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和信息,进行计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数学是一门难学的课程,也是一门难教好的课程,它所以困难在于:(1)数学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自然科学常发生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情形,但数学不会如此。数学学习是数学发展史的缩影,是一个累进过程。这章与前章,这科与另一科,密切联系,前面的学习水平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2)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3)数学是人类活动、创造性的产物,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是数学方式的思维。认识是个人独特的构造结果,人的思维活动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每个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特点,即教无定法,但教有定规,这个“规”,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要符合数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导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只有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真正地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教育要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要学生领会和实现数学化,自己去“发现”结果。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设计优化的教学环境,是每个教师天天要遇到的.

概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曲阜师范兖州校区郭萃

摘要: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已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探讨,即数学教学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概念、一般原则及具体做法。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其整合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这一问题。

1、数学教学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等多媒体为主的电子技术。数学教学信息化一个主要标志是建立数学教学的网络系统,有的学校建立数学教学网站,开设了信息资料库,教师信息化工作区,学生学习区和交流公共区。数学教学通过信息化,给备课、上课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教案可用计算机写作和管理,也可用计算机来制作课件,还可将电子教案网络化,供师生共同使用。上课时,教师轻松走上讲台,打开电脑,移动鼠标,敲击键盘,就可以演示教学内容并讲解。先进的信息技术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为抽象的问题提供了直观的背景,在一定的程度上突破了学生认识的时空限制,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观同时参与信息的收集,为教学活动提供探索的平台。

但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自身的不足之处:一是忽视了揭示过程与能力的培养,对于数学一些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作图等,这些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只见步骤,不见过程,忽视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二是信息技术着重内容的演示,缺少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

及师生对话,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有着积极的作用,忽视了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工作。三是信息技术缺乏必要的、系统的板书,因而缺乏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桥粱。四是信息技术盲目灌输成分较多,分析、引导、激发思考成分较少。若长期缺乏科学的思维训练,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五是信息技术复杂的画面背景,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不能被用来替代基本的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与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画表作图等达成协调,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既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2、何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比较而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要比掌握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要困难得多。所谓“整合”,不是把数学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去支持数学教学。因此,必须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才能实现整合。以数学学科为例,它的突出特点是抽象、逻辑性强和形式化表达,数学教师经常需要面对的是如何精心设计概念教学和解题教学,巧妙地处理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直观与逻辑、发现与论证、严谨的形式化表达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计算机的快速计算、智能画图、机器证明与自动求解等功能,为数学教学处理以上问题提供了更信息化的一些内容。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由于不能提供生动、丰富的真实情境,且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去提取长时间记忆的相关内容的态势较弱,因而将使部分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产生一定困难。许多学者和专家指出,必须建立起一套新的具有多媒体技术特征的数学教学体系,有机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中,通过整合为数学教学带来一片生机。

3、整合的一般原则

3.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信息技术使用地科学性和教育性,即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教师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工具,使用时适时、得当、灵活。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技术相结合,与知识、能力、信息、情感、动作融为一体,力所能及地获取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有意义的信息。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信息技术成为良好的教学辅助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作用,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地的目的。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内容正确、逻辑严谨;动态演示过程真实形象;场景设置、素材选取、名词术语、操作示范等符合有关规定。科学性是基础,思想性是作为科学性的进一步升华,是科学性的灵魂。在教学中,应结合数学特点,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进行思想教育,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

3.2、技术性与使用性相结合

技术性是指在规定的运行条件下,各种信息技术能够可靠地运行,保证顺利实现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而使用性主要表现在:使用时方便、快捷,便于学生和教师控制;操作简便、灵活、可靠、前后方式统一;容错能力强,纠错及时;移植方便、便于演示、传输、处理等。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信息

处理的有效工具,但它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不是自然就有的,其技术的开发尚有不完善之处,这也是许多教师对“课题搬家”和“题库”式数学教育软件不认可的原因。可见,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事,信息技术的潜力转化为胜过传统教学的优势还有待于教师加强技术平台的改进。

3.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只能是辅助工具,起辅助作用,通过特有的文字、声音、动画等表现方法。呈现事物的形象或变化过程,对学生多种感官提供刺激,以促进学生学习。虽然信息技术的运用较之于其他教学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永远无法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是加强了数学教师的核心与主导地位。教师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创设者,即教师应创设多媒体辅助数学学习环境。使得学习者利用原有相关知识去顺应和同化新知识,获得认知结构。教师是信息技术的整合者,在整个整合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中,教师是数学“脚本”创造者。表现为对数学知识和数学工具的创造性认识,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文化的优势,解决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教师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估者,教师应加强信息技术整合数学教学的各个因素的综合评估,把知识、能力、情感、动作、技能等有机融为一体,并借助它有效地改善教学活动,保持教学平衡,而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应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接触和感受各种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过程中把握科学认识的真谛,亲自去猜想、探索、验证,在行动上和思想上发生转变,获取知识。

3.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进度就要处在大多数学生通过能力能够达到的“最近发展区”上。应用信息技术应充分考虑数学教材的内容,使教学中适宜内容自然地用信息技术来辅助。通过动画模拟、分层显示、演示实验、控制模拟、影视播演、练习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感性认知地条件,营造一种探索发展的环境,让全体学生能自主的参与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之中。然而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应考虑到教学的过程和效果,突出个别化特点。通过技术的控制和运用,把握教学的速度和深度。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用诸多信息加以刺激,从而使每个学生学习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3.5、结论与过程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过程等”,传统教学过程由于受教学媒体的限制,比较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利用一些数学教学软件,为学生营造一种实验探索的环境,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数学猜想,并迅速、准确地反馈和检验学生的猜想和直觉,加强反思。并且可以利用某些教学软件,让学生通过操作而体验命题、定理发生、发展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成为证明的建构者。信息技术所创设的环境,为探索图形性质和特点活动经验提供了有利的物资基础,它让学生经历观察与实验,探索结论,在“做数学”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3.6、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在进行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尽可能地与具体典型性、鲜明性和适用性的实际问题相联系,设计课件要与网络有效地链接,使学生不仅将理论应用到课堂上,而且应用到课堂外,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进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4.1、讲解与课件相融合

