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问题

污泥问题
污泥问题

更多专题

共8页1234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氧化沟泥少,微生物因为天气寒冷,难培养,怎么办?

1.如果是在系统刚刚启动时的培养,污泥量少是正常的,随着培养的进行,污泥量会增多。培养时,曝气过度是很不利于污泥培养的。

2.当然微生物的量是和你的源水中的碳氢含量有关,碳氢不足自然无法使微生物数量上升。还请检查。

3.如果你的系统早就启动了,想要提高微生物数量。我觉得没有太大必要的。达到平衡就行了,重要的是处理出水的情况。

4.特意的提高微生物数量将使污泥老化,反而不利于出水水质的。

5.温度的问题,我觉得出水水温不低于10度,微生物活性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6.根据F/M值的大小,可以知道你的微生物数量是否太低,该值不大于0.25,就说明你的微生物数量不是太低。

我今天算了一下我们厂上个星期的污泥龄(它的计算公式不是(曝气池有效容积×污泥浓度)/(排泥量×回流污泥浓度×24)吗?跟你提供的公式有差入吧!),在4d左右,而我们的设计污泥龄是9d,即使我们的设计进水跟实际的相差一半(BOD),但也不至于相差那么大吧!还有F/M是0.17左右,应该符合要求的,究竟问题出在哪呢?还想问问,沉淀池出水带点绿色是什么原因呢?

1.真对不起,是我疏忽了,你的公式是对的.

2.你的食微比是正常的,污泥龄偏低。由此生物活性增强,不利于在二沉池的泥水分离。

3.我不知道你们厂是不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如果是的话,出水带点绿色也很正常的。这应给与污水在管网内发生厌氧后的结果。

4.请检查SV30值,该值应给对你有帮助,大于50%,可能是丝状菌的问题。小于25%,上清液混浊,夹有细小颗粒,显微镜观察有大量非活性污泥类鞭毛虫(如侧跳虫、滴虫)。则可能是污泥龄偏低的原因。

如何降低污水厂的能耗?政府拨的经费可怜,希望您能介绍一下运营管理方面的经验。

污水厂运行费用最大的应该是电费,如果污泥委托处理其费用也很高的。

针对以上问题:

1.降低曝气量,以减少电费。我的经验是,理论上的曝气池溶解氧控制在3ppm,不利于节能降耗,通常,我认为,若生物系统是低负荷运行(F/M小于0.15),溶解氧控制在1.5ppm已经足够了。由此可产生节电效果。

2.系统有调节池、中段提升泵站的,可发挥其储水能力,以进行间隙运行来降低运行费用。

3.污泥费用如有产生,可根据情况用于厂内花木堆肥。由此只需增加点工费用即可。

不过溶解氧控制在1.5ppm,在北方的冬季会不会影响一些高效的微生物繁殖(氧化沟工艺),降低出水水质?

1.微生物繁殖的速度与源水中碳氢含量的关系最为关联。

2.我平时运行的曝气池(氧化沟)出水溶解氧浓度一直维持在1.0ppm,冬天也没有太大变化的.你可以尝试一下,自己调整和摸索出自己水厂的合适参数。

3.控制低溶解氧的出水,可以使微生物在沉降阶段,加强内源呼吸,十分有利于微生物重新进入生物池首端后发挥更好的吸附氧化作用。

我想咨询一下化工污水处理过程中,水解酸化池和接触氧化池污泥培养问题,水解酸化池的填料上一直没有活性污泥挂上去,影响了处理效果。前段时间进水浓度COD在1200mg/l左右,已有一个月时间。

这段时间我把进水浓度降到COD400mg/l左右,发现接触氧化池填料上的污泥有减少的迹象,请问怎么样才能使水解酸化池和接触氧化池中的污泥尽快培养好,其进出水指标怎样才最理想?

你好!我对水解酸化和接触氧化工艺的运行接触时间不是太长。

以下个人观点仅供你参考一下吧:

1.水解酸化段可以将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的物质,由此利于后段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也就是说,水解段的污染物质不易被微生物所降解。

2.有鉴于此,在水解酸化池加设填料,并长出生物膜来就需要源水有足够的有机物含量,和水力停留时间。

3.1200ppm的源水COD,我想在停留时间不足时,自然不会有生物膜产生啦。更不用说400ppm了。所以,连接触氧化池生物量也会下降。

4.生物量与进流水有机物量是平衡的,我想,你的进水浓度还不足以产生挂膜。但出水水质应给还可以吧!?

5.现阶段,只要出水可以,挂不挂膜又有多大关系呢!

我曾做过一点水解酸化和接触氧化处理工业废水的经验,谈点自己的想法

1.首先你处理的是化工废水,就要考虑水中是否含有大量难生物降解的物质,培养降解这些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种当然需要很长时间了,如果接种处理相关废水的污水厂的污泥,可能启动会快些。

2.虽然你进水COD=1200mg/L但其中可为微生物马上利用的可能很少(因为化工废水中可能含有大量高分子难降解物质),因而三丰兄说得对,在启动阶段先不必考虑出水浓度;而你把进水COD降到400mg/L,微生物量当然更低了,因为本来易降解的有机物占的比例就小,你有把1200改为400,那微生物没有吃的当然繁殖更慢。

3.如果你处理的水不是很容易生物降解的,那在启动前期可加一些生活污水或其他可降解碳源,把微生物数量提高,然后再驯化污泥。

4.不知可否听过共基质代谢的方法,在理论研究上已有一定水平,我也不知实践中有否应用。

"最近出水水质变差,SS明显变大,应该从什么方面考虑它的原因

1.SS明显变大,原因实在太多了,短时间的变化,可能与负荷过大有关。长期的,周期性的变化,则可能与丝状菌膨胀或者污泥老化有关。

2.还请检查控制参数及进水成分变化情况。做出判断和处理方法。

3.污泥龄、食微比、进水水质、前段物化处理效果、丝状菌检查等是重要的考察方法。

生活污水处理,如果突发性地出现很多油(油成分不明确,可能是柴油,也可能是汽油或其它),请问怎样去应付?这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地影响?

我不知道你厂的设施有无除油的设备。如果没有,排放水中石油类可能会超标。

作为烃类物质,应该也可以被微生物所降解,只是时间会长一些,可以的话我建议你可以在曝气池出口加设一出水挡板。由此,上部浮油可停留在曝气池中,在长时间生物氧化下也可被降解。

但是,如果长期连续有大量含油废水进来,您可能要添加除油设备了。

油类现象明显时大概又20多mg/l,不是所有的油都可以被微生物降解的吧?一点影响都没有吗?我们曝气池出口处有曝气,设挡板应该不可行。

1.油类的降解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当然,作为我们处理来讲,油类被初步降解后,被微生物吸附,排泥时排除,同样是去除了油类物质。

2.曝气池出口有在曝气,可以将出口处的曝气关小或关掉就行了,后段曝气太多也不利于微生物沉降的。如此可以设置挡板啦

"我想问问这个污泥龄是怎样确定的?又是怎样用来控制的?究竟用排泥量确定它还是它来确定排泥量?丝状菌应该不是问题的关键,是不是污泥浓度过大呢?大约在1000左右,或以下,进水BOD=50左右,这个污泥浓度合适吗?望赐教!谢谢!"

1.污泥龄: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中的停留时间,他是控制污泥是否老化的关键控制参数,是相当重要的控制参数,此参数不加以控制很难保证生物系统正常运转。

2.计算公式:(MLSS*曝气池有效容积)/(24小时*每小时排泥流量*MLSS回流)

3.此参数用来控制排泥量的。

4.首先通过运行,摸索出自己水厂的合理污泥龄控制值,此时即可指导排泥了。我的经验是超过30天,污泥就有可能老化

了,当然各厂具体运行情况是不一样的。需要自己总结和摸索。任何现成的参数,也只是参考而已。

5.污泥浓度大不大,检查食微比吧,不要小于0.1!单看,MLSS=1000,BOD5=50,你的污泥浓度是高了。

"因为目前出水没有达标,我才把进水浓度下降的,进水在400mg/l左右时,出水还有200mg/l左右!

我想先降低进水浓度以保证出水达标,然后才增加进水的浓度,不知这样是否可行?"

1.作为系统启动时的污泥培养,进水浓度先浓后淡是不对的。

2.既然是试运行的启动阶段,你不必太在意出水是否超标,可加快逐渐提高浓度。

3.特别是生物池比较大,填料比较多的生物系统,降低进水浓度,会导致食微比大大低于正常值,自然水解池不易挂膜了。

二沉池有时出现跑泥现象是什么原因。

我想出现二沉池跑泥的原因是很多的。

1.生物系统处理负荷(水量和浓度)变大,可以出现跑泥,多为水量增加后,二沉池的停留时间就缩短了,活性污泥来不及沉降就流出了二沉池,由此产生跑泥。同时,进水浓度增高,会导致活性污泥活性增强,不利沉降。出水混浊而带有跑泥现象。

2.过于低负荷运行,污泥老化后,微生物自身氧化,解絮。同样会产生跑泥。

3.丝状菌膨胀,污泥来不及沉降也会产生跑泥现象。

4.另外,气温低、曝气过度、PH变化过大、有毒及惰性物质进入生物系统等等,也会产生跑泥。

5.我想,掌握这些原因,还得自己在实践中反复体会,才能灵活准确的加以判断。

6.当然。相关检测方法也必不可少的。它是你判断的依据。

想问问氧化沟每个廊道的MLSS应该是一样的吧?

氧化沟各槽的污泥浓度是不一样的,而且也没有可比性。

1、在北方活性污泥法与接触氧化法那种工艺对印染废水更有效?

2、脱色在生化前好还是在生化后好?

1.印染废水应该是比较难处理的废水。其污染物的分解需要较长的生物氧化和接触时间。

2.显色分子对活性污泥来说处理是有难度的,一般的微生物对显色物质的去除大多是吸附后随排泥而排出的。

3.脱色我觉得应在生化处理段前。剩下的不易去除的部分再通过生物吸附去除,应该比较好一点。

4.接触氧化法应该较传统活性污泥要好一点的,因为接触氧化法,生物停留时间较长,易于分解难降解有机物,同时,生物膜局部厌氧也有利于去除难降解有机物。

请教OOC工艺?该工艺运行如何?吨水投资和运行成本如何?国内污水处理厂使用情况如何?

OOC工艺和OCO工艺一样,是对曝气池的一种改良工艺,OOC工艺是将曝气池分内圈、外圈,内圈为曝气区,外圈则是曝气和非曝气的交替循环区,国内运用较少,其适于处理污水污染负荷较低的污水,具有节约能耗,降低运行费用,出水水质好,简化管理,保证稳定运行等优点。

请教:氧化沟工艺的污泥回流比怎么定?

1.根据定义:回流比是回流污泥量与生化系统进流水量的比值。教科书工具书上多有参考值的,但具体定在什么控制值,可以自己在运行过程中加以总结的。

2.通过控制回流比可以提高生物活性、提高处理效率的作用。

进入论谈>>

共8页1234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更多专题

共8页1234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氧化沟表面的泡沫较多,死泥也较多,影响了出水水质,排了几次泥,没有好转。请问如何解决此问题。

生化系统不论何种工艺,产生泡沫或浮泥其原因是大同小异的。

1.对泡沫的观察,重点是产生周期、泡沫颜色、粘度、易碎性等方面加以观察总结。当然,进水水质的变化、其他操作指标的改变与否也是需要观察了解的。

2.浮泥的产生,同样要观察颜色、粘度和是否夹有气泡等,必要时同时对正常污泥和浮泥进行显微镜观察对比,以了解污泥性质。

3.通过以上主要观察手段和要点,找出产生泡沫或浮泥的原因,加以针对性的解决,我想系统就可以回复正常运转了!

我们处理的是生活污水,其它污水厂好像没有这种出水带绿的现象吧。我们的进水BOD很低,在50左右,我想问一下,我们怎样去控制微生物处于什么阶段呢?在厌氧后进入氧化沟,这个溶解氧有规定吗?还有我们进行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目的想改善微生物的活性,那应该要注意检测什么指标呢?如果微生物的活性大那会不会引起其它反效果呢?如它的沉降性不好和降解速率过大导致营养物不够而衰竭等等问题。

1.我不太了解你们水厂的具体情况。因为,BOD=50,COD也就在130左右。

2.既然是生活污水,N、P应该不会缺才对。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似乎没有必要。

3.如此低的进水浓度,不知道出水浓度是多少,去除率又是多少呢?

4.氧化沟的曝气方式对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还是比较合理的,即溶解氧分布是前高后低的。

5.处理低浓度污水,容易导致污泥老化,出水夹有多量细小的活性污泥颗粒。此部分会导致出水COD上升,不太严重的活性污泥随出水流出,其COD上升幅度在10~20ppm之间。

6.我建议减少曝气量,保证出口溶解氧在1.5就够了。这样可以避免活性污泥自氧化过快。

7.我想相对于你的氧化沟容积,你的处理水量应该比较大的,即表面负荷较高。所以,BOD=50,你的mlss还能保持在1000ppm。负荷较高,过流速度也会提高。由此,微生物沉降不充分,也可能有活性污泥随放流水流出。

请教一个问题:出水氨氮前几天在相隔一天的时间内突然从5mg/L上升到22mg/L,而且到目前为止一直居高不下!请部这主要会是哪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下面是我厂的一些水质指标:

进水指标:COD:300mg/L,BOD:100mg/L,NH3-N:35mg/L,SS:350mg/L,TP:9mg/L,碱度:280mg/L,PH:7.5出水指

标:COD:40mg/L,BOD:6mg/L,NH3-N:22mg/L,SS:20mg/L,TP:1.2mg/L,碱度:120mg/L,PH:7.8

我厂的运行方案没有什么改变,氧化沟三沟中溶解氧的分布为1-2-3,我们曾提高溶解氧,但对除氮没有什么效果,请问还需要提供什么情况?

