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2013.4.1)

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2013.4.1)
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2013.4.1)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矿井建设条件

1.1 井田概况

1.1.1 交通位置

长平矿井位于沁水煤田高平勘探区赵庄详查区南部,隶属高平市寺庄镇管辖,在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境内,东南距高平市17km,北距长治市45km,南距王台铺矿53km。

太(原)~焦(作)铁路和太(原)~洛(阳)公路(207国道)由井田东侧南北穿过,公路和铁路基本平行,间距约400m。现有矿井工业场地位于太洛公路西侧约500m,北距太焦线赵庄车站3.3km,南距西阳村车站4.7km。井田内各乡镇公路四通八达,均可与干线公路相连,交通极为方便。交通位置见图1.1-1。

图1.1-1交通位置图

1.1.2 地形地貌

本井田位于太行山西缘南段,沁水煤田盆地之东缘,地貌属丹河流域侵蚀低山—丘陵区,井田东部为开阔的丹河河床,中西部为低山和黄土梁峁,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地形最高点位于西南部山顶,标高+1310.66m,最低点为东部丹河河床,标高+878.0m,最大相对高差432.66m。

1.1.3 河流

井田附近河流主要为丹河,在井田东部边界处由北向南流过,属沁河支流,黄河水系。该河水量受季节性影响,旱季水量较小,雨季水量增大。据观测资料,其流量为0.00415~1.4088m3/s,历史最高洪水位标高为+890.3m。

另外,井田内还发育有三条较大沟谷,由东向西依次为冯家村沟,釜山村沟和海则沟。其中,东部冯家沟村由西北向东南穿越井田东部,平时干涸无水,仅雨季有短暂洪水排泄,向东排入丹河。中部釜山村沟由西北向东南穿越井田中部,属季节性河流,平时有微小流水,雨季汇集洪水后水量猛增,向东南流出井田汇入丹河。东河道中段釜山村西建有一处水库—釜山水库,水库常年储水,为井田最大地表水体。井田西部海则沟由东北向西南穿越井田西北部,向西南汇入沁河,属季节性河流,平时有细小流水,雨季汇集洪水后水量增大。

1.1.4 气象特征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据晋城市气象站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为10.88℃,最高气温为38.6℃,最低气温为-22.8℃;年降水量为292.0~1008.8mm,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70%;年平均蒸发量为1009.6mm,干旱指数为1.58,属半湿润区;该区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

风速十级。一般为3~4级;全年无霜期180d左右,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结冰期,冻土深度一般为0.30~0.43m。

1.1.5 地震情况

据历史记载,高平市先后曾发生过大小地震42次,其中4~5级具有破坏性地震8次。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区属6度区,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

1.1.6 地区经济概况

晋城市是山西省一座新兴工业城市,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无烟煤储量占到全国总储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除煤以外,还蕴藏着大量的铁矿石、铜、锌、大理石、数十种矿产。自建市以来,晋城市逐步建立了以煤炭为主体,化工、冶金、丝绸、食品、建材、机械等工业相配套的地方工业体系。主要粮食农作物有:小麦、谷子、玉米、高梁、薯类等;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籽、芝麻、胡麻籽、蓖麻籽等。

根据晋城市统计局2012年2月份发布的《晋城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8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全市财政总收入1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27元,比上年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43元,比上年增长19.4%。

1.1.7 矿区开发简史

长平矿的井田位于晋城矿区东部,晋城矿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侧,沁水煤田的的南端,行政区划隶属晋城市、长治市的长子县和临汾市的翼城县、浮山县、安泽县。矿区东西长为92~126km,南北宽约60km,面积6206km2。矿区分老区和新区两部分,老区有古书院、王台铺、凤凰山三对国有重点生产矿井,设计能力9.10Mt/a,目前各矿可

采储量均所剩无几,主要开采下组9号、15号煤层。新区有成庄(8.30Mt/a)、寺河(10.80Mt/a)、长平(核定能力 4.00Mt/a)、赵庄(6.000Mt/a)、岳城(核定能力1.50Mt/a)、赵庄二号井(核定能力1.20Mt/a)六对国有重点生产矿井,总能力31.80Mt/a。根据矿区总体规划,晋城煤业集团在矿区内新规划建设规模为24.40Mt/a(樊庄 5.00Mt/a、郑庄4.00Mt/a、东大5.00Mt/a、胡底4.00Mt/a、龙湾4.00Mt/a、石堂2.40Mt/a)。

长平井田内没有其他小煤矿开采,但在井田周边则分布有五个生产煤矿,分别为北部赵庄煤矿、东部望云煤矿和东南部伯方煤矿、高良煤矿及王报煤矿,相邻关系详见图1.1-2。

(1)赵庄矿:位于本井田北侧,为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大型矿井,现开采3号煤层,矿井生产能力600万t/a。现开采范围在井田北部,据2008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CH4相对涌出量为6.59m3/t,CO2相对涌出量为1.38 m3/t,属低瓦斯矿井,该矿现采区相距本井田较远,其开采情况对本矿生产无影响。

(2)望云煤矿:位于本井田东侧2km处,为晋城兰花集团下属企业。该矿于1960年投产,采用斜井开拓,开采2、3号煤层,矿井生产能力45万t/a,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式,该矿西部以

色头大断层为界,与本井田间隔2km,其开采情况对本矿生产无影响。

(3)伯方煤矿:位于本井田东南侧,为晋城兰花集团下属企业。

该矿采用斜井开拓,开采2、3号煤层。矿井生产能力45万t/a,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式,现开采范围在其井田南部,对本矿生产目前无影响。

(4)王报煤矿:位于本井田东南侧,属村办企业,1999年投产,开采3号煤层,矿井生产能力9万t/a,该矿边界与本井田相距约1km,其

开采对本矿生产影响不大。

(5)高良煤矿:位于本井田东南侧,为高平二轻局开办煤矿。1985年建矿,2006年投产,开采3号煤层,矿井生产能力60万t/a。该矿边界与本井田相距约300m。一般情况,其开采不会对本矿生产造成大的影响。

如上所述,本井田周边煤矿大都与本矿有一定间距,而北侧赵庄矿现采区在井田北部,目前相邻煤矿尚未对本矿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但为了安全起见,该矿今后在边界处开采时仍需对相邻煤矿开采情况进行认真调查了解,以防发生透水等突发事故。

图1.1-2 井田四临关系图

1.1.8 地面建(构)筑物及设施

芦家峪风井场地范围内,分布有芦家峪风井工业场地以及芦家峪村、地夺掌村等村庄,场地范围内无铁路、高速公路、水库、自然保护区等。

1.2 矿井外部建设条件及评价

1.2.1 外运条件

井田交通十分方便,太(原)焦(作)铁路和207国道紧靠井田东侧通过,长(治)晋(城)二级公路和长(治)晋(城)高速公路从东侧约20 km处通过。矿区北距太焦铁路赵庄站 3.3km,南距西阳东站4.7km。该矿工业广场与附近干线公路和铁路间均有柏油公路连结,由井田经铁路、公路向北可达长治、太原,向南可通晋城、焦作,然后通往全国各地,交通运输极为便利。

芦家峪风井工业场地位于长平矿井西南5.5km,芦家峪村北300m处。沿场地东南侧新建1.5 km道路,与高平至沁水的北固线公路连接,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1.2.2 电源情况

长平矿工业场地及釜山工业场地各建有1座35kV变电所,其两回电源引自赵庄110kV变电站不同母线段,供电电源可靠。

芦家峪风井场地新建一座矿井110kV变电站,双电源其中一回引自神农220kV区域变电站,另一回引自曲堤220kV区域变电站,电压等级均为110kV。

1.2.3 水源情况

本矿井现有水源井2座,取用奥灰水,单井产水量为80m3/h,水源井水质为碳酸钙镁型,水质优良,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该水源井能够

