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闻写作的一点体会

谈谈新闻写作的一点体会

----------------------------------------------------------------------------

谈谈新闻写作的一点体会

来冶李耀魁

我觉得作为一名宣传员,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上稿率,归纳起来一定要做到“四多”,即:“多想、多看、多问、多写”。

一、“多想”,就是脑子里要经常围着新闻转

我在平时与个别通讯员交流中,经常在抱怨“没什么东西可写”,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够多的原因。宣传员每天生活工作在生产一线,对周围的环境,接触的人,从事的工作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应该说是个优势,但这也往往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如果对什么事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那就很难发现新闻。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不是基层没有新闻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处处留心皆新闻”,只要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从平平常常中发现新闻。

不可否认,对车间宣传来说,在车间里要捕捉到活生生的“大鱼”,机会的确不多,这时,我们的脑子里就应该多想、多转,尽量抓住身边的“小鱼小虾”来作文章,从这些“小事件”中来反映大主题。这样写起来不但容易上手,又能集中笔墨写出深度来。这样的稿子其实是最受编辑老师的欢迎,上稿率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例如:今年4月份,我们电铟车间召开一季度职工“金点子“座谈会,有6名写金点子的职工获得人∕50元钱的奖励,如果就会议本身来说,写成一篇车间奖励职工50元钱的会议报道顶多是在我们公司的A8平台用稿。但是在会上,车间主任苏文说起“金点子”是车间花钱“买”的,让我觉得里面有更大的新闻。用钱“买”,证明车间对职工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所做的点点滴滴小事是如此的重视。正是我们当前要唱响的主旋律,这就是新闻的主题。于是,我就写了《来冶铟系统花钱买“点子”》的报道,发送《广西工人报》和《来宾日报》后,均刊登了这篇小稿子,《广西有色》和《今日华锡》也采用了。试想,如果,当时没有多思考这其中的新闻,一篇好的题材就会从身边溜走。

二、“多看”,就是要多阅读各种报刊书籍

特别是我们的《广西有色》《今日华锡》和华锡网站,在一个时期,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宣传重点,而要把握这个重点,除了上面给我们传来的信息外,另外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注意关注报纸,看看现在报道的主要方向,看看别人是怎么采写的,通过看别人的文章,还经常能触发自己的“新闻敏感”。当然,我最关注的还是我们公司的内部的A8平台和华锡网。我基本上每天登陆好几回。

在这里,我觉得还要有意识地多看些其它网站的好作品、好稿件,这对提高写作水平帮助很大。近两年,我在《山东工人报》、《湖南工人报》、《天津工人报》等10多家报刊的电子报阅读好的新闻作品,里面不但有原文,还有精彩的点评,通过读这些好新闻,看专家的精辟分析,知道了这些好新闻,好在哪里,贵在哪里。同时,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和我们一样,都是车间级和班组的宣传员写的,看起来通俗、易懂,通过看别人的东西,把它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在以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借鉴、模仿,我想这也不失为提高自己多出新闻精品的良策。

三、“多问”,就是要在采访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们作为车间宣传员,有时可能对于车间生产的现场管理、安全生产、设备维护、工艺技术、节能减排、综合治理和职工合理化建议等方面比较不了解,在写这方面报道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被“卡”的问题。为了防止这样的问题出现,在动笔前,我们就应该在采访上多下功夫,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要虚心向车间领导、技术员和班组长及生产操作工

请教,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等到要“下锅”了才发现没有“米”还没准备好。试想,如果连自己都搞得不清不楚,那怎么通过报道让读者清楚呢?

在新闻界来讲,有人把新闻采访叫“跑新闻”,可见,新闻很大程度上是靠“跑”出来,“问”出来的。我们作为车间宣传员,虽然没有像专业记者要求那么严格,但凡是从事新闻报道的人,我想多多少少都要学一点“跑”的技巧,“问”的功夫。在这方面,话这么说,但我本人也是做得很不够,没有什么经验。

四、“多写”,就是要经常动笔、练笔

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东西,突然间叫你写个什么的,好像心里空荡荡的、笔下白晃晃。而如果经常写,好像越写写顺、越写越有感觉,我想,真的是:“事不经不懂、脑不用不灵、笔不练则疏”。

“多写”其实是最难做到的事。在这方面,我体会很深,就我们宣传员而言,大多数是兼职,白天忙里忙外的,写稿常常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完成,别人在打牌、喝酒、上网,我们却经常是一个人关在家里“默默的工作”。我想,要坚持这种写作方式,内心一定要对这份工作抱有狂热的激情。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没有特殊情况,每周最少写二篇以上稿件。说实在,很多时候,一懒起来,也达不到这个要求了。

要做到“多写、多练”,可以扩大写的范围,消息、通讯、言论、等等,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写了,哪怕没有发表,哪怕只有你自己是读者,你的写作水平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一点,这样的一点点,我想加起来就是一大点、一大步。此外,“多写、多投”必定带来更多的收获,因为我们的毅力一定会感动“上帝”的。

