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刘兴花张岗中学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一、温故互查: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是

2、七十万年到二十万年前,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的远古居民是

3、北京人使用火,也会火种;山顶洞人会

4、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使用石器,山顶洞人还掌握了技术

5、北京人过着生活;山顶洞人过着按照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生活

二、设问导读:(自主学习,用红笔在课本标记下列问题)

(一)请同学们读课本第一目,完成下列小题:

1、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是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地点:

使用的工具是:;原始农业:种植;原始畜牧业:饲养

;原始手工业:会制造,还制造简单的和原始的

3、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子是:

(二)阅读课本第二目,完成下列小题:

1、世界上最早种植粟(su)的国家是:

2、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地点:流域;使用的工具是:

;原始农业:种植;原始畜牧业:饲养还会

原始手工业:制造色彩鲜艳的;已学会了、、。3、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子是:

(三)快速读课本第三目,在课本划出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地点、原始手工业会制作什么?出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三、展示交流

1、请同学们利用课本插图结合下面表格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

三:自学检测:(认真审题,快速完成者展示答案)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五、拓展延伸:(小组内交流完成)

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⑷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困惑:

高中政治第2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4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2框我国的社会保障教学案

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 学习任务核心素养 1.描述与分类:社会保障的功能和内容。 2.解释与论证:加强社会保障的原因。 3.预测与选择:完善社会保障。 4.辨析与评价:发展社会保障要量力而为、 权责统一。 1.政治认同:支持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2.科学精神:理解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功能、内容。 3.法治意识:依法监管社会保障事业。 4.公共参与:树立参与社会保障的权利和义 务意识。 一、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1.原因 (1)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2)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式日益多样的社会保障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2.功能 手段作用 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 的生存危机 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 定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 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 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 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提示:社会保障往往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一般不靠市场机制来实现。 3.内容 (1)社会保险 ①地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②方式: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 ③作用: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④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2)社会救助

①特点: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②方式: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 ③目的: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④作用: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与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3)社会福利 ①方式: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 ②目的: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③特点: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殊社会保障。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全覆盖: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为此,要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量力为: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同时,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社会保障即使建立起来也无法维持下去。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3.责权利:要做到权责清晰。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4.多层次: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判一判] (1)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发展。( ) (2)每个人享有的社会保障是相同的。( ) (3)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 ) 提示:(1)×(2)×(3)×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导学案(附答案)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贞观之治” 1、主要内容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重视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为著名谏臣。 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评价: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国的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 3.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秦隋:都完成了统一后很快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残暴无道,整治黑暗;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汉唐: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都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任用贤良;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本课考点精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唐太宗的政治主张的 有() A、皇帝要勤于政事 B、大臣要廉洁奉公 C、政府要轻徭薄赋 D、君臣要讲气派

2、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 为 (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临朝处政,开创殿试 C、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 D、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出此话的皇 帝是() A、汉高祖 B、汉光武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4、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著名谏臣是 (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5、你可知道隋炀帝是在何时被部将所杀死的吗? ( ) A、589年 B、618年 C、907年 D、1840年 6、唐太宗与汉文帝有哪些共同之 处() ①提倡节俭,节制欲望②轻徭薄赋 ③曾经免除田租④励精图治,出现盛世局面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

哲学第九课第二框导学案.doc

张甸中学高二政治导学案(必修) 课题:第九课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编制:孙威审核:鲍德喜 【学习要求】 【知识梳理】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区别 (1)含义不同 主要矛盾一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一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作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1主要矛盾处于地位,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1次要矛盾处于地位,对事物的发展方向不起作用。 2、联系 (1)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抓住o B.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区别 (1)含义不同 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一处于地位,起着作用的方面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一一处于地位,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地位,起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 要方面决定的。 %1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地位,不起作用。 2、联系 (1)二者相互依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又要分清。 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

