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建筑大师:约翰·伍重( Jorn Utzon)

艺术建筑大师:约翰·伍重( Jorn Utzon)
艺术建筑大师:约翰·伍重( Jorn Utzon)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建筑设计大师约翰·伍重(J?rn Utzon)2008年12月29日于丹麦逝世,享年90岁。约翰·伍重(JornUtzon)出生于1918年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2003年,获得第二十五届普利策奖。伍重是第三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筑必须具有地方意义。

艺术建筑大师:约翰·伍重(Jorn Utzon)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建筑设计大师约翰·伍重(J?rn Utzon)2008年12月29日于丹麦逝世,享年90岁。

约翰·伍重(JornUtzon)伍重出生于1918年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他的童年在阿尔堡中学于1937年完成,他就读于哥本哈根艺术学院。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逃往瑞典,在那里的建筑工作室当小职员。后来去了芬兰,与阿尔瓦·阿尔托一起工作。在紧接着的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澳大利亚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1957年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设计。2003年,获得第二十五届普利策奖。伍重是第三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筑必须具有地方意义。

世界建筑大师——约翰·伍重简介

出处:责任编辑:燕平最后更新时间:2012-10-26 11:45:06

导读: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建筑设计大师约翰·伍重(J?rn Utzon)2008年12月29

日于丹麦逝世,享年90岁。伍重是第三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筑必须具有地方意义。

关键词:世界建筑大师约翰·伍重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建筑设计大师约翰·伍重(J?rn Utzon)2008年12月29日于丹麦逝世,享年90岁。

伍重简介:

约恩·乌松(也译伍重,乌特松),AC(Jørn Utzon,1918年4月9日-2008年11月29日),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丹麦建筑设计师,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悉尼歌剧院。

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

1937年,19岁的乌松顺利进入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师从于施泰因·埃勒·拉斯姆森(Steen Eiler Rasmussen)和卡伊·菲斯科尔(kay Fisker)。两位总恩师均为丹麦建筑界的领军人物,而且也都是中国迷,其中,拉斯姆森还曾在北京设计过热电站。乌松耳濡目染,接触了大量的中国艺术文化,不知不觉影响了自己的建筑观念。

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逃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并受雇于瑞典建筑大师阿斯普朗德(Erik Gunnar Asplunde)的建筑事务所。

乌松在瑞典整整工作了3年。尔后便去了芬兰首都赫尔辛斯,和芬兰首屈一指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一道工作。阿尔托比乌松年长20岁,早已功成名就,名满天下。和阿尔托的合作被看作是乌松创作阶段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加深了乌松对有机建筑的理解。尽管这样,乌松仍觉得自己不够充实,仿佛只有周游世界,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中汲取养料,才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法。

基于这一朴素的想法,1948年,乌松自我放逐,开始了自己的游历生活。他前往当时的法国保护国——北非摩洛哥,当他看到当地的村落建筑时,感到十分吃惊。因为,那些朴素的建筑和周围的环境是多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完美而静谧。尤其是其中黏土材料的反复运用,深深地触动了乌松,并影响了他后来的设计。多年后,我们还能从他的高层建筑作品中看到当地村落建筑的影子。在美国,乌松拜访了著名建筑大师赖特,他从赖特的作品中受到了强烈感染。在南美洲,玛雅人和阿兹提克人的古代建筑遗存,同样引起了乌松的浓厚兴趣,那些巨大的水平平面再次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建筑灵感,成为他未来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表现手段。1950年,乌松结束了自己的游历生活,回到故乡。他觉得自己已羽毛丰满,便创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谁知他参加了一些设计竞赛,但却极少能够得以实施,而且,委托设计项目也相当少。这让踌躇满志的乌松很是郁闷。两年后,乌松分别在哥本哈根附近的赫列别克和霍尔塔建造了自家的住宅。这两栋建筑明显有着自由的空间处理与不对称的外部结构,矗立在钢筋混凝土支柱上,显然受到了有机建筑原则的影响,然而,从中亦能发现凿斧印。

1959年,乌松重又踏上游历之旅。在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他去的最后这个地方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在中国逗留期间,乌松在北京拜见了《营造法式》研究第一人、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亚洲之行回国后,乌松在赫尔辛格西郊的一片丘陵地带设计了一组影响至为深远的联排式院落住宅——金戈居住区(the Kingo Houses in Helsingor)。同一时期,乌松还在弗莱登斯堡郊区设计建造了一个住宅区——弗莱登斯堡住宅(the Houses in Fredensborg)。乌松并未就此止步,在此基础上,他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添加性建筑”(additveaarchi-tecture)的设计方法,给建筑学术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悉尼歌剧院的传奇开始于1957年,38岁的伍重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只在丹麦有过一次实践。他加入了一场匿名的竞赛:一块小土地上的歌剧院。他的方案在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中被大赛评委选中,当时的媒体称之为“用白瓷片覆盖的三组贝壳形的混凝土拱顶”。这座建筑规模庞大,包括了音乐会大厅、歌剧大厅、剧场、排演厅和众多的展览场地设施。建筑面积8000平米。但是由于其设计理念大胆前卫,加上开支严重超出预算而受到多方的质疑,他被迫于1966年辞去总设计师的职位,由一位澳大利亚的设计师接任。其继任人依然延续乌松的风格。这座建筑直到1973年才建成,历经14年之久,耗资1.2亿美元。它的结构设计有着前所未有的难度,其间经过无数设计师的设计,最后用混凝土先做成球形,再进行修改削减而成,杰作才得以诞生。悉尼歌剧院建成后,成为了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并于200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969年,任教于夏威夷大学的乌松,被邀请参加了科威特议会大厦的设计工作。

