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衙北司之争

南衙北司之争
南衙北司之争

南衙北司之争前后期比较

李松竹

【摘要】南衙北司之争以德宗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后两期在朝宦攻守态势、斗争形势、皇帝态度等方面有诸多不同,这与宦官集团势力的膨胀过程有很大关系,是对宦官集团势力膨胀的过程的折射。

关键词:南衙北司之争、前后期、宦官势力

南衙北司之争是指唐朝时,宦官专权,引起朝臣与皇帝的不满,朝臣和宦官之间因此不断发生斗争。当时宰相官署在宫廷以南,称为“南衙”;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在宫城中,称为“北司”,朝臣与宦官的斗争故称“南衙北司之争”。

一、唐代历次南衙北司之争

唐代最为激烈的两次南衙北司之争是顺宗朝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文宗朝的“甘露之变”,实际上自“安史之乱”直到唐亡,南衙与北司之间的矛盾斗争几乎从未停止过。现将中唐以来南衙北司间的几次重要争斗罗列如下。

肃宗时,李辅国“求为宰臣……讽仆射崔冕联章荐己”①,朝臣崔冕、萧华不以合作。

代宗朝宦官陈元振诬陷兵部尚书来瑱,至其冤死,促代宗贬宰相崔冕,最后,太常博士柳伉上疏代宗,陈元振被流放而死。

代宗朝鱼朝恩“谋将易执政者以震朝廷”,②被礼部郎中相里造驳退。之后又“执《易》升坐……言鼎有覆餗象,以侵宰相。……(元)载衔之,未发”③,后来,宰相元载在代宗支持诛除鱼朝恩。

顺宗朝时则发生了二王八司马事变,王叔文、王伾谋夺宦官军权,被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所败。

宪宗时,“诏(吐突)成璀为行营招讨处置使,以左右神策及河中、河南、浙西、宣歙兵从之。”④朝官独孤郁、段平仲、白居易等以“自古无中人为大帅,恐为四方笑”⑤为由谏阻。吐突成璀出师经年无功,段平仲上疏要求斩成璀以谢天下,宪宗不得已将其贬为军器庄宅使,但不久又升为左卫上将军,知内侍省。后来成璀因贪污获罪贬,宪宗还想宽恕他,但由于宰相李绛“苦论其过”⑥,因此作罢。元和八年,宪宗召回成璀,为此,竟然罢李绛相位,再次任命成璀为神策军中尉。

文宗朝,朝官宋申锡谋诛王守澄失败,后来李训、郑注联合仇士良诛杀王守澄。李训、郑注之后又想将仇士良为首的宦官悉数诛杀,结果“甘露之变”中,宦官对朝官打开杀戒,公卿半空。

昭宗时,宦官杨复恭专权,“宰相韦昭度、张濬、杜让能等为帝言太中故事,抑宦官不假借,帝亦稍怨复恭横恣”⑦,“大顺二年,罢复恭兵,出为凤翔监军,不肯行,因丐致仕,诏可”⑧,之后杨复恭勾结藩镇,有废立之心,昭宗引藩镇将领李茂贞、王行瑜攻灭杨复恭。

昭宗朝,宰相崔胤先后促使昭宗赐死中官景务修、宋道弼,排摈宦官,崔胤、宦官各自联接藩镇,最终崔胤引朱全忠入朝,将宦官诛杀殆尽。

二、唐代南衙北司之争的前后分期

①刘昫《旧唐书》卷184《宦官传》,中华书局,第4761页。

②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7《宦官传上》,中华书局,第5864页。

③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7《宦官传上》,中华书局,第5864页。

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7《宦官传上》,中华书局,第5869页。

⑤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7《宦官传上》,中华书局,第5869页。

⑥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7《宦官传上》,中华书局,第5870页。

⑦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7《宦官传上》,中华书局,第5890页。

⑧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7《宦官传上》,中华书局,第5891页。

实际上,始于肃宗朝的南衙北司之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特点,德宗朝正式以宦官为神策军中尉,以德宗朝为界,可将南衙北司之争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德宗朝之前的肃宗、代宗朝,虽然宦官也掌禁军,但并未形成制度,李辅国、陈元振先后以“判元帅行军司马”掌管北衙六军,鱼朝恩任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知神策军兵马使,掌禁军。但鱼朝恩被诛杀后,代宗即将兵权收回,内官不复典禁军。

可见,在德宗朝之前,虽然也有宦官掌禁军,但并未形成定制,皇帝对兵权的归属拥有最终的决定权,禁军大权随皇帝的好恶在宦官与朝官之间辗转;而自从德宗朝“泾原兵变”之后,置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以宦官专任,自此直到唐亡,禁军大权始终控制在宦官集团手中。宦官掌禁军成为定制,导致朝宦关系、帝宦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此南衙、北司相争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南衙北司之争也因此可以德宗朝为界,换分为前后两期。

三、南衙北司之争前后期不同特点

总体而言,前后两期的南衙北司之争在争斗的攻防形势、斗争方式、皇帝的态度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

(一)攻防形势

攻防形势方面,前期时,宦官是处于主动的,往往是宦官先挑起争斗,朝官奋起反抗。肃宗时,先有李辅国“求为宰臣”,公然侵夺朝官首领宰相职权,然后方有崔冕的“吾臂可截,宰相不可得也”①,极力阻止李辅国入相;代宗时,先有陈元振诬杀来瑱、贬斥崔冕,方才有柳伉上疏请诛元振;代宗朝先有鱼朝恩“谋将易执政者以震朝廷”②及“言鼎有覆餗象,以侵宰相”③,方才有元载对之心生怨愤,并最终诛除鱼朝恩。由此可见,在肃、代两朝,历次大的南衙北司相争,多半是由北司宦官先挑起的,宦官在相争之中处于主动进攻的态势,而朝官则往往是奋起反抗。

