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和零余者的世界

郁达夫和零余者的世界
郁达夫和零余者的世界

郁达夫和零余者的世界

——浅析《沉沦》小说集

摘要: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坛上负有盛名的重要作家,且以小说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曾拨醒过许多青年人沉睡的心。“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郁达夫的作品里寄寓了郁达夫对当时社会的愤懑和反抗,《沉沦》这部小说集里更流露出了灰色颓废的情绪,他笔下的零余者形象更体现了他的自我感觉与内心矛盾。

关键词:郁达夫零余者沉沦性扭曲颓废色彩死亡留日中国学生生活浪漫主义

一、郁达夫其人

郁达夫,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想必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0月15日,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也就是这部

《沉沦》,充满了抒情的感伤色彩,展现了郁达夫强烈的自卑,渗透了郁达夫的影子。

二、《沉沦》小说集中人物的沉沦历程

《沉沦》这篇短篇讲述了留日中国穷学生在异国他乡与环境格格不入,常遭身边同学们嘲讽,而渐渐变得孤僻沉闷,还因长期蛰居在小书斋里而产生了内心压抑,竟转变成了抑郁之症。在同性世界里屡遭排挤后,他变得极度渴望异性的爱情,正如他所言:“知识我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白热的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但这也终归于镜花水月,美好的爱情理想也破灭了,他渐渐消极下去,对生活开始不抱希望,继而偷窥旅店老板女儿洗澡,趴在们外偷听别人的幽会情景,他竟还是渐沉沦了下去,开始到妓院寻欢作乐,这有种派遣烦恼的意味,他过后又自责不已,忧郁渐深,实在像不治之症了。结局便是他不仅走向内心的沉沦堕落,更在无力支撑生活意义时选择了投海身亡。充分体现了零余者在当时社会的悲惨结局。

而《银灰色的死》也写了傻帽式中国留学生因为穷困不得不忍痛把亡妻的纪念物当入当铺。而后认识酒馆少女静儿,她倾听他的诉说,了解他没有说出的心里话。于是他自以为他们是相爱的,直到得知她就要嫁人了。他方如梦初醒,遂又陷入了失落和颓废,便在一个见景不见认人的夜,带着失落,生命悄然而逝。这篇主

人公的猝死海外,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郁达夫的结局——郁被日本人掐死在苏门达腊。

《南迁》不同于《沉沦》和《银灰色的死》在于它不是郁达夫的个人经验。如果说《沉沦》只是对“爱”的渴望,那么在《南迁》中,主人公伊人的追求则更进了一步,他毫不隐讳地声称自己追求金钱、爱情、名誉,具有浓郁的个性主义色彩。同时,由于这种追求是在他“各方面地位都受到压迫的前提下提出的”,因而又使作品具有了对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控诉倾向。《南迁》中的伊人与房东女M有过一段恋爱。伊人高等学校毕业,即将成为帝国大学的学生,此时的他,名誉、金钱都有了,剩下的就是女人了。然而就是这“女人”,使他变得一无所有。在租的房子里时,伊人遇见了房东N的养女,年轻的M太太,立即像喝了迷魂汤一样。直到一个强健,酒肉气的男人W出现。M见到W后显出一种久别后的莫大欢喜。伊人更没想到,到了夜里,M钻进W的房间,肆无忌惮地寻欢作乐起来。他精神趋于崩溃,在第二天一早,便如丧家之犬,狼狈地逃离了这家旅馆。

后来到一所教会疗养院治疗身心创伤,暗恋上了女学生o君,把她当做自己的天使,自然地,这场恋爱又是他自己的自以为是,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反而得了严重的肺病。这篇小说引用了不少德国浪漫主义的作品,其中著名的是歌德的《迷娘的歌》,充分展示了浪漫主义色彩。

三、零余者的灵魂

谈及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不可不提及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因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的形象受了屠格涅夫小说的影响。他融合了俄国“多余人”与五四时代中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塑造出中国的“零余者”形象。

到底何种形象是零余者呢? 零余者,想来即‘多余的人’,他们头脑清楚,对现实的黑暗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身受社会压迫,有着凄楚和不满;但他们缺乏勇气和决心,不敢斗争。偏偏他们又十分孤傲,常常以为自己不同凡响,结果是常常是作茧自缚。“零余者”是被挤出社会的小人物,因此就算这些人有才能,但在腐败

的社会里却找不到安身立命,实现抱负之地。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找不到出路的下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其特征是身受压迫、地位卑微、备受歧视、处境孤独、寂寞,开始觉醒时怀着个人主义的理想,有所追求,有所探索,但理想破灭,找不到出路,灵魂无以安顿。”这些零余者多半都是现代知识分子,处于社会的上层地位, 同时又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上层社会的使命感使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报效社会,而另一方面处于边缘地位又常常使他们与现实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因而他们本身便是一个极大的矛盾。他们的灵魂常常游离于投身社会和被社会抛弃的边缘,找不到安稳的栖息之所,总是如无头苍蝇,尽管积极投入但总被

漠视甚至大力反对。他们时常是离群索居的,无处安身立命用自身才华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进退两难,费力也讨不到好,这无疑是莫大的悲催了,像极古代士人满腹才华和治国之志却不被重视的忧郁之情。人生最大的幸运是能遇上欣赏自己的伯乐,但在当时那样的社会里,伯乐就算有也总不理会这些人的,他们似被社会遗忘了的,以一种幽灵般的存在活在社会的边缘,因而这些人时常患有忧郁之症,苦闷心理更是跃然于他们的作品上,郁达夫便是众多这些人中的一个,因而他的作品时常反映了这些零余者的心理和所作所为,读他的作品总是有股阴郁萦绕于心上,久久揮散不去。

四、浪漫主义主张

初涉浪漫主义,是文艺复兴的雪莱的形象,他的西风颂便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Romantic”这个词演化而成的。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含义。而我所了解的浪漫主义思潮有三个特点:第一,突出主观性,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第二,内心生活的描述往往超过主管现实的反

映,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特别多,比较流传自传式的写法。第三,浪漫主义作品一般富于感伤忧郁的情调。

