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谢安邦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模拟题

高等教育学谢安邦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模拟题
高等教育学谢安邦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模拟题

一、选择题

1.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 )。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小组学习制D.集体学习制

2.班级授课制最先是由捷克教育家( C )在《大教学论》中做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

A.洛克B.裴斯泰洛齐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3.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组织形式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在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出现了( B )。

A.加长化B.短学程化C.缩短化D.均衡化

4.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 A )和课后总结三个部分。

A.上课B.预习教材C.回顾知识D.组织内容

5.下列不属于实验课教学过程的是( B )。

A.实验课的准备B.实验课的组织

C.实验报告的撰写D.实验结果的预期

9.属于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 C )。

A.实验实习法B.练习法C.讲授法D.参观法

10.( A )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

A.讨论法B.练习法C.讲授法D.参观法

11.教学方法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变化的,逐渐以( C )代替注入式。

A.平衡式B.应用式C.启发式D.综合性

12.下列不属于教育技术领域的是( D )。

A.学习者B.学习资源C.教育开发职能D.教学监督职能

13.作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必须遵循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

化原则和( B )。

A.实用性原则B.目的性原则C.综合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4.( C )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具有远程开放教育与虚拟学校的特征,实现一

系列高等教育功能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

A.网络教育B.计算机学校C.网络大学D.多媒体学院

15.( A )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A.教学测量B.教学评价C.成绩评估D.价值评判

16.( C )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教学过程进行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

A.总结性评价B.常模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标准性评价

17.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中,试题的命制实行集中命题、分散命题和( A )三结合。

A.向社会征题B.自行命题C.修订命题D.组织命题

A.个别教学B.分组教学C.班级上课制D.复式教学

21.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材人手,提出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寻求问题的解决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属于( B )。

A.发现教学法B.问题教学法C.案例教学法D.程序教学法

22.在设置问题情境之后由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索的方法是( A )。

A.暗示教学法B.问题教学法C.实验法D.发现教学法

23.教师为配合讲授或谈话,向学生呈现幻灯、电视、电影的教学方法是( B )。

A.电化教学法B.演示法C.参观法D.问答法

24.个别教学是教学的( A )。

A.辅助形式B.基本组织形式C.一般方法D.特殊形式

二、填空题

1.( )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 )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

3.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其发展变化趋势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场所呈现( )。

4.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 )、实习、( )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组成。

1O.讨论课上,讨论题目的类型主要有( )和学习新内容讨论题。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提出报告( )中,指出要“教会学生学习”,即强调学生通过教学不仅应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能获得独立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12.对传统教学媒体按照其物理原理进行分类,可划分为:光学媒体、( )、声像媒体以及( )。

13.( )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具有远程开发教育与虚拟学校的特征,实现一系列高等教育功能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

14.1997年,( )率先与湖南电信合作,建立了网上大学。

三、简答题

1.简述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2.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哪些环节?

3.简述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4.简述教育技术领域所包含的内容。

5.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

6.简述讲授法的基本要求、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

7.浅析大学教学方法的特点。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浅析个别教学制和班级授课制的区别及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2.论述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过程和步骤。

3.试述学生学业评价的步骤。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早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是在长辈把生产经验和道德规范传授给下一代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正确答案选A。

2.C

解析:班级授课制最先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做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自19世纪中叶开始,班级授课制为欧洲各国学校所广泛采用。因此,正确答案选C。

3.B

解析: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经历了一些发展和改革,在发展趋势上,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出现短学程化的特点。一些大学为了适应日益增多的选修课和实践课,将原来的一年两学期改为长短不一的三个学期,在短学期内更多地设置全校范围内的选修课程,以及需要相对集中的生产实习课。因此,正确答案选B。

4.A

解析:课堂教学由一系列的过程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总结三个部分,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因此,正确答案选A。

解析:在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对学生全面负责,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遵循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不属于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论文的原则,因此,答案选D。

8.A

解析:此题考查学分制的定义。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做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因此,正确答案选A。

9.C

解析:按照高校教学方法的分类,第一类是指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讲授法就属于这种范畴。实验法、参观法属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练习法属于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因此,正确答案选C。

10.A

解析:此题考查讨论法的定义。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因此,正确答案选A。

11.C

解析:教学方法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纵观各国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三个共同的趋势:①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②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③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因此,正确答案选C。

12.D

解析:教育技术就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完整的过程,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学习者、学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教育管理职能。教学监督职能不包括在内,因此,答案选D。

13.B

解析:作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必须遵循一些原则,主要包括目的性原则和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是指在现有条件下通过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以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正确答案选B。

14.C

解析:此题考查网络大学的含义。网络大学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具有远程开放教育与虚拟学校的特征,实现一系列高等教育功能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因此,正确答案选C。

