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1、2

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1、2
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1、2

《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认识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提供了很必要的条件。

2、了解整体世界的形成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表现,通过归纳概括,理解整体世界的含义。

3、认识整体世界的形成对落后国家造成的不同影响;工业文明推动社会进步,野蛮掠夺造成贫困落后。通过学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原因。

2、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表现。

3、近代工业文明的传播。

4、帝国主义的无耻掠夺与野蛮占领。

教学难点

1、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原因。

2、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表现。

3、近代工业文明的传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交通、发明、意义)分析玄奘、张骞、郑板桥、现代社会沟通交流时间,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球村”、“地球大家庭”、“地球变小了”这些词语经常萦绕在我们的耳际,把“村子、家庭”这样的小单位冠在地球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上,难道说地球真的变小了吗?

新课教授

一、地球变小了(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1.地球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是人的能力加强了。这就好比小时候的鞋子,现在看着小了,其实鞋子并没有变,而是你的脚长大了。工业革命以后,西欧的工业文明向世界扩散,使世界最终连成一体。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使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二、工业革命使整体世界最终形成原因

我们班同学有没有国外的亲戚朋友?那么你通常怎么和他们联系呢?(打电话、上网聊天)

提问:“千里亲人马上通,千里亲人马上见”。外国的产品怎么到中国来,电话传不过来,那么只有通过飞机、远洋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我们来看二十世纪初新型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发展。

明确:电报、电话陆上有,海底也有,说明通讯工具的发展。两条运河的开通,缩短了各大洲之间的距离,不仅距离缩短了,而且交通工具的速度也加快了。

提问:这是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工业革命早期谁发明了蒸汽机?----英国人瓦特。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比新航路开辟时的木船有明显的区别------动力稳,时速快。这种汽船是美国人富尔顿研制成功的。

三、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具体表现

出示表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交流

1.经济:这是中国产品,为什么要用英文?工业革命以后,机器生产出的大量产品打破了国界,把整个世界作为一个统一的市场,各国的商品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流通。

英国的工业产品能畅销世界各地,英国面积仅仅有20多万平方公里,面积小、人口少,产品这么多,这是因为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当时唯一的工业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其他国家的原料也能输送到英国,可见贸易是相互的。

2.交通:英国这么多的产品要输送到世界各地去,这就必然促进交通工具的发展。

交通的繁忙促使了一批港口城市的出现,比如英国的伦敦,中国的上海。

3.人口:火车、轮船等新的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为人们往来于世界各地提供了更多的方便,这时候人们开始大规模迁移。

我们能从世界各国见到各种肤色的人。部分就是人口迁移的结果。

人口迁移有的是自愿的,有的是被迫的。比如华人到东南亚,华人到美国,黑人到美国,一大部分就是被贩卖的。

4.文化:由于人口的流动,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还表现在文化领域里。

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工业文明的先进思想、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地传播。

老师展示几本外国名著,提问: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吗?

由于当时世界各国需要在各个领域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而体育比赛有助于世界和平与相互理解,于是成为联系各国的桥梁和纽带。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还表现在体育方面(奥运会、世足赛、世乒赛)

5.体育比赛有助于世界和平与相互理解,同时各国之间相互学习,我们请的外援、外国教练就是为了学习别人的长处。

四、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时间:20世纪初

到了20世纪初,也就是1900年以后,由于新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欧洲的工业文明以各种方式向世界各地扩散,亚非拉各国遭受了野蛮的掠夺,世界最终连成了一体。

板书设计:

地球变小了

1、工业革命使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2、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表现

(1)经济

(2)交通

(3)人口

(4)文化

(5)体育

3、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时间:20世纪初

教学反思:

文明与野蛮相交织

一、野蛮地占领

1.整体世界的形成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对世界各国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明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强大了,亚非拉国家更落后了。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的掠夺海外殖民地,

2.为什么他们要疯狂地侵略别人的国家?

明确:为了占领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它们加快了殖民侵略的步伐。到19世纪末,将整个世界基本瓜分完毕,亚非拉国家则沦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遭受其奴役。

3.让学生看1914年的一些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情况

(1)占有殖民地面积最大的是哪个国家?是其本土面积的多少倍?

(2)这些国家占有殖民地总面积是多少?是其本土面积的多少倍?

明确:从表中不难看出,这些在工业革命中首先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海外的殖民侵略是疯狂的,它们都占有着本国面积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殖民地。它们控制和奴役着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所以人们称其为帝国主义国家。其中,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就因占有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更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头号殖民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被英国、法国、德国等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

二、瓜分世界

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是建立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基础之上的。殖民地为帝国主义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变得更加强大。

1.无耻地掠夺──对印度

由于印度是遭受西方侵略比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世纪40年代被英国完全征服,所以以印度为例来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无耻掠夺。

同时印度也是遭受殖民侵略最严重的亚洲国家之一。19世纪中期,英国占据了印度大约2/3的土地,同时还控制着未占领地方的王公贵族。

2.为什么英国的产品能在印度畅销呢?

