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书、开题报告、答辩申请表、中期检查表、答辩记录表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题目农民文化人,文化的农民——赵树理

院系名称文理学院学号2009301010134班级0901班

下达

日期

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学生李蒙导师翁菊芳

起止

日期

文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十七年文学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纵观整个十七年文学,有一个奇异的存在,他就是立志做“文摊”作家的赵树理!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农民的语言、农民的思想,写农民生活的作家。他的作品反应农村实际生活,用农民式的幽默语言,和传统评书式的叙事风格,代表着“中国创作、中国风格”,广泛的被人民群众传阅,深得人民的喜爱。

主要参考文献[1]赵树理.赵树理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

[2]刘卫国.跟不上方向的作家—论赵树理的当代境遇[J].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五期,第47卷

[3]杨丽.从“三仙姑”形象透视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创作偏失[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9月,第25卷(第三期)

[4]刘清生.赵树理“问题小说”的深度解读[J].铜凌学院学报,2006,第四期

[5]魏红梅.对赵树理问题小说与当代反腐小说中“清官情节”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7,第四期

论文进度安排序号工作任务起止日期序号工作任务起止日期

1 选定论文方向2012.9 6 修改论文大纲以及题目2013.3

2 提交论文选题2012.11 7 提交初稿2013.4.15

3 阅读相关文献作品2012.1 8 论文定稿2013.4.26

4 确定论文题目2012.2 9 论文排版装订2013.5.12

5 提交论文大纲2012.3 10 答辩2013.5.18

任务接受人(签字)

年月日任务下达人(签字)

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二、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李蒙

所在

院系

文理学院中文

所在

班级

汉本0901

指导

教师

翁菊芳

学生学号2009301010134

专业

方向

汉语言文学

开题

时间

导师

职称

论文

题目

农民文化人,文化的农民——赵树理

文献综述:

“十七年”的中国文坛,原解放区作家占有着主导地位,他们大多数人熟悉的是农村生活,在他们思想深处文艺为人民服务被理解成为农民服务,他们多年来追求的文艺大众化,更确切地说是文艺的农民化。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个无法分析透彻的历史难题。十七年文学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赵树理小说作品与政治也有千丝万缕的纠葛。“人是活宝”。中国是人口大国。他描写的主体都是承受了封建蚕食受到封建荼害的乡村农民。他所写的都是农民的现状,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在国家政策国家各个条令实行时农村发生的事件。赵树理叙写出的农村生活带有北方农村特别是山西偏远地区的风味与气息,是中国农村社会一个具有概括力和浓缩性的样本。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并未如鲁迅一般站在高处俯瞰人民,而是从平视的角度并且自觉地将农民的命运与自己的创作紧密的相连,并且在小说中始终关注农民的现实生存状况;另一方面,他通过写作引导新政权与政治力量为人民服务,努力改善农民的境遇。赵树理开创的使小说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和斗争的写作方式,为出现的问题敲响了警钟、这种为现实问题出答案的问题小说创作方向差不多成为后来“十七年”的中国文坛写农村小说的模式。

赵树理在中国1940—1960年代的文坛上几度沉浮,最终以悲剧告终。他的问题小说在写实的同时,也对一些敏感的问题一笔带过,一些政治问题反应不够尖锐。赵树理在小说中反复叙述“农民中国”的渴望和焦虑,他无法将自己超越于农民之上,其执著与局限同在,热情与困境同在,审美价值与历史遗憾亦同在。

在80年代,对赵树理的评价,由“文学的方向”遁入“不折不扣的功利主义”、政治的“吹鼓手”“传声筒”的泥沼,使他成为十七年文学缺乏艺术水准的代表。反对赵树理作品的非议主要集中在一下几点:一是问题反映的不够深刻,作品中没有刻骨铭心的人性的反思,也没有激烈的斗争,问题过于容易解决;二是“问题小说”服从政治的倾向。那么他的作品是否真的如反对声音所言呢?

