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_沟道系统_省略_沙水流_地貌因素与重力侵蚀的影响_许炯心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_沟道系统_省略_沙水流_地貌因素与重力侵蚀的影响_许炯心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_沟道系统_省略_沙水流_地貌因素与重力侵蚀的影响_许炯心

收稿日期:2003-06-20; 修订日期:2003-1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水利部联合资助重点项目(502390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7101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

资源研究所创新项目(CXIQG -A00-05-01)

作者简介:许炯心(1948-),男,四川绵阳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河流地貌研究.

文章编号:1004-4574(2004)01-0055-06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沟道系统中的高含沙水流(?)

)))地貌因素与重力侵蚀的影响

许炯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子洲径流站和离石王家沟试验站的径流场观测资料为基础,对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区坡沟系统中高含沙水流特征与地貌因素及重力侵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黄土坡面的地貌垂直结构和由此所决定的侵蚀作用垂直分异,对坡面高含沙水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

响,高含沙水流形成于峁坡下部和沟坡,并在各级沟道中进一步发展。坡度对高含沙水流的形成有较

大影响,如果侵蚀过程以溅蚀、面蚀、细沟侵蚀为主,不发生切沟及显著的重力侵蚀,则存在着一个坡

度临界值,大于此值后,含沙量反而减小。重力侵蚀对坡沟系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由于强烈的重力侵蚀的参与,高含沙水流的沙峰滞后于洪峰,落水阶段的含沙量常常大于同流量

下涨水阶段的含沙量。

关键词:侵蚀;产沙;高含沙水流;坡沟系统;黄土高原丘陵区

中图分类号:TV143+.6 文献标识码:A

Sediment -heavily containing flows in slope -channel systems of gullied hilly area in the Loess Plateau(?):Influences of landforms and gravitational erosion

XU Jiong -xin

(Ins 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 ources Res earch,Beiji ng 10010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from Zizhou and Wangjiagou Experimental Stations in the c oarse sedimen-t producing area of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drainage basin,this study deals with relationship of sedimen-t heavily containing flows in slope -channel systems of the gullied hilly areas with the landforms and gravitational erosion.The results sho w that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t heavily c ontaining flo ws can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ertical differentiation of landforms.The sedimen-t heav -ily containing flows is found to be formed in the lower part of Mao slopes and gully slopes,and they are further developed in the channel of gullies in various orders.Slope steepnes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t heavily containing flows.If the sloping process is predominated by splash,sheet and rill erosions,and no channel erosion and mass movement occ ur,then a critical value of slope steepness would be observed,and 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 -centra tion is decreas for the lo wer or higher slope,.Gravitational eros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sed-i men-t heavily containing flo ws.Due to the participation of strong gravitation erosion,the peaks of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usually lag behind the flood peaks,and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rising stage of a flood is usu -ally smaller than that during the descending sta ge.

13卷1期

2004年2月自 然 灾 害 学 报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Vol.13,No.1Feb.,2004

Key w ords:erosion;sediment yield;sedimen-t heavily containing flows;slope -channel system;hi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泥沙灾害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1,2]。高含沙水流是黄河下游河道中的主要致灾水流,常常导

致强烈的冲刷、淤积和水位流量的异常变化,使防洪面临很大的困难[3]。高含沙水流形成于黄河中游流域,

归根到底,形成于黄河中游支流流域中的坡沟系统中。坡面-沟道系统(即坡沟系统)是指由不同坡度的坡面和不同级别的沟道所构成的系统,一个坡沟系统常常就是一个冲沟流域系统,但若干个互相联系的冲沟流域系统也可以构成一个更大的坡沟系统。坡沟系统可视为0级流域,即源区微流域(headwater micro -basin)。流域这一部分中的侵蚀、产沙和地貌塑造过程近年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已发展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高含沙水流是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侵蚀的产物,但它一旦形成之后,便作为一种强大的侵蚀和搬运营力,在侵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高含沙水流侵蚀产沙已被确定为一种特殊的侵蚀产沙类型[4,5]。对坡沟系统中高含沙水流形成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黄土高原侵蚀机理的认识。

有关黄河中游黄土丘陵壑区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前人已做过不少工作。如王兴奎、钱宁等的研究成果[6],至今仍有重要意义。许炯心对黄土高原高含沙水流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进行过研究[7]。然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许多问题仍有待于深化。我们运用地貌学方法,将坡沟系统的概念运用于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高含沙水流形成过程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坡沟系统中的地貌因素与重力侵蚀是黄土高原高含沙水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高含沙水流研究中有待深化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1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为了对黄土高原的侵蚀产沙过程进行研究,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各省的水土保持部门先后建立了若干野外试验流域,其中资料比较完整的是陕西子洲径流试验站和山西离石王家沟试验流域等。本研究所依据的资料即主要来自这两个试验流域。子洲径流站位于无定河支流大理河的支流岔巴沟上,流域面积为187km 2,于1958年建站,1969年撤消,沟内先后建有9个水文站、40多个雨量站和3处坡面径流场。其中的团山站径流场共设有12个场地,面积变化于30~17200m 2之间。各场地分别位于峁顶、峁坡和沟坡,也有若干包括全坡面的大场地。本研究的主要资料即主要来自团山沟径流场。

本研究的另一个资料来源是王家沟流域,主要是其中的羊道沟小流域,流域面积为0.204km 2,该流域坡面上的不同单元中,均建有径流小区,可以监测不同单元的产流和侵蚀过程。此外,王家沟流域中还在同一坡面上建有不同坡度的径流小区,可以研究坡度对侵蚀过程的影响。

在每一个径流小区中,均进行了降雨、产流、含沙量和侵蚀量的观测,有的还包括对于过程的监测,如降雨过程、产流过程、含沙量过程等。所有这些资料,为我们进行坡沟系统中高含沙水流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本研究中,以含沙量作为表征高含沙水流的指标,若最大含沙量已超过300kg/m 3,则认为已形成了高含沙水流。对于次降雨平均含沙量,则以大于150kg/m 3作为高含沙水流的标准。此外,还以高含沙水流发生的频率作为指标,以考察高含沙水流在空间中和随时间的变化。在某一空间中,出现高含沙水流的事件与所研究的降雨产沙事件总数之比,定义为高含沙水流的发生频率。在野外观测资料的基础上,以统计方法对坡沟系统中高含沙水流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