目前,很多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与以往相比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充分利用这些硬件设备,制作出适合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数学课件绝大多数都是整课式的,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按固定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很容易把师生的手脚束缚在个预设的圈子里,使得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有条有理、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讲授,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布局合理的板书,组织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及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等,是计算机永远不能取代的。在课堂上课件一般只能用几分钟或是十几分钟,重点用来帮助教师讲清楚用其它教具所下能讲清的问题。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或不易观察清楚的内容遥过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图像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

例如,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球和球缺,这种特殊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求解,单纯依靠老师口授和实物演示,是难以说明的。使用三维动画软件,可制作立体效果很好的课件,使得难以想象的几何体变得非常直观。这样,把讲解与课件相融合,能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效果。片断式课件可以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构建开放性,激发兴趣性,体现辅助性,从而挖掘计算机的功能优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把信息技术作为探索发现,发展数学概念,开发想象能力的有效工具来使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魅力。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是主动参与、告作学习、探究发现的主体。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教学情境,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理解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有意义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4.2演示与板书相融合

系统的板书是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桥梁.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板书的密切配合。当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后,有的教师把传统的教学手段排斥在外,把教学过程设计在课件上。上课时,教师不断地按要求操作鼠标,更换屏幕,学生只有被动接受,机械记忆,使课堂由“人灌”变为“机灌”,增大了注入的数量,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变成机械的电脑播放,这样就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气氛窒息,使学生失去学习活动的空间,丧失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通过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引出定积分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用计算机演示“分割”、“近似代替”、“取和”、“求极限”的过程。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迫使学生被动接受高等数学的知识,并没有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使重视了计算机的演示功能,忽视了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及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

一般来说,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必定会伴随着学生有层次的数学活动,从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多层次的活动经验体系,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系,便于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

对于“分割”、“近似代替”、“取和”、“求极限”的方法,以求曲边梯形面积为例,笔者以为重要的是应当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且边讲边板书,边作图。当区间长度充分小时,可以视为常数在几何上就是以矩形代替小曲边梯形长条,即以直代曲,矩形的面积以及小矩形(有限个)面积之和能用初等数学方法算出。

但是,只要是有限分割,这个近似与精确的矛盾永远得不到解决,取极限后,使得到曲边梯形的真实面积。然后再用计算机加以演示,通过转化.用极限方法解决常与变、直与曲、近似与精确的矛盾.从而使学生懂得用辩证法解决数学问题的哲理。讲完之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确数学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动地思考、概括、提炼、消化知识,体验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板书,解题演算过程的规范表达,对增强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计算机的演示,没有系统的、必要的板书不利于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时,板书不可少,板书还应体现一节课的整体结构,给学生以清晰的知识线索。并且在板书时,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留下反思、发问的时间和机会,这是过程性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此,把板书与计算机演示相融合是学好教学的关键所在。

4 .3直观与抽象相融合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对其抽象过程,徐利治教授指出:“一般说来,数学抽象共有4个步骤,即:(1)观察实例;(2)抓住共性;(3)提出概念;(4)构筑系统或框架(理论)。”“直观是人的头脑运用形象(表象)进行的形象思维,而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充分运用多媒体对数学事实的展现。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感觉和知觉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其体验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在观察中感知,在感知中加深理解和认识,使学生的认识在从抽象到直观再到抽象的过程中达到对数学内容的深刻理解,直观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但直观不是最终目的。应该从直观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再过渡到抽象思维、理性认识。如果教师的教学过于直观,不恰当,过分地依赖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则会降低学生思维水平,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研究表明,学生对图形、图像的依赖心理,容易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单线性,一味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迁就妥协,不利于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

因此,数学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要适度,要有典型性使用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形成抽象结论,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当学生由具体事实抽象概括面形成数学概念或结论时,一方面要清楚有关事实背景,使所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能从抽象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归纳、抽象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初步形成概念或发现规律后,更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或结论的表述结构进行分析,以理解它们的抽象。要依赖较低级的、具体的,并为更高一级的抽象概念打好基础。例如,通过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得出定积分的概念后,引导学生分析定义中字母的意义,步骤和积分区间等.这样为后续学习用定积分元素法求面积、体积、弧长、曲线积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打好基础。学生才能进一步理解教学抽象的实质和逐级抽象的特征。

总之,直观与抽象相结合,是为了使学生对数学理论理解得正确,认识得深刻,运用得顺利。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思维活动积极化,能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把认识提高到理性阶段。从而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4.4课内与课外相融合

课外活动是指教学计划之外不受教学大纲限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愿参加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的内容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因而更适合因材施教

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兴趣,发展特长,同时又可加深、巩固课内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个人数学教学网站,开展教学课外活动,配合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课外活动,内容的选取是关键。例如,建立知识网络,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数学知识,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建立课外辅导,便于学生回顾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弥补未掌握的知识,建立教学反馈,公布每次作业和考试情况,收集一些典型错误,即使在期末复习也可查看,还有学习论坛,提供同步练习,自我测试,辅导等供学生酌情选择;建立论文写作,介绍论文的写作方法、技巧,并展示部分优秀论文;建立教学前沿,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数学动态及最新成果。通过网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他们探索、获取、交流数学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质量。

4.5、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误区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也明显存在着误区:第一,不恰当地追求信息技术手段,而忽视其对教学的干扰比如,有些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组合在一起,有时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思考,干扰课堂教学,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过分追求课件的“外在美”,而忽视“内在美”如所用颜色过分亮丽、鲜艳,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认识问题的本质。

