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1 多种多样的生物、细胞、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阶段检测1 多种多样的生物、细胞、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阶段检测1 多种多样的生物、细胞、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阶段检测1 多种多样的生物、细胞、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第一次使用的目镜是5×、物镜是10×,第二次使用的目镜是10×、物镜是40×。那么与第一次观察到的情况相比较,第二次的() A.视野更亮、细胞数目更多B.视野更亮、细胞数目更少

C.视野更暗、细胞数目更多D.视野更暗、细胞数目更少

2.下列关于向日葵和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第2题图

A.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B.葵花籽和鸟的心脏都是器官

C.鸟的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

D.它们的各种组织的形成都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3.杜鹃是一种只产卵不孵卵的特殊鸟类,杜鹃花(俗称映山红)是一种绿色开花植物,下列关于杜鹃鸟与杜鹃花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细胞质中都有叶绿体

B.杜鹃鸟比杜鹃花多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C.杜鹃花有保护、营养、输导、结缔、机械等几种组织

D.杜鹃鸟由根、茎、叶等六种器官构成

4.小明观察血涂片时,首先看到了如图中①所示的物像。然后进行操作观察到如图中

②所示的物像,小明观察时没有

..进行的操作是()

第4题图

A.转动转换器B.转动细准焦螺旋C.转动粗准焦螺旋D.调节反光镜

5.如图所示的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第5题图

A.①表示细胞分化过程,②表示细胞分裂过程

B.①过程产生的细胞和原细胞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C.②过程产生的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D.生物体通过①过程和②过程形成组织

6.红色的苋菜用清水怎么洗,清水中仍不见红色物质;若放入沸水中一烫,水立刻变成红色。这个现象说明()

A.在清水中没有物质出入细胞B.在清水中细胞膜没有选择透过性

C.沸水中细胞的色素分解成小分子D.沸水使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7.小华习惯用右手写字,下图能表示她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正确方法是()

8.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何图形,要将图甲转换成图乙,载玻片移动方向和视野内的明暗变化是()

第8题图

A.左下方变亮B.左下方变暗C.右上方变亮D.右上方变暗

9.如图为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操作图,正确的操作程序是()

第9题图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③④⑤C.②①③⑤④D.①②③⑤④

10.X、Y、Z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已知Z细胞液浓度>Y细胞液浓度>X细胞液浓度。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三者吸失水关系的是()

11.如图所示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12.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3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甲、乙、丙分别是()

第12题图

A.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B.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C.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D.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13.如果用如图表示各种生物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第13题图

14.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A→B→C→D→E B.E→D→C→B→A C.C→E→B→A→D D.D→A→B→C→E

15.某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如图所示,则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第15题图

A.AB.BC.CD.D

16.下面四幅图均表示在一个食物链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在每一个图最下面一层都表示生产者。其中可以表示“草→虫→山雀→食雀鹰”这一食物链的是()

17.某大型农田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17题图

A.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昆虫→小鸟→蛇

B.图中的6种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有可能被水稻重新利用

C.田鼠和昆虫储存的能量之和大于水稻储存的能量

D.小鸟与蜘蛛之间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1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第18题图

A.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B.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1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各组成成分相互依存关系图,以下不合理的是()

第19题图

A.甲是生产者

B.乙不是消费者

C.丁包含的生物种类有细菌和真菌等

D.若把该图变为生态系统,还需增加非生物部分

★20.如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代表的可能是()

第20题图

A.是该种鹰的天敌种群B.是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二、填空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26分)

21.王小红和几个同学利用假期对青龙山的某片森林进行了调查,下面是他们调查报告中的一段话,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森林里生活着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大量的草本植物。有许多鸟类在此栖息,有吃草籽的鸟,也有既吃草籽又吃昆虫的鸟……,森林里随处可见主要吃植物茎和叶的昆虫,森林中还有些以植物的果实为食的鼠类到处游窜和以捕食为生的鹰在飞翔……唉!大森林里真是热闹非凡。