满足矿井工业场地及生活区用水;矿井生产用水及井下消防洒水为井下排水经处理后复用,水资源可靠、丰富,能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

芦家峪风井场地内打1口水源井,作为施工用水及今后的备用水源。

正常情况下,开采3号煤层正常涌水量为7440m3/d,最大17208m3/d。处理后的井下排水作为矿井的消防洒水和工业用水的水源。

综上所述,本矿井水源丰富,完全可以满足矿井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使用。

1.2.4 通信情况

长平矿目前使用的是江西南昌联创通讯有限公司生产的DDK-6井下通讯系统,系统主控采用586工业控制计算机,调度台控制采用486工业控制计算机,各模块采用80C320微处理器,使系统具有极强的处理能力。

地面通信采用中兴通讯数字程控交换机ZJX-10,长平场地容量为1000门,釜山场地为500门远端模块。和集团公司之间采用7号信今的180条数字中继进行联接。

1.2.5 主要建筑材料供应条件

本建设项目所需的建筑材料主要有钢材、水泥、混凝土、砖、石材、木材等,根据目前晋城市经济发展现状、交通运输条件等,本项目所需主要建筑材料的供应条件良好。

1.2.6 外部建设条件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本矿井的外运、电源、水源及征购地等外部条件均已具备,能满足基建、生产需要。

1.3 矿井资源条件

1.3.1 地层

本井田位于沁水煤田南部晋城矿区东北部,井田内主要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及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第四系分布于山梁和沟谷,结合钻孔资料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O)

①.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

本井田所施工的2个奥灰水文孔,揭露本组厚度214.33-264.71m。主要由深灰色巨厚层状石灰岩组成。

②.中统峰峰组(O2f )

为煤系地层基底,厚141.68-160.33m,平均151.00m。与下伏地层上马家沟组为整合接触。上部为灰色-灰白色巨厚层状隐晶质石灰岩、局部裂隙发育,具方解石脉,间夹有白云岩及角砾状灰岩局部为泥质石灰岩。中部为灰色角砾状石灰岩,泥灰岩和石灰岩,灰色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局部溶洞发育,裂隙内充填有方解石脉。下部灰色石灰岩,浅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含泥石灰岩,局部溶洞发育。

(2)、石炭系(C)

①. 中统本溪组(C2b)

与下伏峰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2.20-20.18m,平均厚14.27m。主要由浅灰色含铝泥岩、铝质泥岩、深灰色泥岩组成,中、下部夹石英砂岩,偶见薄煤层及石灰岩。砂岩多呈不等粒结构且含细砾,碎屑以石英为主,次为泥岩屑、硅质岩屑。底部常具一薄层铁质泥岩或铁质粉砂岩,含黄铁矿结核或透镜体,即“山西式”铁矿。该组属泻湖-潮坪沉积。

②. 上统太原组(C3t)

K1砂岩底至K7砂岩底,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为井田内主要含煤

地层之一,厚81.88-109.41m,平均97.67m。由深灰-灰黑色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煤层及石灰岩组成。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

(3)、二叠系(P)

①. 下统山西组(P1s)

K7砂岩底至K8砂岩底,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是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43.23-65.17m,平均53.62m。由灰-深灰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和灰黑色泥岩及煤层组成。主要可采煤层3号煤位于本组下部。

②. 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K8砂岩底至K10砂岩底,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接触。厚44.70-96.38m,平均66.99m。由灰绿色、灰色泥岩、砂质泥岩;间夹黄绿色、浅灰色砂岩组成。顶部为灰白色铝质泥岩,以高岭石为主,含大量菱铁质鲕粒及黄铁矿团块,俗称“桃花泥岩”,是K10砂岩良好的辅助标志。底部K8砂岩以细粒砂岩为主,成份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含云母,菱铁质显示交错层理。

本组系上三角洲平原~曲流河~湖泊相沉积。

③. 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K10砂岩底至K14砂岩底,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一般厚500m左右,由黄绿色、灰绿色、灰白色砂岩,黄色、黄绿色、紫红色等杂色泥岩、粉砂岩组成。根据岩性特征可将本组分为三段。区内仅出露上段顶部地层。

下段(P2s1):K10砂岩底至K12砂岩底,厚149.85-219.25m,平均190.02m。主要由灰绿色、灰色、黄绿色、局部夹紫红色斑块的泥岩与灰绿色、灰白色砂岩互层组成。泥岩成份主要为水云母及高岭石,局部泥岩中含菱铁质鲕粒。中上部夹铁质砂岩及锰铁质结核。砂岩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钙化岩屑,次为硅质及粘土岩屑等,含少量绿泥石及重矿

物。底部K10砂岩为浅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局部为粉砂岩,交错层理发育。该地层中扩区中见出露。

中段(P2s2):K12砂岩底至K13砂岩底,厚73.80-151.20m,平均93.20m。由黄色、灰黄色、局部夹紫红色的泥岩及粉砂岩互层,夹巨厚层状的黄绿色、灰白色砂岩组成。底部K12砂岩为灰白色、灰绿色含砾中粗粒砂岩、大型交错层理发育。该地层中扩区中见出露。

上段(P2s 3):K13砂岩底至K14砂岩底,厚184.54-235.50m,平均210.93m。由灰黄色、黄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浅灰色、灰黄色砂岩组成。顶部泥岩中夹2-3层褐黄色、灰白色、紫红色相间的彩带状燧石薄层。底部K13砂岩为灰白色含砾中粗粒砂岩,交错层理发育。本组系半干旱湖泊—曲流河沉积。该地层扩区中见出露。

④.上统石千峰组(P2sh)

以K14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约200余米,广泛出露于本区西北部。由灰黄色、黄绿色砂岩,紫红色、棕红色泥岩组成。上部泥岩中含大量似层状灰岩或钙质结核。根据岩性特征将本组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P2sh1):井田内仅有2孔揭露,厚度103.92-112.73m,平均108.33m。由黄绿色中粗粒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组成,泥岩中含钙质结核,井田西部大面积出露。主要由黄色、灰黄色中粗粒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组成。底部K14砂岩为灰白、黄绿色含砾中粗粒砂岩,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发育,含石英、燧石细砾,地貌上常形成陡崖。本段系曲流河体系沉积。

上段(P2sh2):厚度约100m左右,分布于本井田西部边缘。由紫红色、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黄绿色砂岩组成,泥岩中常含钙质结核及似层状淡水灰岩。底部以一层厚层状色泽鲜艳的红色泥岩与下伏下段地层分界。系干旱湖泊体系沉积。

(4)、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

井田内出露厚度约70m,分布于本井田的西北角。主要岩性为砖红色,棕红色细-中粒砂岩、粉砂岩,并夹有薄层紫红色泥岩。底部以一层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与下伏石千峰组地层分界,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本组系辫状河沉积。

(5)、第四系(Q)

①.中更新统(Q2)

厚0-15m,平均约5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区内广为分布。主要由黄灰色、浅红色砂质粘土、粘土组成。常含钙质结核,有时夹砾石。

②.上更新统(Q3)

厚3-61m,平均约31m。区内分布广泛。主要岩性为浅黄色、褐黄色砂质粘土,含砂粘土夹钙质结核,孔隙发育。

③.全新统(Q4)

厚0-20m,平均约8m。主要分布于丹河、苏里河、田良河河谷一带。以细砂、粉砂、砂土及砾石组成,为一套近代河床冲积和山前洪积物。

1.3.2 地质构造

长平井田位于晋获褶断带南部西侧,沁水盆地南缘,井田构造形态与区域构造密切相关。根据井田地表基岩出露情况和钻孔、巷道揭露及三维地震勘探、地面物探资料,井田地层总体为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西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5°-12°,局部受构造应力影响,发育有次一级的波状起伏,表现为宽缓的中小型背斜和向斜,并伴生有较多的中小型断层和陷落柱。井田构造纲要见图1.3-1。