写稿虽然苦点累点,但我觉得很有意义,这种意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我们的重视,如提高了稿费奖励的幅度;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内心的感受,自己的报道发表了,为企业的做了宣传。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

新闻写作的几点体会

2012-2-3 18:23:00 来源:军川评论:0条

近年来,军川农场加大对外宣传报道力度,在这里,笔者想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对新闻写作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多学习是写好新闻的基础

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怎样写好新闻的导语、主体、背景、结尾?这都是我们学习新闻写作时所要了解和掌握的。我认为报道员应从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学起,只有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为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提供有力保证。在学习新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报道员们还应从报纸上特别是《农垦日报》中多学习那些专业记者或新闻写作高手的写作技巧,通过学习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二、多实践是写好新闻的关键

只掌握新闻理论知识而不应用到实际写作中去,这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只有尽可能地尝试着多采、多写新闻,不怕困难、失败,逐步积累经验才能将新闻写好写出质量。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吃苦的准备,有时一篇新闻作品需要我们付出难以想像的辛苦和努力,然而当作品最终被编辑和读者予以肯定时,那份辛勤付

出后的甘甜和成功的喜悦是非常值得回味的。正如有一句话所说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三、特色是写好新闻的落脚点

写好新闻写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也许是每个从事新闻写作者追求的高境界,所谓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只有写出自己的东西写出特色你才能逐渐被编辑老师所重视,你所写的作品才会越来越有生命和活力。特色如何才能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新闻采写中多付出多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一名新闻写作高手,为农场外宣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天,我能来到咱们美丽的江滨农场,能和这么多新闻战线的新老朋友相聚在这里。感到十分高兴和荣幸。首先感谢江滨党委宣传部雷部长给我提供一次与大家交流的机会。交流前,我想简要介绍自己,我在共青农场党委宣传部工作。初学新闻是2003年1月1日。从事新闻干事岗位工作2008年4月。进十杰也就是当新闻干事的第一年,应该说当新闻干事是我写新闻稿件爆发力最好的一年。但是说老实话,每当听到有人说我新闻稿件写得好时,我总觉得很惭愧,总觉得有点言过其实。真的,因为自己写新闻的日子算起来也八年之多了,和抗战基本同龄。但8年里,发表新闻稿件仅有900多篇稿件见报端。而我曾经听说,管局宣传部开峰部长当年写新闻,一年就可发表四、五百篇,让我无法相比,自己稿件实在是少得可怜。唯独能庆幸的是,回想起自己从事新闻写作的简短经历,算是悟出了一丁点儿道道。有五点体会和四句话愿与大家共勉:

1、善于发现。常言道: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新闻宣传报道亦是如此。要写出好新闻,需要善于捕捉蕴藏在现实生活中各种有意义的新闻题材,做追新逐异的的有心人,也就是要具有新闻眼,能在纷繁的现实世界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有时有价值的事实未必就是大事,但这个小小的事件却能反映背后的系列问题,很多新闻线索并不起眼,但若是认真挖掘,却能牵出来好新闻。生活中人们常说一滴水能映射出太阳的光辉,在新闻写作中,就是要学会寻找那些能映出太阳光辉的“水滴”。

比如:去科技园区发现小小芦笋。后来,我写《共青引进美国芦笋UC157》。

一次,管局领导检查工作科技园区工作,我去录像。后来我写《非洲黄秋葵扎根共青农场》《共青建起全省最大有机蔬菜基地》。

如,江滨报道员韩玉红,发现一对20年患难之交的夫妻,妻子照顾瘫痪20年的丈夫,不离不弃。她写下反映一篇人间有真爱的社会新闻稿件《真情守候》。

咱们垦区各地抓城同时,环境也极大改善。大写小巷种满五颜六色的花。我们一位通讯员就这样写道《共青倾力打造优美城镇》

2、疾于动手。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排他性。由于我们新闻宣传素材的同质性,全总局100多个农场具有同质性。有一个好的新闻点,即却不能疾于动手迅速成文,可能误了时机。这同信息简报的采用道理差不多,如果其他单位对某类问题动手快,上报得早,就算是新闻事情与自己的相比,相比很小,最后采用的仍然是他而不是你,原因就是在于时效性和排他性。新闻宣传更是如此,因此一定要疾于动手,就算还不成熟,也不大要紧,毕竟宣传职能部门在审核或修改时能提供一些把关指导,事实上我们也乐意提供各种帮助。