但是德宗朝以后,攻防形势逆转,南衙北司之相争往往是朝官主动,朝官首先挑起,而宦官则疯狂反扑。顺宗朝“二王八司马事件”首先是王叔文、王伾等朝官集团试图削夺宦官兵权,以朝官宿将领神策军,其意图为宦官识破,俱文珍极力抵制,并逼顺宗内禅;宪宗宠幸吐突成璀,朝官不满,先是谏阻以成璀为行营招讨处置使,后又要求斩成璀以谢天下,宪宗想宽恕成璀贪污之罪,也是因为宰相李绛“苦论其过”④方才作罢,在这一系列的斗争中,未见,吐突成璀主动出击,而朝官则步步紧逼;文宗时先有宰相宋申锡试图诛杀王守澄,之后方有王守澄诬陷宋申锡,置其遭贬,旋被赐死;文宗朝的“甘露之变”作为南衙北司之争的高峰,朝官在其中主动进攻的态势更是明显,先有李训、郑注等人试图尽诛宦官,才有后来宦官集团对朝官集团的大开杀戒;昭宗朝,先有宰相韦昭度等人劝皇帝抑宦官,使得宦官头目杨复恭兵权被夺,并与藩镇相勾结,试图废黜昭宗;而昭宗晚年,也是先有宰相崔胤杀中官景务修、宋弼道,排摈宦官,后来才有双方相互援引强藩相攻。可见,自德宗朝后,特别是从宪宗朝起,在南衙北司的斗争中,朝官基本上是处于主动进攻态势的,而宦官集团则以守势为主。

(二)斗争方式

在斗争方式方面,前期双方的斗争主要是通过上疏等形式,争取皇帝的支持,皇帝的向背对双方胜负有着绝对性的影响。崔冕、萧华等人之所以能阻止李辅国入相,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得到了肃宗的支持,李辅国向肃宗请求拜相,肃宗以“未允朝望”为由拖延,并且在探得崔冕等人不支持李辅国入相后大喜,可见肃宗不愿李辅国入相,君臣相扶,共同阻止了李辅国入相。应该说,在这次斗争中,肃宗是取了决定性作用的。而代宗时陈元振的倒台也是

①刘昫《旧唐书》卷184《宦官传》,中华书局,第4761页。

②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7《宦官传上》,中华书局,第5864页。

③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7《宦官传上》,中华书局,第5864页。

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7《宦官传上》,中华书局,第5870页。

在柳伉上疏的情况下由代宗作出的裁决,鱼朝恩被元载扳倒,也是因为元载背后有代宗支持。可见在南衙北司之争的前期,皇帝的支持对于朝宦双方都极为重要,双方极力争取皇帝,由皇帝通过人事任免等政治斗争的方式来压服对方。

但是,自宦官掌禁军成为定制后,双方的斗争形式则多以政变、兵变等形势为主,发展到最后,双方甚至不惜借藩镇之武力铲除对方,武力斗争成为双方重要的斗争形式。顺宗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虽然双方都没有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但是对于禁军的争夺却始终是双方的斗争重点;文宗朝“甘露之变”在武装斗争、政变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李训、郑注完全是在采用冒险的方式,试图以极少的武装力量将宦官一网打尽,结果朝官反遭神策军屠戮;昭宗朝,杨复恭兵权被夺,勾结藩镇图谋废立,朝廷以禁军讨伐杨复恭,结果禁军大败,昭宗被迫引李茂贞、王行瑜等藩镇势力进讨杨复恭;至昭宗朝末期,宰相崔胤与宦官集团分别援引朱全忠、李茂贞,最终朱全忠以强藩之武力尽诛宦官。可见,南衙北司之争发展到后期,斗争形式已经转为武力相争,其中又分为三种形式,即争夺禁军领导权、军事政变、援引强藩,不管是采取哪一种形式,总之双方的斗争都是充斥着刀光剑影的血腥。

(三)皇帝的态度

皇帝对于朝宦斗争的态度在前期和后期也是不同。总体而言,前期时,虽然皇帝在某些权阉气焰过盛的时候会有意进行抑制,甚至是断然诛除,但是就宦官集团而言,皇帝还是极为信任的。从长期来看,肃宗直到德宗朝皇帝均在不断加强宦官的权力,虽然权阉李辅国、陈元振、鱼朝恩等或贬或诛,但是随着某个权阉的倒台,皇帝又会马上提拔新的宦官头目接替其职权。另外宦官集团的势力也日渐膨胀,兵权方面,由临时性的掌兵转为制度性的专任;行政方面,枢密使也由最初的临时性使职变为定制,两枢密使与两护军中尉最终成为所谓“四贵”。因此在前期,皇帝在朝宦斗争上,多是倾向于宦官集团的,除非某些宦官头目权力过度膨胀,一般而言,对于宦官集团势力的扩张是纵容甚至鼓励的。

但发展到后期,宦官集团已经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皇帝不可能再给予宦官集团更高的权力。同时宦官集团势力的极度膨胀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宦官废立弑君之事自顺宗起,不断发生。德宗之后的历代皇帝,只要不是特别昏庸之辈,对于宦官都是心存芥蒂的。因此在这一时期,皇帝一般是倾向于朝官集团的,试图借朝官之力,恢复皇权权威。

四、前后期特点不同的原因

事实上,前后期南衙北司相争的不同特点正好是宦官集团势力膨胀的折射。

就攻防态势而言,一般认为实力强者或者实力已经巩固者一般都会采取进攻的态势,反之则会采取守势,但在南衙北司的斗争中,情况恰好相反。前期处于攻势的宦官集团在当时实力并未达于鼎盛,而是正处于发展过程中,正是因为它的势力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因此,宦官要扩充势力,只有从朝官集团手中夺权,宦官集团势力每上升一个台阶都意味着朝官权利的被侵夺,这不仅造成了朝政的腐败,更是对于朝官集团乃至整个士大夫阶层利益的侵夺,朝官理所当然要起而反抗。而自宦官专任神策军中尉和枢密使之后,宦官集团的权力已经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不可能进一步的去扩张权力,因为以护军中尉为代表的宦官头目此时已经是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而作为刑余之人,他们不可能像王莽、杨坚等人行禅代之事,所以在权力至于顶峰之后,他们要做的就是固守已经获得的权位,势力的膨胀也就基本停止了。而朝官集团此时正好相反,原本属于他们的诸多军政大权现在均掌握在宦官之手,要恢复朝官集团权力,也只能从宦官手中夺权,于是南衙北司之争在后期便出现了朝官进攻,而宦官防守的形势。