(1)(2分)如图是王强画出的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有的同学认为还有一条食物链未画出,请你在图中画出,同时用文字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完整后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第21题图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通过生物之间的________关系建立起来的。

(3)他们在观察中还发现,有些昆虫的体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与周围环境基本保持一致。这说明生物能够________环境。有一时期,人们大量捕捉森林中鹰和鸟类,造成鼠、昆虫的大量繁殖,结果对森林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说明生物还能________环境。

22.如图是细胞的部分生命活动和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第22题图

(1)(1分)图中A表示________过程,经过B过程形成了________。

(2)叶肉细胞与图中所示的细胞相比,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结构。

(3)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图中所示细胞时,需要滴加________,目的是保持细胞的原有形态。

(4)如果观察过程中,发现视野过暗,应该调节④遮光器和________。

(5)若要使视野中的物像更清晰,应该调节______。若物像在视野的左下方,为便于观察,应将装片向________移动至视野中央。

23.如图为植物细胞失水、吸水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注意:[]内填字母或序号,横线上填文字)

第23题图

(1)用盐拌黄瓜做凉菜时,会逐渐渗出大量汤汁。此时的黄瓜细胞所处状态,符合图[__];

(2)久旱逢雨的大树,原本低垂萎蔫的枝叶会逐渐伸展硬挺,青翠欲滴。此时植物细胞所处状态,符合图[__];

(3)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是:当周围溶液浓度________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细胞失水。

24.用一根玻璃针将一个变形虫(注:变形虫的身体就是一个细胞)切为两半,有核的一半能继续存活,无核的一半死亡。如果将一个变形虫的核取出,无核部分能短期生存,但不能繁殖后代,单独的细胞核则不能生活下去。如果在去核后三天,再植入一个细胞核,这个变形虫能正常生活。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第24题图

(1)____________在细胞产生后代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2)正常细胞的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述实例可知,细胞能正常完成多项生命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25.据调查,某古建筑物院内的古树上有红蜘蛛、蚜虫、七星瓢虫、麻雀、花喜鹊等5种动物,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简图表示。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第25题图

(1)(1分)在该食物网中,古树是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红蜘蛛、蚜虫是危害古树的害虫,它们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

(2)在该生态系统中,如果大量捕杀麻雀和花喜鹊,则红蜘蛛和蚜虫的数量会________,给古树带来危害,结果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

(3)古树从土壤吸收的水分,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其余的绝大部分通过________散失到环境中。

(4)古树根部的生命活动需要消耗糖类等有机物,这些糖类物质主要是由叶制造并通过植物体内的________运输到根部的。

2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图中A—F分别表示不同种类的生物。请据图回答:

第26题图

(1)此生态系统中的A属于________(成分)。

(2)(1分)图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请补充完整任意一条食物链:A→________→F(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A通过________的,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A,含能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__。

(4)由于长时间干旱,假设该生态系统中的A全部枯死,则________的生存最先受到影响。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9分)

27.为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李明同学在2片载玻片上都滴有两滴相同的草履虫培养液(如图所示)。用放大镜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再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划一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27题图

(1)在观察草履虫时,应从培养液的________(填“表”或“底”)层吸取。为限制草履虫运动过快,应在液滴中放少许________。

(2)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划一下,目的是________。

A.刺激草履虫B.给草履虫供氧C.连通两个液滴D.杀死草履虫

(3)用镊子夹取一点某种物质,放在2号载玻片右侧液滴的边缘,迅速观察两液滴中的草履虫的变化(1号载玻片起对照作用),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及相应结论是:

①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________(填“有利”或“有害”)刺激。

②若右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左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________(填“有利”或“有害”)刺激。

(4)实验结论:。

(5)草履虫靠________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

28.请同学们将“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黄粉虫幼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吗?