2 坡面地貌结构与侵蚀作用分异对高含沙水流形成的影响

黄土高原丘陵区的坡沟系统由坡面和沟道两大单元组成,坡面又可分为沟间地和沟谷地两个单元,从坡顶到坡脚坡度逐渐加陡。沟间地则可分为峁顶(坡度0b ~5b )、峁坡上部(5b ~20b )、梁峁坡下部(20b ~30b )等部分。峁坡与沟坡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坡度转折,通常称为峁边线。峁边线以下的坡度增大为35b ~45b 。陈永宗等[8]的研究表明,在上述各个地貌单元中,占主导地位的侵蚀作用是不同的。峁顶以溅蚀、片蚀为主,

#56# 自 然 灾 害 学 报 13卷

梁峁坡上部以细沟侵蚀为主,梁峁坡下部则出现浅沟侵蚀,并可发育切沟。沟谷地带除强烈的水力侵蚀外,还发生强烈的重力侵蚀。

由于不同的坡面单元中,占主导地位的侵蚀作用不同,因而侵蚀强度也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山西离石县羊道沟试验流域1963~1970年间历次降雨中不同地貌单元侵蚀量的观测资料[9],峁顶、梁峁上部、梁峁下部和沟坡的次降雨平均径流深相差不大,分别为4.59mm,3.94mm,4.87m m 和4.77mm,但次降雨的侵蚀强度却差异很大,分别为109.15t/km 2,605.71t/km 2,2748.71t/km 2和4130.38t/km 2。很显然,从以溅蚀、片蚀为主向以细沟、浅沟、切沟侵蚀为主过渡,侵蚀强度急剧增大。进入沟坡以后,由于活跃的重力侵蚀的加入,侵蚀强度更是大大强化了。

由于各单元的单位面积产流量相差不大,单位面积侵蚀量却相差数倍至数十倍,故次降雨的含沙量相差很大。以羊道沟23次降雨的观测资料为基础,我们计算出了高含沙水流的发生频率,并将不同地貌单元的次降雨平均含沙量与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点绘在图1中。可以看到,在峁顶和梁峁坡的上部,高含沙水流的发生频率在0.2以下,而在梁峁坡下部,高含沙水流的发生频率为1.0,即成为必然事件。因此可以认为,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坡沟系统中,高含沙水流形成于梁峁坡的下部,

并在沟坡和沟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图1 羊道沟1963~1968年间23次降雨中不同地貌单元的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的比较

Fig.1A comparison of frequency of sedimen -t heavily containing flows for 23

rainfall events in Yangdao Gully during 1963-1968

3 坡度和坡长对高含沙水流形成的影响

坡度及其变化与坡长是表征坡面形态特征的重要参数。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从坡顶到坡脚,坡度是逐步增大的,这也正是次降雨平均含沙量、最大含沙量和高含沙水流的发生频率沿坡向下增大的主要原因。

以团山沟几个面积相近但坡度不同的径流场的资料为基础,我们点绘了两次降雨过程(1966-06-27和1966-07-17)中的次降雨平均含沙量与最大含沙量随坡度的变化(图2(a))。可以看出,随着坡度的增大,含沙量迅速增大。在王家沟流场,为了研究坡度对侵蚀的影响,建立了坡度依次为5b ,10b ,15b ,20b ,25b ,30b 的坡面径流场,我们运用所得到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坡度与次降雨平均含沙量和历次降雨事件中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的关系。由于各径流场面积不大,侵蚀过程以溅蚀、片蚀、细沟侵蚀为主,故高含沙水流发生的频率均在0.4以下,但可以看到,当坡度为20b 时,含沙量与高含沙水流频率都达到最大值;当坡度进一步增大时,含沙量和高含沙水流频率反而减小(图2(b))。应该指出,这种关系只在溅蚀、片蚀和细沟侵蚀为主时才是正确的;随着坡度增大而超过25b 以后,浅沟、切沟侵蚀成为主导过程,则高含沙水流发生的频率很可能不是减小,而是增大。

坡长对高含沙水流也起着控制作用。随着坡长的增加,侵蚀作用的类型将会发生变化。从坡顶向下,在无侵蚀带(或称为细沟侵蚀不显露带)中,溅蚀与片流搬运是主要的侵蚀作用,故侵蚀强度和含沙量都较小。向下坡方向去,进入细沟带之后,侵蚀强度和含沙量会显著增大。当浅沟出现后,水流的下切和浅沟沟壁的崩塌将会使水流含沙量进一步增大。图2(c)中以1996-06-27和1996-07-17发生在团山沟的两次暴雨为例,点绘了次降雨的平均含沙量与坡长的关系。图中涉及6种不同坡长径流场的资料。可以看到,含沙量#57#1期 许炯心: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沟道系统中的高含沙水流

随坡长的增大而增大;当坡长超过30m 之后,含沙量即不再继续增大,甚至还略有减小(如1966-07-17暴雨)

图2 坡度和坡长对高含沙水流形成的影响

Fig.2Influences of slope and slope length on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 -t heavily containing flows

4 重力侵蚀与高含沙水流的形成

重力是一种侵蚀营力,它在黄土高原侵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也在高含沙水流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重力侵蚀特别是崩塌、滑坡、滑塌的发生,需要一定的临界条件,只有出现超过一定高度的临空面,才有可能发生重力侵蚀。很显然,在以溅蚀和细沟侵蚀为主的坡面上,是不会发生重力侵蚀的,浅沟中的重力侵蚀也不占重要地位。在切沟和冲沟中,因下切深度已达数米至数十米,形成了不稳定的临空面,因而重力侵蚀十分活跃,使大量黄土物质分离、破碎,然后为暴雨径流所搬运,形成高含沙水流。

在目前的情况下,尚缺少直接的观测资料来定量论证重力侵蚀对高含沙水流的影响,但很多证据可以用来说明重力侵蚀在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和维持中所起的作用。

