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G临床处理指南- 骨质疏松

ACOG临床处理指南- 骨质疏松
ACOG临床处理指南- 骨质疏松

【ACOG临床处理指南】骨质疏松

ACOG 129号公告 2012年9月更新

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是男性的5倍之多。在美国,尽管女性骨折的发生率仅仅是男性的2倍,但由于美国老年妇女的数量远远超过老年男性,髋部骨折发生率性却占据了80%。在2005年,估计有200万因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需要护理的成本预计为170亿元元,其中髋部骨折的占了约72%(1)。骨折的发病率或因骨折导致的功能丧失,给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髋部骨折的发病和死亡率特别高。年龄大于80岁,有过髋部骨折史的妇女中,仅有56%1年后可独立行走(2)。因髋部骨折住院治疗的妇女中,约3-6%的女性死于并发症,其结局往往与合并症和年龄有关(2,3)。妇产科的许多方面可以影响骨骼的健康,因此妇产科医生在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实践公告的主要目的是回顾骨质疏松的诊断、评估及治疗。

【背景】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丢失,骨骼微细结构的恶化以及骨质量的下降,以这些导致骨的脆性增加。骨量和微体系结构的变化目前已经很清楚,但是构成骨质量的其他成分目前还不清楚。众所周知,年龄是影响骨骼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年龄是如何影响骨骼质量的还不完全清楚。两个妇女,一个50岁和一个80岁,具有相同的骨密度,但因为他们的年龄的差异将着显著不同的骨折风险(见图1)。

遗传因素是峰值骨量和骨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4),已经确定许多基因的多态性影响骨骼质量。其他的研究,比如Wnt 信号通路,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的途径,非酶糖化的胶原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也可能与骨骼质量的复杂性相关(4)。

图1:年龄和T值与十年骨折概率

图1:年龄和T值与十年骨折概率

(Data from Kanis JA, Johnell O, Oden A, Dawson A, De Laet C, Jonsson B. Ten year probabilities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 according to and diagnostic thresholds. Osteoporos Int 2001;12(12):989-95.)

经不同年龄调整后,来自世界各地关于妇女髋骨骨折的发生率报道差别很大,在尼日利亚黑人妇女中的每年100,000

人中有一人到挪威白人妇女中的每年100,000人中有421人之间(5)。在美国,骨折发生率也有很大差异,在种族和族裔群体之间尤其突出。白人人种的妇女髋部骨折率最高,非洲裔美国妇女最低,墨西哥裔美国妇女介于两者之间(6)。这些种族和民族的差别在骨折咨询和管理方面非常重要,因为骨折发生率并不总是与民族的骨密度相关。例如,华裔妇女通常比白人美国妇女具有较低面积的骨密度,但是前者髋部前臂骨折的发生率却较低(7)。据推测,在较小的骨头中,较大的皮质密度和较厚的骨小梁可以补偿较少的骨小梁。这样看来,骨密度和骨骼微细结构在骨折脆性方面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然而,在一项2005-2006年全国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此调查未含有华华裔美国妇女)中,关于骨折发生率与骨密度的数据报告显示,非洲裔美国妇女骨密度最高,墨西哥裔美国妇女次之,白人美国妇女骨密度最低(8)。

【骨生理】

骨是一个动态的组织。在童年或青春期获得的骨量占了成人骨量的90%。一个女孩的峰值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遗传因素(60-80%)影响的(9),但环境、健康以及生活方式等对达到峰值骨量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大多数骨骼的生长和骨矿物含量发生在身高增长最快的前后2-4年内。报道女性身高增长最快的平均年龄为11.8±1.0岁,男性为13.5±1.0岁。最近的一项纵向多队列研究发现,中产阶级的白人女性和男性出现最终峰值骨量的年龄分别为19岁和20.5岁。在最峰值骨量的年龄之后,骨矿物质含量没有显著增加(10)。其他研究还报道了在青春期后期(11-13岁)有较早的峰值骨量。这些研究强调了青春期是骨骼健康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们也提供了一个关于骨量峰值的出现比先前报道更早一些的强有力的支持。因此认为峰值骨量与日后生活的骨折风险相关。

在成人期,骨的重建和修复是通过破骨细胞重吸收和成骨细胞成骨这个过程来实现的。在年轻的成年人中,骨矿物质含量的得失是很少的。在中年的时候,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骨的重吸收多于成骨,从而导致骨矿物质的丢失。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的丢失率主要受遗传因素,内源性的雌激素水平和其他因素等调控。对于女性来讲,骨质丢失最快的时间与绝经期体内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相关,这种快速骨丢失开始于绝经期的前一年,大约持续3年。在这段时间内,股骨颈与腰椎的骨丢失量分别为6%和7% (15)。

所有的性激素在成年人骨的发展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且复杂的作用。在青春期,激素的活性增加了骨的矿物化,从而导致骨骼更加强壮,减少了青春期前儿童骨折的高发率。不管对女性还是男性来讲,雌激素对于骨骼的健康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女性因更年期雌激素水平的急速下降而引发的时间-限制性的快速骨丢失,这种情况在男性中并不存在。尽管有认为为绝经期骨密度的丢失是病理的,但也有认为是生理性的。一些研究者发现,在青春期,女孩比男孩每瘦体重获得更多的骨矿物含量(16)。据推测,这种过度的骨储存将作为孕期和哺乳期的一个储备。

在许多情况下,成年人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与骨密度的丢失有关,主要包括:厌食症、哺乳、绝经、性腺功能减退症、长效醋酸甲基孕酮DMPA的长期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和芳香酶抑制剂等。雌激素产生的减少引起骨质的流失这个理论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研究领域多年来占据着主导地位。近来有学者提出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仅仅是骨质疏松症的部分病理生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加,活性氧随之增加,活性氧的增加在骨的重吸收率增加与骨的成骨发生率减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7)。

体育活动,充足的营养以及身体健康对骨的健康也非常必要(18, 19)。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锻炼在某种程度上调节了骨的几何构型,不仅仅增加了骨密度,而且更增加了骨的强度,因此而带来的益处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20, 21)。最有效的一种锻炼方式尚未确定(22)。然而,一项Cochrane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负重,抗阻练习和有氧运动对脊椎骨密度(没有骨折数据)有利,行走对髋部骨密度有利(22)。