第三,重视电脑的运用,而忽视其他媒体的运用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有些教学内容用其他媒体进行教学并不比用电脑差,比如,讲解二面角时让学生折纸;讲经度、纬度用地球仪进行教学;等等在教学中能用黑板和语言表达清楚的,尽量不用电脑。

第四,重视演示现象、说明问题、传授知识而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等。

第五.重视形象思维,而忽视抽象思维的教学等

因此,我们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观念的更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带动课程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实践后的反思

摘要:数学整合课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在整合实践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还潜在着诸多不利因素,这些因素都成了制约信息技术参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瓶颈。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合作探究反思建议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产生聚集效应的过程,”①即在信息技术下,协调教学系统中诸因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得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凸现整体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动态的相互融合的教学整体。把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到数学教学实践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必备的技术手段,真正成为学生参与学习的认知工具。为此,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参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技术,准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整合教学的本质,了解数学整合教学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要求,了解信息技术在整合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下面笔者就数学整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反思与建议,供同仁商榷。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

1.1、信息技术概念的界定

“凡是涉及到信息的产生、获取、检测、识别、变换、传递、处理、存储、显示、控制、利用和反馈等与信息活动有关的、以增强人类信息功能为目的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②

1.2、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概念的界定

“整合是指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③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过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

④,成为与教学内容和过程实施高度和谐的有机部分,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3、教学整合的目标要求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由传统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协作者、网络化学习的导引者。然而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和书本这一渠道。而信息技术恰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信息猎取空间。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它不受任何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它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语言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多界面的数学资源,学生的学习也丝毫不受时间或空间的制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由于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整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认知形式都发生了

变化。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要随之变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得到更新。那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思想,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师生互动为形式、以人机交流为链接点、以交叉传递(信息)为辐射源的全优的、立体的课堂教学新理念,以最快的教学速度,全新的教学内容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让所授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创设融洽、自主、互动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生产和创造知识。

2、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即信息技术具有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呈现的多样化,信息读写的快速化,以及信息存储的便捷化等强大功能,使得我们的数学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艺术,使得数学教改获得了生机,使得数学课堂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而得到优化。

2.1、教学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参与数学教学整合,其优势就在于整合了特优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和融入了优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实现资源共享,构建了和谐、民主、互动的教与学的环境,解决了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困难,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最终获得了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2、教学整合优势的具体表现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主要凸现在:教学资源的整合性、教学课堂的完全开放性、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所谓教学资源的整合性,即是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将互联网上以及其它优秀资源有机的整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使得我们的学习资源丰富多彩、真实有趣;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探究性、发散性和创造性;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显得和谐、互动、“新”、“趣”、“活”、“实”。所谓数学课堂的完全开放性,即信息技术具有创设多界面、多维度的教学情境的功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动态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在极为丰富的资源背景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地选择、组合学习内容,自愿点击某些资源信息,并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再创造,最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所谓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即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网络化学习。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组合、提炼,最后形成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运用技术平台互相转发、传递、交流信息。在学习中他们还通过自探、自查、自纠来检索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质疑,自己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知晓情况,自行打开资源课件,分析、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学生既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又是知识的探究者。

在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整合课除以上优势外,还具有以下特性:?、信息存储的大容量性;?、学习内容的不一致性;?、知识选择的自主性;?、学习过程的独立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个体成功体验的差异性。

尽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着上述诸方面的优势,但在具体整合实践中还潜在着许多不明朗的因素,以下笔者就此提出一些思考。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实践后的反思

在整合实践中,由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刚刚起步,不少教师对整合概念含糊不清,学生还不太适应这种新形式下的教学,再加上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不够配套,真正适合教学整合的信息资源比较匮乏。诸如这些不利因素,都成了制约整合教学的瓶颈。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来自技术层面的反思

3.1.1、“契合小学数学整合教学的网页依然缺乏。尽管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丰富多彩,但真正能适合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网页并不多,也不系统,更不用说精品了”⑤。而教师自己制作网页其水平和精力有限。因此,有的教师在上整合课时,仍然以演示CAI 课件为主,教学形式流于陈旧,单一,还是不能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研究,教学模式看不出数学整合课的优势和特点;有的教师制作的教学网页,色彩过于艳丽,背景画面复杂,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在课间插播音乐,其音乐节奏与教学内容不协调。例如:一位教师在一节研究课中,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思考时,喇叭里却响起了节奏明快的舞曲,这种环境背景,不但对学生的思维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使学生容易产生焦躁情绪。还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过于简单粗糙,大屏幕成了小黑板,演示文稿都是文字片,几乎没有什么创新价值,更谈不上具有教学整合的推广作用。由于没有系统的、强大的整合课件作支撑,教师们为了上课,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去创作课件。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所制作的课件还缺乏实用性和交互性。

3.1.2、硬件设备跟不上,师生微机水平有限。实践表明要想上好整合课,学生必须一人一机。然而一所学校有十几个或几十个班级,成百上千的学生,每人一机就目前的条件是绝对不可能的。学校仅有的一两个微机室,也只能在公开课期间向师生开放。制约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因素,除了上述僧多粥少的情况外,还有以下问题:①机器老化,运作速度慢;

②程序感染病毒,学生在操作时往往造成死机;③学生微机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整合教学的进度;④教师的电脑水平有限,设计的课件比较低劣,反映不出整合教学的特点;⑤市售教学盘或网上信息良莠不齐,滥竽充数的不少,教师很难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信息;⑥教师操作技术不熟练,教学中常常因操作失误导致程序错误,影响教学效果;⑦课堂上学生经常出现死机,教师因技术问题不能及时排除故障,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心境和学习效果;⑧部分学生因微机水平有限,不能直接的在键盘上输入算式,特别对“×”、“÷”、“( )”、“[ ]”以及平方等特殊运算符号的录入感到束手无策;⑨学生输入信息速度较慢,不如笔写来得快等等。

