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汇总

人民日报社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8日在京闭幕。这次会议系统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形势,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全面部署明年农业农村工作“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这次会议在我国实现“十二五”顺利开局之年,也是在应对国际经济复杂严峻形势的关键时期召开,对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六大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中央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初步形成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起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赢得了“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双双迈上新台阶,水利建设和民生改善加快实现新跨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发展整体提速、全线飘红,是本世纪以来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农业农村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为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稳定大局作出突出贡献。

应当看到,这些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在诸多困难背景下,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实属不易。更应当看到,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绝非易事,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仅要继续强化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务工增收,也要更多地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抓好生物技术特别是优良品种培育,抢占农业高科技制高点;要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推动资源整合,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脱节问题;要大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和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加快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要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要积极发展农机装备业,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我们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做好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全党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必须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再接再厉,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进一步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力争农业农村发展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天价罚金案”提醒了什么

对售假行为,执法部门理应严打重罚。但“重”也应有“度”

2151万元,这是郴州商贩李清在销售假冒“鄂尔多斯”羊毛衫一案中被一审裁定的罚金数额。和这一天文数字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李清称他在销售假冒“鄂尔多斯”羊毛衫中仅获利1万元左右。目前,对这一广泛关注的案件,内蒙古高院日前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撤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

假冒伪劣,人人喊打。像李清这样的售假商贩,执法部门理应严打重罚。但“重”也应有“度”。李清售假获刑缘于消费者不满抗议所致,但“天价罚单”开出后又引来公众议论,舆情的变化恰在于这个“度”。在有的人看来,对一个只经营了3个多月的个体户及小网店主来说,2151万元的罚金确实超乎常人的想象;而罚款之所以如此之高,是因为被认定的非法经营数额高达4301.3364万元,而这主要是根据库房所存假货的标牌价计算出来的。有人认为,这个“根据”值得怀疑。因为生活中更多的情况是,在低端商品市场,标牌价与销售价常常天差地别。

李清自称实际售价只有每件一二百元左右,而绝大多数假货的标牌价为一两千元。李清供述的销售价格未必可信,而根据法律规定,未售出部分的非法经营数额,可按照标价或者已经查清的侵权产品实际销售平均价格计算。至于采用哪个标准,办案人员拥有自由裁量权。但无疑,自由裁量也必须考虑常识,尊重事实。

公诉方解释说,之所以以标牌价计算,是因为侵权产品的实际销售价格无法查清,理由是淘宝网记录只能证明网店的销售价格,不能证明李清在实体店也是以同样价格销售。而李清称,详细的销售数据都记录在他的电脑主机上,电脑主机被警方扣押,无法自证。

内蒙古高院的“发回重审”至少说明,在事实与证据上,判决存有“不清”、“不足”的问题。至于“重审”命运,很多人和李清一样关切,也难免会与河南去年曝出的“天价过路费案”比较——那同样是一张巨额罚单,舆论同样认为罚之过重。前不久,该案进行了案件重审,结果是被告人偷逃过路费的金额从368万元大幅减少至49万元,刑期也大幅减少。

舆论不应左右司法判决,“天价罚金案”最终如何认定,有待法院裁决。但类似案件舆情也是一种提醒:公众关注的除了罚金的多寡,更主要的是判决有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办案人员能不能体现应有的专业素质及责任心,执法能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一年种了十年树

国家林业局提供的最新信息显示,今年全国9000万亩的造林任务已提前一个月完成,其中重庆、福建、江西、辽宁、黑龙江、广西、湖南等地,一年种了十年的树。

常言道,十年树木。挖坑栽树非常辛苦,从种下到成材,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这期间还要精心管护、科学抚育,防止火灾、虫害和人为破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养活一棵树跟养活一个孩子一样不容易。

