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综述

石墨烯综述
石墨烯综述

1、石墨烯的介绍

1.1石墨烯的发现

回顾石墨烯的发展史,从理论上对其特性的预言到实验上的成功制备经历了近60年的时间,它的发展史是一部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发展史。

早在1947年菲利普·华莱士(Philip Wallace)就开始研究石墨烯的电子结构,麦克鲁(J.W.McClure)在1956年推导出了相应的波函数方程[1]。但那个时期由于受到早期朗道(L.D.Landau)和佩尔斯(R.E.Peierls)[2]提出的准二维晶体材料由于其自身的热力学不稳定性,在常温常压下会迅速分解的理论的影响,石墨烯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后来实验物理学家们虽经过几次实验上的探索,但很遗憾他们离石墨烯的发现仅一步之遥。直到2004年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3]以石墨为原料,通过微机械力剥离法得到一系列叫作二维原子晶体的新材料——“石墨烯(graphene ) ”。石墨烯的发现打破了禁锢人们几十年的理论——热力学涨落不允许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自由存在,震撼了整个物理界。他们因此也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提名。

1.2 石墨烯的结构

石墨烯是指紧密排列成二维蜂巢状晶体点阵的单层碳原子,又名“单层石墨片”。一般认为1-10层是二维石墨烯。在单层石墨烯中,每个碳原子通过sp2杂化与邻近的三个碳原子形成十分牢固的σ键,构成稳定的六边形。每个碳原子贡献剩余一个p z轨道电子形成垂直于晶面方向的大π键,π电子可以自由移动,赋予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能[4]。石墨烯还是构筑其他维度碳材料的基本单元。它可以团聚成零维的富勒烯,卷曲成一维的碳纳米管,堆叠成三维的石墨[5]。

1.3 石墨烯的性能

1.3.1 石墨烯的物理性能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它是已知材料中强度和硬度最高的晶体材料。其断裂强度(强度极限)为42N/m2,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130Gpa和1.0TPa[6]如果将普通钢换算成和石墨烯一样的厚度,其二维强度极限为0.084~0.40 N/m2。由此可知,理想状态下石墨烯的强度约为普通钢的100倍[7]。

石墨烯在室温下热传导率为4.84*103至5.3*103W/mK。比金刚石的热传导率(1000~2200 W/mK)要高,和碳纳米管的热传导率上限5800 W/mK相当[8]。石墨烯优异的热学性能有利于其在电子方面的应用,成为热量控制的最佳材料。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的光学性能。研究表明,单层石墨烯吸收2.3%的可见光,反射0.1%的可见光(可以忽略),即透过率为97.7%[9]。石墨烯的透过率随层数增加而减小,每增加一层透射率减小2.3%。因此可根据石墨烯的透射率估算其层数。

石墨烯还是一种禁带宽度几乎为零的半金属/半导体材料。它的价带和导带交于“狄拉克”点,呈圆锥形。其中的电子运输有狄拉克方程描述,具有半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即量子序数相对于标准的量子霍尔效应的量子序数移动了1/2)

和相对论粒子特性。这些特性使其成为未来纳米电子器件中极具应用前景的材料[10]。

石墨烯垂直于晶面方向的大π键使得其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其电子迁移率可达2*105cm2V-1S-1)[11]约为硅中电子迁移率的140倍。石墨烯是纳米电路的理想材料,电阻率为10-6Ω·m[12],比铜或银更低,是室温下导电性能最佳的材料。1.3.2 石墨烯的化学性能

如前所述,石墨烯是由sp2杂化的碳原子形成的单层石墨片。它具有完全敞开的双表面,可以类似于不饱和有机分子一样进行一系列有机反应。它可以和聚合物、无机物结合提高其机械性能、导电性和导热性[13]。若对石墨烯进行适当官能团的修饰将具有丰富的化学活性。在此讨论对石墨的氧化及对氧化石墨烯的还原等几种典型的化学改性以此更好地研究石墨烯的化学性质。

对石墨氧化的研究最早见于1859年[14]。英国化学家B.C. Brodie通过研究片状石墨的反应性探索石墨的结构。他将石墨在硝酸环境下与KClO3反应,发现产物是碳、氢、氧的化合物,化学配比是C2.19 H0.80 O 1.00,溶于水但不溶于酸性溶液。经过220℃处理,碳酸和碳的氧化物损失了,化学配比变为C5.51 H0.48 O 1.00。在整个研究过程里,B.C. Brodie致力于研究石墨的分子式和分子量,最终得出石墨的分子量为33。由于当时实验条件的限制,B.C. Brodie对石墨的分子量的预测是错误的,而且他也未能获得氧化石墨的具体结构信息。约100年之后,Hummers 和Offeman将石墨在浓硫酸环境下和KMnO4反应,产物的碳氧元素之比约为2:1[14]。该反应中产生的Mn2O7可以选择性氧化芳香族双键上的不饱和脂肪族双键。这对石墨的结构和氧化过程的反应途径有重要的暗示。

1939年,Hofmann 和Holst提出氧化石墨烯的原子结构模型。他们认为石墨烯的表平面周期性地结合有环氧基团,化学配比C2O[14]。1946年Ruess提出新的模型,他认为石墨的表面还有大量羟基存在[14]。不过,与Hofmann的模型中碳原子sp2杂化不同的是,这里的碳原子具有sp3杂化特性。于是石墨烯不再保持平面而是正四面体结构。之后又有科学家提出新的模型,但这些模型的共同点认为石墨烯具有周期性晶体结构。

目前最熟知的模型是Lerf 和Klinowski提出的无序氧化石墨模型[14]。该模型认为环氧基、羟基和边缘的羧基随机分布在石墨烯表面。此后的十多年里,Lerf–Klinowski模型基本未变,后人只是做了些小小的修改。值得关注的是Dékány及其合作者修正了Ruess 和Scholz–Boehm模型后提出的由环己基连接的波状类醌结构。

由于氧化石墨/石墨烯sp2杂化键网不连续所以它们都是电绝缘材料。通过修复π电子结构可以恢复导电性。其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就是氧化石墨烯的还原。还原石墨烯和最初的石墨烯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对致力于大规模应用石墨烯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说,石墨烯的化学转化是目前获得大量类石墨烯材料的理想途径。而化学还原法是其中最常用的转化法。最早报道应用最普遍的是用水和肼作为还原剂。与大多数强还原剂相比,它与水的作用小,能够有效地还原分散于水中的氧化石墨烯。但一个引人注意的不利之处是反应过程中容易引入异类原子杂质。近期的一篇报道表明,NaBH4能够更加有效地还原氧化石墨烯。它使层间电阻减小到59kΩsq-1(而据同一项研究表明,被水合肼还原的样品层间电阻高达780kΩsq-1),且碳氧之比高达13.4:1(被水合肼还原的样品碳氧比为6.2:1)[14]。也有使用多种还原剂的,但都不如单独使用水合肼或NaBH4有效。

1.4 石墨烯的制备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有固相法、液相法和气相法三大类。在此着重介绍每一类的典型方法。

1.4.1微机械剥离法

石墨层间以范德华力结合,结合能约为2eV/nm2。将石墨剥离所需的外力约为300n N/μm2[15],于是用普通胶带就可以剥离石墨。2004年,盖姆等[3]在高定向热解石墨上反复剥离得到约10μm厚的石墨烯薄膜,最大厚度可达毫米数量级,用肉眼便可观察到。微机械剥离法是获得良好结构性能石墨烯的最好方法,然而存在产率低和成本高的不足,不满足工业化和规模化生产要求,目前只能作为实验室小规模制备。

1.4.2 氧化还原法

氧化还原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液相法。它是指将天然石墨与强酸和强氧化性物质反应生成氧化石墨,经过超声分散制备成氧化石墨烯( 单层氧化石墨) , 加入还原剂去除氧化石墨表面的含氧基团, 如羧基、环氧基和羟基, 得到石墨烯[16]。

氧化还原主要分三步[17]。第一步,将石墨烯进行氧化处理,改变石墨层片的自由电子对,对其表面进行含氧官能团的修饰,这些官能团可以降低石墨层片间的范德华力,增强石墨的亲水性,便于分散在水中;第二步,将氧化石墨在水中剥离,形成均匀稳定的氧化石墨烯胶体;第三步,由于氧化石墨烯是绝缘体,而且缺陷多,需要将其还原成缺陷少、性能较好的石墨烯。但由于表面含氧官能团减少,导致石墨烯在水中分散性很差。Li 等[18]通过用氨水调节溶液的pH为10左右, 控制石墨烯层间的静电作用, 制备出了在水中稳定分散的石墨烯悬浮液。

1.4.3 溶剂热法

Mohammad等[19]使用另外一种液相合成法——溶剂热法制得石墨烯。典型的合成手段是将摩尔比为1:1的钠和乙醇在密封反应管中加热到220 ℃保温72小时生成石墨烯前躯体。之后迅速热解,余下产物用去离子水洗涤,将悬浮物真空过滤,在100℃真空炉中干燥24小时可制得克量级的石墨烯。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于规模化生产。

1.4.4 化学气相沉积法

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制备碳纳米管广泛采用的方法,在大面积合成石墨烯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麻省理工学院的Kong等[20]用多晶Ni作基底,通入高度稀释的含碳气体, 例如, 碳氢化合物,使其在高温下分解成碳原子沉积在镍的表面,形成石墨烯。之后通过轻微的化学刻蚀,使石墨烯薄膜和镍片分离得到石墨烯薄膜。此方法中石墨烯薄膜的大小取决于Ni的生长表面积,只受限于CVD反应室的大小。这种方法制得的石墨烯薄膜可以不经后期处理直接使用,具有优异的透光性和导电性。此外研究表明,Ni薄膜的多晶结构对石墨烯薄膜的形貌起着重要作用。扩展并控制Ni单晶的位置能够很好地控制石墨烯的特征。CVD法可以满足规模化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的要求,但成本较高,工艺复杂。

