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试点经验及启示

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试点经验及启示
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试点经验及启示

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试点经验及启示

为了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自2008年12月以来,广西自治区田东县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贯彻吴邦国委员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启动了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认真总结田东经验,努力探索易推广、可复制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对于破解农村金融服务瓶颈,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田东试点的主要内容

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进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高服务质量的一次全方位探索实践。这次试点,有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国有商业银行共12家金融机构参与,涉及创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主体、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农村信贷抵押担保方式、创新村级“三农”金融服务室、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建立“三农”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建立适应“三农”特点的金融政策指导体系和监管体制、建立较为完备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等9项内容,可概括为“四创新、五建立”的试点模式。

(一)创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主体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的问题,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主体,构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田东县农村信用社改制为田东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田东北部湾村镇银行、鸿祥农村资金互助社、思林竹海农村资金互助社和鑫正小额贷款公司。目前,田东县已有9家银行类金融机构、9家保险机构和2家担保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分别比试点前增加3家和2家,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数达到44个,服务网点已覆盖所有乡镇,成为广西自治区县域金融机构种类最多的县,初步形成以农合行和农行为主力,农发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补充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

(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少的问题,创新符合“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是运用桂盛卡、惠农卡和小额信用贷款证的载体功能,扩大农户小额贷款。二是设立小企业贷款专营中心,缓解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三是开展“公司+基地+农户”以及农村青年、妇女、返乡农民工、个体工商户、残疾人创业等贷款业务。2009年,全县贷款农户增加了54.8%,贷款余额增加了95.4%。四是邮储银行介入银团贷款试点并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业务,解决资金回流农村问题。五是加强政银企沟通,2009年共召开政银企座谈会43次,授信企业93家,发放贷款14.35亿元。

(三)创新农村信贷抵押担保方式

针对农村信贷抵押担保机构少、抵押担保范围偏窄的问题,创新农村信贷抵押担保方式。田东县政府出资1000万元,成立助农担保公司,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百色市银信投资担保公司在田东县设立业务联系点;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期收益抵押贷款等,目前已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笔1260万元。村镇银行还以联保、互保方式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提供优惠贷款。

(四)创新村级“三农”金融服务室

针对农民金融知识缺乏的问题,创新村级“三农”金融工作服务室,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目前,首批10个乡镇31个村委会已建立“三农”金融服务室。“三农”金融服务室依托农户信用评级和征信体系建设成果,为农民小额贷款提供服务,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培训。2009年,已通过村级“三农”金融服务室向3744户农户发放贷款9317万元。

(五)建立农村征信体系

针对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通过进行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和信用村(镇)创建工作,采集信息、评定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发放贷款证,提高了农户贷款的便利化程度。2009年,为全县2.9万农户建立了信用信息电子档案,为2.23万农户发放贷款证,创建了1个信用镇、10个信用村、60个信用组。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不仅使农户在贷款授信额度、利率、期限等方面得到优惠,还促进了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良好风气的形成。

(六)建立“三农”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

针对县域资金流出较多的问题,出台促进县域资金回流支持发展

县域经济的办法。田东县政府出台了《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奖励办法》、《小额农户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和《金融机构信贷增量奖励办法》,建立农村信贷风险补偿和信贷支农奖励机制。2009年,县财政预算中安排贷款风险补偿和奖励基金,用以补偿涉农金融机构因信贷风险造成的信贷损失,对涉农信贷增量大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同时,还按照各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占份额,确定财政性存款存放在各金融机构的比例,以增强这些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资金实力。2009年,田东农合行各项存款余额为13.53亿元,比年初增加4.68亿元,增长52.9%,其中对公存款余额达到5.27亿元,增加3.68亿元,增长231%。全年新增存款的79%用于本地发放贷款。

(七)建立适应“三农”特点的金融政策指导体系和监管体制

针对城乡金融的不同特点,实行差别化的政策指导和监管体制。人民银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提高支农再贷款额度,由最初的4000万元调增至1亿元,2009年已向田东县农合行发放9000万元支农再贷款;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优惠政策,目前田东县农合行和北部湾村镇银行均执行10%的存款准备金率,低于商业银行15.5%的存款准备金率,由此可增加支农资金8171万元;开启再贴现窗口,增加2000万元再贴现额度,专门用于田东县涉农企业票据贴现;指导金融机构按照不同贷款主体,实行有差别的贷款利率政策,让利“三农”,2009年农合行贷款利率比上年同期下降3.08个百分点,为农户及涉农企业节省利息支出1282万元。银监部门采取差别化监管政策,给予田东县在三年内不考核村镇银行存贷比例,在风险可控基础上,允许农合行2009年存贷比提高到80%;有关商业银行下沉经营重心,调整放宽在田东县分支机构的自主经营权限,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将田东县支行贷款审批权限提高到二级分行水平;工商银行田东县支行将个人质押、住房、消费、商用房以及综合消费贷款权限上调一倍以上;建设银行在田东县的贷款业务由市分行直接介入,联合田东县支行调查申报,十日内完成审批;田东县农合行的贷款审批权限由600万元提高至1200万元,对“三农”贷款实行“绿色通道”和“一周办结制”。

