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一书有感

读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一书有感
读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一书有感

读公共管理导论有感

最近,我读了欧文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令我受益匪浅。《公共管理导论》主要讲了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高效率的、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体制,需要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系统论述了“管理主义”和新公共管理的特点,在将新旧模式认真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应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机制;政府改革不仅要从规模、范围等方面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从体制或运行机制等方面对政府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逐步合理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政府的活动范围,从传统的政治与行政分离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市场的特点,一方面,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积极引进私营部门中较为成功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民营化过程,让民营企业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管理。同时,在明确区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不同责任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应有责任。下面我就从各章节的若干问题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章改革的时代。问题一、传统公共行政的一些基本原理。

(1)使用官僚制,政府本身应该按照等级制、官僚制的原则进行组织。与其在企业和其他机构中的运用,在公共部门中贯彻得更彻底,更持久。(2)认为存在一个最佳的工作方式,并且在综合性工作手册中规定工作程序以供行政人员遵守。并认为严格遵守这些科学管理原

则,可以提供使组织正常运作的最佳方法。(3)通过官僚制组织提供服务,政府一旦介入到某一政策领域,它就可以通过官僚制组织结构成为商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4)行政人员普遍信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即行政仅仅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任何政策或策略则属于政治领导人制定的,其理由在于这样可以确保责任。(5)认为激励个体公务员的力量是公共利益,因为服务公众是大公无私的。(6)公共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因此它需要一支中立的、无个性的、终身任职的、且能为任何政治领导提供同样服务的职业官僚队伍。(7)、从字面上讲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确实是行政性的,也就是执行他人提供的指令而无需为结果承担个人责任。

问题二、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理论在哪些方面遭受挑战?

1官僚制确实“业绩彪炳”,但它并非在所有的场合都运作良好,僵死的等级的官僚制已经产生某些消极的后果。

2寻找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以及让所有公务员都遵循是非常困难的,且容易造成组织运行的僵化,而在私营部门首创的弹性管理制度正在被政府部门采用。

3官僚制组织并不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唯一形式,政府可以通过补助金,管制或合同形式间接地进行工作,而不是单纯地作为直接提供者。

4事实上,政治与行政问题长期交织在一起,但这种现象对管理结构的影响直到最近才暴露出来,而一旦官僚制的运作与社会相分离,公众就要求制定更有效的责任机制。

5尽管公务员受到公共利益的激励,但是不能否认他们本身又是政治活动的参与者,他们并不是纯粹的,全公无私的,而更多地是为自己的晋升或所在机构工作。

6公共服务领域的特殊就业条件已经减弱,尤其是私营部门发生许多变化的情况下,终身任职已经十分罕见。

7公共部门目前被认为更具有管理性,它要求公职人员对结果负有责任,而不是被看作“行政性”的,而公务员的任务也不仅是执行任务。

问题三论述公共部门管理的基本典范。

根据奥斯特罗姆的观点:

1公共部门管理的基本典范包括两种对立的组织形式即官僚制组织与市场组织。

2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是强制性的,一个是选择性的;一个允许通过市场寻求一致性的结果,另一个则通过官僚等级组织对结果施加影响。

3在一个基本层面上,官僚制与市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建立在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基础上,也就是说,传统行政模式的基础是官僚制,而新公共管理的基础是市场。

事实上典范并不是某个领域内所有从业者普遍达成的一种一致性的准则体系,而是一种竞争性的准则体系。在公共管理领域传统行政模式源于韦伯.威尔逊和泰勒的理论。在特定的时间条件下,它拥有大量的知识教材及接近同行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行政模式

确实符合典范这一特征,而其理论基础就是官僚制理论。

新公共管理典范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理论与私营部门管理理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这种新的管理典范强调㈠根据成本一效益分析成本㈡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实现任务㈢运用市场与市场机制㈣竞争与选择㈤通过权利,义务,责任的协调一致向工作人员下放权利㈥增加对顾客,产品和结果的关注。

问题四。罗兹认为:新公共管理是有一下一些主要观点:㈠注重管理方面而不只是政策,注重管效评估和效率㈡将公共官僚组织划分为一些在用户付费的基础上相互协调的结构㈢利用准市场化和签约包出工程的方式促进竞争㈣消减成本㈤具有一种特别重视产出目标,限制合同,金钱刺激和自主管理的管理风格

这种观点主要关注组织内部,特别是在人事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它确实说明了实行公共管理某些重要特征。

问题五奥斯本和盖布勒"企业型政府"的论证提出了十条原则: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多数先进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一种新的公共部门管理方式。美国的奥斯本和盖布勒认为政府需要重塑,他们认为官僚制既无必要也无效率,应该选择运用其他手段,他们为"企业型政府"的论证提出了十条原则:

1大多数企业型政府鼓励提供服务者之间的竞争

2他们授权到公民,将控制权从官僚制组织转移到社区中

3它们在评价其各种机构的绩效时,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投入

4它们以目标——它们的使命——而不是以规则和规定为导向

5它们重新把服务对象界定为顾客并赋予其选择权

6它们阻止问题发生而不仅仅是事后补救

7它们致力于赚钱而不仅仅是花钱

8它们实行分析,引入参与管理

9它们宁可采用市机制而不是官僚机制

10它们不仅重视提供服务,而且激励所有的部门——公共的,私人的,志愿的——为解决其社区问题付诸行动

问题六。受奥斯本和盖布勒的《重塑政府》的影响,戈尔报告的内容:

戈尔报告试图通过四条主要原则来改变美国联邦政府的文化

1削减繁琐拖拉的办事程序,从人人为遵守规则而负责的体制向人人为实现结果而负责任的体制转变2顾问至上3授予下属取得结果的权利4回归本元,产生一个花费少,效果好的政府。

那时起,各国政府已经注意到行政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竞争性资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它的改革内容,并指出,如果想尽一步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与效能,必须对公共部门的文化进行根本性改变。

因为这种新的公共管理方法强调㈠对顾客,产品与结果的关注㈡采用目标管理方法与绩效测量方法㈢应用市场与市场机制来取代中央集权型管制㈣竞争与选择㈤通过权利,义务,责任的协调一致来下放权利。

问题七公共管理改革的指导理论?

