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寺庙园林的景观探微_周维琼

中国佛教寺庙园林的景观探微_周维琼
中国佛教寺庙园林的景观探微_周维琼

图4 普陀山盘陀石

中国寺庙园林植物造景特色探究_冯宜冰

收稿日期:2007-04-03 文章编号:1002-2724(2007)03-0068-02 中国寺庙园林植物造景特色探究 冯宜冰1,张卫玲2,张兆森3 (1.青岛市园林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青岛266071;2.莱阳农学院;3.青岛园林集团) 中图分类号:S731.9 文献标识码:A 寺庙园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最初私家园林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寺庙园林环境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的营造。无论戴叔伦的“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还是皎然的“清朝扫石行道归,林下暝禅看松雪”,无不参禅佛于林中,因而名刹古寺皆翠色耸天,绿荫匝地[1]。植物造景自园林创始以来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意境的表达,它比别的园林要素来的更加含蓄且有韵味。 1 寺庙园林的起源与环境特点 1.1 寺庙园林的起源 寺庙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2]。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各种宗教盛行,佛教于是广泛流行起来。后来,随着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大量出现,从而带动了寺庙园林的方兴未艾。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年),僧人慧远法师在庐山营造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森树烟凝,石径苔生。”[3],开创了我国佛寺园林之先河。1.2 寺庙园林的环境特点 周维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提出寺观园林环境包括三种情况:①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南北朝的佛教徒盛行“舍宅为寺”的风气,贵族官僚们往往把自己的邸宅捐献出来作为佛寺。②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③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1]。其中,前两种类型与私家园林比较相近,因为它是由宅院演化而来的,只是在植物的选用方面不是依据宅园主人的喜好,而是佛教常用的植物。第三种类型是比较典型的寺庙园林,它在选址和造园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庐山的东林寺,与现在的风景区有很多相似之处。 2 寺庙与植物 2.1 寺庙与植物的渊源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出生、苦行乃至圆寂的环境,都与美丽的树木有关[1]。一座佛寺不论坐落于喧嚣闹市还是穷山僻壤,都要大量种植树木,有的寺内还建有水池[4]。北魏时,白马寺内外就遍种花木果树,有沙果、石榴、葡萄等,枝叶繁茂果实甚大,而且“甘殊味美”,就连皇帝也经常派人前来采摘[5]。 有些寺庙中古树参天,如北京卧佛寺内的娑罗树,北京慈仁寺的“殿前双松”,已经成了寺庙的象征。北京大觉寺寺中有被誉为“大觉六绝”的奇景珍物,其中三绝是古木。植于400年前的白玉兰、抱塔松和6人方可合抱的古银杏树。另外一些寺庙周围有丰富的植物,如宁波天童寺,植被垂直结构为五个类型:山脚部分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和毛竹林、山腰部分为常绿、落叶混交林、山顶部分为阔叶矮林和灌木丛[1]。 2.2 寺庙园林植物选择特点 由于寺庙分布地域千差万别,其庭园所用植物,也必然会受到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制约而有差异。但是崇拜遗物是佛教信条的显著特点,也符合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因此,与佛祖有关的一些植物,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当作佛的化身而成为信徒顶礼膜拜的对象[7]。佛教规定的“五树六花”在傣族寺院中是必不可少的。“五树”是菩提树(F icus reli -giosa )、大青树(F icus altissim )、贝叶棕(Cory phaum bracu -li f era )、槟榔(Arec cathecu )、糖棕(Borassus sp p .)或椰子(Cocos nuci f era ),其中有的是佛树,有的是刻写经文所必备和赕佛所必需的;“六花”是指荷花(N elumb nuci f era )、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 L .)、黄姜花(Hedy chium chry soleu -cum )、黄缅桂(Michelia cham paca )、鸡蛋花(Plum erirubra var .acuti f olia )和地涌金莲(Musella lasiocarpa )、千瓣莲花(Musella lasiocarpa )。此外,寺庙园林中也常选用松柏、银杏(Gink go biloba )、香樟(Cinnamomum cam phora )、槐(So -phora japoinica )、榕树(Ficus microcarpa )、皂荚(Gledit -sia sinensis )、柳杉(Cry ptomeria f ortunei )、楸树(Catalpa bungei )、无患子(Sap indus mukorossi )等。 寺庙园林历来注重香花树种的栽植。常见的香花树种有栀子(Gardenia j asminoides )、茉莉(J asminus sambac )、丁香(S y ringa .spp )、梅花(Prunus mume )、桂花(Osmanthus f ragrans )、含笑(Michelia f igo )、结香(Ed geworthia chry -santha )、瑞香(Daphne odora )、白兰花(Michelia alba )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金银木(L onicera maackii )等。寺庙园林还常应用一些观叶植物和地被植物,如芭蕉的应用,在江南寺院中非常普遍。地被植物如玉簪(Hosta p lantaginea )、紫萼(Hosta ventricosa )、麦冬(Ophiopogon j aponicus )、书带草(Op hiopogon bodinieri )等与寺院环境也十分融合。 3 寺庙园林植物配置方式 3.1植物配置美学原则在寺庙园林中的应用 3.1.1 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原理在植物造景中的运 用,是指植物的体形、体量、色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变化和相 · 68·山东林业科技 2007年第3期 总170期 SHA NDONG FOREST RY SCIEN CE AN D T ECHNO LOGY 2007.No .3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 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