1、褶曲

(1)管寨向斜(S1):

位于井田东部,轴部沿井田界外丹河东岸向南至管寨村转向南西方

向至后沟村消失。轴向北北西转南西,呈弧形延展,向斜延伸长度约3.4km,井田内延伸约1.6km。核部出露地层为上石盒子组下段及中段地层,两翼倾角4°-10°。

(2)冯家村背斜(S2):

位于井田东北部管寨向斜西侧。由东北界外延入井田于窑沟村西呈“S”状向南延伸至后沟村北消失,总体轴向呈近南北向,井田内延伸约2.6km。核部出露地层为上石盒子组下段及中段地层,两翼倾角4°-11°。

(3)回沟向斜(S3):

位于井田中部,北起回沟村东,自釜山水库西向南延伸至2801号钻孔北消失。轴向北北东向,井田内延伸约1.3km。核部出露地层为上石盒子组上段地层,两翼倾角4°-8°。

(4)回沟背斜(S4):

位于回沟向斜西侧,东北自回沟村西向西南至泮沟村南止。轴向北北东向,井田内延伸约1.4km。核部出露上石盒子组上段地层,大部黄土覆盖,两翼倾角5°-10°。

(5)黑沟向斜(S5):

位于黑山至黑沟一线,轴向北西转北北西向,井田内延伸长约1.6km。核部出露上石盒子组上段及石千峰组地层,两翼倾角5°-10°。

(6)黑沟背斜(S6):

位于下海则村东至黑沟一线,井田内延伸约1.8km。轴向近东西转北西向。核部出露上石盒子组上段及石千峰组地层,两翼倾角6°-10°。

(7)黑虎山向斜(S7):

位于黑虎山北侧,轴向东西向,井田内延伸约1.1km。核部出露石千峰组地层,两翼倾角7°-12°。

(8)明家沟向斜(S8):

位于井田北部边界附近明家沟村至上海则一线,轴向总体呈近东西向,全长约4km,井田仅延伸约1km。核部出露石千峰组及刘家沟组地层,两翼倾角9°-11°。

(9)泮沟南向斜(S9)

位于井田西部,东部自东洼村北起沿东西方向延伸至山头村北转位北西向过范家岭村北至F3断层南侧止,延伸长度1.5km。核部出露地层为上石盒子组上段和石千峰组上、下段地层,两翼地层倾角4°-8°。

2、断层

井田内发现落差3m以上断层45条,包括地表出露5条,井下巷道揭露19条,三维地震解释21条,其中落差10m以上断层11条,叙述如下:

(1)柳村南正断层(F1)

位于井田北部边缘,由井田北侧沿东西方向延伸到井田内。为地表露头发现,断层走向总体呈近东西向,倾向北,断层西段延入井田边界附近,断层走向转为N70°E,断层倾角75°,落差10m。断层全长4.2km,井田内延伸长度380m。

(2)李家河正断层(F2)

位于井田北部,为地表出露断层,其西自下海则村北,向东延伸出井田外,断层全长6.4km,井田内延伸约4.25km。断层走向为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70°,落差20-50m。由地表基岩和8个钻探工程点控制(长补60孔、长补41孔、长补17孔、长补12孔、长补11孔、2806孔、2605孔、长扩05孔)。两盘伴生有小断裂。

(3)西沟村北正断层(F3)

位于井田西部,为地表出露断层,该断层东自西沟村北,向西延伸至井田边界处。延伸长度约2.9km,倾角75°,落差10m,走向呈东西

向,倾向向南。

(4)安家村西正断层(F4)

位于井田西南部安家村西约1km处,为地表出露断层,据地表观测,断层延伸550m,走向N60°E,倾向N30°W,倾角75°,落差15m。

(5)贾村东正断层(F5)

位于井田南部边缘,断层走向NE、倾向NW,倾角75°,落差10m,延伸长度840m,为地表出露断层。

(6)SF3断层

位于现开拓区北中部,由一二○四、一二○三、集中泄水巷和一二○八巷揭露,为正断层。断层走向N35°W,倾向SW,倾角25°,落差15m,井田内延伸长度500m。

(7)SF4断层

位于窑沟村南,由胶带机大巷、辅助运输巷和一二○七、一二○八巷揭露,为正断层。断层走向N55°E,倾向N35°W,倾角60°,落差12m,,井田内延伸长度950m。

(8)SF8断层

位于管寨村北,由一二一一、一二一二巷揭露,为正断层。断层走向N70°E,倾向S20°E,倾角55°,落差20m,,井田内延伸长度870m。

(9)SF10断层

位于后沟村北井田边界处,由一盘区泄水巷和一二一二巷南部探巷揭露,为正断层。断层走向N71°E,倾向S19°E,倾角75°,落差10m,,井田内延伸长度550m。

(10)SF17断层

位于后沟村西,由一盘区泄水巷一二一二、一二一四、一二一六、一二一八巷揭露,为逆断层。断层走向N5°W,倾向SW,倾角30°,

断距12m,,延伸长度1020m。

(11)DF18断层

位于井田东南部贾村村北,为三维地震解释断层,属正断层。断层走向NNE,倾向SEE,倾角60°,落差20m,延伸长度180m。

3、陷落柱

根据井下巷道和三维地震解释,井田范围共发育岩溶陷落柱119个。其中巷道发现18个,三维地震解释101个。井田陷落柱密度为2.4个/km2。在巷道延伸地段和三维地震工作区范围均有不同程度分布,而在西沟村-泮沟-釜山村一线分布相对较为密集。陷落柱水平断面以椭圆形为主,少量为长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圆形。陷落柱范围最大者为井田西部山头村DX70陷落柱,为地震揭露陷落柱,其长轴达400m,短轴近140m。陷落柱范围最小者直径仅20m左右。总的来说,井田范围陷落柱比较发育,

众多的陷落柱在井田内形成大量无煤柱,而且对陷落柱边缘煤层也造成一定破坏,使煤层强度减低,容易破碎,有时煤层中渗入岩块、碎屑,影响了煤层质量。

井田内未发现岩浆岩侵入现象。

综上所述,本井田地层倾角比较平缓,褶曲幅度不大,虽断层、陷落柱比较发育,但断层大都为落差10m以下的小型断层,仅个别断层落差可达到20-50m。综合评价,本井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应属简单类型。

地质报告中评价该矿井井田构造属简单类,但结合已做的三维地震资料,该矿井井田构造应属简单类中的复杂条件。

1.3.3 煤层

1.3.3.1 含煤地层

井田内煤层主要分布在二迭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1)山西组(P1s)

地层厚度43.23-65.17m,平均53.62m。一般含煤2-3层,由上而下编号的煤层为1、2、3号。煤层总厚度平均6.76m,含煤系数12.61%。其中可采煤层总厚度平均6.41m,可采含煤系数11.95%。

(2)太原组(C3t)

地层厚度81.88-109.41m,平均97.95m。含煤6-13层,一般8-10层。本组自上而下编号的煤层有5号、6号、7号、8号、9号、10号、11号、13号、14号、15号和16号。煤层总厚度平均8.03m,含煤系数8.20%。可采煤层总厚度平均5.40m,可采含煤系数5.51%。其中全区主要可采的15号煤层位于本组下部一段,局部可采的8号煤层位于本组上部三段。其余煤层(如9、14、16号)虽见有零星可采点,但难以构成具有工业价值的可采区段。

此外,在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及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底部均有极不稳定的薄煤层出现,均不可采。