一年种了十年树,延续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心愿。毛泽东曾极有远见地指出,“林业是个很了不起的事业”、“林业将变成根本问题之一”。邓小平倡导全民义务植树,强调“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江泽民发出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强调植树造林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义务植树。近10年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稳步推进,我国每年造林都在8000万亩左右,人工林保有面积占世界总量的1/3。

一年种了十年树,折射的是国家和民族对绿色生态的渴望和追求。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倾情、倾心、倾力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林业英雄”马永顺生命不息、栽树不止。“治沙英雄”石光银坚守沙漠几十载,把治沙作为一辈子的事业。“大山之子”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22年,把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近年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生态良好、生态幸福已经成为

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曾把树谷、树木、树人并列,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可是,人类历史上,曾有过度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惨痛教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环境展望》警告说,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76亿公顷减少到38亿公顷,这种状况如果不改观,森林资源将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

基于这样的教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林业不仅是重要的资源库、能源库,不仅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更是人类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今天的林业已经远远不是种几棵树、提供几根木材那么简单。科学家形象地比喻说,林业分别保护着地球的“肺”和“肾”,医治地球的“癌症”,提升地球的“免疫能力”。失去森林,人类就会失去生存的根基,就会失去未来。

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曾指出,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问题,森林也在不断退化和过度砍伐,但中国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在不断增加,这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向全世界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造林就是造福。林业已经成为一项养眼、养心、养生的事业。一年种下十年树,种更多的树、更好的树,留给未来的是绿水青山、美丽家园,是我们今人献给未来世界的一笔宝贵财富。

人民日报民生·民声:让我们铭记那些伤痛

时光荏苒,2011年就要远去,我们即将翻开新的日历,开始新年新生活,有些人和事却不应被忽略,更不能忘却。那是在2011年戛然而止的鲜活生命,他们的离去让我们无法轻松:在18个路人的漠视中一步步走向天国的小悦悦,甘肃正宁18名在拥挤校车中死亡的幼儿,地铁扶手电梯突然逆行时殒命的花季少年,39个再没走出浙江温州追尾高铁车厢的普通乘客……

他们以极其特殊的方式离开我们,给身边亲人留下无尽的伤痛,难以排遣的愤懑,也让社会蒙羞,让每个人反省。但这种反省总是容易局限在一时一事,当新的热点取代了旧的,关注度随之转移,伤口还没愈合便似乎不再有痛感,曾经热议的深刻教训、整改措施、制度落实往往不了了之。缺少了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监督,相关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也似乎得以解脱,一切都恢复如常,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直到下一次重蹈覆辙。

所以,让我们铭记那些伤痛,因为那不是抓几个当事人就能消除,也不是停几个官员的职就能解释,更不是赔偿多少钱就能了却。生命无价,当普通人的平凡生命一次次在事故与过失中消逝,我们必须多追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

看似偶然的事件,有着无法回避的必然原因。良知的泯灭、道德的崩塌、责任的缺席、管理的涣散、制度的空白,让很多事杂乱无章,也让很多人手忙脚乱,于是悲剧一再上演。

今天,许多人抱怨,道德和良知的底线一再退守,我们找不到幸福,离梦想越来越远。古人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其实,任何人都可能是事件中人,我们无权指责他人,惟有解剖自己,找出病灶,认清自己,记住那些切肤之痛,见贤思齐,才能恪守底线,继而提升底线,感受幸福,走近梦想。

诚然,我们在几十年中走过了别国百余年历经的道路,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爆发,常让人顾此失彼。人性的弱点相互叠加,来不及弥合。但这不是让问题搁置甚至累积的理由,反而应该激发更强的动力,奋起直追,争分夺秒,亡羊补牢。毕竟数千年传承的文化给我们源源不断的营养,耳熟能详的常识帮我们明辨是非,社会制度的优势让我们拥有强大的执行力,政策的一以贯之能使很多难题迎刃而解。

