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监测技术在曙一区开发中的应用

油藏监测技术在曙一区开发中的应用
油藏监测技术在曙一区开发中的应用

油藏监测技术在曙一区开发中的应用

X

王国栋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 124010)

摘 要:曙一区超稠油自1997年投入开发以来,随着开发水平提高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井底温度、压力测试,油层动用程度测试,井间连通性测试及流体性质测试等。完善的油藏动态监测技术有效指导了油井增产措施及SAGD 开发动态调整,通过监测认清剩余油分布状况,指导直井调剖、分选注、三元复合吞吐等增产措施的实施,指导水平井注汽管柱下深、双管注汽措施及组合式注汽等措施的实施,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改善油井开发效果;通过对SAGD 先导试验区的井底温度、压力及蒸汽腔发育状况监测,有效指导动态调控,确保先导试验获得较好效果。关键词:超稠油;水平井;油层动用程度;动态监测;蒸汽吞吐;SAGD

中图分类号:T E 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2—0092—03 曙一区超稠油自1997年投入开发以来,经历了试采阶段、滚动开发阶段,目前进入提高采收率阶段,开发方式由最初的蒸汽吞吐发展到蒸汽吞吐与SAGD 相结合,油井类型由直井发展到水平井,注汽方式由单井发展到多井组合。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离不开油藏动态监测技术的支持,油藏动态监测技术在改善油藏动用状况、寻找剩余油分布及SAGD 开发调整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开发概况

曙一区超稠油油藏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杜84块、杜229块是主力含油区块。杜84块兴隆台油层探明含油面积6.2Km 2

,探明地质储量5647×104t ;杜229块兴隆台油层探明含油面积2.5Km 2,探明地质储量2061×104t 。纵向上兴隆台油层划分为6个油层组,自上而下为兴Ⅰ~兴Ⅵ,其中兴Ⅰ~兴Ⅴ组为扇三角洲沉积的互层状油藏,单层厚度相对较薄,一般3~5m 。而Ⅵ组为近水源水下扇重力流沉积的厚层状油藏,单层厚度一般大于10m 。馆陶组绕阳河油层主要发育在杜84块构造中部,控制含油面积1.4Km 2,探明地质储量1970×104t ;纵向上绕阳河油层划分为5个油层组,含油井段集中,为块状边底水油藏。自1997年投入开发,采取70m 井距正方形井网,蒸汽吞吐开发方式,2003年开始实施井间加密水平井提高储量动用程度,2005年2月SAGD 先导试验开始实施[1],区块全面

进入提高采收率阶段。截止2007年12月底,特油公司共投产油井1181口,累积注汽2663×104t ,累产油11783×104t ,累产水2007×104t ,累油汽比0.44。2 超稠油动态监测系统介绍

为了提高超稠油油藏的开发水平,总结摸索超稠油蒸汽吞吐的特点和规律,在曙一区开展了大量的油藏监测工作,对提高超稠油开发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油藏动用程度测试

油藏动用程度测试是寻找剩余油分布,指导油井增产措施的有效手段,监测手段包括井温剖面测试、吸汽剖面测试、放喷产液剖面测试、剩余油饱和

度测试及井间示踪剂测试等[2]

。2.2 油、气、水动态测试

油、气、水动态测试主要包括原油物性分析、水性分析及蒸汽干度分析等。原油物性测试主要对各烃类组分的含量、粘温特性进行定量分析;产出水测试主要针对回采水的各项离子含量及矿化度进行分析,根据地层水与注入水离子含量、矿化度的不同帮助油井动态分析,指导找堵水作业。2.3 温度、压力测试

温度、压力测试主要包括静温、静压测试及流温、流压测试。静温、静压测试利用地面直读电子压力计及高温长效电子压力计完成;流温、流压测试在蒸汽吞吐油井中利用高温长效电子压力计实现,在

92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年第2期 

X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国栋(—),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目前在辽河油田特种油开发公司地质研究所

从事油藏开发工作,助理工程师。

:2011-12-18

:19842007

工程测量毕业论文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应用

毕业设计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应用 系部测绘工程系 专业名称工程测量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生用表. 日月年指导教师签名: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在山区公路建设中突破过去传

统的修路思想,不采取盘山绕行,不破坏沿线生态环境,不增长公路里程用设置隧道避免因采取高边坡路基带来的滑坡、塌方、滚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确保了行车的安全可靠,亦缩短了行车时间,同时又适应了建设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于隧道工程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隧道围岩的不确定性,对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进行监控量测是保证隧道工程质量、安全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量测,及时对隧道个别围岩失稳趋势的区段提供了预报,为施工单位及时调整支护参数以及合理确定二次衬砌时间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通过大量量测发现隧道开挖及初期支护后大约30d围岩基本上稳定,于是建议施工单位及时施作二次衬砌。同时由于监控措施得当,及时的指导施工和修改设计,从而保证了隧道施工的安全、经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监控量测工作是一项具体而又复杂的工作,在实际过程中尚需不断积累经验和完善相关理论。 此论文是本生于2010年十月~2011年四月于中铁十一局四公司京福闽赣Ⅰ标第一项目部从事监控量测工作时所写。 关键词理处据数,降沉表地,测量控:隧道施工,监.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6) 1.1 工程概况 (6) 1.2工程地质及水文特征 (7) 1.3 地震动参数 (7) 第二章人员仪器配置 (8) 2.1监控量测人员配备 (8) 2.2监控量测仪器配备 (8) 第三章监控量测基本规定 (9) 3.1监控量测设计内容 (9) 3.2对施工单位要求 (9) 3.3现场监控量测工作主要内容 (9) 3.4 注意事项 (9) 第四章监控量测技术要求 (11)

