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转化公共平台

建设申报可行性研究报告

平台建设名称:省级现代农业(岭南水果)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茂名)平台建设依托单位:茂名市水果科学研究所

平台建设合作单位:茂名市水果开发总公司、茂名市果业协会

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转化公共平台

建设申报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平台名称:省级现代农业(岭南水果)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

基地(茂名)

二、平台建设依托单位、合作单位、负责人

1. 平台建设依托单位:茂名市水果科学研究所

茂名市水果科学研究所是茂名市唯一专业从事水果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是茂名市唯一的省级区域性农业试验中心之一,是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茂名综合试验站和广东省岭南水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茂名综合示范与培训站的依托单位,属省市两级共管的非营利性科研单位。办公地址位于茂名市迎宾路九号。主要职责是负责茂名市水果的发展规划,优质、丰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新技术的推广以及新品种引进和选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研究所现有干部职工21人,拥有一支由4名研究员、2名高级农艺师、6名农艺师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是一支比较稳定、专业齐全、能够长期提供支撑的技术团队,具有各级各类科研或推广应用的实施基础,能够系统解决当地水果产业链条中各关键环节的共性技术问题。研究所现拥有1100亩水果示范基地。

2.平台建设合作单位:茂名市水果开发总公司、茂名市果业协会

(1)茂名市水果开发总公司

茂名市水果开发总公司属国营全民所有制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主要经营范围是水果良种苗木培育,水果新技术培训和推广,水果保鲜

加工技术研究与推广,经营种苗、化肥、农药、农业机械设备等。2005年通过审核认定为省、市两级农业扶贫龙头企业。公司架构健全,管理规范,规章制度完善,机构设置有经理室、办公室、技术部、生产部、营销部、财务部等六个管理部门。公司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帐目日清月结,账务状况良好,公司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税利50万元以上。公司现有干部职工15人,人员素质较高、技术力量雄厚。拥有高级农艺师1名、农艺师5名、助理农艺师2名等8人的专业技术团队。

(2)茂名市果业协会

茂名市水果协会于2006年经茂名市相关部门批准成立,有专职工作人员12名,办公条件优越,配备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运作高效。协会的主要职能是吸收自愿入会的果农为社员,然后对社员的生产、产品进行统一技术和生产资料管理,统一产品标准,统一注册商标和包装,集中市场销售,以增加社员的生产收入。协会成立至今,已发展会员200多个,水果生产基地面积达10多万亩,并帮助大批符合资格的果园及加工厂申请了出口注册登记,创建出口水果基地5万多亩,年销售水果2万吨以上。

3. 平台建设负责人:曾祥有

曾祥有现任茂名市水果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学位。

三、平台项目建设意义

1. 平台项目建设可充分发挥水果科技资源的聚集优势,是支撑茂名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立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可以搭建起一个集生产、科研、教学、技

术推广为一体的农业科研平台,并通过与科教管理部门、科研机构、教学部门、龙头企业、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体协作,使科技成果更加贴近生产、推广更加落实、应用更加广泛,有效地支撑引领茂名市水果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茂名市水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2. 平台项目建设是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重要探索

建立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可以引导全市水果走技术创新与集成的生产之路,也为科研机构、教学部门提供了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科学技术研究,为解决当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更加准确、更加有效的技术依据,更符合生产需求和使用习惯,更有利于水果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促进水果科研和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破解长期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3. 平台项目建设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推动美丽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立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利用基地的创新技术和集成优势,对全市周边农民进行培训;通过技术培训、派发技术资料、现场参观、实际操作、参与研究,分期分批培训县、镇、村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培训,有利于提高其生产经营水平,有利于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而辐射带动当地农民科学种果和规模种植水平,促进当地水果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带动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四、国内和我省其它行业主管部门领域平台建设需求分析

通过国内和我省其它行业主管部门领域平台建设,能够有效整合不

同行业的科研教学资源,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建立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推动创新工程的实施,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

五、建设目标和定位

通过建立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整合水果产业科技资源,推动茂名市水果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运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技术推广服务,逐步实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集成应用-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科研路径,促进我茂名市水果产业科研、教学、示范、培训、推广一体化协同发展,最终达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设目标。同时,平台建设以茂名水果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逐步将创新基地建设成为科技支撑能力强、管理理念先进、产业相互之间有机衔接、可持续发展亮点突出的现代水果产业先导区和示范区。力争到“十三五”末期,把创新基地建成科学研究试验田、技术示范样板田、职业农民观摩田、生态农业模式田和农业决策参考田。

六、主要建设内容

1. 平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1)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

创新基地创建于茂名水果科学研究所属下的茂名市水果试验场和茂名市水果科技园二个示范基地,总面积1100亩。水果试验场位于茂名市区域东部的高州市分界镇,占地面积450亩,主要种植荔枝、龙眼等优良水果品种;水果科技园位于茂名市区域本部的化州市林尘镇,占地面