所以,别放下我们正在着手的事宜,别忘记许多问题并没彻底解决,别因为暂时少了媒体和民众的关注就放慢脚步甚至停滞不前,请坚持,再坚持。直到教训被记取,生命至上的

理念夯实,制度建设弥补了一项项空白与缺失,并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完善补充,不折不扣执行。唯有此,伤痛才不再突袭,发展才有意义,明天才令人憧憬。

人民日报国际论坛:莫让千年发展目标等千年

据海地卫生部发布公告,自去年10月暴发霍乱疫情以来,该国已有51.5万例霍乱病例,近7000人不治身亡。在医学发达的21世纪,一场疫情,竟造成如此惨烈的人道主义灾难,反映出海地经济的脆弱不堪和人道主义资源的严重匮乏。

海地是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海地的状况,是最不发达国家面临的群体性发展困境的缩影,反映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程的步履维艰。

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确定了2015年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等千年发展目标,但美好蓝图远未成为现实。据联合国日前发布的报告,最贫困群体仍被忽视,贫富差距日益拉大。“饥饿人口减半”的目标将很难实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几乎没有可能如期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千年发展目标遭遇的困境有历史原因,但发达国家缺乏政治意愿导致发展资金短缺,则是主要瓶颈。为帮助发展中国家筹集发展资金,联合国先后通过了《蒙特雷共识》和《发展筹资多哈宣言》,确定了发达国家官方发展援助占其国民生产总值0.7%的目标。然而据联合国统计,2010年发达国家官方发展援助仅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0.32%。

发达国家的吝啬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指责。为转移压力、转嫁矛盾,发达国家炮制了所谓援助有效性、新发展伙伴关系、创新性筹资等新概念,其真实目的不过是为了让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掏钱,承担本应由发达国家承担的国际义务。

发展中国家难以走出贫困也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结构性失衡有关。近年来,随着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代表性有所改观,但远未纠正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发言权和决策权不足的缺陷。

国际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发展中国家本不牢固的经济基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受挫,最不发达国家关注的“早期收获”也被迫搁浅。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等因素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多重困境。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左右,还有约1.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困难亟待解决。中国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已经提前实现了贫困与饥饿人口减半、普及初级教育、降低儿童死亡率等千年发展目标,其他目标也有望在2015年如期实现。中国的发展是国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际发展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一直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海地悲剧是人类共同的悲剧。如期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让发展成果均衡惠及广大民众,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发达国家要拿出诚意。

人民日报不吐不快:“不倒翁医院”的负效应

一个善治的政府,要有规则意识。我国民营医院还在“野蛮生长”,如果不严格监管规范,必将给整个行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最近,厦门国泰妇产医院“起死回生”,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这家民营医院因超范围执业、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被厦门市卫生局依法吊销执照。然而,政府有关部门行政复议的结果却是,停止执行吊销执照这一行为,其理由是“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

一家违法证据确凿的医院,为何能够风雨不动,成为“不倒翁医院”?这一现象值得深

思。

在我国,民营医院的口碑一直不佳。因为大多数投资者并不具备医学背景,而是靠治性病起家。他们把办医院当成“做生意”,盲目追求“赚快钱”,缺乏长远打算。“没病当有病治,小病当大病治,什么病都敢治”,几乎成了行业“潜规则”。然而,尽管很多医院劣迹斑斑,甚至屡屡被媒体曝光,却总能“虎口脱险”,很少有被吊销执照的。即便个别医院被吊销了执照,很快又会改头换面继续开张。其原因就在于,政府有关部门失于监管,盲目护短,甚至以维护稳定为借口,充当违法者的“保护伞”。

作为政府部门,理应首先维护公共利益,保障最大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而不是维护少数小集团的利益。如果一家医院长期涉嫌医疗欺诈,屡屡坑害患者,却总是逍遥法外,必然会产生负面效应,不利于维护法治的尊严。据调查,到民营医院就诊的患者,大多数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他们最容易轻信广告,希望少花钱看好病。结果,很多人病没治好,钱也被骗光了,可谓人财两空。这样的医院,无异于图财害命的强盗。如果姑息纵容,究竟是维护了社会稳定,还是影响了社会稳定呢?

