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H-Q11 原料药开发与制造

ICH-Q11 原料药开发与制造
ICH-Q11 原料药开发与制造

原料药开发与制造(Q11)

人用药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2012年5月1日版

原料药开发与制造(化学实体与生物技术/生物制品实体,Q11)由人用药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CH)专家工作组提出,并根据ICH程序现向三个缔约方(欧盟、日本和美国)的药政部门推荐供采用的最终文本。

1. 简介

本指南描述了原料药工艺开发及对工艺理解的方法,也指明了ICH-M4Q(ICH药品注册CTD格式质量部分)通用技术文件(CTD)模块3中从第3.2.S.2.2节(制造过程与工艺控制描述)到第3.2.S.2.6节(制造工艺开发)应当提供的信息。描述了原料药相关的开发和制造方面,包括降低杂质的步骤设计。另外,ICH-Q11进一步澄清了ICH的药物开发(Q8)、质量风险管理(Q9)及制药质量体系(Q10)中关于原料药开发和制造的原则及概念。

企业在开发原料药时可以选择使用其他方法。本指南的目的是,用“传统”与“加强”这两个术语来区别两种不同的开发方式。在传统方式中,工艺参数的设定点及操作范围是确定的,原料药的控制策略通常基于工艺可重复性的证据,并且测试结果符合已经建立的验收标准。在强化方式中,更加广泛地使用风险管理以及科学知识来辨识与理解影响关键质量属性(CQA)的工艺参数及单元操作,设计可用于原料药整个生命周期的适当的控制策略,其中可能包括建立设计空间。正如在ICH-Q8中对制剂产品所讨论的,充分理解原料药及其制造工艺,可以奠定一个更加灵活的监管方式基础。而监管的灵活程度通常取决于在上市许可申请中表现出的科学知识水平。

传统方式与加强方式不互相排斥。企业在原料药开发中既可使用传统方式,也可使用加强方式,或同时使用两种方式。

2. 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ICH指南的Q6A(质量标准-新原料药和制剂的检测方法以及可接受标准:化学物质)及Q6B(质量标准-生物技术产品及生物制品的检测方法以及可接受标准)的章节所定义的原料药,也可咨询有关药政部门后用于其他类型的产品。其主要涉及通用技术文件(ICH-M4Q)模块3的从第3.2.S.2.2节到第3.2.S.2.6节内容的准备和组织。本指南不用于药品开发临床研究阶段的申报内容。但是,本指南中的开发原则是在(药品)研究阶段应考虑的重要内容。本指南不涵盖地区性的批准后的变更要求。

3.制造工艺与开发

3.1 总则

原料药制造工艺开发的目的是设计出一个能够持续生产出预期质量原料药的商业制造工艺。

3.1.1 原料药质量与制剂产品研发的联系

确立原料药的预期质量时,应考虑原料药在制剂中的用途,即明确和理解对制剂产品研发产生影响的物理、化学、生物与微生物属性或特性(例如,原料药的溶解性可能影响剂型的选择)。质量目标产品概况(QTPP)、制剂产品潜在关键质量属性(见ICH-Q8中的定义)及相关产品经验有助于辨识原料药的潜在关键质量属性。对关键质量属性的了解和理解深度可以随开发过程进展而不断提高。

3.1.2 工艺开发工具

质量风险管理(QRM,见ICH-Q9)在很多活动中使用,包括制造工艺设计的评选、质量属性及制造工艺参数的评估、增加日常生产批次的预期质量保证等。可以在工艺开发的早期展开风险评估,并在具有更多工艺知识以及对工艺更深理解时重复使用。可以使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风险管理工具,如公认的工具或内部程序等。

知识管理(见ICH-Q10)也有助于制造工艺开发。在本指南中,潜在的信息来源包括以前的开发研究知识。以前的知识包括已经建立的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原理、技术文献,及已经应用的制造经验。这些知识的资料来源,包括平台制造,都可用来支持商业工艺开发以及加速对科学的理解。

3.1.3 开发的方法

ICH-Q8提到“产品开发策略因不同公司、不同产品而出现差异。开发的方式及程度也不同,应当在申报中加以描述”。这些理念同样适用于原料药制造工艺的开发。对于原料药的开发,申请人可以选择传统方式或加强方式,或两者结合使用。

制造工艺开发至少应当包括以下要素:

●辨识与原料药有关的潜在关键质量属性,以便于研究和控制影响制剂产品质量的属性

●确定一个合适的制造工艺;

●确定一个控制策略,来确保工艺性能和原料药质量。

一个加强的制造工艺开发会增加以下要素:

●评价、理解及细化制造工艺的一个系统方式,包括:

通过以前的知识、试验及风险评估来辨识可能影响原料药关键质量属性的物料属性(如原料的、起始物料的、试剂的、溶剂的、工艺助剂的、中间体的属性)及工艺参数;

确定物料属性及工艺参数与原料药关键质量属性相关联的功能性关系。

●用加强方式结合质量风险管理建立一个恰当的控制策略,如,其可以包括对设计空间的建议。

通过实施加强方式获得的知识及理解深度的增加,可以促进产品生命周期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参见ICH-Q10)。

3.1.4 原料药关键的质量属性

关键的质量属性是一个物理、化学、生物学或微生物学属性或性状,在某个合适的限度、范围或分布内才能确保所需的产品质量。应当用潜在的原料药关键质量属性来指导工艺开发。当对原料药知识及工艺的理解程度增加时,可以修改潜在关键质量属性的目录。

原料药关键质量属性通常包括那些影响鉴别、纯度、生物活性和稳定性的性质或性状。当物理性质对制剂成品的生产或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时,也规定其为关键的质量属性。对于生物技术/生物产品,大部分制剂的关键质量属性都与原料药相关,因此是原料药设计或其制造工艺的直接结果。

杂质潜在影响药品安全,是一类重要的潜在的原料药关键质量属性。对化学实体而言,杂质可包括有机杂质(包括潜在诱变杂质)、无机杂质,如:金属残留、残留溶剂(见ICH-Q3A 和Q3C)。对生物技术/生物产品而言,杂质可能与工艺相关或与产品相关(参见ICH-Q6B)。与工艺相关的杂质包括:源于细胞基质的杂质〔如:宿主细胞蛋白质及DNA〕;源于细胞培养的杂质(如:培养基组分),及源于后续工艺的杂质(如:柱滤出物)。确定生物技术/生物制品的关键质量属性时,也应包括考虑Q6B中规定的污染物,包括所有偶然引入的、不用于制造工艺的物质(如:外来病毒、细菌或支原体污染)。

辨识复杂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具有挑战性。例如,生物技术/生物产品通常拥有大量的质量属性,不可能逐个全面评价对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可以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对质量属性排序或确定优先性。以前的知识可以用在原料药开发的起始阶段,根据生命周期中的研

发数据(包括来自非临床和临床的研究数据)持续更新评估。有关作用机理和生物特性的知识,(例如,评价构效关系的研究)可用于某些产品属性的风险评估。

3.1.5 物料属性及工艺参数与原料药关键质量属性的关联

制造工艺的开发程序应当确认必须控制那些物料的属性(例如原料的、起始物料的、试剂的、溶剂的、工艺助剂的、中间体的)及工艺参数。风险评估可以帮助辨识那些对原料药的关键质量属性有潜在影响的物料属性和工艺参数。在发现对原料药质量产生重要作用的那些物料属性及工艺参数时,应当通过控制策略来解决。

风险评估包括评估制造工序能力、特性检测能力及对相关原料药质量影响的严重性。使用风险评估有助于确定控制策略的要素。控制策略从原料药的上游物料开始实行。例如,当评估物料或中间体的一个杂质与原料药关键质量属性的关联时,应考虑原料药制造工艺去除该杂质或其衍生物的能力。关于杂质相关的风险经常用原料/中间体的质量标准,和/或下游步骤完善的精制能力来控制。风险评估也可以辨识那些在原料药检测能力上有内在限制的关键质量属性(如,病毒安全性)。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关键质量属性应当在工艺的上游步骤适当进行控制。

对于化学实体的开发,主要关注于对杂质的了解以及控制。重要的是理解其形成、结果(是否有杂质反应及改变化学结构)、清除(是否通过结晶、萃取等去除杂质),及与原料药关键质量属性的最终杂质之间的关系。因为杂质通过多个工艺操作步骤进程生成,因此,要通过评价工艺来建立合适的杂质控制。

采用传统方式,物料标准及工艺参数范围主要基于批工艺历史及单变量的实验。而加强方式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物料属性及工艺参数与关键质量属性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影响。例1(见第10.1节)列举了如何使用以前的知识和化学基本原则来开发工艺参数。

开发过程中,可使用风险评估辨识影响潜在的关键质量属性的那些工艺步骤。进一步的风险评估可用于对工艺与质量关系需要有更好理解的开发工作。用加强方式确定合适的物料标准及工艺参数范围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辨识工艺变化的潜在因素;

●辨识可能对原料药质量有最大影响的物料属性及工艺参数,可基于以前的知识及风险评估工具;