3.1.3、对技术支持方面的误解:其一,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于技术支持。其具体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硬件的过度依赖。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时都希望网络不出差错,否则就没办法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这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由于网络技术的复杂情况,教师应具有应变能力,要具备处理常见问题、排除常见故障的能力,以保证教学正常进行。二是对计算机教师的过度依赖。认为计算机教师理所当然要包办与计算机相关的一切工作。”⑥其二,技术特色配置不当。随着实物展示台、液晶投影、背投式电视以及各种门类的媒体进入课堂,短期内这些先进设备的功能与特点。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教师没法将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导致物化教学技术特色配置不当,设备应用程度低,以致造成教学资源的很大浪费。

鉴于上述不利因素,笔者建议:①加大师生电脑水平的培训力度,培训的内容应与整合课所需相衔接;②硬件设备应经常派专业人员检修和护理;③建立信息专家库,开发和研制适合小学数学整合课教学的软件和课件;④提高教师除计算机外等其他媒体的操作技术;⑤有条件的学校应加大硬件设备投入,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参与学习的认知工具。

3.2、来自教学层面的反思

3.2.1、“整合课教学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⑦有的教师在整合课教学中,对计算机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情有独钟,课堂上教师只忙于将更多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而学生几乎没有思考、互动交流的时间,甚至一节课完成过去两节或三节课才能上完的内容。如一位教师在复习时,将“圆”、“圆柱”、“圆锥”作一节课教学,整个流程如同放电影一般,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更谈不上研究性学习。这种“大容量、快节奏”的整合课,表面上看似课堂容量大,实际上则是流于形式的表演。

3.2.2、缺乏情感交流。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的追求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错误教师在整合课中容易犯,笔者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整合教学,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往是通过机、网来传递信息的,从而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将预先设计好的或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严格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不加选择、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上课成了执行既定程序,教学中教师只要点击鼠标,讲几句串接词就算了事。至于学生是否适应,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他无暇顾及”⑧。整个流程教师没有一点激情,师生之间没有情感合作;没有互动共鸣;没有资源共享。这种整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人以“三累”的效果,即学生累,教师累,听课者累。其结果既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还浪费了教学资源。

3.2.3、教学体制因素。我们目前的教学体制,小学数学教学每天一课时。但整合课教学,由于加入了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时间和交流讨论环节,因此一课

时的教学是远远不够,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1~2个课时,乃至更多的时间,这与当前的数学教学体制是相违背的。

3.2.4、班级组织因素。目前市区小学一般都存在着班级超员现象,尤其是名牌小学,平均每班高达70人以上,这样的大班级是很不适合整合课教学的,其主要弊端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数太多,不便于教师管理。例如:一位教师在一次73人的课堂上试教,当课程未到三分之一时,由于学生数太多,教师无法进行下面的教学,只好将学生分流;第二,由于人多机少,部分学生只能两人一台微机,这样既不便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学生之间还容易产生矛盾或摩擦;第三,教学中教师难免有监控不到的死角,于是有的学生竟在课堂上玩起了“网络游戏”或登录其他网站。因此,笔者认为:有效整合教学只能适用于小课堂教学。

3.2.5、教材设计因素。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不是或者不完全是按整合课教学要求来设计的,很多知识点还是以传统目标编排的。因此,真正适合整合课教学的章节内容为之甚少。教师们为了上好整合课,只好打乱章节安排,重组知识内容。这样操作往往造成知识点的遗漏,甚至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同时还影响了后续教学。

3.2.6、教学对象因素。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知识积累和微机能力储备,否则无法从事整合课学习,而这些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欠缺的,因此整合课学习不适合低年级学生。

3.2.7、整合教学的环境因素。在整合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过程是完全开放的,教师在教学中其教学意图难以实施,教学流程难以驾驭,不管教师如何强调,学生仍然是我我素,就是教师强行通过微机广播,暂时统一了运作程序,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还是停留在自己以前的程序上,其结果造成学生心不在焉,答非所问的尴尬场面,一旦形成了如此僵局,就很容易产生师生不合作、心向不一致、教学不互动、气氛不和谐的负面作用,由此,往往出现教学程序不连贯,有断层或卡壳的现象。这给后续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其结果整个教学如同流水,没有层次,没有重难点,没有一波三折、波澜起伏的课堂环境,最后只能是赶进度、赶时间、赶任务,甚至拖堂。就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想象出:学生在教学中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有多少收获,掌握了多少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对此教师心里没底,学生更是稀里糊涂。

3.2.8、整合教学的效能因素。根据整合课的教学要求,除了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外,学生也相应的进行一些学习准备,如:资料查找、信息采摘、加工提取等。这些工作如果要求学生仅在课内完成,那么从时间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将其都安排在课外,势必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此,通常整合课教学在短时间内、单位时间里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对较低。

3.2.9、整合教学缺少必要的课前磨合。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行为脱钩,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脱钩,教师的教学行为与

形成性课件脱钩。造成如此尴尬的原因主要是执教者缺少课前磨合。课前磨合就是教师在完成备课、课件制作的情况下,最后一道教学准备程序。课前磨合包括:执教者与教学内容的磨合;与课件的磨合;与教具的磨合以及与教学对象人的磨合。然而,“磨合”不是简单的将教学资源人为的检索一遍,而是通过一定的磨合期,将主要的教学模块以及相关的教学元素进行精心安排和串接,从而使得各教学要素与教学方法达成充分的和谐,使得执教者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能顺应环境、挥洒自如。