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金光明经文句》中解释说:据经文,金刚力士只是一位,现在寺院里却有两尊像,乃是适应外界情况变化,多一位也没什么。现今寺门左右的金刚力士像,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其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见图一);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封神演义》中想使这二位金刚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佛教徒认为那不过是戏言。但据说,在云南有的寺院山门内就塑有骑火眼金睛兽的哼哈二将。可见,世俗人等,包括佛学水平不高的僧人,爱的还是汉化了的土生土长的东西,哪怕它是小说也罢。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佛,面朝

基于旅游发展的寺庙园林及其规划研究

基于旅游发展的寺庙园林及其规划研究 1 引言 寺庙园林是我国三大古典园林之一,无论是在建筑环境设计还是人文环境设计方面都堪称一种典范。随着宗教旅游的兴起,寺庙园林被纳入旅游文化资源,成为公众旅游的活动场所。但由于目前旅游资源的超载开发,寺庙园林旅游表现出宗教属性与娱乐属性之间的对峙和矛盾,影响了佛教在广大信徒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佛教在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正面作用的发挥。因此寺庙园林的规划和改造,如何在满足公众社会需求与保持宗教独立性之间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以适用现代旅游的发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2 寺庙园林研究内容 2.1 寺庙园林相关概念 2.1.1 寺庙是指进行佛教活动的公开性建筑宅院。 2.1.2 寺庙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广者则泛指整个佛教圣地,其实际范围包括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寺庙建筑、佛教景物、人工山水与天然山水的综合体,即寺庙建筑和自然环境结合而形成的园林化的环境。一般有三大类:一是位于城镇,寺外无园林环境,常有独立的寺园,园内以人工造景为主的城镇型寺庙园林;二是位于城市近郊,风景条件较好,既有自然景观为主的构景,又有人工景观为主构景的郊野型寺庙园林;三是位于自然山水景区,寺庙与周围风景区有机结合,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工造景的山林型寺庙园林。第三种类型逐渐发展成为寺庙园林的主流. 2.1.3 佛教旅游:在中国旅游史上,将佛教徒游化修行、传经、取经活动,文人名士追随佛教与高僧交学辩难的山水旅游以及民间大众游春、进香等宗教外出活动称之为佛教旅游或释游。 现代旅游学把佛教旅游定义为宗教旅游的一种,从狭义上讲,佛教旅游主要指佛教徒因为宗教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如朝圣、求法、石游、传法等;从广义上讲,佛教旅游指凡是围绕佛教旅游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都可视之为佛教旅游,也就是说,佛教旅游不仅包括佛教徒因宗教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也包括非佛教徒出于兴趣游览佛教圣地、体验佛教特色文化等相关的旅游活动。. 2.1.4 寺庙园林旅游:主要是指广大旅游者(包括佛教信徒)以寺庙园林为旅游目的地,以寺庙园林旅游资源为依托所开展的各种旅游活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1.5 寺庙园林旅游资源:指的是存在于寺庙园林或周边的,对广大旅游者能够产生吸引力的所有佛教吸引物,都可以称之为寺庙园林旅游资源。如寺庙建筑、绘画、雕塑等。 2.1.6 旅游发展:一般是指旅游的现实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增大。本文所指的旅游发展的概念是站在社会历史的高度,将旅游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整合系统,旅游发展指旅游由小到大,由单一到整合,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它包括旅游内外的的主客体、元素、内涵、过程、途径等等方面的发展,这其中文化因素贯穿始终,文化传播在旅游文化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寺庙园林发展历程 我国寺庙园林的出现,可以追溯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并逐渐与我国儒学、道教“天人合一”的精神相融合,从而也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创作。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把宗教作为一种工具大力提倡,并与寺舍联系在一起,促成了寺庙园林的出现。佛寺的修建始于东汉,最初是作为礼佛的场所,后因为满足僧人和施主居住、游乐的需要逐步在寺旁、寺后开辟了园林。两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及寺庙园林的兴起——“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使寺庙园林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流行程度。 唐宋佛教禅宗兴起,文人名士参与修禅,促进了文人名士与禅僧的往来,同时文人雅好山水的