比如总局党委会议后,第一个通讯员写相关学习会议精神肯定能用。往后顶多用几个,还得精益求精。如:我写《共青落实总局党委会议精神不走样儿》

3、巧于角度。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巧取角度,认真精炼,让报道做到短小精悍。新闻一般在形式上要求短小精炼,一般来说,《北大荒日报》登载一版的消息稿件篇幅不得超过500字。一般来说2、300字恰到好处。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现代社会讲究快节奏和高效率,拖沓的新闻不受欢迎,读者阅读新闻属于一次性阅读,不像文学作品那样,读者可以用很长的时间去慢慢品味。因此,为保证足够的信息量,读者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信息量,客观上要求每篇新闻必须短小精悍;二是新闻媒体的版面有限,为增加信息载量,容不下长篇巨制。要实现形式上短小精悍,内容又丰富精深,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一是"一事一报,干净利索",即集中报道一件具体的事实,不蔓不枝,笔无旁及,自然容易把新闻写得短小精悍;二是提取精华,认真浓缩,对于复杂事件,要想写得言简意赅,必须采用提取精华的写法,择其要者而宣,如一些大型会议的报道,就可以采用类似方法;三是,以小见大,对于复杂的事件,还可以只表现它的一个小小的局部,写好了也不乏新鲜感,因为只把一个局部强调出来,本身就有些出人意料,立意不俗,就容易吸引读者。如每年的冬训,如整体报道,则比较平淡,如取一两个特殊的闪光点,就是一则不错的新闻。

如:《共青500职工变成读书郎》。

4、重于特色。宣传报道要结合我们工作特点,突出特色,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发挥新闻工作掌握一手资料较多的优势,密切联系当前社会现象进行报道。及时抓住热点问题,从新闻视角进行重点、系列报道,在满足社会受众的需求的同时,也能较好地宣传农场党委中心工作。二是认真对待每一篇报道,不敷衍了事,既要认真进行构思确定宣传的方向,又要沉下去搞清楚弄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要反复进行斟酌和推敲,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报道才会自己满意,读者中意。

5、妙于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对新闻事实及其评价的高度浓缩,好的标题能使得文章增色不少,甚至会吸引读者去阅读,所以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这个必须引起大家足够的注意。新闻的标题应跳出公文标题四平八稳和刻板的囹圄,应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如可以用比喻、借代、反语、对偶、谐音、倒装、双关、设问、用典、抒情等几十种方式,力求标题鲜明生动。各个媒体编辑在选择文章时候,十分注重标题是否抢眼,好标题的稿件就会不自觉地去审读一下,不好的标题可能连看都不看。好标题是文章受欢迎的助推器,让读者印象深刻,甚至产生强烈震撼。我至今还记得咱江滨报道员韩玉红在《北大荒日报》一篇关于妻子照顾白血病丈夫20年的报道,其标题为《真情守候》,这个标题深深打动读者,让我读后不仅为其夫妻那种真情儿动容。至于很多报道的标题,更是精彩迭出,光看标题就是一种享受。例如,《共青一瓜农试验表明:西瓜多盖一层被效益多两倍》更人写道《延军大街小巷穿花裙》。

虽然在标题制作过程中应认真推敲,求新求异,但一定要准确、凝练,避免以下三个明显的不足:一是含糊不清,让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二是文字过分堆砌矫饰,只见文字,不见内容;三是言之无物的套话空话。看似说了一大堆,其实一点内容没有。要是这样的标题,还不如四平八稳的好。

下面还想说四句话

1、要有一颗跳动活跃的“心脏”。就是要时刻保持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对生活保持一种儿童般的天真与好奇,对遇到的任何事情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辩证分析。对生活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热情,而不是消极悲观,麻木不仁;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是熟视无睹,而是熟中找新,新中找奇。基层通讯员必须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创造欲望的人。否则,在新闻报道的路上不会走得很远,也难以出好作品。

2、要有一个装满问题的“脑袋”。就是脑袋中一定要常装有几个或若干个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自己思考的,可能是现实发现的,也可能是别人提醒引申而来的。这些问题一旦找到触点,就会很顺利地完成新闻采写工作。它会让“新闻点”不断涌现。新闻采写讲究“抓问题”,只有你脑袋中装着问题,才能知道哪些问题需要去抓,应该去抓问题的哪些方面,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在工作中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刚刚采写完一篇稿件,忽又冒出另一个问题,总让你有“常流水”、“不断线”的感觉,只要不停止思考,总有采写不完的稿件。

3、要有一双勤快利索的“腿脚”。有位新闻老前辈曾说,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写作。也有人说,新闻报道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我有过切身的体会,没有经过采访去想当然地写稿,不仅违反了新闻真实的本质要求,更重要的是让你写稿时无处下手,无法落笔。有时即使“编造”出稿子,也总让人感觉没有采访来得生动形象,没有采访来得丰满充实、有滋有味。有了新闻线索,只要深入采访,如实照录,即可结

篇成章。一定要有一双勤快的腿脚,跑得勤,跑得快,跑得多,就一定会有新闻可写,坚信“脚板底下出新闻”,就可以有所作为、生产精品佳作。

4、要有一个随手可记的“本本”。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脑海里明明有一句话,忽悠一闪念再也想不起来了。事实也确实如此,有时我们把一篇稿件的结构想得清清楚楚,如果当时没有及时记录,到头来往往忘得一干二净。为了随时记录下脑海中经常出现的“灵感”和“闪念”,我们不妨在自己兜里揣个小本本,想起一个“新闻点”时记上,悟出一个标题时记上,感受出一句自认为“闪光”的语言时记上,读到一段富有哲理的语句时也记上。写稿时翻开看看,我们就会体会到“小本本”的作用很大。