下面两种营养成分对骨骼质量尤为重要:(1)维生素D;(2)钙。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骨质柔软,骨矿化不良,结果导致小儿佝偻病和成年人骨软化症。长期的钙缺乏将会导致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在美国,骨密度测定是被广为推荐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方法。腰椎和髋部的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XA)是首选的方法。虽然外围部位如手腕和脚跟可以预测骨质疏松和骨折,但它们不适合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因为骨密度丢失率在身体各个部位不同,测量最关注的部位(如髋部和脊柱)可以提供特定部位骨折的最佳预测。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通过DXA扫描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这是唯一被批准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方法。患者的骨密度(最好是股骨颈、整个胯部和脊柱)与年轻健康的女性队列的平均骨密度的比值,即为T值。T值分为正常、低骨量(以前称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见表1)。股骨颈、整个髋部和脊柱的任何一个T值小于或等于-2.5,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Z值,有时候也包括在报告中,是指患者的骨密度与同年龄组妇女的骨密度比值。只有T可以用来诊断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Z值只有当一个妇女的骨密度显著低于她的同辈群体时才有用。

其他骨密度技术可以用于预测骨折风险,但WHO分类并不适用于这些系统。外周DXA测定仪可以用于在脚后跟,手指,或手腕。定量超声骨密度测量仪没有辐射,因为此技术涉及使用宽带超声衰减或声速得出一个骨的骨化测量。常见的测量部位有脚跟,膝盖骨,胫骨。外周部位测量不能用来监测治疗。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测量骨小梁和骨皮质的体积骨密度,不是在脊椎和髋部就是在外周的前臂或胫骨,但是这种方法会有大量的辐射。

椎骨骨折的评估涉及到横向脊柱成像,可以通过腰椎测定密度仪来呈现。做这个测试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指导临床管理,早先没有发现诊断椎骨骨折,将会影响治疗的建议。有理由对具有椎体骨折或脆性骨折病史的高危妇女进行治疗,即使她的T值没有小于-2.5.

如果有一个高危女性有低创伤性骨折的病史,即使缺乏成像,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断也应该成立(23)。低创伤性骨折指大多数人不会引起骨折的情况,例如, 打开窗户或是从站立姿势发生的摔倒引起的椎骨骨折。这些例子有别于从梯子摔下来或车祸等导致的更高级的创伤。

【骨转换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是骨吸收(脱氧吡啶啉,I型胶原N和 C-末端前肽)和骨形成(骨钙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和与骨基质合成相关的I型原胶原N-端前肽)的代谢产物。他们可以通过尿液或血清检测,从而判断骨转换的高低状态。骨转化标志物升高,表明骨转换处于高水平状态,骨折发生的风险较大。骨转换标志物已经被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临床试验,来检测人群对治疗的反应。根据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发生早于骨密度的变化,来确定治疗的效果出现得更快。因为每个

人一天的不同时刻或每一天的骨转换标志物水平不同,使用骨代谢标志物监测个体的变化更具有挑战性。骨转换标志物不仅不能用来诊断骨质疏松症,而且对于监测患者依从性的作用也一直备受怀疑(24)。

【骨折风险评估工具】

FRAX是WHO推荐的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它是用来预测受试者未来10年由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骨折发生的概率。并且已被11个不同的队列研究证实有效(25)。FRAX临床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脆性骨折史、父母髋关节病史、目前吸烟情况、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每天服用大于或等于5mg的泼尼松龙,并持续使用3个月)、每天饮酒大于或等于3单位(约3杯)、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疾病。将各国骨折数据纳入工具中,对性别与种族不同的国家,结果也是特定的。在美国,当一个病人的骨密度值在低骨量(骨量减少)范围内的时候,将普遍应用FRAX辅助工具,以协助决定是否开始治疗,只有当病人的骨密度在骨量减少范围内的时候,DXA报告建议包括FRAX 的骨折风险的的得分。如果未来10年髋部骨折风险为3%或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为20%(指前臂、髋、肩膀、脊柱)或同时具备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治疗。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管有无股骨颈的骨密度的评分,骨折风险评估工具都是有效的。

FRAX的使用不是没有限制的。它对大于40岁的女性是有效的,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M建议将它应用于绝经后、目前没有接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T值显示低骨量和既往无髋部或脊椎骨折的妇女。另一个限制是分类变量的使用,分类变量的效应被认为与暴露的程度相关(比如,饮酒、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吸烟和既往骨折的次数)。脊柱骨密度和摔倒的病史均不纳入模型。受这些因素影响的女性其骨折风险评分可能评估不足。对于正在服用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女性来讲,骨折风险评估工具是无效的(26)。

经过DXA扫描未达到骨质疏松症的患者,FRAX可能是一个有用的工具。FRAX病人可以通过按最少的指示完成,或当病人在办公室的时候,一名工作人员也可以执行。如果得到证实有骨质疏松症、跌倒和骨折的风险,那么就可以提前预防,使风险降到最低。

【治疗】

在开始治疗之前,重要的是要考虑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性(见表2)。如果一个相对年轻的绝经后妇女或骨密度比实际年龄低的人发生骨折(比如,Z值低于正常同龄组,那么建议检查下有无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关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讨论不在该公告的范围。在框1中有评估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最早方法。如果情况不明,则转诊给骨质疏松症专家是最好的选择。根据作用的基本机制,治疗方法大致分为抗骨吸收或抗合成代谢。。在表3中可以看到很多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选择。

表2引起或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条件,疾病或药物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Clinician’s Guide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pages 6-8, 2010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Washington, DC 20037. All rights reserved. Modified from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Bone Health and Osteoporosis: A Report of theSurgeon General. Rockville, MD: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ffice of the Surgeon General;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表3政府批准的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

Modified from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Government-approved drugs for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Mayfield Heights(OH): NAMS; 2012. Available at

https://www.360docs.net/doc/c59226625.html,/otcharts.pdf. Retrieved July 27, 2012.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双膦酸盐类】

阿屈膦酸盐属于抗骨吸收类药物,从1995年,阿屈膦酸盐被批准以来,双膦酸盐一直处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领先地位。在美国,被批准的四种双膦酸盐包括:阿屈膦酸盐,利塞膦酸盐,伊班膦酸盐,唑来膦酸盐。在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中已被广泛研究,并已证明其抗骨折的益处(27-31)。所有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显著降低了35-65%的椎骨骨折。利塞膦酸盐减低非椎骨骨折的发生,而阿屈膦酸盐和唑来膦酸盐显著降低了髋部骨折发生。这些药物属于抗骨吸收药物,因为其作用的机制是抑制破骨细胞重吸收。抑制破骨细胞重吸收导致成骨细胞成骨的减少,但最终结果是增加了骨密度和减少了骨转化。