积650亩,主要种植荔枝、龙眼、香蕉、菠萝蜜等优良水果品种。基地通过优化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施建设、培训设施建设、标准化管理等措施,把示范基地建设成为一个集科研试验、创新与集成示范、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

(2)平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平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主要有二点:一是创新基地具有科研试验、教学实践、创新与集成示范、培训观摩、决策参考等作用。二是完善水果研究所的软硬件建设,利用研究所的水果信息库与终端用户的互动,有效衔接12316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和茂名市城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水果信息库的信息收集中心和发布中心的公共服务能力,使基地的生产管理技术方案数字化、信息化、做到生产者和技术研究、技术管理等部门随时可通过信息传递进行磋商、讨论和交换意见,广大果农随时可在数据信息库中得到咨询、技术服务。

2. 提供公共服务内容

提供最新水果品种和生产新技术信息,提供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参观场所,提供国内外水果生产发展现状和产品市销售动态,提供水果技术咨询、指导、培训与田间指导服务工作。

3. 相关资源集成配置

创新基地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密切配合,及时准确收集信息和发布信息,提高创新基地的公共服务能力。

4. 共享环境搭建

茂名是全国水果第一市,全市水果种植面积359万亩,分布于茂名

辖区下的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茂南区和电白区,公共服务环境则贯穿于茂名的三市二区的水果种植区域及周边地区。

5. 制度机制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平台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茂名市农业局局长(或分管科教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茂名市农业局科教室科长及茂名市水果研究所所长担任,小组下设项目专家团队,开展项目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2)建立项目专家团队,确定首席专家

依托茂名市水果研究所组建专家团队,首席专家由茂名市水果研究所所长担任,专家团队由水果所、水果公司、果业协会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根据创新基地的建设要求,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和实施步骤,开展平台项目的具体建设工作。

(3)成立“五级”管理机制

由茂名市水果研究所牵头,会同各市(区)农业局(水果局)、镇农业推广站、村委会、示范基地有关人员组成“五级”示范推广网络。按照创新基地建设思路,开展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合力推动茂名市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的科研事业发展。

6. 人才队伍发展

制订优惠政策条件,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大胆进行技术研究、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职称申报,提高科研育团队的总体水平,使科研团队结构更趋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七、预期效益(包括对区域和产业的公共服务能力)

1. 经济社效分析效益

创新基地建立后,在创新基地研究、集成、示范和培训,加快了创新基地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明显提高。预期每亩每年节约生产成本50元以上、新增产值300元以上、节本增效350元以上,1100亩示范基地每年节本增效38.5万元以上。以示范基地为亮点,通过培训、示范与推广,以点带面每年辐射带动茂名市水果20万亩以上应用集成技术管理生产,按每亩每年节本增效300元计,则每年给茂名农民带来节本增效6000万元以上。

2. 公共服务能力

及时收集、整理、应用、推广水果新技术、新品种,汇聚国内外水果产销售动态;解决果农生产中的存在问题,随时随地与果农、经销商讨论和交换意见,提供有效的农资使用信息。建立完善信息数据库,确认服务平台信息到村、培训在线、服务到人、技术到田。

八、运行与管理机制

1. 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择优选择科研选题机制

茂名水果主要以荔枝、龙眼、香蕉等三大产业为主,因此科研课题重点选择三大水果产业为科研目标,制定建设规划,合力解决三大水果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

2. 建立以“牵头单位”水果研究所为主的业务指导机制

创新基地建设主要由牵头单位茂名市水果研究所负责。首席专家由茂名市水果研究所所长曾祥有研究员担任,主要工作是负责创新基地的

科研示范、人员培训和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总体安排和业务指导;专家团队由茂名市水果研究所的研究员钟声、曾运友、陈广全、高级农艺师莫善辉、茂名市水果公司的高级农艺师陆宏谋等科技专家组成,科技专家分工明确,互相协助,共同把创新基地建设好。

3. 建立以“牵头单位、合作单位”模式为主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

建立以“牵头单位、合作单位”模式为主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即是建立以“基地+专家+龙头企业+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模式为主的推广服务机制,将农民需要的技术由牵头单位茂名市水果研究所在创新基地进行熟化、集成和试验示范,由科技专家或合作单位的茂名市水果开发总公司、茂名市果业协会的基层农技员推广到大型果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而辐射到广大农民。

4. 建立以支撑基地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绩效管理机制

制定创新示范基地绩效管理办法,将其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做到科学量化、奖罚分明,引导专家团队和基层科技人员全心全意为产业服务,为农民服务。