总之,要好宣传报道,必须新闻的规律和特点,做到一个勤字,勤看、勤写、勤思考,注重一个巧字,巧写、巧练、巧运用,达到一个恒字,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必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今天就与大家交流到这里,不到之处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祝愿大家多上稿。谢谢大家

谈谈如何做好基层报道员今天我们报道员一起聆听了市里新闻媒体各位老师的培训,让人感到受益匪浅,让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常识性的东西,相信这些会对我们今后的写稿带来很大帮助,在此深表感谢。按照计划,今年××公司将进行2次类似的培训,可见公司领导对宣传报道工作的重视,有了他们的支持,我们有信心做得更好。公司领导让我也谈谈自己的体会,我感到有点赶鸭子上架。我和大家一样,基本上也是初次接触新闻报道,在接触《×××》之前,还从未幻想过能把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感觉那是遥远不可及的事情。记得高中时期作文都不咋地,看到作文题目老是头脑发蒙,不知该从何处下手,要么写得很短,要么洋洋洒洒、离题万里。我是学技术出身,上军校期间学的是技术专业,毕业后在部队大部分时间都是搞技术,其间曾改行干过一段政工,当了几年指导员。搞政工离不开笔杆子,每年的年终总结是少不了的,记得当指导员第一年,离年终总结还有半个月时间,我就开始坐下来提前写总结,为的是能按时交差,当时我每天想起一点就赶紧写下来,一点一点地积累,最终等上级要材料时,我按时交了差,也算是笨鸟先飞了一回。有了这次下功夫,以后的材料就慢慢得心应手了。转业到×××公司后,同样是搞的业务工作,负责设备管理,改制后改行做了文秘。我初次干文秘最大的发愁就是写材料,为了能把本职工作干好,我每天大量的时间就是查资料,练习写作,最后慢慢上了手,就包括写稿子,作为自己的份内工作,同样倾注了很多精力,有时为了酝酿一份材料或一篇稿子,

2 或者为稿件起一个吸引读者眼球的名字,我常常在上下班时间边骑车边想,常常会思路大开,我不少材料、稿件都是在上下班路上找到的感觉。人常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感觉执着同样是最好的老师,许多事情你只要用心去做,总能做好的。我的感觉是一定要把你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而不是去糊弄,任何事情再难,只要你用心了,只要你执着去努力了,最终一定会干好的,这或许算我的体会之一吧。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他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有一次他写了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描写的是晚上,他搞不清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冥思苦想,还用手做比划,后来韩愈建议他用“敲”好。这就是“推敲”一词的来历。这里面也体现了执着,正是贾岛的执着,才有了他许多的名句流传下来。做好基层报道员,我的第二个体会是一定要有敏感性,要对周围的事情敏感,每天要带着寻觅的眼光去观察,要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题材。记得前年8月份,我看到机修人员在卫生间安管子,一打听原来他们要引一根中水管子用于冲洗便池和拖把,我当时马上感到这是个挺好的题材,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后又了解到运行部门已经用中水配药,每年可节约不少自来水,于是根据这个题材写了篇稿子,把公司大兴节约的事进行了报道。还有一次,早上上班后去班组搞督察,无意中听运行班一员工说现在大家正在配电间学习双回路倒闸操作,进一步一问,原来困扰公司多年的双回路供电问题已经解决了,于是又一个题材诞生了。上个月23日,市住建局在我公司开观摩会,

3 那天格外冷,小风嗖嗖的,在去现场查看时看到运行部20来个人在那里铺设电缆,场面挺火热的,在氧化沟上,看到3名机修工在冷风中抢修减速机,当时立马来了灵感,写了篇名为《寒冷季节里的火热场面》,后来登在网络和《×××》上——名字改了。我感觉作为基层报道员,由于位置所限,单位好多事情我们不见得都知道,这就需要我们多问、多听、多看,善于从细小事情中发掘题材,同时还要善于总结。我们基层发生的事情都是很琐碎、很细小,有时发生的事微不足道,难以成稿,我们可以把一个时期中相似的事情进行归拢,进行提炼,加以总结,小事情就可以做成大文章了。以前我针对单位技术创新和厉行节约分别写了稿子,上面列举的事情如果单一来看都很小,但把好多事情归纳起来后就会给人一种感觉,人家节约活动搞得真好呀,人家技术创新成果可真不小呀!这就体现出了平凡里面的不平凡。做好基层报道员,我的第三个体会是紧跟单位某一时期的主题活动,唱好主旋律。以前单位设备安装都是花钱请外面施工队,改制后公司要求自己事情自己做,设备安装由维修班来干,他们第一次比较大的安装任务是中水设备的安装,有水泵、有电气,还有管道连接,从07年10月底开始,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大家很辛苦,没过过礼拜天,那时天已经冷