15.A

解析:此题考查教学测量的定义。教学测量是指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因此,正确答案选A。

16.C

解析:此题考查形成性评价的含义。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教学过程进行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因此,正确答案选C。

17.A

解析:在学生学业评价的试题命制上,要有组织地进行,在专业队伍的带领下,广开题源,走开放性命题道路,实行集中命题、分散命题和向社会征题三种形式的结合。因此,正确答案选A。

解析: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班级授课制以及复式教学都是教学的组织形式的不同表现。其中,班级授课制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答案为C。

21.B

解析:此题考查问题教学法的含义。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材人手,提出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寻求问题的解决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答案为B。

22.A

解析: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创造的,被称为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其操作过程就是在设置问题情境之后由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索。因此,答案为A。

23.B

解析:演示法、参观法等都属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其中演示法是指教师为配合讲授或谈话,向学生呈现幻灯、电视、电影的教学方法。因此,答案为B。

24.A

解析:个别教学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是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个别教学逐渐被班级授课取代,但仍是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辅助形式。因此,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班级授课制

2.京师同文馆

3.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4.实验课的教学;科研

5.学年制

6.实验实习法;参观法

7.自学指导法

8.教给学生知识

9.计算机网络

10.阶段复习讨论题

11.《学会生存》

12.音响媒体;综合媒体

13.网络大学

14.湖南大学

三、简答题

1.简述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答: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总结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备课

备课就是对所讲授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并对讲授内容的结构进行安排和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案。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

②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③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

案中去。

(2)上课

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遵循教学的原则,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在课堂的结构安排上一般以备课时设计的方案为准,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要避免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还要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

(3)课后总结和布置作业

课后总结也是组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主观上讲,教师每次讲完课后,要及时对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清晰等方面进行总结,找出优点和不足;从客观上讲要学会善于从接触学生和批改作业中获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找出可以总结为经验和教训的地方,为下一堂课作好准备。

2.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哪些环节?

答:实验课的教学一般是由学校安排一定的课时和实验课教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其他手段,进行独立操作,人为地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实验课的准备

实验课的准备包括:研究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方案并准备讲义;检查实验室有关设备和各项实验器材的准备情况;准备实验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注意事项;给学生布置要预习的实验内容;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分组等。

(2)实验课的组织与课堂控制

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的气氛,使实验进行得井然有序,以提高实验课的效率,降低因操作错误或干扰因素中断实验的可能性。

(3)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工作的全面总结。实验报告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实验名称;学生简况;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步骤和条件;实验的数据处理及实验结果;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结论;参考文献。

(4)实验课的总结

实验课的总结主要是讨论和检验实验结果是否达到了要求,由教师解答并纠正实验中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并对学生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3.简述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答:教学方法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纵观各国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三个共同的趋势:

(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育目标上,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在肯定及时指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在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上,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提出报告《学会生存》,指出要“教会学生学习”,即强调学生通过教学不仅应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能获得独立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

(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这里是指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①任何方法与手段都是具体的。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以一定的条件,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师的专业特长、教学经验等为转移的,不存在适合一切学生、一切教师、一切教学内容和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②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在该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4.简述教育技术领域所包含的内容。

答:教育技术就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

综合完整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的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者

学习者及其需要是教育技术关注的中心。教育技术要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诸如作业水平、

能力、知识基础、年龄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做出选择目标、确定步调、确定评价性质等教育决策。

(2)学习资源

教育技术把用以促进人们学习的资料、人、物(设备或设施)称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就是依靠开发和使用学习资源来提高人的学习质量的。

(3)教育开发职能

教育技术强调对所有学习资源进行系统鉴别、开发、组织和使用,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学习的目的。

(4)教育管理职能

管理的中心是指导和协调一个系统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实现特定的目标。组织鼓励指对整个系统的活动进行全面的调节、指导和控制;人员鼓励则侧重对系统中各类人员的工作协调和监督。用系统的方法考虑、设计、组织和评价教育过程及追求“增效效应”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日益被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5.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

在传统视听教学中,通常是由任课教师决定是否采用或采用什么视听媒体,因而它是在低层次上对教学决策产生影响的。作为系统方法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则是对较高层次的教学决策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确定是由专家负责的,因而课程的标准化在不断提高;教学的设计、制作和评价将由专家担任,教育工作的效率相应增大;教师的作用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学习指导者和学习评定者的身份进入教学过程。

(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育技术对传统的由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决策,以及以教师、媒体、学生等组成的不同的教学模式加以系统结合,形成新的综合型的教学模式。

(3)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教育技术把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课程的标准化与学习资源的不断开发,使教学不再是学生、媒体和教师的简单相加,从而不断推动着高校教学质量、效益的提高。

②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现代教育技术的形成和不断发展为终身化教育提供了可能,现代远距离教育的不断发展,则使教育活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幅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迅速扩展。

