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诸葛亮形象

浅谈诸葛亮形象
浅谈诸葛亮形象

浅谈诸葛亮形象

中文系0936 林静 17号

摘要: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仅是足智多谋、聪明睿智的“智绝”,也是谦虚谨慎、沉着果敢、鞠躬尽瘁的“贤相”,真可谓是“忠贞千古在,捐躯报圣明”。

关键词:诸葛亮才智贤相忠贞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罗贯中以深情的笔调,赞美和鞭挞了他所爱曾的人物。诸葛亮就是他高度赞美的人物之一。诸葛亮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高瞻远瞩,励精图治,清正廉明,克己奉公,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受到蜀汉民众的尊崇,而且得到敌方的敬重。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雅、睿智、充满理想色彩和艺术魅力的诸葛亮形象,一个家喻户晓的光辉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聪明睿智的典型。在汉末众多的英雄当中,他只是一个年轻的后生,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博望坡,仅以几千人马,打败了曹操的十万精兵。在此后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经过了二十余年运筹帷幄,帮助刘备成就了一方霸业。他的聪明才智实在社会的实际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在各个军事集团的谋臣中,他看问题非常敏锐,有胆识,有谋略,随机应变。在决定刘蜀集团命运和三足鼎立局面的赤壁大战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是大放光彩。孙刘联盟的建立,由他一手促成;孙权抗曹的决心,由他使之坚定;周与导演的“群英会”、“蒋干盗书”,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被他一眼看穿;战役的关键决策——火攻计,由他与周瑜共同商定;而实行火攻计的决定性条件——东风,又由他巧妙“借”来。可以说,孙刘联盟在夺取胜利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在军事较量中,他总是知己知彼,重视掌握情报,善于调动对方,善于打心理战。

诸葛亮谦虚谨慎,沉着果敢,不愧为一代贤相和治军有术的军事家。在平定南方之后,四十八岁时上书北伐祁山、马谡自荐守街亭。在平定南方之后,四十八岁时上书北伐祁山、马谡自荐守街亭。诸葛亮强调街亭关系到北伐曹魏、占领长安的整个战局:“街亭虽小,干系重大。”(第95回)一再告诫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这是从进攻的角度告诫马谡。继而又说:“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这是强调防守的困难,以引起马谡的高度警惕。接着又周密部署,派老诚稳重又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将王平为马谡的助手,并一一交待。马谡与王平走后,又恐二人有失,派高翔屯扎列柳城,以备救应街亭。后又加派魏延屯于街亭,来加固这道防线。然而马谡骄傲轻敌,又不听王平之劝,理论脱离实际的指挥,致使失去了街亭。诸葛亮于是上表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第96回)责罚自己用人不当。以此观之,诸葛亮可谓谨慎谦虚,赏罚分明。而他性格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果敢沉着。在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长驱直入,兵临西城,情况万分危急。他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群文官,兵士不足二千五百人,但诸葛亮果敢沉着地摆了一次空城计。他令士兵打扫街道,城门大开,“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诸葛亮显得泰然自若,使司马

懿这样的军事家也不敢冒然进兵。显出了诸葛亮沉着果敢、机智应变的性格。

诸葛亮鞠躬尽瘁、忠贞的形象非常突出。诸葛亮从初出茅庐开始,占荆州、攻长沙、克南郡、取西川,使刘备在成都称帝,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诸葛亮尽心尽力地忠于先帝和后主,刘备称赞他“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第39回)。诸葛亮不忘刘备“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二十余年,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皇帝与相能如刘备和诸葛亮那样以诚相待。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的这种明朗的态度更加激励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竭尽全力去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励精图治,屯田兴兵,念念不忘平定中原,“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第104回)。诸葛亮的意志确实令人钦佩,直至卒于六出祁山的五丈原军中。他的忠贞足智,鞠躬尽瘁被奉为千古流芳的模范人物。

作者笔下的诸葛亮是一位集众人之长、气质超凡脱俗、心胸宽广、具有远大理想和卓越的政治及军事才能、忠君爱国、为人正直、知恩图报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艺术形象,使他成为了智慧的化身,正义忠贞的代表。