(2)作出假设:黄粉虫幼虫具有避光的生活习性,光会影响其生活。

(3)制定计划:①实验材料黄粉虫幼虫应选一条还是若干条?________。

②用具纸盒应是透光的还是不透光的?________。

(4)实施计划:①在明亮和阴暗两种实验环境的中央分别放入________的黄粉虫幼虫。

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黄粉虫幼虫数目,统计10次,取平均值。

③实验记录如下:

(5)得出结论:一段时间后,在________环境中的黄粉虫幼虫分布较多。

下图哪条曲线能表示阴暗环境中这种数量变化()

(6)表达交流:①实验选用的黄粉虫幼虫数量为什么不用一只?

②对照实验设计只允许有一个__________,其他条件都相同。

29.鱼类受精卵的孵化受水温影响很显著,下列表格和曲线图是某种鱼的受精卵在不同水温中孵化的实验结果:

第29题图

请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回答: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可以探究的问题是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鱼卵孵化率与水温的关系是:

(3)根据图中折线分布,你发现水温与鱼卵平均孵化时间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数据可以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将14℃和42℃两组鱼受精卵所处的水温分别逐步调节到26℃,结果14℃组的能孵化出鱼苗,而42℃组的不能孵化出鱼苗,原因是:42℃组的鱼受精卵________。

四、解答题(30题8分,31题7分,共15分)

30.某学习小组调查了A、B两区稻田,统计了稻飞虱(水稻的害虫)和青蛙(稻飞虱的天敌)的数量变化情况,并绘制成如下曲线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第30题图

(1)写出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2)从图中Ⅰ点开始,A区稻飞虱逐渐减少。请分析找出其中的一项原因。

(3)B区施用了杀虫剂甲胺磷一段时间后:

①稻飞虱的数量增长至比施药前还多,为什么?

②青蛙为什么会减少?至少从两个方面分析原因。

(4)上述调查表明:生物治虫和杀虫剂治虫,哪种效果更好?为什么?

31.凯巴森林中生活着黑尾鹿、狼等动物,为了发展野生鹿群,1906年人们开始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狼,结果黑尾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第31题图

(1)把上述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狼;在这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数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____。

(2)大肆捕杀狼之前,鹿生活在一个相对________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大肆捕杀狼之后,鹿群数量先是因狼群数量的骤减而____________,后则因植被的__________而减少。

阶段检测1 多种多样的生物、细胞、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

1.D 2.C 3.B 4.C 5.A 6.D7.B8.D

9.B10.D11.A12.C13.C14.B15.A16.C17.B18.B19.B20.D

二、填空题

21.(1)绿色植物→杂食性鸟→鹰(画线)如下图4

(2)捕食与被食(3)适应影响和改变

22.(1)细胞分裂组织(2)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3)生理盐水(4)⑤反光镜(5)⑦细准焦螺旋

左下方

23.(1)B(2)A(3)小于

24.(1)细胞核(2)相互依存(3)细胞必须保持完整

25.(1)生产者消费者(2)增加(3)蒸腾作用(4)筛管

26.(1)生产者(2)2B→C→E(3)各级利用逐级递减F(4)B

三、实验探究题

27.(1)表棉花纤维(2)C(3)①有利②有害

(4)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趋向于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5)表膜

28.(3)①若干条(20条)②不透光的(4)10条(5)阴暗D(6)①只用1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

②实验变量

29.(1)水温会影响鱼卵的孵化吗(2)鱼卵的平均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26℃时平均孵化率最高,当温度高于26℃后,平均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随着水温的升高,鱼卵的平均孵化时间减少(4)生物的生长发育受环境的影响

(5)已经死亡

四、解答题

30.(1)水稻→稻飞虱→青蛙(2)青蛙数量增加(3)①农药的使用毒杀了青蛙,并对稻飞虱进行了选择,存活的抗药性稻飞虱没有了天敌而迅速增加②农药的使用和稻飞虱的减少

