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九针

新九针
新九针

新九针疗法简介

古代九针图

新九针图

“新九针”是原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所长师怀堂医师经过50余年的中医针灸临床实践,在《内经》古九针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潜心研制出的九种针具。它虽源于古九针,但在外形、针法及适应范围等都与古九针有较大的区别。根据新九针创立的新九针疗法,特别强调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合理选用不同的针具,发挥每种针具的特殊作用,达到系统治疗的整体综合调治

目的。正可谓:“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灵枢·官针》)。

新九针及其针具包括磁性圆梅针、毫针、梅花针、三棱针、铍针、锋勾针、鍉针、鑱针、圆利针、火针(包括单头针,它又分细中粗,多头火针,火鍉针,火铍针)及配套器具微型酒精灯和针线包,毫针针盒用九针形成独特的针炙疗法发挥不同针具及其针法的特异性与整体性治疗作用对200余种病症有显著疗效,尤对中风,截瘫骨结核,静脉曲张,美尼尔氏综合症,各种脑外伤后遗症,癫病,轻度脑动脉硬化,肛肠痔,腋臭等疑难症疗效独特。

我国医学家早在数千年就创造了“九针”,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发展了“九针”理论,但由于后代医家、特别是唐宋以后偏重于药物的使用,逐渐放弃了“九针”的应用,到近代我国的针灸同道应用“九针”治疗疾病者甚少,绝大多数仅使用一种毫针。使祖国医学的治病范围、治病疗效受到很大限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所师怀堂教授就开始致力于“新九针”器具的研究开发和临床推广。新九针的研制,使山西省针灸事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得到很大提高,临床上解除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病痛,其中火针、梅花针、磁圆针等的应用取得了极佳的临床疗效,成为我省针灸临床的一大特色。1997年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为“新九针”题词为:“九针新制除痼疾,古树春芽堪独秀。”

在针具方面的研制,尤其是“新九针”的系统研制是我省针灸的一大特色,填补了国内针具改革的一大空白。该项目的继续开发与完善,首先可以在充分发挥“九针”在临床的应用,扩大针灸治病范围;其次可以将“新九针”针具的生产和使用面向全国推广,为山西省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1.新九针疗法

又称中国怀堂九针疗法,是使用新九针针具(又称中国怀堂九针针具)进行治疗的独特的针刺疗法。这一疗法最主要的特点是:打破了针灸治疗中当时认为传统的单一制毫针或单一针具施治的局限性,强调发挥不同针具的特异性、整体性治疗作用。

“整体性”就是各种不同的针具和针法是一个统一整体,它们相互配合进行治疗。

“特异性”就是各种不同针具都有适应于自身的独特的针刺方法与治疗范围。

总之,各种针具和针法即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治疗体系。

2.九针疗法施针原则及治疗范围

(1)辨证施针针分主辅,合理配伍,系统治疗。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针具,以发挥各种不同针具各自的治疗作用的同时,通过不同针具的相互配合而产生的独特的治疗效果。

(2)目前,新九针疗法对160种病证具有显著疗效。这一疗法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针灸的治疗范围,填补了针灸治疗方面的某些空白。如磁圆针治疗静脉曲张,火针治疗骨结核、外阴白斑、疣赘等,开拓了针灸外科、针灸美容等新的领域。

3. 新九针疗法的六大特征

(1)有效性医学的发展对某些疾病来说还是治疗乏术,束手无策。新九针疗法的一大特点就是对许多目前尚不明了发病机制的治疗乏术的疾病,具有明显的疗效。如镡针治疗口腔黏膜白斑;火针治疗痹证、外阴白斑;梅花针治疗脑血管系统疾患;毫针“滞针手法”治疗术后肠粘连等。

(2)安全性目前,一般的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危害非常的大,物理疗法对

人体的副作用及产生的危害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新九针疗法具有“自然疗法”的特点,它几乎没有副作用,治疗过程十分安全,针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3)广泛性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均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

(4)适应性几乎在任何日常环境条件下进行治疗,对施治环境有高度的适应性。所以农村、厂矿、部队、边境、山区等基层或偏远山区、地区均可开展。

(5)易行性医疗工作者易学易会,患者易于接受。

(6)经济性新九针价位低,基层工作者可以购置;治疗费用相对低廉,患者容易接受。

4. 新九针的改制

除毫针和三棱针未做改动外,其他如镵、圆、鍉、铍、员利、大针都分别进行改制成为新型的各种针具。锋勾针是三棱针和勾针的合并,梅花针也进行改制,列入其中。

镵针

解表泻热、活血化淤、条理肠胃,适用于外感表证,中风口歪,胃肠疾患以及皮肤病

磁圆梅针

磁圆针循经叩刺可通经活络,活血化淤,使神经、血液、淋巴等组织发生变化,具有磁疗、圆针、梅花针三种作用。

(1)内科消耗系统、心脑血管疾患、神志系统疾患如胃下垂、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结肠炎、泻泄、呃逆、胃脘痛、便秘、动脉硬化、神经衰弱等等。

(2)外科软组织损伤,跌打损伤所致淤血肿痛,肩周炎,颈椎病,静脉曲张,静脉炎,脱肛等。

(3)皮肤病鹅掌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及其他不明原因的皮肤病。

(4)妇科痛经,月经不调,崩漏,更年期,子宫脱垂等。

(5)儿科小儿腹泻,遗尿等

(6)耳鼻喉科耳聋耳鸣等

(7)五官科颞颌功能紊乱

鍉针

初学者标记穴位使用。用鍉针在将要使用其他针刺工具刺激的部位用力按压,使将要被针刺处的皮肤形成明显凹坑,作为针刺标记。尤其适用于初学火针者在施火针前进行穴位标记。用于寻找压痛点、疾病反应点、阿是穴点,如肩周炎、腱鞘炎、足跟痛、网球肘的治疗前选穴。

将火鍉针针头根据需要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或微红,在特定刺激点灼刺或患处局部烙烫。常用于一般外科病症如小血管瘤、疣赘、色素痣、老年斑、外痔、久不愈合溃疡面、肛裂、瘘管等。火铍针—火鍉针联合刺法常用于皮肤赘生物,高凸的疣、瘤、瘊等。火鍉针隔药膏温灸法施用于风寒湿痹证,风湿、类风湿关节疼痛者。大鍉针主要用治疗宫颈糜烂。弹簧鍉针主要用于治疗扁桃腺炎、化脓性扁桃腺炎、慢性咽炎、咽后壁滤泡异常等。

锋针

三棱针以刺破人体某些部位如静脉血管、穴位等,放出少量血液,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穴位点刺法:穴位点点刺放血,如点四缝,外感、咳嗽、、发烧、痤疮点刺大椎,肺俞、风池;静脉点刺法:静脉放血,止血带扎于所刺部位近心端,血液回流受阻,局部血脉膨起,以手法迅速刺入静脉,针尖在血管内停