郁达夫所主张的浪漫主义饱含着“生的苦闷”、“时代的苦闷”,而其作品对于浪漫主义的体现也是淋漓尽致的,举《沉沦》来说,浪漫主义的一大体现便是他的“自叙传”的写作方式,写留日中国穷学生内心的孤寂,苦闷,压抑,实是郁达夫自身的影子,这确是以他的生活,亲身经验,内心的情感困惑为原型来写的,真切地表达了郁达夫留日期间内心的孤苦彷徨,想归而不得的思想感情。不仅如此,小说主人公在岛国日本屡遭讽刺也是郁达夫日本生活的真实写照,郁达夫留学十年体验到了弱国子民的孤独、长年居无定所辗转流离的生活方式、与朋友疏离无人理解的心灵漂泊、婚姻家庭的破裂,独在异乡的他身心俱疲,更深切地感受到被当作“支那人”的屈辱,由此引发了希望祖国能够强大起来,由此还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色彩,主人公性的扭曲也是郁达夫反对封建文化专制和封建道德虚伪的禁欲主义的体现。

另一方面对浪漫主义的诠释便是小说富于忧郁感伤的情调,无论是《沉沦》,《银灰色的死》还是《南迁》都氤氲着感伤阴郁苦闷的氛围,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游离于大众的视线,以零余者的形象存在着,性格孤僻而又压抑自我,遭四周同学的嘲笑凌辱,他们孤傲的性格使他们封闭自我,逃避通过学,偶然的倾吐心声过后又是懊悔不已,充分展示了零余者内心的极度苦闷和抑郁无奈。

五、时代遗留的苦闷和颓废

“五四”时期的青年人是迫切渴求自我的,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却阻碍了他们的梦想。郁达夫一贯主张表现自我的浪漫主义,这些“生的颓废”和“时代的苦闷”从灵魂与肉体的冲突中和性苦闷渲泄而出。这些主人公赤裸裸的情欲宣泄背后,隐藏着某种为挣脱传统文化的“理”或“礼”束缚的自我挣扎。这些主人公身上无不印刻着生活的渴望与现实黑暗的矛盾冲突。而这些性苦闷又是主人公们想要摆脱中国封建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束缚 ,但遭当时社会环境压迫而反致心理扭曲的反映。这即是五四时期给有志难酬的年轻人遗留下来的颓废无望心理。因而这些留学生的身上无不反射着时代的顽疾——封建思想和礼制束缚压抑着人性,以致部分人的扭曲,这实是一种悲哀啊。

郁达夫作为中国文坛人所关注的一位大作家,以他清晰的笔调描写着时代的痼疾,喊出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强烈不满,有如一阵春风,吹醒了当时无数青年的心,也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他开创的浪漫主义的抒情小说,影响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并影响了以后的一代代作家,使这种浪漫抒情小说绵绵不绝,万古流芳。

文学综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性格的根源探究文献综述 摘要:郁达夫笔下有这样一类形象,他们曾受过良好的教育, 具有过人的才华, 看不惯黑暗的现实社会, 想逃脱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 却又感到个人力量的微弱, 于是格外感到忧郁苦闷, 在悲观绝望中, 自我放逐, 变得颓废消沉。忧郁、软弱、坦率、自卑是“零余者”形象总的心理特征。他们经济拮据,而更致命的是精神贫乏。他们虽有强烈的欲望,却没有实现这种愿望的毅力和行动。现实的一切都是触动他们愁绪的因子。他们的悲鸣透着渴求,夹着热望。忧郁自卑和变态的心理的后面是期待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理解和真挚的爱。而理想的破灭,生活的贫穷,使他们对人生不再抱希望,只是诉说压抑的心灵感伤和绝望中的痛楚,诉说人的个性在社会的强力压迫下的扭曲以及自我价值得不到社会认同的悲哀。 那么,形成这样的性格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通过阅读分析十篇文献资料,对这些原因进行综述。 关键词:郁达夫;零余者;性格;影响因素 一.外国文学影响 有学者认为“在郁达夫的小说中, 那种赤裸的心灵告白、对人性欲望的大胆歌颂, 那种对忧郁心境的赏玩, 那种孤傲愤世与凄苦自卑情绪的苦闷交织也正是卢梭忏悔录的中文翻版。”①也就是说,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受卢梭作品的影响。卢梭是郁达夫最崇拜的外国作家,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和遭遇,有着相近的精神个性和内在气质。郁达夫小说表现自我抒发苦闷是受卢梭的影响的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普遍认同。 有学者认为,零余者的形象的塑造是“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②郁达夫留学时的日本,私小说十分流行。欲与理的心灵冲突以及伴随而来的激烈的自我道德谴责,无疑是郁达夫自身的体验自我的表现,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零余者中对性的追求这一特征也是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就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私小说强调细腻的性描写的文学特征则更为深入地走进了郁达夫自叙传体例小说的内在艺术世界。”③ 也有学者认为,“郁达夫的这些“零余者”形象的塑造受到了19 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影响。”“在这些作品中,很难说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塑造受到哪一位作家的影响,但他对屠格涅夫作品的偏爱却是十分肯定的。”④早在1912年,郁达夫留学日本时,他就阅读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和《春潮》,屠格涅夫的这两本小说不仅是郁达夫最早读到的外国文学作品,而且,正是这两部小说,激发了郁达夫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 开启了他通向世界文学的门扉。对“多余人”形象的这种强烈的认同感和精神共鸣, 促使郁达夫在写作富于自叙传色彩的作品时, 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笔下的主人公都纳入到“零余者” ( 即“多余人”) 家族中去了。与此同时,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也为郁达夫塑造“零余者”形象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范例。” 二.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学者说,“在社会、历史、时代的转型期,人的觉醒的新生儿, 遇到无可名状的苦恼, 产生了忧郁、颓废、感伤、愤激、悲观的情绪, 它实际上是对自我、世界和人的根本处境的焦虑和探求。这种情绪普遍产生, 必然要通过文学反映出来。这是世纪儿零余者形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⑤其他学者也赞同这种观点,认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找不到出路的下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其特征是身受压迫、地位卑微、备受歧视、处境孤独、寂寞,开始觉醒时,怀着个人主义的理想,有所追求,有所探索,但理想破灭,找不到出路,灵魂无以安顿。”⑥这些零余者多半都是现代知识分子, 处于社会的先锋地位, 同时又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 身兼社会的推动者和批判者两个角色。先锋地位的责任感使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 而边缘地位的离弃感又常常使他们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甚而出现很多反常规的举动。他们既无法认同西方殖民者, 又无法向黑暗的中国