5. 建立多元化投入相结合的自我发展机制

争取上级相关部门在创新基地建设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组织相关项目向创新基地倾斜,并通过创新基地不断强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创新,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单位自筹资金、社会资金投入创新基地建设。

九、建设条件与基础

1. 现有设备和场地

茂名市水果科学研究所为事业单位性质,单位拥有茂名市水果试验场、茂名市水果科技园等1100亩示范基地,基地权属全部为茂名市水果科学研究所,主要功能为水果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水果所试验场位于茂名高州市分界镇,建设时间为1989年,占地面积450亩,主要种植荔枝、龙眼等优良水果品种;水果科技园位于茂名化州市林尘镇,建设时间为2002年,占地面积650亩,主要种植荔枝、龙眼、香蕉、菠萝蜜红等优良水果品种。基地处于茂名市荔枝龙眼种植区的中心地带,连接周边多个荔枝龙眼种植大镇,周围连绵不断数十万亩荔枝龙眼林,基地内交通、水、电、通讯设施齐全,每个基地均建有300平方米以上的楼房,生活设施良好,周围10公里范围内没有污染源,农业生态环境良好,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要求,基地荔枝、龙眼均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研究所拥有100平方米的实验室、配备手提电脑、传真机、扫描仪、相机、录像机、投影机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及培训设备。

2. 人才团队

研究所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果树研究所建立了良好技术合作和技术交流关系。目前研究所拥有一支由4名研究员、2名高级农艺师、6名农艺师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技术力量雄厚,是一支比较稳定、专业齐全、能够长期提供支撑的技术团队,合作单位水果公司拥有一个由1名高级农艺师、5名农艺师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

3. 公共服务能力和业绩

(1)成型集成技术

近年来,研究所成功研发及集成了一批荔枝、龙眼和香蕉等水果品种高效实用新技术,并正在示范、推广、应用。

①荔枝成型集成技术

荔枝成型集成技术指针对荔枝的产前、产中、产后开展的一系列科研试验活动而取得的具有高效性、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一整套高效集成生产管理技术。该集成技术主要包括荔枝优化工程技术(间伐、回缩、修剪、高位换种等技术)、促花保花保果技术(专利技术“简易果树环剥刀”、“疏花疏果机及配套技术)、荔枝丰产稳产栽培技术(增施有机肥、控梢促花、配方施肥等技术)、荔枝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及化学防控等技术)

②龙眼成型集成技术

龙眼成型集成技术是指针对龙眼的产前、产中、产后开展的一系列科研试验活动而取得的具有高效性、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一整套高效集成生产管理技术。该集成技术主要包括龙眼优化工程技术(矮化、间伐、开天窗、简易栽培等技术)、龙眼产期调控技术(远季调控技术、近季调控技术)、龙眼疏花疏果技术(专利技术“疏花疏果机”及配套技术)、龙眼新法栽培技术(碳胺施肥及除草工序二合一技术)、龙眼大面积机械喷雾技术(专利技术“大面积喷雾装置”及配套技术)、龙眼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及化学防控等技术)。

③香蕉成型集成技术

香蕉成型集成技术是指针对香蕉的产前、产中、产后开展的一系列科研试验活动而取得的具有高效性、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一整套高效集成生产管理技术。该集成技术主要老蕉园优化改造技术(蕉园轮作、土壤消毒、增施有机肥、种植抗病品种、加强主要病虫害防治)、反季蕉栽培技术(培施有机肥、标准化栽培、防霜冻技术)、香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沟畦轮作种植、增施有机肥、盖地膜、双层袋套果技术)。

(2)公共服务能力和业绩

茂名市水果所技术力量雄厚,在水果新品种选育、水果发展规划、水果优质、早结、丰产、稳产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保鲜加工研究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是茂名现有主栽的名牌水果品种和历届全国农业博览会取得金、银、铜奖良种的选育和推广的主持单位。水果所共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成果奖38项,取得的科技成果全部获得推广应用,每年增加的社会总产值10亿元以上,对茂名三高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4. 平台负责人的情况

平台项目建设负责人为曾祥有。曾祥有现任茂名市水果科学研究所所、研究员,兼任茂名市果业协会会长,广东省荔枝、龙眼科技协会副会长、《岭南果业》总编辑。曾祥有是首届茂名市专业技术人员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茂名市市管五、六届优秀中青年专家和拨尖人才。曾祥有长期工作于水果生产和科研第一线,致力于水果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为茂名水果产业作出了较大贡献,参加工作以来共获得国家、省、市级

科技成果奖36项。

十、建设经费初步预算与来源

1. 建设经费初步预算

项目建设初步预算依据是根据平台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及规模,结合当前仪器设备行业价格和所需的材料而定。项目总投资约283.0万元。具体如下:

(1)示范基地优化改造费用:33.0万元

1100亩示范基地实行优化改造,选定保留株、间伐、回缩、修剪、整形、清园,治理园区内及园区周边环境。按每亩300元计,则1100亩共需费用33.0万元。

(2)基础设施建设费用:50.0万元

基地内的主干路3.0公里实行宽度3.0米水泥硬底化建设,园区的5.0公里的支路全部铺设碎石粉进行防滑处理,修建30条工作道,工作路两边铺砖建设,并辅助建设排水沟。园区内所有建筑全部通水通电;建设简易的收集处理中心2个。预计建设费用50.0万元。

(3)科研设施建设费用:40.0万元

建设基地气象监测站,为水果科研试验提供可靠依据;购买土壤水分监测仪,为基地的差异化节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化验室仪器设施建设,为基地科研试验奠定基础。以上三项等科研设施建设预计费用40.0万元。

(4)培训设施建设费用:30.0万元。

购置相关仪器设备,建设成果展示室厅200 m2,建设现代农业技术

培训室300 m2。预计建设费用30.0万元。

(5)信息化平台建设费用:30.0万元

购置相关仪器设备,完善水果研究所的软硬件建设,利用研究所的水果信息库与终端用户的互动,有效衔接12316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和茂名市城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水果信息库的信息收集中心和发布中心的公共服务能力。预计建设费用30万元。

(6)培训费用:100.0万元

创新基地实施方案拟从2015至2019年止,每年举办10期以上,按每期费用2.0万元计,则每年培训费用20.0万元、5年需要费用100.0万元。

2.建设经费来源

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争取有关项目落户、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和单位自筹。

茂名市水果科学研究所

二0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王伟,糜志勤,王章红,蒋珞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武汉430071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通过定量方式,对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专利文献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研究,可初步评价和判断中国农业科技发明创新活动的状况。 1创新能力震荡提升,规模化程度略有降低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bb17699286.html, )公布的数据,对2000-2006年专利文献的统计表明,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0年初期的1548件提高到2006年统计期末的3198件,7年间累计增加1650件,数量提高了106.59%。其间虽然有2年出现负增长,但历年平均增幅高达13.83%。其所占权重除2002年为13.04%、2003年为12.10%之外,其他几年基本保持10%以上,累计量权重指标为11.09%,规模化程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且略有降低(表1)。表明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上在发展进步, 但并没有出现突破性的变化,尚有待于全社会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 2省域创新能力呈正态分布,差距逐渐增大 2000-2006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总数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北京(1473件)、山东(1070件)、江苏(1047件)、浙江(910件)、广东(830件)、上海(804件),这6个省市主要是科技经济发达地区和农业大省(表2);排名在最后6位的依次是澳门、西藏、青海、香港、宁夏和海南,这6个省(市、区)主要是经济科技相对 落后的省份和农业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区。中国各省(市、区)农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呈现与科技和农业资源相关的正态分布态势。 从各年度的专利数量排名看,北京市2000-2005年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到2006年下降至第4位;而山东省2000-2002年、2004年均排名全国第2位,到2006年专利数量超过北京市,跃居第1位;江苏省从2000年的第5位,每年都有增长,到 2006年跃居第2位;浙江省从2000年的第10位跃居2006年的第3位;上海市从2000年的第12位跃居2006年的第5位;广东省一直居第6位;辽宁省从2000年的第3位跌至2006年的第7位;湖北省从2000年的第4位跌至2006年的第8位。专利增长量最大的是山东,以339件位居第1位,其次是江苏(335件)、浙江(315件)。增长率超过100%的省份有上海、江苏、浙 江、山东、湖北、天津、宁夏、吉林、河南、海南。青海、西藏虽然增长率高达200%以上,但其起始基数很小,农业科技创新发明能力仍相当薄弱。 截至2006年末,在中国34个省(市、区)中,只有广东、重庆、台湾、香港4个省(市、区)农业科技创新出现负增长,呈现发展后劲不足的势头。并且,排名在前6名和后6名之间的创新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差距从2000年的396件扩大到2006年的 1302件,呈现不断扩大的势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全国2000-2006年地域态势前6名排位见表2。 3创新领域呈地域特色,新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通过对2000-2006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申请的分 类研究,共有山东、广东、北京、湖北、浙江、江苏、黑龙江、四川、云南、河南、湖南、上海、河北、辽宁、内蒙古、吉林、陕西17个省(市、区)进入12个农业科技发明创造专利大类的前5名。但从进入前5名的次数来看,山东在全部大类中有7次位列第1,广东有3次排在第1位,北京为2次居第1位,显示出这3个省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强劲实力。另外,在单个大类中申请发明专利总数超过200项的,山东有5次,北京、广东均为3次,浙江2次,江苏、云南、湖北、黑龙江、上海均为1次。根据上述数据,可将国内各省(市、区)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分布划分为3个层次,其中:山东、广东、北京、浙江为第一层次,申请的专利数量最多,在国内相关农业领域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江苏、云南、湖北、黑龙江、上海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第2个层次,竞争实力较强;其余省(市、区)农业科技能力为第3个层次,竞争能力一般。 而且,中国各个省(市、区)由于自身在农业资源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和特点不同,其农业科技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山东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N 、A01K 、A01C 、A01D 、 A01F ;广东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P 、A01M 、A01K 、A01G ;北京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G 、A01H 、A01M 、A01C (表3)。4 国外机构和个人所占份额逐步减少,但竞争实力强大 2000-2006年,外国机构和个人在中国申请的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数量从680件略减到662件,其所占份额由1:0.78降低到1:0.26(表4)。由中国专利数量上升而导致的外国申请专 利数量的下降,说明中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和提高。 表1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态势 年份20002001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数量/件增长速度/%权重/% 1548— 10.37 16224.7810.87 224338.2913.04278924.3412.102785-0.1410.87337821.2910.393198 -5.6010.02 表2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地域态势 地域排序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 12510612 124836 124635 142753 123456 142365 412365 注:权重指农业科技发明专利数量占人类生活必需专利类别的比例。 学术聚焦(Focus ) 104科技导报2009,27(12)

