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的发明及演变历程

眼镜的发明及演变历程
眼镜的发明及演变历程

眼镜的发明及演变历程

一、眼镜的介绍

(一)简介

眼镜是镶嵌在框架内的透镜镜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视力、保护眼睛或作装饰用途。亦有特制眼镜供观看3D立体影像或虚拟真实影像。

眼镜可矫正多种视力问题,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老花或斜视等。其他种类的眼镜包括护目镜,太阳眼镜,游泳镜等,为眼睛提供各种保护。

(二)眼镜的分类

中国光学眼镜交易网的小编总结了以下四总分类:

框架眼镜:由于安全价廉,易配戴,使用及保存方便,加上近年在镜片设计,材料研制和镀膜工艺上的进展,因此仍是矫正近视眼远视力最常用的工具。

接触镜:目前接触镜用于近视眼,在国内外已较普遍。接触镜的优点为镜片贴于角膜表面,可随眼球转动,免除了视物变形和三棱镜效应,视物变小较轻,并避免了框架眼镜对外观的影响。较适用于高度近视眼及较大的屈光参差。

双焦点镜:双焦点镜是框架眼镜的一种。视远时的镜片为一般的凹透镜,视近的镜片则较视远的减少2-3D.有人认为用双焦点镜可减轻视近时调节负荷,因此能防止近视眼进行。根据同样原理,近年有人将渐变多焦点眼镜用于青少年近视眼,希望能防止或减慢近视眼的进行。其确切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是否对不同类型近视眼有不同作用,也值得注意。

角膜塑型术:指在晚间戴用中央较扁平的硬性角膜接触镜,使角膜曲率半径加大,希望在白天不戴镜时能有较好远视力。本法能降低近视屈光度1.5-5D,平均3.0D.约75%的屈光降低量发生于开始后的2周之内。屈光度降低的同时,裸眼远视力也有提高,低度近视眼常能恢复正常视力。但停用后其效果很快消失,因此只有暂时性作用。

二、眼镜的发明

(一)产生于中国的说法

在国际上,关于眼镜的发明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眼镜最早出现在中国,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眼镜。尽管眼镜发明谁为先至今仍是个谜,但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却是不争的事实。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是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我国早期眼镜的图像及实物资料存世不多。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有一老者戴着眼镜。清乾隆年间,我国已能生产眼镜,镜架为黑漆木框,装有系结的丝带,镜片由水晶磨制,至清嘉庆年,眼镜普及,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云:“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有趣的是,清代眼镜的深浅标度,是根据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来划分的,这在清史料笔记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中有记载。

(二)产生于外国的说法

还有一种关于眼镜的发明说法。十三世纪中期,英国学者培根看到许多人因视力不好,不能看清书上的文字,就想发明一种工具来帮助人们提高视力。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但都没有成功。一天雨后,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沾了不少雨珠,他发现透过雨珠看树叶,叶脉放大了不少,连树叶上细细的毛都能看得见。他看到这个现象,高兴极了。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柜,找到了一颗玻璃球。但透过玻璃球,看书上的文字,还是模糊不清。他又找来一块金刚石与锤子,将玻璃割出一块,拿着这块玻璃片靠近书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试验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后来他又找来一块木片,挖出一个圆洞,将玻璃球片装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于手拿,这样人们阅读写字就方便多了。这种镜片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成了现在人们戴的眼镜。

三、眼镜的发展演变过程

眼镜从国内发展到国外,从古代到现代,从无腿的到有腿的,从水晶到透镜,它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才有了今天的伟大成就。现在,中国光学眼镜交易网的小编将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眼镜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原始传说阶段(黄帝时代—西汉)

据《世界之最——世最早的眼镜》载:『早在公元前二二八三年,中国皇帝就通过透

镜来观察星星,眼镜是由中国传到外国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传说他用透镜『迎日推测』,观察星星。据《古老宝石——水晶》载:远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就有君主

佩戴水晶眼镜。

(二)透镜的孕育时期(新石器时代)

考古发掘证明,世界上第一枚透镜是用天然水晶制成,真正的玻璃透镜用做镜片出现

于十三世纪末期。而水晶透镜远在公元前一二00年——六00年就已出现。

(三)透镜的萌芽时期(夏、商、周、春秋)

眼医学的萌始,甲骨文中对“疾目”,“目盲”的记载等,为透镜的萌芽都提出了需求。

据考古发掘,在这段历史时期,水晶器工艺已有很大提高。这时候的水晶圆珠、扁珠、环

都已抛光,晶莹剔透,已具备了磨制透镜镜片的工艺要求,扁平的器形,本身就具有凸透

镜片放大的功能,人们就是在加工水晶的过程中,发现了水晶的透光性、聚光性及抛物面

形体的放大性。因此,这时期作为水晶透镜的萌芽期是完全成立的。

(四)透镜的生成时期(战国、秦、西汉)