[1]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M]注引《蜀记》

[2] 沈伯俊.罗贯中《三国演义》[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浅谈诸葛亮人物形象

浅谈诸亮人物形象 (罗胜2011级汉语言文学(师)1班 0) [摘要]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演义》正是描写这一时期历史的长篇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诸亮就是其中之一。诸亮深谙韬略,通权知变,可谓当世之奇才。它的高风亮节的高尚品质受世人赞叹,作者耗费笔墨把他描写成了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然而诸亮深陷传统文化氛围中的忠君思想,伦理观念在他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当时厚重的传统文化氛围也塑造了一个没有用他的智慧做出明智的选择,是心甘情愿地戴着道德楷模的桂冠走上传统文化祭坛的一个对最高道德追寻的诸亮。他生与“命”,“数”相争,忠于蜀政权,独撑危局,呕心沥血,直至累死,这恰恰是他悲剧命运的最大特色。在这个悲剧性冲突之中,忠贞报国,德才兼备的重臣竟不能完成其为之奋斗的事业,这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沉痛,这也是“英血空劳销笔筒,运不兴亦枉然”的遗恨!诸亮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典型。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亮德才兼备忠贞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亮为后人树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典,是多谋善断,集文治武功于一体的“智慧”的化身,具有清正廉明的“政治”风,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他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典型,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其光辉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淡泊名利,静以修身 诸亮是“俭以养德”之典。诸亮一生崇尚节俭,并以此来治国。身为宰辅、“相父”,专决朝政十余年,却“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力求死后“不使有余帛,外有赢财”,死时又遗命薄葬,他就是这样清清白白地飘然而去,简简单单地长眠在青山之中,其俭约实在罕见。终其一生,如其所言,清正廉洁,字字浩然,垂千古。在诸亮大力提倡和以身作则的影响下,蜀汉形成了以节俭为荣、奢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部洋溢英雄主义的乱世史诗,是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历史的反思和审美的享受。这部著作描写的三国时代,群雄并起,人才辈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何诸葛亮这位隐居南阳、躬耕山野的士子:“出师未捷”、“死而后已”的悲剧人物独独成了名垂千古的名臣贤相,赢得从低层小民至将相王侯各种人物的崇拜、倾倒和感叹!诸葛亮的悲剧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最动人心魄的悲剧。他们生与“命”,“数”抗衡,忠于刘蜀政权,独自苦撑危局,呕心沥血,积劳成疾,真至累死。恰恰相反是他悲剧的最大特色。在历史的道德和人格的要求与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之中,忠贞报国,德才兼备的重臣竟不能完成其为之献身的事业,这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沉痛,这正是“英血空劳销笔简,大星无复系云天,就令嗣子非庸主,运不兴刘变枉然。” ①的憾恨!虽如此,吕恩勉仍赞叹道:“屈于势,伸于理,厄于当日之命运,而伸于后日之人心而已。”所以“悲剧是以美的毁灭形式来达到肯定美、否定丑的目的的,是用悲的方式来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悲剧不是悲哀,悲惨,不是叫人们悲观失望、使人痛不欲生,意志消沉,而是悲愤、悲壮,能使人奋发向上,斗志昂扬。”②诸葛亮的悲剧历程感人最深,特别他百折不挠的人格意志力量令后世敬仰,催人奋进。下面就从诸葛亮的伦德力量、意志力量、人格力量、智慧力量浅谈一下此形象的悲剧美: (一)弃隐入仕——伦理观的悲剧美 “凤翱翔于千仞兮,百梧桐不栖;士估外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这是诸葛亮的择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之志,他期待着他理想中的明主,他知道,理想中的明主出现之日,也就是他大展宏图之时。终于受到刘备的“三顾”之恩而弃隐入仕,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以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出开始了他悲剧化而又完美化的人生历程。 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无疑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而这种伦理观简而言这就是“忠”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君臣伦理观变成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正统名教,当然,罗贯中所塑造的“忠“的诸葛亮也不例外。但任何伦理道德不可能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它必然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处在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对“求善护礼”伦理观的追求与现实的不可实现的矛盾必然产生悲剧。罗贯中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只能借诸葛亮的思想来阐发保存型的中国文化:“用悲剧意识暴露困境,又以不实际的文化之礼为原则,而对困境,中国人不是竭力求,而是努力护礼,维护礼的神圣性,甚至不惜自我欺骗和走向毁灭,从而其弥合方式是毁灭与保存。”③诸葛亮处东汉末世,朝纲已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当时不乏能人名仕,也想重振朝纲,求民于水火,诸葛亮是其中的一员而且是超群脱俗的一员,当然不甘心隐居清逸,置民于水火不顾,置国处危难而不闻。这正体现了他们积极的处世观,有施展才华,实现个人报负的理想。体现了忧国忧民的良好品质,但使他们苦恼,身处困境的是他们心中的“正统”已经败落,用“天命观”讲气数已尽,天命不可违,以诸葛亮的卓识也知道“匡复汉室,重振朝纲”何其坚艰难,所以当时有名望的前辈司马微,庞德公隐而不仕,借此逃避困境,独善其身,而诸葛亮之所以悲而且美就在于他敢于与“天命”抗衡,“虽九死其犹未悔”,而且他的忠不仅局限于一家一姓,作者赋予他爱民思想成份。为此他不会隐而求逸,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之。但由于他不会脱离时代赋予的伦理观,不会走“求真”的道路去匡复社稷,救民于水火,只能走“求善”之道,并在此中挣扎,以抚平他的人生信仰和追求,而且刘备的仁君身份及“三顾”的真诚也确实感动了诸葛亮,更坚定了“求善”“护礼”,择仁君而辅之的道路,“唯有德者居之“的君道观”和“贤臣择主而事”的臣道面等伦理观念在他心中已根深蒂固,他把道德理想转化为政治理想并为之追求,却忘了现实往往何其残酷,片面追求人格理想,却忘了审视社会现实。用道德理想来对抗现存秩序,是他走向悲剧的另一原因,诸葛亮也很清晰:当时曹操统一北方挟天子占天时,孙权巩固江东基业占地利,而刘备寄人篱下,无立足之地,只能尽所能用“人谋”而求“人和”,以他的才华而实现隆中决策的三国鼎立,就以蜀地之一州而对抗曹之八州及孙权之三州是何其的难,他之所以悲就在于并没放弃,而想用自己的才学与天命一比高下,壮志难酬也在所不惜,也美于此。为了维护传统道德的“完善”及他们信奉的伦理观为了施展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论文作者:张旭 准考证号:018109165018 作者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指导教师:高建华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2011 年7月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长达近百年的三国历史中,诸葛亮的活动虽只有二十七年,但在小说中却占了一半以上的文字,即从第38回诸葛亮出场的“隆中决策”,到第104回的“丞相归天”,共有66回的篇幅,这还不包括诸葛亮出山前水镜先生对他的赞美、离世后“魏都督丧胆”的余威。这将近70回中,又有一半以上的章回是专门写诸葛亮事迹的。如此着力刻画的人物,在全书中还没有第二个。因此,郑振铎曾说:“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三国演义的演化》)。小说中的诸葛亮是最具魅力、最有光彩的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全部胆、识、才、智。通过这样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形象,寄托着作者圣君贤相的社会理想。