就斗争方式而言,前期之所以以争取皇帝支持为主,主要是因为当时,皇帝对于朝宦双方都尚有较强的控制,朝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支持自不待言,宦官集团同样也得依靠皇帝的信任方能扩张势力,皇帝的向背就成为了双方斗争胜负的决定性力量,所以争取皇帝的支持成为斗争的主要形式。但是,到后期,宦官几乎垄断了军政大权,皇帝基本上已沦为宦

官集团的傀儡,此时,争取皇帝除了舆论上可占有一定优势外,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了。另一方面,宦官又掌有兵权,政治斗争在宦官强大的武力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因此朝官也只能采用与武装斗争相关的形式来与宦官集团斗争,或是密谋夺取禁军领导权;或以军事冒险诛尽宦官;或是依靠强藩消灭宦官,总之,宦官集团牢牢控制了禁军,使得朝官集团也不得不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

就皇帝的态度而言,前期时皇帝对宦官集团扩张势力采取放纵鼓励的态度,其原因就在于,此时宦官集团还处于皇权的卵翼之下,皇帝对于宦官是“习则不疑”①,势力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宦官集团还是皇权的支柱力量,因此,对于支柱力量皇帝当然是要采取偏袒的态度的。当然朝官同样也是皇权的支柱力量,但相比而言,他们先天就没有宦官让皇帝放心,因为宦官出身低贱,没有后代,社会关系远较士大夫简单,并且是刑余之人,即便权倾朝野,照样为士民所不齿,再加上当时安史叛逆、强藩林立的局面,使得皇帝对于朝官更是缺少信任感,因此,在南衙北司相争的前期,皇帝总体上是偏向于宦官集团的。然而德宗朝之后,形势逆转,宦官集团垄断禁军大权,之后,宦官又专任枢密使,宦官集团掌握了朝廷大权,宦官屡行废立、频繁弑君,宦官集团从起初的皇权支柱,转变为皇权的威胁,于是皇帝转而支持朝官,试图借朝官之力,恢复皇权威严。

综合以上三点,不论是攻守形势的不同;还是斗争方式的不同;抑或是皇帝态度的不同,实际上都源于一点,即前后期宦官集团的实力不同,前期宦官集团实力处于发展期,后期实力至于巅峰,前后期不同的特点源于宦官实力膨胀过程造成的前后期实力不同,同时前后的不同特点也从侧面折射出了宦官集团势力膨胀的过程。

综上所述,南衙北司之争以德宗朝为界分为前后期,前后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前后期的诸多不同均与宦官权利膨胀的过程有关,前后不同的特点并非双方矛盾的简单发展,而是整个中晚唐军政权力走向的反映。

①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7《宦官传上》,中华书局,第5857。

“龙象之争”——中印矛盾问题的因素

“龙象之争”——中印矛盾问题的因素 印度星期天卫报转载过一篇文章《加勒万战役后,中国士兵处于恐慌状态》并配文道:“我看过很多文章,也听过很多专家的意见,印度军队的士气比中国士兵高得多,印度军队在山区作战方面比中国军队有更好的训练经验。”与此同时,印度一位精英阶层的新闻记者也写道:解放军,特别是被要求在中印度边境服役的人,没有动力,因为他们要忍受身体上的苦难和低廉的工资。。。解放军依靠恐惧来提高效益。。。解放军对自己的职业没有信心。”以小见大,由此我们看出为什么印度在边境敢如此冒进。 追本溯源,龙象之争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边界划分问题。中印之间从未正式划定过边界线,但根据各自的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条传统的习惯线,在过往时期中双方皆相安无事。直至工业革命后,英国统治印度期间,英印政府为自身利益不断拓展疆界,致使中印边界问题放大并争议不断。 而在印度独立以后,尼赫鲁政府妄图以继承者的身份来继承英印政府的“遗产”,致信要求我国纠正我国在麦克马洪线上的立场,并要求将阿克塞钦地区的三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印度所有。而在我国打太极般地回绝了他们无理的要求后,印军便开始频繁越线修筑据点挑起流血冲突,并且专挑我国国内面临比较棘手问题时,比如80年代我国大裁军专心搞经济建设时期,90年代面临台海危机时期,千禧年后的奥运会时期,一直

到2017年的萨德部署时期和今年的疫情期间,印度从未放弃对于边界线的执着,始终保持着强大而坚定的信念对我国进行不间断的骚扰。对于他们这种持久无赖般的行径,我认为大致有以下两个因素: 首先,印度对于自我强大的自信和优越感。而他们强大的自信和优越感来自哪儿呢?我认为来自他们自身的“大国梦想”和基于宗教民族主义的群体思想。马克思认为:印度的历史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历史,使得印度的民族主义精英们的神经十分紧张。殖民时代,在目睹了作为“人上人”的英国人所顶着的各种光环、强势、受尊重、有地位后,成为同样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成为了他们理所当然的梦想,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印政府一直通过道义、宗教和政治手段对自我和印度民众塑造“印度必然成为大国”的心里事实,而其他国家看来正常的谈判和求同存异原则在印度人眼里也都统统成为了绥靖政策,基于此的“大国梦想”就成为了印度对外骚扰不断地外在因素。 印度的民族主义群体思想则是内在因素。虽然印度历史上被外族征服也屡次反抗,但是他们的独立不是通过自我流血革命而来的,这就导致了某些通过暴力才能革除的宗教统治和殖民统治遗毒一直被保留下来,比如种姓制度、神明至高等。而印度统治者为了统一将宗教制度和民族主义结合到一起形成了印度特有的宗教民族主义,即印度是神明的化身。这种充满封建激进思想的主义在促使印度独立后更是被奉上了神坛,于是印度在偏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演变成与周边各国纷争不断的局面。