1978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授予乌松金质奖章,以表彰他的杰出创造,乌松这才感慨地说,是奖章治愈了他“悉尼悲剧”的创伤。

2003年5月20日,普利兹克建筑大奖的颁奖仪式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由于身体欠佳,85岁的乌松未能亲自参加颁奖仪式,而是由他的两个儿子、同为建筑师的简·乌松和凯姆·乌松代为领取了10万美元的奖金。这项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所以授予乌松,是为了表彰他创造了一座20世纪最伟大的歌剧院建筑——悉尼歌剧院,以及他对人类建筑事业所倾注的一丝不苟的态度。

2001年,在Perth的Murdoch University 学习MBA,毕业后曾经在这里看过歌剧《奥赛罗》和交响音乐会。

2008年,乌松在接连做了几次手术之后,在睡梦中心脏病发逝世。尽管乌松最终因为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而誉满全球,但是他却从来没有亲眼看到过建成后的悉尼歌剧院的真面目。

约恩·乌松同赖特一样,欣赏GUNNAR ASPLUND的思想,他认为阿尔托、GUNNAR 和赖特对世界最有影响力。

伟大的艺术成就

悉尼歌剧院雄踞悉尼港湾畔,形似几片巨大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大的帆船,造型新颖,风姿绰约,与悉尼港大桥遥相呼应。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使它成为当代建筑史上的杰作。

2003年,约恩·伍重凭借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获得了普里茨克尔建筑奖。评委会一致认为,悉尼歌剧院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设计师天才般的设计理念使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得以完美实现。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在对伍重的悼词中评价道:“他设计的悉尼歌剧院是最独特和杰出的建筑,是澳大利亚广为全世界熟知的地标性建筑,全体澳大利亚人都珍视这一遗产。”

歌剧院的曲折建筑史

约恩·伍重在向悉尼歌剧院设计评委会递交设计草图时年仅30出头,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只设计过一些住宅。直到最后一刻,他的设计图纸才被一位评委从纸堆中拣出来,并脱颖而出。

悉尼歌剧院在1959年3月开始动工。但是由于造型奇特,建筑工程极为困难,再加上伍重极力追求完美,歌剧院的建筑经费不断攀升,而预定完工日期也一拖再拖。这时许多人开始对伍重的设计产生怀疑,伍重和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州政府之间的摩擦越来越严重。1966年,由于在费用和内部装饰上的一些争议,伍重一怒之下丢下尚未完工的内部设

计工作离开了澳大利亚,并一去不返。直到离开人世,设计师再没有亲眼见过自己设计的悉尼歌剧院。

这时歌剧院的三期建筑工程只完成了第二期。由于第三期的设计已经完成,州政府向伍重买下了第三期工程的设计图,并且另外指派了一组建筑师,接手伍重未完成的任务,才最终完成了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工作。

设计师的一生

约恩·伍重于1918年生于丹麦的海勒拜克,1942年毕业于当地的艺术学院。1950年,伍重在哥本哈根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工作室。伍重的代表作还有科威特的国家议会大厦。除了普利茨克尔建筑奖之外,伍重还获得过1985年度澳大利亚勋章及1988年的松宁奖。

离开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工作后,伍重一直僻世独居。在谈及当时离开歌剧院的内部装修设计工作时,伍重曾表示,他并不为此感到后悔,因为这是人生的一部分。

悉尼歌剧院管委会主席金姆·威廉姆斯在伍重逝世后表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设计师,悉尼歌剧院的外部照明灯将熄灯以示哀悼。他还说:“伍重是一个建筑奇才,他留给澳大利亚和世界人民伟大的礼物。悉尼歌剧院也是全澳大利亚人的骄傲,是澳大利亚人民族认同的一部分。”同时,悉尼港大桥也将降半旗对设计师表示哀悼。

普利策奖的评语:

约翰·伍重是一位建筑师。他扎根于历史,触角遍及马亚、中国、日本、伊斯兰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纳亚人的遗传。他把那些古代的传统与自己和谐的修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建筑感觉,以及和场所状况相联系的有机建筑的自然本能。

他总是领先于他的时代,当之无愧的成为将过去的这个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现代主义者之一。

建筑大师约翰·伍重(Jorn Utzon)经典案例赏析

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

建筑大师约翰·伍重作品:悉尼歌剧院

出处:责任编辑:燕平最后更新时间:2012-10-26 14:35:13

导读: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

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

关键词:世界建筑大师约翰·伍重

英文名称:Sydney Opera House

地理位置:澳大利亚悉尼市贝尼朗岬角

歌剧院规模:悉尼歌剧院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

设计师:Jorn Utzon约翰?伍重(丹麦)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悉尼歌剧院座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 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歌剧厅较音乐厅为小,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

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共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此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于音乐厅正前方,由澳洲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Grand Organ),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个风管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均为澳洲木材,忠实呈现澳洲自有的风格。

壳体开口处旁边另立的两块倾斜的小壳顶,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餐厅,名为贝尼朗餐厅,每天晚上接纳6000人以上。其它各种活动场所设在底层基座之上。剧院有话剧厅、电影厅、大型陈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列厅、65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多间。

Bagsvaerd教堂

由2003年普立兹克建筑奖得主Jorn Utzon所设计的这座白色素雅教堂,完成于1976年,位于哥本哈根市郊Bagsvaerd的一块40m×100m基地上。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丹麦建造了许多以服务城市居民的教堂,Utzon的这座教堂可说是这一时期丹麦教堂建筑的代表。整个教堂起伏变化的外观造型反映室内空间的变化。