3.2.10、信息课教学内容不能与其他学科相衔接。在信息课上,学生的确学了不少知识(如:LOGO语言),但真正运用到数学整合课中的知识却很少,更谈不上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来进行学习,反而正因为信息技术的因素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从而使他们放弃了许多自觉学习的机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制约因素:其一,教材相互不渗透,各庙的和尚念各自的经;其二,信息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既缺乏协作交流,更谈不上合作备课;其三,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是副课,学习不用心,基础知识不扎实;其四,教师进修培训少,尤其是外地一些高水平的整合课,学科教师无缘观摩,只听学校领导作行政性传达,其效果如同隔靴搔痒。本人认为:教师是一切教改、课改最基本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然而最基本的操作者对整合课的设计、教学全然不知,我们的整合课改又从何谈起。

在此,笔者建议:①必须修编教材,增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和整合性;②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提倡学科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协同备课;③加大师生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使他们真正成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实施者和受益者;④适当增加课时量;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情感沟通;⑥坚决取消那些效果低下的、纯表演性的课例。

3.3、来自资源层面的反思

3.3.1、网页制作成本过高。教学网页难制作,有的教师为了上好一节整合课,竟用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时间来制作网页,有的动用了学校几位甚至十几位教师共同协做网页,还有的条件差的学校只好有偿求教于一些科研单位或电脑专家来设计网页。教师们为了一节课,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不但增加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和备课成本,而且还大大影响了平时的教学工作。即便有的教师完成了网页创作,由于导航不明,学生很难找到目标文件或学习资源。还有的网页设计很不合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需要切换界面来完成学习,有些学生在切换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忘记甚至找不到原来的网页地址,有的网页将目标要求和待解的问题不是设计在同一界面上,甚至不在同一网页上,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只好反复拖动窗口滚动条或在几个网页之间来回切换,这样既耽误时间又不便于操作,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心境。

3.3.2、过分追求网络化资源。其一,对网络资源的依赖。教学中不存在万能的媒体,网络亦如此。网络在教学中虽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学习资源

来讲,网络不是唯一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优秀资源可以利用。因此不能认为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资源。还有很多其它资源可以利用。如:教科书、教学挂图、教具模型、图书报刊、影视广播……都可以作为教学的资源。因此,对于资源的应用不应只局限于网络资源,要充分发挥利用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其二,过分依赖网上信息资源。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只将引擎搜索到的原始信息提供给学生,而学生获得的都是教师未曾筛选、加工的、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学习资源,甚至包括一些格调低下的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低劣的学习资源不但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还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3.3.3、课件功能有限。课件的功能还是没有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还是以灌注式教学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原来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⑨对此,国内很多研究者早已认识到该现象的存在,并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论述。正如何克抗教授所指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⑩

3.3.4、课型、课件设计缺乏通用性。不少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出发点不是为整体的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偶尔上公开课的需要。例如:一位教师为了上好一节整合课,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雕细刻。至于课堂流程结构更是精心设计,什么时间导入,什么时间播放背景资料,什么时间板书,什么时间安排讨论,什么时间动画演示,什么时间网上学习,就连学生的发言,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教师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课的特点:①“精采”;

②形式好看;③“学生水平整齐”;④“信息量大”;⑤“课堂正确率高、学生的语言无一处错误”等。这种课除了表演外,毫无研究价值,更谈不上实用性和通用性。

在此,笔者建议:①必须加大校园网建设。我们无法净化互联网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办好校园网络;②校园网学科主页可以聘请学科专家参与谋划与管理;③做好校园网的专家在线答疑工作,争取有问必答,或者能定期、定时进行答疑;④定期做好校园网校际交流,以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⑤以校本教研为平台,组织学科专家和一线教师参与研发适合小学数学整合教学的课件或网页;⑥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及时下载互联网上的一些优秀资源,定期征集教师们创作的优质课件并及时入库建档,同时还要认真做好知识产权的署名工作;⑦大力提高教师的物化技术与智能技术水平,增强教师们整合技术自由度、课堂应变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⑧及时做好校园网的刷新工作,鼓励师生上网学习;⑨做好信息筛选、过滤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防火墙”或把教学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要求学生点击校园网,从源头上防止学生受到不良污染。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潜在着诸多不明朗的技术因素,这些不利因素都成了制约整合教学的瓶颈。尽管信息技术参与课堂教学整合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数学教学整合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因此,我们教师应当做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推广者和执行者。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探究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尽量消除整合中的一些不利因素,我深信: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将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走向灿烂辉煌的明天。

《一次函数的图象》教学反思

我上的公开课的题目是:“一次函数的图象(2)”。其教学目标是能熟练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简单性质。

这节课的知识容量较大,而且内容较难,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该知识,突破难点,为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画图、测量及设计若干组“问题串”的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分组交流、归纳等环节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课的内容容量较大,对于有些知识点,如“随着X值的增大,Y的值分别如何变化?”,本应给学生(尤其是平行班的学生)更多的时间练习、讨论,以帮助理解消化该知识,但为了赶时间,学生的这一活动开展的不充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个别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数学的教学直观形象了。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进行变革才能与之相适应。要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必须做到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的储备等都要与之适应。在整合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不能在课堂上完全依赖于教学课件,要会搜集和利用各种资源,要注意感情投入,要处理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容量和学生思维的关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就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未来的学科教学应该是多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数学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学思想容易表达了,数学方法容易实现了,数学的生活化也容易达到了。因此,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完成数学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未能实现的工作,而且可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学习工具。

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是我们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当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延伸,即使广大的农村也迈上了信息化的台阶。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也知道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会用电脑了。

另外,由于在数学教育中信息技术资源的大量运用,声光电的运用,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的容量。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合作、交流、探究中去。可以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有了这些优点,势必让我们向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告别。这是大势所趋。