抛开股权,从公司法的角度看宝万之争

抛开股权,从公司法的角度看宝万之争 2015年底,万科公司的股权之争曾引起广泛关注。社会关心的主要是宝能系与万科管理层争斗的结果。但在公司法研究者眼中,消息面、价值判断本身并非重点,更紧要的是从公司治理和资本属性上更客观地审视宝能系并购万科本 身的利弊得失,以及万科管理层在公司治理中应有的地位与 作用。 >>>>资本无善恶,但资本进入公司后对其治理结构的影响却至关重要 首先,秉持“资本无善恶”的立场,也就无恶意收购一说。“恶意收购”的指称更多是一种价值判断,非对收购过程的客观评述。而敌意收购系站在被并购公司管理者或者实际控制人角度来看待并购,是一个中性词,能更好地体现研究者的中立立场。在资本特性的认知方面,处在一旁的观察者应少一些价值判断,多一些理性分析。 其次,虽说资本无善恶,但资本背后的秉性,确实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资本背后的企业所代表的管理理念,资本对公司管理层运作可能的改变,才是最为重要的。现代公司运营中,绩效评估、激励机制和治理机制的架构,被认为是最至关重要的。而公司内部的可归责性(accountability)又被认为是实现上述架构的重要手段。成熟市场中的若干商业惯例、发

达国家的公司法本身,以及国家的社会规范等非法律执行机制,都能够促进上述原则和机制的达成。而在法制还并不特别完善的中国,如果控制股东本身忽视上述制度,继续坚持原有的路径依赖,对被并购公司而言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万科作为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方面的示范意义明显。就客观情况看,宝能系成为万科大股东,除了资本以外的“溢价”非常小,既没有值得推崇的管理经验,也没有国际化的背景。资本“野蛮生长”的经验可能给本就稳健、低估值的万科,就管理理念上的冲突带来不小的忧虑,而激进的金融资本与万科的文化也可能水火不容。 >>>>公司的目标应该是公司利益最大化 公司的目标是最大化股东利益么?答案是否定的。无论公司的大股东是宝能还是华润,管理者是王石还是其他人,万科作为上市公司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公司利益最大化。 传统理论认为:公司的所有者系“股东”,股东拥有公司,公司的唯一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公司应当服务于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股东价值论”正在逐步瓦解,越来越多的成功企业家亦表示:企业的主要目标不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而是服务于客户利益。股东至上(shareholder primacy),并非上市公司的首要目标,如杰克·韦尔奇所言:“股东价值导向一些突出的问题,会导致短期利益最大化,导致管理者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由某个人独立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凝集所有中西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才能够逐渐完善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

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但更是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建立起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新型整体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将现代科学微观化的优势和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些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2]等,都是将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典范。这种结合要求研究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医理论的造诣。所以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和努力提高中医素养。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物的合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提高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等,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泛泛的中西药物合用是否科学、是

中印龙象之争是一种不同文明的冲突

中印龙象之争是一种不同文明的冲突 雷柳青(文) 中印同为文明古国,同为10亿量级以上人口大国,同为金砖国家和发展速度最快新兴经济体国家。近年来,中印龙象之争被炒得沸沸扬扬,印度将复制中国模式,成为下一个中国成为西方主流媒体热词。但如果深入研究中印两国的文化和国民性差异,你就会发现中印龙象之争不是两个人口大国的竞争,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的激烈冲突:中国人在文化上更像犹太人、德国人,甚至是非洲黑人,而一点不像印度人,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是两矛盾并对立的文化;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印度人不理解,印度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更不理解! 中印两国虽同为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由于被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阻隔,从古至今中印的交往并不很频繁,相互之间发生战争也很少,历史所见只有唐朝的牛人王玄策从当时的尼泊尔借七千骑兵灭了印度的摩揭坨王国。玄奘西天取经到印度取回佛教经典,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在印度式微后,在中国反而发扬光大,为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最大影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佛教虽然传入中国,与中国的道教和主体文化儒家融合,却没有改变中国文化的主体特性。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则更小。 中国是全世界最世俗化的国家,从古至今,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基本上没有宗教信仰:即使有信教的也是临时抱佛脚,完全功利化的信仰,并不真心对神顶礼膜拜。其实中国古代的商族人是很信鬼神的,屁大一点事都要占卜问神,所以甲骨文记录的基本是“卜辞”。周人成为统治者后,鬼神的地位大为下降,更重视现实的人。特别是孔子出,倡导“不知人焉知鬼?敬鬼神而远之”,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奠定中国世俗文化的底色。中国人敬的神也不过是英雄祖先的化身。中国的人本文化根深蒂固,天地人谓之三才,人为万物之灵,人的地位远比动物高。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因陶俑像人形,是对人的极大不敬!中国文化还有深深的民本传统,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然,这实际上做不到,但影响还是很大的。

万宝之争

] 管理学院专业学位大作业课程名称《中国制度环境》

一、名词解释 一、制度 制度是指由相关部门制定的法规性的规章制度,或者是大家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共同认可的文化道德制度。其中法规性的规章制度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制定或颁布的具有法规性或是约束力的法规、章程、制度和公约等,受法律法规的约束,比如学校校规就属于学校颁布的一种规章制度;而伦理道德制度则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一种非官方的制度,包括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不受法律上的约束和限制,但是受到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比如企业文化就属于这种非正式制度。 二、个人习惯 习惯指长期形成的一种重复性的生活方式或是思考方式,有生活习惯、阅读习惯、消费习惯等等,是基于或者出于本能而行事的一种心理定势的影响而行事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的状态和行动的结果。 三、群体习俗 群体习俗是指群体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一种不假思索的模仿而形成的一致性行动。比如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爱吃米饭;美国人喜欢吃汉堡、三明治等快熟食品;欧洲人热爱甜品等等。还有类似城市的地方风俗,比如某地区说自己的方言、有自己的嫁娶的方式等等。