注水开发油藏动态监测

第七章注水开发油藏动态监测 (Chapter8watersweepingoilfieldgeologyanalysis) 学时:2学时 基本内容: ①压力监测,包括压力监测方法、压力监测应用等 ②吸水与产液监测,包括监测方法及应用 ③油水运动监测,主要是监测方法,包括油水井动态变化监测、动态分析方法、数 藏数值模拟方法、检查井、同位素监测等。 教学重点:吸水和产液剖面的应用、油水运动监测的方法。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压力监测(了解) 一、压力监测的意义和监测系统 1、压力监测意义: 目前油层压力是油藏某时期开发动态最敏感的参数之一,它是注水保持能量状况和注采平衡关系的直接反映,也是我们选用合理的开采方式和进行配产配注的主要依据。 2、压力监测系统: 按一定的要求被选定为定期观测其井底压力的一批井(观测井、油井、注水井)及其监测制度,就构成了一个压力动态监测系统。有的油田规定,要选三分之一的采油井每半年测一次压力,选二分之一的注水井每三个月测一次夺力,且保持其连续性。 二、测压方法 1、直接测量法 选用合适的压力计下入井底,直接测取关井后的恢复压力值。这种方法较为准确。但需关井,影响产量。现场常常将所测取的未达稳定状态的恢复压力数据再经过处理后求取地层压力。 2、间接测量法 利用压力恢复数据求油井平均地层压力、用井筒液面计算地层压力 3、油井生产资料计算法 利用油井生产数据,如两种工作制度下油井的稳定产量和流压或油井生产指示曲线等在适当的条件下也可计算油层压力。

三、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1、油层压力的保持水平 油田投产后,油层能量消耗,产生压力降。注水补充能量,可使油层能力回升。一般要求油层压力要高于饱和压力,即尽量避免原油中溶解气在油层中脱出,这是因为气体的流动会抑制油的流动。一般认为,为使油层保持较高的能量状态,应使油层压力保持在原始压力附近。 2、单井及井组剖面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单井压力分析师分析油井生产动态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区块甚至整个油田动态分析的基础。在实际分析中,通常要掌握油层压力、井底流压随时间的变化,并与油井产量、含水时间变化,与油井工作制度、各种生产措施的实施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随时掌握油层压力及其生产状况。多层合采的油井中,还应及时掌握各分层的压力状况。 3、区块油层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1)分析油层地质特征:各区块的油层地质特征不同,反映在等压图上的特征不同。 (2)求区块平均地层压力:在由各单井压力数据所作的油层等压图上,各局部区域压力分布是由差别的,为了解一个区块油层的总体压力水平,需求出平均地层压力。 (3)分析地下流体动态:油层的压力分布特征直接控制着其中流体的运动状况。 第二节吸水与产出剖面监测(本章重点) 一、吸水剖面的测量与分析 1、吸水剖面的测量方法 吸水剖面反映油层在注水时的吸水量,常用放射性同位素载体法进行测量: 将活性炭载体、放射性同位素和水按一定比例,参入到活化悬浮液中倒入泥浆液中,由于放射性同位素会滤积在井壁上,与吸水量成正比。从而测量地层吸水量,进而得到吸水剖面。 2、吸水剖面分析 (1)了解油层吸水状况,分析层间差异,提出改善措施: 吸水剖面资料明确指出了注水井中的吸水层位、各层的吸水能力以及油层的吸水程度。吸水差异越大,吸水剖面越不均匀,越易引起层间干扰,并影响油井中各分层储量的动用情况。 (2)吸水剖面分析参数:

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技术-2

碳酸盐岩油藏自然衰竭式方式开采世界油气资源主要来自碳酸盐岩油藏。碳酸盐储层通常为低孔隙度,而且可能含有裂缝。碳酸盐岩储集层都是具天然裂缝的地层,具有孔隙度和渗透率不均匀分布的特性。在碳酸盐岩(尤其是岩石基质中)处于低渗透率和低孔隙度的状态时,储层中流体的流动很可能完全取决于裂缝系统的状况;而岩石基质仅仅起一个油源的作用(类似于敏密砂岩层和天然气流)。如果是孔隙型碳酸盐岩,裂缝系统可能造成注入流体对储层的不均匀波及,从而使其过早突破进入生产井,结果是采收率下降。众多的研究者把碳酸盐储层的含油丰度作为研究目标,试图刻画其非均匀性,将不同类型的裂缝性储层分门别类,并确定哪些岩石特性和流体性能对最终采收率有决定性的影响。 自然衰竭式方式开采:衰竭式开采主要是利用油藏的边水、底水,以及油气藏自身、储层岩石和束缚水的弹性能采出原油。衰竭式开采有以下三个优点,①充分利用天然能量②可以节省投资③地层适应性强。由于衰竭式开采是以压力的大幅度下降为代价进行开采的,因此,只要油藏的应力敏感性不是太强,都可以采用衰竭方式开采原油。 自然衰竭式方式开采依靠地层能量衰竭开发油田的方式往往发生在无气顶时水压驱动的油田开发初期,在该阶段没有压力补给系统,或者少数区块用来增压的注入井布局不适用,亦或是不合理。除此之外,当采液速度比较大,甚至含有边水、底水或者是气顶的储层能量发生衰竭,而水或者气体又不足以弥补由于采出原油而造成的地层亏空体积时,该开采方式也会产生作用。自然衰竭式开采分为两个阶段:①弹性封闭开采阶段,该阶段发生在地层压力由原始压力下降至泡点压力的时期;②溶解气驱开采阶段,该阶段发生在地层压力低于泡点压力的时期 衰竭式开采可以充分利用天然能量,节省投资,而且地层适应性强。因此,只要油藏的应力敏感性不是太强,都可以采用衰竭方式开采原油。下面主要对采油速度、油水粘度比、水平和垂向渗透率、水油密度差、地层水粘度、夹层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对于衰竭式开采,不像补充能量开采,在一次采油后可通过二次采油甚至三次采油来提高最终采收率。如果低于合理速度开采,虽然能够有效保持地层压力,但从经济角度来说是不利的,而且地层天然能量就没有很好的利用。如果高于合理速度开采,虽然短期内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是不利的。一是因为底水锥进,油水界面上升不均匀,从而使边底水的波及系数降低;二是岩块被水包围时,油相渗透率会下降,位于岩块中部较小孔隙中的油很难排出来,甚至产生水锁,降低了驱油效率,导致最终采收率降低。尤其在开发早期,如果采油速度没有控制好,引起水淹,造成油水关系复杂,为中后期的生产和治理增加了难度。