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精)

第3期(2012年3月中国科技论坛-5- 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编者按:面对农业资源短缺等诸多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我国采取了以农业科技创新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但农业科技创新所涉范围广,需要通盘考虑其战略布局和支撑措施。为寻求更优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部分科技与农业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了思考和阐述。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杨起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农业的产业形态复杂,涉农行业多样,产业延伸广阔,技术创新体系复杂。解决中国的农业和农业科技问题必须跳出狭隘的农业和农业科技范畴来发现问题、理清思路、寻求破解之道。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研究开发,也不能把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简单归结为技术供给不足,而应将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破解农业面临的问题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农业创新生态背景下来研究和部署。 必须坚持各类涉农经济组织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从农业科技的三性出发,国家将加大对与农业科技的投入,政府农业科技组织建设也将得到加强。但是,农业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产业创新的活动,涉农经济组织作为创新活动主体的基本属性不会改变。科学家、工程师、农艺师和涉农领域的各类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活的载体,他们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不是取决于个人属性而是取决于组织属性。只有当科技成果进入创新的经济过程时才体现出实际的经济价值,只有市场中的涉农经济组织才是技术创新的投资、执行和受益主体,政府机构在制度设计上应当承担有限的非市场性的公益服务。在缺乏利益输送机制条件下,它们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而按照市场规则运作政府机构则会产生腐败,并对市场主体产生挤出效应,进而破坏整个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基础薄弱,政府科研机构固然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然而更为落后并亟待提升的是本应承担起创新主体重任的涉农经济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除了农业技术创新

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意见解读

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意见 2012年,是全面完成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农业农村发展“六个上台阶”目标任务的决胜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按照“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以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大幅增收为核心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 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的新发展、新突破。 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增强科技兴农基础保障 (一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农业科技创新要把保 供给促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着力突破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在良种培育、地力提升、作物丰产、优质安全、畜禽标准化养殖、加工储运、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绿色防控、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农业科技工作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的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农业科研公益性定位。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

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第一部分项目总论 第二部分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第三部分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第四部分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第五部分项目建设地与土建总规 第六部分项目环保、节能与劳动安全方案 第七部分项目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部分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部分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第十部分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第十一部分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第十二部分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农业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农业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的承办单位 (三)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情况

(四)项目的主管部门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项目建设地点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筹措、项目的 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 (一)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二)项目原料供应问题 (三)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四)项目资金保障问题 (五)项目组织保障问题 (六)项目技术保障问题 (七)项目人力保障问题 (八)项目风险控制问题 (九)项目财务效益结论 (十)项目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 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部分农业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一、农业项目建设背景 (一)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二)项目发起人以及发起缘由 (三)……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摘要]在当代社会,我国想要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虽然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手段 想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要对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进行创新。但当前,在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却面临着很多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不论从国家还是地方层面,要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当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未实现有效转化 当前,我国还没有比较完善健全的科技创新体制,这就导致虽然当前有很多与农业相关的现代化科研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并未得到有效的转化,也不能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也就是说,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对于农业的实际贡献率是比较低的。虽然在近些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很大的差距。 1.2缺乏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手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却过于重视产出,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十分不足。这就直接