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的认识方法。重点是中 的重点,两点是有的两点。反对形而上学的和。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依据——O 2、含义一一在矛盾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找出解决矛盾的 方法。 3、地位一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 4、意义: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o L知识归纳】 判断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 1.从外延看 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2.从内涵看 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3.从作用看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常用在“办事情”,解决问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怎么找出问题关键。如攻打锦州,处理中美关系,经济为中心。(怎样做) 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常用在“看问题”上,用于评价利弊、优劣、功过等,如什么是社会主义,人的本质,网络的利弊,一国两制。(认识、态度) 4.方法论意义 主次矛盾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矛盾主次方面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 5.可以用来判断二者区别的一些重点词语 “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突破口”、“重中之重”、“第一要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等说法都可以判断为抓主要矛盾; “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占主体”、“实质”、“总体上” 等词语都可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识别依据。

导学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 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第四课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导学案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自主先学】 1.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_________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_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 2. 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是运动的一种_________,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 规律 (1) 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__________。 (2) 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__________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 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_______________。 4. 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__________,按规律办事。 (2)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重难点突破】 1. 离开物质谈运动属唯心主义,如“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属形而上学,如刻舟求剑。 2.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如飞矢不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3.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为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导学案)

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导学案)

(五)、指名分句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六)、同桌一起读课文,理清主要讲什么 1、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在“我”家的门前,我和妈妈正说着话呢!妈妈告诉我什么我对妈妈说了什么 ; 2、指名一对同学对读,学生评议。 (七)、指导朗读、背诵 1、师:妈妈告诉了我什么(出示第一句:妈妈告诉我, 沿着弯弯的小路, 就能走出大山。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要读得慢一些,舒缓一些。“告诉”、“弯弯”的小路,“走出大山”注意连起来读,不要读得一字一顿。) 2、师:妈妈还告诉我什么(出示第二句:遥远的北京城, 有一座天安门, > 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师:沿着弯弯的小路,走出大山后,还要坐上好几天的火车才能到达北京。可见这个孩子的家离北京远吗很远很远就是“遥远”。 (最吸引孩子的就是北京的天安门) (朗读时,注意把“遥远”、“天安门”读得重一些、慢一些。) 师:天安门广场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每天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你们想不想看看天安门的升旗仪式(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录像片) 看了以后,觉得广场上升旗仪式怎么样 指导朗读“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这一句,注意“仪式”以后稍停一下,“非常壮观”读重一些。 3、学生朗读第一、二句。 ,“诉”地轻声等等。' 1、开火车拼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同桌两个同学一起来读课文,找到妈妈告诉了我什么和我对妈妈说了什么,同桌两个同学对读。 ) 学生练读,齐读 | 《 学生从雄伟的场面中领悟“壮观”的意思。

(师再次提醒语速舒缓,体现出“我”沉浸在遐想之中。) (八)、课间休息(九)、交流收集的图片或照片 1、师:老师请同学课前收集北京风光的照片,去过北京的同学把自己在北京照的照片带来,都带来了吗 3、指名全班交流,用投影片看几名学生的图片、照片,说一说这是被京的什么地方 (十)、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师:是的,这个农村的孩子也跟我们一样非常想去北京看看。 (第三句:我对妈妈说, 我多想去看看, 我多想去看看。) … 谁能读读这句话,要把自己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得情感读出来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1、(看书上插图)教师引背。 (二)、指导写字 、 4、学生练习书写。 (三)、扩展练习。出示北京的风景图片,当地的风景图片 说话训练:我多想()。自由练读、齐读 学生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小朋友四人为一小组交流以下说说自己带的这张图片是北京的什么地方去过北京的同学介绍介绍自己这张照片是在哪里照的 2、学生小组交流。: 自由读,齐读。 回家收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2、学生同座位互背。 3、全班同学齐背。 2、学生同座位互背。 3、全班同学齐背。 板书设计: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七年级历史(上)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②、两个原 始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 三、学习过程: 1、请快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 ①、河姆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地点在,河 姆渡原始居民能种植,用工具耕作,能养,能 饮水,能制器、器、器,住式房屋。 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地点在,半坡 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普遍使用,用工具耕作,能养,用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住式房屋。 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了。 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种植的 农作物和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友情提示: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的关系,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