建筑大师约翰·伍重作品:Bagsvaerd教堂

出处:责任编辑:燕平最后更新时间:2012-10-26 14:48:01

导读:由2003年普立兹克建筑奖得主Jorn Utzon所设计的这座白色素雅教堂,完成于1976年,位于哥本哈根市郊Bagsvaerd的一块40m×100m基地上。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丹麦建造了许多以服务城市居民的教堂,Utzon的这座教堂可说是这一时期丹麦教堂建筑的代表。

关键词:世界建筑大师约翰·伍重

座落地点:丹麦,哥本哈根

建筑设计:Jorn Utzon

设计完工:1974~1976

由2003年普立兹克建筑奖得主Jorn Utzon所设计的这座白色素雅教堂,完成于1976年,位于哥本哈根市郊Bagsvaerd的一块40m×100m基地上。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丹麦建造了许多以服务城市居民的教堂,Utzon的这座教堂可说是这一时期丹麦教堂建筑的代表。

提到Utzon,大家马上会想到他设计雪梨歌剧院,事实上,Utzon除了雪梨歌剧院外,还有其他许多驰名于世的建筑作品,尤其是他在家乡丹麦规划设计的一些住宅,和本文所要介绍的这座教堂,都是手法简洁,尺度宜人,与基地环境有良好的关联。据说,德国各建筑院校每年都会举办由师生共同加的学术旅游活动,Utzon的这些作品是他们的旅游目标。教堂侧身在长排桦树后,谦逊的伫立在城市的主要干道旁,以封闭内向的立面“回避”吵杂的街道,却不因此拒人于千里之外,相反的,因其宜人的尺度,以及所形塑的一种内敛的宗教场所气氛,反倒让人想要接近,甚或走入其中。

22m×80m的矩形平面满足了教堂在传教、聚会、办公、庭园等等众多机能,教堂的主入口由一个祈祷室围合成一个入口庭院。教堂主厅近乎方形,以满足教徒半圆形围绕圣坛聚坐的要求,主厅能容纳350人,具有很好的音响效果。主厅的东侧是一些集体用房,由廊道联系并形成几个不同大小的内院。教堂的南向立面相对敞开,并有次要入口联系内外。整个教堂起伏变化的外观造型反映室内空间的变化。有别于规格化的、大块量体的都市沿街立面,教堂的室内从容而大胆,混凝土薄壳所形塑的大曲度翻卷式天花,据Utzon的说法,其灵感来自天空中的云朵。这种在一个规整的平面上升起有机曲折的体、线、面的手法正是Utzon 的特长。主厅的采光通过顶光,光线来自两个弧面交接处的侧翼,室内神秘的光感效果给人强烈的安宁感和宗教气氛。顶光沿着波浪形屋面射入大厅,并随时间及光源的推移不断变化,产生不同的效果。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篇首语建筑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建筑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从建筑里你能解读到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说蕴涵的文化。从一个建筑看世界,你能从中领略到永恒。一、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二、世界著名建筑之夜景欣赏一、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1)、Frank Lloyd Wright 赖特(2)、Le Corbusier 勒??柯布西耶(3)、Richard Meier 理查德??迈耶(1)、 Frank Lloyd Wright 赖特生平简介:※1867年6月8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里奇兰森特,(年代不详)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但成绩平平,差3个月毕业时即离校。※ 1887年前往芝加哥寻找工作。在芝加哥建筑界深受建筑师 D.阿特勒(Adler)和L.沙利文 Louis Henry Sullivan 的影响。※ 1888年进入https://www.360docs.net/doc/c014388064.html,建筑事务所。※ 1889年结婚与第一任妻室有六个孩子。1867(1869)年6月8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里奇兰森特※1893年开设事务所,直至去世,其间共设计出800 余座建筑物,其中建成的约 400处。※ 1905年到日本旅行。※ 1909年爱上一位顾客的妻子,与第一任妻室分居。同年赖特到欧洲与日本旅行,以躲避社会各界对其的指责。※ 1911年赖特回国居住在其家乡威斯康星州塔里埃森。※ 1914年赖特情人与他的孩子在塔里埃森被意外的大火烧死。※ 1959年4月9日于美国菲尼克斯逝世。主要作品概况:※ 1902年芝加哥威利茨住宅 Willitts House ※ 1904年纽约州布法罗市拉金公司办公楼(Larkin Building)※ 1907年伊利诺州罗伯茨住宅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

奥地利 1、霍莱因:奥地利维也纳旅行社 2、路斯:斯坦纳住宅 3、奥别列去:路德维希展览馆分离派展览馆 4、瓦格纳:维也纳的邮政储蓄银行维也纳的地下铁道车站 5、蓝天设计组:屋顶加建汉堡天际线大楼 美国 1、艾森曼:(运用“解构关系”“符号集”进行形式表达,运用建筑的三度空间,运用线、面、体的几何学操作产生形体,被看作为晚期现代建筑(高技派)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大楼哥伦布会议中心 福斯特住宅住宅I,II,VII 2、盖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 布拉格尼德兰大厦巴黎美国中心航空宇宙博物馆 在圣·莫尼卡的自宅东京的鱼餐馆维斯曼艺术博物馆 3、格雷夫斯:(后现代主义,“纽约五人组”成员之一:彼得·艾森曼,约翰·海杜克,理查德·迈耶,查尔斯·格瓦斯梅)海豚旅馆与天鹅旅馆波特兰市市政厅休曼那大厦 4、哈里森: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大厦匹兹堡美国钢铁公司大厦 纽约林肯文化中心大都会歌剧院 5、詹尼:第一莱特尔大厦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楼 6、菲利浦·约翰逊:(古典主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大楼 匹兹堡的PPG平板玻璃公司总部大厦共和银行中心大厦 谢尔顿艺术纪念馆休斯敦的特兰斯科塔楼纽约林肯文化中心舞蹈与轻歌剧剧院

