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届高三数学空间距离的计算.doc

201708届高三数学空间距离的计算.doc
201708届高三数学空间距离的计算.doc

第28讲 空间距离的计算

一、高考要求

空间的距离是从数量角度进一步刻划空间中没有公共点的图形间相对位置的远近程度,是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中研究的重要数量.空间距离的求法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点与点、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为基础.在高考中通常是以一道大题中的某一小题的形式出现,一般是求体积,需算点到面的距离.

二、两点解读

重点:(1)求距离的一般步骤:①找出或作出有关距离;②证明它符合定义;③归到某三角形中计算.

(2)要注意各种距离间的相互转化、等积法及“平行移动”等思想方法. 难点: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

三、课前训练

1.若三棱锥ABC P -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且满足PC PB PA ===1,则P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 ( D )

(A )66 (B )3

6 (C )63 (D )33 2.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过B 且平行于平面11D AB 的平面与平面11D AB 的距离为33a 3.已知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1BD 的长为32,则1BD 与AC 间距离为36

四、典型例题

例1已知在ABC ?中,0120,15,9=∠==BAC AC AB ,它所在平面外一点P 到ABC ?三个顶点的距离都是14,那么点P 到平面ABC 的距离是 ( D )

(A )13 (B )11 (C )9 (D )7

例2 在北纬45o 圈上有甲、乙两地,它们的经度分别是东经140°与西经130°,设地球半径为R ,则甲乙两地的球面距离是 ( A )

(A )R π31 (B )R π21 (C )R π41 (D )R π2

3 例3 在正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若1,21==AA AB ,则点A 到平面BC A 1的距离为

23 例4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P 为平面A B C D 外一点AD PD ⊥,2==AD PD ,二面角C AD P --为060,则P 到AB 的距离是7

例5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C =90°,AB =a ,AD =3a ,且 ∠ADC =

又P A ⊥平面ABCD ,P A =a . (I )求二面角P -CD -A 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

表示).

(II )求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

解:(1)如图,在平面ABCD 内,过点A

作AE ⊥CD ,垂足为E ,连接PE . 由P A ⊥平面ABCD ,由三垂线定理知PE ⊥CD ,故∠PEA 是二面角P —CD —A 的平面角. A P B C

D

在Rt △DAE 中,AD =3a ,∠ADC =arcsin 5

5 则AE =AD ·sinADE =5

53a 在Rt △P AE 中,tanPEA =

3

553==a a AE PA 故二面角P —CD —A 的大小为arctan 3

5. (2)在平面P AB 中,过点A 作AH ⊥PB ,垂足为H .

由P A ⊥平面ABCD ,AB ⊥BC ,P A ⊥BC ,则有BC ⊥平面P AB ,又AH ?平面P AB ,因此BC ⊥AH ,又AH ⊥PB ,故AH ⊥平面PBC .

因此,线段AH 的长即为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

在等腰直角△P AB 中,AH =

22a ,故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为2

2a

空间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特殊到一般的情况推导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感受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与平面两点间距离公式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利用公式解决空间几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空间点的坐标的特点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 1(x 1,y 1),P 2(x 2,y 2) ________________ 线段P 1P 2中点坐标公式______________ 二、新课 1、设P 的坐标是(x,y,z),求|OP| |O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间两点P 1(x 1,y 1,z 1),P 2(x 2,y 2,z 2),求 |P 1P 2| |P 1P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段P 1P 2中点坐标公式_________________ 例:()()间的距离求空间两点1,0,6523 21--,P ,,P 练习:()()()513432251,,,C ,,,B ,,A ABC 的三个顶点已知? (1)求。ABC 中最短边的边长 ? (2)求边上中线的长度AC

例:试解释()()()365312222=-+++-z y x 的几何意义。 练习:1、已知()1,,222=++z y x z y x M 满足则M 点的轨迹为_________________ 2、求P ??? ? ??66,33,22到原点的距离。 3、()()。a AB a ,B ,,A 的值求设,4,,3,0210= 4、在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AD=2,AB=3,AA 1=2,E 为AC 中点,求D 1E 的长。 三、小结

计算空间任意两个坐标点之间距离的PYTHON程序脚本

#coding:UTF-8 """ Python implementation of Haversine formula Copyright(C)<2009>Bartek Górny This program is free software:you can redistribute it and/or modify it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as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either version3of the License,or (at your option)any later version. This program is distributed in the hope that it will be useful, but WITHOUT ANY WARRANTY;without even the implied warranty of MERCHANTABILITY or 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See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for more details. You should have received a copy of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along with this program.If not,see. """ import math def recalculate_coordinate(val,_as=None): """ Accepts a coordinate as a tuple(degree,minutes,seconds) You can give only one of them(e.g.only minutes as a floating point number) and it will be duly recalculated into degrees,minutes and seconds. Return value can be specified as'deg','min'or'sec';default return value is a proper coordinate tuple. """ deg,min,sec=val #pass outstanding values from right to left min=(min or0)+int(sec)/60 sec=sec%60 deg=(deg or0)+int(min)/60 min=min%60 #pass decimal part from left to right dfrac,dint=math.modf(deg) min=min+dfrac*60 deg=dint mfrac,mint=math.modf(min) sec=sec+mfrac*60 min=mint if_as: sec=sec+min*60+deg*3600