了,还得在室外作业,这么门类齐全的设备安装,大家还是都一次遇到,前后遇到不少困难,但最终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公司节约工程费用15万元,当时我写了一篇比较长的通讯,反响比较好。他们越干越有经验,在去年二期工程设备安装中又发挥

4 了很大作用。舆论影响力是很大的,对员工的言行具有导向性,把握好了主旋律,宣扬了正气,就会使单位的风气越来越好,各项工作也就好开展了。要做好基层报道员,我感觉还要不断学习,通过报纸、网络、电视新闻等,留意一下通讯报道常见的格式,有何特点,可以在自己写作中比葫芦画瓢的进行应用,时间久了,熟能生巧,慢慢就会对路了,等掌握基本要领了,再加上我们生活中、工作中勤于观察和总结,我想,大家在写报道就不会觉得很难了。也没太多的准备,讲得很乱,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点看法,有些观点不一定对,请大家多提宝贵意

基层通讯员如何做好同题材报道

作者:杨树唐 2009-05-12

基层企业每布置一项工作,往往提出加大力度的要求。但宣传力度怎样加大,一项工作究竟能宣传到什么程度,往往受主客观条件制约。作为基层通讯员,要在新闻宣传中适应这种要求,写出一些有力度的新闻,就必须有对同一工作进行多层面探讨的本领。

同一工作,对于通讯员来说,就是同一题材。去年,我在《中国石化报》等一报两刊上稿40多篇,其中关于创建“四好”班子的文章9篇,取得了同题材新闻宣传的较好成绩。那么,搞好同题材报道,基层通讯员究竟该有怎样的修养呢?

一、找准新闻角度,变换新闻样式

一群记者针对同一件事进行采访,各自写出来的报道可能会大不一样。为什么呢?各人观察问题的视角不一样,对问题的认识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反映出来自然就有了差别,甚至产生出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新闻。基层通讯员要想开掘同一题材的新闻点,就必须善于寻找新闻角度。每一次活动,每一个事件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找一个新鲜的、巧妙的角度拎出相关的主题材料,新闻会表现得更好。

不同的新闻角度能产生出不同的新闻,不同的新闻样式对同一新闻题材的反映也不一样。如我们可以就“四好”班子的某次活动进行消息报道,也可以把某次工作过程中的事实材料具体写成通讯,还可以针对某种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写成调查报告、启示之类的材料。总之,变换新闻角度和新闻样式,是就同题材进行多层面新闻宣传的重要手段。比如作风建设

和效能建设题材,我就写过言论《作风何时不成问题》,也曾把对作风建设的思考写成启示《调研比检查好》,还在本企业创建“四好”班子过程中写过消息《宿州石油办事注重实效》,下半年,我从不同角度先后写了成果报道《宿州石油机关作风变了样》、《宿州石油强化一线服务理念》、《宿州石油机关职能向服务型转变》等,均被《中国石化报》采用。说到底也是变换新闻角度和样式的结果。

二、依材料定体裁,看报纸写新闻

变换新闻样式当然不是随心所欲进行的,用什么体裁写作,应该取决于通讯员手中掌握的材料,或消息,或通讯,或新闻分析,因材料而异。足够做长袍的材料剪成了短褂,有点可惜;仅够做短褂的材料硬剪成长袍,效果也不会好。

当然,怎么写绝不是抛开报纸不管。基层通讯员的用稿率低,与通讯员把握不住投稿报纸的特点要求,不看报纸的受众对象有直接关系。基层通讯员别期望“上稿率”,不能怕改起来麻烦,面对《中国石化报》,更应该知道,这个新闻在全行业范围内衡量,该突出什么、该省略什么。否则,宣传不会有成效。比如我写《追求卓越、奋力跨越——宿州石油零售发展纪实》篇幅较大,不宜在报纸发表,便被《中国石化》杂志采用。

三、善于推陈出新,不要亦步亦趋

有些基层通讯员平常不是到生活中去发现新闻,而是到报纸上去找新闻,看人家写什么,自己也去写什么;看人家怎么写,自己也便怎么写。这种对号入座式的新闻宣传自然省事一些,但打的是被动仗,吃的是嚼过的馍,这种做法,不光出不了好新闻,也培养不出自己的新闻敏感,路会越走越窄。

好的基层通讯员,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的能力。别人都这么说,我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想想;别人都这么写,我为什么不能寻找一个新的思路。不管是逆向思维,还是打破常规,新闻就是要求新。旧材料能拎出新意是一种求新,旧主题用新材料去表现也是一种求新,新材料(或新角度)表现新的观点,当然更是一种求新。总之,开动自己的脑筋,走出大众化的圈子,不断地刷新自己,才是每一个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正途。比如我的一些稿件在《中国石化报》未被采用,虽然我的报道任务完成了,但考虑到本省范围内还有报道的必要,不然新闻资源就白白的浪费掉,实在有点可惜。于是我就进一步采访,丰富内容,在《安徽石油》杂志上刊登。