(八)建立较为完备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体系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布局少的问题,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在人民银行支持下,全县有34个营

业网点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占全部网点的80.95%。除2家新成立的资金互助社外,其余42个银行营业网点全部接入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信息系统。全县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建设已完成,企业和个人可通过横向联网直接缴税,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税款征收无纸化和电子化。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加快,2009年新增ATM自动柜员机和自助服务终端25台、POS机197台及电话支付终端396台,电子机具覆盖了全县95个村委会,使田东县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明显改善。

(九)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

针对农村信贷风险大的问题,启动特色农业政策性保险,分散信贷风险。人保财险田东支公司除开展能繁母猪和“两属两户”保险外,选取甘蔗、香蕉作为田东政策性种植保险首批试点项目,承保甘蔗18万亩、香蕉3万亩,分别占全县甘蔗、香蕉总种植面积的51.3%和26%。田东县人保公司还探索“小农户+小贷款+小保险”、“新农合+农村小额保险”的综合保障服务模式,创建了12个“人寿保险示范村”。这些,既使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风险保障,又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信贷风险。

田东试点取得的成效及启示

试点一年多来,田东县引导信贷资金向“三农”投放、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2009年,田东县实现生产总值47.43亿元,同比增长24.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49亿元,同比增长130.1%;财政收入7.02亿元,同比增长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77元,同比分别增长14.9%和12.3%。

对比试点前后的信贷状况,在以下六个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新增贷款大幅提高,涉农贷款占比提高。2009年田东县新增贷款15.64亿元,比上年多增13亿元,增长67.8%,其中,新增涉农贷款9.42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0.2%。二是农户贷款覆盖率较大提高。2009年田东县农户贷款覆盖率达到38.8%,比上年的24.9%提高了13.9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有60%的农户得到过银行贷款。农户平均贷款额度从1.86万元上升到3.63万元。三是农村征信体系从无到有。2009年全县39%的农户建立了信用信息电子档案,14.8%的农

户获得信用评定。四是农村支付体系显著改善。2009年,在全县10个乡镇完成了大小额支付系统全覆盖,率先在广西实现乡镇级金融网点跨行资金汇划乡乡通,接入率达77.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4.1个百分点;各金融机构累计发卡33.9万张,比2008年新增14.7万张,实现户均一卡目标。五是农村金融机构盈利水平提高。2009年田东县农村金融机构利润总额8305万元,比上年增加3300多万元。六是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状况改善。田东县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从2008年的1.7%下降到2009年的1%,全县金融运行稳健,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总之,一年来田东县农村信贷投入明显增加,农村金融环境明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田东试点顺利推进,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领导重视是推动试点工作的根本动力

一年多来,吴邦国委员长就田东金融改革综合试点多次作出批示,为试点指明了方向。2008年10月,吴邦国委员长在田东县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提出,“关于发展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了一些新举措,田东可否争取试点,在贷款担保、政策性保险上探索一些新路子。”之后,全国人大农委与有关中央金融机构组成联合调研组赴田东县调研,了解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和农业保险的现状及需求,研究理清支持田东县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思路,提出了《支持田东县农村金融服务和农业保险发展的报告》,吴邦国委员长批示,“金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瓶颈,建议以田东为试点,在中央金融部门的支持下,破解这一难题,这也是三中全会提出的课题。”试点工作启动后,吴邦国委员长又分别就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结合问题等作出重要批示,使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有效衔接成为田东试点的重要内容。回良玉副总理、乌云其木格、李建国副委员长也分别就注重从制度和机制层面探索破解农村金融难题,加强金融知识培训等作出重要批示。这些,都有力地推进了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启示二:整体推进是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试点工作启动后,广西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各级政府和人行、银监、保监、农行等部门,形成了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区、市、县政府出台试点配套政策措施,在推

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宣传教育和培训、推进农业保险试点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人民银行将田东县列为全国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试点,确立了“强化一个指导,完善两个机制,构建三个体系”,即强化信贷窗口指导作用,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和涉农信贷机制,构建农村支付体系、农村征信体系和惠农综合服务体系的工作思路,并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银监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关于促进田东县域资金回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推动田东县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方案》等。各金融机构纷纷出台支持试点的具体工作措施,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都有突破。田东试点说明,建立政府主导,各金融机构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是试点成功的重要保障。田东试点的综合性强,也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农村金融单项改革试点。

启示三:建立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结合的机制十分重要

“三农”的特性决定了涉农贷款具有数额较小、地域分散、放贷成本高和风险较大的特征。在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商业性银行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要求与旺盛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形成矛盾。田东试点注重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与金融信贷支农奖励机制;出台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政策,在地方权限范围内的税费返还等方面给予优惠;实行“存贷同比”,有效增加县域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资金实力等,都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田东试点说明,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中,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探索把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有机结合的机制,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流向“三农”。