除了以上典型方法外还有外延生长法、超声分散法、有机合成法、等离子增

强法和电弧放电法[21]。不同制备方法各有所长,如何综合应用各种方法解决石墨烯的难溶解性和优化其结构性能以及规模化生产问题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1.4.5 氧化石墨的制备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Hummers等[22]就研究出一种制备氧化石墨的既快捷又安全的方法。他们先将100g粉末状石墨、50g硝酸钠和2.3升硫酸在15升的电池罐中混合搅拌。电池罐通过冰浴已降到0℃以保证安全。然后在悬浮液中加入300g高锰酸钾,控制加入速度以防悬浮液温度超过20℃。之后移除冰浴,悬浮液温度升至35℃左右,保温30分钟。随着反应进行,混合物逐渐变厚。20分钟末,混合物变成棕灰色糊状物。快到30分钟时,缓慢加入4.6升水,此时混合物剧烈冒泡,温度迅速升至98℃,此温度下保温15分钟。之后用温水将混合物进一步稀释到14升,加入双氧水去除残留的高锰酸盐,加入二氧化锰将可溶性硫酸锰颜色变淡。用过氧化物处理后,悬浮液颜色变成亮黄色。之后立即过滤防止副反应产物微溶性盐苯六甲酸发生沉淀。将过滤后的产物用温水洗三次,采用树脂离子交换法去除残留的杂质盐。最后将混合物离心并在40℃真空环境下用五氧化二磷干燥。

2、石墨烯在能源方面的应用

2.1 光解水产H2、O2

2.1.1 TiO2和石墨烯复合

Zhang等[23]研究了TiO2和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光解水制氢方面的应用。以制备石墨烯薄片质量分数为5%的TiO2/石墨烯复合材料为例,采用天然石墨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第一步先用Hummer法制得0.117g氧化石墨烯,然后将其溶入200ml乙醇中超声处理30分钟,加入0.23g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之后在室温下将混合溶液磁力搅拌24小时。再将制得的石墨薄片用去离子水洗涤,分三次干燥。第二步,将制得的石墨烯薄片溶入50ml乙醇声处理30分钟,在悬浮溶液中逐滴加入10ml TBOT待磁力搅拌2天后,分别加入5ml冰醋酸和2ml去离子水,之后再搅拌2天。所得溶胶80℃下干燥10小时制得前躯体。第三步,将前躯体在空气或氮气气氛下450℃退火2小时制得所需复合材料。以同样的步骤制得不同配比的复合材料,得到六组试样分别记为TiO2/1wtGSs,TiO2/5wtGSs, TiO2/10wtGSs, TiO2/1wtGSs-N2, TiO2/5wtGSs-N2, TiO2/10wtGSs-N2。

如图所示,结果表明,在氮气气氛下煅烧所得TiO2/石墨烯复合材料光解水制氢活性普遍较高。这是由于在空气中煅烧,TiO2表面的碳易于与空气中的氧反应。而在氮气气氛中,这些碳倾向于与TiO2晶格中的氧反应,形成氧空位,可以捕获电子,使得光催化性能提高。另外光催化性能还和TiO2与石墨烯配比有关。当石墨烯的质量分数为5%时,光解水制氢活性最高。过量的石墨烯会产生多余的电子空穴复合中心而导致性能降低。

Photocatalytic H2 production activity of TiO2/GSs photo-catalysts calcined under air and nitrogen,

respectively.

2.1.2 CdS和石墨烯复合

Li等[24]研究了CdS簇修饰石墨烯纳米薄片在可见光催化水制氢方面的应用。他们用溶剂热法制得CdS簇修饰石墨烯纳米薄片。首先用改进的Hummer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然后将1.6mmol的Cd(Ac)2·2H2O和一定量的氧化石墨烯分散在

160ml的DMSO中。调整氧化石墨烯和Cd(Ac)2 ·2H2O的质量比,使之分别为0 , 0.5% ,1.0% , 2.5% , 5.0%和40%,所得样品被分别记作GC0, GC0.5, GC1.0, GC2.5, GC5.0和GC40。接下来,将溶液强力搅拌并进行声处理,之后放入200ml 高压反应釜180℃保温12小时。之后将得到的沉淀冷却至室温离心分离,用丙酮和乙醇洗涤几次去除残留的DMSO。最终产物在60℃干燥箱干燥12小时。不加任何CdS的石墨烯以同样方法制备。

结果如图所示,当不含石墨烯时,CdS产氢率较低(0.23 mmol/ h)。这是由导带中的电子和价带中的空穴迅速复合而导致的。当石墨烯的含量升高,产氢率升高。当石墨烯的质量百分比为1.0%时,产氢率最高(1.12mmol/ h)。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此时的CdS/石墨烯复合材料比表面积增大,提供更多的活性吸收场所和光催化反应中心;第二,在CdS/石墨烯复合体系中,石墨烯接收来自CdS半导体产生的电子,有效地降低受激的电子-空穴对复合的可能性,于是会有更多的载流子参与光催化反应。然而,若石墨烯过量,比如质量分数为40%时,光催化活性显著降低,产氢率只有0.02mmol/ h。这可能是因为石墨烯为深色,当量过大时会迅速射入反应液中的光强度,并且屏蔽了催化剂表面的活性场所。实际工作中,采用乳酸作为电子给体,Pt作为共催化剂。乳酸能够防止催化剂光腐蚀,Pt降低产氢的过电位,抑制氢气和氧气重新回到水中。

Comparison of the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samples GC0, GC0.5, GC1.0, GC2.5, GC5.0, GC40, and G for theH2

production using 10 vol % lactic acid aqueous solution as a sacrificial

reagent and 0.5 wt % Pt as a cocatalyst; a 350 W xenon arc lamp was used

as the light source.

2.1.3 BiVO4和还原石墨烯复合

Yun Hau Ng等[25]首先用Hummer法制得氧化石墨烯,然后将0.5mmol的Bi2O3和0.5mmol的V2O5放入50ml 0.5mol/L的硝酸溶液中在常温常压下搅拌48小时,将所得BiVO4粉末用蒸馏水洗涤[26]。BiVO4和还原石墨烯复合体系的制备是用BiVO4和氧化石墨烯复合体系作为前驱体,将BiVO4和氧化石墨烯复合颗粒悬浮于乙醇溶液中,用可见光照射,BiVO4表面便会产生电子空穴对。乙醇捕获空穴,留下的电子插入到氧化石墨烯中。光照持续10分钟,悬浮液由黄绿色变为深绿色。进一步研究表明此时复合体系中的氧化石墨烯确实变为还原石墨烯。对复合体系进行可见光照下的电流电压测试,得到结果绘图如下。

( a) Visible light voltage- photocurrent function s o f BiVO4

BiVO4-RGO, and TiO2( under UV irradiation ) . ( b) IPCE and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a of

BiVO4 and BiVO4-RGO.

总体来说,可见光照下BiVO4-RGO复合材料产生的光电流比纯BiVO4要大。其饱和光电流密度(70μA/cm2)比纯BiVO4的大一个数量级,比同样实验条件下受紫外光照的TiO2光电极产生的光电流密度(50μA/cm2)要大。在另一组光解水实验中,用纯BiVO4产生的气体可以忽略不计。而用BiVO4-RGO复合材料光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速率分别为0.75和0.21 μmol/ h。以上结果表明,还原石墨烯是良好的电子受体与媒介,且能够使BiVO4颗粒很好地分散开来,使得复合体系光电转化效率及光解水产氢率、产氧率提高。

2.1.4Ru/SrTiO3:Rh-BiVO4体系和还原石墨烯复合

Akihide[27]等进行了还原石墨烯和Z型反应体系复合在可见光下催化水的性能的研究。首先采用Hummer法制得氧化石墨烯。然后将TiO2、SrCO3、Rh2O3以Sr:Ti:Rh为1.03:1:0.01的比例放入研钵中混合研磨。随后将混合物放入氧化铝坩埚在空气气氛1423K下煅烧10小时得到SrTiO3:Rh粉末。Ru作为共催化剂,质量分数0.7%,为氢气的产生提供活性场所。以水合RuCl3(Ru的质量分数为38-40%)的甲醇溶液作为原料通过光沉积法将Ru附在SrTiO3:Rh上,再通过过滤、洗涤、干燥得到Ru/SrTiO3:Rh粉末。BiVO4粉末是通过将Bi和V的摩尔比

为1:1的Bi(NO)3·5H2O和V2O5放入50mL的0.75mol/L的硝酸溶液中搅拌48小时再过滤洗涤干燥得到。

接下来,用光照法制备还原石墨烯和Ru/SrTiO3:Rh及BiVO4的复合体系。将质量分数为5%(对整个光催化剂而言)的氧化石墨烯和Ru/SrTiO3:Rh及BiVO4溶入30ml体积分数50%的的甲醇溶液中形成悬浮液,之后用可将光照射悬浮液两小时,并通入氩气不断搅拌。此外他们还用肼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得另一试样(记作N2H4-GO)作为参考。

将Ru/SrTiO3:Rh及BiVO4和还原石墨烯组合进行光解水实验得到数据如下表。从图中可以看出,当Ru/SrTiO3:Rh或BiVO4单独存在时,不论加不加还原石墨烯,水都不发生分解。若Ru/SrTiO3:Rh和BiVO4结合共同催化水,氢气和氧气将以稳定速率产生。若将还原石墨烯和BiVO4复合形成PRGO /BiVO4体系并与Ru/SrTiO3:Rh共同催化水产生气体的量是原来的三倍。这是由于光照还原石墨烯能够接受BiVO4电极产生的电子,并传送给Ru/SrTiO3:Rh电极。电子的这种流动机制将会提高每一光电极的电荷分离效率,使BiVO4电极产生空穴,Ru/SrTiO3:Rh电极产生电子以此来光解水。从表中可以发现,同等实验条件下,pH=3.5的悬浮液光解水效率高于pH=7.0的悬浮液。前者悬浮液中,Ru/SrTiO3:Rh 和PRGO /BiVO4表面电荷相互吸引,颗粒团聚在一起,而在后者中颗粒表面电荷相互排斥,这种分散作用使得不论还原石墨烯存在与否光解水效率相差不大。

