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迅、蕴、霎”等9个字,会写“贺、顾、迅”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应回报父母的爱,学会理解和关爱别

人。

4、学习在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

重难点:

1、体会孩子们情绪的变化,学习关心别人。

2、体会沉默的可贵。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引出问题:为什么会沉默?沉默为什么会可贵?学会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生字,边读边探究问题的答案;

二、自学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交流讲了什么?

三、反馈学习

1.检查自学情况。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上课时,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孩子祝贺过,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父母祝贺生日。强烈的对比之下,孩子们沉默了。老师引导孩子学会以自己的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词:

异口同声祝贺左顾右盼迅速蕴藏霎时寂然无声

犯错缓和四面八方七嘴八舌建议稚拙不约而同烦恼享受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骄傲:自豪。神气十足:很得意。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迅速:非常快。索性:干脆。依然:依旧。

寂然无声:非常安静,没有声音。期待:期望、等待。追逐:追赶。

沉默不语:不说话。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个方面。

(2)指名认读,纠音。

四、再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思考:孩子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沉默的?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第二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出示两幅课文插图)同学们,我们已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幅图中学生的表情和动作,试着用合适的词语形容两幅图。(如,第一幅图:热闹、兴奋、骄傲、兴高采烈;第二幅图:沉默、不安、羞愧、不好意思等)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在同一节课堂上会有这样截然相反的表现呢?让我们再一次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几次写到“热闹”,几次写到“沉默”,找出相关的段落分别读一读,并思考分别因为什么“热闹”,又因为什么“沉默”。(合作学习)

在孩子回答的基础上逐步梳理课文的脉络:热闹——沉默——热闹。

二、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1~9段在“热闹”中感受爱

a.聚焦“热闹”:在课堂第一次出现热闹的场面中,你感受到孩子们的心情怎样?(骄傲兴奋幸福)你是从哪些词语那些句子体会出的呢?“异口同声”“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索性站了起来”等词句。

b.找出文中对孩子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句子,让孩子们带着文中孩子的心情演一演、读一读。

c.师生共同情境演读。(在演读中感受孩子情绪的变化,体会“越越”)

d.在孩子的骄傲、兴奋中体会父母的爱。(多幸福的孩子们哪!那仅仅只是一份礼物、一句祝福吗?不,那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2、10~13自然段在“沉默”中寻找极为珍贵的东西

a.聚焦“沉默”(借助插图):如此兴奋、如此骄傲十足的他们,如此热闹的课堂为什么变得这样静寂无声?(出示过渡段:孩子们会感受爱了,但这不够。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这种极其珍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老师问.......?孩子们在这时的表现同前面有什么不同?找出相关的语句。(安静——依然安静——沉静没有人……没有人……有的………有的……满脸的……神色)

b. 在这一分钟的沉默里,老师的沉默是有意的。对比两个场面中孩子的不同表现,想象孩子在这沉默中,他也许在想也许在想……,孩子们在沉默中有了回报爱的意识的觉醒。这极为珍贵的东西你们找到了么?那就是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正是在这沉默中,孩子懂得了内疚、自责,懂得了爱是付出,所以这沉默是(可贵的)。

3、14自然段在再一次的“热闹”中再感受这片“沉默”的可贵

a.聚焦沉默后的“热闹”:这次的“热闹”和第一次一样吗?在这次的热闹中你感受到了孩子怎样的心?

b.孩子们的心中永远记住了老师说的话,那就是——“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正是这可贵的沉默让孩子深深地明白了——爱是“被爱”也是付出!