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本书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讲述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它是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近一百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故事。全书主要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为主要人物,今天我分析的是诸葛亮这个人物。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这足可见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 那么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诸葛亮一生有两个亮点,一为忠贞,二为智绝。下面我就从他忠贞、智慧、贤明等三个方面对其形象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诸葛亮是忠贞的典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是诸葛亮的主导 方面。从他的忠贞和智慧这两者来讲,他的忠贞更让 人感动。忠于蜀国的政权,忠于兴复汉室的事业,忠 于刘氏两代帝王,是忠贞无二的这样一个臣子,所以 他成为千古名相。 在东汉末年的纷纷乱世之忠,刘备为了争夺天下,认识到招揽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认识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之后,就一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创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刘备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如枯苗逢甘雨。”自从有了诸葛亮,刘备集团的情形就大为改观,不但有了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而且占据了荆、益两州的大片国土,建立了自已的国家,并使刘备登上了皇帝宝座,承续了汉室的大统。 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地扶刘兴汉,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东征西讨大小数百战,终于夺得两川之地建立了基业。为了安定后方他炎夏渡泸,历尽艰险深入不毛,七擒孟获;为了北伐中原他六出祁山,百折不回。他身担军政要职,日理万机,然而他事必亲躬,日夜操劳,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是忠贞之士最突出的表现,最可贵的品质。 刘备虽然英明仁慈,但他却义气用事。关羽死后,他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也不顾赵云等文臣武将的阻谏,举倾国之兵伐吴,为关羽报仇,结果在彝陵惨败,全军覆没,不但严重地削弱了蜀国的军事力量,也给以后的斗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刘备本人悔恨成疾,一病不起,演出了“白帝托孤”的悲剧。尽管刘禅昏庸得难以点化,尽管刘备当初白帝城托孤时就曾说过,如果刘禅不材,可取而代之,但诸葛亮却从未萌生过些微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 从刘备托孤的内容来看,一是肯定诸葛的才干,只有他才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二是要诸葛亮在佐禅或废禅自主之间进行选择。从刘备的本意和性格来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魏月琴 (大同市新荣区教师进修学校, 山西大同037002) ! 摘 要:诸葛亮是 《三国演义》中着笔较多的人物之一,作者以其独到精彩的笔墨,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具有忠、智、勇性格特征的传奇人物。 关键词:诸葛亮;忠君;睿智;刚勇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353(2006)04-0038-02 收稿日期:2006-04-10 作者简介:魏月琴(1964-),女,山西大同人,中专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通过魏、蜀、吴三国之间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斗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并且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作者着笔较多的人物之一,在120回的 《三国演义》中,几乎有一半的文字涉及到诸葛亮,其中专门描写诸葛亮的事迹就达30余回。作者以其独道精彩的笔墨,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忠贞不渝的操节,匡世不凡的智慧,有口皆碑的刚勇。 纵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言行,无论是草船借箭和三气周瑜,还是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空城计等等,无不体现了他忠心不二的为国之心,出神入化的奇才大略和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 诸葛亮形象特征之一是“忠”。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刘备的忠贞不渝,二是对匡复汉室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即是对国家的忠诚不二。 诸葛亮自出山之后,表现最多的是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竭尽全力辅佐刘备实现自己的战略思想。这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旷世才学和对刘备的知恩图报,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立志兴汉的理想,在刘备犭虎亭失败,驻扎白帝城时,托孤于诸葛亮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短短几行字,让读者一看就见诸葛亮之忠。孔明言出必行,至死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幼子刘禅,一片耿耿忠心全寄于后主之身。这在其《出师表》中更加明确地表现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深知幼主不谙国事,深恐辜负了刘备,详尽地叙述了治国之道,并且周密地安排了内外文武官僚管理蜀中之事,苦口婆心之意溢于言表。 诸葛亮之“忠”还表现在对国家,也就是当时的蜀汉王朝方面。他庶竭驽钝,亲自带兵深入蛮荒之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刘备死后,仍忠心耿耿扶佐后主。在第101回中,描写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上表奏请伐魏,了却自己 “克复中原,重兴汉室”的愿望。再次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正如其言:“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尽管诸葛亮匡复汉室的雄心没有实现,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赢得了千百年来后人的无限敬仰。 诸葛亮形象特征之二是“智”。诸葛亮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而且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从隆中决策起,诸葛亮体现更多的是智慧。诸葛亮出任刘备的军师后,充满斗争的信心,对未来的胜利坚信不移。此时的诸葛亮敢藐视任何敌人,处处表现着无穷的智慧。 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熟谙兵法,料事如神。他隐居隆中时,对天下大势已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提出了据蜀、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赤壁鏖兵,可以说是诸葛亮智慧的集中表现。他孤身入吴,和东吴上下各方面进行了复杂曲折的斗争,最终实现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我读《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的“智”分为睿智、机智和奇智三种类型。 诸葛亮的睿智首先表现在他凭着自己的博学,为刘备集团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即著名的 “隆中对”。其次是他善分析对手的心理,新野城从地势来看,不宜用火,曹操亦认为诸葛亮不可能连番采用火攻,但诸葛亮又一次采用火攻而大获全胜。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的赤壁之战,诸葛亮又一次采用了火攻的战术。 这一切,都是他第20卷第4期2006年12月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DATONGVOCATIONALCOLLEGE VOL.20NO.4DEC.2006 38--