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基本理论完全不同的是公共管理改革的基本理论包括㈠政府工作人员受经济动机的支配㈡私营部门的弹性管理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经验㈢行政不可能脱离政府。最重要的是这种理论的变革是由行政变为管理,前者主要是执行命令而不负其责任,而后者则更多意味着实现结果,并为此承担个人责任。

问题八行政与管理的区分

行政从本质上是指执行指令和服务,而管理则指:㈠实现结果㈡管理者实现结果而负有的个人责任“行政”与“管理”不是同义词,它们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也不一样。公共行政是一种公众的服务活动,公务员指行他人制定的政策,它关注的是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化为行为以及办公室的管理的过程。而管理不仅包括行政,还指为了以效率最大化的方式实现目标而进行组织活动,以及对结果真正负有责任。

问题九公共部门所发生的变革的原因?变革的紧迫问题。

公共部门发生的变革是对某些相互关联的紧迫问题做出的一种反应,这些紧迫问题包括:㈠对公共部门的抨击㈡经济理论的变革㈢私营部门的变革㈣技术变革

在改革运动的不同时期,改革的侧重点是不断变化的,与后期相比,早期更注重政府角色的削减

(一)公共部门的三个方面受到抨击

首先,公共部门的“规模”受到抨击,有人论证说,政府简直是过于庞大浪费了,过多的紧缺资源。其次,关于政府的“范围”也发

生了争论,有人认为,政府本身介入的活动过多,其中许多活动可以有其他可选择的备用方法,作为对这种方法的回应,许多之前由政府从事的活动开始转回到私营部门。也就是说凡是被认为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服务均可通过合同或直接销售的方式转给私人提供者。

第三,特别是由于官僚这改变成一种极不受欢迎的社会组织形式,政府的“方法”受到持续不断的抨击,人们越来越认为,官僚制的工作方法必定会造成主体无起色和效率低下。如果必须由政府从事某些活动也需要寻求除官僚制之外的其他组织方法

对公共部门的规模,范围,和方法进行的抨击所产生的明显后果是削减政府和改变其管理方式。

(二)经济理论

20世纪70年代,面对第一次石油危机所带来的滞涨与其它经济问题,政治和政府更加关注经济,并接受了新古典注意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内外,应该更多地应用市场机制来制定政策。

公共选择理论

这一理论是将微观经济学运用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经济思想的一个分支。它根据标准的经济假设做出预测,然后寻找证据观察这些预测是否合理

A公共选择的主要假设是以完全理性为基础的。施蒂格勒认为:一个理性的人必然受到对其行动有影响的刺激机制的支配。无论他自己的个人欲望是什么。如果某种活动将带来惩罚,他必然会取消这种活动。如果将带来较大的利益,将会吸引从事这种活动。胡蒙卜

和棍棒对科学家和政治家人的支配作用与对驴子的支配作用是一样的。官僚和任何其他人一样,不是受到公共利益的刺激,而被认为是受到其利己的利益激励

B公共选择的理论家们一般断定,“最好的”的结果应该是市场力量的作用最大化,政府的作用则相应减小。他们认为,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市场要优于政府或政府市场。如果能够减少政府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作用,整个经济将会从中受益

C公共选择理论也提供了一些备选方案。最明显的是允许竞争和选择,尽可能使许多活动返回到私营部门

D但市场并非在所有环境中都有较好的作用。有人认为,关于个人理性的假定过于宽泛,并且忽视了公务员的任何无私行为或公共精神,另外,还存在着如何划分公共与私人之间的界限问题。

委托人,代理人理论

A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经济理论也是一个运用于公共部门——特别是责任制——引人注目的理论。该理论是针对私营部门中的问题发展起来的。旨在说明私人公司中管理者(代理人)和股东(委托人)的目标之间经常出现的偏差

B一般的代理问题具体如下特征:

某个委托人试图为代理人建立一种刺激机制,使其行动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实现委托人的目标。代理人做出的决策则对委托人有影响。此外,为保证代理人的行为服从委托人的愿望,代理人应有某些合同,以便详细说明他们的义务和权利。在建立这种刺激结构时,存在的困

难来自两个因素:㈠委托人的目标和代理人的目标典型地存在偏差㈡委托人和代理人所得到的信息差异

C委托人,代理人理论在公共部门中的运用结果与在和私营部门中的运用结果相比较,在任何责任机制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难以确定谁是委托人也难以发现他们的真正愿望是什么。公共服务的委托人是选民,但他们的利益非常分散,以致于不可能有效的控制代理人——公共管理者。对于代理人来说,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确定每一个委托人可能希望他们做什么

E要想减少公共部门中的代理人为题是有可能的,该理论的提出促使某些人极力主张公共部门尽可能多地对外签订合同。合同形式与缩减政府规模的作用一样可以引进到公共部门中去。两者都适用于雇员和组织。合同形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将公共活动签订形式包出去,存在着是否可以确保遵守合同的问题。而绩效工作则有可能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交易成本理论

对管理变革有一定影响的另一重要的经济理论是交易成本理论。正如威廉姆森陈述,该理论对交易没有成本的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阐明了在何种环境中,公司可能会偏好市场检验或签订合同的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与在公司内部完成某些工作。

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公共部门。在公共部门中,如果采用对外签订的形式降低行政经费,并且造成某种竞争,将有可能是某些交易付出较低的成本。但是,如果按照威廉姆森的逻辑进一部分析,对于某

些公共部门来说,由于市场检验已经成为强制性的事情,内部完成的效果可能比实际上更好。当购买者与供应者之间的谈判较为复杂时,不应想当然认为会同形同全有较好的效果。

三)私营部门的变革

公共部门变革面临的另一个紧迫的问题是私营部门的迅速变革和这样一种现实,而公共部门的管理和效率对私人经济和国际的竞争实力有所影响,因此公部门不能不受影响。

1竞争

大多数国家的私营部门面临着巨大变化,通常处于较多困难的调态之中。如果政府不像私营部门发生的变革那样朝着同一个方向对公共部门进行变革。它们信用将会遇到挑战。

波特阐述了公司内的某些变革,他认为,有四种相互联系的力量将会使变革趋势加速,改进组织中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高它们的绩效水平

A多样化的哲学正在发生变化,转为强调相互联系的多样化。企业的业务范围在缩减,更为注意的工作的“适当性”,以至于不相关的成边缘性的企业股权被转让出去

B因为增长缓慢和全球竞争加剧,造成更为困难的环境,使企业的重点从增长转向绩效

C技术变革加强了企业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电子和信息技术方面更容易实现这种变革。

D由于愈来愈多的公司寻求建立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多方位的竞

争日益加剧。

波特住处的第一点在公共部门正在发生。对外签订合同,消减政府经费等以各种形式朝民营化发展的运动,可以认为,是政府对外剥离出的部分。不再被视为是“核心业务”

波特找的第二点也是同样适用。现在公共部门不存在增长问题,但是由于政府到处都面临着更为困难的时期,提高绩效乃是必然要求。全球的竞争力最对公共部门的影响与对私营部门的影响同样大。

第三点,技术变革有可能将新的管理体制引入政府中去。

第四点,在公共部门中也有同样的情况出现。波特所指的相互联系的类型包括组织内部的较好的沟通,以及与私营部门进行竞争成联合的风险.