7、路易斯·康:(主张感知建筑精神,作品中常有明显轴线,但其技术手段和材料都很新颖,注重光线、阴影和结构的表达力等)理查德医学研究楼索尔克生物研究所 8、理查德·迈耶:(白色派,雅典的建筑风格)盖蒂中心 亚特兰大的海伊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艺术博物馆史密斯住宅 9、查尔斯·莫尔: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喷泉广场 10、贝聿铭:(通过运用抽象几何形体及混凝土、钢、玻璃等基本材料的娴熟技巧,形成简明建筑风格,强调雕塑感)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香山饭店 巴黎卢浮宫扩建香港中国银行 11、西萨·佩里:吉隆坡的双塔大厦米格林·贝特勒大厦 12、鲁道夫:雅加达的达摩拉办公楼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学楼 13、斯通:(雅典主义)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美国馆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 14、沙里文:芝加哥C.P.S百货公司大厦布法罗信托银行大厦 15、文丘里:(后现代主义)宾州栗子山文丘里母亲住宅普林斯顿大学胡应湘堂 老年公寓《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16、赖特:古根海姆美术馆东京帝国饭店罗伯茨住宅约翰逊公司总部 流水别墅拉金公司大楼罗比住宅西塔里埃 森威利茨住宅 《不可救药的城市》 17、雅马萨奇:(山崎石,新古典主义)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 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大楼圣路易斯航空站候机楼纽 约世界贸易中心 西雅图世界博览会的科学馆 18、斯蒂文霍尔 英国

世界建筑大师介绍 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 -- 著名的流水别墅作者

世界建筑大师介绍 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 -- 著名的流水别墅作者 2010-09-01 01:16 (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赖特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通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赖特于1869年出生在美国威斯新州,他在大学中原来学习土木工程,后来转达而从事建筑。他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芝加哥从事建筑活动,曾经在当时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等众的建筑事务所中工作过。赖特开始工作的时候,正是美国工业蓬勃发展,城市人口急速增加的时期。十九世纪末的芝加哥是现代摩天楼诞生的地点。但是赖特对现代大城市持批判态度,他很少设计大城市里的摩天楼。赖特对于建筑工业化不感兴趣,他一生中设计的最多的建筑类型是别墅和小住宅。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中,他在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新州、伊利诺州和密执安州等地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别墅。这些住宅大都属于中等阶级。坐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材料是传统的砖、木和石头,有出檐很大的坡屋顶。在这类建筑中赖特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的建筑处理手法。 剌赖特这个时期设计的住宅即将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又突破了封闭性。它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赖特这一时期设计的住宅建筑被称为“草原住宅”,虽然他们并不一定建造在大草原上。 赖特的青年时代在十九世纪渡过,那是惠特曼(W.Whitman,1819-1892)美国诗人)和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美国作家)的时代。赖特的祖父和父辈在威斯康星州的山谷中耕地土地,他在农庄上长大,对农村和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他的“塔里埃森”就造在祖传的土地上,他在八十岁的时候谈到这一点还兴奋地说:“在塔里埃森,我这第三代人又回到了土地上,在那块土地上发展和创造美好的事物”,对祖辈和土地的眷恋溢于言表。

近现代著名建筑大师简介

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1819-1900) 约翰·拉斯金拉斯金生于伦敦。是英国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他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认为应将现实观察融入设计当中,并提出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他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也非常混乱。既强调为大众,又主张从自然和哥特风格中找寻出路,这显然不是为大众的;既包含社会主义色彩,又包含对大工业化的不安。他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以后的功能主义有很大区别,但他的倡导对当时设计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莫里斯等人都深受其思想影响。是英国“工艺美术”的思想倡导者。 (英国“工艺美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为了解除工业化对传统建筑、传统手工业的威胁,为了复兴以哥特风格为中心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和恢复手工艺行会传统,为了通过建筑和产品设计体现出民主思想而发起的一个具有很大实验性质的设计运动。) 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1834—1896)

莫里斯生于伦敦旁边的瓦瑟斯多。拉斐尔前派的主要成员。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真正实现了约翰·拉斯金思想的现代设计史的先驱人物。他被誉为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博学多才的人物之一。莫里斯打击产业革命大量生产的粗俗制品,仰慕中世纪基尔德社会手工制作的实用美的器物,励志以美术工艺品美化现实世界,提升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莫里斯与他的商会活动通过制品的输出与杂志媒体报道,影响到欧美诸国,使他成为近代设计运动先驱的典范。1864年成立的设计事务所。大约是最早的独立产品和平面设计事务所之一。 当时准备结婚的莫里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婚房而自主设计出哥特风格的“红屋”为“工艺美术”运动奠定了基础。 (莫里斯代表作“红屋”) (莫里斯设计的壁纸图案) 莫里斯虽是画家,却主要是致力于工艺美术,从事绘画设计出漂亮的玻璃、陶器、家具、壁纸、绒毯、书籍装帧等各方面的工作。莫里斯在设计中,大量的装饰都是东方式的、