③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教育技术为进行个别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最好的途径,它可以给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身能力和条件进行自由选择。

6.简述讲授法的基本要求、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

答: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为课堂讲授法。

(1)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①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

②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

③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

④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

⑤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该按照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

(2)讲授法的适用范围

①从教学内容看,讲授法适宜于讲授与事实相关的知识,也适合于抽象程度高、学科内容复杂的课程。

②从讲授对象看,需要给予更多指导的学生和刚刚开始大学学习的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讲授法。

③从教师素质看,讲授法适合于那些知识丰富、了解学生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充满自信、思路清晰又能驾驭语言技巧的教师。

④从教学环境看,讲授法更适合于规模较大的班级。

(3)讲授法的优点和缺点

①讲授法的优点有:

第一,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相对较高;

第二,讲授法成本低,比其他教学方法的费用要低得多;

第三,讲授法通用性强,一堂讲授课的内容常常是通用的,可以通过增加或删除其中的某些内容以适应教材和学习者的变化。

②讲授法的缺点有:

第一,讲授法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过多地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

第二,讲授法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

第三,讲授对记忆的影响较差,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对较长课时的课程尤其明显。7.浅析大学教学方法的特点。

答:大学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方法体系的一部分,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高校教学强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互相结合,特别是通过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由于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使处在教学方法中的双方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发生较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时间占教学时间的比例越来越大,对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也逐步增强。

(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高校的教师在让学生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并在教学中逐渐将人类探索、研究客观世界的方法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

1.结合实际浅析个别教学制和班级授课制的区别及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答:(1)个别教学制与班级授课制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个别教学制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②产生与发展过程不同。个别教学制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是在长辈把生产经验和道德规范

传授给下一代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人类知识传播活动的逐渐复杂,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开始出现,从教几个学生发展到教几十个学生,同时教师又给每一个学生个别地上课。

班级授课制最先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做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自19世纪中叶开始,班级授课制为欧洲各国学校广泛采用。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

③优缺点不同。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教学效率往往较低。

班级授课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但班级授课制往往过于强调统一,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大学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变化的趋势主要有:

①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作为大课教学形式的一种弥补和配合,以小班形式进行的习题课、辅导、答疑、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正在大学课堂上出现。

②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一些大学为了适应日益增多的选修课和实践课,将原来的一年两学期改为长短不一的三个学期,在短学期内更多地设置全校范围内的选修课,以及需要相对集中的生产实习课。

③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大学教学活动开始走出校园,从单一的课堂形式向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发展已成为一种大的趋势。

2.论述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过程和步骤。

答: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对教学起着检查、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1)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应达到如下目的:

①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熊力,以及从事科研的能力。

②使学生受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对于理工科来说,还包括设计、计算和绘制工程

图纸的能力,技术分析能力。

③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

(2)毕业设计(论文)的一般过程与要求

①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学生收集并阅读本专业内与毕业设计内容有关的书刊、文献资料,并写出一定字数的文献综述,作为文献查阅阶段的总结。

②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学生独立拟定出完成设计任务的具体方案,并以教学小组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对方案进行必要的论证,确定出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具体步骤、方法和时间安排。

③设计制图和实验研究阶段。毕业设计的主要工作将在这段时间内完成。

④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后,要按统一的规格写出设计说明书或论文。

⑤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一般分初期审查、期中检查和毕业设计的评阅三个阶段来进行。

⑥毕业设计的答辩。毕业设计经指导教师签字后,可以参加毕业答辩。答辩委员会根据学位授予条件提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建议,报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批。

(3)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步骤与方法

①选择课题,确定题目。一般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来选择,也可以同导师或教研室的科研课题相结合,或者接受社会的委托,就某些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

②查阅文献,收集资料。从文献和资料中进一步了解在此问题上前人研究的程度,最新发现和当前研究的重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可以选取已经证实的事实、例证等具体材料,作为论文的论据。

③全面思考,拟定提纲。谋篇布局,形成提纲,以论文的论点为中心,全面设计、勾勒出论文的框架和蓝图。

④撰写初稿,修改定稿。按照已确定提纲的思路,用观点统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长短适度,语言要通俗易懂,并正确地引用文献、资料。

⑤论文答辩,评审质量。学生的毕业论文定稿后,要送交答辩委员会,并通过公开答辩会进行答辩。

3.试述学生学业评价的步骤。

答:学生学业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考试、测验是常用的测量工具,

并在测量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体发展和学习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现代学业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衡量学生个体的发展是否达到预定教育目标及其程度的过程。科学的学业评价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教学评价则是教育的一种反馈系统。这就规定了学业评价并非是随意的,它必须以一定的判断准则作为根据。