2、全球化。在公共行政方面,受思想传播和技术影响发生着非常迅速的变化,以至于国家的屏障越来越形同虚设。在一个经济竞争的世界中,政府的角色是确立国家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波特认为政府的政策对国家优势既有积极地也有消极的影响。同时,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国家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经济竞争受到劳动力的健康、教育和训练,税收管理的效率以及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在大多数国家都是由公共服务提供的,因此,全球化问题成为改革行政机构的另一个紧迫问题。

3、能力。由于政府在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全球化运动方面的特定作用,我们必须对政府的能力予以关注。斯蒂尔曼认为:对于政府来说,像货币供应量、利率、全球对资源的需求、成品价格、廉价劳工的迅

速变化以及成本的上下波动等新的经济的不确定性,给长期计划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既定方案的有效管理带来了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些新的经济不确定性加重了人们的不安全感,并进一步使人们对政府妥善解决这些眼前问题的能力深表怀疑和缺乏信心。

传统的行政模式可能提供不了挑战期间所需要的这种能力。按照波特的说法,当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需要更敏锐、更有思想时,必须对公共行政模式进行变革。这种更敏锐、更有思想性的角色据认为在公共行政的官僚制转变为更有弹性的管理结构时产生的。

(四)技术变革。对包括政府管理在内的各种管理都有影响,20世纪初设计的官僚制完全不能在如今这个变化迅速、信息丰富、知识密集的社会和经济中正常发挥功能。

1、各种类型的信息和数据可以以较低费用收集和传递,并且可以转为绩效信息,其结果可导致管理实行分权。相对于传统行政模式的原始技术基础来说,这种情况本身就可以导致政府实行重要的管理改革。

2、信息是可以共享的,它可以即刻整理为可供高层管理部门使用的形式。由于在处理和传递信息方面减少了对中间管理环节的需要,可以使等级制变得扁平些。

3、信息技术使“办公室”概念发生了变化。现在各种档案已经逐渐采用电子化的方式保存,可以同时从许多不同的途径进行查阅;公共沟通也实现了电子化,某些公务员可以在家使用电脑而不是在办公室,因此,办公室及其管理必须进行改革。

4、按照缪德的论述,这种变革具有使组织受益的潜力:在公共行政方面,未来对信息系统的运用、处理方法和技术开发,从整体上有利于公民、个人和国家。所有这一切遇到了两难问题并引起争论。既要很自然的管住较重要的事情,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的有益潜力,这应是有可能做到的。如果这样的话,将会产生把公共服务改革和由信息科学推动的变革结合在一起。

总之它被视为推动政府趋向公共管理的新形式,脱离传统官僚制的主要动力。尤其随着电子化政府形式的采用,这种由技术推动的变革可能会加速。

从第一章中看出当今社会,政府行政体系与市场体系成为控制社会的、影响社会的的最大的两股力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体系在创造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搞笑的、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无论是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第九章财务管理政府预算及其功能

什么是预算:按照某些目的来分配资金------政府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社会状态,由于对征服支出的需求总是远远超出政府偿付的能力,所以必须用某种决策方式来决定谁将得到帮助而谁不会。政府以某种方式来调和非常多样化和颇具竞争性的政治要求之间的资金分配。政府最高层用以决定谁将得到经费支持或谁将受到特定方式的税收惩罚的唯一方法-------完全是有缺陷的-----有时是非理性

的政治讨价还加的方法,因此,预算最终必然是一种政治文件,预算程序必须考虑这样的试试,而这意味着在财政管理体系中的理性必定是有限度的。

预算的经济职能。征服试图通过预算来决定经济生活中公共活动的水平,对收入和福利进行合理的分配,对经济活动的总体水平进行某种控制,等等。这些被描述为配置政策、分配政策和稳定政策。

配置政策涉及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响应规模。换言之,预算一方面体现了征服活动的总体水平,两一方面也规定了哪些活动由公共部门中的配置和分配。

分配政策意味着政府试图对公民之间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进行某种程度的矫正。

稳定政策是指征服通过预算政策来提高整体经济水平。这可能是政府预算最困难的经济职能。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如果预算处于赤字状态-------支出大于收入------那么整体影响会成倍增加从而能够刺激整个经济。如果经济过热,那么从理论上政府可以将盈余编入预算以减缓经济。预算平衡还会影响到政府的负债净额,同时会引发私营部门的反应,这在金融市场尤其如此。

现在,新古典主义的正统观点是强调精简政府,平衡预算并主张让市场力量来寻求是适宜的经济均衡。

预算的财政职能。预算的财政职能类似于会计职能。预算的财政职能是:第一,在预算部门内部对着呢功夫和公共部门的总支出进行评估。

第二,作为立法机关对政府处理财政事务进行核算和控制的工具。其中,第一项职能是纯粹的会计职能,用以对收支作出评估,第二项职能是核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门。

预算是协调政府账目之所在,也是为公众评审列举收支项目之所在。预算编制的主要步骤是:制定-----起草预算;授权-----立法机关正式批准;执行------预算实施;评估------预算执行的如何。预算涉及立法,任何政府支出和税收方案都必须严格地以法律为基础。在英国和其他议会制国家中,政府牢牢控制这财政资源;政府能够控制全部四个阶段,并几乎完全控制前三个阶段。在美国就不是这样。更大程度的权力分立------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分立------意味着虽然总统可以提出一项预算,但是国会并非必须接受其中的任何部分。

问题一传统的财政管理。通常运用的财政管理方式是预算,也叫“线性项目”或投入预算。这种预算是以一年为限的,他只包括行政过程的投入,在既定预算中进行分配的资金总额通常将表明从上一年批准的支出中逐年递增的变化。

传统的预算有几个主要的特征。第一,它把资金配置在支出的特殊项目或类型上,而这些项目或类型被看作是对行政任务的主要投入。第二,预算包括前一财政年度收入和支出的比较。第三,对于即将到来的财政年度的预算来说,有一个显著的趋势就是,它仅仅是一前一年度的预算记录为基础的。这就是渐进性预算不断增长的预算通常可能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

威伦斯基认为,传统预算的好处是:第一,一个限制经过投票表决的

拨款总量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理想机制。第二,如果出于宏观经济目的必须在其中削减综合预算,则线性项目预算为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灵活性。第三,传统预算时的预算过程更加容易,更好管理。比起每一个项目都必须从头开始证明其正当性而言,根据历史基础的论证更容易一些;所进行的选择是常规性的,要达成的目的与手段的冲突反过来可能出现无法控制的结果;对她它应加以严格限制,从而使预算能在实际上随时有所准备。最后,支持传统预算的人声称,它是适用于所有的经济环境和条件。

线性项目编制预算也存在着几个问题。首先,从预算数字上无法清楚地了解各部门或机关实际在做什么,或者他们做得好不好;就是说,他强调投入,而不是“产出”。在投入成本和任何目标的完成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次,线性项目编制预算是短期的,通常持续时间只有一年,这意味着长期项目的预算编制趋于持续不变。它并不是一所评估的需要为基础来决定花费的,而是趋于渐进性地执行,随之产生的则是不严格的评估。再次,自一个预算中,支出的特定项目是非常稳定的,严格的,因此管理者想把资源从一种转向另一种支出时几乎没有灵活性,所以如果资金总额被配置到了特定的投入项目中,他们总是会一如既往底本花费掉,否则,来年的预算就有可能本削减。最后,传统预算中信息的缺乏使得政治官员进行重大变革的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将成本与成就连接起来的资料也非常有限

