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修炼的利与弊

养生修炼的利与弊
养生修炼的利与弊

【师】谈养生修练的利与弊(根据讲课录音整理)

这个话题实际上也是老生常谈,今天咱们从养生和修练角度来谈,从理和法上探讨一下,为民爱民,舍我奉献付出,是不是高级的修为。

首先从养生说起,从理论上来讲,养生的主体就是身体,就是祛病、健身,这也是大道基础,对今天来讲,养生,依然是面向社会一个重大的课题,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和美好愿望。大家无论信仰哪个文化,只要你还是个人,就会对养生感兴趣,养生法的主体是“聚精”。我们的“精”,“元精”构成了我们的形体,精的来源是“气”,是气制约着我们的精,因此,聚精的法?它的根本在哪?精的根在于气!因此我们讲,养生、就是从练气养气上开始的。因为血随气行,气动精就动,气动血就动。所以,我们身体的微循环、血液、或者其它的组织不通,往往都是气不通,我们的经络通了,气通了,组织液就流畅,身体健康了。因此,养生总是从气上开始,气功(养气和运气的方法)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养生健身的利器。

那么修炼又是指的什么?

修炼是讲精气神的,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气和神。

从养生的角度再深入下去,问题马上会转化为:“这个气是由谁来指挥的,气的根本在哪”?气的根本在神,神指挥气。所以从练气到最后在练神,也就是练光,这就是修行的进步和深入,当练光练神的时候,这时不叫气功了,就是通常叫的修炼,属于修炼的层次了。

为什么叫修炼呢?因为我们的“神”,不属于我们这一生、不是我们这个躯体它本身就具有的东西。神的构成要素可能追溯到我这个形体

以外,生命长河中的其它的形体所经历的东西都储存在你的神里面,因此把神分成元神和识神,元神又分为阴神和阳神,这是有名的“四神理论”。识神,才是我们这个躯体自己形成的,它也可以转化成元神里面的阴神,属于后天。

因此从修炼和练神的角度来讲,我们必然要考虑先天和后天。而先天和后天也不是绝对分的清楚的,先天实际是后天转化的先天,先天怎么来的,对你个体来讲有先天,如果没有个体一切的先天后天都是人的心产生的,因此这个神或性体,它的根在哪,就在心上!也是我们平时讲的要修心养性、安心养神。

所以说一切修炼的根本都从心上抓起,这就谈到实质了,从修炼角度来讲一切要从心上立足,心,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方法。它最终的解决途径在哪?就是从你的日常生活习惯中,在入世中。人的行为和习惯是性体本身具有的天性,是性体里面具有的东西。所以,在入世中我们前世累积的一些因果一些业,(从修炼角度来讲是阴渣)它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环境所对待中表现出来,表现出来的,对我们社会人来讲就是烦恼,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欲望,就是思维惯性。那么,我们如果从这里下手,把这些习气给磨平了,改造了,回归生命固有的属性,这不就是修炼吗。这就要从心上开始,从人的修养上开始,这就接近了修炼的本质,就是实证我们的阳神。阳神就是我们固有的本性,就是自性。

所以,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心养性,就是从心上把握、还原性体。

这里有两条路,内与外。内,就是把我们身体内在的阴渣转化掉,

这些阴渣在我们内视中它是无明的,当然必须有修炼功底的人一路走过来的人,他能看到“光”了,在内视中看到自已身体内部有发暗的,无明的东西,这就是阴渣。这些阴渣对外来讲,没有经过修炼的,没有这方面功底的人他有没有呢,也有,不过他不知道。那么对这些人他非要走那条路,非要打那些基础做那些基础工作去进行内视来要看它一下吗?你不管看也好不看也好,它本来就有的东西,何必非走那条路?怎么办呢?有没有至简法门?舍我得道!舍我、奉献、付出。这个混练混成的法门。因为那些阴渣都是“我”字造成的,是历劫的“我”妄作而累积的。阴渣、内视当中你会看到无明,外在的表现都是我念、我心。遇事的时候我字当头,名利当头。内、外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是两个东西,是一个东西。所以内视你坐不住,打坐不能入静,而且这个社会环境也不行,那怎么办?这个更简单的法其实就是积功累德,功德圆满。什么是圆满?把你自己的业、阴渣修理没了那叫圆,什么是圆?阴渣都没了以后,你内视中看到的性光是圆的,这是圆,满呢,真的把你内心的、心灵深处的、深层意识里面的那些阴渣都化掉了。你的思想和行为就合乎于自然了,或者说合道了。这叫满,就是功德圆满。表现为:不会被环境所转,有定力,天人合一。

因为你内在所谓“无明”,实际是带有能量的其它信息,这些东西遇到外在的环境会产生交感的作用,这些交感的原因实际是五行生克规律,因我们的业都在五行中产生的,我们的阴渣也是在五行之中。五行生克就会感应出我们内在姻缘果报,驱动起内在的习性和惯性,起心动念。这就是五行普遍联系的规律制约。佛不昧因果。

我以前经常讲:你说的挺好,你做的也行,但是一块铁外面镀了一层金子,整天和金子在一块,别人都认为这块铁是金子,这块铁也滥竽充数以为自己是金子。但是,终于有一天,外面来了一个大的磁场,一个大吸铁石过来了,对这一堆金子一照,结果怎么样呢?所有的金子都没动,就是外面涂金子的铁被吸出来了,它也不想出来呀,那为什么被吸出来呢,因为它的结构决定的,它的结构决定它在磁场中要发生运动。这就说境和心的对应关系,不是说我的心不随境转我就不转了,不是的,如果你不能内修,不能改造你的心体结构,你肯定被境转。所以心不被境转就是无条件地考试,这是过关。通过这种方式来过关考你,考不住怎么办,你找你自己的心,找到哪地方没有改变把它改变了,结构发生变化整体就会发生变化。这个结构不是我们身体的细胞结构,而是你的心灵结构,你的心体的结构。所以说,修炼是修心。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在这时空点所走的每一步首先要明理,然后要在我们心体找原因。

在群里,谁,发了一个妓女为学校捐款的故事,不过这篇文章可能不是真的,多少有点真,但多数是文学性质,不一定全部是事实,但是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反映了道没有高低贵贱、是没有分别的、完全在于心。人的高尚和肮脏完全是心的高尚与肮脏,不是以它的行为,而我们普通人总是注重他的行为,从行为上来判断对与错,高与下,这是我们没有抓住本质的原因。从本质上就是我们的心体,心体完全可以在污泥中,完全可以在低贱中,万事万物哪一样不是心体的作用呢,高也是心体的作用,低也是心体的作用,这就是一。我讲的意思,就是一

定要从我们的心体上下手,首先要改变我们的心体,你不改变你心体到最后肯定会有大的磁铁,试金石来试一下,试试我们是铁还是金子,那个就由不得我们,毫无情面了。

转化自己有两种方式;一个是“照”自己,炼化阴渣。这个是内法,是密不外传的密中之密。“一个照字泻尽一切天机”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照是用你的阳神去照,不是用你的元神去照,这里面有些技术问题,首先你必须看到内光、看到本我,然后从本我中,恢复先天那个阳神之光,修出阳神。元神不行,它有阴呢,就用阳神之光去照的时候才能化掉这些阴的东西。这个,懂的人就可能懂了。这一步走就是内修。古代道家修炼就是这么修的。

