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曾媛媛1杨进2艾春香1

1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2厦门利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12

水产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s of aquaculture)指直接从水环境中和水产动物本身分离的正常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生态平衡失调原理,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制剂,按组成可分为益生菌(Probiotic)、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元(Symbiotic)3大类[1],它的无毒、无残留、无副作用、不产生抗药性、对环境无污染,对于水产健康养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最有希望替代抗生素d的绿色制剂。其作用主要包括:调整水产动物肠道菌群平衡,在肠道内建立有益菌群,与致病菌间就生存和繁殖的空间、时间、定居部位以及营养素等开展竞争,抑制有害菌的增殖;防止有毒物质胺和氨的积累,从而保护机体不受毒害;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抵御病原菌侵染;补充水产动物营养,如维生素、氨基酸等;促进水产动物消化吸收,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动物生长发育。目前,用于水产微生态制剂剂型主要有粉剂和水剂两种。本文简要概述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期为规范、完善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1.1菌种选择与制备

1.1.1菌种选择

菌种选择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其次是高效性、稳定性、易培养[2]。菌种选择直接影响到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功效和安全性,其选择标准必须考虑生物安全、生产方法和过程,微生态制剂的保存方式等因素,清楚微生态制剂在宿主体内的具体位置发挥何种效应,产生何种结果[3];对于复合制剂,还要注意菌种的搭配和协同作用[4]。水产微生态制剂实际生产中选择的菌种首先根据不同的宿主和养殖环境,最好从水产动物的肠道或其它组织器官或养殖水环境中筛选出可以成为益生菌的潜在菌株(PP,即potential probiotic)[3],它必须是水产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其进入水产动物肠道后能定植并迅速生长繁殖;有良好的益生功能,活力强大,能在低pH条件下存活并能植入肠粘膜,并对水产动物本身无“三致”作用(致畸、致残、致

突变)[5]。

水产微生态制剂菌种选择主要有下列步骤:收集背景资料,PP的获得,PP对外源致病菌株抑制能力的评估,PP致病性与安全性的评估,PP效果的评估,商业价值的分析[6]。筛选出的菌株在进行发酵前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保证生产上菌种在高压高温下有一定的存活率,比如采用微囊包被技术,采用海藻酸钠与淀粉作为材料对一些活菌进行包埋,对活菌的生产能力影响不显著[7]。

目前除从水体环境和水产动物本身分离、培养获得有益菌菌种外,还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微生物中无益或有害的基因剔除,获得对宿主无害的、有益产物高效表达的微生物;或者将耐高温、抗酸等功能基因融合或者插入到有益菌基因中,获得具有耐高温、抗酸等新功能的菌种,这不仅有利于菌种在宿主体内存活,也有利于抵抗饲料加工带来的不利影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菌种筛选与菌种品质改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8]。然而,基因改造过的菌种往往存在着安全隐患。比如抗药基因随质粒的迁移而在不同的生物之间进行转化、遗传,造成大量不同生物及其后代具有抗药性,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后果。因此一定要加强对改造菌种的检测与控制。

目前,微生态制剂的菌种主要以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蛭弧菌和光合细菌等为主[9],筛选出的优良菌种既要控制菌种保存的条件,同时也要加强对天然菌种的改造和控制,并强化对菌种安全性的检测,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慢性毒性实验或急性毒性实验的方法来检查菌种的毒性[4]。

1.1.2制备方法

生产工艺条件对水产微生态制剂功效发挥影响很大,如菌株在发酵时的条件以及发酵结束的时间,会影响菌体在干燥和贮藏时的存活率。生产制备技术对微生态制剂的功效也有较大的影响。目前常用的发酵技术,主要包括液体深层发酵和固体发酵,普遍采用的是液体深层发酵[2],因为液体发酵可以减少杂菌的污染,效果相对稳定。同一种菌株在发酵时的条件比如温度、压强等以及发酵结束的时间,均影响菌体的最终产物,进而影响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效果[2]。贮存条件也是影响益生菌存活率和保存期限。活菌制剂最好在低温、低湿度、厌氧状态下保存[2]。

目前,水产微生态制剂大多数为复合型,是两种以上菌种复合而成的,既可以先将菌种混合再共同培养,也可以先单一菌种培养后再混合,复合制剂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4]。1.2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其菌体本身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以

及一些微量促生长因子,可为水产动物生长发育补充营养,如光合细菌;一些微生物在其发酵或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促生长素之类的生理活性物质,产生各种酶类,提高水产动物消化酶活性,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如芽孢杆菌;水产动物消化道内的微生物菌群保证了宿主正常的代谢,为机体生长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等物质,如酵母。随着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研发技术的完善,其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投喂添加了微生态制剂饲料组的鲤鱼增重率比未添加组提高了31.71%[10]。将益生菌加入混合饵料中饲喂对虾,其体增重、成活率、单产、经济效益均显著升高[11]。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菌株J-10可促进其的生长,最适添加量为质量分数0.15%~0.2%,过量添加反而会抑制凡纳滨对虾生长[12]。

微生态饲料添加剂代替抗生素添加到甲鱼饲料中,既起到了促生长、防病作用,又可提高甲鱼的品质。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及抗氧化剂的辅剂,甲鱼的增重率、血清杀菌活性显著提高[13]。投喂添加了活菌的配合饲料的牙鲆幼鱼消化道的蛋白酶活性大幅度提高,对其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4]。中国明对虾肠道菌能增加不同发育阶段幼体的变态率和成活率,抗病力和低盐耐受力有所提高,体重和体长显著增加,研究还发现肠道菌产生许多降解饵料的蛋白酶、淀粉酶、脂酶、纤维素酶[15]。

饲料中添加水产微生态制剂能有效地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16]。银鲫配合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可显著提高其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和血清溶菌酶活性[17]。投喂添加了芽孢杆菌饲料的鲤鱼,其胸腺皮质增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数量多,脾脏白髓内淋巴细胞增多,且胸腺内T,B淋巴细胞多,在脾脏中有许多呈椭圆体和黑色素的巨噬细胞中心[18]。鳗鱼饲料中添加0.2%复合微生态制剂,促进了鳗鱼生长发育,提高机体的抗病力,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产品品质,进而提高养殖效益[19]。投喂添加了从正常鲤鱼肠道中分离出的益生菌制成微生态制剂饲养鲤鱼,其白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巨噬细胞吞噬率和E玫瑰花环形成率均高于未添加组,添加组鲤鱼感染致病源后的成活率和特异性抗体校价等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组[20]。不同剂量的微生态制剂(EM)添加在饲料中饲养大口鲇和鲫鱼40d.结果表明,添加组鱼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等血液指标均优于未添加组,且随EM添加剂量的增加而提高,表明EM能改善大口鲇和鲫鱼的血液指标,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生长速度[21].

