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教材整合

手持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教材整合
手持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教材整合

手持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教材整合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桂思铭

摘要: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数学教育及数学本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手持技术的运用使教材的呈现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主动学习,本文阐述了手持技术与教材整合的途径与利于整合的知识内容,以引发大家对手持技术与教材整合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手持技术、图形计算器、数学教材

上海二期课改提出了“构建国际化大都市为背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准的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这为数学教材的改革及技术与教材的整合提供了新的要求与契机,眼下教育技术与课程教材的整合已成了一个众人谈论的热门话题,笔者也乘着这一大好时机,结合图形计算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就手持技术与高中数学教材的整合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此来引发大家对这一问题更深入仔细的思考。

一、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数学教育及数学本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知道,计算器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变化。在计算机和计算器出现之前,学生需要花费时间掌握并熟练使用以纸和笔为基础的计算和运算方法。今天,这样的时间有许多都可以花在对更深的概念的理解以及进行更有价值的、关键性的思考和学习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技巧上”。(Bert K。Wais)“因技术的发展,一些数学方法变得不像原来那么重要了(像许多依赖于纸比和笔的运算和符号运算技巧);一些数学方法比以前更加重要了(像离散数学、数值分析、参数表述和非线性数学);一些新的数学方法成为可能(像分形几何)”。(Henry Pollak)《课标》中也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课程设置和实施应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一些新的数学内容(如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线性方程组与矩阵运算,计算方法的优化等)已成为了一个现代公民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这些内容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往往有赖于技术的支撑,如果没有技术的帮助,统计工作只能求平均数,画频方图,不涉及决策,不能有效地进行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矩阵的运算无法来有效地处理具体的问题。只有在技术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有效地运用知识,体会并学好这些内容。

原有的教材,由于受计算工具的制约,为了避免繁杂的计算而只能对来自生活的数字进行裁减,由此产生了许多人为编造的应用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真实生活脱节,感到数学乏味,而技术为来自真实生活的数学,为教学的应用性与真实性创造了条件。应用计算机或计算器及数据采集工具,可以直接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中采集数据,并使用来自真实生活的数据,不必担心复杂数据的处理。

随着图形计算、计算机代数系统或电子数据表格的产生,我们有了多样的解决数学问题方法。使课程的内容、解题方式可以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采用多元的表征方式,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协同作用,如在研究一个函数问题时,可以采用数值的、图像的及解析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数表、图像的直观获取猜想,然后用解析的方式加以论证;也可以将由解析方法中得到的结果用数值及图像的方法加以确认结果的合理性。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一个问题,而不是以划一的要求来研究处理问题。可充分地照顾到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性,较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数学需求,真实而富有弹性的数学内容必将利于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意义,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技术的运用可使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主动学习。借助于技术,教学内容可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与实践性。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操作,感知和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及数学问题的本质,方便学生对规律的探究和结果的验证。这样的学习不仅仅使学生获取知识更具有实践性、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观念,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学习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需要自己主动地建构;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每一个社会的人都有各自对于数学的需求,通过自身的努力,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数学。

二、手持技术具有的优势

这里所说的手持技术(handheld technology),主要是指运用图形计算器及与之相关的数据采集器等来改善教学的技术手段。

图形计算器的发展非常迅速,TEXAS INSTRUMENT,CASIO,信利等公司在不断地研发新的图形计算器及相关产品,如TI-83plus、TI-92plus、voyage200等系列。产品功能上的突破为我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些图形计算器集许多数学软件于一体,其功能非常强大,如计算机代数系统,能进行代数、微积分等多方面的运算;几何绘图软件不仅能完成常规的作图,还能进行动态演示、变换,进行图形探索;数据处理系统可以探索数据规律,进行回归分析,并具有程序编辑功能。另外基于图形计算器的数据采集器如CBL、CBR等为从现实生活中采集数据,为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抽象数学规律提供了方便。图形计算器的便携性能适时地处理问题,先进的闪存技术可以不断更新应用课件,同学间的计算器可以方便地互相传输数据,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网络上有大量的与手持技术相关的内容,其中包括专家教师的研究文章、教学设计、技术运用的辅导及相关问题的咨