2.2光催化降解

2.2.1 TiO2和石墨烯复合光催化降解气态苯

Zhang等[28]对TiO2和石墨烯复合材料降解易挥发性芳香族污染物——苯的性能进行了研究。他们仍然采用Hummer法合成氧化石墨烯,和商业用TiO2纳米粉末P25混合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具体步骤是首先将一定量的氧化石墨烯放入60mL的去离子水中超声处理,再放入30mL的无水乙醇中使其均匀分散,加入0.6g的P25剧烈搅拌两小时得到悬浮液。悬浮液转移到密封聚四氟乙烯高压反应釜中120下保温24小时。最后将其过滤、洗涤、60℃下完全干燥得到所需的纳米复合物。改变氧化石墨烯的用量,制备质量分数分别为0.2、0.5、1、2、5、10和30 %的石墨烯/TiO2复合材料。利用水热法可以将氧化石墨烯还原成石墨烯,并将TiO2沉积在石墨烯薄层上。

在常温常压下对复合材料进行光催化降解气态苯实验,得到数据绘制如下图。从图(a)可以看出,石墨烯在催化剂中的含量对催化性能有很大影响。引入石墨烯后,复合光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大幅提高。当石墨烯的质量分数为0.5%时,苯的转化率和CO2的产量最高。石墨烯的质量分数大于0.5%时随着其含量的增加催化性能降低。从图(b)可以看出,TiO2和石墨烯的矿化比也有同样的趋势。以催化性能最好的P25-0.5%GR为例,苯的转化率维持在6.4%,几乎与反应时间无关。反应10小时后,CO2产量保持在67ppm,对应矿化比76.2%。该催化剂性能优异归功于石墨烯的存在抑制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于是载流子寿命延长致使强氧化基团(如氢氧根、过氧根)的形成量增多,加速了苯的分解。研究还发现,水热反应时间对催化剂催化降解性能有影响。延长水热反应时间可以使得催化活性提高。这是由于TiO2纳米颗粒和二维石墨烯薄层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导致的。以上研究表明,优化合成条件可以进一步改善复合催化剂的性能。

Time-online data for gas-phas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benzene (a), and mineralization ratio (b) over the P25-GR nanocomposites

2.2.2 Au和石墨烯复合光催化降解RhB

Xiong等[29]研究了金和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可见光照下对染料的降解性能。他们用改进的Hummer法合成氧化石墨烯,然后用硼氢化钠还原得到还原石墨烯。用HAuCl4的自发化学还原可以将Au纳米颗粒沉积在还原石墨烯表面。具体做法是[30]将还原石墨烯真空过滤制得均匀的层状薄膜,然后将其浸入HAuCl4?3H2O溶液中。此时Au3+自发还原沉积到还原石墨烯薄层上形成Au纳米颗粒。

对所得Au/还原石墨烯复合催化剂进行可见光下若丹明B(RhB)降解实验,所得数据绘制如下图,由图可知,在可见光照下若不添加催化剂或者是在暗处即使添加催化剂RhB也是相当稳定。当添加了还原石墨烯作为催化剂,RhB有了微量降解。若采用Au/还原石墨烯作为催化剂,RhB降解量大幅提高。经计算降解率可达8.7 *10-3/min,比商业用TiO2(P25)的降解率4.9*10-3/min高很多。正是由于该复合催化剂对有机染料具有高吸收能力,π电子与生色基团强相互作

用,及低电子空穴复合速率使得其具有优异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Degradation of RhB (a) over GOR-Au in the dark, and(b) without catalyst, over (c) GOR, (d) P25, (e) P25-Au and (f) GOR-Au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2.2.3还原石墨烯修饰Bi2WO6光催化降解RhB

Ying等[31]研究了还原石墨烯修饰Bi2WO6在可见光下的催化性能。先用改进的Hummer法合成氧化石墨烯,然后以Bi(NO3)3·5H2O,Na2WO4·2H2O,HNO3和NaOH为原料水热法合成Bi2WO6。具体做法是先将Na2WO4·2H2O和Bi(NO3)3·5H2O以1:2的摩尔比溶入80mL的去离子水中超声20分钟。然后加入0.5 mol·L-1的NaOH/HNO3使混合溶液的pH调到2。之后混合溶液转移到100mL 聚四氟乙烯衬里不锈钢密封反应釜加热到180℃下保温20小时。最后将产物不断离心分离直到上层清液pH为7,之后在80℃下干燥得到Bi2WO6粉末。将Bi2WO6与还原石墨烯复合的具体实验步骤是首先将1g Bi2WO6粉末溶于50mL 去离子水中超声1小时。然后将不同含量(还原石墨烯与Bi2WO6配比分别为0.5%,1%,2%)的还原石墨烯快速溶于30mL乙醇中超声处理。再将这两种溶液在烧杯中混合超声30分钟搅拌3小时后得到单一悬浮液。之后仍将混合溶液转移到100mL聚四氟乙烯衬里不锈钢密封反应釜加热到160℃下保温4小时,再通过过滤洗涤烘干得到浅灰色产物。此外,用同样的水热法处理不添加还原石墨烯的Bi2WO6粉末得到以作对比。

对得到的四组试样(还原石墨烯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5%,1%,2%)进行可见光照下RhB降解实验。得到数据绘制成如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还原石墨烯的含量越高,催化降解性能越好。但当其质量分数达2%时,性能下降。还原石墨烯含量为1%时,复合催化剂的催化降解效果最好。当还原石墨烯含量不高时,它能够接受Bi2WO6的光生电子,将O2还原成O2?-,加速有机染料的分解。当含量超过一定值时,石墨烯层增厚,密度增大,抑制了Bi2WO6对光的吸收能力。此外在水热过程中会有部分氧化石墨烯不能完全被还原,Bi2WO6的光生电子除了用来还原O2,还有一部分用来还原C=O和C―O键和残留的氧化石墨烯。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Bi2WO6-RGO with

different mass ratios of RGO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综上,还原石墨烯修饰Bi2WO6不仅不影响Bi2WO6的结构和形貌,还能促进Bi2WO6对RhB的吸收与降解。只要添加量适当,它将是对环境保护十分有益的光催化剂。

2.2.4 ZnFe2O4/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降解MB

Fu等[32]对磁性ZnFe2O4/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降解次甲基蓝(MB)的性能进行了探究。他们首先用Hummer法合成氧化石墨烯。然后用一步水热法合成石墨烯含量分别为15、20、25、30%的催化剂。以石墨烯质量分数为25%的催化剂为例,先将80mg的氧化石墨烯溶入60mL无水乙醇中超声1小时。然后将0.2975g的Zn(NO3)2·6H2O 0.8080g的Fe(NO3)3·9H2O溶入20mL的无水乙醇中室温下搅拌30分钟。将以上两种溶液混合搅拌30分钟得到深绿色的单一乳液。将该乳液转至100mL聚四氟乙烯衬里不锈钢高压反应釜加热到180℃保温12小时。反应完成后,待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将沉淀过滤,去离子水洗涤五次,放至60℃真空炉中干燥12小时。最终产物标记为ZnFe2O4-G(0.25)。以同样的实验方法合成纯ZnFe2O4以作对比。

进行光催化降解MB的实验时,将ZnFe2O4-G和MB溶液混合后搅拌以达到催化剂和染料之间的吸收、脱吸平衡,并加入一定量的H2O2再开始光照实验。结果表明,当不添加H2O2,石墨烯的含量为20%时,催化效果比其他配比的催化剂好,光照90分钟后,MB的降解率为20%。若在该催化剂中加入H2O2,光照5分钟,MB就降解了88%,90分钟后达到99%。催化降解性能的大幅提高归功于复合催化剂的双重功能:一是对MB的光电化学降解,二是促使光照条件下H2O2分解产生强氧化性羟基。

E ffect of different catalysts o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B: (a) H2O 2, (b) pure ZnFe2 O 4,

(c) ZnFe2 O 4 graphene, (d)ZnFe2 O 4 t H 2O 2, (e) ZnFe2 O 4 G(0.3) t H 2 O 2, (f) ZnFe2O

4 G-(0.25) t H 2 O 2, (g) ZnFe2 O 4 G(0.15)t H 2O 2, and (h) ZnFe2O 4 G-(0.2) t H 2 O

2

2.3光催化转化CO2

2.3.1 TiO2和石墨烯复合还原CO2

液相法制备石墨烯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将石墨先氧化后还原,另一种是利用超声在溶剂中剥离石墨。后者所得石墨烯缺陷密度较低。Liang等[33]用溶剂剥离法制得石墨烯(SEG)并与TiO2复合制得SEG -TiO2纳米复合颗粒,将其与氧化还原法制得的RGO-TiO2在光催化还原CO2性能方面作了对比研究。溶剂剥离法制备石墨烯是先将一定量的天然石墨放入DMF溶液中超声三小时,然后以7500rpm转速离心4.5小时去除沉降最快的石墨。得到的上层漂浮物主要包含多层石墨烯纳米薄片,厚度在50至750nm。用氧化还原法获得的石墨烯(SRGO)厚度在500nm至3μm。

合成SEG-P25 和SRGO-P25采用真空过滤法。将SEG 和TiO2(P25)的分散液混合,在孔径为0.02μm的铝制薄膜上过滤得到石墨烯含量为1%的SEG-P25复合薄膜。但干燥之后薄膜表面出现宏观裂纹,不利于进行光催化测试。于是一种该进方法应运而生。该方法是先将DMF减压蒸馏,然后将石墨烯悬浮液滴入2g 10% w/v的EC-松油醇溶液中浓缩获得SEG 和SRGO墨液。采用先前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生产高多孔性TiO2电极使用的方法合成TiO2墨液。之后经过刮涂、退火、机械混合制得均质纳米复合物薄膜。在机械混合步骤里通过调节石墨烯和TiO2的比例可以获得不同组分的纳米复合物薄膜。

Schematics for the method of forming graphene-based nanocomposite thin films

对SEG-P25 和SRGO-P25分别先后进行光照氧化乙醛和光照还原CO2实验。得到数据结果绘制如下图: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SEG-P25 and SRGO-P25 nanocomposites. ( A) Pseudo-first-order CH3CHO photooxidation rate constants for SEG-P25 and SRGO -P25 nanocomposites ultraviolet