四、惯例规则 惯例规则可以理解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中较长时间驻存并对 人们的行为有较强约束、规制与调控力的一种显俗;而这种作为显俗的惯例一旦形成,它就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比一般习俗有更强的规约性,从而对人们的社会活动有一种近乎于程式化的约束,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自愿遵守的一种规则。 五、正式规则 正式规则是指“主权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到明确的细则再到个别的契约,共同约束着人的行为。 个别人违反习俗或惯例的行为会导致社会绝大部分人的福利损失,因此社会会自发的选择强制机构或第三方来维护自发的秩序,监督并强制每个人按照某种习俗或惯例进行策略选择并惩罚违反的人;由此非正式规则会过渡、转变成为正式规则。

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 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当今中医、西医、中西医是三个独立的医学科学理论体系。 中医、西医都已有明确的含义,中西医却是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四十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 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而且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 启示及深远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医学”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很多患者都选择病情危急是用西医诊治,而在病情稳定以后选择用中医诊治。虽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但也算是中西医结合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西医也在飞速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岀了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医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使得西医需要从传统中医中获得补救。而中医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不注重实体器官 组织的规律治疗见效慢。这就要求了两者的结合,相互渗透和吸收融会贯通,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一般说来,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 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长。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 医结合临床诊疗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的大量病例,确定了许多种病的中医治疗效 果。在总结辨证论治的规律时,我们就会归纳岀各种病的常见证型,这样就发展成了西医的辨病 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医和西医的分型依据是不同的,例如西医常以 病理组织学变化,局部的功能变化或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属性作为分型的主要依据,而中医则常依 据整体的反应性或功能变化。但由于中医西医的着眼点和依据等各不相同,所以在疾病分型中中 医和西医的证型只能相互补充而不能相互代替。祝世讷教授在他的著作《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中提到:辩证和辨病相结合的理论意义在于,不是把’证’与’病’一一对应得合并起来,而是要科学的阐述各自特定的内容与特点,客观的把他们放在恰当的位置,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交 叉的就是交叉的,想关的就是相关的,无关的就是无关的;进一步还应理清’证’、’病’与现在尚未认识清楚的、将来会认识清楚的那些新病的关系;把所有这些都融合到新的疾病概念和疾 病谱系中,走向一种新的更高水平的统一。 中西医医学结合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有某个人单独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逐渐的完善。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 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六十到七十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辩证分型的方法分析疾病,并开展研究,已经岀现了一批 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八十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 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 层次。总之,中西医结合 40多年的进展是重大的,成就是显著的,无论是在中国医学史还是世界医学史,都开拓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显示岀巨大的发展潜力。现有研究成果的临床价值、理论价值可能仍是有限的,但其学术意义、历史意义却是深远的,在许多方面可能超出了我们今天已经看到的那些价值。 作为一名中西医临床的医学生。我认为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学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作为一种 新生事物,其明显的幼稚性伴随着其强大的生命力一起显露岀来。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实现 比设想的要难得多,我们现在所达到的,仅仅是长途道路的一个站点,与目的地的距离很远而且 前方的道路仍不平坦,在新世纪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更加严峻,新的发展需要从研究和解决这 些问题着手。在我看来中西医结合进程应该由中医主导。人们经常指责中医学是不科学的落后的。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简介

中西交融,守正创新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欢迎你 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格物致理,辨病论因,中西方医学在这里碰撞交融、创新发展的思想在这里律动交响。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始终秉承中西医结合,践行中医药现代化的初心和使命,历数载耕耘,为中医药现代化事业输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传承岐黄经典,再发时代新声。如果你有心钻研中医经典理论,为传统医学科技赋能,守正创新;或者矢志成为杏林高手,悬壶济世,普救含灵之苦,这里便是你最好的舞台。广募有志之士,共攀医学高峰,我们在南方医科大学等你。 一、专业概况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同时也是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二、专业特色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中西医结合临床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隶属本学科有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享有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平台; 形成中、西医结合,理、工、医多学科交叉的特色。充分利用综合性医科大学的优势,培养医学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医学人才。 1.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中医思维能力培养,注重创新能力提升。 三、培养模式 四、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员工81人,博士后7人。其中正高21人,副高23人,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6%,博士生导师15名、硕士生导师24名。现有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人才称号16人次,省名中医等省级人才称号29人次。拥有以院士、国家教学名师、中央保健医师、国家教学团队为代表的优秀教师队伍。

五、教学资源 本专业享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1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各类“金课”、精品课程30门。享有国家级临床技能中心、馆藏460万册资源的图书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人体博物馆等。拥有南方医院、佛山市中医院、南京市中医院等26家临床实践教学基地。 1.教学团队及课程建设

中印边界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 随着中国和印度综合国力的增强,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中的卓越表现,国际社会先后出现了“亚洲世纪”“龙象之争”等关于两国关系的提法。不容否认,中印关系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两国综合国力提升迅猛,在经济、外交等领域存有共同点和互利点;另一方面,边界争端问题仍是影响两国边界安全的主要因素,也对两国关系深入发展有深刻影响。 中印边界安全问题事关和平与发展大局,没有边界安全,发展就不可能得到根本保障,政治互信、军事互信、经贸和民间交往也就不可能具备跨越发展的前提。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印边界安全问题,最迫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起多层次、多方位、互信的边界安全机制,只有这样,中印战略伙伴关系也才能真正走向更高的层次。 中印关系已经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无论从经济、军事还是地缘政治等角度来分析,中印边界安全对亚太地区和全球安全格局都有重大影响, 21世纪是亚洲世纪,刚刚过去的第一个十年,中国面对的周边安全环境日益复杂和严峻,而强国复兴的梦想需要保持中印边界安全,更需要保持稳固的周边安全环境。因此,对中印边界安全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有其现实性和迫切性,它既是推动边界争端等影响两国关系深入发展的现实性问题解决的需要,更是适应复杂的地区和国际环境的需要。 一、中印边界问题概述 1、边界争端问题的形成 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产物,在此之前,中印关系稳定,不存在边界纠纷。英国占领印度后,英印政府为扩大其殖民利益,利用中国国内的混乱局面,在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上刻意避开中国政府代表,与西藏