1.我想首先检查您的进水氨氮是否升高。由此也可确认,实验数据是否有误。

2.进水底物浓度和进水量也请确认是否有变化。

3.曝气量的增加我想时没有必要的。

我做了几年接触氧化法,个人意见COD1200不是很高,你可以停止进水,加菌种,一直瀑气到水达标后,才慢慢进水,看看行不行?

据我所知确实应该象楼上这位老兄所说,停止进水,加入活性污泥曝气,不过我想不应该是至水达标后开始进水,而应该是通过生物镜检,确定填料上所挂生物膜已形成并成熟后,再开始进水。

采用流动床生物膜工艺,一般在培养过程中静态培养到什么地步才可连续进水培养?

填料上生物膜的培养原理是靠粘附在填料上的微生物自身繁殖形成生物膜,而不是所投放的活性污泥大量粘附的结果。因而在取来接种的活性污泥投入到反应器中闷曝24h后,排出剩下的活性污泥(防止游离态微生物与填料上的微生物争夺有机养料),然后连续进水进行挂膜。在培养中,曝气量不能太大,这有利于生物膜形成。

我不知你说的流动床到底是流化床还是移动床,不过生物膜的挂膜原理应该是相同的。至于监测SV,我想在膜法处理中并不是重要的控制指标。

我采用流动床生物膜工艺,一般在培养过程中静态培养到什么地步才可连续进水培养??在此过程中DO、SV等指标如何控制?如果进水COD浓度在50mg/L左右(低浓度生活污水),BOD为15mg/L左右,水温在12度,启动培养时,需要注意哪些呢?

我想,检测进出水加以对比(去除率),观察生物膜状况,是可以判断是否可以连续进水的。那么低的进水有机物浓度(需要贫营养微生物)和12度的低温,我想挂膜是有些难度的,如果填料自身的性能又不是很理想,岂不是更难了。在挂膜培养时可否外加些碳源,形成膜基后挂膜应更容易。

活性污泥生长较快,出水中TP忽高忽低,请问,这该如何控制污泥量?

1.排泥是总磷去除重要的途径。

2.污泥生长过快,我想排泥也会加大吧。这有利于总磷的去除。

3.厌氧的控制,有利于嗜磷菌对磷的有效去除。

4.进水有机物的浓度对磷的有效去除也有影响,低负荷运行较高负荷运行,总磷去除率偏低的。

5.对于出水中TP忽高忽低,我想跟进水含磷浓度的变化,营养剂投加量的变化,溶解氧的控制,以及上面讲的排泥等情况有关,你可以检查一下吧。只要不是设计中的重大问题,我想总磷控制都是可控的。

因为故障原因,原来运行正常的AAO工艺实验装置(容积4m3,进水COD260 出水25 MLSS2000 HRT12h,比值1:3:6 DO 2 水温30 NP是正常的生活污水水平),漏水漏掉了30%左右,请问保持平常的运行条件下,多久能恢复到原来的运行水平?

可能要1~2周!

如果没有污泥回流,排放的污泥全部进行脱水,如何确定污泥龄。再有,你对运行中的高负荷和低负荷运行是如何看待的。

1.不回流,还可以按本站前面交流中提到的算式进行计算的。

2.高负荷运行,出水指标自然会升高,抗冲击能力相对下降。

3.底负荷运行反之,但污泥老化也可导致出水指标上升。

4.合理控制自然最好,如果长期负荷太高、太低多不利于出水指标的稳定,微生物也会产生不利的,如浮渣产生、泡沫产生、丝状菌膨胀、污泥解体等等。

在CASS工艺设计时应注意些什麽,同时出水堰如何设计(负荷取多大比较合适)?同时,在该工艺中,所用到的设备,都有那些,我初次接触该工艺,对所涉及到的设备不太了解,请你多多指教!同时活性污泥如何进行培养驯化,整个工程在调试运行适应注意些什麽?如何能实现很高的自控技术。在曝气过程中,那种曝气装置比较好?

1.CASS工艺,我曾参观和了解过,但是具体的操作我没有涉及,所以对你的帮助可能有限的,请见谅!!

2.CASS工艺有点像我们比较了解的SBR工艺,属批次处理范畴。为了提高脱氮除磷的效果并抑制丝状菌的增生。曝气池前又加设了厌氧和缺氧段。

3.设计中应该根据水量和负荷来确定各池的大小及比例。

4.出水堰大多由泌水器代替的,保证排水时液面均匀下降。排水量可根据设定的排水时间来确定选择。

5.所用到的设备与SBR工艺接近,泌水器和厌缺氧段的潜水式搅拌机要设置的。当然还要一套自动控制装置。

6.污泥培养也没有太大的特殊之处,首先接种污泥,24小时闷曝,而后正常曝气(不要过度)先少量排水少量进水,然后逐渐提高进水即可。

7.调试和运行过程中要自己总结合理的操控参数,如进水、反应、沉淀、泌水的时间;回流污泥量等。

8.曝气装置选择,对曝气头选择应保证沉淀时不堵塞,也可选射流曝气器,搅拌和充氧都比较好,也很少发生堵塞。

低温条件下如何进行生物培养启动,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污水属于市政污水,大部分是工业废水,COD在500mg/L左右,当地气温在零下8度左右,水温在10度左右,要求出水在60mg/L以下,请您指导一下启动的方式及注意事项,谢谢!

1.选择处理水水质接近的水厂污泥接种是有必要的。

2.水温在10度培菌应该没有太大问题的。

3.要求出水在60mg/L以下,比较苛刻,我不知道你的工艺如何,如果满负荷运行的话,终沉池不是特意放大容积,我想长时间保持此出水指标是有困难的。

4.培菌的方法。一些教材和工具书上都有的,我不多讲了。

5.应该注意,启动时连续曝气是必要的,但长期过量曝气是不利于微生物迅速繁殖的。特别是你的进水有机物浓度较低的情况。

6.根据水质,补充营养剂也不可少。

7.进水量的控制需逐渐提高。

IC反应器在运行时并没有颗粒的排放设施!我们知道污水中含有一些悬浮物质或者比较难降解的物质!如果颗粒污泥多了是

不是要从出水中流走呢?那么它是否有后续的工艺呢?

在厌氧处理工艺方面我应该算是个外行吧。所以,对你的帮助可能有限。

1.IC反应器,包括其他类型的反应器。在选择和使用上,都有适用性和使用要求的。

2.对COD浓度低,含无机杂质多的废水,我想是不太适用此类反应器的。

3.厌氧段的微生物,本身自氧化能力极强。分解有机物不是不需要氧,只是不是空气中的游离态氧。而是利用了有机物分子中的化学结合氧罢了。由此,厌氧微生物对难降解有机物也会产生较好的去除率的。

4.污泥不外排,其必然有部分污泥老化,通过内源呼吸和其他生物的利用后,产泥量就不明显了。

5.在出水流出的污泥,自然也是似排泥的一种形式,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只是大量产生污泥的流出。应给与系统产生了故障有关。

6.后续工艺的话,如针对流出的污泥,自然是加强反应器本身的运行为主了。我想没有必要设沉淀池或过滤池的吧!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氧化沟工艺,前置缺氧区,有脱氮除磷功能。进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氮的去除率要求很高,传统硝化反硝化控制很难满足,不知有何良策?还需要我提供哪些数据?请指教。

1.进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我想这个去除率并不高,只是,浓度越低,去除率越难提高而已。

2.反消化段厌氧控制如何?回流不要太大,否则很难做到厌氧状态,自然反消化效率就低了。

3.当然,你的回流比高,前置缺氧段容积小,这两个因素,都降低了反消化菌在厌氧区的停留时间。也会反消化不彻底。

4.底物是否偏低也可考察的。

我厂缺氧区设计水力停留时间1h,但实际加上回流污泥量,停留时间不足1小时。回流比100%左右。缺氧区溶解氧在0.7以下。进水COD目前200~300mg/l,COD/TN:6.5~8.5,mlss: 4.5g/l左右。若降低回流,会否降低脱氮效率?我想降低好氧区DO,实现好氧区同步硝化反硝化和脱氮类型转变为亚硝酸型脱氮,提高脱氮效果,不知你有何建议?

我想碳源没有问题,请降低回流污泥量(40%~50%),由此尽量降低厌氧区的溶解氧,溶解氧0.07ppm还是大了。同步消化反消化的效率是低的,你要学习尝试一下当然也没关系。

一、我厂目前遇到困难.进水含有大量印染废水,对我厂目前培菌有影响吗??进水外观为较透明的淡红色水。

cod=290,bod=20.ph=5.6.

我们采取的是氧化沟工艺。目前菌种还没有培起来。还处在摸索阶段。进水的ph值太不稳定!!有时3,有时9。而且进水的bod/cod严重偏低!!!

我们的菌种还没有培起来.原水比较复杂,泥沙多,营养成分较低,PH变化大。活性污泥浓度上不来,我们采取的间歇式配菌已经近两个月,收效甚少。

1.这个事情确实比较难帮你的。

2.我想目前的任务是培菌,至于出水是否超标已不太重要了。

3.提高原水碳氢含量是必须的。印染废水本身不易降解,作为氧化沟工艺,虽较传统活性污泥法的运行负荷为低,但是,在低bod/cod值,且存在难降解的印染废水。培菌确实困难。

4.减少曝气量,以满足最低溶解氧要求即可。否则,低负荷状态下,活性污泥将,自身氧化或随出水流出。

5.增加各池进出水切换频率。不至于是微生物在营养缺少的情况下沉淀时间过长,过长的停留时间也将使微生物自身氧化。而不易培菌。

6.其它一些如ph调整,检测方法,提高泥沙去除等还请自己斟酌处理。

二、目前经过耐心调试两个氧化沟的污泥已经渐渐起来了(共有四个氧化沟)。SVI(30)只有左右。二沉池的出水还存在漂泥现象(本来污泥就不多)。

我们的操作为:有符合要求的原水(PH值色度等)进,两个氧化沟各开两台嚗气(DO为8~9),嚗气机为表面,功率为30KW。四个二沉池回流到这两个氧化沟,两台回流。

进水COD=350,BOD=80,SS=60,进水水质不是很稳定!!!请高手多多指教培菌后半段的工作!!!

1.培菌有改善,恭喜你!

2.看了你的描述,我觉得你的工艺好像有点不象氧化沟工艺了。

3.不管如何的工艺,我觉得你的溶解氧控制似乎高了,测一下,曝气池出口的溶解氧吧!大于1.5的话,曝气机关掉几台,如果关掉后充氧会不均匀,就频繁切换一下吧。

4.注意营养剂的合理投入。

5.你们已经对原水有所控制,我想培菌会顺利的。

6.活性污泥的流出,和你的负荷相对高,活性污泥量少等有关,培养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消失的。而且,流出去的恐怕大部分也是性质比较差的那一部分污泥。

进入论谈>>

共8页1234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更多专题

共8页1234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我所处理的污水中含有硝基苯和苯胺类物质,工艺为调节池-汽浮-加酸罐-铁碳池-加碱罐一沉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出水。

在培养过程中,我加入了邻近化工污水厂的污泥进行接种。氧化池中BOD为400多。(可能因稀释倍数太大,误差较大。)前期进水1200时出水有800多。因此才降低进水浓度。

现因出水没达标,环保局有异议!我不知有无更好的方法既使出水达标(100mg/l)或接近达标,(因这是目前最明确的目标),又能起到污泥培养作用。使以后的出水不至于有反复!

另外我想再问一下:一沉池、二沉池、污水脱泥房采用的絮凝剂用何种较好,(当然现在脱泥房的絮凝剂不是很急)。一般浓度及投入量是多少?现在一沉池、二沉池絮凝效果不是很好(我采用的是聚铝PAC)。

一、1.硝基苯和苯胺是属于难降解的污染物质,对此类废水的去除,各过程控制段都应控制得当。否则处理水时有压力的。

2.投加絮凝剂PAC前后你需要测一下有机物的去除率。我建议同时组合投加助凝剂(PAM),相信在该物理段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会提高的。由此将减轻该类难降解物质对后续生物系统的冲击。

3.在工厂内部,采取节水措施,减少产水量,并降低二沉池回流水量,回流比可取50%以下。通过以上方法,提高污水在生物系统内的停留时间,此对去除率的提高有益。

4.如果可以的话请告知现阶段处理水量,接触氧化池容积,溶解氧控制值,接触氧化池生物浓度等参数。

5.PAC+阴离子PAM是比较好的絮凝剂组合。二沉池通常是不用絮凝剂的。脱水机房通常使用阳性的PAM即可。当然有些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阴离子和非离子型的PAM。

6.投加浓度各个水厂水质不同,还请自己通过杯瓶小试予以确定。

二、1. 从你提供的数据:进水1200mg/L,出水800多mg/L,而氧化池的BOD=400mg/L来看,进水中的苯胺类难降解有机物几乎没什么降解。这说明整个生物处理系统中的优势微生物菌群(有降解苯胺类物质能力的微生物)还没有形成,所以你的生物处理出水就无法达标。

2. 其实缺氧--好氧系统的启动很费时间,如果你接种了相关废水处理的污泥(废水中也含苯胺类),启动时要掌握好水解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污泥回流等,可以监测一下水解池中pH值变化和挥发酸(VFA)看水解池是否发生了作用)。

3.如果能接种到相关废水处理的颗粒污泥可能启动得更快些。

4. 现在关键把生物系统正常启动,没有这个前提出水怎能达标。

5.可参照一下"贺延龄"写的一本有关厌氧的书看看,有些理论依据再结合实际做起来,你就不会着急了。

三、"可以监测一下水解池中pH值变化和挥发酸(VFA)看水解池是否发生了作用"

1.我非常赞同用以上方法检测一下。同时作为水解池效价评定的依据。但现在看来pH值和挥发酸(VFA)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2.作为系统调试和试运行阶段,环保局应该不会过分强调出水达标才是啊。

我们现在的污泥龄很短,顶多有四天,这个是通过污泥浓度和排泥量算出来的,不是去通过控制得来得!我观察到曝气池的生物沉降性很差,二沉池表面有很多可能是漂泥吧,总之是悬浮状的,所以我们的出水比较浑浊!