空间坐标计算距离

空间坐标计算距离及计算器算角度 在空间中坐标计算距离: 设A(x1,y1,z1),B(x2,y2,z2) |AB|=√[(x1-x2)^2 + (y1-y2)^2 + (z1-z2)^2] (工程中Z项为0,开根号时忽略Z的值---数值过小可忽略) |AB|=√[(x1-x2)^2 + (y1-y2)^2 ] 角度计算方法: Rab(锐角) Rab=acrtan[(Yb-Ya)/(Xb-Xa)] (计算出来为十进制度表示法,转换为度分秒见下) α=360°-Rab 例:后视点D41(3137842.164,537144.921)前视点D41-1 (3137826.46,537253.133)求S,α。 ①S= √[(Yb-Ya)^2+(Xb-Xa)^2] =109.346m Rab=acrtan[(Yb-Ya)/(Xb-Xa)] =acrtan(108.212/15.704) =acrtan6.890728(最好保留6位) ②计算器算acrtan6.890728 输入6.890728 点计算器上Inv +tan显示atand(6.890728)=81.742736(此时为十进制度数)再点dms(转换度分 秒)=81.4433即为81°44′33″ ③最后α=360°- 81°44′33″=278°15′26″ 计算器算角度转换度分秒 点开始----程序----附件----计算器

这个计算器有两种模式,点《查看》有一个下拉菜单,有标准型和科学型。选择科学型。在输入区下方有一排选项十六进制;十进制;八进制;二进制;角度;弧度;梯度。一般默认就是十进制和角度,如不是则应点上十进制和角度。 例:把18.69和15.5度转换成度分秒(电脑配置的科学计算器可能没有Hyp可少这一步) 先输入18.69---再钩上Hyp---再点dms。这时就显示18.4124, 这就是18度41分24秒。 输入15.5---钩上Hyp---点dms。显示15.3,就是15度30分。 如把度分秒转换为度(接上例) 先输入18.4124---钩上Ⅰnv---再点dms,就转换成度了18.69度。 要求函数值就必须输入度数,输入度数后正弦点sin;余弦点cos ;正切点tan,函数值直接就显示出来了。

空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空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y0, z0),平面:A*x+B*y+C*z+D=0,距离d。 d=|A*x0+B*y0+C*z0+D|/√(A*A+B*B+C*C)空间点到直线距离点(x0, y0, z0),直线L(点向式参数方程):(x-xl)/m=(y-yl)/n=(z- zl)/p=t。 (1)式(1)的注释:点(xl, yl, zl)是直线上已知的一点,向 量(m, n, p)为直线的方向向量,t为参数方程的参数。空间直线 的一般式方程(两个平面方程联立)转换为点向式方程的方法, 请参考《高等数学》空间几何部分。设点(x0, y0, z0)到直线L 的垂点坐标为(xc, yc, zc)。因为垂点在直线上,所以有:(xc-xl)/m=(yc-yl)/n=(zc-zl)/p=t (2)式(2)可变形为:xc=m*t+xl, yc=n*t+yl, zc=p*t+zl、 (3)且有垂线方向向量(x0-xc, y0-yc, z0-zc)和直线方向向量(m, n, p)的数量积等于0,即:m*(x0- xc)+n*(y0-yc)+p*(z0-zc)=0 (4)把式(3)代入式(4),可消去未知 数“xc, yc, zc”,得到t的表达式:t=[m*(x0-xl)+n*(y0- yl)+p*(z0-zl)]/(m*m+n*n+p*p) (5)点(x0, y0, z0)到直线的距离d就是该点和垂点(xc, yc, zc)的距离:d=√[(x0-xc)^2+(y0-yc)^2+(z0-zc)^2] (6)其中xc, yc, zc可以用式(3)和式(5)代入消去。 第 1 页共 1 页

空间局部自相关测度及ArcGIS中的实现

空间局部自相关测度及ArcGIS中的实现 空间自相关是用来测度地利实体的空间分布状况的,具体而言,就是看看它们是有规律的(集聚式或是间隔式),还是随机的(就像在方盘里随意投下一把细针)。 这里说的局部自相关,就是可以用来测度以每个地理单元为中心的一小片区域的聚集或离散效应。理论上解释起来,的确有点枯燥。倘若换一个视角,利用我们学习过的经济地理的知识来关联的看,就比较容易些。若将城、镇、村都看作这样的空间单元,那么这种局部自相关的测度就可以判别出以城市为中心的这片区域内,城市对于农村的经济总量或劳动力是呈离心带动效应还是向心吸引作用,即区域上的发展是均衡式的,还是极化型的。 最常用的局部自相关的测度指数为Local Moran I,它是由全局自相关指数Moran I发展而来的。(关于Moran I的公式与含义,图书馆里有若干本书提到,譬如北大邬伦的那本、黄皮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还有邬建国写的那本景观书:其实质就是在时间序列的自相关系数上,也就是对不同时间的变量数值所做的相关系数上,添加了对空间邻接矩阵的考虑)。所有Local Moran I之和即为Moran I。I的值从1到-1之变化,反映了由空间相邻相似的正相关向空间相邻相异的负相关的过渡。