问题二,“零基预算”,它的基本概念是,假定未来的支出与过去的支出之间不应有任何联系,因此各部门或机构必须每一年都要证明

其所有预算的合理性。它并没有使预算方法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而且在1981年被里根政府所抛弃。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制造大量文件来证明全部预算的正当性方面浪费行政时间以及削减规划引发的实际政治问题。

问题三,格思里,奥尔森和汉弗莱认为:近期公共管理改革“新公共财政管理”改革至少有九类。前两类包括财政过程与现金管理制度的变革和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改进。第三类建立新的有关批准和记录支出的财政规章(包括依赖于一系列专业性的会计标准)。第五类与促进有商业头脑的资产管理体系有关(强调签约外包,内部付费和承认贬值)。第六类试图使预算,管理和外部报告程序中得以权责为基础的会计信息制度化(而且促进了公共服务付费系统的相关方面的发展)。第七类试在公共部门内部发展绩效测量方法,包括诸如财政和非财政的绩效指标,联合报表和项目评估等技术。第八类会计因素与预算程序有关,不仅包括委托预算,而且还包括试图将财政会计整合到传统的以经济为基础的预算信息设置中去。财政管理改革特别尝试将预算(预先决定的计划)和结果报告(在财政和非财政方面)联系起来。最后一类改革关系到公共部门内,外部的审计变化,特别是有关效率,资金价值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方面的审查。

问题四,项目预算旨在直接将资金更多地用于实际政策目标的实现或产出上。在项目预算之下,政府活动被分配到项目,子项目,活动和组成部分(如果必要的话)这样的等级结构中去。之后,可以根据当时政府优先考虑的事项拨款给特定的项目。与传统预算中讲资金

投入给行政过程(工资,加班费和邮资等)不同,这里是投资给可确定的项目之上。然后,管理汇报制度可以建立在项目结构的基础上,以便鼓励对项目绩效进行更好的反馈,而且在原则上考虑到对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有效性进评估。而无论是该项制度,还是项目预算扩展到资金运用结果方面的制度,都依赖于建立适当的绩效指标。项目预算方法比起传统的,线形项目的方法有几个优点:第一,它可以更好地配置资源。政治领导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重新主张其对预算的控制。第二,增强对未来的计划。项目成本可提前几年推算,这样能够对实现政府目标的实施成本给与一个更清晰的评价。第三,能够预期更好的管理实践,它是从目标与成就的比较中产生的;这不仅仅在财政方面,其他的绩效评估方法也会随之产生。第四,预算是公开性的文件,政府应该对纳税人在预算中投入的资金负责。项目报表提供的信息将项目目标和绩效与所用资源连接起来,这可以改善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联系。而且,这还应该普遍地有助于改善政府的责任制,尤其是有助于改善公务员的责任制。

问题五预算评估。预算评估超越通常为期一年的评估,是一项普遍成功的改革。预先评估为政府和公众提供未来三年的支出水平和构成方面的信息。而其提供十分综合的收支预算。预先评估并不包括部门“想要的目录”,而是表明在没有政策变化的情况下,政府在整体和特殊项目方面的支出评估。这能够使项目的长期成本得到更好的评估。

问题六权责会计

传统预算建立在现金的基础上,而现金也就是一年中得到的收入和支出的费用。

权责会计是十分复杂的,因为它包含着更加综合的资产价值。它的主要目标是比较一个报告期限内所长生的经济成本总额和所增加的经济收益总额。换句话说,既包括资产价值,也包括它们的贬值,该制度具有了解全部状况的优点,并且为财政投入和政策结果提供了一个更有意义的比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实行权责会计需要一些条件。权责会计比起运用簿记要多具备两个条件:管理者在决定是否要负担成本的时候必须具有真正的选择权:而且他们承担的成本必须对他们可用的财政资源产生影响……第二个条件是成本影响了机构的可用资源。如果一个机构为贬值承担责任,那么这个成本就减少了其它运作可利用的资源。权责会计要求记下单位运行的全部成本(包括设备和所用资产),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单位运行的全部经济成本。权责会计的另一个方面是比以前更加频繁地应用审计。公共部分的设计制度廉洁为中心,而不关注项目和机构是否履行了有益的职责。绩效审计可以做到这点。它是处于财政管理和绩效管理之间的居中部分。它包含着由通常独立于被审查领域的审计领域的审计人员所执行的审计职能,但是,它的作用也包括判断项目本身的有效性和寻求财政廉洁。

问题七预算权力下放。政府已经逐渐地将预算权利下放给部门管理人员。原则上,可以给一些特殊的管理者提供在线预算管理权利

联系起来。正如汤普森所言,在私营部门,经营收支预算主要是一种激励管理者服务于所其所属组织的政策和目标的手段。预算使组织的责任转变成与行政管理单位和其管理者一致的责任范围,而且还提供了监督业务、评估绩效和奖励管理者的基础。一名管理者需要有所作为,而预算是其做到这一点的主要资源。通常情况下,它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把运营资源的责任委任给管理者并没有减弱支出控制。给管理者业务范围内的固定预算被证明比由外部人员控制支出的细节更容易保持对现金的控制。管理者已经证明他们能够保持适合而又准确的财政记录,而且他们能够编制与会计标准相一致的财务报表。从理论上讲,真正地将预算权力下放给管理者是无可争辩的;但实际上,对于中央机关而言,要尽可能地完全下放预算权利并非易事。

问题八对财政改革的批判。新的管理是那个是不是通过投入进行预算,而是关注产品和绩效,尤其是项目预算的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和美国的项目规划于预算系统实施以来,项目预算就已经遭到了批评。对项目预算最突出的批评者是瓦尔达沃夫斯基。他的大致观点是项目预算试图将理性强加给一个根本上是非理性的过程之上。但是他的批评也许并不像他认为的那样普遍。它过分夸大了项目预算实际上能做到的事情,因为如前所述,最终的预算决策必然是政治性的,必须在完全不同的活动之间做出选择。项目预算,至少像其如今的执行状况一样,只是为最终制定决策的政治官员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就决策来说,他们的选择可能仍然是非理性的-------尽管很明显有更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1篇】 四年前就看過孫老師的這本《愛和自由》,當時看的時候就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很好,可是書看完了就完了,沒有很深入的去執行,概念式的東西在頭腦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曾經工作的 早教機構雖然也主張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孫老師在書裏 所說的傳統的觀念是那麽根深蒂固,那條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總覺得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困擾着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強烈的無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一直想不明白:作爲媽媽自己好像已經盡全力了,但是爲什麽教 育的路還是那麽痛苦呢!直到我聽到了孫老師的講座,走入愛如是,參加讀書會,再從新拿起《愛和自由》 《愛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孫老師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話特别的觸動我:人們從不會爲一個孩子長不大而擔憂, 但卻從不認爲精神的種子曾在兒童内心存在過,從不認爲兒童内 在也有一個自然、有序的成長過程,它隻需要我們提供一個适合 發展的環境。在兒童的精神上,我們一直在充當一個角色 ——“造物主”。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從不懷疑孩子是教出來的, 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權威自居,我說的都是對的,都是爲你好, 你那麽小你什麽都做不了,你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成人固守着 自己的信念,沒辦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觀察孩子,更沒辦法觀察

