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分区评价_以河北省为例_刘玉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分区评价_以河北省为例_刘玉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分区评价_以河北省为例_刘玉

第29卷 第1期

2010年1月地 理 研 究GEOG RAPHICAL RESEA RC H V o l .29,N o .1Jan .,2010

收稿日期:2009-02-08;修订日期:2009-06-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20090460408)

作者简介:刘玉(1982-),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

 *通讯作者:刘彦随(1965-),男,陕西绥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著作9部。E -mail :liuys @ig snrr .ac .cn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分区评价

———以河北省为例

刘 玉1,2,刘彦随1*,王介勇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区域范围内待整理农村居民

点分区研究,对于指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有序整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河北省136个县

(市)为研究单元,选取农村居民点用地自然条件、区域经济实力和整理迫切度等8个指标,

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

的综合评价值。进一步基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和综合评价分值,运用层次筛选法将研究区

划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生态型整理区和优化调整区。农村居民点整

理分区,可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规划以及确定、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理;熵值法;整理分区;新农村建设;河北省

文章编号:1000-0585(2010)01-0145-09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减少,1984~2006年的22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150×104hm 2[1];而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仅有661×104hm 2[2],可供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则更少[3]。我国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闲散地、废弃地等浪费现象[4]

,据李宪文等测算,到2010年,我国村庄土地整理可增加耕地173.8×104~296.6×104hm 2。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结合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扎实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既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农民生活和生产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5]。

在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乡村转型发展、新农村建设战略以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宏观需求下,农村居民点整理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6]。部分学者对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区域特点[7,8]开展了实证研究。同时,农村居民点变化规律[9~12]、土地整理潜力评价[13,14]与驱动力分析[15]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16]的研究较少。在土地整理实践中,往往因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时序安排、区域整理项目选择以及空间布局多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土地整理的科学规划与决策略显不足。因此,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研究成为当前亟待深入开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农村居民点整理分

146

 地 理 研 究29卷

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基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和综合评价分值,划定了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规划和遴选土地整理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整合乡村要素,盘活土地资源,提高集约用地水平,增加耕地数量;重塑乡村组织核心,重构乡村居住空间,构建“空间结构有序、环境亲切宜人、配套服务齐全、组织管理完善”的村镇网络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否可行与居民点整理潜力、区域经济实力和整理迫切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为了有序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需要对即将开展整理的区域进行分区研究。区域范围不同,评价单元大小也不同。研究省域范围的居民点用地整理,以县为评价单元;研究县域范围居民点用地整理,以行政村作为评价单元,评价结果更具操作性。本文重点旨在方法探讨,以县为单元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居民点整理分区评价。

2.1 研究方法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受自然条件、用地现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具有系统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需要遵循综合性、可比性、可获取性、代表性等原则建立一套完整、实用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全面评价。本文采用层次筛选法对农村居民点整理进行分区,即首先以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平均值和《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中规定的国家最高标准将其分为三部分,然后结合综合评价分值,借助A rcGIS9.2软件的叠加功能,对研究区进行划分;最终结合各分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2.2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自然条件、整理能力、整理迫切度三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自然条件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成本和整理土地的利用方向。平原地区整理投资水平一般低于山地、丘陵地区的投资水平;自然条件较好、区域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较高的平原地区整理出的土地大部分可以复垦为耕地[17]。因此,选取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地形地貌(虚拟)值和耕地综合生产力指数(EAI)[18]为自然因素的评价指标。

整理能力是指地方政府和农户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能力。居民点用地整理涉及房屋拆迁补偿、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农村居民点建设等,是一项投资较大的基础工程,资金是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资金投入与地方经济实力、农户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综合考虑指标获取的难易和代表性,选择县域人均GDP、近三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来解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能力。

整理迫切度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拉动力。在耕地补占平衡政策和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异地调剂政策指导下,合理整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成为建设用地指标增长和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19]。由于区域二、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加大,本文选择区域建设用地增长量指标来考察建设用地的现实需求。同时,区域人均耕地面积越小,单位农地面积的种植业劳动力越多,区域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面积越小,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愿望就越迫切。选取建设用地增长量、人均耕地面积、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单位农地面积的种植业劳动力四个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迫切度指数。

 1期刘 玉等: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分区评价———以河北省为例147

 

2.3 指标权重及评价分值计算

指标权重在多指标定量化评价中尤为重要,它是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定量表示,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主观赋权法所得权重不能完全反映研究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因此,有必要引入客观赋权方法来研究多指标定量化评价问题。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因素所包含指标的权重,计算各单元各因素的综合评价分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筛选法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

熵权法是一种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即在综合考虑各因素所提供信息量的基础上计算综合指标权重的数学方法,最先由Shanno n C.E.引入信息论,现已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领域。计算步骤包括:①数据的标准化;②计算评价指标的综合标准化值;③计算各项指标的熵值和权重;④计算各单元的综合评价分值[20]。

2.4 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及分析的可行性,选取河北省136个县(含县级市,以下简称县)作为研究区域。主要数据来源包括: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来自《河北省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1997、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种植业劳动力数量、地区生产总值、乡村户数、耕地面积数据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2006~2008年),乡村人口数据来自《河北农村统计年鉴》(2007年);区域耕地综合生产力指数来自河北省农用地综合产能核算数据;地形地貌数据来源于《河北省农用地指标控制区划分及隶属范围表》和《河北省农用地指标控制区划图》。

3 河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

3.1 研究区概况

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兼跨内蒙古高原。全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其间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河北省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类生产用地对耕地的占用日益增多,2002~2007年的5年间全省耕地面积减少231.54×104hm2,人口增长208×104人,2007年年底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85hm2,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可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有限,开发难度较大;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较大且布局散乱。