最后,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和电脑的普及,教师学生电脑知识和运用水平的提高也为整合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保证。

二、整合需要变革

在传统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一节课学生都是围着老师在转圈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

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有所变化,由原来的听、说、读、写变成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用心体会。学生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提供的各种资源主动地去探究,去理解。教师的教的方式也会有所变化,由原来的简单地利用教材,变为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等。

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去打破,不能墨守常规。要根据自己手中的信息技术资源去选择合适的适于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的教学方式。

最后,还要鼓励教师大胆地去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不要觉得它好神秘,用顺手了你会觉得它如此简单好用。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能增加教学容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研究与学习欲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能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

例如在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到过程教学中,利用制作的课件,可以清楚地演示出,将圆平均分成16分,32份等的变化,体现出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的特点。这样即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也可以更好地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这是用手操作的模型教具所无法比拟的。

四、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数学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就数学教学而言,利用最多的信息技术资源还是上课用的课件了。课件的利用使的原来抽象的描述变得直观,无趣的知识显得生动活泼,使教师用言语难于表达的内容变得简单了。能够把复杂的、精细的实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能更好地把数学生活化地展现出来。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构建新知识。

但是,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须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

首先,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普遍喜欢活泼生动的事物。这就要求在资源的开发上要赋予资源一定的故事性、趣味性。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儿童更是如此。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的课件开发时,在最后巩固的地方设计了一个给“角爷爷”祝寿的板块,只有是角的才可以进到“角爷爷”的家里给他祝寿,其它的不行。让学生把不是角的请出去。在配合欢快的音乐声中,学生的兴趣盎然。

其次,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来自于生活的。当然,与数学服务的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也必须符合生活的实际,也应该从生活中来。儿童熟悉的事物,莫过于生活中的事物。只有他熟悉的才可以拿过来马上就用。生疏的事物还要经过熟悉理解这一过程,无疑又给学生增加了难度。学生熟悉的事物是他周围的事物,课件的开发就应该从这些事物入手。通过媒体创设学生耳熟能详的、鲜活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强烈学习新知的欲望。

第三、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课件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上,既要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要给学生留下探究的空间,让其“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否则就失去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意义了。

第四、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必须便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课件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是对于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而不是对教材的简单重复。不是平铺直叙式的,也应该有重点,有层次。不是在放动画片,讲故事,而是要更便于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积极探索。这就要求在资源的开发时要做到有主次,要给学生留有余地。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师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要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中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交流活动的组织者,合作活动的帮助者,探究活动的引导者与支持者。

六、教师必须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和知识储备

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做到完美的整合,还要求课的策划者----教师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术储备。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同时要掌握常用的教学软件的使用,如flash、powerpoint等日常的课件制作工具。并要求教师自己能够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才能将现代信息技术灵活地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提高课堂效率。另外,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作为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七、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完全依赖于教学课件,不能够充当放映员,要适当地设问,适当地讲解。有些老师认为,在课程当中,课件是多么地吸引学生呀,学生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到设计的问题中来。殊不知,学生关注的是课件本身,而不是课件呈现的问题,到最后只能是毫无效果可言。这就要求教师在利用课件上课的时候要有的放矢,该设问的时候要设问,该停下来的就要停下来。不能脱离教师的讲解。

其次、要会搜集和利用各种资源,节约制作信息技术资源的时间。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时都喜欢自己制作课件。殊不知,上课只用了40分钟,制作课件就用了几天。劳命又伤财,这只能偶而为之。要真正做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课程当中,除了教师自制教学软件(课件)外,更多地还是要提倡将资源进行共享,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建立一个共享资源库,或是利用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等等。有了资源库,要找某个资源,搜索一下就行了,大大节约了时间。教师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运用到钻研教材,熟悉教学过程上来。

第三、教师还是要注意感情投入。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过程当中,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为整合教学,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往是通过机、网来传递的,从而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殊不知,一节好的课除了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外,还应该让学生有情感上的收获。精彩的课件吸引人,但是情感的激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缺乏情感的课是苍白的课,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长此以往,再精彩的课件也有看厌倦的一天。所以,计算机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情感教育。

第四、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处理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容量和学生思维的关系。能够大容量地展现知识是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一个优点。但是有的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就一味地追求大容量,让学生没有思考、交流、探究的时间。知识就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面

前一闪而过。这样,知识是展现给学生了,但是没有一点效果。要提高教学的效果与容量,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能一厢情愿。

第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整合的课程当中,信息技术资源的运用都是面对的全体学生,而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这种差异的存在,要关注这部分学生。

总之,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能真正走向生活。信息技术可以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力工具。它的运用是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动手,动脑,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模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课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射线、直线和角”课例 【背景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坚持的一个理念,也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结合小学数学本身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而不仅仅当作演示功能。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那么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机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做到“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素质。”下面以“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为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课例描述】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课件显示)一条线段,师:认识它吗?关于线段,你知道些什么? 2、认识射线。 (1)由线段引出射线。 (课件演示)如果去掉线段的一个端点,把线段的一端进行延长,请你想象一下,可以延长到哪里?用手比划一下。能再延长吗? 如果一直这样笔直的延长下去会延长到哪里?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说特点。 射线很特殊,它和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小结: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课件显示点与线) (3)找射线 师:那么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电脑列举各种光线实例) (4)画射线。(课件演示) 3、认识直线。 我们已经认识射线了,那你心目中的直线是怎样的?请你把它画出来!同桌互相看看,你们画的直线一样吗?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画的直线?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案例【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案例【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 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法是新课程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应用并生成新知识的技能。本文主要阐述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式教学法的定义、内涵、特征、注意点等。 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形成信息素养,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应用于生活,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信息技术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学科发展的辅助工具。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并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发展,但笔者从日常的教研听课中发现,在信息技术新课程中全面实施“项目教学”还存在很多的虚假现象。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信息技术教师值得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1 项目式教学的定义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把 日常生活中项目及其管理的理念应用于教学,从实际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划分小组,扮演社会生活中的职位角色并借助社会生活资源开展探究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项目中的问题,最后汇总并将项目研究结果公示。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被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 项目式教学是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一种补充,它有许多优点:学 生在完成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能体验知识、技能获得再运用的过程,学会探究,去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迁移,提高自身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领域,项目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种体现。 2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信息技术课现状分析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相互渗透。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作为新兴课程,在中学已开设多年了,中学信息教师都有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基本都只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其他两个重要方面的目标培养。新课程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即“项目式教学”,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都以“项目式教学”层层展开。“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课时内完成

