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素质复习资料:第四章文化素养

第四章文化素养

第—节中外科技发展史

—、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古代科技成就

1.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发明于西汉前期。公元105年,蔡伦造蔡侯纸。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指南针前身是“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

◇火药。发明于唐朝中期。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南宋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枪”。

2.古代天文历法

◇《尚书》记载了公元前2137年的—次日食,为人类最早的日食记录。

◇商代甲骨文已经记载了日食、月食,并且出现了原始历法——阴阳历。

◇春秋战国之际。二十八宿体系已经建立。

◇春秋战国时采用的是古四分历,采取周年长度为365又1/4天,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

◇《春秋?文公十四年》中记载公元前613年世界上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石生绘制了人类历史上第—张星象表。

◇在我国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二十四节气经过逐步发展,到战国时已完备。

◇汉武帝时编制第—部完整历书——《太初历》。

◇《汉书,五行志》中有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编制的大民历取—周年长度为365.24231481天,和近代科学测定的数值相差仅50余秒。

◇隋唐时期著名学者僧—行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次对子午线长度的测定,创制了用于天体测量的仪器——黄道游仪。他还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现象,比英国人哈雷提出恒星自行早了—千多年。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制的恒星多达2500颗。1280年他完成《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年,比公历早300年。

3.古代医学卫生成就

◇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后世尊为“脉学之宗”。

◇东汉末年张仲景,后人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其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东汉末年,华佗发明的麻醉药剂“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被人誉为“神医”。◇唐代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明代李时珍编著了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4.古代数学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非常突出。有很多项世界之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了十进位制的国家,距今4000年左右的陕西、山东、上海的出土文物中除表示个位的数字外,已经有10、20、30这样的记号,比古埃及早1000多年。

◇殷商时已经有了四则运算,春秋战国时正整数乘法口诀“九九歌”已形成,从此“九九歌”成为普及数学知识的基础之—,—直延续至今。

◇在计算工具方面,殷商时就发明了“算筹”,算筹是圆形小竹棍,以后有了骨制、铁

制的。以算筹表示数目,有纵、横两种形式,如“2”可表示为“=”或“Ⅱ”。

◇勾股定理相传是在商代由商高发现,比毕达哥拉斯早500多年。

◇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和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最著名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

◇算盘的最早记载是公元190年。明清两代,算盘成为当时工商业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算盘携带方便,运算准确迅速,即便是现在,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国时期,刘徽运用割圆术求圆周率π=3.1416。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又将圆周率进—步精确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

◇唐代僧—行创立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王孝通过求解三次方程的方法;宋元时期得到关于高次方程组的求解法—次同余式解法。这些成果都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

(二)新中国科技成就

1.20世纪50年代

1956年7月,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架喷气式飞机。

1958年6月,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

1958年6月,长春第-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辆国产高级轿车——红旗轿车。

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盆地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大庆油田。

2.20世纪60年代

1960年,中国第-枚近程导弹研制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

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次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力的结晶蛋白质。1966年,中国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1966年10月,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1967年,我国第-颗氢弹爆炸成功。

3.20世纪70年代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颗人造卫星唱着《东方红》飞出地球,进入了太空。

1971年8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课核潜艇下水。

1972年3月3日,我国又发射了第二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1973年,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1975年11月16日,中国第-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4.20世纪80年代

1980年,中国向太平洋发射火箭试验成功。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使用-枚大型火箭将3颗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功地实现了—箭多星的壮举。

1983年,中国第—台亿次电子计算机系统银河计算机研制成功。

1983年10月,中国王永民发明了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计算机汉字输入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1984年12月30日,中国第-支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岛,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年2月20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在南极大陆落成。

1984年,大亚湾核电站开始动工兴建。1994年2月1日和5月1日两台机组分别投入商业运行。这是我国引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建设的第-座大型商业用核电站。

1984--1995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大批寒武纪动物群化石。澄江古生物化石群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好的—个多门类动物化石群: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

1988年10月16日上午5时56分,中国第-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首次对撞成功。10月22日,大型探测器首次得到了宇宙线径迹。至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宣告建成。80年代,我国陆续建设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辐射装置。

1989年,中科院化学所研制丙丙纶级聚丙烯树脂。在化学纤维5个品种涤纶、锦纶、丙纶、腈纶和维纶中,丙纶是中国自行研究开发成功的。

5.20世纪90年代

1993年10月,“曙光—号”大型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94年。长江三峡实现大江截流,三峡工程开工建设。

1999年6月,我国首次赴北极考察。

6.21世纪初

2000年11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第—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类人型机器人,在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类人型机器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率先在中国取得突破。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率先绘制完成。

2005年。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全线铺通,于2006年7月1日开通运营。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

2009年,中国第—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在南极大陆内陆正式建成。

2009年。中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带羽毛恐龙。该化石距今约1,6亿年。

2010年11月14日,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在美国公布,中国“天河—号”超级计算机以每秒2570万亿次的实测运算速度,成为世界运算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这也是中国第—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page]二、世界科技史

(—)文艺复兴时期

1.天文

1543年,波兰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确立日心说,成为近代天文学的起点。

1609--1610年,意大利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测天象,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1609--1619年,德国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

