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下第一章章节练习及复习提纲

中国史下第一章章节练习及复习提纲
中国史下第一章章节练习及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章节练习和复习提纲

第一章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

一、单项选择题

1.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②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③是中共由城市转入农村的开端④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八一南昌起义的最大意义在于: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C.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D.确立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中国共产党提出开展土地革命方针是在

A.南昌起义时 B.八七会议上 C.三湾改编时 D.井冈山根据地创建时

4.有关“八七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B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的总方针

C.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5.与南昌起义相比,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这表明

A.革命的动力发生了变化 B.革命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C.革命的策略发生了变化 D.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6.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是A八七会议B文家市决策C三湾改编D井冈山会师7.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斗争实践中,得到的最深刻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 B.必须将斗争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人民革命军队 D.必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8.中共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广东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湘鄂赣革命根据地9.1928年4月,朱德、陈毅领导的革命军队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这次

会师的部队有①南昌起义部分部队②湘南工农武装③工农革命军④广州起义部分部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A.奠定了“党指挥枪”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标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开始 D.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11.决定中国民主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最主要依据是

A.共产国际的指示 B.苏联的革命经验C.中国的特殊国情 D.毛泽东思想

1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核心是①武装斗争②土地革命③根据地建设

④人民群众的支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3.中共领导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是A湘赣革命根据地B.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C.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D.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14.1929~1932年,邓小平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是A.鄂豫皖根据地B.湘鄂赣根据地

C.左右江根据地 D.闽浙赣根据地

15.贺龙领导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 A.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B.左右江革命根据地C.洪湖和湘鄂边革命根据地 D.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6.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多分布在南方,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影响B.北方是军阀

统治的中心C南方地形复杂,便于开展游击战争D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多是南方人17.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开始的标志是

A秋收起义B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C三湾改编 D土地革命战争开始时

18.十年对峙时期,红色政权能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A.建立于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B.当时新旧军阀混战激烈

C.得到了大量的国际援助物资 D.坚持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的条件不包括: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B.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C.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D.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2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时,当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是A.毛泽东 B.周恩来 C.朱德 D.彭德怀21.中共苏区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是:

A.中共中央制订了正确的军事策略 B.采用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C.新军阀混战削弱了国民党力量 D.毛泽东的正确指挥

22.最能体现当时革命性质是的 A依靠贫雇农 B消灭地主

C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D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我党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心是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军事工业

二、思考题

1.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发动哪三次武装起义?三大起义有何重大意义?

2. 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起义的去向、特点?意义?

3. “八七”会议的时间、地点、主持人及主要内容和意义?

4. 秋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军队的名称、起义的特点、初期进军的方向?

5. 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各自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6. 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岗山的时间、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意义?

7. 井冈山会师的时间、军队和意义?

8. 毛泽东的三部著作的名称、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条件?

9.“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10.中央根据地和广西左右江根据地的领导人

11. 红军粉碎国民党三次围剿的军事方针和领导人

12.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领导人)?

13. 土地革命的内容?

14. 1931年的土地革命总路线及其意义?

15. 1927年至1933年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状况如何?有何意义?

第三节 9.18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一、单项选择题

1.促使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侵华的因素有

①日本国内爆发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②欧美列强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

顾及中国③蒋介石忙于围剿红军,无暇顾及东北

④德日结成同盟,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目的是

A.变中国为其殖民地B.促使蒋介石扩大内战 C.占领中国东北 D.摆脱经济危机3.“九一八”事变产生的最直接严重后果是

A.伪满洲国成立 B.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C.日本扩张野心进一步扩大 D.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必内”政策4.1931年8月蒋介石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可当亡国奴……若土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这说明了他

①宁愿卖国也要反共反人民②把反共放在主要地位,抗日为次要地位

③惧怕人民革命甚于帝国主义④把阶级利益置于民族利益之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集中力量镇压国内革命 B.幻想国联干预

