个脱磷池和化学沉淀池而构成的,其工艺流程见下图。

该工艺将在常规的好氧活性污泥法工艺中增设厌氧释磷池和化学沉淀池。工艺流程为:部分回流污泥(约为进水量的10%~20% )通过旁流进入厌氧池,在厌氧池中的停留时间为8~ 12h, 使磷由固相中释放,并转移到水中;脱磷后的污泥问流到好氧池中继续吸磷,厌氧池上清液含有高浓度磷(可高达100mg/L 以上),将此上清液排入石灰混凝沉淀池进行化学处理生成磷酸钙沉淀,该含磷污泥可作为农业肥料,而混凝沉淀池出水应流入初沉池再进行处理。Phostrip工艺不仅通过高磷剩余污泥除磷,而且还通过化学沉淀除磷。该工艺具有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双重作用,所以Phostrip工艺具有高效脱氮除磷功能。 Phostrip工艺比较适合于对现有工艺的改造,只需在污泥回流管线上增设少量小规模的处理单元即可,且在改造过程中不必中断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总之,Phostrip工艺受外界条件影响小,工艺操作灵活,脱氮除磷效果好且稳定。但该工艺存在流程复杂、运行管理麻烦、处理成本较高等缺点。 四、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工艺 需要同时脱氮除磷时,可采用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基本工艺流程如下图。 A2/O工艺脱氮除磷流程 (一)一般规定 进入系统的污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脱氮时,污水中的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与总凯氏氮(TKN)之比宜大于4 ; (2) 除磷时,污水中的BOD5与总磷( TP)之比宜大于17 ; (3) 同时脱氮、除磷时,宜同时满足前两款的要求; (4) 好氧池(区)剩余碱度宜大于70mg/L( 以碳酸钙CaC03计);

解磷解钾微生物筛选

解磷解钾微生物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微生物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土壤中的微生物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极多。许多微生物对土壤氮、磷和钾等养分的转化和供给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氮、磷和钾均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元素。根瘤菌可以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在生物固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溶磷菌、硅酸盐细菌(又名钾细菌)能够分解土壤中的固定态磷、固定态钾转化为作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磷、有效钾。因此,高效的解磷、解钾菌株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目的 1、从各类土样中筛选高效的解磷解钾菌株 2、熟悉菌株筛选、分离纯化、鉴定等具体操作流程 二、实验原理 分别配制以磷酸钙、钾长石为唯一磷源或钾源的筛选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利用磷酸钙、钾长石的菌株才能够生长。因为磷酸钙、钾长石不能溶解于培养基,故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表现为浑浊,若菌株能够利用磷酸钙、钾长石,则在培养基中形成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因此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目的菌株。 分别筛选细菌和真菌。为筛选到真菌,采用在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方法来抑制细菌生长。 三、材料和方法 1、材料 各处取得的土样; 培养基种类如下(g/l):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2)解磷菌株筛选培养基: 无机磷固体培养基:葡萄糖l0 g,(NH4)2SO40.5 g,酵母粉0.5 g,