1705年,英国哈雷发表《彗星天文学论说》,其首先测定彗星轨道,并预言周期为76年,1759年得到证实,称为哈雷彗星。

2.物理

1590年,意大利伽利略做自由落体定律实验。1653年,法国帕斯卡发现帕斯卡定律。

1654年,德国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以此证明大气压的存在。1666年,英国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3.生物

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著《人体结构》,确立近代解剖学。1628年,英国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1665年,英国胡克首次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提出了细胞概念。

1675—1683年,荷兰列文虎克用显微镜首次发现动物细胞、精子和细菌。

4.数学1614年,英国纳皮尔发明对数,制定对数表。

1637年,法国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

1654年,法国帕斯卡和费尔马创立概率论。

1665--1676年,牛顿和莱布尼茨分别创立微积分。

(二)第—次科技革命

1.天文

1781年。英国赫歇尔发现天王星。

1796年,法国拉普拉斯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1846年,德国加勒发现海王星。

2.物理、化学

1705年,英国纽科门制成第-架能实用的蒸汽机。

1746年,英国罗巴克建立世界第-座铅室法制硫酸的工厂。1752年,美国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揭示雷电本质。

1756年,俄国罗蒙诺索夫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1765年,英国哈格里沃斯发明珍妮纺织机。

1765—1787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并用作纺纱机的动力。

1777年,法国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定律。

1800年,意大利伏特发明伏特电堆。英国赫歇尔发现红外线。

1802年,法国费歇尔列出第-个酸碱当量表。

1820年,丹麦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1822年,法国安培发现安培定律。

1826年,德国欧姆发现欧姆定律。

1827年,英国布朗观察到分子的布朗运动。

1831年,英国法拉第、美国亨利各自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2年,法国皮克西兄弟发明世界第-台磁电式发电机。

1834年,英国法拉第提出电解定律。

1840年,英国焦耳发现电热定律,开始精确测定热功当量,实验确立能量守恒定律。德国迈尔第-个发表能量守恒定律。

1841年,德国本生发明锌碳电池。

1842年,奥地利多普勒发现多普勒效应。

1848年,英国开尔文建立绝对温标。

1865年,英国麦克斯韦推断电磁波的存在,断定光是-种电磁波。

3.生物

1759年,德国沃尔弗创立胚胎发育的后成说。

1828年,德国维勒最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

1829年,法国盖,吕萨克首次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

1835--1839年,德国摩尔记载了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1838--1839年,德国施旺、施莱登提出细胞学说。

1859年,英国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奠定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

1864年,德国萨克斯发现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1863年,俄国谢切诺夫列出-切意识活动都是神经的反射活动。

1865年,奥地利孟德尔提出遗传学两大基本定律。

(三)第二次科技革命

1.航空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冲向天空,这是人类航空史上首次自主操纵飞行。

1924年4—9月,美国DWC飞机编队完成人类首次环球飞行。

2.物理、化学、信息技术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自激发电机,标志着电力时代的到来。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有线电话。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1880年,美国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论,导致了20世纪物理学的-场革命。

1901年,发现了X射线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成为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04年,世界上第-只电子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电子时代。

1905年6月,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篇论文,阐述了狭义相对论,带来了物理学的巨大变革。

1925年,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和其他科学家-起创立了著名的矩阵力学理论,即量子力学

第-定律。1931年,世界上第-条微波通信线路在英国多佛和法国加莱之间建起。

1932年,德国科学家诺尔和鲁斯卡制成世界上第-台电子显微镜。

1935年,第-个实用雷达装置发明成功。

1936年,年仅24岁的图灵发表了奠定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基础的论文;图灵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3.生物

1868年,瑞士米歇尔发现核酸。

1879--1910年,法国法布尔出版《昆虫记》。1881年。法国巴斯德开创免疫学。

1882年,德国科赫发现结核杆菌。

1887年,德国费歇尔研制出人工合成葡萄糖。

1928年,青霉素问世。开创医学新纪元。

4.其他

1900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出版,掀起心理学的革命。

1915年,魏格纳写成《海陆的起源》-书,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1932年,世界上第-条高速公路在德国出现。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1.天文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颗人造地球卫星,人类进入太空时代。

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世界上第-颗试验性气象卫星。

2005年1月15日,欧洲航天局“惠更斯”号成功登陆土卫六——被认为具备生命条件的泰坦星。创造了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

2005年7月29日,美国天文学家宣布发现了太阳系内第十大行星(2003UB313)。这颗行星位于阿拉伯带,体积比冥王星大27%。其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冥王星的3倍。在2006年8月第26届国际天文学大会上,它同冥王星-样被划入矮行星的行列。2007年这颗星的中文名称被命名为霓神星。

2.物理、化学、信息技术

1942年,在意大利科学家费米领导下设计和建造的第-座核反应堆在美国成功运行,这标志着原子能时代的开始。

1945年,世界上第-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爆炸。

1946年2月15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建造了世界上第-台电子计算机,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

1947年,第-个半导体电子增幅器——晶体管问世,成为人类微电子革命的先声。

194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家弗兰克,利比首次用反射性同位素碳14.准确测定了曾经有过生命的有机体的年代,碳14测年法广泛应用于考古学、古生物学、海洋学和地球科学。

1952年,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成功试爆了世界上第-颗氢弹。

1954年,美国设计制造的世界上第-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进行处女航,宣告了核潜艇时代的到来。

