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日本、美国对华投资的实证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日本、美国对

华投资的实证分析

作者:汪素芹, 姜枫, Wang Suqin, Jiang Lan

作者单位:汪素芹,Wang Suqin(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姜枫,Jiang Lan(南京财经大学)

刊名:

世界经济研究

英文刊名:WORLD ECONOMY STUDY

年,卷(期):2008,""(5)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1条)

1.Mundell,R.A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 1957

2.Vernon,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1966

3.Eaton,Jonathan.Akiko Tamura Bilateralism and Regionalism in Japanese and US Trade and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Patterns 1994

4.Mary Amiti.David Greenaway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rade: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 2000

5.小岛清.周宝廉对外贸易论 1987

6.亢梅玲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分析[期刊论文]-世界经济研究 2006(04)

7.程崇祯.章婷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及其影响[期刊论文]-当代亚太 2002(09)

8.吴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的影响[期刊论文]-现代日本经济 2005(05)

9.柴敏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及其原因分析[期刊论文]-投资研究 2003(10)

10.姜彦福.姜波美国对华投资与中国自美进口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06)

11.于津平.张昊光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比较优势关系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世界经济研究 2005(09)

12.汪素芹.叶伟春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经济评论 2003(04)

13.李国平.田边裕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及其变化研究[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 2003(03)

14.Mundell,R.A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 1957

15.Vernon,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1966

16.小岛清.周宝廉对外贸易论 1987

17.Eaton,Jonathan.Akiko Tamura Bilateralism and Regionalism in Japanese and US Trade and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Patterns 1994

18.Mary Amiti.David Greenaway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rade: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 2000

19.江小涓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999(02)

20.杨迤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相关分析 2000(02)

21.史小龙.张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期刊论文]-世界经济研究 2004(0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首次出轨/法国进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日本超导磁悬浮列车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日本实施铁路货运"21世纪新挑战"计划/韩国高速铁路已运载1000万人次乘客/美国大力发展城市公交/美国开发机车司机室降噪新技术/美国铁路编组场采用遥控/英国试用发光二极管信号显示/澳大利亚悉尼的货棚旅馆-铁道知识2005,""(2)

2.学位论文焦建日本和美国银行治理模式比较研究2006

商业银行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而商业银行能否获得健康发展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治理效果。作为主要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银行治理的核心应该是解决两种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益相关者与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借

作为主要的银行治理模式,日本和美国的银行治理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具有各自的优点,但是也都存在不足。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两国银行治理模式的演进过程,比较两种银行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和不足,以及治理有效性对制度环境的依赖程度,展望两国银行治理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并给出两国银行治理经验对我国银行治理的启示。

论文使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日本和美国银行治理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分析的中注意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合。在对风险管理和银行绩效的分析中将管理学方法与经济学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增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论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论文以银行治理模式的演变历程为线索,对两国银行治理模式进行比较,认为相对各自国家的普通公司治理模式来说,两国银行治理模式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趋同性,但是由于文化、习俗和法律等制度环境的稳定性,两国银行治理仍将保持显著的传统公司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而银行治理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制度环境。其次,强调了资本结构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对银行股东治理的风险偏好的影响,更为清晰地阐明了银行治理的特殊性,提出银行治理的重点在于风险管理。第三,在对银行监管制度的比较分析中,提出将银行内部治理参数纳入监管机制设计,加强银行监管机制的治理促进作用的观点。最后,通过对银行对外融资结构对银行自身治理的影响角度分析,提出有助于提高银行治理的混业经营模式。

论文首先从梳理普通公司治理理论入手,提出银行治理问题的特殊性,明确银行治理主要解决两种信息不对称问题,然后对现有银行治理理论进行总结,提出银行治理目标是在维护股东、存款人、社会公众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论文第二章分别结合日本和美国银行治理模式的演变历程对其基本特征进行总结,并对两种模式的治理效率进行比较,为后面三章从银行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具体内容角度展开的分析建立基础。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银行治理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制度环境的观点,并预期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日本和美国银行治理模式将更加趋同,但是由于社会习俗、文化和制度环境的稳定性,日本和美国银行治理模式发展仍将保持显著的传统治理模式特征。