我国民营医院之所以“长不大”,既有“先天不足”因素,也有“后天失调”因素。很多民营医院靠骗术发家,走上了一条畸形的发展之路。而有关部门为了所谓的“稳定”,一味护短,使其有恃无恐,把坑蒙拐骗当成致富的捷径,结果越护越短,难成大器。其实,对违法者的姑息纵容,就是对守法者的最大伤害。由于部分民营医院见利忘义,自毁声誉,导致整个行业深陷信任危机,诚信经营者也受到“株连”,长期无法摆脱不良形象的阴影,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公平公正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一个善治的政府,要有规则意识。政府是平等竞争规则的制定者,也是监督者。谁破坏了规则,谁就必须受到惩罚。因为只有维护好“游戏规则”,才能促进平等竞争,最终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如果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破坏规则者得不到惩罚,遵守规则者就会越来越少。目前,我国民营医院还在“野蛮生长”,如果不严格监管规范,必将给整个行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厦门国泰妇产医院的“起死回生”,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负面影响极大。如果一家医院极尽违法之能事,居然还能屹立不倒,令执法者束手无策,令舆论监督者徒唤奈何,那么,最终倒下的将是政府的公信力。

人民日报科技杂谈:让高官与院士各走各的道

高官、高管角逐院士头衔,不仅有违院士增选的初衷,还会助长不良的学术空气

只有厘清学界、政界和商界的分野,杜绝行政、金钱对学术的侵染,让学术回归学术,才能确保院士增选的公平与公正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公布的增选院士名单,让许多人松了一口气:在新当选的54名院士中,在职和卸任的政府高官全部落选,企业高管也仅存3人。而在今年5月公示的工程院首轮有效候选人名单中,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竟多达44人,引发了公众的普遍质疑。

在众多的反对声中,也有人站出来为高官、高管们鸣不平:许多高官和高管是“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商”,他们此前曾在工程科技领域做出过重大贡献,把他们拒之门外有违公平。

这样的申诉貌似有理,仔细想来却值得商榷。

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无论是工程院还是工程院院士,其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是“学术”,而非“管理”。国家设立工程院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聚集学术界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出谋划策、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每两年增选一次院士的目的,固然一方面是认可他们过去取得的成就,但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在科技研发

上更上一层楼。高官也好,高管也罢,无论此前的学术做得多么优秀,但既然已经弃学为官、为管,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势必会花在管理上,不可能再把做科技当做自己的主攻方向,很难再做出多大的学术成果。更何况,“在官言官、在商言商”,既然做了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衡量其优秀与否的标准,当然是政绩和业绩,而非学术成果。因此,当了高官、高管之后还要挤破脑袋去参选竞争异常激烈的院士,既与国家设立工程院、增选院士的初衷相悖,更有违从政、从商的职责和本分。

在我国的学术生态本来就不健康,特别是在学术行政化、利益化愈演愈烈的现实环境下,高官、高管角逐院士头衔,很可能会助长本已不良的学术作风。近年来,虽然工程院多次严格要求广大院士抵制助选贿选、拉关系、请客送礼、包装成果等歪门邪道,但在评选过程中依然屡禁不止,如果再加上权力和金钱助阵,“公正、公平”更难以保障。

在竞争日益国际化、白热化的当今世界,学界也罢,政界也罢,商界也罢,一心一意、全力打拼还不见得有所建树,更何况一心两想、一身多栖?既然弃学从政、弃学经商,就应全心全意干好该干的主业、正业,不该再“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

正如有识之士所言:只有厘清学界、政界和商界的分野,杜绝权势和金钱对学术的侵染,让学术回归学术,才能确保院士增选的公平与公正,净化科技殿堂和学术风气。希望工程院能顶住压力、顺应民意,让院士增选的去官(管)化成为常态。