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的悲剧美

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的悲剧美 《三国演义》是一部洋溢英雄主义的乱世史诗,是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历史的反思和审美泊享受。这部著作描写的三国时代,群雄并起,人才辈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何诸葛亮这位隐居南阳、躬耕山野的士子:“出师未捷”、“死而后已”的悲剧人物独独成了名垂千古的名臣贤相,赢得从低层小民至将相王侯和种人物的崇拜、倾倒和感叹!诸葛亮的悲剧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最动人心魄的悲剧。他们生与“命”,“数”抗衡,忠于刘蜀政权,独自苦撑危局,呕心沥血,积劳成疾,真至累死。恰恰相反是他悲剧的最大特色。在历史的道德和人格的要求与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之中,忠贞报国,德才兼备的重臣竟不能完成其为之献身的事业,这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沉痛,这正是“英血空劳销笔简,大星无复系云天,就令嗣子非庸主,运不兴刘变枉然。”①的憾恨!虽如此,吕恩勉仍赞叹道:“屈于势,伸于理,厄于当日之命运,而伸于后日之人心而已。”所以“悲剧是以美的毁灭形式来达到肯定美、否定丑的目的的,是用悲的方式来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悲剧不是悲哀,悲惨,不是叫人们悲观失望、使人痛不欲生,意志消沉,而是悲愤、悲壮,能使人奋发向上,斗志昂扬。”②诸葛亮的悲剧历程感人最深,特别他百折不挠的人格意志力量令后世敬仰,催人奋进。下面就从诸葛亮的伦德力量、意志力量、人格力量、智慧力量浅谈一下此形象的悲剧美: (一)弃隐入仕 ——伦理观的悲剧美“凤翱翔于千仞兮,百梧桐不栖;士估外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这是诸葛亮的择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之志,他期待着他理想中的明主,他知道,理想中的明主出现之日,也就是他大展宏图之时。终于受到刘备的“三顾”之恩而弃隐入仕,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以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出开始了他悲剧化而又完美化的人生历程。 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无疑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而这种伦理观简而言这就是“忠”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君臣伦理观变成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正统名教,当然,罗贯中所塑造的“忠“的诸葛亮也不例外。但任何伦理道德不可能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它必然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处在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对“求善护礼”伦理观的追求与现实的不可实现的矛盾必然产生悲剧。罗贯中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只能借诸葛亮的思想来阐发保存型的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姓名: 学校: 学号: 班级:

摘要 (2) 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 (2) 二、具有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的智慧才能 (3) 三、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 (6) 四、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 (6) 注释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被作者神化了的一个主要人物,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为广大群众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诸葛亮有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谦虚谨慎、严于责己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提供肤浅的借鉴。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

在我国古典名著中,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不仅是最早出现的长篇章回小说,而且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以其宏大磅礴的历史布局,纷繁复杂的人物角色,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四大名著之一。在这本令人百读不厌的名著中,作者一反《三国志》“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记载,而将他写成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干与为将之谋略皆高的全才,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诸葛亮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测的谋略智慧、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赢得了古今许多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诸葛亮为什么如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年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他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谦虚谨慎、严于责己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等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全面分析,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提供肤浅的借鉴. 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十年中,也是诸葛亮成长完善的重要时期。他摆脱许多的束缚,精心研习各类经典并大量阅读。《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学习方法提到过一句: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这三人,是指徐庶、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以独特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中国一贯陈腐的学习观念。这与诸葛亮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务实的态度有关。对他而言,知识与学问,不是用来卖弄和应试的,而是帮助他在日后运用的。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就在南阳的田间听到耕种的农民们高唱优雅的歌曲,他很惊讶这些农夫竟可以唱出如此高雅的田园歌曲,而农夫们告诉他,这些歌曲都是隆中的那位“卧龙”先生所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隐居时的诸葛亮,是和这些农民们有深入接触的,他们一起劳动和耕种。在后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他也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也与他一贯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相一致。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诸葛亮有机会可以和广大的下层人民交流接触,并体味生产劳动的艰辛。对诸葛亮来说,这无疑是他非常重要的生活磨练和心理磨练。孔明以经世致用为己任,匡扶社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农工算计、医卜星相、兵器机械等都有相当的研究。诸葛亮不仅具有高远的理想和强烈的政治抱负,“志在靖乱”,而且积极进取,为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行动百折不挠,直到累死在前沿阵地。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如失荆州、败夷陵、刘备死、南中乱、多次出征祁山而无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是诸葛亮一

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文学院学年论文 题目: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姓名:陈秋菊 学号:201401040025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2014级1班 指导教师:朱刘霞 2015年9 月15日

目录 摘要 (1) 前言 (1) 一、诸葛亮的生平简介 (2) 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3) (一)发明创造 (3) (二)锦囊妙计 (3) 1、空城计 (3) 2、草船借箭 (4) (三)军事才能 (4) 三、诸葛亮的高尚品格 (6) 结语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摘要: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令人羡慕,他的神机妙算建立在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知人心。在草船借箭中,他知道周瑜想陷害他,所以让他十天造十几万支剑。聪明诸葛亮因为了解曹操,知道曹操有“疑心病”,所以就准备向曹操“借剑”。结果曹操果真中了诸葛亮的计。这是因为诸葛亮知识渊博,十分关照属下,所以很了解他们的脾气.并且,他还会虚心地向别人请教.所以我们应该学诸葛亮虚心接受别人的教导。 关键词:诸葛亮;聪明;狡猾;善于分析; Theory of Zhu Geliang's Characters Abstract:The various Ge is bright SJMS, resourceful, enviable, his SJMS based on his top knowing astronomy, bottom knowing geography and knowing the heart. In grass boat borrow arrow, he know Zhou Yu want to frame him, so he made the similar swords in ten days. Smart Zhuge Liang for understanding of Cao Cao, know that "he" great ", so ready to Cao Cao "borrow sword". As a result, Cao Cao is the gauge of Zhuge Liang. This is because the various Ge is bright, knowledgeable, very care subordinates, so know a lot about their temper. And, he would humbly to ask others. So we should learn the various Ge is bright to accept others' teachings. Key words: the various Ge is bright; Bright; The cunning; Good at analysis; 前言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和军事家。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三、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