MgSO4·7H2O 0.3 g,氯化钠0.3g,氯化钾0.3 g,FeSO4·7H2O 0.03 g,MnSO4·7H2O 0.03 g,Ca3(PO4)2 2 g,琼脂粉18 g,蒸馏水1000 mL,pH 7.2,ll5℃灭菌20 min。(3)钾长石固体培养基: 蔗糖 5 g,葡萄糖 5 g,(NH4)2SO4 0.5 g,酵母粉0.5 g,MgSO4·7H2O 0.3 g,磷酸氢二钠2 g,FeSO4·7H2O 0.03 g,MnSO4·7H2O 0.03 g,钾长石2 g,琼脂粉18 g,蒸馏水1000 mL,pH 7.2,ll5℃灭菌20 min。 2、方法 (1) 筛选: 1、配制0.85%的生理盐水,灭菌备用。 2、取5 g采集的土样溶解到45ml 0.85%的生理盐水中,37度。摇床摇30 min 左右,定为原液。制作浓度梯度10-2、10-4稀释度,分别取原液、-2、-4 各100 μl 分别涂布于解磷、解钾筛选及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28℃倒置培养,牛2天,筛选3天。观察菌落生长,透明圈产生情况。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菌落计数,计算菌数/g土壤。 (2)菌落挑取与纯化并保存: 用接种环挑取较大透明圈的单菌落至筛选培养基平板,划线分离单菌落。培养后观察是否为纯菌,菌落形态一致,且验证是否有透明圈后挑取单菌落至解磷或解钾培养基斜面中培养至长好。若不纯则分别挑取形态不同的菌落分别在筛选平板划线,确定透明圈,重复挑取和纯化步骤。挑取至斜面培养基中培养后,将斜面4度冰箱保存。 (3)菌株复筛 将有透明圈的解磷、解钾菌株各自从斜面上用接种环挑取一环,小心点种在筛选培养基上,每个平板点四个不同菌落,注意不要相互污染。28℃倒置培养2~3天观察比较透明圈大小,进行记录。 (4)菌种初步鉴定: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菌落、显微镜菌体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半固体穿刺(运动性)等,查伯杰手册,相关生理生化,定属。

水处理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第一节 概述 一、营养元素的危害 氮素物质对水体环境和人类都具有很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氨氮会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 氨氮会与氯反应生成氯胺或氮气,增加氯的用量; 含氮化合物对人和其它生物有毒害作用:① 氨氮对鱼类有毒害作用;② NO 3- 和NO 2-可被转化为亚硝胺——一种“三致”物质;③ 水中NO 3-高,可导致婴儿患变性血色蛋白症——“Bluebaby ”; 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所谓“富营养化”就是指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而引起水质恶化,其主要因子是N 和P (尤其是P );解决的办法主要就是要严格控制污染源,降低排入水环境的废水中的N 、P 含量;对于城市废水来说,利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对N 的去除率一般只有40%左右,对磷的去除率一般只有20~30%。 二、脱氮的物化法 1、氨氮的吹脱法: -++?+OH NH O H NH 423 2 2每 3 采用斜发沸石作为除氨的离子交换体。 出水 折点加氯法脱氯工艺流程

1、铝盐除磷 4343AlPO PO Al →++ + 一般用Al 2(SO 4)3,聚氯化铝(PAC )和铝酸钠(NaAlO 2) 2、铁盐除磷:FePO 4 Fe(OH)3 一般用FeCl 2、FeSO 4 或 FeCl 3 Fe 2(SO 4)3 3、石灰混凝除磷 O H PO OH Ca HPO OH Ca 23452423))((345+→++--+ 向含磷的废水中投加石灰,由于形成OH -,污水的pH 值上升,磷与Ca 2+反应,生成羟磷灰石。 第二节 生物脱氮工艺与技术 一、活性污泥法脱氮传统工艺 1、Barth 提出的三级活性污泥法流程: 第一级曝气池的功能:① 碳化——去除BOD 5、COD ;② 氨化——使有机氮转化为氨氮; 第二级是硝化曝气池,投碱以维持pH 值; 第三级为反硝化反应器,可投加甲醇作为外加碳源或引入原废水。 该工艺流程的优点是氨化、硝化、反硝化分别在各自的反应器中进行,反应速率较快且较彻底;但七缺点是处理设备多,造价高,运行管理较为复杂。 2、两级活性污泥法脱氮工艺 与前一工艺相比,该工艺是将其中的前两级曝气池合并成一个曝气池,使废水在其中同时实现碳化、氨化和硝化反应,因此只是在形式上减少了一个曝气池,并无本质上的改变。 二、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脱氮系统(A —O 工艺)