C.削弱东北军的力量 D.慑于日本的军事力量,惧怕战败6.“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不包括

A打破了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加深了英美和日本之间的矛盾

C中日民族矛盾向着主要矛盾地位上升 D中国内战进一步扩大

7.“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没有立即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主要原因是:A.中共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党 B.中共对日政策是逐步完善的 C.“左”倾错误在党内仍占统治地位 D.中国共产党正忙于反围剿斗争,无暇顾及民族危机问题8.促使蒋介石由“不抵抗”转到“攘外必先安内”的直接原因是

A.红军的发展和壮大 B.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的干预。

C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呼声 D.伪满洲国的建立

9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是: A既要抗日又要反共 B先安内以便抗日

C安内是抗日的必要条件 D以“攘外”为名,行剿共之实

10.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是

A抗日义勇军 B抗日救国义勇军 C抗日联军 D十九路军11.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有①杨靖宇②周保中③李兆麟④吉鸿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1932年成立的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民主权利的是

A.同盟会 B.国民党 C.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D.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3.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领导者是 A.蔡廷锴、蒋光鼐 B.冯玉祥、吉鸿昌 C.蔡廷锴、李济深 D.张学良、杨虎城

14.1933年,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的是

A.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B.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C.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D.东北军和西北军

15.下列人物中,在福建同李济深一起领导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是A.蔡廷锴 B.蔡元培 C.蒋光鼐 D.冯玉祥

16.1933年11月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主席职务的是:

A蒋光鼐 B李济深 C蔡廷锴 D冯玉祥

17.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举起抗日反蒋旗帜,集中说明了:

A.日本已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B.蒋介石的妥协政策不得人心

C.抗日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D.要抗日就必须反蒋

二、思考题

1.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原因、时间、地点、后果?

2.国民政府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原因及影响?

3.伪满洲国成立的时间和影响?

4.共产党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

5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构成?

6.共产党在东北组织的抗日武装及领导人?

7.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的时间、地点、主要领导人?

8.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的时间、领导人、战绩、抗日失败的原因?

9.“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的时间、领导人、抗日主张及行动、失败原因?10. 30年代初期,我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的表现?

第一章第四节红军战略转移

1.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中央苏区执行正确军事战略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朱德 B.王明、博古 C.周恩来、朱德 D.博古、李德2.1933年10月,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重点进攻的是

A.湘赣革命根据地 B.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C.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D.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3.导致这次“长征”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共党内“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 B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军事围剿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D根据地工农武装力量弱小4.王明“左倾”错误产生的根源是

A.不了解国情,照搬苏联革命经验 B.不能正确认识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C.对党内右倾错误认识不足 D.不能正确认识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5.万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

A.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B.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C.革命中心地区发生了转移 D.中国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6.遵义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B.政治路线和党的作风

C.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 D.组织问题和思想路线

7.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洛川会议 D.杭州特别会议

8.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问题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C领导了独立自主的武装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D.在共产国际的领导和帮助下纠正党内的错误路线

9.假设你是一个导游,你带团重走红军长征路,在贵州的遵义会址,你会给旅游朋友介绍

遵义会议的哪些人文知识?①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②纠正博古等人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③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④确定“八一宣言”,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10.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自身建设方面取得的最突出成就是 A.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B.提出了统一战线策略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D.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11.“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相同点在于①会议从政治上、军事上、思想上全力纠正了错误②毛泽东参加会议并提出正确主张③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④党独立自主解决自己问题的开始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②③

12.红军长征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是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飞夺泸定桥

14.红军在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是在

A.四渡赤水后B.巧渡金沙江后 C.飞夺泸定桥后D.翻过大雪山后

15.遵义会议后,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后,选择了一条自然条件艰苦的北上之路。这条路主要经过的省份是: A.四川西部 B.西藏东部 C.甘肃南部D.青海西部16.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于 A甘孜 B会宁 C腊子口 D吴起镇17.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时间是在

A.1934年10月 B.1935年10月 C.1936年10月 D.1937年10月

18.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的陕北。毛泽东写这首词时候,工农红军

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军事“围剿”

C.开赴抗日战争的前线 D.胜利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复习思考题

1.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提出的原因及实质

2. 国民党进行第四次反革命围剿的时间、共产党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及影响?