(2)编审试题

①必须紧扣课程教学大纲和编体设计,难易适度。

②在同一试卷中,同一类型试题的编写格式不应有异,要统一规格,以免应试者因格式不同而误解。

③试题用词要恰当,文字要简明,表意确切,与解题无关的字词应删去,与解题有关的字词不得遗漏;有关答题方法和要求的指导语,要言简意明,不致应考者费解或误解。

④多项选择题的备选答案,在性质上应有相似之处,但又要避免雷同或存在暗示;正确答案不应排列在相同位置,应随机编排。

⑤所编试题,应尽可能避免将教材、参考资料中完全相同的文字表述成试题。

⑦试题应各自独立,各题目之间不要互有关联和重复,一题的正文或答案的表述不应给其他试题提供线索。

⑧所编试题应便于作答,易于施测,阅卷评分时省力,抗干扰性强。

(3)建立试题题库

要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编制试卷。要有组织地进行,在专业队伍的带领下,广开题源,走开放性命题道路,实行集中命题、分散命题和向社会征题三结合。

(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这一步骤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周密设计、制定考试的实施方案;

②印制试卷应有严格的保密措施,同时要保证试卷印刷的质量;

③试场设置合理;

④实施考试的过程中应讲究规范。

(5)阅卷评分

这一步要求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给学生以公正的评分,需对测量量表、评分的参照标准等问题进行研究。

(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这一步骤的主要内容为:整个考试分数的分布情况,试题和试卷难易程度,信度、效度是否达到标准,等等。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各试题作进一步失分统计分析,以便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诏安县边城中学(实验高中) 沈瑞林摘要:本文将从教师角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三个方面析谈新形势下如何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建立科学教学理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理念;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同样面临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共存与变革的问题。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获得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数学准备”的数学教学理念,应当成为一种教学诉求的需要,也应当成为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处在各种思想与理念风起云涌的时代对数学教学根本认识的一种认同与支持。这既是对数学教学有效性在思想认识层面上的一种基本又理性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人们在理论层面的一种引导。 抱着这样的想法,笔者认为: 一、按新课程标准定位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深化,为教师教学理念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原有教学理念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方法。1.新课程促使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原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 2.新课程也将促使教师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进行个别教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灵活选择与使用教法。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决策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首先,教师将不再是“一桶水”,他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是一个自觉的终身学习者,才能将自己的学习体验融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教师有义务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有效的改进意见,对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进行研究。 二、用正确的数学教学理念引领教学实践 树立并坚持科学的数学教学观,引领并形成科学的数学教学理念,关注并凸显人在数学领域的认识力和发展力,准确地把握数学的核心概念,强调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结合,重视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结构化的梳理,坚定不移地在“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得如何?”等诸多方面进行多理性的建构性联结与行为探索。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1.必须从偏面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关注三维(情感、态度、价

教育学考研性价比高的院校

教育学考研性价比高的院校 教育学考研性价比高的热门院校 2、导师信息解读 教育学原理:叶澜、陆有铨、熊川武、郑金洲、杨小微、马和民、范国睿、金一鸣、袁振国 教育史:丁钢、杜成宪、金林祥、黄书光、王保星、单中惠 课程与教学系:课程与教学论高文倪、文锦、徐斌艳、夏志芳、崔允漷、张华、聂幼犁、吴刚平、孔企平、胡惠闵 比较教育学:钟启泉、李其龙、赵中建、王斌华、黄志成、吴刚、张民选 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学谢安邦、唐玉光、戚业国、房剑森、眭依凡、许美德、阎光才 教育信息技术学:教育技术学张际平、祝智庭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学石伟平、马庆发 成人教育学:高志敏、黄健 3、综合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以及特殊教育学实力在全国都列于首位,所以报考这几 个专业,需要认真分析这几个专业所考的内容,以及自己的专业掌 握程度,同时努力提高外语水平。虽然华东师范大学不是自主划线 高校,但是由于报考人数较多,也提高了录取分数线,所以不能掉 以轻心。 1、教育学:

教育原理(修订版)作者:孙喜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价格25元根据同等学历教育学大纲选出来的,里面教育学方面的参考书目多是选取的这本书的内容。与新大纲我想应该差不多吧。 现代教育论作者:黄济王策三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同等学历教育学大纲选出来的。 《教育学原理》当中,景点的.参考书,《当代教育学》、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基础》、由王道俊、王汉南编写的《现代教育论》、由郑经州编写的《教育通论》,当然还有一本最经典的鲁杰老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原理当中最经典的书目。 另外还有一本教育学方面的书是没有统考之前为了考厦门大学准备的袁正国编著的〈当代教育学〉此书观点相当新,是本好书,但对于基础的知识提及的比较少。 2、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修订版)作者:孙培青,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大纲吻合度80% 外国教育史教程作者:吴式颖,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与大纲吻合度高达80% 3、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作者:陈琦刘儒德,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吻合度:80% 4、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作者:裴娣娜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教育学原理》当中,经典的参考书,《当代教育学》、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基础》、由王道俊、王汉南编写的《现代教育论》、由郑经州编写的《教育通论》,当然还有一本最经典的鲁杰老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原理当中最经典的书目。