询,还有专业设计的应用程序及可用于教学的游戏等。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拓展教学空间,借鉴同行的成功经验。

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等在图形计算器的应用上有着较为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它的刊物EXPLORA TION 有着丰富的适合美国课程的教学活动题材,同时德州仪器(中国)公司也正在积极开发适合我国课程的教师培训材料及与教学相关的材料,德州仪器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及师资培训中心在各个区县组织了一定规模的教师进行有关图形计算器在数理教学中运用的培训,形成了一批在图形计算器运用方面的骨干教师。一些国际教育组织如T3 (Teacher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十分重视手持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为教师的职业修炼提供这方面的题材和相关的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近年中国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与德州仪器公司合作,每年召开一次有关手持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运用交流的年会,表彰在这方面有成绩的教师与学校,交流推广手持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经验。

国内外有许多与图形计算器相关的书籍、课程标准下的与手持技术整合的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也正在着手研究推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教材,目前在北京、广东、云南等省、市积极进行教材实验工作,教材中手持技术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术平台。另外,上海二期课改物理教材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与实验。有关方面也正在进行怎样用图形计算器进行考试的研究工作。

所有这些都清楚的表明,手持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的技术平台,便捷易学、功能强大,有着独特的优势,同时手持技术与数学教材的整合已具有相当的基础和条件,这样的整合教材也与我们课程改革的理念相适应,开发这样的整合教材是与时俱进的明智举措。

三、图形计算器与教材整合的途径

如何使手持技术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与数学学科整合,使之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关键的任务,怎样使技术的介入有实用价值,保持好我们教材中的优良传统,推陈出新,这是一个首要的问题,下面结合一些教科书中的实例,来看技术与教材的整合。

1. 改变呈现方式,创设活动环境

技术为我们创造了条件,图形计算器是学生学习很好的合作伙伴,许多过去难以进行的一些探究发现活动成为了可能。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应加强归纳发现,使教材的体例从以演绎为主,变成演绎与归纳并重。充分注意技术的特点与优势,积极创设学生活动探究的环境,使学习过程富有挑战性,让广大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发现的过程,动手、动脑,在亲历的活动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使学生乐于参与善于发现。

下面看一段教材内容:

已知O 为四边形ABCD 所在平面上的一点,且向量OA 、OB 、OC 、OD 满足等式OA OC + =OB OD +

试用图形计算器或计算机作图,观察四边形ABCD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试用向量方法证明你所发现的规律。

(摘自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 第一册(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 用TI-92中cabri geometry 作图(图1),从图中容易发现当向量OA OC + 与OB OD + 不等时,四边形ABCD 不是平行

四边形,当OA OC + 与OB OD +

相等时,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教材中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证明结论,先让学生能借助于技术进行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这样学习活动不只是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学习过程成为在课程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学生体验了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这样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样也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2. 适应技术发展,变革教学内容

由于技术的介入,新的教学内容可以进入我们的教材。请看国外教材的一个例子:

EXAMPLE Suppos the present deer population is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8634344.html,e a 12% unrestricted grouth rate and a carrying capacity ,or maximum population ,of 2000 deer to find the population after 50yr.Make a graph showing (time , population) over the next 50yr.

Screen Form the graph

of

y we see that 0.5y → as 1x → Solution The recursive function used to predict deer population is

(1)

(1)(1)0.12(1)2000n n n n u u u u ---=+-.

A seed value , or start value , of 300 for n=0 gives

501976u ≈The graph shows the population as it grows toward the horizontal asymptote or capacity of 2000 deer.

