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培训机构能长期生存?

为什么一些培训机构能长期生存?

我们是教英语的,是以业余补习的方式教英语的,我们办的学校不是几十人的招,而是几百、几千、上万人的招,我们招收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正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学生。在很多城市里面有一种风气,学生们都是要出来补习英语的,只不过是到哪家培训学校而已。一个城市的学生能养活几百家的培训机构。这哪里是业余补习学校,学生人数几乎可以和公立学校比一比了。

公立学校里面都配备专业的英语老师,为什么学生们还要出来花钱补习呢?原因不外乎就是有的学生觉得老师不好,有的学生对英语失去了兴趣,有的学生学了很久也不能听不能说觉得自己白学了,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差。总而言之公立学校的老师教不好这些学生。

为什么公立学校的英语老师教不好很多学生呢?原因也很简单,一是体制问题,公立学校的老师是终身制的,校长没有解聘教师的权力。老师想好就好,想不好也没有办法,他们没有工作压力。反正新学期一开始课堂里就坐得满满的,根本不用担心招生问题。讲不好课也不用担心,反正学生也不敢逃课,谁逃课就让谁不及格,俨然就是一尊“殿堂里的佛爷”不怕没人拜;

二是待遇问题,老师的工资待遇不高,面对日益上涨的物价生活压力加大,整天想着如何赚钱,哪里有积极性搞教研。有路子的在外面带课,没有路子的就得打自己班上学生的主意,采用学校课堂教一半,家里客厅教一半的沦丧师德的做法。

三是资源问题,公立学校资源紧张,一个班有的五六十人,有的竟然超过百人,一个教语言的老师根本不可能和每个学生对话,一个问题问下来,时间都没了,所以只有采用填鸭式教学。

四是教材教法死板,不能应学生的需要而变化,因为要满足应试教育的需求。国家教材要统一,而高度的统一必然牺牲个性化的差异,城市里过专业八级的老师和农村里26个字母发音都不准确的老师用的是同样的教材,要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

当我们业余培训学校的校长看到这些的时候自然很高兴,因为这些公立学校的问题就是我们生存的空间,如果公立学校的英语老师把孩子们一个个教得听说读写非常流利,用英语可以自由交流,也就不会有任何学生来英语培训学校报名上课了。我们这个行业就会萎缩,很多人就会转行了。庆幸的是公立学校面对的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变革才能改善。这也说明这个行业生存的时间还很长。

但是在我们高兴的时候也要意识到,有很多人都看到了这块蛋糕的存在,都在这个行业里想得到好处,所以我们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甚至连国外的金融资本都进入了中国的业余培训行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凭什么你的学校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呢?凭什么劝服家长放心让孩子到你的学校来上课呢?凭什么你能给学生教学品质的保证呢?

你的老师和公立学校的老师以及其他培训学校的老师有什么区别吗?

从英语培训行业的整体来看,在这个行业中从业的英语老师的专业水准相对来说是偏低的,尽管中国各个大学都开设了英语专业,学习英语的人很多。但是学校中专业比较好的学生一般在择业时首选外企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或私有大中型企业,因为有较高的薪水。剩下来的水平中等或偏下的,往往选择到学校教书或从从事和专业无关的其它工作,选择当老师的这批学生,有关系有能力的还想过进公立学校,因为有面子,又稳定。最后到咱们业余培训学校应聘的老师,尽管在大城市中也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但整体的专业水平确实不高。

有时我到某些学校做培训的时候和老师们攀谈,了解到她们的同班同学都在公立学校或其它培训学校教书。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业余培训学校的英语老师从自身的水平和

素质上很难帮助业余培训学校形成专业上的优势,就连我们校长自己在选聘老师的时候只要发音过关,长相基本可以,人不是太内向、太害羞就可以了。让我们想一想,这么低的标准,怎么可能选出一群专业上有压倒性优势的团队呢!