1954年,苏联建成并正式启用世界上第-座核电站,这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开始。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首次提出夸克模型,并预言这种非凡的粒子不仅存在,而且正是这种粒子构成了其他-切粒子。

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个采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计算机。美国贝尔公司推出电视电话。

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

1971年,世界上第-个通用微处理器问世,被称为第-代微处理器,第-台微型电子计算机诞生。

1972年,CT扫描仪在英国问世,这是继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在医学诊断领域的又-次重大突破。

1973年,世界上第-个光纤通信实验系统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建成,为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基石。

1984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世界上第-台多媒体电脑。

1991年,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环球网(万维网)正式露面,从此以后。因特网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3.生物

1943年,荷兰医生科尔夫制成了第-个人工肾脏,首次以机器代替人体的重要器官。

1953年,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生命遗传的基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967年,南非开普敦成功进行了第-例心脏移植手术。

1978年7月25日,-位名叫路易斯?布朗的婴儿在英国呱呱坠地,成为第-个试管婴儿。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标志着人体“生命之书”掀开第-页。

1993年,在与世隔绝的“生物圈2号”中生活了两年之久的8位科学家,平安地走出这-人造小世界,标志着美国“生物圈2号”计划首次试验结束。

1997年2月24日,克隆羊多利问世。

2003年4月15日,中、美、日、英、法、德六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

第二节科学常识

20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基因理论和系统理论创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革命,从而使自然科学的认识领域突破了宏观世界,迅速向宇观、微观和中观世界进军。

一、现代宇宙学

现代宇宙学是在天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宇宙的本质、结构、空间分布以及演化规律。

(-)现代宇宙学的理论基础

广义相对论是现代宇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建立了空间、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论,从而为现代宇宙学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时间本质上是物质客体的广延性和持续性,它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这-思想由于其革命性和数学形式上的深奥,在-段时间里不为科学界所接受。但由于得到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今天广义相对论已被公认为研究大尺度时空的理论基础。这些实验主要包括:(1)水星近日点的进动;(2)光谱引力红移;(3)光线在引力场中偏转。自此,广义相对论被科学家称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

(二)宇宙研究的观察手段

1.多普勒效应与谱线红移

多普勒效应是物理学测定物体运动速度的有力手段。它描述了这样-种现象,即面向观察者运动的光源谱线(与静止光源相比)将向高频(即光谱蓝端)移动,而背向观察者运动的光源谱线将向低频(即红端)移动,波长的相对移动量与相对运动速度成正比。

1929年,美国科学家哈勃在仔细研究了-批星系的光谱之后发现,除个别例外,绝大多数星系的光谱都表现出红移,而且红移量大致同星系的距离成正比。如果将红移解释为多普勒效应,那就意味着所有星系都在离地球而去,其退行速度和与地球的距离成正比。这-重要发现证实了宇宙是不断膨胀的,它不仅说明宇宙的无限性,也说明物质运动的绝对性,还说明宇宙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爱因斯坦本人根据这-发现。自动放弃了“静态宇宙结构模型”。

2.电磁波的应用

电磁波可以传递宇宙的各种信息。通过电磁波传递宇宙的各种信息,天文学家们可以对宇宙的结构、起源和演化进行研究。比如,利用光学望远镜可以接收到可见光传来的天体信息;利用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天体传来的射电波;利用装置着探测天体的红外线、紫外线、X 射线和Y射线等各种仪器的卫星、高能天文台,接收全部电磁波传来的信息,研究不同类型的天体状况,

分析宇宙的结构和它们的演化过程。

(三)宇宙演化的大爆炸模型

在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等提出了大爆炸宇宙模型。这-模型认为,宇宙起源于160亿年前温度和密度极高的“原始火球”的-次大爆炸,大爆炸的时刻就是今天所观察到的宇宙的开端:当时的温度高达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极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由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些基本粒子形态物质混合而成的“宇宙汤”;大爆炸后,四种基本力,即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逐-地分化出来;后来,物质形态依次演化为原子、气态物质、各种恒星体系,最后发展成今天的宇宙。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又称3K背景辐射,是-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其对应到的温度为3K。该发现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个有力的证据。

二、现代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电力的发现和原子结构的研究表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物理学是以原子核的

物质结构、性质及其内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是20世纪20年代建立起来的。

1.对核子的研究

1919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用a粒子做炮弹轰击原子核时,首次发现了质子。由于核内所含质子的总质量与原子量差别很大。这又促使人们去探索组成原子核的其他基本粒子。1932年,英国的查德威克又在实验中发现了构成原子核的另-种基本粒子,即中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2.核裂变与核能应用

原子和中子的发现是物质结构学说的进步,也为进-步揭开微观领域的奥秘提供了新的武器——质子和中子炮弹。1938年,德国的哈恩在用慢中子轰击铀核时,首次发现了原子核的裂变现象。并放出新的中子。此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又提出了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观点,即用铀核裂变时放出的新中子再去轰击其他铀核使之发生连锁反应,裂变时由于质量亏损会放出巨大能量的观点。这就是原子弹和原子能反应堆的基本原理。1942年,费米制成世界上第-个原子能反应堆后,原子能便从实验转向应用。

(二)粒子物理学

粒子物理学是研究最微观层次的物质(即基本粒子)的存在形式、性质、转化和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也称高能物理学。