油藏动态监测技术_时延_四维_地震述评_崔永谦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808) 第一作者简介:崔永谦,男,36岁,高级工程师(在职研究生),油气地球物理勘探 收稿日期:2003-09-18 文章编号:0253-9985(2004)01-0081-07 油藏动态监测技术:时延(四维)地震述评 崔永谦1 ,刘池洋1 ,张以明 1,2 (1.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公司,河北任丘062552) 摘要:近年来,时延地震(又称四维地震)油藏动态监测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一种新的油藏管理工具,在许多油田,尤其是海上大油田已进行了多方面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益。岩石物理研究的深化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促使时延地震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精度日益提高。目前,时延地震除监测采油变化和驱油效果及流体前缘、寻找死油区外,还用来监测断层封堵或渗漏性。其资料采集的关键是提高可重复性和信噪比。为了确保最终的地震差异是由储层中流体的变化所引起,资料处理中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了互均化、归一化和面元重组等技术和新老数据同步处理原则。资料解释在直接解释、反演与属性分析基础上,发展了地震史匹配和动态油藏描述,并与其他学科和技术有机结合、综合分析,以减少解释的多解性。在降低项目投资风险与可行性分析方面,也有明显进展。在开展时延地震项目时,应充分考虑该技术的应用条件和局限性。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实践的增多,时延地震将会显示出更加美好的应用前景。关键词:时延(四维)地震;油藏监测;可重复性;岩石物理;流体移动;互均化处理;差异图像中图分类号:P631.445.92 文献标识码:A Reservoir dynamic monitoring:a commentary on time -lapse (or 4-D)seismics C ui Yongqian 1 Liu Chiyang 1 Zhang Yiming 2 (1.N orthwest University ,Xi c an,Shaanxi;2.H uabei Oilfield Company of Petr oChina,Renqiu,H ebei) Abstract:Time -lapse seismic (4D seismic)technology,a reservoir dyna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rapidly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has become a ne w tool for reservoir management,and has widely been applied in many oilfields,espe -cially offshore oilfields.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is continuously enlarging and the accuracy is c ontinuously increasi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study on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technologies.Cur -rently,time -lapse seismic technology is used to monitor changes of oil recovery,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nd fluid front,to identify areas with bypassed oil,as well as to monitor sealing capacity or leakage of faults.The key to seis -mic acquisition is to improve repeatability and signa-l to -noise ratio.New technologies,such as cross equalization,nor -malization and bin parameter recombin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synchronous processing of new and old data,are ap -plied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final seismic differences are the only results of fluid flow changes in reservoirs.Based on direct interpretation,reversion and property analysis,seismic history match and dynamic reservoir description are de -veloped as seismic interpretation technologies and ar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subjects and technologies to re -duce non -uniqueness of interpretation.Remarkable progresses have also been made in respect of lowering investment risk of projects and feasibility study.The application condi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technology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carrying out time -lapse seismic projects.With 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on time -lapse seismic tec hniques and enriching of experiences,time -lapse seismic reservoir monitoring will progress more rapidly and will more widely be applied. Key words:time -lapse (4D)seis mics;reservoir monitoring;repeatability;petrophysical properties;fluid flow;cross equalization;di fferen -tial images 第25卷 第1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OIL &GAS GEOLOGY 2004年2月