关于理论,就是收住。主要讲讲实现步骤。A rcGIS9加强了其ArcToolBox的空间统计分析功能,一下子多出了好多的内容。 由ArcGIS Desktop进入,选择toolbox,最后一类菜单功能即为spatial statistics,其中分有诸多子功能。这里要用的Local Moran I,为第二类中的第一项,即mapping cluster里的Cluster and Outlier Analysis (Anselin Local Morans I)。 下面要做的是一些填空,input feature class打开你所需要研究的图层。input field是你所需要研究的属性列。output feature class为输出结果的存储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运算时需给出一个新文件名,它不可以覆盖已有文件。 再下面就是些重要的运算参数了:第一,空间关系的判别准则,ArcGIS提供了四种方法,即反距离法、反距离平方法、二值法和综合法。反距离就不解释了,所谓二值法就是以某距离为阈值,小于此距离的范围赋予1,认为相邻,否则为0。综合法则兼顾使用了二值判别和反距离判断,在阈值内为1,超过一定阈值后呈反距离衰减。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这些距离运算之前,请确保你的数据是有空间参照的,否则ArcGIS会因为没有距离单位和比例尺而拒绝操作。 距离计算:可以使用欧氏距离或曼哈顿距离,欧氏距离不再解释,曼哈顿距离是计算两点之间距离在x、y两方向分别投影的距离之和。它更适合于城镇街区中的距离计算。

测度的概念和相关

数学上,测度(Measure)是一个函数,它对一个给定集合的某些子集指定一个数,这个数可以比作大小、体积、概率等等。传统的积分是在区间上进行的,后来人们希望把积分推广到任意的集合上,就发展出测度的概念,它在数学分析和概率论有重要的地位。 测度论是实分析的一个分支,研究对象有σ代数、测度、可测函数和积分,其重要性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有所体现。 目录 [隐藏] ? 1 定义 ? 2 性质 o 2.1 单调性 o 2.2 可数个可测集的并集的测度 o 2.3 可数个可测集的交集的测度 ? 3 σ有限测度 ? 4 完备性 ? 5 例子 ? 6 自相似分形测度的分维微积分基础引论 ?7 相关条目 ?8 参考文献

[编辑]定义 形式上说,一个测度(详细的说法是可列可加的正测度)是个函数。设是集合上的一个σ代数,在上定义,于扩充区间中取值,并且满足以下性质: ?空集的测度为零: 。 ?可数可加性,或称σ可加性:若为中可数个两两不交的集合的序列,则所有的并集的测度,等于每个的测 度之总和: 。 这样的三元组称为一个测度空间,而中的元素称为这个空间中的可测集。 [编辑]性质 下面的一些性质可从测度的定义导出: [编辑]单调性 测度的单调性:若和为可测集,而且,则 。

[编辑]可数个可测集的并集的测度 若为可测集(不必是两两不交的),并且对于所有的,?,则集合的并集是可测的,且有如下不等式(“次可列可加性”): 以及如下极限: [编辑]可数个可测集的交集的测度 若为可测集,并且对于所有的,?,则的交集是可测的。进一步说,如果至少一个的测度有限,则有极限: 如若不假设至少一个的测度有限,则上述性质一般不成立(此句的英文原文有不妥之处)。例如对于每一个,令 这里,全部集合都具有无限测度,但它们的交集是空集。 [编辑]σ有限测度

第一节 空间分布的测度

第三章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 第一节空间分布的测度 区位类型的概念:分析点间的距离、一个地区内点的密度、地区间点分布与配置的特点、点型间的相关程度 区位类型的分析法 (1)概率论的方法:对理论点型进行讨论,将理论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 (2)“面积单位”的方法:面积的集合,如气候现象。 一、空间分布的类型 点状分布类型:离散的点子,如居民点、城市、学校等 线状分布类型:直线、曲线和不规则线,如道路网、输电线路、台风路径 离散区域分布类型:不连续的面状分布;如行政区、不同类型的作物分布区 注意:离散区域分布与点状分布可以互换,以研究的目的来确定 连续区域分布类型:空间上连续的点状分布,如等高线等 P 地理事物分布类型: 29 举例:城市空间分布类型 城市空间分布发展演变模式 城市空间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离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对应于自给自足式,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缺少大中城市,没有核心结构,构不成等级系统。(a 图) 2. 极化阶段:对应于工业化兴起、工业迅速增长并成为主导产业的阶段,中心城市强化。(b 图) 3.扩散阶段:对应于工业结构高度化阶段,中心城市的轴向扩散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点轴系统形成。(c图) 4.成熟阶段(高级均衡阶段):对应于信息化与产业高技术化发展阶段,区域生产力向均衡化发展,空间结构网络化,形成点——轴——网络系统,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发达的城市化区域。(d图)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一) 最临近距离的测度 (1)顺序法 ①某地区分布n 个点,以任意一点为基准点测定这一点到其它全部点的距离 ②测定从基准点到区域边界的最短距离 ③在测定的(n-1)个距离中选出 ≤ 的条件距离,并从小到大排列为 ih r ib r () p ,...,2,1 j r ...r r r ij i3 i2 i1=≤≤≤④列出各点的最短距离距阵 ⑤计算各级最临近距离 顺序号 1 2 …j… p 第j 级邻近平均距离∑∈= I i ij j j r n 1 r (2)区域法 1.将点分布的空间分割成k 个大小相等的齿轮状区域 2.量度各区内中点到最临近点的距离 3.从中选出满足边界条件的距离,从小到大排列。 区域法与最临近距离法的适用范围(二者所测定的最临近平均距离是相同的,高级位的平均距离不同) 达西(dacey )和顺(tung )比较区域法和最临近距离法时认为:(1)当点型分布为随机型或均等型时用区域法有效,(2)点型分布为凝聚型时,应用顺序法更为合适。 根据最邻近距离确定点状分布类型 用R (临近指数):R= E 1 r r (式中 E r 是理论的随机型的最临近平均距离, 21 E D 21r = D 是点的密度,若R >1,均等分布;R =1,随机分布; R <1,凝聚分布