野外观察表明,大多数的重力崩塌都发生在暴雨径流事件中的落水阶段。这是由于沟壁或沟头的崩塌与滑塌的发生,与降雨或地表径流渗入黄土土体中的破裂面并使之湿润而形成滑动面有关。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常常在暴雨径流过程中的落水阶段发生。重力侵蚀发生以后,水流得到大量泥沙的补给,使含沙量增大。在落水过程中,这一作用还可能使含沙量随流量减小的速率变得很慢,因而使高含沙水流的流量、含沙量过程线上,沙峰(含沙量峰值)落后于洪峰(流量峰值),而且在落水阶段中流量急剧减小的同时,含沙量则可能在较长时间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王兴奎等所给出的团山沟的一些全坡面和毛沟、支沟的#58# 自 然 灾 害 学 报 13卷

流量和含沙量过程线说明了这一点[6]。从冲沟的高含沙水流的含沙量过程线上可以看到,尽管降雨已经停止,流量迅速减小,但含沙量还会发生上下坡动,常常出现一、两个次一级的峰值,这些峰值可以同沟头或沟壁重力出现侵蚀的突然发生联系起来。

由于上述原因,这一地区小流域的含沙量和流量关系,表现出不同于不受高含沙水流影响地区的特征。图3(a)中点绘了1966年杜家沟岔水文站(流域面积为96.1km 2

)的历次洪水过程中含沙量与流量的关系,以不同的符号区分涨水阶段和落水阶段的点据。图中可以用一条曲线将所有的点分成两部分,落水阶段的绝大部分点位于曲线以上,而涨水阶段的绝大部分点位于曲线以下,说明在同流量的情况下,落水时的含沙量一般高于涨水时。对于某一次降雨事件而言,也可以得到类似的关系。图3(b)中点绘的杜家沟岔水文站1966年8月9-10日暴雨中的悬移质含沙量与流量的关系,

说明了这一点。图3 暴雨径流过程中沙峰与洪峰的关系

Fig.3Relationship between peaks of sediment concentrati on and flood peaks during rainstorm -runoff process

从讨论可知,重力侵蚀在黄土高原坡沟系统侵蚀中所占的地位是随尺度而变化的。当集水面积很小时,只会形成细沟,重力侵蚀所起作用很小,因而在水文过程线上沙峰滞后于洪峰的机率很小。当集水面积增大时,侵蚀类型变为以切沟、冲沟为主,重力侵蚀作用所占比重增大,则沙峰滞后于洪峰的机率增大。随着流域面积的进一步增大,重力侵蚀的尺度(即滑坡、滑塌、崩塌土体的尺度)加大,沙峰滞后于洪峰的机率也进一步增大。图3(c)中点绘了沙峰滞后于洪峰的机率与流域尺度的关系,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正相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重力侵蚀对高含沙水流形成的影响。

#59#1期 许炯心: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沟道系统中的高含沙水流

5 结论

(1)黄土坡面的地貌垂直结构和由此所决定的侵蚀作用垂直分异对坡面高含沙水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从峁顶、梁峁坡到沟坡,含沙量急剧增大。峁顶以溅蚀、片蚀为主,峁坡上部以细沟侵蚀为主,高含沙水流出现的频率均不高;以浅沟、切沟为主的梁峁坡下部和发生强烈重力侵蚀的沟坡,高含沙水流发生的频率很高。故可以认为,高含沙水流形成于峁坡下部和沟坡,并在各级沟道中进一步发展。

(2)坡度对高含沙水流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坡度越大,则含沙量越大。但不同坡度径流小区的试验资料表明,如果侵蚀过程以溅蚀、面蚀、细沟侵蚀为主,不发生切沟及显著的重力侵蚀,则存在着一个坡度临界值,大于此值后,含沙量反而减小。

(3)重力侵蚀对坡沟系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强烈的重力侵蚀的参与,高含沙水流的沙峰滞后于洪峰,落水阶段的含沙量常常大于同流量下涨水阶段的含沙量。

参考文献:

[1] 倪晋仁,李英奎,方圆.泥沙灾害和泥沙环境快速评估方法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2):19-24.

[2] 梁志勇,李文学,吕文堂,等.黄河下游泥沙灾害与减灾对策(I):泥沙灾害分类与侵蚀性泥沙灾害[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126-

130.

[3] 钱宁.高含沙水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4] 许炯心.黄土高原的高含沙侵蚀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5(1):27-36.

[5] Xu Jiongxin.Erosi on caused by hyperconcentrated flow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J].Catena,1999,36:1-19.

[6] 王兴奎,钱宁,胡维德.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及汇流过程[J].水利学报,1982,(2):26-35.

[7] 许炯心.黄土高原高含沙水流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J].地理学报,1999,54(4):319-326.

[8] 陈永宗,景可,蔡强国.黄土高原现代侵蚀与治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70.

[9] 蔡强国,吴淑安,马绍嘉.羊道沟流域侵蚀产沙垂直分带性的定量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地貌过程与环境

[M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72-79.#60# 自 然 灾 害 学 报 13卷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耕地三维分析