著名思想家墨翟在其著作《墨子》一书《经下》,《经下说》两篇著作中,对“光线

的直线传播”“凹凸镜成像”“小孔成像”“倒影”以及光的反射,折射等原理进行可翔实的论述,为我国光学之鼻祖,也为眼镜的主要构件——镜片(透镜)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汉刘安《淮男万毕术》一书记载:“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下,则见四邻矣。”早在

公元前2世纪,我们的祖先即成功地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了具有相当潜望镜功能的器物,以隐蔽观察事物,在世界上居于首创地位。

(五)单片镜阶段(东汉—北宋)

单片眼镜于公元67年前(时为东汉初年)孕育而生了,1974年至1977年在安徽元宝村

一号墓出土了两件聚光玻璃,明亮与水晶相同(体内有微泡)。董园村一号墓出土聚光玻

璃三件(边有铜绿),形状为凸透镜聚光镜,这又一次证明,我国早在公元二世纪已能磨

制玻璃光学聚光镜片,并装有铜质镜框。

(六)眼镜发展史

北宋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对光学及凹凸镜成像等原理,用自然现象作了很透彻的解释,对墨子《经下》及《经下说》中的光学理论认识更深入一步,进一步奠定了我国的光学理论基础。

(七)双片无腿镜阶段(南宋、元、明)

人们经历了1000多年对单片眼镜的使用,觉得用手持镜看物体很不方便,在原始防护眼镜的启发下,经反复实验,进而产生了两枚镜片镶嵌在梁圈中,能用手持或用线绳系于脑后的双片眼镜。双片防护眼镜比较正曲光镜产生的要早,传说中的皇帝用透镜观察星星,孔子时代用水晶眼镜遮阳和治疗眼炎等,都是防护镜,据推论,可能在春秋战国期间,我国已有了双片茶晶防护眼镜。在我国西北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公元三世纪作用的一种防沙眼镜,是在蚌壳一类的物质上穿若干小孔,用以遮光及防风沙保护眼镜。

双片镶梁圈

双片镶梁圈装合页折叠式眼镜双片镶梁圈可折叠双额托式眼镜双片拱梁无圈歧合式眼镜双片拱梁镶圈有额托歧合式眼镜

装额托式眼镜。

经上述八种形式的演变,眼镜在漫长曲折的进程中逐渐成熟,并且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眼镜

(八)双片直腿眼镜阶段(明清)

从南宋至明代,人们经过三百多年对双片无腿眼镜的使用,感到丝绳挂耳有额托眼镜佩带既不方便,也不美观,且稳定性较差。便开始在折叠式眼镜两个框外侧边沿中部装上两条直腿增强了双片眼镜的稳定性,但该款眼镜使用起来还不够方便,于是铜框门形梁直腿眼镜应云而生。这样,镜梁经历了有拱形梁向门形梁的转变,增加了眼镜的稳定性。中国式的双片直腿眼镜就在明代万历年(一五七三-一六二0年)前后诞生了。

明末清初,天才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一六二八-一六六一),江苏吴江县人,呀

会运用凹凸透镜屈光原理,按照人们的年龄不同视力要求,研制出老花、少花、远视、近视等各种镜片。这是我国主觉验光取镜的开始。

孙云球的《镜史》在我国光学仪器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我国光学仪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英国学者世界科技权威李约瑟在一篇研究眼镜的论文中,称孙云球为最早的光学大师。

继孙云球之后,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又出现了一位制造眼镜的人才,名叫褚三山,他进一步发展了制造眼镜的技术,颇有影响。

孙云球、褚三山两位杰出的制造眼镜技术人才的出现,从而推动了当时苏州眼镜行业的形成和发展。至1735年,苏州已出现了专门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到了,清康熙年间,眼镜的制作与销售已在北京、上海、苏州、天津、广州等地蓬勃发展。眼镜已成了专门的商品。

结束语

如今,眼镜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眼镜的变化已经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外型上,更多的是它功能上的变化。各大眼镜公司例如江西亨通有限公司都普遍有着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太阳眼镜等等比较常见的眼镜类型,各种琳琅满目的款式就更不在话下,可以说是花样百出。除此之外,眼镜作为人们的穿戴产品之一,许多高科技公司将科技元素注入了眼镜当中,让其不再仅仅是解决人们看东西的一种产物,将其转变成为了拥有多种功能的高科技产品,例如被大众所熟悉的谷歌眼镜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它将是眼镜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当代眼镜历史的新篇章。