寺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寺庙园林 simiaoyuanlin 寺庙园林 monastery garden 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 发展寺庙园林最晚在公元 4世纪就已经出现。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僧人慧远在庐山营造东林寺。据慧皎《高僧传》说:“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生。”这已经是在自然景观环境中设置人工禅林的先驱。《洛阳伽蓝记》描述北魏洛阳城内外的许多寺庙:“堂宇宏美,林木萧森”;“庭列修竹,檐拂高松”;“斜峰入,曲沼环堂”。可以想见当时城内寺庙园林的盛况。从两晋、南北朝到唐、宋,随着佛教、道教的几度繁盛,寺庙园林的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十分可观,名山大岳几乎都有这种园林了。 寺庙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有著多方面的因素:①作为“神”的世间宫苑,寺庙园林形象地描绘了道教的“仙境”和佛教的“极乐世界”。②道教的玄学观和佛教的玄学化,导致道士、僧人都崇尚自然。寺庙选址名山胜地,悉心营造园林景致,既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国特有的宗教哲学思想的产物。③两晋、南北朝的贵族有“舍宅为寺”的风尚。包含着宅园的第宅转化为寺庙,成为早期寺庙现成的园林。④寺庙在古代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的观赏对象。寺庙园林的开发,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合起来,起到了以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⑤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资助宗教,信徒也往往“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寺庙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具备开发园林的物质条件。 特点寺庙园林同帝王苑囿、私家园林相比较,有一些特点:①它不同于禁苑的专供君主享用和宅园的属于私人专用,而是面向广大的香客、游人,除了传播宗教以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②在园林寿命上,帝王苑囿常因改朝换代而废毁,私家园林难免受家业衰落而败损。相对来说,寺庙园林具有较稳定的连续性。一些著名寺观的大型园林往往历经若干世纪的持续开发,不断地扩充规模,美化景观,积累着宗教古迹,题刻下历代的吟颂、品评。自然

植物造景艺术在现代寺庙园林中的运用

植物造景艺术在现代寺庙园林中的运用——以无锡灵山大佛绿化改扩建工程为例 王敏骅(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摘要 关键词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兴盛于晋唐,出现了大量的寺院丛林,寺庙园林作为附属于寺院的产物也随之产生,他在吸收了文人园林素雅、简洁的造园特色以外,又融入了中国皇家园林庄严、肃穆的造园特色,形成自身宁静、幽静、恬静的园林风格,并通过植物造景来营建一个宁静、肃穆的环境氛围,使人对佛顿生崇敬之情,感悟到佛无我,我常的最高思想境界。 植物是环境组成的重要要素,在造园中,环境氛围的营建,园林意境的表现大多需要通过植物造景来达到要求与目的。 针对植物造景,寺庙园林作为一个特殊的园林分类,与其他园林相比,有其共性,另一方面,又结合了自身的特点与思想理论,显出其相异的一面。 1概况 灵山佛教文化园区位于无锡太湖之滨,背靠灵山,面临太湖,东西有青龙、白虎两山环绕,可谓是典型的风水宝地。原景区占地15万平方米,为灵山大佛与祥符禅寺的所在地,为丰富旅游景观内