内和外我们也不能完全给分开,从一上来讲,有没有内,有没有外呢?也没有的,否则的话大乘和小乘,道家和佛家它不就矛盾了嘛!只是法门不同啊!我们先讲内,这个内就是修我们的命,刚才我们讲的,我们这个命体,不论是精和气、气和神、神和心、心和识,识分为深层和浅层,分到最后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命就是运,运就是命,命运是一体的。(我们有一个专门的课题就是讲个体和群体关系,命与运的关系)怎么理解这句话,我们的命,我们现在的命体,是以前我们的无明的心识所聚成的,这样讲能理解吗?比如讲个玉米,玉米的基因在胚芽里面,我们今天把玉米种在地上,这颗玉米怎么长、长什么样、有什么性状完全是这个基因来决定的,那么基因怎么形成的呢?是它以前在培养它的时候培养成的,那今天我们把它种上以后它长大了,在这个生命个体成长的里程里面,有时下雨、有时刮大风,经常刮大风,经

常下大雨,那么这些信息就会刺激这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当这个生命个体成长接种的时候,接种的胚芽可能就会记载了它这一生的生成里程,可能就有抗倒伏、抗涝这些特征,这就形成了它这一生命里程的基因,以胚芽的形式储存在这个种子里面了,在到下一年在把这个种子种上,这年生长的里程和性状到下一年就表现出来了。

种子是这样,我们人也是这样,我们这个生命个体所有的组成,都是以前我们的心识所积累而成的。佛家讲五蕴聚成,就这么聚起来的,这是命的本质。把这命展开来,怎么展开,就是这个命体来了以后,在阳性时空中展开,这就是运。个体生命运作里程就是运,这个运就是我们命展开来的,命在展开过程中你遇到一切的诸有缘,都是你命中早就有的一些东西,而在展开的不同时空点、不同的阴阳时空组合、不同的五行组合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感应关系,生克联系,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命展开了就是运,合起来就是命,命运一体的道理。

因此我们把整个命运合起来,去内修,去照化它,改变我自身的命体结构,那么在生命里程中再去运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同样对待这一件事你心性变了,看问题的观念变了,对你产生的结果或对这事件的结果就不一样了,就改变了命运,因没变,心缘改变了,果就变了。什么能改变因果?佛法能改变因果,一能把握二!什么是佛?你的阳神就是佛呀,就这样改变了。这是内修。

那么外修呢?什么是外修?修德。我们不走这条路(内修),我在我的生命里程中去走,在我的诸有缘中走,去化,但这里面一定要用你的自性觉,一定要用你的觉性去行,这觉性,真性好不好找啊。。。

不需要你去走过去常人走过的那条路,非要见了他,非要明心见性那才是觉性?你一个舍我就够了,只要真的舍我那就是真性了,你舍我了没有我了那是什么?无我是道啊!所以说一个舍我,遇到问题的时候先不从我的角度考虑,一个舍我那就是自性,舍我大公,用自性去做一切和你有缘的,接触的事,一样是啊,这不也是佛法嘛,哪一个好做,哪个不好做,当然是最后这个好做,功德圆满好做呀。你说是不是?

达摩和梁武帝有个对话,他说;修寺院建佛庙有没有功德,达摩说没有功德。这里面,对功德必须有个定义,那么什么才算功德呢?什么才算有功呢?离开了道就不存在德,就不是道德的德,离开了道就不是我们今天修的德,不是我们今天修的德的积累就不算是功,功德功德就是从道上分,从无我上分,从全心全意为人民为众生服务上分,为众生服务得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必须舍我、奉献、为众生服务,那么从这里说起来,是不是佛法呢,这就是道法嘛,道就是佛呀,无我就是佛呀,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不就是佛嘛,不就是佛性嘛,我们所说的性空、虚空、空无,是针对“我”这个个体来讲的,没有了我,那才叫妙有,那才叫空而不空。所以对有我的人来讲,我们给他空,对没有我的人来讲,就没有空了,完全是有,这个有叫真有,叫妙有,不是凡夫的有。在这里面不要去抠那些字眼,在文字上去辩,是不是没意思啊,怎么讲还不行嘛。现在是我们修行最佳时期,你用不着发什么大愿,从当下发心就行,有些人理不明不要紧,不是每个人一下都明理的,你不明理不要紧,你先别乱说,乱说会种业,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不明理不要紧,你首先要有诚信,信愿行,你不信就没办法了,所以儒家叫诚其义,首

先从忠信开始,对不对我们要去参(悟)。

现在有些人、好多人在今天救国救难救众生的时空点,你在那闭门,还在找你内在的那个阳神。阳神,佛性,心性都和整体同一!是一不是二。所以,所有的性觉都在为群体生命负责,这是先天的使命。为什么好多人都坐不住,你能坐住了嘛!如果有人能坐住,必须是什么情况下能坐住,是魔体让你坐住(当然不是绝对),所以你看到的不是阳神之光,是以生命形态存在的人,称是你的“师父”,称为“XX菩萨”,或称什么什么是哪里来的,然后教你怎么怎么样,是这些人过来把你勾住了,然后你能坐得住。所以说我们要把这些东西搞明白,再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不访和他坐下来摆谈摆谈,对我们当中迷恋修炼的人你要搞清楚修炼的本意是什么,只有理通了,那才叫修行。理不通你往哪修呀?理不通也没关系,得有人带呀,有老师带呀,有诚、信、义呀,诚谁得有个方向,有个主体,有个承,有个运,如果你断了承,自己再寻找能寻到能找到吗,不会找到的。

所以呀,要明白养生修炼和积德修己的关系,最后我们圆满的大成,自我解放大成就必须从积功累德上开始,这是最后一道坎,最后一道程序。有本经说:九等十成!九是变化的老阳,十才是圆满的结果。这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时空,造就了一批特殊的人,应该明白这个机缘了。如果有些人他的性体非常圆融,在闭目的时候就能看到自已的本性,看到元神甚至能看到阳神,这种情况我不反对你在完成你使命的情况下,利用一切有缘的时间去炼化去照化你的本我,去照化你的身体,在定静中去炼化你的阴渣,这个不反对,这也是古今圣贤传下来的正法,

这也行。但是如果说你现在坐不住,甚至你还没看到性光,就不要走这条路了,走捷径,今天我们有个捷径完全可以达到那里,条条道路通罗马嘛。

在这里我奉劝那些在打坐中看到阴性生命,甚至以他们着相的人千万不要跟他走,“自古仙佛独一路,莫误他门费时光”这是圣贤的原话,自古成就仙佛的路就是这么一条路,,积功累德。无论从哪个路上来都得走这条路,不要再入旁的门,费时光,旁的门如果是正门的话早晚也得走这条路,就这个意思。

必须从性体上精气神上着手,我们今天修的什么,修的是性体,修的是神、性、心。养生和修炼不同,它是从精,从气上着手,那么精的根在气,气把握精,神把握气,心把握神,所以说修心是关键,修心的方法,制约我们心动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阴渣,就是我们的妄我,私妄。这里面可以在整体上,如果你练到阳神,用你的阳神之光去照化它,如果不能走这条路,用无为的方法,用无我的佛性,自性去主宰它,达到老成,自古的修练之路都是这样。