3. 临时中央机构由上海迁到苏区的时间和影响?

4. 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

5. 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6. 遵义会议后红军的主要历程?(结合长征路线图记忆)

7.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时间和地点?

8. 红军长征的原因、起止时间、经过、胜利标志、意义

9. 南方红军游击战的领导人有哪些?

10. 请总结长征精神

第五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日本制造华北事变的真正意图是

A.实行华北自治 B.迫使国民政府投降C.变华北为其殖民地 D.进一步分割中国领土2.下列各项中,属于“何梅协定”的是①中国军队撤出河北②日本军队“可暂驻扎”③中国军队撤出上海④取缔一切抗日活动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是在 A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B 1932年十九路军淞沪抗战之时

C 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后

D 36年解决西安事变后5.中国共产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在A.“八一宣言”中 B。遵义会议上

C。瓦窑堡会议上 D。《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

6.奠定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基础的是 A《八一宣言》 B瓦窑堡会议决议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7.中共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得到了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说明

A.抗日救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B.中共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C.中共开始取代国民政府统治中国 D.抗日反蒋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8.“满耳是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沦丧。”这是《毕业歌》中的一段歌词,它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A.五四运动 B.一二九运动 C.五卅运动 D.华北事变

9.推动全国各阶层爱国人士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是 A.《八一宣言》的发表

B.瓦窑堡会议的召开 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 D.一二九运动

10.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相同点中,不包括 A.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都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C.都有青年学生参加 D.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11.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有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②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③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④张、杨不满蒋介石的政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中共对西安事变的态度是A抗日反蒋 B逼蒋抗日 C联蒋抗日 D亲密合作,筑成抗日长城13.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社会性质变化B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变化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14.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国共产党从“反蒋”到“联蒋”其基本着眼点是

A吸取“左”倾和右倾错误的教训 B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新型革命道路

C联合资产阶级,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D积极适应国内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15.西安事变能够得到和平解决的关键是

A.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B.中共为和平解决事变所作出了积极努力

C.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积极营救蒋介石 D.国民党内亲日派扩大内战的结果

16.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其主要依据是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C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D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17.西安事变:①是一次具有爱国意义的兵变②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③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日态度④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1931-1936年中国抗日民主运动最主要的特点是 A.涉及东北、华北、福建等地B.参加者有自发的群众、有国民党将领 C.抗日与反蒋相结合D.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19.下列关于1931年~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国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国共两党由内战逐渐走上联合抗日道路 B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C.中国政府组织人民进行局部抗战 D“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新阶段20.请将下列抗日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①一二九运动②西安事变③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建立④“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成立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思考题

1. 华北事变的时间、史实及影响?

2. 华北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 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的目的?

4.“八一宣言”发表的时间、提出的号召?

5. 中共瓦窑堡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和主要内容?

6. 1935年底毛泽东在党员活动分子会上所作报告名称、主要内容和意义?

7.“一二·九”运动的背景、时间、口号、意义?

8. 发动西安事变的两将领是?

9.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时间、目的?

10.西安事变后各派的主要态度和立场?西安事变的结局?