1.三类基本粒子

迄今,人们已认识到构成物质的最小组分:12种轻子——只参加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的费米子,36种夸克——感受强作用力的带电粒子,12种媒介子——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共计60种。

2.三种作用力

作用在物质上的所有的力可归结为三种:

引力——由引力子传递的最弱的力,但在宇宙大距离、大质量尺度上却是强有力的-种力;

强力——由胶子携带仅在原子核内夸克之间起作用的短程力,即将夸克胶结在-起的色力,使原子核保持为-个整体:

统-的电弱力——以电磁力和弱力两种表现形式出现的同-基本力,经受了实验检验的电弱统-理论描述的-种力。

(三)热力学三定律

热是最普遍的能量传递形式。气体温度是大量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固体的热传导是物质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机械振动时的能量传递,热辐射是物体内部带电粒子热运动时引起的电磁辐射。所以,热、电磁、光等现象和机械运动都是能量的不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并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①热力学第-定律

热力学系统如不吸收外部热量却对外做功,须消耗内能:不可能造出既不需外界能量又不消耗系统内能的永动机。

②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机不可能把从高温热源中吸收的热量全部转化为有用功,总要把-部分传给低温热源。根据这个定律,任何热机的效率都不可能达到100%。

③热力学第三定律

在科学家研究固体、液体、分子和原子的自由能的基础上,能斯特提出,在温度达到绝对零度(-273摄氏度)时,物质系统(分子或原子)无规则的热运动将停止。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但是可以无限趋近。

(四)电磁理论

1864年,麦克斯韦用-组偏微分方程概括了电场、磁场本身,以及电转化为磁、磁转化为电等全部电磁现象所满足的数学关系,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预言光是-种电磁波。1888年,赫兹发现了电磁波。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成为描述电磁运动的基本理论,被称为自然科学的第三次理论大综合。电磁波的预言和发现,为无线电通讯开辟了道路。

(五)相对论

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创立的物理学理论,描述物体的高速运动和相关的时空性质。相对论引发了现代物理学革命,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时空观。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基因理论和系统理论被称为现代科学四大基础理论。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等效原理:引力与惯性力等效;二,广义协变原理:即广义相对性原理。指所有的物理定律在任何参考系中都取相同的形式。

(六)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结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物理科学。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

论,对半导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低温超导物理、量子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量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了从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的重大飞跃。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说。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证明了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

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和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第-个数学描述——矩阵力学。1926年,奥地利科学家提出了描述物质波连续时空演化的偏微分方程——薛定谔方程,给出了量子论的另-个数学描述——波动力学。后来,物理学家将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统-起来,统称量子力学。

三、生命科学

(一)生命的物质基础

1.细胞

细胞是-切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植物和动物的发育过程就是新细胞形成的过程。细胞内部有细胞核,外部是细胞质和最外层的细胞膜。细胞质主要由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构成,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2.蛋白质

蛋白质是-类极为复杂的含氮化合物,它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材料,占生物体干物质重的50%。所有的蛋白质都含有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它具有生物功能的多样复杂性,因而是重要的生命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3.核酸

核酸同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有着密切的关系。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每个核苷酸分子由戊糖、磷酸和含氮碱基组成。组成核苷酸的戊糖有两种:核糖和脱氧核糖。组成核酸的含氮碱基有尿嘧啶(U)、胸腺嘧啶(T)、胞嘧啶(C)、腺嘌呤(A)、鸟嘌呤(G)。由核糖和A、G、C、U四种碱基及磷酸组成的核酸称为核糖核酸(RNA);由脱氧核糖与A、G、C、T四种碱基和磷酸组成的核酸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

在DNA分子结构中,碱基的配对规律为:A与T配对,G与C配对,反之亦然。

4.新陈代谢

只要生命存在,生物体就要和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这就是新陈代谢。这个过程包括从外部摄取养料,转换成自身的物质,并储存能量,同时也要将自身的-些物质分解,向外排出物质和释放能量。如绿色植物借光合作用以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非绿色植物可分解现成的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二)基因的概念

基因是DNA中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基因在DNA分子中是以特定顺序排列的、含有几百到几千个核苷酸的特定区段,是传递指挥DNA复制命令和控制性状遗传指令的作用因子。也称遗传因子。

(三)生命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最为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能够通过繁殖将本物种的性状特征传递下去,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子代,即遗传现象。遗传过程实质上是遗传物质传递的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是依靠DNA的复制过程进行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而将DNA携带的遗传信息传递到细胞质中去的物质就是RNA。RNA是传达DNA信息的信使。DNA 传递遗传信息遵守“中心法则”,即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

变异和遗传-样,也是生物运动的普遍规律。变异是指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变异可分为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不遗传的变异是仅由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变化,如动植物因营养不足而发育不良,因环境污染而器官畸变等,-般是定向的。在生物进化上,只有遗传的变异才是自然选择的材料。遗传的变异通过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变化,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般是不定向的。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标是测定和绘制人体的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和X、Y性染色体)上30多亿个碱基对的全序列。

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绘制出覆盖面达97%的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1年2月12日,六国科学家共同宣布,经过初步测定和分析,人类基因组共有32亿个碱基对,组成大约3万-3.5万个蛋白编码基因,远小于原先10万个基因的估计。2003年4月14日,中、美、英、日、法、德六国政府首脑联名发表声明。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提前绘成。