容,提升文化品味,增加佛教文化内涵,现由于原景区南部新建占地25万平方米,集宣扬佛法、旅游观光、休闲游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园区。 文化园区由最南部的大照壁为起点,依次设置了五明桥、门楼、佛足坛、五智门、菩提大道、九龙灌浴、降魔、阿育王柱、祥符禅寺等景点,最后以88米高的铜制释迦牟尼立佛为终点。主要景点均由中轴线贯穿,两侧以青龙、白虎两路作为辅助线路。园区中绿地覆盖率约为75%,采用乔灌木与地被草坪有机结合的植物配置方法;通过群植、列植、孤植等植物种造景手段,并因地制宜,结合植物特性与当地立地条件对植物进行因地制宜地配置种植,营造了一个富有生态性、观赏性、游乐性的园区环境。纵观全园,具有大气、简洁的现代园林特点,同时作为一个佛教寺庙园林,又具备了庄严肃穆,幽静平和的特征。 2植物造景手法分类 2.1规则式种植 2.2自然式种植 不对称,不整齐、不均衡,不规则成为园林创作中避免重复,力求变化,营造幽深的要领, 3植物造景的原则 3.1因地与制宜

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 2011-02-28 18:27:58来自: 广志(talkbox: ratmickey)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 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寺院植物配置

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寺庙园林环境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的营造。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四大类型之一的寺庙园林,其植物配置自然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除此共性之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具体表现在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园林植物配置方法与寺庙园林植物选择特点等。 1 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虽然出现过诸多学术流派,而覆盖最广、传播最久、影响最深的是儒道佛三家。研究这三家对自然的态度,就是把握住中国人对自然态度的关键。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种从人的伦理道德的观点去看自然,把自然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不论山水、松柏或其他自然现象,只要它同人的某种精神、品质、情操有同形同构之处,都可能为“君子”所“乐”。这种“乐”显然不是某种功利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感应、共鸣,是对自然与人之间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的发现。 以儒家的眼光看自然,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行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植物变成人的品德、感情和吉祥的化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比喻坚贞的品德。由这种“比德”思想指引而产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岁寒三友”,以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爱菊,周敦颐“出污泥而不染”之爱莲,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爱梅等,无不为植物赋予了人格的象征。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看到了在自然中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无为的,但其结果却又都是合乎某种目的的、有序的。自然并没有下意识地要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从而加以哲学的概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自然”提升到老子所极力推崇的“道”的师法对象的高度。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 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金光明经文句》中解释说:据经文,金刚力士只是一位,现在寺院里却有两尊像,乃是适应外界情况变化,多一位也没什么。现今寺门左右的金刚力士像,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其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见图一);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封神演义》中想使这二位金刚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佛教徒认为那不过是戏言。但据说,在云南有的寺院山门内就塑有骑火眼金睛兽的哼哈二将。可见,世俗人等,包括佛学水平不高的僧人,爱的还是汉化了的土生土长的东西,哪怕它是小说也罢。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佛,面朝 南。他的背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两位背靠背,中隔板壁。弥勒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有关情况,将另文介绍。 三、正殿——大雄宝殿