本文拟对赵树理问题小说题材来源作深入的透析,也试图在作家创作与时代现状互为交织中,重新解读赵树理问题小说创作的价值及其创作的偏失,浅析赵树理的农民文学。

开题报告(正文):

一,选题背景

历代以来的作家们都带有一股“铮铮傲骨”与“清高”,不自觉的会表现出对基层社会,不符合流行观点的作品不屑与傲慢。直至今日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也让人世人饱含着敬意,更受到人民的尊敬。但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有这样一个奇异的存在,他来自农村来自基层,获得一定地位却一直投身农村与基层。五谷杂粮,他勤耕种,不是附庸陶渊明的超脱,他就是实在的填饱肚子。或许白天在田埂里,挽起裤脚,任泥巴裹满小腿,深弯着腰忙播种,夜晚则燃着一盏小油灯,伏在桌上写作。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个无法分析透彻的历史难题。十七年文学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赵树理小说作品与政治也有千丝万缕的纠葛。“人是活宝”。中国是人口大国。他描写的主体都是承受了封建蚕食受到封建荼害的乡村农民。他所写的都是农民的现状,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在国家政策国家各个条令实行时农村发生的事件。赵树理叙写出的农村生活带有北方农村特别是山西偏远地区的风味与气息,是中国农村社会一个具有概括力和浓缩性的样本。

二,研究目标与任务

纵观整个十七年文学,对于这位立志做“文摊”作家的赵树理是获得前后评价反差最大的一位。20世纪40年代一个家喻户晓得“明星作家”,到文革时期沦落为执行“文艺黑线”的“牛鬼蛇神”,这个中缘由引人深思。在80年代,对赵树理的评价,由“文学的方向”遁入“不折不扣的功利主义”、政治的“吹鼓手”“传声筒”的泥沼,使他成为十七年文学缺乏艺术水准的代表。反对赵树理作品的非议主要集中在一下几点:一是问题反映的不够深刻,作品中没有刻骨铭心的人性的反思,也没有激烈的斗争,问题过于容易解决;二是“问题小说”服从政治的倾向。那么他的作品是否真的如反对声音所言呢?

本文拟对赵树理问题小说题材来源作深入的透析,也试图在作家创作与时代现状互为交织中,重新解读赵树理问题小说创作的价值及其创作的偏失,浅析赵树理的农民文学。

三,拟定方案路线

1,阅读赵树理相关的作品,长短篇小说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锻炼锻炼》、《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复集》、《集外文论》、等等,了解赵树理的创作背景,赵树理的创作方向,赵树理的创作风格,赵树理作品语言特色,赵树理作品的意义等等相关方面,打好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

2,查阅关于赵树理创作的相关研究资料,从前辈学者的角度去看待评析评价赵树理文学创作,从而扩宽自己写作的思路,开阔眼界。

3,整理相关赵树理研究资料,思考自己选定的题目方向,从赵树理作品出发,发散思维,构思自己论文的写作提纲。

4,写提纲与导师交流,提出阅读资料以及作品中思考后仍然不解之处,在导师指导下修改提纲并通过后着手论文写作。

5,创作论文,提交导师,多次修改后,定稿,排版,整理论文相关表格以及报告。

四,提纲

(一)历年来各界对赵树理小说的评价。

40年代毛主席的推崇,郭沫若等社会各界的褒奖,80年代知识分子的不屑与批评,其为政治的“传声筒”,“吹鼓手”等等。

西方文学界对赵树理文学的评价。

但是却受到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

(二)赵树理的作品的来源。(着重点,从中体现题目:农民文化,文化农民)问题小说的群众基础: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写作的目的不外乎两种,一是为了自己看,那叫日记,私人信件;二是为了给人看,那叫作品,具有传阅性。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是活宝”。为何他的小说题材与众不同选择的是农民群众?

历代以来,农民大众才是社会的大多数,但却从未作为作家笔下的主体,而现在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为何作为社会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群众不能成为作品的主体呢?