4、15.16段教师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

三、享受“沉默”策划爱的行动

1、这可贵的沉默让孩子学会了,(出示句子齐读: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在沉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

2、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

同学们,学习了《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吗?是不是发现自己也与文中的同学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过没关系,现在补过,马上行动还来得及。你们不是刚学过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吗?快行动起来,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回忆和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

询问:向亲人和邻居了解,你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疼爱你的。

观察:了解父母平时是怎样为自己操劳的。

回忆:打开影集或观看家庭录像,找到父母教自己学走路、陪着游戏的记录。

热闹——————沉默——————热闹

↓↓↓

被爱很内疚付出

快活享受

关心他人

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对文字、音乐、绘画的赏析,锤炼学生的艺术思维。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引导孩子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古诗的神韵,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预习古诗,制作生字卡。(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3.朗读伴奏音乐。(教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会写5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境。 学前准备1.积累李白的诗歌,预习古诗。(学生) 2.制作《望天门山》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 1.师画简笔画,高高 的山,并叙述天门山的来 历。 2.板书课题和作者。 1.学生观赏老师画 画,并倾听故事。 2.齐读课题。 1.请默写一首你学过 的李白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了解作者,初识古诗(用时:10分钟) 1.老师介绍李白。 2.教师巡视,指导学 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导书写:断、楚、 至、孤、帆。 3.学生听范读,画出 2.辨字组词。 至()断() 到()继()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节奏,比赛朗读。 4.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10分钟) 1.借助书本注释和工 具书理解诗意,用笔写下 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想一想每句诗里的 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 里? 1.学生自主学习,并 在书上批注。 2.学生交流收获和疑 问,并说说诗句里用的好 的词语。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 思。 中断:_________________ 回:___________________ 相对出:_______________ 孤帆:_________________ 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用时:15分钟) 1.课件出示第一句思 考: (1)这句写了什么 山,哪里的水?你仿佛看 到了什么? (2)从画面中你感受 到天门山怎样?又感受到 水怎么样? (2)哪些字给你感受 最深? 2.课件出示第二句, 思考: 这一句主要写了什 么?水流到这里发生了什 么?通过“回”字你仿佛 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 么? 3.指导学生朗读。 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 方法,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1.学生读诗句,结合 注释和教师展示的课件体 会每句诗的意思。 2.学生自主交流,体 会和感受。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 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准备】 课件;课外积累的诗歌。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7课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难点 1、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3.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能读通读准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生字词,学习理解“钓鱼”部分内容,练习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这个课题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一样?这是一个人说的一句话。 学生质疑:这是谁说的话?(爸爸)(板书:爸爸)爸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下面我们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二、预习展评 1.放声读课文,让老师听到你读书的声音。(生自学课文) 出示生字新词,指导读正确。 (1)正音:“垂、斩”为翘舌音;“遵”为平舌音;“铭、汤”为后鼻音。“竿”读第一声。 (2)认读生字“汤、钓、钩、拖、规、竿、毫”。 说说记忆方法。 ①以旧代新法:如“豪”代“毫”。 ②部件1﹢1法:如左边是“夫”右边是“见”合起来就是“规”。 ③儿歌会意法:如区别“钓”和“钩”:一点鱼饵钓钓钓,带上弯钩钩钩钩。 记忆“竿、拖、汤、规”:长竹用来当鱼竿,手儿拖起大鲈鱼,汤儿莫忘三点水,规定未见也执行。 2.出示生字词:必须汤姆铭刻允许从未见过钓鱼鱼钩鱼竿泛起涟漪遵守规定夜幕初垂小心翼翼斩钉截铁 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比较:“钓”和“钩”“未”和“末”“允”和“充”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涟漪铭刻小心翼翼斩钉截铁允许必须 听老师范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三、整体感知 1.谁能在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句话中的横线上加一个词,爸爸是怎样说的?爸爸低沉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斩钉截铁语重心长意味深 长坚持自己的意见 2.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防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 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后横线上各加一句话。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在还没有允许钓鲈鱼的时候,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爸爸诚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来,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鱼放掉了。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练习背诵古诗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断)楚江(开)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来)红日 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第17课 古诗三首 部编版