今天的特定的时空点决定了我们这一批肩扶着复兴中华文明使命

的人,必须在入世的魔考中,在完成使命的历程中,功德圆满,舍我奉献付出。为什么私心一动前功尽弃呀,你私心就不是舍我,私心就是我,就不是性体,就不是佛性,就不可能成就你的性体老成,所以说好好珍惜自已的缘,好好真惜自己的历程,好好真惜自己。

正法修行要有承运之师,说有承运之师的时候他要守戒的,他告诉你这个能做,那个不能做,你只有不能做那几个戒,(一般五个到八个

戒把你周围的几个门堵起来,你就在这里面了,知道嘛,在这里面那就在这正法的承运之中),他就放心了,就不会出问题,就不会破坏他那个程序,正法修行必须有师承,当你不能明心见性,不能达到自性觉,不能走最后这条路的时候那一定要在那个承运之中,最好有老师带。

国学与养生

国学与养生 说起国学,大家可能感受到社会舆论方面的热潮。但是如何来分辨,我想先借用佛家对“相信”这个词的理解。对真理的认知,是通用的。一般的认知,通常人都处在迷信当中。迷信,并不是仅仅适用于烧香拜佛的老头、老太太的词,就是迷迷糊糊地相信,未经过非常理智的甑别,人家信的我也信,这就是迷信。第二个词是“智信”,通过理智的甑别,是建立在对所谓权威、圣人、长者的说法反复的质疑基础之上,在自己的心智上已经达成了一种“不疑”的程度,很理智地来确立自己的信仰。这个时候基本上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这个之前,我们所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是破碎的、零碎的,不完整的,被环境或其他人强加给我们的,而不是我们自身完全确认的。到了“智信”的程度,虽然心智上知道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但还没有得到实际的验证。第三步是“证信”,要拿出证据,自己去实证。任何理论,任何学说,包括自己所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如果没有实证的东西,那都是废知识,没有用。古人云: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理者必验于事,善言古者必通于今。实际上就是任何学问如果不能为我们现实社会生活服务,那这个学问就是一种纯粹用于装门面的学问。对国学来说,同样适用这个法则。任何学科的学问,文科、理科、基础科学,如何不能被实际运用,不但对我们无益,反而有害。这是我的理解。所以在讲课之前我想和大家谈一点认知。当然我们要真正建立这种“智信”,是很不容易的。一般都是处于迷茫当中,随众,或者随权威,对哪种学说形成自己的认知,最后经得起实证检验,需要长期的、冷静的、甚至是非常痛苦的思索过程。 中国向来文史哲不分,甚至所有东西它是融会一体的。养生是中国文化中最基础的,每个人都可以用的东西。市面上大家看到的养生资料很多,但基本上是形而下的。自古中国文化只有两种,一种是“道”的文化,叫求道。“朝闻道,夕死可也”。第二种就是“术”的文化。对道的原则掌握后的具体运用。中国文化向来注重“道术并重”。孔子讲“君子不器”。君子作为对社会有贡献的知识分子,不局限于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追求的是道,我们文化的根。当今社会比较浮躁,每个同志都有切身的感受。整个社会都处于浮躁的状态,很多家庭都有这个问题,大人小孩,身体心理疾病高发,肿瘤、“三高”,身体、心理疾病都反映出来。所以我们感慨:“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所以,可以说是身心俱疲。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快乐、健康,充满温馨的生

法藏文库

第一辑 第1冊:中國佛性論(賴永海)/自相與二諦有無(羅翔) 第2冊: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洪修平)/六祖惠能的生平和思想(徐文明) 第3冊:宋代禪宗史論(魏道儒)/漢魏兩晉禪學研究(宣方) 第4冊:《摩訶止觀》之「圓頓」義(戈國龍)/ 佛教的般若思想及其在中國的發展(姚衛群) 第5冊:太虛之唯識學研究(程恭讓)/智顗佛教哲學述評(張風雷)/淨影慧遠大乘義章佛學思想研究(劉元琪) 第6冊:中土前期禪學思想研究(徐文明)/宗杲思想研究(伍先林) 第7冊:體用簡別與佛旨真詮(程恭讓)/唯識思想與晚明唯識學研究(張志強) 第8冊:出世入世與契理契機(周學農)佛教與儒道的衝突與融合(彭自強) 第9冊:李通玄佛學思想述評(邱高興)/善導淨土思想述評(謝路軍)/印光法師淨土思想及其時代特色(韓劍英) 第10冊: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佛教的護教辯論(鄭安德) 第二辑 第11冊:緣起論的基本問題(吳洲)/原始佛教緣起論研究(葉遠厚)/說一切有部的哲學思想探索(江亦麗)/試論佛學對中國本體學說的發展(方光華) 第12冊:心性與佛性(楊維中) 第13冊:日蓮論(何勁松)/試論清淨道論的禪法(黃夏年) 佛教苦樂觀與慈悲觀綜論(王學成) 第14冊:智顗思想與宗派佛教的興起(李四龍)/智顗觀心論思想述評(俞學明) /智顗三諦思想研究(李四龍) 第15冊:煩惱即菩提(陳堅) 第16冊:智圓佛學思想研究(吳忠偉)/隋唐佛學圓融思想研究(郭泉)論隋唐佛教中的圓融思維(許寧) 第17冊:宗密的融合論思想研究(董群) 第18冊:澄觀佛學思想研究(胡民眾)/澄觀及其佛學思想(胡民眾)/華嚴五教章哲學思想述評(徐紹強)/華嚴宗祖法藏及其思想(邱高興)/宗密的華嚴禪(董群)/宗密禪教一致論與三教一致論探析(黃磊)/宗密判宗說研究(裴勇) 第19冊:肇論通解及研究(孫炳哲)/論僧肇哲學(洪修平) 第20冊:般若與老莊(蔡宏)/ 從三論玄義看吉藏的中道思想(秦彧) 第四辑 第31冊:佛教唯識哲學要義(魏德東)/論阿賴耶識的本體論意義(魏德東)/《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龔雋) 第32冊:境界與言詮(吳學國)/ 唯識學在中國的理論發展(宋玉波) 第33冊:《起信論裂網疏》思想探析(單正齊)/論清辯對「空」的邏輯證明(劉威)/《因明正理門論》研究(巫壽康)/陳那因明思想述評(張力力)/《正理門論》探微(姚南強)/因明的現量觀(宋立道) 第34冊: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王仲堯)/ 知禮佛教哲學思想及其時代特徵(王志遠)/生存與解脫(蘇軍)/ 因果與自然(何曼盈)/試論勝宗十句義論的哲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姚衛群) 第35冊:荷澤宗研究(聶清)/《新唯識論》述記(陳強)/有相無相本義及其應用(翁向紅)/ 宋代佛學心論初探(凌慧)/儒佛交融與朱熹哲學的形成(李作勛)/二程與佛教(周晉)