1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答案

(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允许申诉)

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参考答案

1-5 AABDA 6-10 CBBAB 11-15 CADCC 16-20 ABDDC 21-23 BDA 第三节9.18事变答案

1-5 CABDA 6-10 DDCDC 11-15 ACBCA 16-17 BC

第四节红军战略转移答案

1-5 CDAAC 6-10 CBABC 11-15 DABBA 16-18 BBD

第五节答案

1-5 CDCCC 6-10 CABCD 11-15 ACCDB 16-20 CACCD

中国近代史题库第六章

1[单选题] 1945年8月,毛泽东发表的号召对日本侵略者实行全国规模反攻的文章是 ?A.《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B.《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C.《论持久战》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参考答案:D 2[单选题] 1945年4月,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 ?A.《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联合国制宪会议 参考答案:D 3[单选题] 整风运动中最主要的任务是 ?A.反对主观主义 ?B.反对宗派主义 ?C.反对官僚主义 ?D.反对党八股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个成语做了新的解释.他认为,“是”主要是指 ?A.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务 ?B.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C.我们去研究 ?D.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答案:B 5[单选题]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用这副对联形象地讽刺了 ?A.主观主义的学风 ?B.宗派主义的党风 ?C.党八股的文风 ?D.官僚主义的作风 参考答案:A

6[单选题] “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利益服务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参考答案:A 7[单选题] 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标志是 ?A.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B.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C.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D.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概括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没收地主阶级土地 ? B.征收富农多余财产 ?C.消灭富农 ?D.减租减息 参考答案:D 9[单选题] 1940年,毛泽东发表的比较完整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政策,为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的文章是 ?A.《论联合政府》 ?B.《新民主主义论》 ?C.《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D.《论人民民主专政》 参考答案:B 10[单选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是指 ?A.民族资产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 ?D.地方实力派 参考答案:C

中国近现代第一章复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旅顺大屠杀发生于( D )期间。(P21) A.庚子之变B.日俄战争 C.鸦片战争D.甲午战争 2、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的制造者是( C )。(P21) A.英国B.德国 C.沙俄D.日本 3、在庄王府烧死和杀死义和团与平民1700多人的是(D)。(P21) A.日俄联军B.德意联军 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 4、把香港割让给英国签定的是( C )。(P21) A.北京条约B.虎门条约 C.南京条约D.望厦条约 5、中国签定支付赔款达4.5亿俩白银的是( A )。(P23) A. 《辛丑条约》B. 《马关条约》 C. 《穿鼻草约》D. 《天津条约》 6、1861年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史称( B )。(P24) A.天京政变B.辛酉政变 C.南京政变D.戊戌政变 7、英国人赫德掌握中国( B )40多年。(P25) A.治外法权B.海关大权 C.军政大权D.外交大权 8、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其奴相尽显的是(D)。(P26) A.奕訢B.曾国藩C.李鸿章D.慈禧 9、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进行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的是( B )。(P33) A.在奉贤击毙法国海军司令卜罗德 B.义和团廊坊阻击战 C.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D.台湾刘永福率黑旗军抗击日本侵略 10、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的是( D )。(P33) 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D.《马关条约》

11、被称作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 )。(P40) A.林则徐B.邓廷桢C.谭嗣同D.梁启超 12、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 C )。(P40) A.龚自珍B.严复C.魏源D.林则徐 13、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中国赔款,中国政府举借外债主要是以( B )为担保。(P28) A.关税和厘金 B.关税和盐税 C.航运权和铁路权 D.铁路权和开矿权 14、1898年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被瓜分危局的是谢缵泰绘制的( D )。(P41 A.《救亡图》B.《黄祸图》C.《四洲图》D.《时局图》15、19世纪40年代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灭亡中国。但是,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他们的这一图谋,其根本原因是( D )。 A.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B.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C.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相互制约D.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战争 16、1840年鸦片战争后,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的重大事件是( B )。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中法战争 17、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是广学会,主持广学会的是英国人( B )。 A.利玛窦B.李提摩太C.克林德D.戈登 18、使瓦德西得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结论的是发生在中国的( B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D.“一二.九”运动 19、“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出自( B )。 A.《资政新篇》 B.《海国图志》 C.《四洲志》 D.《天演论》 20、( C )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P40) A.林则徐B.孙中山C.梁启超D. 严复