17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些古诗都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好,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波澜壮阔的情景、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和乐观豪迈的情感。诗人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用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诗中用词精准,用“开”“回”“出”“来”四个动词描绘了四幅壮丽的画面。首句借山势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高高的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次句写水波回旋,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大意是: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通过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赞美了西湖美景。诗歌前两句写景,写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以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写出了湖山的神韵,既赋予西湖的美以生命,又隽永别致。作者认为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独具神韵。

最新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七颗钻石》原文及教案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七颗钻石》原文及 教案 【导语】《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以下是整理的(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七颗钻石》原文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原文】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花儿都凋谢了,草木都枯黄了,许多人和动物都因焦渴而死去。 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拿着一个木头做的水罐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水从岩缝里慢慢地滴下来。小姑娘小心翼翼地端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着水,很久才接满一罐。 小姑娘抱着木水罐往家走。她看见一只小狗躺在地上,伸着舌头,呼呼地喘着粗气。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捧到小狗嘴边。小狗舔干了水,朝着小姑娘欢快地摇起了尾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进而的水还是满满的。 小姑娘回到家,把银水罐捧到母亲嘴边。就在这一瞬间,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母亲喝了水,感到精神好多了。 金水罐里还剩下一些水,多么清凉新鲜的水呀!小姑娘刚想喝一

口,看见一位过路人站在门外。他脸色苍白,有气无力地说:“小姑娘,能给我一点儿水喝吗?”“好哇!你比我更需要水,把它全都喝了吧。”说着,小姑娘把金水罐递给了过路人。 过路人接过金水罐。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闪闪发光的大钻石,金水罐变成了一个泉眼,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水流。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教案】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体会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从中受到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进行一个心理小测试。 2、由此,老师想到了一句话: 【课件出示】在自己处于困境中时,也能够想到处在困境中的他人,并且给予他无私的关爱和帮助——这,才是真正的爱心,它比钻石还要珍贵、还要闪亮! 3、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文中的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给予别人帮助的?(困境中) 师述:其实,那时何止小姑娘一人处于困境,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整个地球都处于困境之中。这个困境是指——(缺水)

