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老子_管理学诠释及其对现代企业的新意义

_老子_管理学诠释及其对现代企业的新意义
_老子_管理学诠释及其对现代企业的新意义

企业技术开发

2011年12月摘

要:以现代管理学视野诠释《老子》能为现代企业的管理开显出更多的“意义”。《老子》管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道”,方法是“无为”,目标是“复归婴儿”、“百谷王”。《老子》管理学对现代企业而言具有以人为本、可持续性发展、制约资

本暴力、

“长生”、遏制滥权与瞎折腾等五大现代新意义。关键词:老子;管理学;现代企业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1)23-0154-02

The interpretation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of -based

management for modern enterprise

LIU Jing

(Library of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2,China )

Abst ract:Interpreted from the aspect of modern management ,can exert greater significance for present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The essence of -based management ideological system lies in Taoism ,with the method of "letting things taking its own course"and goals of "returning to the innocence like a child"and "master of all streams like the sea".Speaking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based management harbors the following modern significance including people oriented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trict capital to violence ,eternity and curbing power abuse and messing about.Keywords :Lao Tzu ;management theory ;modern enterprise

《老子》管理学诠释及其对现代企业的新意义

柳菁

(长沙学院图书馆,湖南长沙410022)

企业技术开发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第30卷第23期Vol.30No.23

收稿日期:2011-09-02作者简介:柳菁(1977—),女,湖南怀化市人,硕士研究生,馆员,研究

方向:古汉语,图书情报。

1《老子》[1]管理学诠释之可能

《老子》一书,又名《德道经》,传为老子的著作。《老子》一书包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常常被企业家视为管理学著作。

本文以现代管理学视野观照《老子》,通过诠释开显老子管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以契合当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老子》多处提及管理国家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系统的管理学思想体系,明确了其宗旨在于管理,指出管理的对象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为侯王,被管理者为老百姓。老子治国之术高明,将治理大国比喻为烹饪“小鲜”,简单轻松,《老子·六十章》云:“治大国如烹小鲜。”

从实用的层面讲,古代采用《老子》治理天下的统治者比比皆是,而当代采用《老子》管理企业的企业家也不乏其人,并且有关《老子》管理学思想的著作接连出版,因此,诠释《老子》管理学是可能的。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老子》是向不同时代的人敞开的,任何一种视野的诠释都具有新意义,而《老子》会随着新诠释出来的意义而不断开显其价值,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当然,每一个时代的学者对《老子》的诠释,都基于所处时代的知识成果,即使远如王弼近如朱谦之等大家再世,亦并不能为古代思想研究提供更多的“诠释”。即使同一时代,任何的诠释又受到个体的影响,不同的

学者有不同的诠释,不仅呈差异化与多元化趋势,而且任何一种诠释都有其合理性与新意义。用现代企业管理之视野诠释《老子》,在于现代思想与古代思想的互动,以此诠释出更多的新

“意义”,为当今的企业管理学提供更合理、更可行的理论,并为管理学这一学科的发展添砖加瓦。

2《老子》的管理学思想体系诠释

《老子》形成了非常系统的管理学思想体系,它明确了管理宗旨、方法、主体与对象等。用现代管理学视野诠释《老子》,基于老子的哲学与以哲学阐述的治国之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因此,《老子》管理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道”是什么,《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云:“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道”无法用逻辑与知识描述,即不能厘定概念。“道”在万物产生之前便存在,并且独立存在于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万物的存亡为转移。“道”是涵盖一切的自然法则。

老子认为,合乎“道”之状态下的老百姓,如同婴儿。因此,管理者要使得被管理者复归婴儿状态。而人作为管理的对象,就必须涉及人性善恶问题。老子从不谈性善或性恶,似乎对人性问题付诸阙如。不过,仔细分析《老子》一书,可以发现老子对人性的观察非常深刻。老子认为,人性无善、无恶,很大程度上受外在环境、知识、制度等方面的影响,不能简单划分为性善、性恶,并且性善、

性恶具有相对性。因此,老子认为,人性不能靠外在现象来界定,或为人性善,或为人性恶。管理者应该遵循

2011年12月

Dec.2011

第30卷第23期

此“人道”,使得被管理者趋于善,复归“婴儿”,发挥个体才能,从而达到管理的目标。

《老子》管理学的方法是“无为”。“道”,在大自然会表现为各种矛盾,譬如生死、公私、刚柔、善恶、取舍、美丑、高下、长短、有无、难易、前后、轻重等等,而这些矛盾的存在是相互的,又是相对的,一方会朝向另一方转化。《老子·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因此,如果做到“道法自然”,就应当“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是什么话都不说,而是清虚而行,顺应事物的变化因势利导,类似于太极拳的借力发力,不通过有形的干预弄巧成拙、揠苗助长,而是通过无形的“道”之酬酢变化达到“为”的管理目的。