●设计并开展研究(例如,机理,和/或动力学评价、多变量试验设计、模拟试验、建立模型)来辨识与确认物料属性以及工艺参数与原料药关键质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估,设定合适的范围,包括需要建立设计空间。

可以开发小模型,并用于支持工艺开发研究。模型开发时应考虑规模效应、对所推荐商业工艺的代表性。一个科学合理的模型能够预测质量,并支持使用多种规模以及设备操作条件的外推研究。

3.1.6 设计空间

设计空间是输入变量(例如,物料属性)与已经证明能提供质量保证的工艺参数的多维组合及相互作用。设计空间内的操作不被认为是变更。超出设计空间运行则被看作是变更,而这通常要启动药政部门的批准后变更程序。设计空间由申请人提出,送药政部门评估与批准(ICH-Q8)。

ICH-Q8中针对制剂产品开发的加强方式设计空间的考虑内容适用于原料药。精确评估物料属性及工艺参数的变化对原料药关键质量属性的重要性和影响,及设计空间的限度,均取决于对工艺及产品理解的程度。

可以基于以前知识、基本原则,和/或对工艺的经验理解来开发设计空间。使用可用模型(例如,定性的、定量的)来支持多种规模与设备的设计空间。

设计空间可用单元操作(例如,反应、结晶、蒸馏、精制),或选用单元操作的组合来确

定。设计空间包含的单元操作通常基于其对关键质量属性的影响,且不必是连续的。应评价工艺步骤间的关联性,例如,对杂质的积累生成及去除的控制。一个跨多个单元操作的设计空间可以为操作提供更多的灵活性。

由于各因素,包括工艺变化和原料药的复杂性(如:翻译后进行修饰),开发与批准一些生物技术/生物产品的原料药的设计空间面临挑战。设计空间被批准后,仍存在这些因素对残留风险的影响(例如,基于与规模敏感性相关的不确定性对关键质量属性产生潜在的不可预测的改变)。根据残留风险的水平,申请人最好提供批准后如何管理设计空间内的改变的建议。该建议应指出如何利用工艺知识、控制策略及特定方法对批准的设计空间内的改变评估产品质量。

3.2 制造工艺开发信息的申报

原料药制造工艺开发部分提供的信息(主要是申请文件的第3.2.S.2.6部分)应当指明工艺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改变,将相关原料药产品批次与用于制备这些批次的制造工艺的开发阶段相联系,并解释如何使用以前的知识、风险评估及其他研究(例如,实验、建模、模拟)来设计制造工艺的重要部分与控制策略。工艺开发信息应当按逻辑编写,且易于理解。制造企业可用很多方式展示工艺开发信息,不过建议考虑如下提供内容(3.2.1~3.2.4)。

3.2.1 全面工艺开发总结

在制造工艺开发部分,推荐叙述性地总结工艺开发的重要里程碑,并解释其是如何确保获得预期原料药的质量的。该总结应包括以下内容:

●原料药关键质量属性的目录;

●简述制造工艺的演变阶段及控制策略的相关变化;

●简述识别为影响原料药关键质量属性的物料属性及工艺参数;

●简述所有设计空间的开发过程。

全面工艺开发总结章节之后的制造工艺开发章节,应包括下面(3.2.2~3.2.4)推荐的更详细的信息。

3.2.2 原料药的关键质量属性

应当列出原料药的关键质量属性,并给出选定这些性质或性状作为关键质量属性的理由。有时还要解释为什么不包含其他被认作潜在关键质量属性的性质或性状。应当提供注册文件的其他部分——提交信息联接或参考来支持这些性质或性状作为关键质量属性(例如,3.2.S.3.1,结构解析及其他特性)。某些与制剂关键质量属性相关的原料药关键质量属性的讨论可出现在申请的药物研发部分(例如,3.2.P.2.1的制剂组分)。

3.2.3 制造工艺历史

应描述并讨论制造工艺的重大变更或上市申请使用的原料药批次(例如,用于支持上市申请的非临床研究或临床研究或稳定性研究),有些是生产规模批次的生产地点的重大变更。通常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从开发开始直至商业制造工艺为止。应提供或参考(例如,3.2.S.4.4的批分析)批信息(批量或规模、制造地点与日期、使用的路线与工艺。例如,用于特定的毒理或临床研究)及相关原料药批次的比较、分析、测试的支持性数据。

对于生物技术/生物制品的原料药,每个重大变更都应当进行解释,包括对原料药(和/或中间体,适当条件下)质量的潜在影响评估。制造工艺历史部分应包括ICH-Q5E中描述的研发中的相容性讨论。应包括测试选择依据及结果评估的讨论资料。

制造变更对原料药和相应制剂产品的影响评估和检测也包括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应包含这些研究在申报材料的不同模块间的交叉引用。

3.2.4 制造开发研究

应列出在申报文件引用的建立商业制造工艺和控制策略重要方面的研究以及风险评估(例如,用表格形式)。应注明每个引用的研究或风险评估的目的或最终用途。

每个引用的研究或风险评估都应当有充分详细的总结,能让人理解研究目的、收集的数据、如何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及研究对制造工艺或制造工艺的深入开发的影响。结合商业制造工艺(见3.2.S.2.2所述)的推荐运行条件或设计空间,描述并讨论研究的特定参数和范围。应充分描述设计空间建立的风险评估工具和研究结果。例2(见第10.2节)展示了开发设计空间过程中用评价参数对已存风险排序的一种沟通工具。当开发引用先前知识时,应提供相关信息及资料,适当条件下,应评价特定原料药的相关性。

应描述用于支持商业工艺开发的小模型。

4.制造工艺与工艺控制描述

原料药制造工艺的描述代表申请人对原料药制造做出承诺。应当充分描述制造工艺和工艺控制(见ICH-M4Q的3.2.S.2.2节)。

应当采用流程图并用顺序叙述的方式描述制造工艺。在描述中应指出每个工艺步骤或阶段的中间控制点。当工艺步骤具有对规模依赖时,对于跨越多个操作规模的工艺步骤应包括规模参数。制造工艺的任何设计空间都应当作为制造工艺的一部分来描述。例3(参见第10.3节)即列出了一个展示生物技术产品设计空间的实例。

很多生物技术/生物制品具有复杂的上游工艺,使用拆分与合并的方法来产生原料药批次。应为制造企业如何确定一个原料药批次提供理由(例如,培养物或中间体的拆分与合并)。应当包含批量或规模及批号的细节。

5. 起始物料和物料来源的筛选

5.1 总则

5.1.1 化学合成原料药的起始物料筛选

应考虑用以下基本原则来决定原料药制造工艺从哪里开始(即:起始物料的选择)。

●通常,改变制造工艺开始时的物料属性或操作条件对原料药质量的潜在影响较小。

风险与完成制造工艺的步骤数之间的关系是两个因素导致的结果——一个涉及原料药的物理属性,另一个涉及杂质的形成、结果及消除。原料药的物理属性取决于最后的结晶步骤及后续操作(例如,研磨、微粉化),制造工艺结束后,物理属性便确定了。制造工艺早期引入或产生的杂质通常比制造工艺末端生成的杂质有更多的机会由精制步骤所除去(例如,洗涤、分离出中间体的结晶),因此很少被带入原料药中。当然,有些时候(例如,用固体载体合成多肽或聚核苷酸),风险与完成制造工艺的步骤数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有限;

●药政部门会评估企业是否对原料药及原料药制造工艺的控制做了充分考虑,包括是否对杂质有适当的控制。要开展此评估,应在申请文件中充分描述原料药的制造工艺,以便药政部门理解杂质在工艺中如何形成、工艺如何改变会影响杂质的形成、结果如何及如何消除、为何提出的控制策略适合原料药的制造工艺。这通常包括多个化学转化步骤的描述。申请文件第3.2.S.2.2节的生产工艺通常包括影响原料药杂质概况的制造步骤;

●树型原料药制造工艺的每个分支开始于一个或多个起始物料。在ICH-Q7中描述的原料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条款适用于每一个分支,在起始物料第一次使用时就开始应用。GMP条件下开展的生产步骤结合适当的控制策略可为原料药的质量提供保证;

●起始物料应当是具备明确的化学特性及结构的物质。不能被分离的中间体通常不被当作合适的起始物料;

●起始物料是原料药结构的重要结构部分。此处的“重要结构部分”用于区分起始物料与试剂、溶剂及其他原料。用来制备盐、酯或其他简单衍生物的常用化学品是试剂。

选择起始物料时应当考虑上述全部原则,而非仅严格遵循单个原则(参见实例4,第10.4

节)。

5.1.2 半合成原料药的起始物料筛选

根据本指南,半合成原料药是指通过化学合成的组合及生物来源的组分(例如,通过发酵或从植物中提取获得)被引入结构组成的物质。有时,对申请人而言,恰当的制造工艺描述可从物料来源开始(微生物或植物)。不过,如果能证明合成工艺中的一个分离中间体符合上述合成原料药的起始物料选择原则,该分离中间体可被看作起始物料。申请人应当具体评价可否对建议的起始物料进行特性分析,包括其杂质概况,及发酵、植物和提取工艺是否影响原料药的杂质概况。也应讨论来源于微生物的风险和其他污染。