留0.5-1秒,退针,血随针而出;末梢速刺法:肢端部位腧穴,反应点放血。如咽痛、发热者指尖、井穴放血;散刺法:外科病症或痹证痛处,在患部周围点刺几针或几十针,然后拔罐使恶血出尽;密刺法:皮肤病或周围末梢神经麻痹,顽癣等,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手足内外翻或运动不听指挥的;挑刺:多用于背部腧穴或反应点,左手固定施术部位,右手将腧穴或反应点皮肤挑破,使之出血或流出黏液。

锋勾针根据古代锋针,结合流传于民间的勾针二者的结构特点,取其所长,融合于一体而置成。民间的勾针,尖端呈勾形,是勾刺羊毛疔专用的。急性炎症,实证性疾病如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等急性,痉挛性或慢性局部功能障碍,或久而不愈的顽固性疼痛,如肩周炎、腰背肌劳损、腱鞘炎等疾病。此外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支气管炎、哮喘、胃痉挛、神经性头痛等也可应用。

铍针

治疗皮肤疣赘、瘤痣:将火铍针在酒精灯上烧至发红发亮。左手持止血钳或镊子,夹持提拉病变组织。右手持烧红的铍针,对准其根部,齐根灼割之,动作迅速。然后观察数分钟,伤口如有渗血或切割不平整,用火针或火鍉针修补,然后常规包扎。

治疗脓肿痈疡:常规消毒患处皮肤,将火铍针在酒精灯上烧红,以均匀稍慢的速度切开脓疡处皮肤,使脓液流出,用鍉针或其他辅助手法使内容物流尽,拔罐至脓完血出,包扎伤口。

粉渣瘤、腱鞘囊肿:火铍针切开,挤出内容物,火鍉针烫灼破坏瘤壁或囊壁,包扎。

肛裂:常规消毒,火铍针烙烫肛裂口,火鍉针修复,包扎清理,嘱大便时小心。嘱多食稀饭蔬菜,保持软大便,便后注意清洗。

员利针

多在腰夹脊穴、秩边穴、环跳穴,代秩边穴,用于某些痛证,如腰三横突综合征,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腰腿痛暴痹等重症、急症、顽症、痛症。

毫针

目前针灸临床,各医家广泛应用是针具,是针灸疗法中针刺工具的主体,是新九针针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其结构纤巧,可以适用于全身任何穴位。不锈钢制成,耐热,防锈,耐腐蚀,强度高,韧性好,针体挺直滑利,长短粗细各异,型号各有不同。

临床常用

①滞针手法,可以持续地产生并保持强烈的针感,可提高疗效。

②多针浅刺——吊针法

③毫针刺血法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便秘,斜视,耳聋耳鸣。

火针

火针疗法源远流长,始创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来一直为用。《灵枢》称为“燔针”、“悴刺”,《伤寒论》称“烧针”,《针灸资生经》称“白针”。自《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灸集成》俱称之为“火针”,是由“古九针”中“大针”发展而来的。

多头火针:三支细火针针身缠为一体,针身长3cm,暴露3支针头1cm

平头火针:直径1.2mm,同粗火针,前端无松针头是扁平的,也叫扁头火针。

勾火针:针身同细火针,距针尖0.8cm处完成100度角。随病种不同分别选用

此外,火鍉针和火铍针也收编如内。施术部位严格消毒。患者卧位以防意外,严禁站立行针。对患者交代清楚,尤其是初次使用者,要耐心解释,以消除其对火针的畏惧,使其精神放松。无论哪种刺法,刺完一针,立即用干棉球按压消痛。

单头火针刺法:冷鍉针按压穴位标记,一般用细火针,积液、囊肿、脓疡、小血管瘤、疣用中粗火针。适用于:慢性结肠炎、结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统疾患。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瘫痪、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脊柱结核等运动系统疾患。外阴白斑、阳痿、痛经、慢性盆腔炎等生殖系统疾患。皮下囊肿、滑囊炎、关节积液、疖痈化脓、脂肪瘤、腱鞘囊肿、镭疠、鸡眼等外科疾患。小色素痣、寻常疣、扁平疣、软疣、小血管瘤、指趾关节炎、顽固性面瘫、久不愈合溃疡、耳源性眩晕、中耳炎等。色素痣,各类疣赘、老年斑、雀斑、浅表血管瘤、内痔、肛裂、小面积白癜风。黑痣,浅表老年斑、雀斑等。

三头火针治疗虚寒性胃脘痛、慢性腹泻、风湿性关节炎、外阴白斑、四肢顽麻冷痛等。

勾火针刺法:攀睛胬肉,边烙烫边勾挑。

梅花针

梅花针属于浅刺针具,称为皮肤针。

治疗范围广泛,一般病症均可采用,尤其是气滞血淤,风火、热邪所及,麻木痿痹的病症。

临床各科内外妇儿、骨、皮、眼科均有广泛适应症,特别对脑血管、心血管、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血液循环障碍,新陈代谢低下,皮肤疾患均有良好疗效。

(1)头痛、头晕、失眠、脑外伤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面瘫、脑动脉硬化、脑炎及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患。

(2)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急慢性过敏性鼻炎、百日咳等呼吸系统疾患。

(3)急慢性胃炎、腹泻、痢疾、胃神经官能症、膈肌痉挛等消化系统疾患。

(4)近视眼、结膜炎、脱发、青光眼等五官科疾患

(5)软组织损伤、肋软骨炎、阑尾炎等外科疾患

(6)宫血等妇科疾患

5. 新九针的开发、培训经历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始,我所科研人员在首任所长师怀堂教授的带领下,从祖国医学宝库中去发掘九针,耗费许多精力查阅了大量的古代医籍,结合临床多年的丰富经验,反复探索,研制出了系列“新九针”针具,试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并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好评,1984年华国锋同志题词“弘扬祖国医学,为人民健康服务”,1985年原山西省省长裴丽生同志题词“九针震华夏”,原山西省委书记王谦题词“九针之术失传已久,怀堂研究时逾十年,实践试验应效显然,发扬光大功德无限”,原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胡熙明同志题词“九针新制除痼疾,古树春芽堪独秀”。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所首任所长师怀堂主持工作时,广泛地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师怀堂教授在云南举办了15期培训班,乔正中、祁越在广州、深圳等地方进行演讲、办班培训、交流经验,传播和发扬新九针,培养了很多能够继承该项技术的临床医生。