(1)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大。根据《2006年河北省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结果, 136个县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92.3×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1%,占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70.0%;2006年,农村人口为5020.2×104人,农户数为1329.9×104户,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84m2,其中有105个县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150m2/人的上限。如果按照《村镇规划标准》(GB350188-93)进行规范,农村土地整理的潜力十分可观。

(2)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136个县现有行政村45619个,平均每个村292户、1100人,农村居民点具有规模小、密度大的特点。从空间分布来看,平原区村庄密集,居民点密度大;山地丘陵区村庄分布稀疏,土地利用率低。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单一,农村宅基地占地面积极大,除乡政府和中心村外,其他村庄行政事业及工商用地比例较低。由于农村宅基地布局比较分散,基础设施不配套,交通、用水、用电不方便。

(3)住宅空置、废弃现象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年轻人或就学或外出打工,农村常住人口大量减少;由于城乡统筹不够、村庄规划滞后等原因,新建住宅

148

 地 理 研 究29卷

大都分布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格局。还有一些家庭举家迁往城市,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原有房屋长期保留,形成空置住宅。据田红莲等对衡水市198个自然村的抽样调查,村庄平均空心率达20.7%。河北省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减少,而农村用地规模却在持续增大,并未实现农村人口转移与农村居民点缩减相挂钩[21]。

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河北曹妃甸的建设、京津冀都市圈的兴起以及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为河北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市化进程必然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心化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在乡村发展转型升级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河北省应充分利用区位条件优、经济实力较强的优势,加强对空心化村庄、零散农村居民点整理,大力推进中心村、小城镇建设,控制村镇用地扩展,盘活存量建设土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分析

通过整理相关数据构建熵权法中所需的原始数据矩阵,再根据相关公式,对原始矩阵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及计算各指标信息熵,进一步确定各指标的熵权,得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表1)。

表1 评价指标与权重

Tab.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s

一级指标及其权重二级指标正逆二级指标权重排序

自然条件(0.14)

区域耕地综合生产力指数+0.114

地形地貌+0.038

整理能力(0.51)地方人均GDP+0.301农民人均纯收入+0.212

整理迫切度(0.35)区域内建设用地增长量+0.095人均耕地面积-0.037可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面积-0.046单位农地的种植业劳动力数量+0.193

从评价指标权重的分布可以看出,地方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农地的种植业劳动力数量、区域耕地综合生产力指数和区域建设用地增长量等指标,对于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提高土地整理效益起着重要作用[22]。对于河北这样一个经济实力相对落后的东部沿海省份来说,资金来源和整理迫切度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产生的影响强于整理区的自然条件。根据熵权法得到的评价指标权重中整理能力指标的权重(51%)也较高,尤其是地方人均GDP的权重最高,这与区域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因此,根据熵权法得到的河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指标权重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

3.3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

由于河北省耕地后备资源缺乏,建设用地扩展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河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应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标。本文遵循层次筛选法基本原理,先以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平均值(184m2/人)和《村镇规划标准》中规定的国家最高标准(150m2/人)将其分为三类,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平均值(0.41)将其划分为两类;借助ArcGIS9.2软件的叠加分析功能,将研究区划分为5类(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50m2的两类整合叠加

 1期刘 玉等: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分区评价———以河北省为例149

 

在一起);最终结合各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自然条件、整理能力和整理迫切度等实际情况,将各分区命名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生态型整理区和优化调整区(表2、表3和图1)。

表2 河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标准

Tab.2 Standards f o r land consolidation zoning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Hebei

整理分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m2/人)综合评价分值县(市)个数

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183.77

≥0.41

<0.41

29

40

适度整理区生态型整理区150≤且<183.77

≥0.41

<0.41

14

22

优化调整区<15031

表3 各农村居民点整理区评价指标平均值汇总Tab.3 Evaluation index values of land consolidation for each subarea

指标优先整理区

重点整理区

Ⅰ亚区Ⅱ亚区全区

适度整理区生态型整理区优化调整区

人均居民点用地

面积(m2/人)

217235221229167166128自然条件分值0.090.090.050.070.100.070.10

整理能力分值0.230.130.050.090.260.100.19

迫切度指数分值0.190.140.130.130.190.140.18

综合评价分值0.510.360.230.290.550.310.47

(1)优先整理区:包括涿州、固安、文安、唐海、滦南等29个县。除元氏、满城外,均位于平原地区,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大,平均为217m2/人,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自然条件好,整理潜力大;地方人均GDP为182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573元,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整理能力分值为0.23);建设用地扩展速度快, 10年内增加的建设用地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6%,单位农地拥有种植业劳动力数量最高,为189人/km2,人均耕地面积0.08hm2,耕地后备资源缺乏,进行居民点整理的意愿最强烈。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用地矛盾将更加尖锐,该区域是河北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最为迫切的区域。优先整理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交通条件好,城镇化水平较高,非农产业发达,已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经济实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依据“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的指导方针,确立实施农村“三整合”的整体创新思路[23],加强中心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优化土地利用,因地制宜地推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减少相挂钩,推进土地资源集约与节约利用,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提升农村生产力[24]。

(2)重点整理区:包括青县、沧县、河间等40个县。该区集中分布在沧衡低洼平原区和张承坝上高原区。根据地形地貌特征,重点整理区又可细分为重点整理Ⅰ区(沧衡低洼平原区)和重点整理Ⅱ区(坝上高原区以及山地丘陵区)。其中重点整理Ⅰ区位于重要的粮食产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高达235m2,土地质量好,整理出的土地适宜于粮食生产;但该地区的耕地整理能力和整理迫切度较低。整理方式以迁村并点及空置居民点