(365 nm) and visible illumination. ( B) CO2

photoreduction for SEG-P25

and SRGO-P25 nanocomposites under ultraviolet (365 nm) and visible

illumination

从图(a)可以得出,在可见光照下,0.27 wt %的SEG-P25氧化速率最快,比纯TiO2高96%。在紫外光照下,0.55 wt %的SEG-P25氧化速率最快,比纯TiO2高57%。而不论在哪种光照条件下,SRGO-P25的氧化效果都没有多少提高。从图(b)可以得出,在紫外光照下,0.27 wt % SEG-P25的还原性能最好,还原CO2产CH4的量是纯TiO2的4.5倍。在可见光照下,还原性能最好的是0.55 wt % SEG-P25,比纯TiO2提高了7.2倍。而SRGO-P25在紫外光照下还原性能相比纯TiO2没有提高,但在可见光照下0. 41 wt %的SRGO-P25还原性能最大可提高2.3倍。

一般情况下,缺陷处活性高,能够为催化反应提供驱动力。但该理论在石墨烯和TiO2复合体系中并不是提高催化效率的主导因素。石墨烯基层缺陷越多,载流子散射几率越大,电子传导和流动性降低,导致石墨烯层间电阻增大。电子流动性增加意味着其平均自由程增加,电子能够扩散到离石墨烯和TiO2界面更远的地方,降低电子空穴复合的可能性。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SEG-P25催化性能的提高在还原CO2方面比氧化乙醛方面更明显。由于还原反应受受激

电子驱动,SEG中电子流动性提高,尤其是电子平均自由程增加意味着将会有更多受激电子占据石墨烯表面,增加与电子受体接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催化性能。

2.3.2 交错Ti0.91O2纳米薄片和石墨烯复合薄片转化CO2

Tu等[34]用层层自组装技术成功合成包含分子尺度的交错Ti0.91O2和石墨烯纳米薄层的空心球,并测试了其对CO2的光催化还原性能。基于层层自组装技术,将PEI溶液、带负电的Ti0.91O2胶状悬浮液、PEI溶液和带负电的氧化石墨烯悬浮液依次修饰到PMMA小球上。由于物质之间的静电作用,它们依次吸附到PMMA模板上形成核壳结构复合物。每一步沉积包括分散、混合、离心、洗涤、再分散。重复五次后获得五层(PEI/Ti0.91O 2/PEI/GO) 5棕黄色纳米复合物。被修饰的PMMA小球放入盛满碳粉末的坩埚中在氩气气氛下微波加热,直到棕黄色变为黑色,质量损失80%。说明氧化石墨烯还原成石墨烯,PEI去除了,作为模板的PMMA也已分解为气体。残留的少量PMMA可以通过四氢呋喃完全去除。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procedure for preparing the LBL-assembled multilayer-coated spheres consisting of titania nanosheets and GO nanosheets, followed by microwave reduction of GO into G

对获得的G-Ti0.91O2进行光催化CO2转化实验。据研究表明,CO2光催化还原产物主要为CO和CH4。如下图所示,CO的产量较多,产率为8.91μ mol g– 1h?1,CH

的产率为1.14μ mol g– 1h? 1。如果不加石墨烯,Ti0.91O2光催化CO2只产上4

生CH4,产率为1.41μ mol g– 1h? 1。这种光催化性能的差异主要由于石墨烯薄层紧密地堆垛在Ti0.91O2层间,使光生电子在两者之间迁移得更快,有效地分离电子和空穴,延长载流子寿命,提高光催化效率。此外,实验中还采用商业用P25 TiO2还原CO2得到CH4和CO的产率分别为0.69μ mol g– 1h? 1和0.16μ mol g– 1h?1,催化性能不及本实验中合成的Ti

O2。Ti0.91O2催化性能的提升主要有三个原

0.91

因:一是其具有适宜反应的表面积,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场所分离的特殊优势。二是其厚度极薄,载流子能够迅速地迁移到表面参与光还原反应。三是空心结构作为捕获光子的陷阱使可见光多次散射,增加对光的吸收。

Photocatalytic CH4(dots) and CO (squares) evolution amounts

for a) (G-Ti0.91O2)5 hollow spheres, b) (Ti0.91O2)5 hollow spheres, and

c) P25. d) Comparation of the average product formation rates.

2.4 能源领域其他应用

2.4.1太阳能电池

由于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学和光学性能,并且通过调控可以使其功能化,其在太阳能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在有机、光化学、p-n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石墨烯因其界面面积大可以有效分离激子及传输载流子;通过氧气进行能带调节,石墨烯可以用作缓冲层减缓电子空穴的复合。此外石墨烯还可用作高导电性和透明度的窗口电极和高光电催化效率的反电极来提高设备的能源转化效率[35]。

2.4.2 储氢材料

传统合金储氢材料如LaN5、TiFe和MgNi存在着各种问题。La和Ti合金储氢能力低(<2wt%),Mg合金虽然理论储氢量高,但其吸附/解吸动力学不稳定[36],而且合金价格高,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在开发储氢材料过程中,人们发现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有很好的储氢能力,而且这些材料价格低廉能够大幅降低成本。

Georgios等[37]通过多尺度理论模拟研究发现,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薄层结合可以组成新的纳米结构——柱状石墨烯。在该新型材料中添加锂离子,储氢量可以达到41g/L,几乎达到美国能源部对移动设备储氢量的目标。

2.4.3 锂离子电池

近年来,石墨烯材料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Wang等[38]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媒介,采用原位自组装生长法制得TiO2/石墨烯复合物。进一步提高了在高充放电速率下锂离子的嵌入/脱嵌能力。这表明功能化的石墨烯纳米薄片是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前景广阔的导电添加剂。Wu [39]等用简易方法合成Co3O4纳米颗粒修饰石墨烯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Co3O4/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高的可逆容量(3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为935mAh/g)优异的循环性能和高的库伦效率(98%以上)。此外。SnO2[40]、Mn3O4[41]等金属氧化物也被和石墨烯复合用于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研究。

3、前景与展望

石墨烯自2004年被发现以来因其导电性、导热性好及优异的力学和光学性能一直是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能源危机日益凸显的当今社会,石墨烯在能源方面的应用备受关注。在光催化方面,传统的方法是利用半导体金属化合物作为催化剂,但催化性能均不够理想,光解水产氢量低,光还原CO2速率低等等。科学家们经过进一步发现将石墨烯与金属化合物复合可以使光催化性能大幅提高。于是关于该研究方向的报道层出不穷。今后该方向的研究仍是充满活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属化合物的选择。寻求本身合成方法简单且与石墨烯复合工艺不困难,对可见光吸收能力强、电子空穴分离效果好的金属化合物。

2、石墨烯与金属化合物复合工艺的选择。选择合适工艺控制金属化合物本身形貌及在石墨烯上的沉积方式以得到最佳催化性能。

3、石墨烯功能化。通过化学修饰、掺杂进一步提高石墨烯的性能。此外石墨烯的发现掀起了一场对低维纳米材料的研究热,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迅速发展。石墨烯作为纳米材料领域的新星,必将在纳米技术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宏伟,徐志平,谢丹,等.石墨烯--结构、制备方法与性能表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2] A. K. Geim, K. S. Novoselov. The rise of graphene. Nature Materials, 2007, 6:183-191

[3] K. S. Novoselov, A. K. Geim, S.V. Morozov, et al.Electric Field Effect in Atomically Thin Carbon Films. Science, 2004, 306: 666-669

[4]朱宏伟,徐志平,谢丹,等.石墨烯--结构、制备方法与性能表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3

[5]A. K. Geim, K. S. Novoselov. The rise of graphene. Nature Materials, 2007, 6:183

[6]Changgu Lee, Xiaoding Wei, Jeffrey W. Kysar, et al. Measurement of the Elastic Properties and Intrinsic Strength of Monolayer Graphene. Science, 2008, 321:385

[7]朱宏伟,徐志平,谢丹,等.石墨烯--结构、制备方法与性能表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4

[8]Alexander A. Balandin,Suchismita Ghosh, Wenzhong Bao, et al. Superio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ingle-Layer Graphene. Nano Letters, 2008, 8(3):902,906

[9]R. R. Nair, P. Blake, A. N. Grigorenko, et al. Fine Structure Constant Defines Visual Transparency of Graphene. Science, 2008, 320(5881):1308

[10]赵伟杰,谭平恒.石墨烯的制备、表征、性质及应用.物理教学,2010,32(12):2

[11]K.I. Bolotin, K.J. Sikes, Z. Jiang, et al. Ultrahigh electron mobility in suspended grapheme.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2008(9-10):351

[12]Keun Soo Kim, Yue Zhao, Houk Jang, et al. Large-scale pattern growth of graphene films for stretchable transparent electrodes. Nature, 2009, 457(7230):706-710

[13]Kian Ping Loh, Qiaoliang Bao, Priscilla Kailian Ang, et al. The chemistry of graphem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0, 20: 2277

[14]Daniel R. Dreye, Sungjin Park,Christopher W. Bielawski, et al. The chemistry of graphene oxide.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0, 39: 228-240

[15]Caterina Soldano, Ather Mahmood1, Erik Dujardin. Production,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of graphene. Carbon, 2010(48): 2133

[16]张伟娜,何伟,张新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特性.化工新型材料,2010,38(4):

16

[17]朱宏伟,徐志平,谢丹,等.石墨烯--结构、制备方法与性能表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1

[18] Dan Li, Marc B. Müller, Scott Gilje. Processable aqueous dispersions of graphene nanosheets. Nature Nanotechology, 2008, 3(2): 101-105

[19]Mohammad Choucair, Pall Thordarson, John A. Stride.Gram-scale production of graphene based on solvothermal synthesis and sonication. Nature Nanotechology, 2009, 4: 30-33

[20]Alfonso Reina, Xiaoting Jia, John Ho. Large Area, Few-Layer Graphene Films on Arbitrary Substrates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Nano Letters, 2009, 9(1): 30-35

[21]朱宏伟,徐志平,谢丹,等.石墨烯--结构、制备方法与性能表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1-48

[22] William S. Hummers, JR., Richard E. Offeman. Preparation of Graphitic Oxide.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1958: 1339

[23]XiaoYan Zhang, HaoPeng Li, XiaoLi Cui, et al. Graphene/TiO2 nanocomposit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hydrogen evolution from water photocatalytic splitting.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0, 20: 2801-2806

[24]Qin Li, Beidou Guo, Jiaguo Yu, et al. Highly Efficient Visible-Light-Driven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of CdS-Cluster-Decorated Graphene Nanoshee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2011, 133: 10878-10884