3《老子》管理学对现代企业的新意义

《老子》管理学思想富含辩证法,并且非常实用,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于今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各种《老子》译本与研究性著作接连出版。在德国,几乎每个家庭都常备有一本德文本《老子》;在日本,《道德经》成了企业管理者的案头藏书。据载,《老子》在全世界的出版发行量极大,仅次于《圣经》。在当今,《老子》管理学尤契于社会需要,对于企业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快速达到管理目标非常具有现代新意义。

3.1《老子》管理学具有“以人为本”的现代意义

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可以追溯到《老子》管理学的“人大”思想。实现“百谷王”是《老子》管理学的目标。“百谷王”作为管理的主体,必须永远处于低位,卑恭谦让,尊重管理的对象,顺应民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因此说,《老子》管理学具有“以人为本”的现代意义。

相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管理对象员工处于柔弱地位,如果不以人为本,则可能发生柔弱胜刚强、“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转化。老子还认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第三十九章》)低下是“本”,高上是“末”,本末之间相互转化,一旦没处理好本末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导致本末颠倒。不以人为本,一味靠苛刻的制度威逼企业员工,只会适得其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不懂此道的管理者想依靠惩罚以达到管理之目的,往往无不失败,因为“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老子·七十四章》),意思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树,哪有不伤手的呢?

管理者谦卑,处于下位,还有利于吸引人才,使之如百川入海,欢心归往。人力资源是国家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也是管理中甚为关键的资源。所

以,学习《老子》管理学,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符合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3.2《老子》管理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意义

《老子》管理学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多次讨论了如何长久、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譬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老子·第五十四章》),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意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2]。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企业效益的追求。《老子》管理学主张“无为”,强调可持续性发展,不搞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发展,因此,《老子》管理学对现代企业而言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意义。

3.3《老子》管理学具有制约资本暴力的现代意义

《老子》管理学中的“婴儿”是指没有机巧伪诈的淳朴天性,纯善无恶,少私寡欲。老子并不否定所有的欲望,只是反对超出生存需要的过分的私欲,因为这些欲望会使人不断贪求新奇的刺激,并且永无休止,最终走向无底深渊而导致管理失败。《老子·第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所以老子认为,人只求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必须知足常乐,否则,盗窃、伪诈、不孝等丑恶现象遍地横生。

资本主义在于不择手段地最大限度牟取利润,因而会沦为一种暴力,危及传统的道德、文化等,乃至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企业需要文化理性制约这匹随时可能脱缰的野马。资本无孔不入,无坚不摧,一旦不受制约会损害社会公平与正义,企业的权力将和资本勾结,企业的道德也将堕落。所以,《老子》管理学具有制约企业资本暴力的现代意义。

3.4《老子》管理学具有“长生”的现代意义

《老子》管理学主张“不敢为天下先”,成为“百谷王”,讲究韬光养晦,卑下谦让,具有“长生”的现代意义。当然,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但是老子管理学讲究“延年益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第六十七章》),因甘居下位而使得国家或企业能够长久立足于世。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而中国有100万家,是美国的10倍。不仅企业的生命周期短,能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要把企业管理成“百年(下转第172页)

柳菁:《老子》管理学诠释及其对现代企业的新意义155

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2月

(上接第155页)老店”、“中华老字号”的老企业,必须学习《老子》管理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3],意思是因不愿甘居下位而导致灭亡。譬如秦池酒厂花6亿元广告费争夺央视黄金时间段的标王,结果反而因此压垮企业。因此说,《老子》管理学对企业而言具有“长生”的现代意义。

3.5《老子》管理学具有遏制滥权与瞎折腾的现代意义

《老子》管理学主张清虚“无为”,不揠苗助长,主张建构无权力型组织,具有遏制滥权与瞎折腾的现代意义。西汉的文景之治便是典型的“无为”,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不滥用权力干预国家与社会,而是通过无形之手“道”来进行调控。现代管理学认为,“无为而治”是一种至高的管理艺术。最高管理者通过合理授权,清虚无为,不论成员的职位高低与职务差异,尊重其自由与尊严,使得其潜能和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一致化成员的个人意愿与组织的目标,从而达到一种既能实现成员个人需求又能实现组织目标的和谐状态。如果领导权力欲望重,又私欲膨胀,必将导致滥用权力,瞎折腾牟取私利。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深化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折腾”,一心一意谋发展。因此说,《老子》管理学的清虚无为,具有遏制滥权与瞎折腾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

系[J].新华文摘,1995,(12):2.

[3]董乃斌.中华文化读本[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112.