论文第三章对日本和美国银行的内部治理进行比较。首先运用资本结构理论对银行资本结构对股东治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过高的资产负债比例提高了银行股东的风险偏好,削弱了股东治理。通过对日本和美国银行股东治理的比较,认为受法人交叉持股导致日本银行股东治理弱化,而分散的股权结构导致美国银行股东缺乏积极治理,结合两国风险监管实践,得出相对于美国,由于风险监管的软约束,日本银行股东风险偏好更强的结论。通过对两国银行董事会治理的比较,认为日本银行董事会治理的主要缺陷在于缺乏独立性,随着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激励方式的失效,将导致银行治理效果的弱化;而美国银行董事治理作用一方面体现了非执行董事对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保护,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内部人控制和关联利益弱化治理的特征。在对两国银行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比较中,我们运用激励理论建立了一个银行管理者薪酬激励模型说明由固定工资、津贴和股票期权组成的薪酬结构有助于促进管理者加强风险管理,认为日本银行管理者薪酬与银行绩效相关性较弱,传统激励机制的失效将降低管理者治理激励;美国公司控制市场和经理人市场提供了比较有效的管理者约束,银行管理者薪酬结构也更为合理。本章最后比较了对外融资结构对两国银行治理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认为在监督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借款企业股权-债权比例在一定范围内,由不同人分别持有企业的股权和债权可能加强对企业经理的约束,也改善了银行治理;而如果银行对借款企业同时持有股权和债权能够降低监督成本,则有助于提高银行治理效率。特别提出,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日本采取银行控股公司形式对银行治理具有促进作用。

论文第四章和第五章对日本和美国银行的外部治理进行了比较。首先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模型对资本监管和存款保险的治理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基于风险的资本监管限制了银行投资机会集,风险权重也难以精确计算;存款保险制度无法解决银行的风险偏好激励问题,也无法实现最优的风险承担。存款保险制度也降低了存款人的银行治理动机。通过对日本和美国的银行监管实践的比较,认为虽然日本和美国银行监管出现了趋同趋势,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相对于美国,日本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偏好激励效果更强,资本监管更弱,弱化了股东激励。为促进银行监管的治理作用,我们提出了一个将银行管理者薪酬结构和资本结构参数纳入存款保险费率的机制,能够促进银行自身的治理动机,减轻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治理弱化问题。通过对两国银行债权人治理的比较,认为两国的银行监管降低了债权人的治理动机,但是美国银行破产机制更加注重通过早期预警机制以及高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强化债权人通过市场约束对银行发挥治理作用。本章最后我们建立模型分析了接管的银行治理作用,提出美国公司控制市场对银行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相对其它企业更弱;日本公司控制市场的银行治理作用有限,但是日本资本市场对于银行风险状况也有比较敏感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治理作用。

论文第六章对日本和美国银行风险管理和银行绩效进行了比较。认为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付诸实施后,日本和美国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在一定时期内虽然仍将体现出差别性,但从长期来看会更加趋同。运用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方法(RAROC)对日本和美国银行经营绩效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由于风险管理水平更高,美国银行经营绩效明显高于日本银行。

论文最后分析了日本和美国经验对我国银行治理的借鉴意义。在分析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银行体制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外部控制机制将在我国银行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而在改革过程中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将体现不同的治理特征。

3.期刊论文吉见义明.步平日本军队的毒气战与美国--美国国家档案馆资料调查-抗日战争研究2004,""(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用占领日本和对战犯进行审判的机会,美国军队与政府的各部门都在日本搜集了大量有关战争的档案资料带回美国,以后保存在国家档案馆中.根据公开这批档案文件的法律,美国国家档案馆于2002年5月公布了资料目录检索清单第1版(311页),12月又公布了资料目录检索清单第2版(约1000页),据说还有数百页的资料目录检索清单正在编辑中.根据上述清单,由日本进步学者和民间人士组成的日本"战争责任资料中心"已经多次前往美国国家档案馆调查和搜集资料,发现在那些档案资料中有相当多的部分与日本的战争犯罪有关,涉及到在中国的日本军队、特务机关、军人和政治家的资料,也有日本在中国进行毒气战、细菌战和性暴力(慰安妇),进行鸦片毒品活动等问题的资料.本文作者吉见义明是日本中央大学教授,一直研究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毒气战、细菌战以及性暴力的罪行问题.本文是作者对美国国家档案馆中新发现的有关毒气作战部分资料的介绍.重点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2年就日本对中国使用毒气武器发表警告声明的原委和日本军队在中国及东南亚等地使用毒气武器的资料.这些资料基本是第一次被公布,其中有些资料从另一角度印证了我们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的准确性.