第22卷第1期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V o l .22N o .12004年3月Agr icultura l Research i n the Ar id Area s M ar .2004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耕地三维分析 ① 李登科,刘安麟,邓凤东,张京红,卓 静 (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陕西西安 710015) 摘 要: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利用遥感土地利用分类图和数字地形图,在地理信息系统A RC I N FO 和遥感图像处理系统ERDA S I M A G I N E 的支持下,进行坡度计算,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图和坡度图的复合分析,编制坡耕地专题图,统计不同坡度的耕地面积。该方法可为其它地区坡耕地调查分析提供借鉴。 关键词:坡度;耕地;黄土高原;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P 28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601(2004)0120176203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 严重、农业垦殖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典型地区,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草)。政府提出大于25°坡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草),15~25°坡耕地要视情况退一部分。符合退耕条件的耕地有多少,它们分布情况如何?成为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首要问题。为此,我们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调查结果、数字高程模型(D E M )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坡度计算、土地利用类型图与坡度图复合分析,编制了这一地区坡耕地专题图,统计了各种坡度的面积。 1 基础数据 1.1 土地利用类型图 土地利用类型图为本底调查结果(1997年)[1], 图像像素点大小为30m ×30m ,投影系统采用GK (中央经线为东经108°)。1.2 基础地理信息 基础地理信息采用全国1∶25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图,主要利用边界层、居民层和水系层。先将各个层面进行拼接,再进行投影变换,投影格式与土地利用类型图的投影格式保持一致。1.3 D E M D E M 采用1∶50000数字高程模型数据[2] 。利用数字化现有地形图的方式生产,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GK 投影,等高距为25m 。D E M 为栅格数据,像素尺寸为25m ×25m 。为了便于与TM 分类结果复合分析,在标准分幅拼 接时,利用双线性插值方法,使D E M 的像素点大小 转换为30m ×30m 。 2 坡度计算 坡度是坡地斜平面与地平面之间夹角,反映一定距离上高程的变化值[3]。计算每个像素点的坡度时采用3×3窗口,在高程为e 的点(X ,Y )处,其周围的高程均用于计算坡度,如图1所示。图中a 、b 、c 、d 、e 、f 、g 、h 、i 为各像素点的高程值。 图1 用3×3窗口计算每一像素点的坡度 F ig .1 Calcu lati on of the slope at each p ixel w ith 3×3w indow 在X 和Y 方向上单位距离高程变化的平均值△x 、△y 计算方法如下: △x 1=c -a △y 1=a -g △x 2=f -d △y 2=b -h △x 3=i -g △y 3=c -i △x =(△x 1+△x 2+△x 3) (3×X s )△y =(△y 1+△y 2+△y 3) (3×Y s ) 其中X s 为像素点(X ,Y )在X 方向上的尺寸,Y s 为像素点(X ,Y )在Y 方向上的尺寸,则像素点(X ,Y )的坡度Η为: Η=arctg [(△x 2+△y 2)1 2 2]×180 Π ①收稿日期:2003206219 基金项目:陕西省生态办资助项目:陕西省生态环境遥感本底调查(19992002) 作者简介:李登科(1963-),男,陕西眉县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3S 技术应用研究。

高考地理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专题1

高考地理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专题1 2020.03 1,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有() A.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B.粮食作物以高粱为主 C.北部边缘地带年降水量在400 mm左右 D.黄土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 2,简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简要分析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3,下列原因中,属于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土质疏松②轮荒制度③开挖煤矿④黄土垂直节理发育⑤黄土高原区夏季多暴雨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B.横跨川、甘、宁、内蒙古、陕、晋、冀7省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C.高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多在1 000~2 000 m D.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 5,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是() ①打坝建库②平整土地③植树造林④地膜覆盖⑤修基本农田⑥抽引水

灌溉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 6,陕西省安塞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据此回答(1)~(5)题。 (1).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A.史前以自然因素为主,现代以人为因素为主 B.史前及现代都以自然因素为主 C.史前及现代都以人为因素为主 D.史前以人为因素为主,现代以自然因素为主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貌类型区是() A.黄土塬面区 B.黄土丘陵沟壑区 C.沟谷间地貌区 D.沟道小流域 (3).黄土高原地区轮荒制度盛行的结果是() ①稳定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②土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衰竭③林草植被遭破坏,林草种源能再生④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黄土高原植被遭破坏的人为因素有()

黄土高原的地貌

黄土高原的地貌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分布很广,从全球范围看,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燥或半干燥的大陆性气候环境内。我国黄土集中分布在北纬34~40°,东经102~114°之间,即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从青海湖,东到太行山面积约达3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地理上称为黄土高原。本区除了一些基岩裸露的山地外,黄土基本上构成连续的盖层,厚度达100~200m,形成非常特殊的地貌。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及新疆等地前低山丘陵及一部分山地的山坡上,黄土呈片状分布,而在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和古河谷阶地上,也断续分布着经过搬运的黄土状土层。东北松辽平原、辽西翼北山地、华北平原和山东低山丘陵等地亦分布有黄土和黄土状土层。上述地区黄土一般呈零星分布,厚度也不大,加上自然条件等因素,黄土地貌发育受到很大限制,形态不典型。 分布在黄土高原区的典型黄土地貌可分为两大类:谷间地地貌和沟谷地貌。黄土地貌总的特征是地面非常破碎,表现在沟谷密度(单位面积的沟谷总长度)和地面分割度(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百分数)两项数值很高,例如晋西个别地区沟谷密度为8km/km2,地面分割度达43.70%。地势起伏频率大也是黄土地貌的一个特征,地面频繁的出现200~300m的起伏。上述两个特征是我国其它地区所罕见的。 黄土峁 黄土峁简称峁,是椭圆形或圆形的黄土丘陵。峁顶面积很小,呈明显的穹起。由中心向四周的斜度一般在3~10°。峁顶以下直到谷缘的峁坡,面积很大,坡度变化于10~35°之间,为凸形斜坡。峁的外形呈馒头状。两峁之间有地势明显凹下的窄深分水鞍部,当地群众称为“墕”。黄土峁分布有的呈散列的,也有呈线状延伸的,后者称连续峁,它往往是黄土梁被横向沟谷分割发育成的。 滑坡 黄土谷坡物质在重力作用下的块体运动,是谷坡扩展的主要形式,其中,滑坡是常见的一种。黄土滑坡发生后,在谷坡上部遗留下圆弧形的黄土陡崖(滑坡壁)与坡脚的庞大滑坡体。黄土高原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分布着许多微地貌,常见的有黄土墙、黄土柱、黄土桥等。 黄土坪 分布在黄土高原河流两侧的平坦阶地面或平台,称为黄土坪,简称坪。有些黄土坪即是黄土梁峁区河流的阶地,沿谷坡层层分布。另一些是由于现代侵蚀沟的发展使黄土墹遭到切割而留的局部条带状平坦地面。黄土地区的河流阶地,每一级平台的下方有明显的陡坡,平台面向河流轴部方向倾斜。 黄土陷穴 黄土陷穴是黄土区地表出露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洼地,我国西北称为龙眼或灌眼,深度大的称为黄土井,分布很广。它是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沿黄土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下部黄土层被水流蚀空,表层黄土发生坍陷和湿陷而形成的。黄土陷穴往往出现在水流容易汇集的谷间地边缘地带,谷坡坡折的上方和冲沟中跌水和沟头陡崖的上方,常呈串珠状分布。 黄土塬 黄土塬简称塬,是黄土高原谷间地地貌的一种类型,具体是指四周为沟谷蚕蚀的黄土高原。在我国西北,由于长期沟谷蚕蚀,面积较大的塬已保存不多。面积大、形态完整的塬,破碎塬是由塬四周沟谷源侵蚀分割塬而形成的,它基本上保留塬的主要特征:塬面平坦,塬边坡折明显。破碎塬面积明显地比塬小。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修改稿)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 防治的思路与对策 庆阳市国土资源局李晓岩陈志奎张新民 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内陆腹地、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北控河套、南屏关中”的重要枢纽,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整个塬面梁峁相依,塬塬相峙,冈峦起伏,沟壑交错,独具一格,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以5‰坡降向东南倾斜,也有“陇东盆地”之称。总土地总面积271.17万公顷,人口264万人。 庆阳气候特点是夏长冬短、雨量较充沛,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8.2~10℃,最高气温38.4℃,最低 -22.8℃,由北向南逐渐升高。7~9月为雨季,雨量较丰富,且多以大雨、暴雨出现,多年平均降雨量407.3~623.5㎜。 一、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理特点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地理特点。根据自然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地形地貌、行政区域特点,将庆阳地质环境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中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东部黄土低山丘陵区等三个区。主要由塬地、丘陵山地、河流滩地和河谷组成。黄土塬面积约占土地总