屈原的丹道养生思想

屈原的丹道养生思想 萧志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39年,卒于公元前 278年,即战国后期。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39年,卒于公元前278年,即战国后期。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楚国当时处在政治上腐败,外 侮内患之中。屈原不仅是学识渊博品格出众的诗人,也是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一生 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他曾担任过参与内政以及外交的大官,后黜为三闾大夫。 屈原想通过楚怀王来实现自己“举贤授能”、国家法治的政治理想。他的进步治国主张触 犯了楚国反动贵族的势力,他受到了卑鄙的诬陷和残酷的迫害,被长期放逐在楚国的南方。当楚国都城郢被秦攻破时,他深感救国无望,遂投汩罗江而亡。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 新诗人。历史上人们对屈原《楚辞》的评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对屈原诗歌中深寓的丹道养 生理论,却无专论述评。愚人乎其内,通读屈原《天问》、《远游》诗之后,深受启迪。 屈原在这两篇诗歌中,论述了深邃的丹道养生思想,根据鄙人对屈原诗人的破释性理解, 欲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秘。一家之言,奉献同道,敬请指教。 一、提出“审一气之和德”,“一气孔神兮”,是讲丹道周天功气通经络的机理 屈原在《远游》诗中提出,“审一气之和德”。“一气孔神兮”。“审一气之和德”,可破释为“中和”之气。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屈原诗文中所讲的“和德”二字。“和”,

可理解为“中和”;“德”,修炼气功一定要修德,德高才能功高。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审一气之和德”之“审”字,可理解为掌握好人体“中和”平衡气机。气机平衡,乃丹道玄要。“一气孔神兮”之“神”字,不能认为迷信之神,而应释为“通”。我们将“审一气之和德”、“一气孔神兮”这两句诗连贯起来理解,就 是气行经脉通关开窍,通贯周天。也就是人体小宇宙与大宇宙相互摄取能量,交换信息同 步共振的通道。屈原讲了气行通道,又进一步讲了人体摄取宇宙能量的“天门”。《远游》诗中讲:“命天阍其开关兮”。(意即我让守门人把门打开。)屈原讲的“天阍”,即是 天门。《道德经》云:“天门开阖,明白四达。”人体“天门”在哪一个部位呢?实则人 体之“天门”,乃人头顶心之“百会穴”。“百会穴”是人体任督二脉的交会穴。任脉是 阴脉之海。督脉乃阳脉之海。灵动百会任督通,任督通,百脉通,人体气机实现自头顶心 百会穴到脚心涌泉穴,顶天立地大循环。 现在将屈原在《远游》诗中讲的“审一气之和德”、“一气孔神兮”、“命天阍其开 关兮”这三句综合分析,其讲明了修丹道周天功气通经脉的通道。换句话说,也就是讲明 了人体小宇宙与大宇宙相互交换信息、摄取能量的通道。即“天人合一”的通道。 二、提出“阴阳三合”的丹道“气化”原理 屈原在《天问》诗中又提出了“阴阳三合”的丹道炼气之气化基本原理。为了让朋友 们更明白地理解屈原提出“阴阳三合”气化理论的深邃性,我拟用胡孚琛教授著《道学通论》封面上,载有一幅黑红白三色三条鱼旋转的太极图,形象地说明屈原所讲“阴阳三合”的气化理论。自《道学通论》出版发行以后,有不少读者对《道学通论》封面上黑红白三

国学与大学生修养

国学与大学生修养论文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国学,是如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了,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我们的祖辈们的经历经验方法思想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之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领悟其中奥妙。他们留下这些书文给后代们,自然希望我们传承这些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到经世致用。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之能臣。然而"五四"之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摒弃中国祖先自己留下的国学。中国也开始了所谓的与世界教育的接轨,思想与行为也开始逐渐西化,一切都以物质为基础,以自我为中心。学校中所教的也只是物理,化学,英语等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对国学的课程也很少提及。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然而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德行的教育才应该放在人生教育的首位,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得到一个圆满的人生。这些道理也都写在国学里面。还好有易和人的不懈努力,以易和书院这个平台,让现代人可以了解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现代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幸福之本。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伟大的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越规矩”。孔子自述了一生学习和修炼品性的过程,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至与平凡的道理。 孔子一生致力于研究学问,修炼自身,传道授业,他自己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学说影响了无数人,但仍然十分谦和并注意学习,其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胡海牙的天元丹法函授教材

陈撄宁天元丹法函授教材目录 (本函授教材是1996年由中华气功杂志社主办的陈撄宁仙学天元丹法函授班的教材) 目录: 一、近代仙学的开拓者陈撄宁(略) 二、仙学概述(略) 三、仙学基本要领与基础理论 (28) (一)、仙学基础1.丹道原理2.三元丹法3.人元丹法4.上药三品5.小药与大药6.内丹与外丹7.阳丹与阴丹8.产药与成丹9.黍米丹说10.小大周天11.小还与大还12.火候与止火13.玄关一窍14.专气致柔5.学仙毕业时间16.辟谷与成仙17.仙佛皆重清静心8.修仙必以德为辅19.筑基20.用功时间 (二)修炼秘要1.论性与命2.论初步存神3.论呼吸与胎息4.论真空炼形法5.论杂念6.论冲关7.睡功三昧8.先天一气与神仙9.炼虚合道超出三界10.胎从空定中来11.文火与武火 (三)修炼法要1.修道程序2.仙家顿法3.先天玄妙4.学仙简要5.开玄关6.初学守窍7.玄关发动一景8.调身调息9.调药与河车逆转10.天丹要诀11.活子时12.丹成温养13.长生口诀14.老年人多睡为妙15.防偏之法16.小周天任督感应17.功境例解18.生死流转之机 ……………………

一、修炼基础 1.丹道原理 《老子道德经》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即后世丹经所谓先天一气之说。 《易经.系辞》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后世丹经所言阴阳的道理不能外此。 “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盖氤氲者,天气下交于地,地气上交于天,温和酝酿,欲雨未雨,将雷未雷,所谓“万里阴沉春气合’者是也,若雷雨既施,早非氤氲矣。 露乃地面之水因热化气,腾散于空中,至夜遇冷,遂附于最易散热之物体,而凝结成露。丹道亦同此理,可以神悟,难以言传。 以世俗严,男子偏于阳,女子偏于阴。以丹道言,男子外阳面内阴,女子内阴面外阳。总而言之,不管他们谁是阴谁是阳,都嫌其偏枯而不完全,此乃人类有身以来最大的缺憾,亦即生死流传唯一的动机。但后天阴阳虽分为二,而先天一气却是整个的,其本性实不欲分离。修道者贵在利用后天之阴阳,以返还先天一气,换言之,即是从偏枯不自然之变态上,逆行造化以求回复中和自然之本性而已。 《书经》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此十六个字将修行的道理已包括尽了。 《庄子.在宥篇》引广成子教黄帝之言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 圆顿按:这段文章,把长生不死的道理,和盘托出,玄妙无伦。凡后世丹经所言,炼已筑基,周天火候之说,无不在此。黄帝为道家之祖,而广成子又是黄帝之师,其言如此显露,如此切实。奈何后世学道者,不于此寻一个出路,反去东摸西撞,七扯八拉,真所谓盲人骑瞎马,愈来愈错,越弄越糟。 2.三元丹法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详解 一、六字诀功法的起源 六字诀功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从文献考证的依据看,六字诀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陶弘景是当时著名的道家修炼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在《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病”部分记载:“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咽以解极。”书中还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这些记载即后世六字诀或六字气诀的起源。 二、六字诀功法的历史演化 自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也有不少发展变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隋代高僧智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元代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尤先洲的《寿世青编》、