启示四:农业政策性保险对于分散农村金融风险的作用不可忽视银保互动有利于农民获得信贷支持。针对农业保险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的现状,田东县按照“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原则,选择特色农业产业为突破口,稳妥地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县财政承担30%的保费补贴。农业、水利、民政、气象等政府职能部门协助保险公司开展工作。田东试点表明,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财政、保监、农业等部门要协调配合,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与农民的利益关系要妥善处理。

对进一步深化田东试点的思考

田东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应当认真总结阶段性试点经验,并对下一步深化改革做出安排。深化试点,可更加注重探索解决制约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层次问题,重点在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大抵质押担保物范围等方面深化改革。

一是进一步加强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探索农村金融发展长效机制

当前,扶持农村金融的财税政策主要包括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涉农贷款增量资金奖励、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涉农贷款风险补偿等政策,这些政策大多局限在特定的农村金融机构在特定时期内享有,还没有做到长期化、制度化。在深化改革试点中,田东县可着力探索建立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有效衔接的农村金融发展长效机制。在财政支持政策方面,可以试点建立由中央、区、市、县四级财政共同承担合理设置比例的、包括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及增量激励、农业保险及农村担保补贴在内农村金融扶持机制。在税收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试点减免县域内法人金融机构的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并以业务为主而不以机构为主确定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对所有金融机构按其涉农贷款比例给予税收优惠。此外,进一步完善“存贷同比”政策,实现按涉农贷款数量合理确定财政、税收支持力度,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

二是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业发展,实现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的良性互动

在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中,田东县遇到的覆盖面较低、保费补贴有限、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缺失等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试点,田东县应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在保费补贴方面,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并加强调查研究,为科学合理确定中央、区、县和农户之间保费分担比例提供依据,并探索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建立银保互动机制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引导申请贷款的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对于贷款农户参加保险的,政府可以尝试通过给予保费补贴或银行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加以鼓励。

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不断扩大农村抵质押物范围在扩大信贷抵质押物范围方面,田东试点较为注重的是开展不动

产抵押,在有效扩大抵质押物范围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在开展涉农企业存货、原材料等动产质押贷款,办理仓单、保单、应收账款、收费权、商标专利权、地上收益权等权利质押贷款等方面,还可进一步扩大试点。在对农户授信的同时,还可依托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创新,探索多种载体的抵质押方式,解决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难问题。

四是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放到田东先行先试

中央金融机构应继续支持田东县试点,制订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规划,明确未来2至3年试点的总体目标、试点内容、扶持政策。目前出台的针对农村金融的财政、货币和监管政策都已经在田东县实施,在完善落实前期各项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可以将拟出台的各项改善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的措施放到田东县先行先试,适时评估效果,对成熟的经验适时在面上推广。比如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问题;实行农村金融机构差别监管政策问题;加快推进邮储银行的改革步伐,加大邮储资金回流农村问题;发展直接融资,充分利用债券、期货、信托、租赁等现代金融手段和产品,拓宽涉农融资渠道等,都可以在田东先行试点。