导致很多农业科研机构缺乏足够的经费,不仅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导致很多专业领域的人才流失,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3缺乏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极快,直接导致农业区流失了大量的青壮年人才。另外,很多农业区内缺乏比较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而大部分都是极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情况,农民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联系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而如果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想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存在极大的难度。另外,这种分散性的经营劳作模式,不仅导致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本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农民的风险在不断提升,直接影响了新型的农业创新科技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 2.1加大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科技兴农政策的落实,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目前的实际投入与农业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科研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想要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就必须要加大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使相关科研机构具有充足的资金来留住农业科技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同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 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当务之急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明确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本源,科技推广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推广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产业开发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市场开发是科技创新的生命,辐射带动是科技创新的目的,科技政策是科技创新的持续这一理念,选准创新重点、做好创新规划、明确创新思路、夯实创新基础。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上取得重要突破,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康发展。 1、大力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尽快进入世界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一是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研发的立足点。在技术方面,研发人员进行控释肥制作和机理研究,保证技术的先进性,提高肥料利用率,使肥料产品成为高技术载体。在成本方面,把解决控释肥价格高、推广难,作为着

力攻克的技术瓶颈,尽可能降低肥料生产制作成本,努力使之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二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原始性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必须抓住那些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要高度重视科研单位、专家和合作企业、示范基地以及省、市、县之间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优势和学校的人才及科技创新优势,加快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转化,三是要以试验、示范为基础,不断反馈与改进,促进技术不断创新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四是要高标准、高起点,瞄准国际前沿,形成创新性成果,服务于生产。要始终把握系统深入、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综合应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有利条件,强强联合, 优势集成,努力提高研究创新水平和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大力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无疑是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路子,但这决不意味着不需要投入。现在,先进农业科技技术的发展已进入黄金时期,必须以相应的设施条件和先进的科研推广手段作保证,这就更需要足够的投入。农业科研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国家是农业科研的投资主体。要大幅度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拨出专项经费建立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

1. 农业部关于促进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https://www.360docs.net/doc/bb17699286.html,/roll/201301/2455301.htm(中国证券网) 2.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 《“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https://www.360docs.net/doc/bb17699286.html,/2006zcfg/html/201209/%7B07B4198D-9A31-48D2-9 C67-B5860A9FBEF3%7D.shtml(《农家致富》2012年第11期) 3.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https://www.360docs.net/doc/bb17699286.html,/2006nwkx/html/201202/%7BDCE992A1-4082-4F07-BB25-1BCD67A971D3%7D.shtml(新华社) 4.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https://www.360docs.net/doc/bb17699286.html,/2006nwkx/html/201203/%7B240EC299-7825-4EA9-8 3DE-4FEAFBF01019%7D.shtml(农民日报) 5.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bb17699286.html,/zwllm/zcfg/flfg/201203/t20120308_2500041.htm(国务院办公厅)

6.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https://www.360docs.net/doc/bb17699286.html,/zwllm/zcfg/flfg/201202/t20120213_2480135.htm(国务院办公厅) 7.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bb17699286.html,/zwllm/zcfg/flfg/201104/t20110418_1971041.htm(中国政府网) 8. 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bb17699286.html,/zwllm/zcfg/flfg/201305/t20130527_3474548.htm(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9. 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bb17699286.html,/zwllm/zcfg/flfg/201208/t20120808_2819671.htm(国务院办公厅) 10.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bb17699286.html,/zwllm/zcfg/flfg/201203/t20120308_2500041.htm(国务院办公厅)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一)今年工作目标 1、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个; 3、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个; 4、争取省内外10家科研院所和院校为市10家企业提供技术依托; 5、建立1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争创1个省级科技示范基地; 6、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 7、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确保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参与科普活动人数2万人次,营造全民科技创新意识。 (二)今年工作思路 1、实施科技创新攻关。解决5-10项节能减排技术关键,开展5―8项高新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技术攻关。 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1-2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0个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新增科技示范户500户,增强我市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3、深化产学研合作。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的科技创新载体1-2家,实施1-2项重大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 4、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企业,力争1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线路图计划,争取1家企业成为全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协助1家企业引入创投机构; 5、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宣传活动,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6、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创科技创新农业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等形式,发展现代种养殖农业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河蟹养殖污水及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的契机,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普及意识,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程,促进农村健康发展。 7、继续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活动,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联动科技示范户,培养技术带头人,开展技术培训和

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件4 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申请单位: 推荐单位: 编写时间:年月日 省科学技术厅 省财政厅 二○○六年 目录