近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其中尤以宋代邹朴庵论述最详,他不但对呼吸和读音方法提出具体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闭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还加了叩齿、搅海、咽津等预备功。此外,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自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胡文焕的《类修要诀》。 此次健身气功?六字诀的编创工作,除吸收众多的古代六字诀经验外,还参考了现代流传的各种六字诀功法,例如养生功六字诀、马家气功六字诀、大雁六字诀、六字真言、八卦气功呼吸八法、五行掌等。在创编过程中,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对历代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发音的历史演变,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并对六字诀气功的健身效果做了临床观察。 由于六字诀起源于道家和医家,因此其功法带有道家和医家的学术特点。但其运用又不局限于道家和医家,例如隋代倡导六字诀的天台高僧智顗就属于佛家。 从六字诀练功的特点看,它是以调息为主的气功功法。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合为—体的身心锻炼技能。明代以后的六字

国学大师叶曼养生之道 人想活一百岁其实很容易

国学大师叶曼养生之道人想活一百岁其实很容易 1914年3月出生的叶曼女士,她原名刘世纶,按中国民间传统纪年方法,今年她已百岁高龄。国学大师叶曼养生秘诀是什么呢?去看看叶曼养生之道吧。国学大师叶曼养生之道人想活一百岁其实很容易叶曼北大毕业,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6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特别录取,就读北大法学院经济系。中年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叶曼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其传承国学各类经典课程数千讲,并著有多项著作文集,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从8岁就开始吃素已经吃了90年前些天,应朋友之邀见到叶曼先生。在她家里的客厅我们刚落座,老人家就满面笑容地双手推着类似手扶轮椅的“流动车”走到我们对面的椅子上坐下。看上去,她就像八十多岁的模样,头发虽被染过,但却疏密有致,脸上也看不出有太多的皱纹,与其对话,目明耳却不聪。问其长寿之道。叶老开口便说:“我的饮食不简单!我从8岁就开始吃素,已经吃了90年。”据她老人家说,吃素对人体很有益处,并不像有些人说的会营养不良。叶曼养生之一就是坚持吃素。她说:“有些东西我没法告诉大家,只能靠你们自己去悉心体会。”我们问老人家“馋不馋荤腥?”她说:“当然馋啊,一闻到那肉味,香啊。可每当

这个时候,就真的不忍心以杀生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再有,据说动物在被宰杀前,它心里充满了仇恨,仇恨的心理就变成了毒素,久而食之这样的肉,就会对人体有害了。所以叶老以为,少吃肉,就是少中毒。”人想活一百岁其实很容易叶老说:“其实我们每个人想活一百岁很容易,大家完全可以把衰老的时间延续。”叶曼养生认为,生命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她建议大家每顿饭就吃七分饱,但早饭一定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饭要少吃,最好是不吃。吃饭既不过饱也不过饿,要始终慢慢地。她说现在有不少人都吃得太多,有的甚至吃十二分饱,吃得那么饱,你的五脏六腑怎么能承受得了。“人什么都不能做得太满了。吃也是一样。这一生什么都不过满,什么都留有余地,宁肯缺一些,随时都准备着退后一步。一生都是平平淡淡的。”叶老又说道:“睡子午觉也很重要,我已坚持几十年了。你们可别小看这子午觉,古人为什么强调要在这个时间休息,里面学问很深,我只讲一点,其他的你们自己去研究。子时和午时,都是时间的开始,古人的时间观念很强,所以主张在这个时辰休息,里面自有玄机。”人如果生一次气就“少活一年”“你的脸色很红润”、“你的衣服真漂亮”……记得那天在叶老家里,老人家和我们聊着聊着,就时不时地夸上随行的朋友几句,偶尔还开个玩笑。老人很和善,还准备了哈密瓜请大家。一边看着大伙儿吃,一边还幽默地“点评”着谁的“战斗力”,谁吃干净。看着我们个个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养生思想 姓名郑晴 院系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 1202班 学号 1213010246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养生思想发展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的三百余年间,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战争频繁、政权更迭的动乱时期。战乱和灾祸接踵而至的现实生活,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使得当时人的寿命十分短暂。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出于一种生命本能的需要,极力推崇养生之道;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们崇尚老庄之学,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则由重视导引吐纳转向炼丹服食,进而形成了一系列颇具道学色彩的养生方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学的代表人物 1、嵇康(224~263年),字叔夜,三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魏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县)人。嵇康出生在儒学世家,曾做过曹魏的郎中、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由于不满司马氏政权而退隐。嵇康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其诗文之中多见老庄典故,老庄思想也是其养生学思想的主要来源,养生著作是《养生论》。 2、葛洪(283~363年,一说卒于34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代著名的思想家、医药学家,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葛氏自幼好学,精通医药,崇推神仙导引之术,晚年精研炼丹,一生著述繁富,最能反映其养生思想的代表作是《抱朴子·内篇》。他主张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3、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居隐,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弘景为上清经之重要传人,并开创了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著有《养性延命录》,分为上下两卷,卷各三篇:第一为教诫篇,以精、气、神为核心,从理论上论述了养生之道;第二为食诫篇,从饮食角度论述养生祛病之理;第三为杂诫忌禳害祈善篇,论及生活起居,言行善恶,并及存想静养;第四为服气疗病篇;第五为导引按摩篇;第六为御女损益篇。《养性延命录》是陶弘景系统总结归纳前人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一部重要道教养生著作。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的特点 1、修身养性,性命双修。 所谓养性,指的是人生观,思想观,性格等方面的修养,属于养生范畴的一个具体内容。养生不但要注重外在形体的修养,更要注意内在精神等方面的修养。《养生论》列举出“修性”达到的最高境界应是:“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养性延命录·教诫篇》中总结出“十二少”与“十二多”的养性宜忌,指出:“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陶弘景指出的十二个方面,较全面地包括了养性的内容,对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静以养神,形神共养。 形与神的关系密切,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主宰。这一时期的养生家认识