刑法诉讼关于农村合作金融立法必要性的研究

关于农村合作金融立法必要性的研究 关于农村合作金融立法必要性的研究 作者侯圣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 摘要: 农村合作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健康有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具有相当重要的制度价值。但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相关立法却是十分落后,本文在介绍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现状、简要分析农村合作金融的地位和作用、简要分析农村合作金融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论证了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的必要性。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现状;立法必要性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金融立法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相继制定。但是有关农村合作金融的专门性法律仍然没有制定出台,致使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无章可循,从而导致其市场定位不当,功能异化等现象。因此尽快制定统一完整的农村合作金融法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立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立法者和理论界既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合作金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没有全面分析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现状 分析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立法必要性,首先要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立法现状有清楚的认识。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农村合作金融法律,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法是由各种合作金融方面的规X行文件表现出来的。从应然层面上讲,农村合作金融规X性文件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农村合作金融法律 农村合作金融法律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法制定的有关农村合作金融活动的规X性法律文件。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农村合作金融法律,有关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律规定散见于《中华人民XX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探索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探索 内容摘要:世界金融理论界关于农村金融存在多种流派,我国学术界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也多有争议。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走的是准入管制之路。历经曲折,2006年监管曾准许微型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这是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选择。今后,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一方面要改造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这“三架马车”,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微型金融。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改革,微型金融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农村金融制度几经调整改革,但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一个来自官方文件提供的证据是:近年来,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4家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系域撤出,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滞后的农村金融的严峻现实,提醒有关决策部门和研究者应深化这一领域的改革及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理论界形成了“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等多种理论流派。前者实质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思想,中者是市场驱动理论,后者则是对前二者的折衷。 就我国农村金融而言,由于1978年之前的农村金融是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所以,研究此后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实际上是研究它的改革发展问题。关于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是依据以上理论流派选择改革方向,还是另辟蹊径,是一个多有争议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基础条件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农村金融应该强调政策性,同时,国家支持的农民互助的合作金融也是应坚持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的一些贫困地区,其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资金流量和经济效益根本无法支撑任何商业性的金融机构的运行,这些地区农民的资金需求只能靠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来解决(李剑阁,2001)。农村金融市场是个分散的、小额的、个性化的市场,农村信用社的特点适应农民分散的、多样化的融资需求,特别是低廉的管理监督费用和信息费用使其面对微小利差的小额贷款也游刃有余(丁为民,1998)。此类观点类似于“农业信贷补贴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综合。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金融改革工作总结】农村信用社网上银行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金融改革工作总结】农村信用社网 上银行 聚力三农发展助推金融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工作开展以来,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紧紧围绕各级政府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工作的整体部署,立足“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在不断深化自身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工作,各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截至9月末,XX联社各项存款余额255,733万元,较2012年初增长147,220万元; 各项贷款余额146,132万元,较2012年初增长82,133万元; 不良贷款余额3,869万元,较2012年末下降23,999万元。 一、以兢山沃土为根基,全力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XX联社扎根兢山沃土,务实求效,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当地政府的整体发展思路,积极稳健开展信贷投放,认真落实支农惠农各项措施,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一是坚持先农业后其他资金的投放顺序,优先保证和全力支持全县农业资金需求,在此基础上,信贷资金逐步向现代农业产业链倾斜,积极支持“三农”发展。2012年初至今,我社累计投放各类贷款458,300万元,其中累计投放涉农贷款320,800万元,占全县商业银行涉农贷款的80%以上。二是倾情帮扶小微企业发展。为支持小微企业及商户发展,2012年初至今共发放十年期按揭消费类贷款42,069万元; 发放商品房抵押3年循环使用贷款260,990万元。三是我社累计投放大学生创业贷款、妇

女创业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20,247万元,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的同时,盘活县域经济。四是充分发挥农信社点多面广、网络连接城乡的优势,2012年初至今,全辖18个营业网点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县财政工资、惠农直补资金等各项惠农资金11,5000万元,为民排忧解难,积极履行了社会责任。五是2012年初至今,努力为县域106名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当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以“两权”抵押贷款为契机,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近年来,XX联社按照上级联社的工作要求,围绕当地政府的工作思路,紧跟政策部署,积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采取有力措施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通过“合作社+金融”的新型现代农业金融服务模式,助推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2012年初至今,我社累计向78个农民合作社投放贷款21,332万元,余额4,344万元。二是专门制定了《XX联社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实施方案》和《XX联社村集体用房抵押贷款实施方案》,积极探索“两权”抵押贷款发放模式,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积极发放“两权”抵押贷款。截至9月末,我社累计投放土地经营权贷款41,566万元,农房抵押贷款5,247万元,两权抵押贷款余额8,490万元。 三、以支农扶贫为纽带,活化“精准扶贫”。 近年来,XX联社充分发挥支农扶贫主力军作用,聚力精准扶贫,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一是积极与县扶贫办、县就业局、县妇联合作,向有支付能力、诚实守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小额扶贫贷款,对有创业能力的失业人员发放下岗失业担保贷款,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村妇女发放妇女创业贷款,千方百计,为贫困户提够必要的资金支持。二是为贫困户量身定做信贷产品,扶贫贷款执行年利率1.75%的优惠政策,让贫困户减少利息负担,并在营业网点开辟“绿色通道”,安排专人为贫困户办理贷款结算业务,为贫困户提供一站式

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推进行动方案.doc

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推进行动方案 为扎实推进**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贯彻落实《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推进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县**年至2015年目标任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在浙江省丽水市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 工作的通知》(银发〔**〕82号)及《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精神,结合**县特点与实际,制定本推进行动方案。一、总体目标积极响应《方案》精神,结合**实际,通过农村金融机构、产品、服务、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探索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路径,破解城乡金融二元化难题,重点解决三农需求大、融资难,城乡差距大、普惠难的“两大两难”问题,力争到201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12 %以上。二、基本原则(一)行省共建,统筹推进。坚持中国人民银行和浙江省政府“行省共建”模式,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加强改革试点协作,加强与中央、省里对接以及市、县两级联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相关政策倾斜和支持。加大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力度,调动和激发金融机构以及相关部门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改革试点中有重大政策突破的事项实行“一事一报”,经上级批准后实施。(二)因地制宜,务