5.1.3 生物技术/生物制品源物料的选择

细胞库是制造生物技术原料药及一些生物原料药的起点。在某些地区,其被看作物料来源;在其他地区,则被看作起始物料。见指南ICH-Q5A、Q5B及Q5D。

5.2 起始物料或物料来源的信息申报

申请人应当辨识所有其提出的起始物料或物料来源,并提供合适的质量标准。应解释合成及半合成原料药的起始物料的合理性。

5.2.1 合成原料药起始物料的选择依据

申请人应当解释如何根据5.1.1节列出的总则确认每一个起始物料的适当性。可包含以下信息:

●分析方法检测起始物料中杂质的能力;

●在后续工艺步骤中,这些杂质及其衍生物的去向及消除方法;

●提出的每个起始物料的质量标准如何有助于控制策略。

作为解释的一部分,申请人应提供一个原料药制造的现行版的合成路线图,清晰地标出所建议的起始物料。起始物料质量标准变更,及从起始物料到最终原料药的合成路线变更,必须满足当地批准后变更的要求。另外,还可能适用涉及起始物料供应商的地区准则。

如果使用市售化学品作为起始物料,申请人通常不需要做合理化解释。除用作起始物料外,市售化学品通常作为已存在的、非药用的商品进行销售。委托合成制备的化学品不属于市售品。如果将委托合成的化学品用作起始物料,需要依照第5.1.1节列出的总则做合理化解释。

有时候,原料药制造企业需增加起始物料精制步骤,以确保市售起始物料的质量一致性。在此情况下,所增加的起始物料精制步骤应作为原料药制造工艺的一部分来描述。通常要提供购入的及精制过的起始物料的质量标准。

5.2.2 半合成原料药起始物料的选择依据

如果将分离出的中间体作为半合成原料药的起始物料,申请人应提供一份合理性解释,说明所提出的起始物料符合上述第5.1.1节中列出的总则。否则,申请人应从微生物或植物开始描述制造工艺,当然,这些物料应当是合格的。

5.2.3 生物技术/生物制品原料药源物料或起始物料源物料的确认

见ICH-Q5A、Q5B及Q5D中的指南。

6.控制策略

6.1 总则

控制策略是源于对当前产品与工艺的理解、确保工艺性能和产品质量的一系列有计划的

策略(ICH-Q10)。每种原料药的制造工艺,无论是通过传统方式开发还是通过加强方式(或者两者兼有)开发,都有相关的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对物料属性的控制(包括原材料、起始物料、中间体、试剂、原料药的内包材等);

●隐含在制造工艺设计中的控制(例如精制步骤顺序[生物技术/生物原料药],或试剂的加入顺序[化学实体]);

●中间控制(包括中控检测及工艺参数);

●原料药的控制(例如放行检测)。

6.1.1 开发控制策略的方式

结合各种方式对控制策略进行开发:对一些关键质量属性、步骤或单元操作使用传统方式;对其他方面用加强方式。

用传统方式开发的制造工艺及控制策略,在确保制造一致性的观测数据基础上而设定的点及操作范围通常很窄。用传统方式开发更关注对原料药阶段的关键质量属性的评估(即最终产品的检测)。传统方式在解决工艺变化上,其操作范围仅赋予有限的灵活性。(例如,在原材料工艺方面的变化)。

相比传统方式,用加强方式开发制造工艺可以获得更好的对工艺以及产品的理解,故可用更加系统的方法识别发生变化的根源。可考虑开发更有意义的有效参数、属性和过程控制。在产品生命周期,可以用不断增加工艺理解水平的方式来开发控制策略。基于加强方式的控制策略可为工艺参数提供灵活的操作范围(例如在原材料工艺方面的变化)来解决工艺变化。

6.1.2 开发控制策略的考虑事项

为确保原料药的质量,控制策略应保证每种原料药的关键质量属性处于适当的范围、限度或分布区域。药物的质量标准是整个控制策略的一部分,不需要将所有的质量属性都列入原料药的质量标准中。关键质量属性可以列入质量标准,通过对成品原料药的检测进行确认;或列入质量标准,通过上游控制进行确认(例如,可作为实时放行检测[RTRT]);或不列入质量标准,但通过上游控制来提供保证。上游控制的例子可包括:

●工艺中的检测;

●用过程参数的测定,和/或通过工艺中的物料属性预测原料药的关键质量属性。有时可用过程分析技术(PAT)强化过程控制,确保产品质量。

无论采用传统的还是采用强化的工艺开发方式,评估及理解关键质量属性变性来源的基础都是上游控制。工艺开发中,还应考虑可能影响原料药质量的下游因素,诸如温度变化、氧化条件、光照、离子含量和切变等。

开发控制策略时,根据关键质量属性相关的风险,及单一控制探测潜在问题的能力,制造企业可考虑在工艺中对某个特殊的关键质量属性实行单点或多点控制。例如,对于无菌化学实体或生物技术/生物制品的原料药,检测低水平细菌或病毒污染的能力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在此情况下,检测原料药不能充分保证质量,故控制策略中需增加控制力度(例如属性及工艺中的控制)。

制造工艺中的每种原材料都应符合其预期用途。接近制造工艺末端的原材料比上游原材料更可能将杂质引入原料药。因此,制造企业应评估是否对此类物料的质量采取比上游相似物料更严格的控制。

6.2 控制策略信息的申报

所提供的控制策略信息应包括对控制策略单个要素的详细描述,适当条件下,还要加上原料药全部控制策略的总结。为了有助于直观与理解,可用表格形式或图例形式展示全部控制策略的汇总。理想的汇总应解释控制策略的各个要素是如何共同确保原料药质量的。

ICH-M4Q(ICH一个关于CTD格式药品注册文件的质量部分)推荐控制策略的每个要素在申报文件的合适章节进行报告,包括:

●制造工艺描述与工艺控制(3.2.S.2.2);

●物料控制(3.2.S.2.3);

●关键步骤与中间体的控制(3.2.S.2.4);

●原料药控制(3.2.S.4);

●容器密闭系统(3.2.S.6)。

7. 工艺验证/评价

7.1 总则

工艺验证是工艺在设定参数范围内运行时,能有效、重复地制备符合预定标准及质量属性的原料药或中间体的书面证据(ICH-Q7)。

工艺验证包括整个生产过程中从工艺设计阶段开始的数据收集和评估,并提供该工艺能持续生产合格原料药的科学证据。

原料药的制造工艺应在其制剂产品市售前进行验证。对于生物技术工艺,或原料药的无菌工艺及灭菌工艺步骤,上市申报文件中应包含支持工艺验证的数据(3.2.S.2.5);对于非无菌化学实体原料药工艺,申报文件一般不包括工艺验证研究结果。

总之,工艺验证包括适当生产批次的数据收集(见ICH-Q7,第12.5节)。批次数量取决于但不限于这几个因素:所验证工艺的复杂性;工艺的可变性程度;可以获得的特定工艺的实验数据和/或工艺知识。

作为对传统工艺验证的替代方法,工艺确证可在最初商业生产的工艺验证方案中连续开展(ICH-Q8),同样也可用于产品生命周期剩余阶段持续改进的制造工艺变更。

7.2 生物技术/生物制品原料药的特殊原则

对于生物技术/生物制品原料药,注册文件提供的支持工艺验证的信息通常包括商业规模的工艺验证研究及小规模的研究。考虑到在工艺描述中所详细描述的对批的定义,工艺验证的批次应能代表商业制造工艺批量。

来自小规模研究的数据对全部验证工作的贡献大小将取决于小规模研究的模型是否能恰当代表商业生产规模情况。应当提供该模型的规模能代表所建议的商业工艺的规模数据的证据。小规模模型适用性的成功演示可减少生产者的工艺验证对商业规模批次检测的依赖。应当用来源于商业规模批次的数据确认来自小规模研究结果,以此来支持工艺验证的结果。而对为什么开展小规模实验就可以代替商业生产,需有此类研究的科学文献或参考指南来证明(例如除去病毒)。

要开展研究来证明工艺去除与产品相关杂质、与工艺相关杂质(ICH-Q6B)及潜在污染物(例如,在工艺中使用来源于人或动物的物料中的病毒,见ICH-Q5A)的能力。证明色谱柱使用周期的研究可包括在小规模模型的实验研究中,但应当在商业规模的生产上进行确认应当评估商业生产中所使用的体外细胞的寿命限度。ICH-Q5B及Q5D文件对相关产品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导。

如果应用平台制造经验,应证明控制策略的适用性。在提交上市申请时,应恰当地验证原料药的制造工艺。一般情况下,完整的规模验证研究应包括来自最终制造工艺及生产市售产品的场地的数据。

8.通用技术文件(CTD)格式的制造工艺开发及相关信息的申请

CTD格式指南中没有规定使用加强方式进行工艺开发所获得的信息在文件中的位置。工艺开发信息通常在CTD的3.2.S.2.6节提交。其他的研发信息也应依次放置在CTD格式文件中。具体的建议是:申请人应明确指出不同信息所在文件中的位置。除申请提交的信息外,