[25]Yun Hau Ng, Akihide Iwase, Akihiko Kudo, et al. Reducing Graphene Oxide on a Visible-Light BiVO4Photocatalyst for an Enhanced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2010, 1: 2607-2612

[26]Akihide Iwase, Hideki Kato, Akihiko Kudo. A Simple Preparation Method of Visible-Light-Driven BiVO4 Photocatalysts From Oxide Starting Materials Bi2O3 and V2O5 and Their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Journal of Solar Energy Engineering. 2010, 132(2):021106 –021106

[27]Akihide Iwase, Yun Hau Ng, Yoshimi Ishiguro, et al.Reduced Graphene Oxide as a Solid-state Electron Mediator in Z-scheme 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under visible ligh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2011, 133: 11054-11057

[28]Yanhui Zhang, Zi-Rong Tang, Xianzhi Fu, et al. TiO2-Graphene Nanocomposites for Gas-Phas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Volatile Aromatic Pollutant: IsTiO2Graphene Truly Different from Other TiO2 Carbon Composite Materials? ACS Nano, 2010, 4(12): 7303-7314 [29]Zhigang Xiong, Li Li Zhang, Jizhen Ma, et al.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dyes over graphene–gold nanocomposites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10, 46: 6099–6101

[30]Byung-Seon Kong, Jianxin Geng, Hee-Tae Jung. Layer-by-layer assembly of graphene and gold nanoparticles by vacuum filtration and spontaneous reduction of gold ion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09: 2174-2176

[31]应红,王志永,郭政铎,等.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Bi2WO6提高其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性能.物理化学学,2011 , 27(6), 1482-1486

[32]Yongsheng Fu, Xin Wang. Magnetically Separable ZnFe2O4-Graphene Catalyst and its High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1, 50: 7210–7218

[33]Yu Teng Liang, Baiju K. Vijayan, Kimberly A. Gray, et al. Minimizing Graphene Defects Enhances Titania Nanocomposite-Based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for Improved Solar Fuel Production. Nano Letters, 2011, 11: 2865–287

[34] Wenguang Tu, Yong Zhou, Qi Liu, et al. Robust Hollow Spheres Consisting of Alternating Titania Nanosheets and Graphene Nanosheets with High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for CO Conversion into Renewable Fue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2: 1-7

2

[35] Chun Xian Guo, Guan Hong Guai, Chang Ming Li.Graphene Based Materials: Enhancing Solar Energy Harvesting.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1, 1: 448–452

[36]徐秀娟,秦金贵,李振.石墨烯研究进展.化学进展,2009,21(12):2559-2567

[37]Georgios K. Dimitrakakis,Emmanuel Tylianakis, George E. Froudakis. Pillared Graphene: A New 3-D Network Nanostructure for Enhanced Hydrogen Storage.Nano Letters, 2008,8(10):3166-3170

[38]Donghai Wang, Daiwon Choi, Juan Li, et al.Self-Assembled TiO2–Graphene Hybrid Nanostructures for Enhanced Li-Ion Insertion.ACS Nano, 2009, 3(4): 907-914

[39] Zhong-Shuai Wu, Wencai Ren, Lei Wen, et al. Graphene Anchored with Co3O4 Nanoparticles as Anode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 with Enhanced Reversible Capacity

and Cyclic Performance. ACS Nano, 2010, 4(6): 3187-3194

[40]Yueming Li, Xiaojun Lv, Jin Lu, et al. Preparation of SnO2 Nanocrystal/Graphene Nanosheets Composites and Their Lithium Storage Ability.J. Phys. Chem. C, 2010, 114(49): 21770–21774 [41] Hailiang Wang, Li-Feng Cui, Yuan Yang, et al. Mn3O4-Graphene Hybrid as a High-Capacity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0, 132: 13978–13980

石墨烯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作业 学生姓名 年级专业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目录 第一部分文献查阅练习 (1) 第二部分文献总结练习 (7) 第三部分科技论文图表练习 (8) 第四部分心得体会 (11)

第一部分文献查阅练习 1、黄毅,陈永胜.石墨烯的功能化及其相关应用.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9年第39卷第9期:887-896 摘要:石墨烯是2004年才被发现的一种新型二维平面纳米材料,其特殊的单原子层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丰富而新奇的物理性质.过去几年中,石墨烯已经成为了备受瞩目的国际前沿和热点.在石墨烯的研究和应用中,为了充分发挥其优良性质,并改善其成型加工性(如分散性和溶解性等),必须对石墨烯进行功能化,研究人员也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而有效的工作.但是,关于石墨烯的功能化方面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对各种功能化的方法和效果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如何根据实际需求对石墨烯进行预期和可控的功能化是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重点阐述了石墨烯的共价键和非共价键功能化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对功能化石墨烯的应用作了介绍,最后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功能化应用 2、胡耀娟,金娟.石墨烯的制备、功能化及在化学中的应用. 物理化学学报(Wuli Huaxue Xuebao)Acta Phys.-Chim.Sin.,2010,26(8):2073-2086 摘要:石墨烯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具有二维平面结构的碳纳米材料,它的特殊单原子层结构使其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石墨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已成为当前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之一.本文仅就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功能化方法以及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重点阐述石墨烯应用于化学修饰电极、化学电源、催化剂和药物载体以及气体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石墨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制备功能化应用. 3、杨永岗,陈成猛,温月芳.新型炭材料.第23卷第3期 2008年9月:193-200 摘要:石墨烯是单原子厚度的二维碳原子晶体,也是性能优异的新型纳米复合填料。近三年来,石墨烯从概念上的二维材料变成现实材料,在化学和物理学界均引起轰动。通过述评氧化石墨及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结构、改性及其与聚合物的复合,展望了石墨烯及其复合

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综述

氧化石墨烯还原的评价标准 摘要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是一种 有趣的有潜力的能广泛应用的纳米 材料。虽然我们花了相当大的努力 一直致力于开发还原方法,但它仍然 需要进一步改善,如何选择一个合适 的一个特定的还原方法是一个棘手 的问题。在这项研究中,还原氧化石 墨烯的研究者们准备了六个典型的 方法:N2H4·H2O还原,氢氧化钠还 原,NaBH4还原,水浴还原 ,高温还原以及两步还原。我们从四个方面系统的对样品包括:分散性,还原程度、缺陷修复程度和导电性能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半定量判定氧化石墨烯还原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将有助于理解氧化石墨烯还原的机理和设计更理想的还原方法。 引言 单层石墨烯,因为其不寻常的电子性质和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潜力,近年来吸引了巨大的研究者的关注。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CVD)、微机械剥离石墨,外延生长法和液相剥离法。前三种方法因为其获得的石墨烯的产品均一性和层数选择性原因而受到限制。此外,这些方法的低生产率使他们不适合大规模的应用。大部分的最有前途生产的石墨烯的路线是石墨在液相中剥离氧化然后再还原,由于它的简单性、可靠性、大规模的能力生产、相对较低的材料成本和多方面的原因适合而适合生产。这种化学方法诱发各种缺陷和含氧官能团,如羟基和环氧导致石墨烯的电子特性退化。与此同时,还原过程可能导致发生聚合、离子掺杂等等。这就使得还原方法在化学剥离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我们花了相当大的努力一直致力于开发还原的方法。在这里我们展示一个简单的分类:使用还原剂(对苯二酚、二甲肼、肼、硼氢化钠、含硫化合物、铝粉、维生素C、环六亚甲基四胺、乙二胺(EDA) 、聚合电解质、还原糖、蛋白质、柠檬酸钠、一氧化碳、铁、去甲肾上腺素)在不同的条件(酸/碱、热处理和其他类似微波、光催化、声化学的,激光、等离子体、细菌呼吸、溶菌酶、茶溶液)、电化学电流,两步还原等等。这些不同的还原方法生成的石墨烯具有不同的属性。例如,大型生产水分散石墨烯可以很容易在没有表面活性稳定剂的条件下地实现由水合肼还原氧化石墨烯。然而,水合肼是有毒易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困难。水浴还原方法可以减少缺陷和氧含量的阻扰。最近,两个或更多类型的还原方法结合以进一步提高导电率或其他性能。例如,水合肼还原经过热处理得到的石墨烯通常显现良好的导电性。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概述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概述 1物理法制备石墨烯 物理方法通常是以廉价的石墨或膨胀石墨为原料,通过机械剥离法、取向附生法、液相或气相直接剥离法来制备单层或多层石墨烯。这些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相对简单,合成的石墨烯的纯度高、缺陷较少。 1.1机械剥离法 机械剥离法或微机械剥离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即直接将石墨烯薄片从较大的晶体上剥离下来。Novoselovt等于2004年用一种极为简单的微机械剥离法成功地从高定向热 解石墨上剥离并观测到单层石墨烯,验证了单层石墨烯的独立存在。具体工艺如下:首先利用氧等离子在1mm厚的高 定向热解石墨表面进行离子刻蚀,当在表面刻蚀出宽20μm —2mm、5μm的微槽后,用光刻胶将其粘到玻璃衬底上, 再用透明胶带反复撕揭,然后将多余的高定向热解石墨去除并将粘有微片的玻璃衬底放入丙酮溶液中进行超声,最后将单晶硅片放入丙酮溶剂中,利用范德华力或毛细管力将单层石墨烯“捞出”。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如所获得的产物尺寸不易控制,无法可靠地制备出长度足够的石墨烯,因此不能满足工业化需求。

1.2取向附生法—晶膜生长 PeterW.Sutter等使用稀有金属钌作为生长基质,利用基质的原子结构“种”出了石墨烯。首先在1150°C下让C原子渗入钌中,然后冷却至850°C,之前吸收的大量碳原子就会浮到钌表面,在整个基质表面形成镜片形状的单层碳原子“孤岛”,“孤岛”逐渐长大,最终长成一层完整的石墨烯。第一层覆盖率达80%后,第二层开始生长,底层的石墨烯与基质间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第二层形成后就前一层与基质几乎完全分离,只剩下弱电耦合,这样制得了单层石墨烯薄片。但采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石墨烯薄片往往厚度不均匀,且石墨烯和基质之间的黏合会影响制得的石墨烯薄片的特性。 1.3液相和气相直接剥离法 液相和气相直接剥离法指的是直接把石墨或膨胀石墨(EG)(一般通过快速升温至1000°C以上把表面含氧基团除去来获取)加在某种有机溶剂或水中,借助超声波、加热或气流的作用制备一定浓度的单层或多层石墨烯溶液。Coleman等参照液相剥离碳纳米管的方式将墨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超声1h后单层石墨烯的产率为1%,而长时间的 超声(462h)可使石墨烯浓度高达1.2mg/mL。研究表明,当溶剂与石墨烯的表面能相匹配时,溶剂与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平衡剥离石墨烯所需的能量,能够较好地剥离石墨烯