实创新。坚持以“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为导向,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不断适应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新形势,兼顾不同主体服务需求的差异性,积极探索创新更高效、更便捷、更实惠、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三)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由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大力推进,充分发挥其倡导和组织者的作用。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健全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依法循规,规范发展。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现实需求,审慎稳健地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落实合理分散风险措施,做到制度先行,科学防范金融风险。三、主要任务和责任单位(一)健全多元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是以竞争为导向,发展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有序设立村镇银行以及引进县外银行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向乡镇延伸网点和业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为“三农”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丽水银监分局**办事处、县人行)二是以政策作引导,深化农村信用社机构改革。强化政策扶持,加快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下沉服务重心,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合作银行改制工作。(丽水银监分局**办事处、县人行)三是以创新谋发展,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研究推动民间资本

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研究综述-最新范文

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研究综述 [摘要]农村合作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也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既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又要立足本国实际。对此,文章对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成功经验及发展趋势、国内农村正规合作金融改革、合会的合法化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创新有关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农村合作金融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但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由于在产权和组织模式、管理体制、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必须进行改革。为了方便更进一步研究,笔者根据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研究的重点进行简单综述。 一、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成功经验及发展趋势的介绍 (一)合作金融的发展模式 柯铁(2002)从组织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德国、美国、法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廖富洲、单恒伟(2005)介绍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元复合式合作金融体制、以德国为代表的多级法人体制,以及国外普遍存在的合作金融行业协会等;认为各国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内部管理制度上基本采取多级法人制度,在行业管理上一般都有较为完备的行业自律管理制度。 (二)政府监管和支持

奎立双、冯平涛(2005)通过对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中的外生性特征进行介绍并比较其异同,认为国家在资金扶持、产权适时退出、经营风险管理制度和建立合作金融存款保险制度四个方面的外生干预,对于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极其必要。陈林(2005)不仅谈到了印度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合作银行和农村地区的银行被排除在存款保险制度之外,而且还谈到了美国的全国信用社股金保险基金和德国的合作金融体系中的贷款担保基金,认为信用社不应充当存款保险制度的先行者,即使要为信用社建立存款保障,也应首先诉诸于行业性的制度安排,即基金赔偿制度。廖富洲(2005)介绍了日本和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及其在税收、利率、存款保险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认为内部民主管理、外部监督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西方各国合作金融管理的成功经验。此外,廖富洲(2005)还谈到了立法支持,认为这些法律能使合作金融的参与者从立法中明确各自的基本权利、义务和风险,形成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关系,有助于参与者形成稳定的预期和行为,也可较好地避免行政当局决策中容易出现的部门利益或任意性问题。 (三)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趋势 柯铁(2002)、廖富洲和单恒伟(2005)总结了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趋势。(1)在经营目标上,柯铁、廖富洲和单恒伟都认为出现了淡化合作性质,向商业化经营的发展趋势。(2)在组织机构和股份构成方面,柯铁认为,农村合作金融借鉴了股份制,加大了按股分红,改变了信用互助合作制退社退股的做法,社员不许抽资退股。廖富洲、单恒

浅谈改革开放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改革开放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沧桑巨变,令世人瞩目。作为一名90后大学生,同时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学习了多媒体党课后,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大无畏以及高瞻远瞩,也深深高手到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通过学习,我也从改革开放的进步中有所思,有所悟。 作为新时代的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我无法不感叹时代的变迁是如此迅速,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无论是住房、交通还是娱乐、教育,不断地变化都在给我们带来惊喜。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社会的第二次革命,是一次多么伟大的壮举,它给国家带来了新的生机,给广大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在这个历史巨变的背后,不知道蕴含了多少中华儿女的智慧和汗水。同时,这其中也蕴含了很多深刻道理。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多媒体课之后,我自己也得到一些感悟。 一、实事求是 建国初期我们在总的方面坚持实事求是,遭受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新民主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五计划”进展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建国后的前8年,我们搞的不错,政策是恰当的,发展是健康的。当然,在个别方面也有不实事求是的缺点。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党的指导思想逐渐背离甚至完全背离事实其实的思想路线和作风,“左”的错误越来越严重。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1978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确立,犹如打开了长期封闭的闸门,使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涌现出来。改革开放30年来,是高举实事求是的30年。一方面,实事求是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被正式确立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论述思想路线时,还强调“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从动态的、发展的视角拓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创造性的运用实事求是原则拨乱反正并制定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之源。 实事求是,是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出的,是用三十多年的伟大成就来见证的。同样,这一不变的真理,也可以应用于我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面对当前形势下,一些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发展原则,作为大学生的我倡导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挖掘自己的优势,并充分发挥,在未来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尊重经验,敢于创新 邓小平同志说过,改革开放中的许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因此,对于广大群众在改革中创造的新事物,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就要认真总结,大力推广。