本指南所参照的某些主题(例如,生命周期管理、持续改进)应安排在申请人的药物质量体系下(见ICH-Q10)。

8.1 质量风险管理与工艺开发

可在工艺开发与制造实施的不同阶段开展质量风险管理。用于指导和调整开发决策的评估(例如风险评估及原料属性及工艺参数与原料药关键质量属性的功能性关系)在第3.2.S.2.6节汇总。

8.2 关键质量属性(CQAs)

应列出原料药的关键质量属性清单,并在申请文件的3.2.S.2.6部分提供指定这些性质或特性作为关键质量属性的理由。不过,应将支持指定这些性质或特性作为关键质量属性的结构鉴定研究的详细信息,列入适当的CTD格式部分(例如,第3.2.S.3.1节结构解析及其他特性、第3.2.S.7节稳定性)。因为与制剂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相关,一些关于原料药的关键质量属性讨论可在申请文件的药物开发章节体现(第3.2.P.2.1节,药品组分)。

8.3 设计空间

作为提议的制造工艺的一个要素,可在申请文件的3.2.S.2.2部分描述设计空间。适当情况下,可在申请文件的3.2.S.2.4章节提供补充信息。申请文件的3.2.S.2.6章节适合总结与描述建立设计空间的工艺开发研究。设计空间与全部控制策略的关系可在包含原料药质量标准合理解释的申请文件章节(3.2.S.4.5)讨论。

8.4 控制策略

虽然原料药的质量标准只是总控制策略的一部分,包括3.2.S.4.5是总结全部原料药控制策略的位置。不过,关于输入物料控制、工艺控制及原料药控制的详细信息仍在CTD格式的相关章节(例如3.2.S.2.2、3.2.S.2.3、3.2.S.2.4、原料药质量标准[3.2.S.4.1])提供。制造工艺发展中的相关控制策略改变的简述应在申请文件的第3.2.S.2.6节提供。

9. 生命周期管理

ICH-Q10描述的质量体系要素及管理职责,鼓励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使用科学与风险为基础的方法,促进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持续改进。产品与工艺知识的管理应贯穿产品的商业生命至产品退市。

原料药制造工艺的开发与改进通常持续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对制造工艺性能,包括对控制策略的效果应当定期评价。应利用商业制造获得的知识来进一步提高工艺理解和工艺性能,及调节控制策略确保原料药质量。从其他产品或新的革新技术获取的知识也有助于这些目标的完成。持续的工艺改进及成功的工艺验证,或连续的工艺确证,需要适当有效的控制策略。

应当用系统的方式管理生命周期内涉及原料药及其制造工艺的知识。知识管理应包括但不限于工艺开发活动、内部场地与合同制造者的技术转移活动、原料药生命周期的工艺验证研究及变更管理活动。应根据原料药制造所涉及场地的实施制造工艺,及开展控制策略的需要来分享知识及对工艺的理解。

在最初的上市申请中,申请人可递交包含产品生命周期中如何改变某个特性的方案,包括控制策略的改变。

对制造工艺提出的任何改变都应评估其对原料药质量及制剂产品的影响。评价应当基于对制造工艺的科学理解,并采用适当的检测以分析该变更的影响。对于化学实体,用于分析变更影响的合适检测包括但不限于评估现有的与潜在的新杂质,及评估测试方法检测任何新杂质的能力。在所建议的变更实施后,应在工艺中寻找一个合适点开展该检测(例如检测中间体或原料药)。关于生物技术/生物制品原料药的工艺改变,见ICH-Q5E。

作为质量体系的一部分,所有变更都应归于内部变更程序(ICH-Q7与ICH-Q10),包括不需要药政部门批准的设计空间内的改变。

改变注册文件中已递交及已批准的信息,应按照地区法规和指南的要求向药政部门报告。

10. 实例说明(略)

11. 术语(略)

原料药开发和生产(化学实体和生物技术生物实体药物)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 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 原料药开发和生产 (化学实体和生物技术/生物实体药物) Q11 ICH进程第四阶段 2012年5月1日 根据ICH进程,本指导原则由相应的ICH专家组制定,并已提交给管理当局征询意见。在ICH进程的第四阶段,最后的草案被推荐给欧盟、日本和美国的管 理机构采纳。

Q11 文件历史 目前第四阶段版本

原料药开发和生产 (化学实体和生物技术/生物实体药物) 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 2012年5月1日进入ICH进程第四阶段, 该指导原则被推荐给ICH三方管理机构采纳 目录 1. 简介 (5) 2. 范围 (5) 3. 生产工艺开发 (5) 3.1 总则 (6) 3.1.1 与药物制剂相关的原料药质量属性 (6) 3.1.2 工艺开发工具 (6) 3.1.3 开发方法 (6) 3.1.4 原料药的关键质量属性 (7) 3.1.5 物料属性和工艺参数与原料药CQAs的关联 (8) 3.1.6 设计空间 (9) 3.2 生产工艺开发信息的呈递 (9) 3.2.1 工艺开发方面的总结 (10) 3.2.2 原料药的CQAs (10) 3.2.3 生产工艺的历史 (10) 3.2.4 工艺开发研究 (11) 4. 生产工艺与过程控制的描述 (11) 5. 起始原料和源物质的选择 (11) 5.1 总则 (11) 5.1.1 化学合成原料药的起始原料选择 (11)

5.1.2 半合成原料药的起始原料选择 (12) 5.1.3 生物技术/生物原料药的源物质和起始原料选择 (13) 5.2 起始原料或源物质的信息呈递 (13) 5.2.1 合成原料药中起始原料的选择依据 (13) 5.2.2 半合成原料药起始原料的选择依据 (14) 5.2.3 生物技术/生物原料药中源物质和起始原料的条件认定 (14) 6. 控制策略 (14) 6.1 总则 (14) 6.1.1 控制策略的开发方法 (14) 6.1.2 开发控制策略方面的考虑 (15) 6.2 控制策略信息的呈递 (15) 7. 工艺验证/评价 (16) 7.1 总则 (16) 7.2 生物技术/生物原料药的特定原则 (16) 8. 采用通用技术文件(CTD)格式撰写的生产工艺开发及相关信息的呈递 (17) 8.1 质量风险管理与工艺开发 (17) 8.2 关键质量属性(CQAs) (17) 8.3 设计空间 (17) 8.4 控制策略 (18) 9. 生命周期管理 (18) 10. 案例分析 (19) 10.1 案例1:物料属性和工艺参数与原料药CQAs的关联-化学实体药物 (19) 10.2 案例2:采用质量风险管理来支持工艺参数的生命周期管理 (22) 10.3 案例3:生物技术原料药单元操作的设计空间体现 (23) 10.4 案例4:选择合适的起始原料 (24) 10.5 案例5:用于选择关键质量属性的控制因素的概述 (25) 11. 术语 (29)

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

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 分析方法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起到的是灯塔”的作用,是原料药及制剂开发、质量控制 的标尺及眼睛,因此分析方法在药物开发过程中起到了领航员的作用。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 原料药分析方法的开发流程。 原料药的分析方法开发一般分为两大部分:1、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2、中间体及API 的分析方法开发。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应该是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先行,但是一般在 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中间体及API的分析方法先行开发。主要是因为,在打通工艺路 线时期或者是文献调研的阶段,主要是针对中间体及API的分析方法的工作。只有在工艺 优化的中期或者中后期,对起始物料厂家基本选定时才会有针对性的启动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工作。虽然如此,考虑到逻辑顺序,还是按照起始物料、中间体、API这样的顺序进 行逐一介绍。 一、起始物料 1、合成路线的获取 在启动分析方法开发工作之前,一定要获得起始物料厂家提供的合成路线,需要包括以 下几点:起始物料、中间体、反应溶剂、后处理溶剂及关键催化剂等。如果厂家提供反应步骤过长,一般选择3-5步即可。 2、杂质分析 结合起始物料厂家提供的工艺路线,对可能存在或者产生的各种杂质进行详细的分析, 为分析方法开发的方向奠定一个基础,也好对所需要的仪器耗材有提前的准备。一般涉及杂 质如下: 3、分析方法的开发

起始物料路线中所涉及的杂质种类,进行对应分析方法的开发。以厂家COA及提供的 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自身工艺对起始物料质量的要求,建立适合自己的起始物料内控方法。 4、分析方法的验证 在API工艺进行逐级放大前,取得起始物料供应商提供的不小于3批的中试生产批量 样品,使用一批次进行分析方法验证工作,其余批次进行分析方法重现工作,同时也是为了验证厂家提供起始物料质量的稳定和可控。 5、杂质限度制定的依据 根据多批次起始物料的检测结果,以及API杂质限度的要求,结合工艺路线对杂质的 二、中间体 中间体分为过程控制及质量控制,过程控制主要监控反应进行的程度,质量控制是制定 中间体的中控标准。 1、过程控制方法 1)过程控制方法的开发 根究反应液的具体情况以及涉及物料自身的性质,中间体的过程控制方法可以选择TLC 或者HPLC的手段进行控制。一般在反应过程中主要关心的是原料的剩余及产物的生成情 况,所以确保在原料及产物峰周围没有干扰。如果有需要特殊关注的杂质,也需确保杂质的 分离度、峰纯度等。

