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进化论:磨刀石上的第一份工作

职场进化论:磨刀石上的第一份工作

对职场新人来说,再昂贵的职业套装也遮不住言谈举止中的青涩。就像一把未经打磨的钢刀,在职场这个大舞台上,要想成为一柄趁手的利刃,必须经历千锤百炼。而第一份工作,除了带来一时的新鲜感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之外,它更像是一块磨刀石,在反复磨砺中把我们打造成职场所需要的样子。

积累经验:看似无用的努力,将来一定会有回报

刚刚进入职场的设计师小周几乎怀疑自己脸上刻着“新人”两个字,因为不管是接待客户还是出去开行业会议,见到的每个人都会冲他笑笑,然后紧跟着一句:“刚毕业吧?”

西服袖口的商标已经剪掉,衬衫还算干净平整,保守的暗色条纹领带,黑色皮鞋上也没有明显的污点,小周从头到脚检查了一遍自己的行头,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后来他渐渐意识到,问题可能出现在“职业范儿”上。

跟客户打交道,资深设计师总是气场强大,三言两语就能摸清客户需求,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可他呢,都沟通一个小时了,拿个小本子不停地记啊记的,心里还是犯嘀咕。开业务交流会,老同志们拿着材料扫两眼,直接跳到核心部分精读,事半功倍;而他,每次都是从第一个字开始看,人家那边都讨论上了,他还没有进入状况。

小周发现,即便是专业对口,课堂上老师教的那些东西,到了职场还是不够用。

对从事某种技术性较强工作的人来说,经验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不管你在大学里做过校报总编辑、扛过电视台的摄像机,还是长期担任某个社团的主席,也不管你的专业成绩如何优秀,在多少竞赛上得过大奖,从走出校门进入职场的那一刻开始,这一切全都归零——职场有一整套全新的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在这里,学校中的那些所谓的经验,根本不值一提。老师讲了设计原理,但没告诉你如果客户的要求和课本不一致该如何取舍;你或许深入研究过诸位大师的经典作品,却没学会怎么针对不同的客户投其所好;老师把某个项目分解之后,你总能一丝不苟地按时完成分到自己头上的那部分,可从来没有主导过某个项目的全部进程。

所有这些,在第一份工作中,小周全都遇到了。在这段时间里,他和领导磨合,和同事磨合,和客户磨合,和自己磨合,和这份工作磨合,终于从新人变成了熟手。

而所谓的磨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积累经验。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多做事,无论它们在眼下看起来是不是有意义。

我的朋友姗姗毕业之后进了一家报社,这位曾经在校报编辑部里叱咤风云的人物,工作之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居然是帮助老记者整理采访录音。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听写,把文字敲进电脑里。这是个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纯体力劳动,没有稿费,当然也不可能在文章里署名,唯一的回报就是同事的一句“谢谢,辛苦了啊”。即便如此,每次报社里谁有录音要整理,姗姗都会挺身而出,且乐此不疲。

傻吧?才不是呢。姗姗告诉我,每次听采访录音,她都会特别留意老记者是怎么采访的:怎么开场,怎么和采访对象拉近距离,怎么提问,怎么追问,怎么一步步深入,别人打岔时怎么把话题拉回来;然后,再对照记者的见报稿件,学习人家怎样立意,怎样取舍素材,怎样结构文章,怎样组织语言。姗姗管这叫“偷师”,“偷”了一段日子下来,收获颇丰。

她坚信一个道理:只要认真地在做事,工夫就不会白费,那些当时看似无用功的努力,其实都是一种积累,肯定会有回报。这就是第一份工作带给她切切实实的收获。

磨砺心性:接受现状,建立自己的起点

多看、多问、多做,磨刀的过程漫长又枯燥。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谁都知道,可轮到自己头上,能否耐得住寂寞往往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去年,有媒体公布了一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在半年之内,2009届毕业生的主动离职率高达88%,而离职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个人发展空间不够”。

短短半年时间,对资质平常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很可能连公司的架构、运作、行业前景都没来得及摸清楚,对自己在职场中的定位也不够清晰、准确,“发展空间”从何谈起?

接着说小周的故事。积累了几年经验之后,小周和朋友合伙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创业初期,在几个同事的努力下,公司业务不断扩大,慢慢地,人手也紧张起来。

前些天,小周在来报到的三个应届毕业生之间开展了一场同题竞赛,也算是入职后的摸底考试——为一个近期签约的客户做设计方案。

竞赛的结果把他惊到了。A同学的方案像是教科书内容的翻版,经典却毫无创意;B同学始终没搞清客户偏好和自己的喜欢到底哪个更重要,在错误的方向上渐行渐远;C同学的作品倒是有些亮点,可用来演示的PPT上,斗大的错别字赫然出现在标题上。

而在此之前,他们个个信心爆棚,恨不得当场就领走个重点案子大显身手,瞬间树立良好的职场形象。名牌大学、研究生学历,在校期间配合导师完成过类似项目,所有这些都让他们觉得前途一片大好。

职场生涯是一盘“很大的棋”,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永远是大忌。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是仅仅把它当成谋生的饭碗和手段,还是像马斯洛说的那样,把它看成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这个问题,从踏入职场之初就要不断探索并给自己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答案。

职场是个颇为考验情商的地方,怎样和领导、同事相处,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如何处理,长期得不到重用怎么办,是积极应对还是一走了之,或者随波逐流、破罐破摔?