Removed_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巴邱小学 陈小红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关心父母。 教学重点:体会孩子们情绪的变化,学习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 教学准备:幻灯片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播放《生日歌》。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歌吗?听到这熟悉的生日歌,你想到了什么呢?生答( )看,谈到生日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可 是有一位老师却在课堂上谈论生日时,遇到了沉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17课《可贵的沉默》。板书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会有什么疑问呢? 二、观察插图,指导说话,学习与图相关的内容。 刚才大家都说的真好,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一定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动脑、会学习的孩子。老师请大家来观察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出示图一) 1、仔细观察,说说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2、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下面先请看第一幅图(出示图一)说一说,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情景? 3、同学们打开书本第72页,在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的内容,大声读一读。谁 愿意来读给大家听? 1、生读,师相机出示幻灯片,指导朗读。“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快乐地交谈,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父母祝福……” 2、是啊,爸爸妈妈都十分重视我们的生日,又是请客,又是送礼,我们多么幸福啊!这时候的孩子们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感受爱 3、请同学们把这部分内容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4、那我们呢?平常生活中,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 (二)、 1、爸爸妈妈为你们做的,可真多啊!老师想现场采访一下,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知道的请站起来! 2、你们真是懂事、孝顺而又有爱心的孩子,老师真替你们的父母感到骄傲和自豪。 3、老师发现,坐着的同学都沉默了.老师也想来采访这些沉默的同学,你们刚才在想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为什么老师说他们犯了错还可爱? 是啊,知错能改的孩子就是可爱的。你们也是可爱的。 (三)孩子们懂事了,他们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 1、孩子们的礼物是稚拙的,但父母却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他们在乎的,不是礼物,而是孩子们的心意! 2、讲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一句话。“懂得爱,回报爱是一个人的美德!”愿同学们都能做个这样的孩子。 3、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呢? 四、欣赏诗乐朗诵,升华情感,联系生活实际懂得回报。 1、配乐诗朗诵!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爸爸妈妈啊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3、汇报交流。 4、小结:是啊,爸爸妈妈这种无私的深情的爱,让老师和同学们感动,老师还想告诉大家,不仅有父母,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人在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都应该懂得回报。课后,老师讲送给每位同学一张这样的爱心卡,爱的方式有很多,这些只是老师的建议,老师期待着大家的行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可贵的沉默》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十七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温暖》原文及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温暖》原文及教 案 【原文】 小韩是雷锋班的战士。一天,他的棉裤被汽车电瓶里的硫酸烧了好几个小洞。小韩出车回来得很晚,又累又困,钻进被窝就睡了。 雷锋夜间值班回来,看到有的战士蹬开了被子,便轻手轻脚地过去给盖好。当他发现小韩的棉裤上有好几个小洞时,心想,天气风寒,可不能让小韩穿这样的棉裤出操、出车,就拿起棉裤一针一线地给缝补好,然后轻轻地盖在小韩的身上。 第二天出完操回来,大家围着火炉烤火时,小韩才发现自己的棉裤已经补好了,他惊奇地叫起来:“哎,奇怪呀!这是谁给我补的裤子?”大家你看看我,我瞅瞅你,都摇头说不知道。雷锋在一旁也不吭声,不住地用火钩捅炉子,把炉火捅得旺旺的。 过了一会儿,班里的一个战士终于告诉了小韩:“班长为了给你补裤子,半宿都没睡呢!” “又是班长!”小韩感动得一下抓住雷锋的手…… “这点小事,瞧你大惊小怪的。”雷锋边说边放下小韩的手,又拿起煤块往炉子里添。 炉火烧得更旺了,小韩心里感到暖烘烘的。 【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写本课10个生字,做到知音、知形、知义,能用硬笔规范地书写。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词句,体会“轻手轻脚”“一针一线”“轻轻地”“暖烘烘”等词的意思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3、读懂课文,理解“温暖”的含义,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主动帮助他人的愿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初步培养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鼓励用硬笔书写。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重点词句在表达人物品质方面的作用。 3、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人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师:雷锋的画像(挂图或影像资料)。 生:课前搜集雷锋的资料,如故事、日记、歌曲。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浅谈人物,激趣导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1课时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

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三年级语文第17 课 姓名班别成绩 一、我会拼。 yuǎn jìn wén míng fēng chén púpúnàmèn kǒng qiūyíng hòu ()()()()() děng hòu zhǐjìng chuán shòu pǐn xíng ()()()() 二、多音字组词。 l u( ) chuán( ) chóng( ) lùn( )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露传重论 lù( ) zhuàn( ) zhòng( ) lún( ) 三、组词。 闻()尘()仆()纳()闷()品()问()尖()扑()内()闻()晶()丘()迎()等()止()境()授()兵()近()寺()上()镜()受()四、阅读文段,回答。

曲阜和洛阳相(xiāng xiàng)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lòu lù)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kān kàn)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cháng zhǎng)袍,头发(fāfà)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mēn mèn)。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在文中找近义词。 大约()拜访()等候()急忙()2、在文中找反义词。 贫乏()坐()好()默默无闻()3、在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4、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用“”画出体现孔子旅途之苦的句子,并回答表示路途之遥远的词是表示途中生活艰苦的词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的词是。