北京市1984-1999年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北京市1984-1999年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崔明明 摘要:通过运用Fragstats3.3软件对北京市1984年、1999年两个年份的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对北京城区景观动态分析结果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对景观格局的变化影响大,得农田的面积减少,破碎化程度提高;城市用地的增加,零碎斑块聚集成大斑块。北京市的园林绿化程度也有明显的提高。另外,北京在进行城市化的同时,也比较注重水体的保护。 关键词:景观动态;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 1、实验目的 通过北京市1984年和1999年的北京城区土地利用图,采用Fragstats对这两个年份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并观察其变动情况,由此得出北京市1984-1999年间景观格局的变化。同时也通过使用fragstats的使用,对景观生态有一个系统的概念与对于各项指标有一定的熟悉程度。 2、实验用数据和软件 2.1实验数据 北京地区1984年、1991年、1999年的土地类型的相应景观格局指数 2.2实验软件 Fragstats3.3软件、EXCEL软件 3、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3.1景观动态分析 3.1.1景观格局分析类型指数 表1 北京市1984-1999年景观格局变化指数 TYPE CA PLAND NP ED AREA_MN SHAPE_MN AI 1984年 背景342.54 0.45 1 1.21 342.54 24.95 60.34 农田37804.68 49.40 1135 81.70 33.31 2.01 87.71 绿地18381.42 24.02 2398 84.12 7.67 2.20 73.85 城市用地18057.15 23.59 1340 51.97 13.48 1.96 83.65 水体1947.87 2.55 385 8.29 5.06 1.79 76.09 未利用土地0.00 0.00 0 0.00 0.00 0.00 0.00 1999年背景342.54 0.45 1 1.21 342.54 24.95 60.34 农田20006.37 26.14 1337 44.86 14.96 1.74 87.31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听诊器的由来》教学设计_一目斋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听诊器的由来》教学设计 【导语】本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法国医生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事,告诉人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尝试,不怕困难,不断探索,这样,才会取得成功。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及以下词语:体内、木板、紧贴、赶紧、医生、病人。 2、默读课文。了解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诊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朗读感悟教学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实物听诊器。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听诊器)同学们,请你们看这是什么?(这就是医生给病人看病时经常用到的听诊器。)(板书:听诊器) 2、(简介听诊器)它叫听诊器,可以听到人体内的各种声音,比如:呼吸声、心跳声。鲁班发明了伞,谁发明了听诊器?又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15、听诊器的由来)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3、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正音。 2、读准字音。翘舌音:诊、治后鼻音:胸、腔 f 、 h区别:肺、核、划 3、交流记字方法熟字加偏旁:了------疗反------板尊------蹲昆------棍空------腔斤------析开------研交------效换偏旁:珍------诊孩------核浇------跷揍------凑游戏识字:板:用木头当板子内:一个人走进去了弯:一个人弓着腰克:十个兄弟站在一起 4、自由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5、小组互相检测生字的认读。 出示写字卡片 1、读准字音。(方法同上) 2、给生字找朋友,进行扩词。

中国重要的观测站

中国重要的观测站 2016年7月3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持建设,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完成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的吊装。根据建设规划,FAST将在2016年9月全部建成并初步投入使用,届时,FAST成为世界上现役的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始建于1957年,原名为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1987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站,2001年4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2011年1月更名为现名。新疆天文台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之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简称长春人卫站)始建于1957年10月,原

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1974年迁至长春市净月潭西山。2001年4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长春人卫站研究领域包括空间目标精密测定轨、卫星动力学、天文地球动力学和天体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成立于1950年5月20日。前身是1928年2月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紫金山天文台是以天体物理和天体力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1999年3月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成立于2001年4月,系由中国科学院天文领域原四台三站一中心撤并整合而成,包括总部及4个直属单位,总部设在北京,直属单位分别是:云南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新疆天文台和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继续保留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为国家天文台的组成单位。 1938年,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从南京迁到云南省昆明市东郊凤凰山(现云南天文台台址)。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迁回南京,在凤凰山留下一个工作站,该站隶属关系几经变更,197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01年,经中央机构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发表日期:2006-05-24 浏览人数:651 作者:付梅臣胡振琪吴淦国来源:评论0条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农田景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1.1 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初中物理课外阅读:听诊器

