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悟道

参禅悟道
参禅悟道

参禅悟道,访儒习武----行走蜀鄂豫

主题参禅悟道,访儒习武

地点

四川(峨眉山,三苏祠,青羊宫,大慈寺,文殊院,武侯祠),以成都为中心,峨眉山宿当地宾馆,其余宿成都市。

湖北(武当山),宿武当山

河南(“天地之中”建筑群----嵩山少林寺,嵩阳书院,中岳庙;三皇寨禅院),以登封市为中心,宿当地宾馆,如若可以,则在禅院住宿一宿。

行程

D1 成都青羊宫文殊院位于市内,历时一天交通工具:公交车,自行车

“天府之国”的美誉早已响彻大江南北。我想,成都确实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川菜,川剧,茶馆…总是透露着那份深厚的人文精神以及悠然自得的心态。

说起茶,就不得不提青羊宫和文殊院的盖碗茶了,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品盖碗茶,韵味无穷。在这具有天地灵气的地方,边喝茶,边谈禅论道,或闲话家常,都未尝不可,别有韵味。当然,来这些地方可不仅仅是喝茶的,不然,绝对辜负了这里积淀千年的文化底蕴。古琴,书法,太极,图书馆,碑廊等,才是这里的精髓所在。这些让人的心灵自然地安静了下来,才能感悟到这“万物一体”的自然,才会享受到喧嚣的城市里所不具有的那份宁静与淡泊。

文殊院、青羊宫以及老庄书院太极广场上习练松溪太极的人群

在这里求神拜佛也未尝不可。只是,神佛会不会保佑我们就不好说了,要想人生如意,我想还是要培养自己的智慧,修炼自己的心性吧。只有自己才能保佑自己。

青羊宫老庄书院是全球第一家以“老庄”命名的书院,“以道教传统的优秀文化切入当今社会,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为其宗旨。老庄书院倡导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定期举办各类传统文化讲座,内容涵盖中医、道学、风水、古琴、太极等,更有《道德经》公益诵读活动及《庄子》研讨会,此外还长期免费赠阅《道德经》及书院院刊《老庄》杂志,着实弘扬了道家文化。

提及太极,不得不提青羊宫老庄书院的松溪太极拳道班了。这儿的总教练是以前的武当内家功夫团团长李凯老师,师从四川松溪名家游明生老先生,和他一搭手就知道有多深厚的内功了。也许你会明白,武侠小说中有些功夫也并非完全胡编乱造。有机会还可以参访一下他那简陋而雅致的卧室,文房四宝兼备,着实有不少神韵,不禁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再或者,还可以叫老师们教一些太极拳基本功,讲一些太极拳理,拳理如人理,这可是终身受益的事情哦。老庄书院院长孟高阳道长也精通孙氏太极拳,书法,更擅长古琴制作,知命之年的孟道长气色丝毫不比年轻人差,拿道家行话说,“精气神”十足。

D2 成都武侯祠大慈寺位于市内,历时一天交通工具:公交车,自行车

要问吴宇森的《赤壁》首映式是在哪里举办的,我想你一定能够猜到。没错,就是武侯祠。武侯祠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不得不提的是,武侯祠内碑廊、书画真迹、模拟道具等应有尽有,喜欢三国文化的一定要仔细欣赏了。

武侯祠内孔明苑以及“后出师表”碑刻

有一次,我陪一位外国朋友和青羊宫老庄书院孟高阳道长交流道家文化时,意外得知原来在建国前,武侯祠也是道教活动场所,不由惊叹,其实道家文化真得是无处不在,只是我们“身在此山中”而已。

大慈寺应建于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唐、宋之际,以壁画著称,被苏轼誉为“精妙冠世”。大慈寺与其他寺庙的不同之处莫过于唐玄奘大师曾在这里学习传授佛法了。每一次来到这里,总是被玄奘大师的精神所感动不已,且看赵朴初老先生为玄奘法师的题诗:

一副取经的背架,一领麻布的短褐,一双云游五万里的云鞋啊,仿佛还在为西行求法而奔波。

直直从心灵深处跋涉急行,大漠夕阳,凌山冰雪,愿换得长安一轮明月,家家户户颂佛情。

依稀记得第一次向恒河凝望,如今世事变迁多少?归乡仍为取经路,译经仍是解经人。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舍身求法的人就是玄奘大师,他也是中国的脊梁。

D3 三苏祠位于距成都80公里的眉山市区,历时一天交通工具:汽车

提起苏轼,人们大多只知道他的文学造诣,或凄美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或豪放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婉约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句流芳千古,至今读来依旧琅琅上口。

殊不知,苏轼与禅道的渊源颇深。他一世为官,忧国忧民,出入仙、禅之间,体会到了别样的人生。尽管官运沉浮,然而无论是发配黄州还是儋州,都保持了一颗逍遥自在、开旷豁达的心境,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乃至苏轼去世时,李席祭苏东坡道:“道大不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换万古英灵之气。”我实在忍不住去眉山三苏祠去拜谒苏轼了!

三苏祠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建筑,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来此景仰,吟出优美的诗文;不知有多少高人雅士来此驻足,留下隽永的对联;不知有多少中外游客来此游览观光,追寻三苏的道德文章。只见溪畔石上,苏东坡斜倚散坐,头带学士帽,胸前蓬蓬然长髯自然飘逸,神情悠远而略带沉思,所思何事?我想是在“思君思国思社稷”吧!

三苏祠外景以及苏东坡雕像

D4 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部,距成都170km,历时两天交通工具:长途汽车

峨眉山与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并列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有诗云:“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在金顶矗立着一尊高大的普贤佛像,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有禅的地方就有茶,所谓“禅茶一味”。峨眉山也不例外。由于独特的地理原因,使峨眉山茶也极具特色,形成了峨眉雪芽、竹叶青、仙芝竹尖等多个品牌,2009年还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

不得不提的还有峨眉山“金顶四奇”:日出,佛光,云海,圣灯。只是,佛家历来讲求“因缘和合”,这些可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若遇到,不可不谓是三生有幸。其实,峨眉灵猴又何尝不是一奇呢,往来跳跃于山谷幽林,更有甚者还抢起了游客手中的可乐,饼干,不给还打起架来了,才不给我们人类面子呢。

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寺庙建筑和自然景观、四时变化有机地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于1997年2月和乐山大佛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方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目录》。

在金庸江湖中,峨眉派与少林、武当齐名,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派,灭绝师太、周芷若都是其笔下极富有个性的传奇女性。这些当然只是小说中的情节,然而现实中,峨眉武术确实也是独树一帜,既具佛门禅功,也含道教气功,亦刚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武术中姿态优美的一种。只是当今人们大多只是知道少林、武当罢了,甚是可惜。

在峨眉山市区,晚上闲来无事也可以去体验这小城的独特风情,小吃街,文艺演出都很有特色。比较有名的例如变脸,川剧《皮筋滚灯》等都是相当地脍炙人口,不得不看!