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四、讨论:https://www.360docs.net/doc/d86073527.html,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 步? 2、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五、合作研究: 分析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六、自主整理,回味消化,全班交流,共同提升: 自学过程中,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七、自主测我最棒: 1、成下列表格: 2、今天这篇课文,你能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 献吗?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2框深深浅浅话友谊导学案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深深浅浅话友谊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视友谊,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能力目标:学会正确对待友谊,能正确处理交友中出现的问题,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 知识目标:了解友谊的特质,知道什么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 【重点难点】 重点:友谊的特质。 难点:正确处理交友中存在的问题。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今天上课,老师要检查昨天布置的作业。小强由于昨晚只顾玩游戏而没有做作业,他非常焦急。他看到好朋友小亮后,让小亮把作业拿来给他抄一下,否则,作业完不成,肯定要被老师批评了。可小亮很为难,让他抄,自己违背了对老师的承诺;不让他抄,小强要挨批,小强也肯定会埋怨自己,他该如何做呢? 学生讨论回答案提示:…… 师:一边是老师,一边是好朋友,小亮确实很为难,他到底怎么做才是对老师,对好朋友小强负责任的表现呢?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友谊的话题——深深浅浅话友谊。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2.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3.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 4.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 5.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 6.友谊不能没有原则。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友谊的特质 探究一:教材P44上面运用你的经验 (1)在友谊中,什么特质是重要的呢?请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并将选中的部分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与同学分享后,你发现哪些特质赢得的支持率较高?请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案提示:(1)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填涂。(2)如:理解、信任、忠诚、友善、平等、帮助、诚信、亲密等特质赢得的支持率较高。 探究二:教材P45上面探究与分享及阅读感悟 (1)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心里的滋味。 (2)帮助朋友,是否意味着自己会受到损失? (3)学生齐朗诵古诗《木瓜》,感悟友谊的特质。 答案提示:(1)我帮助了李鸣,而李鸣却不愿帮助我,所以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2)帮助朋友,并不意味自己会受到损失。我们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提高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要共同分享,也要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探究三:教材P45下面探究与分享 (1)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有人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 (2)分享和分担是对等的吗? 答案提示:(1)我赞成“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友谊是纯洁的、不应带有功利性的。朋友确实可以帮助我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5、翠鸟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清脆、饲养”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3、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法点拨: 1.归纳主题的方法之一:抓抒情句法。有的作者时常把主题放在抒情部分来表达,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要重视这些抒情的句段,这样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 2.本文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介绍翠鸟时,就紧紧抓住了它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将翠鸟的美丽、敏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自主合作探究: ( 1、給加点字注音。 苇.秆.褐.色锐.利绣.花叼.起蹬.开橄. 榄. 2、读拼音,写词语。 cuìniǎo wěi gǎn fùbùchèn shān dǎxiāo niàn tou ()()()()() dǒu qiào yòu jiān yòu cháng qīng cuìjífēi yīzhǎ yǎn

()()()() () táo tuōsìyǎng yúwēng shíbìguǎng fàn tòu liàng ()()()()()()] 3、多音字: 悄{爪{ 待{朝{ 4.近义词: 灵活——()鲜艳——()锐利—— () 希望——()逃脱——()注视—— () 5.反义词: 摇晃:陡峭:灵活:清脆: 6、比一比,填一填 观察考察 (1)我要乘宇宙飞船到太空去()。 (2)我认真地()蚂蚁的活动规律。 希望失望愿望 (3)爸爸没给我带回游戏机,我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学案和课堂检测设计1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总第课时) 使用人: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7~9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2、自己概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3、说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归纳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三、拓展延伸: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农耕河姆与半坡、定居长江与黄河, 培育水稻与粟米、农畜陶纺有分工。

自评检测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玉米、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①会种植粮食②会饲养家禽③会制造陶器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7、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发掘的实物有:①灰烬堆②磨制的石刀、石 斧③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②、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③、材料中“……”说明还有出土文物,你结合所学知识能补充几点? 【当堂反思】: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尊重他人》导学案