不同的微生态制剂对同一宿主的效果各异,表明宿主对益生菌有一定的选择性。采用3种不同微生态制剂分别配制的配合饲料饲喂的鲤鱼的结果表明,各实验组鲤鱼的脾脏与体重之比分别比未添加组提高了21.41%,10.37%,2.49%[22]。

微生态制剂与寡糖、中草药配合使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23]。寡糖属于益生元,与

益生菌科学配伍可生产出合生元。饲料中常用的主要有果寡糖、低聚木糖与甘露糖等[24]。寡糖类物质的特异性受体能通过对肠道黏膜上皮的竞争,与病原菌的外源凝集素特异性结合,使病原菌不能在肠壁上粘附,随水产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23]。大多数寡糖有利于肠道细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和嗜乳酸菌等有益菌的代谢,而对梭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很好的抑制作用[25]。将从对虾肠道中分离到的益生菌和低聚糖添加到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结果表明益生菌和低聚糖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的提高凡纳滨对虾血清酚氧化酶活性和血细胞吞噬百分率,增强其对WSSV病毒的抵抗力[26]。采用U5(52)均匀设计将有机酸和微生态制剂配合添加到鲤鱼基础饲料中进行饲养实验表明,两者配合使用效果更好,微生态制剂0.17%-0.22%,有机酸0.28%-0.47%时鲤鱼生长性达到最佳的水平[27]。

2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近几年来发展很快,但其应用效果存在着明显的不稳定和不连续性。这主要由于缺乏对水产动物正常及病态状态下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特性的研究,对肠道微生物和寄主之间的互相作用方面的研究更少。只有更系统深入的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在水产动物生长发育和保健中所起的作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研发出效果稳定的、高效的、安全的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

2.1相关的制度、标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国家有关饲料添加剂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行业标准,检测手段也不完善,产品的标准和检测方法很混乱,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不标识主要成分,难以进行质量监验;任意扩大作用和用途,导致水产微生态制剂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存在一系列问题。我国开展水产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相对国外来说很迟,立法滞后,迄今尚未出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法,只有条例[27];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不统一,有些概念模糊不清,惩罚不明[5]。同时国家对省级以下的饲料行政主管部门未明确行政职能,分工不明确,造成“有钱大家分,出事大家推”的局面。而生产微生态制剂的产家也在钻法律的空子,冒用、伪造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不按饲料、饲料添加剂类产品属性和特征等命名[27],出厂才打生产日期,造成经营者可以随意涂改生产日期。加之国内生产厂家众多,有些厂家设备简单、生产规模小,主要采用复配、仿制甚至造假方式生产,再加上检测手段不完善等,造成市场上的水产饲用微生态制剂产品良莠不齐。2.2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水产微生态制剂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迄今,对水产微生态制剂评价基本停留在应用效果上,而对其基础理论,特别是作用机制研究非常薄弱,缺乏系统性和深层次的研究,在菌种选择、施用条件、施用方法和施用量、菌种间相互作用、配伍的和谐性、作用机理、对环境的影响形式和影响程度、菌体保活技术、菌体回收和消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严重滞后。此外,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落后,质量可控性方面也缺少深入研究。很多菌种被作为水产动物幼体阶段的微生态制剂不是靠科学研究,而是凭借经验得出的。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病例里都没有权威、正确的结论可以从里面得到[8]。目前,有关水产动物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等的基础研究少,这不利于水产微生态制剂深度开发,导致整体研发水平不高、进展缓慢。由于水产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不明确,现有的绝大多数产品是以模仿为主,导致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质量难以有新突破,且不稳定,以致产品在国际市场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作为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保活技术也没有得到解决,严重地影响了其有效性。因为在渔用配合饲料中使用活体微生态制剂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水产动物种类、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理状况、饲料的加工过程和运输方法等,这些因素都影响活菌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效果。因此,在研究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必须下大力气研究水产动物肠道菌菌群自身的特点及与寄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科学设计出新一代多功能高效的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

2.3菌种资源库尚未建立,筛选出的适宜研发水产微生态制剂的菌种较少

水产动物微生态学研究进展缓慢,对筛选、优化水产微生态制剂菌种工作重视不够,导致菌种库难以建立,这对快速开发效果稳定的水产微生态制剂极为不利。允许饲用的菌种很少,美国FDA规定允许饲喂的微生物有43种,我国农业部1996年公布允许使用的微生物只有12种[28],其中适合在水产业中使用的菌种就更加少。开展微生物资源研究,建立菌种资源库,以便为开发新型微生态制剂提供优良菌种。然而,这个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很大程度上仍就停留在试验和应用基础上[8]。

2.4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忽略了饲料加工、运输、贮存环节以及水产动物内环境对水产微生态制剂的不良影响

微生态制剂主要是以活菌为主,不稳定,保存期不长,在饲料加工生产中的高温高压容易导致失活[29],在内服过程中由于消化道pH原因也容易导致微生物失活;且从自然界分离培养的野生细菌有些有抗药性,如何将抗药性基因提取出来而不影响其它产物的分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此外,复合制剂中各种细菌的配比、合生元的配比等均是问题。许多生产厂家考虑到在生产过程中菌种的损耗,怕影响效果,认为多多益善,制剂中的细菌数量远远大于