1.3.3.2 煤层特征

本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有山西组3号煤层及太原组15号煤层。局部可采煤层有山西组2号煤层及太原组8号煤层。现分述如下:(1)2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中上部,上距K8砂岩10.74-28.32m,平均17.25m,下距3号煤层9.40-25.69m,平均20.68m,煤层厚度0-3.02m,平均0.71m,含0-2层夹矸,结构简单。煤层变异系数43%,可采系数为0.50。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可采地段主要为井田东部,另在井田西部3201号孔和长补53号孔处分布小片可采区。其顶板主要是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局部为细中粒砂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炭质泥岩或粉砂岩,个别点为细、中粒砂岩。

(2)3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下部,上距K8砂岩30.30-46.07m,平均38.86m;下距K7砂岩5.63-11.81m,平均8.97m。据以往勘探资料结合井田内井下巷道见煤点资料,煤层厚度4.56-6.83m,平均厚5.70m,属全区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该煤层在井田西部长补44号孔处钻探打丢,测井解释为0.30m,应属构造异常点;在西部长补58号孔处厚度达10.60m,属厚度异常点,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该煤层含泥岩、炭质泥岩夹矸0-3层,结构简单—较简单,以距顶板约0.50m左右和距底板约1.00m左右的两层较为稳定(厚度0.10-0.30m)。顶板主要是泥岩、砂质泥岩、次为粉砂岩,局部为中、细粒砂岩或粉砂岩。底板为黑色泥岩、砂质泥岩,深灰色粉砂岩。

(3)8号煤层

上距K5石灰岩5.15-10.80m,平均8.51m,煤厚0-2.85m,平均1.22m。

属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可采地段为井田东部2202、2702号孔附近和井田西部2605、2805、长补14号孔附近。煤层厚度变异系数48%,可采系数0.36。煤层结构简单,夹0-2层泥岩夹石,厚0-0.30m。顶板一般为泥岩、砂质泥岩、偶见石灰岩。底板多为泥岩、砂质泥岩、次为粉砂岩和细、中粒砂岩。

(4)15号煤层

上距K2石灰岩平均0-2.70m,平均0.60m。煤层厚度2.20-6.41m,平均4.18m。煤层稳定、厚度较大,厚度变异系数18%,可采系数1。为全区可采煤层。结构简单-复杂,含0-5层夹矸。顶板一般为泥岩、钙质泥岩、泥质灰岩。老顶为K2石灰岩。底板主要为泥岩。

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3-2。

1.3.4 煤质

1.3.4.1 煤类

2号煤层为特低灰-中高灰分,特低硫—低硫分,特低—低挥发分,中低发热量-高发热量的无烟煤。2号煤层硫分变化不大,洗选后煤中硫分无大的变化。发热量以高发热量为主

3号煤层为特低灰—中灰分,特低硫—低硫分,特低—低挥发分,中发热量—特高发热量的无烟煤。3号煤层硫分变化不大,洗选后煤中硫分变化不明显。发热量以高发热量为主。

8号煤为低灰—中灰,高硫,低挥发分,中发热量—高发热量的无烟煤。

15号煤层为低灰-中高灰分,中硫-高硫分,特低—低挥发分,中发热量—高发热量的无烟煤。

1.3.4.1 煤质分析

1、2号煤层

(1)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2号煤层为黑色,玻璃—金刚光泽,断口参差状—贝壳状,内生裂隙不太发育。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少量镜煤。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属半亮—光亮型煤。

(2)2号煤层化学性质

水分(Mad):原煤0.26%~1.95%,平均为0.92%;浮煤0.30%~2.20%,平均1.01%。

灰分(Ad):原煤8.26%~32.46%,平均为18.74%;浮煤4.82%~9.35%,平均7.74%。

挥发分(Vdaf):原煤9.16%-15.93%,平均11.72%;浮煤7.83%-12.04%,平均9.42%。

硫分(St2d):原煤0.28%~0.69%,平均0.41%,浮煤0.35%~0.63%,平均0.43%。

发热量(Qgr,v,d):原煤20.47~30.01MJ/kg,平均28.85MJ/kg,浮煤32.58~34.25MJ/kg,平均33.38MJ/kg。

(3)工艺性能

2号煤层Ts+6为66.80-67.20%,平均67.0%,属较高热稳定性煤。

当鼓风强度为0.3m/s时,2号煤层的结渣率为5.6%,属中等结渣煤。

用二氧化碳还原率表示煤的活性,经测定,在1100℃时,2号煤为二氧化碳还原率一般为57%,反应性均较低。

(4)煤质及工业用途评价

2号煤层灰分、硫分均低,除作动力用煤,还可作气化用煤、化工用煤、高炉喷吹、电石炉等多种用途。

2、3号煤层

(1)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

3号煤层为黑色、条痕为黑色,参差状~及贝壳状断口,玻璃~金刚光泽,内生裂隙较发育。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夹镜煤条带。细~中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属半亮~光亮型煤。

(2)3号煤层化学性质

水分(Mad):原煤0.36%~3.55%,平均为1.24%;浮煤0.29%~2.75%,平均1.05%。

灰分(Ad):原煤9.86%~28.91%,平均为15.00%;浮煤4.14%~10.85%,平均7.70%。

挥发分(Vdaf):原煤9.38%~12.43%,平均10.71%;浮煤7.20%~10.01%,平均8.68%。

硫分(St2d):原煤0.23%~0.57%,平均0.38%,浮煤0.29%~0.75%,平均0.41%。

发热量(Qgr,v,d):原煤21.86~32.48MJ/kg,平均30.00MJ/kg,浮煤28.41~34.33MJ/kg,平均32.73MJ/kg。

(3)工艺性能

3号煤层煤灰熔融性软化温度(ST)均大于1250℃,属中等软化温度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铝土矿地质特征及其勘查开发前景