(摘自Advanced Algebra Through Data Exploration A GRAPHING CALCULATOR APPROACH KEY CURRICULUM PRESS )

假设当前鹿的数量是300,依目前的条件鹿的总数最多能有2000头,用12%无约束增长模型,求50年后鹿的数量,作出50年间鹿的数量关于时间的图像。

解:用于预测鹿的数量的递推函数为

(1)

(1)(1)0.12(1)2000n n n n u u u u ---=+-初始值为300。

计算得501976u ≈,图形显示逐渐接近水平渐近线即数量接近2000。

上面例题中,人口增长模型是一个常用的数学模型,而用差分方程来建立模型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同时这样的方法适应计算机技术带来的优势,便于求得近似的数值解。差分方程也常用在现实世界的一些问题处理中,如气象的短期预报中就有着重要的运用。类似这样的内容,可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和数值的计算,在大量的数据及图形中来理解问题掌握方法。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可接受更多的是数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更好地体现其实际的价值和数学的文化。 我们不能仅仅把技术看成一种计算工具,技术是学习数学的帮手和伙伴,在技术的环境中,许多过去难以教学的有实用价值的数学知识可以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让技术带给学生更多的有用的数学,使数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 加强多元表述,把握数学概念

下面是一个国外教材中有关函数极限的一个例子。通过图形的直观学生可以获得这个极限的值,同时它也启发学生应怎样来理解这一极限,怎样来求得这一极限。

EXAMPLE Finding a Limit Graphically

Graphically find 1x → Solution Fist notice that both the numerator and denominator are heading for 0 as 1x →.thus ,we cannot use Rule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8634344.html,ing a window of dimension [0,2] by [0,1] we obtain Screen.From this is it appears that the is 0.5.

Confirm Example Algebraically

Confirm algebraically the limit found in Example.Hint : Write

1111x x =--simplify the right-hand side ,

and use the rules of limits.

摘自 Calculus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 for business ,social and life sciences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用图形发现极限

解:首先我们发现当1x →时,分子及分母都趋于0,所以不能用法则4求极限。用窗口为[0,2]×[0,1]的屏幕图像,可以发现极限为0.5。

用代数方法确认发现的结论、提示

=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例:试求出下面两个等差数列的所有公共项依次排列组成的新数列的通项公式。

(1) 3, 7, 11, 15, 19 …;

(2) 2, 9, 16, 23, 30…。

分析:将这两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分别输入计算器(图4-(1)),计算得图4-(2)移动光标,观察图中的数可得到公共项为 23, 51, 79, 107,…猜想这些公共项构成一个以23为首项,28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其通项公式为: 23+(28)1-n 。

解: 设两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分别为)(n u 和)(k v ,且)()(k v n u =,

所以

)1(72)1(43-+=-+k n , 即k n 7)1(4=+ ①

由于4与7互质,要使 ① 式成立, 则 s k 4=。

公共项为528)1(72-=-+s k 。

所以,公共项依次组成的数列是以23为首项,28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其通项公式为 28)1(23-+=n a n 。

摘自 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数学 第一册(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

技术的运用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从数据表格出发直接发现规律,在学习上建立起“非人为的直接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意义学习”。

在一些函数的性质,微积分的有关概念的学习中技术的作用十分明显,其重要原因是由于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符号、零散的数据得以直观化,可以极大程度地将不同侧面的信息整合起来,加深对问题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许多数学教学的文章中都充分地肯定了这一点。我们可借助技术的力量,使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四、手持技术与教材的整合点

在手持技术与数学教材的整合中,许多知识内容可充分地体现技术的作用,让学生在技术的环境中学得更好,下面根据教学中的体会提出一些具体的整合点:

1.通过对具体的函数,从数值、图像上的研究帮助抽象一般的函数性质,使学生理解这些性质的意义, 把握一类函数的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加深对各类基本初等函数的认识。如通过数表和图像,可让学生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使学生体会指数函数递增快得惊人。

2.研究函数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通过函数作图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摆脱机械的套用公式。

3.借助于函数图像使学生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间的关系,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或迭代的方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4.帮助学生理解周期函数,掌握三角函数图形的变化规律。

5.帮助理解极限、导数的概念及其意义,使学生能很好地通过图形运动的直观来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6.建立回归方程,进行简单预测。

7.差分方程,递推、递归的思想,体会“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

8.模拟估计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用计算器来处理数据,更好地体会统计思想。

9.用几何软件来帮助研究向量问题,让学生通过几何作图,来发现问题然后用向量来计算证明,让学生在图形与向量间建立联系,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向量。