150

 地 理 研 究29卷

复垦为主,整理出的土地要尽可能转化为耕地,结合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耕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及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中心村整理要遵循“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重点对村内旧宅基地、闲散地进行整理改造,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重点整理Ⅱ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221m2,耕地综合生产力指数0.21,整理出的土地不适宜于粮食生产;人均GDP为67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433元,整理能力最弱,整理迫切度也最低。这一亚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应以退宅还林还牧为主,充分利用村内边角地、空闲地植树种草,盘活土地资源;同时加强中心村建设,使分散的自然村逐渐聚集,节约土地资源,重构乡村空间。

图1 河北省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

Fig.1 Z oning o f land consolid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 ea s in Hebei

(3)适度整理区:包括定州、辛集、迁安等14个县,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和燕山山地丘陵区,自然条件较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高(EAI为0.64);人均GDP为218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54元,整理能力在5个区中最强(整理能力分值为

 1期刘 玉等: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分区评价———以河北省为例151

 

0.26);建设用地扩展速度较快,单位农地拥有种植业劳动力数量高,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意愿最强烈。但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仅167m2,整理潜力较小,不适宜大拆大建。因此,该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应以“中心村建设”和“内部挖潜”为主:在经济发达、耕地资源紧缺的近郊区开展中心村建设,进行迁村并点;在远郊区,应加强内部挖潜,盘活村内的空闲、废弃宅基地,遏制住宅用地侵占村边良田。同时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着眼特色、优质与高效性,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种养传统及农民主体能动性,加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4)生态型整理区:包括万全、宣化等22个县。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山地丘陵北部和海河冲积平原东南部,自然条件恶劣,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低,人均居民点用地较少,土地整理潜力较小;人均GDP98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43元,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单位农地拥有劳动力仅100人,土地整理积极性不高。该区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经济落后,交通条件差,自然村庄布局散乱。因此,农村居民点整理以“小集中、大分散”的模式为主,在小范围内进行迁村并点,而在较大的范围内居民点仍然分散布置,居民点整理以空置居民点复垦为主,同时严格执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整理腾出的土地主要用于还园、还林,在整理中注意结合工程和生物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5)优化调整区:包括藁城、栾城、赵县等31个县。主要分布在冀中和冀南的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指数高达0.70,是河北省粮食主产区之一;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相对密集,耕地资源缺乏,进行整理的意愿强烈。但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仅128m2,整理的数量潜力小;同时该地区相对富裕,村庄规模大,村内新房比例高,进行拆迁并村成本高。该区适宜在原有村庄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尽可能避免占用村边良田:改革宅基地使用制度,盘活村内空闲、废弃宅基地,促进宅基地的合理、有效流转;加强村镇规划,完善村内基础设施,遏制村庄“空心化”进程。

4 结论与讨论

(1)扎实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根据当地实际,深入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研究,是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和决策的重要前提。从居民点用地现状、自然条件、整理能力、整理迫切度等多个角度来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与决策迫切需要构建整理分区的指标体系。

(2)本文采用层次筛选法(以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和综合评价分值进行层次筛选)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分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地方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农地的种植业劳动力数量等8个因子,采用熵权法确定其权重。与实际情况相对照,根据熵权法得到的指标权重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

(3)结合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和综合评价分值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生态型整理区和优化调整区。优先整理区区位相对优越,经济发达,开展居民点整理的意愿强烈,居民点用地整理依据“三集中”的指导方针,因地制宜地推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减少相挂钩;重点整理Ⅰ区和适度整理区大部分位于平原,经济实力较强,整理出的土地适宜于农业生产;重点整理Ⅱ区和生态型整理区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区和山地丘陵区,自然条件恶劣,居民点整理以空置居民点复垦为主,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调整区应注重农村建设用地的优化调整和乡村空间重构,遏制村庄“空心化”进程。

152

 地 理 研 究29卷 (4)通过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评价,为河北省制定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规划以及确定、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由于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评价的影响因素众多,评价指标的选择也受到数据来源的制约,评价体系有待更深入地研究和完善。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空心村综合整治规划等相关规划,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优先序,也是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田淑英.中国耕地资源流失的动因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9):67~69.

[2] 张凤荣,薛永森.中国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资源科学,1998,20(5):32~39.

[3] 张风荣,张迪,安萍莉,等.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供给量———从经济适宜性角度分析.中国土地,2002,(10):14~17.

[4] 高燕,叶艳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式选择.农村经济,2004,(3):23~25.

[5] 洪涛,梅昀.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存在问题及对策.农机化研究,2008,(4):240~242.

[6] 刘勇,吴次芳,杨志荣.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土地科学,2008,22(3):68~73.

[7] 杨庆媛,田永中,王朝科,等.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地理研究,2004,23

(4):469~478.

[8] 廖赤眉,李澜,严志强,等.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及其在广西的应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25(1):7~11.

[9] 姜广辉,张凤荣,秦静,等.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85

~92.

[10] Hualou Long,Yansui Liu,Xiuqin Wu,et al.S patio-temporal dynamic patterns of farmland and rural settlemen ts in

S u-Xi-Changregion:Im plications for building a new cou ntryside in coastal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28311.html,nd Us e Policy,2009,26:322~333.

[11] Patricia H.Gudea,An drew J.Hansen,Ray Rasker,et al.Rates an d drivers of rural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in the

Greater Yellow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28311.html,ndscape and Urban P lanin g,2006,77(1-2):131~151.

[12] 谢花林,李波.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地理研究,

2008,27(2):294~304.

[13] 张正峰,赵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地理,2007,27(1):137~140.

[14] Inés Santé-Riveira,Rafael Crecente-M aseda,David M iran da-Bar rós.GIS-based planning supp ort sys tem for ru ral

land-use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28311.html,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8,63(2):257~273.

[15] 张占录,杨庆媛.北京市顺义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推动力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1):49~53.

[16] 姜广辉,张凤荣,谭雪晶.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69~75.