现代高新技术在隧道监控量测的应用分析

第五节新技术的示范试点 为解决隧道建设过程中关键数据的快速感知、安全风险的动态评价与反馈等关键问题,选取试点工程进行示范,通过积极应用激光、图像、红外、光纤或其他自主研发的新型自动化巡查感知技术与装备,动态快速感知掌子面围岩特征、变形和支护质量状态,提高施工过程中安全状态的感知效率与精度,有效降低施工安全风险,消除重大安全隐患,减少因工期延长、安全风险产生的经济损失,有效控制意外事故的影响。示范工作将直接指导本项目公路隧道建设,还可推广应用至全国类似隧道工程的建设。通过在代表性隧道区段进行新技术创新应用,达到以下预期成效: 1)动态感知隧道掌子面围岩特征,包括发育节理的倾角/间距迹长、夹层或断层宽度及倾角等参数:快速分析围岩稳定状态,及时反馈临空面失稳区域、关键风险源,有效指导施工过程中的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工作; 2)自动化观测识别软弱围岩段掌子面围岩变形,提前预测软弱围岩段开挖面鼓出变形、溜塌风险: 3)沿隧道轴向、环向空间覆盖式的动态感知隧道初期支护轮廓状态与钢拱架间距,分析初期支护轮廓、变形状态及超欠挖情况,解决现有技术检测断面少、数据误差大等问题。 现代高新技术在隧道监控量测的应用分析监控量测是隧道工程施工中的重要工序,作为保障隧道施工安全,验证和调整施工方法和支护参数的重要手段,隧道监控量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量测设备的可靠性和量测数据的准确性、量测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广泛性。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并应用与监控量测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创新上,有效减少了测量人力资源的投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具有数据精度高、可靠性强、数据处理及信息发布及时、自动化、网络化的优点,为隧道信息化施工提供有力保障。 0 综述 公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是保障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信息基础。公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分选测项与必测项,必测项洞内外观察、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下沉和拱脚下沉五项,通过监控这五项参数可掌握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对量测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后,可用来预测围岩变形趋势,来验证和修改设计支护参数,从而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科学的组织和指导施工,保证隧道施工安全。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并应用与监控量测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创新上,越来越多高效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手段产生。 目前比较高新的监控量测技术主要是将传统的隧道变形监测系统和互联网技术、移动设备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一套全自动监控测量设备及云监控平台,实现对隧道初期支护变形的自动连续监测。自动监控量测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将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到监控中心进行分析、处理并自动预报预警。相比通过测量人员定时到现场测量的方式,自动监控量测技术能连续监测隧道变形情况,避免了人为测量隧道变形数据时对监测数据的篡改,能够自动及时预报预警,具有连续性、真实性、

油田动态监测

油田动态监测 ——应高度重视油田开发全过程的油藏动态监测工作 油藏动态监测是油藏开发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贯穿于油藏开发的始终。所谓油藏动态监测,就是运用各种仪器、仪表,采用不同的测试手段〃和测量方法,测出油藏开发过程中动态和静态的有关资料,为油田动态分析和开发调整提高第一性的科学数据。 一、动态监测的内容 油藏动态监测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油层压力监测;流体流量监测;流体性质监测;油层水淹监测;采收率监测;油水井井下技术状况监测。 一)、油层压力监测 油藏在开发过程中,油藏内流体不断运动,流体的分布就不断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取决于油层性质和油层压力。对于注水开发的油藏,一般来说,保持有较高的油层能量,但由于油层性质对不均质性或地质构造的特点,决定了油层压力的差异,从而导致油藏内各部位流体运动的差异。因此,研究分析油层压力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 油层压力监测要求在油藏开发初期就测得油藏的原始油层压力,绘制出原始油层压力等压图,以确定油藏的水动力学系统;开发以后,每间隔一段时间(一个月或一季度),定期重复测定油井油层压力,绘制油层压力分布图。这样,通过不同时期的压力对比,可以比较简单而又直观地了解油层压力的重新发布和变化情况。 在油层压力监测中,除了监测油层压力的变化外,还有一个很重要

的内容就是系统试井监测。系统试井监测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压力计算的范围。通过稳定试井,可以测定较为准确的采油指数,确定较为合理的工作制度,求得油井的生产能力。也可以在不稳定的条件下运用压力恢复曲线计算油层渗流参数,分析油井完善程度,确定断层距离,估算油井控制储量,对油井的渗流条件和渗流特性可以进行十分详细的分析;利用水文勘探,干扰试井分析了解井与井之间的开发状况和开采特征。 油层压力监测主要通过井下压力计测压来实现,根据测得的压力回复曲线求得压力资料和其它试井资料。 二)、流量监测 针对油藏多油层开发的特点,由于油层性质的差异和压力水平高低不同,在同一口油井中每个层的产油量、产水量都是不同的,甚至在同一油层的不同部位,产油量和产水量也是不同的。注水后或进行改造措施后,各层的产油量和产水量又有着新的不同变化;对注水井而言,在同一口注水井中各油层的吸水量也是不同的。为了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掌握采油井和注水井的分层产油量、产水量,分层注水量,就需要建立流体流量监测。 通过流体流量监测,绘制出油井各油层纵向上的产液剖面和产油剖面,根据定期监测的结果,将一口油井不同时期所测得的产液剖面和产油剖面进行对比,可以准确地了解每个油层产油量和产液量的变化情况,制定改造措施使之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在注水井绘制出吸水剖面,同样也可根据不同时间测得的吸水剖面来了解各油层吸水量的

油田开发中油藏工程技术方法的应用及其发展

油田开发中油藏工程技术方法的应用及其发展

油田开发中油藏工程技术方法的应用及其发展 摘要:油藏工程技术是实现油气田开发方案的重要手段,是决定油田产量高低、采油速度快慢、最终采收率大小、经济效益的优劣等重要问题的关键技术。分析了我国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的5个阶段和各自的工艺技术状况,介绍了与我国油藏相适应的5套油藏工程技术方法,指出了采油工程技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油藏工程技术应用发展 油藏工程技术发展阶段 一、探索、试验阶段(50年代到60年代初) 1949年9月25日玉门油田获得解放,当时共有生产井48口,年产原油6. 9×104t,再加上延长15口井和独山子11口油井,全国年产原油总计7. 7×104t。1950年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玉门油田被列为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一开始油井都靠天然能量开采,压力下降,油井停喷, 1953年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编制了老君庙第一个顶部注气、边部注水的开发方案。为砂岩油藏配套开采上述技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成为全国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的良好开端。 二、分层开采工艺配套技术发展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 陆相砂岩油藏含油层系多、彼此差异大、互相干扰严重,针对这些特点,玉门局和克拉玛依油田对分层注水、分层多管开采进行了探索。60年代大庆油田根据砂岩油藏多层同时开采的特点,研究开发了一整套以分层注水为中心的采油工艺技术。 1、分层注水