石墨烯的制备及评价综述

石墨烯的制备及评价综述 摘要:近年来, 石墨烯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电学性能和热学性能, 在化学、物理和材料学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人们已经在石墨烯的制备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为石墨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了原料保障。通过大量引用参考文献, 简要了解石墨烯的应用方面,并综述石墨烯的几种制备方法: 物理方法(微机械剥离法、液相或气相直接剥离法)与化学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晶体外延生长法、氧化?还原法)[1]。通过分析比较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对几种方法进行评价,并指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石墨烯制备方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O613 文献标识码:A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Abstract: Graphene has attracted much interes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its unique and outstanding properties. Different routes to prepare graphene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achieved. Brief introduction of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is given in this articl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graphene used in recent years are intensively introduced, including micromechanical cleavag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liquid/gasphase-based exfoliation of graphite, epitaxial growth on an insulator, chemical reduction of exfoliated graphene oxide, etc.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are further discussed in detail. I have also given my own opinion by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Key words: graphene; preparation; overview 正文 2010年10月5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盖姆与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的突破性实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时间,石墨烯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石墨烯以其独特的结构,以及其优越的电学性能和导热性能,在物理、化学以及材料学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石墨烯或称纳米石墨片,是指一种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的单层碳原子薄膜,它是由单层六角元胞碳原子组成的蜂窝状二维晶体。简单地说,它是单原子层的石墨晶体薄膜,其晶格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二维六角蜂窝结构。其厚度为0.34nm,是二维纳米结构。它是其他石墨材料的基本组成。当包裹起来的时候,就组成富勒烯。同时,他也是另一种重要材料――碳纳米管的组成,碳纳米管就是由这种结构卷曲构成的。三维的石墨则是有许多的石墨烯层叠而成。[2]

综述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

半导体物理课程作业 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材料)

目录 一、石墨烯概述 (2) 二、石磨烯的制备 (3) 1、机械剥离法 (3) 2、外延生长法 (5) 3、化学气相沉积法 (6) 4、氧化石墨-还原法 (6) 5、电弧法 (9) 6、电化学还原法 (9) 7、有机合成法 (10) 三、石墨烯的应用 (11) 1、石墨烯在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 (11) 1.1 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 (11) 1.2 石墨烯基计算机芯片 (12) 1.3 石墨烯信息存储器件 (13) 2、石墨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14) 2.1 石墨烯超级电容器 (14) 2.2 锂离子电池 (15) 2.3 太阳能电池 (16) 2.4 储氢/甲烷器件 (17) 3、石墨烯在材料领域的应用 (18) 3.1 特氟龙材料替代物 (18) 3.2 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 (18) 3.3 光电功能材料 (19) 4、石墨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20) 4.1 基于氧化石墨烯的纳米载药体系 (20) 4.2 氧化石墨烯对DNA/基因/蛋白的选择性检测 (21) 4.3用于生物成像技术 (23) 4.4 石墨烯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23) 四、总结及展望 (24) 参考文献 (25)

一、石墨烯概述 碳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基本元素之一。碳基材料是材料界中一类非常具有魅力的物质,从无定形的碳黑到晶体结构的天然层状石墨;从零维纳米结构富勒烯到一维碳纳米管无不给人们带来炫丽多彩的科学新思路。而二维碳基材料石墨烯的发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碳材料的家族,而且其所具有的特殊纳米结构和性能,使得石墨烯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验研究方面都已展示出了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从而为碳基材料的研究提供新的目标和方向。 碳的晶体结构—石墨和金刚石(三维)是自然界中最早为人们熟知的两种碳同素异构体,因化学成键方式不同而具有截然相反的特性。1985年,一种被称为“巴基 (零维)被首次发现,三位发现者于11年后, 即1996年获诺贝尔球”的足球形分子C 60 化学奖。1991年,由石墨层片卷曲而成的一维管状结构: 碳纳米管被发现,发现者饭岛澄男(Sumio Iijima)于2008年获卡弗里纳米科学奖。石墨烯(Graphene)是只有一个原子层厚的单层石墨片,是石墨的极限形式。作为碳的二维晶体结构, 石墨烯的出现最终为人类勾勒出一幅点、线、面、体(从零维到三维)相结合的完美画面(图1)。 图1 碳的晶体结构 石墨烯作为一种独特的二维晶体,有着非常优异的性能: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理论值为2630m2/g;机械性能优异,杨氏模量达1.0TPa;热导率为5300W·m-1·K-1,是铜热导率的10多倍;几乎完全透明,对光只有2.3%的吸收;在电和磁性能方面具有很多奇特的性质,如室温量子霍尔效应、双极性电场效应、铁磁性、超导性及高

石墨烯制备综述

石墨烯制备方法综述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物理和化学制备方法。物理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机械剥离的方法,化学方法主要是分为化学沉积和化学合成两大方向。物理制备方法包括微机械剥离法,碳纳米管切割法,取向复生法等;化学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氧化还原法,液相剥离法,有机合成法,SiC外延生长法等。 物理方法制备石墨烯共同的缺点就是生产出的石墨烯厚度不一,可操作性差,并且无法生长出大尺寸的石墨烯,但微机械剥离法为人类发现石墨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化学制备方法中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氧化还原法分别是先进制备石墨烯薄膜和石墨烯粉体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希望实现大规模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石墨烯能生成大尺寸石墨烯薄膜,但制备技术仍然缺乏稳定性,在转移过程中也会造成石墨烯缺陷,制备得到的石墨烯薄膜面积仍然相对有限。氧化还原法制备过程中采用强酸,容易造成设备损坏和环境污染,制备得到的石墨烯粉末品质不高。整体上,化学制备方法是最有希望实现大规模制备石墨烯的方法,但存在稳定性问题,技术还需要继续改进。表4.1是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表1.1各种石墨烯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列表

4.1.1石墨烯的CVD法制备工艺 CVD法制备研究概况: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在金属催化剂基底上可以得到大面积连续的石墨烯薄膜,所用的多晶基底相比于单晶基底更为廉价易得,同时生长出的石墨烯薄膜的转移也相对简单,目前来看是大规模制备石墨烯的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通过CVD生长方法已经获得大面积(最大面积可达30英寸)、高质量、层数可控、带隙可调的石墨烯薄膜材料。这种生长方法因其便捷易操作且可控性高、能与下一步石墨烯的转移与应用紧密结合的优点,已经成为石墨烯生长领域的主流方法。石墨烯在金属催化剂表面的CVD生长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催化反应体系。该过程主要包括如下几步:(1)烃类碳源在金属催化剂基底上的吸附与分解;(2)表面碳原子向催化剂体相内的溶解以及在体相中的扩散。某些

石墨烯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

石墨烯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石墨烯是近年被发现和合成的一种新型二维碳质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 和新奇的物化性能,在改善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电性能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已成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的热点。综述了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并对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应用 1,材料的基本情况 石墨烯是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碳质材料,是构成其它碳同素异形体的基本单元。石墨烯的理论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一直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用胶带反复剥离高定向热解石墨的方法,得到了稳定存在的石墨烯。石墨烯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理论,使碳的晶体结构形成了从零维的富勒烯、一维的碳纳米管、二维的石墨烯到三维的金刚石和石墨的完整体系。 石墨烯的结构非常稳定。石墨烯内部的碳原子之间的连接很柔韧,当施加外力于石墨烯时,碳原子面会弯曲变形,使得碳原子不必重新排列来适应外力,从而保持结构稳定。这种稳定的晶格结构使石墨烯具有优秀的导热性。石墨烯是构成石墨,木炭,碳纳米管和富勒烯碳同素异形体的基本单元。完美的石墨烯是二维的,它只包括六边形(等角六边形); 如果有五边形和七边形存在,则会构成石墨烯的缺陷。12个五角形石墨烯会共同形成富勒烯。石墨烯卷成圆桶形可以用为碳纳米管 石墨烯的出现在科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人们发现,石墨烯具有非同寻常的导电性能、超出钢铁数十倍的强度和极好的透光性,它的出现有望在现代电子科技领域引发一轮革命。 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石墨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强度最大的材料,据测算如果用石墨烯制成厚度相当于普通食品塑料包装袋厚度的薄膜(厚度约100 纳米),那么它将能承受大约两吨重物品的压力,而不至于断裂,石墨烯是世界上导电性最好的材料。 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高,而电阻率比铜或银更低,为目前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因为它的电阻率极低,电子迁移的速度极快,因此被期待可用来发展出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由于石墨烯实质上是一种透明、良好的导体,也适合用来制造透明触控屏幕、光板、甚至是太阳能电池。石墨烯另一个特性,是能够在常温下观察到量子霍尔效应。 2,最热的应用合成 石墨烯的应用范围广阔。根据石墨烯超薄,强度超大的特性,石墨烯可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 根据其优异的导电性,使它在微电子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石墨烯有可能会成为硅的替代品,制造超微型晶体管,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碳元素更高的电子迁移率可以使未来的计算机获得更高的速度。最小最快石墨烯晶体管。2011年4月7日IBM向媒体展示了其最快的石墨烯晶体管,该产品每秒能执行1550亿个循环操作,比之前的试验用晶体管快50%。 石墨烯材料还是一种优良的改性剂,在新能源领域如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方面,由

石墨烯转移综述

黄曼1,郭云龙2*,武斌2,刘云圻2,付朝阳1*,王帅1* 1.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 摘要目前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合成石墨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研究。其中如何将生长的石墨烯材料转移到与各种器件匹配的基底上是十分重要的科学问题。文章通过总结与分析目前CVD法石墨烯的几种主要转移技术,从方法、特点和结果等方面综述了转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转移技术的未来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化学气相沉积法;石墨烯;转移 Research Progress in transfer techniques of graphene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Huang Man1, Guo Yunlong2*, Wu Bin2, Liu Yunqi2, Fu Chaoyang1*, Wang Shuai1* 1.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2.Beijing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olecular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Organic Solids,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The growth of graphene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is being widely studied. The transfer of CVD-grown graphene onto a substrate for making devices is a very important area of research. In this paper, six main transfer techniques of CVD-grown graphene are analyzed. Also,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methods, characteristics and results of the transfer techniques of CVD-grown graphene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future of transfer techniques is briefly introduced. Keywords: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Graphene; transf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黄曼(1988-),女,硕士,从事石墨烯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通讯作者:付朝阳(1968-),男,副教授,博士,电话-704,(电子信箱);王帅(1974-),男,教授,博士,(手机),(电子信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世纪优秀人才和国家青年千人项目资助;郭云龙(1982-),男,助研,博士,(手机),(电子信箱).