[17] 沈燕,张涛,廖和平.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评价分级--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8,30(6):141~147.

[18] 刘玉,门明新,许皞,等.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测算及应用研究--以霸州市为例.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10(1):87

~92.

[19] 郭文华,郝晋珉,覃丽,等.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建设用地评价指数探讨.资源科学,2005,27(3):66~72.

[20] 贾艳红,赵军,南忠仁,等.熵权法在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应用--以甘肃牧区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

21(1):17~21.

[21] 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地理学报,2007,62(6):563~570.

[22] 张正峰,陈百明.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03,19(2):210~213.

[23] 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地理研究,2008,27(2):479~480.

[24] 刘彦随,卢艳霞.中国沿海地区城乡发展态势与土地利用优化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3):4~7.

 1期刘 玉等: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分区评价———以河北省为例153

 

Zoning and evalu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A case of Hebei Province

LIU Yu1,2,LIU Yan-sui1,WANG Jie-yo ng1

(1.Institute of Geo gr aphic Sciences and N atural Resources Resea 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2.G radua te U niversity of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 s,Beijing100049,China)

A bstract: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 nsolidation is o ne of the m ost impo rtant parts in new country side construction.I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 nsolidation,it is o f g 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a deep regionalization research into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rrangement. Taking the136co unties of Hebei as research units,this thesis zones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based on level screening method.First,acco 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 f natural co ndi-tions,regio nal economy streng th and the desire to land co nsolidation,eight facto rs are selected to co 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 stem in zoning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 n-solida tion.Then,entropy method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 odel are em ploy ed to at-tain the w eights and the assessment v alues respectively.Finally,five ty pes,including pri-o r conso lidation area,key conso lidation area,m oderate conso lidatio n area,eco logical co n-solida tion area and optimizatio n leveling area,come into being based on the status o 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per capita and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values.Fo r prio r consolida-tion a rea,the desire to land co nsolidation is the hig hest thanks to its favo rable g eo graph-ical location and advanced eco nom y,and its suitable conso lidatio n m odel is population co n-centratio n,industrial agg lomeration,and scale land use.For key conso lidatio nⅠarea and moderate consolidation area,ag riculture is the first prio rity for consolidated land,w hile fo r key co nsolidationⅡarea and ecological consolidation area,ecolo gical environment should receive special attentio n.As to the optim al consolidation area,countermeasures in controlling the trend of village ho llowing are a m atter of the utmost im po rtance.The method employed in this pape r will pro 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 r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the setting of land co nsolidation pro ject and the implementatio n of land consolida-tion.

Key words: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entropy me thod;zoning of land consolida-tion;new country side construction;Hebei Province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s Vol.26No.1Jan.,2012 第26卷第1期2012年1月收稿日期:2011-08-20 修稿日期:2011-12-22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住宅土地利用分区管制技术研究”(2008BAJ08B03)。第一作者:徐保根(1963-),男,河南焦作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E-mail:xubaogen@zufe.edu.cn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n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Types in the Land Use Planning at Village-level XUBao-gen,ZHAOJian-qiang,XUEJi-bin,GUHui-na,FANGAi-jun,DONGChuan-de(InstituteofRealEstate,Zhejia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assessthefeasibilityofruralresidentiallanduseinordertoprovidesufficientreferencesfor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and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Methodsusedincludedliteraturereview,expertconsultation,comparativeanalysis,andsumofweights.Theresultsindicatedthat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innewresettlementareascouldbedividedintothreebasicones,i.e.,urban-type,town-typeandcentral-villagetype.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werethestructureoffarmers’employment,theeconomiccapacitiesoffarmers,villagecollectivesandthetownandcitythevillagelocates,etc.HuoyutangVillageandXichengVillageinYiwuweretheurban-type;HenggangvillageandBailianVillageinHaiyanwerethetown-typeruralresidentialareas.Itwasconcludedthattheindexsystemandmethodforthesuitabilityassessmentofruralresidentialareashadcertainvalueofapplicationandcouldguidethe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and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 Key words:landadminstration;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suitabilityassessment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徐保根,赵建强,薛继斌,顾慧娜,方爱军,董传德 (浙江财经学院不动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对比分析、权重和法。研究结果:新安置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可分为城镇型、集镇型、中心村型三种基本类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农民就业结构、农民经济实力、村集体经济实力、村所在乡镇和县市的经济实力等;义乌市活鱼塘村和西澄村可建成城镇型农村居民点,海盐县横港村和百联村可建成集镇型农村居民点。研究结论:建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及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土地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类型;适宜性评价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2)01-0027-05

2021年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欧阳光明(2021.03.0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目次 1 总则 2 用地分类 2.1 一般规定 2.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附录A 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 1 总则 1.0.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强村庄建设管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村庄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1.0.3编制村庄规划,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用地分类 2.1 一般规定 2.1.1用地分类应考虑村庄土地实际使用情况,按土地使用主要性质进行划分。 2.1.2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3级分类体系。大类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 2.1.3使用本分类时,一般采用中类,也可根据各地区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2.2.1村庄规划用地共分为3大类、10中类、15小类。 2.2.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表2.2.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

附录A 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 A.0.1 村庄规划用地应按表A.0.1进行汇总。 表A.0.1 村庄规划用地汇总表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条文说明 编写说明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已有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根据编制需要展开实地调研,征求了专家和相关部门对于用地分类的意见,并与相关国家标准相衔接。