:空间距离的各种计算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 空间距离 1.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和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垂直相交的直线,叫做这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在这两条异面直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 2.点到平面的距离 从平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3.直线与平面的距离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上各点到这平面的距离相等,且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和平面的距离. 4.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和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垂直的直线,叫做这两平行平面的公垂线,它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公垂线段的长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 题型一: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例1】 如图,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AB =BC =CD =DA =AC =BD =a ,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 (1)求证:EF 是AB 和CD 的公垂线; (2)求AB 和CD 间的距离; 【规范解答】 (1)证明:连结AF ,BF ,由已知可得AF =BF . 又因为AE =BE ,所以FE ⊥AB 交AB 于E . 同理EF ⊥DC 交DC 于点F . 所以EF 是AB 和CD 的公垂线. (2)在Rt △BEF 中,BF = a 23 ,BE =a 21, 所以EF 2=BF 2-BE 2=a 2 12,即EF =a 22 . 由(1)知EF 是AB 、CD 的公垂线段,所以AB 和CD 间的距离为 a 2 2 . 【例2】 如图,正四面体ABCD 的棱长为1,求异面直线AB 、CD 之间的距离. 设AB 中点为E ,连CE 、ED . ∵AC =BC ,AE =EB .∴CD ⊥AB .同理DE ⊥AB . ∴AB ⊥平面CED .设CD 的中点为F ,连EF ,则AB ⊥EF . 同理可证CD ⊥EF .∴EF 是异面直线AB 、CD 的距离. ∵CE =23 ,∴CF =FD =2 1,∠EFC =90°,EF = 2221232 2 =??? ??-??? ? ??. ∴AB 、CD 的距离是 2 2 . 【解后归纳】 求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的基本方法: (1)利用图形性质找出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求出公垂线段的长度. (2)如果两条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与过另一条直线的平面平行,可以转化为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 例1题图 例2题图

空间角及空间距离的计算知识点

空间角及空间距离的计算 1.异面直线所成角:使异面直线平移后相交形成的夹角,通常在在两异面直线中的一条上取一点, 过该点作另一条直线平行线, 2. 斜线与平面成成的角:斜线与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成的角。如图:PA 是平面α的一条斜线,A 为斜足,O 为垂足,OA 叫斜线PA 在平面α上射影,PAO ∠为线面角。 3.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形成的图形,如图为二面角l αβ--,二面角的大小 指的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二面角的平面角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且角的两边与二面角的棱垂直 用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求二面角的大小的关键点是: ①明确构成二面角两个半平面和棱; ②明确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哪个? 而要想明确二面角的平面角,关键是看该角的两边是否都和棱垂直。(求空间角的三个步骤是“一 找”、“二证”、“三计算”) 4.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指夹在两异面直线之间的公垂线段的长度。如图PQ 是两异面直线间的 距离 (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是唯一的,指与两异面直线垂直且相交的直线) 5. 点到平面的距离:指该点与它在平面上的射影的连线段的长度。 如图:O 为P 在平面α上的射影, 线段OP 的长度为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 长方体的“一角” 模型 在三棱锥P ABC -中,,,PA PB PB PC PC PA ⊥⊥⊥,且,,PA a PB b PC c ===. ①以P 为公共点的三个面两两垂直; ③P 在底面ABC 的射影是△ABC 的垂心 ----,,l OA OB l OA l OB l AOB αβαβαβ??⊥⊥∠如图:在二面角中,O 棱上一点,,, 的平面角。 且则为二面角 a b ''??如图:直线a 与b 异面,b//b ,直线a 与直线b 的夹角为两异 面直线与所成的角,异面直线所成角取值范围是(0,90] 求法通常有:定义法和等体积法 等体积法:就是将点到平面的距离看成是 三棱锥的一个高。 如图在三棱锥V ABC -中有: S ABC A SBC B SAC C SAB V V V V ----=== C A

