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_基于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检验

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_基于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检验
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_基于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检验

第32卷第6期财经研究V o l132N o16 2006年6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 no mics Jun12006

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

的影响分析*

)))基于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检验

黄赜琳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

摘要:文章根据国内外经济波动的不同特征,构建了用于研究中国经济波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供给角度考察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在RBC模型框架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在固定劳动和可分劳动RBC模型中,技术冲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二是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供给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技术进步对改革后的产出、居民消费和就业都产生了正向冲击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效应较小,致使我国的劳动需求增长率明显小于劳动供给增长率,劳动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导致就业波动较为平缓、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技术冲击;劳动供给;可分劳动;RBC模型;经济波动

中图分类号:F22410;F0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52(2006)06O0098O12

一、引言

在RBC模型的研究中,固定劳动RBC模型假设行为人在各期投入数量相同的劳动,这有助于简化模型,但却导致无法检验模型对经济周期中关于就业特征事实的解释。从生产要素看,劳动是最主要的因素,考虑到消费和闲暇之间的替代可以成为一个方便的研究起点,Lucas和Rapping(1969)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框架中对劳动供给变动进行了开拓性尝试,而后Kydland和Prescott(1982)、H ansen(1985)、Coo ley(1995)等大多将劳动作为内生变量引入RBC模型加以研究。内生劳动RBC模型有可分劳动和不可分劳动两种类型,这两类模型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为Kydland和Prescott(1982)、H ansen (1985)。不可分劳动模型与可分劳动模型的主要差别是前者引入了劳动的非凸性,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在可分劳动模型中,总工时数的变化是由工人对工时数的调整所致,因而工时数的所有变化都是由工人工作的努力程度变化所

收稿日期:2006-01-12

作者简介:黄赜琳(1976-),女,福建泉州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

#

98

黄赜琳: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

引起。而在不可分劳动模型中引入了劳动概率,工人要么从事固定时间的工作,要么不工作,因而工时数的所有变化都是由就业变动所引起。

国外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引入了非凸性的RBC模型能够有效地解决/就业变化之谜0问题,即预测的就业波动远不如实际大,因此,以后的大多数RBC模型都纳入了不可分劳动的假设。近年来,关于内生劳动RBC模型的经验研究非常丰富,Gomes、Greenw ood和Rebelo(2001)、V eracierto(2003)等将工作搜寻机制引入RBC模型,很方便地解决了自愿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问题,搜寻过程放大了生产率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宏观经济总量指标的周期部分所显示出的持续性。而Decicio(2003)、H all(2005)等则将名义工资刚性引入RBC模型,用以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周期性特征,名义工资刚性也放大了生产率冲击的影响,预测劳动份额是逆周期的,工资是非周期的,且与实际情况相符。类似地,Altig、Christiano、Eichenbaum和Linde (2005)考察的是资本价格刚性的情况。Chang和H o ng(2003)则把资本利用率引入基本模型中,由于资本利用率的变化和资本的变化相互抵消,因此资本变化将变得不再重要,技术和劳动成为影响产出的主要因素,这类模型能够比较理想地模拟经济周期中的就业变化。此外,H alevy和Nason(2002)的工作轮班制模型、Krusell和Smith(1998)的行为人异质模型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模型的预测结果。而Smets和W outers(2003)、Fisher(2004)、Am bler、Cardia和Zim mermann(2004)、Barsky和Killian(2004)以及Gali、Lopez O Salido 和Valles(2004)等则在RBC模型框架下考察了政府行为、货币因素、开放经济、油价变动等其他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国外RBC模型研究中通常用工时数来表示劳动投入,考虑到我国现有可获取的有关劳动投入指标的统计数据只有就业人数,因此,国内学者普遍采用就业人数这一指标。从就业变化规律看,改革后我国从业人员的绝对数值呈增长趋势,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1990年却有一个异常的增加值,若将它作为RBC模型研究的一个基准考察指标,则应对这个异常值进行必要的调整处理。在我国RBC模型应用研究中,卜永祥和靳炎(2002)构建外生劳动力的中国货币经济周期模型,从而避开了对就业波动的探讨;陈昆亭、龚六堂和邹恒甫等(2004)的研究中则没有对就业的异常波动进行处理,这大大影响了其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而黄赜琳(2005)则在包含政府部门在内的RBC模型框架下考察了技术冲击和政府购买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本文在对我国劳动力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将内生劳动引入RBC模型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周期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即考察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因素的复合影响下中国实际经济波动的特征变化,并在内生劳动RBC模型框架下分析技术冲击对我国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

#

99

二、选择可分劳动RBC 模型的研究思路

(一)数据处理。在RBC 理论中,通常是以H O P 滤波法产生周期数据为主要考察对象,将RBC 模型模拟的经济与实际经济的特征事实进行比较分析。为此,应先将实际经济中有关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描述出来,所谓/特征事实0就是关于产出、消费、投资、资本、利率、劳动投入指标(工时数、就业量等)等总体变量自身的易变性和相互之间关系特征的描述。本文处理的是年度数据,除就业外,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均换算为1978年不变价的实际值,令平滑参数K =100,对1978~2002年有关宏观经济数据进行H O P 滤波消除趋势处理,处理后的波形见图1和图2。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消费品将耐用品、非耐用品和服务三类综合起来加以考虑,这与国外往往采用的分开处理不同。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历年就业人员数计算,我国就业人员增长率在1990年之前始终保持在2%~3%的水平,但1990年处突增至1515%,显然是由于1990年人口普查将以往漏报人数计算在内,这说明以前年份数据偏低。从图1看,若不对1990年的就业人员进行调整,则经H O P 滤波后的就业波形将在1990年产生异常波动,从而夸大了就业波动,造成了一个现实并不存在的较大的劳动供给冲击,若将它作为RBC 模型的考察基准指标,则模型对于实际经济波动特征解释的可信度将大大降低,因此需要对就业的异常值加以调整。图1 H O P 滤波后的就业波形 我们将以前年份(1965~1971

年)的就业人员年增量与提前16年

的人口出生数量进行对比分析发

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基本稳定在015

~016之间,这说明前者主要由后者

决定,但该系数从1972年后异常下

降,鉴于此,我们采用王小鲁、樊纲

(2000)的方法对1990年的异常增

长和1972~1989年之间的漏报进

行调整。将1990年就业人员数超常增加人员按1956~1973年期间历年人口出生量占累计量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分配,同时对该期间估计由统计误差导致的某些年份数据的异常波动作适当的平滑处理。同样也对1991~2002年期间的从业人数作相应适当的处理。结合图1可看出,调整前的就业波动剧烈,波动幅度为2151%;调整后的就业波动大大减弱,轨迹较为平缓,仅为0169%,这符合中国实情。事实上,改革后我国劳动市场上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从直观上看,在劳动需求充裕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变动不会对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即劳动供给不会对需求产生较大的冲击效应,因此,劳动需求波动应较为平稳。#