(4)生物治虫的效果更好,因为这样不污染环境,也不破坏生态平衡

31.(1)草黑尾鹿草狼(2)稳定增多减少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训练指要 1 ?重点:种群特征,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非生物因素中水、温度、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例的判别,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特点,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功能,能量流动的特点与物质循环的主要路径。 2?难点:从种群的特征入手,分析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对生物影响的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判断与识别,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能量流动的特点的理解。 3 ?考点与热点:以数学曲线为主要形式考查种群相关知识,以识图简答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及其与代谢的有关知识。 4?创新题第53题是用数学方法考查食物网及能量流动的知识。 一、选择题 1.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 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 B.种群 C .生态系统 D .生态因子 2. (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下图所示:() F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Q | --------------- 0 -------------------------------------- f 时间 时间 C D 3?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B ?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 C .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 ?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复杂,其中主要的是( ) A ?共生关系 B ?共栖关系 C .竞争关系 D .食物关系 5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 ) A .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 B ?群落在不同地段的不同种类 C ?群落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优势种类 D ?群落在不同光照范围的数量 6 ?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B .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 ?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D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7.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A. 细菌和真菌 C .所有动物 &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 ?一个湖里的全部鱼 B .草原上的全部生物 ) B ?所有植物 D .落叶和土壤 )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2013年高考研讨)(原创+改编)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各图所示的某些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上图A中,共有条食物链,若由于某种原因蛇突然全部死亡,则短期鹰的数量将。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2)上图B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千克。 (3)上图C中,假设在每种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从来源不同的途径获得的能量相等,则草中含900kg的生物量,最多能使鹰增重 kg。 (4)上图C中,假设每种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来源比例不知道,每种较低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比例也不知道,要使鹰增重1kg,则至少需要消耗草 kg。(5)上图D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提供给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 (1)8 增加植物→鼠→猫头鹰 (2)3250 (3)4 (4)25 (5)25A/(5-4x) 2013年一模 28题(16分)研究发现,某污染重的甲基汞(有机汞)的毒性远高于无机汞。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中,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功能。图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结构。目前人们依据的理论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2)甲基汞通过富集而危害人体神经系统。研究发现,在甲基汞的作用下突触间隙会持续存在较多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同时发现甲基汞高度亲脂,又能与蛋白质结合,请推测乙酰胆碱增多的可能原因是 。 (3)底泥中存在与B类细菌类似作用的真菌,这类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浮游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除流向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外。其去向还有。 (4)根据题干信息,请提出一种有效降低水体汞污染危害的思路: 。 答案:(1)净化水体空间(垂直和水平)(生物)群落演替(2)食物链甲基汞导致突触前膜释放过多的神经递质(也可以从影响酶的活性角度回答,也可从影响载体蛋白的角度回答) (3)分解者分解者和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种植能大量吸收贡的植物,再从这些植物中回收汞(在贡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一定量的B类细菌,或在汞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分解甲基汞的真菌)

2021-2022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种群 群落与生态系统 12 种群和群落突破训练

2021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12 种群 和群落突破训练 1.(xx北京西城统考)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B.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C.种群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和生物进化的单位 D.种群密度是种群特有的特征 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2.(xx乌鲁木齐二模)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水生演替都是初生演替,陆生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B.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灌木阶段 C.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 D.群落中种群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根据演替的起点划分,不是根据水分的多少划分,A错误;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草本植物阶段,B错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D错误。 3.(xx河南郑州一模)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 ) A.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概率降低 C.标志物脱落 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解析: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偏大,会使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4.(xx苏北四市二模)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 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解析: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错误。 5.(xx河南洛阳二模)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C ) 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知识清单

Ⅲ—3种群和群落 一、必背术语——这是高考命题的源泉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 t=N0·λt)。 4.“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到平衡。 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6.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7.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8.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 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0.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1.初生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1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二、必明易误——这是考场失分的迷点 1.判断有关种群叙述的正误 (1)一个森林中所有的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 (2)调查蚜虫、跳蝻、蚯蚓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如果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后更难被捕捉,则所调查的种群密度较实际值偏大() (4)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一定增加() (5)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以及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都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6)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型增长() (7)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8)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将稳定不变() (9)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 2.判断有关群落叙述的正误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一座高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 (4)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5)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三、必知特例——这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首选 记住以下八个“不一定”