寺庙园林景观研究_以福建省寺庙园林为例

寺庙园林景观研究 —— 以福建省寺庙园林为例 ∷吴小刚 WU Xiaogang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Temple Landscape,Temple Gardens in Fujian 从福建省寺庙园林景观的意义,福建寺庙园林的特点,阐释寺庙园林的人文景观价值和历史价值,针对如 何保护福建寺庙园林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建议,从而指导保护寺庙园林景观的实践工作。 福建 寺庙园林 景观 https://www.360docs.net/doc/c63610627.html,/ the significance of landscape temples in Fujian Province,Fujian temple garden features,explain the temple garden and the human landscape value and historical value,how to protect against the Fujian temple gardens were summarized and a new proposal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landscape protection of temples work. Fujian,temple garden,landscape https://www.360docs.net/doc/c63610627.html,/ 1.福建省寺庙园林景观的意义 福建寺庙古迹遍布全省各个县市,宗教文化发达,福州被誉为“佛国”。西晋太康年间始有佛教寺院。唐宋时期,佛教兴盛,尤以禅宗为著,禅门五宗的兴起都与福建有密切关系。现存的有14座被列为汉族地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如福州西禅寺、涌泉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莆田广化寺、泉州开元寺、漳州南山寺、晋江龙山寺、厦门南普陀寺等著名的寺庙,对台湾、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区有很大影响。由此,研究福建寺庙园林景观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双重意义。普遍性的意义显而易见,特殊性意义主要表现在:福建寺庙园林景观在造园、布局、设计、植物配置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福建的寺庙园林景观融合了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园林艺术以及古代的宗教哲学、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综合艺术。 福建寺庙内的古树名木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令到访者怀古。例如福州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始建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巍峨而壮观。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大雄宝殿右有一株荔枝树,盘根错节,高不过3米,粗于则双臂难搂,标名“宋荔古迹”,非同凡品。对峙在左侧的一株唐代慧棱禅师手植的荔枝,俗名“天洗碗”,几年前已枯毁。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首次访遏时,题咏一绝:“百柱堂空观劫后,千年象教话当时。禅师会得西来意,引向庭前看荔枝。”由此,福建的寺庙园林景观既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又为古代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的有力实证。2.福建主要寺庙园林景观的特点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3°31′~28°18′,东经115°50′~120°43′之间。北界浙江,西邻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全省东西最大宽度约480公里,南北最大长度约530公里,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福建的寺庙园林种类繁多,香火旺盛,不仅是福建人敬香拜佛之地,也是福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寺庙园林的特点,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2.1 福建寺庙园林布局特点 由于人文环境的因素的影响,使他分布相对理性,通常分布在交通比较便利、人口较密集的地区和风景秀丽的区域。福建的寺庙园林的类型齐全,地貌的特征较为突出,地形、地理、地貌的因素影响。寺庙园林出现了以下三种布局方式:其一,福建省各个城边的寺庙园林设施设在寺庙寺址附近; 摘要: 关键词: 检索: Abstract: Keywords: Internet: 150

浅谈中国佛教寺庙建筑 (以及鸡鸣寺的改造)

浅谈中国佛教寺庙建筑 (以及鸡鸣寺的改造) 关键词:寺庙建筑汉化欧洲教堂清雅 摘要: 作为一种饱含宗教文化性与悠久历史的建筑种类之一,寺庙应该开始脱离陈旧腐败的模式,而逐渐转向现代文明,更加注重表达精神和思想上的意义,区体会建筑和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交流。 正文: 佛教寺庙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时期,其结构以及风格在汉化后自然和印度源起的风格有很大的改观。事实上佛教建筑是在中国贯通生活文化的哺育下发展而成的,所以总是不能避免一定的世俗感。 在古代寺庙多为僧人清修,有的大型寺庙是为皇室祈福所用,大多数身居山林,而让僧人感受到山林的宁静和佛堂肃穆从而礼佛,洗尽铅华。反较于当代的佛教寺庙,大多温和而慈善,是为了让大量为了朝拜的都市居民更好的礼拜。部分的寺庙存在于城市之中,由于地价的不断攀升,整个寺庙的面积就已经被局限住了,然而又有佛塔、大殿、经堂、钟鼓楼、藏经阁、僧房、宅堂等必不可少的形式,所以分到每个殿堂的面积就晓得可怜。早在禅宗兴起之后,中国大部分的寺庙就放弃了“塔”的建筑模式,多以中轴对称的层层推进来进行排列。失去了塔的建筑复建方法,无法保证在防火的情况下保证每层的稳定性,所以当代的城市寺庙只能从一定情况下失去了所想呈现的美感。对于每间殿堂的结构上来说一踏进门槛便是三至五个荷包垫,进门还没来得及看得清楚是什 么菩萨,长什么样子就被后面的人无意的推到垫子 上跪了再说。这样的拥挤的寺庙建筑很难让人感受 到转眼肃穆的感觉,尤其是不得不走马观花的“参 观礼拜”,早已失去了原有想要净化内心的超凡效果。 欧洲的宗教建筑教堂对比与寺庙来说非常不同, 无论是其所想表达的社会性,所处的位置还是建筑 的结构。教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想让基督徒在周 日来教堂做礼拜,跟上帝忏悔自己的种种过错从而 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无论你是否是基督徒,在进入 教堂的时候总觉得身心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一排排 的长椅,从外界透过墙壁上的彩色玻璃所讲述的一 个个久远的故事,巨大的十字架和周围伫立着的烛 光都让人身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但这些和中国的 寺庙建筑几乎无法分出胜负。但是有一点我认为是 胜于中国一部分寺庙的,殿堂的室内空间。人们进入教堂,要经过很长的走廊的长椅才能走到神父的面前,在这之前的过程中,外部的不断熏陶会给心灵注入深沉的力量。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杜俏声 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310012 摘要:本文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各自特点,通过实例比较,进而阐明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以便我们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体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影响;差异 源于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东方文明和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西方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两大体系的发源地。就是我们习惯说的“东方”和“西方”,是用它代表两种文化的概念。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自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西方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布置园圃,同时受到建筑思维的影响,它的整齐、规则、中轴对称、几何布局成为主要的造园手法,植物多表现为“刺绣花坛”之类的趣味图案,道路笔直,以此表现人工美。其中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堪称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 1、中西方古典园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各自风格 1.1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表现下形成的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中国位于北半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西边,有喜马拉雅山;东边和南边,有太平洋;只有在北边,没有天然的疆界来抵御历史上有名的入侵。三条大河,从西到东,几乎贯穿了中国大陆:即黄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北部有广阔干燥的黄土高原,中部有湖泊、溪流和洪水冲积而成的农田,南部有延伸入亚热带地区的人迹罕至的山脉”[1]。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1.2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下形成的西方传统几何式园林。“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将欧洲大陆分为两个气候地区,地中海气候区和大西洋气候区。通过水路与陆路的相互渗透,恶劣的气候才得以避免,从而也鼓励了航海的发展”[1]。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