河南省洛阳—三门峡铝土矿地质特征 及其勘查开发前景 陈全树,何文平,周 迪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大队,河南洛阳471002) 摘 要: 河南省洛阳—三门峡的铝土矿,是赋存于中石炭统本溪组的一水硬铝石型沉积铝土矿。本区不仅蕴藏量多,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富铝土矿,勘查开发潜力大,前景广阔。关键词: 铝土矿床;地质特征;勘查开发;洛阳—三门峡;河南 中图分类号: P 611.22;P 618.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1412(2002)04-0252-05 河南省西北部的洛阳—三门峡地区,西起三门峡,东到洛阳,南跨陇海铁路,北临黄河,面积约3000km 2 的范围内,已发现大小铝土矿床(点)30余处,总储量超过3亿t 。区内的铝土矿不仅储量大,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富铝土矿,是河南省最主要的铝土矿资源产地。 1 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为中朝准地台的华熊台缘坳陷的渑池—确山陷褶断束的西北部。北部有北段村穹窿,及近EW 向的陕县断陷盆地,渑池、新安两个向斜构成了区内的基本骨架,并发育有以扣门山断层为代表的NE 向高角度正断层组,以龙潭沟断层为代表的NW 向正断层组,以义马断层为代表的近EW 向逆断层组,以及发育在渑池向斜西端转折部位的SN 向断层组。由于各方向断层相互交错,将穹窿和向斜分割成以扣门山断层和龙潭沟断层为界的3个扇形断块,对含铝、含煤建造的展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图1)。 区内地层比较齐全,沉积岩广泛分布,除上奥陶统—下石炭统缺失外,中元古界熊耳群及汝阳群、上元古界洛峪群、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在区内均有出露。 本区岩浆岩出露面积很小,且分布零星。除中元古界熊耳群中见有中性火山岩外,在北部和南部有 少量的燕山期石英斑岩侵入中上元古界中。在西部,局部有燕山期花岗斑岩呈岩床状侵入石炭系,但对铝土矿层没有影响。南部还有煌斑岩脉穿插。这些岩浆岩多属浅成侵入相。 本区矿产的种类虽然不多,但有些矿产储量巨大,是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区内主要矿产为煤和铝土矿,此外还有耐火材料、化工原料、玻璃原料及铁矿等,这些矿产资源,为地方工业的发展和经济振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带划分及矿床分布 本区中石炭统本溪组的铝(粘)土含矿岩系,分布于陕县—渑池—新安一带,东西绵延长达百余公里,人们往往称之为陕—新铝土矿带,它是河南主要的富铝土矿成矿带,以扣门山断层和龙潭沟断层为界,可划分为西、中、东三个铝土矿带(图1)。 (1)西矿带。位于扣门山断层以西的陕县断陷盆地北缘,西起七里沟,东至焦地,长达30km ,断裂非常发育,矿带被分割成大小不一的菱形断块。矿体倾向SE 或SW ,倾角10°~30°。该带有矿产地16处,其中矿床9处,矿点7处。矿床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3处。铝土矿体一般厚2~5m ,矿石品位中等偏富,w (Al 2O 3)=62.91%~69.33%,A /S =5.1~8.8。主要矿区有支建、 崖底、水泉洼、焦收稿日期:2002-02-21; 修订日期:2002-06-06 作者简介:陈全树(1968-),男,工程师,理学学士,主要从事铝土矿、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的勘查。 第17卷 第4期2002年12月 地 质 找 矿 论 丛 Vol.17 No.4 Dec.2002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概况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概况 组 一、选择题 迹多, 在一个热门帖吧中,点击率和跟帖数非常高的一个帖子是这样的:“湖南人说他名 胜古 北京人就笑了;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甲人”就笑了;“甲人”说他民族多,“乙人”就笑了;“乙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 笑 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台湾人说陈水扁想独立,全国人民都 : 了。”读下图回答下列各 题 1.“甲人”笑了,甲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2.“乙人”笑了,乙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黑河一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 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 。 题 密度的对比线。据此完成下列各 3.从1953 年到2010 年期间() A. 东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B. 西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C. 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 D. 西北半壁人口增长速度慢于东南半壁 4.历经80 多年,胡焕庸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有( ) ①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没变②城市主要位于东南半壁的格局没变③人口分布重心逐渐 由东南向西北移动④西北半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东南半壁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5.下列措施有助于破解胡焕庸线的是( ) A. 西部地区大力扶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 B. 西部地区加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 C. 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逐步由西部地区迁入到东部地区 D. 鼓励西部地区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来实现人口增加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四省中,地处内陆且不与邻国接壤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四省中,春分日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某铅锌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原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铅锌矿;成矿模式;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矿床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某矿区岩体是一面积较大的酸性侵入岩基,地层出露有中三迭统杂谷脑组(T2Z)、上三迭统如年各组(T3r)、第四系(Q)等,除局部地段有扭曲外,地层总体走向NNW,倾向NE。位于牦牛沟一卡子复式向斜构造的西翼,次级褶皱主要有背斜及热桑山向斜;主要断裂属北西向的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与北东向的木居断裂的组成部分。 1.2 矿体特征 通过地质勘探,区内共圈出3条工业矿体,即西矿带I号矿体和东矿带Ⅱ、Ⅲ号矿体,3条矿体大致平行产出,自上盘至下盘分别为Ⅲ、Ⅱ和I号矿体。 I号矿体为矿区主矿体,矿体走向长1150m,自7勘探线至12勘探线以南,厚度平均231TI,走向NW,倾角37°,矿体总体向西侧伏、侧伏角10°~15°;矿体赋存于喜山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矿体产状与含矿层产状基本一致,顶板为花岗糜棱岩、碎裂花岗岩。矿体顶板与围岩多由断裂破碎带分开,底板界线不清晰,通过试样分析成果确定。矿体沿倾向分支现象明显,矿体总体厚度变薄,倾角变小。 Ⅱ号及Ⅲ号矿体分布在矿区东侧,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两条矿体均规摸小,延深不大。 1.3 构造特征 矿区内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次之,节理发育。矿区断裂较为发育,属于区域北西一南东向压扭性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构造体系所派生的一系列不同力学性质所产生的不同方向断层;节理、裂隙,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序次的构造都与矿体的形成和矿物组分富集密切相关。北西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带是主要断裂,位于矿区东部I矿带上盘,沿山岩体东部边缘展布,纵贯矿区,规模较大;主要将大山岩体边缘相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挤压呈糜棱结构,形成了花岗糜棱岩带,由于受强烈的区域挤压、扭裂作用,使糜棱岩带蚀变具强

老挝阿速坡省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老挝阿速坡省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老挝阿速坡省铝土矿位于波罗芬高原,是一个红土型三水铝土矿,由玄武岩风化而成。矿层赋存于第四系残积层中。矿体平面形态主要受地形地貌控制,矿石自然形态主要有块状、结核状、粒状,其次有片状、不规则状、管状等。呈灰褐色、黄红色、紫红色。大范围的玄武岩和地形地貌为铝土矿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的成矿条件。 标签:阿速坡省波罗芬高原三水铝土矿玄武岩 1区域地质特征 波罗芬高原铝土矿位于印支陆块万象—巴色微陆块南西部之班敦凸起。大面积分布中生代地层及新生代第三系、第四系喷发的玄武岩。地层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古生代(Pz3):浅海陆棚层序、砂岩、泥岩及页岩。 中生代(Mz1):陆相层序局部浅海相,陆相红层粘土质砂岩夹薄煤线及砾岩,中三叠系海相灰岩单元出现在层间底部。 中生代(Mz2):陆源红层砂石和泻湖泥岩混杂粘土,上层含岩盐和石膏挥发物。 新近系(N2):未固化沉积砾石、砂、泥和粘土。 第四系(Q):浅褐、褐黄、黄红色残坡积粘土、含砾粘土及黄红、紫红色残积粘土、及铝土矿组成,厚1~20m,个别地段大于20米。其中:玄武岩风化残积层是区内红土型铝土矿主要含矿层位。 其形成多与板块俯冲、岛弧活动及裂谷有关。 2矿体地质特征 矿体赋存层位。铝土矿矿体赋存于第四系的第二层残积层中,主要分布在山脊、山丘的宽缓地带及缓坡上。矿体部分裸露在地表,部分有表土层覆盖。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 残坡积层(Qel+dl):主要分布在半山坡及相对低洼地带,下部原岩可能为玄武岩或砂岩,也有覆盖于铝土矿之上的。底部少量残积物,上部为坡积物。部分形成铝土矿层。岩性为黄褐色、褐红色含砾粘土,呈松散土状。砾石成份主要为结核状、块状铝土矿。含量变化较大,2%~45%均有,个别地段形成较好的铝土矿。近地表处常有10~50cm的腐殖层,盖层一般厚度0~4.9m。下伏基岩