论文《浅谈信息技术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黄海平(寺坪中学)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保康县寺坪镇中心学校黄海平内容摘要: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然而,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理科教学的应用水平仍然非常低,大多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因此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我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从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入,激发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平移和旋转》的学习活动。用多媒体出示物体的录象,开窗的运动、开冰箱的运动、观光电梯等物体的运动,初步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从“生机勃勃的森林小动物”晨练情景引入,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画面中,体验和理解平移和旋转。这堂课一开始的这样设计,就将同学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同学们内心的需要。 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发现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黄红涛 一、知识内容 第四章函数应用收集数据,建立函数模型 二、设计意图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因此,应注意鼓励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函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学生将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具体的基本初等函数,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简单问题. 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体验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我们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大部分是难以根据已知理论直接建立数学模型的,但如果能够收集变化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就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建立起大致反映变化规律的函数模型.下面介绍如何利用图形计算器或者电子表格软件建立函数模型. 例如,在实验室做了恒温下气体体积与压强关系的实验,通过改变压强后测量气体体积,得到以下数据,请建立二者的函数关系,并预测压强为45时的气体体积.

三、应用展示 1.利用图形计算器建立函数模型的基本步骤: (1) 在图形计算器中输入数据,作出散点图(如图1,图2). 图1 图2 (2) 观察散点图的分布情况,根据图像的变化规律从学过的函数中选择一个能够大致反映体积与压强变化规律的函数模型,利用计算器的数据拟合功能便可以立即求出函数表达式,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如图3,图4是利用函数y=axb 拟合的结果,图5,图6是利用二次函数拟合的结果.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设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融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教师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可以说,它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其实,一提到现代信息技术,人们会自然的想到多媒体教学,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体现。传统教学手段仍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课堂效果,但不是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越多,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我们教师应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在运用这些资源时,应有所取舍。因为,这些资源是为不同的人准备的。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一定学习特点的学生。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时,要贴合我们自己学生的特点。如果统统采用“拿来主义”,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还会让我们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特点,以学生为本,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让它发挥最大的优势,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下面,我来谈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方面的融合运用。 一、信息技术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 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的学科特点。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以数学基本概念、原理为骨架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追求绝对的逻辑化、形式化。因此这样的教学往往以“会解题”为终极目的,很少站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和数学审美这一层面上,充分体现和展示数学课程对人的品性和人格养成方面的育人功能。 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如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几何化、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解题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概括地说,数学学科“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过程中,既要重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技能,也要不断追求方法技能的观念化、策略化,甚至于哲学化。使学生不仅更快地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模式,塑造健全的精神品格,而不是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固化于“会解题”。 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现实” 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引入一个新概念,却缺乏足够的具体事实作为基础,或者反复介绍一个概念,却没有具体的应用,这都无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冲动;过早地形式化不可能有效果,而过早地抽象化也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因为他们希望知道这究竟有什么用处,又为什么是互相关联的[4]。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因材施教,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超文本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构筑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指导学生在“现实”中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技能,形成数

中学信息技术常见教学方法浅谈

中学信息技术常见教学方法浅谈 发表时间:2019-04-28T10:07:20.6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0期作者:彭喜娥[导读] 信息技术是学生们乐学但又难教的一门课。学生乐学是因为大家可以在实践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进而体验成功。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相公镇初级中学7136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主课题。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施有效教学是关键一环。有效教学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师生互为主体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以师生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尽可能少的精力消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学习收益。现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体验成功 信息技术是学生们乐学但又难教的一门课。学生乐学是因为大家可以在实践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进而体验成功。难教是因为这门学科知识更新快,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教学比较依赖硬件设备。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并不是取决于学生学会多少理论知识,而应是学生学会操作,会解决实际问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系统讲解法、任务驱动法、示范展示法、同步操作法、伙伴教学法和适时表扬法。 一、系统讲解法 系统讲解法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细致系统的讲解,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其他学科现在对其诟病比较多,认为老师的过多传授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就信息技术课来讲,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信息”“信息技术”等概念性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并引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时,可以结合相应的计算机器件,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并运用恰当的比喻进行讲解。这种教法针对基础性知识,有很强针对性,知识系统,便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常识性知识。 二、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践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得既快又牢固。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示范展示法 示范展示法就是由教师展示具体计算机操作,学生从教师具体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操作姿势的示范展示,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教师通过自己的坐姿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坐姿;操作键盘、鼠标的指法,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操作,演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如何操作。另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或多媒体广播系统进行一步一步的演示。示范展示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同步操作法 同步教学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同步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内容。教师学生同步,就是教师在教师机上操作,而学生在学生机上按老师的讲解步骤,一步一步跟着操作,边讲边操作,师生同步操作,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便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步操作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强这一特点使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五、伙伴教学法 伙伴教学法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外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对于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伙伴教学是由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好、学得好、学有余力的学生,经过适当培训,和基础差、学得不好的学生的“伙伴”结对,进行学生间的互助教学。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伙伴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互助,特别是课外的互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 六、适时表扬法 课堂上老师多表扬,多评比。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在完成过程中对它失去了信心,那最后的结果则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以激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由于孩子喜欢听表扬,那老师就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语,如:“今天你做得最好。”“某某最出色。”“好样的!”等等。还要注意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材施教,适当降低操作任务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教无定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郭红阳马宏春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 [2]郭立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8,(S1)。