大庆采用早期内部切割注水保持地层压力开采,采用笼统注水时因注入水沿高渗透层带突进,含水上升快,开采效果差,为此开展了同井分层注水技术。 2、分层采油 发挥低渗透层的潜力进行自喷井分采,可分单管封隔器、双管分采和油套管分采三种形式。 3、分层测试 研究发展了对自喷采油井产出剖面和注水井注入剖面进行分层测试、对有杆泵抽油井进行环空测试、油水界面测试及有杆泵井下诊断、无杆泵流压测试等技术。 4、分层改造 压裂酸化工艺是油田增产的重要措施。 二、发展多种油藏类型采油工艺技术(70年代到80年代) 1、复杂断块油藏采油工艺技术 根据复杂断块油藏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断层上下盘互相分隔构成独立的开发单元等特点,采用滚动勘探开发方法,注水及油层改造因地制宜,达到少井多产,稀井高产,形成了复杂断块配套的工艺技术。 2、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开采技术 潜山油藏以任丘油田为代表,与砂岩油藏完全不同,油气储存在孔隙、裂缝和溶洞中,下部由地层水衬托,成为底水块状油藏。以任丘奥陶系、震旦系油藏为主,初产高、递减快,油田开采中形成了碳酸盐

油气藏开发与开采技术

第一章油气藏开发地质基础 1.要开发好一个油气田,需要掌握或认清该油气田哪几方面的地质特征? 答:油气田地质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构造特征: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 称。因此我们需要搞清楚油气藏的构造类型及形态、断层性质及切割情况、裂缝密度及分布规律等问题; 2)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特征:即在物理、化学、生物上不同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 与该表面上形成的沉积岩的组合与物质反应。我们需要了解各类沉积环境的联系与区别并且得出相应相态条件下的开发对策; 3)储层特征:即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我们需要知道储层非均质性、油层划分 与对比等方面的问题 4)油气藏特征: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 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我们需要了其类型、压力系统、温度及岩石热力学性质、其中油气水的分布等知识。 2.每一种地质特征是如何影响油气田高效开发的? (由上一题展开回答) 3.地质模型的分类?* 答:按不同勘探开发阶段任务分为概念模型、静态模型、预测模型; 按油藏工程的需要分为储层结构模型、流动单元模型、储层非均质模型、岩石物性物理模型; 按油藏开采过程的特点可分为气藏模型、黑油模型、组分模型; 针对特殊油藏开采可建立热采模型、化学驱模型等。 4.沉积相与油气田开发的关系?* 答:沉积相与油气田开发的关系如下: 1)为编制好油气田开发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2)为培养高产井提供依据; 3)为及时夺高产,实现产量接替提供依据; 4)为合理划分动态分析区和进行动态分析提供依据; 5)为选择挖潜对象,发挥工艺措施作用提供依据; 6)为层系、井网及注水方式的调整提供依据; 第二章油气藏开发技术政策 1.开发对象的特点(用几条高度总结)? 答: 1)具有不同的驱动类型及开发方式; 2)具有不同的开发层系选择; 3)具有不同的开发井网部署; 4)具有不同的配产方式及开采速度; 5)具有不同的注水时机与压力系统。 2.高效开发一个油气田应该达到哪几个技术指标?

监控量测技术在公路隧道中的应用 (2)

监控量测技术在公路隧道中的应用 :公路隧道已广泛采用新奥法设计与施工,现场监控量测是新奥法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隧道进行监控量测,可预测预报围岩变化,优化设计和指导施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使工程投资经济合理。通过对公路隧道的拱顶下沉、水平收敛、地表沉降、喷层应力、钢拱架应力等多项涉及围岩稳定性及支护合理与否的参数进行跟踪量测, 实时确定了合理的二次衬砌施工时间,成功避免了施工中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对隧道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公路隧道新奥法监控量测 隧道围岩变形量测是新奥法现场量测的首要内容,是确认或修改支护设计参数和判别围岩稳定的依据,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保证隧道的设计净空断面,监理人员应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规定进行拱顶下沉和净空量测,量测数据及分析结果应及时与设计进行比较,掌握地表沉陷、围岩和支护的工作状态,对围岩稳定性作出评价,确定或调整支护结构、支护参数和支护时间;评价支护结构的合理性及其安全性,并对设计和施工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信息反馈,以确保施工安全和隧道的稳定。 一隧道围岩的量测 1.1 隧道监控量测的必测项目 为了保护隧道的顺利开挖及二次衬砌的时间,隧道围岩的量测必测项目一般包括地址及支护状况观察、周边收敛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地表下沉。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包括岩性、岩层产状、结构面、溶洞、断面描