关于郁达夫研究的回顾

关于郁达夫研究的回顾 从1921年郁达夫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沉沦》(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短篇小说)到他1945年在印尼被害为止,他一生共创作了小说约50篇以及大量的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总计500多万字。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他的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的风风雨雨,走过了坎坷曲折的历程。我们在对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之前,不妨先把它梳理一下,以求对郁达夫的文学及其学术研究有总体上的了解。 第一,20至40年代,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首先是对《沉沦》的争议。1921年10月,《沉沦》一出版,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是受到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另一方面也招来了非议,“所受的讥评嘲骂,也不知有几十百次”。于是有“五四”文学运动的主将之一周作人出来为《沉沦》说话,他认为《溶液》“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无道德的性质”,《沉沦》的价值“在于非意识的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这也就是趋势与普遍的所在”,并明确指出《沉沦》“是一件艺术的作品”。由于击作人当时在文坛的地位,影响和分析的有理有据,终于澄清了封建卫道士们所强加于《沉沦》的“诲淫”、“不道德”的罪名。 1932年10月,郁达夫的《茑萝集》问世,又马上引来一批评论文章。对之持肯定态度的,有萍霞的《读〈茑萝集〉》、胡梦华的《读〈茑萝集〉的读后感--覆郁达夫的一封信》,他们都中肯地指出郁达夫小说积极入世的思想倾向和浪漫率真的特点。但是,持批评意见也不少,如徐志摩、殷公武等人就认为郁达夫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作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 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是郁达夫创作的又一个旺盛期。他先后创作了《春风沉醉的晚上》、《秋柳》、《寒宵》等小说。随着作品的大量问世,郁达夫成了当时文坛的热点,几乎每年都有数篇有份量的专题评论出现。如仅1931至1933年,就先后出版了素雅(李赞华)编的《郁达夫评传》、贺玉波编的《郁达夫论》、邹啸(赵景深)编的《郁达夫论》三本郁达夫研究专集。一个作家能够受到同时代人的如此关注,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对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总体上持肯定意见的,有郑伯奇的《〈寒灰集〉批评》、黎锦明的《达夫的三时期:〈沉沦〉--〈寒灰集〉--〈过去〉》、钱杏村的《〈达夫代表作〉后序》、贺玉波的《论郁达夫的转变》、秀子(寇冰华)的《郁达夫的作品和思想》等等,他们既肯定郁达夫的“伟大”和他的作品的“无上的价值”,又指出他的“感伤极重”和“情感颓废”。他们的观点对后来的郁达夫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为郁达夫研究者广为引用。不过,随着30年代初左翼文艺运动高潮的到来,郁达夫也遭到了社会各界的严厉批评,特别是华汉(阳翰笙)的《中国文艺运动》、苏雪林的《郁达夫论》,几乎否定了郁达夫的创作。

悲情郁达夫

悲情郁达夫 ■郁达夫与王映霞■郁达夫与孙荃■1919年在日本留学的郁达夫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是一个充满了革命激情与浪漫理想主义精神的时期,也是一个被战争的烽火紧紧追赶的时期。许多学者作家都曾在新旧两种婚恋模式之间摇摆,处境尴尬,郁达夫就是其中一个。郁达夫1896年出生在浙江省富春江畔的一个旧式文人家庭里。他天生有着诗人的气质,性格也是矛盾和复杂的。他身上既有传统中国文人的名士作风,又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时尚痕迹。和许多当时的著名文人一样,郁达夫的第一次婚姻是被母亲包办的。1920年,当他被母亲匆匆召回家乡完婚时,娶来了一位也算是知书达礼颇有才情的贤惠女子孙荃。但与人们所理解的包办婚姻不同的是,郁达夫并非不喜欢孙荃。郁达夫与孙荃生活的时间不算短,他在日本留学时写给孙荃的信充满感情,而孙荃为他养儿育女、照顾他的生活,郁达夫对孙荃也十分感激。1927年初,就在中国时局处于风云变幻之际,郁达夫随着南方革命军胜利北伐的步伐来到了上海。那一天,在上海尚贤坊的一个朋友家里,郁达夫第一次见到了那个对他后半生发生了重要影响的女人——王映霞。她的美丽容貌和青春风姿像闪电一样击中了郁达夫这位多情浪漫而又冲动的作家,当即陷入了情网。郁达夫在日记里写到他的心被搅乱了。但也正是在同一天,郁达夫收到妻子孙荃寄来的皮袍子,心中十分感激,还盘算着要写一篇小说