石墨烯及其材料综述

关于石墨烯和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综述 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存在的二维自由态原子晶体, 它是构筑零维富勒烯、一维碳纳米管、三维体相石墨等sp2杂化碳的基本结构单元, 具有很多奇异的电子及机械性能。自从2004年发现以来,研究者对这种材料在未来技术革命方面提出了大量的建设性创意,石墨烯被认为是未来能够取代硅的一种新型电子材料。石墨烯是只有一个原子厚的结晶体,具有超薄、超坚固和超强导电性等特性,其优异的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能,在纳米电子器件、储能材料、光电材料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引起了科学界新一轮的“碳”热潮。 它不仅是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还非常牢固坚硬,仅仅是一个原子的厚度,并形成了高质量的晶体格栅,石墨烯的结构,是由碳原子六角结构紧密排列构成的二维单层石墨,是构造其他维度碳质材料的基本单元。它可以包裹形成0维富勒烯,也可以卷起来形成一维的碳纳米管,同样,它也可以层层堆叠构成三维的石墨。 石墨烯结构非常稳定,迄今为止,研究者仍未发现石墨烯中有碳原子缺失的情况。石墨烯中各碳原子之间的连接非常柔韧,当施加外部机械力时,碳原子面就弯曲变形,从而使碳原子不必重新排列来适应外力,也就保持了结构稳定。 这种稳定的晶格结构使碳原子具有优秀的导电性。石墨烯中的电子在轨道中移动时,不会因晶格缺陷或引入外来原子而发生散射。由于原子间作用力十分强,在常温下,即使周围碳原子发生挤撞,石墨烯中电子受到的干扰也非常小。 大量制备尺寸、厚度可控的石墨烯材料对石墨烯基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制备石墨烯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的思路:一是以石墨为原料,通过削弱以及破坏石墨层间的范德华力来剥开石墨层从而得到石墨烯:二是基于活性碳原子的定向组装,“限制”碳原子沿平面方向生长。基于上述思想,化学剥离法、SiC 表面石墨化法和金属表面外延法等一些新的方法相继被报道。本人通过大量的归纳总结,共总结出以下七种方法。 机械剥离法就是利用机械力,将石墨烯片从具有高度定向热解石墨(Highly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 任成,王小军,李永祥,王建龙,曹端林 摘要:石墨烯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成为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分类,主要包括石墨烯-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和石墨烯-碳基材料复合材料。并简述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催化领域、电化学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和含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石墨烯;复合材料;纳米粒子;含能材料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ABSTRACT: Graphene has recently attracted much interest in physics,chemistry and material field due to its uniqu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mainly inclouding graphene-nanoparticles composites, graphene-polymer composites and graphene-carbonmaterials composites. And resume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in the field of catalysis, electrochemistry, biological medicine and energetic materials. Keywords: graphene; composites; nanoparticles; energetic materials 石墨烯自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Geim[1-3]等成功制备出以来,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颇受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界的重视。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紧密堆积构成的二维晶体,是包括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在内的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基本组成单元。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机械剥离法,晶体外延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插层剥离法以及采用氧化石墨烯的高温脱氧和化学还原法等[4-10]。与碳纳米管类似,石墨烯很难作为单一原料生产某种产品,而主要是利用其突出特性与其它材料体系进行复合.从而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而氧化石墨烯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结构,使其成为制备石墨烯和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理想前驱体。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分类及其在催化领域、电化学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和含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硅石墨烯负极材料最近文献综述

硅石墨烯最近文献综述(2013-至今) Minsu Gu, Seunghee Ko, Seungmin Yoo等[1]提出了一种同轴核壳硅-石墨烯纤维结构,该纤维结构的制备采用双喷嘴设备进行湿纺组装。其中,核由银包覆的纳米硅颗粒与氧化石墨烯混合液组成,壳是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分别由两个喷丝头进入,然后用水合肼将氧化石墨烯还原为石墨烯,从而制备出Si@Ag/TRGO复合材料。具体制备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同轴Ag修饰Si-石墨烯纤维湿法纺丝过程示意图通过该方法制备的Si@Ag/TRGO 复合材料电极无需导电剂,在0.2C倍率下,首次充 900 放电容量分别为1204 mAh/g和960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79.7%,100个循环后的充电容量为766 mAh/g,容量保持率为79.8%。 Jaegyeong Kim, Changil Oh, Changju Chae等[2]采用水性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出了Si/C-IWGN(internally wired with graphene networks)复合材料。其中,溶胶凝胶系统由硅纳米颗粒、间苯二酚-甲醛和氧化石墨烯组成。大致步骤为:首先将纳米硅颗粒在水中超声分散,同时加入氧化石墨烯溶液,接着超声分散均匀,然后加入间苯二酚、甲醛(碳源前驱体)以及碳酸钠(催化剂)进行缩聚反应,最后将得到的复合凝胶在850℃下高温碳化处理即可制备出目标产物。具体制备示意图如图2上半部分所示: 图2 Si/C-IWGNs和涉及的Si/C复合材料制备示意图作者发现,Si/C-IWGNs中少量的石墨烯(1-10wt%)能够有效的提高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这主要归功于以下因素:1)石墨烯网络在复合材料中的形成;2)石墨烯网络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来容纳硅的体积膨胀。此外,Si/C-IWGNs显示出比商用石墨高141%的体积容量。作者最后还制备了Si-Gr(由Si/C-IWGN和石墨组成)复合材料,在100 mA/g 的电流密度下,首次库仑效率为80.0%,容量高达800-900 mAh/g,体积容量高于石墨的161%,100个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9.1%。 Hai Li, Chunxiang Lu, Baoping Zhang等[3]通过对纳米硅颗粒、蔗糖和氧化石墨烯混合物进行冷冻干燥后进行热处理,制备出了Si@C/G复合材料,该方法在实现了纳米硅颗粒的碳包覆的同时,也解决了石墨烯基片在复合材料的分散问题,如图3所示: 图3 Si@C/G制备路线示意图: Si纳米颗粒、蔗糖和GO水溶液的混合物1)冷冻干燥;2)在氮气氛围内1000℃下热处理

石墨烯综述

1.1石墨烯概述 1.1.1石墨烯结构石墨烯(Graphene)作为一种平面无机 纳米材料,在物理、化学、科技、数码方面的发展都 是极具前景的。它的出现为科学界带来极大的贡献, 机械强度高,导热和导电功能极具优势,原材料来源 即石墨也相当丰富,是制造聚合复合物的最佳无机纳 米技术。由于石墨烯的运用很广泛,导致在工业界的 发展存在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其制作过程规模浩大,所以应该将其合理地分散到相应的聚合物内部,达到 均匀分布的效果,同时平衡聚合物之间的作用力。 石墨烯的内部结构是以碳原子以sp2 杂化而成的,是一种单原 子结构的平面晶体,其以碳原子为核心的蜂窝状结构。一个碳 原子相应的只与非σ键以外的三个碳原子按照相应的顺序连接,而其他的π则相应的与其他的的碳原子的π电子有机地组成构 成离域大π键,在这个离域范围内,电子的移动不受限制,因 为此特性使得石墨烯导电性能优异。另一方面,这样的蜂窝状 结构也是其他碳材料的基础构成元素。如图1-1 所示,单原子层的最外层石墨烯覆盖组成零维的富勒烯,任何形状的石墨烯 均可以变化形成壁垒状的管状[1]。因为在力学规律上,受限于 二维晶体的波动性,所以任何状态的石墨烯都不是平整存在的,而是稍有褶皱,不论是沉积在最底层的还是不收区域限制的。, 如图1-2 所示,蒙特卡洛模拟(KMC)做出了相应的验证[3]。 上面所提的褶皱范围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存在差异,这种微观褶 皱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静电,所以单层的会很容易聚集 起来。同时,褶皱的程度也会相应的影响其光电性能[3-6]

图1-1. 石墨烯:其他石墨结构碳材料的基本构造单元,可包裹形成零维富勒烯,卷曲形成一维碳纳米管,也可堆叠形成三维的石墨[7]。 Figure 1-1. Graphene: the building material for other graphitic carbon materials. It can be wrapped up into 0D buckyballs, rolled into 1D nanotubes or stacked into 3D graphite[7].