100#财经研究2006年第6期

黄赜琳: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

(二)美国与中国经济波动特征比较。内生劳动RBC模型主要有可分劳动和不可分劳动两种类型,选择哪种模型更为合适主要根据实际经济的波动特征而定。一方面,从数据特征看,在美国经济波动研究中,H ansen(1985)、McGr attan(1994)、Cooley(1995)、King和Rebelo(2000)等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产出比消费更易于变动,投资比产出更易于变动,劳动波动较为剧烈,约占产出波动的1/3。美国2/3的产出波动是由劳动波动引起的,其他1/3则是由生产率冲击引起的。由于美国的劳动投入波动性较大,为了放大技术冲击效应,经济学家通常采用构建能够产生较大劳动跨期替代的不可分劳动RBC 模型。结合图2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形看,我国实际消费与产出协同变化,波动幅度较为接近;投资比产出更易波动;资本波动则略小于产出波动;就业波动较为平缓,约占产出波动的1/5。与美国一样,中国的消费、投资、资本都是顺周期的,劳动则基本是非周期或逆周期的。但是,中国与美国的经济波动特征在消费和劳动这两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的劳动波动性很大而居民消费的波动性很小,而中国的劳动波动性很小而居民消费的波动性很大,因此,应用RBC模型考察中国经济波动时,模型要求具有较大的消费跨期替代弹性而不是较大的劳动跨期替代,在选择内生劳动RBC模型时,可分劳动模型应该比不可分劳动模型更适合于解释中国的实际经济波动特征。

图2H O P滤波后实际消费、就业、投资、资本与产出的波形图另一方面,从劳动供求情况看,我国的就业统计本身存在很大偏差,我国就业的统计口径包括就业的城镇居民和全部的农村劳动人口,但失业人数却只包括城镇人口,这与国外的失业人数包括城镇和农村的全部失业人口数明显不同。在我国就业统计体系以外,存在普遍的隐性就业现象。首先,随着改

#

101

#

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因企业关停并转破产的职工,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同时还在从事着各种有收入来源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打工经商、帮个体户站柜台、到乡镇企业就职等。其次,以获取收入为目的的各种业余兼职活动非常普遍,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包括科技人员、教师、学生、医生、律师、国家机关干部等,各阶层的劳动者纷纷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兼职活动。第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我国广东、福建、海南、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打工,形成了所谓的/民工潮0。

由于隐性就业的存在,结果使得官方的失业统计及收入统计出现偏差。我国目前失业问题到底严重与否、程度如何,众说纷纭。在可分劳动RBC 模型中,就业波动主要是由工人工作的努力程度引起的,运用该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就业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还可以解释现在许多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加班加点工作现象(这部分工作量至今仍没有明确的统计)。

三、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校准

(一)模型的构建。RBC 模型是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外生的随机技术冲击而发展起来的,主要采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方法和校准法,其构造宏观经济模型的新思路、新方法对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典型的RBC 模型以有关偏好、禀赋和技术的假设为前提,不但可以捕捉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主要特征,并且很容易用来进行经济分析。显然,RBC 理论探讨的是,在古典假说前提条件及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代表性行为人为使自身的效用最大化而对外部实际波动所作的理性反应,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宏观经济波动现象,模型涉及到生产函数、资本积累、资源约束、偏好及技术(即波动来源)等。

下面我们具体考察一个包含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要素的RBC 模型(见Kydland 和Pr escott,1982),该模型考虑了资本和劳动对经济波动的复合影响。模型假设家庭和厂商同质,经济决策反映代表性行为人的决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厂商选择资本和劳动的数量使得利润最大化。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会受到随机技术冲击的影响。家庭的决策目标是确定最优的消费和投资计划以实现未来各期的贴现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代表性家庭的规划问题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使得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化,也即: max (C t ,K t )E E ]t=0

B t (

C 1-G t -1)/(1-G )+H ln(1-N t ) s.t.Z t K Q t-1N 1-Q t =C t +K t -(1-

D )K t-1

(1)

logZ t =(1-W )log Z+W logZ t-1+E t E t ~i.i.d.N(0,R 2E ) 其中:C t 、K t 、N t 分别为t 期的消费、资本和劳动投入,把全部可用劳动供给正规化为1,则1-N t 表示t 期的闲暇。B 为主观贴现率,B I (0,1);G 为相#

102#财经研究2006年第6期

对风险规避系数,G >0,特别地,当G =1时,CRRA 型效用函数第一项变为对数型,即lnC t ,可视为CRRA 型的一种特殊形式;Q 为资本份额,Q I (0,1);D 为折旧率,D I (0,1];Z t 为t 期的技术水平,Z 为变量Z t 的稳态值,W 为介于0和1之间的参数,K 0、Z 0已知,E t 为白噪声扰动。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不同的是,该模型受到一阶自回归运动过程的随机技术扰动的影响。规划问题(1)就是本文所构建的包含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投入的可分劳动RBC 模型。特别地,若目标函数只考虑消费而不考虑休闲,生产函数中的劳动投入限定为1,则规划问题(1)简化为只包含单一资本投入的固定劳动RBC 模型。最大化问题(1)的拉格朗日表达式为:

L =E t E ]t=0

B t

C 1-G t -11-G +H ln(1-N t )-K t (C t +K t -Z t K Q t-1N 1-Q t -(1-

D )K t-1(2)

规划问题(1)的两个一阶条件为:

1/C G t =B E t [R t+1/C G t+1]

(3) C -G t =H N t /[(1-Q )Y t (1-N t )](4) 式(3)表明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替代,不仅取决于对未来边际效用和报酬率的预期,还取决于未来边际效用和报酬率之间的相互作用。式(4)左边表示行为人放弃的消费量所带来的效用损失,右边表示劳动所带来的效用损失,均衡条件下,消费的边际效用应当等于劳动的边际效用。由生产函数可计算得到资本实际收益率为:

R t =Q Y t /K t-1+(1-D )(5) 一阶条件和约束条件及定义式(5)一起构成了一个非线性理性预期差分

方程组。该方程组的三个边界条件是初始资本存量、lim i →]

E t B i C -G t+i K t+i+1=0和稳态时的劳动供给。同时满足一阶条件和边界条件是该最大化问题的最优规划解的充要条件。

(二)模型的校准。为了求得解析解,利用X t =Xe x t U X(1+x t )(上划线表示均衡值,对应的小写字母表示增长率)对一阶条件、约束条件及定义式7个方程进行线性化转换,并对模型(1)中的参数进行校准①

。首先,模型中均衡技术水平Z 只有水平效应,没有波动影响,简单取1。利用张军方法(2003)估算的资本存量回归的生产函数可得资本弹性Q 1为01503,劳动弹性为01497。将/索洛剩余0视为技术冲击的时间序列数据,并假设其运动满足一阶自回归过程,由此得到参数W 1=0.727及其标准差R E 1

=2.46%。类似地,利用张军(2002)根据贺菊煌的方法估算的以及李治国(2002)估算的资本存量计算的结果分别为②:Q 2=0.463、W 2=0.929、R E 2=2.63%和Q 3=01483、W 3=01913、R E 3

=3.04%。 这里的劳动投入指标为就业人数,由于中国就业及总人口序列本身的波#103#黄赜琳: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