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及政策分析

"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基本上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在该体系中存在着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缺位、非正规金融服务机构受到抑制、农业保险越来越萎缩、相关政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为此,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化改革。〔关键词〕农村金融,问题,改革建议“三农”问题是我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难点,也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优化农村的资源配置,培育和完善农村的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金融基本上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第一,正式金融。在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中,这样的金融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其主要特点就是除邮政储蓄受到国家邮电局的监管外,其他的金融组织都受到国家金融当局的监管。在正规的金融组织中,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外,其他的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涉及农业的业务很少;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相分离的重大措施而设立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所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银行,目前只有张家港、常熟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三家,均由原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造而成;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储蓄,它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第二,非正式金融。该体系主要泛指存在于个体、家庭、企业之间,在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外进行的金融交易活动,包括民间借贷、民间互助会、地下钱庄、地下投资公司等。其主要的运作形式有合会、私人钱庄、当铺、集资、贸易商放款和商业信用、民间票据机构等。这些金融组织通常建立在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带有互助合作的性质。它们既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又没有纳入政府部门监管,所以归入非正式金融。部分以农村扶贫为中心的小额信贷活动也可归入。非正式金融的运作嵌入于社会网络和传统型制度环境中,基于社会网络中的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即信任关系。从知识论角度看,非正式金融比任何正式金融更能发现和利用分散在各地的局部知识,而且许多局部知识不能通过正式金融机构的标准化操作所发现和利用。加上非正式金融都建立在明晰的私人产权和无限责任基础上,所以改革开放以来,非正式金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缺位在农村的正规金融体系中,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的业务涉及到农业。其中,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才是一家真正和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但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服务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约,无法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应有作用。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5%以上都来自于农村信用社。仅仅靠农村信用社是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的。中国农业银行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实际上农行的业务基本上与农业农户无直接关系,其贷款的绝大部分都投入了国有农业经营机构(如粮食局和供销社)和乡镇工业企业。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它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户,而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它的支援农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只吸收储蓄,而不进行放贷,其结果是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资金的外流。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进而从农村流向了城市,直接导致农村资金供给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受到抑制正是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收缩农村阵地,农村金融市场中正

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文山州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

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文山州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 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文政发[2014]46号 【发布部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14.07.10 【实施日期】2014.07.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文山州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政发〔2014〕46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 现将《文山州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文山州人民政府 2014年7月10日文山州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银发〔2013〕276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3〕158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抓住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深化金融改革,扩大沿边开放,推动我州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沿边开放作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一张含金量很高的金字招牌,具有率先性、突破性、特色性的政策依据、环境条件、产业基础和沿边独特优势,有利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和建立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促进沿边金融、跨境金融、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聚集金融资源,发展金融产业,有利于整合中心城市与边疆民族地区的金融资源,变“开放末梢”为“开放前沿”,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文山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周边区域国际化,全面提升贸易投融资便利化程度,加快发展沿边开放经济带,奠定我州在全省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改革发展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对文山经济金融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思路目标。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以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积极探索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多种途径为主线,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培育发展金融市场,改善融资结构,扩大金融规模和提高交易效率,整合金融资源,深化金融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为重点,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相伴而行,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又反过来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研究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历史回顾到现状分析,最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未来进行展望,系统地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做出详细分析。 一、中国金融结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发展,与之相对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金融体系从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转变为现在多种金融工具共存的全方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也从单一银行制逐步发展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行业的结构体系。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格局,这种格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银行业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体 在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金融体系中,国家银行垄断了整个金融市场。经过改革,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分离,股份制银行逐步设立,证券、保险等新型机构开始出现,我国资本市场也实现了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结构仍未改变,间接融资仍然是我国主要融资方式。据统计,1995年,我国间接融资10568亿元,直接融资仅有1380亿元,间接融资占比达88.4%。到2003年,我国间接融资比例仍保持在85.1%左右。在此期间银行存贷款也是我国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如1978年,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3%,1986年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87%,1991年,该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84%。同样地,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形式,整个银行业为非金融企业提供的正式渠道信贷资金比重一直处于平稳高位状态,1993年该比例为96.31%,2003年98.26%,平均保持在98%左右。 (二)中国银行业主要以国有性质为主,政府为实际控制者 经过不断改革,我国银行业体系逐步出现多样化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城

温州金改试验区12条实施细则出台(全文)

温州金改试验区12条实施细则出台(全文) 为全面推进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根据“国12条”总体方案和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委印发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浙江省政府对应制订了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施12条细则(以下简称“省12条”)。 “省12条”具体方案的实施原则是“三坚持”:坚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坚持创新为要、监管先行;坚持上下联动、项目运作。 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研究起草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建立民间融资法律保障。 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引导融资主体特别是法人实体进行民间融资备案登记。开展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试点,引进一批中介机构入驻,提供民间借贷登记、合约公证、资产评估登记等服务,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形成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也称“温州指数”),做好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在民间金融领域拓 展电子商务应用。 (二)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民间资金根 据有关规定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制定村 镇银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村镇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设立,引导村镇银行向乡镇延伸网点, 覆盖各主要乡镇。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先批量主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推进贷款公司和农村资 金互助社试点。争取进一步确认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融资性机构的性质。深化小额贷款公司 试点,分批公开招投标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实现中心镇和功能区全覆盖。试点部分符合条件 的小额贷款公司按规定改制为村镇银行。探索小额贷款公司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积极推动 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农村资金 互助会、农村保险互助社等试点。鼓励发展商业保理机构,稳妥发展民营第三方支付机构。 支持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建立完善农信担保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兴办为“三农”服务的担保机构,实现农信担保服务全覆盖。