四、捕捉相关信息,建立资料档案

一个称职的基层通讯员,应该了解你那个辖区中方方面面的情况,对企业,年度工作的重点更应该了如指掌。当然,要做到这一步,得有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你应该学会收集资料,从政策法规性文件,到每一次开展活动的情况;从你采访的某些集体,到你了解的与事件相关的个人情况;从报刊的相关宣传,到自己对此问题的点滴思考,都应该汇入你的资料档案,时刻准备着。

通常,比较好收集的是企业的文件、领导的讲话、单位的工作总结等等,但另一种积累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那就是我们在采访、开会、读报以及闲谈中,偶有所感、随手记下的东西,它有可能是我们下一篇稿件的主题、角度,抑或直接就是一个题目、一篇稿子的框架。不要小看了这些随感,它往往是我们写稿子时苦思冥想也找不到的合适的表达方式。我的不少有力度的新闻,大多是因为事先有所思考,又在以后的采访中逐渐积累、逐渐完善而

形成的。反复推敲、勤于积累,自然就容易深刻;角度巧妙、题目新颖,稿件也就容易走出窠臼。

层通讯员如何寻找新闻线索

[作者:黎青川点击数:2480 更新时间:2010/3/30 ]

近来,时常有新闻同行和基层通讯员向我抱怨,发现不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无东西可写,询问我,多年来是如何在同一岗位上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笔耕不辍,年年高产的?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窍门,除了比普通人更多的一份勤奋外,就是对任何事情都始终保持着新鲜感,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从大同中寻找大不同,从而挖掘出自己想要,别人想听、想看的东西。

基层通讯员由于受岗位和工作区域限制,往往活动范围狭窄,接触的人和事十分有限,且大多长期从事着单一重复的工作,生活中少有波澜。这也很多通讯员缺乏灵感、找不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写不出好文章的根源所在。根据我多年从事基层报道的经验来看,通讯员们所写稿件,主要集中在领导视察、会议观摩、项目管理、安全质量、岗位奉献、关爱农民工等几个方面,如何将这些别人“炒”了千遍的“剩饭”写出新意,写出特点,需要我们通讯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最重要的是炼就自己的“新闻眼”。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基层报道的经验,谈几点看法,希望对广大基层报道员能有所启发:一是学会“去粗取精”,从会议和文件中寻找新思路、新观点、新举措,理清发展脉络,展现企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多通讯员对会议的报道总停留在叙事性报道上,告之读者新闻事件的发生,很少从会议中提炼“亮点”和“精华”,这种报道仅仅停留来本级宣传面上,再往上投,可能便会石沉大海。而聪明的报道员却懂得变通,站的更高,看得更远,通过研读会议材料,仔细揣摩,从中提炼出新思路、新举措、新亮点,从企业整体工作出发,理清发展脉络,将其置于全行业,甚至全社会的高度来剖析和推广,这样的报道必将受众面更广,影响更大,宣传效果更佳。同时,这对通讯员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思考过程,有了这个过程,相信对通讯员的成长、成才是非常有益的。二是学会换位思考,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让真心奉献者少做“无名英雄”。记得一次到工地采访时,一位通讯员曾跟我说:“我们这里的人都差不多,工作都挺努力的,决大多数同志都是为了工作背景离乡,大家太类同了,所以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写!”其实,作为一个通讯员来说,最怕的就是麻木,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无法从大同中寻找大不同。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学做有心人,细心观察身边的所有人和事。发现闪光点就紧抓不放,用你的真心、真情,打开对方的心扉,挖掘出最能感染人、打动人的情节。然后,通过你手中的笔,让更多人知道“英雄”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将其塑造为团队精神的楷模和标杆,成为大家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这样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报纸上发表几篇不起眼的小文章。三是学会感恩生活,捕捉生命中最细微的感动。我们很多通讯员总爱贪大求全,特别是自我感觉有一定水平通讯员,总爱长篇大论,面面俱到。但其实大多数编辑和读者更偏爱有深刻内涵,短小精练的文章,写出心灵深处最细微的感动。人们常说:“一篇好的文章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可如何才能写出既打动自己,又感动别人的文章呢?这需要我们学会感恩,领悟生活,能灵敏地捕捉到瞬间略过心房的一丝丝感动,并乘热打铁,结合这份感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挖掘新闻事实,并通过手中的笔,将一段真实感人的故事如拉家常般娓娓道来,让作者和读者都有心灵的感悟。不要单纯为写稿而写稿,那样只会是一次任务的完成,而永

远不会有心灵的感动。以上,是我个人一些浅显的感悟,没有细细揣摩和整理,仅仅

是随心所发,如果能对基层通讯员们有所启发,我将荣幸之致。最后,还是要提醒广

大通讯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否则“新闻眼”再敏锐,依旧是不可能写出

好文章的。

基层通讯员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来源:新气象网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3日