2.4空间直角坐标系与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

2.4. 空间直角坐标系与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 课程学习目标 [课程目标] 目标重点:空间直角坐标系和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及空间两点距离公式.目标难点:确定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以及空间距离公式的推导. [学法关键]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一点作一条轴的平行线交另一条轴于一点,交点在这个轴上的坐标,就是已知点相应的一个坐标,类似地,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过一点作两条轴确定的平面的平行平面交另一条轴于一点,交点在这条轴上的坐标就是已知点的一个相应的坐标. 2.通过类比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来理解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 研习点1.空间直角坐标系 为了确定空间点的位置,我们在空间中取一点O作为原点,过O点作三条两两垂直的数轴,通常用x、y、z表示. 轴的方向通常这样选择:从z轴的正方向看,x轴的半轴沿逆时针方向转90°能与y轴的半轴重合. 这时,我们在空间建立了一个直角坐标系O-xyz,O叫做坐标原点. 如何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 1.三条坐标轴两两垂直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础; 2.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三条轴两两垂直,轴的方向通常这样选择:从z轴的正方向看,x轴的半轴沿逆时针方向转90°能与y轴的半轴重合; 3.如果让右手拇指指向x轴的正方向,食指指向y轴的正方向,如果中指指向z轴的正方向,那么称这个坐标系为右手直角坐标系,一般情况下,建立的坐标系都是右手直角坐标系; 4.在平面上画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时,一般情况下使∠xOy=135°,∠yOz=90°. 研习点2.空间点的坐标 1.点P的x坐标:过点P作一个平面平行于平面yOz,这样构造的平面同样垂直于x轴,这个平面与x轴的交点记为P x,它在x轴上的坐标为x,这个数x就叫做点P的x坐标;2.点P的y坐标:过点P作一个平面平行于平面xOz,这样构造的平面同样垂直于y轴,这个平面与y轴的交点记为P y,它在y轴上的坐标为y,这个数y就叫做点P的y坐标;3.点P的z坐标:过点P作一个平面平行于平面xOy,这样构造的平面同样垂直于z轴,这个平面与z轴的交点记为P z,它在z轴上的坐标为z,这个数z就叫做点P的z坐标; 这样,我们对空间的一个点,定义了一组三个有序数作为它的坐标,记做P(x,y,z),其中x,y,z也可称为点P的坐标分量.

浅谈空间距离的几种计算方法

空间距离 常见问题: (1)点到平面的距离;(2)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3)与平面平行的直线到平面的距离;(4)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一、点到平面的距离 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由已知的或可以证明垂直的关系,则垂线段的长度就是点到平面的距离。 2、过点作已知平面的垂线,可以找到垂足的位置,从而得到点到平面的距离。例如在正三棱锥中,求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可以过正三棱锥的顶点作底面的垂线,垂足为底面正三角形的中心,然后通过计算求得距离。又例如若已知所在的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可以过点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此点与垂足间的距离即为点到平面的距离。 3、用等体积法求解点面距离。 例1、如图,在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22,2,51===AA BC AB E 在AD 上,且AE=1,F 在AB 上,且AF=3,(1)求点1C 到直线EF 的距离;(2)求点C 到平面EF C 1的距离。 解:(1)连接FC,EC, 由已知FC=22, 41=∴FC ,3482511=++=EC , 1091=+=EF 10 104 1023416102cos 1212121-=??-+=?-+=∠FC EF EC FC EF EFC 10 1031011sin 1=-=∠∴EFC 610 10341021sin 21111=??=∠?=∴?EFC FC EF S EFC 设1C 到EF 的距离为d ,则510610 1212,621===∴=?EF d d EF (2)设C 到平面EF C 1的距离为h

EFC C EF C C V V --=11 131311CC S h S EFC EF C ?= ?∴?? 又451212221132125=??-??-??-?=?EFC S 3 246224111 =?=?=∴??EF C EF C S CC S h 二、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 1、对于特殊的图形,可以作出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并证明,然后算出公垂线段的长度。 2、转化为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再转化为点面的距离进行计算。 例3、三角形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 ?P 平面ABC ,P 点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为 O ,并且PA = PB = PC =3 。求异面直线PO 与BC 间的距离。 分析:过点P 作平面ABC 的垂线段PO ,但是必须了解垂足O 的性质,否则计算无法进行。为此连结OA ,OB ,OC (如图). 则由PA =PB =PC 可得OA =OB =OC ,即O 是正三角形ABC 的中心.于是可以在直角三角 形PAO 中由PA =2 6 3 ,OA = 2 3 3 ,得PO =2 3 3 。有了以上基础,只要延长AO ,交BC 于D ,则可证明OD 即为异面直线PO 与BC 间的距离,为 3 3 。 三、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是过直线上任意一点向平面作垂线所得垂线段的长度,一般求解都是转化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例4、已知:正方体1111ABCD-A B C D ,1AA =2,E 为棱1CC 的中点。求11C B 到平

浅谈空间距离的几种计算方法

浅谈空间距离的几种计算方法 【摘要】 空间的距离是从数量角度进一步刻划空间中点、线、面、体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的重要的量,是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中研究的重要数量.空间距离的求解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其中以点与点、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为基础,一般是将问题最终转化为求线段的长度。在解题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特点和概念的内在联系,做好各种距离间的相互转化,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关键词】 空间距离:点线距离点面距离异面直线距离公垂线段等体积法【正文】 空间距离是衡量空间中点、线、面、体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的重要的量。空间距离的求解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空间距离主要包括:(1)两点之间的距离;(2)点到直线的距离;(3)点到平面的距离;(4)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5)与平面平行的直线到平面的距离;(6)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这六种距离的计算一般常采用“一作、二证、三计算”的方法求解。对学生来说是较难掌握的一种方法,难就难在“一作”上。所谓的“一作”就是作出点线或点面距中的垂线段,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除非有相当的基本功,否则这种方法很难运用自如,因此就需要进行转化来求解这些空间距离。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空间距离的计算方法,使得有些距离的计算可以避开作(或找)公垂线段、垂线段的麻烦,使空间距离的计算变得比较简单。 一、两点之间的距离 两点间的距离的计算通常有两种方法: 1、可以计算线段的长度。把要求的线段放入某个三角形中,用勾股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2、可以用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如果图形比较特殊,便于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可写出两点的坐标,然后代入两点间距离公式计算即可。