人民日报环球走笔:性别差异与文化偏见

日前,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资深教授梅兹等进行的一项国际比较研究显示,“女子天生不如男”是一种文化偏见。通过对来自86个国家的各种数学得分和竞赛成绩同世界经济论坛2007年性别差距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在数学能力方面,女性与男性相比毫不逊色。在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里,两性都能在数学能力上发展很好,是社会文化因素而非遗传因素造成了人类在数学能力上的性别差异。

学术界对男女差异问题则一直存在“后天论”和“先天论”的争论。

“后天论”者相信,男女在智能方面是基本平等的,而社会压力和社会歧视则远远大于男女之间的生物差异,正是压力和歧视使女性失去了追求科学的信心。斯坦福大学教授巴里斯对此深有体会,他表示,自己经过变性手术后从女性变成了男性,发言时被男性打断的次数大大减少。

“先天论”者则相信,男女之间的生物性差异,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妇女较少涉足一些科学领域”。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先天论”都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曾任哈佛校长的劳伦斯·萨默斯就曾在这一问题上“失言”。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萨默斯称男女能力天生就有基因方面的差异,这是导致女性在科学与工程领域难以像男性那样做出突出成就的原因之一。此言一出,遭到美国各界声讨。萨默斯不得不黯然辞职,后来哈佛还迎来了首位女校长。

科学研究显示,男女的大脑确实存在某种差异,比如男性和女性使用大脑不同的功能区处理语言任务等。人们的分歧点在于,诸如此类的差异与性别差异之间的因果关系。“后天论”者认为,就算有先天的因素,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女性所遭受的歧视和长期接受的弱势心理暗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种差异。女性与男性的不同定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偏见,它可能导致了女性对自我期望值不高,不敢进入传统上被视为男性更具优势的专业,认为应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维持家庭生活和谐等。诸多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复杂原因,不仅使众多女性早期就放弃了在数学等领域发展,而且在科学界,女性和男性相比,在职业发展上也处于相对弱势。

男女差异的学术争论也许还要进行下去,但随着社会进步,女性在包括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后天论”,主张摒弃偏见,鼓励女性敢于想象,勇于追求科学梦想。世界将因此免于承受人类一半智力的损失。然而,消除偏见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需要社会和女性自身的共同努力。

1977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耶洛在获奖感言中鼓励更多女性参与科学工作。她说,“我们不可能期待在短期的未来,所有女性都将获得平等的机会。但如果女性开始向这个目标努力,我们就必须相信自己。我们必须把我们的渴望与我们获得成功的能力、勇气与决心结合起来,让后来的女性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宽松一些。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人民日报生活漫步:多给年轻人一些信心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是过程,最终目的是让人们生活更幸福。政府要努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年轻人也应调整心态,不必急于求成。

前几日朋友聚会,来的多是刚毕业和将毕业的大学生。年轻人在一起,聊天自然离不开就业、工资、房价这些话题。大家都有许多话要说:还没找到工作的人抱怨“僧多粥少”,花了许多力气却依然没有着落;已经参加工作的人抱怨“收入太低、消费太贵”。大家普遍感到生活压力很大,放眼未来,迷茫多于希望。

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值意气风发之年,本应踌躇满志。然而谈起现实,却有如此多的抱怨和迷茫,值得深思。对于年轻人来讲,踏实努力是必要的,妄求一步到位并不现实。但不可否认,年轻人的自我努力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上,而现实的状况却不那么乐观。

就业是影响生活心态的重要因素。现实中,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频频遇到不公平待遇,“萝卜”招聘、户籍歧视……如果就业不是在拼能力,而是在拼关系、拼出身,心态就难放松;即便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在高企的房价前,面对奋斗几十年也可能买不起房的现实,迷茫情绪自然加剧。

大学毕业生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千方百计消除大学生的迷茫心理,让他们看得到成为中等收入者的希望,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现实要求。