面积3O% ,梁峁丘陵区约占7O%。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庆阳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受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气候、人类工程活动及地质灾害出现的频率,将地质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较易发区(包括中度易发区、轻度易发区)、基本无地质灾害区3个区(详见下表)。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黄土湿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地方病、水库淤积和水污染12种。已查明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1107处,其中崩塌隐患点231处,占总数的90.25%;滑坡425处,占38.4%;泥石流271条,占24.5%;不稳定斜坡132处,占11.9%;地裂缝37处,占3.3%;地面塌陷9处,占0.81%。且分布广、隐患多、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较大。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时有发生,给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制约了庆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滑坡、崩塌。在七县一区均有分布,且发生频率高,直接危害较严重。从地域分布上看,多数崩塌、滑坡发生在坡度大于45°~60°,沟谷呈V字型,坡脚多无原生土体支撑的基底平缓的塬、梁、峁的边坡、黄土塬侧沟头、河谷阶地斜坡地带,相对切割坡高在100米以上,在其前沿均能见到地下水溢出成泉。从地质结构上看,由马兰黄土(Q3)或上部为马兰黄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 摘要: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养分的贮存库和各种土壤微生物的生境。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影响各土壤性质。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吴起县为研究区,选取不同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的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评价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类型下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结果表明:大于0.25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在各样地的大小顺序为:柠条林地>杏林地>小叶杨林地>油松林地>多年荒地>沙棘林地>农用地。不同坡向、坡度的同一植被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也不相同,表现为:处于同一地带阴坡的种植较阳坡更利于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近几十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及禁牧有利于荒山荒坡地表植被的自然恢复,能够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进而提高水分下渗,减少水土流失。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土地利用;植被类型;黄土丘陵沟壑区 中图分类号:S158.3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Water Stable Aggregate in the Loess Hill-gully Region Abstract :Soil aggregat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il, is the soil nutrient store and a variety of soil microbial habitat. The content of soil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impact on soil properties. Wuqi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Sample site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and vegetation types were choosed as study objects. Through determination of water stable aggregate content, water stability aggregates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and vegetation types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reater than 0.25mm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in the order of the size of all sorts of places: Caragana plantation>prunas armeniaca> lobular Young> P. tabulaeformis > many years barren land > seabuceakthorn forest> agricultural land. Different slope aspect, the slope grade of the same vegetation on soil quality is not the same and the content of soil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under prunas armeniaca of shady aspec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unny aspect. Decade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and banning grazing benefits to restore the natural vegetation of barren hills and slopes. In a word,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can improve the content of soil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and furthermore, can improve water infiltration and reduce water and soil loss. Key words: water-stable aggregate;land use;vegetation type; loess hill-gully region 1 引言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养分的贮存库和各种土壤微生物的生境[1],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团聚体对保证和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影响土壤酶的种类和活性、维持和稳定土壤疏松熟化层并直接影响植物的生产力[2,3],在一定程度上,土壤团聚体数量和质量及水稳性团聚体的状况,影响着土壤结构的优劣[4,5]。有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以及土壤结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具有良好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的土壤,不仅能够满足植物对水分、养分、湿度、空气的需求,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冲抗蚀性能[6]。团聚体稳定性是团聚体抵抗外界压力的能力,这些压力包括耕作,雨滴动能等。如何量化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罗列出不同粒级区间的土壤团聚体质量含量虽可提供详细的信息,却很繁琐。但如果仅分析某一部分的团聚体含量,不同粒级团聚体在养分的保持和供应中的作用不同[7],例如计算>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就比较方便,可以对不同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下团聚体水稳性特征进行简单的评价。团聚体可分为水稳性和非水稳性两种,水稳性团聚体大多是钙、镁、腐殖质胶结起来的在水中振荡、浸泡、冲洗而不易崩解仍维持其原来结构的颗

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

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多年来定西人总结了如下图的治理开发模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 试从植被土质气候方面分析定西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3分) (2) 试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5分) (3)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3分) (4)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地区以及北方石山区。 材料二:图15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黑色柱状部分代表黄土高原不同省份土壤侵蚀强度大于500吨/平方千米的侵蚀面积。 材料三:图16为“南方丘陵地区农业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系统示意图”。 (1)图15中,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三个省级行政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2)试简述黄土高原与南方丘陵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4分)_______________ (3)图15中甲、乙两地生态环境的治理,都必须首先解决当地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依据因地制宜原则,如果开发可再生能源,则甲地应开发_______和 _______;乙地应开发________和__________。(3分) (4)南方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

近10年来,全国实施坡改梯面积近500万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10万平方公里。全国有1.5亿群众从水土保持治理中直接受益,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图23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l)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不到1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直辖市除外)主要有___、___和___。(3分) (2)甲、乙地区水土流失共同的形成原因有___。(4分)(3)乙地区防治水土流失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3分)