动很小,导致就业比例围绕其平均值上下小幅波动。将劳动供给正规化为1,令均衡水平下的劳动供给N=0.542,它表示均衡时每年大约有5412%的社会总人口参与劳动。根据1978~2002年中国物价水平年均上升6162%,所用数据是1978年不变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设定贴现因子B值为01935,则资本收益率R为1107。相对风险规避系数G采用陈学彬等(2005)估算的结果为0177,并直接假设中国固定资产的平均使用年限为10年,年折旧率为011。模型参数校准之后,运用迭代方法通过M AT LAB程序求解方程组计算得出7个特征根全都小于1,这说明该系统关于均衡点都是渐近稳定的。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经济波动特征。包含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可分劳动RBC模型(记为DRBC)与只包含单一资本要素的固定劳动RBC模型(即简单RBC 模型,记为SRBC)的不同在于,SRBC模型将劳动视为外生变量,并将其限定为1,只考察单一技术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DRBC模型将劳动力内生化,考察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复合影响。由表1的模拟结果可见,DRBC模型预测产出波动2179%、资本波动1123%,均比实际波动略小;预测就业波动0169%,比实际偏大;其预测产出、资本与就业的波动顺序与实际经济相一致。从与产出的同期相关性看,DRBC模型预测各宏观经济总量均与产出呈现出正相关性,预测资本与产出的相关系数为0166,资本是顺周期的,这与实际经济基本相符;预测就业与产出的相关系数为0196,即就业是强顺周期的,这与实际经济中两者的弱相关性不太符合。

表1模拟经济的周期性特征(第1组)

变量Z资本产出就业

实际经济标准差(%)117031330169 Cor r(Z,Y)013011000121

可分劳动模型(DRBC)标准差(%)112321790199 Cor r(Z,Y)016611000196

固定劳动模型(SRBC)标准差(%)11262176-Cor r(Z,Y)01661100-

表1模拟结果还显示,DRBC模型预测产出波动与实际波动比为0184,这表明该模型能够解释84%的产出周期波动,而SRBC模型能够解释83%的经济周期波动。可见,不论是外生劳动还是内生劳动,RBC模型都能解释80%以上的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技术冲击均能解释中国实际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这与Pr escott(1986)的结论相一致。由产出零期前后各5期的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性估计看,产出不断波动并且呈现出明显的自相关性,冲击的持久性比较明显,两模型经济的预测趋势关系与实际经济是相似的,基本给出了较好的预测。此外,DRBC模型解释了72%的资本周期波动,SRBC模型则解释74%,可见,劳动供给变动对资本波动影响微弱。由资本与产出的相关性#

104

#

财经研究2006年第6期

估计,两模型经济的预测趋势关系是相似的,资本与产出协同运动,资本变化滞后于产出变化,呈顺周期性。

(二)技术进步对劳动市场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研究观点不一,争论主要集中于技术进步是否加剧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张军(2002)认为技术进步及相应的/资本深化0过程,使得以国有工业企业为主的企业资本密集度迅速提高,不仅不吸收新增劳动力,还不断排斥大量富余人员,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失业压力日益严峻;龚玉泉和袁志刚(2002)则认为,就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增长轨迹而言,技术进步还不足以解释我国GDP就业弹性的下降;王诚(2002)进一步提出/核心就业与非核心就业理论0,认为我国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根源在于多年来企业创新所带来的就业发展的缓慢和严重滞后。

在实证分析方面,最早和最多的研究集中于技术进步的技能取向及其影响(张军,2002),以及制度、资源禀赋等约束条件对最优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影响(林毅夫、蔡昉、李周,1999;程晓农,2003)等方面。本文则在RBC模型框架下对此问题也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在对可分劳动RBC模型进行参数校准后,通过迭代计算可得如下关系式(第1组):

[c t y t n t r t i t]T=0.7720.476-0.054-0.083-0.228

0.371 1.2110.4240.192 3.209

k t-1

z t

(10)

k t=0.877k t-1+0.321z t(11) z t+1=0.730z t(12)其中:各变量表示其前面对应大写字母变量的增长率(如y t表示产出增长率)。方程(10)式~(12)式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增长率每上升1%,则产出增长率将上升约1121%,居民消费增长率上升约0137%,就业人员增长率上升约0142%。可见,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对产出、消费和就业都产生了正向冲击效应,其中对产出的正向冲击效应最大,产出增长速度略大于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产出增长效应最为明显;对就业和居民消费的正向冲击效应较小,就业和消费的增长速度远不如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就业与消费的增长效应相对较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技术进步带来每年产出的绝对量和增加量都在增加;相比之下,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和消费增长的贡献较小,它虽然能够带来就业与消费绝对量的增加,但其年增加量却在减少。技术进步对劳动市场影响很大,如果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年增加量大于劳动供给的增加量,则劳动市场上的失业人员会越来越少,最终实现充分就业;如果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年增加量等于劳动供给的增加量,则劳动市场的供需状态基本保持不变;如果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年增加量小于劳动供给的增加量,则劳动市场上会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员,失业问题恶化。

从长远看,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技术进

#

105

#

黄赜琳: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

步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如果以技术进步为代价来换取劳动力就业量的增加,最终会因产业竞争力的下降而导致就业规模的萎缩和更大规模的失业;另一方面,技术进步能大大增加社会产出,提高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并导致社会消费结构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演进,尤其是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长期看又具有就业增长效应。从国际经验看,以高技术和新经济著称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GDP就业弹性明显高于中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其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较高,而GDP就业弹性大多数年份几乎是我国的2~3倍。因此,技术进步并不必然导致就业弹性的下降,反而会催生新的就业增长源。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市场的供求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下面利用1978~2002年的统计数据构建相关的计量模型来加以分析。

表2劳动供需的计量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

第一产业

就业人员数

第二产业

就业人员数

第三产业

就业人员数

总就业人员数

(1978~2002年)

总就业人员数

(1991~2002年)

截矩19014189

(11171)

-3992134

(-6180)

-13951198

(-10150)

1070157

8355178

(7144)

经济活动人员数

01248

(9128)

01279

(28190)

01442

(20116)

01969

01866

(54147)

R2值017890197301946-01997 F检验值86105835146406141-2967161注:括号内为t检验值,第5列为第2列~第4列的加总。第2列~第5列均采用1978~2002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

利用经济活动人口表示每年的劳动供给量,它是指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劳动需求量则用每年的就业人员数来表示。由表2结果可知,1978~2002年间我国的就业率高达9619%,其中第一产业的就业贡献最小,为2418%;第二产业其次,为2719%;第三产业最大,为4412%,这也体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最强,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将第一产业的富余劳动力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此外,根据不同统计口径,对我国实际失业率的估算分歧较大,在5%~17%之间不等。本文的计量结果显示, 1978~2002年间我国的就业率约为9616%,失业率约为311%,1991~2002年间的就业率则下降为8616%,失业率高达1314%,这也说明90年代以来,根据我国的统计标准,技术进步对工业部门的就业增长效应较小,它带来的就业增加量远不如劳动供给的增加量,失业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与程晓农(2003)的实证研究结果相一致。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徘徊不前并呈/弱质化0特征,即正规制造业相对萎缩,被技术简单、劳动密集型的外资企事业和技术简单、规模很小的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所替代,在这种增长方式下,企业对制造业和部门熟练技工、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