中国史学史复习

一、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 (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 (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 (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 (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二、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创立 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年写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1926—1927年,撰成《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倡导研究史学史,有《史学史的做法》一节专讲怎样作史学史,探讨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 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左传》、《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天问》、《淮南子》 1.内容:一是关于氏族社会的生活和生产 二是关于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 三是关于部落首领和部落战争 2.而传述下来的部分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上又往往带着神话和传奇的成分,因而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 总结:1.远古的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 2.远古传说经过后人的加工,整理并记载,成为史学家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面貌的重要资料。 3.原始意识影响文明时代史学家历史观点的面貌 孔子和《春秋》私人撰述的发展 一、孔子修《春秋》 1.背景 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先后实行了变法,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步伐加快,史学的发展是历史变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突出反映 2.地位 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来源 以鲁国史为主,但不限于鲁国史的范围,采用鲁国的纪年,但记载了周王朝和列国在这个时期的大事 4.内容 共含242年史事,每年都有史事记载内容主要是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包括朝聘、会盟、战事,以及一些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了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事,还记有许多政治人物的丧事 5.方法

西南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西南大学历史学考研参 考书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西南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关于西南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列举如下,同学们可以参考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古代史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近几年来,参加历史学考研统考的同学会发现,在历史学基础试卷上有的题目根本就没有见过,或者是在推荐的参考书上根本没有,很多同学都在抱怨,这个考试大纲也不管用了,要大纲有什么用,还不是有超纲的吗在这里,我想和同学们说,研究生考试以不再是小学生考试,学什么考什么,硕士研究生考试需要有一个比较广泛的阅读量,出现一些超纲的试题很正常,多读一些历史学方面的教材,对我们备考有很大的帮助,对以后写研究生论文也有益处。 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选读下面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考研英语5500词汇班·2015考研英语复试班·考研政治精品辅导班·凯程考研数学精讲辅导·考研英语强化住宿班·凯程考研专业课

智慧树知到《中国近代史纲要》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A. 日本 B. 俄国 C. 美国 D. 英国 正确答案:俄国 2.【单和鼠 B. 牛和猪 C. 马和选题】 2009年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了()兽首 A. 兔羊 D. 鸡和鼠 正确答案:兔和鼠 3.【多选题】中国人民粉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原因()? A. 帝国主义太弱 B. 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C.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 D. 帝国主义寻找到新的目标 正确答案: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 4.【判断题】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对

5.【判断题】甲午战争后,魏源翻译了《天演论》。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洪秀全看到了一本介绍基督教的书叫() A. 《盛世危言》 B. 《劝世良言》 C. 《资政新篇》 D. 《天朝田亩制度》 正确答案:《劝世良言》 2.【单选题】洋务运动中最早兴办的军工企业是() A. 汉阳铁厂 B. 轮船招商局 C. 安庆军械所 D. 福州船政局 正确答案:安庆军械所 3.【多选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原因() A. 军事实力不如日本 B. 经济动员力不如日本 C. 社会动员力不如日本 D. 轻敌所致