108cfu/g-1010cfu/g[29],其超量添加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

水产动物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投喂饲料的组成及投喂方式均会影响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效果[4]。因为不同水产养殖动物和同一动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特点不尽相同,而益生菌发挥作用首先是通过益生菌在肠道的定植作用开始随后而发生作用的。第一步的定植作用就是益生菌对肠道的黏附,有些益生菌的黏附作用对水产动物的种类和部位是有选择性的。

2.5水产微生态制剂推广使用较为混乱

水产微生态制剂并非对所有水产动物、任何时候使用均有效,不同对象与使用条件产生的效果差异巨大。然而,目前水产微生态制剂的推介存在严重的不实现象,其市场较为混乱,生产者、经营者和推广者将其功效夸大其辞,忽视其本身存在的不足,导致其使用效果差异极大,这既影响了生产厂家的信誉,又扰乱了市场的正常运行,结果是导致水产微生态制剂推广应用的艰难。此外,不是所有的有益菌都是绝对安全的,有的益生菌含有1种或多种抗药因子,如果盲目应用会造成抗药因子向其它肠道菌转移的危险,制造出任何抗生素都无法消灭的超级细菌,给人类造成更大的威胁。

3对策

3.1完善法律法规、水产微生态制剂生产规程和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国家和地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行政主管部门,尽快组织行政、科技和立法人员,加快立法,统一国家和地方的生产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明确基层行政单位的职能,明确执法主体,理顺饲料行业的管理体制。对水产微生态制剂研发、生产和经营单位进行规范,坚定地推行HACCP管理体系[8],对生产企业应实行GMP管理,以提高产品质量。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严厉查处违法违规事件。

3.2加强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基础理论研究,探明其作用机制、适宜条件

国家应该从科研立项、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开展水产动物微生态学以及水产微生态制剂作用机制和应用条件的研究,鼓励广大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密切合作,加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也鼓励国内的相关企业与国外或境外势力雄厚的相关企业强强联合,或直接引进国外的技术和人才,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缩短开发产品的时间,研发出高效、安全的水产新型微生态制剂,以推进该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3加强优良菌种筛选,建立水产微生态制剂菌种资源库

现在水产微生态制剂的菌种相对自然界广泛的微生物资源而言,是极少的,因此要重视

优良菌种筛选工作,以建立水产微生态制剂菌种资源库。

1)改变筛选菌种的方法

人们一直采用分离培养的方法来研究微生物的多样性,而事实上,多数微生物经常处于“活的未培养状态”(VBNC),通过实验室人工培养方法已经分离和描述的微生物物种数量仅占估计数量的1%-5%,而其余95%-99%的微生物类群仍然未被分离和认识。培养的方法只能反映极少数微生物的信息,难以全面地分析微生物的多样性,也埋没了大量极具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资源。因此,在传统分离培育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立足于宏基因组学的微生物资源开发平台,将会加速菌种资源开发与利用。

2)加强菌种的研究,尤其要加强对菌种功能基因的研究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对功能基因的研究早已提上日程,建立水产微生态制剂菌种的基因文库和菌种库是必然的趋势,这有利于以后菌种的筛选和产品的开发。例如菌种的耐酸碱性和高温高压性对实际生产是大有好处的,开展菌种功能基因,提高菌种质量。

3.4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和手段,现代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

目前微生态制剂的菌种大多是厌氧菌,大多生产中只在培养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厌氧状态,若能在其它一系列操作过程中如培养基的配方、接种、培养保证厌氧状态,例如亨盖特的滚管技术和厌氧手套箱技术,这样产品益生菌的含量将会提高;或者采用厌氧菌、好氧菌和兼性菌按一定比例混合培养[30]。而在微生态制剂中加入促生长因子,可以延长制剂的保存时间。要大力提倡发展微胶囊技术,对微生态制剂采用微囊包装的工艺可以显著提高产品的保存期和抗酸能力[30。

分子生物技术在水产饲料生产中的应用是未来发展的潮流。目前国内市场上具有国际竞争的微生态制剂不仅稀少,且价位偏高。如果企业能利用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及生产设备,缩短产品上市时间,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获得较高的利润。此外,还可以应用物理、化学技术等,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提升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生产能力,可以获得市场。3.5加强水产微生态制剂新剂型研发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强化其抵抗因饲料加工、运输、贮存环节以及水产动物内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

这个领域的工作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开展:

1)加强新的包囊技术研发,比如微囊包埋技术,以提高产品对,以提高产品对饲料加工、运输、贮存环节以及水产动物内环境等的适应力,扩大产品的应用范围。

2)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菌种的耐热、耐酸、产酶能力等,即将耐热、耐酸、高产酶等功能基因整合到已有的安全菌种中,提高产品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同时,改造生产微

生态制剂的设备及完善生产工艺,降低菌群的死亡,保证其质量。二者缺一不可,两手都要硬抓。

3)着力开发合生元,提高产品功效。向活菌制剂中加入寡糖、免疫多糖、双歧因子等物质,能够选择性的促进动物体内的某些有益的代谢和增殖,从而提高水产动物的健康水平[2],减少水产动物内环境的不稳定性。

4)尽量早使用微生态制剂,减少或阻碍病原菌的定居[2]。在水产动物育苗期就应该开始使用微生态制剂,因为早期水产生物还未发育完全,免疫系统薄弱,抗病能力差,极易发生疾病。

3.6规范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市场,推进其安全、健康使用

在加强对水产微生态制剂的质量监督检查的同时,规范其市场,首先是大力提高微生态制剂销售、推广和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推行持证上岗,并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先进技术,参加产品博览会,了解各种新型水产微生态制剂性能和使用注意事项。其次是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对不按规定推介、使用水产微生态制剂人员进行限制,确保水产微生态制剂市场正常运行。