地方代表擅自、秘密签订了非法的《西姆拉条约》,划定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若按此线来划分中印边界,印度就能获得大片原本属于中国的土地,并能将边防线向中方一侧推进。此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历代中国政府一直拒绝承认其存在。事实上,英国政府在当时及以后的较长时期内也未公开承认过这一条约印度独立后,在中国和印度边界问题上并未完全摆脱英国殖民者的影响,反而是继承和推进了把中国西藏变成印度“缓冲国”的战略意图,正是基于这种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和利益诱惑,印度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视为中印边界线,并积极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和“蚕食政策”,还不顾历史事实私自篡改地图。事实上,从历史记载和实际控制情况来看,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只是在长期的实际控制过程中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且有东段、中段和西段之分。印度独立后,特别是尼赫鲁政府时期,印度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反对和谈判主张,利用蚕食等多种策略和手段,强行侵蚀中国领土,以图造成事实占领的战略优势,还在西藏问题上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并最终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恶化。1962年,由于印度的进攻和挑衅,中印两国爆发了边界战争,即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边界战争后,中国和印度的外交关系几近中断,加上受美苏争霸影响,之后的十几年间,两国关系并未得到缓和。从1976年开始,两国关系才逐步解冻、恢复,实质上直至1988年时任印度总理的拉吉夫·甘地访华,中断28年的中印政府首脑访问才得以恢复。边界战争给两国关系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以致近几十年来中印两国在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其严重制约。事实上,两国边界安全的格局也就是在这一战争后基本形成,并逐步维持和稳固下来。 2、中印边界安全现状 现在,中印在边界争议地区的分歧仍然较大,特别是在东段和西段,“在东段,印

关于宝万之争的研究报告

关于宝万之争得研究报告 一、宝能与万科得简要情况 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能集团)成立于2000年3月,注册资本3亿元,总部在深圳,姚振华就是其唯一股东。宝能集团旗下包括综合物业开发、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民生产业等五大板块,下辖宝能地产、前海人寿、钜盛华、广东云信资信评估、粤商小额贷款、深业物流、创邦集团、深圳建业、深圳宝时惠电子商务、深圳民鲜农产品多家子公司。这次涉及宝万之争得子公司主要就是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钜盛华)与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前海人寿)。 钜盛华成立于2002年,由深圳宝源物流有限公司、深圳市浙商宝能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市宝能创赢投资企业(有限合伙)与宝能集团等四家股东共同投资,实缴资本163、04亿元,其中宝能集团占股67、4%。前海人寿成立于2012年2月,注册资本85亿元,钜盛华占股51%,负责人为姚振华。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为,1991年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经过二十多年得发展,成为国内最大得住宅开发企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入选《福布斯》“全球200家最佳中小企业”“亚洲最佳小企业200强”,多次获得《投资者关系》等国

际权威媒体评出得最佳公司治理、最佳投资者关系等奖项,连续八次获得“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确立了在住宅行业得竞争优势。在万科上市以后,华润集团作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在长达十五年得合作中,不参与经营管理,管理层主导企业发展得模式,一直被业内瞧作企业治理得典范。 二、宝万之争得本质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之争 (一)分散得股权结构埋下争夺隐患。据WIND资料,当前万科总股本11,039,152,001,其中A股发行总量为9,724,196,533,流通市值1,925、39亿人民币元;香港H股当前发行数为1,314,955,468,流通市值217、76亿港币。万科作为上市企业,股权分散,前十大股东占股比为55、41%,管理层占股为0、19%。宝能集团正就是瞄准了万科股权分散得情况,通过“2+7”得模式,分三个阶段,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第一阶段,主要就是用前海人寿得保险资金购买,共斥资104、22亿元,其中包括万能险账户保费资金79、6亿元与传统保费资金24、62亿元。第二阶段,通过钜盛华大举买入万科。这一阶段钜盛华以自有资金约39亿元,以1:2得杠杆撬动券商资金约78亿元。这期间得杠杆主要就是通过与中信、国信、银河等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与收益互换实现得。至此,前海人寿与钜盛华持股万科比例合计超过15%。第三阶段,就是在2015年9月份为后,宝能得“金主”从保险与证券变成了银行。这一阶段,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两种方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西医学和中医学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两大医学理论体系,它们指导着我们进行日常的医学实践,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有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则兼收并蓄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处,能够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的医药理论和方法,在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任何一种医学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水平与疗效。因此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现就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浅述,以抛砖引玉,更合理的认识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结合疾病的诊治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

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结合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结合中医治法治则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理攻下、补气养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则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摸清用药规律,筛选方药,进而对适用该治则的有关方药进行药理作用、成分、配伍机制的实验研究,再将所取得的认识放到临床实践中验证。 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与西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证”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

简析中美汇率之争

1中美汇率之争解析 1.1中美汇率之争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汇率政策越来越多地成为经济外交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总量的持续扩大,汇率问题就逐渐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问题:自克林顿政府以来,美国不断以“中国政府操纵汇率,导致中美贸易中美方出现大量赤字”为名,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实施浮动汇率制度,要求人民币升值;而中国政府则坚持根据既定目标循序渐进且自主地推行市场化取向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其实美国针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起已经初见端倪。早在1994年, 美国国会就曾企图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名单,目的是阻止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尤其是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 积累了对美国大量的贸易顺差,于是在2003年2005年间, 美国国会再次针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挑起争端, 指责人民币汇率长期低估是造成美国对中国大量贸易逆差的原因。此后,我国央行于2005年7月21 日宣布人民币兑美元比价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自此,我国开启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时代。自此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已累计高达近22% ,但是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却未见明显缓解。随着2007 年8月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并迅速演近年来,中美两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争锋不断升级,以至于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最敏感话题之一。对此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决策的战略考量是相当复杂和周密的。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采取咄咄逼人策略的真正原因,是美国人认为人民币“被人为的”低估从而造成了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和国内就业岗位被中国挤掉。人民币汇率在中美关系中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中美关系的互动和演变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 1.2中美汇率之争的深层原因分析 目前,中美汇率交锋的分歧在于人民币币值的确定上,面对美国和其他地方的许多决策者和经济学家宣称,中国人为地将其货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在低水平,使得出口商品更廉价并使中国在全球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由于中国拒绝了要求其重估货币的呼声,并宣称任何向其施压的努力都将适得其反,进而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因此,以下将从五个角度剖析中美汇率交锋的深层原因:

中西医差别

中西医的区别在于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中医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有机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本身有自我防御、自我修复功能。因此,中医的主要工作,就是激发生命体的潜在能量,发挥人体自身力量来治疗疾病。而西医则把每一个病症看成具体而微的,仔细研究每一个病症的特点,并针对病因进行直接治疗。 【中西医的差别】 中医是临床医学,是中医先贤们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创建了…理?…法?…方?…药?闭合的环形理论,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完善。无论社会怎样进步它的理论体系都不会改变,可变的是不断进步和完善。 西医是实验室医学,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它理论的形成是开放的,是不断走向微观的,它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走向细化和分支。 中医所使用的药品完全来自自然,每一味药都是一个复方,很多药品都有双向调节作用,而且它的作用不一定是主要成份,是以人为试验个体的,然而有毒药品能治病以成为中医的共识,近几年利用剧毒药品砒霜溶液静脉滴注治疗白血病收到明显的效果,并受到西方国家的青睐和引进。 西医所使用的品药是实验室的产物,它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是以鼠为试验个体的,有很多药品有很多毒付反应。 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东西,本身就存在一些不太科学的东西,需要继承和发扬,更需要实事求是评价中医,正确认识中医。中医的科学性就在于中医本质中最精粹的东西。现代医学是建立在实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为那个时代已经开始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由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必然的医学进步。中医是在她哪个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医学模式,中医与西医只是认识疾病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而已。中医是临床医学,难道西医就不是根于临床的?西医用所谓的毒药,难道中医所用的中药就没有毒,砒霜中医也用,这难道是中医的区别?中医发展的那个时代不可能有技术获得纯单体化合药物,如果能的话,她也必然会利用纯单体化合物。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是她认识的疾病观点与西医不同,是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配伍用药”观点造成了两者不同的处方用药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区别西医所用的化学药,只要你专心去用,你大可用中医的理论去运用它,如何配伍运用到临床中,现代医学的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也可用中医整体观去整合,自可对人体更有具体的整体、全面去认识。 中医和西医其实都是针对人体的医学,如果扣除语言表述方面的不一致(中医通常从功能方面对人体进行划分,而西医一般通过解剖结果对人体划分),两者在生理学方面完全相同,比如中医里经络实际上是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等功能的综合表述,藏器是静脉血转化为动脉血所涉及的器官的功能的表述,腑器是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的部位的功能的表述等等,但两者在病理学上完全不同,西医假定所有疾病都是由于病灶引起的,消除了病灶就可以消除疾病;中医则假定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于人体内环境不正常引起的,消除了这种内环境的不正常就可以消除疾病。所以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不可能结合到一块儿。 中医是国粹,是一门总结、归纳、辨证的科学,如易经一般,一定要继承发扬;西医是现代实验科学,讲究事实与实验结果。 殊归同途,都可以治疗疾病,但互有不足,相互结合,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良药苦口(从医学角度看东西方文化思想差异与处事为人观)