建筑大师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作品欣赏

流水别墅(Falling Water) 流水别墅:赖特最著名的设计作品——考夫曼别墅(流水别墅)建成于1936年,流水别墅被誉为“绝顶的人造物与幽雅的天然景色的完美平衡”,是“二十世纪的艺术杰作”。悬挑的楼板在后边的石墙和自然山石中锚固。内部空间相互流通,一乘小梯与溪水联系。大胆的设计手法使之成为无与伦比的世界著名现代建筑。 在茂密的丛林掩映下,在清清的溪流和嶙岣石块间,这座房子从中心向各个方向伸展着、交错着,白色的巨大阳台凌空于水面之上,流水叮咚地从房子底下蜿蜒淌过,从平台下奔泻而出…… 忘情地将手伸进溪水中,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在这样的别墅中度假,该是怎样的画境,怎样的诗意,怎样的享受…… 建筑在山林之中的度假别墅,也许大家已经看过很多,但是建在溪水瀑布之上的别墅,你可曾听说过?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叫做“熊跑”的幽静峡谷中,就有这样一幢奇妙的房子。在茂密的丛林掩映下,在清清的溪流和嶙峋石块间,这座房子从中心向各个方向伸展着、交错着,白色的巨大阳台凌空于水面之上,流水叮咚地从房子底下蜿蜒淌过,从平台下奔泻而出。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从大阳台上顺梯子往下爬,你在屋子里便已听到的潺潺流水声,此刻便在你足下。你可以趴在岩石上,忘情地将手伸进溪水中,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在这样的别墅中度假,该是怎样的画境,怎样的诗意,怎样的享受?这幢房子建成后就名声远扬,经常有人来此参观,人们称之为“流水别墅”或者“落水山庄”。 建筑的外形显得自然、随意、舒展,主要房间与室外的阳台、平台以及道路,相互交织在一起,错落有致,亦取得与周围自然景色相溶合的效果。建筑材料主要用白色的混凝土和栗色毛石。水平向的白色混凝土平台与自然的岩石相呼应,而栗色的毛石就是从周围山林搜集而来的,有着“与生俱来”、自然质朴和野趣的意味。不同凡响的室内使人犹如进入一个梦境,通往巨大的起居室空间之过程,正如经常出现在赖特作品的特色一样,必然先通一段狭小而昏暗的有顶盖的门廊,然后进入反方向上的主楼梯透过那些粗犷而透孔的石壁,右手边是直交通的空间,而左手便可进入起居的二层踏步。莱特对自然光线的巧妙掌握,使内部空间仿佛充满了盎然生机,光线流动于起居的东、南、西三侧,最明亮的部分光线从天窗泻下,一直通往建筑物下方溪流崖隘的楼梯,东、西、北侧几呈围合状的室,则相形之下较暗,岩石铺成的地板上,隐约出现它们的倒影,流瀑在起居室空间之中,而从北侧及山崖上反射在楼梯上的光线显得朦胧柔美。在心理上,这个起居室空间的气氛,随着光线的明度变化,而显现多样的风采。 “流水别墅”这个建筑具有活生生的、超越时间的质地,为了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座落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落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瀑布上的大平台连带1/3的起居室都飞挑于瀑布之上,对于当时的工程技术而言,无疑是一大创举。

建筑大师贝聿铭个人简介及作品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 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 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 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 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 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 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 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 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中国情缘 贝聿铭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七十八个年头。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他的夫人卢爱玲曾在美国卫斯理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多变的是我的建筑设计,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东馆

苏州博物馆

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师及作品

转载自:姜飞宏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五位建筑大师最精辟赏析资料

五位建筑大师分析 现代建筑五位建筑大师: 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赖特、阿尔瓦??阿尔托 格罗皮乌斯: 建筑思想: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他的建筑设计讲究充分的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 格罗皮乌斯力主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他创立包豪斯学校等在现代建筑教育上的贡献是被一致肯定的。格罗皮乌斯参加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1914 年发表的《包豪斯纲领》和格罗皮乌斯宣言中有两个指导思想:第一,综合全部造型活动,使之凝集于建筑之下,创造绘画、雕塑、建筑为一体的统一艺术。第二,造型活动的基础是手工艺,美术家都必须重新回到手工艺(或手工劳动)中来。从而创立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体制。 代表作品分析: 包豪斯校舍 概要: 包豪斯校舍由教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 平方米

形式特点:这样不同咼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 在这里格罗皮乌斯首次提出了建筑要从内向外设计的思想,即先确定各部分的功能,再确定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最后 确定整体的外观。在构图上他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建筑介绍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建筑介绍 2007-01-17 13:50:31 大中小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建筑介绍 《狮身人面像》 这个巨大的、身子蜷缩着的巨像,是在一个软石灰石小丘的基础上雕刻而成的。 它雄踞在巍峨的金字塔旁,更为法老的陵墓增添超人间的威仪和神秘感。狮身长240英尺,高66英尺,人面部是哈夫拉法老的理想肖像。这种创造起源于图腾崇拜:把某种动物当成祖先或神加以崇拜,再把法老的面容雕在这种动物身上,这就意味着法老是神的化身,借以显示无上权威。这座巨大塑像是伟大的科学和艺术成就的结晶。这座巨像的造型手法极其简练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写实,充分显示了古代埃及雕刻家们的高超技艺。

《埃皮道罗斯剧场》小波里克里托斯 这个巨大露天剧场是希腊古典后期建筑艺术的最大成就之一。公元前4世纪中期兴建了以最崇敬的医神阿斯枯拉庇乌斯神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这个露天大剧场。古希腊剧场起源很早,基本造型是利用山坡地势,观众席逐排升高,呈半圆形,并有放射形的通道。表演区是位于剧场中心一块圆形平地,后面有化妆及存放道具用的建筑物。剧场不仅是娱乐场所,也是自由民集会的地方,因此规模巨大。

《米兰大教堂》伯鲁诺列斯基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可供4万人举行宗教活动。它始建于1386年,到1485年才完成。 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宽达59米,长130米,中间拱顶最高45米。教堂的特点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棂,有 135个尖塔,象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外部总共有2000多个雕像,甚为奇特。如果连内部雕像总共有 6000多尊,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这个教堂有一个高达107米的尖塔,出于15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之手。塔顶上有金色圣母玛利亚雕像,在阳光下显得光辉夺目,神奇而又壮丽。