【高中生物】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科技行业)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名词解释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圈: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公里。生物圈存在所需要的条件,首先需要有大量液态水,其次要有物质的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相变化和其间的变化;还要有必须能得到来自太阳的充足能量。 环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所谓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综合。即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也包括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动植物。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所有地理过程都受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态因子: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习题

高二生物十月份周测(测试范围: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你能从白熊的体色体形判断它的生活环境吗()A.草原 B.森林 C.荒漠 D.雪地 2.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们基本生活资源严重短缺,卫生条件极度恶化,之后伊拉克南部又爆发势头凶猛的霍乱。霍乱为一种非常严重的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为一种弧菌。霍乱病原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何种成分()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不是 3、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 A.一个湖泊中的各种鱼 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浮游生物 C.不同地带中的所有竹蝗 D.同一地带中的全部竹蝗 4.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5.雀鸟、煤山雀、血雉等在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里分层次地分布,这体现了 ( ) A.种群的密度 B.种群的水平结构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6.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是 (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7. 生活在田野中的一只东方田鼠所处的环境是 ( ) ①田野中的其他不同种生物②阳光、温度、空气、水和土壤等③田野中的其他东方田鼠 A.① B.② C.①② D.①②③ 8.在一个成分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对保持生态平衡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9.我省近年来在栽培农业方面出现了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和原生于热带地区作物的热潮,并取得了经济效益。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了影响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B.空气C.温度D.阳光 10.在一个由牧草、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以下的食物链:牧草→鹿→狼。假如,把狼全部杀绝,那么,鹿的数量将 ( ) A.先稳定,后一直增加 B.一直保持增加的趋势 C.先增加,后减少,再稳定 D.先减少,后增加 11.有三组生物,第一组中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同时增减;第二组中,当第一中生物的数量增加时,第二种生物的数量减少,当第二中生物的数量增加时,第一种生物的数量减少;第三组生物两种生物之间没必然的数量关系。那么这三组生物之间的关系分别为() A.捕食、寄生、共生 B.寄生、捕食、共生 C.共生、捕食、寄生 D.寄生、共生、捕食 12.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

(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

第七章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复习题 问答题 1.简述六大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自然地理学基础P281)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关系类型(自然地理学基础P288) 3.举例说明自然界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态对策类型(自然地理学基础P291)4.简述生物种群增长的基本规律(自然地理学基础P295) 5.简述生物群落的结构(自然地理学基础P299) 6.简述生物旱生植物演替的过程(自然地理学基础P302) 7.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自然地理学基础P307) 8.简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13) 9.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15) 10.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自然地理学基础) 11.简述热带雨林群落的主要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25) 12.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32) 13.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36) 14.简述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自然地理学基础P345) 15.简述植物生产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现代自然地理学P380) 16.试述全球变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结果 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环境的最大影响就是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将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海平面、农业、林业、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地球是个极其敏感的生态系统,平均气温的任何微小变化部会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剧烈的震动。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将会使海洋上层水温升高造成体积膨胀,以及使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平面升高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将直接