山西针研所成立于1987年,主要从事新九针针具的研究与开发,从1996年至今,成功举办40余期新九针培训班,培养全国各地数百名医师,可以熟练

掌握新九针针具的操作及使用。并对新九针针具进行改制,其中火针于90年代由最初的雏形发展为现在的多种形式,包括单头分细、中、粗三种,还有勾火针、平头火针等;在单头火针的基础上,又研制开发了三头火针;专门用于皮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结合铍针、镵针、鍉针的使用,发展成火铍针、火镵针、火鍉针。员利针结合磁的应用也于90年代末开发出来,形成磁员利针,辅助磁疗作用于疾患愈合中。锋勾针由单头变双头,针尖、针刃大小不同,在临床使用中依病人性别、年龄、胖瘦、病情轻重不同选择适合针具,灵活应用;然后在勾针的基础上,变化为刃针“锋刀针”;曾与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科、山西省人民医院针灸科、太原市中心医院针灸科协作,进行新九针疗法的临床观察,并取得了初步进展,由于资金等条件限制,没有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书籍编写方面已经初成规模,祁越于1990年编写《九针新义》出版发行,田建刚1998年编写《全国九针疗法培训教材》,2002年师怀堂主编《中医临床新九针疗法》出版发行,2006田建刚主编《新编九针疗法》,为新九针的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与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新九针疗法已收入到第七版《针灸治疗学》正规教材中,成为中医学院针灸专业学生必修课。通过《新九针疗法》课堂讲授,以及对临床进修医师与实习医师讲解、指导操作;近期我所医师经常下乡巡诊,带去了新九针特色,指导培训县级、乡镇医院医生使用,大力增强了推广力度。世纪之交,每年度的国际针灸班课堂讲授与临床实习新九针疗法,从1998至今已举办七期,为二十余个国家培养了400余名学员,使新九针疗法的普及与推广,不仅我省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均受益。

再谈钩拨针疗法

再谈钩拨针疗法 出门一段时间刚回来,康复中心最近又开始忙了,患者越来愈多,我的压力也愈来愈大,常常一半天都没有休息一会儿的时间,有时候忙得自己感觉快倒下似的,这样的日子,真的不是我希望要过的,不想做了吧,看着外边等候的患者他们期盼的眼神,我着急,恨不能长出多一双手来,再累也不能拒绝人家的信任啊。很累的时候,就很想放弃了,做医生这一行业,真的是很累很累。我总在想,再干一段时间我再积累一些经验,然后我就休息...结果就是一直没有停歇,呵呵...可能是我的心啊,太贪,总是要想学的东西太多,越做越感觉自己很多不足,总想事事都做到最好,事事都要求完美,不知道我这性格是好事还是坏事,我现在只知道,做男人真的累啊.... 计算起来,我临床运用小针刀已经有9年,钩针疗法已经4年,拨针疗法也有6个月了。不敢说自己这方面有多大能耐,但总还是有了一点点肤浅体会。从最早的打麻药配合激素治疗,到后来完全抛弃激素不打麻药或只打0.5ml麻药,到现在我能够把钩拨针疗法的疗效做得很好,随意的把小针刀、钩针、拨针之类的所谓微创手术,完全就当作一支普通针灸来扎,这样的气势,这样的洒脱,这样的不经意,恐怕在这一行里面,没有几个能做得到的吧?哈哈哈...不是我狂妄,其实我中间也经历了常人无法体会到的艰难感受,和很漫长的摸索过程,这其中的艰难,走过来了,居然就忘记了,剩下来的,就只是自豪和快乐,呵呵... 很多朋友对我运用的钩拨针疗法感到很神奇,有人羡慕,有人惊叹,也有人不屑一顾,还有人嗤之以鼻,因为他们运用钩拨针的疗效并不见特效,所以认为我忽悠人哪,呵呵...其实,我从来没有也从不认为钩针或拨针单独使用有多神奇的疗效,这些方法,在某一方面,确有独特之处,但绝不是万能的。万物皆如此,有其长就必有其短,所以大家心里一定要明白一点,不管这种方法吹的多神奇,总不可能是万能的。虽然钩针拨针之类的针法,在治疗某些颈腰椎病方面确实有非常神奇的疗效,但大家也不要对钩拨针寄予全部希望,不要以为钩拨针是万能的,是全能的,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你所有病都依靠钩拨针来治疗,那你最终一定会失望,甚至失望的想骂娘! 搞疼痛的,临床中颈腰椎病最常见的就是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为多见,这部分病症中,大多数的患者可以运用钩拨针综合疗法很快治愈(注意我是说的钩拨针综合疗法,而且我是指完全中医针灸这一块,那些使用内服中西药和药物激素注射的骶管肌注之类不算我们的同伙!), 还有一部分患者就不是钩拨针的适应症了。如何提高钩拨针的疗效?这就要求我们临床经验必须丰富,诊断和鉴别诊断要准确,这个就不是你几天时间就能在老师那里学得到的了。即使你诊断也正确了,也是钩拨针的适应症,对症治疗肯定是有效,但是治疗方面仍然存在有一个问题,就是远期疗效的问题,相信很同行最困扰的就是这个。在很快治愈的这部分患者里边,有一部分很多年也不会复发,在我以前治愈的颈椎病、腰突症的患者中,有很多已经五、六年了还没有复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患者,很快就复发了,快的几天,慢的几个月也都复发了,我有一段时间曾经遇到多个这样的情况,很困惑,后来通过综合治疗或筛选治疗,疗效总是很大的提高了。复发的问题细分析下来,应该有几种比较常见的问题在其中,我这里简要的谈几点认识,其一:很多患者的颈腰椎病,与他(她)们

古代九针应用与作用

古代九针应用与作用: 1.鑱针:(皮肤针)浅刺皮肤,泻阳分邪气、泻热 2.圆针: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的病症 3.鍉针:按压经脉外部(按脉勿陷)而令邪出,治虚弱者 4.锋针:刺出血(即三棱针),治痈热、痼疾 5.铍针:切开排脓,治痈肿已成脓者 6.圆利针:锐利粗针、用于速刺,治暴痹急性病症 7.毫针:应用最广、用治寒热痛痹,扶正祛邪、治疗常见病症 8.长针:用于肌肉肥厚处,治深邪远痹 9.大针:用于针刺放水,治关节积液 针刺得气的方法: 1.侯气法 2.催气法: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搜气法、循摄法、弹震法) 3.守气法: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推弩法、搬垫法) 4.调气法:捻转、循摄、搓弹、按压、龙虎龟凤通经接气 5.气至病所 6.行气法: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 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针刺手法: 1、爪法:用指甲掐切腧穴以标记穴位,及宣散气血以使进针无痛的方法 2、循法:用手指循按经脉以激发经气使气血往来的方法 《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穴部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 作用:循经、行气 3.摄法:用指甲切掐经脉,用以行气的方法,可在经气涩滞时使用 以拇、食、中指指甲在针刺穴位所在经脉上下,按经脉循行路线分段切压片刻,在四肢末端,一般在腕踝关节上向心切掐。 《针灸大成》“摄法,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 作用:行气、解除滞针 4.按法:又称按压行气法,是一种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辅助手法 针刺得气后,想要使针感向下传送,可用左手指按压所刺腧穴的上方,右手捻针则可控制针感向下,反之,想使针感上行,则按压所刺腧穴下方。 《针灸问对》“行针之时,开其上气,闭其下气,气必上行,开其下气,闭其上气,气必下行,如刺手足,欲使气上行,以指下抑之,使气下行,以指上抑之。” 5.扪法:可使气血勿泻而针穴关闭。《针经指南》“凡补时用手扪其穴也” 出针后用手指按揉针穴,使针孔闭合