四、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的概念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科学,是以人类与其生存环境构成的“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应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土壤学、气象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与其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调适,研究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及其评价、预测、控制、改善和保护的科学。

(二)环境科学发展的现状

1.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1)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日益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这些环境问题主要有人口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

(2)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飞速发展引起的。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给人类直至后代带来灾害,这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

(3)目前的环境科学已由过去单纯的从环境问题出发的研究发展到从环境整体出发,进行跨学科合作的整体性研究;研究方法上也开始运用系统方法,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以整体观念剖析环境问题,更加注意对生命维持系统的研究,扩大生态学原理的应用范围:已注意开展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国际性研究,发展高效益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2.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门学科,又称为环境生物学。按其研究的对象。生态学又可以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目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正转向以人“类社会为主体,重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因而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1)生态系统。在地球表面的-定空间中,生物群体与无机环境通过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联结成-个整体。生态系统,按其环境特征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2)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论森林、草原还是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分所组成。每-个成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3)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以生态学方法来定义环境保护论之外的人类安全行为,并用于评定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安全有着极为密切的四种发展关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同的人群之间;人与其他物种的数量之间:人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生态安全将取决于保持这四种关系中任何-种的微妙平衡。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包括遗传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1987年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虽然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的,但是。它实际上涵盖了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三个层次的内容。第-,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第二,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第三,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和社会进步相适应。

2.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联合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次国际会议。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又称《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有150多个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次拯救地球的历史性盛会,是国际社会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认识史上的-次大飞跃,第-次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联系的高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确定了面向21世纪国际环境和发展合作的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由概念、理论推向行动。在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广泛参与下,经中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于1993年4月完成了《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稿,此项工作完成后,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个编制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

第三节中国文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在这-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大量运用了赋、比、兴表现手法,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个部分。历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春秋》是我国第-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

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诸子散文是指春秋到战国这-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代表作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

《论语》与《墨子》

《论语》、《墨子》的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论语》是孔门后学主要记录孔子言谈行事的-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儒家的-部重要经典,今存20篇。

《墨子》是墨子后学整理先师的言论、笔记而成,原书71篇,今存53篇。

《孟子》与《庄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合著,全书7篇,每篇分上下编。

《庄子》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的著作。原书52篇。今存33篇。

《荀子》与《韩非子》

《荀子》和《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荀子》是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荀况及其门徒所作的论文集,今存32篇,大部分为荀自著,少部分出于他的门徒。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其中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条理分明,深刻明切,词风犀利,风格峻峭。

3.屈原和楚辞

屈原(约前340~前277),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生活在战国中后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他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江,以殉自己的理想。其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招魂》《九歌》《怀沙》《哀郢》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离骚》。

楚辞是在战国后期,产生于我国南部楚国地方的-种新诗体。他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屈原。“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开创的-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漫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屈原开创的楚辞,文采华美,感情丰富,同《诗经》-起构成了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奏汉文学

秦汉文学是指秦统-中国(前221年)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的文学。

秦王朝灭六国而-统天下。为巩固其专制地位,焚书坑儒,结束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在文学史上可传的东西很少,大致只有《吕氏春秋》和《谏逐客书》。

《吕氏春秋》为秦丞相吕不韦门客集体所著,以儒学为中心兼收先秦各家学说,内容以政治为主,涉及广泛,故-向被列为杂家。《谏逐客书》是秦丞相李斯为劝阻始皇驱逐非秦国人所作,文辞华丽,气势奔放,说理透彻,是传诵的名作。

汉代是中国的封建盛世。汉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治国,思想活跃,文化呈多元综合形态,文学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从文体上看,汉代文学主要有赋、散文和诗歌。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分骚赋、大赋和小赋。汉代散文主要有论说散文和史传散文。前者是由先秦诸子发展来的。以汉初最发达,后者主要是在先秦历史散文基础上发展来的,出现了《史记》、《汉书》这样的巨著,尤其是《史记》,开创了史传文学的先河。

1.《史记》与《汉书》

《史记》是我国第-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前145-前90),今陕西韩城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创造,其记事时间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总结了我国古代3000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历史,被称为我国第-部“正史”,在史学、文学、哲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是我国第-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书,作者班固(32—92),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汉书》记载两汉230年间的历史,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起,至王莽皇帝四年(公元23年)止,全书共100篇,分120卷。

2.诗歌

汉诗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诗,乐府民歌成就较高,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叙事为主,多用比兴铺陈,善于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朴素自然,对当时和后世诗歌创作均有深远影响,文人诗以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它是在民间五言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东汉才有完整的作品,《古诗十九首》是其成熟的标志。

汉代习惯把采自民间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病妇行》、《东门行》、《陌上桑》、《上邪》、《长歌行》、《孔雀东南飞》等篇目直至今日仍魅力无穷。其中《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在结构和叙事的完整性上都达到了汉乐府的最高水平。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显著的文学样式。

隋唐五代时期,特别是唐代诗歌达到了古典诗歌的高峰。《全唐诗》收录作者2300多人,诗近5万首,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唐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同我国相连的-些亚洲国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建安诗歌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从公元196年至220年。建安诗歌是指以这-时期为中心的汉末魏初的诗歌,建安诗人主要是曹操、曹植、曹丕父子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文士。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出简练刚健的特点,文风慷慨悲凉,被誉为“建安风骨”。建安诗人成就突出的是曹操、曹植。建安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大量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为五言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开始了五言古诗蓬勃发展的时代。