组织行为学学习感想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结合各种资料、实例,就其中的激励机制与行为影响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一、对激励机制的概述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产生的激励机制是领导和管理企事业单位,公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二、激励机制在团体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团体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非常成熟的激励机制。我就本人搜集的几个具体例子对此进行阐述。 这是国外和国内两个比较著名的公司所运用的激励机制。它们很好地体现了激励机制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这些例子的。但现在通过这两个例子,更加使我了解到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的要点。 第一个是GE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GE公司对员工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评制度。公司CEO韦尔奇随身都会携带一本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图表,每个部门都有相关的图表,反映每个员工的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第一类占10%,他们是顶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类,占15%;第三类是中等水平的员工,占50%,他们的变动弹性最大;接下来是占15%的第四类,需要对他们敲响警钟,督促他们上进;第五类是最差的,占10%,我们只能辞退他们。根

浅谈高校教学方法改革

浅谈高校教学方法改革 高等教育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有些教学方法改革效果显著,有些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作为一名教师,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当前的一些教学方法谈几点认识。 标签: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教师需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传递大量的信息。但是教学方法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讲解。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适,已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1 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怎么学习的“自由”人。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大猷说:“教育的目的,不只限于知识的传授,尤其是高等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思考。”从他们的观点可以看出,社会需要有自主意识、自我适应能力的人。獨立思考的精神是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对于事物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的判断和标准,这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对于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更是高等教育所承担的首要任务之一。但是,现今大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缺失尤为严重。如教师满堂课的讲,生怕浪费一点时间,学生满堂课的听,生怕漏掉一点内容。种种做法,抹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会想起老师怎么讲的,专家怎么说的。虽然,这是教育目的之一,但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人类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就是去了成长的土壤,考试成了知识的背诵比赛。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决不能在延续这种教育模式,经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对于任何一种观点,都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 适当应用多媒体,防止学生认知疲劳 所谓多媒体,就是将文字、数据、语言、图形、图像、声音、音乐、动画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而进行的一种信息处理技术。再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事先设计好了的声音、图像、文字、图表等过多的信息,这些视听信息呈现数量较以往课本呈现信息量大幅增加。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花了许多时间来搜集声像资料,辛辛苦苦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尽可能多的运用新技术,充分表达课堂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到了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本身反而被弱化,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大量信息不断的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由于学生认知加工容量非常有限,就可能导致展示的知识容量超过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容量,最终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担引起学生认知疲劳。因此,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而不要一味的在任何课程都一定要使用多媒体,影响教学质量。

转变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以全新的姿态迈向21实际的战略举措,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十几年的英语实践,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就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言,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知识转变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地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不能使学生成为灵活地创造性地从事具体工作的人,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后者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由被迫变成资源,这样,教学也就会达到不教而教的不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就思维能力而言,要把给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

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始末放他人是假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思考。这种教学无异于老师在表扬一场木偶戏,老师怎样动作,学生就怎样活动,如此一来,一个富有潜力的生动的学生就变成了老师一个机械呆板的玩偶。诸多有个性、思想活跃的"天才",由于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被"扼杀"。素质教育又成为一句空话。而后者,学生的思维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维。真正的思维应是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就实践能力而言,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设计形式多样且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这一活动,老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新的语言知识,当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可以表情达意并可以获得更多和更新的信息时,便会产生运用英语的欲望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于是,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二是要把学生坐在教师里上课,做作业然后参加考试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创设广阔的健康向上的学校大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并全身心活动起来的教学方式。如:"英语日"、"外语角" 、"课本剧" 、"英语晚会" 、"英语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语言,让学生获得用语言去做某些事的成功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高等教育学谢安邦 第十三章 大学生实践活动及指导模拟题

一、选择题 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 A )。 A.培养学生B.获得经验C.了解社会D.增长知识 2.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 B )的特点。 A.实践性B.双重性C.理论性D.紧密联系实际 3.下列不属于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关系的是(D )。 A.目的的统一性B.活动的主体有差别 C.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D.理论体系的不一致 4.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 B )得到充分体现。 A.教师的主体性B.学生的主体性 C.教师的指导作用D.活动的灵活性 5.社会实践中学生所学的知识以( A )的知识为主。 A.理论、系统B.间接、抽象C.概括、精炼D.直接、感性 C.非专业实践活动D.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 9.下列哪项活动不属于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D )。 A.军事训练B.专业实习C.生产劳动D.班级活动 10.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贫困地区的活动形式是( B )。 A.专业实习B.智力扶贫C.生产劳动D.参观考察 11.在编制实践活动计划时,下列不属于计划内容的是( C )。 A.活动目标B.参加人员C.结果评估D.过程安排 12.把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列人计划,系统地安排,并根据不同年级和阶段的特点、要求,开展不同内容的实践活动的原则是( C )。