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

诸葛亮人物形象剖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性格剖析 说到“神机妙算”,大家也许会联想到诸葛亮。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未卜先知,被世人所赞叹,被文人墨客所赞美。诸葛亮就好比是智慧的化身!可是,当我读了《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酸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后,我不禁百感交集,对诸葛亮也有了新的看法。 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料定曹操会从华容道逃走,吩咐赵子龙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的一个森林里,与曹操对战。后来,曹操逃脱了。诸葛亮又派关云长在华容道守侯,而关云长念曹操对他有恩,加上曹操对他苦苦哀求,一念之下释放了曹操,带兵回营。到了大营里,关云长向刘玄德请罪。 我静静地读着,思考着……诸葛亮虽说是个用兵如神的天才,可他也有“马有失蹄,人有失足”的时候啊! 我想:诸葛亮既然既然会天算、地算,那为什么不算算身边的大将军关云长呢?似问:诸葛亮知道曹操会从华容道逃跑,那为什么不派重兵防守呢?而要派柔弱寡断,重义气的关云长去防守呢?他明明知道曹操有恩于关云长,为什么还派关云长去,而不派张翼德去呢?如若派张翼德去防守,就

可以杀他个片甲不留,活捉曹操。这样一来,结局就大不一样啦!也不用再打仗了,百姓也不会再遭殃了。那么,刘备也许会得到天下。这可见,诸葛亮也有出差错的时候,他并不是事事都料事如神的。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的神机妙算,主要是靠平时细心观察,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才成为天才的。书读多了,人也就聪明了,经验也就多了。 说起文官第一人,大家都会想起诸葛亮,诸葛亮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都是智慧的化身,说起他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我也不否认他的能力,才能,和智谋,难道他真的就是比较完美的吗?这里有我对他的一点点看法:诸葛亮与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徐元直,庞士元为友,非常了解他们,而后来与诸葛亮同事刘备的只有庞统,我觉得这里有他的一点点私心,他怕庞统在取西川上有大功,而在准备攻骆城时给刘备写了一封信,说是主将帅身上凶多吉少,而庞统却认为诸葛亮怕自己得了头功,这里多少有一点诸葛亮的私心,他非常了解庞统的性格,所以这封书信多少有激将的嫌疑,而使庞统死在了落凤坡。本人觉得三国里的文官还是郭嘉郭奉孝是排在第一,可惜英年早逝,可悲可叹。

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9885115.html, 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特点作者:刘洪伯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7年第10期 【摘要】《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特征为忠诚、睿智、博学,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对国家要做到忠诚,培养自身的军人品质,怀有忠贞报国的情怀;在学习方面,要不断积累,努力成为睿智博学之人;在与人交往方面,要真情以待,做到团结有爱。总体来说,从诸葛亮人物形象中,我们能够学到诸多长处,促进自我不断成长。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特点;学习启发 在《三国演义》名著中,诸葛亮忠心不二,其个人能力较为突出,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给世人留下的普遍印象。诸葛亮给世人在管理、为人处事等方面给予诸多启示,后人多参读《三国演义》来领悟各种道理。 一、《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对比分析 《三国演义》主要是以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为背景,描述乱世造英雄,从描写背景便树立了雄主、谋臣、勇士等中心人物,这些人物成为描写的重点。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等是作者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人物定位中,唯才是举、重才不重德描述的是曹操形象;聚才高手描述的是刘备;神机妙算为诸葛亮。刘备和曹操均称王,但在用人方面刘备显然更胜一筹。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既是看中诸葛亮的才能,更是礼贤下士的表现,凭借自己的真心实意获得了诸葛亮的有力辅佐。总的来说,诸葛亮性格特点主要为忠心不二、神机妙算。诸葛亮从卧龙岗出山后,为了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全心全力辅佐刘备,助其实现战略目标。当刘备被东吴陆逊击败退守白帝城之际,诸葛亮带兵救援。此类描述诸多,均表现出其忠心之处。从诸葛亮的“三烧”中能够看出其足智多谋,包括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试分析,诸葛亮之所以甘心辅佐刘备,既是对自我的精准定位,更是价值观使然,重情义轻名利,懂得知恩图报。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特点 (一)忠臣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忠臣的形象出现在书中,无论是对刘备还是对刘禅,均是忠心耿耿,未出现逾越臣子本分的行为。白帝城中,刘备临终前,将蜀国和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罢手足无措,立即表忠心。有人解读刘备行为说此举是试探诸葛亮。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以刘备对诸葛亮为人的了解,或许仅仅是在交代后事。从诸葛亮后期的种种行为来看,包括平定南蛮与北伐曹魏等,其