D6回到市区,休整一天,也可以观光市内的其他风景或者大肆shopping,比如宽窄巷子,望江楼公园,天府广场,春熙路。下午五点,乘坐K724次火车,前往湖北十堰武当山。

D7 湖北十堰武当山历时两天交通工具:汽车

也许您已经看到过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太极武当》系列纪录片,也许您也已经欣赏过影视剧中的武当功夫,不过“百闻不如一见”,有什么比亲身体验来得更直接呢?

武当山以天机生化的旨趣和透脱通达的胸怀,将山的雄奇与妩媚,水的流荡与静谧,雾的生胜与凄婉,人生意态的高远与宽阔,在中原腹地凝聚成一种奇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就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之圣誉。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玄岳山,取名“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有人说:“天下名山佛占尽”,唯武当山是由道观所主宰,而成为道教第一名山。武当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是我国一座文化宝库,拥有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仙山琼阁”般的古典建筑。其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当山风景

在武当山,除了欣赏人文、自然景观之外,当然还要拜访下武当松溪拳协会会长吴洪强先生了。我在青羊宫练拳时曾经和他有过数面之缘,也曾作为一名外国朋友的翻译和他交流过有关太极拳道的话题,这次去武当山自然要把我的感悟心得和他交流下,有机会当然要多学一点知识了。

提起武当功夫,众所周知,北宗少林,南尊武当。武当功夫因始祖张三丰真人而名扬四海。其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前面提到的松溪派内家拳创始人张松溪,即是张三丰的入室弟子之一。据《王征南墓志铭》记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盖起於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三峰之术。百年之後。流传於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於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於四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由此可知松溪派的传承。

太极拳其实不只是一种拳法,还包含着人生宇宙的道理,所谓“拳道一体,拳即是道,道即是拳”。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为一贯…须知阴阳…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晚上9点20,在十堰火车站乘坐K16次火车至郑州,然后乘车前往河南登封,参观“天地之中”建筑群以及久负盛名的三皇寨禅院。

D9 “天地之中”建筑群之嵩阳书院,中岳庙,少林寺历时一天交通工具:汽车

嵩阳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廊庑俱全。

嵩阳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宋代理学主要讨论义理、性命之学,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开创者为北宋五子,即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宋代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司马光、范仲淹曾在嵩阳书院讲学,且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的一部分是在嵩阳书院撰写。

话说程颐和苏东坡还颇有渊源呢。程颐平时不苟言笑,一开口便孔孟之道、仁义礼智,俨然一副道德圣人的模样,在常人看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也颇有些迂夫子的味道。而幽默诙谐、极具情趣的苏轼对程颐的言行方式当然更加看不惯。他承认自己“素疾程颐之奸,形于言色”(《再乞郡札子》),意即:素来看不惯程颐那副虚伪矫情、故作姿态的模样,往往在言语、脸色上就表现出来!

中岳庙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登封市城东4千米,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群山环抱,布局谨严,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全国罕见。

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不可不深究。且就道教经典《道德经》而言,区区五千言,却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从中窥探出了治国、养生、武术、经商等道理,足见其博大精深。

中岳庙的中轴线是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沿中轴线从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祟圣门、化三门、峻极门、高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庙的东路和西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官、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神州官和龙王殿等单独的小院落,构成了中岳庙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所建立,因其建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故名“少林”。

自达摩以来,少林寺出现了很多高僧名僧,也留下很多的传奇故事,如达摩一苇渡江,慧可断臂求法,有些甚至改写了历史,诸如“十三棍僧救唐王”。可惜的是,民国时期被军阀石友三几乎焚毁殆尽,听说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许多珍贵的文物典籍变成一滩灰烬。有人说,少林寺的历史就是中国史的一个缩影,确实如此。正如今日如火如荼的市场经济大潮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少林寺将分院开到了国外,也因过度商业化而颇受诟病,到处都在进行商业武术表演,迅猛刚烈,拳术若疾风暴雨,直臂直腿,踢得高、蹦得远、伸得展,整齐划一。行家说,这只是供观赏、影视、文体演出、竞技散打的武术操,和曾经威震江湖的少林传统功夫所练之法,大相径庭。少林寺贵为禅宗祖庭,人文气息似乎也已消亡殆尽,留下的只是近代才建立的仿古建筑而已。人们不禁要问,少林寺还有没有真正的禅宗文化,还有没有真正的少林传统功夫?

峻极嵩山上的武者

也许,只有在三皇寨禅院,才具有禅宗祖庭本该具有的东西。史书记载,嵩山少林之所以能名冠天下,贵为祖庭,其核心原因就在于少林历经千年传续的独门绝学:禅武医。

所谓“禅武医”,即是禅、武、医三者相辅相成的一门学问。它以禅理为做人的基础和指标,以武学为方法而达到禅定的境界,而从武学的修练中,渐渐明白自己的心性及身体状况,得到智慧。这是明代无言正道大师所创立的少林南院永化堂一脉的传承。我们所能见到的少林功夫多为西院传承,都是些为了迎合表演需求,崇尚好看而又不实用的花架子。其实,真正的少林功夫绝不是踢腿、劈叉、空翻和套路训练,而是武技和人体自然力量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结合巧妙地发挥到极致。

也许有人觉得这些太过玄幻,其实不然,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功能还是修身养性,修或不修,“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修禅即是学做人!