4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也存在种种缺点,然而加强其研发与应用是绿色水产养殖的必然的趋势,它既符合现代人绿色、环保和健康的理念,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需要,具有光明的前景。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饲用水产微生态制剂必然会克服种种缺陷,成为未来水产绿色饲料添加剂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略)

群落生态学研究新进展_裴男才

论文 34Skamarock W C, Klemo J B, Dudhia J, et al. A Description of the Advanced Research WRF Version 3. Technical Note, NCAR/TN-475+STR, 2008. 125 35Hong S Y, Lim J O J. The WRF single-moment 6-class microphysics scheme (WSM6). J Korean Meteorol Soc, 2006, 42: 129–151 36Kain J. The kain-Fritsch convective parameterization: An update. J Appl Meteorol, 2004, 43: 170–181 37Hong S Y, Noh Y, Dudhia J. A new vertical diffusion package with an explict treatment of entrainment processes. Mon Weather Rev, 2006, 134: 2318–2341 38Collins W D, Rasch P J, Boville B A, et al. The formulation and atmospheric simulation of the Commum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 (CAM3). J Clim, 2006, 19: 2144–2161 39Chen F, Dudhia J. Coupling and advanced land surface–hydrology model with the Penn State-NCAR MM5 modeling system. Part I: Model implementation and sensitivity. Mon Weather Rev, 2001, 129: 569–585 40Kanamitsu M, Ebisuzaki W, Woollen J, et al. NCEP-DOE AMIP-II reanalysis (R-2). Bull Am Meteorol Soc, 2002, 83: 1631–1643 41Xu Y, Gao X, Shen Y, et al. A daily temperature dataset over Chin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alidating a RCM simulation. Adv Atmos Sci, 2009, 26: 763–772 42Yuan Y, Yang H, Zhou W, et al. Influences of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the following year. Int J Climatol, 2008, 28: 1849–1859 ·动 态· 群落生态学研究新进展 探索群落构建机制的生态和进化过程是群落生态学领域的一大中心任务. 在局部森林群落水平上, 运用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探讨群落构建规则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分子生态学研究组葛学军研究员等人采用植物条形码通用的3个片段(rbcL, matK和psbA-trnH), 利用植物DNA条形码和Phylomatic方法构建了鼎湖山20 hm2森林大样地183种木本植物(隶属于24目52科110属)的群落系统发育关系, 并结合大样地5种生境类型分析了该群落的构建方式. 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均发现, 山谷(valley)和低坡(low slope)生境为系统发育聚集分布格局(phylogenetically clustered), 表明近缘物种共存于这些低海拔生境, 生境过滤(environmental filtering)可能起主导作用; 而且, 两者均表明, 高坡(high slope)和山脊(ridge top)生境为系统发育扩散分布(phylogenetically over-dispersed), 说明远缘物种共存于这些高海拔生境, 竞争排 斥(competitive exclusion)可能起主导作用. 然而, 对于高 谷(high gully)生境, Phylomatic方法得到的结果为系统发育 扩散分布, 而条形码方法得到的结果为系统发育随机分布 (phylogenetically random), 表明与系统发育有关的作用可 能在这种生境类型下不起作用或者作用不明显. 生境随机 化检测结果发现, 495对物种-生境组合(5种生境类型×95 个常见物种)中有52对存在显著物种-生境关联, 表明在物 种水平上非随机生境关联可能在局部群落构建时起到重要 作用. 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综合性期刊 PLoS ONE上(doi: 10.1371/journal.pone.0021273). 裴男才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1909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一、微生态制剂的作用原理 1.维持虾蟹体内外微生态系统平均:虾蟹肠道内天生存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种群,并处于一定的动态平均之中,当机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如饲料变化、环境温度变化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等的影响,这种平均就会失去,原有优势种群发生变化,造成虾蟹机体抵抗力下降。这时通过拌服含有微生态制剂的饵料,让有益微生物在肠道内大量增殖,通过产生代谢产物和类抗生素物质,降低肠道pH值,以及与无益微生物竞争养分,起到抵御致病微生物产生和繁衍的作用,从而保持和恢复肠道内微生态系统的平均。 2.合成酶和维生素:某些微生态制剂在虾蟹体内可产生各种消化酶并合成多种维生素、氨基酸、促生长因子等,分泌活性物质,参与能量和维生素代谢,促进虾蟹对饲料的利用。 有些酶类在虾蟹肠道内含量较少,甚至根本无法合成,产生这些酶类的有益微生物对保证虾蟹的生命活动起着严重作用。 3.拮抗和保护作用:有些有益微生物在虾蟹肠内迅速繁殖,能和病原微生物竞争肠内的定居部位,抑制病原微生物附着在肠细胞壁上,与病原微生物发生竞争性拮抗作用,从而保护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均。 4.增强机体免疫力:某些有益微生物能使虾蟹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加快,T.B.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多,从而提高虾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水平。 5.生物夺氧竞争:虾蟹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菌群以厌氧微生物为主,当某些好氧性有益微生物以孢子状态进入消化道后,迅速增殖,消耗肠内大量氧气,使肠内氧气浓度下降,造成有助于厌氧微生物生长、不利于好氧致病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同时恢复正常的体内微生态平均,达到防病治病和促进生长的目的。 6.降低无益物质的产生:虾蟹肠道内大肠杆菌等无益微生物活动增强时会导致蛋白质转化为氨、胺和其他无益物质,由于微生态制剂能明显降低肠道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无益微生物的数量,从而减少氨及其它腐败物质的过多产生,使粪臭气减少。另外,有益微生物能利用水环境中过多的有机物合成菌体

中国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汇总

第1章绪论 由来土壤微生物因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被称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土壤微生物包括蓝细菌、细菌、放线菌等原核微生物,还有真菌、蓝藻除外的藻类真核生物,地衣以及原生动物等,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较简单的生物。广泛活跃于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贡献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土壤形成、有机质代谢、污染物降解、植物养分循环转化等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评价该地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1 -3]。