卖几个钱寄回家中。 王映霞是一个新式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思想比较开放,加之她漂亮的外形,一切都符合郁达夫心目当中的理想女性。恰巧当时孙荃也不在上海,郁达夫陷入热恋,突然燃烧起对现实生活的热情。恋爱中的郁达夫时而如痴如狂激情澎湃,时而郁郁不乐伤心自怜。他终日徘徊在那座“王女士”住的尚贤坊的楼下,一向生活拮据的他突然变得挥金如土,他与王映霞的恋爱方式不是花前月下的清幽境界,而是上高级饭馆、看好莱坞电影,尽情地追赶着摩登都市的时尚。但是,年轻美丽而又受过新式教育的王映霞,面对这位比自己大十几岁、家有妻儿的著名作家始终处于矛盾彷徨之中。王映霞的犹豫使郁达夫痛苦万分,相思成狂。他的信如雪片一样飞向她,有时居然一天两封。他写道:映霞,两月以来我把什么都忘记了。为了你,我情愿把家庭、名誉、地位甚至于生命也可以丢弃。映霞,我从没有这样地爱过人,我的爱是无条件的。 1927年的4月,著名的412事变爆发了,混乱的政治时局使富有正义感的郁达夫感到迷惑彷徨。也许正是由于对革命失败的失望情绪使郁达夫把更多的激情投入到对爱情的追求当中。一次,郁达夫听说王映霞回到杭州,竟不棺髡吒鋈说慕嵌?公开披露了他与王映霞之间的情感恩怨,并且痛心疾首地指出王映霞在情感上对他的背叛是导致毁家的重要原因。《毁家诗记》最终导致了二人的分手。1940年,王映霞与郁达夫在新加坡协议离婚,这对曾被喻为“富春江上神仙侣”的才子佳人就这样以彼此怨恨的方式分手了。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最终版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零余者又称作多余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延伸和演变,但中国的零余者形象又带有很鲜明的中国色彩。在中国文坛上,郁达夫、鲁迅、巴金、叶圣陶、王蒙等作家都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零余者形象,但对塑造零余者形象成就最大的当属郁达夫了。 [关键词]:零余者郁达夫孤独无奈 零余者,又叫做“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零余者形象最早出自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主人公奥涅金,而“多余人”这一称谓被广泛认知则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郁达夫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从而创作除了一大批有心自救却无能为力,最后被社会遗弃的悲剧人物形象。 1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郁达夫塑造的零余者形象,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背景,可以把他们归为以下三类: 1.1弱国子民的留学生 《南迁》中的伊人期望从女学生O处获得同病相怜的温情,然而却因为是支那人而自惭形秽备受歧视,最终处于苦闷彷徨的心境。《银灰色的死》(1921年)中的“Y君”也是留日学生,在异域承受不起亡妻后“北极雪地里的漂泊者”的孤寂,承受不起对静儿的单恋破灭后的恍惚,承受不起生计无着,更承受不起弱国子民的自卑,爱和同情都不可得,最终死在洒满了银灰色的月光的空地上。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时时为自身的茕茕孓立,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境遇深感痛苦,他们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但心中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他们纤敏柔弱的气质赋予了零余者形象相当浓厚的感伤色彩。 1.2时代的隐退者 但人生坎坷磨灭不了她永久的小孩子天性,善良质朴且单纯天真,透出的成熟美和青春美令人心动。“我”应邀贺婚,偶逢莲妹。在山中游玩一度忽生妄念,但继而又幡然悔悟,用理性克制情欲与莲妹结成兄妹而后欣然远去。“他们是被挤出社会而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小人物,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⑶ 1.3社会的遗弃者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创造社 代表性作家,代表性作品 通过郁达夫了解创造社,通过《沉沦》来了解郁达夫;精读作品-作家——社团 多产,游记、旧体诗,小说 两种方式:当时影响;经典作品 《沉沦》从当时影响看,与狂人日记对比,沉沦出来后,对整个青年一代,都有影响,故事(买沉沦的故事) 经典地位:自叙传的文学,自我抒发,自我分析的感伤色彩的代表作,首推沉沦,从影响从内含价值看,沉沦都是那个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司马长风,鲁迅、郁达夫,鲁迅……流派色彩;而郁达夫则是创造社。 一个作品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分两个方面:思想内容,风格艺术特点;五四的总体的思潮:个性解放,反封建,当然,沉沦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与五四思潮一致,体现了个性,写的是个人,反对封建主义,那么这个个人是谁呢?那么大家看看这个主人公是谁?小说一个是第三人称,一个是第一人称,沉沦必然的属于第一人称,是不是所有的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都是一样,沉沦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言小说中的余,通俗小说中以我叙述也不少,那么我们先看看小说,他分几节,他的性格特点…… 鲁迅《苦闷的象征》——写我的苦闷:生的苦闷,青春期的我,性的苦闷。生和性的苦闷,结合就是一个人青春苦闷。 对我的生活的自我暴露,这种暴露有他的某种自然状态,如自慰等,然后又极端的自责。没钱,最大安慰的是浪漫派诗歌,纵酒、嫖娼,特殊的表达的方式,精神的狂飙突进向上,社会的现实压着人向下,现在看来做作,实际上在当时时一种自然。 各种苦闷,对一个意志力不强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压力。这个人不是一个英雄,“我”是一个个人化私人的东西,理解五四,并不是了解每一像战士一样的人物,这种我,如果写成日语,就成“私”,我个人的私人的小说写成,而私小说又恰恰是那个时期,佐藤春夫,谷启润一郎,而郁达夫又是中国那时期的人的中国私小说。 《沉沦》还有一个文本,那就是《沉沦》集,沉沦既是一部小说,《沉沦》在《沉沦》集中最有代表性,《沉沦》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代表,郁达夫又在创造社中最有代表性。 读文学要由点——线——面,五四的面,又上下运动,从古代到现当代。 不仅要讲单个作品的意义,小说集的意义,作家、流派、时期、文学发展的长河的东西。方法论:由作品-作家-流派-时代-整个史,看他如何承前启后,讲沉沦,是要讲一部活的文学史。 总结八节的内容,小说没有故事,思想,情绪,漫游的行踪,小说的时间(让学生去弄)八节,八个人,穿起来。简洁。十个字概括。文字不是越多越好。历史的本领,俗称史笔,有力量。无名的,符号的。整个小说,都是“我”,“我”的小说。形象和主题产生的方法。 艺术上讲,私小说,个人的小说,个人发展到青春期,必然会有苦闷,如何慰藉,一个自然,一个是哭,泪的文学。郁达夫的感伤,是自然,找爱情,找了文字,文学,找了应该浪漫主义的诗人,我们找浪漫主义,总要找积极浪漫主义,如鲁迅的拜伦,反抗,恶魔的;还有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就是华兹华斯,他们都有浪漫,浪漫主义就是反抗,狂人的反抗,狂

王映霞:迟暮之美-故都的秋-郁达夫

王映霞:迟暮之美|故都的秋|郁达夫 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飘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摘自《王映霞自传》 在杭州文三新村一个普通的二房一厅居室里,阳光透过窗台上枝叶纷披的吊兰,照在她的手上,一双手被染上斑驳的暗影。王映霞躺在小客厅的床上,时常把双手举到面前,仔仔细细地打量:尽管遍布皱纹,那纤纤十指仍显得秀气雅洁,在阳光下苍白得近乎透明。 92岁的王映霞要么沉睡,要么就沉默地打量自己。 由于和知名作家郁达夫12年的婚姻,由于当年郁达夫如痴如狂的追求和后来极不愉快的婚变,王映霞从深闺少女变成了公众人物,她爱过、醉过、痛过、恨过。繁华落尽,美人迟暮,和其他老人一样,王映霞虽然还习惯于沉埋在历史之中,却已经超然于当年的是是非非。在1989年,她缓缓地提笔写道:“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近十几年来,王映霞一直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把她所知道的文坛旧事、郁达夫的往事追忆出来,匡正人们的一些误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她不光是谈郁达夫,也谈鲁迅、郭沫若、陆小曼、白薇……