峨眉山养生文化中心

峨眉山养生文化中心 项目介绍: 在温婉富饶的巴蜀盆地的西南方,屹立着一座千古名山,因其秀美如娥眉,故名曰:峨眉山。峨眉山形成于万年之前,成名于西周之时,海拔3000多米,植被丰茂,物种繁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自古就有‘高出五岳’、‘秀甲天下’、‘震旦第一’、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众多美誉。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曽为其写下‘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绝唱。 除去那诗情画意、仪态万千的自然风光,峨眉山还是人类文化资源的宝库,拥有着众多深厚的文化遗产资源。 ‘普贤者,佛之长子;峨眉者,山之领袖’,峨眉山素有‘佛国天堂’之称,自公元一世纪第一座佛教寺庙落座于山顶以来,历经数世纪的繁荣发展,作为普贤菩萨的千年道场,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中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峨眉山,佛教文化早已融入那一草一木,山峦溪水之间,影响着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与物。每日东升,一片漆黑迷茫中,于金顶之上,见光华四射,此乃普贤大士示现之所;而后赏云海之间,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隐处晨钟敲响,梵音渐起,伴随是山中的鸟语、蛙鸣、猿啼…….天人合一在这里得到了最佳体现。 峨眉、少林、武当是齐名的三大中华武术流派。而追溯历史起源,峨眉武术则是最为古老、最具体现中华人文精神的。峨眉武术发祥于峨眉山,流传于巴蜀大地,相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白猿祖师’司徒玄空曽在此效仿猿猴,创编了‘峨眉山通臂拳’,而他也是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到宋代武术体系逐渐完善,最为著名的是白云禅师所创的‘峨眉十二庄功(又名临济气功)’,是一套融入了中医养生医疗之理,汇集了佛、道教文化及所长,体现了峨眉武术独特特性的武术功法;明代时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也曾到峨眉山学习拳法,而后创了武当内家拳。峨眉山人杰地灵,适宜清修,清初道衰之前,一直是佛道两教并存发展,这样的先天优势使得峨眉武术的发展汇聚了儒释道的精髓,既包含了道家的动功在外,又有佛家的禅修静功在内;不走少林外家拳的极刚则柔的修炼之路,也不寻武当内家拳的柔极则刚的修炼之道,而是选择刚柔相济、刚柔求和,取儒家‘中庸之道’,既重视形体与内气的修习,又重视武术攻防的实用技术,集健身、养生、文化、武功为一体,真正做到了内外兼修、阴阳调和,身心合一,体现了中华大地五千年来‘中庸和谐’的人文理念。 与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和武术同样出名的是温泉。俗语有云:中国温泉在四川,四川温泉看峨眉。峨眉山拥有极为稀有的氡温泉,并且规模庞大,是我国最大的露天氡温泉且品质极佳,每立方米氡含量可高达321.53BP。氡温泉比其他的矿温泉拥有更强的医疗效果,长期浸泡泉疗,对治疗心血管、呼吸道、肝肾等疾病

锋钩针(操作规范)

锋勾针 一、概念 锋勾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使用锋勾针点刺或勾割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的特殊手法操作,从而达防病治病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是新九针针法的一个组成部分。锋勾针是新九针重要针具之一,根据古九针之一的锋针(即三棱针)与民间流传的勾针,综合二者之特点,取其所长,融为一体而制成,故名曰锋勾针。 锋勾针是一种速效、实用的新型针具。民间的勾针,其尖端呈勾形,是勾刺羊毛疔(即痧症)所用。古九针是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创造出来,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认识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的一种医疗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医学发展至今日,病种增多,病情复杂,“九针”已有了很大的改进,如“末为剑锋,以取大脓”的铍针,已被手术刀所代替。随后还出现了皮内针、梅花针、电针等。当临床上遇到“筋痹”、“骨痹”等一些痼疾时,可用锋勾针来治疗,因它属于“深内之至骨”以及“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的深刺法,所以锋勾针治病,是有文献依据的。锋勾针是一种独特的针具,其形态特异,结构合理,临床医疗中有着其他疗法不可代替的优越性,现将其特征概述如下:(1)疗效独特(2)绿色安全(3)适应症广(4)经济适用(5)简便易行 二、治疗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灵枢?官针》篇说:“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锋勾针临床治疗根据不同部位及病情选择施用,可起刺脉络放疲血的锋针作用,又可转动针身,割断皮下一些脂肪及肌纤维,疏通局部之雍滞,二者合一,可达宣通脉络、疏导气血、泻热散滞的功效。 1、宣通脉络包括蠲痹通络、解痉缓急、祛瘀散结。 2、疏导气血包括行气止痛、宣肺定喘、调经摄血。 3、泻热散滞包括清热泻火、醒神开窍、清热通淋。 三、治则选穴 锋勾针疗法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八纲辩证及脏腑经络辩证进行辩证施治。 1、治则 (1)补虚泻实就是扶正祛邪。《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虚则补,实则泻,属于正治法则,是祖国医学重要治则,亦是锋勾针疗法重要治则。(2)清热温寒《灵枢·经脉》说:“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这是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制定的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3)经穴并重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聚集之处,也是反应病变和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部位。经络则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调节全身机能。现代临床治疗多强调腧穴治疗作用,古人又有“宁失其穴,毋失其经”之说,似乎经更重要。实际锋勾针治疗应做到经穴并重,才能真正达到激发经气,宣通气血、协调阴阳、保持机体协调和相对平衡。(4)注重手法锋勾针疗法,必须注重临床操作手法,实证、热证当施以泻法,虚证当施以补法,不实不虚当施以平补平泻法;病位在表当浅刺,病位在里当深刺;粘连不甚当勾拉

中医各特色疗法

中医各特色疗法 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是以中医外治法为主,采用古老疗法的毫针体针疗法、艾灸、拔罐、火针、药物敷贴、推拿按摩、手法正骨,也包含了现代发展的头针、耳针、水针、穴位埋线、皮内针、小针刀疗法以及各种高、中、低頻理疗仪器、骨科牵引床等医疗技术和设备。对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症采用特色医疗为主、辅以其它方法,具有疗效迅速、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等优点。 中医正骨特色:中医正骨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周礼》中记载的“折疡”概括了击、堕、跌、仆所致的骨断筋伤等疾病的治疗。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目前正规的正骨术只在全国不到十家医院中传承着。不论从继承中华传统医术,还是减轻老百姓就医负担角度来看,重塑骨伤治疗原则——先用中医正骨,其次考虑手术治疗很有必要。 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才被不少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称得上我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国家政策也要扶持正骨疗法,保护传统医学技术。 中医正骨术能治疗绝大部分的骨折、脱臼、关节疾病。而且,不开刀、没有痛苦的治疗方法,能杜绝感染的可能性,大大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只有对于流血等开放性创伤骨折和关节囊内骨折这两类疾病,西医才具有优势,因为西医能迅速止血,解决骨关节大、夹板难固定等正骨术的不足之处。 除了开放性骨折(单纯皮肤刺破骨折)、多段骨折、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以及一些难以整复固定的关节内骨折、儿童肱骨外踝及肱骨内上踝翻转移位等骨伤手法不能整复的骨伤疾病外,其余的骨伤疾病都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中医正骨以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小夹板固定、病人自觉练功为主的骨折治疗方法,具有骨折愈合快、疗程短、功能好、痛苦少、并发症少的治疗效果,收费低廉,符合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因此,治疗骨科疾病时,医生应该把握住一条准则——保守的正骨治疗先行,其次再考虑手术治疗,杜绝违背医疗规则的行为。 中药外敷特色: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研为细末,用酒、米醋、清水、鸡蛋青、蜂蜜等介质调匀,外敷局部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局部渗透等治疗作用和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火针操作规范