威胁到沿海国家以及30多个海岛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的专家小组经电脑模拟试验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当2050年全球海平面升高30厘米~50厘米时,世界各地海岸线的70%、美国海岸线的90%将被海水淹没。美国环保专家的预测更令人担忧,再过50年~70年,巴基斯坦国土的1/5、厄罗河三角洲的1/3以及印度洋上的整个马尔代夫共和国,都将因海平面升高而被淹没;东京、大贩、曼谷、上海、威尼斯、彼得堡和阿姆斯特丹等许多沿海城市也将完全或局部被淹没。 气候变暖会使亚热带向北扩展,北极地带的夏季明显变暖,大大延长作物的生长期。气候变暖仍可能使半干旱的热带地方变得更加干旱。所以,气候变暖,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又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生物是全球变暖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森林、湿地和极地冻土的破坏,导致生存在其中的许多物种加速灭绝。海水变暖、冰川冰帽融化和海平面升高,大片沿海湿地上的水产养殖将被吞没。亚洲低洼三角洲水泛滥,平原上的水稻种植遭受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许多科学家担心,人类改造地球的活动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球升温,因为它会使其它变化发展为灾变。升温将使壹些地区出现更具灾害性的暴风雨,造成洪灾,另壹些地区,特别是大陆的内陆区域雨量减少,造成旱灾。 受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上升,但最低气温的增幅较最高气温大,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的炎热期可能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愈发频繁。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增加,相应降水日数也有显著增加,其中以新疆和内蒙中部的增加最为集中。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特别是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地区的贵州和四川、云南部分地区,气候有趋向于恶劣化的趋势,出现局地强降水事件可能增加。未来4-5年黄淮海地区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系统中采用的等级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一,原核生物界:是一类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不具备核膜、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原始生物: 细菌和蓝藻; 存活于所有水体和湿润陆地环境。 二,原生生物界:由原核细胞进化而来的另一类微生物,其有机体以单细胞的为主,也有一些群体。 三,植物界: 1,细胞中具有明显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包括全部藻类植物(蓝藻除外)和所有高等植物。 2,高等植物分为①苔藓植物和②维管植物。而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真菌界:真核生物,体内不含可行光合作用的任何色素而系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 五,动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两大类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素:在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如日光、热、水、风、矿物盐类和其他生物等。 3,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具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素的总体。 4,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几个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 二,生态因子(光,温,水,气,土)与生物 (一)光与生物 1、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 2、对植物的影响:光的性质、强度和日照长短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 3、光对动物的生存、行为和分布具有直接作用。 (二)温度与生物 1、温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形态结构、行为、数量和地理分布。 2、植物一般生活在0—45℃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生长加快,温度降低,生长减慢。当温度超过最低和最高限度时就停止生长,甚至受到伤害。 (三)水与生物 1,根据植物需水程度不同,可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等生态类型。 2,动物对干旱环境适应的方式:迁移;保持体内水分;夏眠。 (四)空气与生物 1,空气对生物的影响可从空气的化学成分和空气运动两个方面考察,而且前者尤其重要。 2,植物具有吸收大气中污染物的能力,具净化环境作用。 3,风的有利影响:是植物孢子、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 (五)土壤与生物 1,土壤的机械组成:粘土多生长浅根性植物;沙土发育深根系为主的植物;在基质流动性很大的沙地上只有沙生植物才能够生存。 2,土壤的酸碱度(pH) 3,土壤盐渍化:红树、盐角草、盐爪爪等。 (六)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助(原始合作):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或种群,彼此均受到利益,它们并不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 2、互惠(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依赖,均获得一定的利

种群和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复习详细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 一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 2)空间特征 ①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②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3、各种群特征的相互关系 (1)从年龄组成上看,幼年个体较多时,预示着将来种群密度要增大;而老年个体较多时,种群密度将会减小。 (2)从性别比例上看,因各种原因造成性别比例失调,必然导致生殖上的混乱,引起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就会使许多的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3)出生率、死亡率则是决定种群大小的最直接原因。

(4)在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 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年龄组成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②性别比例: ♀>♂→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 PS:①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②长期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假若因各种因素改变了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引起 种群数目改变。 【例题1】广东省水产研究所在某一个实验基地上共建了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两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可看做 A.一个群落 B.一个生态系统 C.八个物种 D.八个种群 【例题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影响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差异的因素主要是生育年龄和个体数 5、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 释 高中自然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圈: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公里。生物圈存在所需要的条件,首先需要有大量液态水,其次要有物质的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相变化和其间的变化;还要有必须能得到来自太阳的充足能量。 环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所谓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综合。即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也包括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动植物。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所有地理过程都受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态因子: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

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光周期: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长期的适应便使各类生物对日照长度或者说对昼夜长短比例的反应格式是不同的,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即光照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给生物的生活带来显著影响。比如在生长季节里许多植物的开花结实对昼夜长短的反应很不相同,据此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等类型。日照长短对动物的生殖、换毛