10.运用几何软件动态地研究圆锥曲线及轨迹方程,近年中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卡氏几何来帮助研究解析几何的教学案例很多,教师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这方面非常值得研究总结,通过几何软件的运用,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活动与操作。

为学生创设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直观。为学生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技术的帮助下有更多的经历和体验,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数学内容,手持技术能帮助我们做得更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书籍

1.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徐斌艳编著

2.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著

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5.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6.Advanced Algebra Through Data Exploration A GRAPHING CALCULATOR APPROACH KEY CURRICULUM PRESS)

7.Calculus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 for business,social and life sciences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广东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会考知识点

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会考知识点 一、常见文件类型及格式: 扩展名说明打开该类型文件的常用软件 文本文件TXT 纯文本文件记事本 DOC Word文档Word WPS WPS文档金山WPS软件 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文档FrontPage、记事本、Dreamweave、PDF 电子图书文档Adobe Acrobat Reader 图形文件BMP 位图图像(无压缩)画图程序、Photoshop JPG 是按JPEG标准压缩的文件ACDSee、PhotoShop、Flash发布 GIF 即可存储静态图像,也可存储动 态图像,常被用于网页制作 ACDSee、PhotoShop、Flash发布 PSD 以层的格式生成图像PhotoShop 声音文件WAV 声波文件格式(无压缩) 录音机程序 MID 记录的MIDI信息,记录演奏乐 器的各种信息或指令 Windows Media Player MP3 一种音频压缩技术Windows Media Player 动画文件FLC 用3DSMAX动画制作软件创建的 三维动画文件 3DSMAX GIF 目前网页中普遍使用的二维动画 文件格式 ACDSee、PhotoShop FLA 矢量动画格式,FLASH源文件Flash SWF fla文件在Flash中编辑完成后 输出的成品文件 Flash、Flash发布 视频文件AVI 音频视频交错格式。Windows标 准视频格式 Windows Media Player、Flash 导出 MPG 是按MPEG标准压缩的视频文件Windows Media Player 其它文件XLS Excel工作表Excel PPT PowerPoint演示文稿PowerPoint MDB Access数据库Access WMF Office的剪贴画,矢量图形Word、Excel、PowerPoint记RAR、ZIP 无损压缩后的文件RAR压缩软件、ZIP压缩软件 11

2021初中数学教材教法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三套)