德建禅师一直认为,少林“禅武医”不能与金钱和利益挂钩。在三皇寨禅院,常有游人香客前来或求医问药,或寻求养生之道,以求延年益寿。德建禅师将其多年参悟印成书册,来者皆赠,并亲自教导实践,分文不取。有机会的话,自然也要和山上的师傅们讨论交流下养生习武参禅的心得了。

德建禅师只是少林寺1500年历史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读者可在《嵩山访禅记》和《少林禅武医精要》中窥见一斑。

近代不得不提的另一位少林寺传奇人物即是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许世友上将了。他一生极富传奇色彩,看过电视连续剧《上将许世友》的人都对这个个性鲜明、骁勇忠义的将军心存敬意。许世友上将少时曾在少林寺习武八年,据传记记载,这八年的学武生涯对其性格的塑造影响极大。他的英雄事迹在此也不再赘述了。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逝世,他的遗愿是和母亲土葬。早在毛主席当政时,他就拒在火葬协议上签字。对许世友将军还乡土葬一事,邓小平的批示是:“下不为例。”就这样,特殊的将军含笑于九泉。

许世友将军墓茅台酒

关于少林寺、三皇寨、禅武医的故事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了解,去感悟,去思考…

儿时一部电影《少林寺》红遍大江南北,激起了多少人的武侠梦。对大多数人而言,那只是梦,因为他们没有去追求这个梦想。我想,我们应该做个勇敢的“追梦人”,就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艺术图

只不过,时代已经赋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新的含义。不一定非得看白纸黑字才叫读书,也不一定非得远走江湖才叫行路。如今,可以在应用电子墨水技术的电纸书上看任何想看的书,也可以足不出户就在网路上实时了解万里之外正发生的事情,或者一览世界最美的风景。科技让一切变得更便利。然而,只有真正读了,行了,才能有别样的体悟。

Kindle图,目录,以前去过的地方图片集锦

后记

这份旅行计划肯定存在疏漏。我曾经在成都电视台听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先生关于旅行的演讲。葛老曾经应邀远赴南北极,拥有极其丰富的旅行经验。他说,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旅途中的意外往往能给人别样的惊喜和收获(加黑)。我期待这样的惊喜,这样的收获。

葛剑雄照片

衷心希望这次旅行之后,我的思想境界能有更高地提升。不管怎样,我对儒释道传统文化、传统武术乃至中医的追求将永不止步,用其中的智慧,为自己、为他人,而更睿智和谐地学习、生活与工作。

外以儒行明其志,中以佛禅治其心,里以黄老修其身。所谓儒释道,即非儒释道,是名儒释道,正所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同是祖国传统文化,我想不应该对三者起分别心吧!

“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书无止境,路亦如是!

禅诗的“归家”之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0257485.html, 禅诗的“归家”之思 作者:余虹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05期 [摘要] 明心见性是参禅悟道的旨归,禅宗常以“归家”喻回归本性真心,由此,“归家”便成了禅诗的核心主题。大量的禅诗皆围绕“归家”主题而展开。“归家”的过程即由迷而悟的过程,体现了禅宗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沉思考,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探索。禅僧们把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表现在诗歌中,形成了禅诗独特的审美特质。本文拟从迷失——呼唤——思乡——寻路——回家这一条“归家”之路,对禅诗如何展现存在之思作一粗略的探索。 [关键词] 归家;审美特质;禅宗;禅诗 [中图分类号],B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5-0112-05 禅宗历来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因此,棒打叱喝成为禅宗的主要言说方式,而不落言诠、意在言外的诗歌也成了禅宗重要的言道形式。宗白华先生曾言:“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禅诗可以说是“道”与“艺”完美结合的典范,机智、悠远的禅理与空灵、深邃的意境相结合,形成了禅诗独特的审美特质,表达了禅宗对生命独特的理解。朱光潜曾说:“诗虽然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它的后面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因此,带着生命智慧的禅诗无疑以其深广的境界而著称于世,为世人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 刘小枫言:“诗是存在的歌唱,生命本身的言说。”那么,禅诗又是如何承载着生命之“思”?承载着对存在的感悟? “归家”是禅诗的核心主题。“家”指人人具足的真心本性,它是生命的源头,也是精神的家园。“归家”即是“明心见性”,归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的生命源头。“悟”是禅的灵魂,禅宗“悟”的过程乃是唤醒迷人之生命意识,使之觉悟,使之“归家”的过程。“归家”的过程是人从沉沦的生存状态转换为觉醒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也就是生命意义得以敞现的过程。“归家”体现了禅宗对存在本质的深沉的思考,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探索。 禅诗中有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咏物诗、哲理诗、艳情诗等等,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但仔细分析,无不围绕着“归家”主题而展开。本文打算寻着:迷失——呼唤——思乡——寻路一回家这条“归家”之路,对禅诗如何展现存在之思作一粗略的探索。

山水诗的三境界

1、“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山水诗的第一境界 这类作品往往随物赋形,着意描写自然山水的千姿百态。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以上作品虽不能说是纯模山范水之作,但作者在创作中主要还是将自然山水作为客观事物加以描摹表现的,仅略流露某种情绪倾向,这就是佛家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 2、“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山水诗的第二境界。 这类作品所绘之景,完全是从作者的主观感情出发的,而不是客观现实中的景物。因此诗人所怀感情不同,自然景物也就随之而异。以山为例,在与友分离的罗隐笔下是“山牵别恨和肠断”(《绵谷回寄蔡氏昆仲》);在亡国遗民郑思肖笔下是“满山秋色正愁人”(《二砺》)。 再看一首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作者在首句点明,自己登上咸阳城楼时就怀有无限忧愁。带着忧愁之情纵目远眺,所见景物当然全染上了凄凉的色彩:乱云飞渡,斜日西沉;秋风袭人,山雨欲来;秦苑汉宫,野草丛生;黄叶萧萧,晚蝉悲鸣;渭水无语,悠悠东流。 以上作品虽能寓意,但还只是诗人感情投注的结果,在人情与物理之间,未能获得一种泯然无迹的契合,这就是佛家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 3、“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山水诗的第三境界。 这是一种悟境,在作品中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界景象已物我两忘,融为一体。试看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作者在凝神观照大自然时,面对空山人语响和青苔返照的刹那间所呈现的静趣,忽然有所体悟,从而审美主体的精神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形态色调有了无间的妙合,我们从作品清远静谧的景物中,自能见出诗人雅洁幽独的心境与超然隐逸的理想。这种以描绘审美客体为主但又能从中折射出审美主体精神气质之诗境,就达到了佛家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_误了几多年少——西游记禅道诗词的魅力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_____西游记禅道诗词《苏武慢》的魅力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西游记》原著中有超过700首诗词,这些诗词大概可以分为四类:叙事的、描人的、写景的、传佛(道)的。从个人喜好的角度来看,写景的和传佛的诗词最妙。传佛的诗词中,又尤喜欢这首《苏武慢》的词。 这首词出现的章节是第八回的开头。从故事情节上来观看,这首词出现的时候,正是孙悟空坐牢五指山下的时候。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到拜师须菩提学艺有成,恃才傲物大闹天宫,再到斗不过如来被压在五指山下坐牢。此时,孙猴子心情的失落和无助可想而知。孙猴子出生以后,就表现出异于常猴的悟性和天赋,到处拜师学艺,学佛学道学长生,自以为道果已成,上天彻底无敌手,确实也风光了几回。但没想到与如来一交手,就被易如反掌地压在五指山下,丝毫动弹也不能。此时,在石头下坐牢的孙猴子难免会想,学佛学道的方向错了?还是功夫不到?亦或长生仅是骗人的把戏?在此背景下,这首《苏武慢》就隆重登场了。 词的一开头,单刀直入,?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这不就是我猴子参禅悟道的自身写照嘛?禅关这个词,涉及到在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禅宗。禅关的基本词义为禅门或者参禅需要越过的关口。从印度迦叶尊者灵山会上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微妙法门?作为禅宗的祖师爷后,一脉单传,经二祖阿难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景德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意思是说,人初生时,别人告诉你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等到接触了社会这潭水,便会对身边种种事物提出置疑,或批判,或揭露。因为发现了这世界上的问题。而到了最后,由于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生阅历丰富了,终于茅塞顿开,回归自然,放下一切心中释然,跟初生时划上了等号。 一山一水一世界,一思一司一禅通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涉世渐深,发现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梦似幻,亦真亦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不如阔达的心态,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 曾经沧海之后,再去看世情,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三重境界(俞敏洪)