空间直角坐标系与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

空间直角坐标系与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 空间直角坐标系 为了确定空间点的位置,我们在空间中取一点O作为原点,过O点作三条两两垂直的数轴,通常用x、y、z表示. 轴的方向通常这样选择:从z轴的正方向看,x轴的半轴沿逆时针方向转90°能与y轴的半轴重合. 这时,我们在空间建立了一个直角坐标系O-xyz,O叫做坐标原点. 如何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 1.三条坐标轴两两垂直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础; 2.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三条轴两两垂直,轴的方向通常这样选择:从z轴的正方向看,x轴的半轴沿逆时针方向转90°能与y轴的半轴重合; 3.如果让右手拇指指向x轴的正方向,食指指向y轴的正方向,如果中指指向z轴的正方向,那么称这个坐标系为右手直角坐标系,一般情况下,建立的坐标系都是右手直角坐标系; 4.在平面上画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时,一般情况下使∠xOy=135°,∠yOz=90°. 空间点的坐标 1.点P的x坐标:过点P作一个平面平行于平面yOz,这样构造的平面同样垂直于x轴,这个平面与x轴的交点记为P x,它在x轴上的坐标为x,这个数x就叫做点P的x坐标;2.点P的y坐标:过点P作一个平面平行于平面xOz,这样构造的平面同样垂直于y轴,这个平面与y轴的交点记为P y,它在y轴上的坐标为y,这个数y就叫做点P的y坐标;3.点P的z坐标:过点P作一个平面平行于平面xOy,这样构造的平面同样垂直于z轴,这个平面与z轴的交点记为P z,它在z轴上的坐标为z,这个数z就叫做点P的z坐标; 这样,我们对空间的一个点,定义了一组三个有序数作为它的坐标,记做P(x,y,z),其中x,y,z也可称为点P的坐标分量. 已知数组(x,y,z),如何作出该点? 对于任意三个实数的有序数组(x,y,z): (1)在坐标轴上分别作出点P x,P y,P z,使它们在x轴、y轴、z轴上的坐标分别是x、y、z; (2)再分别通过这些点作平面平行于平面yOz、xOz、xOy,这三个平面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 空间点的坐标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每两条轴分别确定的平面xOy、yOz、xOz叫做坐标平面;2.坐标平面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xOy平面(通过x轴和y轴的平面)是坐标形如(x,y,0)的点构成的点集,其中x、y为任意实数 yOz平面(通过y轴和z轴的平面)是坐标形如(0,y,z)的点构成的点集,其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专:空间距离的各种计算(含答案)doc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 空间距离 1.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和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垂直相交的直线,叫做这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在这两条异面直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 2.点到平面的距离 从平面外一点引一个平面的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3.直线与平面的距离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上各点到这平面的距离相等,且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和平面的距离. 4.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和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垂直的直线,叫做这两平行平面的公垂线,它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公垂线段的长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 题型一: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例1】 如图,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AB =BC =CD =DA =AC =BD =a ,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 (1)求证:EF 是AB 和CD 的公垂线; (2)求AB 和CD 间的距离; 【规范解答】 (1)证明:连结AF ,BF ,由已知可得AF =BF . 又因为AE =BE ,所以FE ⊥AB 交AB 于E . 同理EF ⊥DC 交DC 于点F . 所以EF 是AB 和CD 的公垂线. (2)在Rt △BEF 中,BF =a 23,BE =a 2 1, 所以EF 2=BF 2-BE 2=a 2 1 2,即EF =a 22. 由(1)知EF 是AB 、CD 的公垂线段,所以AB 和CD 间的距离为a 2 2. 【例2】 如图,正四面体ABCD 的棱长为1,求异面直线AB 、CD 之间的距离. 设AB 中点为E ,连CE 、ED . ∵AC =BC ,AE =EB .∴CD ⊥AB .同理DE ⊥AB . ∴AB ⊥平面CED .设CD 的中点为F ,连EF ,则AB ⊥EF . 同理可证CD ⊥EF .∴EF 是异面直线AB 、CD 的距离. ∵CE =23,∴CF =FD =21,∠EFC =90°,EF =2221232 2=??? ??-??? ? ??. ∴AB 、CD 的距离是 2 2 . 【解后归纳】 求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的基本方法: (1)利用图形性质找出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求出公垂线段的长度. (2)如果两条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与过另一条直线的平面平行,可以转化为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 (3)如果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在两个互相平行的平面内,可以转化为求两平行平面的距离. 题型二: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例3】 如图(1),正四面体ABCD 的棱长为1,求:A 到平面BCD 的距离; 过A 作AO ⊥平面BCD 于O ,连BO 并延长与CD 相交于E ,连AE . ∵AB =AC =AD ,∴OB =OC =OD .∴O 是△BCD 的外心.又BD =BC =CD , ∴O 是△BCD 的中心,∴BO =3 2 BE =332332=?. 又AB =1,且∠AOB =90°,∴AO =363312 22=?? ? ? ?? -=-BO AB .∴A 到平面BCD 的距离是36. 例1题图 例2题图 例3题图