与郁达夫离异后,王映霞几乎一直生活在上海。老伴钟贤道病逝于1980年,儿女都不在身边。很多年以来,她一个人生活着。她喜欢一个人过日子。一直到1995年,她跌倒伤骨,从此与在杭州的女儿钟嘉利一家相依为命,有时也到在深圳电视台工作的儿子钟嘉陵那里走动走动。 老人精神好的时候,嘉利会用轮椅带着她去西湖边走走。杭州是她深爱的故乡。她依然挑剔衣着,喜欢鲜艳的服色,因为那很配她的一头银发,配她象牙色的皮肤。走在水光敛滟的湖畔,行人仍然会惊艳,频频回顾她,还有人忍不住对着嘉利赞叹:“这么漂亮的老太太!” 嘉利就笑:“别人家是女儿的衣服嫌过时不穿了,妈妈拣来穿。我们家呵,是妈妈穿腻了,指给我说‘我不要了,你穿吧!’” 这是一个个性极强的老太太,一生不肯敷衍,不管是对衣服,还是对人对事。但是,要强的王映霞,今天不得不缠绵床榻。 4月26日,与记者同时往访的还有江苏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张昌华先生。他组过老太太的稿子,两人很熟,通过许多信。可是,张先生把写着自己名字的纸递到她眼前,她想了好久,才客气地说:“呵,有点印象……”不过,她还是彬彬有礼地招呼客人:“请坐呵。”她注视着我们,在那一种得体的浅笑中,依稀透出当年的风姿。 嘉利真的不容易。这位复旦大学的毕业生、浙江省建工学校的讲师,如今练就了一手护理绝技,像伺候婴儿一样,把卧床不起的老太太收拾得干净体面,她不得不向领导请了长假,叹息着:“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床上的老人,如今只能从那扇小窗中,看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李海龙 20102410314 10级汉语言文学3班我们都知道,郁达夫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以自我抒情小说为主,代表了自我抒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在1921年10月于创作社成立后出版的小说《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也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大胆的抒发了“性的苦闷”,抒写出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苦痛,借此抨击了封建的陈腐的道德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压抑。本篇小说采用自叙传的形式,作者在此着重抒发自己的情感,整篇小说充满着感伤的抒情格调,开掘了人的灵魂深层的感情。那么郁达夫的抒情小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的影响和意义又何在呢?我们且先来看看他的抒情小说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采用自叙传的写法,大胆的进行自我暴露,思想真诚,言语坦承,内容透明。 如在《沉沦》中,作者毫不掩饰的书写着人的性欲,情欲,用酣畅的笔调表现出人的本能,用这样的方式追求人的性欲的解放,用感伤的语言抨击封建道德的伪善性,将人的自然本能和心理透明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文章结构不以情节变化为线索,而以情感变化为依托。 郁达夫大部分小说为抒情小说,这就决定了其小说的结构依据人的情感变化来安排,通过情感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凄凉和人的悲哀。郁达夫在《沉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具体,但却通过抒情的手法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将内心的所悟所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三、语言的感情色彩浓烈。 郁达夫在小说的写作中使用大量的感叹词放纵感情的流淌,在语言上不讲究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只要能抒发情感,任何语言都是其小说创作所必需的,如《沉沦》最后主人公自杀前的话语“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哪里受苦呢!”集中体现了郁

创造社研究之郁达夫(讲稿)

创造社研究之郁达夫(讲稿) 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向大家作介绍: 一、生平简介(节选重要生平):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普通家庭。三岁丧父,家庭窘迫。兄弟三人,大哥干农活,二哥打工。 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徐志摩同学),后因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3年9月随长兄郁曼陀去日本留学。(郁达夫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对他后期创作起了巨大作用) 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 1916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注:弃医从文。原因:中国贫弱,留学生们被称作“支那人”(侮辱),在日本的留学生处处受到别人的歧视。留学生给人的印象,就是不讲卫生,不爱学习,郁达夫认清现状,做出这一重大决定。】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1927年离开创造社(原因)。(同年遇到他一生中最爱的女人—王映霞)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 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武吉丁宜附近的丹戎革岱的荒野中。享年五十岁。 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女人” 1.原配夫人:孙荃(1896—1978)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4年后,1917年应母亲的要求被迫回家与孙家小姐订婚,1920年7月,两人完婚。 关键词:孙兰坡旧体诗包办婚姻 郁达夫为孙兰坡作旧体诗一首,孙因此更名为孙荃,诗内容为:赠君名号报君知两字兰全出楚辞别有伤心深意在离人芳草最相思而后因郁达夫移情别恋,导致离婚。孙荃与郁达夫分居后一直吃素,念佛诵经,没有再嫁,1978年3年29日逝世,享年82岁。 2.第二任妻子:王映霞(1908—2000) 郁达夫1927年1月14号在上海对王映霞一见钟情,当时郁达夫33岁,王20岁,1928年两人结婚,1940年维持了12年的婚姻破裂。 关键词:杭州第一美女、“富春江上神仙侣”、许绍棣、钟贤道(1942年,重庆华中航运局经理的钟贤道结为连理。重庆的中央电影制片厂为他们拍摄了新闻纪录片。)、《日记九则》《毁家诗记》 恋爱过程: 郁达夫在当天日记中写着:中午我请客,请他们痛饮了一场我也醉了,可爱的映霞,我在这里想她,不知她可能也在那里忆我。——1927年1月14号《郁达夫日记》郁达夫是唯一一个在生前就发表了自己《日记》的作家。其原因就是因为王映霞。郁达夫在与王映霞认识后不久,就与王映霞订了婚,但是没能与孙荃离婚,王映霞由此担心自己没能有一个正当名分,有些动摇,所以郁达夫就决定出版《日记》,稳定王的心。1927年9月出版的《日记九则》详细记录了郁达夫与王映霞之间的的恋爱过程:在《日记》中郁达夫把两人的恋爱过程写得非常清楚,比如哪一天接了吻呀,哪一天去住了旅馆呀等等。