园林植物与其他景观元素的相互搭配,是形成园林整体风格的重要组分。植物有强烈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建造功能,使植物与寺庙园林其他造园要素一样,成为景观空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植物的景观构成要素与寺庙人文环境中的空间构成要素相结合,按人们对植物环境的视觉审美需求,形成在特定寺庙园林空间内植物景观的多种空间类型及组合方式。 南京作为江南地区最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寺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南京地区的寺庙发展、演变概括成四个阶段:六朝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隋唐宋元时期(衰落时期);明清时期(繁荣期);近现代(复兴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地区寺庙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南京寺庙园林从六朝至今,随着造园艺术的日趋成熟,植物景观也逐步形成了蕴涵悠久寺庙文化的特有空间配置模式和空间构成理念。 1南京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类型 寺庙园林包括三种情况:毗邻于寺庙而单独建置的园林;与寺庙同为一体的园林,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自然风景区寺庙及其外围园林化环境,即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环境[2]。事实上这三种情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许多寺庙园林是二者或三者的综合。目前南京地区,范围包括南京城区和周边郊县,仍在开展佛事的寺庙有三十余处,结合南京地区寺庙园林的具体情况,将南京地区寺庙园林分为“寺庙丛林”与“寺庙园林”两大基本类型。“寺庙丛林”指自然风景区寺庙及其外围园林化环境,包括天然植被林、入寺前引导林、风水林、生产林等,而“寺庙园林”指毗邻于寺庙以及与寺庙同为一体的园林,包括寺园、寺庭、寺径、寺庙入口及外墙周围等园林空间。 2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构成 寺庙园林艺术大体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形”的设计和创作,包括建筑、山水、植物等造园因素的空间尺度关系、构造或配置艺术,用以“艺术”内容的表达,即“物质空间”构成;另一方面,在与通过艺术布局形成的一系列的景象的组织和安排,由此按秩序地将意念传达给观赏者,从而由“形”转化为“神”的意会,即“精神空间”构成。寺庙园林艺术是一种多向的时空概念,时间和空间都是决定因素,而植物正是时空概念的最好表达演绎要素。 2.1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控制 植物是寺庙园林最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在视觉意义上,景物所表现出来的形体分别以远、中、近三种不同的距离来衡量其效果的。寺庙园林空间的远景、中景、近景的划分如前所述,也是由“千尺势”(230~350米)的远观距离和“百尺形”(23~35米)的近观距离来定性其欣赏空间尺度的。 以“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空间尺度原则来衡量寺庙园林空间的植物景观,就是要在“千尺”的远观距离中,以植物的群体或其与寺庙建筑、山石等组织景观,形成群体的植物景观轮廓的空间之“势”,而在“百尺”的近观视距中,突出植物自身的形、色、姿,及其与其他寺庙园林造园要素的配合,形成个体或局部的植物景观细节性的空间之“形”。 寺庙园林景观空间尺度对远、中、近的景观空间构成的调控,产生了平面上的曲折,立面上的起伏和质感,使景象产生层次和自然的节奏。如《世说新语》所述:“会心处不必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见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所谓翳然,既隐隐约约之间,就是说园景不必一览无余,要若隐若现,引起对自然美景的联想,得到如置身在宽广的自然间的感受。“千尺势,百尺形”决定了园林空间的总体布局,但是实现千尺与百尺、形与势之间的自然转换至为关键,尤其是在园林空间中,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建筑、山石等形体重叠堆砌,或变换过多,产生混乱无序之感。在寺庙园林中,往往利用植物景观产生的空间效果来实现远、中、近空间尺度的转换。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佛教在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华夏文明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制。 佛教建筑气势恢宏雄壮,融汇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色,寺院建筑之美展示出宗教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韵味,佛教建筑映射出的美学精神蕴藏在精密的土木结构与宗教艺术风韵之中,谱就出建筑深邃的精神境界。 建筑是土木构建的无字史书,中国寺院的建筑之美在于殿堂亭廊与青山流水和蓝天白云间的相互呼应,含蓄蕴广,大气庄严,认知寺院,就是学习佛教历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感受殿堂,就是聆听历代高僧大德心声的歌咏;建筑是永恒的诗篇,读懂塔阁,也就理解了宗教精神中的人文情怀。 自殷周至唐代的一千多年中,建筑制式从宫殿、王府、署衙、宅第等,逐步形成以宫殿为主、由层层院落组合而成的传统模式。殿的位置是崇高的、神圣的、显赫的,是帝王定夺国家大事的场所,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灵和祖宗牌位的地方。所以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礼佛、诵经的地方也应该是殿,这是中国人早已习惯并经常采用的形式。