部编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重点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 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读注释,看插图,初识天门山。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学习一、二两句。 (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李白《西岳云台歌》) (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3)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指名读,齐读第二句) (4)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两句。 (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自己读,指名读。 (2)“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小结: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3)由“日边来”想象: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4)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基础再现 1.看拼音,写词语。 chǔ jiāng gū fān jìng zi duàn kāi yín pán 2.查字典填空。 “欲”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欲”在字典中的解释主要有:○1欲望; ○2想要,希望;○3副词,将要。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山雨欲.来风满楼。() (2)欲.把西湖比西子。() (3)小红上进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天门中断 ..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诗句“中断”的意思是,突出长江水的;“回” 的意思是,突出表现了山势的。 ○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的意思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被长江册拦腰劈开的,碧水向东流到此,回旋 澎湃 B.诗中“断”“开”“流”“回”以及后两句的“出”“来”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 出了山水景物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天门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C.这两句诗只赞美了长江水的巨大生命力 (2)水光潋滟 ..雨亦奇。 ..晴方好,山色空蒙 ○1有些词语可以想象出优美的画面,看到“潋滟”能想到(),看到“空蒙”能想到 (),通过这两个词语可以欣赏到西湖的美。 ○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B.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4.活学活用 (1)在一篇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习作中,文文想引用一首古诗,下面最合适的是()。 A.《望天门山》 B.《饮湖上初晴后雨》 C.《夜书所见》 D.《望洞庭》 (2)我们一家去游览西湖,妈妈告诉我西湖又叫“西子湖”。西子是古代的大美女,不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蛾眉,都是那么美,就像这时晴时雨的西湖一样。知道了这些,我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代诗人的古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拼一拼,写词语。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zhìcǐgū fān yǐn jiǔ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chū qíng jìng zi wèi mòyáo wàng yín pá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组词语。 亭________ 挺________ 潭________ 停________ 庭________ 淡________ 累________ 音________ 胡________ 螺________ 谙________ 湖________ 3.查字典填空。 (1)“厌”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螺”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4.《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_图。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A. 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 B. 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 C. 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 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对这句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A. 这句写的是: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B.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C.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可以说这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6.根据解释写诗句 ①雄伟的天门山好像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样,让长江浩荡的流经这古代楚国的旧地。________ ②滔滔东流的江水,在天门山遇到巨大的障碍掉头向北流去。________ ③分列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就像迎着江水扑面而来。________ ④在那水流湍急的地方,有一只小船乘风扬帆,从太阳升起的东边驶过来。________ 7.回忆古诗的内容并填空。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________朝大诗人________。诗中的“楚江”指的是________。《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朝大诗人________。诗中的“西子”指的是春秋时代越国美女________。 (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头两句“________潋滟________,________空蒙________”写出了西湖晴天波光闪动和雨天烟雨缭绕、山色空蒙的美丽景色。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用“欲把_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景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相提并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知识点 走近作者: 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 -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难点探究: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 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主题归纳: 主题:《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望洞庭》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感悟:美丽的景色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再普通的景色也能生出不一样的风情。乘一叶孤舟,顺流而下;坐湖中小亭,笑赏烟霞。让我们记下心中的感悟,成就新的诗篇。 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点拔:背诵古诗前,要熟读古诗。弄清古诗的意思,并在头脑中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然 后根据“结构图解”的提示进行背诵。背诵的时候,要把握古诗的节奏,背出韵律。例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课文全解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课文全解 资料书屋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xun)、弟弟苏辙(zhe)合称“三苏”。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望天门山 唐朝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字词解释: ①中断:从中间断开。 ②楚江:长江。 ③至此:到这里。 ④回:回旋。 ⑤出:出现。 古诗大意:高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从中间断开,成为东西两山,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里,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天水相接的远方驶来。

精彩赏析:这首诗围绕一个“望”字展开,描绘的是天门山江对峙,长 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前两句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之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开”字,写出了长江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一个“回”字,把水的澎湃和变化无穷描写得淋漓尽致。第一句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第二句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后两句写诗人乘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山扑进眼帘。青山有情意,远客有兴致。一个“出”字,不但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有了动态美,而且也寓含了诗 人的喜悦之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 Songsushi[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字词解释: 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方好:正好。 ③:云雾迷茫的样子。 ④亦:也。 ⑤奇:奇妙。 ⑥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⑦淡妆浓抹: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妆饰。 古诗大意;水上波光粼粼,晴天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景致也很奇妙。如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丽多娇。 精彩赏析:前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