以佛养心与以道养生

以佛养心 佛教是超脱的智慧,是看破尘俗的智慧,我们可以选用七句话来概括佛教的内容。 第一句是:“一切皆为虚幻。”佛教认为,人可以感知的东西都是假的。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曾坐在菩提树底下苦思冥想,思考了很长时间后豁然开朗。他在想什么呢?在想人苦难的根源是什么,人怎么能够解决苦难。最后他发现,人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从空间上来说都是渺小的,从时间上来说也是暂时的。这和庄子的学说有点相似,比如说寿命,《庄子·逍遥游》里讲,有的人活八百年,有种树活上千年,长不长?的确长。但也有动物朝生暮死,也有花朵朝开暮落,短不短?的确短。但是同样都有结束的时候,最终都归于寂灭。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里,无论多么漂亮的女子,多么有才情的公子,多么强的权势,多么富足的荣华,最后哗啦啦全完了。《桃花扇》最后也是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当年辉煌之时,宾客满座,胜友如云,到最后都会消失殆尽。所以,人的一生活一百多岁也好,活几十岁也好,都不过是暂时的存在。佛教正是看到了眼前拥有的是虚幻的,任何外在的名利、富贵、美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今天拥有的东西明天可能拥有吗?前半生拥有的东西后半生可能拥有吗?不一定。世上没有不变的幸福,也没有消失不了的痛苦。所以说,一切都是虚幻的。既然一切都是虚幻,何必执着于那些与自身无关的名利、富贵、财货,要好好珍惜当下的幸福,不要有非分之思,不要过分贪婪那些乱七八糟的虚妄之事。 第二句是:“人生是无边的苦难。”佛教把人生看透了,把人世看穿了。人生在世都是因果报应,现在做好事将来是好的报应,现在做坏事将来是坏的报应,这辈子的苦难是因为上一辈子没做好事,现在不做好事下一辈子会跟着受累,这辈子做好事下辈子就享福。对今生来讲,一个人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一生都是避不开的痛苦。这样一来,佛教一下子就把人生看破了:既然人生是虚幻的,努力也没有方法改变,人生注定是不停的痛苦,所以何必改变?既然没有必要改变,又无法改变,那怎么办呢?就要看穿人生,看破人生,看透人生。《西游记》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要不断超越困难、克服困难,才能取到真经。我们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他克服了八十一难,无非是完成了一个轮回。唐僧本来就是金禅子,是十世修行的高僧,最终回归佛门。他那三个徒弟,对他们来说克服这些困难或不克服这些困难,都不影响他的生死寿夭,克服了困难,无非是消除罪孽,遁入佛门,也是以修炼来完成轮回。既然如此,就要看淡困难、看破虚幻、珍惜眼前的幸福快乐。 第三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颜色的“色”、女色的“色”,它是指所有的景象、所有的幻象,包括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吃到的、闻到的所有,而这些,都是暂时存在的,他们的美丽也是虚幻的,都是心里面生出来的。所有的期望都是心生的,空是所有形象的本原。我们觉得这东西贵重,那是心里面觉得它贵重;我们觉得这个东西不贵重,那是我们心里面没有看到它的价值,所以,境由心生,心生万象。我们举例子,商朝的货币是贝壳,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像指甲盖那么大的贝壳。商朝人在中间钻一个眼,拿着当钱花,我们去殷墟的墓里面看,一堆一堆的陪葬品都是贝壳。那个时候的人拿贝壳当钱币,就是因为在当时,老百姓认为贝壳是比较珍贵的东西,而现在的人又认为不珍贵了;而我们现在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可能再过几十年那些人看来就不贵重了。钱币尚且如此,更何况其

国学养生密码——《论语》中的饮食养生秘诀(上)饭后养生有殊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2169453.html, 国学养生密码——《论语》中的饮食养生秘诀(上)/饭后养生有殊功 作者: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3年第01期 国学养生密码——《论语》中的饮食养生秘诀(上) 文/薛慧 在《论语·乡党》中,孔子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饮食观念: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撒姜不食,不多食……食不语。” 这段话如何理解呢?其中都包含了哪些饮食养生的秘诀呢?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读。 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说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吃肉的时候要把肉切成很细的丝。这是大有道理的,因为越精致、精细的食物越容易消化,尤其是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减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孔子坚持了这一饮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这是他长寿的重要保证。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意思是说食物经久变质,鱼、肉腐烂变坏,都不要吃;食物变色难看的也不吃;食物气味难闻的不吃;烹调手法不对的不吃。比如吃鸭子,鸭子一定要烤着吃,因为鸭子是属于寒性的,烤鸭子可以把它的寒凉性质去掉一些,然后取其平补之性。而鸡是不可以烤的,因为鸡是属于火性的,所以吃鸡只能炖,否则就违反它的本性了。不按照食物的本性进行烹饪的食物,吃了之后就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不时不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按季节、不按节气上市销售的东西都不要吃。因为食物有自己的属性,饮食就要顺应四时,不合时宜的饮食不但不会为身体补充营养,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西瓜,西瓜性寒,夏天吃西瓜可以帮助除去体内的暑气,防暑降温;但如果冬天吃西瓜,则会助长体内的寒气,使身体受损。所以孔子提倡一定要吃应季的食物。 “割不正不食”,是说在烹饪的过程中,如果食物的切割方法不对,也不要吃。这不是说孔子对饮食挑剔,而是考验一个厨师做事的态度,如果他连食物要切成方的,还是长条的都搞不

中脉开通法

中脉是印度的修持方法,为密宗所继承,并为内丹家吸收改造后,成为道家内丹修炼中的中黄直透法。中脉位于百会到会阴的直通中道上。常态中无形无态,进入高层次动态时才能显像。修中脉有6个作用。 1.有明心见性的效果。明心见性法,闭目内视顺中线从上往下看,气自然归心。气一归心,光马上就到。中脉修心就是这条中线,中脉一通,自然气归心见光,出现心位洞明,性光显发的效果。密宗称为“明白空性”。 2. 可产生定。当中脉通到脐轮,把脐轮全部打开时,就会产生定。此效果与圆顿大法中快速入定法非常相似。 3. 串通五轮后形成五种通道。眉心轮、喉轮、心轮、脐轮、海底轮,这五轮各是一种神通的潜在地。在通中脉后便可开五轮,若有成就不漏,可得六大神通,密宗称为“成佛”。 4. 有大乐悦。打开中脉之后,内火顺中脉往上烧。在这时产生磨擦,产生快乐,非常愉悦。精、气、神在中脉里运转炼化出现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快乐。密宗称为“大乐”。 5. 是道婴发射飞升的通道,在没有任何框框的情况下修炼,本我纯熟后,自然冲举的通道是身体的中空直线,这是元神的本能反应,而传统内丹修炼程序中,忽略了元神自知自寻的捷径,反而走了任督二脉这条路。既难行又耗能,我们管元神本能发射通道称为直通道。 6. 有性命双修的最佳效果。即修性光,又兼修包括丹田气在内7个脉轮能量库的修持,一条渠道入手,二种效果同见。抓住了关键,是最佳性命双修法。密宗包括左脉、右脉、任督二脉都是设计一个气的环路。其实气可以自由升降,是阴阳升降的自然规律。 上根器者无须炼开顶、通中脉。道婴飞升,开天门一次成功,所以我在静修中讲开顶是画蛇添足,但对更多的人还要渐法打破理障、法障。速通方法如下: l. 观想百会至会阴的中空直线上有一透明的淡兰色管道,开始时有中指粗(直径约一公分),以后逐渐达到直径5公分,甚至更粗。中脉显形是随性光显发而越来越明显。 2. 白阳下照,观想天门打开,明晃晃的白阳之光象上千瓦的聚光灯从天门照射下来,光能瞬间从百会由中脉直通会阴,中脉顿时白亮。观想白阳之光通过中脉管底会阴向四周漫延,向上下漫延。两目神光明空会阴、尾闾处,很快全身都充满白阳的沐浴之光,淡兰色的中脉在光明体上挺拔屹立。 3. 中脉观想成形后,与灵热法结合,每当内火在会阴点燃后,用意调内火沿中脉上烧,内火上行时要舌顶上腭同时吸气,用内火烧炼阴精,然后引内火缓缓而下行,往复数次,以明热不难受为度。 上述开中脉是圆顿预修中的独家方便法门。进入正修期后可与育婴及道婴发射结合起来训练,出窍更有保证。