正确答案:军事实力不如日本###经济动员力不如日本###社会动员力不如日本 4.【判断题】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5.【判断题】百日维新共进行了100天。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对应章节第三章 1.【单选题】孙中山先生创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是()。 A. 同盟会 B. 光复会 C. 华兴会 D. 兴中会 正确答案:兴中会 2.【单选题】“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 A. 创立民国 B. 驱除鞑虏 C. 恢复中华 D. 平均地权 正确答案:创立民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复习题1第一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复习题1(附答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为核心。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教思想 2.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 A、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1680年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C、1789年法国大革命 D、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3.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成为殖民主义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 A、商品输出 B、资本输出 C、贩卖奴隶 D、掠夺土地 4.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英《虎门条约》 C、中美《望厦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5.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6.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A、半殖民地社会 B、半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不完全的殖民地社会 7.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 A、失业的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工人阶级 8.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A、文化渗透B、经济掠夺C、军事侵略D、政治控制 9.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落后的经济制度 B、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C、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统治集团的腐败 10.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目的是()。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 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 B、刀刻记事法; 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 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月亮又叫太阴。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日,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年、节气是阳历成份。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史学意识的产生 二、史学产生的年代 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 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 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夏有终古。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 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 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 《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善于描写战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 《左传》的局限性: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考 研参考书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2017考研参考书 关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列举如下,同学们可以参考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古代史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近几年来,参加历史学考研统考的同学会发现,在历史学基础试卷上有的题目根本就没有见过,或者是在推荐的参考书上根本没有,很多同学都在抱怨,这个考试大纲也不管用了,要大纲有什么用,还不是有超纲的吗?在这里,我想和同学们说,研究生考试以不再是小学生考试,学什么考什么,硕士研究生考试需要有一个比较广泛的阅读量,出现一些超纲的试题很正常,多读一些历史学方面的教材,对我们备考有很大的帮助,对以后写研究生论文也有益处。 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选读下面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考研英语5500词汇班·2015考研英语复试班·考研政治精品辅导班·凯程考研数学精讲辅导·考研英语强化住宿班·凯程考研专业课

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试题

三、论述题:每题15分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第一,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由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一方面西方列强通过侵略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但表面上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因此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国家(2分)。另一方面,西方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2分)。 第二,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正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发展。但鸦片战争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分)。 第三,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分)。 第四,中国革命的任务性质也发生变化,由原先的反对本国封建势力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主主义革命(2分)。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

史学史复习题

二、名词解释 1属辞比事 属辞比事,是孔子作《春秋》时创立的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2.《东观汉记》 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明帝时诏令班固,刘珍等相继撰写。到献帝时修成。历时160余年。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东观汉纪》作为东汉王朝的当朝国史,合称“三史”。书中天人感应正统观念非常浓厚,维护美化统治者,间有失实之处 3.范晔 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河南淅川人),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35岁时不得志,“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著成《后汉书》。后因刘义康谋反受牵连处死,年仅48岁。今本《后汉书》是二人所写,纪、传是范晔著,志是西晋司马彪的著作。范晔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4.裴松之 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5.国史之狱 国史之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 6.监修总裁。 修史的主管官,在清代史馆中,监修总裁一职并非所有史馆都有,只在实录馆、《明史》馆等重要史馆中设立。实录馆设立监修总裁,始于康熙六年。监修总裁负责史馆的全面管理工作,向史馆传达皇帝的谕旨,向皇帝汇报史馆的工作情况,提出与修史有关的建议,审定史馆各项规章制度、写作计划以及史书稿本、定本等。监修总裁例由内阁大学士监充。因为监修系朝廷重臣,外间事务繁多,有时兼领多个史馆,故而对史馆的管理不可能非常细致,其主要的任务是保证官修史书在政治问题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上与统治者的思想保持一致,协调史馆与各衙署之间的关系。监修总裁擢官他任或免职致仕,其职由后继者补任。 7.《史通》 中国古代史学上一部划时代史学批评著作 20卷52篇10卷39篇10卷13篇49篇。全书以内篇为主

中国近代史习题(答案) 第六章

第六章 一、单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C A七七事变的爆发 B红军改编 C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播发《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D西安事变 2、抗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A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 C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播发《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3、抗战转入相持阶段是在何时?A A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 B徐州会战后 C淞沪会战后 D忻口会战后 4、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B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实行“三三制”原则 C开展整风运动 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5、1938 年 10 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战略方针,这是因为A A 日军战线太长,兵力与财力不足 B英美等国政府支援中国抗战 C国民政府在抗日问题上出现动摇 D汪精卫成立了效忠日本的伪政权 6、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的会议是C A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B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7、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 C A中共二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七大 8、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皆有各阶级阶层广泛参加 9、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径?A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10、下列哪一项不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事件?C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福建事变 D华北事变 11、抗日战争中李宗仁等部国民党军在哪一次战役取得大捷?C A.忻口战役 B.徐州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12、在凇沪会战中率孤军据守四行仓库英勇抗战的爱国军人是C A.佟麟阁 B.赵登禹 C.谢晋元 D.张自忠 13、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在哪一次战役再次大溃败?D A.桂南战役 B.枣宜会战 C.长沙会战 D.豫湘桂战役 14、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B A台儿庄战役 B平型关战役 C夜袭阳明堡战役 D百团大战 15、国民党军队在皖南事变中袭击了共产党领导的哪一支抗日武装?B A八路军 B新四军 C东北抗日联军 D华南抗日游击队 二、多选