未能真正体会到社会生产力,由此产生研究生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技能缺乏,往往使好的灵感稍纵即逝,抑制了他们的自主创新。

4对策和建议

4.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创新环境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硕士研究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提高硕士研究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此外,加强实践环节,强化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学校应与外界联合,建立硕士研究生长久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4.2加强产学合作,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技能

创新理论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需要经费的支撑,通过扩充筹资渠道等多途径增加高科技人才的科研经费。由于落后地区经济本身不发达,在科研经费方面相比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相对较少,对有限的科研经费进行合理的安排使用,使其效益最大化,这就需要设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和运转效率,健全和完善已有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建立专门的研究生创新基金会,这样才有利于高校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才有利于那些真正有创新能力的硕士生和导师脱颖而出。另外,要加强与外界环境的交流,当地的经济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能力发挥,想要实现技术和文化层面上的全面创新,在研究项目的认定上,要结合市场回报考虑,但因科技价值和市场价值的不确定性,也要加强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实现市场运作,寻求高校、政府、企业等经济和技术合作,从而保证研究生的创新成果得到经济和市场的支持。

4.3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机制,提高硕士研究生自主创新

能力

课堂上建立激励体系:重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利用网络平台与外界交流,针对高创意型的研究生给予培训场所与经费支持。改革考试环节:硕士研究生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在考核时要注重实践操作。加强硕士研究生管理:从招生开始,包括在校的中期考核、毕业论文选题的把关等各方面着手,除了文化知识过硬之外,硕士研究生学位考察的依据还应加大创新成果方面的比例。

5结语

创新思维和创新学习能力是提升高校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础,用敏锐的视角扑捉信息的创新切入点、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对学习极富激情、关心科技发展、关注社会变革、完善知识更新,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这有利于促进高等院校教育的发展,为国家输送高级专业人才,更有利于把创新技能转化成科技生产力,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华.高校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方法研究[D].南京:南

京理工大学,2008.

[2]张永梅.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系统的实现[J].计算机与现

代化,2008,(1).

[3]康美娟.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社会科学,2009,(11).

172

十种SB的领导

十种SB的领导 前言: SB并不具备特指什么含义,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独特的诠释。可以理解为英文的Super Big,Special Body,或是理解为某两个中文汉字的首字母。但,文中所用SB并不特指某些群体,或是特别作为褒义词,或,贬义词。SB只是一个符号或是代号,仅此而已。 第一种, 这类领导,曰为:骂。 下属无论做什么,或是怎么做,结果首先是被这种领导骂之。骂的劈头盖脸,骂的狗血临头。其实,在中华民族或是外国民族的文化中,骂,具有特殊含义。与打不通。打则构成犯罪,为法律所制裁。弄不好是要坐牢的。而骂则不通,既不触犯法律,自己又爽了,尤其是由此带来的行政职位的优越感,悠然于心。看,我是你领导,我能骂你,你敢骂我吗?我骂你,你就得听着,你就不敢骂我! 殊不知,人,都有一逆反的情绪,或是一种弥补的心理。当这种领导骂下属1遍的时候,下属早已在当场的心中,或是背后的人前,骂他10遍,100遍。当他骂到妈妈的层级的时候,下属已经骂到了祖宗十八代的广度。 凡事好商量,待人以礼,人则还之以礼。反之,亦然。对别人的尊重,就是对自己的尊重。 第二种, 这类领导,曰为:责。 下属出现问题,或是犯错误的时候,一味的责难,批评。其实,有一个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做一件事情,顾全全局,局中真正的做事者,难!因为,百密难免一疏。无论是做项目经理,部门经理,主管,或是员工,做事情,做好了,做全了,总是很难。因此,难免出现疏漏。漏而堵之,或帮堵之,此为人心所向,漏而观之,则之,笑之,怨之,此为大忌。另外,如果领导一味的谴责下属,能说明两点:一是他本身也不懂如何改进,如何帮助下属,因此不如索性用最为简单,白痴,弱智的方法,责备他。另一个是,知道如何改进,但是不帮助和知道下属去改进。佛学说,责为诊,诊而不医为恶。无论是那种,这都是无能,无德的表现。 君子不责于人,而造于势。领导应该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打通企业内部的和外部的脉络,让员工能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不应该责备具体的某个人,而应该更多的打造领导的系统工作环境。 同时,真心的指出下属的错误,帮助分析,指导,下属下次不会再犯错误。于下属也服气,与组织绩效提升也非常重要。 第三种, 这类领导,曰为:怕。 这类领导,就是各种怕,怕自己的领导,对领导唯唯诺诺,关键的问题,不敢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怕同级,本是平起平坐,大家心平气和,避免争执。怕下属,下面各个是技术专家,能力出众,唯恐集体攻之,远之。怕客户,怕供应商。怕一切周边的一切。 这种人,什么都想做老好人,只求自身保全。但殊不知,正常的讨论,冲突,甚至争执,都是在组织中存在的一种形式。正是因为冲突,讨论,我们摒弃错误的,坚持正确的,才能保证组织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人,要有所坚持,要明确大的方向。如果什么都怕,不如索性把领导的位置让给那些不怕的人,让给那些坚持正确的事情,组织正确的事情,执行正确的事

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1.玄之又玄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出处《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上善若水 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 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5.视而不见 看它,却看不到;听它,却听不着。原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语言,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的感官去把握的。后来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用来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微妙玄通 微妙:精微奥妙。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7.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10.若存若亡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11.大器晚成 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12.进道若退 指前进之道反若后退,出处《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13.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14.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15.知足不辱 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精)