106

#

财经研究2006年第6期

黄赜琳: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

趋于下降,而以非熟练、低工资工人的需求为主,由此导致失业问题加剧。

一般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若供大于求,说明市场上有富余的劳动力,这时劳动供给变动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就不显著,反过来劳动需求的变动对供给的影响也不那么显著,这时就业波动较为平缓;若劳动供小于求,则劳动供给的微小变动必然会对劳动需求产生明显的影响,反过来劳动需求的微小变动也对供给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就业波动变化就会更为剧烈。前面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工业部门就业的增长效应较小,我国劳动市场总是供大于求,再加上存在大量的隐性就业,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就业波动不大、较为平缓的现实。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将内生劳动引入RBC模型,考察劳动供给变化与技术冲击的复合作用对我国经济波动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结论是:其一,不论是固定劳动模型还是可分劳动RBC模型,单一技术冲击均可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这与Prescott(1986)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技术冲击对中国实际经济波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以劳动供给变动为主的供给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其二,可分劳动RBC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产出、居民消费和就业都产生了正向冲击效应,其中对产出的增长效应相对较强,对消费和就业的增长效应相对较弱。技术进步不仅大大增加社会产出,提高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还促进了社会消费结构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演进。虽然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就业增长效应较小,就业波动较为平缓,这是由于改革后中国科技进步发展迅速,这种外生的技术冲击对我国劳动市场产生较大影响,致使劳动需求增长率明显小于劳动供给增长率,劳动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导致目前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其他两组数据的模拟结果也能得到类似的结论。

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则相对滞后,因此,技术的进步暂时引起了失业的增加。为了利用技术进步增加就业,则必然要求劳动力有较高的素质,能够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适应新的工作。目前我国劳动者总体素质不高,失业人员中低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最大,其根源在于教育的落后,由此导致劳动者就业空间狭小,以及技术进步和新兴就业岗位增长缓慢。为了增加就业,一方面要着力于劳动者素质的大幅度提高,以适应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要着力于技术进步,走高新技术产业化之路,建立一种比较合理的科技导向型的就业结构,产生较明显的就业增长连锁效应。这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技术革新,创造劳动力被扩大吸收的条件;而技术革新的迅速发展又会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增加就业量。具体应根据我国的就

#

#

107

财经研究2006年第6期

业情况,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尤其要重点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业、信息产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以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朱保华教授,他对这篇文章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想法。此外,也要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和编辑部有关老师对本文提出的许多改进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注释:

①模型线性化转换及其求解过程略。

②具体的生产函数回归结果参见黄赜琳(2005)。

参考文献:

[1]黄赜琳1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J]1经济研究,2005,(6):27~391

[2]黄赜琳1校准法的原理、应用与发展方向[J]1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144~1491

[3]黄赜琳,刘社建1实际冲击与中国产出持久性影响的实证分析[J]1统计研究,2004,

(10):32~351

[4]黄赜琳1技术进步能够解决能源问题[J]1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40~411

[5]卜永祥,靳炎1中国实际经济周期:一个基本解释和理论扩展[J]1世界经济,2002,

(7):3~111

[6]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1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供给还是需求)))中国经济的

RBC分析[J]1世界经济,2004,(4):3~111

[7]龚刚,Willi Semmler1非均衡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J]1经济学(季刊),

2003,(4):591~6031

[8]陈学彬,杨凌,方松1货币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实

证分析[J]1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2~541

[9]王小鲁,樊纲1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1北京:经济科

学出版社,20001

[10]朱保华1新经济增长理论[M]1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

[11]胡永刚1当代西方经济周期理论[M]1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

[12]H ansen G1Indivisible labor and the business cycle[J]1Jour nal of M onetary Eco no m-

ics,1985,16:309~3271

[13]K y dland F E,Pr escott1T ime to build,ag gr egate fluctuatio ns[J]1Econometr ica,1982,

50:1345~13701

[14]Altig D L J Chr istiano M Eichenbaum and J L inde1Firm O Specific capital,nominal r-i

g idities and the business cy cle[M]1M imeo,N orthw est ern U niversity,20041

[15]King R G,C I Plosser and S T R ebelo1P roduction,gr ow th and business cycles:T ech-

nical a ppendix[R]1W or king Pa per,U niver sity o f Rochester119871

[16]K ing R G,S T Rebelo1Resuscitating real business cycles[R]1NBER Worki ng Paper,20001

[17]H all R J1Employment fluctuations with equilibr ium w ag e stickiness[J]1A mer ican E-

conomic R eview,2005,95(1)1

#

#

108

黄赜琳: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

[18]Bar sky R,L K ilian1O il and the macr oeconomy since the1970s[J]1Jo urnal of Eco-

nomic P erspectives,2004,18:115~1341

[19]F isher J1T echnolog y shocks matter[M]1M imeo,Feder 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 o,

20041

[20]Ver acierto M1O n the cyclica l behav ior o f employ ment,unemploy ment and labo r for ce

par ticipatio n[R]1N BER W orking Paper,20031

[21]Chang Y,J H ong1On the employ ment effect of technolo gy:Ev idence fr om U S manu-

facturing for1958~1996[R]1N BER W or king Paper,20031

A n Analysis of T echnology and Labor Supply Effect on

China.s Economic Fluctu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a Divisible Labor RBC Model

H U A NG Ze O lin

(Gr aduate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 hanghai Univ ers ity

of Finance and Econo mics,S 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eco nom ic fluctuation betw 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 ies,the author g ives the idea of setting up a divisible RBC m odel for China.s macro econo my and makes a cor respo nding em pirical test.U nder the framew ork of RBC mo del,the im pact o f technolo-g y shocks o n China.s business cy cle and labor m ar ket is analyzed.T hen som e co nclusions are dr aw n:fir stly,in both fix ed labor and divisible labor RBC models,techno logy shocks can mainly ex plain the variance of China's cyclical fluctuation;secondly,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divisible labor RBC model show that labor supply has little effect o n China's eco no mic fluctua-tion,technolo gy improvement ex erts a positiv e effect on output,private consumption and em plo yment.Since the technolog y effect o n employment grow th is lim ited,the g row th of labor demand rises obviously slo w er than that of labor supply and the unbalance in labor market is therefor e sever e. As a result,employ ment fluctuation is m ild and unemploy ment becomes in-creasing ly serious in China.