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赖特

美国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摘要:本文介绍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主要设计风格﹑设计理念,并通过他的著名建筑分析鉴赏,加以陈述其在建筑上的独特见解,使人们更加了解这位以草原住宅为傲的美国现代建筑大师。他的建筑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 关键词:自然均衡材料的本性连续贯通的空间 正文: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赖特于1867年出生在美国,赖特对于建筑工业化不兴趣,他对现代大城市持批判态度,很少设计像大城市里的摩天楼之类的建筑,他一生中设计的最多的建筑类型是别墅和小住宅。在建筑艺术范围内,赖特有其独特的方面,他比别人更早地解决了盒式建筑单调的缺点。 1.设计理念 (1)崇尚自然的建筑观 (2)继承并改良美国的建筑文化 (3)提倡活的有机的建筑 (4)技术为艺术服务 (5)表现材料的本性 (6)连续运动空间 (7)有特性和诗意的形式 2.设计风格 建筑灵活多样,既能使内外空间交融流通,同时又具备安静隐蔽的特色;在建筑构造方面,他既灵活运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又始终重视和发挥传统建筑材料的优点,并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同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赖特的建筑使人觉着亲切而有深度,不像勒.柯布西耶那样严肃而夸张。 3.主要作品 (1)流水别墅 建成时间:1936年

建筑地点: 美国,宾夕法尼亚洲 建筑外观: 流水别墅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 展的地坪、腰桥、便道、车道、阳 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 越过山谷而向周围凸伸,这些水平 的推力,以一种诡异的空间秩序紧 紧地集结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 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下落一般,无从预料的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但是它更像是盘旋在大地之上。这个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们意识之中,以其具象创造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新体验,它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时间的质地,为了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坐落在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流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建筑造型及内部空间: 达到了伟大艺术品的沉 稳、坚定的效果。这种从容 镇静的气氛、力与反力相互 集结之气势,弥漫在整个建 筑内外及其布局与陈设之 间。 不同凡响的室内使人犹如进 入一个梦境,通往巨大的起居室空间之过程,正如经常出现在赖特作品的特色一样,必然先通过一段狭小而昏暗的有顶盖的门廊,然后进入反方向上的主楼梯透过那些粗犷而透孔的石壁。

世界建筑大师介绍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 鬼才建筑大师

世界建筑大师介绍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 鬼才建筑大师 2010-09-01 01:11 一位颠覆传统建筑的人 很多地方都看的到的一个图片,这位就是作者!

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 在歐洲被喻為建築界的編舞師,或是建築界的畢卡索,不只是因為他的建構物造型上富流線和動感;更因為他所蓋之處,城市景觀在視覺上和情緒上完全被改變,創造一種音樂性的歡愉,蓋瑞對建築的表達認為應該是在傳遞人的感受。 1929年,弗兰克·盖里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后转入加利佛尼亚州,并在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从事城市规划。 于1962年建立他自己的公司——Frank O.Gehry and Associates, Inc.之前,他随着洛杉矶的Victor Gruen (1953-1954)与Pereira & Luckman (1957-1958),及巴黎的Andre Re-mondet等建筑师见习。他曾在南加州大学(1972-1973)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988-1989)担任助理教授及哈佛大学(1983)、莱斯大学(Rice,1976)及加州大学(1977-1979)客座评论师。1982、1985、1987、1988及1989年,他拥有耶鲁大学建筑系之Charlotte Davenport 教授的职位。1984年,担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讲座。 1986年10月,由沃克(Walker)艺术中心主办一场有关他的作品的重要回顾展,此展览由明尼阿波里斯巡回至亚特兰大、休士敦、多伦多及洛杉矶,闭幕于纽约的美洲艺术惠特尼(Whitney)博物馆。1974年,他被遴选为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的学院会员。 他于1987年成为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之一员,1991年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的一员。 1989年,他获得普利策(Pritzk-er)建筑奖,同年被提名为在罗马的美国建筑学会理事。 1992年,他获得Wolf建筑艺术奖,并被提名为1992年建筑界最高荣誉奖的领奖人,此荣誉奖由日本艺术协会颁发。1994年,他成为Lillian Gish Award 的终生贡献艺术奖项的第一位得奖人。 同年,他被国家设计学院授予院士头衔。他获得加州艺术技术学院、Nova Scotia技术大学、罗德岛设计学校、加州艺术学院、及Parsons设计学校Otis艺术学院的荣誉博士学位。他同时也是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Arnold W.Brunner 建筑纪念奖的得奖人。 弗兰克·盖里受到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文化的激励,但缺乏理想化的形式,盖里广泛吸取着来自艺术界的抽象片断和城市环境等方面的零星补充。盖里的作品相当独特,也很具个性,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很少掺杂社会化和意识形态的东西。他通常使用多角平面、倾斜的结构、倒转的形式以及多种物质形式并将视觉效应运用到图样中去。盖里使用断裂的几何图形以打破传统习俗,对他而言,断裂意味着探索一种不明确的社会秩序。 在许多实例中,盖里将形式脱离于功能,所建立的不是一种整体的建筑结构,而是一种成功的想法和抽象的城市机构。在许多方面,他把建筑工作当成雕刻一样对待,这种三位结构图通过集中处理就拥有多种形式。艺术经常是盖里的灵感发源地,他对艺术的兴趣可以从他的建筑作品中了解到。同时,艺术使他初次使用开放的建筑结构,并让人觉得是一种无形的改变,而非刻意。盖里设计的建筑通常是超现实