火针操作规范 一、概念 火针刺法是将特制的金属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火针古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刺”。《灵枢·官针》中指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火针刺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临床常用于风湿寒痹、痈疽、瘰疬等疾病。 二、针具 火针针体较粗,质量坚韧,一般采用员利针或24号、26号2寸长的不锈钢针。也有用特制的针具,如弹簧式火针、三头火针,以及钨合金制成的火针:弹簧式火针进针迅速,易于掌握深度;三头火针用于体痣、疣的治疗;钨合金火针物理性能好,有耐高温、不退火、变形少、不易折、高温下硬度强等特点。 火针根据粗细不同,分为细火针(针尖直径0.5mm)、中火针(针尖直径 0.75mm)、粗火针(针尖直径1.2mm),针柄套上木柄,以防烫手。 三、操作方法 火针的操作包括:选穴与消毒、烧针、针刺深度和针后护理。 (一)选穴与消毒 根据不同病症辨证取穴,或“以痛为腧”局部取穴。采取合适的体位,一般取卧位,须防止患者改变体位,影响取穴的准确性。针刺前注意消毒,先用碘酒消毒,再以乙醇棉球脱碘。施术者:施术前医生应用肥皂水洗擦双手,再用酒精棉球擦拭后才可持针操作。施术部位:在施术部位,应用75%酒精棉球从进针的中心点向外扩展绕圈擦拭;或先用2.5%碘酒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脱碘。已消毒后的皮肤应避免再接触污物,以防重新污染。

(二)烧针 烧针——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 烧针方法:用乙醇灯较方便,左手持灯,右手持针,靠近施术部位,烧针后迅速针刺。 烧针次序:先烧针身,后烧针尖,若针身发红而针尖变冷者则不宜进针。 烧灼程度:根据治疗需要,可将针烧至白亮、通红或微红。若针刺较深,需烧至白亮,速进疾出,否则不易刺入,也不易拔出,而且剧痛。如属较浅的点刺法,可以烧至通红,速如疾出,轻浅点刺。如属浅表皮肤的烙熨法,则将针烧至微红,在表皮部位轻而较慢地烙熨。 (三)针刺的深度 应根据病情、体质、年龄,以及穴位所部位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要求既能祛邪,又不伤皮肉。《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一般深度为:四肢及腰腹部稍深--刺2~5分深;胸背部宜浅--刺1~2分深;颜面部除面部痣及扁平疣外一般不用火针,尤其靠近五官的穴位不宜火针针刺。 (四)针后护理 火针刺后,立即用棉球或手指按压针孔,可以减少疼痛,但不可揉搓,以免出血。针孔的处理,视针刺深浅而定:针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处理;针刺4~5分深,可用消毒纱布敷贴,胶布固定1~2天,以防感染。 四、适应范围 痹症,胃下垂、慢性泄泻、痢疾,阳萎;痈疽、痔疮、瘰疬、腱鞘囊肿、象皮腿;月经不调;小儿疳积;某些皮肤病如疣、痣、癣、疮疖等。

中国钩针疗法

中国钩针疗法 钩针因其针头带有一定弯曲度,而被称之为“钩针”。 钩针的特点 1.造型特殊,手法新颖 它的针体比较坚硬,针头有不同的弯曲度,造型特别;此外,还带有特殊的结构,可用作深部按摩,局部分离和松解粘连的组织等。由于它弥补了毫针的某些不足,使得它的结构更趋合理,更切合临床实用,加上它还有多种特别的操作方法,可用于不同疾病和不同部位,因而可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2.见效快,疗效显著 钩针对于痛证的治疗及运动系统疾病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副韧带损伤等,疗效显著,有的仅1-2次,症状即可消失,其疗效高于封闭、针灸、推拿等疗法。 3.适用病种多,范围广 凡适应针灸治疗的疾病,几乎都适合钩针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 4.使用方便,安全稳妥 没有弯针,折针的危险。 [钩针针具] 一、钩针的形状、制作和应用 (一)钩针的形状及制作要求 钩针是由针柄、针头和针体3部分组成,一套有6套型号。针体呈圆柱形,有不同弯度的钩形针头,头部具有治疗需要的特殊造型。其制作材料以取优质不锈钢材为佳,制作要求是针体笔直,光滑,针尖尖而不锐,弯度合适,利于操作。 2.不同型号钩针的应用 取决于治疗上的需要,应根据病人的年龄、胖瘦、病证的部位,病位的深浅,加以灵活运用。 1号钩针:主要适用于形体较胖者,以及针刺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

2号钩针:中等胖瘦,肌肉较丰满的部位。 2号构针:一般形体患者的肘、膝关节以上部位及腰背部穴位。 4号钩针:形体偏瘦者的,肘,膝关节部位。 5号钩针:应用范围较广,如肩颈部、四肢部及腰背部输穴等。 6号钩针:适用于头面部、督脉输穴、关节间隙、肌肉丰满之处及四肢之末端部位。 (二)钩针的保管和维修 钩针在被消毒、挪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碰撞而使针体和针尖损伤;或使用时间过长,导致针尖变秃变钝。可用下法修理:用细磨石轻轻地磨圆针尖,针尖应既不太尖锐又不太钝,以圆尖为好;针体有锈蚀、陈旧污染物沾染,可用左手拿细砂纸包住针体,右手平持针上下抽动并左右捻转,达到圆润光滑为止。 针具要善保养,因为针具易坏,用时必然会增加患者地痛苦。保养地重点是避免针尖受损、变钝、及针体锈蚀。应注意以下几点。 1.消毒时应用纱布包裹待消毒的钩针,以避免针体和针尖被擦伤。 2.放针的盘内应垫衬纱布,针应放平。 3.暂不用的钩针,洗净后应用纱布或其他柔软纱布擦拭干净,然后放入有绒布衬垫的扁长形针盒内。放时针尖朝下,使针尖朝下,使针尖针体互不碰撞和摩擦。 二、指力和手法的练习 1、指力练习 (1)空手练指法手中无针,右手呈执笔状,作持针操作的姿势。拇指、食指合拢捏紧,并靠于中指桡侧面,手腕微伸,以肘关节为轴心,似前方为欲刺之穴位,要求全神贯注,以臂领腕,带动拇、食、中指。每天练习应不少于20分钟,练习中注意不采用全臂的力量如敲锤状。 (2)纸垫练针法将卫生纸折叠成7*8cm大小,30cm厚,用线绕扎而成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针尖抵触纸垫。针体与纸垫呈75度。左手挟