Key words:techno logy sho cks;labor supply;divisible labor;RBC M od-el;economic fluctuation(责任编辑许柏)

#

#

109

劳动经济学随堂练习

劳动经济学随堂练习题 总论 判断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结果。 2.劳动力资源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区域的人的总和。 3.未达到劳动年龄而实际参加工作的人不算作劳动力资源。 4.在不考虑非经济因素的条件下,劳动力供求决定工资,工资变动又影响劳动 力供求。 5.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基本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但不包括竞争机制。 答案: 1.√ 2.× 3.× 4.√ 5.×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判断题 1.只要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边际成本,企业就会增加雇佣劳动力。 2.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雇佣的劳动力数 量。 3.劳动力需生产活动需要引发的需求,是由于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而引发 的派生性需求。 4.从考察时间来看,劳动力需求分长期需求与短期需求。其中,短期一般是指 劳动投入量低于一年的时期。

5.劳动力长期需指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时期。 6.需求曲线来表示的是劳动力需求价格和劳动力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 7.在技术水平变化的情况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仍然成立。 8.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增加引起的产量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 中,第一阶段是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9.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决定最佳的劳动需求量。一般根据边际收入等 于边际成本的点决定。 10.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大于工资。 11.完全竞争条件下,当工资、产品价格变化时,边际收入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 的交点位置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劳动力的需求数量。 12.在长期劳动力需求中,企业可以选择节约资本、多雇佣劳动力的生产方法, 或者是节约劳动力、多使用资本的生产方法来达到既定产量的生产目标。 1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即等成本线的斜率。 14.短期里,决定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原则是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 资本的边际产量与资本价格之比。 15.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替代效应是指工资上升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导 致产品价格上涨,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效应。 16.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意味着劳动力需求对工资率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越高。 17.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越靠近劳动力需求曲线的上端, 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小。 18.如果两类劳动的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为负值,说明这两类劳动存在互补 关系。 19.劳动投入与其它生产因素之间的可替代性替代性越强,需求弹性越小。 20.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越大。 21.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越大。 22.当工资率提高时,长期与短期相比,劳动力需求下降得更少。 23.政府对特定劳动者的工资补贴一方面可以使接受者的劳动力成本下降,另一 方面也容易引起与这些劳动者有竞争关系的劳动者的工资上升。 24.假定某国政府为了提高改过妇女的就业水平,要求相关企业必须按政府规定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重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

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报告

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 1、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的步骤和容: (1)弄清市场需求和销售情况。包括需求量、需求品种等的预测。 (2)弄清项目建设条件。包括资金、原料、场地等条件。 (3)弄清技术工艺要求。包括设备供应、生产组织、环境等情况。 (4)投资数额估算。包括设备、厂房、运营资金、需求量等投资数额注:在计算运营资金需求量时,应先计算出生产成本,然后按照资金转所需时间来计算。 (5)资金来源渠道和筹借资金成本的比较分析。 (6)生产成本的计算。包括原材料、工资、动力燃料、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各项租金等。 (7)销售收入的预测。包括销售数量和销售价格。 (8)实现利税总额的计算。 (9)投资回收期的估算和项目生命期的确定。 (10)折旧及上缴税金的估算。 注:通过项目在生命期提取折旧,计入成本,来测算项目实现利润和上缴的税金。 (11)项目经济效益的总评价。 2、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的一般法: 判断:预期未来投资收益是否大于当前投资支出,项目实施后是否能够在短期收回全部投资。 (1)投资回收期:

也称投资收回期,以年或月计,是指一个项目投资通过项目盈利收回全部投资所需的时间。 (2)投资项目盈利率: 投资项目盈利率=年平均新增利润/投资总额×100%(3)贴现法:将投资项目未来逐年收益换算成现在的价值,和现在的投资支出相比较的法。 V0=P n×(1+i)--n 注:V0:收益现值P n:未来某一年的收益i:换算比率,即贴现率 3、在考虑时间因素情况下的评价指标: (1)净现值:指投资项目在生命期变成现值后逐年的收益累计与总投资额之差。 注:一般要求的贴现率,净现值为正的项目都可接受,净现值越高的项目盈利能力越强。 (2)项目盈利系数:指项目盈利现值累计数与总投资额之比。 (3)部收益率:指在投资项目净现值为0时的贴现率。 注:部收益率大于企业要求的贴现率或利润率的所有投资项目,企业原则上都可以接 受,此时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正;从筹资角度讲,如果已知某一项目的部收益率, 那么所有筹资成本低于部收益率的筹资案都是可行的案。 4、与分析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有关的其他经济分析: (1)最优生产规模的确定:利润分析法、经验分析法、成本分析法和盈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

一、填空 1.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劳动的人)的学问。 1.一般来说,人口总量增多,则劳动力资源(增加)。 2.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的是(劳动者)。 3.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决定就业量和工资)。 14.工资率的变化能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4.当工资率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人愿意工作的时间将(增加)。4.当工资率增加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个体的工作时间为(减少)。 2、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工资总额不变而劳动时间缩短,则劳动供给(增加) 3.与横轴平行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劳动力供给弹性为(无穷大)。 6.向右上方倾斜且较为平缓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弹性(较大)。 7.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包括(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8.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减少)。 20.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增加)。 A.增加B.减少 C.不变D.难以判定 9.两种劳动力间为总互补关系时,其交叉工资弹性为(负)。 10.两种劳动力间为总替代关系时,其交叉工资弹性为(正)。 11.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供给减少时,则均衡工资率( 增加)。 17.封闭型蛛网的条件是( 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 12.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工资率等于(边际产品价值)。 7.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农业剩余)。 13.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14.人力资源配置就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机制科学合理地调配人力资源的(管理)行为。 15.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员工)来支付。 10.特殊培训的成本通常由(企业)来支付。 16.实行计件工资制,工人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工人)承担。 17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下降) 18.我国实行的最低工资制度是(按地区规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 19.集体谈判的双方为(雇主和工会)。 A.雇主和员工B.雇主和工会C.雇主和政府D.政府和工会 20.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曲线是(菲利浦斯曲线)。 1.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是: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 ; . 2.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基本类型有哪几种? 需求无弹性, 需求有无限弹性,单位需求弹性,需求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 2.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产量的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边际产量递增阶 段。第二,边际产量递减阶段。第三,总产量绝对减少。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脉络图

i 西方经济学脉络图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序论 经济学的起因:由于人类欲望无穷,而资源有限 古典学派历史学家 反古典学派社会主义学派 边际效用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 新剑桥学派 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凯恩斯学派 序论货币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供给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派 存量与流量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重要名词区别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供需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个人供给与市场供给 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 需求法则与供给法则 E d ,E s (注意:转嫁与E d ,E s 的关系) E d与总收益 应用题E d>1 P与TR成反比 (TR)的关系E d=1 P与TR无关 <1 P与TR成正比 E d 完全无弹性:|E|=0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相当缺乏弹性:|E|<0

弹性 常弹性 单位弹性:|E|=1 相当富有弹性:|E|>1 完全有弹性:|E|→∞ 替代品:E xy >0 交叉弹性 互补品:E xy <0 :E xy =0 E M >1 则为奢侈品 收入弹性 正常商品:E M >0 0< E M <1则为必需品 劣质品:E M <0 (如吉芬商品) 均衡 Q d = Q s 蛛网理论 第三章 效用论 基数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分析) 消费者均衡:MU 1 /P 1= MU 2/P 2 =……= MU n /P n =λ 由MU 导出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CS = 0 Q 000()p f Q dQ Q -? 无差异分析:含义、特性、斜率(MRS 递减规律) 预算线:P 1X 1+P 2X 2=I 效 消费者均衡 用 序数效用分析 均衡条件:MU 1 /P 1= MU 2/P 2 论 (无差异曲线分析) 价格—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 正常物品 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 低档物品 不确定性和风险 第四章 生产论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与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TP 、AP 、MP 等产量曲线 生产论 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长期生产函数 等成本线 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