原料药中有机杂质研究与控制

原料药中有机杂质研究与控制——综述 1.1 前言 随着公众和媒体对药物安全性的日益关注,控制药物中的杂质已成为药品质量控制中的重要问题。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已经制定了与杂质控制相关的切实可行的指导原则[1],其基本理念已经逐步被国际社会接受。目前,英国药典(BP)[2]、欧洲药典(EP)[3]和美国药典(USP)[4]均在附录中设有专门的杂质检查通则;中国药典(ChP)[5]二部从ChP(2005)开始,附录中开始设有“药物杂质研究指导原则”;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了《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6];之后,2007年又颁布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在药品注册审评过程中,对药品中的杂质评价都予以高度重视,极大地促进了药品质量的提高。 1.2 原料药中杂质控制理念的变迁 原料药(化学药物)中所含有的杂质,按照《化学药物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定义是指任何影响药物纯度的物质。其杂质一般分为三类: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和残留溶剂,是包括工艺中引入的杂质和降解产物。无机杂质是指在原料药及制剂生产或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包括:反应试剂、配位体、催化剂、重金属、无机盐等。残留溶剂是指在原料药及制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对于无机杂质和残留溶剂,各国药典都收载了经典、简便、有效的检测方法,故可采用药典的相关方法对其进行控制。而有机杂质因其化学结构一般与活性成分类似或具渊源关系,故又称为有关物质。由于有机杂质其产生的途径与工艺流程密切相关,且可能产生毒副作用,从而给原料药本身在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带来诸多影响,所以各国药品监督部门在对原料药的质量标准制定上,均对有机杂质的控制予以高度重视,并随着新测试仪器的开发利用、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地对有机杂质的分析与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下文中所提“杂质控制”均指有机杂质的控制。 追溯人们对药品中杂质控制理念的变迁,可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主成分纯度控制阶段、非确定性杂质限度控制阶段和确定性杂质定量限度控制阶段。 早期的药物质量控制主要基于容量法、分光光度法等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

2020年创新原料药及制剂研发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0年创新原料药及制剂研发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0年12月

目录 一、项目概况 (4) 二、项目与公司目前主营业务、核心技术的关系 (4) 1、有助于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抢占市场先机,提升市场占有率 (4) 2、有助于公司向下游制剂领域延伸,拓宽利润来源渠道 (5) 三、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6) 1、项目是公司现有业务的拓展 (6) 2、项目是公司研发驱动战略的深化 (6) 3、项目与现有技术水平、财务状况和管理能力相适应 (6) (1)与现有生产经营规模的适应性 (6) (2)与现有技术水平的适应性 (7) (3)与现有财务状况的适应性 (7) (4)与现有管理能力的适应性 (8) 4、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8) 四、项目市场前景及产能消化 (9) 1、医药行业的市场前景 (9) (1)全球及国内医药市场持续扩容 (9) (2)“专利悬崖”为特色原料药带来发展动力 (10) 2、项目达产后新增的产能和消化情况 (10) 五、项目建设方案 (11) 1、项目选址 (11) 2、项目建筑工程 (11) 六、项目主要设备配置 (11)

七、项目物料及能源供应 (11) 1、原辅材料供应 (11) 2、能源供应 (12) 八、项目环境影响及设施 (12) 1、废气 (13) 2、废水 (13) 3、噪声 (13) 4、固体废物 (13) 九、项目组织方式和实施进度安排 (14) 十、项目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 (15) 1、投资估算 (15) 2、财务评价 (15)

一、项目概况 项目建成后达产年将形成年产原料药产品1,250吨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包括硫酸氢氯吡格雷300吨、瑞巴派特300吨、胞磷胆碱钠200吨、苯磷硫胺200吨、碳酸镧200吨、来迪派韦、维帕他韦、帕拉米韦、奥贝胆酸、醋酸巴多昔芬、法莫替丁等其他原料药50吨。 创新原料药及制剂研发生产项目一期及二期总建设期4年,一期项目建设期约为24个月。一期及二期项目总投资为110,009.8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98,773.15万元(其中技术设备投资48,00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1,236.67万元;一期项目投资为77,006.88万元。 二、项目与公司目前主营业务、核心技术的关系 公司主营业务为化学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本次项目是对主营业务产能的扩大、主营产品结构的优化及主营产品业务链的延伸。 1、有助于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抢占市场先机,提升市场占有率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人口总量的增长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全球对医药产品的需求和效用的要求不断增加。同时,大批专利药的到期为仿制药市场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从而带动相关特色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市场需求。2018年全球原料药市场规模1,657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2,367亿美元,

仿制药品的研发流程

仿制药研发具体流程 一、综述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二的规定,仿制药即是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该类药物国内已批准生产或上市销售,经过国内外广泛使用,其安全性、有效性已经得到较充分证实。 如今的新法规对仿制药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以下几点: 1、规范对被仿制药品的选择原则,即参比制剂的选择问题。 2、增加批准前生产现场的检查。 3、按照CTD格式要求提供申报资料,使申报规范,统一。 4、强调了对比研究,是判断两者质量是否一致的重要方法之一。 5、强化了工艺验证,目的是确保大生产时能始终如一地按照申报工艺生产出质量恒定的产品。 6、提出了晶型的要求,晶型的不同,溶解度和稳定性不同。 分析上述新要求和参考指导原则,从而得出结论: 仿制药研发的目的是做到规模化生产,强调本地化,以实现“替代性”。要求是做到“同”。方法为对比研究。 1.安全性“同”: 对于安全性,口服固体制剂控制的主要为有关物质,而液体制剂除控制有关物质外,还需对防腐剂、氧化剂等对人体有影响的物质进行控制。因此,必须要将防腐剂含量测定定入质量标准。 研究的内容:静态上应包括杂质谱的对比,单个杂质的对比,杂质总量的对比。动态上的对比为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的对比,即稳定性对比研究。 2.有效性“同”: 对于口服固体制剂,口服混悬剂(包括干混悬剂),溶出曲线是主要的控制指标[1];对于口服溶液剂,防腐剂、矫味剂、氧化剂、增溶剂及稳定剂的选用非常重要,控制点为口感、渗透压、PH 及有无絮凝现象;对于局部用制剂(如鼻喷雾剂),粒度分布、渗透压及黏度是主要控制指标。 研究的内容:分别进行溶出曲线对比;粒度分布对比;渗透压及黏度对比。 3.晶型: 晶型的不同,药物的溶解度及稳定性有可能不相同,从而导致生物利用度不尽相同。而某个药物的晶型,文献资料很少;制剂中原料的晶型测定有一定的难度;在做成制剂的过程中,又不能保证晶型不产生变化。 但是,鉴于仿制药研究的特点,溶解度方面可通过溶出曲线对比来说明;稳定性方面可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和加速试验的对比来说明。 二、仿制药研发项目汇总(从立项到申报,时间为10—12个月)

中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的现状与对策

近年中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的现状与对策 近年,随着世界原料药生产的重心向亚洲转移,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渐渐成了廉价医药原料和中间体的代名词。各国的药厂也逐渐将化工原料药和中间体采购的目标瞄准了东南亚这一区域。世界上的原料药种类大概有2000余种,中国现在可以生产的种类有1500种之多,而且我国某些类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方面已经基本与发达国家接轨。也正因为这些原因,我国近年来的原料药的总产值和出口额年年攀升,化学原料药的产量从2002年的56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24万吨,2006年前4个月的产量接近49万吨,年增长在20%以上。2006年中国医药原料药(不包括化工原料和农用药原料药)的进出口总额为103.4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74.82亿美元,同比增长22%;进口总额为28.64亿美元,同比增长5.59%。毫无疑问,中国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在国际市场上的成长、作用和重要性越来越显著。从这些数据看,我国医药原料药方面的贸易顺差确实可以让人为之欣喜,但是如果我们从整个医药的大行业来看,情况并不能如此乐观。 一、原料药发展的弊端 我国医药原料药虽然产能巨大,出口额也年年攀高,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些低端仿制的原料药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我国化学原料药制造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5.5%左右,即便出口额达到75亿美元,我们的利润也不过4亿多美元。而仅罗氏去年在华销售额就达到25亿元(包括香港),诺华公布该数字为21.3亿元,而礼来也报告了逾10亿元的成绩单,仅这三家国外医药巨头,去年在华的销售额就超过55亿元人民币,按他们保守的平均利润率30%来算,我国医药市场被他们攫取的纯利润就为2.14亿美元。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医药产业每年被国外企业赚取的利润比我们出口赚取的多得多;从长远来看,原料药的需求和市场潜力根本无法与制剂同日而语,低端仿制原料药也根本无法与专利药物相抗衡,我国医药业势必很难与国外医药巨头竞争,甚至本土市场都有可能大量流失。我们不能为单纯的原料药进出口额表面数据而沾沾自喜,原料药产量的增高和出口量增加带来的并不是丰厚的利润,而是我们处于国际医药产业链中最底层的位置,带来的是盲目的市场竞争,压缩得不能再压缩的低利润,高的能源消耗以及大范围的环境污染等负面现象。在笔者看来这些负面现象带来的后果远比我们获得的要多得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盲目市场竞争造成原料药国际市场价格迅速跌入谷底,大家均无利可图。中国的制药企业多而杂、低水