我刚开始是怀疑是曝气太大破坏了絮凝性,但我们的溶解氧不是很搞啊,设定在1.5,究竟原因是什么啊,能不能帮我分析一下?

1.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泥龄4天的操控,如果进水浓度高,水量大(即污泥负荷高)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污泥负荷不高,如此污泥龄控制是不合理的。

2.如果你对各参数的操控理解比较透彻,那么,不论是通过污泥浓度和排泥量算出来的,还是去通过控制得来得!都没有关系。但要和其他参数一起考虑,总结各个情况下的最佳控制点。

3.曝气池沉降性差,依据的参数是SV30值,30%以下比较正常,否则应用显微镜检查丝状菌的增殖情况。

4.上清液的混浊,多半是污泥负荷较高,导致生物活性增强不易沉降导致。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多量的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比如,侧跳虫,滴虫等常见的快速游动型纤毛虫。此类生物可以直接利用游离的细菌及有机物作为食物源。在负荷高时,游离不易絮凝的细菌增加,为此类生物提供了大量食物源,由此导致大量增生。不易絮凝的细菌和此类原生动物,导致活性污泥沉降变差。机理于此,还请自己体会。

5.飘泥产生的原因也很多,空间产生来源考察一下,是池底沉降后又浮上来,还是未沉降到池底就浮上来了呢?颜色,粘度,上浮物显微镜检查都是要检查的。少量产生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大量产生,将使出水指标上升,曝气池污泥量减少。

6.正常的微生物是不易被曝气所打碎的,即使如此,在二沉池同样,在水切力小的时候可以快速絮凝的。

7.溶解氧控制在1.5,是基于成本控制而言,而且是指曝气池出口出水的溶解氧含量,曝气池首端的曝气要经常检测,必须予以保证的,因为,吸附氧化的主要位置就在前2/3的位置,后1/3就应该,为其絮凝做准备,试想,出口过度曝气,其生物活性被动升高,怎么利于二沉池的生物絮凝沉降呢?尤其是污泥老化时,污泥粘度升高,很容易粘附曝气的小气泡而有浮泥,不易沉降。

请问:我公司食堂经隔油池出水后COD值为1200mg/l左右,水量2万t/月,要求出水COD《300,如何处理??

根据水量,成本及处理要求,我想要增加生化处理系统了。单单依靠物化可能达不到要求,费用也会较高的。

1、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C:N:P=100:5:1但是怎样计算面粉和尿素和磷酸氢二氨的投加量

2、我厂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污泥膨胀现象,镜检应该怎样监测?

3、请告诉我详细的培养和驯化活性污泥的具体操作!

1.其实不但是培菌,运行中,营养剂的添加也可按照C:N:P=100:5:1来确定。但要注意,检测生物系统进水前,原水中的氮磷含量,并予以抵扣掉。

2.投加面粉来促进培菌,有点浪费吧!直接将面粉溶解在水中,检测BOD5,然后根据投加量及水量换算一下就可以了。

3.尿素的氮含量好像是46%,计算投加量时不要忘了。

4.磷酸氢二氨你根据分子式自己计算一下磷含量吧!

5.例如!根据日实际处理水量(如1.5万吨),进水BOD5=200ppm,进水几乎不含氮磷(含则扣除),则,尿素投加量=(15000*200*5)/(100*1000*0.46)=326kg;磷酸也同,只是分子中的5换成1,分母中的0.46换成磷酸氢二氨中磷的含量。

6.丝状菌检测是容易的,但控制是比较困难的。

7.通常,我所见到的丝状菌或类丝状菌,大凡如下特征:呈透明半透明状,细如发丝。粗细均匀,有的体内带硫粒成黑点状,部分具有活动性,甚者菌体长出细小分枝以扩大吸收养分的能力。光学镜600倍放大可见到的,内部构造1000倍放大可见。

8.藻类有的形状也如丝状菌,但,大凡带绿色而可区分!

9.培菌和驯化有专门的教材和工具书,你可以看一下,我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的,还请原谅!

如果BOD太低了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还有上次你说氧化沟各廊道的MLSS不一样,我也想明白是因为有机物逐渐减少,是吗?但我用MLSS仪测了一下各廊道,发现它们的值差不多,这是这么回事呢?

1.我还是那句话吧,有多少有机物,就能产生多少微生物,因此,低BOD,就需要降低活性污泥浓度与之适应。刻意的提高污泥浓度,就会导致泥龄延长。而使污泥老化。

2.对于,低B/C比的废水,应该尽量通过物化段或者水解酸化来提高,这样微生物运行时就轻松了。

3.同时,加大生物污泥回流量来降低微生物在生物池中的停留时间,可以降低微生物老化程度。

4.氧化沟工艺,应该说受侧池有沉淀功能的影响,其浓度应该高于中间池的浓度。

5.你用MLSS仪测量对比,也没有太大必要的,因为,运行中有的廊道在沉淀,你如何测MLSS呢,而不同时间的测量值,我想也没有对比性吧!

6.各廊道微生物是动态的发生着浓度的变化,处理阶段不同以及进水的影响,各时间段浓度也有区别的。对于因有机物浓度降低而导致污泥浓度分布降低,我想在氧化沟这个池体容积内还不会有明显的反应的

1)进水含有大量的印染废水,只要曝气二十几分钟,氧化沟上就有半米高的白色泡沫。一个氧化沟有六个曝气机(30kw),曝气机的主要作用为充氧和推流。DO基本上为8到9。所以我一般交替开启曝气机。印染废水除了白色泡沫外,还有什么危害?我们该怎样杜绝? 2)进水时我们该开启几台曝气机?不进水又该如何操作? 3)二沉池该开几台回流?一台还是三台回流泵(37kw)?才不导致出水带泥? 4)氧化沟的MLSS有所增加。SVI(30)达到5%,但是污泥比较细小,泥相还是比较好。可发现菌种!!!接下来的工作该如何开展? 5)可以打剩余污泥吗?

1.我想告诉你,白色泡沫的产生和印染废水关系不是很大的,应该是你的生物数量少,相对进水浓度,负荷很高,由此,在底物较高的情况下曝气,自然会产生白色不易破碎的比较粘稠的泡沫了。也所以生物培养较好的几个池不产生泡沫的原因吧。只要生物数量上去了,泡沫是会消失的。

2.如果你检测溶解氧时,每个断面测定值都是8~9ppm,那么,是一定要降低曝气量的,可能你会觉得我已经开很少的曝气机,怎么溶解氧还很高,我想这是因为微生物数量少,氧的利用也就很少了。

3.我认为你可开2台曝气机,并交替开启,但首端一定保证有一台进行充氧。

4.印染废水浓度不高危害不是很大,浓度过高其不易降解的物质将影响生物正常代谢,以至印染废水生物培菌比较慢的缘故。同时前段物化控制不好,对生物产生冲击,就会使出水色度上升,产生超标现象

5.污泥回流按略大于正常回流比即可。100%回流也是可行的。

6.在相对负荷未降低的情况下,我不建议你排泥的。

7.飘泥的产生,跟你曝气过度是有很大关系的。

8.表曝气机,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易调节充氧量,关闭设备来减少充氧又导致搅拌不足。

我厂是A-A-O工艺,在缺氧段有两台搅拌器,中间用混凝土墙隔开,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在走廊左右两侧都有浮泥,浮泥没几天就变结实、变干。清理后,过几天就恢复原样了,影响视觉。帮分析一下原因。

1.可能是您的搅拌设备搅拌不到位,存在死区!

2.或者水力负荷不够。

3.浮泥的产生并不会影响你的处理效果。部分流出厌氧区也会在好氧区被打碎的。

4.有点感官不好看,但特意处理也无必要的。

5.我想运行较好的其他该工艺的污水厂也多有这个现象。

我们的AO池今天产生很多泡沫,而且那泡带有很多污泥颗粒。这是为什么呢?昨天晚上我们没给AO池进水,但有加过面粉。而在二沉池中也有很多污泥上浮上来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1.看来和您投加面粉有关。

2.面粉含有大量的淀粉物质,直链淀粉,不易很快分解,由此会对微生物产生影响。

3.产生的泡沫多半是您在未进水时,反复曝气,未降解有机物过多时产生的。

4.大凡您的AO池产生过多泡沫浮渣会累及二沉池的。

5.进水后,过几天应该会好转的。

6.为提高底物浓度,投加面粉不是唯一,效果和费用也不合宜的。处理水量不大时,购买工业甲醇或许效价较好!

含油污水处理的工艺有那些?你一种工艺的投资低,处理效果好?

隔油混凝气浮似乎比较常用!

我们现在的工艺是水解酸化+CASS,设计的最大负荷试进水COD1000,但是现在进水经常在1500左右,同时氨氮在150左右,PH值为9.5。现在的现象是出水在250左右,暗淡的处理效果非常的不好,同时污泥散碎,微生物的个体小,SV在99%,出现了严重的膨胀,我因该如何调整运新参数。我们的参数分为曝气、沉淀、滗水、间隔,在一个池子里面间隔进行。

1.进水PH9.5是肯定需要调整的,否则对微生物不利。

2.进水底物浓度超过设计标准,但处理水量不知是否也超负荷了呢?!如果处理水量只有设计处理水量的70%的话,应该还不会超过设计负荷的。

3.高负荷运行,通常认为不会导致丝状菌膨胀的发生,如果污泥回流入水解酸化池,回流量能够保证,那,更加不会有丝状

菌的膨胀发生了。

4.还请检查曝气的分布是否均匀,有无死角,此也可能导致丝状菌膨胀的原因。

5.如果您处理的是工业废水,成分单一的话,产生丝状菌膨胀可能比较难避免的。

6.我想通过充分发挥水解池的作用,阶段缺氧,应该抑制丝状菌有利。

7.B/C比不知如何,这可能是您出水超标的一个原因,还请尽量提升该值。

8.氨氮的去除还请根据缺氧效果、底物是否充作处考虑,因为我不知道您具体的操作过程,所以,无法做出更深的判断了。

我们水厂是间歇进水的,而且目前只是一级处理,我想问一下您,在初沉池取出水水样作化验,还需要考虑初沉池的停留时间?如果不考虑,那们取水样最佳的地点和时间怎么选择?

1.阶段性检测结果是为阶段性操作提供依据的。

2.没有必要去考虑停留时间。

3.数据的采集要善于统计总结,最后指导生产工作。

4.取样位置通常是初沉池出水汇集后的出口处。

请问在显微镜下观察活性污泥中的生物相时,是否能看到霉菌?需要多大倍数的显微镜才能看到霉菌?

当然可以,在普通低倍镜下就可以,可以参照俞毓馨等人编写的环境工程微生物检验手册。

请问活性污泥法中的污泥越来越少,曝气池进水COD约100~200mg/l,污泥难生长,而且没投用的池死泥多,怎么办好呢?

一、采用间断曝气,间断少量排泥。没有运行的池就让它闲置。不要进水。

二、1.如此进水,似乎污泥浓度也无法保证的。 2.还请尽量减少曝气时间,采用低溶解氧运行。 3.处理水量小的话,可以适当投加外加碳源。或者将附近的生活污水引入。

德国的一台机器很好,能够把水、油、泥分别分出来,名字叫什么伟!

德国福绿韦的离心脱水机用于含油污泥效果很好。

请问在显微镜下观察活性污泥中的生物相时,是否能看到霉菌?需要多大倍数的显微镜才能看到霉菌?

霉菌是可以看到,但是不易鉴别,种类也相对偏少(光学显微镜可见部分)。

一5000方/天棉纺印染废水,现正兴建,工艺为混凝初沉-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混凝沉淀-次氯酸钠脱色,水解酸化池为折流板式,污泥内部回流,接触氧化池污泥不回流,不知是否可行?是否有这样的实例?

1.水解酸化池不会流似乎可行,接触氧化池似乎要有排泥系统,否则生化池都没有排泥,符合变化过大时可能对出水水质造成影响。

进入论谈>>

共8页1234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更多专题

共8页1234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请问你对生物槽假期管理有何高见,请指教!

1.不同工艺、及环保设施的自身情况。管理似有不同。

2.低负荷保持是必要的。

我污水场采用A/O/O工艺,最近受到含硫污水的冲击,来水中H2S严重超标,结果二沉池出水水质暗红,另外氨氮来水也超,是那个原因引起的色度,H2S或氨氮?

1.市政或工业区的污水厂,收到此种情况比较正常的。

2.此类情况对污水处理厂的影响是很大的,多半是新增企业的排放水或是其他企业的事故排水。

3.严格进行源头控制,出台企业排水指标(污水厂受水指标)比较重要的,定期派员检查也可减少此类情况的产生。

间歇排泥对处理效果有影响吗?排泥会影响污泥龄变化,这会影响到工艺吗?

1.尽量连续排泥。

2.间断排泥时也请间隔不要太大,规律性要保证。如此对污泥龄、工艺的影响就比较小。

印染废水处理,好氧池和终沉池为什么生长大量的藻类植物,但出水很清。有可能氨氮超标吗?怎样解决?

1.藻类本身和活性污泥是共生的,能够满足活性污泥的营养要求那么,基本上也满足了藻类的要求。

2.大量的存在,多半是营养剂在放流水中过多所致。

3.同样,出水浑浊的话藻类是不易生存的。

我所在的一个污水回用装置前端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进水COD=50,BOD=8,请问接触氧化法能够有效吗?