初中数学教材教法测试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 (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标准》中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包括了解或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包括经历 或感受、体验或体会、探索。 二、简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总体目标。(15分) 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支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简述: (1)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1、要点: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较以前有很大不同。按照新课程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可接受性,将其称为第三学段,隶属于,具体有六个核心概念。四大学习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2 、要点:(1)评价的内容由重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的并重,由重认知转向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 《标准》指出:“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评价的主体方式由单元化转向多元化。 《标准》指出:“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3) 评价主体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 (4)评价结果的出现不再是单纯的分数或等级,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何为说课?举例说明说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一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必修)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全书教材分析(必修)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浙教版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编写教材,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教材之后,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操作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 从教材内容设计结构来看,本册教材由7章组成,每一章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主题。其中第一章是概括性的,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的。全书课时分配计划如下表所示,大约需要32课时完成。 课时分配计划表 标题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 技术 第二章 信息的来 源与获取 第三章 信息的编 程加工和 智能化加 工 第四章 信息的 管理 第五章 信息的 表达和 交流 第六章 网页的 设计与 制作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 社会 课时数 1 1 20 5 3 1 1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包含“信息及其特征”、“信息的编码”以及信息技术三节。这一章是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讲,通过介绍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将学生引入奇妙的信息世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既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也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产生对生活中新技术的信息敏感度,能够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同时,通过一定情境案例展示,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有所体悟,并且让其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本章的重点是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应实例说出其特征。本章的难点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第二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本章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首要环节,分为四节。第一节“信息获取的方法”,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有效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同时让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信息;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浏览与获取”,通过搜索引擎的应用,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技巧,学会在网络中高效查找所需信息;第三节“网上资源检索”,掌握运用搜索引擎和主题目录在因特网上检索相关信息资源的方法;第四节“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了解评价因特网信息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与评价标准,初步掌握网络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信息的加工”,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分别是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多媒体信息加工。其中,多媒体信息加工包括音频、视频、图像三个方面的采集与加工,这部分是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衔接较多的一部分,是初中内容的深化,并且更注重应用性。第三章中信息的编程加工主要依托VB程序进行介绍,通过体验一个完整的程序设计过程,让学生懂得用编程加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客观认识程序设计的本质,消除对编程加工信息的神秘感和畏难心理。其后,通过体验几个智能化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无处不在 1.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P2 2.相同的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P3 信息的五个特征 1.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P3 2.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也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P3 3.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和传播。 P3 4.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P3 5.信息具有时效性。P3 1.2 信息的编码 1.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诺依曼经典性建议: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4.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 5.1B=8b;1KB=1024Be;1MB=1024KB;1GB=1024MB。 6..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 7.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2=1*25+1*24+1*22+1*20=53 8.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1101)2 1.2.2字符编码: 1.计算机的英文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7位二进制数,最左用“0填充”,可以表示27=128种编码。2.具体请见书本P6页。其中控制字符有34个,编码0-32和127;图形字符包括26个大写英文字母65-90、26个小写字母97-122、10个数字符号、32个标点及其他常用符号。 3.如(1)已知“A”的ASCII值为65,问“C”的ASCII值为多少? 答:“C”的ASCII值为65+2=67。 1.2.3汉字编码 1.汉字编码:汉字与西文字符一样,也是一种字符,在计算机也是以二进制代码形式表示的,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2.汉字输入码: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称为输入码,又称外码。 3.常用的输入码:音码、形码、音形码、形音码。 4.1个汉字占2字节,2字节=2*8位=16位;能提供216=65536个代码。1个字符(包括英文字符)占1字节。 5.汉字的编码按照GB2312-80标准,使用2字节编码。 6.会观察码:如用16进制显示了“PC个人电脑”这几个字的码:50 43 B8 F6 C8 CB B5 E7 C4 D4,问“个”字码是什么? 答:因为英文占1字节,中文占2字节,所以“PC个人电脑”占10字节,1字节=8位,所以总共80位,每4位二进制转换成1位十六进制,所以对应的“个”字码是:B8F6 1.2.4多媒体信息编码 1.声音信号是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这个过程称“模数转换(A/D转换)”,承担转换任务的电路或芯片称为“模数转换器”简称ADC。 2.数模转换(D/A转换):即将数字化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3.采样:就是按一定的频率,即每隔一小段时间,测得模拟信号的模拟量值。如CD采用的采样频率为44.1KHZ,即每秒钟要采样44100次。 4.采样频率越高,量化的分辨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程度也越好,数据量也越大。 5.像素(pixel):图像数字化的基本思想是把一幅图像看成由许多彩色或各种级别灰度的点组成的,这些点按纵横排

初中数学教材教法测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六套)

2019初中数学教材教法测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一填空 (1)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是,,。 (2)以学论教主要是从,,,,,六个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3)常用的中学数学教学方法有、、等。 (4)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 (5)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原则有,,,,。 二、何为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三、简答题 (1)简述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2)你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怎样理解的? (3)简述“情境—问题”模式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核心、。 (4)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需要注意那几个方面的问题。 四、什么是解题方法多样化?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有什么作用,如何促进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 五、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要对那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 答案 一填空 (1)综合化、过程化、现代化。(2)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3)讲授法、探究式、合作学习法。(4)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式教学。(5)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发展性。 二、何为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答: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决策及教学效果进行认真的审视和分析,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过程。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而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更深层次的对话。反思是教师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又是改变自己的前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课后要及时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反思、探究和认真的剖析,为教师再教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课后反思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会对学生造成伤害进行反思。有时,教师无意识的行为会对学生造成终身难以弥补的伤害,所以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 三、简答题 (1)简述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2)你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怎样理解的? (3)简述“情境—问题”模式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核心、。 (4)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需要注意那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1)教学内容安排有以下特点:突出从实际问题情景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内容编排螺旋式推进;重视数学史料的活动;重视数学的应用;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是一陈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以前被看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不再成为今天数学学习的重点,如大数目的数值计算、复杂的代数运算技巧和一些图形性质的证明技巧等。相反,一些以前未受关注的知识、技能或数学思想方法却应当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技能,有关统计图表的知识,获取与处理统计数据并根据所得结果作出推断的技能,对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把握与运用的意识等,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1)、虚拟现实技术:3D游戏等。 (2)、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3)、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Office助手、电子商务(EC)等。 GUI:图形用户界DOS:磁盘操作系统CPU:中央处理器EC:电子商务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设计(广东版)