4.期刊论文张雪冰.谢瑀美国和日本小企业政策的比较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02,""(4)

本文通过对美国和日本两国小企业政策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和经济学含义的比较和分析,揭示了美国和日本小企业政策的两点根本不同:一是美国的小企业政策是以提高小企业竞争力为目的的社会性政策,该政策促进了美国的自由竞争,而日本的小企业政策作为全国产业政策的一部分,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小企业的生产效率;二是美国和日本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价值观造成了两国小企业政策的根本不同。虽然中国的情况与美国和日本完全不同

,但从美国和日本小企业政策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非常有益的启示:一是中国经济的现实和未来发展决定了小企业政策必须以提高小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二是小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将决定小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5.学位论文徐建华美国东亚遏制战略与日本对东南亚经济外交研究1945-19722004

战后日本对东南亚经济外交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和重要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它是在以中国为主要对手的东亚冷战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是美国东亚遏制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为了达到最大程度遏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全力扶植日本经济复兴,将其变成美国在东亚的最重要的战略,并将日本的东南亚经济外交组合进美国东亚遏制战略,推动和帮助日本面向东南亚发展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它也是战后日本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冷战格局,日本很快选择并适应了作为美国东亚遏制战略追随者的角色,确立了经济外交和日美基轴的外交战略核心,并将自身战略积极纳入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轨道,按照美国的意愿,以战争赔偿和经济援助的方式,对东南亚开展经济外交.因此,研究美国东亚遏制战略与日本经济外交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冷战时期美日关系、美国东亚战略及日本外交战略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该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论述.引言.该部分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以及该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东亚冷战的开始与日本对东南亚经济外交的缘起".该章重点分析战后初期东亚局势的演变以及美国促使日本开展对东南亚经济外交政策的形成过程.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是美国东亚政策上的一个分水岭,美国在东亚的战略目标由扶植日本、拉拢中国以遏制苏联变为直接以中国为对手进行遏制.在此前提下,美国将日本的经济复兴、日本对东南亚的战争赔偿与遏制中国联系起来,试图通过促使日本恢复与发展与东南亚的经济关系来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既可以切断日本与中国传统的经济联系,实施对中国大陆的严格禁运政策,又可以在断绝中日贸易的情况下为日本提供相应的替代市场,促使日本发展经济并承担起东亚盟国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日本来加强同东南亚的经济联系,抵制共产主义在这个地区的蔓延.美国在旧金山和约中,正式确定了日本劳务赔偿的原则.第二章:"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确立与日本赔偿外交的开展".该章主要分析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确立与日本赔偿外交的开展过程.第三章:"日本的援助外交与走向转型的美国东亚遏制战略".该章主要分析了日本援助外交的开展与60年代末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转型.第四章:"综论".这是该文的综合分析部分.

6.期刊论文陈民镇.CHEN Min-zhen寒山诗在日本、美国的流播——一个文学他国化的典型个案-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36(5)

寒山作为一个在本国默默无闻的诗人,他的诗作在日本和美国却成为经典.文学他国化是比较文学的新兴理论,寒山诗在日本、美国的流播正是一个文学他国化现象的典型个案.日本和美国立足于本国文学的文学传统及其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规则,来对寒山诗进行本土化改造,从而完成了文学他国化的过程.寒山诗在日本、美国他国化的过程体现了日本和美国自身的文化特质.通过对寒山诗在日本、美国流播情况的考察,寒山诗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也随之凸显.

7.期刊论文刘早荣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与美国在对华贸易禁运上的分歧-理论月刊2008,""(4)

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就出台了对华遏制政策,为实现遏制的目的,在经济上对华推行贸易禁运政策.美国要求日本配合美国的对华禁运政策,但日本对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是否明智表示怀疑,虽然在政治上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贸易上则企图维持与中国的贸易关系.鉴于日本的对美依附地位,日本表面上接受了美国的对华贸易禁运政策,但却在利用一切机会突破美国的限制,并利用对华贸易禁运问题与美国讨价还价,实现日本国家利益最大化.