宝万之争的分析与启示_徐世清

【摘要】持续逾一年的“宝万之争”折射出中国的证券市场中的不完善之处,犹如美国上世纪80年的并购潮一样,上市公司被恶意收购,重组拆分,资本大鳄在资本市场中纵横捭阖。上市公司构建一个有效的反恶意并购机制已经是当下必须面对和不可回避的重大实践课题, 这对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的资本市场来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因此, 市场参与各方特别是上市公司要高度关注市场化并购到来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立足于未雨绸缪, 通过改变公司治理的思想观念、调整和修改公司章程内容、储备反恶意并购手段以全力构建起有效的反恶意并购机制。 【关键词】恶意收购;上市公司;反恶意收购 万科(02202.HK),吴晓波笔下“中国公司30年发展至今最值得骄傲的标本之一”,作为风云企业,总有风云人物次第登场弄潮,先是“地产教父”王石,而今又有“潮汕后生”姚振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一场沸沸扬扬的“宝万之争”,持续一年尚未平息,并正在向更为复杂的纵深发展。前不久恒大人寿也疯狂购入万科股票,那么在这次“宝万之争”中,“野蛮人”宝能是恶意收购吗? 恶意收购,顾名思义,就是不怀好意的收购,一般而言,根据目标公司管理层对收购方实施交易的态度,公司收购可以分为善意收购(Friendly Acquisition)与恶意收购(Hostile Takeover)。善意收购是指收购方的收购行为得到了目标公司管理层的配合。恶意收购是指收购方的收购行为得到目标公司管理层的强烈抵制。在一般情况下,恶意收购方由于不能获得目标公司董事会的合作,只能绕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直接寻求与目标公司的股东进行交易,只能采取股权收购的交易形式。恶意收购(Hostile Takeover)是指收购方的收购行为虽然遭到目标公司管理层的抵制仍然强行实施,或者没有事先与目标公司管理层进行沟通而单方提出公开收购要约。恶意收购以强烈的对抗性为表现特征。所以从以王石,郁亮为代表的万科管理层是不欢迎宝能成为万科的大股东,2015年12月17日的王石内部讲话曝光,他表示,不欢迎的理由很简单——信用不够。万科是上市公司,一旦上市,谁是万科的股东,万科不可能一一选择,但谁是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万科应该去引导,不应该不闻不问。万科总裁郁亮12月18日对外表态,称作为万科的管理层,有责任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并肯定华润作为大股东的表率作用。“在重大问题上,我与王石始终保持完全一致,并且没有任何理由不保持一致。”郁亮强调。所以,宝能系基本是在对万科进行恶意收购。 既然基本确定宝能是属于恶意收购,那么万科的管理层可以做出哪些的反恶意收购的行动?常用的反恶意收购的策略有:(1)驱鲨剂条款。驱鲨剂条款是指目标公在公司章程中设置某些障碍性条款,从而增加收购方进行收购所需的成本,也叫做豪猪条款。常见的驱鲨剂条款包括:①交叉董事会任期制。②绝对多数条款。(2)毒丸计划。毒丸计划既可以作为防御性策略,也可以在恶意收购发生时启动。(3)白衣骑士。目标公司在遭遇恶意收购时寻找另外一家公司,亦即所谓的“白衣骑士”,作为新进入的购买者,以更高的价格来对付恶意收购方。(4)焦土战术。指目标公司面临被收购的威胁时,采用各种方式来有意恶化公司的资产和经营业绩,不难看出,这往往是一种两败俱伤的策略。(5)资本结构调整。当面临收购时,目标公司会采取各种措施调整自己的资本结构,以避免被收购者收购,常用的两种调整方法包括股票回购及管理层收购。(6)寻求法律支持。寻求法律支持往往是目标公司在遭遇敌意并购时常用的手段。“目标公司在收购方开始收集股份之时便以对方收购的主体资格、委托授权、资金来源、信息披露等方面违法违规为由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确认对方的收购行为无效。”从提起诉讼到具体审议以至裁决,都需要一段时间,目标公司控股权股东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商议对策捍卫控制权。通常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地在诉讼中取得胜利,而是争取时间进行反收购策划。 这次“宝万之争”对于上市公司尤其是低估值的公司而言,有几个启示与建议:首先,提高恶意收购方的收购成本。提高恶意收购方在收购时面临的现金支付压力,主要的方法是:抬高股价或者增加目标公司财务负担,以增大并购方的偿债压力。其次,以尽量减少策略对公司利益损害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减少自身对恶意收购方的吸引力。可选用的策略包括出售或是抵押部分优质资产;适度举债增加企业的财务和经营风险;或是发动舆论的力量,减轻恶意收购方的关注。再次,在不伤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前提下,在公司章程中加入驱鲨剂条款,作为防范恶意收购方的预防措施。同时,为避免董事会在反恶意收购的过程中滥用职权,应确保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实际决定权归属于股东大会。最后,虽然我国现有的法律对于反恶意收购的规范尚不完善,但是为了拖延收购进程,争取宝贵的时间进行反并购策略的部署安排,目标公司应积极寻求法律的支持和帮助,找出恶意收购方的违规行为对反恶意收购这场战争来说,往往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旭东.不同金融市场条件下杠杆收购模式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 [2]任海斌,益智.美国20世纪末的收购接管与公司治理--兼评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8):44-47. [3]艾正家,王鹤林.上市公司反恶意并购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5):54-57. [4]邱大梁,陈剑.上市公司收购中的恶意收购问题及对策[J].证券市场导报,2004,(12):62-65. [5]吴佳雯.我国企业反恶意收购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4,(21):112-113. [6]方基志.浅议上市公司对恶意收购的攻防[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13-15. “宝万之争”的分析与启示 徐世清 长安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4 ? 66 ?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之我见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之我见 本文简要回顾了半个世纪中西医结合医学在防病治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与研究新药、人才培养和机构设置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并介绍了结合医学的国际现状。认为是医学自身的发展和医学发展新模式给了中西医结合的更多机遇。结合是必然,但结合又是个过程。如果将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和内容表达为交叉兼容、互补结合和结合创新,就目前国内总体而言是创新还不多。在展望未来时,作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同仁,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和总结,以求真、求实、求新的科学态度,在各自所从事的专业内外去努力寻找交叉点和结合点,在新的世纪里,中西医结合医学从基础性研究到临床应用,从医到药,特别在创新性研究方面当有更多突破。 1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学科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疾病防治的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出发,一直予以高度的重视和积极支持,因此有了长足发展。如今的状况是: 1·1 防病治病方面创立了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断与治疗模式和方法。由于采用辨病和辨证结合、微观与宏观结合,无论是临床应用还是在理论上都有所创新。如骨折的动静结合治疗、部分急腹症的非手术治疗、多脏器衰竭的综合治疗、运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心脑血管病,以及对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皮肤病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对针刺镇痛、中医脏象的研究等都已有较为丰厚的积累,己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现代化的诊疗规范和标准。 1·2 运用现代技术研究和开发传统中草药方面如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再到人工合成,从砒霜中分离三氧化二砷和四氧化四砷,从五味子中提取联苯双脂,从川芎中提取川芎嗪,从青黛中提取靛青红,从苡仁中提取苡仁内脂,从丹参中提取丹参酮等,所制成的制剂有些被准入欧美医药市场,有些被WHO推荐为常规用药。 1·3 从人才到机构中西医结合医学已形成体系 (1)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11月10日发布的于1993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学科分类与代码》已明确将“中西结合医学”列入。(2)从培养本科到培养硕士、博士的教育基地已初具规模。其中已有7所院校建立了中西医结合7年制本科教育,己有一批博士后流动站。(3) 50年代中期以来,已培养出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7000余人,全国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已逾10万。(4)中西结合如今己深入到中医医院和西医医院各科室从业人员的医疗活动中,就经政府批准的各级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专业概述 专业代码:100601K[1] 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专业理论、临床诊断、预防、治疗技能的高级医学人才 主要课程 中西医临床医学主要课程:医用基础化学、生理学、中医基础理论、免疫学、微生物寄生虫学、医用生物学、药理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人体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方剂学、传染病学、生物化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精神病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影像学、针灸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眼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及中西医结合急症学等。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五年制、理科或者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专业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就业方向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健、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报考临床医学各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及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可在各级各类医院、高等医学院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科研院所从事西医、中西医结合或中医专业医疗、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 相关考试 汕头曙光整形美容医院https://www.360docs.net/doc/cd1185880.html,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