可测空间,测度空间及σ代数的深入理解

可测空间,测度空间及σ代数的深入理解———概率与数理统计学习笔记 (1)可测空间是一个文绉绉的用语,本来很简单的事情非得搞的非常神秘。罗素上个世纪提出了一个悖论,使得集合论的推理发生了严重的危机,也就是说基本的假设按照通常的推理会出现问题,这个问题大家又解决不了,但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很多,既然解决不了那就不解决,把这个问题绕过去,于是可测集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不是对那种极端的情况处理不了吗,那就不考虑极端的情况,把能处理的情况放在一起,这样推论就不会产生矛盾了。X是任意集合,F是把X中极端的情况去掉后由X的子集所组成的集合,这样去掉了不能处理的集合,剩下来的都是可以处理的,所以(X,F)就叫可测集了,不知道这样解释能不能懂。 (2)空间往往是带有一定结构或运算的集合,而不是简单的集合。例如, 1、在集合X中的任意两个元素x,y之间定义距离d(x,y),d满足距离概念的基本要求,那么(X,d)这个二元组就叫做一个距离空间。有时候简称X为距离空间,但不能忘了那个d; 2、将集合X的一些子集放到一起记做O,要求O里的元素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对有限交和任意并封闭,包含X和空集,那么(X,O)叫做拓扑空间,O里的元素叫开集。这是学习概率论的必备空间; 3、如果在对X中元素之间定义了顺序关系<,满足一定的要求,例如传递性等,那么(X,<)叫序空间。 4、定义了代数运算的集合叫代数空间; 等等。数学的每个分支基本上都是在某个空间讨论问题,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集合。 (3)什么是可测空间呢?二元组(X,F),但是记住F只要满足三个条件就可以了,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对F中的元素定义测度了,所以F中的元素叫可测集。 但是这时许多人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认为对F加了限制,排除了一些不可测集。其实我们可以取F为X的子集全体,这时(X,F)就是一个可测空间,我们可以给F中的元素定义测度。 问题出在哪里呢?把可测空间和测度空间的概念混淆了,出在“定义测度”这个步骤!定义了测度(例如记做m)的可测空间叫测度空间,记做(X,F,m),是个三元组。 F取得太大,可能导致无法定义合适的测度。例如取R的全体子集作为F,那么我们没有办法将区间长度这个合适的测度概念定义在F的每个元素上,F太大了。缩小F为小一点的σ域F',使得F' 包括所有的区间,而且其中的元素都有测度L,而且L是区间长度概念的自然推广,就得到所谓勒贝格测度空间(R,F',L),F' 中的元素叫勒贝格可测集,而相应的测度L叫勒贝格测度。 所以可测空间中的可测集和测度无关,测度空间中的可测集和测度有关。

测度论

测度论 测度论是研究一般集合上的测度和积分的理论。它是勒贝格测度和勒贝格积分理论的进一步抽象和发展,又称为抽象测度论或抽象积分论,是现代分析数学中重要工具之一。测度理论是实变函数论的基础。 目录 定义 定理形成 一般定义 数学定义 相关定理 环和ζ代数 可测空间和可测函数 测度和测度空间 定义 定理形成 一般定义 数学定义 相关定理 环和ζ代数 可测空间和可测函数 测度和测度空间 ?测度空间上可测函数列的收敛 ?积分和积分平均收敛 ?环上测度的延拓 定义 测度理论是实变函数论的基础。 测度论

所谓测度,通俗的讲就是测量几何区域的尺度。我们知道直线上的闭区间的测度就是通常的线段长度;平面上一个闭圆盘的测度就是它的面积。 定理形成 纵观勒贝格积分和勒贝格-斯蒂尔杰斯积分理论,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三个基本要 测度论 素。第一,一个基本空间(即n维欧几里得空间Rη)以及这个空间的某些子集构成的集类即L(勒贝格)可测集或某L-S(勒贝格-斯蒂尔杰斯)可测集全体,这个集类对集的代数运算和极限运算封闭。第二,一个与这个集类有关的函数类(即L可测函数或某L-S可测函数全体)。第三,一个与上述集类有关的测度(即L测度或某L-S测度)。在三个要素的基础上,它们都是运用完全类似的定义和推理过程获得完全类似的一整套测度、可测函数、积分的定理(见勒贝格积分、贝尔函数)。测度论正是基于这些基本共同点所形成一般理论。 一般定义 对于更一般的集合,我们能不能定义测度呢?比如直线上所有有理数构成的集合,它的测度怎么衡量呢? 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先在每个有理点上找一个开区间覆盖它,就好比给它带个“帽子”。因为有理数集是可列集(就是可以排像自然一样排好队,一个个数出来,也叫可数集,见集合论),所以我们可以让第n个有理数上盖的开区间长度是第一个有理数(比方是1)上盖的开区间长度的2^n分之一。这样所有那些开区间的长度之和是个有限值(就是1上的开区间长度的2倍)。 现在我们让1上的开区间逐渐缩小趋向于一个点,那么所有区间的总长度也相应缩小,趋向于长度0。这样我们就说有理数集的测度是0。用上面这种方法定义的测度也叫外测度。