一、总论 (一)申请项目概述 (二)项目预计目标 1.总体目标 2.阶段目标 3.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 二、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分析 (一)简述 (二)项目创新点 (三)知识产权状况 三、项目实施方案分析 (一)项目的转化内容与技术路线论述(二)项目组织实施方案论述 (三)项目产品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预测(四)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五)项目实施风险评价 (六)项目实施计划论述 四、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一)成果转化目标分析 (二)经济效益分析 1.产品成本分析 2.产品单位售价与盈利预测 3.经济效益分析 4.项目投资评价 (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 五、项目支撑条件分析 (一)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二)单位转化能力论述 (三)单位职工队伍情况 (四)单位管理情况 (五)单位财务经济状况 (六)合作单位研发能力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一、总论 (一)申请项目概述 包括项目已有的核心技术,本次申请需中试、转化成果的主要内容、创新点、技术水平,项目在农业生产中确切的主要用途及应用范围(限200字以内。如果申报单位同意“*”信息公开,此内容应属可以公开部分)。 (二)项目预计目标(此栏目各项指标是项目立项后,签订合同的主要内容,也是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1.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执行期间(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期限内)计划投资额;项目完成时达到的成果熟化程度、项目执行期结束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需用定量的数据描述)、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及企业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等;转化后可获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 2.阶段目标:(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是项目后续资金划拨的重要依据)在项目执行期内和结束时,每一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进度指标、技术工程化指标、资金落实额、生产建设情况、实现的销售收入和示范规模等。每一阶段目标应进行比较详细的、可进行考核的定性定量描述。阶段目标完成时指标应与“总体目标”条款中的“技术、质量指标”一致。 3.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包括在项目执行期内计划投资额,其中已完成投资额和需新增加的投资额;列表说明项目执行期内由单位负责完成的新增投资资金到位时间和到位金额。 二、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分析 (一)简述 简述本项目所涉及的具体的农业生产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将本项目技术成果转化后在克服生产中现存主要问题方面与国内、国外同类技术产品进行质量、性能等量化比较,描述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显著增强。 一是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得到优化。国务院出台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后,科技部率先行动,与自治区政府签订了部区会商议定书,出台了促进宁夏科技发展的26条政策措施,加大了对我区农业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指导和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我区先后出台了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深化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涵盖农业科技工作诸多领域的科技政策,明确了农业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重大举措。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召开了科技奖励大会、科技工作会议,对包括农业科技在内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奖励了一批农业科技工作先进典型,优化了农业科技创新环境。 二是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通过科技改革、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能够满足农业发展基本需求的研发推广体系。培育组建了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农科院、水科所、气象所等3个非营利科研机构队伍建设、科研条件、基础设施有了显著改善,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由改革前的50%上升到85%。建立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 三是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成绩斐然。积极争取并实施了电子农务平台、盐碱地改良、设施园艺、压砂地持续高效利用、枸杞、马铃薯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组织实施自治区级农业科技项目数百个,启动了自治区“5183农业科技工程”,投入科研经费上亿元,取得并转化一批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出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引进选育优良农作物、牧草、林木、蔬菜品种数百种,水产品扩展到8个类型20多个品种。实现了小麦第4次、水稻第5次、玉米第6次更新换代,创造了水稻单产933.85公斤、玉米单产1248.9公斤的历史新高。冬麦北移技术扩大示范推广到30万亩,亩产较春麦增加100-150公斤,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奶牛年产量达6700公斤,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黄河鲶鱼人工繁育、经济林木花卉快速繁育等农业高新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全区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超过75%,畜禽改良率达到90%以上。2007年以来,我区共取得100多项自治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2 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

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2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 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

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 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1.2 项目建设地点 ----- 1.3 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4 项目建设目标 建设具有7000亩规模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1.5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①新建高新技术展示区及标准化育苗中心,占地20亩;②新建综合管理服务区,占地300亩;③新建果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占地5000亩; ④生态养殖示范区,占地50亩;⑤新建特色百果示范区,占地1000亩;⑥新建农业休闲观光区,占地630亩。 项目建设规模为:具有7000亩规模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1.6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16000万元,其中高新技术展示区及标准化育苗中心建设投资1500万元;综合管理服务区建设投资

5000万元;果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投资5000万元;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投资1000万元;特色百果示范区建设估算投资约500万元;农业休闲观光区建设投资约3000万元。 资金来源:项目单位自筹解决。 1.7项目效益 项目建成后,满负荷年生产果蔬种苗600万株,设施果蔬20000吨,储藏果蔬3000吨,加工果蔬3000吨,交易果蔬2000吨,出栏生猪10000头,沼气12.6万方;有机肥2300吨,鲜果2000吨,接待游客120万人次。生产经营期年均销售及服务性收入18423.32万元,年均税后利润7430.0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43.53%,投资利润率37.94%,投资利税率2.43%,税后投资回收期6.20年。预计该项目的完成将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00元左右。每年可直接向社会提供工作岗位300多个,间接工作岗位1000多个。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现代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建设旨在创造“局部优化的微环境”,培育现代农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点,是区域农业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措施【论文】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措施 一、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院所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病虫害防控、科学种养技术研究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建立起了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领域,纵贯中央、省、市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广大农业科研院所在优化学科布局、健全运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国1000多个农业科研院所共有科技研发人员6.4万人,占全国农业科技研发人员总数的60%;育成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数占国审品种总数的80%以上,占省审品种总数的70%以上。农业科研院所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替代的支撑力量。同时,与农业科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与国外先进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有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于我国科研领域的老问题,也有在新的发展阶