唐代著名僧人道宣(596~667年),在制定的僧团制度中,确定了僧人行为准则、仪式、以及僧人出家去除俗姓等,并规定寺院的建筑标准,明确提出殿是寺的中心。 佛教传入中国后,皇帝及王公贵族们,出于对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为寺”。促进了佛寺形制的彻底转变。以“前厅为大殿,后堂为讲堂”,由此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类型。 这些宅第都以大殿为主体建筑,改成寺院后,对佛教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塔式的佛堂不利于节约建筑材料和建造工时。这种佛殿制式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多进式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山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轴线上。到了宋代,以殿为中心的佛教建筑,又被禅宗发展成“伽蓝七堂”的建筑形式。七堂,即指佛堂、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等。自此,佛教建筑已全部中国化了。 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门类,以始建洛阳白马寺的东汉明帝时算起,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约有2000年的历史。佛教建筑历史的遗存跨越年代久,覆盖类型广,在造型形式上变化最多。

浅谈寺庙园林的发展脉络

浅谈寺庙园林的发展脉络 班级园林技术09-3姓名岳封学号090146330 摘要: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寺庙园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传统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儒家、道家、佛学的主要思想入手,探讨其对寺庙园林造园活动的影响及对现代园林建设的借鉴。关键词:寺庙园林;儒学;道教;佛教 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点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环境,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数量远远超过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纪念性园林的总和,较其他3种园林分布更广。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记载66所佛寺大部分提到园林;两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寺庙及寺庙园林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鼎盛,有“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描述。史上较为著名的寺庙园林有唐宋时期的灵隐寺、慈恩寺、法门寺,明代的香山寺、碧云寺、大觉寺记建于清代的“外八庙”等他们或以寺庙附园闻名,或者重于环境周边绿化,均根据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各自风格。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寺庙园林有着丰富面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形成、发展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宗教史人们道德的基础,是普通群众的信仰和精神寄托。人生的基本观念都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是人之为人的根据。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哲学则承担了宗教的这些社会功能和任务。与其他艺