为便于广大规划编制、管理、科研、教学等有关单位人员在使用本指南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指南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参考。 目次 1 总则8 2 用地分类9 2.1 一般规定 9 2.2 村庄规划地分类9 3 村庄建设用地11 4 非村庄建设用地13 5 非建设用地14 1 总则 1.0.1 《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于2007年废止,现有的《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等相关标准对村庄规划用地类别没有细分,目前缺乏用地分类标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导,编制《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1.0.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用于指导各地村庄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等工作,在实施一段时间后,总结问题和经验,修改编制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标准。 2 用地分类 2.1 一般规定 2.1.1本指南的用地分类以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主,同时考虑土地权属等实际情况,如位于村庄居民点用地以外占用集体用地的工厂,其用地应属于“村庄产业用地(V3)”;位于村庄居民点用地以内未占用集体用地的工厂,其用地应属于“国有建设用地(N2)”。 2.1.2本指南用地分类体系为保证分类良好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采用大、中、小3级分类,在图纸中同一地类的大、中、小类代码不能同时出现使用。 2.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2.2.1 本指南将用地划分为“村庄建设用地”、“非村庄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三大类,主要基于对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两类土地的考虑,有利于分类管理,实现全域覆盖。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在同等含义的用地分类上尽量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衔接。

员工能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经典员工能力评价案例及分析

员工能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经典员工能力评价案例及分析 引言: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适应企业业务的迅速发展,企业更加注重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但是,在人才选拔或人员晋升等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企业欠缺科学合理的能力素质模型,不能公平公正对员工进行能力评价,出现了人岗不匹配的现象。那么,用什么标准来对员工进行能力评价呢?此时,通过搭建能力素质模型来对员工进行科学的能力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合理的能力素质模型可以公平、公正的对员工进行能力评价,对人员选拔、人员配置等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搭建科学合理的能力素质模型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科学的能力评价,实现人岗匹配的重要环节。本文是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为某电子元器件行业搭建能力素质模型进行员工能力评 价的项目纪实。 【客户行业】电子元器件行业 【问题类型】员工能力评价 【客户背景】 深圳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环保节能的电源及磁性元件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开关电源适配器、动力电池充电器、音响电源、LED照明电源等产品。产品广泛使用于LED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可视电话、便携计算机等领域。在技术和工艺上,紧跟国际行业技术前沿,不断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拥有200多人的研发队伍,员工总人数达2300人。凭借优秀的研发队伍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公司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用什么标准来选拔能胜任岗位的优秀人才呢?这一直是该企业的管理难题。因此,企业管理者邀请华恒智信进驻企业,帮助企业有效甄选优秀人才,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现状问题及分析】 为适应企业业务的迅速发展,公司加大了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但是,在人才选拔或人员晋升等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公司一直欠缺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过渡依赖评选人员的主观评价,人岗不匹配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访谈中,设计部的领导给我们举了一个实例:设计部的李润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较强,但是其协调能力、影响力、组织能力等稍有欠缺,公司领导认为李润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设计师,也投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制图标准农村用地的分类和代号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制图标准 农村用地的分类和代号 用地分类制图标准 类别代码类别名称范围图层颜色 大类小类(线框)(填充)(线框与填充) E6-R 村民住宅 用地 村民户独家使用的住房和附 属设施及其户间间距用地、进 户小路用地;包括单身宿舍、 敬老院等用地,不包括自留地 及其它生产性用地。 A-E6-R H-E6-R 50 单身宿舍、敬老院 用地在图例中标 注单、敬等字。 E6-C 公共设施 用地 各类公共建筑物及其附属设 施、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 用地 A-E6-C H-E6-C 1 E6-C 1 管理性、 公益性公 共设施用 地 政府、团体、经济贸易管理机 构等用地;文化图书、科技、 展览、娱乐、体育、文物、宗 教等用地;医疗、防疫、保健、 休养和疗养等机构用地;科技 及幼儿园、托儿所、小学、中 学等用地。 A-E6-C1 H-E6-C1 210 行政管理、文体、 医疗、教育等用地 在图例中分别标 注行、文、医、教 等字。 E6-C 2 市场性公 共设施用 地 各类商业服务业的店铺,银 行、信用、保险等机构,及其 附属设施用地;集市贸易的专 用建筑和场地;不包括临时占 用街道、广场等设摊用地;旅 游服务设施用地等。 A-E6-C2 H-E6-C2 1 商业金融、集贸设 施、旅游服务等用 地在图例中分别 标注商、集、旅等 字。 E6-M 生产用地独立设置的各种生产性建筑 及其设施和内部道路、场地、 绿化等用地 A-E6-M H-E6-M 251 E6-M 1 工业生产 用地 独立设置的工业生产性建筑 及其设施和内部道路、场地、 绿化等用地 A-E6-M1 H-E6-M1 251 E6-M 2 农业生产 设施用地 各类农业建筑,如打谷场、饲 养场、农机站、育秧房、兽医 站等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包 括农林种植地、牧草地、养殖 水域 A-E6-M2 H-E6-M2 54 E6-W 仓储用地物资的中转仓库、专业收购和 储存建筑及其附属道路、场 地、绿化等用地 A-E6-W H-E6-W 34 E6-T 交通设施村镇对外交通的各种设施用A-E6-T H-E6-T 194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 2.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2.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2.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

村庄用地分类

1总则1.0.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强村庄建设管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村庄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1.0.3编制村庄规划,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用地分类 2.1一般规定 2.1.1用地分类应考虑村庄土地实际使用情况,按土地使用主要性质进行划分。 2.1.2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3级分类体系。大类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 2.1.3使用本分类时,一般采用中类,也可根据各地区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2.2.1村庄规划用地共分为3大类、10中类、15小类。 2.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表2.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

附录A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 A.0.1村庄规划用地应按表A.0.1进行汇总。 表A.0.1村庄规划用地汇总表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条文说明 编写说明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已有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根据编制需要展开实地调研,征求了专家和相关部门对于用地分类的意见,并与相关国家标准相衔接。 为便于广大规划编制、管理、科研、教学等有关单位人员在使用本指南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指南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参考。