更加应当引起注意的是我们这个行业是不太受社会重视和尊重的一个行业,老师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把这个行业作为自己要一生从事的行业,总想着有没有别的路,心不能稳定,人心不稳自然不能沉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咱们国家的教育部也不重视这个行业,没有对老师水平的测评体系,没有资格认证体系。在培训学校工作的老师很多都没有老师资格证,这些都造成了老师没有进步的目标,这个行业中的校长很多也不懂专业,无法了解老师的专业水平到底有多高。只能通过一些客观现象来判断,比如学生回头率或家长有没有投诉等标准来判断。校长也不能为老师设置合理的专业培训计划,再加上老师带的很多课都是少儿类课程,自认为自己的专业够教的了,也从心态上放松了对自己专业提升的要求。

以上分析只说明一点,希望校长们对自己学校如何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凭什么生存要做深入的分析。

你的教学模式和别的学校有本质的区别吗?

如果学校老师的整体水平没有太多的优势,那学校的教学模式呢?让我们先和公立学校做个对比,如果你分别走进三年级以上的孩子的英语课堂,除了业余培训学校人数少一些,用的教材与公立学校不同之外,教学的基本模式大体是一样的。先带着孩子们读单词,然后听一到两遍的磁带,然后开始讲解课文,一句一句地分析,讲解语法点。课文讲完了,带着学生们做练习,然后布置家庭作业,下次来上课时,检查作业,并听写单词、句子或检查学生们背课文。一课又一课,一册教完,再教下一册,周而复始。

尽管使用的教材不一样,但是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么?在新概念一册第一课,教了这样一个句子,“Is this your handbag?”在公立学校的教材里的某一课可能变成了“Is this your ball?”这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吗?可以说大多数业余培训学校的教学内容只是公立学校教材内容的再次重复而已。

公立学校在三年级以下没有开设英语课,所以无法比较更低龄的英语课堂,但是其它培训学校都有类似的课程,比如说上海某大型机构的幼儿教材和湖南某机构的幼儿教材基本都是差不多的,老师差不多,教材差不多,那么到底谁比谁好,谁比谁强呢?我们凭什么优势能占据市场的最大份额呢?

生存必然也有其道理!

尽管上面的言辞,说得好像有些悲观,但也要学会看到我们的优势,俗话说:“存在必然有存在的道理,能在市场中存活下来就一定有活下来的原因,那么为什么我们经营的学校在过去几年存活下来,并且还能不断发展呢?

其一:某些市场还处在客户识别能力差,行业竞争不强的发展状态,特别是地级市,县级市和乡镇地区,家长文化素质低,当地公立学校的教学资源溃乏,学生水平不高,如果在这样的区域办学成功的机率高,因为只要能说上几句英语的老师就可以震服学生了。家长带着孩子来学校咨询,可以说是带着敬畏的心态进入学校的,前台的老师说让报什么就报什么,甚至老师教错了,误导了学生家长都看不出来,还认为学校教的好。例如某大城市的一些专家出的教材,采用给英语发音标注汉字的方式来教,当然教的很快,但可能导致孩子一辈子的发音都有问题,一辈子都改不过来。但家长们发现孩子能读英语单词了,就很高兴。岂不知,孩子发出的音都是错误的。从一个现象可以论证我的判断,这些专家所在的研究机构在

大都市,可是他们研发的教材在大城市却没人用,省会城市都很少有学校使用,只能卖到不发达省份的地级市、县级市,甚至在某些省份只有乡镇里的学校采用,这就说明此类教材难登大雅之堂。

尽管有很多学校看起来规模不错,但其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市场不成熟或自己的社会关系过硬,社会资源控制力强造成的。教育是以内容为核心的行业,只有内容好才能长久生存。

其二:就算发展成熟的市场,客户对教育产品辨别能力高的市场也并不是就不能生存,每个人总有自己的特色,学校也不例外。总有某些特色会吸引市场中的某些群体。我认识一家沈阳学校的姐妹校长,她们办学规模虽然不大,便却是在中国十大品牌云集之地办学,学生有好几百人,从没有少过。因为她们姐妹俩是很优秀的老师,对学生很负责,甚至曾在著名机构学习的孩子都转到她们的学校。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教育是一种独特的行业,以人为本、内容为王。任何一个老师只要用心去教,都会有粉丝学生跟着。

但是当学校的规模超过一千人,就要求具备一定面积的场地和团队,这些就形成了一定的经营成本,就从过去的自己兢兢业业的教育作坊变成了企业化运营的机构,而机构的长久生存不仅仅是取决于一个两个好老师的个人能力而取决于是否能符合行业的经营规律,站在正确的行业发展方向上。