《老子》是战国时期成书的一本哲学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81章,5000余字;上为《道篇》37章,下为《德篇》44章。因其在汉代以后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关于《老子》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曲乡人老聃的思想。 《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因此,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智慧之根。 《老子》思想所以能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老子对远古以来的思想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其学说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既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笔者还认为,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基础并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方位影响的《老子》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整合和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首先,《老子》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本体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金岳霖《道论》。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和对老子所提出的诸如“道”、“德”、“有”、“无”、“动”、“静”、“无极”等范畴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由于《老子》思想是一个概念丰富的思想体系,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因此它获得了某种特殊的理论品质,蕴涵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不同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老子在其哲学思想中提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此话的大意是:最好的领导者,部属与他无私交,人们仅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部属亲近他,而且赞美他;再次一等的,则是让部属畏惧害怕;而最差劲的领导者,则是处处被部属看不起,遭人蔑视。而且,领导者最重诚信,没有诚信则得不到部属的信任与效忠。最好的领导者的态度是悠闲自然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对部属多鼓励、少责难,如此而为,则事事顺遂、功成业就,大家就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老子还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段话实际上说的就是什么是“道”;这里的“法”是取

法、遵循的意思,不仅道要以自然为法则,天、地、人都要取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并非客观世界的大自然,也非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引申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就是其本来的样子,“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其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要顺应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法则。老子的这些论述实际上反映了其学说的精髓和本质,简而言之,就是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事实上,如果从管理企业的角度来思考,这些思想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子的思想启示我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功成事遂”,就必须追求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唯有如此,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唯有具备如此素质的企业管理者才是真正称职和优秀的领导者。 为何要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已经演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和层次,由单极转向多极,从区域遍及全球,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智慧树知到《管理大略与领导小言》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管理大略与领导小言》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Swot分析的四个要素 A: 优势 B: 劣势 C: 机会 D: 威胁 答案: 优势, 劣势, 机会, 威胁 2、管理的“一扇大门,四室一厅”中的一扇大门指的是 A: 管理的基本职能 B: 管理的基本概念 C: 管理的历史沿革 D: 创新 答案: 管理的基本概念, 管理的历史沿革 3、管理的“一扇大门,四室一厅”中的“一厅”指的是 A:计划 B: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沿革 C:领导 D:创新 答案: 创新 4、亨利法约尔关于管理的实质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A:对 B:错

5、管理的对象只有人。 A:对 B:错 答案: 错 6、领导者一定是管理者 A:对 B:错 答案: 错 7、慧可断臂求法的精神说明工夫在平时。 A:对 B:错 答案: 对 8、管理学习是一个勤学、多做、常思、渐悟的过程。A:对 B:错 答案: 对 9、管理体现的是群体中自发形成的追随关系。 A:对 B:错 答案: 错 10、领导体现的是依法任命的职权权威。 A:对 B:错 答案: 错

1、以下哪个是泰勒的思想 A: 管理是用科学代替经验 B: 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是一种社会职能 C: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D: 管理是一种实践,它的本质不在于制、而在于行 答案: 管理是用科学代替经验 , 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是一种社会职能 2、个人的私德、职业的道德、社会的公德三者并不完全一致。A:对 B:错 答案: 对 3、管理的三个抓手 A: 思想 B: 价值观 C: 制度 D: 行为 答案: 思想 , 制度 , 行为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

道德经及全文注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 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 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一、对老子的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思想家,出生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后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德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心理、逻辑、医学、养生等诸多领域。《道德经》中心范畴是“道”和“德”,其中“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1.老子的世界观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感觉不能把握的规律。老子思想讲究道法自然。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说道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一切皆来源于道。还有“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我觉得这句话的深意就在于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有时候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老子的世界观讲究道法自然,道是以其本来状态存在的,也顺其固有态势运行。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存在的客观性而且是有规律可寻的。 2.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矛盾又是相互转化的。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就解释了福与祸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同时老子思想也讲究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这也同样反映了辩证法的观点。 3.老子社会思想 在课上,我知道了老子提出过“大道废,有仁义”的社会思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于大道兴隆,仁义行焉,自然就不觉得有倡导仁义的必要;而崇尚仁义的时代,乃是社会道德危机的表现。返璞归真,百姓以真情实性行事生活是最大的善。这既是老子的社会思想,也同时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观点。老子还提出无为而治的社会思想,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有以民为本、清静无为,可以联想起汉初的统治者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圣人常无为,以