芒针疗法

芒针是一种特制的长针,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形状细长发麦芒,故称为芒针。芒针是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常用芒针的长度为5.0-8.0寸,也有长度在一尺以上的。芒针操作手法较为复杂,应用前必须练习基本功,掌握人体穴位深部解剖知识。同时,必须严格注意手法操作,做到胆大心细,切勿轻率疏忽。休闲居编辑针具芒针的结构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针尖(针芒):针的前端锋锐部分,应圆利,不宜太锐。针身:针尖和针柄之间。芒针的长短、粗细的不同规格,主要指针身而言。针身应圆滑、粗细均匀。针根:针身与针柄交界的地方。此处要牢固、以防脱落。针柄:在针身之后,一般用铜丝或银丝绕成,呈圆筒状。临床应用时,一般以5.0寸、6.0寸、8.0寸长和26号、28号粗细的芒针用途较多,8.0寸以上的芒针,一般临床应用较少。治疗特点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节人体脏俯功能的作用。如芒针针刺鸠尾、巨阙穴位、可以调节上焦和全身的功能,治头部,神志方面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针刺中脘则调节中焦与全身的功能,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针刺水分、阴交等穴可以治疗下焦疾病。芒针的异常轻巧,利用钢丝的弹性,缓缓按压,以达到进针时最大限度的减轻疼痛或无痛。使良好的感应随着针体移动,有的放矢的达到有关部位。如对气海穴施用不同刺法和手法,可使感应上行或下行;对秩边穴用不同手法,变换针刺方向、深度,可使感应向下肢扩散、向肛门及会阴、尿道放散,也可向少腹部放散。芒针治疗时,选穴要"少而精",一般只须选用1-2个主要穴位即可,如坐骨神经痛取环跳,腰痛取带脉等。针刺方法芒针的各种刺法及补泻手法,都是由针刺基本手法演变而来。主要可分为五种。1、进针:进针时要避免疼痛,尽量达到无痛进针。临床施术时,一方面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其消除对针刺治疗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要注意针具是否合格,指力是否有力和运用的适当。进针时先取好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后,刺手执针,使针尖抵触穴位,然后押手配合,利用指力和腕力,压捻结合,迅速刺过表皮。穿皮时手法动作要敏捷,以减轻病人痛感。捻转宜轻巧,幅度不宜过大。最好在180度-360度之间为宜。2、出针:在针刺施术完毕后,应把针退出。方法是缓缓退向皮肤表面,再轻轻抽出,以免出血或疼痛。如出针后发生血液从针孔迅速溢出或喷射者,为针尖刺破小动脉所致,此时不论补法或泻法,均应以干棉球立即按压出血处,静止片刻,直到血液停止溢出为止。3、捻转:当进针达到一定深度后,可以施行捻转手法。在针体进出过程中,始终使针处于捻转之下的转动状态。在捻转时务必轻捻缓进,左右交替;以拇指对食、中两指的前后捻转为主,不能只向单一方向捻转。如果不是这样,针身易缠绕肌肉纤维,增加患者疼痛。捻转还有另一种含意,就是在刺入一定深度后,捻转的动作按一定的规律结合轻重、快慢的不同要求,可以起到一定的补泻作用。4、辅助手法:所谓芒针的辅助手法,是在针刺到一定深度时,为达到应有针感而采用的辅助手法。这主要靠押手的动作,以及刺手的灵巧配合。方法时押手食指轻轻向下循按针身,如雀啄之状;同时,刺手略呈放射状变换针刺方向,以扩大针感。5、变换针刺方向刺法:比如刺太阳穴,直刺仅能刺入一寸许,为了深刺以治疗疾病,则在刺入0.5-0.6寸深时变为斜刺,这时就要靠押手的准确动作来改变针刺的角度与方向,以达到针刺目的。这种刺法要根据穴位的不同解剖特点,响应地改变押手所掌握的针刺角度,以使针尖沿着变换的方向,顺利深入。如天突穴,面部透穴等均应采用变向刺法。针刺穴位的顺序是自上而下,若一个患者须采用三种体位时,先针背部,再针侧部,后针腹部。即先请患者俯卧,再侧卧,最后取仰卧位。有人治疗小儿麻痹症、脑炎后遗症等沿背部督脉经自下而上进行皮下透刺。第一针由长强穴透至命门穴;第二针由命门穴透至至阳穴;第三针由至阳穴透至大椎穴。对初诊惧针的患者,可先针刺其不易看到的穴位,如腰部或臀部的穴位,以避免患者紧张。此外,在特殊情况下,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周密考虑,然后再决定如何操作。总之,以减轻患者痛苦,免除其紧张,而又便于施术操作为主。者的态度在芒针针刺操作中更为重要,施术过程中,务必十分专心,审慎从事,持针必须运用好指力。在操作过程中要集中精力,注意针刺手法是否恰当,