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anada123456.student@https://www.360docs.net/doc/c62617501.html, 略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大二(2)班宋娜叶论文指导冯凌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零余者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析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种种内涵和表现,探究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作家个性因素,肯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郁达夫的小说,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笔下的主人公,个个害着忧郁病,徘徊于历史岔道口,郁达夫称之为“零余者”。他们在当时经济、政治地位低下,不满现实,叛逆心理由是滋生。由于小资产阶级的劣根性导致反抗失败,故他们觉得飘零无依。从这些形象,可见郁达夫真诚而痛楚的内心世界;拂去形象外在的忧郁、伤痕、颓废色彩,则可见“时代病”在“弱国子民”身上烙下的深深伤痕;从这些伤痕更可以把握时代、社会脉络,挖掘那业已远去的年代里知识分子心灵被扭曲的深层因素。 一.“零余者”的表现 纵观郁达夫不同作品里出现的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迷恋秀丽山水的文弱书生,到日本留过学,回国后靠教书、买文为生,生活窘迫,颇不得志;多愁善感,忧郁软弱,甚至有点神经质,心理变态。在《银灰色的死》、《沉沦》、《人妖》中称“他”;在《南迁》中称“伊人”;在《烟影》、《秋柳》、《离散之前》中称“文朴”;在《茫茫夜》、《茑萝行》、《怀乡病者》、《空虚》中称“于质夫”;在《胃病》、《血泪》、《青烟》中称“我”…… 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数“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般,毫无勇毅,哀哀切切”,但细细品味,那些“零余者”的表现远不止这些,其共同特征主要表现为: 1. 地位的相似性 这些形象有一共同特征:政治、经济上处于低下地位,他们与当时的社会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茑萝行》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正好到社会去奋斗。况且又在外国国立大学里卒了业……”但是“我们的国家社会,不能用我去作他们的工”,等待着自己的是失业,失业!找不到工作,就在黄浦江边流浪,或上公园坐冷板凳,甚至几次到江边想自杀。《杨梅烧酒》中写一个曾经留学日本、学得应用化学专业的知识分子,雄心勃勃,可回国后却学无所用、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地在一所补习学校里以教书糊口。他不过是想为国家、为社会办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当时的黑暗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还有一些篇章(一般应称为“作品”!),揭露了罪恶的社会对青年政治、精神上的压迫,是怎样虐杀、吞噬了一些年轻有为的生命。如《微雪的早晨》中的男主人公朱雅儒是一个勤奋有为、关心国家命运、痛恨军阀官僚的大学生,由于自己的未婚妻被一个小军阀夺去而精神错乱,并最终悲惨地死去。它控诉了邪恶势力对美好希望的毁灭。《落日》写两个失业青年,无聊枯寂之极,每天只好去瞎逛以消磨时日。他们哀叹“在这茫茫的人海中间,那一个是我的知己?那一个是我的保护者?……我只觉得置身于浩荡的沙漠里。”他们出身卑微、境遇飘零、经济困顿,有才能,但在腐败的社会里找不到实现他们理想的地方。郁达夫通过对“零余者”贫苦生活的描写,曲折反映出当时死气沉沉的社会现状,诅咒了罪恶的社会制度,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和封建道德的不满。

2020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自测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学前自测 1. 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 b.胡适 2.鲁迅的《补天》、《理水》、《非攻》等小说后来收入小说集()。 d.《故事新编》 3.《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 d.周作人 4.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这人是()。 b.郭沫若 5.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 b.新潮社 6.叶绍钧的早期小说大多描写小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主要有()等。 b.《潘先生在难中》 7.鲁迅先后写了一系列表现农民的苦难、蒙昧和沉默的小说。其中,主要有()等。 a.《故乡》 c.《风波》 d.《阿Q正传》 8.郁达夫的小说以主观抒情见长,充满了愤懑、忧郁、叛逆和自我倾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小说”,主要有()等。 a.《南迁》 b.《沉沦》 d.《迟桂花》 9.在创造社还有一批与郁达夫相近,受到日本私小说影响,基于现代心理学和佛洛依德学说,长于心理描写包括畸形的性心理的青年作家。主要有()等。 a.叶灵凤 c.幐固 d.张资平

10.五四小说创作重要的小说家群,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和()等。 a.《新潮》小说家群 b.创造社小说家群 d.乡土文学作家群 11.19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12. 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3. 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14. 创造社初创时期,有两座高峰,即以《女神》闻名的郭沫若和以《沉沦》闻名的郁达夫。 15. 同样着力于乡土文学,却走着诗意化道路的废名是“浅草社”成员。 16. 鲁迅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和高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A.比起同时代的作家,鲁迅年长许多,个人经历和体验远为丰富,他对世道人心的思考,显然要老制辣得多。对中外思想文化的广泛接受,则加强了他的思想深度和韧度。 B.鲁迅的艺术修养,非常丰知富。鲁迅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并且出版道了国人所写的第一部《中国小说史略》,又广为涉猎世界文学,具有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借鉴。 17.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我”,和《沉沦》中的“他”,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出现最早的两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明这两个形象的异同。 答:A.他们都被赋予特定的历史的和民族的意义,前者倾诉的是对数千年之吃人民族与吃人自我的冷峻思考与“救救孩子”的热切呼唤,并且由此追问狂人最后的“回zd归”之蕴含何在。后者则是以弱国子民的心态,迫不及待地以最后的生命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专!”的呼吁。 C.两者的不同则在于,鲁迅是在自我与社会的关联上,是时代的先行者如何唤起那些沉睡的国人,是重在理性的层面上进行灵魂的拷问:郁达夫则是向自己属的内心深处,向着最隐秘的性心理和性生理,进行深入的发掘,爆发出“赤裸裸的自我”,美丑杂陈,正误皆现。 18. 《故事新编》中的《补天》、《理水》、《非攻》,把炼石补天的女娲、治理水患的大禹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墨子,能够直面灾难、进而以实干态度和奉献精神克服灾难的伟大精

郁达夫与王映霞

郁达夫与王映霞

郁达夫与王映霞的才子佳人恋,以卿卿我我始,以劳燕分飞终,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却又凄凄惨惨的琴瑟悲歌。初恋之时,爱的死去活来,到头来,又恨得吐心沥血,一对神仙侣成了仇怨偶,终竟让后人唏嘘。 达夫先生才华横溢,有名士风度却又身世凄凉。人之常情是爱慕佳人,但究其底又偏爱才子,所以郁、王之婚变,大多同情达夫先生,多有斥责王映霞者。王映霞无论怎样美,嫁给一个郁达夫,总算是三生修到的福。不少人流露的是扬郁抑王的情绪,虽不曾直骂王氏不识英雄,却也间接批评她“出了英雄却不懂得爱惜”。在郁、王之恋中起过“穿针引线”作用的孙百刚,事前对郁、王之恋不甚支持,认为达夫先生是使君有妇,而映霞却罗敷无夫,映霞不应嫁给“二道贩子”,事后却转了向,他说:“我一直认为,没有这一场婚变,达夫先生根本就不会投荒南下,因此,后来就不会不明不白地糟了日本人的毒手。”孙先生心底里是把王映霞做为达夫先生隐形杀手看待的。鲁迅先生与达夫是好友,他看得当然不至于这么狭隘,却也有所偏袒达夫,对王映霞有点不太信任的意味。 郁、王之恋到底谁是谁非,恐怕只有郁、王才知晓。婚姻是一双鞋子,合脚不合脚只有自家方可解会,而两人又恐怕是各有心得。当年,王映霞初会达夫先生,正是豆蔻韶华,她长相玉立,体态微丰,面如银盘,眼似秋水,读书时一向