A.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原则B.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 C.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D.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二、填空题 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 )。 2.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获得( )、( )的知识和技能。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是( ),在选择活动的方式、组织活动和采取应急措施等方面都可以自行决定。 4.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目的是( )。 5.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景具有( )、( )的特点。 6.根据社会实践活动是否列入教学计划,可以分成( )社会实践活动与( )社会实践活动两类。 三、简答题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有哪些? 2.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3.列举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5.试析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注意处理的几对关系。 四、论述题 1.论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别。 2.论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序。

《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

《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让天下彩。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对组织内部行为影响的学科。2012年9月20日,我有幸的作为武大EMBA2012级一班的一名学员,聆听了来自北京航空科天大学程志超教授为期四天的授课,深有感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其应用性是在应用理论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在掌握这些规律后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习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个人的满意度,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充满竞争,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竞争。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如果一个企

业的员工素质不高或者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那么这个企业的资金、设备、信息等物质因素都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通过这次学习我想结合我所处的工程建设这个行业,谈谈我个人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一些感悟。第一:在工程项目中的个体行为管理个体行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个人简历、个性、能力、价值观和态度等。简历在员工入职时都需要填写,一般而言,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其工作稳定性相对要强些。个性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其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应该尽量使每个员工的个性与其工作要求相匹配,以形成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流动性。能力的研究是为了使个体能力与其从事的工作相匹配;例如,项目协调人员就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信念,作为工程项目的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价值观,尽量使个体的价值观和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在安排人员及其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工作能力、经验和动机,也要兼顾其价值观,使其个人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中。第二:工程项目的群体行为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如果成员善于社交和沟通、独立性强、则对群体的产生率和凝聚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有不同的组织结构,相似的项目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的组织结构,企业的文化和规章制度对其群体行为影响不同,一般来说,规章制度越健全,群体及其成员的行为越一

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郝慧敏 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而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落实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上,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如何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呢? 教学方法应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的互动及其调节等的问题。 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原理都能够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任何儿童”。由此可见,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指最适当的教学方法,最适当的教学方法首先来源于全面、具体地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方法的选择一般是三个方面的根据:1、根据目前的学习任务,是传授学习知识,还是形成某种技能技巧;2、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是事实性知识,还是理论性知识,是多是少,是科学强的还是艺术性强的,等等;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如何。当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学校与地方可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物质设备等;教师自身条件,学生的年龄特征等。 教学方法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时代的特征,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的因素进行权衡,加以取舍,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知识激增的今天,尤其是新课改当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

用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重视教学方法的总体功能,力求多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科学组合。教学实践证明,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及其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或孤立存在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突出的优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正如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所说:“每种教学方法按其本质说都是相对辩证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教学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着达到另一种目的。”因此,在全面、具体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和了解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把握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相系,相互渗透和转换的辩证关系,对各种教学法进行比较。加以即选、组合,以便发挥其整体功能。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可参照考下表对每一种教学方法进分析。 一种教学方法只能服务于一定的具体内容,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目的是多方面的,只有对多种教学方法进分析、比较,使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科学组合,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注重学生的内容活动,立足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同学的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选择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倡导学

组织行为学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27、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28、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所有的群体都有自己的规范,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从个体的角度看,它意味着在某种情景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期望。 29、领导 领导: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活动过程。 30、群体 群体: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31、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是为组织发展提供到达目的的手段,侧重于解决组织内部或局部或阶段性的不利于组织生存的问题。 32、工作参与度 工作参与度: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33、知觉 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34、竞争 竞争:与合作相对立。是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利益的行为。 35、激励 激励: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也即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使人兴奋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36、组织发展 组织发展: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性的,旨在提高组织性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包括合理地确定战略目标、设计组织结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各项活动,以期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组织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来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 37、组织认同感 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的认同程度,包括三个部分: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38、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39、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它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