术表现形式一样,儒、道、佛三者之间共同融合促进了寺庙园林造园活动的发展,本文是从传统哲学的视角解析寺庙园林艺术精神生成之缘由,探讨寺庙园林艺术独特的个性品质,进而阐释其对当前园林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1 中国传统宗教哲学与寺庙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佛教作为一种异域文化传入中国,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信徒的精神需求,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在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在汉代是作为当时中国流行的道术而传播的。这一时期佛教所讲的“灵魂不死”、“因果报应”之类的思想,已为中国所固有。“灵魂不死”的思想在中表现为“有鬼论”如《诗经·大雅·文王》说“三后在天”,精灵升退;《庄子·养生主》有“薪尽火传”比喻,至于“因果报应”,佛教与中土所说不尽相同,而汉时所流传者实与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理论相贯通。这一时期甚至佛教信徒也自称佛教为“道术”。牟子《理惑论》说:“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而对儒家之书“靡不好之”的牟子,转而“锐志于佛道”,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这说明佛教也影响到儒家的思想领域,且给当时的儒家以相当的冲击。而佛教也借助儒家的思想及词语以利传播,由此可见,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与本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互相参透、吸收。佛教一方面依托道教以“佛道”的方式来发展,另一方面它对中国儒家文化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景园林》植物考试题

专业基础知识: (三)园林植物 1.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茎的形态术语叶的形态术语花的形态术语果实的形态术语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 2.园林植物的分类:按植物的生活型(外形)分类按植物观赏习性分类按植物的园林用途分类 3.园林植物的识别与观赏:常用园林植物的主要识别要点、观赏特性 4.园林植物的主要生态习性:植物与温度因子植物与水分因子植物与光照因子植物与空气因子植物与土壤因子 5.园林植物的功能:园林植物对环境的改善和防护功能园林植物的观赏功能 6.园林植物的应用:孤植树(园景树、庭荫树)行道树风景林林植绿篱及绿雕塑基础种植垂直绿化地被植物花径花境花坛切花及室内装饰盆景水景园岩石园屋顶花园 风景园林专业知识及专业实务考试内容: 1.植物配置:植物配置原则植物景观的类型乔木的种植设计灌木的种植设计草本植物的种植设计攀缘植物的种植设计水生植物的种植设计各种类型园林绿地植物选择及配置 2.大树移植树木的修剪、栽培、繁殖及养护管理 3.园林植物保护:园林植物常规的保护措施古树、名木的保护珍贵树木的病虫害防治4. 种植施工图基本制图规范 题库 单选 【1】早春先花后叶、头状花序黄色、枝条柔软可打结造型的是(C)。 A.腊梅 B.金钟 C.结香 D.檫木 【2】藤本植物在园林中的用途很广泛,但不用作(B)。 A.地被 B.树林 C.屋顶花园 D.花架 【3】园林实践中常常将喜半荫环境的植物种植在阳光下,致使植物生长不能达到最佳状态甚至死亡,造成景观上的破坏和经济上的损失。下列植物中宜种在阳光充足处的是(D)。 A.山茶 B.红枫 C.洒金东瀛珊瑚 D.紫玉兰

【4】园林植物在应用中常常被改变其生活习性,如乔木被修剪成灌木状甚至用扦插苗用做地被,如(B)。 A.红枫 B.红檵木 C.梅花 D.龙爪槐 【5】花具芳香、单叶互生的是(A)。 A.含笑 B.金银花 C.女贞 D.木芙蓉 【6】下列植物中不适合作盆景材料的是(A)。 A.泡桐 B.罗汉松 C.红檵木 D.日本五针松 【7】(A)植物是典型的热带风光树种,种植在合适的场所可形成热带风情,但若到处都用,在景观上则失去了地域性。 A.棕榈科 B.木兰科 C.蔷薇科 D.禾本科 【8】山茶树开有粉、红、白、紫等色花,它是(A)方式而得来的。 A.嫁接 B.天然珍稀品种 C.扦插 D.组织培养 【9】下列地被植物中耐荫的是( D )。 A.月季 B.菊花 C.金盏菊 D.鸢尾 【10】个体寿命超过二年、能多次开花结实且地下部分变肥大的花卉叫球根花卉。下列植物中不属球根花卉的是(B)。 A.葱兰 B.鸢尾 C.风信子 D.韭兰 【11】用作春季花坛材料的是(C)。 A.美人蕉 B.一串红 C.金鱼草 D.凤仙花 【12】覆被花相和团簇花相的植物,花或花序着生于树冠的表层,犹如盖了一花被,花感强烈,可形成热闹的气氛,如(A)。 A.木绣球 B.含笑 C.鹅掌楸 D.紫荆 【13】很多植物的栽培品种如碧桃只开花很少结果,原因是它的花(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