关于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

关于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 朱兆平 (浙江水利水电学校,浙江杭州310016) 摘要:在分析现行投资项目经济分析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风险型和不确定型投资项目基准收益率的取值问题.最后,结合实例给出了风险型和不确定型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分析法. 关键词:投资项目类型;基准收益率;净现值法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是建立在现状分析和发展预测的基础上的,然而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现有资料的不完善,以及客观环境变化的多样性,使任何预测都不可避免地会有误差.因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在经济分析中,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对最后所得的影响甚大,但从经济上看,严重的问题并不是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本身,而在于对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态度和处理办法.因此,如果能全面系统地对各种可能影响投资项目的因素进行分析和估计,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提高投资项目选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现行投资项目净现值法存在的问题 净现值法(NPV)是现行项目经济分析中常用方法之一[1-2],其数学模型为: 式中NPV(i0)—寿命周期内的净现值; Ft—项目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n—投资项目的寿命周期,a; t—现金流量发生的年份序号; i0—基准收益率,即投资者的目标收益率. NPV(i0)是反映项目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指标.当NPV(i0)≥0时,项目经济可行;反之则不可行.且在多方案对比时,NPV(i0)的值越大,则表明方案相对优越.现行的净现值法中各参数Ft、n和i0一般都是确定型的,考虑到经营风险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那么项目的寿命周期n也应为随机变量,且由于投资、成本、价格和销售量等也都是随机变量,这就使得由它们决定的项目各期净现金流量Ft也是随机变量[1]. 基准收益率通常由投资者根据行业同类投资项目的赢利水平,以及对项目财务分析的预测和投资者的意愿来确定.对于风险型项目,投资者往往是在银行贷款利率的基础上凭主观经验加一点风险贴水率来确定基准收益率,一般来说,项目风险性越大,则基准收益率定得越高,即加进的风险贴水越多.但究竟何种程度的风险配以何种水准的风险贴水,是极难确定其规格而且是相当主观的[1].与前两者相比较,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投资项目,确定其基准益率的难度就更大了.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就如何扩大净现值法的使用范围进行探讨. 2基准收益率的确定 2.1 风险型投资项目的基准收益率 风险贴水率是对由风险引起的收益率的补偿,它应等于收益的可能风险损失与投资额之比,即单位投资收益的可能风险损失.若第t期的风险贴水率记作rcr(t),则有:由式(2)可知,求rcr(t)的关键是求取第t期净现金流量(收益)的可能风险损失. 对于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的投资项目,不确定因素的变动及其对经营效果的影响一般具有概率性,这种概率性表明了其经营风险性.在概率分布已知情况下,用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标准差可描述这种特性. 为便于分析,假设项目各期的净现金流量为离散型随机变量,且互不相关.若第t 期随机净现金流量Ft的各离散取值为Ft1,Ft2,…,Ftk,其对应发生的概率分别为Pt1,Pt2,…,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 1、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得学科。 2、工资刚性货币工资水平一般没有向下浮动得可能性. 3、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得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得需求时得失业率。 4、就业弹性就业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变动百分比. 5、工资指导线政府提出得关于工资增长比重得权威性建议。 6、统计性歧视因统计标志得缺陷而使部分劳动力承受不公平得失业比重. 7、家庭生产函数说明市场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及余暇时间得相互关系得函数式. 8、理性经济人市场经济下以自利为原则同时又在一定规则下行为得经济主体. 9、劳动力生产费用指从母亲怀孕起到把子女培养成为劳动力得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 10、内部劳动力市场 指企业中工作岗位上得劳动力供求不通过外部市场,而就是通过企业内部原有人员之间进行调剂而实现得一种调整机制. 11、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短期分析中,其她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得生产要素就是劳动投入,当等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时,最初会使产量增加,超过一定量时产量开始递减。 12、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得人口参加市场性劳动程度得相对数。 13、余暇时间劳动者在单位时间(24小时)内从事市场性劳动以外得全部剩余时间。 14、非均衡分析 指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主体非自愿、供求不相等得情况下而又研究市场得大致趋向与稳定状态得分析方法。 15、职业流动率指某两年中改变职业得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与之比。 16、补偿性工资差别 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得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间得非货币差异从而形成得一种职业间得工资差别。 17、就业结构 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得分布、构成与联系。 18、磨擦性失业 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与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得失业现象。 19、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指以国家与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而发生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得制度。 20、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增加劳动时间可能不会增加工作量,也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工作量,也不会降低工作效率。换句话说,劳动时间得增长与产量得增加并不总就是成正比,而呈现单峰形曲线,增加劳动时间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产量反而会下降,这一规律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二、判断题 1、劳动力交换就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得结合。正确 2、失业就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得必然现象.正确 3、内部劳动力市场得组织原理就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错误 4、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得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得倾向.错误 5、从劳动力供给得意愿性瞧,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得实际使用量。正确 6、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得收入越高,妻子得劳动参与率越低。正确 7、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错误 8、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得个人劳动量相关.错误 9、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得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就是合乎理性得经济人。正确 10、我国所有得经济资源都就是稀缺性得,惟有劳动力资源就是相对过剩得。正确 11、对劳动力市场得一般分析,就是劳动经济学得逻辑起点。正确 12、劳动力得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得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与.正确 13、劳动力市场得供给方式就是其供给主体与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得劳动者。错误 14、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错误

计量经济学分析模型

计量经济学分析模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迅速而稳定的增长趋势,由于分配机制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在达到稳定小康之后,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本文旨在对近几年,我国城镇年人均收入变动对年人均各种消费变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我们综合了几种关于收入和消费的主要理论观点;本文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数据,运用一定的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而我们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和影响消费的一些因素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并找到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居民消费;城镇居民;回归;Eviews

目录 摘要.................................................................. II 前言. (1) 1 问题的提出 (2) 2 经济理论陈述 (3) 2.1西方经济学中有关理论假说 (3) 2.2有关消费结构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 (4) 3 相关数据收集 (6) 4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9) 5 模型的求解和检验 (10) 5.1计量经济的检验 (10) 5.1.1模型的回归分析 (10) 5.1.2拟合优度检验: (11) 5.1.3 F检验 (11) 5.1.4 T检验 (12) 5.2 计量修正模型检验: (12) 5.2.1 Y与的一元回归 (13) 5.2.2拟合优度的检验 (13) 5.2.3 F检验 (14) 5.2.4 T检验: (15) 5.3经济意义的分析: (15) 6 政策建议 (16)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9)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15.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他考察的是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16.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变量的相互关系。他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17.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化时,由它引起的另一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它和变量所用的单位无关,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18.点弹性:表示当自变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公式:e=dY/dX"X/Y 19.弧弹性:表示当自变量由一点变化到另一点时(两点间),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公式:(无法显示,请自己补充) 20.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劳动经济学题库