双膦酸盐在亲和力,剂量频率,给药途径方面均不同(见表3)。为了便于吸收和预防食道损伤,大多数口服双磷酸盐为空腹,用一大杯水来服用。并告知患者服用完毕后静坐或站立30-60分钟以避免引起食管反流。阿仑膦酸盐的一种缓释剂服用时可以不用注意姿势。

停药后药效的持续时间可能不同。阿屈膦酸盐治疗5年后停药,导致5年内骨代谢标志物含量在基线水平以下,此期间骨密度处于稳定或缓慢下降状态(32-34)。利塞膦酸盐治疗2年后停药,在停药后的第一年骨密度丢失显著(35)。

唑来膦酸盐禁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或肌酐清除率小于等于35 mL/min 者。患者在使用唑来膦酸盐前应该进行肾脏疾病筛查,因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输液后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在产品信息表中应注意注明使用这类药物时,应进行肾功能检查。在使用这类药物的同时应该纠正低钙血症。

双膦酸盐的其他副作用包括肌肉骨骼疼痛,胃肠道刺激和食管溃疡。经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双膦酸盐的潜在风险包括颚骨坏死,癫痫发作,非典型股骨干骨折和食道癌。但是因为缺乏在一般人群中这些副作用发生率的数据,这些副作用的真实风险还难确定。尽管使用双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导致颚骨坏死的病例报道非常罕见(36),但是在那些正在接受大剂量静脉注射双膦酸盐的癌症拔牙者中却很常见。(37)。因牙科手术不需停止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然而,如果患者愿意为牙科手术临时停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这并没有什么坏处。只要给予足够长的疗程即可。

【部分雌激素激动剂/拮抗剂】

雷洛昔芬是被批准用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部分雌激素激动剂/拮抗剂分类中的第一个药物(也被称作是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这类药物是抗骨吸收的。雷洛昔芬已被证明可以降低椎骨骨折的发生,此外雷洛昔芬还可以降低绝经并伴有骨质疏松症的妇女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同时也可以降低绝经后有高风险浸润性乳腺癌妇女乳腺癌的发生。

雷洛昔芬的副作用包括深静脉栓塞,腿痛性痉挛(腿抽筋),中风死亡(不增加中风的风险)。当决定使用这类药时,应仔细了解并权衡中风的病史。近绝经的妇女在开始使用药物治疗后可能会出现一个短暂的血管舒缩症状。

考虑到这个药物的风险-效益(椎骨骨折效益,乳腺癌效益,未成文的髋部骨折效益,血栓形成的风险,死于中风的风险),对于较年轻的绝经并伴有骨质疏松症的女性尤为适合,因为这些女性有较低的髋部骨折和中风风险,并且这部分人群关注乳腺癌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这个分类中的其他药物(巴多昔芬,拉索昔芬,奥培米芬)尚在研究当中。他莫昔芬对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有一定的好处,但尚未被批准。

【地舒单抗】

地舒单抗,一种抗骨吸收治疗药物,是一种核因子-κB配体的受体活化因子的单克隆抗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的配体结合到破骨细胞表面的核因子-κB的受体活化因子,从而促进破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抗体却阻断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了骨质的吸收,增加了骨密度(38,39)。地舒单抗是2010年被批准用于治疗绝经后伴有高风险骨折的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研究表明地舒单抗分别降低了68%的椎骨骨折和40%的髋部骨折(39)。地舒单抗每6个月皮下注射一次。在临床试验中发现使用地舒单抗治疗有较高的感染发生率,需要住院进一步治疗。然而关于免疫系统的抑制从而会导致癌症的发生增加还没有得到证实。

【降钙素】

鲑降钙素,抗骨吸收药物,可采用喷鼻剂和皮下注射。已经显示它可以降低椎骨骨折和椎骨骨折伴有的骨痛(40, 41)。与其他药物相比,降钙素治疗的骨折下降率并不明显,在早期绝经的女性中也未显示。女性绝经后5年才可以使用。副作用包括皮下注射引起的潮红、恶心和喷鼻剂引起的局部刺激。

【甲状旁腺激素】

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PTH)1-34(特立帕肽)和PTH 1-84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的骨合成代谢药物。后者在欧洲被批准,但是没有被美国批准。甲状旁腺激素增加了骨小梁的大小和连接,从而改善骨微结构和几何结构。给药途径是每天皮下注射。老鼠实验研究发现,大剂量使用甲状旁腺激素会增加骨肉瘤的发生率,因此治疗期限为2年。由于这一发现,建议特立帕肽不能用于有骨转移的Paget骨病或有骨骼放疗照射的妇女中。副作用包括恶心、头晕、肌肉痉挛,和偶发的高钙血症。椎骨和非椎骨骨折均下降(42)。PTH停药后,骨矿物质含量迅速下降。研究显示,PHT停药后,加用抗骨吸收的药物非常重要(43, 44)。

【临床考虑和建议】

▲什么时候应该重视骨健康?

因为营养及生活方式对骨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不同年龄阶段(包括青春期及成人)的人群均应该重视骨的健康。营养不良(包括神经性厌食),不喜欢活动,吸烟都可能会阻止一个女孩达到他们的遗传的骨量峰值的潜力。适量饮酒不会对骨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但是每天饮酒超过或等于3个单位的酒精,骨折的风险就与饮酒的多少呈剂量相关(23)。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有益的吗?

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成人软骨病或儿童佝偻病,饮食中缺乏钙会导致骨矿物质含量下降。人群研究显示高钙摄入的地域骨折发生率比低钙摄入的地域低 (45, 46)。第三次全国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儿童期摄入较高的牛奶,成人后骨密度就会较高,骨折发生较少(47)。然而,未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骨骼的健康也有一定的益处。在正常青少年补钙的研究中发现补钙可以少量增加骨密度,但是当补钙停止后,骨密度就不会持续增加了。一项关于在儿科人群补钙的荟萃分析报道,补钙仅使手臂骨密度增加了约1.7% (48)。蛋白对于骨的健康也是必须的,据报道补充蛋白可以降低骨折的发生并促进年老患者骨折的愈合(49, 50)。

与营养不良对骨密度影响相同,不活动或缺乏体育锻炼均可以导致骨矿物质的流失。运动可能会增加特定部位的骨密度,这取决于运动的类型。当停止锻炼后,骨因此得到的益处会部分或全部流失。一项循证医学报告显示,坚持快走可能是人群研究显示高钙摄入的地域骨折发生率比低钙摄入的地域低的最好的养生之道。但长期随访和骨折数据尚缺乏(22)。

▲目前关于维生素D和钙补充的指南是什么?