有校花之名,成年之后,天下女子苏杭,苏杭女子数映霞,居当年杭州四大美人之首。达夫先生当时已有妻室,儿女绕膝,年长映霞十多岁,按世俗之婚配,达夫未必是映霞最佳人选。无奈达夫先生乍一见她,惊为天仙,顷刻间坠入情网,无法自拔。王映霞虽有倾慕,却乏爱意,她所倾慕的是一个才子,要去爱恋的的却是一个食五谷的人,从倾慕到爱恋,犯点踌躇,也是不难费解的,但其中距离较近,几步即可逾越,故在达夫先生的凌厉攻势下,王映霞终于做了爱情的俘虏,十余年间,两人相濡以沫,各倾注一腔真情,恩爱无比,因而赢得了“富春江上神仙侣”之美誉。 郁、王之婚变缘起于第三者插足。达夫先生得信,将遭国民党之暗算,他深感上海险恶,因而不顾鲁迅先生等人的劝阻,移家杭州,几乎花了历年积蓄,在杭州筑下爱巢“风雨茅庐”。他说:“一九三六年春,杭州的风雨茅庐造成后,应福建工洽主席之招,只身南下,意欲漫游武夷太姥,饱采南天景物,重做些记游述志的长文,实是我毁家之始。”正在达夫先生南下期间,王映霞耐不住寂寞,当时亦算是达夫好友的许绍棣趁虚而入,于某夜饭后,把王勾上手,致王失身,并由此同居。在达夫先生眼里,王映霞之所以委身许氏,是因为王氏嫌他贫穷而位不显。先生曾直言:“映霞最佩服居官的人,她倾倒于许君,也因为他是现任浙江教育最高行政长官之故。”先生又云:“姬氏慕官职,以厅长为最大荣名,

郁达夫笔下的日本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 郁达夫的小说在1920年代初,曾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轰动,但在建国后,郁达夫的小说却一度被列为禁书、黄书,原因在于郁达夫作品中对于性欲的描写太过露骨。而对郁达夫小说作品的研究,也大多从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入手,本文将从郁达夫作品中的日本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的日本女性形象,一为放荡轻浮者,二为纯洁美好者,说明郁达夫作品颓废背后的审美意蕴。(重写,把你的主要观点写出来.300字即可) 关键词:郁达夫;日本女性形象,矛盾

ABSTRACT Yu dafu's novels in the early 1920 s, has caused a stir in Chinese literary circles, but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yu dafu's novels has banned once, sexy book, the reason is that for sexual desire in the works of yu dafu described too sexually explicit. And the study of yu dafu novel works, mostly from the works of the hero image analysis, this paper wi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Japanese women's image in the works of yu dafu,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female image in Japan, one for loose frivolous, secondly, pure beautiful, illustrate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behind the works of yu dafu decadent. Key words:Yu Dafu; Japan; Female image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水样的春愁 ——浅析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汉语言文学师范李建培 开篇:华丽、黯淡间 郁达夫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与鲁迅先生齐名的一位大家,这是无可争议的。就如唐朝的李白与杜甫。最富盛名的要数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了。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流丽,抒情率真浓烈,具有浪漫主义的感伤颓废气息。 在其自传中郁达夫这样形容自己的出身:“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剧产生了。”【1】郁达夫是一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 他出生在浙江富阳的知识分子家庭,虽是小城的中产阶级,但是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只有孤儿寡母的生活,可想而知,有多难熬。 正如他自己所言,这是一个悲剧的出生。童年的他是不快乐的,姐姐被送去当人家的童养媳,家中更是经常断炊少粮。唯一给他安慰的是使女翠花。童年的困苦与孤独伴随他一生。四处游荡,只有黯淡的冷色调。“儿时的回忆,谁在也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郁达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 后来出外念书,先是杭州府中学,再是嘉兴府中学。小小的他早有主见,来选择自己的人生。然而,世事难料,好多事其实很清晰地摆在面前,可是却无力达到。最让他悲伤的莫过于此。看得太清也未必是好事。 留学日本的八年,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八年。他作为一个所谓的“弱国子民”来到日本,这求学的道路有多艰难。如水样的春愁笼罩着这个青年。他爱书的习惯,经常为了买书而放弃其他的东西。日后,他因为天生的资质与后天的努力成了我国一代大文豪。他在文坛上的生命从开始的暗淡走向了华丽。 爱情真的是一种很美的感情。经久不衰。而我们的大文豪也不能免俗。 与邻居赵家小姐的初恋,轻轻如流云飞过,没有了一丝痕迹,只剩淡淡、淡

郁达夫研究综述

2004-2013年郁达夫研究述评 摘要 2004—2013年关于郁达夫的研究成果显然是不及20世纪80年代丰硕的,但就总体而言还是沿着上阶段的方向在进展,没有出现严重断代现象,研究成果也尚属丰富。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看,在保持传统研究习惯的前提下,因研究队伍的不短壮大,一些以往的蒙尘领域得到开掘、理论方法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更新。本文搜集了近十年关于郁达夫研究的论文,根据研究内容以及方法的异同,粗略地进行整理分类。 关键词小说散文旧体诗比较文学心理学社会学 一、小说 一直以来对于郁达夫小说方面的研究是取得成果最丰富,也是研究视域最宽广的,可以说近十年的研究依然保持了这一特色。下面主要从比较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对郁达夫小说研究成果进行简单分类。 1、比较文学 郁达夫出生在浙江富阳“一个县城里的书香世家,在洪杨之后不曾发迹过的一家破落乡绅的家里”,①应该说郁达夫在未留学日本之先已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留日之后又受到西方思想的熏陶,正如郁达夫在其自传里所说:“伊孛生的问题剧,艾伦凯的恋爱与结婚,自然主义派文人的丑恶暴露论,富于刺激性的社会主义两性观,凡这些问题,一时竟如潮水似的杀到了东京,而我这一个灵魂洁白,生性孤傲,感情脆弱,主意不坚的异乡游子,便成了这洪潮上的泡沫,两重三重的受到了推挤,涡旋,淹没,与消沉。”②在其文章中也曾多次提起屠格涅夫、佐藤春夫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因此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考察郁达夫的小说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 正如郭沫若所说:“中国文艺是深受日本洗礼的。”易国定的《郁达夫的“自我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之比较》(《东北亚论坛》,2004年5月,第13卷第3期)中认为:“郁达夫由于独特的性格、气质和遭际,对于日本“私小说”的接受尤为深刻。”该论文在借鉴日本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郁达夫的“自我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之影响关系的探讨以及对两种文