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給孩子提供成長所需要的環境! 然後成人就開始抱怨這孩子真不乖,帶孩子真是折磨人啊。這也 許就是我前面說到的所謂的“問題”。如果不能了解兒童時期不 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的準備,兒童會自己吸 收這一規律,那麽這些問題就會一直困擾着我們。 我走進愛如是後,我仔細觀察身邊的孩子,他們大部分都很 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中,老師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 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現出的那種工作時的平靜,遊戲時的喜悅,發生沖突時情緒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 我從心底覺得在這種環境裏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類的發展中有一個法則,就是愛。這個世界上最高貴的,最大的真理就是愛。無愛和非正常成長史這個世界最大的罪惡。”作爲媽媽我們總是說自己多愛孩子,可是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 不穩定的,變化莫測的,一切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時我們是愛孩 子的,孩子要什麽我們都會滿足;孩子“搗亂”的時候,發脾氣 的時候,我們自己身體很累的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都是不 愛孩子的。對于這一點我深有感觸,經常會跟孩子說你怎麽這樣,你爲什麽不能體諒一下媽媽?那種感覺非常的無力也非常的無奈。現在每當我想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知道那是因爲我缺愛。在我有情緒,我不舒服的時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愛,在得不到的時候我 希望從孩子哪裏得到。我深深了解這種缺愛,不能獨立,依賴帶 來的痛苦。我想結束這種痛苦,更加不願這種痛苦在孩子身上延

读人生自律书有感

读人生自律书有感 读人生自律书有感 “人生之品,唯德芳馨”,对此话已仰慕许久!一直在心里珍藏至今。 儿时的爱书,是那种手不释卷,或为书里的主人公而泣,而笑,或为故事的精髓而彻夜难眠的少年似的情怀,书如花香,时而涤荡心扉,书如丛影,时而投射灵感,书更如一盏长明灯,经久不息。一本好书,展现的是美好与光明,揭示的是黑暗和混沌,唤醒的是良知和觉悟。 如今选择读的书,更偏向于人生感悟、静思反省一类,更向往那种对阅历加深后,洗净灵魂尘嚣的意境。因为那样的书,往往显得平直、朴素,耐人寻味,另有一番“书中书”的幽远味道。 闲暇之余翻来一本新书,名谓《人生自律书》,每日静读几篇,感触颇深。 作者严己福用平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道出了许多真知灼见,道出了人生一种丰厚的思想沉甸和积蓄。书以每日警醒的日期格式,文字力度的渗透,向读者印证了岁月在人们心里打下的烙印。这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必备的一本修身养性书,也是对所有追逐理想的人的忠告万言书。它象警钟长鸣,又象蓝天浩海一般,气势轩昂,振耳发聩。 书中运用了理性的思维,形象的事例阐述了十二部分的内容,我通读全文,择取了其中的十二部分。 其一,众人相处要低调,个人独处要自修;交往要谨慎,朋友要选择。主要讲的是一个人的人品和自制能力的培养等个人修养问题以及个体与群体交往遵循原则。 其二,越是感觉良好,越要谨慎言行;要有风险意识,常在盛时思衰时。也就是说,我们身处现实世界要常怀谦和之心,做人处世不过分张扬。同时告诫我们,凡事不可大意,在得意时万不可忘形,在失意时切不可失志。 其三,不要以权代法,否则自取其辱;常在河边走,就要不湿鞋。书中的这一部分更是画龙点睛之笔,作者仿佛站在了权力的山崖边,正呐喊着莫为权力所恋战的呼声,一针见血,点明了不做欲望的奴隶思想主题,崇尚淡泊,慎独的品性。 其四,贫贪很相近,不贪就是福;先做人做事,然后才是做官。不知足的富有和贫寒一样地可怜,甚至比贫寒更可怕。这里,作者讲到了一个“立足本职工作”的话题,他认为一个人的本分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而不是好高骛远,不自量力。 其五,心态决定命运,保持良好心态;抵御金钱诱惑,必须自净内养。没错,心态是健康人生的第一先决条件。有好心态,才会有好的现在和未来。要了解这样一个道理,金

人生这本书,谁能读懂它 ——读《人生》有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人一生。 ——柳青 1 人生岔口的选择 这是路遥《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面临人生的岔道口,如果是我,我又会如何选择。是遵守自己的真心?还是以名利为重?或是随波逐流? 人生这本大书充满了未知,人生世事难料,但我们却要事事努力,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不因一时的飞黄腾达而沾沾自喜,如狂似醉,忘却了人生旅途中的荆棘;也不因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放弃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 我更倾向于“真”。电影《无问西东》中,时为清华大学教务长的梅怡琦回答吴岭澜“什么是真”的问题:“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在人生的岔道口,用自己的“真”来做选择更加合宜,也更需要勇气吧。 2 并非结局的结局 《人生》的最后一张标明并非结局,大概意味着书中高加林的新人生才刚刚开始。生活给予了他磨难,但是他还年轻,谁知道生活又安排了什么在等待着他。 在人生的岔道口,高加林在现实与爱情中选择了现实,选择了城市姑娘黄江萍,放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当他幻想的工作和未来在大城市生活的梦想破灭后,他又回到了原点。他已然意识到今天这个下场,是他自己的选择造成的。 在小说的并非结局之后,高加林又会有怎样的人生,我们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想象。至于高加林自己,当再次走到人生的岔道口时,也许他的选择会更加遵从自己的真心。 3 金子一样的心 刘巧珍是《人生》中最能冲击读者内心的人物形象,她以她那“金子般的心”打动了无数人,她真挚地对待爱情,却最终以悲剧结束了她曾引以为豪的爱情。这样的人生命运安排,不禁让我们为她的不幸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那么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说一说作者孙瑞雪。孙瑞雪,儿童教育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那么什么是蒙特梭利教育呢?蒙特梭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具体的说就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有兴趣的老师可以找找这方面的书了解一下,我个人认为这个还是很有用的,尤其是对我们年轻的父母。下面我就自己读《爱和自由》这本书的一些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这是《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

孙瑞雪老师是一位蒙特梭利教育(蒙氏教育)的倡导者,所以书中处处都体现了蒙氏教育理念。许多成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我们会不经意见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提到在《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书中提到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每个孩子生来就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状态也是很独特的,如果每一个儿童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来也一定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发展每个人自身的潜力。 现在的儿童交友面广,接受新事物的的能力方面都比较强,所以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不要过多抑制他们的欲望而是要发展它们。这需要我们老师平时的观察,在细节上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说到