【领导者修炼的层次与境界】

原创]管理者的境界与层次 领导者修炼的层次与境界 前不久,从人大淘回一本书。今天周末,闲来无事,随手翻到一篇文章,叫作《领导者的新工作:建立学习型组织》,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彼得.圣吉(代表作《第五项修炼》!)。文章是影印版本,结尾很有意思,是这样的: The wicked leader is he who the people despise. The good leader is he who the people revers. The great leader is he who the people say,“we did it ourselves”. ——Lao Tsu 这个Lao Tsu是谁呢?其实,他是中国人,Lao Tsu是老子的洋名。这段话用白话说大致就是:糟透了的领导是老百姓蔑视的那些; 好的领导是老百姓尊敬的那些; 伟大的领导则在于老百姓会说“事情是我们自个儿干的。” 回忆看过的《道德经》,原文是这样说的:“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贵其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原来,老子原话是把领导者分了四层,最好的领导者百姓只知道有他;其次是老百姓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等的是老百姓害怕他;最次的就是老百姓侮辱他。第三等的领导在英语译文中被“吃雷”掉了。 第一层次的领导者对被领导者而言只是“知有之”,即“无为”的领导者。但“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为”的方法不同。按韩非子在《主道》的主张,领导者无为而治的方法和准则在于:第一、领导者要坚守虚静。因为,虚心才能知道事物真相,静气才能知道自己行动的善恶,也就是心态要平和; 第二、领导者要审合形名,看属下的言与行、事与功是否相符,要保持信息渠道的通畅,不能让属下封闭了领导者的信息来源,同时杜绝属下擅自发号施令、控制财产、培植私党、个人施恩,保持领导者的绝对权柄; 第三、建立法度,正确运用赏罚。人多是功利主义者,趋利避害,所以要把潜规则变成显规则,大家都明白行为的后果和预期,通过正面激励和负面处罚,让老百姓知道该干嘛就干嘛。 能达到这个层次的领导者,高,实在是高!不说其他,就是自我修炼的功夫也相当了得,城府深沉,行事老辣,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变。有了这样的心理素质,就有了“无为”的先决条件。无为的境界,表面上看,事情是老百姓自己干的,却是按领导者设定的轨道在运行。就像天上的行星,看过去是他们运动无章可循,实际上,却被太阳的引力吸引,乖乖的围绕太阳周围,在各自的轨道上运动。