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学考试大纲

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群落最小面积;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或罕见种;关键种; 冗余种;投影盖度;基盖度;频度;相对重量;生物多样性;重要值;优势度;生活型;生活型谱;叶面积指数;层片;层间植物;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演替系列;顶级群落;排序;直接排序;间接排序;植被型;植被型组;群系;群丛;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态系统;同资源种团;十分之一定律;生物量;现存量;生物放大(扩大)作用;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流通率;生态平衡;同化效率;尺度;生态演替;稳态;有害生物;适应;负反馈;适合度;矿化;再循环;自养生态系统;异养生态系统;抽彩式竞争;中度干扰假说;岛屿效应;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库;生态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二、问答题 1.什么是生物群落?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2.如何理解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 3.群落成员型如何分类? 4.Raunkiaer频度定律说明了什么问题? 5.重要的群落多样性指数有哪些,如何估计? 6.不同空间尺度的多样性指标包括哪些?反映了什么生态学意义? 7.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及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因素有哪些? 8.何谓生活型,如何编制一个地区的生活型谱? 9.按Raunkiaer生活型系统,高等有花植物可分为哪些生活型类群? 10.什么是群落交错区? 11.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12.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是什么? 13.什么是定居? 14.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有什么不同? 15.说明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的过程。 16.比较个体论演替观与经典的演替观。 17.什么是演替顶级?单元演替顶级理论与多元演替顶级理论有什么异同? 18.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9.发展中的群落与成熟群落有哪些区别? 20.试述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单位与系统。 21.什么是植被型和群系?《中国植被》中将中国植被分为哪几个植被型组合哪几个植被 型? 22.植被型、群系和群丛是如何命名的? 23.什么是排序?排序方法可以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 24.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如何构成生态系统? 25.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生态锥体是如何形成的? 26.说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消费效率和林德曼效率的关系。 27.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28.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新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 第05题 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解析版)

新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第05题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 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 h(对应b 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故选D。 2.(2019全国卷II·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

2020年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 第05题 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解析版)

第05题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 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 h(对应b 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故选D。 2.(2019全国卷II·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

2020届 二轮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专题卷

2020届二轮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专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掌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增加人口数量 B.在进行野生动物的野外放归实验时,原始投放数量的大小会影响该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时间 C.群落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命系统,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D.在一个群落中,种内斗争往往比种间斗争更激烈 解析:选D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幼年个体增多,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A正确;在进行野生动物的野外放归实验时,原始投放数量的大小会影响该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时间,原始投放数量越大,该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时间越短,B正确;群落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命系统,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C正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密度较小的时候,种内斗争比种间斗争弱,D错误。 2.(2019·漳州一模)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农田的存在,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解析:选D农田的存在,将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即形成了地理隔离,因此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正确;人工生态通道可以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正确;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不能确定松鼠的种群密度是否相同,因为松鼠的种群数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天敌的数量,D错误。 3.(2020届高三·德州质检)贻贝通常固着在海滩区域的礁石上生活,而海星通常居住在更靠下的水域中,涨潮时能进入贻贝的居住区域。生态学家研究海星对贻贝分布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华师大版科学中考复习专题03: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生物圈(II)卷