《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体例 前言 为了帮助老师们领会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基础》这本教科书,我们编写了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主要内容:教科书是怎样编写的,用这本教科书如何教学,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 关于教科书怎样编写的问题,本书分三个层面阐述:第一层面是教科书编写说明,对整本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编写体例说明等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第二层面是章教材分析,对该章教材的主要内容、体系结构和功能,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第三层面是节教材分析,对该节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阐述,老师们可以从整体和局部来把握这本教科书。 关于用这本教科书如何教学的问题,本书对教科书全书和各章、节都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活动指导、课前准备等,希望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于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的问题,本书对教科书各节都给出了教学评价的建议,内容包括评价内容、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希望学生养成对学习进行评价的习惯。 关于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本书对应教科书各节书给了一些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练习题或实践项目给了参考答案或提示。 本书的体系结构基本按照教科书的章节体系,编写体例:章设置“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课时分配建议”,节设置“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练习参考答案、参考资料、参考网站”。 本书仅供教学参考。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来进行。 本书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有: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尚需教学实际的完善,我们诚恳地希望老师们为这次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对于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欢迎老师们及时批评、指正。来函请寄:,E-mail: 编者 2003年12月

高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基础》校本教材(2017版)

第一单元信息及其数字化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本节知识点】 1、信息 是事物通过一定的载体所发出的消息、情报、资料、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 2、信息的载体 可以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如文字、符号、声音、语言、图像、动画等; 也可以是承载信息的物质,如报纸、期刊、电视、广播、电脑、手机等。 3、信息的主要特征 处理性、传载性、共享性、时效性。 4、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 信息处理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表达、信息传输等方面。 在信息处理中,应该注意:全面获取、准确加工、规范表达、安全传输。 5、信息处理的工具 传统的工具有纸、笔、算盘、电报等; 现代的工具有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绘图仪、打印机、计算机等。 6、计算机处理信息的特点 高速、准确、自动。 7、现代信息技术 通常是指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处理技术。【相关练习】 1.关于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教材是一种信息 B.教材中的文字是一种信息 C.教材中的内容是一种信息 D.教材中的数据是一种信息 2.关于信息,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信息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具有传递性 B.战争的信息可以通过点燃的烽火来传递 C.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错误的知识” D.信息无处不在,但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3.关于信息,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树木的“年轮”铭刻着树木生长年龄的信息 B.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知识 C.信息随着载体的物理形式变化而变化 D.文字、声音、图像都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 4.关于信息,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信息无处不在,但并一定都是真实的 B.信息、思想、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 C.信息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具有传递性 D.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知识 6.关于信息的载体,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信息会随着载体的物理形式变化而变化 B.信息可以不依附载体而独立存在 C.同一条信息只能依附于同一个载体 D.“鸣金收兵”,其信息的载体是声音 7.关于信息技术,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已经完全取代纸质出版物 B.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产生巨大影响 C.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一面 D.古代信息处理手段可以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8.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其主要用途是()。 A. 发布信息 B. 编撰信息 C. 沟通信息 D. 处理信息 12.日本大地震后,小明首先从微博上获得了消息,后又收到有关的手机短信,晚上还从电视上看到报道。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提纲.doc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归纳 主题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定义: 信息论奠基人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控制论奠基人维纳: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物质、能量是当今社会的三大资源) 我国学者钟义信: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2.信息特征: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传递性、真伪性 普遍性:只要有物质存在,有事物运动,就会有信息存在。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不是信息,同一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共享性:同一信息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所共享。 价值性:信息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其价值因人而异,同物质和能量的价值有要质的区别。 时效性:客观事物总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因此反映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信息也应随之而变化。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1、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2、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徵电于找术为基础,以甘算机找术为核心,以通 信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皐技术叙 ....... ?? ?? ?????? 3、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产生(信息在人脑屮存储和加工,利用声波进行传递,是猿到人的标志) 第二次:文字的发明和使用(首次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第三次:造纸术(蔡伦)和印刷术(毕升)的发明和应用(使信息可以大量生产,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圉) 第四次:电报、电话、电视等的发明和应用(信息传递效率一次发生了质的E跃) 第五次: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信息的处理速度、传递速度惊人提高) 4、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屮的应用 应用:日常生活、办公、教育、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企业、军事等方面。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T:计算机辅助测试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4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汇 总 一填空 (1)评价主体多样化是评价主体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形成多方评价。 (2)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是中学数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数学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3)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部分。 (4)数学学习背景分析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5)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表现在教学设计的技能,语言表达的技能,组织和调控课堂的技能,实践操作的技能。 