如此浓度,似乎不太好!

活性污泥法,SVI低,MLSS在2g/l左右。进水氨氮2mg/l左右,最后出水氨氮5mg/l左右,其他指标正常。请问各位,要提高SVI和降低出水氨氮,该用什么办法呢?

提高食微比,可降低活性污泥浓度。

我们的二沉池近日出现了反消化现象,有大量的黑色污泥上浮,槽口处, H2S 100PPM以上,当初设计时,装有抽浮泥的设备(AIR TO SKIMER)但是现在我一打开,池内翻腾的很厉害!不一会污泥就上浮了,请问这个设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呀,对于二沉池我们应如何管理???

1.我想二沉池污泥的反硝化上浮污泥应该棕黄色的。为此还请判断是否缺氧导致污泥上浮。

2.您的刮泥装置我不太了解。

3.二沉池这类问题,重点是控制曝气池的工作状态。

如何使表面曝气池(我们的是完全混合式的)的污泥增多,我想问问有什么直接有效时间短的好办法么?

通常的方法是减少排泥,增加进水底物浓度。具体投加何种底物可以自己决定的。

啤酒废水设计.经过厌氧处理后,出水COD=550mg/L,要求达标排放<=90MG/L,请问采用哪种好氧工艺好呢

可以采用二段推流式接触氧化法处理,但是爆气系统必须选用微孔爆气,二沉池污泥应设回流系统。供参考!

我们厂出现大量的水蚤,你告诉了我生长的原因,但是该怎么解决啊??????针对你说的在低浓度,低浊度环境下生长的条件,我们现在投加培养基,目前暂时减少了,但是这是治标不治本,还有就是我有个想法就是即使进水BOD很低,针对有好多营养物质养好多微生物来说,虽然污泥量不大,但是性状应该好才对,现在我们氧化沟的忤逆含有机物成分不到20%,是否是造低浊度生虫的主要原因,成我想如果重新培养污泥,虽然量没撒变化,但是只要含有机成分比较多达到70%以上,这样,虫是否能从根本上被减少?

1.重新培养大可不必。

2.水蚤泛滥,有一定的周期及季节性,降低污泥浓度,可以没有问题的。

当水中含盐量在什么情况下,微生物的增长会受到抑制?

当水中含盐量在3%时候,微生物的增长会明显受到抑制。一般控制Cl离子在1200mg/L以下,最好低于400~600mg/L。

我接触到的这个污水厂采用的是CAST工艺,从培菌到现在大概运行了3个月,到目前为止,出水水质较好,除了N的去除率很低外,其余均能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我也试着通过改变运行程序来提高N的去除率,可未曾见效,希望你能给我提供一些建议,不甚感谢!

我想还是厌氧控制时间和底物浓度供给的问题上进行检查。具体方法,您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尝试!以充分发挥前置厌氧段的脱氮效果。

我们厂是双沟氧化沟工艺并且沟前有厌氧段加强除磷,就是所谓的加强型DE工艺.设计处理量2.5W/D,水温15℃,进水BOD,COD 较设计值低50%左右,COD只有80,TN18,TP1.8.现在我们厂已经培养污泥有一个月了,我们的培养方法是:12月17号开始.8台转碟

加四个水推一起曝气3-4小时,再静沉1.5小时排水,再进水1.5小时.再曝气3-4小时循环,两沟DO都在7-8ma/l左右随后做的SV30只有2%-3%,但MLSS计显示MLSS在增加,考虑是进水BOD低了,12月29号我厂从成都污水处理厂购进脱水污泥培养基(其实就是脱水污泥+饲料),一天投6袋(35公斤),连续投了5天,做SV30还是只有2%-3%,做SVI只有50多,MLSS计显示MLSS1000多点,但是污泥始终浓度上不来,染货停止投培养基继续曝气到1月12号,1月11号疑为曝气过量,一沟开三台转碟,水推依然全开,DO 保持在5-6ma/l,污泥暂时还没变化.请问是那里出了问题,怎样改进工艺?

还有个问题,就是我们厂的厌氧段在满水实验后,里面的水就一直没动,现已经过了1个多月,水已变很黑,估计厌氧发酵阶段也过了,请问,如果把水放入氧化沟,是否对污泥培养有影响?谢谢!

1.我想你的问题,在本站前面的交流中已有提及。您可以仔细的看一下。

2.作为进水底物浓度如此之低,想要提高微生物浓度是不太可能的。

3.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对生物系统进行排泥,如此进水底物浓度,我想你的活性污泥浓度1000PPM的数据存在误差,正常情况应该在800PPM以下。你的1000PPM的生物浓度中可能有比较多的惰性物质。

4.在这里,我再次认为,过度曝气,进水底物浓度过低,是不利于微生物浓度的提高的,也就是说会延长培养时间。我想,你的氧化沟有推流装置,那么,大可降低曝气量,保证do在3ppm就可以了。

5.到其他污水厂获得污泥饼,投入生化池,常被称为接种,而不是增加营养物质。同时适当投加即可,多次投加并无益处,因为,泥饼中大部分是无机惰性物质,投入生化池.....

6.前段厌氧池水流不动,我不太理解,有水进入怎么会不动呢!

我厂是二廊道推流式活性污泥法,无脱氮除磷工艺,进水BOD80-110,出水进入河道,出水看上去很清,进河后,浅处也能见底,但河道水体呈浅褐色,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1.您的放流水达标排放并且,河道水体为活水的话。应该排除是您的废水厂排水造成的。

2.可以考虑是否为其它企业所为!

我们厂是双沟氧化沟工艺并且沟前有厌氧段加强除磷,就是所谓的加强型DE工艺.设计处理量2.5W/D,水温15℃,进水BOD,COD 较设计值低50%左右,COD只有80,TN18,TP1.8.现在我们厂已经培养污泥有一个月了,我们的培养方法是:12月17号开始.8台转碟加四个水推一起曝气3-4小时,再静沉1.5小时排水,再进水1.5小时.再曝气3-4小时循环,两沟DO都在7-8ma/l左右随后做的SV30只有2%-3%,但MLSS计显示MLSS在增加,考虑是进水BOD低了,12月29号我厂从成都污水处理厂购进脱水污泥培养基(其实就是脱水污泥+饲料),一天投6袋(35公斤),连续投了5天,做SV30还是只有2%-3%,做SVI只有50多,MLSS计显示MLSS1000多点,但是污泥始终浓度上不来,染货停止投培养基继续曝气到1月12号,1月11号疑为曝气过量,一沟开三台转碟,水推依然全开,DO 保持在5-6ma/l,污泥暂时还没变化.请问是那里出了问题,怎样改进工艺?针对我厂的问题,我提出了新的方案,先写给你看下:

1.对我厂进水BOD低,现够进的通威饲料投加,增加营养,同时在进水时开启回流系统,进水时间一般在1.5小时,因为没有水能维持连续进水,同时开启回流污泥,因为检测发现回流污泥的BOD能打200多,可做碳源.

2.曝气时间延长到5小时,但控制DO在3mg/l,这是针对以前曝气时间只有3小时,DO控制在7-8mg/L,后发现污泥培养初期,处于低负荷,DO高污泥会发生过氧化.

3.二沉池刮吸泥机24小时开启,不在是原来出水时才开一会,因为发现最近二沉池表面气泡很多,怀疑底部发硝,所以开24小时

4.对回流污泥,虽然书介绍了一些回流比的计算方法,但因为我无实践经验,现是根据曝气池MLSS来调,因为我厂的污泥浓度计在池下一米处,在曝气时和静止时变化比较大,我目前定的是MLSS达到3000mg/L,时关回流泵,对于排泥,我先觉得污泥都没培养成功,不准备排,我觉得培养成功最基本的条件就上SV30在20-30%左右,才考虑排泥.

针对您的方案,我基本同意,以下几点和您探讨:

1.我不知道您的日进水量是多少,如此低浓度底物源水,投加外来碳源启动是对的。最好投加碳源含量高,易被生物利用的碳源。比如食糖、甲醇等!投加量可以自己在实验室配制测定后决定的!先期少量投加即可。总之须遵循一条原则,即多少碳源养活多少微生物的原则。

2.初期培养的1~2天,可以全曝气,但之后一定要将曝气量降下来,所以您的做法是对的。

3.初期培养回流比可以取较高值,因此150%没有问题,但,您测出的回流水COD=300是已经含了活性污泥,他不会被生物作为可利用碳源利用的。这个概念您要知道!

4.污泥培养是否成功,我想能够维持食微比在合适范围,出水合格,自然可以说培养成功了。依靠sv30作参考意义不大!

普通活性污泥法处理市政污水,发生污泥膨胀,SVI>400.决定在曝气池前端分隔设厌氧选择器。由於这方面的经验少,想搞清楚,如果把选择器设大一些,会有什么不好的吗? 我们现在设厌氧选择器站总生化池体积所谓25%, 回流污泥与污水的接触时间大约为1小时。

1.市政污水发生丝状均膨胀,不太多见,因为市政污水成分合理,不像工业废水成分单一而更易发生膨胀。

2.增设前段厌氧池,的确是比较好的控制丝状菌的方法。

3.单从工艺上谈,自然设置大一点为好!从您提供的资料来看,生化池停留时间是4小时,好像短了点,如果污泥负荷较高的话,建议放大该厌氧选择器。

污水处理中,为什么沉淀池出水会带绿色?池塘的水也是带绿色.原因应该差不多吧!

我想池塘水带绿色,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藻类所致。废水的话,处理水达标排放,也会有诸如小球藻等游动型藻类滋生,使出水带色,当然,由于源水带色,而使出水带色的情况也很常见,如印染厂废水、纸厂涂布废水等带色废水。

进入论谈>>

共8页1234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更多专题

共8页1234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我们现在的污水暂时能达标,但是这是因为我们的管网还在建设,现在的进水很大部分都是修管网排过来的地下水,一小部分生活污水只来源于一所大学,所以进水的BOD很底.我们的设计进水是2.5万吨/日,现在的进水量根本不能满足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工艺要求,日进水量大概就在8000方,现在如果不看SV30,水是能达标,但是曝气池里好象没污泥,想到3月份或4月份管网建设完成,城市大部分污水进来,没有污泥,担心达不到标,达不到标就收不到钱,收不到钱,员工就要有情绪,如果SV30能有个10% ,我也没那么担心,但是现在2个月过去了,还是只有2%,而且用马铁炉烘后发现,有机成分只占做SV30污泥的20%左右,剩余的全是无机物质或惰性物质,这样的污泥对于3或4月份进来的污水能否有效,真是让人怀疑啊.

1.有的调查工作还是需要的,比如您的外围管网建成后进水量、水质,需要有第一手参考资料,这样您才能调控好您的生化系统来迎接进水。

2.我想现在您没有必要一定要提高mlss,事实上您也很难提高的,可以的话,在确定管网完成和进水的时间后提前半个月,对废水投加多量(具体投加量根据计划来水量及浓度确定)附加有机物,来提升mlss,工业甲醇比较便宜可以考虑的。

3.这样的话应该没有问题,如果成本不合算,也不用投加附加有机物,直接等来水后慢慢培养,我想操作得当也不会有几天超标的!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污水处理厂的启动调试,本来情况良好,可是昨日进水PH发生变化(污水管道串进了盐酸,运行了约20小时),导致二沉池跑泥,且出水浑浊。目前进水PH已经正常,曝气池PH约6.5,二沉池PH约4.8。我现在已停止进水和回流,请问系统还能否恢复,下步该如何进行,请指教。在目前调试阶段,污水进水量为100M3/h,COD为50mg/l,水温约15度

1.的确您运行了20小时,所以会跑泥。

2.PH偏低,不进水是不对的!考虑可以进水。

3.回流可以调小一点。

4.通常情况,可能会短时间出水恶化,但可以恢复的,正常进水后,2~3天可以基本恢复正常的。

5.对于生化系统收冲击程度,最好用显微镜观察一下原后生动物的活性来加以了解。只要该部分生物未解体,通常短时间恢复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厂采用的是氧化沟工艺,近来出水COD不达标(标准为100),SV下降,但出水清,而且DO与平时差不多(0.4左右),氨氮有点偏高(不过一直都有点高),能帮忙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二段曝气池有漂泥现象(AB法),曝气量不大,DO 不高,可能是污泥老化?

1.从您提供的数据来看,溶解氧似乎太低了,这样又可能抑制正常均较团菌的正常增殖。适当提高到1.5,我想比较好!

2.二段曝气池有漂泥现象(AB法),曝气量不大,DO不高,又可能是污泥老化,但污泥老化与曝气量不大,DO不高没有太大的关系的。导致污泥老化的原因以及出水漂泥,您可以看看本站前面的一些交流内容!相信会找到一些答案的!

我碰到一个问题,我们的二沉池近几天发现了污泥成块上浮,很松散,可能是污泥膨胀,但不是很严重。但我很奇怪的是,生化池的MLVSS在2000mg/l左右,泥龄比较短,污泥没有老化,也是在控制范围内,生化池的末端的溶解氧在2-4之间,很好啊。(我们用的是虹吸回流污泥,根据我的观察,二沉池回流系统很正常,二沉池内的污泥沉淀基本上都回流了)。进水的COD也不是很高,二级出水COD在60mg/l以下(应该很不错了),整个生化系统十分正常。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会发生污泥膨胀?还有就是我们在用的三个二沉池,为什么只有一个会发生污泥上浮松散,而其他两个却很正常?