污水处理中的脱氮除磷工艺

污水处理中的脱氮除磷工艺 摘要:在陈述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机理的基础下,简单分析生物脱氮除磷的处理工艺。 关键词:脱氮除磷;机理;工艺 1 前言 城市污水中的氮、磷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氮、磷的主要危害:一是使受纳水体富营养化;二是影响水源水质, 增加给水处理成本;三是对人和生物产生毒害。上述 危害严重制约了城市水环境正常功能的发挥, 并使城市缺水状况加剧,而且随着人民生 活水体的提高和环境的恶化,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达到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环境工作者对一些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进或设计出新工艺,本文简单介绍一些脱氮除磷工艺。 2 生物脱氮原理【1】 一般来说, 生物脱氮过程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氨化作用, 即水中的有机氮在氨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成氨氮。在普通活性污泥法中, 氨化作用进行得很快, 无需采取特殊的措施。第二步是硝化作用, 即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 水中的氨氮首先在亚硝酸菌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亚硝酸盐, 然后再在硝酸菌的作用下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盐。为防止生长缓慢的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从活性污泥系统中流失, 要求很长的污泥龄。第三步是反硝化作用, 即硝化产生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成氮气。这一步速率也比较快, 但由于反硝化细菌是兼性厌氧菌, 只有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才能进行反硝化, 因此需要为其创造一个缺氧或厌氧的环境( 好氧池的混合液回流到缺氧池) 。反应方程式如下: ( 1) 硝化反应: 硝化反应总反应式为: ( 2) 反硝化反应:

另外, 由荷兰Delft 大学Kluyver 生物技术实验室试验确认了一种新途径, 称为厌氧氨( 氮) 氧化。即在厌氧条件下,以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由自养菌直接将氨转化为氮, 因而不必额外投加有机底物。反应式为:NH4+NO2→N2+2H2O 3 生物除磷原理【1】 所谓生物除磷, 是利用聚磷菌一类的微生物, 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而在好氧条件下, 能够过量地从外部环境摄取磷, 在数量上超过其生理需要, 并将磷以聚合的形态储藏在菌体内, 形成高磷污泥排出系统, 达到从污水中除磷的效果。 生物除磷过程可分为3 个阶段,即细菌的压抑放磷、过渡积累和奢量吸收。首先将活性污泥处于短时间的厌氧状态时,储磷菌把储存的聚磷酸盐进行分解,提供能量,并大量吸收污水中的BOD、释放磷( 聚磷酸盐水解为正磷酸盐) ,使污水中BOD 下降,磷含量升高。然后在好氧阶段,微生物利用被氧化分解所获得的能量,大量吸收在厌氧阶段释放的磷和原污水中的磷,完成磷的过渡积累和最后的奢量吸收,在细胞体内合成聚磷酸盐而储存起来,从而达到去除BOD 和磷的目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 1) 聚磷菌摄取磷: ADP+H3PO4+能量→ATP+H2O ( 2) 聚磷菌的放磷: ATP+H2O→ADP+H3PO4+能量 4.脱氮除磷工艺 4.1 AB法【2】 AB法污水处理工艺是一种新型两段生物处理工艺,是吸附生物降解法的简称。该工艺将高负荷法和两段活性污泥法充分结合起来,不设初沉池,A、B两段严格分开,形成各自的特征菌群,这样既充分利用了上述两种工艺的优点,同时也克服了两者的缺点。所以