中国近代史纲要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近代中国,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C)。 A、英国 B、日本 C、沙俄 D、法国 2、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C ),割去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条约是(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在近代,通过战争向中国勒索赔款最多的国家是( D )。 A、英国 B、俄国C法国D日本 5、在近代中国,规定中国向列强支付赔款最多的条约是(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火烧圆明园发生在(B )期间。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规定外国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 B)。 A、《南京条约》 B、《五口通商章程》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8、规定允许外国在中国办工厂的条约是(C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C、义和团运动D洋务运动 10、被称为“中国不败而败的战争是(C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11、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C )后达到高潮。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C )。 A、列强之间的矛盾 B、国际舆论的谴责 C、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 D、政府的妥协 13、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 A )。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维新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14、被誉而“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 A )。 A、林则徐 B、魏源 C、李鸿章 D、康有为 15、“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 B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盛世危言》 16、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B)。 A、帝国主义的强大 B、社会制度的腐败 C、经济技术的落后 D、中国军队军事素质低下 17、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是在( C )。 A、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C、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战争以后 18、1895年,响亮喊出“救亡”口号是(C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D孙中山 19、( C )翻译的《天演论》中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中国人民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D孙中山 20、“振兴中华”的口号的提出者是( A )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 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二、专题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③玄奘、义净到天竺研究佛学。 (2)华侨开发南洋 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中国史学史考试资料(1)

中国史学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又称太史公,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司马光并称“世界两司马”。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之一,前“四史”之首。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后汉书》原来通行的注本,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的,重点是解释文字,但也参考其他东汉史书;对史实有所补正,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刘昭,他的注侧重说明或补订史实。此外,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这两家注,也颇受人们重视。

《史学理论参考书目》

史学理论经典书目 [中文书目] 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2.〔唐〕刘知几,《史通》 3.〔汉〕司马迁,《史记》 4.杜维运,《中国史学史》(二)(台北:三民,1998) 5.杜维运,《中国史学史》(一)(台北:三民,1993) 6.周佳荣,《中国史学名著概说》(台北:唐山,1989) 7.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一)(台北:三民,1973) 8.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二)(台北:三民,1973) 9.麦劲生,《近代史学与史学方法》(台北:五南,2000) 10.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台北:巨流,2000) 11.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想与方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台北:三民书局,1999增订新版) 13.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于沛主编,《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8) 15.王旭东,《史学理论与方法》(合肥:安徽人民初版社,1998)

16.周梁楷等,《史学导论》(台北:国立空中大学,1995) 17.周梁楷,《历史学的思维》(台北:正中,1993) 18.姜义华,《史学概论》(台北:水牛,1992) 19.甲凯,《史学通论》(台北:台湾学生,1985) 20.王尔敏,《史学方法》(台北:东华书局,1977) 21.李家祺,《历史纂述的方法》(台北:台湾商务,1970) 22.姚永朴,《史学研究法》(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 2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商务,1922) 2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上海:商务,1933) 25.李思纯译,《史学原论》(上海:商务,1968) 26.何炳松,《历史研究法》(上海:商务,1927) 27.何炳松,《通史新义》(上海:商务,1928) 28.卫聚贤,《历史统计学》(上海:商务,1934) 29.李则纲,《史学通论》(上海:商务,1935) 30.杨鸿烈,《历史研究法》(长沙:商务,1939) 31.蔡尚思,《中国历史新研究法》(昆明:中华,1940) 32.吴泽,《中国历史研究法》(重庆:峨嵋,1942) 33.吕思勉,《历史研究法》(台北:华世,1974) 34.陆懋德,《史学方法大纲》(台北:独立,1945) 35.许冠三,《史学与史学方法》(香港:自由,1958) 36.许冠三编译,《历史哲学与历史解释》(初版未详;台北有环宇刊 本)