搞新闻写作最重要的就是挖掘新闻线索,基层通讯员常常因为找不到可写的亮点新闻而烦恼。其实很多新闻资源就在身边,身边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线索,只是有时候没有发现和挖掘。如何发现新闻资源?特别是高价值的新闻资源?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浅见。

国家大事并不遥远,热点问题潜藏“珠玉”

基层通讯员不要抱怨离国家的大事太远,其实,可能我们做的某一项工作就是国家大事或跟国家大事有关联。基层新闻写作者要经常读报、听广播,了解当前国家宣传的重点和各大新闻媒体宣传的主要内容。笔者经常从新闻媒体报道的消息中找到新闻线索,采写出成功的新闻稿件。记得2009年时,在全国两会上,食品安全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我想到本县在农村中开展的农家超市工作,于是联系本地实际,采写了《蒙阴七百农家超市编织“食品安全网”》一稿,很快就在报纸上发表。

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有心人,在司空见惯的事件中找“彩头”

新闻素材到处都有,重要的是要具有敏锐的新闻触角。一个善于寻找新闻的通讯员要养成随时随地挖掘潜在新闻素材的良好习惯。新华社著名记者徐人仲在《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中说:“新闻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只要处处留心,就有写不完的新闻。”有时和朋友一起吃饭聊天,在休闲放松之余也可以发现新闻素材。朋友不经意讲的一些事件也许很平凡,但通讯员,绝不能对社会现实和世事变化漠不关心,而应该用细致的心去发现与挖掘,也许绝佳的新闻素材就蕴藏其中。

有次,笔者与朋友在一起吃饭,闲谈中提到退休干部王兴英创办养老院,照顾非亲非故的老人,他感叹当今社会这种人不多,而我却发现了一个绝好的新闻素材,经过采访,写成《人生无悔映夕阳》一稿,被《临沂日报》作为重点稿刊登。

领导讲话里听“玄机”,会议材料中挖“真金”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笔者经常被安排参加县里的各种会议,参会之前一般都会发会议材料,上面有一些工作亮点和最新数字,或者一些措施和做法,其中也许就包含着一些新闻素材。

比如一次参加全县的财税工作会议,笔者从会议文件中了解到当年的财政预算支出有一半放到了民生方面,就及时采写了《蒙阴近半新增财力反哺民生》在《大众日报》刊登。

一般来说,开会必有领导讲话。对于大多数搞政务报道的记者来说,有时,听冗长的、空洞的、大话套话的领导讲话是件痛苦的事,但会上也有些领导的讲话言之有物,意有所指,诙谐幽默,流露出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虽然有些素材也许当时只是有关领导刚提出的设想,但是把素材储蓄起来,等时机成熟就可及时采写出来。对此,应该做个有心的人,不放过眼前每一个一晃而过、稍纵即逝的细节,

捕捉每一个领导讲话中所流露出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刨根问底,深入采访,就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总而言之,通讯员要想多发现新闻线索,必须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不仅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真实性的根本保证,只有贴近实际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新闻的真实可信,避免空谈和炒作;生活是新闻的源头活水,只有走出办公室,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才有机会搜集到源源不断的新闻线索;贴近群众是新闻的落脚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也是新闻的主人翁,因此,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让新闻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说服力。通讯员必须经常深入一线,坚持做到“三贴近”,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发现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基层通讯员如何寻找新闻线索

[作者:黎青川点击数:2481 更新时间:2010/3/30 ]

近来,时常有新闻同行和基层通讯员向我抱怨,发现不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无东西可写,询问我,多年来是如何在同一岗位上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笔耕不

辍,年年高产的?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窍门,除了比普通人更多的一份勤奋外,就是

对任何事情都始终保持着新鲜感,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从大同中寻找大不

同,从而挖掘出自己想要,别人想听、想看的东西。

基层通讯员由于受岗位和工作区域限制,往往活动范围狭窄,接触的人和事十分

有限,且大多长期从事着单一重复的工作,生活中少有波澜。这也很多通讯员缺乏灵

感、找不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写不出好文章的根源所在。根据我多年从事基层报道

的经验来看,通讯员们所写稿件,主要集中在领导视察、会议观摩、项目管理、安全

质量、岗位奉献、关爱农民工等几个方面,如何将这些别人“炒”了千遍的“剩饭”

写出新意,写出特点,需要我们通讯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最重要的是炼

就自己的“新闻眼”。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基层报道的经验,谈几点看法,希望对

广大基层报道员能有所启发:一是学会“去粗取精”,从会议和文件中寻找新思路、

新观点、新举措,理清发展脉络,展现企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多

通讯员对会议的报道总停留在叙事性报道上,告之读者新闻事件的发生,很少从会议

中提炼“亮点”和“精华”,这种报道仅仅停留来本级宣传面上,再往上投,可能便

会石沉大海。而聪明的报道员却懂得变通,站的更高,看得更远,通过研读会议材料,

仔细揣摩,从中提炼出新思路、新举措、新亮点,从企业整体工作出发,理清发展脉

络,将其置于全行业,甚至全社会的高度来剖析和推广,这样的报道必将受众面更广,

影响更大,宣传效果更佳。同时,这对通讯员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思考过程,

有了这个过程,相信对通讯员的成长、成才是非常有益的。二是学会换位思考,细心

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让真心奉献者少做“无名英雄”。记得一次到工地采访时,一位