2011年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的报告在原来的基础上对维生素D和钙补充的标准降低了。目前钙的推荐摄入量因年龄不同每天1000mg到1300mg不等,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在70岁以前为每天600IU,70岁以后为每天800IU(见表4)(51)。

表4 IOM推荐的钙及维生素D的每天摄入量

Data from Institute of Medicine.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calcium, vitamin D.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1.

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建议血清中维生素D的水平在20 ng/mL (50 nmol/L)对骨骼健康有益,因为该水平覆盖了97.5%的人群的需求。不推荐常规行维生素D水平的监测。对于维生素缺乏的高风险个体,比如因某种疾病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和服用某种药物影响维生素D 的水平的患者,推荐行维生素D的监测(52)。

在绝经后的白人妇女中,与较低水平相比,维生素D水平在30 ng/mL以上与骨折发生的下降率相关,然而,在同样的研究中,非裔美国人维生素D的较高水平与骨折发生率增加有关(53)。另外一项关于年老妇女(年龄在70岁以上)每年摄入500,000 IU维生素D3的研究显示,接受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的患者增加了发生跌倒和骨折的风险(54)。现在出现了一个新兴证据,即与维生素D水平相关的风险的U形曲线. 无论是低水平还是高水平看起来都可能带来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跌倒,骨折和各种原因死亡(51)。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建议青少年和成年人维生素D的上限摄入量为每天4000 IU。

钙的大剂量摄入也有风险。2009年一项含有11个研究的循证医学报告显示,钙的大剂量摄入在统计学上显著增加了肾结石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相对危险度,1.16,95%可信区间为1.02-1.33)(55),关于钙的补充与冠状动脉钙化和冠状动脉事件是否相关还处在争论当中。在一个用来评估钙的补充对骨的效应的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的二级分析显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增加的趋势(56)作者对妇女健康协会中没有随机补钙的参加者的数据再分析后发现,随机补钙的妇女在统计学上心血管事件显著增加 (57)。作者们建议,膳食钙来源比补充的钙质更安全。其他的报告,包括荟萃分析,都显示钙剂补充对心血管系统任何无利或甚至有害的影响,还处在争论中(58, 59)。

▲大豆异黄酮对骨密度有益吗?

关于大豆异黄酮补充的研究结果不一,一些认为对骨密度有益,而一些则相反。目前还没有大豆异黄酮对骨折发生率的前瞻性研究。两个比较大的关于大豆异黄酮的综述,显示大豆异黄酮的补充对骨密度的影响不大(60, 61)。

▲什么时候应该开始行骨密度筛查?

所有要指南都指出女性DXA筛查应该在65岁开始(23, 62-66)。大多数指南也赞成对于一些绝经后但未满65岁并且有其他骨折风险的女性选择性进行DXA筛查(见框2)。另外,FRAX可用于年龄小于65岁的女性,从而判断她们是否需要行DXA扫描(65)。一个65岁没有骨折危险因素的白人妇女被发现有骨折的风险,因此建议FRAX检查显示的重要部位

骨质疏松性骨折10年的风险为9.3%的妇女也应该行DXA检查。刚绝经的妇女的常规筛查是不推荐的,也不推荐筛查的“基线”(参见图2)。

在治疗开始后1年或2年后行DXA扫描来评估治疗的效果。如果骨密度改善或稳定(无明显改变),通常没必要在无新的骨折风险出现前重复检查DXA (67)。但一般在治疗开始后的前2年不应该进行DXA筛查,因为治疗药物往往需要18-24个月的时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变化。

尽管甲羟孕酮的使用与骨密度丢失有关,但目前的证据显示在停用甲羟孕酮后脊柱部分或全部骨密度恢复,髋部至少部分骨密度恢复。在使用甲羟孕酮时,医师不能只进行骨密度监测,因为使用甲羟孕酮在短期内明显丢失的骨密度可能会恢复,并且在以后几年的使用中,青少年或成年人也不可能有骨折的风险。

▲推荐什么时候开始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所有主要的指南均指出,当一个女性骨密度T值低于或等于-2.5,建议开始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对于一个骨量减少女性(即T值在-2.5到之-1间),建议FRAX检查从而决定是否行进一步治疗。当一个女性行FRAX检查显示主要部位骨质疏松骨折的10年风险等于或大于20%或髋部骨折风险超过或等于3%,建议行药物治疗。如果一个女性有低创伤性骨折(尤其是脊柱或髋部骨折),即使DXA报告显示无骨质疏松症,也建议治疗(见图2)。

★脆性骨折是指尽管DXA未显示骨质疏松,但有治疗的指征

图 2. 绝经后妇女预防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和治疗。(绝经后妇女的筛查和治疗一般是针对有相关疾病、条件或使骨折风险增加的药物使用史的女性)

▲什么生活方式和环境调整可以降低骨折风险?

建议有骨质疏松症或有高风险骨质疏松症的妇女,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降低骨量减少的风险和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建议包括进行负重练习和肌肉加强锻炼,以减少骨折和跌倒的风险,服用适量的维生素D和钙片,戒烟,避免二手烟,减少酒精的摄入量,并采取防摔倒策略。防止跌倒,

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的物理性能的组合和环境的安全最大化。对个人而言,应重视改善或维持肌肉力量,平衡和视力。应仔细审查药物,注意低血压,眩晕,意识模糊的潜在副作用。鞋类及服装不应该造成绊倒的危险。当有残疾的时候,强烈建议使用拐杖或助行器。在房子周围有一份可以提高安全的清单是有帮助的(见框3).

▲对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选择哪种更好呢?