《尊重他人》导学案 1.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 实例:有一位女士带着孩子去公司,孩子一直流鼻涕,她就拿出纸巾给他擦鼻涕。擦完鼻涕随手便把纸巾丢在了干净的地上。这时在旁边打扫卫生的老人走过来把纸巾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什么也没有说。女士又把一张纸丢在地上,老人还是静静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当女士再次把纸巾丢在地上时,老人依然没有说什么就把它放进垃圾桶里面。可这位女士瞥了一眼老人后对儿子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的话,长大后找不到工作就像那个人一样,要干这些肮脏的活,被人瞧不起!”老人这时候走过来,说:“这里是某某公司,只有公司职工才可以进来,请问您是怎么进来的?”妇女很自豪地说:“我就是公司营销部的经理!”老人听了,拿出手机拨了一个电话,随后便出来一位青年,老人说:“我建议你重新考虑一下营销部经理的人选是否合适。”青年尊敬地回答:“好的,我会慎重考虑您的建议。”原来,那清洁工是公司的总裁!最后老人蹲下来,微笑着对小孩说:“孩子,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很容易去尊重上司,尊重那些名门望族,尊重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可是,却往往会忽视身边的某些人,比如那些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勤杂工,觉得他们衣着简陋,面容沧桑,根本就懒得拿正眼瞧他们,更不用说去尊重他们了;甚至觉得和他们打招呼、说话简直都有失身份。但是,总有一天,

这些势利行为会付出代价的。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的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的。 实例:反面例子:周恩来总理是一位极具风度的外交家。在一次会见中,周总理接待了一位从一个国力比中国要强盛得多的国家而来的领导人。在见面时,那位领导人竟然待着手套,主动要求与周总理握手。总理并没有回避,也没有多言,而是应客人的要求,与对方握了手。正当那位领导人得意洋洋地认为,在中国的土地上成功地侮辱了中国的领导人时,周总理则不慌不忙地向身边的随从要了一条洁白的手帕,轻轻地擦拭着刚才握手的那只手,然后,当着那位领导人的面,将手帕丢进了垃圾箱。周围的人,无不为总理这得体而又强有力的回击叫好。 分析:人际交往中尊重是前提,任何人都不愿意和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去交往,对别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与道德品质,我们的和谐社会需要有更多的人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去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例:澳大利亚一位74岁的老人贝克尔,将一张状纸送到昆士兰一家地方法院,状告当时任总理的霍克,说霍克在一家商场内就养老金问题与他争论时骂他是“愚蠢的老家伙”。地方法院把传票下到总理府,一时舆论为之哗然。霍克总理专门就此事举行记者招待会,对自己说出这句粗野的话向这位老人公开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的确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贝克尔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分析:尊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无论任何人,我们都要尊重别人,这样才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让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和谐。 如何尊重他人?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第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习了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远古人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因而本课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既积极学习现在要学的知识,又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比较,自己学会归纳总结采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落实目标)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学生讨论)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一起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湖北省沙市第五中学高中政治 第五课第二框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北省沙市第五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二:第五课第二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 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3.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 为什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政体: (1)含义: (2)我国的政体: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体)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正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体)、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和最好体现. 2.我国政体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 (1)含义: (2)具体表现:①②③(见课本P59-60)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含义: (2)地位: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1.决定因素: 2.基本内容 3.意义: 4.优越性: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课内探究学案】 【探究】材料一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共2985名。其中,工人代表551名,知识分子代表631名,解放军代表268名。这三类代表共1450人,占代表总数的48.5%。 材料二近年来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议案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涉及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些议案分别交由有关国家机关负责办理。 材料三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都要审议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以及其他报告和议案。 (1)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政治现象? (2)根据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1 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复述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 2.区分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异同,知道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不同。 3.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 2.半坡人的社会状况 (1)半坡人 半坡人 生活区域距今 年代 种植作物生产生活房屋样式文化 黄河 中游 距今 5000 多年 种植粟和 蔬菜,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种 植粟和蔬菜 的国家 使用磨制石 器,生活用具主 要使用陶 器 住半地 穴式房 屋 有了绘画、雕塑、刻画符 号和装饰等内容 想一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建筑为什么会不同? 两者所处地域的气候环境不同:河姆渡人居住在处于长江流域下游,近海,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子可以避潮湿;半坡居民住在黄河流域,内陆干旱,风多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容易抵抗大风和寒冷袭击。 (2)氏族 ①定义:在原始时代,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 ②代表遗址: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③生活状况:氏族时期,土地、房屋等都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河姆渡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伴随着农业的产生,人们开始过上了定居生活。原因:稻类等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比较稳定,也为定居提供了条件,所以河姆渡人过上了定居生活。 *【探究问题二】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同。 生产工具食物品种和来源居住条件生活用品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靠采集、渔猎获取食物住在山洞里 种植水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 会建造自己的房屋会制造陶器 源 【探究问题三】依据本课所学,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分组描绘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画面。 ①反映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画面:典型的江南风光,河姆渡人的房屋,样式是干栏式结构。房屋的底层饲养着一些猪、狗、牛等动物。在屋旁有一口水井。一群女子在稻田间劳动。一部分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另一部分男子用鱼钩在河边钓鱼。 ②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的画面:典型的北方风光,半坡居民的房屋,样式为半地穴式。山坡上种有粟,一部分妇女在劳作,另一部分妇女防线、织布、制作衣服。一些男人爱制作陶器。一些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二课 第二框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二课第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情怀。 2.知道我们作为公民要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度难关。 3.培养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的能力和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 学习难点:增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自觉性。 学法指导: 首先认真阅读教材,在课本上勾划重点句、关键词并标示知识点。 其次围绕导学案,完成相关任务。 一、自主学习:(完成填空,并在课本的相应处划线表示) 1.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⑴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____________,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_________ 、”的社会氛围。 ⑵维护国家的,当国家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 ⑶主动为国,勇担,与国家。 ⑷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我们青少年肩负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通过________________成为现实。 2.如何维护国家的利益? 3.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_____________、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使自身的价值在中得以提升。 二、合作探究:B 1.阅读教材第22页的情景材料,相互交流回答课后问题。