第2章草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概况 草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复合体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通过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分布进行详细研究,可以了解对微生物特性、分布、功能等的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同时可以知晓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土壤肥力以及土壤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影响和作用。 气候变化与季节更替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分布具有一定影响。微生物总生物量在春夏季节较高,秋季较低,冬季最少。不同类群的微生物量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随季节变化的总体趋势与上述相似。杨成德等[5]对东祁连山高寒草本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的季节动态研究中发现,土壤微生物量碳随季节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其中7月达到最大值,9月下降到最小值,但土壤微生物量氮、磷的季节变化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所不同,土壤酶活性也呈现季节性变化。金风霞等[6]在对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环境效应的研究中指出,各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以细菌占优势,而真菌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种植年限的变化,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高雪峰等[7]研究了草原土壤微生物受放牧影响后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细菌数量最低,从3月份开始逐渐增加,8月份达到最高值,8月到10月降低; 真菌数量3月份最高,5月份最低,而5月8月呈增加趋势,8月到10呈降低趋势; 放线菌数量5月份最少,5月到10月逐渐增加,10月份最高,之后又逐渐降低; 三大微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趋势不一致。任佐华等[8]研究了青藏高原腹地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高寒草原土壤,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微生物数量细菌最多,放线菌的数量次之,真菌的数量较少; 并且发现主要功能微生物菌群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 所研究区域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差异显著; 对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原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明显的因素是温度的升高。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进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爱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不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治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爱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进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阻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

常规旅游的一种专门形式,游客在观赏和巡游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情愿到大自然中巡游而不是去现代的都市和海滨度假,强调进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爱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爱护,是可持续进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同时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制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同时,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专门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未来的思考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中国前景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广泛的重视。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概念顺势而生。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迟,但基础雄厚,发展快,我们应加大投入和策划,让生态旅游在我国普及起来。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中国旅游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业化却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面临下降的威胁。虽然这些年旅游业价格一再下跌,广大百姓也可以享受的起旅游花费,但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现在人旅游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所以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然而同时,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过度的人工开发,过度的谋取暴利,环境已经不堪重负,旅游业的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了问号。所以只有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让旅游和保护均有收益时,旅游业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生态旅游现状 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

水产微生物学汇总

《水产微生物学》 课程论文 系部:水产系 专业:水族科学与技术 班级:2011级二班 姓名:陈娟 学号:222011602093065 2013年1月4日

微生物与水产养殖的关系 陈娟 西南大学水产系重庆市荣昌402460 摘要: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对象逐渐多样化,养殖规模日益扩大,集约化程度也 不断提高。然而养殖区水质却不断恶化,养殖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导致细菌性、病毒性等病害的感染机率也随之增大,使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微生物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水产养殖业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并应用到实践当中。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系统阐明《水产微生物》这门学科在水产行业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水产养殖; 微生物; 应用 1利用微生态制剂代替抗生素防治疾病 目前养殖业中主要使用广谱抗生素来控制病害的发生,但由此产生的副作用以及引起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毒性、“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等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随着动物微生态制剂在畜牧等方面上的广泛应用,在水产业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良好的效果也已被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践所证实。微生态制剂具有多功能性、广泛的适应性和高度的安全性等特点。实际应用的微生态制品应包括活菌体、灭活菌体、菌体成分、代谢产物及活性生长促进物质[1]。 1986年,Kozasa[2]首次将益生菌应用于水产养殖,用1 株从土壤中分离的芽孢杆菌( B aci l l us toy2oi )处理日本鳗鲡( A n g ui l l a j a ponical ) ,降低了由爱德华氏菌( Edw ardsiel l a)引起的死亡率。此后,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迅速发展。据国外的研究报道,一些微生物制剂有抗病毒的作用。Direkbusarakom 等[3]由一种黑色虎虾( Ti gerp raw ns)卵中分离出 2 个溶血性弧菌(V ibrio) NI2CA1030 和NICA1031 ,这些菌株对IHNV 和大马哈鱼表皮病毒有着抗病毒活性抑制作用; Austin等[4]用分离的溶藻弧菌(V . al gi nol y t icus)注射或浸浴大西洋鲑( S almo sals r)时,可抵抗致病性杀鲑气单胞菌( A eromonas salmonici da ) 、鳗弧菌(V .ang ui l l arum)和病毒鱼弧菌(V . pisci um) 等的感染;Bogut 等[5],用微生态制剂溶藻胶弧菌的去细胞上清液冷冻干燥粉能有效抑制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鳗弧菌和病毒鱼弧菌; Gatesoupe[6]研究表明,使用1 株产生铁载体( Siderop hore)的弧菌强化的轮虫可增加大菱鲆( S cop ht hatmus max imus )仔鱼被一致病弧菌感染后的成活率;Ol sson[7]从大菱鲆幼鱼排泄物中提取的肉杆菌( Carnobacteri um)细胞可抑制鳗弧菌的生长,研究认为,大菱鲆肠道和粪便为鳗弧菌生长提供了丰富场所,使用肠道菌的抑制活性可能会降低大菱鲆育苗场鱼类致病性弧菌的生长; Gullian[8]从虾( Penaeus v annamei )的肝胰脏中分离到3 株细菌,分别确认为副溶血性弧菌(V . p arahemol y t icus) p62、p63 和芽孢杆菌p64 ,它们可抑制虾体内的哈维氏弧菌(V . harev y i) S2 ,其死亡率分别可达83 %、60 %和58 % ,而对宿主无致病作用。国内方面,对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桂远明等[9-10 ]用从健康鲤鱼( Cy p ri nus carpio)的肠道中分离出的无毒正常菌群J Y10、J Y31 制成的微生态制品喂饲鲤鱼,其质量增长率、能量同化率、生态生长效率、组织生长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后来再将它们制成益生素并添加到饲料中,以该饲料投喂鲤鱼,增加了抗病能力;杨思芹等[11]在人工养殖中国明对虾( Fenneropenaeuschi nensis)时,摄取益生剂组的对虾的活力及抗