目次 1总则 1.0.1《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于2007年废止,现有的《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等相关标准对村庄规划用地类别没有细分,目前缺乏用地分类标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导,编制《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1.0.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用于指导各地村庄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等工作,在实施一段时间后,总结问题和经验,修改编制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标准。 2用地分类 2.1一般规定 2.1.1本指南的用地分类以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主,同时考虑土地权属等实际情况,如位于村庄居民点用地以外占用集体用地的工厂,其用地应属于“村庄产业用地(V3)”;位于村庄居民点用地以内未占用集体用地的工厂,其用地应属于“国有建设用地(N2)”。

月真题工作分析与评价

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工作分析与评价试卷 (课程代码41759)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本试卷全部为选择题,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的“选择题答题区”内按照试题题号顺序直接答题,答在试卷上无效。 本大题共10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 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从客体分布范围上划分,工作分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的工作分析是指 P3 A.对某一工作活动的要素进行分析 B.对某一工作活动的过程进行分析 C.对某一组织的内部各岗位工作的分析 D.对社会范围内岗位工作的分析 2.工作分析的思想可以追溯到社会分工,但是这一词汇出现在管理学领域则是在20世纪 初。1916年将工作分析列为科学管理五大原则第一原则的是P35 A.亨利.法约尔 B.马克斯.韦伯 C.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D.吉尔布雷斯夫妇 3.标准的工作分析指标体系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以下哪一选项不是工作分析指标体系的要求P80 A.可操作性 B.可比性 C.独立性 D.简约性 4.工作评价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风靡欧美,成为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具。 进行工作评价的目的有很多,但是工作评价最主要的目的是P166 A.为设计公平的薪酬提供依据 B.为考核工作强度提供依据 C.为考核工作难度提供依据 D.为考核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5.观察分析法一般是由有经验的人,通过直接观察或工具的协助等方法,记录某一时期工 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有关的工作因素,达到分析目的的一种活动。实施一个完整的观察法包括两大环节,这两大环节是P115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目次 1总则 2用地分类 2.1一般规定 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附录A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 1总则 1.0.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强村庄建设管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村庄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1.0.3编制村庄规划,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用地分类 2.1一般规定 2.1.1用地分类应考虑村庄土地实际使用情况,按土地使用主要性质进行划分。 2.1.2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3级分类体系。大类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 2.1.3使用本分类时,一般采用中类,也可根据各地区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2.2.1村庄规划用地共分为3大类、10中类、15小类。 2.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表2.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

附录A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

A.0.1村庄规划用地应按表A.0.1进行汇总。 表A.0.1村庄规划用地汇总表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条文说明 编写说明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已有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根据编制需要展开实地调研,征求了专家和相关部门对于用地分类的意见,并与相关国家标准相衔接。 为便于广大规划编制、管理、科研、教学等有关单位人员在使用本指南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指南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参考。 目次

工作分析案例附答案

A公司工作分析案例 A公司是我国中部省份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迅速增长,房产需求强劲,公司有了飞速的发展,规模持续扩大,逐步发展为一家中型房地产开发公司。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员工人数大量增加,众多的组织和人力资源治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公司现有的组织机构,是基于创业时的公司规划,随着业务扩张的需要逐渐扩充而形成的,在运行的过程中,组织与业务上的矛盾已经逐渐凸显出来。部门之间、职位之间的职责与权限缺乏明确的界定,扯皮推诿的现象不断发生;有的部门抱怨事情太多,人手不够,任务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有的部门又觉得人员冗杂,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公司的人员招聘方面,用人部门给出的招聘标准往往含糊,招聘主管往往无法准确地加以理解,使得招来的人大多差强人意。同时目前的许多岗位不能做到人事匹配,员工的能力不能得以充分发挥,严重挫伤了士气,并影响了工作的效果。公司员工的晋升以前由总经理直接做出。现在公司规模大了,总经理已经几乎没有时间来与基层员工和部门主管打交道,基层员工和部门主管的晋升只能根据部门经理的意见来做出。而在晋升中,上级和下属之间的私人感情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有才干的人往往却并不能获得提升。因此,许多优秀的员工由于看不到自己未来的前途,而另寻高就。在激励机制方面,公司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考核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非常严重,员工的报酬不能体现其价值与能力,人力资源部经常可以听到大家对薪酬的抱怨和不满,这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面对这样严重的形势,人力资源部开始着手进行人力资源治理的变革,变革首先从进行职位分析、确定职位价值开始。职位分析、职位评价究竟如何开展、如何抓住职位分析、职位评价过程中的要害点,为公司本次组织变革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和基础保证,是摆在A 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他们开始寻找进行职位分析的工具与技术。在阅读了国内目前流行的基本职位分析书籍之后,他们从其中选取了一份职位分析问卷,来作为收集职位信息的工具。然后,人力资源部将问卷发放到了各个部门经理手中,同时他们还在公司的内部网上也上发了一份关于开展问卷调查的通知,要求各部门配合人力资源部的问卷调查。 据反映,问卷在下发到各部门之后,却一直搁置在各部门经理手中,而没有发下去。很多部门是直到人力部开始催收时才把问卷发放到每个人手中。同时,由于大家都很忙,很多人在拿到问卷之后,都没有时间仔细思考,草草填写完事。还有很多人在外地出差,或者任务缠身,自己无法填写,而由同事代笔。此外,据一些较为重视这次调查的员工反映,大家都不了解这次问卷调查的意图,也不理解问卷中那些生疏的治理术语,何为职责、何为工作目的,许多人对此并不理解。很多人想就疑难问题向人力资源部进行询问,可是也不知道具体该找谁。因此,在回答问卷时只能凭借自己个人的理解来进行填写,无法把握填写的规范和标准。 一个星期之后,人力资源部收回了问卷。但他们发现,问卷填写的效果不太理想,有一部分问卷填写不全,一部分问卷答非所问,还有一部分问卷根本没有收上来。辛劳调查的结果却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与此同时,人力资源部也着手选取一些职位进行访谈。但在试着谈了几个职位之后,发现访谈的效果也不好。因为,在人力资源部,能够对部门经理访谈的人只有人力资源部经理一人,主管和一般员工都无法与其他部门经理进行沟通。同时,由于经理们都很忙,能够把双方凑在一块,实在不轻易。因此,两个星期时间过去之后,只访谈了两个部门经理。 人力资源部的几位主管负责对经理级以下的人员进行坊谈,但在访谈中,出现的情况却出乎意料。大部分时间都是被访谈的人在发牢骚,指责公司的治理问题,抱怨自己的待遇不公等。而在谈到与职位分析相关的内容时,被访谈人往往又言辞闪烁,顾左右而言他,似乎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居民点整理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摘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事关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是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抓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缓解建设用地矛盾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做好此项工作,既能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又能促进和改善农村环境,同时还可以缓解用地矛盾。拟就农村居民点整理含义、特点、问题、模式及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居民点整理;问题;模式;措施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5)农民住房安置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住房安置措施。一是把农民统一安置到建好的居民区,根据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原先宅基地房屋情况,给予每户面积不等的住房一套。二是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目次 1总则 2用地分类 2.1一般规定 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附录A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 1总则 1.0.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强村庄建设管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村庄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1.0.3编制村庄规划,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用地分类 2.1一般规定 2.1.1用地分类应考虑村庄土地实际使用情况,按土地使用主要性质进行划分。 2.1.2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3级分类体系。大类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 2.1.3使用本分类时,一般采用中类,也可根据各地区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 2.2.1村庄规划用地共分为3大类、10中类、15小类。