劳动经济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这种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 A.无限弹性 B.单位供给弹性 C.富有弹性 D.缺乏弹性 2.提高劳工的自尊心及责任感,给以他们心理上的满足,使劳工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是工会的() A.社会性功能 B.政治性功能 C.经济性功能 D.心理性功能 3.政府为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财政政策手段是( ) A.扩大政府购买 B.提高税率 C.减少政府转移支付 D.减少政府投资 4.下列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是( ) A.学校老师和学校学生 B.作家和出版社 C.保险公司和投保人 D.餐馆老板和餐馆服务员 5.对于雇员而言,计时工资使其承担的风险较小,基本工资主要取决于( ) A.个人的努力程度 B.完成产品数量的多少 C.工作的紧张程度 D.劳动时间的长度 6.强调劳动关系双方在利益差别的基础上的合作,主张通过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平等协商谈判机制,来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这一主张体现的劳动关系类型是( ) A.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 B.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C.利益冲突型的劳动关系 D.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 7.关于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同一平面上只存在一条无差异曲线 B.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C.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值 D.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越低

8.替代效应会使( ) A.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B.闲暇与劳动时间同时增加 C.闲暇减少,劳动时间增加 D.闲暇与劳动时间同时减少 9.在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模型中,当“蛛网不稳定条件”成立时,说明( )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C.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离均衡点越来越近 D.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变动在同一程度上变动 10.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考察,失业是指( ) A.劳动力供求失衡时,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劳动者无工作的状态 B.劳动力供求平衡时,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劳动者无工作的状态 C.劳动力供求失衡时,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无工作的状态 D.劳动力供求平衡时,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无工作的状态 1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的。 A.向前弯曲 B.向后弯曲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12.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 A.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 D.增加,增加 13.下列哪个选项属于个人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 ) A.学费 B.由于上学而放弃的收入 C.超出不上学时的部分生活费用 D.书籍费 14.一般情况下,由于劳动者缺乏有关就业的信息或一时难以找到本人中意的工作而产生的失业是( ) A.技术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季节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15.下列假定中,( )不是西方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 A.“理性人”或“经济人”假定

计量经济学经济模型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变量因素分析 2010级工程管理赵莹 2010002711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扩张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拉动作用。我国经济逐步由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居民消费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特别市对于如何启动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及时把握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居民消费需求变动趋势,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国民消费政策,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我选取了全国1990年-2009年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资料,详 一、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 导入数据后得到下表:

表2 由表2可知,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550.78004.0023.0403.0?3 21-+-=X X X Y (0.046) (0.016) (0.006) (50.521) t= (8.743) (-1.442) (0.802) (-1.555) 999564.02=R 999483.02=R F=12239.64 n=20 D.W.=0.9217 二、异方差性的检验 用怀特检验进行异方差性的检验,得出下表:

表3 由表3可知,35292.11n 2 =R ,由怀特检验,在α=0.05的情况下,查可 知92.16905 .02 =)(χ >35292.11n 2=R ,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三、序列相关性的检验 由表2中结果可知D.W.=0.9217,D.W.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n=20,k=2,查表得20.1d =L ,41.1d =U ,由于0

最新整理西方经济学简答题

西方经济学问答题 第1章导论 五、问答题 1.何谓经济学?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理解这一涵义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资源是稀缺的(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相比较而言的),稀缺性决定有效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即家庭、厂商、政府和涉外部门都以资源有效利用为目标进行选择。 厂商选择的目的是获得利润最大化。 家庭选择的目的是获得效用最大化。 政府和涉外部门选择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参见教材P4) 2.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借鉴西方经济学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目的: 第一,分析和考察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实施的经济政策,便于我们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通过和发达市场经济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和规律性的认识。 第三,分析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可借鉴之处,作为我们制定经济政策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时的参考依据,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西方经济理论产生于西方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为此应注意: 经济条件与国情不同。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经济学,其基本原理的产生与应用受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假设的条件不同。西方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为:一般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即经济人假设; 产权明晰;具有完全信息的假设这些假设在西方也不一定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事实。而在我国这些假设更是存在的很大的不同。 (参见教材P5-6) 3.试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需求理论(包括供求理论和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又称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以国民收入核算为研究宏观经济理论的出发点,以国民收入决定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形成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等三个模型和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与政策、货币理论与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与政策等四个政策。外加经济周期的增长。(参见教材P15-16)4.西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经济决策单位(消费者、厂商等)的经济行为,它考察的是单个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和供求是如何变动的,单个消费者的消费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单个生产者的成本、价格、产量是如何决定的,收入任何在各资源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等。概括地说,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消费者如何消费获得效用最大化;研究厂商如何生产才能获得利润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它分析的是诸如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变动及其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金融之间关系等问题。 第二,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运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微观经济活动;宏观经济学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分析是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可以同时对某一经

劳动经济学计算题

一、劳动力供给 ←已知某城市法定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为,法定劳动年龄人口为万,试求这个城市的劳动力人口数量。 ←、有一个人在某一大城市附近拥有一座小农场,并且必须决定是在农场工作还是到城里找一份工作。她的效用取决于她每天的收入()和配置到闲暇活动的时数()。 来自农场的每天收入为 ←=- ←式中,为在农场工作的时数。 ←来自城里的每天收入为= ←式中,为在城里工作的时数。 ←如果她能够在这两种工作中进行选择,但不能同时兼顾这两份工作,她会选择什么工作? ←、某一工作者的效用函数由()=*给定。于是,闲暇的边际效用为,消费的边际效用为。假设此人目前拥有每周美元的收入,并且每周享有小时的闲暇。需要额外增加多少美元才能吸引该工作者工作小时? 、你既可以乘公共汽车上班,也可以自己开车上班。公共汽车月票每周花费美元,而开车所引发的成本为每周美元(包括停车费、汽油费等支出)。开车上班比乘公共汽车单程节省半个小时,假设你的工资率是每小时美元,你偏好如何去上班?如果你的工资率上升到每小时美元,你所偏好的交通工具是否会改变?假定你每周工作天,并且你在乘公共汽车或者自己开车上所花费的时间并不直接进入你的效用。 ←、对于消费和闲暇的偏好可以表达为 ←()=(—)*(—) ←这一效用函数意味着的闲暇的效用函数为,而她的消费的效用函数为。在一周能够获得并且被工作与闲暇分占的时间为个小时。挣得的税后工资为每小时美元。她还接受价值美元的福利补贴,无论她工作多少小时。 ←()画出的预算线 ←()当=,且她位于自己的预算线上时,她的边际替代率是多少? ←()的保留工资是多少? ←()找出她的消费与闲暇的最优数量。 ←、在单身者中间,年龄在-岁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平均年工作时间为小时,平均工资为美元。如果平均工资增加到每小时美元,平均年工作时间为小时,那么该工作者群体的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多少? 二、劳动力需求知识点 ←假设某家羊毛衫生产厂现有员工名,每天生产羊毛衫件,现因工作需要,又招聘了一名员工,目前每天的产量是件,假设,每件羊毛衫的售价是元,试计算员工从人增加到人的边际收入是多少? 某航空公司原告雇佣飞行员名,每天每人支付元工资,如果雇佣人数增加到名,支付给每人每天的工资增加到元,试求该航空公司雇佣人数从名增加到名的边际成本。 ←、请考虑这样一个企业,该企业的生产取决于两种投入——劳动力和资本——劳动力价格和利率分别为和。起初该企业面临着=和=的市场价格。然后这些价格移动到=和=的水平。 ←()替代效应将会使得企业的雇用水平和资本存量向何种方向变化? ←()规模效应将会使得企业的雇用水平和资本存量向何种方向变化? ←()我们能否总结说,企业应当采用更多或者更少的劳动力?或是采用更多或者更