如果学校有一千人,学校租金一个月八千,管理人员十人,月工资两万,一年营业额一百二十万,利润三十万。看起来不错,但一但受冲击,收入立即减少,而减少的部分是利润的部分,因为不可能立刻缩减房租,炒掉工作人员。就算人员炒掉,也会动摇军心。这和一个老师独立办班的格局不同,两三间教室,没有什么开支,如果学生少十几个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船小好调头。

所以当如狼一般凶狠的资本携着品牌进入到某市场中,紧张的不是小学校,而是那些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因为一受到冲击不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活的问题。只有自信有教学优势,有特色项目,一定品牌知名度,确定能控制社会教育资源的机构还能吼上一声:“来就来,怕什么!”。但是办学的感觉再也不像从前那样高枕无忧,而是时刻感觉像有只老虎睡在旁边,时刻担心自己在睡梦中被老虎吃掉,紧张的时间长了,心一狠,牙一咬,干脆卖了,没准遇到个善良的老虎,多给些钱,下半辈子就不愁了,活着这么累干吗?

可是,能玩资本的人,哪个不是人精?是他玩我们这些校长还是我们这些校长玩他们呢?天下没有白掉下来的陷阱,就算有馅饼掉下来,落到地上,已经变也了陷阱了。卖掉后,得让自己为资本干上几年,每年还要增长不了多少多少。有个朋友的学校卖了,结局很搞笑,以前为自己干,每年也增长不了多少,现在为别人干,每天都忙到不睡觉,这就证明为别人干的动力有时比为自己干还大。我想是因为怕自己的“老板”因为学校发展不好,找借口把股票扣掉吧!渴望几年之后,学校做大了,股票增值可以换笔大钱。

做教育的人都怪,总是对自己办的学校有很深的感情。看到一桌一椅都是自己的采购的,墙上的涂料都是自己抹的,一想到学校以后是别人的了,总是感到有所失落,只有在看到银行中的进款余额才会好受些。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某资本的代表,说一定要具备把学校“当儿子养,当猪卖”的心胸,才能调节好心态。话扯的有点远了,让我们回到主题上来,只有让学校拥有特色,拥有品质,拥有知名度,处在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才能生存。

三十几岁的校长们应当还记得一个著名的国产品牌:“乐凯胶卷”。那是学生时代,出游的必备产品,价格只有外国产品的一半,但质量不错,相片效果过得去,所以很畅销。九五年我毕业的时候,这个厂的年营业额就十几亿了,但是十几年过去了,你还能见到这个品牌么?它已尘封于我们的记忆中了,为什么一个十几年前就已声名选播的品牌会逐步末落下去呢?因为它没有看到数字科技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登上数码技术的列车,人们不带它玩了。

这难道不能说明一个观点吗?过去的存在与发展并不代表能在未来存在与发展。(机构

大小不可怕,过程只是一个量的积累,大小之间的萎缩与膨胀说到底还是要紧跟时代的趋势而不断的前行。)这个行业才有几年的历史啊?就连这个行业中的老大经营历史都不超过二十年。从企业的成长来看,全国的培训机构都是一群孩子而已。从营业规模,投资规模,管理水平,人才水平都远远落后于社会其它行业。我们行业老大的营业额是计算机行业老大的百分之一而已,所以无论在我们业余培训行业做多大的机构,都不要骄傲,反而要更谦虚,谨慎,认真学习其它行业的经验,因为只有把学校的经营模式调整到符合教育的本质规律,符合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上,才能让学校生存下去。

我们经营的是教育机构,是培育人的机构。教育行业是“以人为本、内容为王”的,要优化我们的课程,传达优质准确的信息,培养出好的老师,才是教育的本质规律。

行业中已经有资本进入,一定会带入专业的人才和管理技术。人才的充裕,一定会增大市场量,引起行业细分,业余培训行业一定会分流出专业管理咨询服务,专业教材研发与优化服务,专业的师资培训服务专业化的品牌加盟等细分市场。而那些已经在行业中积累了一线经验的人才必先抢得先机,在新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些随资本进入行业的高级人才也在工作几年对行业深入了解之后,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让我们强化内功,铸造品牌,静观其变,这个行业越来越有做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