信息技术与数学结合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结合的心得体会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 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 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 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 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 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 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认识角》,教材只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这样让学 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 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 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 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 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 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 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 中。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在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尝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合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中,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做些。 1、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的融合 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依据顾泠沅的情意原理“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概念、规律,复杂的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2、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融合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我在讲授一次函数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一次函数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应用的广泛性,增强了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兴趣和信心。 3、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融合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 三、信息技术与融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兴趣—自主学习—创造”的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自主实践、创造迁移。教学过程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大基本层次,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其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是: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教学现代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且能培养中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地教学设计课题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设计 ——《年、月、日》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定位非常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容以及教育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努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力争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容的呈现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本节课中,我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了网页,丰富了教材容。学生结合年历,浏览、阅读网页,在短短6——8分钟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展示大小月的由来这一环节中,我是通过动态的故事画面,使学生轻松记住了7个大月,4个小月和特殊的2月的由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年月日学生很熟悉,但是年月日的形成学生并不熟悉。教师通过播放展示性课件,让学生观察动态的画面,清楚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平、闰年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地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例如学生操作网页,结合手中年历自主浏览、阅读,小组交流。在练习时,我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可以自主在电脑上答题,勇闯难关,也可以浏览年月日的其它知识。另一方面是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探索四年一闰时,学生看1993年—2004年2月份年历,填写统计表,找出其中的平年闰年,发现规律,得到判断闰年的方法。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方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的一段重要的经历,是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智力发展、情感沟通、人机交互中实现着多种需求,并能使潜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网页、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上勇闯难关或浏览有关年月日其它知识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不但消除学生紧感、焦虑感,还能让他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东光县南霞口镇段庄小学田伟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随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为此,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课基本以应用为主,包括基本技能操作(掌握键盘鼠标操作,了解操作系统windows的基本用法,上网搜索资料等)和一些日常应用很广的应用软件(windows中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软件,office系列中的word、PowerPoint和FrontPage软件等)操作。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这门工具课的学习,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以前,我所在学校也曾发生过此类事情。 A、学生乱敲打键盘,造成按键失灵。

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 秦皇岛市抚宁县台营镇柳各庄中学柳会国信息技术不仅引起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也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理论、教育模式等都将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那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操作?下面,本人结合对中学教学的实践来谈谈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的教学过程的原则。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强凋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因此,在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中,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所有学生着想,结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基础、能力,

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得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施。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把知识学习与创新精神相结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信息技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它为数学教学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于有了这种支持,使得学生在学习相同数学知识时,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知识。 (四)、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认知工具原则。 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就象使用铅笔、橡皮那样自然,而且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五)、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 整合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要融会贯通,要把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传统教学与计算机手段”的作用和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取长补短,把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完美结合起来。 二、基于以上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遵循的原则,根据数学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综合处理,编制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数学教学 随着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和“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展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人的认识不仅仅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更多的是在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整合,能改善传授式、接受式学习方式,加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探究性,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怀参与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教师的观念转变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而中学数学,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学生学起来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并能在教学中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不仅是在公开课、研究课中使用多媒体,更要在家常课中普遍使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教师就自加压力,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学习课件制作技术,提高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而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每个教师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数学教学需要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原本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逐步显现出了它在数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

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本文从笔者的角度来探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对广大一些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高中学生;教学方法 在当今,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笔者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在此要浅谈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

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改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在此前提下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的整合。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可以与音乐、美术、英语、物理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加强教学整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提高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的专业素质 要实现信息技术基础的有效教学,就必须提高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果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那么实现信息技术基础的有效教学就无从谈起。因此,学校应该提高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的专业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基础的有效教学。提高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途径有两个,第一,在选择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的时候就应该选择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或是信息技术基础比较好的教师,这样才能确保信息技术基础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第二,如果学校真的没有或是只有少数教师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或是信息技术基础比较好,那么学校就要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2276019.html,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作者:陈彩军 来源:《新一代》2020年第03期 摘要:目前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课程整合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正在开展,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也日益被人们重视,尤其是如何与学科有效地进行整合成为了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有效运用能促进变式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本文就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创新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我认为是指在教学过程,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一种新教学方式。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传媒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力,而且作为教学信息的传输渠道与载体,其容量大、效率高、节省教育投资,使其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主流的原因。 一、优化数学的教学过程,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重点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展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实践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须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数学课程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找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才能和谐互动,教师才能愿用、乐用,用多、用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怎样才能把一些抽象的、学生不易感兴趣的数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呢?现代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就能变许多的“不可能”为现实,让课堂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法》中,如果只是枯燥的讲解乘法的法则,然后进行练习,就显得教学古板、不生动。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比较被动。采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将带来不同的效果。首先提出问题|:枯水季节结束后,洪峰来临,某水库的水位保持上涨,每小时上涨0。35米,水文监测站在凌晨0时测得水位达到正常。那么,早晨5时和昨夜21时的水位分别是多少米?并在此演示水库水位上涨的图片,形成动态效果,同时将不同时间的水位用图展示出来,结合图形列出算式,分析算式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并能在这样的情境下分析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使有理数乘法的学习不仅仅是枯燥的运算。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在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什么时候该使用信息技术时,必须保证其目的在于能更好的完成一定的教学或学习的目标。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实践证明,有些内容靠静态的实物、图画和详尽的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动态化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的营造学生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融入利用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从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更高效的概念与能力。它能够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等。学生可以达到传统途径下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和直觉思维。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