听诊器 听诊器是医师最常用的诊断用具,是医师的标志,现代医学即始于听诊器的发明。听诊器自从1817年3月8日应用于临床以来,外形及传音方式有不断的改进,但其基本结构变化不大,主要由拾音部分(胸件),传导部分(胶管)及听音部分(耳件)组成。听诊是用耳或听诊器来探听人体内自行发出的声音。多用于听心音、呼吸音等。常用的听诊器具有集音作用,同时还具有滤波作用。通过听诊,医护人员可根据声音的特性与变化(如声音的频率高低、强弱、间隔时间、杂音等)来诊断相关脏器有无病变。 听诊器发明历史 有一天,一位聪明的年轻大夫观看几个小孩做游戏,这一游戏导致了一种最重要的医学仪器——听诊器的发明。 孩子们在玩跷跷板,不过他们不是骑在木板上,一上一下地玩耍。有一个孩子把耳朵贴近木板的一端,另一个孩子就用钉子刮擦木板另一端,他们对声音穿过木板传播的情形感到十分惊奇。 这位法国年轻大夫勒内·雷奈克看到了而且记住了这一情景。几年以后,他在一次感到羞怯的场合下,又回忆起了这件事情。在1816年,有一次他出诊去给一位年轻的姑娘看病,这位姑娘异常肥胖,他知道,如果按当时医生们的惯例,除非把耳朵贴近她的胸部,是不会听得很清楚的。但是,他非常羞怯,不好意思用这种方法听她的心脏和肺部。 他回忆起了自己看到过的孩子们的游戏,于是,他拿了一叠纸,把纸卷得紧紧的,把纸卷的一端放在姑娘的胸部,另一端靠在自己的耳朵上,他所听到的声音比他过去把耳朵直接贴在病人的胸部时要清晰得多,这时他真是又惊又喜。后来,他做了一根木管,改进了这个仪器,把这根管子从头到尾穿一个小孔,并将一端挖空。把挖空的一端放在病人的胸部,另一端的小孔接在他的耳朵上,这时心脏的跳动就听得格外清楚了。后来人们把这种仪器叫做听诊器。 听诊器的类型 声学听诊器 电子听诊器 拍摄听诊器

基于FAST望远镜建成对于贵州的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63838873.html, 基于FAST望远镜建成对于贵州的发展研究作者:刘兴军张金榕 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03期 摘要: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省内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石漠化较严重,处于贫困山区,经济发展落后,但是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民族多样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保存良好。随着FAST望远镜(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Telescope,FAST)在贵州的正式落户并建成,所以本着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则,本课题致力于提高贵州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以FAST望远镜的建成为催化剂,推动贵州经济发展,提高贵州省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使贵州加快发展,加快脚步,在2020 年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深入研究FAST望远镜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本课题将要分析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FAST望远镜;贵州省;经济发展 一、FAST望远镜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从美国人G.雷伯在1937年制造抛物面型射电望远镜成功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00米望远镜和中国世界最大FAST望远镜,科学家们用尽心血,战胜困难终于取得成功。在当代也是一样,FAST望远镜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中国科学家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展望未来的成果。中国科学家把造价和效能结合起来考虑,利用贵州平塘喀斯特地貌的天然优势,设计并打造了直径500米的大射电望远镜,这在世界上是绝无竟有的,也是很多国家难以企及的目标,其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0 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FAST望远镜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在未来20 - 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其将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和外太空事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外太空水平走上新台阶的脚步,并且会在接收外星信号、发现地外文明和探索宇宙奥秘等方面为中国和世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其他的射电望远镜难以比拟的。 据研究表明,单个中等孔径厘米波射电望远镜的用途越来越少。主要单抛物面天线将更普遍地并入或扩大为甚长基线、连线干涉仪和综合孔径系统工作。随着设计、工艺和校准技术的改进,将会有更多、更精密的毫米波望远镜出现。中科院科学家南仁东:“天体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目前只能利用射电波即无线电波寻找地外文明。一旦在遥远的某个恒星上有理性社会及文明存在,他们的活动所产生的无线电波(电磁波的一种)向外发送,并很可能会传到地球,从而就可能接收到外星射电波,从而获得地外文明存在的信息。”根据地球接受地外文明信号的原理,将来很有可能会增加望远镜的球面直径,提高灵敏度,为世界探索地外文明迈出更关键的一步。 二、贵州省经济发展状况

地表形态成因及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

地表形态成因及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 湖北省恩施市分布着独特的丹霞地貌,其中之一俗称“赤壁 墙”,陡崖绝壁。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经长期外 力作用,形成了许多崖洞。砂岩易于修整开凿,自古以来, 土家族人多以崖穴为家。下图为恩施市六角亭街道瓦店子村 的丹霞崖穴民居。据此完成1~2题。 1.该处崖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①风化剥离②流水沉积③风力侵蚀④流水侵蚀 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 2.该地 A.春季欣赏油菜花 B.夏季收获菠萝c.秋季播种晚水稻D.冬季修剪荔枝 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 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 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 线形沙丘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型沙丘() A.两翼均有植被 B.分布区的风向固定 C.迎风坡都较陡 D.不会存在同一地区 4.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5.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在东非大裂谷的边缘,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的交界处,有 两座神秘的盐湖,它们紧挨着火山,湖水中含有特殊的火山 熔岩成分(富含钠、钾元素),使得湖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盐湖周边高度盐碱化的土壤以及湖面上挥发的有毒气体,使 得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合大多数生物存活,却成为小火烈鸟的 “天堂”。下图为纳特龙湖和马加迪湖位置示意图。 6.马加迪湖形成于() A火山口集水B河流改道 C.滑坡阻断河流 D.地壳断陷集水 7.马加迪湖水源主要是盐水温泉(温度高达86℃),该湖 高盐度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A.碳酸盐火山灰随东南信风落入湖中B.汇入淡水较少 C.蒸发量较小D.湖泊没有出口8.小火烈鸟每年干季迁徙到此觅食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A干季天敌少利于繁殖B嗜盐微生物、卤虫生长繁殖快,饵料丰富C气候干燥不利疾病传播 D入湖河流多,饵料丰富 侵蚀基准面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 面,通常分为总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和地方 侵蚀基准面,其升降引起河段的冲淤和形态上的 变化。夷平面是地壳在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外力 作用于起伏的地表,形成的近似平坦地面,其发 育过程爱侵蚀基准面的控制。夷平面被抬升以后 即成为残留在山坡或山顶上的古夷平面。读图完 成下列各题。