读《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感

读《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感 思维导图(Mind map),初听这个术语是三年前在泰州的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中,当时江苏省特级教师沈峰老师为我们演示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让与会老师眼前一亮。回来后跃跃欲试,可总不得要领。幸运地遇到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吉桂凤老师。吉特系统地阅读了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思维导图》等系列图书,通过课题研究,教学实践,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这样一个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一书就是她多年研究的结晶。吉特梳理、凝练了自己带领教学科研团队运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实验和探索的成果,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并且以实践为主,为一线的小学老师们奉献了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词句教学、综合板块教学、单元整体教学以及板书设计和家庭作业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每一部分都图文并茂、系统全面,可读性和操作性俱佳。让我们更为具体地学习到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各种课型教学的运用。 无论何种课型,板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自17世纪夸美纽斯倡导班级授课制以来,粉笔和黑板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王松泉先生认为:“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是展示作品的屏幕,是教师课堂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是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进入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是每堂课的眼睛……”然而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投影仪、多媒体、电子白板纷纷进入课堂,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似乎有了“退居二线”的迹象。N次的小学英语教研活动,让我们看到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预先做成了PPT,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充当放映员的角色,鼠标从头点到尾,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任何板书,黑板成了摆设。即便有板书也是千篇一律,无论是阅读课、词句课,还是复习课,板书所呈现的就是标题、单词和句型,既缺乏独立性,又无法显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甚至有的板书书写随意,马虎了事,黑板板面杂乱无章,毫无层次感和清晰感,更谈不上条理化和系统化,导致学生难以观察,影响了知识的传授,降低了教学效果。特级教师斯霞说,好的板书对于提纲挈领地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握课文的关键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很多重要的内容在投影屏幕上转瞬即过,这很不利于小学生记忆这些基本知识。板书特有的功能绝非多媒体大屏幕所能取代的。吉

读书心得人生在于自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读书心得人生在于自律--《少有人走的路》 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内容很抽象,但静下心读完后感觉收获很多。 《少有人走的路》是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所著的一本通俗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开篇的一句话,如果你能领悟这句话并有自己的感受的话,你的人生必定已经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当我们了解人生艰难背后的意义,我们也就会体味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开篇第一部分讲的是自律,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自律可以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消除人生的痛苦,即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自律主要包括4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在自律部分,有讲到父母的过错,父母的关注与重视,将给予孩子自尊自爱,也就是建立良好的价值感。一个有强烈价值感的人才会去更好的约束自我,实现自律。 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只有通过我们从小培养的好的自律方式去解决。

很多人都有书中所提到的轻微神经宫能症和人格失调,所谓神经宫能症就是把问题都归结于自身,而人格失调者则把问题都推到别人或者其他环境等等上面。这里面还提到了,缺少关爱的孩子自惭形愧,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缺点大于优点,他们从来不会想到,这是根源于父母缺乏爱和照顾。人人都需要多年的经验,让心智不断成熟,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神经宫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 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而我们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地图,才能循地图找到自己的位置。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反省内心世界的痛苦,往往大于观察外在世界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选择后者。人不仅对别人撒谎,也对自己说谎。但很多时候我们又需要限制性地表达个人意见。 自律本身也需要平衡。一味的自律,其实也就成了压抑,所谓自律其实是一种弹性的应对方式,正如对孩子的教育,惩罚性引导和关注同样重要,这样才可以建立正确的规则。万物无不是一种柔性平衡。也许《道德经》中的无为才是一种最高境界,没有控制与被控制,不强加个人的偏见,这才是最好的方式。

读路遥之《人生》有感锦集

篇一 路遥的《人生》发表于1982年,讲述了改革时期陕北高原一个年青农村小伙子的人生经历。他叫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就取代了他的位置,他不得已只能回到农村当农民,在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他的生活,使他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最后,因为叔叔的调回使他返回城里,恰巧与原来同学亚萍相见,而亚萍正当与原男朋友分手,不顾一切的追求高加林。在都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差距编的越来越大,最后放弃了巧珍,与亚萍好上了。最后,加林走后门被揭发,又不得不回到农村,但巧珍却已成为人家的新娘,这一切都悔之晚矣。 整个故事简单,但线索明朗,寓意深刻,赤裸裸的揭露了人性自然,深深的吸引了我。读完整本书后,让人情不自禁的有感而发。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现实中每个人的人生都面临着无数次的选择,而每一次的选择都会演绎出不同的结果,正如作家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没有回头路,也没有理想中的美满,它总是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的现实与理想相背,一个人的性格与追求往往决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轨迹。因此,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当立足于自身实际,不能好高骛远,慎重考虑,只有周密而郑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决择,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们也从不后悔。 在工作中,我们需当脚踏实地,认清现实,以自己的智慧和奋斗,不断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不能投机取巧走后门,否则就会像小说中高加林一样,终究会东窗事发,害人害己,最终回到原点。 作为地质工作者,很多时候都在野外作业,伴随我们最多的是穷山恶水,很多年轻人都难以适应,对城里生活充满着向往。这又何尝不是与小说中的高加林厌恶农村生活有相似之处呢?但我们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何不学会换位思考,将“穷山恶水”看成“青山绿水”,“地质勘查”看成“旅游探险”,在工作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加阅历,在大自然中学习知识,让自己稳步成长,顺其自然,丰富自己的人生。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贪多,要的是过程,就算人生“对不起”我们,我们也不要做出“对不起”人生的选择。作为我们一线地质工作人员,更应深刻领悟“人生”,并在实践中踏寻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地质人生道路”。 篇二 近期我队团委组织职工阅读文学作品,我有幸阅读到了作家路遥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次读路遥的作品,虽然《平凡的世界》比较有名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爱和自由》读后感1 读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改变老师、改变家长,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 当今的社会,我们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但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爱。要真正懂得爱孩子,并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孩子生命内在的发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作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这才是教育! 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头。 作为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六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爱心丰盈的老师,但是看完这本《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到我们的爱或许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虐”。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非要听大人的话,而我们的理由往往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它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

思维导图读后感

思维导图读后感 思维导图读后感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概念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简略却又极其有效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症结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材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含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老师创新教学的平台,介绍教育及教学研究前沿动态,讨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中的各类课题和观点,探索最佳学习之方法,交流个人学习的心得,关注中小学课程教与学,关注网络平台教学、教学新技术。

思维导图读后感(第二段) 人类从一出身即开始累积这些宏大且复杂的数据库,大脑惊人的储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大量的材料,经由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方法,除了加速材料的累积量外,更多的是将数据根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材料的储存、管理及利用因更有体系化而增加大脑运作的效率。同时,思维导图是最能善用左右脑的功能,藉由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不但可以协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发明力,也让思维导更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 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除了提供一个精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外,运用在创意的联想与收敛、项目企划、问题解决与剖析、会议管理等方面,往往发生令人惊喜的效果。它是一种展示个人智力潜能极至的方法,将可晋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发明力。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重要是因为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展人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 思维导图为人类提供一个有效思维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心智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近年来思维导图完全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更被普遍在世界和中国利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大量降低所需耗费的时间以及物资资源,对于每个人或公司绩效的大幅晋升,必然发生令人无法疏忽的巨大功能。