三重境界 俞敏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重境界,我们可以将之归结为迷茫:寻找生命价值、寻找事业的迷茫。第二重境界可以归结为执着:找到了某种值得投入生命热情的事业或者价值,愿意为此贡献余生。第三重境界可以归结为开悟:在苦苦探索、执着追寻之后突然开悟,发现原来一切都这么简单,答案就在身边,就像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冥思苦想时被苹果砸了一下,就像王阳明在竹子前面“格物致知”了几度春秋之后突然领悟到心乃一切之本。 禅宗大师青源怀信提出了参禅的三重境界:“老僧30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涉世之初,我们思想单纯、见识短浅,很容易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表面上好就是好,不懂得背后的蕴藏,看到哭就是哭,不知道哭背后的情感。年龄渐长,我们开始在人生的路上四处碰壁、常常灰心,最后对人对事产生无尽怀疑,觉得人人都暗藏玄机、包藏祸心,于是见人不是人,见鬼不是鬼。再往后,到了第三重境界,我们发现一切人皆有良知,一切事皆有因缘,看透了其实很简单,所以就有了看山还是

山的明澈。“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做人与处世的正道。 上面两个故事都充满禅意,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体悟。其实,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存在着有关做人做事的不同境界,而不同的境界自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与人生。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人搬砖头,第一个人搬砖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搬砖,觉得自己除了搬砖别无他长,于是他就搬了一辈子砖头;第二个人搬砖的时候想的是将来如何能成为一个工头,好让别人来搬砖,最后他成了一个包工头;第三个人搬砖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未来如何能成为一个建筑师,盖出自己喜欢的房子,结果这个人成了一名优秀的建筑师。我不是唯心主义者,但我深信,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可以用自己的心来改变命运和未来。很多时候,我们的心能够走多远,脚就能够走多远。 大学学习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为了找工作而学习,什么专业最利于找工作就学什么专业;第二重境界是因为兴趣而学习,选某个专业是出于自己对该领域的兴趣,至于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则在其次;第三重境界是因为使命感而学习,或具备“为往圣继绝学”的崇高,或胸怀“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也许很多人会觉得第一重境界的人比较容易得“实惠”,毕业后找到工作的几率也更大;但事实上,从长远来看,第二、三重境界的人才会真正体会到学习和工作的乐趣,也更能深刻体会人生的奥妙,甚至更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崇敬。易中天和于丹学习的皆是文学专业——现在被许多人认为是

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

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 看远是人生的第一境界 看远就是说凡事要看远。一个人应怀有宽阔的心胸,有长远的目标,不断前进,看万物,穷千里。你看历史上杰出人物,都是怀有宏大的人生奋斗目标,不为眼前小利斤斤计较,不为眼前小事而牵绊了心情,平淡之心,看远的境界。看远是人生的第一境界,能做到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但也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是有自己的远期目标,不会为一点点小事而计较,影响了前行的心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远,就是说凡事要往远处看,凡事要看远。这样,就会很充实度过每一天,日积月累,就会有进步。 看透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看透哲学上说,从表象看实质,从现象看本质。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而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独特的眼光。有些人看事情,只看事情的表现,看不到事情的本质,常常纠结在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里,不能自拔。影响了决策,影响了生活的向前。而另外一些人,常常可以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这是一种智慧,这是一种悟性。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常常有过人的才智,过人的智慧。他们往往会成为军事家,外交家,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大事。

看透,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看透,比看远更深了一层,但又基于看远这一境界之上。 看淡是人生的第三境界 凡事超然物外,凡事看淡,这是大智慧。可以将功名利禄置身度外,将世间的所有看淡,人生经过沉淀和历练之后,或许才能到达这一境界。看淡,或金钱,或名利,都抛之度外。这是何等气度,何等境界。人生短短数十载,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幸福的归属感,超然物外。看淡,是人生的第三境界。而这三重境界,是不是人生的三个阶段呢少年时,看远,有梦想有追求有追求目标。中年时,经历了酸甜苦辣后,更有了看透的智慧。老年时,饱经风霜,看淡了一切。所以,人生有三重境界:看远,看透,看淡。用孔子对人生的总结来参禅,你会觉得思路非常清晰: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三十而立” 这是人生中一个有担待的阶段,懂得责任,有理想和抱负,却又常常为现实的困难所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这样一种壮志未酬,惆怅和悲壮的思想境界。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四十不惑” 这一人生阶段,已经不再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世间万物已经参透看破,山不再是山,水也不再是水,遥远的梦想已经不再重要,脚踏实地去追求和享受生命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美文雅句:悟道繁花情似锦,得禅诸事善若水禅意人生【一】

美文雅句:悟道繁花情似锦,得禅诸事善若水。禅意人生【一】 悟道繁花情似锦,得禅诸事善若水。 禅意人生【一】 喜好喜好搜集整理 时光水岸,轻铺一纸红尘素笺,一笔墨起,一笔墨落,自然随意,诉一段清幽,清韵,清雅与禅,自在从容,看潮起潮落,听风声雨落,品人生絮语,呢喃中,把世间的瞬息万变清浅。 轻倚岁月,浅读流年。静许,一份禅意,人生安暖;一份清浅,时光无恙。拾一抹岁月静好,种一份懂得,光阴漫过秋日,收获一朵嫣然于心中,诉一段心语与禅,让一纸素念随风随雨,散落一城心语悠悠,心意遥遥。光阴如此静美,恬淡,甚好!

