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报发刊词读书笔记

民报发刊词读书笔记
民报发刊词读书笔记

<民报>发刊词读书笔记

20世纪初,在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深(经济上:加强掠夺,特别是掠夺路矿权,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政治上:帝国主义“以华制华”扶植清政府),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清末新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的大背景下,中华大地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化。而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而欧美革命思想的传播为一批志在救国的有志之士指明了前进方向。于是,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头山满提供的民宅二楼榻榻米房,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正式成立,而《明报》作为同盟会机关刊物,为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指明广大革命群众斗争的方向起着无可替代的地位。而在我看来,孙中山作为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的伟人,这篇发刊词则为他正式吹响了这场革命斗争的号角。

文章开篇,国父孙中山先生通过其对社会现状独到的认真观察和深入思考,评判了当时知识分子虽满腹经纶,大谈救国之道却虚有其表,不切实际的可悲现状(求其斟时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发药者,已不可见,而况夫孤怀宏识、远瞩将来者乎),并借此顺势在下文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正确理解和学习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充分了解到中国推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迫切性(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与推行民生主义的可行性(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从“以民为本”(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的宗旨出发,首次提出了救国救民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即同盟会政治纲领。发刊词最后,一字一语无不蕴含着伟人对这个民族深沉的爱与崛起的信念(翳我祖国,以最大之民族,聪明强力,超绝等伦),并大声疾呼有识之士贯行三民主义,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则中国富强可待(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在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

文中提出革命的先提条件:必须“先倒满洲政府”。对于现在有学者评论其“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独立的最大障碍,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要求”的局限性,我认为这所谓的局限性不存在,当时阻碍民族独立的最大障碍正是那最根本的社会制度: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所以首先革之(非革命无以救垂亡),况且此时的朝廷是洋人的朝廷,若不先推翻最基本的民族矛盾,反帝又何去何从。下文更提到“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为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的基本原因。我认为民族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意义正蕴涵于此。而其余所谓的民权,民生的局限性只不过是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莫须有的指责罢了。就当时而言,三民主义是进步且正确的,正如孙中山先生本人所说,“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何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呢?因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

孙逸仙,一个一生不断地在失败,却不断地尝试,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他一生操劳,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抛却个人名利,大公无私,果断让位袁世凯,促成清帝退位并造成封建制度的彻底灭亡,彰显其伟大胸怀。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前无古人。而本篇发刊词可以说为广大中国贫苦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作出一定的贡献,其首先提出的三民主义为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并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可以说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

虽然最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但这只是历史的自然演进,成者王败者寇罢了,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也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

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本篇发刊词虽然只是改革开端的一篇小小短文,却正是孙中山先生一生那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对民族可歌可泣的大爱的真实写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