述、支护结构裂缝等;周边收敛量测是量测隧道周边位移,了解收敛状况、断面变形状态,判断稳定性;拱顶下沉量测是监视拱顶下沉,了解断面的变形状态,判断隧道拱顶的稳定性;地表下沉是根据地表下沉位移量判定隧道开挖对地表下沉的影响,以确定隧道支护结构。 1.2 隧道监控量测的选测项目 隧道围岩量测的选测项目:围岩内部位移量测、锚杆轴力量测、衬砌应力量测、围岩压力量测及支护压力、型钢支撑应力量测及弹性波测试。围岩内部位移量测是了解隧道围岩的松弛区、位移量及围岩应力分布,为准确判断围岩的变形发展提供数据;锚杆轴力量测是根据锚杆所承受的拉力,判断锚杆布置是否合理;衬砌应力量测是根据量测二次衬砌内应力、喷射混凝土层内轴向应力,了解支护衬砌内的受力情况;根据围岩压力及层间支护压力,判断复合衬砌中围岩荷载大小,判断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各自分担围岩压力情况;量测型钢支撑内应力,推断作用在型钢支撑上的压力大小,判断型钢支撑尺寸、间距及设置型钢支撑的必要性;通过声波测试,判断围岩松动区大小、裂隙发育情况。 二隧道围岩量测的手段要求 量测数据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监控的成败。监控现场量测手段应满足下列要求: 1、尽快埋设测点。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压力场、位移场的变化与开挖作业面的空间位置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变化在量测断面前后总计两倍洞径范围内最大。为了全面量测应力、位移的变化值,要求测点埋设紧靠开挖作业面,且要尽快埋设,以减少对施工的干扰。第一

油田开发监测系统设计及动态监测技术要求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 1999年9月1 日 17:42:50 已访问次数:10次 标准名称: 油田开发监测系统设计及动态监测技术要求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ICS分类号 采标情况 SY/T 6221 1996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996年12月15日 1997年06月30日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 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6221—1996 ────────────────────────────────── 油田开发监测系统设计及 动态监测技术要求 1996—12—15发布 1997—06—30实施 ──────────────────────────────────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前言 油田开发动态监测是油田开发的基础工作。在油田开发和管理过程中,为了及时、准确、系统地录取开发动态资料,需要建立油田开发监测系统,其目的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编制本标准过程中参考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88年印发的《油藏工程管理规定》第四章“油藏动态监测”和1994年开字46号文件中有关内容。 本标准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厂。

本标准起草人黄振民 目次 1 范围 (1) 2 油田开发监测系统设计原则 (1) 3 油田动态监测项目及井数的确定 (1) 4 油田开发动态监测技术要求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6221—1996 油田开发监测系统设计及动态监测技术要求 ──────────────────────────────────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田开发监测系统设计原则、动态监测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油田开发动态的监测。 2 油田开发监测系统设计原则 2.1根据各油田的地质特点和开发要求确定监测内容。 2.2油田开发动态监测系统按开发区块和层系建立。 2.3监测井网的部署要采取一般区块同重点区块典型解剖相结合的办法。 重点区块内要进行加密测试,定期监测,系统观察。 2.4监测井点的部署,在构造位置、岩性、开采特点上应具有代表性,在时间阶段上要有连续性、可对比性,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油田确定监测井数, 2.5监测系统部署采用固定与非固定的方法。 2.6监测系统中各种测试方法、测试手段要综合部署、合理安排。 2.7选定的监测井,其井口设备和井下技术状况要符合测试技术要求, 3 油田动态监测项目及井数的确定 3.1 地层压力与温度监测 3.1.1采油井地层压力与温度监测井数的确定 3.1.1.1 采油井地层压力与温度每年测试2次,时间间隔5~6个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油田确定监测井数,一般规定如下: a)整装大油田(稀油)及50口井以上的简单断块油田,选采油井开井数30%以上; b) 50口井以上复杂断块油田,选开井数15%以上; -3μm2以下),选开井数10%~15%; c)低渗透率油田(渗透率 50×10 d)出砂严重及常规开采的稠油油田,选开井数10%~20%; e) 50口井以下简单断块油田。选开井数10%~20%;

气井动态监测内容及技术要求

气井动态监测内容及技术要求 采气井动态监测技术是科学管理气井的重要技术手段,它通过对气井在生产过程中的产量、压力,流体物性的变化,以及井下、地面工程的变化等监测,及时有效地指导其合理开采,随着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采气井逐渐增多,对采气井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的动态监测,有利于提高采气井的管理水平,提高开采效果。 (一)采气井动态监测录取资料内容 1.压力 (1)气井的原始地层压力。 (2)气井历次关井中的稳定压力。 (3)流动压力。 (4)关井时测压力恢复曲线的恢复压力。 (5)井口工作压力。 (6)分离器前各节点压力,分离器压力、计量系统压力。 2.温度 (1)气井的原始地层温度。 (2)生产过程中气层中部温度。 (3)关并时压力稳定后的地层温度。 (4)生产时井口气流温度。 (5)分离器前各节点温度、分离器温度、计量系统温度。 3.产量 (1)天然气产量。(2)地层水产量。(3)凝析油产量。 4.产出流体理化性质 (1)天然气、地层水、凝析油常规取样化验分析数据, (2)天然气中H2S和CO2含量, (3)地层水中H2S含量。 (4)气井高压物性(p、V、T)数据。 5.工程监测 (1)产出层段及产出剖面。 (2)井下套管腐蚀情况及描述。 (3)井下油管断落数据,腐蚀情况及描述, (4)地面各腐蚀监测点测试记录。 (5)历次加注缓蚀剂记录资料. (6)气层垮塌深度, (7)井下堵塞位置。 (二)采气井动态监测要求 1.压力监测 压力单位为MPa,修约到两位小数。 (1)测井底恢复压力 ①投产前侧关井的气层中部稳定压力(PR),探区新井视PR=Pi(原始地层压力)。 ②测取投产之后各生产阶段的关井恢复压力(Pws)。投产一年后测一次,其后每两年测一次。 (2)测井底流动压力(Pwf)