1.首先应该确认活性污泥是否有丝状菌膨胀现象产生。膨胀到什么程度。

2.通常如下方法可以判断:a、SV30检测。b、SVI检测。c、显微镜检查。但是好像您给我的资料中没有这三个参数。

3.我的经验是,丝状菌膨胀与废水成分单一、溶解氧不足、食微比过低有关。其他因PH、温度等原因导致的基本不会发生,最多是起到了辅助作用而已。

4.废水成分单一,正常菌胶团的生长容易受到抑制、而有的废水成分却利于丝状菌的增殖。

5.溶解氧不足,曝气有死区,同样利于丝状菌增殖,主要体现在丝状菌笔表面积巨大,低氧环境更利于其增殖。

6.食微比过低导致丝状菌增殖同溶解氧不足的原因基本相同的。

7.正常菌胶团与丝状菌所处的环境决定了是否会发生丝状菌膨胀。

8.以上解释,还请仔细思考融会。

9.通过诊断手段确定是否发生丝状菌膨胀。

10.如果是丝状菌膨胀,你三个二沉池会同时发生膨胀现象的,不可能只有一个发生膨胀,所以还请确认是否发生了丝状菌的膨胀。

新建污水厂在调试时应注意那些问题??主要的步骤有哪些??应该在哪里找相关的资料??对了,采用的是(厌氧UASB+高负荷生物滤池法/固体接触法)。

1.调试的问题我想您咨询贵单位环保设施的设计施工单位比较好!一般来讲施工单位是要负责调试和员工培训的。

2.污泥接种和负荷调整我想是最重要的工作。

不知污水厂的出水达标率是如何计算的?有没有算周平均的,如何算?不知有没有硬性规定出水达标率要达到多少?希望浏览此站的同行、高手给我些帮助。

据我了解,好像没有硬性规定的,企业内部管理可以有此提法。多少周期自己可以定的!

请问啤酒废水在采用接触氧化处理时会有大量泡沫产生,且出水COD不稳定是怎么回事?

1.处理设备产生泡沫,原因较多,您可以在本站前面的交流中去了解一下,对您如何改变操作来处理泡沫问题有所帮助的。

2.啤酒废水是属于B/C比较高的废水,易于生物系统利用降解。由此生物活性较高。在冲击负荷较大,食微比过高时尤其容易产生大量泡沫(白色),通过提高活性污泥浓度一般可以缓解泡沫的产生。

3.由于啤酒废水受生产过程影响,每天各时间段水量和浓度变化较大,在调节池不具备较大调节能力时,尤其容易产生冲击负荷,由此,泡沫产生和出水指标不稳定的产生就有可能了。

4.当然,啤酒废水ph变化较大,应该调整得当,保证进生化池的废水ph调整到位,否则也有可能产生泡沫,但这多半是事故操作时才会发生。

5.由于您提供的工艺及参数等资料较少,我只能按常见的可能性给您参考了。另外其它原因导致以上现象,也较多,就不详述了!

i want to know sth about SBR,how to control according to the inffelunt?control which fact is better? Do,ORP or otheers if there are some artical introduce it and how to achieve these by measurement instument, aand if there are some factor we also need to consider?

1.SBR法是间歇处理法的一种,处理主体还是微生物。因此操控指标还是同传统活性污泥法的方法相一致的。

2.控制的要点是各操控段的时间分配上。即进水时间、曝气时间、沉降时间、排水时间。

3.指标控制Do,ORP 都不是能够独挡一面的参数,依靠某一参数控制整个系统是不对的。

4.通常,重点控制食微比(0.15~0.25)、及生化反应时间(根据实验室检测确定)。溶解氧的控制在3ppm即可。

5.同时,进入生化处理的源水水质调整也同样重要,即前段物化力求去除影响生化反应的因数,如PH、SS、重金属离子、水质过于单一等问题。

6.另外,根据进水浓度,适当调整反应时间。已得到较佳处理效果是需要关心的。不可抱死一成不变的处理时间分配。

多个印染企业的排水集中处理,主体工艺为物化-厌氧-好氧,好氧工艺为活性污泥法,现在的情况是好氧进水COD约在600mg/l,硫在100mg/l左右,好氧池出水(静沉)COD约100mg/l,污泥浓度(MLSS)800mg/l,F/M约在0.35左右,好氧池末端溶解氧在2mg/l左右。棘手的问题是污泥在二沉池中沉淀性能很差,多呈悬浮状态,随出水流失严重,二沉池底部污泥浓度很低,比曝气池高不了多少,污泥流失导致出水水质超标。对污泥镜检有少量丝状菌,我怀疑污泥悬浮的原因为结合水性污泥膨胀,但因为对结合水性污泥膨胀有那些特征不是很清楚,因此不能肯定是否为结合水性污泥膨胀,想听你的看法,有何好的对策?还有进水中过高的S2-是否会造成污泥中毒?以及会对污泥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1.COD去除率83%,应该还可以,因为,您处理的源水处理难度较大。

2.各指标控制的也较好。

3.对于出水有漂泥现象,我认为,和您处理的源水水质有关,我不知道SV30沉降情况如何,所以,不太好判断,但我想,活性污泥悬浮有两种表现:a 活性污泥絮凝后悬浮。b 活性污泥不絮凝悬浮。前者是活性污泥包裹气泡形成的,后者是污泥膨胀引起的。

4.通常,源水含有多量硫化物,容易导致含硫粒的丝状菌繁殖,导致污泥产生漂泥。

5.同时硫化物含量过高是,污泥容易降低活性,导致漂泥。

6.因此,归结为硫化物含量过高导致漂泥,应该可以成立的。

7.我想适当提高污泥浓度,可以缓解漂泥现象的。同时随着系统的运行,活性污泥应该可以被驯化而适应这样的水质的。

食微比可以监测什么指标?而且怎么样才可以测出来呢?

食微比,是进入生化系统前的水体中,有机物含量与生化系统内活性污泥浓度的比值,通过这个比值,可以判断负荷高低,进而调整操作,避免生化系统发生污泥老化和过负荷出水超标的产生。计算公式为经验公式,具体可参照一下前面的相关交流内容。

你在前面一篇讲如何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的帖子里说"污泥费用如有产生,可根据情况用于厂内花木堆肥。由此只需增加点工费用即可",我非常同意。我们这里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考虑用于花木堆肥,请问污泥在使用前,需要处理吗?用什么样的方法处理最可靠、最经济?

我想您可以在花木旁边挖半米宽,0.3米深的沟渠,将污泥填入后,再用原有的土覆盖即可了,我想不需要经过处理的,毕竟您的污水是市政污水而已!

我担心污泥中的有害微生物和病原体会对环境和人造成影响,我的担心有必要吗?

废水处理的微生物,为自然界的正常菌群,不具传染性微生物的,大可放心,否则,游离在排水中的微生物,不就对水体中污染了吗?!倒是工业废水的污泥,法规受控的。

一般污泥膨胀之后,多久时间能缓过劲来?我的污泥膨胀(大约两三个星期)之后,出水水质还是好的,只不过NH3-N去除率不高,镜检丝状菌不是很多,初步判定为进水pH过低,后来我投加石灰一两个星期,硝化率提高了,但是污泥的沉降性能还是不好,最后,污泥跑了,请问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1.如您所说,丝状菌膨胀是有周期性的,时间长短跟水质及处理工况有关。

2.跑泥是丝状菌膨胀的后果,找出原因,才能缓解膨胀程度。

氧化沟中污泥浓度增长过快是何原因,如何解决?

我底物浓度的增高是导致污泥增长的主要原因,当然,气温的升高也要考虑的!

正在进行印染废水的处理,采用水解酸化+好氧+膜反应器,我想问的是:

1、水解酸化后出水COD上升是什么原因,上升幅度很大,进水在900mg/l左右时,出水COD在1100mg/l左右

2、进水颜色经常变化,红、黑、蓝都有,可是水解酸化上清液、好氧上清液、出水的颜色都发黄,为何

1.较长时间的出水COD的上升,应该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您的采样实验是否有问题,另外就是,水解池有污泥流出,这样在实验室检测时数据就升高了。

2.红黄黑混合在一起时,我想多半还是呈黑色的,经过稀释再夹有活性污泥后颜色呈黄色也是可能的。我想通常生化系统的

长期去色效果是有限的,还须加强物化段的效果!

水解酸化池污泥密度1.002-1.006(书本得知),那么其污泥流失是必然,则必须在好氧后设污泥回流到水解池,是否如此?

有手册介绍,接触氧化池污泥部分悬浮,部分附于填料,那三丰兄前面指出其调试时先闷曝,再排出剩下的活性污泥(防止游离态微生物与填料上的微生物争夺有机养料),与其相矛盾??? 若将好氧后混合液回流到水解酸化池,则水解酸化DO应控制在什么范围?请大家指教

1.轻微流失,我想也不必进行回流的,通过水解池微生物自身繁殖,应该能够满足流失的补给。

2.同时,此工艺,处理的重点和最后的把关环节不再水解池,因此,水解池浓度的适当波动不会对后续工艺造成太大的影响的。

3.对于闷曝问题,我想这个做法与污泥排出并不矛盾的,因为这是在培菌阶段而已,而非正常生产的操作。

进入论谈>>

共8页1234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更多专题

共8页1234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有一种工业废水是在生产精制棉的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含量比较高,且废水成酸性。我想在此加酸调节废水的pH值,同时酸化水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你看是否能实现。该水质于造纸废水有点相似,但他的水质指标比造纸废水要小得多得多。

人为酸化,我想不能有效降解有机物的,通过水解酸化菌可以降解有机物。特一加酸调节我想没有必要!

我现在刚刚做完一个7000吨的食品废水,我想请教一下关于微生物培养的有关问题:我想采用直接接种来培养,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经过脱水后的污泥饼可否?此污泥在脱水的过程中投加了PAM,对微生物有否影响?是否增加了培养的时间?

我想没有问题的,不会增加培养时间的,同样会保持活性的。

我曾经在一个污水厂实习,这个污水厂用的是卡罗塞尔氧化沟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有一次化验室的人跟我说他们的出水中氨氮的出水比进水还高,不过出水中TP就很底,进水TP2.5mg/L 左右,出水只有0.2左右。一直查不出什么原因,急得要命,怎么回事?曝气量3台满负荷运行,卡罗次鼓风曝气机

降低一点溶解氧吧!

我的公式是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的《化工废水处理技术》上看到的;我手头上也没有具体的实例,不知三丰老师能否用我的公式计算一下,看看和您的公式所算出的结果是否相同。如果相同最好,如果不同~~~~~~我该用哪个公式呢?

我想数据及变化趋势应该比较接近的!

我要给UASB接种!由于我在小镇上调试,书籍没带.现在不确切AB法A段如何控制.请问:1\是从一沉池以等同的流量给A段连续回流吗?2\SV30应控制在多少?是5%-10%吗?3\一沉池废弃污泥吗?

1.您讲的一沉池我不太理解,如果是二沉池我比较能理解的。

2.我的认识是AB法为两级生化处理,通过AB法处理比较难降解的有机物比较有利,因为停留时间比较能够保证的。

关于污泥龄的计算公式,为什么我的书上的公式和您的不同呢?我书上的公式是:

污泥龄=(MLSS*曝气池容积)/(废水流量*进水BOD浓度)

我该按哪个计算呢??

1.我是以微生物在曝气槽内的停留时间作为污泥龄的计算的。

2.和您提供的公式确实不一样,您的公式看上去倒像是食微比的倒数。

我想请教一下,我们厂处理石油出水,现在进调节池水质较好,可暴气池处理能力差,水面漂油很多,是污泥老化的原因吗油类本来就不易被生物降解的,跟污泥老化没有太大关系的。

我公司现接手一焦化厂蒸氨废水处理工程,此厂以前也用的活性污泥法,但是由于氨、酚浓度极高,所有菌种全部阵亡。

其水质如下: COD=8000-11000;挥发酚=1700-2300;挥发氨=300;硫氰化物=635

我们采用的预处理工艺为:

蒸氨废水(加碱)→隔油调节池(除油)→密封吹脱池→双机气浮→中间水池→砂滤

效果依然不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在预处理工艺中还需要哪些改进?

1.此类废水,处理成本的提高已为必然。

2.保证出水达标,我想过滤后段增加A/B法处理可能会得到好的效果。

3.通过增加生化系统,并且要求设计安装单位,提供设计方案和理由,合理选择生化工艺,应该没有问题的。

我想问问曝气池下的曝气头设置有怎么样的规范和注意要求呢?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第二版鼓风曝气设计规范也许对你有用.

一沉池、二沉池、污水脱泥房采用的絮凝剂用何种较好,(当然现在脱泥房的絮凝剂不是很急)。一般浓度及投入量是多少?现在一沉池、二沉池絮凝效果不是很好(我采用的是聚铝PAC)。

建议采用硫酸铝铁絮凝剂,不要用聚铝PAC,这样效果可能要好一些。浓度及投入量可根据污水具体情况进行小试确定。

我觉得二沉池投加絮凝剂是乎不合理。即使污泥恶化,也应慎重决定的!

看了一些资料说活性污泥法的食微比在0.1-0.6之间但CAST、A/A/O、百乐克等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好象有不少采用低负荷运行,这些运行方式与常负荷运行有那些方面不同?

1.本身工艺特点和进水情况,会导致以什么样的负荷来运行的。

2.通常低负荷运行比较能够保证出水的达标(相比较);而高负荷运行则相反。

3.操作中应该避免极端,即负荷过低或过高。

我们厂是一级处理,而且是间歇进水,进水水质有点超标,处理效果也没有达标,我想问问您,影响一级处理有哪些因素?