《道德经》全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解释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解读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解读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发表时间:2018-09-18T10:08:47.540Z 来源:《知识-力量》2中作者:柳迪[导读] 老子是我国众所周知的一名伟大的古代思想家,《老子》作为一本哲学巨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辩证思想,同时也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老子是我国众所周知的一名伟大的古代思想家,《老子》作为一本哲学巨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辩证思想,同时也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细细解读老子,收获颇多,在《老子》这一著作中,老子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道,治国以及修身。“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在老子看来,道不仅是世界的本质也是世界运行的规律。 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一)无为内涵 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万物的本源。同时从本质而言,“道”是不可界定的,无法以任何对象来定义它,我们也很难将其表述出来。但是老子对于“道”的表达有很多,其中有“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休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所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息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看作是阴阳、刚柔等对峙的力量、原理之间的相互转化。在“有”和“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物的有而言的,因此“无”并不代表零或者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在的形容。 (二)老子“无为”思想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七十五章)。从我国实际状况来讲,社会群众与政府机关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多,这些矛盾,多数是因为行政机关过多的去干预群众的经济生活,与居民有利益上的冲突。比如说是征地拆迁之类的问题。通过老子这一思想的认知而言,在行政机关中可以倡导“无为”观念,行政机关的一切工作出发点是维护社会群众的利益,这样可以避免行政机关与社会群众有利益相争,因此会减少同群众的矛盾,这样将减轻百姓的负担。 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自知的内涵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去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则讲的是:能够熟知、洞悉他人的叫做智慧,能熟知、洞悉自己的才算聪明。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能够懂得满足这就是富有,懂得身体力行、坚持不懈,这就是有志气。不失本分的人才能够经久不衰。只是肉体上的死亡,但是精神还在的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寿。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懂得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老子的观点来讲,“知人”与“胜人”固然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尤为重要,这让我对“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更深一层的认知。 (二)现实分析 “人贵有自知之明”,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能够在自知的基础上,才知道要不断的战胜自己,在坚持不懈的追梦道路上,坚守自己的本分和原则,方可表现出自己人生价值。因此谨记老子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观点。 三、“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一)方圆处世的内涵老子在这一章中说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意思是说,固执强硬处于劣势,灵活圆滑则处于优势。这句话让我深知了——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要懂得方圆处世的原则。方圆处世中的“圆”则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假如能够把自己置于“圆”中,就能够让对方寻找不到攻击的要点,而是只能够望“圆”兴叹了;同样,在“圆”的处世方式中,又不可以全部的收起自己锋芒,而是在圆中措不及防的出现“方”,这样就会使得对方立刻败下阵来。天圆地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由此可见,“方圆”是一种非常聪慧的处世原则,也是一种层次更高的哲学处世方式,更是衡量天地万物的大尺度。 (二)方圆处世的重要性中国有句俗语说:“三分知识,七分人情”。通俗理解就是一个人要想获取成功,三分靠的是知识,七分则靠这个人的处世方式与能力。因此“方圆”处世的能力,对于一个人取得成功是极为的重要。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交往中,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就要努力成为一个受众人欢迎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受众人欢迎的人,那就必须的正确地认识到“方圆”处事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通常是我们前往成功之路的基础,这就要我们学会从生活日积月累。 (三)方圆处世的关键点首先,这让我们懂得要时刻尊重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在这个社会上你尊重别人,同样别人也会尊敬你。假如你轻视他人,那别人同样也对你也没有敬意。获得友情、广泛建立人际关系也是在人与人之间尊重的基础上。因此要求我们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要懂得夸赞他人的优点,包容他人的缺点,不要故意的暴露他人的弱点,因为每个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每个人都是在乎自己自尊的。除此之外,老子的思想还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由此引发人们去努力探索自然与生命的奥秘。用心去解读与思考老子的核心思想,由此得到耐人寻味的启发,从而指导我们的思想与人生,终生将会受益无穷。 四、《老子》思想对于当今艺术设计的启示 在当今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对于作品的创作就是让作品从无到有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设计师在脑海中构思出作品,这就是作品创作的酝酿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求的是设计师对于日常生活的用心洞悉与体会,同时需要对于素材的积累与提炼以及对设计师自身审美的开拓与内涵。这些都与艺术设计作品的创造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是设计师综合修养的表现。艺术作品是否可以有效使用,在于艺术创作者对于“无”与“有”辩证统一关系的恰当把握。在艺术产品的使用功能方面,着重突出造型中的“无”就是重视“有”,人们通过“有”来用这个“无”。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第一章 第二章 yǒu 有wú 无 x iānɡ 相 s 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 iānɡ 相 c hénɡ 成, c hánɡ 长 d uǎn 短 x 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ià 下 xiānɡ 相 yínɡ盈,yīn 音 s hēnɡ 声 x iānɡ 相 hé 和, q ián 前 hòu 后 x iānɡ 相 s 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 shì是yǐ 以 shènɡ 圣 rén 人 c 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 hī 之 s 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 hī 之 j iào 教; wàn 万 wù物z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 hǐ 始, s 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 hì 恃 , ɡōnɡ 功 chénɡ 成 ér 而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 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 第三章 bù不shànɡ 尚 xián 贤, s hǐ 使 mín 民 bú 不 z hēnɡ 争; bù 不 ɡuì 贵 nán 难 dé 得 z hī 之 h uò 货, s hǐ 使 mín 民bù 不 wéi 为 dào 盗; bú 不 j iàn 见 kě 可 yù 欲, s hǐ 使 mín 民 xīn 心 bù 不 l uàn 乱 。 第四章 dào 道chōnɡ 冲, ér 而 yònɡ 用 z hī 之 h uò 或 bù 不 yínɡ 盈。 y uān 渊 xī 兮, sì 似 wàn 万 wù 物 z hī 之 zōnɡ宗;zhàn 湛 xī 兮, sì 似 h uò 或 cún 存。 wú 吾 bù 不 z hī 知 s huí 谁 z hī 之 zǐ 子 , x iànɡ 象 dì 帝 zhī之xiān 先。 第五章 tiān 天dì 地 bù 不 rén 仁, yǐ 以 wàn 万 wù 物 wéi 为 c hú 刍 ɡǒu 狗; s hènɡ 圣 rén 人 bù 不 rén 仁 , yǐ 以 bǎi 百xìnɡ 姓 wéi 为 c hú 刍 ɡǒu 狗。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老子》第十五章《老子》第十六章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7公管1班崔惜舜 20173216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于《老子》,应在中国或是华夏子孙,炎黄后代口口中流传。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常说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更有人以为:中国根蒂全在道教。 在诸多影视作品、志怪小说、远古传奇中都有着关于道家的各种描述,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封神榜》、黄巾军张角的传于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道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蓬勃发展,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要说道,又不得不说老庄。老子被誉为道家祖师,写出《道德经》的皇皇巨著,其思想主要存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叫道生万物。这个思想,是为我们中国人,当然也是为世界人,提供了一个解释宇宙的框架。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顺服自然。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治理国家,各个方面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准则,根本的原则。第三,就是相反相成。我们也用四个字来总结,相反相成。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的基本法则。第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持盈,盈是盈满,把这杯慢慢的水端在手上这

个叫持盈,持就是把持,持盈守缺以柔克刚。第四个方面可以用这八个字来总结,后面四个字也行,就是以柔克刚。而庄子则是继老子后道家中集大成者“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庄子》其书,以落天外的构思,意深旨远的寓言,曼妙朦胧的情致,与天地万物共舞的神采,渊深海涵的襟抱,使其受到了后世文人毫不吝啬的称誉:“其言汪洋自恣”,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在我的体会中他的文章主要体现了他的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对于我而言,听了关于于丹对庄子的解读,了解了庄子的世界观和生死观,发现他的思想,是我们这些羡慕田园生活、渴望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无比向往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他对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可火炬没有熄灭,对于光亮而言,不是太难堪了吗?应时的雨已经降临,可浇灌还在进行,对于润泽而言,浇水不是多余的吗?如果立先生为天下之主,那么天下定然太平;而今我还身居其位,这不是多余的吗?请让我将天下交给你。”肯将天子之位出让,尧乃是一片公心;也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日月可鉴。但许由不这么认为,他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还要叫我来接替你,难道我是为了虚名吗?回去吧,君王,天下对我来说没有好处。”