公平就业是增强信心的前提。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80万人,比今年又增近20万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关部门应该做好服务,为大学生就业营造公平环境。劳动保障部门应及时发布用人单位尤其是公职人员的招聘信息,确保透明公正,做到“任人唯贤”,让大学生有机会靠能力改变命运。

眼下,不少年轻人有自主创业的愿望。有关部门应为有创业意向和能力的大学生提供帮助。一些大学毕业生有技术创新能力,却因为资金有限难以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就需要政策支持。比如,推广大学生创业基金等措施,做好咨询服务。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是过程,最终目的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在努力创造新就业机会的同时,政府还应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完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让年轻人少些压力,多些从容。

当然,消除迷茫,年轻人也需要调整心态、从我做起。上学期间,注重夯实专业功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自身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就业后,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锻炼能力,积累经验,为未来的机遇做准备。

海外版望海楼:警惕印度某些舆论的反华杂音

近来,印度国内舆论出现一波渲染中国军事入侵的反华杂音。虽然印度总理辛格对此进行了公开澄清,但印度某些媒体和智库最近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甚至称“中印必有一战”,显然扰乱了中印关系正常发展的和谐乐章。

前几年,印度舆论曾出现一波宣扬中国经济威胁的喧嚣,新近又出现一股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的歪风。印度官方智库国防问题分析研究所发表文章,称中国可能对印度发动一场“有

限的战争”以“教训一下印度”;前国防部长、社会党主席穆拉亚姆·亚达夫更是煞有介事宣称掌握“中国正在为攻击印度做准备”的证据,危言耸听“攻击即将发起”,印度媒体迅速将这一消息放大发酵。

其实,不管经济威胁论还是军事威胁论,其实质都是冷战思维在作祟。从最近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不难看出,恐华、疑华和反华在印度国内仍有相当市场。不过,这些势力已经不能完全左右印度的主流观点,印度总理辛格就对“中国军事入侵论”作了公开澄清,主张理智看待中印竞争和理性推动中印关系发展的务实派也大有人在。

仔细分析这一波“军事威胁和军事入侵论”,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印度舆论反华杂音背后的现实问题。这股杂音是中印关系发展到新阶段、共同利益增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同时也是全球化条件下中印竞争面同步增多的背景下发生的。不可否认,中印两国存在现实的竞争关系,关键是如何看待这种竞争,这种竞争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如何形成健康竞争的局面,对于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简单将竞争解读为零和与冲突,甚至放大为军事威胁和入侵,显然无益于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

印度某些媒体、某些政客的反华喧嚣,也有其自己的小算盘。其一,媒体惯于以炒作中国问题和渲染中国威胁来吸引眼球,扩大销量,仿佛不叫嚷反华就显示不了所谓的“印度性”和“民主自由”,当然没有顾全中印关系大局的想法,往往令印度领导层难堪。其二,渲染中国威胁也有国防和军工等部门的利益考虑,他们往往以中国威胁为由扩充军备。目前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武器进口国,占国际武器贸易的9%,到2015年印度军事现代化投入将达800亿美元,海军未来20年投入将高达450亿美元。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今年印度频繁炒作中国军事现代化问题和中国威胁的原因。其三,印度国内的亲西方势力鼓噪中国威胁,配合美欧国家政治上拉拢印度的步伐,甘于受西方挑拨离间,或唱衰中国热捧印度,或利用中印历史恩怨做文章,从而使中印相互制约。

对于这股炒作中国威胁的杂音,中印双方都必须心中有数。其实,中印共同发展已成共识,两国战略机遇期基本相同,彼此需要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中印之间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理解和互信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共同经济纽带增强,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印度媒体、学界和政治家,理应遵循瓦杰帕伊和辛格总理的设想,为构建中印“健康的竞争关系”,以“世界之大足以容下中印共同发展”的包容,抛弃冷战思维,多做有利于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