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摘要:有机磷农药的广泛和大量使用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危害,作为有机 磷农药的主要降解方式之一,微生物降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有机磷农药降解微生物的种类、降解机理和途径、影响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因子、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的途径,并探讨有机磷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研究展望 前言:农药是确定农业稳定,丰产或者不缺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但农药一方面 残留在农产品中,对人体有害?另一方面,在环境中不断积累,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农药的负面效应很多,但总体来说仍是功大于过,而且在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农药将继续挥作用。因此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尽可能降低农药的负面效应【1】。有机磷农药的降解主要有生物降解、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等方式,其中生物降解的作用占重要地位。生物降解特别是微生物降解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产品来降解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方法具有无毒、无残留、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是消除和解毒高浓度的农药残留的一种安全、有效、廉价的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有机氯农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限制,随之是有机磷农药的发展,到目前有机磷农药已成为应用广泛、品种最多的农药。有机磷农药容易降解,对环境的污染及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残留没有有机氯农药那么普遍和突出,且具有药效高、品种多、防治范围广、成本低、选择作高、药害小、在环境中降解快、残毒低等优点。它的降解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方向。 1、有机磷农药的生产和使用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对农药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但有机磷等农药在农业上的生产与应用仍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在内,世界上的有机磷农药已达150 多种,中国使用的有机磷农药有30 余种。按照毒性大小常分为 3 大类:1.剧毒类,如甲拌磷、内吸对硫磷、保棉丰、氧化乐果等;2.高毒类,如甲基对硫磷、二甲硫吸磷、敌敌畏、亚胺磷等;3.低毒类,如敌百虫、乐果、氯硫磷、乙基稻丰散等。一些有机磷杀虫剂如甲胺磷、对硫磷、久效磷等剧毒杀虫剂在国际上已是禁用产品或限制的品种【2】。 2、有机磷降解微生物的种类 目前,人们已分离出多种能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菌群,其中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一些藻类。由于细菌具有生化多适应性及易诱发突变菌株等优势,故其在微生物降解中占有重要地位【3】。至今,已分离到的细菌主要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cill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等。金彬明等从被有机磷污染的海水样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在28℃下对甲胺磷(5 mg/L)的降解率达48.9%。解秀平等从污水曝气池中分离得到一株能以甲基对硫磷及其降解中间产物对硝基苯酚为唯一碳源的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菌株,在 5 h 内对50 mg/L 的

解磷 内容

离解磷微生物的方法一般是根据在以磷酸三钙为唯一磷源的平板上产生透明圈来确定。 一般来说要以该解磷微生物将要应用的实际环境作为筛选实验的条件,即在与应环境相同的温度,pH值,盐度等条件下培养解磷微生物,以解磷能力最强(一般以培养基中有效磷含量最高为标准)的菌株作为最优选择。 解磷微生物(PSM)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 目前报道的解磷细菌主要有芽胞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欧文氏菌属(Erwinia)、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沙雷氏菌属(Serratia)、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肠细菌属(Enterbacter)、微球菌属(Micrococcus)、固氮菌属(Azotobacter)、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色杆菌属(Chromobacterium)、产碱菌属(Alcali—genes)、节细菌属(Arthrobacter)、硫氧化硫功菌(Thiobacillus thivoxidans)和多硫杆菌属(Thiobacillus)等。 解磷真菌主要是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和根霉属(Rhizopus )。而解磷放线菌则绝大部分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按分解底物可以将解磷微生物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分解无机磷化合物的称为无机磷微生物(包括假单孢菌属的一些种,无色杆菌属的一些种,黄杆菌属的一些种以及氧化硫硫杆菌):一类是具有分解有机磷化合物能力的称为有机磷微生物(包括芽孢杆菌属的一些种,变形菌属的一种,沙雷氏菌属的一些种)。 但由于解磷微生物解磷机理复杂,相当一部分的解磷既能分泌有机酸溶解无机磷盐,又能分泌磷酸酶物质分解有机磷(包括节杆菌属的一些种、链霉菌属的一些种),因而很难准确区分无机磷和有机磷微生物。 例如真菌无机磷培养基:蔗糖2g、葡萄糖2 g、NH4Cl 1.5g、KCl 0.3g、MgSO4 .7H2O 0.4g、NaCl 0.2g、磷酸钙20g,蒸馏水1000 mL,pH7.0。 细菌无机磷培养基:葡萄糖10g,硫酸铵0.5g,氯化钠0.3g,氯化钾0.3g,7水硫酸镁0.3g,磷酸钙5g,4水硫酸锰0.03g,7水硫酸亚铁0.03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7.0-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