四川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四川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本文总结了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认为乌依铅锌矿为一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并厘定了乌依铅锌矿的成矿模式,对区带内同类型矿床的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凉山陷褶束(IV)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V)南段,紧临雷波穹褶束(V)部份。该区是宁南一雷波一金阳铅锌磷成矿带的一部分。在区域上沿着小江的断裂的两侧,密集的分布着铅锌矿床己知的产出的矿点、矿床30多处,其中大型的矿床有7处,小型的矿床有12处,中型的矿床有7处,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因此,研究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对指导区内铅锌矿的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1成矿地质背景 乌依铅锌矿位于川南—滇东—黔西铅锌等成矿区北段部分,位处凉山陷褶束(Ⅳ)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Ⅴ)南段。矿床西临南北向小江深断裂,小江断裂具多期活动性,为乌依矿床成矿作用提供了多期次深源含矿热液。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主要出露奥陶系、志留系的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的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区内铅锌矿赋矿层位为奥陶志留系大箐组(OSd),该组岩性组合特征为:为深灰至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微晶—极细晶白云岩、泥晶灰岩,厚121.6~264.3米。该组上、中、下部均发育有条带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岩,由后期热液蚀变和成矿改造富集作用,形成了团块状、脉状、细脉状重晶石、白云石及方解石为特征的“矿化蚀变带(层)”,铅(锌)矿体即赋存于矿化蚀变带内,各矿化蚀变带均呈似层状分布,产状与上下围岩(白云岩)一致。 顶部矿化蚀变带:厚3.14~23.54米,以含方解石脉、重晶石团块及波纹状、层纹状白云石为特征,该矿化蚀变带含矿性差,仅发现一两个小矿体。 中部矿化蚀变带:厚5.91—31.62米,呈层状、似层状产出,重晶石脉及团块普遍发育,局部地段可见顺层、不连续产出的数十厘米厚透镜状重晶石体。同时,波纹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石特别发育。该矿化蚀变带是矿床主要的含矿带。 底部矿化蚀变带:厚6.0—58.4米,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以发育方解石脉和层纹状白云石脉为特征。该带含矿性差,仅见个别小矿体。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第14单元中国地理 第一节中国地理概况 考点一|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考向1中国的地形和气候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2.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2017·北京高考)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第3~4题。

3.据图可知()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 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 4.该区域()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2018·湖北重点中学二模)秦岭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和气候、生态分水岭,山脉平均海拔2 000米以上。太白山是秦岭主峰和最高峰,对南北气流阻隔作用较强,使得南北温度差异大,且南北坡温度随海拔变化的规律性不同。下图为“太白山南北坡1—12月份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5~6题。

水闸。据此完成7~9题。 7.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 8.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 9.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水贫困测度,简单而言即对水 贫困程度的测算。下图为“我国农 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高中生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重点知识点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重点知识点: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跨纬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跨经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相差5个时区相距5000千米;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 优越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 (3)濒临的海洋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Km2 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台湾岛、海地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 (4)陆界和邻国 陆界:长2万千米; 东:朝鲜; 北:俄罗期、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二、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附1:我国邻国记忆 十五邻国陆上环,朝鲜俄国和蒙古,哈吉塔阿富汗, 印度尼不缅老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 附2: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略)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 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皖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南到; 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和民族 (1)基数大;增长快;总量大,人口超过13亿 (2)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 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 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四川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四川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摘要]本文总结了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认为乌依铅锌矿为一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并厘定了乌依铅锌矿的成矿模式,对区带内同类型矿床的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 (2015)-5-104-2 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凉山陷褶束(IV)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V)南段,紧临雷波穹褶束(V)部份。该区是宁南一雷波一金阳铅锌磷成矿带的一部分。在区域上沿着小江的断裂的两侧,密集的分布着铅锌矿床己知的产出的矿点、矿床30多处,其中大型的矿床有7处,小型的矿床有12处,中型的矿床有7处,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因此,研究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对指导区内铅锌矿的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1成矿地质背景 乌依铅锌矿位于川南―滇东―黔西铅锌等成矿区北段 部分,位处凉山陷褶束(Ⅳ)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Ⅴ)南段。矿床西临南北向小江深断裂,小江断裂具多期活动性,为乌依矿床成矿作用提供了多期次深源含矿热液。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主要出露奥陶系、志留系的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的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区内铅锌矿赋矿层位为奥陶志留系大箐组(OSd),该组岩性组合特征为:为深灰至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微晶―极细晶白云岩、泥晶灰岩,厚121.6~264.3米。该组上、中、下部均发育有条带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岩,由后期热液蚀变和成矿改造富集作用,形成了团块状、脉状、细脉状重晶石、白云石及方解石为特征的“矿化蚀变带(层)”,铅(锌)矿体即赋存于矿化蚀变带内,各矿化蚀变带均呈似层状分布,产状与上下围岩(白云岩)一致。 顶部矿化蚀变带:厚3.14~23.54米,以含方解石脉、重晶石团块及波纹状、层纹状白云石为特征,该矿化蚀变带含矿性差,仅发现一两个小矿体。 中部矿化蚀变带:厚5.91―31.62米,呈层状、似层状产出,重晶石脉及团块普遍发育,局部地段可见顺层、不连续产出的数十厘米厚透镜状重晶石体。同时,波纹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石特别发育。该矿化蚀变带是矿床主要的含矿带。 底部矿化蚀变带:厚6.0―58.4米,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以发育方解石脉和层纹状白云石脉为特征。该带含矿性

陕西省渭北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文章编号:1009-6248(2010)03-0093-06 陕西省渭北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陈连红1,王瑞廷2,刘维东1 (1.中国铝业公司,北京 100082; 2.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院,陕西西安 710054) 摘 要:渭北铝土矿带是陕西省两大铝土矿带之一。矿床产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不整合面上,为岩溶型 铝土矿。矿体形态有似层状、透镜状和漏斗状,空间展布严格受基底古岩溶地形的控制。矿石类型属于 一水硬铝石型铝矿,主要呈碎屑状、豆鲕状和泥状结构,致密块状和层状构造。矿石主要化学成分有: A l2O3、SiO2、F e2O3、T iO2,A l2O3平均含量为55.05%~64.97%,SiO2平均含量为12.44%~15.16%, A/S平均为3.63~5.22。矿床受沉积间断、古气候、古纬度和古地形等因素控制。与我国主要铝土矿成 矿区——河南、山西相类比,渭北地区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和古气候条件,找矿前景较好,但以低品位 矿石为主。 关键词:铝土矿;渭北地区;控矿因素;找矿前景 中图分类号:P618.45 文献标识码:A 渭北铝土矿分布在东起陕西省韩城市,西到铜川市黄堡镇的东西长150km、南北宽10~30km、面积约3000km2的地区,包括韩城市、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和铜川等县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09°00′~110°35′,北纬34°55′~35°40′。已发现铜川陈炉、蒲城县东党、澄城县曹村等铝土矿床8处,估算铝土矿资源量达数千万吨。另外,还发现铝(黏)土矿点数十处,全区潜在资源量为4000×104~5000×104t(韩俊民等,2007)。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层特征 区域地层属华北地层区,沉积有震旦—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第四系,沉积厚度累计10000多米,为地台型沉积。包括震旦系的陆相碎屑岩,寒武—奥陶系的海相碳酸盐岩,中、上石炭统的滨岸铁铝质岩系、碳酸盐岩、含煤泥质岩和碎屑岩,二叠—白垩系的内陆盆地相碎屑岩,显示出两次较大的沉积旋回(赵一鸣等,2006)。 1.2 区域构造特征 渭北铝土矿分布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南缘之次级构造单元渭北褶断束中,南与汾渭断陷相接,构造形态简单,总体为向北西缓倾的单斜层,地层倾角一般为5°~15°。中生代末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形成了一些小褶皱及断裂构造,多为北东向正断层近等间距排列,构成了地垒、地堑格局(杨克明,1992)。 1.3 区域地质演化 寒武纪—中奥陶世华北地台大面积海侵,形成广阔的陆表海,沉积了厚达500m以上的海相碳酸盐建造。加里东运动使整个华北地台隆升成陆地,本区缺失了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沉积,在长期的沉积间断过程中,经受风化剥蚀并准平原化。直至石  收稿日期:2009-09-15;修回日期:2010-01-15  基金项目:中国铝业公司铝土矿资源勘查项目(chalco2005-1)  作者简介:陈连红(1966-),男,河南西平人,高级工程师,1989年毕业于原西安地质学院地质勘查专业,从事矿产地质勘查与管理。E-mail:Ih chen@https://www.360docs.net/doc/ca18455710.html,