穿越时空的无为智慧与超越生死的逍遥洒脱

慧空居士《我的气功修炼之路》《金丹大道五步功法》之后经典文章 --转自百度贴吧-气功吧 穿越时空的无为智慧与超越生死的逍遥洒脱 数年来陆续在腾讯空间、博客、贴吧、论坛以及国学养生群发表了十数篇或长或短的涉及国学、丹道、修心养生方面的感悟、体会、心得文章,在读者当中也有一些良性反响,大体包含儒释道诸家的譬如丹道次第、入静、四禅八定、中道、本源、实相、修炼目的、无为之法、先天智慧、转识成智,林林总总不一而论,自己有时候回头拈来一读也觉大致内容差池不大,也还勉强可供国学爱好者闲来茶余饭后一读。 但有时候,随着亲身实证的深入和对义理的深入体悟,也常常在扪心自问,真正的修心修身乃至养生养性的根本之道真的找到了么? 有人曾经问我:“修行如果修到一定程度身体会很健康,充满生机,应该会大大延长人的寿命,为什么近代一些大师也如常人一般不过百岁甚至更短年岁就寿终了呢?” 如果从常理来分析,那么原因有如下几种: 1、性功和命功不相匹配,思想精神境界层面的开悟与身体的健康并非成正比,这也是古人反复强调性命双修的原因所在,有吕祖之言为证:“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2、许多修身养性有成的大德,往往是从幼年时期乃至成年以后身体虚弱、疾病缠身,为了摆脱身体的病痛疾苦开始养生修炼,虽不

能过百岁而终,但已经是极大地延长和突破了自身身体的寿命限度,也是一种修炼的成就和收获之明证; 3、佛家讲求涅槃泥洹之道,追求肉体的解脱,出离三界六道轮回,不以肉体长生为修炼目的; 4、随着年代的久远,正宗传统的所谓“仙学”,长生久视之道已经随着后人的演绎变化,派生出众多修炼养生门派,其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很多功法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本源之道,实为一大憾事; 很多养生修炼之人,在初窥门径之后,也曾一日千里,进步神速,每日每时都会有种种神奇的体证体感,自我感觉身心确实起了一些显著的变化,诸如精力充足了、旧疾改善乃至痊愈了、体质明显变好了,所谓的自身阳气得到了生发,先天元气得到了弥补,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到了一定阶段,就不再有实质性的进步和体证的变化,最终各种体感体证都烟消云散,甚至有人从此渐渐远离了养生修炼,淡出了曾经热衷和爱好的领域,复归于常人之态; 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单单就一个“勤”字,讲的是行住坐卧皆能让自己保持正念,时时刻刻让身心处在清净平和的状态之下,不偏不倚不急不躁,了了分明智慧现前,这种身心状态和坚持养生修炼需要持续很多年乃至一生,试问有几人能够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终生不离不辍呢? 还有的人,在练功过程中,自我体证很丰富,如身体的冷热酸麻胀、通络的电流感、水流感,真气发动时的体内六根震动、深入禅定中肉体的虚无感、融化感,月满金蟾的性光、混沌云雾感、身体高大和收缩乃至真气能量与意识结合的一部分离开身体等等神奇感受,让人留连忘返,沉溺功态之中不愿出定,成为一种“执着”; 所以有时候,也有人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都练到还虚次

仙家丹道养生健身操二则胡海牙歌诀,陈撄宁注

养生健身操二则 胡海牙歌诀 陈撄宁注解 户外健康操 歌诀 始作深呼吸,擦耳洗面洁。 叩齿三十六,叉腰抖足膝。 双手摩脊背,摆腰前后击。 蛇行肩胛动,完毕做静功。 注解 始作深呼吸 呼气时,要尽量使肺中没有浊气存留;吸气时,要尽量使肺部充满空气直到肺尖。用口呼气,用鼻吸气。如此,方为合法(此法初练时要缓,陵自然一些)。这种功夫,要慢慢地练习,不可太急躁、太勉强,更不宜在空气不洁的地方去做(如无空气洁净之环境,戴上口罩去做亦无妨)。深呼吸,古人名为“吐纳法”。呼吸的作用,着重在呼出身内的浊气,吸入外界的清气。浊气于人体有害,不可让它丝毫停蓄在身内;清气于人体有益,我们需要大量地吸入。但是,我们日常呼吸,并未完全符合这个原则。呼出者很短,吸入者也很浅,一呼一吸之间,肺部之浊气尚未出得干净,就已改呼为吸,外界之新鲜空气还未吸达肺尖,又变吸为呼,这就是普通呼吸的弱点,也是妨碍身体健康的一个最大的原因。人想要维持身体健康,首先必须矫正呼吸的弱点,所以,就要多做做深呼吸。 擦耳洗面洁 将双手相互摩擦,至微热,然后如洗脸状上下反复按摩面部,并且手指捏耳,沿耳轮来回按摩。此法古人名为“干沐面”。能帮助加快面部的血液循环,使面部皮肤光润,并能消灭面部皱纹,扫除病容,显露健康人的本色。 叩齿三十六

轻轻用劲叩齿三十六次(次数也可斟情增加,但以不少于三十六次为佳)。注意,不要用力去叩响牙齿,以妨叩破牙齿表面之珐琅磁。古代修养中常有此法。此法能使精神易于集中,并可预防牙疼。 叉腰抖足膝 身体站立,双眼平视正前方,两脚分开,略宽于肩,双手手心或手背按双肾,以足关节与膝关节的抖动,带动全身的抖动。此法能治疗全身关节及肾脏诸病。孕妇禁练。 双手摩脊背 用双手手指,沿脊柱及其两边,上下反复地用各种按摩手法进行按摩(也可进行四肢、腰腹及全身的按摩)。脊柱骨两边,都有神经分出,散布于周身及五脏六腑。使用此法,能使神经舒畅,并能调节脏腑机能,也可以治疗心烦郁闷及失眠症。特别是按摩一至七椎,对治疗颈椎病有特殊的效果,同时也是喘息、咳嗽患者良好的治疗方法。摆腰前后击身体站立,两脚自然分开,双膝微曲,双眼平视前方。用腰带动双手自然地前后拍打上半身。在拍打过程中,头部不动,眼睛向前看一个方向,下肢亦不动,仅以腰的摆动来带动双手臂自然甩动,拍击胸腹与腰背。拍打胸腹用手心,腰背用手背,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加,根据自身承受能力,逐渐加强拍打力度(方法是摆腰幅度增大一些)。腰的前面有脾胃,腰的后面有两肾,此法左右摇摆,以腰带动两手臂,敲击腰腹,脾胃和肾脏同时受到震动,自然由内部发生抵抗力。因此,脾胃的消化可以增强,腰肾的软弱可以坚固。同样,拍击上半身其它部位,也会震动另外几个脏器,从而加强它们以及全身的功能。 蛇行肩胛动 全身放松,双腿自然分开,弯腰,双臂自然下垂,特别放松颈部,头似倒悬空(这样做习惯以后,到了老年则不易患脑充血),肩胛部似蛇爬行状前后做蛹动(即肩月甲前后做划圆运动),其它部位不动。此法可治疗肩背酸痛,上举不能及胸胁气滞,并对脑溢血、脑血栓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脑部有疾患的人,在操作此法时,须有人指导。