2.陶渊明与田园诗

陶渊明(365--427),是东晋时期,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他40岁时出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天。就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参加农业劳动,接触劳动人民,他的作品大都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他开创的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座里程碑。

3.山水诗、永明体与官体诗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东晋诗人谢灵运(385—433)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人。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代诗风。

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永明体,,是这-时期形成的新诗体,其特点是讲究声律、对偶,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它的出现不仅使我国诗歌在古体以外开出近体-大宗,并且对此后的辞赋、骄文及词曲等文学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谢朓(464—499)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

“宫体诗,,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有特定的语言风格,词采浓艳、描写细腻、注重对偶、音律协和,在格律化方面比永明体有进-步的发展。代表人物除萧衍、萧纲、萧绎父子外,还有徐搞、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及陈后主等。

4.南北朝民歌

现存南朝民歌大都是情歌,其内容基本健康,多反映了青年男女之间坚贞爱情。南朝民歌的主要特点是:形式短小,大多数五言四句;大量运用双关语,多用双关隐语;语言清新自然;采用对歌形式。北朝民歌包括了-些少数民族的创作,反映社会生活广泛,同南朝民歌迥异其趣,主要特点是:语言质朴无华,粗狂率直,不用隐语;风格刚健豪放;五言四句,七言四句以及七言古体与杂言都用。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5.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志人”是记录人物的逸闻琐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便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是-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对古代散文、小说、戏曲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志怪”是记录怪异,诸如绝域殊方的山川物产、神仙方术、鬼怪妖魔、佛法灵异等。留存至今的志怪小说有30多种,其中干宝的《搜神记》最为著名。《搜神记》内容丰富。

6.唐诗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颗璀璨明珠。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成为诗人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许多伟大的作品,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形式基本有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诗以五言和绝句居多,抒写情志境界开阔,刚健清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联,尤精炼概括,格调高朗,为千古名句。王勃另有《滕王阁序》等名作。

(2)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继承和发扬了陶渊明、谢灵运开创的田园诗,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诗人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

(3)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是其代表作。

(4)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701-762),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诗仙”。李白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5)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今河南巩县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现实主义是杜甫创作方法上的最大特色,沉郁顿挫是杜诗的基本风格。

杜甫-生写诗-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对后世影响深远。

(6)自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772—846),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今陕西渭南,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与元稹共同发起了-场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运动”。“新乐府”-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新乐府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17)中晚唐著名诗人

孟郊(751—814),今浙江德清人,诗以短篇五言古诗最多,今存其诗500多首,《游子吟》是其代表作。

李贺(790--816),今河南宜阳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他作诗态度认真严肃,呕心沥血。刻意创新,形成了想象奇特、思维奇谲、辞采奇丽的独特风格。但由于过分标新立异,有的作品晦涩险怪,现存李贺诗200余首,《老夫采玉歌》等是其代表作。

刘禹锡(772—842),今浙江嘉兴人。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关心现实社会,其诗反映了中唐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倾向鲜明,他的咏史怀古之作最为人称道。其诗现存800余首,代表作有《西塞山怀古》、《姑闻秋风》、《秋词二首》等。

杜牧(803-约852),今陕西西安人,晚唐的诗人代表。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词采清丽,风调俊朗,对后世影响很大。

李商隐(813—858),今河南沁阳人,唐代后期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现存李商隐诗600多首。“无题诗”是李商隐的创造,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绮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8)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的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运动的口号是“文以载道”,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使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

(9)唐传奇

小说到唐代产生了新的体式,即唐传奇。唐传奇开辟了古代小说作为-种文体独立发展的道路,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唐传奇题材丰富广泛,主要有爱情、豪侠、神怪、历史四类。唐传奇的主题、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追求爱情自由、否定荣华富贵等思想成为后世小说、戏曲的传统主题。唐传奇虚构故事、叙述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的种种技巧,都为后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

(四)宋元明清文学1.宋代文学宋太宗赵光义结束了晚唐五代以来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全国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封建文化全面高涨。在经济发展、生活稳定的情况下,文人士大夫-般都过着豪华奢侈的享乐生活,秦楼楚馆遍地,征歌逐酒兴盛,促进了宋词的发展。手工业、商贸活跃,适应市民阶层文化和娱乐的各种民间说唱歌舞伎艺迅速兴起,戏剧由此形成、白话小说也由此诞生。

(1)宋词

宋词在整个宋代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情,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代文学之盛。在词史上,宋词占有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后代词人很少能超出宋词的范围。北宋初、中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北宋后期的词,最大的特色是词的诗化。主要词人有苏轼、秦观、周邦彦、李煜、贺铸等。

南宋前期的词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词人有李清照、张孝祥、辛弃疾等。

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今四川眉山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华,其文学成就,无论诗、词、散文等,在北宋作家中都是首屈-指的,而且体现着他独有的个性风貌。

苏轼文学创作以诗歌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今存他的诗歌2700多首。他打破词和诗的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词派。

秦观(1049—1100),今属江苏人,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然而缘情婉转,语多凄黯。秦观的代表作《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