赵树理就是把大众的生活,芸芸众生的日常,写的有趣。他的作品阅读性广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赵树理作品来源农民,使其作品所反映的问题具有写实性,使作品阅读具有大众性。

问题小说描绘的是一个场景,不是以人物为中心描写它发生的事件,是以事件的发展来描述,无男女主角,讲述的是故事。农民大众的日常故事,所以问题小说具有写实性。

1,通过具体的作品,通过作品细节,来体现其问题小说所反映的问题是对当

时特定的时代写照。

2,这样开创性的农民话题,在文学界的意义。

(四)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个无法分析透彻的历史难题。赵树理问题小说所反对声音的所在。(个人认为问题小说的不足之处)

赵树理小说作品与政治也有千丝万缕的纠葛。他所写的都是与农民的现状,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在国家政策国家各个条令实行时事件。但是在描述写实的同时,也对一些敏感的问题一笔带过,一些政治问题反应不够尖锐。

(五)总结

肯定赵树理问题小说对农民文学的开创性积极意义,陈诉发现的不足之处,例如某一些政治问题反应不够深刻,一笔带过。

赵树理是农民文化人,是文化的农民。

五,实施计划

1,2012年9月至10月选定论文内容大致的方向。

2,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阅读相关文献资料。

3,2013年2月,联系导师,确定论文写作方向,确定论文题目。

4,2013年2月至2013年3月,与导师沟通自己阅读时的想法,多多交流

5,2013年3月开学后,提交论文大纲,并在导师修改给出意见后,认真思考。

6,2013年3月至4月上旬写作论文。

7,2013年4月中旬以及下旬提交论文初稿,并与导师积极交流,改正修订论文,努力定稿。

8,2013年5月上旬进行论文排版,填写论文相关表格。

9,2013年5月上旬排版后,积极准备论文答辩

10,2013年5月中旬答辩后,论文装入档案袋。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年月日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

说明1.学生应在开题报告前,通过调研和资料搜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2.开题报告分两部分,文献综述和报告正文。文献综述要6篇以上相关文章阅读量,报告正文(2500字)应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目标与任务、拟定方案路线、撰写提纲及实施计划等。3.开题报告一式三份,一份交院系装入毕业论文档案袋,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学生自存。

三、学士学位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院系名称文理学院学生李蒙指导教师翁菊芳班级名称汉语言文学0901班学号2009301010134 检查日期

论文题目农民的文化人,文化的农民——赵树理

工作

态度

任务

完成

情况

存在

的问

题及

拟采

取的

措施

质量评价?优?良?中?差

建议

结果

?通过?修改后通过?不通过

指导教师意见及建议:

导师(签名):年月日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

四、学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申请表

院系名称文理学院中文系

学生

姓名

李蒙

班级

名称

0901班

评阅人

姓名

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

学生

学号

2009301010134

提交

时间

评阅人

职称

论文题目

论文答辩申请理由

历代以来的作家们都带有一股“铮铮傲骨”与“清高”,不自觉的会表现出对基层社会,不符合流行观点的作品不屑与傲慢。直至今日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也让人世人饱含着敬意,更受到人民的尊敬。但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有这样一个奇异的存在,他来自农村来自基层,获得一定地位却一直投身农村与基层。五谷杂粮,他勤耕种,不是附庸陶渊明的超脱,他就是实在的填饱肚子。或许白天在田埂里,挽起裤脚,任泥巴裹满小腿,深弯着腰忙播种,夜晚则燃着一盏小油灯,伏在桌上写作。

一,历年来各界对赵树理小说的评价。

40年代毛主席的推崇,郭沫若等社会各界的褒奖,80年代知识分子的不屑与批评,其为政治的“传声筒”,“吹鼓手”等等。西方文学界对赵树理文学的评价。但是却受到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

二,赵树理的作品的来源。(着重点,从中体现题目:农民文化,文化农民)问题小说的群众基础: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为何他的小说题材与众不同选择的是农民群众?

三,赵树理作品来源农民,使其作品所反映的问题具有写实性,使作品阅读具有大众性。四,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个无法分析透彻的历史难题。赵树理问题小说所反对声音的所在。

肯定赵树理问题小说对农民文学的开创性积极意义,陈诉发现的不足之处,例如某一些政治问题反应不够深刻,一笔带过。

(评阅人对学生论文(设计)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作出评价,是否同意参加答辩)

评阅人(签名):年月日

见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名或盖章):年月日

五、学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原始记录表

所在院系文理学院学生姓名李蒙导师姓名翁菊芳

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学号2009301010134导师职称

论文题目农民的文化人,文化的农民——赵树理

答辩

过程

中的

主要

问题

以及

答辩

情况

答辩日期年月日答辩地点

答辩委员共计()人,到会()人答辩秘书

答辩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答辩小组委员(签名):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辩小组组长(签名):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