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分子生物学新技术不断出现,使得微生物学研究得以迅速向纵深发展,已从细胞水平、酶学水平逐渐进入到基因水平、分子水平和后基因组水平。另一方面是大大拓宽了微生物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与其他生命科学和技术、其他学科交叉、综合形成许多新的学科发展点甚至孕育新的分支学科。近20~30年来,微生物学研究中分子生物技术与方法的运用,已使微生物学迅速丰富着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成果。C.Woese1977年提出并建立了细菌(bacteria)、古菌(archaea)和真核生物(eucarya)并列的生命三域的理论,揭示了古细菌在生物系统发育中的地位,创立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进行分类鉴定的理论与技术。微生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理生化与遗传学研究的结合,已经进入到基因和分子水平,即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微生物分化的基因调控,分子信号物质及其作用机制,生物大分子物质装配成细胞器过程的基因调控,催化各种生理生化反应的酶的基因及其组成、表达和调控,阐明了蛋白质生物合成机制,建立了酶生物合成和活性调节模式,探查了许多核酸序列,构建了100多种微生物的基因核酸序列图谱。如大肠杆菌(Escheriachiacoli)的基因图谱早已绘出,1/3多的基因产物已完成了生化研究,80%的代谢途径已有了解,染色体复制模式及调控方式已基本阐明,对许多操纵子的主要特征已有描述,对大肠杆菌细胞高分子的合成已探明,并可以在试管中模拟,即进入了后基因组时期。对固氮酶

分子生态学的兴起及其研究进展

成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分子生态学》课程论文分子生态学的兴起及其研究进展 学生夏伊静 专业生态学 班级 07级 学号 20070346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0年 10月 31日

分子生态学的兴起及其研究进展 摘要:分子生态学的产生给整个生态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其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是全新的, 它一产生就引起了广大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本文着重论述了分子生态学的兴起及其研究进展。 关键字: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研究热点、研究进展 1、分子生态学的概念1 分子生态学由于发展时间短,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背景出发对它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Burke等在《分子生态学》杂志的发刊词中对分子生态学的定义是:分子生态学是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的交叉,它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自然人工种群与其环境的关系以及转基因生物(或其产物释放)所带来的一系列潜在的生态问题。Bachman在“植物分子生态学中的分子标记”综述中定义分子生态学为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和种群生物学的新兴学科,引用了156篇论文,每一篇都谈及DNA水平的工作。文中把等位酶标记作为DNA标记的参照物,讨论了DNA标记的优点。Moritz把分子生态学定义为:用遗传物质,如线粒体DNA (mtDNA)的变化来帮助指导种群生物学的研究。在国内,2向近敏等认为:分子生态学是研究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与其分子环境的关系。我国学者黄勇平和朱湘雄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科学。它是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也是生态学分支学科之一。张德兴则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学科,从研究角度概括而说,就是运用分子进化和群体遗传学的理论、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系统发生学和数学的分析方法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地学、古气候学等)去研究种群、进化、生态、行为、分类、生物地理演化、生物保护等学科领域的各种问题。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最典型特色是运用分子遗传标记来检测研究对象的遗传变异特征,以揭示事物所隐含的演化规律。由此可见,分子生态学研究是围绕着生态现象的分子活动规律这个中心进行的。主要研究手段是用分子标记、核酸指纹图谱等分子手段研究生物进化、遗传和物种多样性、生物对环境变化的相应对策、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等问题。在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研究意义等方面都有别于以往用数学语言或其他语言对生态现象机理的解释,也不同于用生物学中诸如生理学、分类学等学科的语言对生态问题所作的解释。因此,分子生态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的、正在逐渐完善的生态学研究领域。 2、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与研究任务 分子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微观研究层次与领域,它主要涉及生态现象与生态规律的发生、演化

微生态制剂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水产技术部高贤涛) 摘要:本文综述了微生态制剂的详细分类,常用益生菌菌种的特性及其作用,分析了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微生态制剂的科学使用。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生物夺氧、生物絮凝团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成为发展趋势。然而这种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导致养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鱼病和水质问题复杂化。大量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细菌耐药性加剧。抗生素在水产品中残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因其绿色环保、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污染等优点对保障水产品安全,保持水产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1.微生态制剂及分类 1.1微生态制剂概述

微生态制剂(Microbial ecological agent) 是从自然界或动物体内分离得到的有益菌,经培养、发酵、加工等工艺制成的包含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活菌制剂。微生态制剂常用的益生菌菌种很多,到目前为止,在已经批准的微生态制剂产品中,常见的益生菌有9类:乳杆菌、双歧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粪肠球菌、粪链球菌、蜡样芽孢杆菌、酪酸梭菌和嗜热链球菌[1]。微生态制剂无毒副作用,可以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提高养殖对象免疫力等作用,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2微生态制剂分类 根据其主要成分,微生态制剂可分为3类: 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三种。益生菌又称益生素,是指使用后通过益生菌分解代谢直接发挥作用,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维持良好养殖环境的目的。常见的益生菌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等。益生元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促进一种或几种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通过有益菌的繁殖增多,抑制有害细菌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或水体菌群,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常见的有双歧因子、寡糖类物质等。合生素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存的制剂。使用的的益生菌在益生元的作用下,快速繁殖增多,使之更有利于发挥分解、抗病、保健的有益作用。 微生态制剂按照菌种组成又可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微生态制剂两种。单一型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的主要有芽孢杆菌类、酵母菌类、光合细菌类、硝化反硝化细菌类、乳酸菌类等。复合微生态制剂有EM菌等。微生态制剂按照剂型又可分为液体型和粉剂和颗粒型三种剂型。不同剂型各有优缺点,水产养殖中应根据不同需要选择相应剂型。 2.微生态制剂常用菌种及特性 2.1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是一类有光合作用能力的异养微生物,主要利用小分子有机物合成自身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养份。光合细菌能直接利用水中有机物、氨氮,还可以利用硫化氢,并可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水中的亚硝酸盐等污染物。付保荣等研究表明,光合细菌能明显降解鲤鱼养殖水体中有机物和氨氮的含量、增加溶氧量、稳定水体pH,对水体中致病菌和有害藻类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刘芳等用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净化鱼塘养殖水体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结果表明其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中亚硝态氮的含量,降解率为41.18%[3]。光合细菌可通过降低水中的COD,间接增加水中溶氧,从而净化水质。光合细菌本身维生素含量高,蛋白质丰富,营养价值高,菌体适合作鱼虾的开口饵料。 2.2芽孢杆菌 芽孢杆菌属于需氧菌中的一类,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最为广泛。有些可在鱼虾的肠道内和体表定植并繁殖,形成有益菌群,竞争性的抑制肠道、体表病原菌