只需拈花一笑,万千心事尽在其中。往事的脚步轻了,悄悄地走过岁月。一笑于休闲处,坐看时光着地成灰。生活仍是一片宁静。禅在心中,悟自心生。 悟道繁花情似锦,得禅诸事善若水。 我问佛,能否,让心有片刻的时间里不掺杂俗念?不看山,不听水,只来对着光阴说禅。佛说,有些人,有些事,得到了,得不到,都是岁月慈悲的念,无需感叹,无需怨,心若静了,则满世界的嘈杂都可以看做是生命盛大的喜欢。 心若安,可步步生莲。心清一切明,心浊一切暗;心痴一切迷,心悟一切禅。心是人生戏的导演,念是人生境的底片。一切的根源皆在内心,痴与执、怨与恨,只会让心翻滚、让人不安。只有放下它们,才能轻松自然。智慧愚痴心之隔,天堂地狱一念间。烦恼放下成菩提,心情转念即晴天。 那年,那月,那女子,与时光来说禅。簪来几滴晨间露,拈来一瓣午夜莲。人在草木间,禅茶品一味,云水之中悟菩提,素心静如简,偷得浮生闲。

赌书泼茶,倚楼听雨,日子清简如水。禅的时光,总是寂静无声。窗外风云交替,车水马龙,内心安然平和,洁净无物。如此清淡,不是疏离尘世,而是让自己在尘世中修炼得更加质朴。人生这本蕴含真理的书,其实掩藏在平淡的物事中。返璞归... 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心不造作自然清明】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悦,如水不加搅动,本性是透明清澈。禅坐的心就像一罐泥水,人们越不理会或搅乱它,杂质就愈会沉淀到罐底,水的自然明净本性也就会呈显出来。心的本性也如此。任其自然,不加改变,就可以找到喜悦和清明的真性。

人生三境界的哲理故事

人生三境界的哲理故事 导读:人生三境界 一个小沙弥,出家修行多年,一直没有开悟,他相当痛苦烦恼。一天夜晚,小沙弥去拜见老方丈,向老方丈诉说自己内心的苦楚纠结。 老方丈对小沙弥问道:“徒儿,你知道人生三境界吗?” 小沙弥请教道:“师父,人生有哪三境界呢?” 老方丈说道:“第一境界是求。世人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觉得物质追求是生活的动力,一辈子都被物质假相迷惑所困,以为有了充足的物质,就能得到人生的全部美好幸福;不少人都倾尽一生的精力去追求财富名利欲望,身体消亡的那一刻也没弄明白自己为何而来,应该回归何处,这一世都等于白来。世间大部分人活在这个境界中。第二境界是缘。一些人在物质丰富之时,发现物质只能带给人们一些快乐、一些美好;物质并非能够带给人们全部美好幸福。尤其在物欲横流之时,人们内心常常会充满多愁善感、苦闷迷惘、忧悒伤痛,却不知道如何消解排遣。一些人开始了内心精神的求索,寻求内心精神的宁静、安逸,逐步脱离部分物质控制,有意识地选择放下一些外在物质的.东西,开始回归到身体本质层面,明白身体是修行的根基,生命是人生之本,开始珍爱自己、珍爱周围亲近的人,花费精力去修复还原自我的身体和心灵。这些人已经懂得了回归生命,进入到生命的本源。世间少数人活在这个境界中。第三境界是舍。一些人在内心精神修行中,上升到灵性境界,终于悟到一切遇到的人,一切创造的

事,一切经历的情,都是为了帮自己完成这一世的修行圆满,每个与自己有缘者都是自己生命的贵人。无论好与坏、对与错,看清了自己经历的一切痛苦都来自头脑的判断分别,人再也不为一切所困扰,没有了执着、痛苦,懂得调控情绪,意识与身体逐渐完整合一,体会到了所谓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所在,心灵开始成长、成熟,知道创造奉献比索取拥有更美好幸福,明了感恩回报是人生最美的幸运与幸福,明白创造奉献、惠泽众生、造福众人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幸福之道,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世间极少数人才能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小沙弥听了老方丈这番话,有所开悟道:“师父,你是说人生的境界越高,内心就越宁静,精神就越崇高,灵魂就越高尚,人生就会美好幸福。” 老方丈说道:“徒儿,你知道人生还有三层楼吗?” 小沙弥问道:“师父,人生有哪三层楼呢?” 老方丈说道:“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楼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楼是灵魂生活。具有第一境界的人居住在第一层楼,具有第二境界的人居住在第二层楼,具有第三境界的人居住在第三层楼,人生的三层楼与人生的三境界都是互相对应的。你知道自己居住在哪层楼吗?” 小沙弥说道:“我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境界?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心住在哪层楼?” 老方丈说道:“这就是你迷惘不悟的根源呀!徒儿,只有明智自

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

公选课: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 一问答题:(任选三题) 1 、佛教所说的"三法印"是什么? 一般称:1、诸行无常(宇宙万有,皆变化无常);2、诸法无我(世界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3、涅盘寂静(佛教徒修行断尽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盘寂静境界)。 2、试说明中国四大菩萨及其道场所在地。 山西五台山是大智菩萨文殊菩萨道场。 浙江普陀县"海天佛国"普陀山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道场。 常有金顶佛光奇观的四川"峨眉天下秀"峨眉山是大行菩萨普贤菩萨道场。 安徽“仙城佛国”九华山是大愿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 3、列举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宗派?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净土宗影响比较大 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你是如何理解这首禅诗的? 5、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二、论述题:(任选一题加以阐述) 1、你怎样认识和评价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分析对比儒学和佛教的人生价值观念。 3、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参透人生便是禅:顺逆都自在的14堂开悟课_第1课 凡事皆有极重大之时,沉得住的便是静者