近代史纲要习题第六章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单项选择题 1.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 )市郊柳条湖爆破铁路,制造借口向中国军队进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即侵占我国东北三省。 A.沈阳 B.长春 C.大连 D.旅顺 2.1932年1月28日,日军向上海闸北中国驻军进攻,中国爱国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率领( )奋起抵抗,发动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A.第二十九军 B.第十九路军 C.第二十六路军 D.第二十五军 3.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 )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谋求同共产党合作。 A.绥远 B.张家口 C.石家庄 D.通化 4.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 ),呼吁一致抗日。 A.《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C.《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D.《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5.全国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最典型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6.在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共杀害了约( )中国军民。 A.10万以上 B.30万以上 C.5万 D.50万以上 7.百团大战的直接指挥者是( )。 A.毛泽东 B.朱德 C.彭德怀 D.贺龙 8.1938年初,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被聘请担任政治部副部长 A.叶剑英 B.叶挺 C.王若飞 D.周恩来 9.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 )一文。该文从战略高度,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地位、作用,以及在抗日游击战争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与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等一系列具体的战略问题。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论抗日游击战争》 C.《论持久战》 D.《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课后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课堂章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外国侵略者劫洗并烧毁圆明园的罪行发生在:( B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 B )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3、鸦片战争后,首先被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的是:( C ) A.中国外交 B.中国内政 C.中国海关 D.中国军事 4、海关管理权的丧失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D) A、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 B、便利列强通过海关控制中国外交 C、有利于西方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D、民族工业失去了关税保护 5、帝国主义列强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是通过:(D)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近代中国赔款最多的条约是:(D)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一再谋求扩大在华的传教权,其根本原因是:(B) A、与佛教争夺势力范围 B、从精神上侵略中国 C、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D、为清政府提供精神武器 8、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是:(B)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C、定海保卫战 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9、《马关条约》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主要含义是:(C) A、由沿海地区进入内地、内河 B、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 C、列强自此掀起了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的狂潮 D、列强自此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10、德法俄三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表明:(D) A、俄法德三国是同盟国 B、列强有维护中国主权独立的一面 C、日本已暂时独霸中国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既矛盾又勾结 11、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最根本的原因是:(C)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B、清政府的奋起还击 C、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帝国主义列强自动放弃 12、义和团对后人最具激励作用的是:(B) A、改良主义思潮 B、爱国主义精神 C、排斥外国思想 D、民主主义精神 13、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潮萌发,其核心是:(A)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1.金文和史学的关系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辞,,也叫铭文、“钟鼎文”或“吉金文字”。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的萌芽和历史记载形式的萌芽,是卜辞、金文记载对中国史学之产生起着重要的贡献。 2.《史记》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原称《太史公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记录事迹全面,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3)《史记》文笔生动,语言通俗,某些篇堪称为传记性的文学作品,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4)对有反抗和改革精神的杰出人物寄以同情和赞扬。 (5)是二十四史中最具有人民性的一部史书。具体表现在:对过去史书中很少记载的起义领袖、下层人物给予记载,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司马迁承认天人感应但认为人事其根本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中,专门论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财富生产状况,试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寻求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3.《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资料汇编,汇集了殷、周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现存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其体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对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的政治、宗教、文化都有很高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它在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是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 4.《春秋》 孔子所修,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共含242年的史事。所记内容是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等、还涉及自然现象。《春秋》严格遵循按年、月、日时间顺序记叙史事,在记事上略古详今,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并尤为尊王道而重人事。《春秋》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创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