双磷酸盐类药物通常被认为是一线治疗药物,但对较年轻的绝经后妇女,正如先前所述,雷洛昔芬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第一选择。一位妇女在她60岁的时候可以从雷洛昔芬过渡到另一个药物治疗,如双膦酸盐。这种方法减少了双膦酸盐使用的持续时间,同时也可防止骨质疏松症和乳腺癌。

患者可以自行通过一定途径或保险支付来选择双磷酸盐类药物。有胃肠道的问题或服用口服制剂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患者,使用肠外双膦酸酯可能会更适合。考虑到患者的依从性问题,每年注射唑来膦酸可能是首选。

地舒单抗对于有骨折高风险的女性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6个月皮下注射一次可能会吸引部分患者。特立帕肽通常用于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和有骨折病史的患者。需要考虑的就是它每天一次的皮下注射和成本问题。特立帕肽治疗的期限是24月。降钙素是经过批准的药物治疗,但较其他可选择的药物数据资料少。当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时,降钙素可用于不是很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

一般不推荐联合治疗。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骨密度,但目前无降低骨折的数据资料。使用两个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副作用和成本均比使用一种药物高。前面提到的药物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许多选择。

▲双磷酸盐治疗有最长期限吗?

目前使用双膦酸盐的持续时间是否应该有一个期限还不清楚。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一个专家小组审查了治疗中断(药物期限)和治疗持续时间的问题,并建议关于药物的使用期限标签应该非常具体。在实践中,尽管缺乏证据或标签指导,似乎有开始药物治疗5-10年后中断的趋势。这里有一种方法可以尽量减少长期使用在双膦酸盐治疗的方法,对于需要治疗的50岁妇女,在没有药物的禁忌症的前提下可以使用雌激素激动剂/拮抗剂,她们60岁时髋部骨折的风险和静脉血栓也开始增加,可以使用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另外,如果首先使用了双膦酸盐药物,5-10年后,患者可以转换到一种完全不同种类药物,比如地舒单抗,尽管有使用这类药物会导致非典型骨折和颚骨坏死的报道。

▲激素替代疗法的作用是什么?

激素治疗(简称HT)不管是雌激素治疗(ET)还是雌孕激素联合治疗,正如前面所讨论的,对骨骼健康均有益。妇女健康协会提供的随机对照实验数据显示,不管是雌激素治疗(ET)还是雌孕激素联合治疗,髋部和脊柱骨折在统计学上明显下降了33-36%(68, 69)。这些数据使激素治疗成为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案的理由并不充分,因为FDA的指南指定骨质疏松症必须是通过DXA扫描或有骨质疏松骨折史为研究对象,而妇女健康协会的队列研究均不含有上述两个条件。

激素治疗已被批准用于预防有骨质疏松和骨折高风险的妇女。目前FDA已经批准了许多用于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从标准剂量到非常低剂量的雌二醇透皮贴剂(表 3)。激素对骨健康益处是与剂量相关的,目前推荐使用的低剂量激素治疗可能无法像过去高剂量激素治疗那样有效预防骨折。

决定激素治疗的期限是一个挑战,因为最近激素治疗指南规定激素使用要最低剂量,最短时间,尤其是当使用联合雌孕激素治疗时(70, 71)。目前的数据表明,联合雌孕激素疗法在在乳腺癌风险增加前可用3-5年(72)。因雌激素治疗可导致乳腺癌延迟出现(通过护士健康研究,大约需要15年时间)(73),所以在排除其他危险因素的前提下,雌激素治疗可持续较长一段时间(70)。因此,临床医生必须与病人密切合作,以确定哪些是她的最佳利益,因为激素治疗的风险在较年轻的绝经后妇女是最小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风险增加。

骨密度和骨折受益在停激素治疗1-2年后便消失(74,75)。为了保持适宜激素治疗所获得的益处,当停用激素治疗后,有必要使用另外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双磷酸盐类药物已被证明可以保持停用激素后的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74,76)。

▲大于65岁无骨质疏松症的妇女应该多久重复一次DXA扫描?

如果初始的骨密度报告表明骨量减少,应该行FRAX评估以确定是否有骨折高风险如果有的话,建议开始治疗。来自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数据表明,65岁以上骨密度正常或轻度骨质流失的妇女如果FRAX未显示有骨折高风险。(T值大于或等于-1.5),筛查间隔时间为15年,T值在-1.5到-1.99之间,筛查间隔为5年, T值在-2.0到-2.49(77)之间,筛查间隔为期1年。FRAX应每年使用,以监控年龄对骨折风险的重要作用。

▲如果一个患者在骨质疏松治疗期间出现骨密度丢失,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最初的评估应该确定是否有明显骨密度降低。每个DXA中心应定期测试设备和执行测试的技术人员来确定DXA的误差幅度。DXA报告应该指定一个信息或报告应明确指明,骨密度有一个显着的变化,以便临床医生在了解病人的骨丢失远远超过门诊的误差幅度。确定病人是否正确和连贯的服药,同样重要。接下来,应进行一个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评估(框1和表2)或转诊到专科医生。在治疗期间出现骨质丢失的一个共同原因是维生素D水平的缺乏(78)。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并不常见的其他原因是特发性高钙尿症和乳糜泻。

建议和结论的总结

下面的建议是基于良好且一致的科学证据(证据级别A):

▲治疗建议:

------ T值≤-2.5的妇女

------有低创伤骨折的妇女

------ 妇女-2.5≤T值≤-1,并且如果FRAX评分未来10年髋部骨折风险≥3%或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20%(指前臂、髋、肩膀、脊柱)或同时具备的时候

▲FDA批准的医学药物治疗:雷洛昔芬,双磷酸盐类药物,甲状旁腺素,地舒单抗,降钙素。

▲女性65岁后就应该进行骨密度筛查。对于年龄小于65岁的妇女,如果她们已经绝经并伴有其他明显骨质疏松或骨折的危险因素,也可以选择性进行DXA筛查。

下列建议和结论是基于有限的或不一致的科学证据(证据级别B):

▲在新的危险因素出现之前,DXA不应该比每2年筛查一次更频繁;

▲在新的危险因素出现之前,骨密度一旦确定稳定或改善,不应重复进行DXA监测。

▲应告知妇女以下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骨密度和骨折风险:吸烟,营养不良和减肥过度,负重和肌肉强化锻炼,防跌倒措施。

▲妇女应按照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的建议补充钙和维生素D。

以下的结论是主要是基于共识和专家的意见(证据级别C):

▲所有年龄段的女孩和妇女都应考虑生活方式对骨骼健康的影响,并且应给予她们相应的意见。

提议进行的测量

大于等于65岁的妇女建议采用DXA进行骨质疏松症的筛查。

参考文献:

骨质疏松诊治指南

骨质疏松诊治指南(2011年)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2011年3月 一、概述 一)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所致的骨质疏松症;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二)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随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社会老年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重要的健康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约1.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 2003-2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按调查估算全国2006年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患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 估计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率还会明显增长。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总和。 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时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是脊柱、髋部、前臂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性很大,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如发生髋部骨折后的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者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质量明显下降。而且,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费用昂贵,造成沉重的家庭、社会和经济负担。 值得强调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防、可治的。尽早预防可避免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即使发生过骨折,只要采用适当合理的治疗仍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因此,普及骨质疏松知识,做到早期诊断、及时预测骨折风险并采取规范的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二、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有骨质疏松。 疼痛 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胸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腰椎骨折可能会改变腹部解剖结构,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和过早饱胀感等。 骨折 脆性骨折是指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如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三、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和风险评估 (一)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1 固有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发生的骨折,该骨折累计脊柱时,称为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脊柱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发部位。(附:诊疗流程与诊疗指南、PVP技术规范) 一、OVF诊疗流程

二.OVF诊治指南 (一)临床特点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 1. 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 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

骨质疏松诊疗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 一、概述 (一)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但多见和年性。骨质疏松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年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本指南仅涉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二)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的重要健康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1.73亿,是世界上老年

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2003年至2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按调查估算全国2006年在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北京等地区基于影像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妇女脊椎骨折的患病率为15%,相当于每7名50岁以上妇女中就有一位发生过脊椎骨折。近年来,我国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北京市髋部骨折发生率研究表明,用同样的美国人口作标化后1990~1992年间,北京市5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率在男性为 83/10万,女性为80/10万;而在2002~2006年间,此发生率分别增长为男性129/10万和女性229/10万。10年间,北京市5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率在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力口了42%和110%。预计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率还会明显增长。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13%)高于前列腺癌。 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脊椎、髋部和前臂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很大,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如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之内,死于各种合并症者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质量明显下降。

骨质疏松诊治指南

骨质疏松诊治指南(2011年) 转自日照仁爱风湿病医院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l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 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 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一、骨质疏松的危害 1、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2、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二、骨质疏松的症状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三、骨质疏松的诊断 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是:发生了脆性骨折及(或)骨密度低下,目前尚缺乏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手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 0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一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时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二、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一 ) 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二 ) 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人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三、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一 ) 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骨质疏松诊疗规范

骨质疏松症诊疗规范 1.概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所致的骨质疏松症;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2.病因病理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所致的骨质疏松症;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3.康复住院标准 因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的疼痛、运动功能下降,乃至发生骨折,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4.临床症状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有骨质疏松。 4.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4.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胸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腰椎骨折可能会改变腹部解剖结构,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和过早饱胀感等。 4.3骨折:脆性骨折是指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如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5.专科体征 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体征是脊柱弯曲变形,这些患者由于经常腰背疼痛,负重能力降低,双下肢乏力,因此身体多处于前倾状态,以减轻脊柱的负重。骨质疏松症患者还常常有椎体的压痛,多见于胸段、腰段椎体、钥关节外侧及胸廓,压痛部位常伴有叩击痛。如果骨质疏松症性骨折愈合欠佳,骨折两端骨折对位、对线不良,有可能发生肢体弯曲畸形。骨痛、骨骼畸形、体位异常及肢体乏力还可以导致思者体态及步态异常,活动协调性差等。 6.影像学 骨影像学检查和骨密度。 ①摄取病变部位的X线片 X线可以发现骨折以及其他病变,如骨关节炎、椎间盘疾病以及脊椎前移。骨质减少(低骨密度)摄片时可见骨透亮度增加,骨小梁减少及其间隙增宽,横行骨小梁消失,骨结构模糊,但通常需在骨量下降30%以上才能观察到。大体上可见椎

骨质疏松防治指南DOC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l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一、危险因素 1.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2.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二、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更新要点2017-03-16医默相通 3月11日,骨典演义--2017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网络直播会议在美丽的蓉城召开。众多顶级骨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指南的理解以及诊治经验的思考。本期我们邀请山西大医院刘强教授和吴斗教授对17年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介绍。 为了及时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策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措施,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本领域的专家对原有的指南(2008版)进行了更新。该版本指南与2008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相比,有以下更新要点。 1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定义的进一步完善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的骨折。“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指人体重心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与08版指南相比,新版本指南强调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症存在的情况下,局部骨组织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是骨强度下降的突出表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

2流行病学的更新 新版本补充了流行病学的最新资料。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报告:全球每3 秒钟发生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再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的4倍。 3影像学检查增加 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CT及MR检查外,新版本中增加了全身骨扫描(E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它适用于无法行MR检查或排除肿瘤骨转移等。 4更新诊疗流程图 新版本中首次提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流程图。对于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需先行血尿常规、钙、磷、碱性磷酸酶、影像学和骨密度等酌情检查项目,检验结果正常而影像学、骨密度等检查异常可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检验结果异常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肿瘤等;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继而进行骨折处理、骨折愈合评估,与此同时给予患者基础措施和药物治疗,药效评估,并强调对二次骨折的预防。 5常见骨质疏松骨折手术策略推荐与更新

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

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 程琛 19920102203330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据调查,骨质疏松症在我国状况堪忧,本文将对骨质疏松症的现状、预防和治疗进行简单介绍。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是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发病多缓慢个别较快,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 1、骨质疏松现状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而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发生在亚洲,绝大部分在我国。 据统计,我国60~69岁的老年女性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高达50%~70%,老年男性为30%。同样,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医疗费用也不容小视,北京地区2005年实际医疗费用支出为131亿,北京每年仅50岁以上新发骨松性骨折病人数超过1.7万,北京每年因骨质疏松骨折增加医疗费用超过5.1亿。专家认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 但是一项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的治疗情况与患病率却继而相反。专家指出,我国骨质疏松患者危害之所以如此大大,其原因与这种对于骨质疏松治疗的忽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据显示,骨质疏松症在50岁以上妇女中的患病率约为1/3,80岁以上妇女患病比例超过2/3。许多人把骨质疏松作为一种年老的必然表现而未予重视,其中3/4的骨质疏松患者从未就医。 2、骨质疏松的预防