听诊器的发明者:雷奈克

听诊器的发明者:雷奈克 雷奈克的全名叫何内?希欧斐列?海辛特?雷奈克,出生于1781年2月17日,当时的法国医学正处于黄金时代。雷奈克六岁那年,他的母亲便因肺结核去世了,他父亲是个小公务员,由于担负不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就把小雷奈克送到他的叔叔居洛木?雷奈克医师那里寄养。 居洛木不是一般的开业医师,他早先在巴黎学习医学,其间曾到德国进修,最后毕业于历史悠久的蒙佩里大学。由于他的医术精湛,在短短的两年内就当上了南特大学医学院的院长。在当时的南特地区,居洛木家可以说是比较显赫一时的。 少年时代的雷奈克本来很喜欢机械工程学,但由于受叔叔的影响,雷奈克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受人注目的医学作为以后的职业,并在叔叔的帮助下,于14岁时进入南特大学附设医院开始学习医学。 因为雷奈克生来就很瘦弱,而且有遗传性结核病的症状,加上他在学习期间过于用功,没有多久就大病一场。虽然后来康复了,但这场病大大耗弱了他的体能,使他一生都处于病蔫蔫的状态之中。雷奈克的叔叔居洛木一心想让他在将来能接其衣钵,并且希望他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便和他的父亲达成协议,共同出资送他到巴黎去进一步提高医学造诣。居洛木在雷奈克远行时,这样告诉他:“我的孩子,医师这个职业就像锁链一样,只要搭在了我们身上,我们日夜都不能把它卸下来!” 1801年4月中旬,雷奈克揣着父亲和叔叔给他的600法郎,前往巴黎。他在米修拉丁区安顿好住处之后,不顾极度疲倦的身体,当天便向巴黎当时最有名的大医院——创建于1607年的慈善医院申请入学。 雷奈克之所以选择这家医院,是因为它拥有当时最有名的医生科维萨特。科维萨特是19世纪法国医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于1804年成为拿破伦的御医。他有无数个才智非凡的学生,法国医学史上的许多名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但后来最能彰显师门与法国医学界的,也就是这个来自南特大学的瘦弱年轻人——以发明了听诊器闻名于世的雷奈克。而雷奈克进入慈善医院时,科维萨特年仅46岁,但在整个法国医学界,他俨然已是仰之弥高的圣人。

“射电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1997年朱迪·福斯特主演的科幻片《接触未来》给我们讲述了人类对外星生命的探索:聪慧的伊莉除了喜欢问一些有关星星的问题外,还不时地使用短波收音机,希望能听到来自宇宙的声音。她的父亲过世后,无助的伊莉开始全心投入科学,通过巨大的射电望远镜群,致力于接收外星讯号的研究。某天清晨,伊莉如往常般一人在沙漠中的基地聆听天外之音,一个强大而又清晰的讯息从天而降,她发现了外星生命……这一切已不是科幻,美国行星学会近日发表一项公告,呼吁因特网上的天文爱好者参与寻找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实验。这个项目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UCB)有关“搜寻地球以外智能”(Search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t简称SETI)四个研究项目中的一项,其全称是“在家中搜寻地球以外的智能”,缩写为SETI@home。SETI@home简单地说是一项旨在利用连入因特网的成千上万台计算机的闲置能力“搜寻外星文明(SETI)”的巨大试验。每一个参加者可以用下载并运行SETI@home屏幕保护程序的方式以自己的计算机参与检测外星文明信号的活动。 SETI@home 的工作原理 SETI@home 的工作由数据收集——>数据传送——>数据分析及回收——>数据后处理——>信息发布组成的。 1.数据收集是通过波多黎哥国家天文和电离层中心建立在群山森林环抱中的、直径为305米(其面积相当于26个足球场大小)的巨型Arecibo射电望远镜进行的。Arecibo将每天观测到的大约35 GB的数据记录在海量数字磁带上,并通过卫星传回UCB。整个SETI@home项目的太空观测约需要1100盒数字磁带以记录39 TB(terabytes,1TB=1000GB)的数据。 2.SETI@home把从Arecibo收集到的数据,经过计算分析之后根据客户的需要和电脑的情况,划分为小的工作单元即数据块。工作单元通过因特网传送到全球成千上万个客户端以进行数据处理。 3.SETI@home传送数据结束后将自动切断连接,客户电脑便在SETI@home屏幕保护运行时开始对数据进行处理;SETI@home应用程序对工作单元中的数据完成快速傅立叶变换的计算,其中大约要进行1750亿次运算,当一个工作单元分析完毕,闪烁的小图标便会提示客户回送并下载新的数据。 4.所有客户端所获得的有价值的信号都将送回到SETI@home。绝大多数客户端软件所找到的信号都是来自于地球的无线电频率干扰(RFI),SETI@home使用一大批算法和已知电信频率干扰资源的大数据库(SERENDIP IV 数据库)的数据来对比,从而排除所有可能的RFI。对于极少数(可能只有<0.0001%)未被排除的信号,则将通过下一次观测太空中同一部位进行检测,如果该信号被再次确认,SETI@home 将要求给定望远镜使用时间,并再次观测这一最令人感兴趣的信号! 假如一个上述信号被观测到多次,并确认它不是RFI和测试信号,SETI@home将要求其他的天文研究组织使用不同的射电望远镜、接收器、电脑等再进行探测和辨识、确认。 5.一旦信号被确认,SETI@home 将按照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的电报发表公告,这是天文学界取得重大发现时公之于众的一种标准方式。而用其屏幕保护程序找到该信号的人(人们),并将和SETI@home队伍中的其他成员一起被赋予“合作发现者”的称号。 Join Now!马上参加SETI@home! 你要参与这一项目,首先可到SETI@home设在UCB的英文主页:https://www.360docs.net/doc/c63838873.html,下载SETI@home 软件包,其Windows 版大小为704 KB,运行环境要求至少32MB内存和800×600显示分辨