农村金融改革综合试点工作暨金融产品推介会议主持词

农村金融改革综合试点工作暨金融产品 推介会议主持词 篇一:在服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的阶段会议的讲话XX银行XX市分行 关于服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的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自我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XX银行XX市分行严格按照XX市对扩大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于服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按照市金融办的工作安排,我谨代表XX 银行XX市分行,就前一阶段服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个汇报。 一、积极部署,多管齐下,以服务三农工作为己任,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我分行在服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进程中,始终坚持“立足城乡,服务大众”的市场定位,紧紧围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大服务农村经济的投入总量和工作力度。 一是深入研究农户需求,全力推进涉农贷款。XX区是三华李、青梅的生产基地,大部分果农都有贷款需求。在服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中,我分行认真分析农户、有所侧重,稳步拓展经济作物种植户贷款,主要抓好马蹄种植户、香芋

种植户、蔬菜种植户、烟叶种植户等有规模种植的农户贷款。 二是不断创新工作模式,解决农户燃眉之急。自今年4月份以来,我分行联合XX区金融办,分别在XX区莲塘镇、XX街道办、仁义镇政府召开了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XX 银行信贷产品推介会, 使农民朋友了解XX银行贷款产品的特点和申请程序;并通过推介会的形式,倡导“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绿色贷款理念,促进农民依法诚信经营、珍惜信用记录。通过召开三次推介会,我们感到广大农民对小额信用贷款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我们的小额贷款产品还是非常认同的。5月25日,我分行与XX区金融办还到XX镇人民政府进行了沟通,商定于近期在XX再开一次推介会,进一步加大对产品的推介和宣传。 三是切实加强管控能力,不断扩大信贷规模。我分行通过进一步加强对逾期率和不良率的控制,不断优化资产结构,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农户到期转贷的相关工作、严防大面积农户逾期情况的出现。截止5月25日,全市发放涉农贷款近3000多笔,发放金额近8000多万元,有力的支持了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 二、创新机制,突出重点,以金融改革工作为核心,切实增强服务能力 打造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结算渠道,将邮储点资源优

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o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为贯彻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方案。 o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切实防范风险,加强自主创新,全面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 努力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二)主要目标。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形成与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分层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建成主体多元、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完善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着力拓宽资金投入实体经济渠道,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着力支持薄弱领域发展,促进泉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推动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泉设立分支机构、区域总部。引导在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泉州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以及各类保险公司在泉州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协调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 完善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引导在泉金融机构扩大网点覆盖面,向县、乡(镇)、村延伸分支机构和网点,提升网点功能和服务水平。支持金融机构根据泉州经济发展情况,优化网点布局,推动金融服务均等化。 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推动泉州银行、泉州辖内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壮大资本实力。 (二)加大对小微企业及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信贷管理机制。鼓励在泉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

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及启示

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试点经验及启示 为了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自2008年12月以来,广西自治区田东县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贯彻吴邦国委员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启动了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认真总结田东经验,努力探索易推广、可复制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对于破解农村金融服务瓶颈,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田东试点的主要内容 田东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进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高服务质量的一次全方位探索实践。这次试点,有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国有商业银行共12家金融机构参与,涉及创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主体、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农村信贷抵押担保方式、创新村级“三农”金融服务室、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建立“三农”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建立适应“三农”特点的金融政策指导体系和监管体制、建立较为完备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等9项内容,可概括为“四创新、五建立”的试点模式。 (一)创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主体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的问题,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主体,构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田东县农村信用社改制为田东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田东北部湾村镇银行、鸿祥农村资金互助社、思林竹海农村资金互助社和鑫正小额贷款公司。目前,田东县已有9家银行类金融机构、9家保险机构和2家担保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分别比试点前增加3家和2家,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数达到44个,服务网点已覆盖所有乡镇,成为广西自治区县域金融机构种类最多的县,初步形成以农合行和农行为主力,农发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补充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 (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 【法规类别】区域经济开发 【发文字号】青政办发[2018]18号 【发布部门】青岛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8.08.16 【实施日期】2018.08.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政策措 施的通知 (青政办发[2018]18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关于进一步促进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8月16日