中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的现状与对策: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和对策

中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的现状与对策|企业品牌建设 的现状和对策 近年,随着世界原料药生产的重心向亚洲转移,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渐渐成了廉价医药原料和中间体的代名词。各国的药厂也逐渐将化工原料药和中间体采购的目标瞄准了东南亚这一区域。世界上的原料药种类大概有2000余种,中国现在可以生产的种类有1500种之多,而且我国某些类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方面已经基本与发达国家接轨。也正因为这些原因,我国近年来的原料药的总产值和出口额年年攀升,化学原料药的产量从2002年的56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24万吨,2006年前 的增高和出口量增加带来的并不是丰厚的利润,而是我们处于国际医药产 4个月的产量接近49万吨,年增长在 (不20%以上。2006年中国医药原料药包括化工原料和农用药原料药)的进出口总额为103.4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74.82亿美元,同比增长22%;进口总额为28.64亿美元,同比增长毫无疑问,中国医药原料药中5.59%。 间体在国际市场上的成长、作用和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从这些数据看,我国医药原料药方面的贸易顺差确实可以让人为之欣喜,但是如果我们从整个医药的大行业来看,情况并不能如此乐观。 一、原料药发展的弊端 我国医药原料药虽然产能巨大,出口额也年年攀高,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些低端仿制的原料药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我国化学原料药制造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5.5%左右,即便出口额达到75亿美元,我们的利润也不过而仅罗氏去年在华销售额4亿多美元。

就达到25亿元(包括香港),诺华公布该数字为21.3亿元,而礼来也报告了逾10亿元的成绩单,仅这三家国外医药巨头,去 年在华的销售额就超过55亿元人民币,按他们保守的平均利润率 30%来算,我国医药市场被他们攫取的纯利润就为2.14亿美元。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医药产业每年被国外企 业链中最底层的位置,带来的是盲目的市场竞争,压缩得不能再压缩的低利润,高的能源消耗以及大范围的环境污染等负面现象。 在笔者看来这些负面现象带来的后果远比我们获得的要多得多。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市场竞争造成原料药国际市 场价格迅速跌入谷底,大家均无利可图。中国的制药企业多而杂、低水平重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药品生产混乱,几乎所有品种的原 料药都有几家企业在同时生产,一些常用的药品如“利弗沙星”甚 至有几十家企业、“环丙沙星” 业赚取的利润比我们出口赚取的多得多;从长远来看,原料药的需求和市场潜力根本无法与制剂同日而语,低端仿制原料药也根本 无法与专利药物相抗衡,我国医药业势必很难与国外医药巨头竞争,甚至本土市场都有可能大量流失。 我们不能为单纯的原料药进出口额表面数据而沾沾自喜,原料药产量 在生产,价格成了这些企业市场竞争的唯一手段。在目前通过GMP认证的 4000多家企业中,约65%的企业生产 线开工不足,约50%的企业在为新品种四处奔波,化学原料药行业状况也差不多是如此。生产领域的这种产能过剩、品种缺乏、 竞争过度的局面无可避免地波及外贸领域,扰乱和破坏了进出口经 营秩序,导致了低价竞销行为的发生,最终导致利润率节节下滑的 局面。 2.正因为原料药市场的激烈竞争,

CDE关于原料药制备工艺变更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

原料药制备工艺变更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原料药制备工艺在药品生产和研发的地位以及与药品其他方面研究的关系 (1)地位原料药是药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原料药的制备是药品生产的重要环节,是药 品研究和生产的基础。 原料药的制备工艺可以给药物的质量研究提供信息。制备工艺可以给质量研究提供杂质信息,质量研究必须基于制备工艺进行,根据制备工艺引入的杂质情况,进行方法专属性的研究,这样的方法才能有效地检出杂质,质量标准也必须根据工艺中可能引入的杂质情况,制订相应的控制项目和限度,质量标准才能有效的控制产品的质量。 原料药的制备工艺反映了药物研发水平。有实力、科研水平高的企业,会采用先进技术或试剂,不断的提高工艺水平,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收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反之,采用落后工艺的生产企业会逐步的被市场淘汰,因此,原料药制备工艺水平反 映了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 (2)关联关系由于原料药的制备工艺与药品研究的基础,原料药的工艺变更不仅仅是简单的变化,和药物研究的其他方面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当原料药的制备工艺发生变更必须 考虑其他方面的情况。 结构研究制备工艺的不同或变更可能引起化合物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会引起异构体的异构化或比例的变化,也会引起原料药的结晶溶剂(种类、数量)发生变化。 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不同的工艺可以使产品的杂质水平发生变化,或产生新的杂质、或使产品的杂质增加,这些方面的变化会影响产品的质量,也可以使杂质检查的方法发生变化。质量标准也需要调整考察的项目和限度,质量标准也会发生变化。 稳定性研究由于不同的工艺会产生不同的杂质,或使产品的晶型、结晶水或结晶溶剂等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引起药物稳定性的变化。

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 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原料药或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其保持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特性的能力。稳定性研究是基于对原料药或制剂及其生产工艺的系统研究和理解,通过设计试验获得原料药或制剂的质量特性在各种环境因素 (如温度、湿度、光线照射等)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据此为药品的处方、工艺、包装、贮藏条件和复验期/ 有效期的确定提供支持性信息。 稳定性研究始于药品研发的初期,并贯穿于药品研发的整个过程。本指导原则为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的一般性原则,其主要适用于新原料药、新制剂及仿制原料药、仿制制剂的上市申请 ( NDA/ANDA ,New Drug Application/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 ),其他如创新药( NCE ,New Chemical Entity )的临床申请(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 )、上市后变更( Variation Application )申请等的稳定性研究,应遵循药物研发的规律,参照创新药不同临床阶段质量控制研究、上市后变更研究技术

指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进行。 本指导原则是基于目前认知的考虑,其他方法如经证明合理也可采用。 二、稳定性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及试验设计稳定性研究是原料药或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试验来揭示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特征。稳定性试验通常包括强制条件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强制条件试验主要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稳定性,了解其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敏感性,主要的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并据此进一步验证所用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确定加速试验的放置条件及为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提供参考。加速试验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高于长期贮藏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为处方工艺设计、偏离实际贮藏条件其是否依旧能保持质量稳定提供依据,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中间条件下的稳定性试验及确定长期试验的放置条件。长期试验则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拟定贮藏条件下的稳定性,为确认包装、贮藏条件及复验期/ 有效期提供数据支持。 对临用现配的制剂,或是多剂量包装开启后有一定的使用期限的制剂,还应根据具体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配伍稳定性试验或开启后使用的稳定性试验。 稳定性试验设计应围绕相应的试验目的进行。例如,强制条件试验的光照试验是要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对光照的敏感性,通常应采用去除包装的样品进行试验;如试验结果显示其过度降解,首先要排除是否因光源照射时引起的周围环境温度升高造成的降解,故可增加避光的平行样品作对照,以消除光线照射之外其他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另外,还应采用有内包装(必要时,甚至是内包装加外包装)的样品进行试验,以考察包装对光照的保护作用。 (二)稳定性试验样品的要求及考察项目设置的考虑稳定性试验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新原料药及新制剂注册稳定性试验应采用至少中试规模批次(或验证批次)的样品进行,其合成路线、处方及生产工艺应与商业化生产的产品一致或与商业化生产产品的关键工艺步骤一致,且试验各批次样品的质量应能代表商业化生产产品的质量;包装容器也应与商业化生产产品相同或相似。

世界原料药市场规模和生产格局

世界原料药市场规模和生产格局 --国内外原料药市场概况与竞争战略浅析(一) 新华社信息北京6月7日电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制药产业的重要基础,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提供的信息,全球生产的原料药品达2000余种,市场规模已由1996年的近100亿美元扩展到2000年的130亿美元,每年以7%左右的速度递增。而国外药品制剂生产商所需的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的60%系外购与合同生产。绝大多数的产品年交易量在百吨以下,单品种销售额未超过100万美元的品种居多。 世界上主要有四个原料药生产区域:西欧、北美、日本、中印。其中西欧是原料药的纯出口地区,占总量的50%,北美是原料药的主要进口地区,其生产量仅占总量的18%。日本的原料药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境地。全球化学原料药市场的终端客户如下: ───────────────────────────────────终端客户需求量(金额) 年增长率 ───────────────────────────────────商标名处方药生产商 11% 3%-4% 非处方药(OTC)生产商 22% 5%-6% 通用名药品生产商(美国,西欧,日本) 33.5 8%-10% 其它通用名药品生产商 33.5 >10% ───────────────────────────────────终端客户备注 ───────────────────────────────────商标名处方药生产商品种广泛,集中在西欧日本 非处方药(OTC)生产商需求量较大的少数产品 通用名药品生产商(美国,西欧,日本) 品种广泛,主要在美国 其它通用名药品生产商主要是半自产自用,有贸易壁垒的市场───────────────────────────────────