建筑师及作品 整理

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1870年 12月10日于布尔诺,捷克——1933年8月23日于维也纳)为奥地利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家,在欧洲建筑领域中,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者。他提出著名的“装饰就是罪恶”的口号。他主张建筑以实用与舒适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强调建筑物作为立方体的组合同墙面和窗子的比例关系。代表作品是1910年在维也纳建造的斯坦纳住宅(Steiner House)。. 阿道夫·路斯(1870-1933)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然而,在中国,人们对他作品与思想的了解常常止于“装饰就是罪恶”,这与其在国际建筑界的重要地位形成很大反差,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路斯对现代建筑最大的贡献之一——“空间体量设计(Raumplan)”思想,促进了现代建筑话语从“体量”与“装饰”向“空间”的转换;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原则,它不仅仅包括路斯对建筑本身的思考,而且与路斯对文化、社会、艺术、历史、传统等多个问题的思考密切相关。 路易·沙利文 路易·沙利文,Louis Henry Sullivan(1850~1924),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建筑师,他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得力的支柱,他早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学过建筑,1873年到芝加哥,曾在詹尼建筑事务所工作。后来去巴黎,再返回芝加哥开业。沙利文是一位非常重实际的人,在当时时代影响下,他最先提出“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为功能主义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他的代表作是1899~1904年建造的芝加哥C.P.S百货公司大厦。引言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芝加哥是一个充满了机遇和创造力的地方,随着新技术和新观点的引入,建筑界围绕着什么是适宜于当时建筑形式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沙利文(LoUis日enriSullivan)和当时在芝加哥的建筑师们一道,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对新的建筑结构及艺术形式进行了探索。该时期当地的一系列建筑实践活动和与之相结合的建筑技术、建筑理论以及代表建筑师被称为“芝加哥学派”。沙利文作为该时期建筑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建筑理论为当时致力于高层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的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持,其建筑设计大胆地抛弃了先辈公认的惯例,利用当时的材料与技术,创造出新颖的、符合项目功能需求的设计方案。他的理论和实践为“芝加哥学派”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时间上看,芝加哥学派的出现早于欧洲任何现代建筑探索的先锋运动,可以说是美国现代建筑的奠基石。1991年,詹姆斯·戈尔曼《James「·0’Gorman)在《三位美国建筑师》一书中,将理查森《H enry HobsonR一ehardson)、沙利文、赖特(Frank R.Wr4ght)并称为美国现代建筑运动的三位...... (本文共计6页) [继续阅读本文] 十九世纪80~90年代,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宣扬“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认为“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沙利文根据功能特征把他设计的高层办公楼建筑外形分成三段:底层和二层功能相似为一段,上面各层是办公室为一段,顶部设备层为一段,这成了当时高层办公楼的典型。 沙利文认为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必须反映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这同当时学院派主张按传统式样而不考虑功能特点的设计思想完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就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她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与工程师的双重身份,她对结构与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她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

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她常常以大自然作为她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她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与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她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就是得益于她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就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就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 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建筑大师及作品(现代主义四大大师)

建筑大师及作品(现代主义四大大师)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1883-1969) 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1883年5月18日生,1969年7月5日卒。 格罗皮乌斯原籍德国,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1959年任副会长。1934年离德赴英开业。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1952 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最初同学生合作成立建筑事务所,设计住宅;1945年又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学界所推崇。50~60年代,他获得英国、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筑师组织、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奖、荣誉会员称号和荣誉学位。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法古斯鞋楦厂的幕墙由大面积玻璃窗和下面的金属板裙墙组成,室内光线充足,缩小了同室外的差别;房屋的四角没有角柱,充分发挥了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悬挑性能。展览会办公楼正面两端各有一个全玻璃幕墙的圆塔。里面的螺旋形楼梯与上下楼梯的人全部暴露出来。这些作法在后来的现代建筑中,特别是在百货商店和疗养院之类的公共建筑中广为应用。上述两座建筑不仅提出了新的功能和表现出新的美学观点,并且说明功能和美观是同现代材料和结构技术分不开的。 格罗皮乌斯在他设计的包豪斯校舍的实验工厂中更充分地运用玻璃幕墙。这座四层厂房,二、三、四层有三面是全玻璃幕墙,成为后来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先声。 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观点的一个主要方面。欧洲传统建筑大多室内幽暗,阳光很少,而格罗皮乌斯设计的房屋有较大的窗户,有阳台。在总体布局上,为了保证阳光照明和通风,摒弃了传统的周边式布局,提倡行列式布局,并提出在一定的建筑密度要求下,按房屋