论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发展(3)

摘要:生态旅游,十年前对人们来说还是生僻的字眼,而今已遍地开花,红火得很了。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对象,双方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既花钱享受自然。而生态旅游则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与关爱,双方是一种平等的,朋友的关系。人在欣赏自然的美色的同时,也在聆听自然的呼声,关注和思考着环境问题。这是一种肩负着社会责任感的全新的旅游方式,即融入了环境教育,又有利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核心。以下笔者将从什麽是生态旅游谈起,介绍一下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并从法律角度探讨其健康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森林生态旅游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光,度假的空间外,其实也是一个环保教育的“大课堂”。旅游者通过观赏森林生态系统奇特的五种形态,群落结构,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洁净的泉水,从而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成语循环,认识森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和改良区域环境等多种功能。森林里的每棵树,每只动物,每条消息,都是极具雄辩力的环保“活”教材。而只有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才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经济的良性循环。然而,森林生态旅游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对旅游业,林业的发展市场潜力很大。相反,如果发展事务,也会带来环境的灾难。因此,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同时,要注意不要讲传统旅游的发展经验生搬硬套。因为森林生态旅游从目标,受益者,管理方式,效果等方面都不一样:森林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为主,并非追求最大利润;森林生态旅游的受益者除游客和经营者外,还有附近的居民,当前的经济,未来居民,未来经济;环保是森林生态旅游的核心,只能有选择的满足游客需要;传统旅游不同程度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森林生态旅游则以改良生态与发展旅游经济紧密结合。 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生态环仅为基础,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高尚社会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人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与自然的交流,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旅游融休闲和科学区及教育为一体,需要依靠科学高标准进行规划和管理,对管理者,游客,导游和经营者都有较高的要求。(二)、我国生态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考证,中国生态旅游始于舜,盛于唐,宋,即我国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种产业则是近代的事,即生态旅游,尤其是森林公园建设,则是一项新兴产业。森林公园的涧流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游览,观光,度假,健身,科学考察,探险等多种形式的森林生态旅游场所。我国具有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兹1982年我国在湖南诞生了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几张家界森林公园以来,只1997年底,我国建立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扎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还有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黑龙江扎龙,

分子生态学前沿进展论文

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摘要:分子生态学是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融合而成的新的生物学分枝学科。而不仅只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生态学问题。分子生态学作为生态学领域的新兴学科,,在分子水平上阐述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机理已成为生物学家们共同关注的目标。采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来阐述生态规律的分子机理,进而产生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目前,分子生态学已成为当前国际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是生态学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字: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分子生态学是90 年代初新兴的一门生态学学科分支,它一经产生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背景出发,对分子生态学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Burke 等和Smith 等分别在《分子生态学》的创刊号中解释了分子生态学的概念。这个概念注重动植物和微生物的个体或群体与环境的关系,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的一个很好的界面。它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来研究生态学或种群生物学的方方面面,阐明自然种群和引进种群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评价重组生物体释放对环境的影响。向近敏等(1996)则将分子生态学与宏观生态学和微观生态学对应起来,认为分子生态学是研究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与其分子环境关系的。这个概念强调有生命形式的细胞内寄生物及其有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和分子与其相关细胞之间的各种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网络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态和病理失调态的分子机制,从而提出促进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调的措施和方法[1]。 一、分子生态学产生的背景 虽然分子生态学这一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正式提出的,但是类似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70 多年前。从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主要有三门分支学科为分子生态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们是:群体遗传学、生态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虽然生态遗传学可能是分子生态学的最直接来源,但是,为了叙述的整体性,以下论述将不会有意将这三者分隔开来。 经典生态遗传学主要是论证和测度自然系统中选择的重要性(Real 1994)。Ford(1964)在他的经典著作《Ecological Genetics》中,给生态遗传学下了这样的定义:生态遗传学“是将野外和实验室工作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并指出,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指示着生物体之间及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生态遗传学也是研究野生种群对其生存环境的调整和适应”,“它支持这样一种方法,就是研究目前发生的进化的实际过程,这是唯一直接的方法”。 群体遗传学是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是孟德尔定律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的产物。1908 年,Hardy 和Weinberg 分别独立发表了群体遗传平衡的文章,文章中将孟德尔定律用于随机交配的大群体,提出所谓的Hardy-Weinberg 定律,为群体遗传学的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分子生态学在有效地评价这些风险方面占重要地位。目前,我们对这些遗传修饰生物体的散布和控制所知甚少,也不太了解不同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生态学由于能够提供明确的标记,因而会帮助我们更加精确地研究这些遗传修饰生物体在环境中的散布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基因与环境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许多具有丰富分子生物学经验的学者希望能够将他们的专长用在解决基因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问题上;而另外一些对生态学有兴趣的学者则希望分子技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棘手的生态学问题。所以,分子生态学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且将会对科学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3]。 Ford(1964)认为生态遗传学是一种方法,是将实验室研究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一种方法。Merrell(1981)在他的著作中也持同样观点,并且强调了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的结合。他指出,无论是生态遗传学、进化生物学、达尔文生态学,还是进化遗传学、种群生物学,都是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结合方法的不同名称。名称使用上的差别,只是反映了作者们在经历和兴趣上有某种程度的不同而已。而群体遗传学就不一样了,它只是对实验结果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很少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了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这样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逐渐从新农村发展出来,带动了旅游业和乡村的发展与建设。本文从成都乡村旅游发展背景现状,讨论了成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的相应对策和新的方向。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成都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ofChengdu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of tourism. Such a new tourism model gradually from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and rural. This articlefrom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hengdu,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engdu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new directions. [keyword] rural tourism and new rural Chengdu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餐饮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 乡村旅游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中国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中国的乡村旅游以乡村环境为基础,以自然感受为追求,以城市生活为实质,一开始便很好地顺应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发展潮流。<二)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1.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乡村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2.旅游分布的地域性。乡村既有南北乡村之分,又有山地平原乡村之分,还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乡村之分。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旅游时间的季节性。乡村农业生产活动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夏、秋季节农业旅游火爆,冬、春季节旅游冷淡。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与原理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与原理 发布时间:2011-8-11 13:40:05 浏览量:319 【字体:】随着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及精养技术的发展,池塘中的残饵、排泄物及其它有机污染物也日趋增多,有机污染物分解需大量消耗溶氧,同时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物等。随着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增加,不仅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繁殖,严重的甚至产生中毒死亡。而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物的浓度直接相关,如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病条件之一是水体恶化,氨氮、亚硝酸盐氮明显偏高。因此,如何有效地调控养殖水体的水质成为水产养殖业中一个关键的问题。从1980年代起,我国在水产养殖中开始使用微生态制剂作为水质改良剂,主要使用的微生态制剂的种类为光合细菌等。虽然光合细菌等在水产养殖生产中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存在着生产周期长、保质期短、质量不稳定等缺陷。芽孢杆菌因为具有稳定性好、抗性强、耐高温、耐酸碱、产酶丰富、抑制病原菌繁殖、促进动物营养的消化吸收、分解有机污染物、净化水质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动物养殖中,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是水产养殖中应用较多的菌株,这2 种芽孢杆菌被农业部列为安全使用菌株。 1 的作用特点 水产饲用微生物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芽孢杆菌(Bacil—lus)、乳酸菌(Lactobacillus)、酵母(Yeast)和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等。乳酸菌、酵母和光合细菌抗性差、货架寿命短,在饲