二、谈谈你对数学教学的看法 答:数学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不应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而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老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提供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在发挥他们数学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模仿与记忆"等学习方式学习数学,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 三、你认为课堂教学语言技能应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中学数学教师的语言技能有着教学语言的共性和数学语言自身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数学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 (2)教师的数学教学语言必须体现教育性 (3)教师的数学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趣味性 (4)教师的数学教学语言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 (5)教师必须掌握多种口语技巧,并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 (6)教师必须具有合理使用身体语言的技能。 四、简答题 (1)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2)简述"说课"的内涵及特点。 答:(1)要点:1)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要体现教育的个性化。2)教学内容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既要见"树木"又要见"森林",关注学科内各领域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数学学科与其它科学的联系。3)教学内容适应公民的现实需要。数学学习的内容是非常现实的,是公民需要的基本数学素养。4)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与猜想的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2)答: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自我认识数学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面对其它数学教师(主要是同一年级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并与听者一起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作业 信息与信息技术-1 课程内容:教科版第1.1节和1.2节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 2.结合具体例子描述信息的外在的重要特征,如价值性、时效性、可伪性、共享性、依附性等。 3.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描述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特征。 4.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课标条目: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基础要求:能举例说明信息的特征,能结合实例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条件要求:计算机教室、教室 1. 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A.载体依附性 B.共享性 C.时效性 D.必要性 答案:C 2.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通过载体来呈现,这说明信息具有( ) A.载体依附性 B.传递性 C.时效性 D.真伪性 答案:A 3. 到目前为止,人类一共经历了( )信息技术革命,其中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A.三次 B.四次 C.五次 D.六次 答案:C 4. 信息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将向( )方向进一步发展。 A.商业化 B.大众化 C.人性化 D.人性化和大众化 答案:D 5. 下列关于信息技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既有积极的一面,还有消极的一面 B.青少年不用学习信息技术,只要一心读书就行 C.青少年不能过度崇拜信息技术,也不能盲目排斥信息技术 D.青少年学生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答案:B 网络信息检索-3 课程内容:教科版的2.2和2.4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关键词搜索信息。 2.描述“全文搜索”、“目录索引搜索”和“在线数据库检索”的区别。 3.知道几种常见的搜索引擎的功能区别。 4.能够下载网页上的文字、图片、动画等信息。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关键字搜索需要的信息,并且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 课标条目: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基础要求:能够熟练使用浏览器,对于信息有一定的基础认识,知道如何从要搜素的信息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 编写指导思想和教材特点 华东师范大学陶增乐 一、编写目的及编写指导思想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这门课程年轻而富有活力,但建设的时间还很短,教师和学生对如何教和学这门课程都缺乏经验,同时由于本课程的一些特点(如发展快、实践性强等),对教师的教和学都很具挑战性,提高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显得更迫切。因此,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和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教师用书是十分必要的。 编写本套教材的目的是: 1. 为全国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基本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可探索高中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一般过程和规律。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人才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编写出能直接用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2. 为教师全面实施《标准》的基本理念提供具体的指导,保证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能得到正确的落实,便于教师科学、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过程。 3. 作为师范大学长期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的教师,我们将教材编写、实验区试验、课程评价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显然,做好当前的教材编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为基础教育应作的贡献。 编写的指导思想: 1. 以《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特别重视培养未来公民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2. 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学科知识基础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和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打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基础。 3. 着力改变本课程现行教材内容以软件操作为主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奥秘,感受信息文化,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4. 教材以实践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如组织“讨论交流”、“实践体验”、“综合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主题1 信息的获取 1、信息的基本概念 “信息”一词通常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信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图片、声音、动作、表情、文字 2、信息的基本特征 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可以增值 时效性:信息反映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 共享性:信息可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收且多次使用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1、信息技术:简称IT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之为信息技术。 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虚拟现实技术 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 如:3D游戏、电子宠物、三维全景图片、虚拟试验 语音技术 ?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语音识别技术(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是指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 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Text to Speech)是指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 放出来的技术。 智能代理技术 主动根据人的需要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 在教育、娱乐、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诸多方面得到应用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信息技术产品走向了个性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高 知道电脑的主要性能参数:cpu、硬盘、内存、显示器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整书)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整书)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本书地位: 本模块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基础,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本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本书章节之间关系: 本模块由四个主题组成: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处理与交流