关于进一步促进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进一步促进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加快建设面向国际的财富管理中心城市,根据《青岛市金融发展促进条例》《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聚集金融资源 (一)对在青岛市新设立和新迁入的法人金融机构,给予以下扶持: 1.一次性补助。实缴注册资本50亿元以上(“以上”含本数,下同)的,一次性补助1亿元;50亿元以下、40亿元以上的,一次性补助8000万元;40亿元以下、30亿元以上的,一次性补助6000万元;30亿元以下、20亿元以上的,一次性补助4000万元;20亿元以下、10亿元以上的,一次性补助2000万元;10亿元以下的,按实缴注册资本的2%给予一次性补助。 2.经济贡献补助。自开业起5年内,视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给予适当补助。 3.办公场所补助。租赁自用办公及营业用房的,鼓励金融机构注册地区(市)根据项目实际需求免费提供办公场所或给予补助;自建或购置自用办公及营业用房的,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政策支持。 (二)青岛市现有法人金融机构增资的,按其新增资本扣除政府投资额后的1%,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三

全面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最新)

全面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方案》x﹝xx﹞17号),巩固扩大x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全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持作用,经市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研究,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发展普惠金融的基本要求,深入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效增加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以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健全金融组织体系。用3-5年的时间,建立健全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其他金融企业为补充,多层次覆盖农村经济领域的金融组织体系。 (二)实现现代金融服务全覆盖。惠农金融服务室等基础设施持续增加,实现自助金融服务机具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全覆盖,农村金融支付环境明显改善。 (三)提高社会融资能力。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提高涉农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到xx年,县域融资担保放大倍数达到5倍以上。

(四)增强金融创新活力。探索创新一批适合农村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涉农贷款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贷款覆盖率、申贷获得率进一步提高。 (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三、重点工作 (一)深入推进x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金融改革试点县 深化x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进一步巩固x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成果,积极探索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金融改革创新,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村金融改革模式。(责任单位:x县政府,配合单位: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二)加快发展金融组织体系,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主体 推动商业银行重心下移。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设立支农特色支行,在有条件的乡镇增设具有信贷功能的营业机构和标准化服务网点。(责任单位:x银监分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配合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各县区政府) 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银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资扩股。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在符合监管评级要求的条件下,跨区域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上

苏南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苏南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在这三十三年的政策实行中,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苏南模式兴起到自我终结,再到新苏南模式的重新崛起.产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创新,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本人作为来自苏南农村的一名天大学生,刚好有这个契机,来谈谈我对苏南地区改革开放历程的浅陋见解。 关键词:改革开放,苏南模式,产权不明,新苏南模式,教训和经验 一、苏南地区改革发展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江苏省辖区的长江两岸在元代以前大多分属不同的政区。明代一同划归南直隶后,江南属于应天巡抚(江北江浦,六合二县属京师金陵应天府),江北属于凤庐巡抚。清代江苏建省后,曾有数次以长江为界南北分治。江南属于驻扎苏州的江苏布政使管辖,江北和南京属于驻扎南京的江宁布政使管辖。清末一度在江北清江浦(淮安)设立江淮巡抚,与驻扎苏州的江苏巡抚并立。1949年到1952年,中共在华东大区下分别设立苏南行署区(驻无锡)和苏北行署区(驻扬州)。1952年九月,苏北、苏南行署区以及直辖市南京市合并为新江苏省,南京被降为省辖市;1958年苏南划9县苏中—苏南崇明县共10县划归上海,江苏省由此得来。2000年,为了更好促进江苏省经济发展,江苏省把南京、镇江也划入苏南范围,苏南正式变成了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5个地区。 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可以说,在改革开放战略在全国实施之前,苏南人民在经济发展上,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改革开放前期——苏南模式的兴起 苏南模式是对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范围的苏南农村,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以T 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蓬勃兴起而促成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运行过程的特征和全貌的概括。乡镇企业初始阶段称做“社队企业”,在上世纪60年代就悄悄地发展起来,到改革开放后,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放开计划外“市场调节”一块的机遇下。与当时我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立即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强劲生命力,出现了以总量统计的农村工业赶超城市工业的奇迹。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苏南工业的“半壁江山”,其后又迅速扩展为“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发展之快,被赞称为惊人的“苏南速度”.由此引发了人们关注和探研,促成了苏南模式的诞生。 苏南模式和乡镇企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苏南模式以乡镇企业的创新发展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转型与演变。推进这个进程,不只需要安排好乡镇企业自身投入与产出以及外向开拓供销渠道等关系,而且涉及T业为主导与农业为基础的关系,工业一马当先与各业兴旺的关系.更要协调好T农利益矛盾以调动务丁队伍创业积极性并稳定务农人心.处理好先富、后富、共同富的问题。实践还表明:苏南模式的成功,突出地表现为苏南农村在长期保持综合发展好势头基础上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1992年江苏涌现9个乡镇丁业产值超百亿元县(市).即无锡县、江阴市、武进县、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县、昆山市、吴江市和吴县,全部集巾在苏锡常地区。根据1992年资料评出的1993年度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的排名榜巾,这些县(市)大部位列前十名;以后几届全国百强县排名前十位内,苏南始终能保持五、六个县(市)之多。苏南就是以加速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并通过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