油藏工程技术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是功不可没的。如今,石 油的开采逐渐遇到了越来越多的瓶颈,这也给油藏工程的研究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在油藏工程的研究过程中,已经将众多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到了其中。有储层精细描 述技术、储层自动识别技术、多学科油藏描述技术、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油藏数值描述 技术以及油田开发规划方案优化技术。本文主要以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多学科油藏描述技 术为主,介绍它们的应用和发展。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主要内容  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对油田挖潜和提高采收率,以搞清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1 ] 。其主要任务是以剩余油分布 研究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种静态和动态资料,研究油藏范围内井间储集层参数和油藏参数的三 维分布,以及水驱过程中储集层参数和流体性质及其分布的动态变化,建立精细的油藏属性定 量模型,并通过对水驱油规律、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其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为下一步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2 ] 。 发展前景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是全球油田开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自油藏地质师和工程师们集中 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从此油藏描述 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用“精细化”来形象地概括。“精”就是要定量化和提高精确度;“细”是描述的内容和尺寸愈来愈细,也就是分辨率要求愈来愈高。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 动下,精细 油藏描述研究开始了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向微观、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历程。 现状 目前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①井间储集层分布及精细储集层地质 模型; ②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 ③开发过程中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 ④剩余油分布特征,关键问题是建立精细储集层地质模型,确定剩余油分布特征。 1. 2 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水平 由于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同,所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也各有侧重,故形 成的研究技术也各有特点。 在沉积学方面国内外研究水平大致相当,但由于中国油气田以陆相储集层为主,在湖盆沉积 学方面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沉积学理论和工作方法,并在石油行业制定了油藏描述沉积学 研究规范,在油田开发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在地质学定量研究方面,国内外水平接近,都建立了几个定量地质学与原型模型研究基地,国 外以美国Gyp sy 剖面为代表,国内以滦平扇三角洲和大同辫状河露头为代表,通过定量地质 知识库的建立,为在更精细的尺度上描述和预测储集层的空间分布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板[3 ] 。 在测井技术方面,国外公司在测井系列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占有领先地位,而国内主要是 引进和开发利用国外测井技术。近几年来,国内在利用常规测井解决裂缝问题、进行水淹层 和低电阻率油层解释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4 ] 。 在开发地震技术上,国外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处于领先水平,但在预 测精度上仍然存在技术瓶颈,特别是对薄层的预测较难。国内仅部分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对6m 以下的薄储集层还难以准确预测。 地质建模中的随机算法是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国外已经建立了一套较成熟的算法体系,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商业性软件,国内则以引进应用为主。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应用毕业论文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隧道监控量测技术应用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2019年精选文档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 0 引言 低渗透是针对储层的概念,一般指渗透性能低的储层,国外一般将低渗透储层称为致密储层[1-3] 。进一步延伸和概念拓展,低渗透一词又包含了低渗透油气藏和低渗透油气资源的概念。现在讲到低渗透一词,其普遍的含义是指低渗透油气藏。具体来说低渗透油气田是指油层孔隙度低、喉道小、流体渗透能力差、产能低,通常需要进行油藏改造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油气田。目前低渗透储层的岩石类型包括砂岩、粉砂岩、砂质碳酸岩、灰岩、白云岩以及白垩等,但主要以致密砂岩储层为主。 低渗透油田一般具有储层渗透率低、丰度低、单井产能低,与中高渗透油田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低渗透油层连续性差,砂体发育规模小,井距过大,水驱控制程度低; 2)储层渗透低,流度低,孔隙喉道半径小,存在“启动生产压差现象”,渗流阻力和压力消耗特别大; 3)低渗透油层见水后,采液和采油指数急剧下降,对油田稳产造成严重威胁; 4)储量丰度低,含油饱和度低,自然产能低,压裂投产后产量递减较快,无稳产期。 低渗透油气田与高渗油气田相比,其储层特性、伤害机理、流动规

律不仅仅是量的变化,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在开发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①油藏表征准确度差,渗流机理尚未研究清楚;②对油层伤害的敏感度强;③储层能量低,单井产量低;④基质中的油难以开采。归结起来是成本、效益和风险问题。 1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 1.1油气藏表征技术 油藏表征是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表征以至预测的技术。现代油藏表征技术是国外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和开发决策等生产优化的最主要技术。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目前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油气藏表征主要包括野外露头天然裂缝描述技术、成像与常规测井裂缝描述、储层生产动态测试资料表征、三维地震、四维地震、井间地震和井间电磁波等油气藏表征、三维可视化、综合地质研究技术。油藏描述技术是对油气藏特征进行定性与定量描述、预测是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和开发决策主要技术。由于决策的内容不同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也不同描述内容和精度有差别。对进入中后期开发的老油田以确定剩余油分布为目的的油气藏描述必须通过集成化的精细表征提供准确的剩余油分布状况指导油气田调整挖潜改善开发效果。 1.2低渗油藏钻井技术包括气体钻井、雾化钻井、泡沫钻井和欠 平衡钻井技术等。 欠平衡钻井亦称为欠平衡压力钻井这一概念早在20 世纪初就已提出但是直至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井控技术和井控设备出现才使防止井喷成为可能这种钻井技术也得以发展和应用。在美国和加拿大欠平衡钻井已经成为钻井技术发展的热点并越来越多地与水平井、多分支井及小井