1.有关一级处理,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原有设计、运行工艺、药品选择、操作方法等方面。

2.可以改变的方面主要是药品的选择和投加方式。

3.我想您可以认真的选择絮凝剂,以得到理想的处理效果。

最近刚做完一个工业废水的初步设计方案,我想请教你帮我看一下该工艺流程是否可行,是否合理。

该废水是在生产精制棉的过程中产生的,其COD为5000mg/L,色度为5万,日处理水量为6000吨,还有一点,该废水的COD值变化范围相当大灾几百到一万之间。我所采用的工艺是:废水----调节池----加酸----中和池----加絮凝集----沉淀池-----加脱色剂----反应池----加絮凝剂----沉淀池----厌氧反应池----CASS反应池----加脱色剂----反应池----加絮凝剂-----沉淀池-----达标排放。

我的目的是通过二次脱色处理是水中的色度降低到200以下,同时通过添加絮凝剂保证废水中的悬浮物达标,利用厌氧反应池的厌氧消化和CASS工艺的好氧处理工艺以控制废水中的COD。还有像这类废水,我的投资预算以处理一吨废水的一次性投资为2500元/吨计算,是否合适?

你的这个方案太保守,出水达标没有问题,但是,投资太大而且运行费用较高,你可以采用废水----调节池----加酸----中和池----混凝反应池----沉淀池----厌氧反应池----好氧反应池----沉淀池----脱色剂----脱色出水池----达标排放。投资在1200元以内,运行费用低于0.8元/吨

前端加脱色剂效价不高,比较浪费的!

南方的低浓度生活污水采用传统活性法处理,出水一般COD小于20mg/l、BOD5在10mg/l左右,但ss总难以控制稳定在20mg/l 以下,二沉池为圆形中进周出,在出水堰板1m范围内有细微的浮粒从池下往上反涌,外观很不好。就算ss是达标的,也过不了领导、记者、外行但有绝对影响力的检查团的眼睛。

低负荷运行是产生此种情况的主因吧,也是必然的现象。适当根据食微比降低污泥浓度可以尝试一下。

我厂采用氧化沟处理工艺,进水量为3700立方米每小时,进水BOD5为80mg/l左右,二级排放标准,每日排泥量为50立方米/小时,现污泥浓度MLSS已达到13000mg/l,不知如何是好?

应该不会出现此状态或不会常时间存在,是仪表故障、污泥沉积?若确实还请三丰兄解惑。我想,这样高的MLSS值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如此数量级的微生物,简单曝气装置已经无法满足其供氧量了!

进水cod=150,bod=35 出水cod=90,bod=28。而且进水量还不连续。开泵抽30分钟,就要停机(没有水抽)。一般是抽30分钟停40分钟。镜检只有鞭毛虫,数量不多。SVI(30)只有3%。氧化沟可以看到大量小颗粒的污泥翻动。二沉池的压缩沉淀效果还可以。请指点:怎样提高MLVSS以及下阶段该注意的事项!

1.我想水量的升高和进水污染物浓度的提高,是您的系统正常运转的根本前提!

2.MLVSS的提高还是依赖于上面的前提。

3.既然水量不够,就暂且关闭几条线运行吧,也可提高水量,集中运行培养。等水量等提高后在全部开起来吧!

小水量的污水站格栅怎么设计?按照教材或设计手册上的设计公式算出来的格栅宽度太小,无法布置。

对于小水量的工程,计算出的格栅宽度太小,可以保持栅条间隙不变,直接把宽度放大为水渠的宽度,不必太拘泥于手册。

二沉池为圆形周进周出(不是中进周出)。在出水堰板1m范围内有细微的浮粒从池下往上反涌,外观很不好。只是我们的出水还没达到标准。cod大约89mg/l,bod大约28mg/l,ss大约23mg/l。目前我们的培菌工作进展比较顺利。SVI(30)大约有10%。镜检可以看到少量的轮虫。跟这两天下雨,进水量大有关吧。但我们进水的BOD/COD太低,导致培菌工作比较缓慢。现在还没有排泥。针对我们目前的状况,我有几个问题:

1、我们是否可以连续进水,我们的污泥是否已经耐一般的冲击负荷?

2、氧化沟DO大约有8左右,是否只要开一台曝气机推流?还是偶尔开动曝气机,氧化沟前面有进水推流,尾部有回流污泥推流。

3、估计什么时候开剩余污泥泵?怎样控制回流比?

1.有10%的沉降比,f/m不要大于0.25;连续进水是没有问题的。

2.检测氧化沟混合液流入二沉池的溶解氧是否满足要求,有1.5的溶解氧就可以了,最好考察整个氧化沟的溶解氧数据。然后决定曝气方式。

3.如果,氧化沟混合液流入二沉池的溶解氧大于3.0,我想,一是能源浪费,二是出水夹有细小未沉降活性污泥颗粒。

4.间断的短时间排泥是有必要的。否则10%的沉降比,会有很大的折扣。

5.回流比的控制,可根据进水量来调节,和传统污泥法一样,如非脱氮除磷,50~100%皆可。

6.轮虫产生和数量,与下雨,进水量大没有太大关系,与低负荷,污泥龄长有关联的,也提示可以连续进水,提升负荷了。当然,也要求适当排泥。

最近我们放空沉淀池,不知道为什么进水后大概一天后就有很多浮泥,是黑色的,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星期了,现在还有。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有什么办法补救呢或者预防呢?

1.我不知道,您的沉淀池是废水处理的沉淀池,还是做自来水的沉淀池。如果是废水处理的沉淀池,我想你应该检查一下清洗前和清洗后,沉淀池进水的工况有无变化!如进水量、进水溶解氧含量、进水停留时间等!

2.作为好氧生物处理,二沉池污泥发黑上浮,首先应该考虑池内溶解氧含量,避免出现缺氧或厌氧。

3.沉淀池回流污泥是否通畅,回流量是否过小,刮泥设备是否隐藏故障,也要检查一下。

4.如果是初沉池污泥上浮,可考虑废水有机颗粒物浓度是否增加,排泥是否到位,停留时间是否过长,刮泥设备是否隐藏故障等。

我目前研究CASS工艺处理高氨氮污废水的脱氮效果,因在实验室,所以配水做,浓度为:COD(葡萄糖)-400,氨氮-100,磷-8,用碳酸氢钠保持pH为7.5左右,污泥浓度4500左右,时间为:曝气2h,沉淀1.5h,排水0.5h,曝气末端溶解氧为2,水力停留时间为12h,排水比1/3,回流比150%,但是目前脱氮仅仅50%左右,可否提高,如何提高?

我想脱氮除磷,不论何种工艺,原理多是大同小异的。您的mlss较高,我不知道您的碳源是否充作,否则会影响脱氮效果。通过检查食微比可以了解碳源是否充作。已决定您是否应该增加碳源来提高脱氮效果。

在氧化沟运行的在线监测中有一项为氧化-还原电位。在<环境监测>一书中查到"氧化还原电位是污水中总的氧化还原电对的综

合表现,表征的是污水的电化学性质"。请问:这到底是有什么具体的应用和作用。

从字面上的理解我认为:

1.氧化还原电位是污水中总的氧化还原电对的综合表现:可以理解为水中各种具有氧化还原能力的物质综合后表现出的电位值。

2.表征的是污水的电化学性质:可以理解为,通过氧化还原电位值可以了解污水中氧化还原物质的电化学性质。

我小区日排废水50m3(洗浴水,洗衣水,冲厕水,厨余水等生活废水),现想设计一套废水处理系统,要求达到排放一级B 标准,特别是氮和磷的去除。我想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池(回收沼气)--好氧(除磷和硝化反应)--厌氧(反硝化脱氮)这样的处理工艺。请指教该系统的可行性?

说明:首先,处理的目的是使生活污水排放达标不要求回用,因为在新开发的居民小区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而排放的生活污水几乎没有处理。其次,粪便水就是排放在污水中,我希望能够在进行厌氧发酵产甲烷而使其分解掉,所以沼气不是目的,而是副产品,多少无所谓;最后,沉淀的污泥怎样排走,是个问题,但估计污泥量应该不会很大,因为有两级厌氧分解。

1.就您的工艺,保险系数已经比较高了,应该没有问题的,其间设计参数,还需根据水量和浓度多加斟酌的。

2.对于脱氮除磷,似乎,厌缺氧段(反硝化脱氮)是放在好氧的前面的。

3.污泥产量的确可以控制的,因为您的处理水量不大,好氧排泥也可以回流入厌氧发酵池的,如此可减少产泥的。

感谢您的答复,你提到厌缺氧段(反硝化脱氮)是放在好氧的前面的,确实如此,我为什么选择这样呢?

我是想减少回流过程,因为除氮需先硝化再反硝化,我好氧在前,厌氧在后正好符合除氮机理且不用回流。这是我的想法,也许不免幼稚?

还有除磷必须先厌氧在好氧,但是关于污泥,特别是好氧除磷段的污泥按机理应该及时排走,我的理解是否有误?而且要是需要排走,工程上也不好实现,因为污泥量太少?若回流,则对于除磷是否失去了意义??

进入论谈>>

共8页1234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更多专题

共8页1234 5 6 7 8 (2004年8月30更新)

我们是DE氧化沟工艺,现正处在培养污泥阶段.氧化沟,二沉池均出现大量水蚤,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啊,该怎么处理啊?

1. 水蚤的产生通常是在放流水中出现。有此说明在低污染,低浊度水质下产生。

2.具备如上环境还要有游离的污泥颗粒悬浮于放流水中才会大量繁殖。

3.总之,出水水质达标的情况下,污泥轻微老化时,容易产生此类节肢动物。

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如果常规的活性污泥工艺需容纳部分工业废水(主要是印染废水),如何对原工艺进行改进使之符合要求?

1.我想,少量进入应该对生化系统不会有太大的冲击,特别是您的出水水质大大低于排放标准时。

2.对于此部分印染废水,物化段絮凝沉降必须到位,否则出水达标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小试来了解混合废水的物化处理能力,既而来判断生化系统是否能够承受.

污泥曝气过量的解体可以算污泥老化吗?

理论上不可以这样理解,但实际操作中是可以这样理解的!

鼓风曝气一般不会导致污泥解体。表面曝气稍微有点影响!

要导致因为曝气而解体,必须存在污泥老化等根本原因所在,曝气的作用只是加重污泥解体而已,而不会单独成为污泥解体的主因。

只要活性污泥泥龄等正常,曝气是不会导致污泥解体的(至少不会产生大量污泥解体而产生厚厚的浮渣)。

我们厂的进水BOD就是很低。但是现在就是由于水蚤太多造成出水SS不达标,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1.我想还是调整工艺来解决吧?!

2.负荷过低,出水水质可以比较理想,但是,污染物去除率并不高的,导致的污泥老化,可以为水蚤等提供食物,导致大量增值。

3.适当排泥,提高食微比,可以尝试一下!!

污水经粗细格栅、沉沙池进入A/O池、终沉池,再由污泥提升泵一部分回到A/O池,一部分进入蚯蚓生化床,然后进入辐射干燥器,最后污泥与栅渣、沙土运往固体废物填埋场。其中终沉池水进入接触池,加氯后排放。在预处理和蚯蚓床处加设生物除臭。抱歉这样写,原谅菜菜鸟只能到这样了。

这是我的毕业设计,不想和以前的一样,东想西想拼出来的,希望得到指点。

1.我对您的设计工艺安排没有意见,蚯蚓生化床我没有经验,其效果和运行费用不得而知。

2.接触池加氯消毒,好多市政污水厂多采用的,但是,很少有真正使用的,大多弃置不用。

3.我想接触加氯消毒,不是医院的污废水,是否可以免掉,这是运行的实际方面考虑的!

1、我想请教你一下污泥脱水后的滤液应该排放到哪里?我们厂的滤液非常浑浊(可能和絮凝剂的用量有关)是直接排放到进水泵房,直接导致了进水COD,BOD偏高。你能告诉我这样会有什么后果吗?以及改善的方法。

2、A2O工艺的内循环不是也是回流上清液嘛?为什么CAST工艺不能用呢?

1.滤液进入抽水井,是通常的做法,能够导致进水底物浓度如此提高,应该是您的脱水效果很差才是。通常的脱水滤液不会导致进水底物浓度提高多少的。一般在10%左右。改善方法是提高脱水效率。

2.A2O工艺的内循环不是回流上清液,而是混合液。

A/A/O工艺,MISS在3200mg/l,F/M在0.1左右,进水中的各项指标与以往变化不大,但近期运行中发现,沉降比特别高,在80%-90%左右,污泥形态较为散碎,镜检中发现菌胶团不密实,但能看到钟虫。出水尚清澈,出水指标都能达标,只是在水量大时(平流式沉淀池,停留时间足够)会有絮状污泥随水流出,影响感官。并且现在曝气池上有些褐色浮沫,但愿不是生物浮沫。请教该如何解决现在的情况,将沉降必降下来,减少褐色浮沫,保证出水长期稳定。

1.您的工艺和沉淀池形式与苏州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10万吨/天)的工艺接近。

2.按照食微比偏低,可能导致丝状菌的发生(虽然此工艺较少发生),还请实验室显微镜检查确定。

3.根据您出水水质清澈可以判断,污泥老化不是严重的。

4.如果您的日处理水量远没有达到设计负荷的话,我想运行是有难度的。您所说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通常是两个极端,一是发生如您的状况,二是污泥老化,出水抗冲击降低。

5.通常的做法是发挥各级提升泵站的作用(在处理市政污水的前提下),变分散处理为集中处理,通常可以改善以上两个极端的状况。

我们的工艺是酸化水解+UBF+CASS,日处理抗生素废水4000吨,但CASS没回流,不知是否影响工艺正常运行

就您整个工艺来讲,应该没有问题的!

我们水厂是间歇进水的,而且目前只是一级处理,我想问一下您,在初沉池取出水水样作化验,还需要考虑初沉池的停留时间?如果不考虑,那们取水样最佳的地点和时间怎么选择?