读《人生》有感800字

读《人生》有感800字 皎皎的月光中,我掬起一捧倒映着月光的泉水;落落的余晖中,我拥一缕最暖的影子;灼灼的枫叶里,我拾一片脉络清晰的遮挡阳光;萋萋的芳华里,我捧起一本路遥写的《人生》,我仿佛透过高加林看到路遥的人生态度。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讲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因为民办教师被大队长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代替而被迫回到土地,又因为他叔父的原因得到离开土地重新回到城市工作的机会,到最后被张克南的妈妈揭发控告高加林是走后门参加工作这件事,再被赶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故事中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当高加林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进行着一次又一次重大选择时,他是怎么做的呢?在感情与理想面前,他选择了去城里当职的理想,远离了真挚热烈爱着他的巧珍,没有与爱人厮守在土地上。当然,小说中这个让高加林进城机会像是给高加林开了个玩笑,最后高加林因为张克南的母亲举报还是回到了他想远离的农村。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高加林早就知道了自己会有这样一场空的结局,当初那个让他进城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时,他还会不会选择进城大显

身手。我想他大概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就如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早早就看到了那些女子的结局,可他当时太小还看不懂,又或者未曾经历过又怎么会懂得呢?就如同小说中失意的高加林,他本来有文化,觉得当民办教师可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但却因为明楼要让自己的儿子当民办教师,将高加林减开了。后来虽然有热烈痴情爱着他的刘巧珍的慰藉,可他心里还是会时常泛起惆怅和苦闷,他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想要看汽车、火车、飞机等,所以我想高加林大概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即便他早就知道他这么做会失去爱人巧珍、令父母失望,毕竟人生最大魅力不就是它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却又无限可能的旅途吗? 在感情面前,他在农村姑娘刘巧珍和城市姑娘黄亚萍中,他选择了和黄亚萍在一起,他心里是有巧珍的。我想高加林在这场感情选择中,除了黄亚萍能让自己父亲带他去大城市这样的利益之外,其实还有巧珍跟他之间的文化思想上差距,刘巧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而高加林是高中毕业,高加林希望自己的伴侣能跟自己谈文学,一块天上地下地说东道西而不是跟自己说村庄的井修好了、老母猪生了十二个猪娃等这些乏味的事。 最后,我记得路遥在书中的写过这么一段,“当然,作为年轻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歪门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

《爱和自由》读后感四篇

读后感可以写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下面是给大家介绍的《爱和自由》读后感,欢迎阅读。 《爱和自由》读后感1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曾经有位姐姐带着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

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祝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爱和自由》读后感2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思维导图读后感4篇

思维导图读后感4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我读了学校推荐的《思维导图》。这本书由号称“大脑先生”的著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东尼·博赞编写。《思维导图》借助一些简单的事例,从零开始教你如何绘制思维导图,你会发现思维导图可以应运于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生活的得力助手!书中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帮你像局外人一样看见你头脑里“思想的地图”!将你的思维过程通过图画的方式再现出来。它不仅将原本复杂的逻辑思维用简单的线条和图画来表示,让你在大量信息中迅速掌握重点、明确层次。而且能增强你的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启发我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对于如何学习和

使用思维导图我有自己的一点经验分享:1,需要分析和清楚思路时,建议试试画一画导图,让思维在自然的情绪下发挥2,需要总结和归纳时,建议试试画一画导图。用于分类,分层级的整理思路。3,书中说的考试,言讲,写作,都是最佳的应用机会。3,在制作导图时,由于亚州人在画画上基本都是中规中距的画法(我看过中国和日本人的思维导图),所以看起来与书中欧州人画的导图相差较大,所以建议大家可以与一书一起学习制作导图。无所是中规中距,还是夸张是导图,只要自己都看明白,能指导自己的思维就足以。4,绘制思绘导图,如果能绘制到书中案例的水平,那时就可以把书丢了。对于广大的初学者(包括我),在达到书中案例的水平之前可以多模仿,模枋书中漂亮和完美的导图,模枋是原创的基础。5,思维导图一书中介绍了博赞的其他作品。这里除了一书我没有其他的四本我都看过,建议就不用看了,大量是英文和欧美文化作为基

读《人生最美是清欢》有感5篇最新范文

读《人生最美是清欢》有感5篇最新范文 《人生最美是清欢》是林清玄先生首部人生主题的经典散文集。林清玄先生的文字温暖而有力量,犹如冬日的暖阳;清新而有禅意,犹如盛开的白莲花,总能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踏实。这本书关于人生种种话题的解读,更是能为日益疲惫的心灵找到一些慰藉。那么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读《人生最美是清欢》有感范文一 鸡汤也有腻口和不腻口的,读林清玄大概是属于后者。 他的文字隽永,简单,譬如现下手中的这本《人生最美是清欢》,有一股贴近自然的感觉,稍微带点鸡汤味,但是却清淡,给你讲讲道理,然而却不强人所难。我每日睡前读几篇,心倒是跟随着清净下来。夜深人静最适合读散文,它不像小说一般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翻搅得你兴奋莫名,读完一篇,够你回味一片刻,自然想着想着就睡着了。第二天再接着读,又有可能品出不一样的况味。 林清玄的这些小文,写生活,写个人境遇,人生经验,写别人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在写心境。如何面对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本心,在喧闹的人群中寻得一味“清欢”。 有一股禅意在里面。 同时也有一股诗意。你看很多文章篇名:《温一壶月光下酒》、《岁月的灯火都睡了》、《吾心似秋月》等等莫不是带着缱绻的诗意,意境深远,文字温柔、自然,在读了越来越多的重口味的文字以后,再读这些充满诗意并且清淡的文字的

时候,就像是在喝了一壶烈酒以后偶遇一口甘泉。实为难得。 我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大部分人想来是难得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品一杯茶了。寻一味“清欢”就更难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清欢? 林清玄解释说是一种“清淡的欢愉”,他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 大概是我现在的状态。 辞职以后的这半年时间里,把身心都放空,偶尔焦躁不安也很快被安抚下去。花很多的时间与自己对话,在厨房里忙活,做好吃的慰劳自己。有不少朋友替我着急,你怎么还不去工作啊,你这么浪费时间不觉得可耻吗。 都淡然处之。 就像是之前跟闺蜜聊天的时候所说的,这些年一直没有肆意地为自己活过,想要做什么一直瞻前顾后,总算是有一段时间可以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去玩就去玩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 上学的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学费都是借钱所以一直想着要快点长大替家里减轻负担。毕业以后想着要好好工作为家里还账,账还得差不多了家里的烂木房子早就不能住了又要把一分一分钱打回家里建房子。终于房子建好了,虽然还是负债累累,但是心理上却总算是稍微放松了一点了。呐,再过一两年就要结婚生孩子了,只有这一段时间是任性地给自己放空的时间。 所以用心对待自己,平常那些被你忽视的小细节甚至都能够带给自己感动与欣喜了。 人生其实有太多的身不由己,能够抽离出来一段时间好好地对待自己,也算