参禅悟道,首先要做到本心清静。事有大小,静为常态才能不痴不妄,沉住气性,在烦琐之时钻研出学问,重大之时修炼出气度。 人生之静,并非使生活如一池死水,不起波澜,而是静心忍性,在磨难中提取智慧,达到自如的境界。一双慧眼,一颗慧心,自可化劫难为造化,于厄运觅转机。 人生如处荆棘丛中,静者不伤 气静人则平,神静人自清,心静人则悟。 一次,庄子与一位君王谈话,正看到一只猴子在树林间跳跃。君王对庄子说:"您瞧这只猴子身手灵活,在树林之中游玩,多么自在,多么开心。" 庄子看着那不断跳跃的猴子,笑着对君王说:"这猴子现在虽然开心,但如果有一天,它误入荆棘丛中,就算有再灵活的身手,它也一筹莫展。" 有一位禅师曾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这句话说得真好,形象贴切,让人感同身受。我们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像庄子口中的猴子,在荆棘丛中,全身的本事无法施展。那位禅师又说:"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由此可见,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苦难的历程,每个人都会受苦。 曾有哲人这样评价婴儿的啼哭:"婴儿降生为什么会啼哭?因为他从此离开母体的呵护,独自一人在这世间漂泊,要忍受种种痛苦与煎熬,他怎么会不哭呢?"是的,从降生到成熟,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成长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困境与伤痛,这些伤痛都会变为心灵的划痕,留下大大小小的伤疤。佛教说人生有七苦,任谁也避免不了。 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特别是那些为生计奔波的人,更加理解"苦"的含义。沉重的工作,巨大的生存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他们的内心日渐疲乏,每一天都生活在焦虑与失望中。焦虑,是因为压力得不到合理疏解,思虑越来越重;失望,是因为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产生不满。 心病还要心药医,那么,究竟什么是心药?什么是最有效的疏解方式?这种方式不能依靠他人,因为他人不是你,永远只能按照他自己的思维方式帮你出主意,那主意也许好,却未必适合你;也不是环境,环境从不迁就任何人,只有人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你需要领悟生存的智慧,在纷繁的人世,只有一颗禅心能让人平静;静,则不伤。 从前有位禅师,他云游四方,最后回到出家的寺院。他每天都会坐在大殿里通宵打坐。 这一天,知事僧打开大殿的功德箱,突然大呼起来。原来,功德箱里少了一大笔钱。和尚们都说,昨夜并没有人进入大殿,一定是打坐的禅师偷走了这笔钱。 面对众人的指责,禅师并不解释,也拿不出那笔钱。大家认定他就是小偷,每天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而禅师仍然心平气和,照常打坐,没有流露半点不满。 这样的日子过了半个月,出去办事的方丈回到寺院,听说这件事后连忙说:"那笔钱是我拿走

大乘数学三境界

大乘数学三境界 数学= 小乘数学+ 大乘数学。小乘数学= 推理+计算,大乘数学= 哲学+艺术。小乘数学是术,大乘数学是道;小乘数学是剑招,大乘数学是剑意;小乘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大乘数学是科学的女王。治大乘数学经历三种境界。 苏武慢 仙峰绝壁,攀登无数,往往到头虚老;支离破碎,细微末节,多少青春废了; 鲸吞碧海,芥纳须弥,中西合璧最好,只凭这微分代数,消融那纤维同调; 谁听得,千尺崖前,百丈悬冰,杜宇一声春晓?黑洞路远,夸克关深,行人原自稀少; 体系我立,定理自出,此心可通天道;寻根本,识破源流,自有人间真宝。 此乃第一境界。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寂寂寞寞依依,万水千山独行,登天有计, 有我美梦做伴,怎怕他晚来风急,我来也,正悦目,别有一番天地。 满室书本堆积,翻阅尽,查找蛛丝马迹,中西合璧,探索数学真谛, 春风化物细雨,会心处点点滴滴,这次第,唯极乐差可比拟。 此乃第二境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寂寂寞寞依依。万水千山独行,登天有计。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用中国数学传统文化破解数学七十二绝技。 一、学数参禅 学数浑似学参禅,一经领悟便超然。五灯会元东方亮,光芒四射照人间。 破除迷信,张扬自我,众生平等,皆可成佛;解粘去缚,方便接引,就近取譬,随机化寻;真参实证,圆融无碍,以心传心,心心相印;因缘契合,自悟本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禅是穷理尽性之学。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 禅者,意也,以人意会天意,以己意会大师之意,禅的真理以心传心,心灵相通时方可传授。禅师接引学人,讲求心心相印,因缘相契,以心传心,啐啄同时。灵犀相通才称得上因缘相契。禅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从枷锁到自由的道路。禅的真理把单调乏味的生活,索然平凡的生命,变为充满真实内容的创造性真理。做学问是一种精神统一的修行,面壁就是面书壁,在精神上创造自己理想的世界。疑生滞,通破疑,疑被通破则无可生滞。禅宗张扬自我,崇尚自我,使学人确立自信,崇拜自我,打破外在权威,敢于作祖成佛。云门一曲,高古绝唱,涵盖乾坤,截断众流。云门天子,金口风范,一语既出,万法顺从。孙悟空诗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你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佛是觉悟了的人,自性即佛,心外无佛,佛即众生,众生即佛。学数=参禅悟道。唯天是我师,唯心通天道,六经当注我,我何注六经,外师造化,内法自然,此心可通天道。 二、言数明理 数理同源,理数相倚,理由数显,数自理出;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理一分殊,月映万川;知书达理,理在书外,穷心尽性,尽性知天;由博返约,以简御繁,一花六瓣,五灯会元。 数是数学,理是道理。道理=道+理,言数者必先明理,数与道非二本也 一花六瓣:不学数无以言;不学理无以立;不知哲学无以知根本,不知历史无以知源流,不知大美无以知天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中国茶道四谛