文化传统与现代企业管理答案

文化传统与现代企业管理答案 传统文化概述(一) 1【单选题】古代所说的“扬一益二”中的“益”指的是现在以下哪个地区?()A、成都B、西安C、洛阳D、开封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2【单选题】以下哪种文字不是夏商周及秦朝时期所使用的文字?() A、甲骨文 B、草书 C、篆书 D、金石文字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判断题】两汉时期,我国南方农业生产力就超越了北方的农业生产力。()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判断题】企业的软实力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儒家学派(一) 1【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五经”的是()。 A、《尚书》 B、《周易》 C、《礼经》 D、《论语》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单选题】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义 B、忠 C、仁 D、礼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判断题】《天人三策》是孟子的儒学著作。()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判断题】《周易》被认为是“五经”之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儒家学派(二) 1【单选题】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 A、国试 B、省试 C、文试 D、殿试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2【单选题】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张道陵 B、庄子 C、老子 D、荀子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3【单选题】科举制最早从()开始实行。 A、汉朝 B、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4【判断题】老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把“道”划入哲学范畴的人。()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孔子的天命观是对鬼神的迷信。()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道家学派(一) 1【单选题】关于老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 B、老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管理者的三层境界

管理者的三层境界 《孙子兵法》中,对于战争也是给予了几个层次,大家应该很熟悉“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首脑最为得意的事情。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有云泥之别,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境界: 一、起始阶段:管理用术 这个阶段,很多企业人都经历过,一般指在创业到初具规模的期间:企业还不正规,但是利润很高。自己什么工作都要做:管技术、跑业务、甚至跟车卸货。 这个时候,企业谈不上什么组织结构,也谈不上管理。基本上是管理在自动起作用,大家目标一致,齐心协力,领导者只需要在市场上看到形势,见招拆招,也就是很多人说的管理无定势。 而这个术的思想,出自我国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个宰相申不害,当时的主要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是自主性的树立和使用自己的权威;二是用数目管理账目和人事,现在想来也是非常先进的。 但是,到了企业初具规模的时候,这种思想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经过一些修改可以维系,但是就像用小马拉大车,绝对不是上佳之眩。之所以说这是管理之下的思路,原因有三: 1、无法各司其职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过一句话:“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压力,缺乏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的民营企业就必须实现产业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资本专业化,坚持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 而处在这一阶段的领导者要么是全才,要么是天才,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企业最不专业化的时候,企业老总往往要同时处理很多事务,对于人力资源上也只能靠平时的看去任命,这样下去企业会慢慢失去活力。 2、经验主义 从创业开始,很多时候,老板的选择多出于灵感,或者经验。这个时候领导最多说的话就是“就这么做,不会错的。” 其实经验主义本身并无对错,但是一旦使用的环境不与方法匹配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 ①市场的变数更多了,市场的变化速度、数量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人无法把每个信息都去亲自准确的把握。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 宫延庆释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世代人们读他、解释他,总是受益匪浅。几年来,我从另一个视角——认知学的视角去解读他,顿觉豁然开朗。虽然与许多前贤们很有出入,但还是愿作为一家之言与大家共享。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这个东西是可以用语言来说一通的,但说一通的道与世间本来存在的那个道不是一回事。 (其中的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要说一通就要用名称、概念这类语言材料,)名称、概念是可以解释的,但这种解释与它背后所指事物的丰富内涵也不是一回事。 (比方说)“无”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初始状态。“有” 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原因或母体。 但“无”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细微精致之处, 而“有”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整体框架方面。 “无”也好,“有”也好,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由于着眼点不同,才有不同的说法。 这种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的方法就叫做“玄”。反反复复地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这是认知万事万物的 根本法门。

第一章的逻辑思路是很清晰的,由“道”引出“名”,由“名”引出“无”和“有”,再由“无”和“有”归结为“玄”。“道”是出发点,“玄”是归结点。由此看来,第一章讲的既不是道、名,也不是无和有,而是“玄”。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方法。《道德经》八十一篇,其余的八十篇用的就是玄的方法,理解了“玄”就理解了《道德经》的篇章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玄字经常被理解为玄奥,通过这一章,使我们意识到,玄字并不玄奥。它其实就是指多视角的认知方法。这种多视角的认知方法,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经常见到。在逻辑上叫“同出而异名”,现在经常说“辨证的看问题”,其意思和玄字也有些相近。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可看成是玄的方法,西医看病要做切片化验,做CT 扫描也是是玄的方法。机械制图三视图的方法,计算机CAD 还 可以做多种横截面视图,都是玄的方法。司法断案要搜集多种证据互相印证,这也是玄的方法。老子把多视角的方法概括为一个字——“玄”,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这种概括,对于人们认知事物极有启发意义。 这一章结尾提到“玄之又玄”,怎样理解?我们可以把前面的逻辑构架画成下图: 这个图式的解读是: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无和有两个视角去观察,而无和有还可以各自从两个视角去观察。这两个视角是“可名”与“常名”。 可名常名 无万物之始欲以观其妙 有天地之母欲以观其徼 看来,“玄之又玄”里面还包含个“可名、常名”的道理。可名的意思是,对事物,是可以做出知识表述的。对词语的解释,给概念下定义,都属于可名。常名的意思是,可名的背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需要探究,不能停留在咬文嚼字上,要变成