诸葛亮人物分析

诸葛亮人物分析-----郑思嘉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三、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虽然,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被大家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被人称为智慧的化身。特别是蜀汉的兴衰,三国之间的每一次重大军事、政治斗争,几乎都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充分显示了诸葛亮不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在技术发明上有巧妙的构想,而且在文学素养上也无不体现着他的高尚情操。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扼要的分析: 一、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之后,他采取了打击豪强、任人唯贤、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方针政策,这些方针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帮助刘备确定联孙抗曹的方案。联孙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所以诸葛亮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这层关系,建立起了联盟从而在赤壁大战中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初步形势。在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从政治利益角度向孙权说出了各方面的利害关系,为联刘抗曹奠定了基础从而取得了战役胜利。在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总算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诸葛亮

又开始将眼光投向了益州,益州的谋取将会进一步巩固赤壁之战后的成果。蜀国建立之后诸葛亮做为蜀国的丞相,更是以吸引人才、团结内部、激励群臣、搞好民族关系为主要政治手段。其中选贤任能是诸葛亮治国的首要措施,他坚决摈除用人唯亲的做法,为了招纳贤士,他在成都筑起了招贤台,广揽人才,他先后提拔了杨洪、何祗等人,当时是最受老百姓称道的。诸葛亮也把严明法令、整顿吏治放在首位,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政治局面。经过诸葛亮大力整治,蜀汉朝廷法威大振,政令严明,官吏不敢作恶,百姓人人向善,“道不拾遗,风化肃然”,从而提高了各级官吏的积极性。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民思念他,几十年不曾稍减,史家说:犹如西周人民思念召公。诸葛亮的品质作风,无疑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其良好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一位杰出政治家。 二、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诸葛亮做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经典中将他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公元225年3月,经过近两年的“闭关息民”之后,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中采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诸葛亮先采取反间计杀了叛乱首领雍?]、朱褒,全歼高定部后,五月渡过泸水,开始征讨孟获。作为少数民族的首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共10篇)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一):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我暑假看完了四大名着的三国演义,其中,我最欣赏的是诸葛亮,那就一齐来听听关于诸葛亮的小故事吧。 孙权的手下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华,所以故意跟他说:我能够在一天之内杀死曹操的两名大将。但你务必要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笑着说:我不用十天,只要三天就行了。大家都不明白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程昱问诸葛亮:需要什么吗?诸葛亮说:不用干什么,只要叫士兵做一些草人和船就行了。到了第三天,雾气很大,诸葛亮叫士兵把做好的草人和船放出来然后自我在里面坐享其成,雾很大,曹操听到外面敲锣打鼓的声音,所以以为外面的是真人,所以命令士兵放箭。放完箭后,诸葛亮和士兵齐喊:谢曹丞相送箭。大家最后明白诸葛亮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了。当然,周瑜也用计杀死了蔡瑁、张允两名大将。诸葛亮早就料到了周瑜会杀死曹操的两名大将,还料到了周瑜会把成就告诉诸葛亮呢! 有一次,诸葛亮由于疲劳过度、积累成疾,他预料到自我会在军营里过世时,临终前对蜀国大军说:你们找一个跟我长得差不多的人来假装我,然后装着很平静的样貌来保守蜀国。跟蜀国大军说完的时候。他对找来自我的儿子说:我死后,你们其中必有一个会惹来杀身之祸,在这个军营里,有一个用红纸包装起来的纸条你能够用他来解除你的杀身之祸。魏国的司马懿明白了诸葛亮死后,异常开心!当他信心十足的来攻打蜀国的时候了,发现有两个诸葛亮,三个赵云,司马懿吓得赶紧退兵,然后,很快的逃回魏国,其实,两个诸葛亮和三个赵云都是别人假扮的,所以赢得了死孔明吓死活仲达这句俗语的由来。司马炎立国不久后,看到了诸葛亮侥幸生存下来的后代,他怕诸葛亮的儿子日后会和诸葛亮一样聪明,所以找个借口把他杀了,杀之前,他问诸葛亮对他讲过什么,他很老实把诸葛亮临终说的话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他,司马炎把蜀国军营拆了他发现有一个红包着一张纸条,上方写着:来访者后退三步。他后退了三步。还没站稳,就有一阵轰隆隆的响声吓得司马炎连纸条都掉到地上了,原先是一块砖掉到了地上,当他再拿起纸条后背后写着:我救你一命,请你饶我后代一命。不杀诸葛亮的后代了并且把他封为大将军,大家心里都暗 暗佩服诸葛亮的才智。 我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智勇双全、顾全大局的人,我也很欣赏他。你们觉得诸葛亮是怎样样的人呢?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二): 我谈诸葛亮