印尼石油工业概况

印尼石油工业概况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印尼石油业概况 2010年7月2日来源:中国贸易促进网 一、概况 (一)简介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马来西亚接壤,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隔海相望。陆地面积19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316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等。人口亿,年增长率%,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印度尼西亚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农业和油气产业是传统支柱产业。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缓慢。20世纪60年代后期,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迅速,跻身中等收入国家。印度尼西亚主要出口产品有石油、天然气、纺织品等,主要进口产品有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工产品等。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重创,经济严重衰退,货币大幅贬值。1999年底开始缓慢复苏。 印尼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油气生产国,曾是亚洲唯一的OPEC成员国,长期以来,印尼的油气产量分别位居该地区第二位和首位。石油主要出口到亚太国家和美国。印度尼西亚石油进口国主要是沙特阿拉伯、中国、马来西亚、越南、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近5年,尼日利亚进口的石油大幅度增加,到2002年已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石油供应国。但由于油田老化以及产量下降,导致了印尼成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并于2008年退出了欧佩克。 (二)分布情况 印度尼西亚含油气盆地约60个,其中22个已经大面积开发。印尼探明石油储量的大部分位于陆上,其中中苏门答腊是印尼最大的石油生产省,拥有Duri和Minas两大印尼国内最大的油田。印尼国内一些其他的大油田主要位于爪哇岛西北部的海洋、东卡里曼坦和纳土纳海。印尼的原油品质范围很广,其中大部分原油的API度处于22至37度之间。印尼两大原油出口

印度尼西亚

Indonésie Ⅰ.Le sommaire du pays : Le nom du pays:République d'Indonésie Présentation:République d'Indonésie, visée comme l'Indonésie, l'un des pays d'Asie du Sud-Est ; Il est composépar dizaines de milliers d'?les donc il est le plus grand pays d?archip el au monde. Son territoire traverse l'Asie et l'Océanie, un autre nom de l?Indonésie est "le pays des mille ?les." La forme ⅡLe transport : https://www.360docs.net/doc/ca18455710.html,ment y aller depuis la Chine ? 2.Quelle compagnies d’avions ? combien ?a coute ? La singapore Airline et La China airline On sait qu?il y a beaucoup de compagnies aeriennes . Alors, La Singapore Aireline et La China Aieline sont des bons choix , elles ont bonnes attitudes de service . Il coute 4500 yuan en gros . ⅢLe visa : 1.Est ce que les chinois ont besoin d’un visa ? Combien coute-t-il ? Oui, Les chinois ont besoin d?un visa. Alors, il suffit du passeport (la durée d?efficacite est plus de 6 mois ) et la copie de la carte d?identite . Le passport le visa Encore, il a besoin de deux photo couleur en un pouce. Donc, vous poetez ces matériaux mentionées dessus , allez à l?ambassade d?Indonesien en Chine. Il oute presque 1000 yuan. Pour obtenir un visa ,vous avez besoin de deux à trois mois. l’ambassade d’Indonesien en Chine 2.Taux de change Le taux de change entre la Chine et lIndonesien est : 1 RMB===1423.8635 roupie indonesinne ⅣQuelles langues sont parlées ?

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成因探讨

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成因探讨 本文章对安徽省某一区域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及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形态特征进行了探讨,并详细分析了其成矿成因。 标签:安徽省区域成矿铅锌矿地质特征矿产成因 该区铅锌矿床大地构造单元隶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宁芜陷断束,贵池~繁昌断褶束。从志留纪系中三叠世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本区沉积了以浅海相为主的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地层出露齐全,厚度基本稳定,岩性岩相变化不大,岩浆活动贫乏,构造活动微弱,显示了地台型的构造属性。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燕山多旋回的构造~岩浆作用,形成了结构复杂的地台盖层褶皱断裂带,使构造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印支运动结束了该区域长期的海相沉积历史,使整个地区褶皱上升,开始了陆相沉积的新阶段,并将地层卷入北东向展布的褶皱带中。 1矿区地质 1.1地层 矿区内分布的地层从下二叠统孤峰组开始至下三叠统南陵湖组,自老到新从南到北分布。二叠系位于平地,三叠系组成山区,南陵湖组分布最高。出露比较好的为下三叠统各组,余为第四系或火山岩覆盖。地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 1.2构造 1.2.1褶皱构造 ①基底沉积岩,为繁昌复向斜舒家店背斜北东倾没端的北西翼,为一单斜构造,地层向北东倾斜,倾角平缓,约每隔200米出现一次由陡到缓或由缓到陡的台阶,陡的倾角约40°,缓的倾角小于20°。 ②盖层火山岩,为中分村复向斜的次级褶皱八分村背斜南东翼,为单斜构造,向南东倾斜,倾角30°~40°,有火山岩且产状向北倾斜或近直立,则为次火山岩的侵出相或溢出相及次火山岩相。 1.2.2断裂构造 矿区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全是基底褶皱构造的横向或斜交断裂,对矿体影响不大。 1.2.3火山口构造

铝土矿资源地质特征

铝土矿资源地质特征 2008-01-22 14:05:43 文字大小:【大】【中】【小】浏览次数: 209 摘要:铝土矿资源地质特征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按照廖士范等人的意见,中国铝土矿矿床可分为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矿床和红土型铝土矿矿床。中国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陆生阶段,是在大气条件下由风化作风形成含有铝土矿矿物、粘土矿物、氧化铁矿物等的残、坡积富铝风化壳物质,例如钙红土层、红土层或红土铝土矿,此阶段为大气条件下原地残积、堆积或异地堆积阶段;第二阶段是富铝钙红土层、红土层或红土铝土矿为海水(或湖水)淹没阶段,有的立即为海水(或湖水)淹没,有的则经过一定时间的岩化作用以后才为海水(或湖水)淹没,逐渐深埋地下,经过一段时期的成岩后生作用演变改造后形成原始铝土矿层;第三阶段是表生富集阶段,是原始铝土矿层随地壳抬升到地表浅部后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改造作用,使硅质淋失、铝质富集,形成品位较富的有工业价值的铝土矿矿床。至于红土型铝土矿矿床,一般认为是现代气候条件下由含铝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 我国古风化壳型铝土矿主要形成于石炭纪。中、晚石炭世的铝土

矿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早石炭世的铝土矿分布在南方贵州中部地区。风化壳型铝土矿的另一个重要成矿期为二叠纪,其中早二叠世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等省,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四川、山东、河北、辽宁等省(区)。本类型铝土矿矿床的形成,都与侵蚀间断面的古风化壳有关。一般来说,侵蚀间断时期长的,特别是下伏基岩是碳酸盐岩或含铝质多也较易风化的基性喷出岩(例如玄武岩),所形成的矿床往往矿石品位富,矿层厚,矿体规模大。在中国寻找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矿床,除注意地层中侵蚀间断之外,还应注意古地磁的低纬度位置,以及古陆邻近海洋的附近,因为这些地区为海洋气候,潮湿多雨,适宜风化作用的进行。由于中国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的形成,经历过“陆生阶段”,因此必须研究堆积古残坡积钙红土层、红土层的低洼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和古地貌,特别是喀斯特溶洞、溶斗发育规律、分布方向以及喀斯特高地(无矿地区)的分布规律,因为矿层的薄厚、矿体规模的大小受这些因素控制。 具体来说,①修文式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异地堆积亚型铝土矿矿床,由于下伏基岩是碳酸盐岩,因此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富铝钙红土残坡积层,一般说侵蚀间断时间越长,即风化作用时间越长,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残坡积富铝钙红土层越多、越厚,生成的铝土矿物越多,粘土矿物越少,矿石品位越富,矿层厚度也越大。②新安式碳酸盐古风化壳原地堆积亚型铝土矿矿床,这类矿床的铝土矿直接覆在碳酸盐岩的喀斯特侵蚀面上,是原地堆积的,许多情况下是堆积在喀斯特溶洞、