信息技术与社会 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 教材内容: 1.定性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有以下亮点: (1) 内容编排角度新颖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在内容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技能模块为教学单元的教材编写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教学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2) 注重信息文化的渗透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非常注重信息文化的渗透,人文性很强,无论是教科书正文的阐述,还是各种联系的设计,都很重视信息文化的培养,尤其是重视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引用与介绍。 (3) 内容广、知识新

《信息技术基础》覆盖的知识点范围广,内容新,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尽可能多、尽可能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 (4)给教学活动额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秉承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对教学内容不过于限制,特别是在信息加工模块更多的是学习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很少涉及具体软件的操作步骤。而且也不指定具体的应用软件,大大提升了教师教学的弹性。 2.定量分析 (1) 章节与全书关系分析 ①章节与页数 表1 各章页数一览表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二 章 信息 获取 第三 章 信息 的编 程加 工和 智能 化加 工 第四 章 文本 和表 格信 息加 工 第五 章 多媒 体信 息加 工 第六 章 信息 集成 与信 息交 流 第七 章 信息 资源 管理

初中数学教材教法题库含答案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试题库1(共十一份) 试题(一) 一填空 (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标准》中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包括了解或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包括经历或感受、体验或体会、探索。 二、简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总体目标。(15分) 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支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 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简述: (1)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1、要点: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较以前有很大不同。按照新课程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可接受性,将其称为第三学段,隶属于,具体有六个核心概念。四大学习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

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重要考点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重要考点 注:以下所有考点,要求理解+背诵。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 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中国古代信息传播方式有:信鸽传书、烽火告急、结绳记事等。 二、信息定义的不同观点: 1、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2、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3、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三、信息的传播过程: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源)(信息传递)(信宿) 四、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 2、共享性 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4、价值相对性 5、时效性 6、真伪性 五、什么是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2、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3、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六、信息技术包括的四大技术: 目前,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 七、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产生和应用。 第二次: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第三次: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四次:电报、电话、电视及其他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五次: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 八、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九、信息技术对以下几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1、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3、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十、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1、信息泛滥 2、信息犯罪 3、信息污染 4、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十一、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 (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4)遵守信息法规。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 一、获取信息需要经历的过程: 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 二、采集信息的工具: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等 三、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 四、目录类搜索引擎和全文类搜索引擎的应用(观看提供的Flash动画) 五、搜索时怎样用好关键词? 1、提炼关键词:提炼最具有代表性和指示性的关键词 2、细化搜索条件:添加关键词 3、用好逻辑符号:“AND” 、“OR”、“NOT”、“+”、“-”、“&” 、“^” 4、强制搜索:添加英文双引号“” 五、常见下载文件的类型: 1、音频(.mp3) 2、视频(.av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