简论俄国文学对郁达夫“零余者”形象塑造的影响

简论俄国文学对郁达夫“零余者”形象塑造的影响 摘要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创作风格独树一帜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显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创作观。本文拟从俄国文学入手来论述其对郁达夫小说创作中“零余者”形象塑造的影响。 关键词郁达夫外国文学小说创作 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1913 年赴日留学,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33 年移居杭州后,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和诗词。郁达夫通晓日、英、德三门外语,共创作了各类文学作品40余部,1945年9月殉难于南洋(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印尼苏门答腊)。郁达夫和鲁迅、郭沫若一样,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代文学巨匠,其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创作受到了俄国文学的影响。 郁达夫前期小说中,“零余者”形象占绝大多数。诸如《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茫茫夜》、《秋柳》中的“于质夫”、《茑萝行》中的“我”等等。郁达夫的这些“零余者”形象的塑造受到了19 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影响。 19 世纪的俄国文坛描写“多余人”形象的作品,诸如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等。这些小说主人公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不满于俄国社会的现状;他们才气

横溢,也不乏远大理想,渴望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是贵族阶级的劣根性又使他们意志薄弱,毅力缺乏,于是理想终于变成幻想,终其一生。在这些作品中,很难说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塑造受到哪一位作家的影响,但他对屠格涅夫作品的偏爱却是十分肯定的。早在1912年,郁达夫留学日本时,他就比较早地接触了俄国文学,阅读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和《春潮》,屠格涅夫的这两本小说不仅是郁达夫最早读到的外国文学作品,而且,正是这两部小说,激发了郁达夫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开启了他通向世界文学的门扉。郁达夫曾说:“我的开始读小说,开始想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点忧郁,绕腮胡长得满满的北国巨人的影响。”郁达夫曾经反复阅读屠格涅夫发表于1850年的小说《多余人日记》,并且觉得“象嚼橄榄,愈嚼愈有味”。后来,他索性将它译成中文,以《零余者的日记》为题发表。于是,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变成了中国文学中的“零余者”。郁达夫从切身的生活遭遇中强烈地感觉到,生活在一个如此黑暗残酷的时代,自己的处境,如同屠格涅夫笔下所描写的多余人。对“多余人”形象的这种强烈的认同感和精神共鸣,促使郁达夫在写作富于自叙传色彩的作品时,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笔下的主人公都纳入到“零余者” ( 即“多余人”) 家族中去了。 与此同时,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也为郁达夫塑造“零余者”形象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范例。郁达夫小说如《秋柳》、《蜃楼》、《瓢儿和尚》等明显可以看出受《多余人日记》的影响。《多

关于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

关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2007年06月27日星期三3:03关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分析 摘要:零余者又称多余人,在古今中外大家笔下都不乏零余者的形象。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还有老舍笔下那个最后成为个“人主义末路鬼”的骆驼祥子。。。而真正对零余者自我剖析将零余者内心和魂灵深处呼声大胆直白的表达出来的恐怕也只有郁达夫一人了。。。。。。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多为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从他的字里行间里我们能触摸到零余者内心深处的性灵,倾听他们性灵深处的呼声。孤独,寂寞,透明,脆弱,敏感,绝望,无助,矛盾,无奈,自叹与自怜。。。。。。达夫笔下就是这样一群被赋予悲剧色彩的零余者。。。。。。零余者,隐形透明被排斥被遗忘在黑暗的角落里,他们有的是有心自省却无力自拔,有的是麻木的受命运的摆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总之郁达夫笔下就是这样一群被离弃的可怜者。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也许是零余最好的诠释了吧。 关键词:多余无用矛盾无能自省命运束缚 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而零余者这一称谓的流行,主要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1而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则是一群有心自省无力自拔,最后被遗弃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有着人性中善美的一面,他们坦诚,如在《沉沦》中“他”发自心底对真爱的呼唤。他们偾世嫉俗,如《杨梅烧酒》中不满当时中国社会而几乎失态的痛骂。《微雪的早晨》中痛骂军阀“们这些狗东西,我总得杀你们这些狗东西。《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对女主人公凄惨境遇的同情与怜悯。就是这样一群有着善美一面的人物最后遭到了遗弃,从他们悲剧性的命运中也许我们会有所反思。

郁达夫写给王映霞的情书

郁达夫写给王映霞的情书 今天早晨,我本想等火车开后再回来的,但因为怕看见了那载人离别的机关,堂堂的将你搬载了去,怕看见这机器将你从我的身旁分开,送上每天不能相见的地方去时,心里更要不快乐,更是悲哀,所以我硬了心肠一挥手就和你别了。我在洋车上,把你的信拆开来看,看完的时候,几乎放声哭了起来,就马上叫车夫拉我回去,回到南火车站去,再和你握一握手。可是 走到了莱路口,又遇着一群军队的通过,把交通都断绝了。所以只好闷闷的回来。回到闸北,约略睡了一会,就有许多事务要办,又只好勉强起来应付着,一直的忙到现在。现在大家在吃晚饭,我因为早上吃得太饱,不想下去吃饭,所以马上就坐下来写这封信。映霞,你叮嘱我的话,我句句都遵守着,我以后要节戒烟酒,要发奋做我的事业了,这一层请你放心。 今天天气实在好得很,但稍觉凉了一点,所以我在流清水鼻涕,人家都以为我在暗泣。映霞,我若果真在这里暗泣,

那么你总也该知道,这眼泪是为谁流的。 映霞,我相信你,我敬服你,我更感激你到了万分,以后只教你能够时时写信给我,那我在寂寞之中,还可以自慰。我只盼望我们的自由的日子到来,到那时候,我们俩可以永远地不至于离开。映霞,从前你住在梅白克路的时候,我们俩虽则不是在一个屋椽之下,但要相见的时候,只要经过一二十分钟就可以相见。那时候即使不和你相见,我心里但想着你是和我同处在上海,同在呼吸一个地方的空气,那心里就平稳许多,但现在你却去得很远了,我一想到你,就要心酸起来。映霞,这一回的小别,你大约总猜不出要使我感到多苦楚。但你的这一次的返里,却是不得已的,并且我们的来日,亦正长得很。映霞,我希望你能够利用这个机会,说得你母亲心服,好使我们俩的事情,得早一日成功。 你的信里说,今年年内我们总可以达到目的,但以我现在对你的心境讲来,怕就是三四个月也等不得。 总之,映霞,我以后要努力了,要好好儿的做人了,我想把我的事业,重新再来过一番,庶几可以不使你失望,不使人家会笑你爱错了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