归纳总结:材料说明了什么? ⑶作为一名外企员工,怎样做才是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三、展示交流: 1.分组分别展示课前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以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2.第二部分展示内容是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 四、总结归纳: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五、达标检测: 1.在当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被赋予新的内涵,他要求我们() A.只有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我们才要负起救国的责任 B.发扬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没有必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合作 C.心中只有国家和社会利益,不谋求任何个人利益 D.应该胸怀祖国,自觉承担起振兴中华,关爱社会的责任 2.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用水;一节电池烂在地里,

第二课 与山为邻(2)导学案

第二课与山为邻(2) 课题:山地之国 【学习要点】 1.阿尔卑斯山的地理位置 2.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为何能成为世界旅游热区? 3.人与山的关系 【自主学习梳理】 1.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是,它位于欧洲的部。 2.被称为“大地之子”的是() A.法国人 B.德国人 C.瑞士人 D.意大利人 3.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河流有() ①莱茵河②多瑙河③波河④湄公河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瑞士位居中欧,西接(国家),南邻(国家),北与(国家)为邻。() A.法国意大利德国 B.意大利法国德国 C.德国意大利法国 D.法国德国意大利 5.瑞士山区最重要的旅游季节是() A.夏季 B.春季 C.冬季 D.秋季 6.来自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劳娜介绍了她的家乡,下列不是劳娜讲的是() A.旅游业发达 B.理想的滑雪胜地 C.位于欧洲的北部 D.有欧洲最高大的山脉 7.阿尔卑斯山区发展经济主要是开发当地的() A.耕作业 B.矿产资源 C.旅游业 D.畜牧业 8.旅游业的空前繁荣促进了阿尔卑斯山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给山区带来了环境问题() ①森林锐减②水土流失③高山动植物濒临灭绝④环境污染严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阿尔卑斯山区的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少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相继灭绝。为此,瑞士人() A.修建自然保护区 B.控制人口数量 C.严格立法保护环境 D.禁止开发资源【小组合作研习】 10.读图3-26,(1)找出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 (2)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找找看主要有哪些河流? (3)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概括一下瑞士地形的主要特点。 11.旅游业是瑞士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请分析一下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 .旅游设施:。.自然环境:。.交通条件:。 12.除旅游业外,你知道瑞士还有哪些支柱产业?说说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课外作业】完成作业本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