诸葛亮人物分析

诸葛亮——一位优秀的领导者 管理学必胜小组 策划:丁国杰 PPT制作:李小丹 材料整合:丁泽东张峥陈嘉宇 后期修定:胡蝶高倩吴依琪陈柯贝

目录 个人简介………………………第3—4 页领导者三要素……………………第4—5页领导者的作用……………………第5—7页领导者具体策略…………………第7 页领导者的素质……………………第8 页领导方式…………………………第8—9页领导者的能力……………………第9—11页

赵老师好,同学们好。我是管理学第三小组的X XX。 他,身着一件八卦长袍; 他,手持一把朱雀羽扇; 他,运用一个人的智慧将一个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给后世留下千古佳话; 他,就是诸葛亮——一位优秀的领导者!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领导的含义。 领导: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领导者,既是执行这几个过程的主体。 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以管理学第四篇“领导”为框架,分析一下历史名人诸葛亮的领导魅力。 个人简介 中文名:诸葛亮【字:孔明】 英文名:Zhuge Liang 雅号:卧龙 国籍:蜀汉 民族:汉族 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生卒日期: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有争议)至 234年农历八月二

十八 职业:丞相——蜀汉掌权二把手 主要成就: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 主要事迹: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 个性特点: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领导者的三要素: 一:领导者必须要有追随者。 大家都知道三顾茅庐的事吧,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三次躬身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其中,第一次,赶上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很失望。第二次,刘关张三人冒着大雪再次来到诸葛亮的茅屋邀请,谁知诸葛亮却外出云游。第三次,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睡醒,才彼此坐下谈话。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蜀国的一把手刘备是诸葛亮忠实追随者,铁杆粉丝! 二: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和力量。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早年的博学多才,关注政事,让他拥有了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他很自信。因为他自比管仲、乐毅。 这里,我们链接一下管仲和乐毅的资料: 管仲:春秋时期大政治家,辅佐齐桓公创立了霸业。他注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毕业论文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姓名: 你大爷准考证号:010********* 专业:汉语言文学 2014年2月

目录 (一) 弃隐入仕--伦理观的悲剧美 (1) (二)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志与理想的悲剧美 (2) (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遇之恩”的悲剧美 (3) (四) 绝望的胜利--才智的悲剧美 (5) (五) 总结 (6) 参考文献 (7) 后记 (8)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汉语言文学本科周寿春 [摘要]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演义》正是描写这一时期历史的长篇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充分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何诸葛亮这位隐居南阳,躬耕山野的士子“出师未捷”,“死而后已”的悲剧人物独成了名垂千古的名臣贤相,赢得从低层市民至位高权重的人物的崇拜,倾倒和感叹?可以说,诸葛亮的悲剧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感人的悲剧。他生与“命”,“数”相争,忠于刘蜀政权,独撑危局,呕心沥血,直至累死,这恰恰是他悲剧的最大特色。在这个悲剧性冲突之中,忠贞报国,德才兼备的重臣竟不能完成其为之奋斗的事业,这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沉痛,这也是“英血空劳销笔筒,运不兴刘亦枉然”的遗恨!虽如此,吕恩勉仍赞道:“屈于势,伸于理,厄于当日之命运,而伸于后日之人心而已”。所以,“悲剧是以美的毁灭形式来达到肯定美,否定丑的目的,是用悲的方式来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诸葛亮的悲剧历史中,特别是他那百折不挠的人格力量令后世敬仰,作者试图从诸葛亮的伦理力量、意志力量、人格力量、智慧力量浅谈一下其形象的悲剧美。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德才兼备忠贞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刘备军师,蜀汉丞相,封武乡侯,谥号忠武侯。 回顾诸葛亮一生,取得成果无数:初出茅庐便于博望、新野大败曹军,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荆州,取巴蜀,定汉中,速伐关,南征七擒,北伐六出,直至五丈原病死。所有这些都无法掩去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美。 (一)弃隐入仕——伦理观的悲剧美 “凤翱翔于千仞兮,百梧桐不栖;士估外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这是诸葛亮的择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的志向,他期待着自己心中的明主,他知道,心中的明主出现之日,也就是他大展宏图之时。刘备的“三顾”之恩促使其弃隐入仕,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出隐入仕也开始了他悲剧而又完美的人生历程。 诸葛亮身处东汉末世,朝纲已败,民不聊生,当时许多能人名仕,也想重振朝纲,求民于水火,诸葛亮是其中的一员。当然不甘心隐居清逸,置民于水火不顾,置国处危难而不闻。这正体现了他们积极的处世观,有施展才华,实现个人报负的理想。体现了忧国忧民的良好品质,但使他们苦恼,身处困境的是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