推拿理筋补泻手法联合白脉软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推拿理筋补泻手法联合白脉软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8-06-19T14:10:22.6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7期作者:周风雷 [导读] 推拿理筋补泻手法联合白脉软膏可以增加患肘活动度,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上海 201800) 【摘要】目的:评价推拿理筋补泻手法联合白脉软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名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分为两组:联合组和远端取穴组,每组45人。分别治疗1个月。测量肘关节活动度以及治疗疗效。结果:联合组前臂旋前角度和肘关节屈曲角度明显高于远端取穴组(P<0.05),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91.1%)高于远端取穴组(66.7%)(P<0.05)。结论:推拿理筋补泻手法联合白脉软膏可以增加患肘活动度,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推拿理筋补泻;远端取穴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7-0-02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其发病率占正常非运动人群的1%~3%[1]。中医多采用推拿、针灸、齐刺等理筋解肌、活血通络等疗法。经临床实践证实[2],相对于单一疗法,综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程短、疗效显著。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推拿理筋补泻手法联合白脉软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2月到2014年8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90名,根据Excel随机表格法分为联合组和远端取穴组,每组45人。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骨科学》[2]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关于肱骨外上踝炎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限制在18~50岁患者;③未接受其他方式的治疗;④知情同意并签字者。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其他系统的疾病不适合进行推拿理筋补泻手法或远端取穴结合运动疗法,②前臂血管或周围神经有病变者,③肘部曾有手术史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联合组:推拿理筋补泻手法联合白脉软膏:站在患者患侧,在前臂桡背侧沿伸肌群方向由近端向远端进行滚法及拿揉法进行点按或点揉,作用点主要是肘关节周围及前臂的穴位,然后用双手大拇指以及食指横向拨动及捏起肌纤维,拨动3秒后放松;泻法讲究速度快、力量足,术者托住患肘上端,另一手用力牵引,拔伸肘关节后旋转,同时腕部做掌屈运动,然后弹拨外上髁肌腱,再活动肘关节。推拿手法结束后,将白脉软膏涂抹于患处,按摩至吸收。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4周。 远端取穴组:远端取穴疗法:选用华佗牌,规格为0.3mm×40mm的毫针快速直刺入合谷穴、三间穴和后溪穴,直刺深度约0.5寸左右,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强刺激法1min,留针20min。每周一、周三下午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 1.3 监测指标 采用临床通用量角器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的前臂旋前角度以及肘部屈曲角度进行测量。治疗1个月后,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患者的肘关节活动度、疼痛评分以及PRTEE评分采用(x-±s)表示,疗效评价采用率表示,定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比较,率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周患者前臂旋前角度以及患侧肘关节屈曲角度 两组治疗后1周前臂旋前角度和肘关节屈曲角度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前臂旋前角度和肘关节屈曲角度明显高于远端取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一个疗效后的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91.1%)高于远端取穴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属于中“肘劳”、“肘痹”,属于“伤筋”“痹症”范畴[4],是由于肘部经络活动过度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推拿理筋手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手法,通过让肢体运动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还可以缓解因肌紧张造成的粘连及无菌性炎症,进而达到减轻患者疼痛的目的[5]。白脉软膏主要由姜黄、肉豆蔻、甘松、阳起石、甘草、麝香、干姜、茴香、花椒等组成。是具有纠正舒筋活络、消肿止痛、驱赶湿邪功效的藏族方剂[6]。将白脉软膏直接作用于患肢,药效直达患处,提高了药物的利用效果。和推拿理筋补泻手法联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共同起到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障碍,消除黏连,促进炎症因子的吸收的作用。从而达到降低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的目的。 本研究首次观察推拿理筋补泻手法联合白脉软膏并与远端取穴进行对照研究的方式探讨疗效卓越的中医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推拿理筋补泻手法联合白脉软膏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增加关节活动度。

肩周炎

[其他] 肩周炎的特效治疗 本贴收到9朵鲜花 我汇总了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治疗肩痛的经验用穴 对于肩痛,个人喜欢使用对侧外踝直下的赤白肉际处,直刺0.5-1寸,再在同侧根据疼痛的部位加一针牵引针,比如太阳部位疼痛加后溪、太阴部位疼痛加鱼际、阳明部位加二间、少阳加中渚。疼痛时间久的可以加健侧董氏奇穴肾关(阴陵泉下2。5寸),针1-2寸。在治疗的同时嘱患者活动患肩,一般一次就可以见效。据本人观察,效果优于肩痛穴和条山 穴,请爱友们试一试。 2 综合治疗肩周炎-----肩周炎的最佳治疗方案 [治疗手段] 1:肩三针加艾条温灸 2:TDP烤患处 3:推拿治疗 4:中药外敷:川乌30 草乌30 肉桂30 干姜30 樟脑30 赤芍20 南星20 白芷20 甘松 20 吴茱萸10 威灵仙50 细辛30 川芎15 玄参15 以上药打粉,高度醋调至糊状,用伤湿止痛膏固定。贴敷于肩峰部位,不超过24小时,有时皮肤敏感的人会有过敏现象,可嘱其在略痒时即行揭掉。一般一贴即见明显效果,每天 一贴7天一疗程。 另外肌肉劳损、关节冷痛、扭伤24小时后此方均适用。 5:锻炼 (1)蝎子爬墙:让病员侧面面站立靠近墙壁,在墙壁上面一高度标志,以手指接触墙壁逐步向上移动,做肩外展上举动作,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逐日增加上臂外展度数。 也可在屋柱上装一滑车挂绳牵,一端系着患肢病员以健侧上肢向上向下牵拉另一端绳 子,来帮助患侧肩关节的锻炼活动。 (2)耸肩坐姿或立姿态双手叉腰,用力上下缩头耸肩,每次耸15下。每日2次(3)下垂摆动练习:躯体前屈,使肩关节周围肌腱放松,双下肢自然下垂,然后做前后摆动练习(和左右摆动练习),幅度可逐渐加大,以肩关节有轻度疼痛不诱发肌肉痉挛为宜。 3 动态针刺法治疗原发性肩周炎50例 治疗方法 令患者抬臂寻找痛点,在痛点出现时保持抬臂状态不动,取28号、3寸毫针在痛点进针,

浮针疗法讲义完整版

浮针疗法讲义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浮针疗法讲义 第一节浮针疗法概论 浮针疗法(Fu'sSubcutaneous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 (NeedIingtherapy)。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 浮针疗法在英文中曾被称为FloatingAcupuncture、Fu'sAcupuncture,FuNeedling、FloatingNeedling,现在多用Fu'sSubcutaneousNeedling(以下简称FSN)一词,所用针具(一 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一浮针疗法理论与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关系 1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现代针灸学。 2传统理论以传统文化为根底,以经络输穴为理论主体,而浮针疗法多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核 心,其理论主体融合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相关部分,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有明显不同。 3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都属于needl土ngtherapy,在临床上有着互补作用。 4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在机理上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似。

概括起来,主要是:对针灸学临床、文献和实验等方面的长期思考使我们发现了浮针疗法。 二几个不能解释的临床现象的思考是浮针疗法发现的萌芽: (1)腕踝针在腕部、踝部进针仅仅是一种部位上的选择。现代解剖和组织胚胎学并不认为腕踝关节部位的皮下和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腕踝关节附近呢针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是否也可取得佳效呢 (2)按照传统针灸理论,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更为明确地强调得气的重要性;“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现代刚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也认为:"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但是,大家知道,在临床上,不得气而同样取效的现象也有很多。特别是激光治疗、电磁治疗时患者没有得气感觉。这些矛盾现象导致了下列疑问的产生:得气是不是针灸临床必不可少的取效环节,还是针灸治疗时一个伴随现象在皮下针刺没有得气现象,能不能取效 三科学研究 现代关于针刺和经络研究的一些成果是发现浮针法的推动力量。 (1)董宏伟等: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100Hz经皮电刺激与电针刺激相比,镇痛效果较强, 而且连续多天刺激不易产生耐受。 Hans治疗仪仅仅是在皮肤上通电,也能取得一定疗效。甚至在古希腊,很可能包括古埃及,就懂得用电鲤放电来治疗各种痛症。 因此,在皮肤表面的电刺激就能有一定的作用,而深部组织的作用不很明显,因此,我