1.阶段性检测结果是为阶段性操作提供依据的。

2.没有必要去考虑停留时间。

3.数据的采集要善于统计总结,最后指导生产工作。

4.取样位置通常是初沉池出水汇集后的出口处。

目前公司调试部反映一个食品废水SBR工艺有问题,请大家帮忙分析:1、一直无法运行,色度,COD等不能达标(cod1500以上);2、厌氧池pH在4~5之间;3、SBR池产生大量泡末(射流曝气),未投加菌种前曝气没泡末,应是细菌的问题。

工艺为:厌氧池--调节池--SBR池--砂滤池

此外,时水量为22方,厌氧池容积18方,调节池18方,SBR池18方(13方/周期,曝气6小时)。

1. 请检查SBR池微生物是否已培养到位。

东莞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管理手册

东莞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管理手册东莞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本市污泥处置工作的管理,预防和减少污泥二次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广东省严控废物处理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污泥,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半固态或固态物质,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 第三条本市辖区内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含樟村水质净化厂,下称污泥产生单位)产生的污泥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及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工业污泥的处理处置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执行。 第四条本市污泥的处置,应遵循集中化、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的原则。 第五条市环保部门负责对污泥处置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市水务部门配合市环保部门对污泥产生单位进行日常监督管理,财政部门按程序对污泥处置费进行拨付。上述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污泥处置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污泥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六条污泥产生单位应当将污泥交由有严控废物经营资格的单位处置。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污泥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职责,防止由污泥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 第七条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应当制定与污泥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并报市环保部门备案。 第八条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应当对从事污泥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培训。 第十七条在特殊情况下,污泥产生单位按照规定设置的贮存点不足以容纳产生的污泥的,污泥产生单位应当及时通知污泥处置单位收运,处置单位应当增加收运频次或者车次,保证污泥的及时收运。 第十八条污泥运输车辆需依法取得相关道路运营资质后,方可进行污泥运输。 第十九条污泥产生单位在转移污泥前,应向市环保部门报批污泥转移计划,并申领严控废物污泥转移联单。污泥产生单位可委托污泥处置单位办理转移联单申报手续。禁止污泥运输单位、处置单位接收无转移联单的污泥。 第二十条污泥产生单位、运输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应当如实填写严控废物污泥转移联单,并加盖公章。联单一式五联,并交由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存档留底。 第二十一条运送污泥,实行《污泥运送登记卡》管理制度。《污泥运送登记卡》按照一车(次)一卡,由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

陕西含油污泥处理处置企业监督管理指南

陕西含油污泥处理处置企业监督管理指南

陕西省含油污泥处理处置企业监督管理指南 (试行)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及《陕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我省含油污泥处理处置企业危险废物管理的主体责任,规范我省含油污泥处理处置企业的监督管理,特制定《陕西省含油污泥处理处置企业监督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在分析我省含油污泥处理处置企业项目构成及主要工艺、废物产生环节与规律的基础上,明确该行业环境监督管理的要点和方法,指导企业规范处理处置危险废物,供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日常管理与监督检查时参考使用。 1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我省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含油污泥处理处置企业的日常环境管理和监督检查。 2监管依据 2.1法律、法规 2.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 2.1.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 2.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 2.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 2.1.5《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令第39号,2016年) 2.1.6《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5号,1999年) 2.1.7《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408号,2004年) 2.1.8《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修正本)》(陕西省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8号,2007年) 2.1.9《陕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9号,2015年) 2.2政策 2.2.1《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1]199号) 2.2.2 《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监管工作的意见》(环发[2011]19 号) 2.2.3《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公告2012年第18号) 2.2.4《关于进一步规范油泥、泥浆等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陕环函[2010]766号) 2.2.5《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通知》(陕环办发[2012]144号) 2.2.6《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环办[2015]99号) 2.3标准、规范 2.3.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2007) 2.3.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其修改单) 2.3.3《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修改单) 2.3.4《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 2.3.5《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及其修改单) 2.3.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2.3.7《含油污泥处置利用控制限值》(DB61/T1025-2016) 2.3.8《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 2.3.9《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2042-2014)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污泥生产管理制度00

焦化分厂化产车间 生化工段污泥生产管理制度 为加强本厂的污泥生产、储存及外运工作的管理,确保污泥生产、储存场地环境良好、管理有序,预防和减少污泥二次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 本制度所称污泥,是指生化污水处理系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半固态或固态物质,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 本公司污泥的处置,应遵循集中化、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的原则。 二、管理职责: 1、生化工段负责本厂污泥生产及外运的日常管理工作。 2、化验室负责本工段在生化系统生产过程中的日常的检测工作,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车间。 3、负责污泥台帐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工作。 4、负责污泥外运的装车等工作。 三、管理要求: 1、污泥生产 (1)依据本厂下达的月度生产计划,结合现场实际,组织污泥生产,科学调整各项运行参数,确保生化系统的正常运行,费用消耗达到成本控制要求。 (2)做好污泥处理系统每日运行记录的填写,并以压泥机的进泥流量和污泥含水率为依据,对每日产生的污泥量进行准确统计,填

写《压泥记录》。 2、污泥堆场的管理 污泥堆场由本工段负责管理,污泥堆场仅供污泥临时堆放使用,正常情况下,污泥不得长时间在污泥堆场堆存。污泥堆场中污泥的外运由污泥运输方负责,本工段做好协调、调度和监督工作。 3、污泥外运 (1)污泥的装车和外运由污泥运输方负责,本工段做好协调、调度和监督工作,产生的污泥应确保及时运至指定地点。 (2)负责对每日污泥处置情况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重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填写在《危险废物转移台账》中,资料保存时间为5年。 (3)跨地区转移污泥时应当填写严控废物转移联单(污泥专用),联单一式四联,由污泥集中处置单位的运送人员和污泥产生单位污泥管理人员交接时共同核对填写并盖章。 (4)污泥外运应当采用密闭车辆进行污泥运输,不设中转储存点。运输过程中应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防止因裸露、散落或泄漏造成二次污染,严禁随意倾倒、偷排污泥。 (5)运送污泥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密闭式运送工具。运送工具应具有明显的严控废物警示性标识。 (6)运送污泥的专用车辆使用后,应当在污泥集中处置场所内及时进行清洁,对清洁产生的污染物妥善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四、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生化工段

污泥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加快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污泥处理处置应遵循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的原则。污水处理厂新建、改建和扩建时,污泥处理设施(污泥稳定化和脱水设施)应当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不具备污泥处理能力的现有污水处理厂,应当在本通知发布之日起2年内建成并运行污泥处理设施。 三、加强污泥环境风险防范。鼓励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污泥产生、运输、贮存、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污染控制标准及技术规范。污水处理厂以贮存(即不处理处置)为目的将污泥运出厂界的,必须将污泥脱水至含水率50%以下。污水处理厂应当对污泥农用产生的环境影响负责;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应当进行修复和治理。禁止污泥处理处置单位超处理处置能力接收污泥。 从事污水处理厂污泥运输的单位,必须具有相关道路货物运营资质,禁止个人和没有获得相关运营资质的单位从事污泥运输。近日,我市制定《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 为减少因污泥处置不当引发的二次污染,保障群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我市制定了该《方案》。《方案》中要求,各城镇污水处理厂要制定并落实污泥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设置专门的监控部门或专(兼)职人员,对污泥产生、运输、贮存、处理、处置实施全过程管理。坚决打击擅自倾倒、堆放、丢弃等违法处置污泥行为。从事污泥运输的单位,必须具有相关的道路货物运营资质,禁止个人和没有获得相关运营资质的单位从事污泥运输;污泥运输车辆应当采取密封、防水、防渗漏和防遗撒等措施。 同时,污水处理厂新建、改建和扩建时,污泥处理设施(污泥稳定化和脱水设施)应当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不具备污泥处理能力的现有污水处理厂,应当在2012年6月底前建成并运行污泥处理设施。 东莞市污泥集中处置管理暂行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本市污泥处置工作的管理,预防和减少污泥二次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

污泥管理方案计划系统运营管理方案

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一.污泥脱水机的运行管理 ⑴经常检查脱水机脱水效果,若发现分离液浑浊,固体回收率下降,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措施施予解决。对于带式压榨脱水机,可能时由于滤带张力太大,导致挤压区跑料,此时应减小滤带的张力或带速;也可能时由于滤带接缝不合理或损坏,滤带老化等原因造成,此时应及时修补或更换滤带。 ⑵经常观测污泥脱水效果,若泥饼含固量下降,应分析情况采用针对措施解决。 对于脱水机,可能时因为以下原因,并按相应办法解决:带速太大,污泥挤压时间不够,泥饼变薄,导致含固量下降,应及时地降低带速;由于污泥性质或污泥量发生变化,使投药量种类或投药量不适合,导致污泥脱水性能下降,此时应重新试验,确定出合适的干污泥投存量;滤带张力大小,不能保证足够的压榨力和剪切力,使含固量降低,此时应适当增大滤带张力,滤带堵塞,水分无法滤出,使含固量降低,应停止运行,冲洗滤带。 ⑶经常观察污泥脱水装置的运行状况,针对不正常现象,采取纠偏措施,保证正常运行。列如,带式脱水机可能由于进泥超负荷、滤带张力太小、辊压筒损坏等元婴造成滤带打滑,此时应分别采取降低进泥量、增大滤带张力、修复或更换辊压筒等措施予以解决;有可能因为:冲洗不彻底、滤带张力太大、进泥中细砂含量太大、加药过量

污泥粘度太增等元婴造成滤带严重堵塞,可采取增强冲洗、调整带速、加强污水预处理、降低投药量的办法予以解决;滤带也会应为:进泥不均匀、辊压筒位置不对、辊压筒局部磨损、纠偏装置不灵敏而发生跑偏。其解决办法分别是:调整进泥口或平泥装置、检查调整辊压筒位置、检查更换辊压筒、检查修复就偏装置。 ⑷每天应保证脱水机地足够冲洗时间,当脱水机停机时,激情内部及周身冲洗干净彻底,保证清洁,降低恶臭。否则积泥干后冲洗非常困难。 ⑸按照脱水机的要求,经常做好观测项目的观测和机器的检查维护 离心脱泥机操作规程 一、开机前的检查准备工作 1、检查所有泥管道、药管道、清水管道是否畅通,保证所有阀门均 打开,畅通无阻。 2、检查冷却油箱内油的液位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油位过低时,立即 补加到规定液位处。 3、保证脱泥机周围及顶部无任何闲杂物件。 4、打开清水阀门,保证玻璃钢清水罐内满水,开启清水离心泵。 5、向融药罐内注入清水,同时均匀加入酰胺,按照每罐70公斤酰 胺,配置2‰的药液。 6、开启污泥泵房内泥浆泵,必要时,开启污泥中转池上的跳筛,开

污泥处置管理工作意见

污泥处置管理工作意见 为了全面推进“整洁兰亭”建设,进一步规范我镇工业污泥的管理,深入推进污泥污染防治工作,坚决杜绝污泥违规转移、随意倾倒行为,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切实强化污泥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污泥污染防治工作体系,对污泥产生、运输、贮存、处理实施全过程管理,杜绝污泥随意倾倒和违规转移现象。 二、工作要求 1、强化主体责任,加强污泥管理水平。企业作为污泥产生、处置的第一责任人,应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做好台账记录,实现对污泥处置的全过程控制。 污泥产生单位应建立完善的污泥管理台账,详细记录污泥产生量、含水率、运出车次、重量、去向,处置情况,并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的污泥管理台账上报环保站备

案。 污泥产生单位应当将本厂污泥管理情 况在厂内醒目位置公布,公布内容应包括污泥日产量、外观、性状、处置方式、最终产物去向以及投诉举报电话等,委外处理的,还应当包括运输单位名称、处理处置单位名称和处理处置方式等信息。 污泥产生单位在收集、贮存污泥过程中,必须按照严控废物特性分类实施,严禁与生活垃圾、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混合堆放、处置;污泥贮存场所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做好防风、防雨、防渗漏等措施,并按规范设置污泥标识牌。 强化监管责任,加强巡查处置力度。镇环保站、派出所要落实专人,提高频率,增强密度,对全镇主要道路两侧,主要河道、污泥倾倒多发地段等敏感区域开展日间、夜间巡查,及时发现查处污泥偷倒行为,及时处理偷倒污泥。对全镇污泥产生企业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抽查,重点抽查污泥处置台账、污泥运输管理等内容,进一步督促企业对污泥处置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管

活性污泥法的运行管理及常见问题与对策

活性污泥法的运行管理及常见问题与对策 一、活性污泥法的启动与试运行 1、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接种污泥:①同类污水厂的剩余污泥;②粪便污水等。 方法:①全流量连续直接培养法;②流量分阶段直接培养法;③间歇培养法; 活性污泥的驯化:a.异步驯化法; b.同步驯化法 2、活性污泥法的试运行: 试运行的目的是确定最佳的运行条件;作为变数考虑的因素:①MLSS、空气量、污水注入方式;②如是吸附再生法,则吸附与再生的时间比;③N、P的投加。根据上述各种参数的组合运行结果,找出最佳运行条件。 二、活性污泥系统重要运行参数的调节与观测 1、对活性污泥状况的镜检观察; 2、对曝气时间(HRT)的调节; 3、对供气量的调节: 4、SV的测定与调节: 5、剩余污泥排放量的调节: 6、回流污泥量的调节 三、活性污泥系统的水质管理 四、活性污泥系统的常见异常现象与对策 1、污泥腐化: 现象:活性污泥呈灰黑色、污泥发生厌氧反应,污泥中出现硫细菌,出水水质恶化; 原因:1)负荷量增高;2)曝气不足;3)工业废水的流入等; 对策:1)控制负荷量;2)增大曝气量;3)切断或控制工业废水的流入。 2、污泥上浮: 现象:污泥沉淀30~60分钟后呈层状上浮,多发生在夏季; 原因:硝化作用导致在二沉池中被还原成N2,引起污泥上浮; 对策:1)减少污泥在二沉池的HRT;2)减少曝气量。 3、污泥解体: 现象:在沉淀后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的悬浮微小絮体,出水透明度下降; 原因:污泥解体;曝气过度;负荷下降,活性污泥自身氧化过度; 对策:减少曝气;增大负荷量。 4、泥水界面不明显: 原因: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流入,使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污泥形成的絮体性能较差; 对策:降低负荷;增大回流量以提高曝气池中的MLSS,降低F/M值。