新药研发基本流程

新药研发基本流程

新药研发基本流程 概述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在成为发展最活跃的产业,医药研发进展可谓日新月异。鉴于药监局的监管政策在不断更新,从事医药研发的企业和人员越来越多。考虑到从事医药研发的新人的增加,有必要将新药研发的基本流程做一个简单梳理。现代药物的概念除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小分子化合物(如阿司匹林,青蒿素),还包括多肽、蛋白质和抗体,(寡)核苷酸,小分子—抗体复合物,还有疫苗。下面以传统的小分子化合物药为例,就新药(主要以1.1类创新药为例)研发从无到有,到最后上市的基本流程做一个概述。 新药的发现(Drug Discovery) 1.药物作用靶点(target)以及生物标记(biomarker)的选择与确认 早期人们对药物作用靶标认识有限,往往只知道有效,但不知如何起效。比如,百年来,人们知道阿司匹林(aspirin)具有解热、消炎、止痛、抗血栓,甚至抗癌作用。直到1971年,英国人John R. Vane 在《Nature》期刊发文才阐明了Aspirin作用机理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并于1982荣获Nobel生理和医学奖。现代生物医学

的研究进展,以及人类基因图谱的建立,让人类对疾病的机理了解更加准确,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具体的靶标。 2.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的确定 一旦选定了药物作用的靶标,药物化学家(medicinal chemist)首先要找到一个对该靶标有作用的化合物。这个化合物可以来自天然产物(动物、植物、海洋生物);也可以是根据靶标的空间结构,计算机模拟设计、合成的化合物;还可以根据文献报道或以前其它项目的研究发现。比如,某一类化合物具有作用于该靶标的药理活性或副反应等等。治疗勃起障碍的药物Viagra就是由其副作用开发而成。目前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跟踪国外研发机构对某一靶标的药物开发,以他们的化合物作为先导,希望设计出更优秀的化合物。3.构效关系的研究与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围绕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大量新化合物,通过对所合成化合物活性数据与化合物结构的构效关系分析,进一步有效的指导后续的化合物结构优化和修饰,以期得到活性更好的化合物。 4.候选药物(candidate)的选定 通过构效关系研究,几轮优化所有筛选出来的满足基本生物活性的最优化合物,一般就选作为候选药物,进入开发。此时,从事新药发现的药物化学家工作暂告结束。

原料药仿制研发具体流程

原料药仿制研发具体流 程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一:原料药仿制研发流程1:原料药仿制研发项目汇总

1、首研(或全球市场最大供应者)单位的查询,看该公司该品种的销售数据的增长趋势,由此一般可以判断该品种是处于发展中的那一个阶段,如成长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 2、适应症,整个适应症的用药,如该品种不是该适应症的主要用药,那它的作用机制是否独特 3、发病人群,是否有区域和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 4、剂型,针对适应症的那一个人群市场剂型设计是否新颖有吸引力 5、不良反应,针对不同适应症,不良反应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显然,治疗感冒的药物和一个肿瘤用药的不良反应要求是不一样的。 6、应用潜力,仿制药物应关注外国大公司的临床研究动态,没有大型临床做后盾的药物是走不远的。 立项调研: 1、首先是原料或制剂的市场方面的调研,关于这个好像国内有一些比较好的公司做调研,可以购买资料,当然自己要有调研能力最好。 2、本公司运作的能力,关于这个要有清楚的认识。 3、关于技术方面的能力,可以购买,可以自己做。 4、对于具体的原料,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价格,质量等,制剂的方面:适应性,疗效等。 先考虑政策上的可行性,再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 1、拿到一个品种,我首先查询其功效与临床应用等说明书方面的信息,以了解这个品种在作用机制与临床功效上属于哪类药物,大体上判断一下这类药物是否值得做。当然,这需要你对这类药物的研发情况与市场前景有一定的把握。比如:你拿到的是一个抗哮喘的药物,如果你对抗哮喘药研发情况有一定了解的话,这类的品种是属于拟皮质激素类,还是拟肾上腺素类,亦或是白三烯抑制剂类,你应该能判断出来。现在哮喘药研发方向是哪一类,哪一类比较有前途和市场等,这些你也应该有个大体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你平常多注意积累新药研发动态方面的信息。 2、确定了其功效分类后,第二步我查询其国内上市情况和进口情况。进而大体判断其注册分类。(1)若国内无国产亦无进口,则我会利用Pharmaprojects、Ensemble等数据库查询其研发研发动态及国外上市情况。以判断其为注册分类3,还是属于注册分类4。(分类1与2的情况很少,一般难得遇见一个这样的品种)(2)若国内有上市,是国产还是进口,上市的剂型是何种剂型标准是何标准标准是否已经转正若是进口标准,可否查到标准原文? 3、确定其注册分类后,针对不同的分类进行详细的查询。如:专利情况、保护情况、原料药来源情况(若是做原料则可不考虑)。 4、最后需要注意的还有该品种的收审情况及审评进度,若该品种第一家收审的即将拿到生产批件,那么你就要考虑做该品种存在的风险性了!

ICH Q11原料药开发和生产

该指导原则由相应的ICH专家小组制定,按照ICH进程,已递交管理部门讨论。在ICH进程第四阶段,最终草案被推荐给欧盟、日本和美国的管理机构采纳。

Q11 文件历史 编码历史日期 Q11 本指导原则由指导委员会批准进入第二阶 段,并发布以公开征求意见。 2011年5月19日 目前第四阶段版本 编码历史日期 Q11 在增本指导原则由指导委员会批准进入第四 阶段,并推荐给 ICH 三方管理机构采纳。 2012年5月1日

原料药开发和生产 (化学实体和生物技术/生物实体药物) ICH 三方协调指导原则 2012 年 5 月 1 日进入 ICH 进程第四阶段,该指导原则被推荐给 ICH 三方管理机构采纳 目录 1. 简介 (1) 2. 范围 (1) 3. 生产工艺开发 (2) 3.1 总则 (2) 3.1.1 与药物制剂相关的原料药质量属性 (2) 3.1.2 工艺开发工具 (2) 3.1.3 开发方法 (2) 3.1.4 原料药的关键质量属性(CQAs) (3) 3.1.5 物料属性和工艺参数与原料药关键质量属性的关联 (4) 3.1.6 设计空间 (5) 3.2 生产工艺开发信息的递交 (6) 3.2.1 工艺开发方面的总结 (6) 3.2.2 原料药的关键质量属性 (6) 3.2.3 生产工艺的历史 (6) 3.2.4 工艺开发研究 (7) 4. 生产工艺与过程控制的描述 (7) 5. 起始原料和源物质的选择 (8) 5.1 总则 (8) 5.1.1 化学合成原料药的起始原料选择 (8) 5.1.2 半合成原料药的起始原料选择 (9) 5.1.3 生物技术/生物原料药的源物质和起始原料选择 (9) 5.2 起始原料或源物质的信息申报 (9) 5.2.1 合成原料药中起始原料的选择依据 (9) 5.2.2 半合成原料药起始原料的选择依据 (10) 5.2.3 生物技术/生物原料药中源物质和起始原料的条件认定 (10) 6. 控制策略 (10) 6.1 总则 (10)

原料药生产及控制要点

合成原料药生产过程及控制 1. 合成原料药的生产特点 1.1品种多,更新快; 1.2生产工艺复杂。化学合成药物一般由化学结构比较简单的化工原料经过一系 列化学合成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习称全合成)或由已知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习称半合成),一般要经过较多的合成步骤。对于原料药生产,GMP主要是适用于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个关键工艺,主要指精制、烘干、包装等工序 1.3需要原辅材料繁多; 1.4产量一般不太大; 1.5产品质量要求严格; 1.6基本采用间歇生产方式; 1.7其原辅材料和中间体不少是易燃、易爆、有毒性的; 1.8三废较多。 理想的药物合成工艺: ①化学合成途径简易; ②原辅材料易得; ③中间体容易以较纯形式分离出来,质量合乎要求的标准,最好是多步反应连续操作; ④可在易于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制备,如安全,无毒; ⑤设备条件要求不苛刻; ⑥三废少并且易于治理; ⑦操作简便。经分离。纯化易达到药用标准; ⑧收率最佳、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 2.合成原料药生产的关键控制点 合成原料药生产每步合成步骤一般包括反应和后处理两部分。 2.1 反应的关键控制点 2.1.1 反应物浓度 ?反应物浓度增加,一般反应速率增加。 ?反应物浓度太高时,粘度一般会增大,导致搅拌困难,传质效果 不好而导致反应速度降低。同时存在操作困难,反应不易控制的 问题。 ?一般会选择一个适中的反应物浓度,使得有一个较好的反应速度、 可操作性及可控性。 2.1.2 物料配比 ?有机反应一般都是可逆反应,所以投料一般不是按反应方程系数比来 投料。 ?一般会选择使一种较便宜的原料过量,来提高较贵原料的转化率。 ?不同的物料配比可能导致生成不同的产物,特别是一种原料可以与不 同倍数的另一种原料发生反应的情况。 2.1.3 投料顺序 ?不同的投料顺序可能造成不同的反应情况,比如在多种原料能够相互 反应的时候,不同的投料顺序会造成不同的反应产物。