2.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表2.2.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

附录A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 A.0.1村庄规划用地应按表A.0.1进行汇总。 表A.0.1村庄规划用地汇总表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条文说明 编写说明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已有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根据编制需要展开实地调研,征求了专家和相关部门对于用地分类的意见,并与相关国家标准相衔接。 为便于广大规划编制、管理、科研、教学等有关单位人员在使用本指南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指南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参考。 目次 1总则

岗位评价案例分析

岗位评价案例分析 (1)、岗位价值评估模型确认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我们主要选取了以“为能力付酬”为主,“为结果付酬”为辅的模型。 (2)、明确岗位价值评估目的,成立岗位价值评估小组。 岗位价值评估目的一般是出于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的需要,通过岗位价值评估确定岗位等级以及薪酬分配的依据。如果本次是全公司范围的薪酬调整,那么则需要公司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公司高层、人力资源部共同参与,在有条件的话前提下,可以聘请外部专家来协助完成。 明确组织成员后,需要人力资源部组织动员工作会,就岗位价值评估的目的、意义以及行动计划等向组内成员阐明,取得大家的支持和参与。 (3)、岗位价值评估方法的选取。 职位评估的目的在于通过一致且公平的国际通行方式,基于所有职位(而非在职者)对于贵公司的整体贡献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对序列。因此,职位评估方法力求 ·简单明了,让评估者易于理解和操作; ·与职位相关,评估内容基于岗位相关的工作内容或抽象的方面,能够从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中收集信息和依据; ·易于沟通,便于评估者控制评估过程,使评估更便于进行; 人力资源部需要根据公司现有的资源、公司管理现状、岗位价值评估目的等选取可操作的评估方法。对于规模较小、职责划分不是很明确,出于时间和精力的考虑,可能以定性的岗位分类、岗位排列法或者岗位参照等方法就可以了。对于规模较大、管理细化的公司,有条件投入较多人力和物力来进行系统的岗位价值评估,可以选取相对更科学细化的因素比较法和因素计分法。在本案例中,我们选取因素计分法。 (4)、岗位价值评估要素确定 根据因素计分法的步骤,我们首先确定岗位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在本实例中我们选取知识与技能、影响/责任、解决问题/制定决策、行动自由、沟通技能、工作环境等六个因素。在选择因素的过程中,应考虑到以下原则: ·因素应反映公司的价值取向 ·因素应在一定程度上普遍适用于所有职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 提要本文在深入分析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规模、布局现状及其历史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规划、融资、政策等方面,提出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巢湖市;农村居民点;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的理念,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否合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现状 1、农村居民点数量与用地规模。2005年末,巢湖市土地总面积939,367.47公顷,全市有1,518个农村居民点,平均密度16个/百km2。全市乡村户数101.24万户,乡村人口312.60万人,农村居民点平均人口规模为667户/个和2,059人/个。 2、农村居民点用地区域差异。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72,363.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0%,占建设用地比重的66.34%。户均用地714.7m2,人均用地231.5m2。全市四县一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庐江县>无为县>居巢区>和县>含山县。 对全市5个地域单元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状况进行分析,从含山县的196.7m2/人到庐江县的253.8m2/人不等,大部分县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在200~250m2/人之间。总体上巢湖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大,人均用地较多。 3、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情况。1996~2005年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上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1998~1999年由于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农村居民点面积有所减少,1999~2003年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最高值为72,673.30公顷,2003以后逐年减少;2003~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从72,673.30公顷减少到了72,363.16公顷。 二、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的问题