天文望远镜技术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未来发展的思考

. 天文望远镜的发展 【关键词】天文设备,天文望远镜,天文技术 1天文学研究与天文技术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1.1 天文学研究成果极大丰富了现代知识体系天文学研究宇宙中各种不同尺度天体的运动、结构、组成、起源和演化,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自古以来,天文学知识和技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历法的制订、测绘、授时、导航等都应用了天文学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文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例如,地球气候变化记录中的天文周期,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在全球变化中怎样发生作用,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导致恐龙灭绝,地球上多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所呈现出的周期性可能与 太阳系穿越银河系旋臂的周期有关。此外,对太阳系和空间环境的研究,在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 1.2 天文技术方法是高技术发展的创新源头之一天文学家为探测宇宙最暗弱信号而发展出来的技术和方法已在关乎国家战略发展的诸多高科技领域得到重要应用,成为高技术发展的创新源头之一。例如,为发展 X 射线天文学而组建的小型高技术公司美国科学与工程公司(American Science & Engineering,AS&E)现已发展成为一家国际著名企业,其X 射线成像技术和X 光检测仪器等工业产品被广泛用于科学、国防、教育、医药和安全领域。该企业创建者之一,里卡尔多·?贾科尼博士,因其对X 射线天文学发展的先驱性贡献,获得了200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再如,为克服大气湍流对天文望远镜成像干扰而发展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已迅速向其他领域推广,在我国也已成功应用于激光核聚变装置波前校正系统,以及人眼视网膜成像。另外,澳大利亚天文学家将傅里叶变换用于射电天文数据分析,从而得到更清晰的黑洞观测图像,这种处理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通讯领域,成为无线上网技术WiFi的核心技术。1.3 天文应用观测强力支撑国家导航与空间探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等发达国家最具影响力的宇航与空间探测项目,几乎都与天文观测密切相关,并依靠地面观测手段给予强大支撑。例如,国际大型射电望远镜均承担重要空间探测活动的精密测定轨任务;天文学家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综合孔径射电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遥感、雷达等领域,赖尔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我国天文学研究的长期积累以及设备发展,在服务国家导航与空间探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天文事业是伴随着国家在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中的战略需求任务,特别是“两弹一星”任务而发展起来的。通过一系列工程建设,国家授时、航天历算、卫星动力测地、人造卫星观测网等服务体系分别在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陕西天文台、新疆和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等单位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为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我国天文学家自主提出并验证了基于通信卫星的转发式卫星导航系统,综合利用天体精密测定轨技术、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精密时间测量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中

园林景观风格的进展与演化

园林景观风格的进展与演化0引言 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的重要要素,它与园林中的地形、水体、植物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形式。在当前国际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创造自然的园林植物景观成为当代植物景观的发展主流,但是由于现代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呈现出的“百花齐放”局面[1],又对园林植物景观风格产生了多元化的影响,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包容。但是,近年来国内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领域并非如此:要么过分地强调原生态,要么简单复制古典模式,要么突出平面布局,要么将艺术美简单化、程式化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又多侧重于从具体应用中分析植物景观的局部表象特征或者植物空间模式的具体塑造等,很少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发展演变的角度分析当前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呈现“多元化”的根源。因此,本文立足于此,以类型学为依据,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探析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以期对当前背景下我国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有所启示。 1类型学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 1.1类型学