石墨烯的研究进展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e6645749.html, 石墨烯的研究进展概述 作者:兰耀海 来源:《建材发展导向》2014年第03期 摘要:由于石墨烯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越的性能,现己逐渐应用于电子材料、薄膜材 料、储能材料、液晶材料、催化材料等先进的功能材料领域。石墨烯复合材料是石墨烯应用研究中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已成为材料研究的热门领域。文章主要对石墨烯的物理化学性质、制备方法、石墨烯复合材料以及应用领域进行简单总结,并对未来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发展做一展望。 关键词: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 石墨烯的物理化学性质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平面薄膜,是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石墨烯一直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直到2004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从而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石墨烯具有特殊的单原子层结构和奇特的物理性质:强度达130GPa、热导率约5000J/(m·K·S),禁带宽度几乎为零、载流子迁移率达到2×105cm2/(V·s),具有极高的透明度(约为97.7%)、表面积的理论计算值为2630m2/g,石墨烯的杨氏模量(1100GPa)和断裂强度(125GPa)与碳纳米管相当,它还具有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量子霍尔铁磁性和零载流子浓度极限下的最小量子电导率等一系列优良性质。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大约2.3%的光。石墨烯的物理性能优越可以翘曲成零维的富勒烯,卷成一维的碳纳米管或者堆垛成三维的石墨。石墨烯的基本结构单元为有机材料中最稳定的苯六元环,理想的石墨烯结构是平面六边形点阵,可以看作是一层被剥离的石墨分子,每个碳原子均为sp2杂化,并贡献剩余一个p轨道上的电子形成大π键,π电子可以自由移动,这赋予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 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自从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单层及薄层石墨烯以来,石墨烯的制备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二维晶体结构在有限温度下是极不稳定,而考察石墨烯的基本性质并充分发挥其优异性能需要高质量的单层或薄层石墨烯,这就要求寻找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研究及应用需求。 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化学剥离法,这种方法通过制备氧化石墨作为前躯体,使用化学还原,溶剂热还原,热膨胀还原等手段得到对应的石墨烯。第二类为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 摘要:纳米科学技术是当今社会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技术的主流。是基础研究与应用探索紧密联系的新兴高尖端科学技术。石墨烯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电学、热学、力学等性能,自从2004年被成功制备出来,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研究热点。由于石墨烯具有巨大的表面体积比和独特的高导电性等特性,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在电化学领域中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因此,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领域应用的研究是石墨烯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综述了石墨烯与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电化学领域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展望了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领域应用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 正文; 一,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石墨烯是2004年才被发现的一种新型二维平面复合材料,其特殊的单原子层决定了它具有丰富而新奇的物理性质。研究表明,石墨烯具有优良的电学性质,力学性能及可加工性。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是石墨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简单,快速,绿色地制备其复合材料,而又 采用化学分散法大量制备氧化石墨烯,并采用直接共混法制备氧化石墨烯/酚醛树脂纳米复合材料。通过AFM、SEM、FT-IR、TG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完全剥离,并在基体中分散均匀,而且两者界面相容性好,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通过高温热处理使复合材料薄膜在兼顾形貌的同时实现导电,当氧化石墨烯含量为2%(质量分数)时,其导电率为96.23S/cm。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和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烯和聚丙乙烯的复合材料。研究表明PS微球通过公家方式连接到石墨烯的表面。通过PS微球修饰后的石墨烯在氯仿中变现良好的分散性。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同时PS的玻璃化温度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提高。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具有环境友好高效的特点,渴望被采用到其他聚合物和化合物来修饰石墨烯。

综述石墨烯传感器

石墨烯传感器 I介绍 石墨烯是一种二维结构的纳米材料,每个碳原子以杂化的方式形成六边形结构。这是一种稳定的材料,有良好的机械拉伸性与电子属性。基于石墨烯的纳米结构在传感器领域有极前景。这是由于每个原子与感应环境相接触,且石墨烯的电学属性可以通过这种接触而改变。石墨烯有着独特的物理属性,从而使得在很多传感领域有应用。如光传感器,电磁传感器,应力与质量传感器以及化学与电化学传感器。 最初,高质量单晶石墨烯是通过机械剥离技术获取。该技术仍旧在实验室精度的实验中提供最好质量的单晶石墨烯。通过这种方法,在独立形式下样品的迁移率可达,尽管在表面捕获的迁移率在 。 II石墨烯制备方法 A机械剥离法 机械剥离法即为用物理的方法破坏石墨层与层之间的结构,从而得到石墨稀。物理意义上的石墨晶体,其实是由大量的石墨层通过德瓦尔斯力连接在一起,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巨大。从外界施加物理作用力破坏石墨层之间的作用力。这种方法首先高粘性胶从大块石墨样品上剥离出薄层,然后进一步剥离以减小薄层的厚度,直到可以被表面俘获。如今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获得毫米级别厚度的薄层。图1是300nm表面获取的单层石墨烯薄层。

图1.在300nm表面机械剥离出的单层石墨烯层通过拉曼光谱中单层石墨烯的特征峰可以快速判定获得的薄层中所石墨烯的层数。图2.是单层石墨烯、双层石墨烯以及数层石墨烯薄层的拉曼特征谱线。由图可以看出单层石墨烯的2D峰很尖锐,辐值较大,而G峰较低。通过2D峰 和G峰的强度比可以判断出层数。还可以通过每个石墨烯层的量子化光吸收。

图2.基板上单层、双层与数层石墨烯的拉曼光谱图 B 化学剥离法 化学剥离法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使用合适的溶剂例如N-甲基-吡咯烷酮。在液体中使用声波降解法使得溶剂进入石墨层中,从而生成单层,多层的石墨烯,所得的单层石墨烯比例约为1wt%~12wt%。 还有有一些其他的剥墨的尝试,使用了不同的溶剂,取得了一些成功。如层控制剥离法。使用互卤化物嵌入物,随后溶解于表面活化剂中,可以生产出优秀的双层、三层石墨烯,有独特的属性。然后可以使用密度梯度新发获取单层石墨烯,单层的比例可达80%。 还可以使用GO的亲水性进行层剥离,产生悬浊液,然后使用水合肼减少石墨烯上的GO。此步骤后得到的石墨烯不够纯净。 目前研究的方向在于如何控制石墨烯层数与减少其上的缺陷。 C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石墨烯综述

综述 一、项目背景及意义 我国近几十年以来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部分寿命已长达几十年的桥梁建筑等结构产生病变并不断引发灾难,引发行业反思。建筑结构发展的现状迫切需要结构方面的监测以进行桥梁状况判断,对建筑结构的运行状况做及时的了解和预测,对于预防桥梁损毁事故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主要是通过对结构的各种变形数据的监测来进一步的掌握健康状况。一般而言,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系统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传感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安全评估系统,分别实现从桥梁运行实时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评估。传感器能否承受结构的超大变形成为实现结构健康实时监测的前提。 二、石墨烯简介 石墨烯是由碳六元环组成的两维周期蜂窝状点阵结构, 它可以翘曲成零维的富勒烯,卷成一维的碳纳米管或者堆成三维的石墨, 因此石墨烯是构成其他石墨材料的基本单元。理想的石墨烯结构是平面六边形点阵,可以看作是一层被剥离的石墨分子,每个碳原子均为sp2杂化,并贡献剩余一个p轨道上的电子形成大π键,π电子可以自由移动,赋予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 电子在石墨烯中传输的阻力很小,因此具有很好的电子传输性质;力学性能好、韧性好,有实验表明,它们每100nm距离上承受的最大压力可达2.9N。可否借助石墨烯及其衍生品的在超大变形下结构不发生破坏并保持很高的导电性这一性质,研制开发超大变形感知元件及其相应的智能结构部品,以突破这项技术领域的瓶颈难题,成为很多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方向。 三、国外石墨烯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机械法和化学法2种。微机械分离法是直接将石墨烯薄片从较大的晶体上剪裁下来,可获得高品质石墨烯,且成本低,但缺点是石墨烯薄片尺寸不易控制,无法可靠地制造出长度足供应用的石墨薄片样本,不适合量产。取向附生法是利用生长基质原子结构“种”出石墨烯,石墨烯性能令人满意,但往往厚度不均匀。化学还原法能够低成本制备,但很难制备没有晶界的高品质石墨烯薄片。化学气相沉积法提供了一种可控制备石墨烯的有效方法,其最大优点在于可制备出面积较大的石墨烯片,缺点是必须在高温下完成,且在制作过程中,石墨烯膜有可能形成缺陷,不适于量产。 目前,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制备大尺寸、高质量石墨烯薄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生产出高纯度大面积石墨烯薄膜,铜箔、PET薄膜、碳化硅都可以作为石墨烯薄膜的基底。 我国的研究人员正在石墨烯领域开展积极的探索。例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石墨烯研究方面获得系列进展,他们针对石墨烯的制备、化学修饰、性能研究等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并积极探索了石墨烯在众多领域的应用,取得系列创新性的研究进展,还研制开发出多种高强度、高韧性树脂材料等;此外,该所在石墨烯透明电极、生物传感等方面探索获得的关研究结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韩国一个小组最早用CVD方法在柔性基底PDMS上气象沉积石墨烯。然后对该石墨烯片进行拉伸试验。实验发现,应变直至10%,电阻也无明显变化。如图2 所示。 北大物理学院在2011年将石墨烯气相沉积在PDMS基底上,测试了其电阻变化率与应变之间的关系。从图上可以看出应变小于3%电阻无明显变化,3%后电阻出现明显变化,线性较好。如图3所示。

石墨烯综述

石墨烯概述 石墨烯(Graphene)作为一种平面无机纳米材料,在物理、化学、科技、数码方面的发展都是极具前景的。它的出现为科学界带来极大的贡献,机械强度高,导热和导电功能极具优势,原材料来源即石墨也相当丰富,是制造聚合复合物的最佳无机纳米技术。由于石墨烯的运用很广泛,导致在工业界的发展存在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其制作过 程规模浩大,所以应该将其合理地分散到相应的聚合物内部,达到均匀分布的效果,同时平衡聚合物之间的作用力。 石墨烯的内部结构是以碳原子以sp2 杂化而成的,是一种单原子结构的平面晶体,其以碳原子为核心的蜂窝状结构。一个碳原子相应的只与非σ键以外的三个碳原子按照相应的顺序连接,而其他的π则相应的与其他的的碳原子的π电子有机地组成构成离域大π键,在这个离域范围内,电子的移动不受限制,因为此特性使得石墨烯导电性能优异。另一方面,这样的蜂窝状结构也是其他碳材料的基础构成元素。如图 1-1 所示,单原子层的最外层石墨烯覆盖组成 零维的富勒烯,任何形状的石墨烯均可以变化形成壁垒状的管状[1]。因为在力学规律上,受限于二维晶体的波动性,所以任何状态的石墨烯都不是平整存在的,而是稍有褶皱,不论是沉积在最底层的还是不收区域限制的。,如图 1-2 所示,蒙特卡洛模拟(KMC)做出了相应的验证 [3]。上面所提的褶皱范围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存在差异,这种微观褶皱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静电,所以单层的会很容易聚集起来。同时,褶皱的程度也会相应的影响其光电性能 [3-6] 图 1-1. 石墨烯:其他石墨结构碳材料的基本构造单元,可包裹形成零维 富勒烯,卷曲形成一维碳纳米管,也可堆叠形成三维的石墨[7]。? Figure 1-1. Graphene: the building material for other graphitic carbon materials. It can be wrapped up into 0D buckyballs, rolled into 1D nanotubes or stacked into 3D graphite[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