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也在不断研究, 但是在研究还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就从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 一、前言 随着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对于沟壑区建筑空间的研究越来越完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是刻不容缓的,更能促使社会稳定和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二、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结构由沟间地与河沟谷地两类黄土地貌形态组成。沟间地包括黄土源、黄土梁,是指由河沟谷地所围合的、由黄土所覆盖的高平地。黄土源大小不一,源面平坦开阔,坡度一般小于5“,土壤侵蚀轻微。源边地形破碎,土壤侵蚀强烈。河沟谷地泛指除沟间地以外的负地形,根据发育和开析状况可概括为浅沟、切沟、冲沟、干沟、河沟和河流。浅沟指深约0.5一1.om的“V”字形的,无明显沟边的细沟;切沟是冲沟的初级形态,指坡面浅沟切人黄土Zm 以上,有明显沟形时发展为切沟。沟长100一500om,沟深10m以上;冲沟是大型切沟 在水流集中作用下,下切加强,沟壁扩展,长度延伸而形成的,宽度从几米到loom,深度10一20om;干沟多为河沟的支沟。上游横断面呈“V”形,下游呈 “U’’形,沟坡崩塌,滑坡较多。一般宽100一Zoom,长2侧洲〕一5尔义)m;河沟是一种大型侵蚀沟,常年有流水。横断面呈梯形,谷坡陡切,多崩塌、滑坡,但溯源侵蚀不活跃。河流指洛河、径河、马莲河、葫芦河等规模更大的现代河流。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具有相同地貌发育史、相同地表特征和相同现代地貌内外营力过程的地貌综合体。地貌结构呈明显的自相似性,宏观尺度上表现为“沟壑廊道+黄土源斑块+沟壑廊道”的重复。微观尺度上表现为每个黄土源都具有相似的“源面+沟坡+沟谷”结构。 三、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对小流域SOC空间分布的影响 1、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向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复杂,地形各因子的单一比较不足以反映其地形地貌特征,故分析研究区各坡度不同坡向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来研究随坡度的增加,坡向的分布特征。阳坡面积比例在坡度上的分布特征高原沟壑区阳坡土地主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_王青

第22卷,第5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Vol .22,No .5,pp51-53 2001年10月 Journal of China Ag ricultural Resourcesand Regional Planning October ,2001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王 青摘 要 阐述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5个重大问题:一是大力提高基本农田 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三是坡地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四是发 展小城镇建设;五是发展具有当地资源优势的特色经济。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区 农业结构调整 思考   收稿日期:2001-08-11 作者为研究员、副院长 单位地址:陕西杨凌 邮政编码:712100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第二专题(96-004-05-02)的部分内容。 一、大力提高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效农业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点 历史上,黄土高原丘陵区是一个农牧林交错地带,由于人类繁衍、经济活动加深、自然环境条件的演变,今后已不可能发展成为完全的农业区或完全的牧、林区,应该是一个农林牧协调发展的区域。对于农业来说,主要是粮经作物的生产,粮食生产保持相当程度的自给程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1)专业化、区域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分化农民队伍,打破自给自足经济的重要途径。但是,黄土高原丘陵区土地类型多样,资源的多样性和优势的多元化决定了农林牧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以一种模式和一种农产品的生产是不能实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的。(2)农户经济和区域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农户完全可以跳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框架,实现专业化生产,如从事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的某一项经营活动。农户经济的集合就构成了区域经济的类型特色。就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来说,0°~15°的 耕地47.1万hm 2,农业人均基本农田0.13hm 2。尽管这些耕地不可能完全用于粮食生产,但这已构成了 该区域粮食自给的基础,只是这些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为了自给农民把锄头伸向了大于15°的土地,甚至是大于25°的陡坡地。(3)黄土高原生态重建的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朱基同志提出“退耕还林(草)、绿化荒山、以粮代赈、个体承包”,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以粮代赈”是实现退耕还林(草)的措施,“退耕还林(草)”是实现山川秀美的措施。从长远来思考,“以粮代赈”不是削弱当地粮食生产的能力,只是说现阶段黄土高原还没有改变“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现状,农民为解决粮食问题开垦了大量的陡坡地,那么,在基本农田生产能力不高的情况下,采取“以粮代赈”陡坡地退耕,种树种草是必要的,是补给和缓冲阶段。“以粮代赈”政策不可能无限制地长久执行下去,要保持退耕还林(草)的成果,完全实现陡坡不种粮,这就需要加大力度发展地方经济。一是发展具有当地区域特色的、在市场上有比较优势的生产项目,增强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大力度提高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具体的对策有:加大川、台、梯、坝地等基本农田的改造,使低产田上升为中产田,中产田上升为高产田;加大集水、节水工程设施建设,增强基本农田防灾抗灾能力。

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比较

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比较 黄土高原: 1.自然原因:土质疏松,降水集中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流水侵蚀为主】 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不如南方水热条件好,又处于过渡地带,需实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 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 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区域经济得以发展。 南方丘陵: 1.自然原因:地表的起伏有利于流水冲刷,降水量大且时间长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樵采)。【降水侵蚀为主】 整顿措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好,其有效措施是以封山育林恢复植被 新兴小水电,大办沼气等(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才是能封住山林的基本保障)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影响远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一从经济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热条件更好 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更高 每寸土地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二从生态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多为石质山地,土层薄,一旦表土蚀去,容易形成石漠化,而且恢复起来更难。 三从社会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稠密,并且在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 社会影响更大,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南方: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北方: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浅沟和切沟侵蚀区的界定_李斌兵