中国茶道四谛 1、和——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道、儒、佛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茶道所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太和”。“保合太和”的意思是指 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太和之元气以普利 万物才是人间正道。以哲学范畴的“和”为基础,儒、佛、道三家 对茶道中的和,各有自己的理解与诠释。 儒家从“太和”的哲学理念中推衍出“中庸之道”的思想。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的全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泡茶时表现 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 为“春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在饮茶的过程 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在品茗 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朴实古雅去浮华,宁静致远隐沉毅” 的俭德之行。一个“和”字是茶事活动的宗旨,“此所谓赏天地自 然之和气,移山川石木于炉边,五行具备也,没有天地之流,品风 味于口,可谓大矣,以天地之和气为乐,乃茶道之道也”(泽庵《茶 亭之记》)。 道家从“和”这一哲学范畴引申出“天人合一”“知和日常”等理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包含阴阳两个因素,生是阴阳之和,道是阴 阳之变。还认为人与自然界万物同是阴阳两气相和而生,人与自然 万物本为一体,应具有亲和之感。知道了“和”的内涵,就是知道“道”的根本。在处世方面道家提倡“和其光,同其尘”(《老子》 第四章),即认为好坏均可相安相处,为人不露锋芒,处世与世无争。在茶道中,道家对和的理解表现于特别注重亲和自然,追求“天人 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以及“致清导和”的养生理念。 佛家提倡人们修习“中道妙理”。《杂阿含经·卷九》中引用佛陀说:“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这是中和的哲学理

参禅的解释及造句

参禅的解释及造句 导读:参禅拼音 【注音】:canshan 参禅解释 【意思】: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即习禅者为求开悟,到各处参学之意。但一般依教坐禅或参话头的也叫参禅。 参禅造句 参禅造句: 1、参禅可以慢慢改变你的生活。 2、我们想开始参禅,那我们可能要有一个坐垫,或者报个班,买本书,有个定时器或者有一套参禅的修行服。 3、这个道理也许几千年前的佛教和道教的修行者们都懂的,所以他们平日参禅悟道时都要保持平和的微笑,将其视为必修的功课。 4、参禅亦称坐禅。 5、对中晚唐僧人草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禅宗的兴盛使得僧人用草书作为参禅悟道的手段; 6、记得过去的祖师在修禅,也有很多学者参禅。 7、但他闲不下来,先是到日本学佛参禅,后来,又到印度跟随特蕾莎修女看护穷苦病人。 8、以此为切入点,文章旨在探讨红楼诸艳的宗教态度和佛学修养,及其与宝玉参禅悟道、出家解脱的联系和差异性。 9、创作时的她宛若静心参禅,她的文化积淀和聪明才智如涌泉

之水----自然流淌、源源不断。 10、山中数以百计的天然洞穴,多为历代僧道参禅修真宝地。 11、房间装饰典雅、别致,设备齐全,设计独特,标间中设有专门为参禅者打坐的禅台。 12、茶禅,乃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 13、而在他少年时代的诗文集《乐善堂全集》中,其对佛教寺庙的喜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对参禅悟道高僧的尊重多有描写。 14、以此为基础,马祖禅强调的是在参禅的过程中自我个性的阐扬。 15、我作画实乃参禅,重复着无尽的点或面,默念着南无阿弥陀佛,那留在纸上的印迹就是心之境。 16、以前的研究,一般把“文字”界定为语言文字,而且基本上将“文字禅”解释为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媒介或对象的参禅学佛活动。 17、这些洞窟开凿的原意,只是为参禅修炼提供一个静穆的场所。大概谁也不曾料到会给后人留下一座如此辽阔而恢宏的艺术宫殿。 18、由于工作繁忙,释道心现在已经没有固定时间诵经和参禅。 19、他在三十八岁时皈依佛门,随着其皈依佛门的时日渐长,对佛学的体悟愈深,从而真正地进入了参禅悟道、醉心翰墨的境界。 20、观音禅林将于每月第三个星期六举办参禅精进一日修。欢迎您一起来报名参与。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道士下山》主题曲:一念之间

《道士下山》主题曲:一念之间 《道士下山》是由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奇幻冒险戏剧影片,影片由陈凯歌执导,王宝强、郭富城、张震、范伟、林志玲等 联袂主演。《道士下山》影片主要讲述了不谙世事的小道士,因为 闹粮荒离开道观下了山,一系列事件过后,领悟了“不择手段是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 由张杰、莫文蔚联袂演唱的电影《道士下山》主题曲《一念之间》音频全网首发上线。《一念之间》由著名音乐人陈曦、董冬冬[微博]夫妇担任词曲创作,通过张杰、莫文蔚两位唱将极富感染力的和音 之下,营造最贴合影片情节与内涵的音乐氛围。同时这也是莫文蔚 与内地音乐少帅张杰的首度牵手合作。在歌曲录制之前,两人便针 对这首歌“隔空”探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分享各自对歌曲的理解,如何更好的诠释歌曲,灌入情感。 演唱:张杰莫文蔚 词:陈曦 曲:董冬冬 男:谁面前一片云里雾里的山 推开门我是看风景的人 转一圈见仙外仙见天外天 天地间我牵挂的是那一眼 女:那一卷泼墨留白的分寸感 千百遍我在心里默念 绕一圈那些年的悟道参禅 你面前始终无法说圆

男:看一看前路弯弯 见一见花落池边 听一听弹欲断弦 女:会一会地阔天圆 转一转尘世凡间 只不过一念之间 男:你来过我记得便是永远如一缕青烟挥之不去终日缠绵女:你转身我经过便是人间如一滴水恋你指尖万般不愿女:那一卷泼墨留白的分寸感千百遍我在心里默念 男:绕一圈那些年的悟道参禅你面前始终无法说圆 合:看一看 男:前路弯弯 合:见一见 男:花落池边 合:听一听 男:弹欲断弦 合:会一会 女:地阔天圆 合:转一转

女:尘世凡间 合:只不过一念之间 男:你来过我记得 合:便是永远 男:如一缕青烟挥之不去 合:终日缠绵 女:你转身我经过 合:便是人间 女:如一滴水恋你指尖 合:万般不愿 男:你来过 女:来过 男:我记得 合:便是永远 合:如一缕青烟挥之不去终日缠绵女:你转身 男:你转身 女:我经过便是人间 女:如一滴水 男:恋你指尖 合:心甘情愿

茶道精神和静怡,清饮一盏性情真

茶道精神和静怡,清饮一盏性情真 导读:茶道精神和静怡,清饮一盏性情真 茶道之精神 ◆佚名 ①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配料来泡喝;另一类是“清饮”,.“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①”;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②”;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③”;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④. ②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③茶道追求“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④“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是指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

肺腑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合.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虚怀若谷、心中常乐.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⑤“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这种怡悦性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⑥“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①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②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③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请根据“混饮”的定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叫“清饮”. (2)请将下列有关“清饮”的四个层次按适当的顺序填充到第①段的横线上. A.品茶B.茶道C.喝茶D.茶艺