周邦彦(1056~1121),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李煜(937978),江苏徐州人。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在位时间(961—975),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是其代表作。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贺铸(1052—1125),今河南卫辉人,北宋词人。其词内容、风格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严谨。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人。她是诗、词、散文都擅长的女作家,最有成就的是词。李清照的词基本上是沿袭婉约派词的传统,但又有较大的突破,兼得豪放派词之长。她善于抒情,词字真情实感,不雕琢,不堆砌。李清照在两宋词坛上独树-帜,对后世诗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张孝祥(1132—1169),今安徽和县人,南宋著名词人。《全宋词》辑录其词223首,其中尤以表现爱国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成就最为突出。张孝祥词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在词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辛弃疾(1140—1207),今山东济南人,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弃疾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辛弃疾在文学史上第-次把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带入词的歌唱里来。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恩想。艺术上的革新精神,代表着南宋爱国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2)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1125--1210),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诗坛领袖。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在中翻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陆游-生作品丰富。今存诗93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他的名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直被人们广为传诵。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3)“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淘、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768--824)。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宋代苏拭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的《师说》、《原毁》、《讳辩》、《争臣论》、《论佛骨表》等作品,形式活泼,不拘-格,文字惊世骇俗,极具震慑人的气势。

柳宗元(773—819),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柳宗元-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有寄托。

柳宗元《贞符》、《封建论》、《时令论》、《断刑论》、《天说》、《捕蛇者说》等-系列哲学论文,语言辛辣,嬉笑怒骂,笔无藏锋,痛快淋漓。

欧阳修(1007---1072),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欧阳修诗、词、散文均为-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凤。

苏洵(1009--1066),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苏辙(1039—1112),苏拭之弟,人称“小苏”。北宋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著有《栾城集》。

王安石(1021--1086),今抚州东乡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被列宁誉为“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曾巩(1019--1083),今江西人,北宋文学家。曾巩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类的应用文,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

2.元代文学

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元代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上。元代的戏曲形式主要有杂剧、散曲、南戏三种。这三种戏曲形式都涌现了-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明清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

(1)杂剧

杂剧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元杂四大家”。

关汉卿(约1220--1300),今河北安国人,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是他的代表作。郑光祖,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墟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其作品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四人中,关、马、白三人都活跃于元代初年,唯郑光祖较晚,是元杂剧后期的重要作家。

白朴(1226--1306),今山西河曲县人,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马致远(约1251-1321),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长,名气大,有“曲状元”之誉。他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独具匠心,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

(2)散曲

散曲是元代新兴的-种诗体,它既可以像诗、词-样用来抒情写景,又是元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曲词),曲的另-种形式。散曲吸取了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曲,马致远是那个时代具有最高成就的作家。

(3)戏剧

元代创作的剧本,数量颇多。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等,都为文坛揭开了新的-页,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3.明清文学

明代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的辉煌时期,“四大奇书”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都是在明代完成的不朽杰作。在宋元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短篇小说,到明代中后期,也出现了-个鼎盛局面,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成为这方面的代表,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金话》,以及邵景詹的《觅灯因话》是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清代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词等都有值得称道的作品。长篇小说是清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以《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

(1)明清小说

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元明之际的施耐庵和罗贯中,在“三国”“水浒”故事广泛流传以及有关的话本、杂剧长期传播的基础上,写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起自黄巾农民起义、终于西晋统-的近百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成为我国历史小说的楷模,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学活动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是-部英雄传奇小说,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在史实的基础上:结合民间传说、民间通俗文学。再经过作者的加工、敷演而成的。

②《西游记》

《西游记》是-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它既是吴承恩天才的创作,也是吴承恩对历来西游故事的总结。这部小说神幻奇异的外表下,蕴涵着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讽刺与批判,歌颂了人类为争取自由、向往美好境界而勇敢探索的精神。

③“三言”“二拍”

“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三言”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

“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刊于明代崇祯年间,有拟话本78篇。作品多是取材于古往今来的-些新鲜有趣的逸事,敷演成文,以迎合市民的需要,同时也寓有劝惩之意。

④《红楼梦》

《红楼梦》成书于1784年,原名为《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最初的《红楼梦》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只有前八十回。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百二十回《红楼梦》。《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红楼梦》代表了清代小说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⑤《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结,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2)戏曲

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是明代戏剧繁荣的标志。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他所塑造的杜丽娘、柳梦梅成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幸福的典型。

清代的剧坛也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清代的传奇继明代之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涌现了《桃花扇》、《长生殿》等优秀作品。从数量上来说,清代传奇流下来的是最多的。但是,中国古代戏曲的衰落也正是从清代开始的。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

1.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次年9月第二卷起更名为《新青年》)创刊,在中国掀起了-场威武雄壮、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适。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重要思想武器,向中国的封建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战斗。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此文以“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成为中国新文学向旧文学宣战的宣言书。

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上设立《随感录》栏目,于是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个新形式杂文。随感录的作家群有: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胡适等。鲁迅后来成为中国杂文大师。

192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民国-二年级国文教材改用语体文(白话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篇白话小说《狂人_日记》。鲁迅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等。陈独秀(1879m1942),安徽安庆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1918年和李大到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学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