国学智慧与管理者心智修炼

《国学智慧与管理者心智修炼》 【课程背景】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物质需求日益充足,到处都充满惟利是图、追求名利、无限享乐的引诱下,众多员工的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扭曲,他们陷入价值困惑。由此,他们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昔日的激情,更没有了支撑自己的坚定的信念,使得他们不知如何度日,不知为何而生,不知该做何事......更可惜的是他们对真理和金钱的取舍颠倒,对做人标准模糊不清,对个人目标茫然不知,感觉到了空虚,生活没有一点情趣和品味,生命没有一点光泽。 关于人生有四句话:㈠、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㈡、人生没有重来;㈢、如果找到人生的精神家园,就离幸福不远了;㈣、圆满人生,经历四个阶段——1、谋生;2、事业;3、艺术哲学;4、宗教。 如何秉承圆满人生的“王道”?如何找到生存发展的“新驱动”?如何进入人生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认知周遭世界,并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对于心智模式来讲,只有更“自觉”,才能更“自信”。该课程辅导我们将心智模式摊开,并加以检视和改善。这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而言,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心智的营养,为我们点亮了一盏人生价值观的明灯! 儒家讲求——“中庸”,道家讲求——“太极”,佛家讲求——“因果”,医家讲求——“五行”,易家讲求——“天地人和”。这些都是世界精神文化遗产,几千年来根植在中国人的血脉和头脑之中,在“以人为本”的企业基本经营理念之下,必将焕发崭新的、强劲的生机。 【培训目的】 将国学故事化﹑通俗化、案例化,与员工实际相结合, 以心理需求和心理疏导为重点,授业解惑,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注重趣味性和煽情效果。让员工在国学的分享中接受文明的熏陶,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文明行为、工作价值观、工作态度。 读书体会:稻盛和夫《活法》哲学精要 ——人格=性格+哲学 ——左右人生的两大力量=命运+因果 ——绩效=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培训大纲】 内容:涉及周易、佛家、道家、儒家、中医等哲学思想。

诠释国学经典著作 开启国人智慧之光

林邑讲坛之市民版块 ——国学养生公益讲座实施方案 郴州市图书馆承办的“林邑讲坛之市民版块”旨在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延升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和资源的利用率。“林邑讲坛之市民版块”以邀请名人名家讲座及播放国内外著名讲座等影视资源形式,为读者提供当前政治、经济、科学、历史、艺术、教育、健康知识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内容的文化大餐。现郴州市图书馆和郴州市养生保健协会协商决定联合举办“林邑讲坛之市民版块——国学养生公益讲座”。 一、林邑讲坛之市民版块——国学养生公益讲座宗旨 打造五岭讲坛精品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诠释国学经典著作开启国人智慧之光 弘扬国学养生之道促进国民身心健康 二、林邑讲坛之市民版块——国学养生公益讲座形式 全民参与的社会性公益性免费讲座,不定期专题讲座和定期的经典讲座 三、林邑讲坛之市民版块——国学养生公益讲座参与单位 主办单位:中共郴州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郴州市图书馆 郴州市养生保健协会 协办单位:郴州市太极拳协会郴州市中医药协会

郴州市道教协会郴州市佛教协会郴州市老年科学工作者协会郴州市裕湘面业有限公司康佰(中国)集团郴州分公司郴州市大诚中药有限公司 (其他单位待定) 四、林邑讲坛之市民版块——国学养生公益讲座工作小组 组长:李鹏举王彭龄 副组长:李星肖建南徐文(各协办单位代表,待沟通后确定) 组员:市图书馆协调部人员;义工团全体成员 五、林邑讲坛之市民版块——国学养生公益讲座工作责任分工 郴州市图书馆负责场地(投影、音响、灯光等)、讲座信息公告、与社会媒体和各政府部门联络等。 郴州市养生保健协会负责讲座的专家、题目、内容、时间、形式、质量和效果的安排和保证等。 义工团负责主持、引导、登记、资料发放、场内服务等。 六、林邑讲坛之市民版块——国学养生公益讲座近几次专题讲座题目安排 (1)郴州市历史文化底蕴与现实大众养生 (2)天道人道王道与养生之道 (3)天道人道王道与太极拳的内外环境 (4)最好的养生是睡眠 (5)健康从心开始 (6)国人体质问题与体质养生 七、林邑讲坛之市民版块——国学养生公益讲座首讲具体

圆顿心要

圆顿心要 学道须具足五种正信:第一要信自己方寸中,一个喜怒哀乐底主人翁,觌体与三世诸佛不欠一毫发。第二要信从无量劫来与声色爱憎,染习流注结成一种生死无常,于四大身中念念迁流,新新不住。第三要信古人垂慈留下一言半句,如倚天长剑,等闲拶透端的会断人命根。第四要信日用工夫但恐不做,做之不已,念念精专,决有透脱之期。第五要信生死无常不是小事。若不奋决定志以期独脱,其三途苦趣曾无自免之方也。又有三法为进道之捷径:一、智眼明;二、理性通;三、志坚固。智眼明,则照破世间身心现量境界。一切是非、憎爱、取舍、得失、贫富、寿夭、苦乐等法,皆是梦缘了无实义,而不起分别。理性通,则于从上佛祖所说语言名相,至于三教圣贤诸子百家差别法要,会归一源不生异见。志坚固,则从今日至未来际,不问近远,若不澈证决定不休。此三法具一而缺二三,只成个无事汉;具二而缺一三,只成个伶俐汉;具三而缺一二,只成个担板汉。当知此道如涉千里之修途,若具一二而缺三,是由九百里而止者;具一三而缺二,终不免其岐泣;具二三而缺一,吾知其触途成滞必矣。三法全具虽未动足,敢保其与已到家者不相异也 ,岂待其重问迷津而再摇鞭影乎? [NextPage] 学者未有不言为生死事大者,逮叩其何为生死,倒是茫然无所加对。或有谓以其不知所以致问,即从容告之曰:尔既不知生死为何等事,今发心为生死得无妄乎?夫生死事大,茍不知生死之理,徒加参学,譬如辟谷之人遣其耕获,虽勉从命令,将不旋踵而退惰矣。何则?辟谷既忘饥馁,而禾黍意何所用哉?犹学者既昧生死之端绪,则参学亦奚以为。或者强调: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是谓生死,斯实狂言。纵使知来知去,即其所知宛是生死。以生死脱生死,无是理也。须知生死元无体性,因迷自心妄逐轮回,枉然成有。譬如积寒结水成冰,寒气忽消,冰复成水。积迷于心妄结生死,所迷既悟心体湛然。欲觅生死如睡觉人求梦中事,安有复得之理!当知生死本空,由悟方觉;涅槃本有以迷罔知。或不能洞悟自心,而欲决了生死,是犹不除薪火而欲鼎之不沸,理岂然哉?了生死莫亲于悟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