人生三境界:悟净、悟能、悟空

人生三境界:悟净、悟能、悟空 《人间词话》王国维大师过人生三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境界和吴承恩《西游记》悟净、悟能、悟空名字取的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求佛问道的三重境界,层层递进,渐入佳境。 悟字,不难解释。悟,有感悟、领悟、觉悟的含义,本身就代表着修炼、修心的意义。悟,是心灵实践,或者叫做“修证”、“体证”等。林清玄用拆字法,把悟字,解释为“独对我心”,也有一定的道理。 悟净,指的是知道远离污浊,去寻净土;初入法门,修行尚浅,大体只为求得清净心。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此求佛问道的第一重境界。 悟能,指通过修行,开始拥有一定的能量、能力;也指守戒,猪悟能又名猪八戒,需要戒守五荤三素。守戒亦是一种能。佛法能寓于持戒之中。守戒即是悟能。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此求佛问道的第二重境界。 悟空,无疑是境界最高的。佛家讲空、道家讲无,若能悟得空的境界,即是放下执着,返璞归真。“悟空”就是“悟道”,“悟道”便是“悟空”;“空”就是“道”,“道”即是“空”。“悟”是一个过程,而“空”则指一种结果。 《西游记》以玄奘取经的真是故事为比喻,描述了皈依修行悟道成佛的全过程。三个徒弟显然是佛法的比喻形象;“悟空”是对皈依佛的暗示;“悟能”是对皈依法的暗示;“悟净”是对皈依僧的暗示。师徒四人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多面性,每个人体内都具有和唐僧一样的认知,一样的可以成佛的根本.都像唐僧一样具有佛性 当在人生漫漫修行路上,作为像唐僧一样本具佛性的肉眼凡胎,一步一步走下去,没有任何捷径,决不可取技巧心。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困境,一路上的妖魔鬼怪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心,是自心的外化表现。心生,魔生;心灭,魔灭。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心内无惧,身外无敌。 在遇到各类困境中,保持清净心,对待外境要做到“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看清方向,明确自己从那来,此刻在哪里,要往何处去。此所谓:悟净(老沙);要耐得住寂寞,抗的住诱惑,时刻持戒,守戒方能升智慧,提能力。此所谓:悟能(八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要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抵此境界后,做任何事都不会被自己的性格所左右,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不会被自己的脾气所左右,不会为自己的得失所左右,不会被别人的言语所左右,不会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不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左右……这时,他懂得“无我”,懂得“道”,才真正修成正果。这才是求佛问道的最好境界。洞悉了一切事理,并可以自由自在,建立无我,如入无人之境,——此所谓:悟空。

古人的“三个境界”,教我们做事做人

古人的“三个境界”,教我们做事做人在灾难而前不可屈服,而应更加勇敢地去正视它。——维吉尔 中国人喜欢数字“三”。领导们讲话都爱说:“我再补充三点……”山东人在酒桌上敬酒,喜欢说“三三不断,我敬大家三杯酒”。 儒学研究专家庞朴先生认为,“三分法”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特色,是中国思维方法的精髓。“一分为三”是中国人的大智慧。于是,谈到人生境界,很多学者都喜欢归纳出三个。 “三个境界”,真能把人生说透了! 王国维:学问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做学问分为“三个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个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晏殊的词,原意是说,“我”登上高楼眺望,西风惨烈,碧树凋零,远路漫漫。王国维用此句比喻做学问的第一境:做学问者,首先要有执著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引用的是柳永词句。比喻为求学问,就要经过一番艰辛努力,以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引自辛弃疾《青玉案》,本是描写爱情,苦觅佳人不得,却在蓦然回首时看到。王国维认为做学问,如同觅佳人,不断求索,执著追寻,才可能豁然贯通。 禅宗:修行三境界 宋代禅宗将修行也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却各有所解。 第一境是苦苦寻觅,第二境是似有所悟,第三境是顿悟永恒。这三个境界,与王国维做学问的三个境界有点相似。 关于修行,宋代青原惟信禅师的一段话更有名: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第一境界,目光短浅,只看到了表面,见到什么就是什么,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这第二境界,就能够超出表面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源了。 这第三境界,才真正看穿看透,放下一切,万法随缘。 严羽:作诗三境界 做人有三境界,作诗也有三境界。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作诗的三境界: “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 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 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 我的一位初中同学,整天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写得“律诗”,却不讲格律,只是从第一句开始押韵到底,他就属于第一境界。等到学会了格律,才发现合辙押韵并不那么简单,于是又不敢写了,这便到了第二境界。再看看人家杜甫,一首首写来,格律不必记在心上,却自然符合,这就叫“戴着镣铐跳霹雳舞”,随心所欲不逾矩。

2020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薄.利/薄.弱屏.息/屏.弃精辟./开辟. B.强.迫/强.颜下载./载.重累.赘/连累. C.芳菲./菲.薄场.馆/场.景削.弱/削.价 D.伺.侯/窥伺.头晕./晕.船数.落/数.九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⑴焕之便从桌子抽斗里取出一支红烛,点上,插上烛台,把取下的残烛吹熄了,刺鼻的油气立刻在小舱里。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次将我国公务员制度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进行规范,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制度迈入了______化阶段。 ⑶许多造纸厂将废水直接排放到了太湖,太湖水变得又脏又臭,导致许多水生动植物大量减少,灭绝。A.迷漫法治甚至B.弥漫法制直至 C.迷漫法制直至D.弥漫法治甚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是公认的大师,不仅因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在法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更因为他满腹诗书的博学和蕙质兰心 ....的品

格。 B、清明时节,烟雨迷茫,杏花掩映,我们可以和多情的花 草在一起,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风沐雨 ....,尽情享受这份优雅与闲适。 C、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这次与SOHU商城的携手是一种 新的尝试,在业界是“吃螃蟹 ...”之举,凭借“国窖·1573”的实力,他们对这种网络销售模式抱有极大的信心。 D、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在为奥运会默默地付出着,其中有宵. 衣旰食 ...的技术人员,有夙兴夜寐的建筑工人,有为奥运奔走的爱国人士,有苦苦训练立誓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即将到来的下学期,全国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用上了免费教科书,部分科目用书还将循环使用。 B、奥运圣火开始旅行,它传递着每一位责任人士的声音;奥运圣火是历史的标志,它告诉我们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即将来临。 C、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D、教育部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提出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