原料药仿制研发具体流程图

原料药仿制研发具体流程一:原料药仿制研发流程 1:原料药仿制研发项目汇总

2:原料药仿制研发具体步骤 各药企对工艺研究都小异,我认为目前较为关键但是有普遍被多数企业所忽视的立项工作: 搞新药开发立项前查询是很重要的一步,在一个项目立项前对相关信息调 研清楚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调研工作做不好,以后的研发过程中 将可能很被动。所以新药研发立项前查询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但这项 工作中涉及的面非常广,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现在就请大家谈谈对立项 前查询的看法: 1、立项前查询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是否有必要? 2、立项前查询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本人不是搞立项的,本人认为立项前查询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 用,相当必要,立项前查询中注意下面问题: 一、了解对国外医药市场发展。 二、复方制剂的组方考虑。1.处方中的组分是否有配伍禁忌现象。2.处方中 是否存在毒性较大,不良反应明显的药物。3.对作用机制相关性是否进行周密的 考虑。4.对“个体化给药”是否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剂型的选择依据是否全面。 四、药物作用机制的设计是否严格。 五、是否处考察安全。 六、基础研究工作中是否科学,严肃。 七、新药类别的判断是否准确: 1、首研(或全球市场最大供应者)单位的查询,看该公司该品种的销售数据的增长趋势,由此一般可以判断该品种是处于发展中的那一个阶段,如成长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 2、适应症,整个适应症的用药,如该品种不是该适应症的主要用药,那它的作用机制是否独特? 3、发病人群,是否有区域和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 4、剂型,针对适应症的那一个人群市场??剂型设计是否新颖有吸

ICH Q11 原料药研发和生产问答

Q11实施工作组 原料药开发和生产问&答(关于起始物料的选择与依据) 当前版本 2016年10月13日

为了利于实施“Q11指导原则”,ICH Q11实施工作组开展了一系列问&答 ICH Q11 问&答 文件历史

改编、修改或翻译均不由ICH赞同或赞助。本文件按“原样”提供,无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ICH或原始文件的作者对因使用本文档而引起的任何索赔,损害或其他责任概不负责。上述权限不适用于第三方提供的内容。因此,对于版权归属于第三方的文件,转载必须获得版权所有者许可。

目录 前言 (5) 1.简介 (6) 2.范围 (6) 3.生产工艺开发 (6) 4.生产工艺与过程控制的描述 (6) 5.起始物料和源物质的选择 (6) 6.控制策略 (18) 7.工艺验证/评价 (18) 8. 采用通用技术文件(CTD)格式撰写的生产工艺开发及相关信息的呈递 (18) 9.生命周期管理 (19)

前言 自ICH Q11指导原则定稿以来,世界范围内执行原料药研发和生产建议的经验已经提出请求,要求阐述起始材料的选择和依据。 本问&答(Q&A)文件旨在提供额外的阐述,并综合考虑起始材料的选择和依据以及上市许可申请和/或主文件中应提供的信息。Q&A文件的重点是化学实体原料药。 本Q&A文件的适用范围同ICH Q11。ICH Q11适用于ICH指导原则Q6A和Q6B的范围部分所定义的原料药,但在咨询合适的监管部门后,也可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产品。ICH Q11不适用于药品开发临床研究阶段的申报内容。然而,ICH Q11中的开发原则和这个支持性Q&A文件是在临床研究阶段考虑的重点内容。 通常,已被监管机构接受的API起始材料(例如,用于授权药品)不需要根据ICH Q11总则或本Q&A文件中的建议进行重新证明,除非对生产工艺或控制方法做了重大变更。然而,对某个生产商的工艺可接受的起始物料,对一个不同的生产商的工艺,如果该起始物料的选择不符合ICH Q11的要求,则可能会被视为不可接受。 Q&A 文件通篇使用的“申请人”应广泛地解释为上市许可持有人、申请人、药品生产商、和/或原料药生产商。起始物料应根据预期商业化工艺的工艺知识进行指定。应该强调的是,ICH Q11第5节中的所有总则内容和本Q&A文件中的阐述内容始终应该整体考虑,而不应单独应用单个原则或Q&A的阐述内容。

新药研发基本流程

新药研发基本流程 概述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在成为发展最活跃的产业,医药研发进展可谓日新月异。鉴于药监局的监管政策在不断更新,从事医药研发的企业和人员越来越多。考虑到从事医药研发的新人的增加,有必要将新药研发的基本流程做一个简单梳理。现代药物的概念除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小分子化合物(如阿司匹林,青蒿素),还包括多肽、蛋白质和抗体,(寡)核苷酸,小分子—抗体复合物,还有疫苗。下面以传统的小分子化合物药为例,就新药(主要以1.1类创新药为例)研发从无到有,到最后上市的基本流程做一个概述。 新药的发现(Drug Discovery) 1.药物作用靶点(target)以及生物标记(biomarker)的选择与确认 早期人们对药物作用靶标认识有限,往往只知道有效,但不知如何起效。比如,百年来,人们知道阿司匹林(aspirin)具有解热、消炎、止痛、抗血栓,甚至抗癌作用。直到1971年,英国人John R. Vane 在

《Nature》期刊发文才阐明了Aspirin作用机理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并于1982荣获Nobel生理和医学奖。现代生物医学的研究进展,以及人类基因图谱的建立,让人类对疾病的机理了解更加准确,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具体的靶标。

2.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的确定 一旦选定了药物作用的靶标,药物化学家(medicinal chemist)首先要找到一个对该靶标有作用的化合物。这个化合物可以来自天然产物(动物、植物、海洋生物);也可以是根据靶标的空间结构,计算机模拟设计、合成的化合物;还可以根据文献报道或以前其它项目的研究发现。比如,某一类化合物具有作用于该靶标的药理活性或副反应等等。治疗勃起障碍的药物Viagra就是由其副作用开发而成。目前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跟踪国外研发机构对某一靶标的药物开发,以他们的化合物作为先导,希望设计出更优秀的化合物。 3.构效关系的研究与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围绕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大量新化合物,通过对所合成化合物活性数据与化合物结构的构效关系分析,进一步有效的指导后续的化合物结构优化和修饰,以期得到活性更好的化合物。 4.候选药物(candidate)的选定 通过构效关系研究,几轮优化所有筛选出来的满足基本生物活性的最优化合物,一般就选作为候选药物,进入开发。此时,从事新药发现的药物化学家工作暂告结束。

原料药项目生产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原料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三章市场分析与营销方案 第四章项目投资概念及资金筹措 第五章环境保护 第六章环境和社会效益分析 第七章结论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概要 项目名称:原料药生产基地建造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单位:XXXX药业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XXXXXX 项目负责人:XXXX 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 项目占地:40亩 本项目为新建兽药原料药生产厂房及生产线,项目采用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节能设备,污染少,低耗能,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而实现产品的产业化,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更好的支持和服务于国内制药业的发展。为了使企业尽快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生产,公司计划在项目所在地建立40亩兽药原料药生产基地。 §1.2 项目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制药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制药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诸如兽药原料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兽药原料药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几年来年产值一直持续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兽药原料药产业无论在生产水平、生产规模还是在产品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作为一个世界畜牧业养殖大国,国内兽药原料药产业的发展和现状与之极不相适应,也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兽药制药产业持续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使我们看到无论是在技术水平、生产设施设备、生产规模、还是在管理水平上,国内兽药原料企业与之均存在巨

大的差距。同时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野,迎接挑战,兴利除弊,尽快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并形成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推动科技与产业结合,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提高兽药原料药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从而提高我国兽药原料药行业的整体水平。因此,尽快扭转我国兽药原料药生产行业的被动局面,加大对现有兽药原料药生产企业管理规范的要求,既是适应国内兽药制药企业待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兽药原料药作为特殊商品,更好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来。 §1.3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XXXX药业有限公司 营业范围:兽用粉剂,散剂、口服溶液剂、预混剂、消毒剂、兽药的生产、销售。 公司概况:创始于2010年,公司位于XXXXXXX,目前主要以兽药原料、饲料原料、进口兽药与动物用生物制剂贸易为主,产品多达100多个品种,公司在XX 年还通过了国家GSP认证,公司在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公司一贯重视产品的市场开发,注重营销队伍的建设,已在多个城市建立了办事处,初步建成了市场网络和市场开发体系,同时加强市场销售网络的完善和市场销售管理机制的健全,给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建立了稳定的基础,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呈现出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保持了较高的增值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