料加工过程中,经高温高压制粒后几乎全部失活,而芽孢杆菌产品无论在颗粒料还是粉料中都比较稳定。 芽孢杆菌作为水产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菌株,在生产中的应用比光合细菌、硝化细菌、乳酸菌等菌株晚。随着近几年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实践,芽孢杆菌类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充分显示出以下几方面优势: (1)稳定性好、抗性强,具有耐高温、耐酸碱、耐挤压等特点,在工业生产制粒过程中以及通过养殖动物酸性胃环境时均能保持高度稳定性。芽孢一旦形成,便能耐受各种不利条件,如干热、湿热、紫外线、射线、强酸、强碱、有机溶剂、真空干燥、氧化作用等; (2)能产生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芽孢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够产生B1、B2、B6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维生素K2,为水产动物提供维生素营养。日常食用的纳豆芽孢杆菌就能产生大量的维生素K2; (3)储藏过程中以休眠孢子形式存在,不消耗饲料的营养成分,保证饲料品质; (4)芽孢随饲料进入肠道后,能够在肠道上部迅速复活,且复活率高,几乎达到100%; (5)复活的孢子能够产生多种酶类,有助于降解植物性饲料中某些复杂的碳水化合物,从而维持养殖动物肠道生态平衡; (6)抑制病原菌繁殖,促进有益菌生长; (7)可作为一种水质调节剂,净化养殖水环境。

第3章 分子生态学概述

第3章 分子生态学概述 分子生态学是90年代初新兴的一门生态学学科分支,它一经产生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背景出发,对分子生态学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Burke等(1992)和 Smith等(1993)分别在《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的创刊号和第二期首卷的社论中解释了分子生态学的概念。这个概念注重动植物和微生物(包括重组生物体)的个体或群体与环境的关系,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的一个很好的界面。它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来研究生态学或种群生物学的方方面面,阐明自然种群和引进种群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评价重组生物体释放对环境的影响。向近敏等(1996)则将分子生态学与宏观生态学和微观生态学对应起来,认为分子生态学是研究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与其分子环境关系的。这个概念强调有生命形式的细胞内寄生物(如分子形式的病毒等)及其有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和分子与其相关细胞之间的各种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网络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态和病理失调态的分子机制,从而提出促进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调的措施和方法。 由于本章作者的生物学专业背景,所以只能从一般意义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上对分子生态学作一肤浅的介绍。 Burke等(1992)的结论说明了 《Molecular Ecology》中所发表文章的范围:①分子群体生物学,包括群体和进化遗传学、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②分子环境遗传学,包括种群生态学及基因流、重组生物体环境释放的生态学方面和自然环境中的遗传交换;③分子适应,包括遗传分化及生理适应、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一些方法和技术等。如果从一般意义上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理解分子生态学的话,上述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分子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来理解。当然,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不仅仅限于此,正如 Smith等在 《Molecular Ecology》第二期首卷的社论中所指出的那样:分子生态学不是简单的分子技术在生态学问题中的应用,而是代表着一个新兴的学科,具有着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互交叉的强大活力。 3.1 分子生态学产生的背景 虽然分子生态学这一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正式提出的,但是类似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70多年前。从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主要有三门分支学科为分子生态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们是:群体遗传学、生态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虽然生态遗传学可能是分子生态学的最直接来源,但是,为了叙述的整体性,以下论述将不会有意将这三者分隔开来。 经典生态遗传学主要是论证和测度自然系统中选择的重要性(Real 1994)。 Ford认为,Gerould 1921年对一种蝴蝶(Colias philodice)在可见的被捕食过程中一个隐性基因的选择性 本章作者:魏 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