第28卷第5期2008年10月 水土保持通报 Bulletin of Soil a nd Water Co nserv atio n V ol .28,No .5O ct .,2008   收稿日期:2008-04-21 修回日期:2008-06-10 资助项目:国家973项目(2007CB407201);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KZCXZ -XB -05-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计划项目 (04440202) 作者简介:李斌兵(1968—),女(汉族),陕西省安康市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E -mail :libinbing8@vip .sina .com 。 通信作者:郑粉莉(1960—),女(汉族),陕西省蓝田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侵蚀过程、预报及效应评价。E -mail :flzh @ms .isw c .ac .cn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浅沟和切沟侵蚀区的界定 李斌兵1,3,郑粉莉2,张鹏2 (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56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3.武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86)摘 要:验证了国外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判定式在黄土丘陵区的适用性。通过GP S 实测数据并结合G IS 空间分析与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适用于黄土高原丘陵区的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判定式。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随着坡度的增大,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的临界值a 增大,高强度降雨 致使判定式中汇水面积(A )的指数b 值减小,从而降低了汇水面积的影响作用。在假定其它因素相同时,浅沟形成只需较小的汇水面积,而切沟形成则需要相对较大的汇水面积;当单位汇水面积相同时,发生切沟侵蚀比浅沟侵蚀需要更大的坡度。利用国外研究结果预测提取的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发生区,明显夸大了研究区的沟蚀发生区;而用作者所建立的判定式提取的浅沟和切沟侵蚀分布区与野外实际相当吻合。即浅沟侵蚀主要发生在15°~35°的沟间地上,其分布面积占整个沟间地面积的60%,切沟侵蚀主要发生在大于35°的沟坡地上,其分布面积占整个沟坡面积的93%。 关键词:浅沟侵蚀;切沟侵蚀;汇水面积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8X (2008)05—0016—05  中图分类号:S157.1 Geomorphic Threshold Determination for Ephemeral Gully and Gully Erosion Areas in the Loess Hilly Gully Region LI Bin -bing 1,3,ZH ENG Fen -li 2,ZHANG Peng 2 (1.College o 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a l S cience ,Shaanx 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 S haan xi ,710062,China ;2.College o 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 orthwest A &F University ,Y ang ling ,S hannx i 712100,China ;3.T he College of Armed Police Forces of Eng ineering ,X i 'an ,S haan xi 710086,China ) A bstract :By means of GPS measurement data in re search areas and co mbined with GIS spatial analy sis and statistical reg ression m ethod ,this paper validated the foreign critical relations for o ccurring epheme ral and gully erosion in the hilly -g ully region of Loess Plateau and established the critical relatio ns fo r determining epheme ral g ully erosion and gully ero sion areas ,respectively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d tha t in the Loess Plateau area ,with an increase of slope gradient ,the threshold values (a )for occurring ephemeral gully and gully ero -sion increased ;and meanw hile ,the high rainfall intensity caused the exponential value (b )of the critical upslope area decreased ,w hich reduced the effect of the critical upslope area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occurring ephemeral gully erosion needed less critical upslope area than that of occurring gully erosion ;and with the same critical upslope area ,the occurrenc e of gully erosion needed higher slope gradient than that of occurring ephemeral gully erosion .By using the fo reign critical relations of ephemeral gully and gully erosion to draw occurring areas of ephemeral gully and gully area in loess hilly -gully region ,the predicted ephemeral and gully erosion area w as over -estimated .By using our es -tablishing critical relations of ephemeral gully and gully to delineate occurring areas of ephemeral g ully and gully area in the loess hilly -gully region ,the predicted ephemeral and gully erosion area very matched to the actual distribution of ephemeral and gully erosion in the field .That is ,ephemeral gully erosion mainly happened on hillslopes with 15°~35°,accounted fo r 60%of the hillslope area ;and the gully erosion mainly occurred on gully slopes with more than 35°,occupied 93%of the w hole gully slope area .Keywords :ephemeral gully erosion ;gully erosion ;upslope area D OI :10.13961/j .cn ki .stbctb .2008.05.016

高二区域地理:黄土高原课后练习及答案

黄土高原课后练习 下图甲为某地区地形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 2.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读下图,回答3、4题。 3.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 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 段是 A.甲 B.乙 C.丙 D.丁 陕西省安塞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只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完成5~7题。 5.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A.史前以自然因素为主,现代以人为因素为主 B.史前及现代都以自然因素为主 C.史前及现代都以人为因素为主 D.史前以人为因素为主,现代以自然因素为主 6.黄土高原地区轮荒制度盛行的结果是 ①稳定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②土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衰竭 ③林草植被遭破坏,林草种源能再生④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 A.人类活动只能加速水土流失,不会引发水土流失 B.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 C.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D.人类只能减轻或者减缓水土流失,但不能根治水土流失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图。完成8、9题。 8.该地沟谷地貌发育,其主要原因是( ) A.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作用强 B.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解侵蚀作用强

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谷区植树种草的一点补充想法中国科学院

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谷区植树种草的一点补充想法中国科学院 (2003-1-27)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 一、历史的回顾 1955年我有机会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段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对晋西、陕北、陇东进行了一次步行考察。对黄土高原上植树造林的经验进行了调查。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黄土梁峁的顶部看到一群长得相当粗大的柏树。光秃秃的黄土丘陵上长一群枝叶茂盛的柏树是极为少见的。经过调查知道这个地方原是一家的祖坟地。当初是用人挑水上来灌溉把柏树养大的。这个例子说明黄土高原上可以长树,但需要水。 后来听说有一种挖鱼鳞坑植树的经验。在黄土陡坡上挖一蓄水的坑,可以使树木生长,但其效果似乎也不是十分理想。因而产生了一个疑虑,黄土高原的丘陵沟谷区植树造林比较难。这是为什么?能不能找出一条可以使植树造林成活率加大的路子来?可能这要在水上想办法。 二、新的启示 1999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组织了一次对黄土高原的快速考察。我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又在陇东、陕北走了一次,看到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沿用已久的“打窖蓄水”的方法,得到推广,取得很大实效。特别是初步解决了在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对农田、菜园出现的季节性缺水的问题。 “窖水灌溉”的启示是蓄水,并减少蒸发。可能过去有些植树造林之所以效果不显著是由于那是一种“逆自然环境的发展方向”的举措所致。为什么说是逆自然方向呢?因为⑴黄土高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所以形成干旱。⑵植树造林,增加了植物,初期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在本来自然环境的干旱的方向上,我们又加上一个消耗水量增加蒸发的树木,这在初始阶段不是逆其干旱方向,更加剧其干旱吗?所以这种增添的树木是可以说是逆“自然环境”方向的举措。 那么有没有可以改变一下这种状态呢? “窖水灌溉”可能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因为它是顺自然环境发展方向的举措。这是由于⑴窖水蓄水把流失的降水收集贮存起来,顺其自然在雨季收旱季用,等于减少了蒸发和流失,增加了自然降水,调节了当地的降水和蒸发的量。有人说使用窖水灌溉等于把年降水400-500增加为500-600或更大。这是顺其自然环境方向的增长。⑵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自然形成大大小小的集水区。这在其他地形上是没有的。因而顺其地形而蓄水,在这里是一大优势。因而顺其地形而积水,顺减少蒸发而藏水,顺植物生长需要而用水,这样一种利用各种式形成的“窖水”以顺乎植树种草的需要,也是自然环境向优美发展的一项很值得注意的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在举措上可以实施的办法。 这一“逆”一“顺”的举措,可能会给西部大开发中黄土高原,广大的丘陵沟壑区(陇东,陕北以及类似的晋北等地)带来不同的结果,是一个重要问题。 三、一点建议 “窖水灌溉”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区的农业、果园等种植已有成功的经验,并得到推广,但在植树种草方面,仅有少数地方进行实验。 建议中央考虑能否把原提的“植树种草”增加为“蓄水植树种草”。以利在植树种草行动中同时进行窖水蓄水(需要又可能地区)以利于保证提高成活率,达到再造秀美山川的目的。刘东生: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刊登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2000年第7期)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苹果园水肥耦合试验研究