骨质疏松预防指南

骨质疏松防治指南 Gloria Zhang(MD, MPH),病理医生,专注于乳腺和妇科肿瘤。目前就职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 骨质疏松是很普遍的问题。据估计,大约有1000万美国人患有骨质疏症,另外有3400万人骨密度低下。每年有大约两百万例跟骨质疏松有关的骨折,其中70% 发生在女性。 骨质疏松的后果也远比人们想象的严重:20% 的老年人在骨折后的一年内死亡,50%的人从此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幸运的是,你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如果已经患有骨质疏松,早期发现和适当治疗可以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展,预防骨折。 这一期文章,以克利夫兰诊所的《骨质疏松患者指南》为基础,参考补充了其它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增加你对骨质疏松的了解,帮助你和医生一起选择最适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我们的骨头 我们的骨头外面是一层坚硬的壳,包裹着里面的骨小梁(一种海绵状的骨组织)。健康骨骼的内部结构类似海绵,除了支持身体和保护重要器官之外,骨头还储存钙等矿物质。骨骼是我们身体里最大的钙仓,90%以上的钙储存在这里。 我们的骨头处在不断的重塑的过程中,分解旧的,生成新的,来供应身体的需要,修复受损的部分,保持骨骼的强壮。在25到30岁之前,新生的骨组织超过分解掉的骨组织。而在更年期妇女中,骨骼的分解则超过了生成,导致骨质丢失。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骨质更是加速地丢失。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让我们的骨骼变得脆弱的疾病。虽然我们不知道引起骨质疏松症的确切原因,但是我们知道它的发展进程。当骨质疏松症发生时,骨骼的内部结构变得脆弱,骨头的质量和力量都被削弱,很容易导致突然和意外的骨折。 下面这张图中的圆圈里,从左到右,依次为正常,骨密度低下,骨质疏松和严重骨质疏松的骨头。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女性骨质丢失的速度在绝经期后加快。虽然50岁以上的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最大,但是这种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 这些都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年龄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易在老年人中发生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绝经后妇女发病率高达30%~50%。其显著特点是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尤以髋部病理性骨折及其并发症对老年人的威胁最严重,其死亡率达20%、致残率达50%。如果能及时对骨质疏松做出论断并加以防治,骨折的发生率将会大大减少,并能防止进一步骨折。 二、定义 无论男女,一般从35岁开始,骨组织中的骨量退逐渐减少。这种非病理性的骨量减少称为骨贫或骨质缺乏。如果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骨量迅速丢失,导致全身骨量减少,骨皮质变薄,小梁骨减少、变形、变细、排列紊乱,骨骼缺钙,质地疏松脆弱,出现骨痛等症状,且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即称骨质疏松症。

三、分类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和成人型骨质疏松症。其中成人型骨质疏松症又分为Ⅰ型(高转换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绝经~70岁);Ⅱ型(低转换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由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胃肠道疾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引起,也可继发于某些药物和长期不活动(废用性)。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女性多在绝经后20年以上,男性大多在60岁以上发生,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女:男约为2∶1。骨丢失类型为小梁骨和皮质骨,骨折多在脊椎(多发楔型)和髋骨(股骨颈、大粗隆)等部位发生。 四、病因及发病机制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与内分泌紊乱、钙摄入及吸收不足和运动负荷减少有关。

2017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中常见却易被忽视的疾病,危害巨大。从2006年到2011年,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历经两版面世,为指导、规范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随着骨质疏松症的诊疗理念、药物不断发展,指南的更新呼之欲出。 睽违6年,2017《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终于问世。与旧版指南相比,新指南在理论内容上更完善,在实际操作中更实用,如一座崭新的灯塔,照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之路。 纵观新指南,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作出更新—— 1流行病学:防治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新指南引用的最新流调数据令人忧心: 2006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近7000万,骨量减少者已超过2亿人,目前估测我国患者人数已远超过以上数字。 2015年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约为269万例次,2035年约为483万例次,到2050年约达599万例次,其医疗费用将分别高达720 亿元、1320亿元和 1630亿元。另一方面,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仅为2/3左右,接受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者尚不足 1/4。笔者深有体会的是,在基层医院,受检测设备、药品等因素影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率极低,防治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2发病机制: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失衡 新指南首次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进行阐明,弥补了旧版指南的不足。简单来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疾病,骨转换失衡,即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失衡是其的主要发生机制。新指南使用了下面这张图(图1),对发病机制作出高度概括,便于理解记忆: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更新要点 2017-03-16医默相通 3月11日,骨典演义--2017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网络直播会议在美丽的蓉城召开。众多顶级骨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指南的理解以及诊治经验的思考。本期我们邀请山西大医院刘强教授和吴斗教授对17 年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介绍。 为了及时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策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措施,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本领域的专家对原有的指南(2008版)进行了更新。该版本指南与2008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相比,有以下更新要点。 1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定义的进一步完善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 的骨折。“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指人体重心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与08版指南相比,新版本 指南强调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症存在的情况下,局部骨组织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是骨强度下降的突出表 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 2流行病学的更新 新版本补充了流行病学的最新资料。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报 告:全球每3 秒钟发生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 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再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的4 倍。 3影像学检查增加 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CT及MR检查外,新版本中增加了全身骨扫描(E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中的 应用,它适用于无法行MR检查或排除肿瘤骨转移等。 4更新诊疗流程图 新版本中首次提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流程图。对于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需先行血尿常规、钙、磷、 碱性磷酸酶、影像学和骨密度等酌情检查项目,检验结果正常而影像学、骨密度等检查异常可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 检验结果异常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肿瘤等;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继而进行骨折处理、骨折愈合评估,与此同时给 予患者基础措施和药物治疗,药效评估,并强调对二次骨折的预防。 5常见骨质疏松骨折手术策略推荐与更新 1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骨质疏松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贾培红 一、骨质疏松症的分类及类型 (一)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1 、 I 型 也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特征为女性 50 岁绝经后快速的骨丢失。 2 、 II 型 也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要特征为 65 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年龄增大,开始呈现出骨质疏松,骨折明显增多。如为老年女性,可同时合并有 I 型和 II 型的骨质疏松。 (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1 、药物诱发 如糖皮质激素或甲状腺激素的过量使用,骨质疏松的风险会增大。 2 、疾病诱发 甲状旁腺、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糖尿病等疾病都可诱发继发性骨质疏松。 (三)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和遗传关系密切,多见于青少年,原因不明。 二、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症 (一)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为一种继发性骨质疏松 许多疾病与骨质疏松症相关,并且提高了骨折发生的危险。包括遗传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胃肠道疾病、营养性疾病、药物等以及各种常见的慢性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如充血性心衰、终末期肾病和酒精中毒。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糖尿病在人体骨骼系统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眼睛病变、心血管病变等,其中骨质疏松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 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三) 1 型糖尿病与低骨密度密切相关 低骨密度是 1 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的并发症, 1 型糖尿病患者的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起着重要作用,病程 5 年以上者骨密度明显降低。 (四) 1 型糖尿病与骨质疏松 1 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和骨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高达 48 % ~ 7 2 % ;患 1 型糖尿病女性骨折的患病率是非糖尿病妇女的 12. 25 倍。 (五) II 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主要易患因素 1 、年龄大 2 、病程长 3 、女性 4 、血糖紊乱 5 、低 BMI 6 、慢性并发症(如肾病和视网膜病变) (六) II 型糖尿病与骨质疏松 II 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约为 20% ~ 60% ,骨折发生为无糖尿病患者的1.7 ~ 1.8 倍。 (七)糖尿病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 1 、视觉相对因素 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 3 、白内障晚期 4 、视网膜病的激光治疗 5 、发生低血糖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2011年3月 一、概述 (一)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所致的骨质疏松症;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二)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随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社会老年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重要的健康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约1. 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2003-2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 7%,男性为14.4%。6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按调查估算全国2006年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患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 估计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率还会明显增长。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总和。 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时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是脊柱、髋部、前臂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性很大,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如发生髋部骨折后的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者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质量明显下降。而且,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费用昂贵,造成沉重的家庭、社会和经济负担。 值得强调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防、可治的。尽早预防可避免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即使发生过骨折,只要采用适当合理的治疗仍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因此,普及骨质疏松知识,做到早期诊断、及时预测骨折风险并采取规范的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二、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有骨质疏松。 疼痛