老子_寡欲_思想的现代意蕴

老子“寡欲”思想的现代意蕴 李瑞艳 老子所居的周朝本是天子之国,但是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周朝失去了天子之威,与普通的诸侯国混同为一。上、下有序的社会结构被打乱,百姓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老子以一种淡泊的心态退居函谷关, 凭借自己丰厚的学识,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处世理念用五千言表述出来,即 现在我们知道的《道德经》。“寡欲”思想在《道德经》中有详尽的阐述。 一、“寡欲”的哲学基础 相传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气呵成的。五千言虽短,涉及的范围却从具体的天、地、人到一般的万事万物,可谓包罗万象。很多学者都对老子《道德经》的内 容做过分类。例如余元洲先生在其《老子新编》中把《道德经》分为“人生之道” “社会之道”等,试图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到天下的治国安邦这个层层递进的阶 段对《道德经》进行解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德经》涉及个人、社会以及国 家各个层面。但无论是哪个层面,都要依“道”而行。因此,“道”是老子提出的所 有观点的基础。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告诉世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当代注家陆玉林认为,“平常所讲的道路,日常的行事规则都是可以说的,但‘道’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人也不能通过语言来了解和把握‘道’。”但是他又说,“这个‘道’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但它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并且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动力,天地万物的运行也以‘道’为法则。”老子把这个观点放在开篇第一章,也许正是想要告诉人们,他反复强调的“道”存在万物之中,他自己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借用文章的五千言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到蕴含在万物之中的“道”的涵义。 老子的这一论述恰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个概念很抽象,但是概念虽然抽象,我们却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具体的物质,而我们看到的这些具体的物质形象却不是“物质”本身。老子的“道”就存在与万事万物之中,而大家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万事万物也是蕴含其中的“道”。《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反向转化是“道”的轨迹,事物的柔弱虚空之处是“道”发挥作用的地方。因此,人只有“寡欲”才能让自己的内在腾出足够的空间,用来生发出更多的东西。所以,“道”是“寡欲”的哲学基础。 二、“寡欲”的价值体现 《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这样表述:“五色令人目盲,五言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太过绚烂的色彩会让人眼花缭乱,过多的旋律会让人耳痛欲聋,繁多的口味会让人失去味觉,过多的游戏会让人心智发狂,难得之物会让人产生追逐的欲求而阻碍人格的发展。所以,老子认为圣人只求吃饱穿暖,绝不贪求声色犬马之乐。老子的“寡欲”思想是建立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的清心寡欲,而不是无欲无求。老子的“寡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既然作为“寡欲”哲学基础的“道”包含天地人和万物这四域,那么“寡欲”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体现在修身、处世和治国三个层面。 (一)“寡欲”的修身观 1.“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对“水”是有偏爱的,他认为水是至善之物,因为水甘愿处在人们不喜欢的低下地位,可以接纳一切事物,是一种与世无争的价值境界。因此,对个人修身而言,要想做到像水一样不争,就要做到“寡欲”。无论是身处高位抑或是地处卑下,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宽阔的心胸去接纳现实。 2.“善恶有报”。《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此为教宗。”这里的善恶有报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所区别。老子所讲的善恶有报更多地是一种辩证转化的运动。作为万物之基的“道”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转变轨迹,“损而益,益而损”相反相成。所以在现实生活之中,不要有过多的欲望,也不要刻意去争夺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因为过多的争夺反而会让自己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二)“寡欲”的处世观 1.“三宝”的和谐社会构建。《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作为社会中的人,其行为要符合社会的规范,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寡欲”在个人修身方面提出的“上善若水”和“善恶有报”使人变得仁慈和内敛,此处的“不敢”意为“慎”,即谨慎周全。所以,“寡欲”思想让社会中的人学会仁慈、内敛和谨慎,这种处世态度有助于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状态。自工业革命至今,人类无休止的欲望促使人们对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然而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伤害也会作用于人类社会中来。例如2003年的非典、2013年H7N9禽流感以及雾霾等灾害。在人类社会已经获得可以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保障之后,应该“寡欲”和自律,对自然界秉承一颗仁慈之心,谨慎地处理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按照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办事,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 2.“不争”的社会生存态度。《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