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XX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XX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1.1 编制目的 (2) 1.2 适用范围 (2) 1.3 指导思想 (2) 第二章规划编制要求 (2) 2.1 村庄规划类型 (2) 2.2 村庄规划编制单元 (3) 2.3 规划原则 (3) 2.4 规划依据 (3) 2.5 规划期限 (4) 2.6 公众参与 (4) 第三章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4) 3.1 分类指导 (4) 3.2 主要规划内容 (5) 第四章技术要点 (7) 4.1 村庄用地分类 (7) 4.2 空间管制规划 (8) 4.3 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8) 4.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8) 4.5 基础设施规划 (9) 4.6 综合整治规划 (10) 4.7 村民建房规划 (11) 4.8 近期建设规划 (11) 第五章成果要求 (11) 5.1 成果要求 (11) 5.2 保护类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11) 5.3 改善类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12) 5.4 简易类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12) 5.5 建房说明书成果要求 (12) 5.6 图纸要求 (12) 第六章附则 (13)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科学指导我省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XX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不含城市、县城、镇、乡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村庄规划编制。 1.3指导思想 本导则遵循“分类指导、便于操作”的指导思想,达到提升村庄规划实效性的目的。 第二章规划编制要求 2.1村庄规划类型 根据村庄对规划的需求,将村庄规划分为保护类村庄规划、改善类村庄规划、简易类村庄规划、建房说明书。 2.1.1 保护类村庄规划。主要指中国和省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规范要求,编制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2.1.2 改善类村庄规划:主要指中心村和国家、省相关试点示范村编制的村庄规划。规划包括村庄产业发展、综合整治、建设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安排、村民建房等内容。其中,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美丽宜居村庄、美丽乡村等对规划有空间要求的试点示范村,还应按要求增加相关规划内容。 2.1.3 建房说明书:主要指村庄建设活动量较少的村,只需编制引导和规范村民建房的简要说明。 2.1.4 简易类村庄规划: 主要指上述3种情况以外的村,根据规划需要编

农村居民点整理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农村居民点整理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0-06-23 | 作者:张勇| 来源:资源网| 【大中小】【打印】【关闭】 1 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目标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同时也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生产发展是手段,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目的,管理民主是制度保证。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已成为我国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提高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及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大力实施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村容整洁”的要求,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有效路径。2008年8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纲要》)。《纲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从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提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同时,《纲要》还明确了“加强农村居民点管理”、“严格执行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责任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在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各地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过程中尤其是在修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行准确定位,坚持走内涵挖潜、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保护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之路,从严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及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安排专项资金编制乡(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通过充分发挥村庄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统筹安排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整合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和用地规模,从而有计划、有步骤、有特色地改善农村生活和村容村貌,最终实现农村的村容整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 2 现行规划实施中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由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村庄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收稿日期:2011-11-22 作者简介:冯长春,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与房地产经济。通讯作者:赵若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管理。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中部地区城市带发展土地保障与监管技术系统开发与示范”(编号:201111010)。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冯长春 1 赵若曦 1 古维迎 2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2.深圳市坪山新区规划国土事务中心,广东深圳518118) 摘要基于2000-2008年省级单元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探讨来自区域、城镇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 扩张的作用机制, 认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受到农村自身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区域和农村社会经济推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扩张,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引起的城镇空间扩张,缓解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趋势,在此“一增一减”双重作用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缓慢增长趋势。相比于来自区域和城镇的社会经济因素,农村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于省级单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影响更为重要。不论是对于来自城镇或是农村的社会经济因素,产出效应都比投资和收入效应更明显,在控制产出效应的情况下,来自于城镇和区域的投资和收入效应不再显著。为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过度扩张,政府应在健康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 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积极投资农村,提高农用地产出,以有效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3-0006-07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产生了对建设用地持续迫切的需求,建设用地扩张,尤其是城镇用地空间拓展成为我国目前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特征 [1] ,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在自身经济发展和城镇 用地扩张的双重压力下呈缓慢增长趋势。然而同期农村人口不断减少, 缓慢的用地规模增长意味着快速的人均用地增加,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日益粗放,出现“农村减人不减地”的奇特现象,对我国耕地资源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 。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学 者在全国,区域和个案城市三个尺度都有所涉及[3] ,定量 分析以对区域和个案城市为主[4-5] ,在全国尺度上则多为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 [6-7] 。总结已有的研究,影响农村居 民点用地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类:自然因素,如坡度、海拔、耕地资源;人口和家庭因素,如人口规模、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因素,如工、农业产值、农村居民收入因素;交通因素, 如交通运输水平、与河流或者公路的距离;政策制度因素,如农村土地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宅基地政策。上述研究从不同视角揭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但是对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城镇空间扩张和 乡村自身发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双重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转换来源和流向的基础上,总结影响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并选择相应指标构建计量模型对来自区域、城镇和乡村自身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为制定政策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提供一定的实证研究依据。 1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一致性,本文以除香港、澳 门和台湾地区外的22个省、 4个直辖市和5个自治区共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的基本单元,研究时段为2000-2008年。 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来自于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常住人口数据来自于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2010年各省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户籍人口数据来自于2001-2009年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同时参考了《中国农业年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2卷第3期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22No.32012

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试行)

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试行)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二〇一九年三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相关工作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和湖南省的实际,制定《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试行)。本试行方案包括:制定背景、概念界定、制定依据、分类原则、分类思路、土地分类与编码六个部分。 本分类(试行)由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制定并负责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分类(试行)主要起草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长沙市规划设计院。

目录 一、制定背景 (1) 二、概念界定 (1) 三、制定依据 (2) 四、制定原则 (2) 五、用地分类思路 (3) 六、用地分类和编码 (4)

用地分类是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依据,用地分类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了与土地相关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018年初,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两个统一”服务的根本任务。今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会议要求“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体现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加强协调性,强化规划权威,改进规划审批,健全用途管制,监督规划实施,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2018年12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会议明确了“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2020年全面完成规划期至2035年的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为落实“多规合一”要求,为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奠定工作基础,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土地分类为基础,综合考虑各行业管理需求,制定衔接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试行)。 二、概念界定 本用地分类中的“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是指:按照土地实际使用的主要性质或规划引导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形成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用地分类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