2009年4月 灌溉排水学报 Journal of Irrig ation and Drainage 第28卷第2期 文章编号:1672-3317(2009)02-0109-03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苹果园水肥耦合试验研究 周振民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450011) 摘 要:在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选择试验点,开展了苹果园水肥耦合试验,研究内容包括苹果园土壤农化性状测试分析;不同水肥耦合试验组合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同水肥耦合试验组合对苹果树的干周、产量、质量及效益的影响等。试验研究结果证明,实行平衡施肥后,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磷素提高到2~3级;氮素保持5级,钾素保持2级,有机质含量均有提高。提出了在苹果树不同树龄段,最适的水肥耦合量比例。按照该水肥耦合比例,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养分含量,基本达到了各树龄段的优质果园标准,经济效益显著。关 键 词:水肥耦合;优化指标;果树高产;试验研究中图分类号:S158.3 文献标志码:A 1 试验点概况 试验在西北黄土高塬沟壑区的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董志试验场进行。该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董志乡,年平均气温8.5e ,年降水量561.5mm ,其中7~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9.3%。年蒸发量1527mm 。该场苹果园面积5.7hm 2 。塬面条田,黑垆土,土壤有机质为1.09%,全氮为0.093%,全磷为1.87%,土壤容重1.25g /cm 3,试验树品种为长富2,砧木为山定子,株行距3m @4m,树形为小冠疏层形。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将苹果树的需水、需肥量分为幼树期(1~4年生树,选2年生树试验),初果期(5~7年生树,选5年生树试验),盛果期(大于8年生树,选8年生树进行试验)。按干周法计算计划产量,按计划产量设计苹果需肥量,按水量平衡原理设计苹果需水量,采用二因子正交组合进行试验,单株小区,3个水平,重复5次(见表1)。根据苹果树营养临界期和肥料最大效率期、需水关键期及果树根系分布规律,确定施肥灌水时间、方式及部位:氮肥、钾肥分别于萌芽前(4月中旬)、花芽分化前期(5月下旬)在树冠投形边缘至冠径内1/2处(吸收根集中分布区),挖深20~25cm 的环状沟先浇水后撒施;磷肥和有机肥混匀后于9月份挖深50cm 环状沟在20~50cm 土层内分层施入后浇水。 于2000~2002年共进行3年试验。采果期测定干周、产量、优质果率;用YN 型集成式土壤肥料养分测定仪,在7~8月份土壤养分相对稳定期测定土壤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水肥耦合试验组合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根据对黄土高塬沟壑区不同立地条件苹果园的6个土样进行了农化性状测定,按照我国北方土壤养分的丰缺标准判断,该区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低,土壤氮素、磷素含量低,钾素含量高,富含钙、镁、铁、铜、锰,而有效硼含量中等。土壤养分含量:氮为5级,磷为4级,钾为2级。 109 *收稿日期:2008-05-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579020) 作者简介:周振民,男。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水资源优化规划与管理、农业水资源。

(王丽洁)定西市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侵蚀沟道分级分类研究

甘肃省定西市黄土丘陵沟壑区 第Ⅴ副区侵蚀沟道分级及分类研究 王丽洁 [关键词]定西市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侵蚀沟道分级及分类 [摘要]为了从沟道级别上即能反应侵蚀规律,又能进行同级之间类比,我们采用美国A.N.strahler提出的地貌几何定量数学模型分级方法:通过对甘肃省定西市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具有典型性的侵蚀沟道进行分级及分类研究,横向总结出同类型沟道综合治理体系模式,为同类型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研究目的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地形破碎,坡陡沟深、水土流失严重。我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定西市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具有典型性的侵蚀沟道进行分级及分类研究,横向总结出同类型沟道综合治理体系模式,为同类型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研究区概况 甘肃省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主要分布于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庆阳市、临夏州。根据甘肃省2012年水利普查报告,特选择符合条件的定西市安定区10649条沟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从定西市安定区10649 条沟道数据分析得出,沟长在500 m以上,面积在5 km2以内的沟道平均长为770.62 m,沟道平均面积为18.67 hm2,平均沟宽为221.5 m,平均沟道纵比为21.36%,平均高差为155.98 m。 表1 甘肃省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普查安定区沟道特征表 沟道面积(hm2) 沟道长度 (m) 沟道纵比 (%) 沟道宽 (m) 高差 (m) 平均值18.67 770.62 21.36 221.50 155.98 样本标准差15.44 292.24 6.17 100.17 44.43 根据普查报告结果,对安定区10649条沟道特征值按照统计学原理,求其平均值和样本标准差。 根据计算得到沟道平均值及样本标准差,按照超过平均值一个标准差为一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