分类意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分类现象称为分类学,而在社会领域的分类行为则称为类型学(Typology)。实际上,类型学是人类认识到不同的事物之间可能具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类特征而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思想意识。“类型即一类事物的普遍形式(或者说理想形式),其普遍性来自类特征,类特征使类型取得普遍意义。”[2] 1.2园林植物景观风格 “景观”与“风格”是具有多层含义的词汇,本文引用“景观”在视觉审美方面的意义,“风格”则指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以某种结构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因此,本文引用“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是指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上所反映出的普遍性特征。它既包括能为视觉等所感知的外在表层结构,又包括抽象的、概念性的内在深层结构。前者主要反映在:植物个体本身的自然形态,通过人工整形后的造型形态,通过艺术组合后形成的整体性景观形态等。后者在现实中是无法通过视觉概括的,如西方园林中植物景观隐含的逻辑和几何秩序,东方园林中植物景观的拟人化倾向和象征意义等。 1.3发展与演变

射电望远镜 radio telescope

射电望远镜radio telescope With the massive facility officially beginning to operate on Sunday, leading scientists told China Daily that foreign scientists will be welcome to use China's gigantic 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 known as FAST. 中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于周日(9月25日)正式开始启用,负责该项目的科学家们表示,欢迎外国科学家们使用该望远镜。 It is a single-aperture telescope the size of 30 soccer fields, located in Guizhou province in southwestern China. 这是一个单口径望远镜,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位于中国贵州省。 这两天的新闻报道中多次出现FAST这个词,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的FAST是个缩略词,指的是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光学望远镜(optical telescope)和射电望远镜(radio telescope)都是观测宇宙天体 的重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光学望远镜是用于收集可见光的一种望远镜,并且经由聚焦光线,可以直接放大影像、进行目视观测或者摄影(create a magnified image for direct view or to make a photograph)等;射电望远镜接收的是肉眼看不到的射电波(radio waves),跟接收卫星信号的天线锅类似,通过锅的反射聚焦,把几平方米到几千平方米 的信号聚拢到一点上。因此,FAST的工作不是“看”,而是“听”,依靠500米口径的“大耳朵”来“收听”太空深处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 FAST落成之后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比位居第二的望远镜直径多出200米(surpassing the second-largest by 200 meters in diameter)。其综合观测能力提高了约10倍,将在未来10到2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在FAST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是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直径为305米,后扩建为350米。

射电天文及太赫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射电天文及太赫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目录: 1. 射电天文学的介绍; 2. 太赫兹波段的特点; 3. 太赫兹科学技术与应用发展; 4. 高度灵敏探测技术和超导技术的发展; 5. SMA及ALMA计划,后端频谱处理技术,南极天文台太赫兹望远镜计划介绍。 摘要:射电天文学理论认为由于地球大气的阻拦,从天体来的无线电波只有波长约1毫米到30米左右的才能到达地面,绝大部分的射电天文研究都是在这个波段内进行的。射电天文学以无线电接收技术为观测手段,观测的对象遍及所有天体:从近处的太阳系天体到银河系中的各种对象,直到极其遥远的银河系以外的目标。在宇宙中,大量的物质在发出THz电磁波。炭(C)、水(H2O)、一氧化碳(CO)、氮 (N2)、氧(O2)等大量的分子可以在THz频段进行探测。而这些物质在应用THz 技术以前一部分根本无法探测而另一部分只能在海拔很高或者月球表面才可以探测到。 关键词:射电天文太赫兹超导 正文: 一:射电天文: 对于研究射电天体来说,测到它的无线电波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人们还可以应用颇为简单的原理,制造出射电频谱仪和射电偏振计,用以测量天体的射电频谱和偏振。研究射电天体的进一步的要求是精测它的位置和描绘它的图像。一般说来,只有把射电天体的位置测准到几角秒,才能够较好地在光学照片上认出它所对应的天体,从而深入了解它的性质。为此,就必须把射电望远镜造得很大,比如说,大到好几公里。这必然会带来机械制造上很大的困难。因此,人们曾认为射电天文在测位和成像上难以与光学天文相比。可是,五十年代以后,射电望远镜的发展,特别是射电干涉仪(由两面射电望远镜放在一定距离上组成的系统)的发展,使测量射电天体位置的精度稳步提高。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前期,在英国剑桥,利用许多具射电干涉仪构成了“综合孔径”,系统,并且用这种系统首次有效地描绘了天体的精细射电图像。接着,荷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发展了这种设备。到七十年代后期,工作在短厘米波段的综合孔径系统所取得的天体射电图像细节精度已达2″,可与地面上的光学望远镜拍摄的照片媲美。射电干涉仪的应用还导致了六十年代末甚长基线干涉仪的发明。这种干涉仪的两面射电望远镜之间,距离长达几千公里,乃至上万公里。用它测量射电天体的位置,已能达到千分之几角秒的精度。七十年代中,在美国完成了多具甚长基线干涉仪的组合观测,不断取得重要的结果。