曾经在一篇报道中看到于丹谈起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艺术研究院下属的印刷厂锻炼。“四间小屋,我们九个,都是各个名牌高校分下来的硕士毕业生,大家天天住在这里,开始在印刷厂干活。我们发现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念了那么多书,其实在这里干的活是见不着字的,是纯体力活儿。女孩子用汽油擦地下的油墨,男孩子扔纸毛子,就是裁下来的废纸边。”

在经历了最初的心理落差和生活不适应之后,于丹说,直到现在她都对“第一份工作”心怀感恩。正是那段经历,让她学会了很多东西:“第一阶段是迅速地接受现状,建立自己的起点。学会接受现状,但是接受永远不是消极、被动、唉声叹气地去忍受,接受里包含着一种行为价值的建立。第二个阶段,就是享受生活,要从这个生活里发现当下的乐趣。第一个阶段是接受现实,建立价值。第二个阶段,不仅要有价值,而且要有生活的欢心。”

于丹说,这一年半的收获,不亚于读一个博士学位。

开拓视野:经历了,就比站在原地更有收获

社会学家们反复强调着第一份工作在人生轨迹中的重要意义。有学者曾经做过一项对比研究发现,在我国,个人受教育程度对其地位获得的影响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当,但从首职到现职的地位流动机会则明显偏低。换句话说,第一份工作就好比“定调子”,一旦调门定下来,之后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是在有限的范围里扑腾了。

从理论上说,或许是这样吧。只是,如果因为起点不够高而选择守株待兔的话,凭什么好运气就一定会落到你的头上呢?更何况,除了经验和阅历之外,即便将来打算转行,第一份工作至少可以帮你打开视野,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和事,获得更多此前在学校里、在家里无法得到的讯息,为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戴尔电脑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迈克尔。戴尔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中餐馆当洗碗工,时薪2.3美元。功成名就之后再回想起当初这段工作经历,他仍然心存感激:“我最喜欢的是餐馆老板的智慧——只要我早上班一会儿,就能学习他的经营之道。他为自己的工作十分自豪,并且关心每一位来到店里的顾客。”

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离开父母和老师的庇护,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独自走上社会,经历了,就远比站在原地裹足不前更有收获。未来充满着各种可能性,谁知道你今天播下的哪粒种子,明天就能长成参天大树呢?

我想起曾经在售楼处遇到过的一个女孩,专业、得体、落落大方,对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后来闲聊起来才知道,她拥有让不少人羡慕的闪亮标签:传媒大学、硕士、法学专业。我始终无法把这些关键词与眼前这个售楼处里穿着黑色套裙的瘦小女孩联系在一起。问原因,她说,毕业之后想留在北京,衣食住行都要花钱,总不能坐吃山空。找个工作接触一下社会,积累些阅历,说不定能碰到什么更好的机会。

我无法预料今后这个女孩会遇到什么样的发展机会,但若干年之后回忆起这段奋战在房地产行业最前线的经历,她一定心存感激。在这里,她接触到最新的地产政策,跟银行联系密切,遇到各式各样的购房者,一对一地帮他们谋划最优方案——什么样的户型最适合,购多大面积性价比最高,怎样的贷款组合最划算。如此鲜活的商业实践,远不是坐在图书馆里抱着课本能学到的。

女孩告诉我,之前在学校的时候,想的都是去律师事务所或者考公务员,视野很窄;工作之后忽然发现,其实选择并不止这些,比如,如果有机会的话,她想尝试着做做房地产律师:“做过一线,熟悉相关法规政策,了解市场,应该还算有些优势吧。”

第一份工作:无论基石还是跳板都有自己的元年

和漫长的职场生涯比起来,第一份工作只是个开始,它的“战略意义”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深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又确实很重要,因为在这个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阶段里,确立怎样的职业态度,养成怎样的职业习惯,拥有怎样的视野,建立怎样的圈子,这些都会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高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一份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不应被怠慢,也不能被怠慢。

当然,如果你是因为一时找不到方向,或者因为理想过于遥远而不愿意“轻率”地开始职业生涯的话,我想说,第一份工作不仅可以是成功的基石,也可以是通向成功之路的一块跳板。至少,它可以帮你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让你更有能力、更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一个朋友,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服装定制品牌。三年前,她辞职去国外学习时装设计,之后回国创业,直至今天。你能想象吗,在这之前,她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天天加班到深夜,无休止地跟账目和表格打交道。

在辞职信里她特别提到,感谢这份工作给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让自己可以不为衣食担忧,而且有机会去实现梦想。

有句话叫“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确实,第一份工作是职场生涯的起点,可终点在哪里,却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是,就像在田径场上,无论你参加的项目是100米短跑、跳远、跳高或者跨栏,起跑时的速

度、姿态、节奏,都将决定你最终的成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