段逐渐凸显的、在农业科研领域表现尤为突出的新问题。 一是科研机构布局和分工不尽合理。当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以中央、省、市三级农业科研院所为主体,基本按行政区划设置,不能充分体现农业生态特点和农业区划要求。现有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学科专业设置雷同,研究内容趋同,不同层次上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工,“上下一般粗”问题突出。分属不同部门的农业科研力量条块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二是科研经费支持总量不足,结构问题尤为突出。农业科研院所普遍反映,随着近几年国家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院所“找打仗钱”的压力大为减轻,但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科研院所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据对农业部部属三个研究院的调查,2009年在职人员经费实际支出为7.4297亿元,而财政拨款为2.6834亿元,仅为实际支出的36%。 三是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一方面,由于相关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研究所的微观管理依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政府对科研院所干预过多、科研院所自身行政化倾向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科研院所自身内部管

农业科技创新解读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 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 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持续加大财政用于“ 三农” 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 , 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 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适时增加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 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和管理办法。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 , 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 三 农” 。有效整合国家投入,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加强财政“ 三农” 投入和补贴资金使用监管,坚决制止、严厉查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 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着眼长远发展, 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第一章、生态农业项目概述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物研究性学习其优越性。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

产体系。 第二章、生态农业模式 (1)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农业模式 在一个150平方米的塑膜日光温室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它把厌氧消化的沼气技术和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组合起来,充分利用太阳辐照和生物能资源。 以辽宁省为例,其主要的技术特点是:①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为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存栏猪8~10头,而年出栏量可达到18~20头。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年产沼气提高了20~30%,总量超过300立方米以上,高效有机肥也增加了60%以上,年提供16立方米。③猪呼出大量的CO2 ,使日光温室内的CO2 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再考虑到使用优质沼肥,因而蔬菜产量可增加20~~30%,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 (2)南方“猪-沼-果”能源生态农业模式 其模式的基本内容是“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通过沼气的综合利用,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大量

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这些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切实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以科技“利器”突破资源紧缺的约束,努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要认识到,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

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着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加快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当前,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就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一是大力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要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河南嵩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作者:关海波段小玲文章来源:河南省嵩县农业局 嵩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县科技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农作物新品种、农业生产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主要措施 1、领导高度重视。农业局领导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非常重视,成立有农业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和农业科技专家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亲自担任,主管科技领导为副组长,二级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农业科技专家组组长由总农艺师担任,站所长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为成员。每年召开5次以上领导小组会议,印发相关文件,研究安排年度科技工作,分解目标任务,解决科技创新工作经费筹措等问题,保证了农业科技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近年来全系统每年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农业科技人员参加省级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科技创新项目的开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户的试验示范补助,土样采集化验,编写、印发技术资料和技术培训等各项开支。 3、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业务素质。组织人员参加省农业厅组织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农业系统的技术人员全部参加了在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组织的现代农业技术,小麦、玉米和蔬菜生产新技术的专题培训班,每期受训时间都在5天以上。通过培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新技术,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4、人人承担科技创新项目。为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学以致用,更好地服务全县农业生产,2011年局制定了现有农业科技人员人人承担1-2项科技创新项目,年终进行总结验收,并对完成好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30余名农技人员承担了农业科技创新项目14项。同时每名科技人员还指导了1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 5、建设示范基地,实施科技带动。在全县建设了10个小麦、玉米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了100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了10000个农户,印发小麦、玉米主推技术,落实增产技术措施,有力促进了我县粮食连年增产。 6、强化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人员每年编写小麦、玉米、蔬菜生产主推技术,无公害蔬菜、辣椒、蔬菜制种、病虫害防治技术,沼气建设和安全操作技术规程、沼气实用技术读本、测土配方技术问答、农业生产技术意见,农业项目实施方案,新品种介绍,调查报告等技术资料40多项,印发技术宣传资料8万多份。利用农民文化艺术节、科技宣传周、专题培训班、街头咨询等形式,科技人员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强力宣传、大力培训农作物生产、无公害蔬菜、外繁种子生产,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农药管理、沼气建设等先进实用技术。每年共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和阳光工程培训80多期,受训人员达12000余人次。在县电视台制作农业技术专题节目10期,如《小麦品种介绍》、《如何选用小麦品种》、《收秋种麦技术访谈》,《大棚蔬菜冬春灾害性天气应对技术措施》节目,在广播电视局《科技天地》栏目连续播放,深受农民喜欢,也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打下了基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