高等教育学谢安邦 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模拟题

一、选择题 1.( B )已成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A.学校教育B.科学研究C.继续教育D.科技的普及 2.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 C )周围的“硅谷”的成功和美国政府科技政策的影响,许多大学相继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 A.哈佛大学B.哥伦比亚大学C.斯坦福大学D.普林斯顿大学 3.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对经过审核的科技成果,分理论性研究成果和( A )两类分别进行评审或鉴定。 A.应用性研究成果B.技术性研究成果 C.实践性研究成果D.综合性研究成果 4.( A )获得了具有创新特色的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新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 A.清华大学B.北京大学C.上海交通大学D.复旦大学 A.理论联系实际B.注意理论的层次性 C.加强综合研究D.改进研究的效率 7.与专业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不同,对于一名大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可着重从(B )和研究教学方法进行。 A.研究教学成果B.研究教学内容C.研究课程体系D.研究教学过程 8.下列哪项不属于大学科研成果?( D ) A.理论性成果B.应用性成果C.阶段性成果D.实践性成果 9.在大学研究成果中,有明确的实用目的,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并有广泛应用特性的科技成果是( A )。 A.发展性成果B.理论性成果C.教学研究成果D.应用性成果 二、填空题 1.( )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2.( )与300家公司建立了“大学工业联合计划”,学校为公司提供各种科技服务。 3.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批以大学为核心,以研究机构为依托,以( )为主要内容的( )新兴科技产业试验区,极大地推动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4.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途径有结合( )和( )进行的科研指导。 5.科研活动有本身的规律,科研准备阶段包括( )和( )。 6.在大学的科研成果中,( )指为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三、简答题 1.简述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 2.简述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3.简述大学生科研指导的实施途径。 四、论述题 1.你如何认识大学在从事科学研究中的优势和劣势? 2.论述高校科研活动的一般程序。 3.论述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原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科学研究已成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要培养高层次人才,离不开科学研究,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使高等学校同时具备了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两大重要职能。因此,正确答案选B。 2.C

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 姓名:刘登银学号:080402010023 专业:08公共事业管理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知识,系统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随着形和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这门学科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外到国内都在迅速发展,它不是与其他管理理论同时产生的,而是管理科学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至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它是把人的心理和人们行为的规律性这两者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人的行为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这种组织的范围包括工厂、商店、学校、机关、军队、医院、农村等所有的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机关等组织。 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心理包括个人行为的发展过程、态度、个性、价值观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确定、人格特征的形成等,个体行为则是指处于组织环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群体心理与行为,包括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冲入与沟通以及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领导心理与行为,主要包括领导功能、权威与影响力、领导者素质与领导者选拔、领导行为等问题;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决策、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问题。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行为激励、探索人的行为规律、提高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已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管理效能的目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在《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陈英葵老师用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以及幽默风趣、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恰到好处地将组织行为学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受益匪浅。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学习过程中的一幕幕仍然记忆犹新。尤其是那晚由陈老师带领我们两个班在相宝山做的活动和期末结束的模拟拍卖会这两次活动,给予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使学生认识到对于一个团队而言、彼此间信任、选择一个合适的领路人、对策略的把握、对解决困难的执着、动脑与动力的权衡、信念、目标、梦想、勤奋、求知等等因素对于一个即将投身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有多重要。 《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并不会因大学课时的终止而结束,进入社会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只不过我们的团队组织、人生导师、学习环境等即将发生新的变化而已,然而学习的精神、对信念的执着、这个学期以来学到的宝贵知识对于我个人而言,却是永恒的,亘久不变的!

(19号)浅谈新课程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正文: 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和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一致。因此,教学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模板,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缩影。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市课改的逐步深入,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出来的新课堂,会深深地体验到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师生的角色正在发生大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为丰富而个性飞扬,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习习惯得到了真正的培养;课堂效率普遍提高,正向高效课堂迈进。 一、新课程倡导师生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建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或讨论时,教师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思想上的支持与鼓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 1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总结

组织行为学 2011级政管03班---陈志意 1.组织—p.2 答:是指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结合形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2.组织行为—p.6 答:泛指组织条件下组织中的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内隐的心理和外显的行为。 3.组织行为学—p.8 答:是指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4.晕轮效应—p.30 答: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通过知觉对象的部分特征推论其他特征。 5.归因—p.30 答: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6.定势—p.31 答: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到以后心理活动的进行。 7.归因偏差—p.32 答:(1)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行为者与观察着偏差:行为者倾向于强调外部环境等不可控的因素,作出外部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为者本身的特质因素,进行内部归因。 (3)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倾向于给人留下好印象,自我标榜。 8. 印象管理—p.33 答:就是个体试图影响和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或者对自己的归因的过程。包括:自我提升的印象管理策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加出色或者试图增加自