通讯员曾跟我说:“我们这里的人都差不多,工作都挺努力的,决大多数同志都是为

了工作背景离乡,大家太类同了,所以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写!”其实,作为一个

通讯员来说,最怕的就是麻木,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无法从大同中寻找大不同。我

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学做有心人,细心观察身边的所有人和事。发现闪光点就紧抓不

放,用你的真心、真情,打开对方的心扉,挖掘出最能感染人、打动人的情节。然后,

通过你手中的笔,让更多人知道“英雄”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将其塑造为团队精神

的楷模和标杆,成为大家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这样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报纸上发表几

篇不起眼的小文章。三是学会感恩生活,捕捉生命中最细微的感动。我们很多通讯员总爱贪大求全,特别是自我感觉有一定水平通讯员,总爱长篇大论,面面俱到。但其实大多数编辑和读者更偏爱有深刻内涵,短小精练的文章,写出心灵深处最细微的感动。人们常说:“一篇好的文章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可如何才能写出既打动自己,又感动别人的文章呢?这需要我们学会感恩,领悟生活,能灵敏地捕捉到瞬间略过心房的一丝丝感动,并乘热打铁,结合这份感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挖掘新闻事实,并通过手中的笔,将一段真实感人的故事如拉家常般娓娓道来,让作者和读者都有心灵的感悟。不要单纯为写稿而写稿,那样只会是一次任务的完成,而永远不会有心灵的感动。以上,是我个人一些浅显的感悟,没有细细揣摩和整理,仅仅是随心所发,如果能对基层通讯员们有所启发,我将荣幸之致。最后,还是要提醒广大通讯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否则“新闻眼”再敏锐,依旧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

寻找新闻线索要做到“四善于”劳动保障部门通讯员谈写稿体会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作者:杨汉祥日期:2010-06-24

编辑同志:

在基层劳动保障部门,常有一些通讯员叹苦,不是自己不想多写稿,写好稿,主要是当地没有什么值得可写的新闻事件以及新闻线索。他们还常说:“自己接触面有限,平时活动圈子也小,当地十天半个月也没什么新鲜事发生,哪来的新闻线索”。诚然,各地各劳动保障部门平时发生可利用的新闻事件是各不相同的,在数量上有多有少,在利用价值上也有高有低,但并非是一概沒有可利用以及值得撰写的新闻,为主在于通讯员努力去寻找、去挖掘,这也就是说,基层劳动保障部门的通讯员进一步增强新闻敏感性,时时处处当有心人非常重要。

笔者长期处于基层,本职工作也比较忙,撰写劳动保障新闻报道完全是业余爱好,虽然平时被各种劳动保障行业媒体录用稿件颇丰,但采访、写稿大都放在工余班后,用的全是业余时间。那么,平时是怎样发现新闻线索的呢?也就是说靠什么在自己有限的时间与活动范围内能经常找到新闻的呢?其原因虽然很多,而我觉得为主靠当有心人,归纳起来主要做到了“四个善于”:一是善于了解总体情况。平时用心了解、学习、研究上级部门的有关会议、文件精神以及所开展的一些活动,努力从中寻找新闻线索,了解宣传报道的重点,尤其要从中发现具体的新闻线索,比如涉及一些典型的事件、经验、人物等,这些“典型”就是我们要找的新闻,有的可以将其当作新闻线索进一步挖掘。二是善于接触基层。有人说过“脚

板子底下出新闻”,事实确实如此,因为基层是新闻线索的“发源地”,大部分新闻线索都来源于基层的工作和生活。这就需要通讯员经常深入基层找线索,只有身处基层才能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线索。三是善于观察身边,从身边找线索。单位召开的各种会议、开展的各种活动、自己对工作和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事件,等等,这里面都可能隐藏着新闻线索,有的直接就是新闻。四是善于研究媒体。对于基层劳动保障通讯员来说时刻关注各类媒体的特色与有关报道很重要,因为有些报道里面往往也会隐藏着新闻线索。所以基层通讯员看报听广播包括浏览网站等切不能马虎,而是要当有心人,即仔细阅读、反复回味,着重看新闻里面是否还有新闻,看哪些方面报道还需要深入挖掘,看哪些还需要从新的角度、新的思路进行再报道等。

总之,身处基层劳动保障部门的通讯员要寻找及发现当地的新闻线索并不很难,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并时时处处践行上述的“四个善于”努力强化新闻敏感性,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嗅觉灵敏的“新闻人”,以至就能经常在看似少新闻或者是无新闻的地方“挖”出源源不断的新闻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