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一、危险因素 1.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解放军452医院骨科檀臻炜 2.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二、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三、诊断 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是:发生了脆性骨折及(或)骨密

度低下,目前尚缺乏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手段。 1.脆性骨折:是骨强度下降的最终体现,有过脆性骨折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2.骨密度测定:骨矿密度(BMD)简称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骨密度仅能反映大约70%的骨强度。骨折发生的危险与低BMD 有关,若同时伴有其他危险因素会增加骨折的危险性。 (1)骨密度测定方法: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其测定值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金标准。其他骨密度检查方法如各种单光子(SPA)、单能X 线(SXA)、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等根据具体条件也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参考。 (2)诊断标准:建议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DXA 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降低1~2.5 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 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现在也通常用T-Score(T 值)表示,即T值≥-1.0为正常,-2.5<T值<-1.0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测定部位的骨矿密度对预测该部位的骨折风险价值最大,如髋部骨折危险用髋部骨密度预测最有意义。DXA骨密度测定值受骨组织退变、损伤、软组织异位钙化和成分变化以及体位差异等影响会产生一定偏差,也受仪器的精确度及操作的规范程度影响。因此,应用DXA测定骨密度要严格按照质量控制要求(参考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的共识意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OP和继发性OP,原发性OP 除特发性外,分为I型和II型,I型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高转换型,主要原因为雌性激素缺乏;II 型又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为低转换型,由于年龄的老化。 1.原发性特发性:幼年型成年型经绝期老年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指主要由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落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常于绝经后5~l0年发病,属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其特征是全身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以至骨脆性增高,易于骨折,使妇女的残废率和死亡率增加,其治疗机理主要在于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提高绝经后妇女体内性激素水平,抑制骨吸收,并通过对机体的全身性、多环节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 型):老年人肾脏虚衰,三焦气化不利;或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气虚无力行血;或脾虚湿盛;或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寒凝筋脉等均可导致瘀血痰浊痹阻筋脉,致筋骨失养;同时,痰瘀还可导致肾虚的产生及进一步衰竭,从而诱发或加重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产生。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以补肾(温补肾阳,填补肾精)为主,并在补肾的基础上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采取健脾益气、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温化寒湿等法。

2.继发性继发性OP是继发于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或继发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肾小管性酸中毒、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 .内分泌性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妊娠哺乳 .营养性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 .遗传性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 .肝脏病 .肾脏病慢性肾炎血液透析 .药物皮质类固醇抗癫痛药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肝素等 .废用性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太空飞行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Sudecks肌萎汐伤后肌萎缩)等.胃肠性吸收不良胃切除 .类风湿性关节炎 .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Mast-Cell病等 .其他原因吸烟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 骨的生长期:受精至20~25岁 平衡期:20~25稳定期,35~40岁骨吸收与骨生成平衡 骨衰老下降期:35岁以后开始衰老,骨量下降。妇女绝

骨质疏松治疗指南简易版

骨质疏松治疗指南简易版 定义: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 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 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女性绝经后 5 ~10 年内; 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 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注:骨量是指是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骨矿物质(钙、磷等)和骨基质(骨胶原、蛋白质、无机盐等等)]含量。骨量是用来代表骨骼的健康情况。) 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 [7],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后者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1. 不可控因素主要有种族( 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白种人高于黄种人,而黄种人高于黑种人) 、老龄化、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2. 可控因素不健康生活方式: 包括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过多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钙和/ 或维生素D 缺乏、高钠饮食、体质量过低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 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肾脏及心肺疾病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4. 跌倒及其危险因素跌倒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跌倒的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 风险评估工具: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建议F RAX 预测的髋部骨折概率≥3%或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20%时,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建议给予治疗。 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1、疼痛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疼痛通常在翻身时、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并可能伴有肌肉痉挛,甚至活动受限;2、脊柱变形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3、骨折脆性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4、对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主要的心理异常包括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老年患者自主生活能力下降,以及骨折后缺少与外界接触和交流。 诊断:确定是否为骨质疏松症和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1. 基于骨密度测定的诊断骨密度值降低1 ~2. 5 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 或低骨量);降低等于和超过2. 5 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2. 基于脆性骨折的诊断如髋部或椎体发生脆性骨折,不依赖于骨密度测定,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发生的脆性骨折,即使骨密度测定显示低骨量( -2. 5 <T-值<-1. 0) ,也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鉴别诊断:鉴别的病因:1.主要包括:影响骨代谢的内分泌疾病(甲状旁腺疾病、性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和甲状腺疾病等) ,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影响钙和维生素 D 吸收和代谢的消化系统和肾脏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疾病,多种先天和 获得性骨代谢异常疾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影响骨代谢药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