华师大版科学中考复习专题03: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生物圈(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3题;共26分) 1. (2分)出土于我国河南省的彩陶缸,距今已有6000多年。彩陶缸上有一幅“鹤鱼石斧”图案,如图所示。关于此图案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鱼和鹳均属于脊椎动物 B . 鱼的形态与其水生生活相适应 C . 要的长脚有利于其在浅水区域捕食 D . “鱼→鹳”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2. (2分)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Ⅰ是初级消费者 B . Ⅳ为分解者 C . E1主要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 . 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3. (2分)下列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A . 池塘中全部的鱼 B . 麦田中全部的小麦 C . 竹林中的全部的竹叶青蛇 D . 沙漠及沙漠上的全部生物 4. (2分)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 A . 群落的组成成分 B . 群落中各生物的多少 C . 群落中各生物的食性 D . 群落中生物的空间配置状况 5. (2分)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 .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 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 . 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 . 物种组成及比例 6. (2分)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该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 B . 食物链中,属于笫二营养级的动物有2种 C . 生态系统受到污染,那么鹰体内毒素最多 D . 蛇和鹰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7. (2分)一座小山上,生长着许多草、树木、鸟、昆虫、蛇等生物,这些生物统称为() A . 生物群落 B . 生态因素 C . 生态系统 D . 生物种群 8. (2分)①生活在一块稻田中的所有生物;②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③森林里的所有猕猴。上述组合分别属于() A .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B . 种群生态系统群落 C . 群落生态系统种群 D . 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中考科学总复习专题3-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doc

(2)性别比例= 雄性个体数 雌性个体数 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新个体数。 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一、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种群 1. 是生物分类等级的最小单位。如桃树是生物的一个种,即一个物种。 2. 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的总和。 3. 种群特征:有、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1) 生物种群密度是描述的一?种方法,即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同-?种生物, 在不同的地区,种群密度往往不相同。 (3) 出生率指在_______ 新个体数4CCC。/ 出生率=种群个体总数*1°°%° (4)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平均 死亡个体数 死亡率=和旅薮SOO%。 (5) 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反之数量减少。种群中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相差很大。 所以种群动态变化与种群年龄结构关系极大。常见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种群增长的“” 型曲线和"” 型曲线。 考点二群落 4. 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的总和,简称群落。 (1) -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群落的结构包括和°在群落中,植物起主导作用, 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2) 植物群落指生活在-?定所有植物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3) 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有大有小,群落和种群的大小山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需要而定。 考点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 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还能影响环境。 ⑴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食物等。 (2) 影响生物的生物因素有互助、寄生、、等。 (3) 适应环境的表现形式有、等。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分布、生理等的因素,叫°许多生物的形态 和结构与它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考点四生态系统 6. 生态系统的意义 (1) 生态系统是山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共同组成的。 (2) 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3)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范围上限为离地面约 的高空,下限可达距海平面约的海沟底部,或距地面深达2?3千米的岩石层。 7. 生态系统的成分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热量、、空气、矿物质等。 (2) 生产者:制造供给自己和其他生物食物,如绿色植物。 专题3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

(完整版)种群与群落和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填空,推荐文档

第四部分种群与群落 一、种群 1.种群是指 2.种群具有、、 、等特征。 3.种群密度是指,是种群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随机取样,一般为1m2:(运动能力强的动物)N:M=n:m 4.样方法取样的两种方法是和. 5.出生率是指 死亡率是指 6.迁入率是指 7.年龄组成 增长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数量增多 稳定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数量稳定 衰退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数量减小 8.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8. 种群的空间特征:分布,分布,分布。 9.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

10. J 型曲线: (1)形成条件: 。不存在自然选择。用达尔文的观点,是由于 的特性。种群数量呈增长,种群不变,是一 个定值。 (2)种群数量增长公式: 设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每年种群增长率不变,且次年均是前一年的倍。则第t 年种群数量为:种群增长率= N -N N0-N0 (> 1) 1 0 ==-1 N 0 N0 11.S 型曲线: (1)曲线形成条件:。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上升,各个体间 因为食物、空间引起的加剧,种群增长率随时 间不断发生变化。 (2)K 值理解: ○1 K:表示;可以认为是种群中生物数量的最大值,此时种群不再扩大,种群○2 K/2:此时曲线斜率最大,最大,种群数量恢复到K 值所需时间不会增长。 最短。 ○3 小于K/2:种群密度过低,很容易因为无法交配而种群灭绝,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K 值。 联系实际:保护珍贵动物及消灭害虫时,注意K值,即在保护(消灭)种群数量的同时还要扩大(减小)他们的环境容纳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