基于皮部理论浅析皮内针疗法之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811831678.html, 基于皮部理论浅析皮内针疗法之应用 作者:陈苗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8年第04期 【摘要】皮内针疗法在临床上主要运用于需要持续留针的各类慢性疾病的治疗,对各种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尤为适宜。文章从皮部相关理论出发,对皮内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基础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探讨。 【关键词】皮部理论;皮内针;浅刺法 【中图分类号】R245-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8-0006-02 古代虽没有皮内针的明确提法,但有关皮内针这一概念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早在《素问·离合真邪论》中就有“静以久留”的刺法;而《灵枢·官针》篇所记载的“十二刺”记载有“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则是可追溯到的有关于“浮刺”的较早文献记录[1]。而后,人们把浮刺与久留针相结合,加之于针具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逐步发展成为今 日形式多样的皮内针法。皮内针疗法是指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也常被称之为埋针疗法[2]。文章从皮部理论、皮下浅刺法 对皮内针疗法临床应用的基础进行探讨。 1 皮部理论与皮下浅刺法 《内经》将人体层次划分为皮、肉、筋、骨四层,其中皮部位于人体的最浅层,是人体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屏障。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强调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全力阻止疾病向里传变,否则“不与而生大病也”,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言,“善治者治皮毛”,在人体皮部采取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皮部的生理作用,实际是基于分散在全身皮部的卫气。《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中云:“卫者……卫护周身,在于皮毛之间也……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是荣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充分的表明了卫气行于皮部之中,具有屏障与护卫功能。浅刺针法主要作用部位就在于皮部,皮部乃是卫气循行和留存的部位,卫气则通过标本根结、气街构成了与机体的全方位的联系,发挥其抵御外邪、防护机体的作用[3]。皮内针疗法作为浅刺针法中的重要代表,其理论根基就在于激发人体表层 之卫气的“卫护周身”功效,从而抗御病邪,防病治病。 关于浅刺法,相关记载主要集中在《灵枢官针》中。《灵枢官针》篇中记载了九刺(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渴刺、毛刺、巨刺、碎刺)、十二刺(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五刺(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等多种具体刺法。在这些刺法中,毛刺、扬刺、直针刺、半刺、浮刺和分刺均属于皮部浅刺法[4]。“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主要治疗病邪居表而有“浮擦”;“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扬刺体现了“因其轻而扬之”的治

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一、概述 火针疗法是用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手法,刺入身体的特定腧穴或部位,达到祛疾除病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 二、临床作用 火针的作用决定了它的适用范围。火针的治疗机理在于让温热刺激穴位和部位来增强人体阳气,鼓舞正气,调节脏腑,激发经气,温通经脉,活血行气。将火针的这些功效应用到临床上,可以助阳补虚,升阳举陷,消癥散结,生肌排脓,除麻止痉,祛痛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三、针具 材料要求:耐受高温、坚硬挺拔;材料:钨锰合金 四、操作方法 1、选穴与消毒 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选定穴位后要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止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取穴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可略多。确定穴位:选择经穴、压痛点、病灶局部。方法:拇指掐“+”字,选定穴位候进行严格消毒。消毒方法宜先用碘酒消毒,后用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

染。 2、烧针 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红,才能起作用。较为方便的方法是用酒精灯烧针。 3、针刺与深度 针刺时,用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随即迅速出针。棉球按压针孔,即可减轻疼痛,又可保护针孔。关于针刺深度,《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一般而言,四肢、腰腹针刺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1~2分深。 4、执针方法 ⑴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针柄上,稳固的持着。所用力量就像“衔着虎仔过山涧”的比喻,用力太大则针易折,用力太小则针易脱手。 ⑵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运针即可。 ⑶手背圆:是形容执针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指灵活即可)。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措施落实情况根据医院“十一五”及“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医院制定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现将措施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1、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我院以骨伤、针灸理疗康复、肛肠为龙头带动医院的全面发展,省级骨伤重点专科2011年已高分通过国家验收,市级重点专科针灸理疗康复科、肛肠科、于2012年4月验收通过,同时急诊科于2012年3月申报为省级重点急诊科建设单位。 2、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并与落实。如医院制剂的鼓励措施的落实,引进人才以中医药为才为主,科室设置与发展以中医为主线,如增设针灸理疗康复科,脾胃病科、糖尿病科等。 3、医院制定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重要指标。我院于2009年下发了《绥棱县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与考核制度》,每年进行了考核,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奖罚。 4、人员配备等指标落实情况

5、医院及临床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6、各临床科室制定并实施了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每年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13各临床住院科室进行了中医临床路径应用试点工作,医务人员掌握临床路径情况好。

7、中医诊疗设备配备情况: 8、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情况: 2009-2012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应用情况

9、医院中药制剂情况:品种情况,近两来的使用情况。 医院中药制剂情况:品种情况,近两来的使用情况统计 10、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按照要求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严格执行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

综合疗法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综合疗法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9-04-03T09:39:42.4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2月3期作者:徐超 [导读] 目的:对综合疗法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 徐超 (成都泰康蜀园医院老年科;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对综合疗法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择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96例,依据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并分别予以两组患者常规对症治疗方案与综合疗法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结局。结果:研究组中97.92%(47/48)患者治疗有效,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1.25%(39/48)更高;研究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为(86.62±3.4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06±2.97)分,组间相关数据经统计检验得出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实施综合疗法可有效提升其疾病治疗效果,改善其膝关节功能。 【关键词】综合疗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临床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3-0192-01 患有膝关节股性关节炎的患者通常会具有膝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甚至发生膝关节变形,可对中老年人群体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产生严重影响[1]。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选择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来我机构寻求救治的老年患者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病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膝关节股性关节炎,全部患者中男性例数与女性例数分别为21例、75例,年龄最小的为60岁,年龄最大的为88岁,平均(74.21±3.72)岁。依据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研究组(48例),两组患者相关资料数据经统计检验得出差异不显著(P> 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为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对症治疗方案,予以其对症止痛治疗。 1.2.2研究组 以研究组患者综合疗法治疗方案。 1.2.2.1手法治疗 对患者膝关节周围软组织与股四头肌进行按揉,再以左右交替的顺序将其髌骨向对侧推压,同时以轻微力度摇动患者膝关节并行膝关节拔伸操作,以每星期5次的频率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长为15分钟。 1.2.2.2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 于患者髌骨下缘内侧或外侧膝眼处穿刺其膝关节,取玻璃酸钠注射液(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837;规格:2ml:20mg)2ml缓慢注射至患者膝关节腔中,具体频率为每星期/次,持续治疗5个星期。 1.2.2.3痛点封闭 对存在于患者关节内侧与关节外侧的压痛点行封闭治疗,具体为2.5ml2%利多卡因、25mg曲安奈德利用生理盐水5ml混合均匀后注射,具体频率为每星期/次,持续治疗2个星期。 1.2.2.4下肢肌肉功能锻炼 以五个星期作为一个疗程,循序渐进的协助患者开展下肢伸肌悬空训练、膝关节屈伸功能训练、膝关节下压伸直锻炼以及步行锻炼。 1.3评估依据 观察两组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其中患者相关症状完全消失判定为显效;患者相关症状明显减轻判定为有效;患者相关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判定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占总数的百分比。分别测得两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患者所得评分越高则代表其膝功能越好。 1.4统计分析 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若结果为P<0.05,则代表数据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所有数据的统计皆经由SPSS19.0软件完成。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比较 下表1,研究组中97.92%(47/48)患者治疗有效,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1.25(39/48)更高,组间数据经统计检验得出差 异显著(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