印度尼西亚基本情况

印度尼西亚基本情况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度尼西亚语:Republik Indonesia),简称印度尼西亚或印尼,别名:因德坭坹,为东南亚国家之一,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马来西亚接壤,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隔海相望。印尼由上万个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各岛处处青山绿水,四季皆夏,人们称它为“赤道上的翡翠”,印尼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有100多个民族。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尼语:Republik Indonesia)简称印度尼印度尼西亚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之一;约有17,508个岛屿组,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火山国”。印度尼西亚人口超过2.38亿人,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国家。国体属共和国,国会代表及总统皆由选举产生。印度尼西亚首都为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国界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马来西亚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宾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邻国。印度尼西亚为东南亚国家联盟创立国之一,且为20国集团之成员国。印度尼西亚为依国际汇率计算为世界第16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15大经济体。 印度尼西亚群岛自7世纪起即为重要贸易地区,古代王国三佛齐及之后的满者伯夷曾与中国及印度进行贸易。印度尼西亚当地统治者逐步吸收外国文化、宗教及政治型态,曾出现兴盛的佛教及印度教王国。外国势力因天然资源而进入印度尼西亚,穆斯林商人带入伊斯兰

教,欧洲势力则带来了基督教,并于地理大发现后垄断香料群岛摩鹿加群岛的贸易。在350年的荷兰殖民统治时期后,印度尼西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始告独立,但独立后仍面临天灾、贪污、分离主义、民主化进程、经济上剧变等挑战。 由于岛屿遍布,印度尼西亚有数百个不同民族及语言,最大的族群为爪哇族,并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国家语言、种族多样性、穆斯林占多数人口[3]、殖民历史及反抗殖民为印度尼西亚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亚国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异求同)阐明了多样性及国家的型态。虽然人口众多且稠密,印度尼西亚仍保有大量的原野,且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的天然资源丰富,但贫穷仍相当普遍。 印度尼西亚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25-27℃,无四季印度尼西亚分别。北部受北半球季风影响,七八九三月降水量丰富,南部受南半球季风影响,十二月、一月、二月降水量丰富。印度尼西亚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约6000个有人居住。火山有400多座,其中活火山有77座。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印度尼西亚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中,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岸线长3.5万公里。 印尼全国的森林面积为1.2亿公顷,其中永久林区1.12亿公顷,可转换林区810万公顷。印尼的森林覆盖率为67.8%。印尼盛产各种热带名贵的树种,如铁木、檀木、乌木和袖木等均驰名世界。 粮食作物是印尼种植业的基础部门。稻米是主粮。杂粮有玉米、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主干知识整合] [命题方向分析] 从知识考查上看,对人文地理的考查是重点,命题内容主要涉及工业、农业、交通、旅游、城市等内容,自然地理知识主要作为地理要素分析和判断依据。从能力要 求上看,客观题考查主要体现综合性,将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结合;主观题考查 主要侧重区域性,主要考查考生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重要考点拓展] 考点一、中国地形相关问题 1主要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山脉空间定位示意图。 利用主要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定位,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地形空间格局从而实现区域 微观定位是解题的基础环节。如下页图所示(粗线表示山脉): 图示说明:(1)高原:I为內蒙古高原;Ⅱ为黄土高原;Ⅲ为青藏高原;Ⅳ为云貴 高原。(2)平原:A为松嫩平原;B为辽河平原;为三江平原;D为华北平原;E为长江申下游平原;F为珠江三角洲。(3)丘陵:①为山东丘陵;②为东南沿海丘陵;③为辽 东丘陵;④为两广丘陵。(4)盆地:a为准噶尔盆地;b为塔里木盆地;为吐鲁番盆地;d为柴迭木盆地;为四川盆地。 2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对气候等的影响。 从位置看,我国既有海陆兼备的特点,又有跨越经度多的特点。从地势看,具有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从地形类型看,具有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从地形分布看,具有东部多平原与丘陵、西部多高原和山地的特点。这样的位置 与地形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植被、土壤、人类活动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增强了气候的大陆性,使我国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产生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得季风气候显著;增大了热量的南北差异和水分 的东西差异,形成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使气候更为复杂多样;便于海洋上 暖湿气体深入,形成降水,也使气流遇地形抬升,造成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导致高原气候区的形成和气候垂直差异性的产生;阻碍气流运行,使夏季湿润气体难

我国铅锌矿类型及其地质特征浅析

我国铅锌矿类型及其地质特征浅析 近年来,中国国内有色金属产量和对矿产品需求量快速增长,其中,铅、锌的消费量也增长迅速。铅锌矿产在我国的使用领域非常广泛,铅锌市场需求量也不断扩大,它被广泛运用于汽车制造行业、建筑交通运输行业和电信行业。可以说,铅锌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确划分矿床类型对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评价十分重要。就我国铅锌矿类型及其地质特征,本文作了浅析。 标签:铅锌矿床类型地质特征 铅锌矿床是有色金属矿床之一。该矿床主要在中、低温热液作用过程中形成,一部分由火山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世界铅、锌资源十分丰富,其产量仅次于铁、铝、铜,而中国铅、锌资源量在世界排名中靠前。我国铅锌矿资源比较丰富全国均有铅锌矿产出,重点分布在华南西部及华北北东部,据统计现有储量居世界第4位。从有历史记载以来,铅、锌资源就在人类经济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5 800年前,埃及人就用铅铸造神像;5000年前,中国人就用铅铸钱币现在正处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铅锌矿作为紧缺资源应用相当广泛。 近年来,由于海相火山作用、层控理论和多成因观点被较早引进,以及现代洋底热水成矿作用的观察,包裹体、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测试成果的综合研究,使铅锌矿床分类日趋完善。 1根据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式,其具体可被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热液矿床:各种成因的含矿热水溶液形成的矿床,成矿介质是热水溶液。按成矿温度可分为:300-500°C高温热液矿床(火成岩体内外接触带及浅变质岩内),深度变化大,一般3-4公里。200-300°C中温热液矿床,具有高中温矿物组合,深度变化大,一般1.5-3公里。50-200°C低温热液矿床,形成深度一般为2公里左右,形态变化大。 (2)同生矿床:是针对各种层状、似层状金属矿床尤其是争论较多的金属硫化矿床提出的一种矿床成因假说。认为矿床是在同生作用形成的,包括沉积或火山--喷气--沉积作用等形成的矿床,时间和成因上和围岩相同或相似(准同生矿床)。 (3)沉积-改造矿床:是指在沉积成岩形成矿源层(体)后,经后期主要是经地下(深潜)热水的改造,使成矿物质溶解、活化、转移,沿构造迁移至有利的容矿部位重新沉淀,进一步富集形成的矿床。 (4)层控矿床:局限在某一固定地层单位的矿床,矿体的局部产状可以严格地与地层一致,但也可以不一致,可以斜交或穿插层理。其物质来源一般是多来源的,成因以沉积和多来源为主,具有外生与内生的某些特点,以兼有同生和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势,图来自中国测绘局) 地理概况 国土面积 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东南面向海洋,西北伸向内陆。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中国纵横经纬跨度大。东西之间,自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东经13503'至西端帕米尔高原喀拉湖东岸的东经7322',跨经度约62度5200公里,东西时差4小时以上。南北之间,自南端曾母暗沙附近的北纬351',至北端漠河县北面的黑龙江主航道的北纬5334',跨纬度约50度间距5500公里。 地貌 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

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楞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为主的西北干旱地貌区; 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疆界与四邻 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28万公里,毗邻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5国。东和东南与韩国、日本、菲 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 海岸与大陆架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1.8万公里。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公里。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岛屿与海峡 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内海、领海与毗邻海域 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