城市化过程中武汉城市景观系统的演变特征

城市化过程中武汉城市景观系统的演变特征 美讯在线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63838873.html, 2009年 08月 11日 09:24 人气指数:来源:《现代城市研究》 摘要: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景观的扩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市的景观系统发生了剧烈改变,各类型景观都处于不断的相互转移和变化过程中。在概括武汉城市景观演变历程的基础上,从城市景观系统的层面,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定性分析方法,分别对其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武汉市城市景观要素的演变最主要表现为建成景观不断吞食生态景观和农业景观的过程。城市景观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优势度指数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景观利用程度来看,各类型建成景观变化幅度最高。武汉城市景观的功能演变主要表现为功能分化过程和交互式分布模式。分析城市景观系统演变特征,能为改进武汉市景观结构和功能提供理论支撑,为探索武汉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景观的未来发展趋势打下基础。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景观系统;演变特征;武汉市 Abstract:The rapid urbanization goes with expansion of urban landscape.Since 1990s,there are exceptional changes of urban landscape system in Wuhan,with continuous ly transform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After summariz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urban landscape in the are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andscape system wi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o have empirical explanation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s,structures and functions.The purpose of studying the characters of urban landscape system of the city is to hav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and exploring for a better development pattern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Key words:urbanization; urban landscape system; evolution characters;

国内外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进展

国内外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进展 摘要:自上世纪80 代景观生态学被引入中国以来,针对景观格局的研究发展迅猛,尤其是进入21 世纪后,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献数量直线上升,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景观格局的含义内涵入手,对近20年来国内外对于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析和景观格局动态演变上的研究做了较为简要的综述,并对景观格局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了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应用于实际的研究提供参考。关键字: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景观指数动态

Domestic and foreign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and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research progress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and landscape ecology since being introduced to China, aiming 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research, especially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document number upwards, gained considerable research achievements.This article from the landscape pattern, the meaning of connotation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20 years for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spatial analysis and landscape pattern on the dynamic evolution research done in a more briefly summarized, and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patterns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in different fields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puts forward research hot spo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future application in practical research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landscape index, dynamic

从2016年中国科技八件大事看中国科技发展

从2016年中国科技八件大事看中国科技发展 决胜“十三五”靠什么?靠创新发展。其中,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整体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2016年我国在高新科技方面取得了八项举世瞩目的成就 1 “实践十号”将发射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抓总研制的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已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计划4月发射。 这颗卫星将成为专门用于微重力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平台,为我国空间微重力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这个临时太空实验室将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在为期15天的飞行中完成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效应、重力生物效应、空间生物技术六大领域19项实验。 2 中国航天60周年今年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梁小虹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设立中国航天日的提案,得到数十名两院院士联名支持。提案提交以来,得到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积极推进。“中国航天日对展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向全民普及科学知识。 3 三代“长征”齐登场,中国人期盼已久的大火箭2016年完成首秀!今年,新一代大、中型和固体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火箭将先后亮相,“老前辈”长征二号丙火箭以及步入“青壮年”的长征三号甲系列、长征二号F火箭也将集体登场。“长征五号火箭已完成首飞前的‘实战演练’,长征七号火箭正在总装。‘两兄弟’分别预计于今年9月份和6月份首飞。” 4 天宫二号将飞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今年年中至明年上半年,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验证未来空间站关键技术。目前天宫二号已完成总装,各系统正在紧张备战。今年第三季度发射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飞船将乘载两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完成对接,并在太空驻留30天。今年的载人航天任务将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在天宫二号上进行多项实验。 5 量子“魅力”大爆发。量子是什么?它来自拉丁语quantum,意为“有多少”,代表“相当数量的某物质”。在物理学中,指一个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量子科学家的本领在于,可以对量子纠缠进行某种意义的“控制”,甚至异地“控制”。这种“控制”,能帮助不是科幻作家的你不敢想的很多事。比如,超级计算和加密通讯。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已完成载荷、平台产品研制,正在对发射星集成测试;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已完成1554公里主干线光缆勘查和改造,将进行二期现场实施建设……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团队担纲的两大量子项目进展顺利,将于今年建设完成。 6 C919将翱翔蓝天。中国人的大飞机终于要展翅高飞了。 7 “高分”家族将添新丁。“天眼”看地球,“慧眼”识九州。中国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中有一个“天眼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专项,简称“高分专项”。今年下半年,高分项目将再添新丁——具有1米分辨率,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的雷达遥感卫星高分三号。据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介绍,我国力争到2020年形成具有时空协调、全天时、全天候、全球范围观测能力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 农田景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