油气田开发技术进展

油气田开发技术进展 一、油气田开发的过程描述 油气田开发是一个不断重复、完善、探索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科学探讨系统,其过程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震勘探阶段:这个阶段人们通过投入巨大的资金发现油气藏。主要是通过打第一口探井,进行试井分析,初步落实油气藏; 二是评价阶段,通过获得评价井的资料,经过现代试井测试与分析,落实油藏储量、面积的大小和产能等。 三是投入开发阶段:主要是进行开发方案设计,部署开发井,大规模的投入石油开采。 四是调整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开发技术,不断的调整开发方案,获得最大产量。 二、油气田开发的特点 油气田开发具有如下的特点: 油气田开发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改变油藏生产使之更符合生产的过程。 油气藏是流体矿场、必须将其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 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每一口井的双重作用即生产与信息的作用。 油气田开发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工程。 三、我国油气田的基本特点(六类) 1、中、高渗透性多油层砂岩油藏---大庆

储层特点:渗透性好,层多、层薄 开发特点:合层开采、分层开采 2、稠油疏松砂岩油藏---辽河 储层特点:埋深浅、渗透性好 流体特点:流体粘度高、难于流动 3、裂缝--孔隙性碳酸岩底水油藏--华北 储层特点:存在裂缝、产量高 开发特点:水往裂缝中窜、采收率低 4、复杂断块油藏---华北 储层特点:储层小、储量低 开发特点:很难形成井网 5、低渗砂岩油气藏---长庆、四川德阳新场气体 储层特点:渗透率很低、自然产量很少 开发特点:开发前先进行压裂 6、裂缝--孔隙砂岩油藏---吉林油田 储层特点:既存在孔隙、又存在裂缝 开发特点:既要利用裂缝又要避免裂缝带来的危害。 四、油气田开发工程目前面临的难题 1、新发现的油田多为低渗透、难动用。 目前在东部和西部发现的油田中,一般都是低渗透、难动用的储量,目前新发现的油田,有80%以上都是这类储量。 2、老油田开发处于高含水期,含水率达到80%以上,有的达到90%

塔里木油田动态监测技术及应用

塔里木油田动态监测技术及应用 王陶1,2,杨胜来1,朱卫红3,练章贵2,周代余2,白文涛2,雷雨4,于志楠3(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2.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3.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开发事业部,新疆库尔勒 841000;4.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 田公司技术发展处,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塔里木油田主力油藏已处于中高含水、中高采出程度、剩余油分布复杂的开发阶段,单井产注量大,油水井井况变差,动态监测风险和难度极大。通过强化生产井产注状况、压力和温度、含油饱和度、井下技术状况、流体性质、储层渗流参数等动态监测资料的录取与应用,取得一批实用、创新的动态监测技术成果,其中包括双台阶水平井产吸水剖面测井、双台阶水平井高分辨率原油色谱指纹技术、水平井含油饱和度监测等成果,加深了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为油藏开发调整、增油措施、改善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提供有力的支撑。关键词:塔里木油田;水平井;动态监测;潜力;剩余油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Tarim Oilfeld Wang Tao1,2, Yang Shenglai1, Zhu Weihong3, Lian Zhanggui2, Zhou Daiyu2,Bai Wentao2, Lei Yu4,Yu Zhinan3 (1.Petroleum and Gas Engineering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Tarim Oilfiled Company, Korla 841000, China;3.Development Bussiness Department of PetroChina Tarim Oilfield Company, Korla 841000, China; 4.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PetroChina Tarim Oilfiled Company, Korla 841000, China) Abstract:Most of the main reservoirs in Tarim oilfields already in a complicated development phase . Most of the reserviors are in high water-content, in medium or high degree of reserve recovery, also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remaining is very complex,having the high production,the conditions of the oil wells and the water injection wells become poor. All of these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in dynamic monitoring. By strengthening data admitting and exploit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f production logging, we deepen the cogni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All of these strongly support to the reservoir development adjustments the increase production measures ,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effect. to enhance recovery ultimately. The data gotten and applied are about production status of the wells,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production and injection profile, oil saturation, casing logging, fluid properties, reservoir seepage parameters etc. The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monitoring the dyna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used are production and injection profile logging in the double-steps horizontal wells, high-resolution oil chromatographic fingerprint technology for double-steps horizontal wells,etc.. Key words:Tarim oilfield ;horizontal well; dynamic monitoring ; latent capacity of the reservoirs; oil remaining 作者简介:王陶(1968-),女,四川盐亭人,高级工程师,在读博士研究生,油气田开发 (E-mail)xiao99315wt@https://www.360docs.net/doc/cd2916583.html, 第一作者简介:王陶(1968-),女,四川盐亭人,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高级工程师,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管理工作。地址:新疆库尔勒市123号信箱开发所,邮政编码:841000。E-mail:xiao99315wt@https://www.360docs.net/doc/cd2916583.html,;wangt-tlm@https://www.360docs.net/doc/cd2916583.html, First author:Wang Tao, Female, people of Yan Ting Si Chuan Province; senior engineer of Tarim oilfield company of Petro-China, doctor of Petroleum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mainly work on management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Address: Mail box 123 of Development Graduate School, Xinjiang Koala City 841000 .E-mail: xiao99315wt@https://www.360docs.net/doc/cd2916583.html,;wangt-tlm@https://www.360docs.net/doc/cd2916583.html,.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