立体几何专题——空间几何角和距离的计算

立体几何专题:空间角和距离的计算 一 线线角 1.直三棱柱A 1B 1C 1-ABC ,∠BCA=900,点D 1,F 1分别是A 1B 1和A 1C 1的中点,若BC=CA=CC 1,求BD 1与AF 1所成角的余弦值。 B 1 2.在四棱锥P-ABCD 中,底面ABCD 是直角梯形,∠BAD=900,AD ∥BC ,AB=BC=a ,AD=2a ,且PA ⊥面ABCD ,PD 与底面成300角,(1)若AE ⊥PD ,E 为垂足,求证:BE ⊥PD ;(2)若AE ⊥PD ,求异面直线AE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 D 二.线面角 1.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为BB 1、CD 的中点,且正方体的棱长为2,(1)求直线D 1F 和AB 和所成的角;(2)求D 1F 与平面AED 所成的角。 1 2.在三棱柱A 1B 1C 1-ABC 中,四边形AA 1B 1B 是菱形,四边形BCC 1B 1是矩形,C 1B 1⊥AB , AB=4,C 1B 1=3,∠ABB 1=600,求AC 1与平面BCC 1B 1所成角 的大小。 B 1

三.二面角 1.已知A 1B 1C 1-ABC 是正三棱柱,D 是AC 中点,(1)证明AB 1∥平面DBC 1;(2)设AB 1⊥BC 1,求以BC 1为棱,DBC 1与CBC 1为面的二面角的大小。 B 1 2.ABCD 是直角梯形,∠ABC=900,SA ⊥面ABCD ,SA=AB=BC=1,AD=0.5,(1)求面SCD 与面SBA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2)求SC 与面ABCD 所成的角。 B C 3.已知A 1B 1C 1-ABC 是三棱柱,底面是正三角形,∠A 1AC=600,∠A 1AB=450,求二面角B —AA 1—C 的大小。 1 四 空间距离计算 (点到点、异面直线间距离)1.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P 是BC 的中点,DP 交AC 于M ,B 1P 交BC 1于N ,(1)求证:MN 上异面直线AC 和BC 1的公垂线;(2)求异面直线AC 和BC 1间的距离; C 1 A

空间直角坐标系与两点间的距离

11.6空间直角坐标系与两点间的距离 【知识网络】 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位置. 2.通过表示特殊长方体(所有棱分别与坐标轴平行)顶点的坐标. 3.探索并得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会求空间两点间的距离. 【典型例题】 [例1](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1,2,-3)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 ) A.(1,-2,3)B.(-1,2,3)C.(-1,-2,3)D.(1,-2,-3) (2)已知点A(-1,-2,6),B(1,2,-6),O为坐标原点,则O,A,B三点 A.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B.可以构成钝角三角形 C.可以构成锐角三角形D.不能构成三角形 (3)已知线段AB两端点坐标为A(2,-3,4),B(2,5,-3),则与线段AB平行的坐标平面() A.是xoy平面B.是yoz平面C.是xoz平面D.不存在 (4)点A(1,0,1),AB中点坐标为(3,-4,9),则B点坐标是. (5)与两点M(1,0,0),N(-1,0,0)等距离的点的坐标(x,y,z)满足的条件是. [例2]已知球心C(1,1,2),球的一条直径的一个端点为A(-1,2,2),求该球的表面积及该直径的另一个端点的坐标。 [例3]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已知C(0,0,0)A1(0,1,1),B(1,0,0),

(1)求面对角线的长度; (2)该三棱柱是否有外接球?若有,求出球的方程,若没有,说明Array理由. [例4]在三棱锥A—BCD中,AC=AB=DC=DB=2,AD=BC=1,求该三棱锥的体积.

【课内练习】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1,-1,2)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 ) .(1,-1,2)B.(-1,1,2)C.(-1,-1,-2)D.(-1,1,-2)2.点M(-2,4,5)在xoy平面,yoz平面,xoz平面上的射影分别是()A.(0,4,5),(-2,0,5),(-2,4,0) B.(-2,4,0),(0,4,5),(-2,0,5) C.(-2,0,5),(-2,4,0),(0,4,5) D.(0,4,0),(-2,0,0),(0,4,0) 3.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线段AB的中垂面是yoz平面,点A(1,2,3),则点B的坐标是()A.(-1,2,3)B.(1,-2,3)C.(1,2,-3)D.(1,-2,-3)4.在xoy平面内,到点(1,-1,2)距离等于3的点的轨迹是() A.一点B.一条直线C.两条平行线D.一个圆 5.点(4,-1,2)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是. 6.已知两点A(0,-2,3),B(2,1,x),|AB|=5,则x等于. 7.在y轴上任意一点M到点N(-2,1,3)距离的最小值是. 8.已知三点A(-1,1,2),B(1,2,-1),C(a,0,3),这三点能共线吗?若能共线,求出a的值;若不能共线,说明理由. 9.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部分顶点的坐标分别是 A(-1,-1,-1)B(-1,3,-1)C (4,3,-1)A1(-1,-1,3) 求C1、D1点的坐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