污泥贮存 周转运输与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四、按相关要求进一步规范污泥的贮存、周转与运输,污染防治措施使用管理制度。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广东省严控废物处理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本污泥处理站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污泥收集贮存、周转与运输环境管理制度》。 1、委托具有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及相关运营资质污泥运输单位进行外厂污泥收集运输,我单位已与广州市雄骏运输有限公司签订污泥运输服务合同,服务合同及该公司的道路运输许可证见附件。 2、应采用防渗漏、防遗撒、无尖锐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密闭式污泥运输车辆进行运输,以有效防止恶臭逸散。运输车辆具有明显的严控废物警示标志。运输过程中全过程监控和管理,防止因裸露、散落或泄露造成二次污染。 3、定期安排污泥运输车辆到周边印染企业收运印染废水污泥,并合理安排收运车次,确保各企业贮存的污泥得到及时清运。 4、在特殊情况下,污泥生产单位按照规定设置的贮存点不足以容纳污泥的,应当及时通知我司污泥处理站收运,我司应当增加收运频次或者车次,保证污泥的及时收运。 5、污泥产生单位向我司污泥处理站转移污泥时,应当使用严控废物转移联单(污泥专用)。污泥产生单位应向市环保局报批污泥转移计划,经批准后申领严控废物转移联单(污泥专用)。污泥产生单位可委托我司办理转移联单申报手续。转移污泥时应当填写严控废物

转移联单(污泥专用),联单一式四联,由污泥运送人员和污泥产生单位污泥管理人员交接时共同核对填写并盖章。 6、实行《污泥运送登记卡》管理制度。《污泥运送登记卡》按一车(次)一卡,由周边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处理站的交、接人员填写并签字。 7、污泥收集入车后,应在装好污泥的运输车辆行驶前对污泥喷洒生物除臭液,能从源头抑制臭味产生。 8、污泥运输按相关部门批准的路线和时间行驶,运输路线尽量避开人群密集区、交通集中区和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区;运送污泥的时间避开上下班、上下学、等交通高峰期,以减少污泥运输恶臭对周边敏感点的影响。 9、运输途中不停靠和中转,严禁将污泥向环境中倾倒、丢弃、遗洒。 10、所委托的污泥运输单位必须安排专职人员对污泥途径路段进行定时巡查。若 污泥运输过程中发生污泥流失、泄漏、扩散时,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集中处置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向市环保部门报告。 11、污泥运输车辆进站后,应听从污泥处理站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在指定装卸车间倾卸污泥。 12、运送污泥的专用车辆使用后,应当在污泥集中处置场所内及时进行清洁,对清洁产生的污染物妥善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管理方案

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管理方案 1.1运行调度 1、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调度 在运行管理中,经常要进行调度,对一定水质水量的污水,确定投运几条曝气池、几座二沉池、几台鼓风机,以及多大的回流能力,每天要排放多少污泥。运行调度方案可按以下程序编制: (1)确定水量和水质 (2)确定有机负荷F/M (3)确定混合液污泥浓度MLVSS (4)确定曝气池的投运数量 (5)核算曝气时间 (6)确定鼓风机投运台数

(7)确定二沉池的水力表面负荷 (8)确定回流比 2、活性污泥系统的控制周期问题 处理厂对活性污泥系统很难作到时时刻刻进行调控。曝气系统应实时控制;回流比可在较长的时间段内维持恒定,但应每天检查核算;排泥量椅可在较长的时间段内维持恒定,但应每天核算。当进入污水量发生变化或水质突变时,应随时采取控制对策,或重新进行运行调度。 1?2异常问题对策 由于工艺控制不当,进水水质变化以及环境因素变化等原因会导致污泥膨胀、生物相异常、污泥上浮、生物泡沫等生物异常现象,各水厂运行操作人员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遇到以上问题及时处理并上报公司。 1、污泥膨胀问题: 8、发生污泥膨胀后,要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污泥膨胀的种类及形成原因,分析膨胀的存在条件及成因。着重分析进水氮、磷营养物质是否足够,生化池内F/M、PH、溶解氧是否正常, 进水水质、水量是否波动太大等因素。根据分析岀的

种类、因素做相应调整。 b、由于临时原因造成的污泥膨胀问题,采取污泥助沉法或灭菌法解决; c、由于工艺运行控制不当原因造成的污泥膨胀问题,根据不同因素采取相应工艺调整措施解决; 2、物泡沫问题 8、发生泡沫后,要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泡沫的种类及形成原因,根据分析出的种类、因素做相应调整。 b、化学泡沫,采取水冲或加消泡剂解决。 c、生物泡沫,增大排泥,降低污泥龄,预防为主。 3、污泥上浮问题 a、污泥上浮广义上指污泥在二沉池内上浮,在运行管理中, 专指有于污泥在二沉池内发生酸化或反硝化导致的污泥上浮。

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方案说明

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方案 一、处理工艺:采用活性污泥法。设计进水:COD=300mg/L; BOD150g/L(估计);SS=?;氨氮=?处理量=7000m3/d。设计出水:COD=60mg/L; BOD=20mg/L(估计);SS=10 mg/L;氨氮=8-15mg/L 。 二、运行管理: ㈠人员配置:管理人员1人,化验员数人,污水处理岗数人(包括电工和设备维修工),污泥处理岗数人(包括电工和设备维修工), ㈡具体分工: 1.污水处理厂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污水处理厂的人员、工艺运行、设备的日常管理,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其职责:①组织制定本厂运行方案、工艺管理、化验、设备设施管理,大修及设备保养,安全生产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②严格监督执行公司设备管理制度,加强设备日常管理、维护保养,用足用好设备维护费用,确保设备完好率保持97%以上。 ③严格监督执行经上级公司审定的工艺运行方案和工艺管理制度,定期巡查工艺运行情况,对水质出现重大变化时应按程序及时上报,按程序及时调整工艺运行方案,做好菌种保护,保证出水达标排放。 ④负责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准确瞎打生产调度令,定期组织

召开生产质量分析会。 ⑤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通过对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能耗、成本、水质、水量、设备故障及维护等问题的研究、分析,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工艺或设备运行时间,降低单位能耗,既保证出水达标,又尽量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公司效益。 ⑥组织召开安全文明生产工作会,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公司财产和员工的安全。 ⑦按上级公司要求及时审核、报送生产报表,确保统计报表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⑧负责运行过程中各岗位、工序间的组织与协调,通过人性化管理,尽量提高员工劳动效率和公司效益。 ⑨及时妥善处理好工作中产生的工艺、设备和人员安全事故,防止矛盾激化,减少公司财产损失。 ⑩定期组织员工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提高员工实际动手能力,定期考核、检查,提高员工素质。 ⑾积极储备工艺、设备方面的后备人才,顾全大局,激励支持部员工参加上级公司组织的人才部交流活动。 ⑿负责生产区域的清洁文明卫生工作。 2.化验员:8小时工作制,不值夜班。主要工作就是取样、测样,进行日常的监测,并将检测数据及时汇报分管领导及污水、污泥处理岗。主要工作职责:

污泥处理管理制度

污泥处理管理制度 污泥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都将实施统一管理制度。污泥处置应遵循集中化、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的原则。 作为污泥产生单位,我公司将严格执行严控废物管理制度、污泥转移申报制度、联单管理制度及备案制度,做好在污泥送至处置单位前的预处理、贮存、运输等工作。我公司还将建立、健全自身的污泥管理责任制、与污泥有关的规章制度及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预案。 我公司中标后,将建立完善的污泥生产及管理制度,包括污泥管理责任制、污泥生产制度、污泥处理情况登记制度、污泥运输管理制度等。 1、污泥管理责任制 我公司将建立全面的污泥管理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防止由污泥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 2、污泥生产制度及操作规程 我公司将根据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污泥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等,保证出厂污泥达到相关标准。 3、污泥处理记录台帐 我公司将建立污泥产生量、转移量及管理等工作的记录台帐,接受市环保部门的核查。台帐登记内容包括污泥各项指标检测结果、重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资料保存时间为10年。 4、污泥运输管理制度

建立严格的运输管理制度,防止因裸露、散落或泄漏造成二次污染,严禁随意倾倒、偷排污泥。 污泥转移前,向昆明市环保部门报批污泥转移计划,自行或委托污泥集中处置单位申领严控废物转移联单(污泥专用)手续。污泥运输采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密闭式运输工具,运输工具设置明显的严控废物警示性标识。运送污泥时填写严控废物转移联单(污泥专用),在与污泥集中处置单位人员交接时共同核对填写并盖章。 运输污泥时还必须实行《污泥运送登记卡》管理制度。《污泥运送登记卡》按照一车(次)一卡,由本单位人员和污泥集中处置单位人员交接时填写并签字。

污泥贮存、周转运输与污染防治管理制度教程文件

污泥贮存、周转运输与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四、按相关要求进一步规范污泥的贮存、周转与运输,污染防治措施使用管理制度。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广东省严控废物处理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本污泥处理站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污泥收集贮存、周转与运输环境管理制度》。 1、委托具有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及相关运营资质污泥运输单位进行外厂污泥收集运输,我单位已与广州市雄骏运输有限公司签订污泥运输服务合同,服务合同及该公司的道路运输许可证见附件。 2、应采用防渗漏、防遗撒、无尖锐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密闭式污泥运输车辆进行运输,以有效防止恶臭逸散。运输车辆具有明显的严控废物警示标志。运输过程中全过程监控和管理,防止因裸露、散落或泄露造成二次污染。 3、定期安排污泥运输车辆到周边印染企业收运印染废水污泥,并合理安排收运车次,确保各企业贮存的污泥得到及时清运。 4、在特殊情况下,污泥生产单位按照规定设置的贮存点不足以容纳污泥的,应当及时通知我司污泥处理站收运,我司应当增加收运频次或者车次,保证污泥的及时收运。 5、污泥产生单位向我司污泥处理站转移污泥时,应当使用严控废物转移联单(污泥专用)。污泥产生单位应向市环保局报批污泥转移计划,经批准后申领严控废物转移联单(污泥专用)。污泥产生单位可委托我司办理转移联单申报手续。转移污泥时应当填写严

控废物转移联单(污泥专用),联单一式四联,由污泥运送人员和污泥产生单位污泥管理人员交接时共同核对填写并盖章。 6、实行《污泥运送登记卡》管理制度。《污泥运送登记卡》按一车(次)一卡,由周边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处理站的交、接人员填写并签字。 7、污泥收集入车后,应在装好污泥的运输车辆行驶前对污泥喷洒生物除臭液,能从源头抑制臭味产生。 8、污泥运输按相关部门批准的路线和时间行驶,运输路线尽量避开人群密集区、交通集中区和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区;运送污泥的时间避开上下班、上下学、等交通高峰期,以减少污泥运输恶臭对周边敏感点的影响。 9、运输途中不停靠和中转,严禁将污泥向环境中倾倒、丢弃、遗洒。 10、所委托的污泥运输单位必须安排专职人员对污泥途径路段进行定时巡查。若 污泥运输过程中发生污泥流失、泄漏、扩散时,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集中处置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向市环保部门报告。 11、污泥运输车辆进站后,应听从污泥处理站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在指定装卸车间倾卸污泥。 12、运送污泥的专用车辆使用后,应当在污泥集中处置场所内及时进行清洁,对清洁产生的污染物妥善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污泥处置利用及污泥管理

污泥处置利用及污泥管理 摘要:城市污泥既是污染物又是一种资源,污泥的资源化利用能够部分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污泥的处理处置成为了热门的研究方向。 有61 污泥除可用于农田外,还被使用在森林土地的施用上。一方面污泥中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可促进树木生长;另一方面由于污泥林地施用不进入食物链,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一般林场、森林等地区均非人口密集地区,所以污泥施用较为安全。为避免施用污泥后可能对地下水产生的污染,可以采用分少量多次投加的策略。林地、荒山等面积都较大,相对环境容量也较大,可吸纳大量的污泥,林

木本身也可利用污泥中氮、磷等加速生长。西安张天红等人曾对陕西省长安县一林场进行污水污泥施用实验,其结果表明:施用一段时间后,林木的高度和直径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2)农田施用 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施用于农田后会提高土地的 施用于花卉,发现施用后花卉的花期延长,开花量增加,花径增大。 (4)受损土壤的修复与改良 污泥中的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因此污泥除了做肥料使用外还可以用作土壤改良剂。林春野等人以北京市朝阳区何家坟为试验基地,施用燕山石化污水厂的剩余污泥后发现:土壤有机质,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

著增加,大大提高了土壤的肥力。较常见的受损土壤有采矿残留矿场、取土后的凹坑、垃圾填埋场、地表严重破坏地区等。这类土地一般已失去土壤的正常特性,无法直接进行种植。施入污泥可以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特性,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熟化。这样在促进地表植物的生长的同时避开了食物链,对人类生活潜在威胁较小,既处置了污泥,又恢复了生态环境,是一种很好的利用途径。薛澄泽等在 展, 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其在污泥中的含量。但重金属难以降解,且一般溶解度很小,性质较稳定,较难除去。目前,主要通过生物学方法来降低重金属的毒害。堆肥化处理等可有效地杀死绝大部分病原菌。此外,辐射处理、巴氏灭菌法也是较常用的方法。某些特种生产部门的污水污泥中含有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有毒有机物,这些物质对人类有巨大的危害。通过堆肥等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