2.新文学社团的崛起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主要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是20世纪20年代成员最多、规模最大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作家关注社会人生问题,因而这些作家被称为“人生派”。这个作家群的主要代表是:叶绍钧(又名叶圣陶)、朱自清、冰心等。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其散文成就很高,鲁迅的二弟。周作人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出任伪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职。新中国成立之后,周作人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长期主编《小说月报》,积极倡导写实主义文学和为人生的血泪文学,并致力于翻译介绍苏联及各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

郑振铎在30年代出版的70万字的巨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是新中国成立前国内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学史专著。同时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也是我国第-本民间文学史。而且迄今尚无可以替代之书。

沈雁冰(1896-1981),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早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沈雁冰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腐蚀》和《虹》等;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铺子》等;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市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1930年,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

朱自清(1898--1948),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

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代表作品《背影》、《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冰心(1900--1999),女,福建福州人,原名为谢婉莹,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的散文被誉为“美文”的代表。其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2)创造社

1921年6月,由留日爱好文艺的中国留学生组建的创造社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人。1928年以后,创造社的大部分骨干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创造社实质上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组织。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代诗风。他创作了《王昭君》、《卓文君》、《屈原》、《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甲申三百年祭》等。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7月,第-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序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素材。

(3)新月社

1923年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胡适、徐志摩、闻-多、梁实秋等,此后新月社中的诗人逐渐聚拢,形成了著名的“新月诗派”。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为“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格,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闻-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诗人、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闻-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梁实秋(1903--1987),祖籍杭州,出生于北京。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翻译家。梁实秋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版4辑。

(4)语丝社

1924年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俞平伯等人,同时创办了《语丝》周刊。语丝社以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著称,并形成了“任意而谈。无所顾虑”,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生著述颇丰。

俞平伯(1900--1990),浙江德清人,红学家、诗人。俞平伯最初以创作新诗为主。1918年,以白话诗《春水》崭露头角。次年,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1921年,俞平伯开始研究《红楼梦》。

(5)南国社

1927年冬成立于上海,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其宗旨是“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代表人物和创始人是田汉。南国社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戏剧,为中国现代戏剧史打开了-个崭新的局面。

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著名戏剧家,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五四以后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田汉写过多部著名话剧,主要剧作有《咖啡店之-夜》、《名优之死》、《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以及京剧《白蛇传》、《谢瑶环》等。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

3.左翼作家联盟

1929年,面对国民党对革命文艺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要求创造社、太阳社成员鲁迅等作家联合起来,成立革命作家的统-组织。经过近半年的筹备,1930年3月2日,中

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翼”)在上海宣告成立。鲁迅、田汉、沈瑞先、郑伯奇等7人组成常务委员会。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工作方针。

“左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组织,以发展无产阶级文学成为革命斗争的-翼为宗旨。

4.鸳鸳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是由清末民初言情小说发展而来,20世纪初叶在上海“十里洋场”形成的-个文学流派。

这-流派的作家、写手所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对蝴蝶-双鸳鸯-样”的才子佳人恋爱小说。铁马金戈的武侠小说,扑朔迷离的侦探小说,揭秘猎奇的社会小说……都是他们的拿手题材。鸳鸯蝴蝶派小说曾是新文化运动前文学界最走俏的通俗读物之-。

5.七月派

“七月派”是抗战爆发后涌现的-个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它因《七月》杂志而得名。胡风是“七月派”的核心人物。“七月派”小说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作品最多的是路翎,他的作品,善于揭示社会的复杂内涵,描写人物心理的多层性。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其著作有诗集《野花与箭》、《为祖国而歌》、《时间开始了》,文艺评论集《文艺笔谈》、《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等。

路翎(1923--1994),安徽无为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路翎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求爱》,话剧剧本《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

6.抗日战争时期的讽刺小说

1938年4月,张天翼发表了讽刺小说《华威先生》,以抗战以来在温煦作品中宣传抗战、颂扬英雄和打击侵略者的风气,暴露-个“抗战官僚”的丑恶嘴脸。张恨水的长篇讽刺小说《八十-梦》、《五子登科》等,以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形势和情调来反映社会的腐败黑暗。

张天翼(1906--1985),湖南湘乡人,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儿童文学作家。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是“左翼”优秀的讽刺小说家。抗日战争时期,他的短篇集《速写三篇》,深刻地暴露了国统区抗日运动的阴暗面,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华威先生》是他讽刺小说的-部力作。

张恨水(1895--1967),安徽潜山人,现代小说家,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在5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完成中长篇小说100多部。主要作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八十-梦》、《五子登科》、《白蛇传》、《啼笑因缘》、《孔雀东南飞》、《金粉世家》、《太平花》、《燕归来》、《夜深沉》、《北雁南飞》、《欢喜冤家》、《秦淮世家》、《纸醉金迷》等。

7.新型小说

新型小说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解放区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工农群众崭新生活面貌和农村历史性变革的小说。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代表了解放区土改题材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解放区除了土改题材的小说外,还有反映农村新生活事物的小说。如柳青的长篇小说《种谷记》、欧阳山的长篇小说《高干大》。

另外,在解放区还出现了-批令人瞩目的中长篇章回新英雄传奇小说,中篇有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长篇有马峰、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和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

丁玲(1904--1986),湖南临澧人,现代女作家。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8年发表了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译成多种外文,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丁玲-生著作丰富,有些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