己对某个积极结果的影响作用。 防御式的印象管理策略—就是尽量避免别人将某个消极结果的责任归因于自己。 9.人格—p.37 答: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0.自我效能感—p.40 答:就是个体关于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包括:水平、强度、概化程度。 11.控制点—p.40 答:就是个体所认为的直接影响自己行为的原因,即内部原因还是外部环境。由此可分为:内控型个体、外控型个体。 12.自我监控—p.41 答:是指为了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采取不同行为模式的人格特质。自我监控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随着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 13.态度—p.43 答: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或事件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包括情感成分、认知成分、行为意向成分。 14.认知失调理论—p.44 答:认为当一个人不同的认知元素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时候,或者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就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自在。 15.学习—p.54 答:由于经验造成的个体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包含学习意味着改变、改变是持久的、改变来自于经验。 16.心理契约—p.62 答:是指个体与组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包括组织对员工的责任和员工对组织的责任。 17.个人-组织契合度—p.66 答:是指员工个人的特征或偏好与组织的文化和气氛是否相一致,也就是个体人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安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陈录生 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它具有复杂的结构体系.在这一结构体系中,教学方法则是其关键环节之一.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作为无形的纽带,维系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正象着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多方面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最优结合的技能、技巧如何.” 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也表明,教学如果缺少了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差,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可见,教师正确地选择和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不论是对低年级学生还是对高年级学生,不论是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还是对班级授课来说,都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事情.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方法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进行适当的改革.纵观现代世界各国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成果,尽管它们的内容涵义、体系结构、实施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从改革的思路、理论依据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去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 一、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往往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限止了学生智能的发展.现代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现代教学方法改革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综合力和创造力.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就是这样,它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或“解决”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获取知识,象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去“发现事物的发展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国内外推行的“问题教学法”也要求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特点和程序,以达到开发智能的目的.日本学者川上正光认为:“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但是,思考出一个新方案、新观点,除了智能因素外,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这种很有见地的观点不仅为许多学者所接受,而且直接影响着现代教学理论的研究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 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但是,长期以来,中外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而轻视学,即在教师如何施教方面研究较多,而在学生如何学习方面探讨较少.随着人类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学生学习方法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方式转变心得体会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方式转变》心得体会 学生核心素养不仅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方式指明了道路。以下是我的体会: 一、学生核心素养引领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我国当前的新课改的理念要求也是相适应的。我国的教育模式正逐步走向转型,从注重学科知识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素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从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核心素养之所以被提出,其目的就是要打破“知识本位”的牢笼,促进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让其实现真正的学习。而这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分不开的。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对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是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影响着其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用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促进我国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总之,教师要在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本着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目的,不断优化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素养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三个方面 (一)由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使学生未来得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它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相适应的因而教师要把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并以此为着力点,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是做课堂的掌控者,而是做课堂的调控者、学生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学生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要本着这个思想,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从重学科知识转向重视能力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视其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培养起其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重视其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的热潮下,教师应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尤其

西南大学网教2020【9008】组织行为学答案

1、17、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是指【 】 . 首因效应 . 知觉防御 . 晕轮效应 . 投射 2、12、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 . D. 马斯洛 . 奥德弗 . 麦克里兰 . 赫兹伯格 3、27、按照沟通的方向来分,沟通可分为【 】 . 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 言语性沟通与非言语性沟通 .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4、1 5、现代组织结构理论产生于【 】 . 20世纪60—70年代 . 20世纪40年代 . 20世纪20年代 . 20世纪50年代 5、6、事业生涯管理是一种【 】 . 静态管理 . 成本管理 . 固定管理 . 动态管理 6、4、提出Y 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 . 海德 . 罗斯 . 马斯洛 . 麦克里格 7、19、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 】

. 事业生涯开发 . 事业生涯选择 . 事业生涯管理 . 事业生涯设计 8、24、公平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 . 麦克里兰 . 马斯洛 . 弗鲁姆 . 亚当斯 9、30、在组织行为学中,将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 . A. 群体促进效益 . 协同效应 . 社会惰化效应 . 责任分摊效应 10、28、从个体的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景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 】

. 依赖 . 看法 . 期望 . 规定 11、16、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 】 . 归因理论 . X 理论 . Z 理论 . Y 理论 12、22、在群体压力下,个体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这种效应是【 】 . 群体促进效应 . 从众效应 . 协同效应

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

高等教育学书目推荐 黄孙庆 入选理由:1.知识性强,观点正确,是高教领域的前沿理论,便于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2.思想性强,有独到见解,言前人所未言,同时不因时代变迁,政治与思想的变更而失却价值;3.自己读书的感受:言近旨远,隽永深刻,读后有所启迪和教益。推荐指数分五星级别(★★★★★) 1.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1985年版(★★★★★) 2.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潘懋元著:《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黄宇智编:《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6.潘懋元著:《潘懋元论高等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潘懋元主编:《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潘懋元主编:《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1.薛天祥著:《高等教育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2.王伟廉、邬大光著:《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3.李均著:《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4.阿特巴赫著:《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社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阿特巴赫等著:《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7.张楚廷著:《高等教育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8.肖海涛:《大学的理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9.周川、黄旭主编:《百年之功》,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0.韩延明著:《大学理念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1.卢晓中著:《当代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2.王坤庆著:《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3.王济著:《教育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5.周浩波著:《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