读我的人生感悟有感4篇

读我的人生感悟有感4篇 读我的人生感悟有感1 20xx年7月11日早晨9点,着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病逝,享年98岁。季羡林先生是着名的北大三才子之一,是我国着名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文艺理论家、比较文学家,同时也是散文家,他的人生经历十分奇特与坎坷。早就与他相识,是在初中,那时的我,拿着他的《季羡林谈写作》,学着写作文,给我很多写作上的指导。现如今,一代国学大师辞世,我不禁又拿起了他的《我的人生感悟》,去感悟他的人生,领悟他的人生哲学。 《我的人生感悟》一书将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的文章以汇集整理,内容侧重于“人生”二字,季羡林先生从农民之子成长为学界泰斗的传奇人生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全书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无论是回忆往事、记述师友,还是写物抒情、感时言志,篇篇都洋溢着真情,字字都流露出匠心,读来感人肺腑。 季老散文中流露出不少的智者之思,悟者之思。他自身修行历练成一种智者的思想方法和文化底蕴,他经常从细微之处入手,以独特的视角评析、判断现实生活细节中的是与非,其所用之笔是如此的轻快准确,如此的驾轻就熟。恰到好处、实事求是的判断使他能以一个普通人难以觉察到的角度去审视现实中的细部,使人们通过他的智慧之笔发现生活之美,触摸鲜活的灵魂。身为智者的季先生在当前文化快餐充斥的情况下,敢为天下先,于默默无闻中,用如椽之笔为人们开启了一扇扇智慧之窗,从中透出的使人驻足观望、凝神思考的圣洁之光,毫无折

射地射入人们的心田。 书中《赋得永久的悔》一文是最让我感动的文章。我没有想到的是作为如此成功的学术大师,他永生的悔恨居然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在书中写到“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整篇文章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乡愁。他用平铺直叙的笔调通过描写童年家乡清贫的生活,写出了回忆思念母亲的真情,虽然没有对母亲大喜大悲进行详细的描述,但那种淡淡的哀愁更能侵蚀到我的内心,看了让我心碎落泪。 我佩服季老不把道理往深处说的态度。这本册子谈的人生道理,很多人都谈过,但没有一本书谈得这么简单通俗,平易近人。道理不是讲出来的,是真正的谈出来的,就像你的爷爷在和你聊天一样,没有故作高深,没有冠冕堂皇,没有自以为是。师者之风,循循善诱。 《我的人生感悟》有不少自己的人生体验,写出来颇似老人的谆谆教诲,不温不火,一派仁者风范,因此又可说是仁者的散文。仁者似的评价对季先生而言颇为恰当。他的散文具有“老生派”性格化散文的特点,虽处尘世,但充满了宁静、淡泊、肃穆、安详的气氛。散文中既没有显山露水的抒情言志,也没有剑拔弩张的激动情怀,只有光风霁月般的温柔,在温文尔雅中流露出明辨是非的骨耿与率直。他竭力以一颗对生活无比虔诚的心在当下环境中去寻觅那些被时间、世俗磨损而且遮蔽了的生命美感和生活诗意,以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审视历史的瞬间所呈现的彩虹之美,这种宽广的胸怀,超脱的精神,铸就了仁者的大仁大义,一派长者之风。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虽然只是一己的人生感悟、小小悲欢,作为读者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20200424104434)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 篇一: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暑假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认识了孙瑞雪和她的蒙特梭利教育,书 中观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 去尝试。书中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 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 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 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但现 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 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 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 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 方式产生反思,虽然我没有像一些夸张的父母让孩子学这学

那,兴趣班也安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周末也是轻松度 过的,但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当儿子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相 反我会全力包办。正是因为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错误地理解对孩子的”爱”,所以儿子虽然很有礼貌、很懂事, 做事认真、静心,但儿子还不太会系鞋带、剪指甲…… 而作为一位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我怕沙子会伤眼睛而不让孩子们去沙坑玩,怕孩子不会扫地而每天不辞辛苦自己搞 卫生,怕孩子们意外受伤而禁止他们奔跑……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控制”孩 子的想法,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行为。 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孩子很爱模仿,他就像一 面镜子,会毫不保留地将父母和老师的样子在他人面前折射 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 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让自己的言行 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 长的孩子。 其次,给孩子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由于粗心考 试不理想,有的家长见状就会一味批评孩子,指责他,有了

关于自律的文章(精选10篇优秀文章)_感悟人生

《关于自律的文章》 关于自律的文章(一): 自律 所谓自律,就是针对自身的状况,以必须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和约束自己。 伟大的诗人歌德,他以前告诫人们:不论做任何事情,自律都至关重要。自我节制,自我约束,是一种控制潜力,尤其控制人们的性格和欲望,一旦失控,变得随心所欲,结局必将一败涂地,不可收拾。中国近代哲学在对人性进行探讨时,曾用趋利避害这四个字来概括人的本性。追求利益和逃避苦难出自人的本能,是天性,关键看你后天如何驾驭。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一切法律条文、道德规范都是他律,是追求礼貌的下下策。只有出自每个人内心的、主动的自律,才是建设精神礼貌的根本途径。 一个自律的人,就应是一个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人。自律,它能使人明于自知,使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学会战胜自我,使人身心健康,使人高尚起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它是一个修养的起点和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行动自由所务必的条件。一个人能够自律,说明他修养已到达了较高的境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错误。一个自律的人就应经常检查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省,纠正错误,改正缺点,这是严于律已的表现,是不断进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有错误和缺点不怕,可怕的是无视它,不去改正它。 人世间,最顽强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名人民公仆,一名人民的勤务员,不论你有多高的职务,负多大的职责,你的言行举止,都务必对人民负责,对群众和党纪国法要心怀敬畏。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工作上务必坚持正义,严格自律。把党的政策看成是生命线,把国家法律看成是高压线,把组织纪律看成是警戒线。要经常以生命线自持,以高压线自危,以警戒线自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人不能自律,如何能服众? 自律是一种信仰,自律是一种素质,自律是一种觉悟,自律是一种自爱,自律是一种自省,自律是一种自警。卡皮耶夫说:思想和格言能够美化灵魂,正如鲜花能够美化房间一样。所以,要想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就要针对自己的实际,选取相关的名言、警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勉励自己,提醒自己,警示自己。 关于自律的文章(二): 自律

读路遥的《人生》有感

读路遥的《人生》有感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良多。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读路遥的《人生》有感,欢迎阅读。 篇一: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直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爱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

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

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我想,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相关内容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中国教师报》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爱的教育》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教师怎样进行反思与案例和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