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学术探讨# 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李子奈刘亚清 内容提要:本文对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解析,指出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各个分支是以问题为导向,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模型理论体系,包括基于研究对象和数据特征而发展的微观计量经济学、基于充分利用数据信息而发展的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数学基础而发展的现代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基于非设定的模型结构而发展的非参数计量经济学,并对每个分支进行了扼要的描述。最后在/交叉与综合0的方向上提出了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的研究前沿领域。 关键词:经典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诞生以来,已经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体系。一般认为,可以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将计量经济学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etrics)和现代计量经济学(Mo dern Eco no metr ics),而现代计量经济学又可以分为四个分支: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Tim e Ser ies Econo metrics)、微观计量经济学(M-i cro-econometrics)、非参数计量经济学(Nonpara-m etric Econometrics)以及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Panel Data Eco nom etrics)。这些分支作为独立的课程已经被列入经济学研究生的课程表,独立的教科书也已陆续出版,应用研究已十分广泛,标志着它们作为计量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已经成熟。 据此提出三个问题:一是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地位问题。既然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已经成熟,而且它们都是在经典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那么经典模型还有应用价值吗?是不是凡是采用经典模型的研究都是低水平和落后的?二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各个分支的发展导向问题。即它们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三是现代计量经济学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的基点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正确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对于正确评价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水平,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都是十分有益的。 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各个分支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所谓/问题0,包括研究对象和表征研究对象状态和变化的数据。研究对象不同,表征研究对象状态和变化的数据具有不同的特征,用以进行经验实证研究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既然不同,已有的模型理论方法不适用了,就需要发展新的模型理论方法。按照这个思路,就可以用图1简单地描述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与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各个分支之间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与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讨论,以期对未来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分析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础地位,明确它在现代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卢卡斯批判0的实质进行讨论;然后依次讨论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以及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回答它们是以什么问题为导向,以什么为目的而发展的;最后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的分解与综合0为题,讨论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以及从对我国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 22 )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JY001,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基础研究)的资助。

西方经济学_名词翻译_英中对照_A-Z顺序整理版

2011考研宏微观经济学 重要术语英汉对照检索表 A Absolute advantage 绝对优势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of consumption 绝对收入消费理论Accelerator 加速数 Accelerator priniciple 加速原理 Action lag 政策时滞 Active deposit 活期存款 Adaptive expectation 适应性预期 Adverse selection 逆向选择 Aggregate analysis 总量分析 Aggregate demand 总需求 Aggregate demand(AD) curve 总需求曲线 Aggregate supply 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AS) curve 总供给曲线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资源配置 Antitrust law 反托拉斯法 Arc elasticity 弧弹性 Asset 资产 Asymmetric information信息不对称 Auctioneer 拍卖人

Austrian school 奥地利学派 Automatic stabilizer 自动稳定器Autonomous planned investment 自主投资Average cost 平均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 平均不变成本 Average product 平均产量 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ing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revenue 平均收益 Average total cost 平均总成本 Average variable cost 平均可变成本 B Balanced-output 均衡产出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 国际收支平衡Balanced budget 均衡预算 Balanced budget multiplier均衡预算乘数 Bank reserves 银行准备金 Barter 物物交换 Base year 基年 Black market 黑市 Bonds 债券 BP curve BP曲线

项目投资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项目投资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资本 CAPITAL 项目投资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 王文棣 杨 萌 摘要投资,是针对一个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 确定项目的可实施性,以及预期可以实现的经济利益。 本文从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对投资项目进行经济分析。关键词 现金流量 净现值法 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A 投资项目一般都投资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不可逆,所以在项目投资过程的考察 和决策阶段必须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进去,从技 术上实行经济分析。在这些可行性的研究分析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 分析。投资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一般都是通过两类经济评价指标来进行评价的,即静 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在项目投资决策经济可行性分析中应该考虑动态指标的运用。把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结合起来考察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如果只是单纯的运用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动态中动态的运用,运用动态的观念、动态的信息、动态的方法来进行动态指标 的测算和评价,让投资决策更加地接近未来的市场变化和资金变化,增加项目的可行性的 正确性,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胜算。 一、项目现金流量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都必须依靠现状分析和发展

预测,但是因为现实原因的各种不足和局限性,所以任何项目的预测都不可避免地会有 误差。因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在研究分析中,风险性 和不确定性对最后所得的影响甚大,所以我们要在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中充分考虑风险 性和不确定性,采用科学的方法去估计风险和不确定性,全面系统地对各种可能影响投资 项目的因素进行分析和估计,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投资项目选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现行项目经济分析中常用方法之一是净现值法(NPV),其数学模型为: 式中-寿命周期内的净现值;Ft-项目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n-投资项目的寿命周期; t-现金流量发生的年份序号; i0-基准收益率, 即投资者的目标收益率。 是反映项目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指标。当 ≥0时,项目经济可行;反之则不可行, 且在多方案对比时,0的值越大,则表明方案相对优越。现行的净现值法中各参数Ft、n和i0一般都是确定型的,考虑到经营风险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那么项目的寿命周期 n也应为随机变量,且由于投资、成本、价格和销售量等也都是随机变量,这就使得由它 们决定的项目各期净现金流量Ft也是随机变量。在净现值法中,净现金流量取决于基准 收益率。 二、基准收益率的确定 基准收益率一般根据行业同类投资项目的赢利水平,银行贷 款利率以及对项目财务分析的预测和投资者的预期来确定。但 是针对项目投资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应该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加风险收益率来确定 基准收益率。一般来说,项目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越大,风险收益率就应该越大,则基准收 益率定得越高。 在采用基准收益率技术对投资项目进行动态经济评价时,基准收益率的估计对企业来 说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十分重要的问题。基准收益率的选择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考虑。首先, 基准收益率的理论下限标准是银行贷款平均利率,如果基准收益率低于这个水平,投资项 目将无法获利。其次是以行业平均利润率为基准收益率,体现了本行业投资利润率的标准。若低于这一标准,即使投资项目不亏本,也会使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下降。三是以企业的平 均资金成本为基准收益率,说明项目的资金利润率若不能高于企业的资金成本,实际上是 无利可图的。最后,从收益的方面考虑,在项目现金流量相同的前提下,基准收益率的不 同会给经济评价带来相反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