8.学位论文林章兵美国、日本现代企业的比较制度分析2004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的必由之路,是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在21世纪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体制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确是一个重大课题.美国与日本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经济强国,其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与它们比较成熟的企业制度息息相关的,同时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也导致了两国之间不同的竞争力.通过对两国企业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到一些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可行建议和有益的启发.本文以比较制度分析为主要的分析方法,并结合现代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从公司股权结构、董事会制度、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及员工激励机制等主要方面系统地分析比较美国、日本现代企业制度,进而从历史和文化两个角度探讨两国企业制度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论文的主体部分由八章组成.第一章为导言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比较制度分析、现代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理论进行了理论综述,进而对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论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第二章,主要比较分析美国、日本企业的股权结构.首先,描述了以个人持股为主的美国企业股权结构的特点以及它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其次,描述了以法人交叉持股为主的日本企业股权结构的特点以及它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第三章,主要比较分析美国、日本企业的董事会制度.首先,建立对董事会制度比较分析的框架,论述了董事会的结构和职责;其次,描述了权力制衡平衡、独立性强的美国董事会制度和董事会流于形式的日本董事会制度;最后,通过对两国的董事会制度的比较,得出了两国企业拥有实权的是经营者的结论.第四章,主要比较分析美国、日本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首先,描述了美国企业以物质激励为主激励机制和以外部控制为主的约束机制;其次,描述了日本企业以事业型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和以内部控制为主的约束机制;最后,针对两国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差别,建立一个基于股权结构差异的数学模型给予解释.第五章,主要比较分析美国、日本企业员工激励机制.首先,描述了基于市场的美国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其次,描述了基于企业的日本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第六章,主要从历史角度探讨美国、日本企业制度形成的原因.首先,描述美国企业制度的历史演进,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其企业制度源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结论;其次,描述日本企业制度的历史演进,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其企业制度主要源于政府作用的结论.第七章,主要从文化角度探讨美国、日本企业制度形成的原因.首先,描述了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美国文化以及它对美国企业制度形成的影响;其次,描述了以忠诚、和谐、勇敢为核心的日本文化以及它对日本企业制度形成的影响.第八章,对建设有中国特色企业制度进行思考.首先,提出美国、日本企业制度对我们的启示以及美国企业制度相对于日本企业制度的优势;其次,集中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制度选择与路径选择的分析,在论述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面临的问题基础上,得出了应借鉴美国企业制度的结论.

9.期刊论文刘立全.冼可法美国和日本主导牌号卷烟主流烟气成分比较-烟草科技2001,""(10)

日本男性烟民喜欢抽吸可选择性地降低主流烟气(MS)中某些挥发性成分的活性炭滤嘴卷烟.过去20年在日本销售的所有卷烟中,活性炭滤嘴卷烟至少占68%,而在美国,这种卷烟现今仅占1%的市场份额.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美国和日本主导牌号卷烟(至少分别占各自市场的50%)MS中主要毒性和基因毒性成分含量的差异.测定了卷烟烟气中的焦油、烟碱、一氧化碳(CO)、苯并[a]芘(BaP;稠环芳烃系列的代表)和烟草特有的亚硝胺(TSNA)的含量.在标准的FTC/CORESTA机器吸烟条件下,日本和美国主导牌号卷烟均输出相同量的烟碱(1.0mg/支).然而,日本卷烟MS中的焦油/烟碱比却显著地(p>0.000 1)低(9.8对13.2),后者表明,对单位量的烟碱而言,日本卷烟的焦油成分包括BaP和TSNA显著地低.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与美国主导牌号卷烟相比,日本主导牌号卷烟MS中的焦油与CO量平均低30%(分别为10mg/支对13mg/支),BaP低35%(8.5ng/支对11.4ng/支),TSNA低135%(245ng/支对580ng/支).

10.期刊论文杨硕.杨纪青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的实证分析和演化模型-商场现代化2008,""(28)

本文研究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的实证分析和演化模型.根据美国1974年1月到2006年2月年的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资料,借助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美国对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演化模型,并得出如下结论:美国对日本选出口贸易额已越过其相变点,以缓慢的速度接近其饱和值14686和

6545(百万美元).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c14374482.html,/Periodical_sjjjyj200805013.aspx

授权使用:中央民族大学(zymzdx),授权号:88b8dba1-bd2a-440a-90d2-9e1201586b14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7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