世界十大知名建筑师及作品

世界十大知名建筑师及作品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建筑大师作品分析

ZHANGLEI 张磊 建筑师——————梁井宇 梁井宇,1969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曾工作于国营设计单位,及与人合作创办设计工作室。1996年到加拿大留学和工作,学习了电脑图形学与电脑动画,并对游戏设计产生兴趣,还曾经工作于游戏公司电子艺界,是一名电子游戏场景设计师。2003年回国,先到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任首席设计师,2006年,与九源三星事务所场域建筑事务所,任主持设计师。梁井宇,是个追求原创性的建筑师,他既不重复自己的过去,也不重复别人,总想做新东西。创新性的事务所,始终是他的追求。 在加拿大时,梁井宇曾浸在电脑的虚拟世界里,虚拟世界中的完全自由化和无拘无束的想象,让当时的他找到了新的倚靠与追求。而在电子游戏的世界里,梁井宇体会到游戏空间的幻觉与美好,而游戏中对于空间无设限的形体扭曲与创造及无局限的变化法则。在现实中受局限的真实空间所无法表达的,这也勾起了他从虚拟到真实之间的转换与尝试。可是,梁井宇后来似乎也厌倦了这样的追求,因为毕竟在虚拟世界里很难像实际建筑一样,可以表达一种真实的力量。所以,之后他有回到了真实的世界中,去追求真实的、可以实现的建筑。 真实到虚拟,是梁井宇从国内到国外的设计转换;而虚拟到现实,又是他从国外到国内设计转换,当梁井宇回到建筑领域后,他是从以后对软件虚拟与精神化的游戏场景操作,转向一个对硬件现实和物质化的建筑操作,所以,他对曲面形体的的兴趣,似乎想将虚拟世界中的3D曲面转化到现实世界中实现,这展现在中联环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办公空间中的一道曲面墙体设计中。他将一道墙面处理成柔性物体,这似乎嗅出他思考着将虚拟世界中的软化与柔化物体,这似乎嗅出他思考着将虚拟世界中的软化与柔化运用在墙体上。因为在设计操作中,这是必须经过电脑运算而得出的曲面比例和组织构成,这样对空间的图像变大更加直观,也能探索新形态空间的各种可能性。另外,他也关注到材料的细部与构成,比如在办公空间中有不加修饰的混凝土墙、局部氧化的钢材、线管的裸露、墙上细部收分处理等,从曲面形体与材料构成,到建筑中的小物件与小细部,这是他受到艺术家的启发,对真实世界、真实材料再现的一种渴望、一种补偿,他希望作品中能暴露材料的真实质感,合理运用及贴切表达材料的物理属性,对抗重力并反映材料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曲面的墙体,即可以观赏,又可以是功能性的考量。座椅,似乎也带有点表皮造型的设计倾向,它就是在既有墙体上生成的新形态,而这样的办公空间,有整体也有局部,除了室内设计以外,也偏向于家具设计与工业设计,横跨的方式似乎也暗示着梁井宇后期朝向多方面发展的设计趋势,尝试一种跨界的模式。 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项目中,梁井宇把虚拟世界中的曲面想象转化成更实际的建筑外墙,他用红砖来形塑出一个新形态的弧形墙,在保留原有墙面上增加一道新的皮层,犹如在旧系统,以不破坏、不瓦解的方式植入与附加一道新的皮层,并同时串联与组织,而新皮层与旧墙面之间就成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新界面,它同时有了深度和容积,创造出新的形态空间。所以,这个项目强调一种新皮与旧皮之间的扣合关系,新旧之间的差异性所衍生出的冲突感及材料与构造之间的对话。红砖的运用,是个偶然的,并不会让人感觉到有地域性的存在,反而带有一种工业性和艺术性,正因为是作品所身处的环境——北京798艺术区的原因。在这个项目中,梁井宇一方面专注与尝试转运用的可能性,一方面试图摆脱与改变以前对于奉行至高无上的现代主义建筑信条的信守,将数个分散的个体,用一道连续的墙整成一组完整的建筑。 皮层的运用,在梁井宇的作品中依稀可见,但是材料各异。如中联环建文建筑的欧松板的变形,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的砖运用的可能性,而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运用灰色金属网,也成为了一道新的皮层。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设计意图类似于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同样反映出新旧之间的衔接与统一。梁井宇使用灰色金属网,完全是他对上海的感觉。一个是工业时代颓废面貌的上海,一个是时尚且光鲜透明的上海,灰色金属网便是这两种感觉并存的材料运用。而这样对于上海的思考,其实是偏向于一种地域性的思考,思考当地的历史与文化。梁井宇并不认同他的建筑只有表皮,他觉得应该要冲破现代主义理论形成的思考框架,去理解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对建筑的影响,就如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他们对于当代建筑的贡献就是重新把建筑纳入当代艺术体系,当很多东西被建筑师认为是不屑一顾的,或者说对建筑而言是无意义的东西,在当代艺术领域可以找到它的而为之,且有不可替代性。 原创,是梁井宇始终追求的境界,他既不重复自己的过去,也不重复别人,总是想做新东西。所以,坚持原创,而且可能他会从一种独特的出发点切入设计,带有一种颠覆性颠覆建筑学所约定俗称的事件,颠覆原先的设

建筑大师资料整理

2019-2020-2建筑191暑假作业 说明:1选做题提供给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同学做,其余题目每位同学都要做2资料、图片要注明来源 第一题:论述下列现代建筑大师的生平、建筑思想和代表作品(每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不少于三个,需要有总平面、平面图和照片,每个作品介绍不少于300字,着重说明其背后逻辑和设计理念,图片组织在word文档中,A4纸黑白打印) 1勒柯布西耶 2密斯凡德罗 3赖特 4阿尔瓦阿尔托 5对上述建筑师的特点进行比较,选出你最喜欢的1-2位建筑大师,并说明理由(不少于1500字) 第二题:论述下列建筑师的生平、建筑思想和代表作品(选做题,要求同第一题) 1路易斯康 2雷姆库哈斯 3彼得卒姆托 4彼得艾森曼 注意:第一题第二题在8月9号晚上8点之前完成,上交word文档 第三题:对下列独立式住宅作品进行抄绘(徒手画在A4白纸上,每个住宅应包括总平面和所有各层平面图,至少一个透视图和一个剖面图,注意:第一题选择的代表作品不可与这里的住宅作品重复。另外,本题还需提供word文档一份,汇总所抄绘住宅的简介,包括建造年代、所处位置、建筑面积、功能布局等,并重点说明其设计理念及你自己的感想,每个住宅不少于500字,A4纸打印) 1萨伏伊别墅(The Villa Savoye) 2土根哈特别墅(Tugendhat House) 3流水别墅(Fallingwater) 4萨兹曼住宅(理查德迈耶作品) 第四题:对下列独立式住宅作品进行抄绘(选做题,要求同第三题) 1波尔多住宅(雷姆库哈斯作品) 2斯塔比奥圆形住宅(马里奥博塔作品) 3住宅二号(彼得艾森曼作品) 4住吉长屋(安藤忠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