明确:由于英国工业产品价格低廉,很快占领了印度市场,印度传统的手工业迅速破产,手工业者大量失业。

小结:其实殖民者还在印度大肆掠夺各种原材料和其他财富,1757---1815年间,英国从印度榨取了约十亿英磅的财富。那么印度的贫穷是可想而知的了。中国也遭受了同样的“待遇”。1840年──1945间,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掠夺的财富,辛丑条约当时清政府赔偿4。5亿两白银,结果连本带息拿走了9。8亿两白银。1901年中国仅有4。5亿人,平均每人要偿还2两白银。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明拿暗抢就更多了。所以我们说亚非拉国家贫穷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掠夺的结果。

承转:当然帝国主义国家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掠夺的同时也把近代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到了这些国家。

三、近代工业文明的传播

比如,一位即将离开印度的英国总督说他在任期间发动了“三种巨大的社会改良引擎──铁路、统一邮政和电报”,而这些都反映了工业文明在印度的传播。

1.当然西方文明也在中国传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国外知名品牌有哪些?

明确:像那些洋快餐,西装、同学们的文具用品等打着外国的商标But made in china。外国人用商标这个无形资产,赚中国人的钱,我们出人、出钱、出原料,才赚别人几个美元,外国人要拿几倍、几十倍的美元,人家是老板,我们是打工仔,受人剥削、压迫、奴役。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是工业革命的成果,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了新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加强,给人们这样的感觉──地球变小了!整体世界形成的具体表现主要为经济、交通、人口、文化、体育等领域。西欧的工业文明在这一时期的广泛扩散,造成了世界各国不同程度的发展进步,同时对亚非拉各国的野蛮掠夺破坏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这些国家是坐以待毙还是奋勇抗击呢?

四、板书设计

文明与野蛮相互交织

1、野蛮地占领──瓜分世界

2、无耻地掠夺──对印度

3、近代工业文明的传播

教学反思: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十三单元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复习目标]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雅尔塔体系,并比较它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2.正确认识《联合国宪章》在国际关系史上的地位,比较联合国与国联的异同。 3.分析欧、亚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的原因,了解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不完善。 4.分析战后美国在欧、亚推行不同政策的原因,了解“冷战”与“热战”的表现,正确认识美国霸权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5.掌握战后初期亚非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概况,分析各自的特点,正确认识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的必然趋势。 [要点梳理] 本单元的断限从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涉及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美国的霸权政策、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这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出现了以美苏两极为主要矛盾的相对稳定的新的国际关系结构。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本单元是世界当代史的第一个阶段。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新格局。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从盟友转为敌人,从合作变为对抗的关系。随着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出现了社会主义高潮。苏联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东欧和亚洲地区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在共产党领导下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二是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亚非几十个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取得了政治独立。 2.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 (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①德国被彻底打垮,国土被盟军分区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投资全部丧失。 ②英、法虽赢得战争却输尽财富,尤其是法国经济遭到更大的破坏。随着欧洲的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 (2)美国独占鳌头 ①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成为世界首强。 ②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

中考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知识归纳

世界格局的变化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2-1939) 1.形成:①1919年1月,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统治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②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构成“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③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②但这一体系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3、结束:1939年二战爆发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又称雅尔塔体系1955-1991) 1.形成 ①为协调盟国行动,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达成许多重要协议,基本勾画了 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③1949年,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建立。 ④1955年,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3、影响:美苏争霞,世界局势长期不安宁。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新的大战的爆发。 三、当前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1991年后至今) 1.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维持“一超多强”局面。 2.一超多强①一超--美国 ②多强--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四、当前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多极化 1.原因 ①美国试图凭借其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而其建立单极世界的企业遭到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②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中国应对多极化趋势的对策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②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建立和谐世界。 两次世界大战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1、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2、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战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四、启示: 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奸。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最大的启示:人类应在对付共同挑战的时候,应该团结一致。 五、如何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并积极反对霸权,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②各国人民之间要加强交流,增进互信。③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考点1 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必要性(原因): 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对欧洲: ①引起了“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②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欧洲殖民扩张活动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大贡献。教材P25 (2)对美洲、非洲: ①欧洲殖民扩张活动给美洲的传统社会带来了灭顶之灾。 ②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 (3)对亚洲:

①欧洲殖民者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 ②白银流入亚洲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亚洲开始面临欧洲殖民地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4)对人类社会 ①各地文明交流碰撞开始,人类活动舞台进一步扩大。新航路的开辟是新、旧两个世界的结合点,现代化世界的起步。 ②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4.新航路的开辟的评价(拓展)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推动了主流文明拓展。 (3)思想震撼之路:“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5.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活动的关系(拓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为早期殖民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早期殖民活动则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新航路开辟的必然结果,它是资本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它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欧国家早期的殖民扩张 1.荷兰殖民活动(教材P26) (1)条件: ①16世纪,荷兰赢得国家独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成为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②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的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带动了荷兰的造船业和运输业。 (2)时间: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3)扩张: ①贸易范围: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 ②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的香料贸易。 (4)影响: ①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②商贸的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的发展。阿姆斯特丹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市场,17世纪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 2.英国的殖民扩张(教材P27) (1)英国的崛起(因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国内等)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对外殖民扩张,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凭借实力进行了一系列商业战争,击败荷兰;18世纪下半叶打败法国,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1]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三部分内容。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作为开篇一课,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此外又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期间的历史走向主要是美苏两极全球性的对峙和争夺,其主要形式体现为“冷战”,当然也有局部地区的“热战”。伴随着两大主角——美苏两国的争夺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力量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两极走向多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的民主改革,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通过探讨美苏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探究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经过。 (2).通过对比分析、史料探究,让学生对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与学生共同探讨“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重点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英国前外相哈默斯顿的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一、从盟友到对手----美国的“冷战”政策形成的背景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第25课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从联盟到对手、美苏“冷战”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三部分内容。 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但与此同时又有局部“热战”。 作为必修一第八单元开篇一课,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 此外又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期间的历史走向主要是美苏两极全球性的对峙和争夺,其主要形式体现为“冷战”,当然也有局部地区的“热战”。伴随着两大主角——美苏两国的争夺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力量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趋势。 根据课标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正确理性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经对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等内容有所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高一学生一般不具有认识问题深刻性和分析问题透彻性的能力,看问题具有表面性和肤浅性,所以对“冷战”政策形成的深刻原因和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还需要深刻理解和体会。此外对国际关系演变和决定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还需要认识到: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决定的。基于此,在教学活动中,力求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 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进行深刻分析和理 解。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知识体系 【知识图表】 【重点难点剖析】 1、 新课程《考试说明》对本单元重点内容作出了如下要求:新航路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2、 本单元的基本线索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经历了由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在世界各地的扩展过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历了开始形成→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三个阶段,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3、本单元内容在新课程知识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资本主义发展史的重要阶段,作为 世界经济史的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4、从命题内容看: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史实、评价;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手段;英国 海上霸权确立的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及其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历程与途经及其评价等都是高考重要的考点。 5、从命题角度看:以情景材料为背景考查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比较新航路 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设置相关的材料考查殖民扩张对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作用与给被侵略地区造成的灾难;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区别与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的关系等等都是高考重要的命题角度。从题型看:题型将可能从知识型、综合性逐渐过渡到分析、对比等高难度、深层次的能力型 【典型例题】 1.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解析】C此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欧洲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葡等国的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这些条件具备了才开始新航路的开辟。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未超出地域限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 2. (2009高考广东单科)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解析】A上述材料体现了交通、商品、人员和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表现。 A 行业竞争激烈 B 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 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解析】B 从数据可以看出,企业数量减少,但工人总数、产量和投资额都在增长,体现了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4.(2009高考上海单科)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解析】D 此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分析材料的能力,《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设计前置作业让学生自学。 2.注意做到师生互动交流;运用多角度视角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 2. 认识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互相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美苏两极对峙形成背景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国际局势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我比较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阅读课本,完成“我是小记者”的前置作业(左半组扮演苏联记者,右半组美国记者)(二)新课导入——时事链接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3月27日报道,目前美国人为挑起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朝鲜半岛笼罩在核战争的乌云。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26日发表声明称,包括战略导弹部队、远程炮兵部队在内的所有野战炮兵部队进入“一号战斗执勤状态”——国际在线 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朝鲜核危机是冷战遗留问题。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冷战格局的形成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二)梳理两极格局形成背景 1 介绍政治格局概念,并呈现材料“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 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2.教师设问“探究一从丘吉尔这段话说明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原 因是什么?(阅读P118 第一子目)” 3.学生回答: 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它奠定战后世界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公开课教案 第八课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节当代世界市场 第一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世界市场的含义、类型、产生条件以及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 (2)识记外汇、汇率、外汇储备、不等价交换的含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框学习,了解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使学生树立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 教学难点:汇率变化对币值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案、学案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阅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情景解读:《皮尔先生的一天》。

教师提问:数一数皮尔先生一天的生活与哪些国家发生了关系?说一说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要了解经济全球化,首先让我们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始说起吧。[学习新课] 第一个环节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文并自主归纳: 1、世界市场的含义、类型 2、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3、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 第二环节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世界市场的含义及类型 (1)世界市场的含义: 世界市场也叫国际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 ①商品市场 (2)世界市场的分类:②资金市场 ③技术市场 ④服务市场 探究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1)形成条件 探讨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形成了世界市场了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没有,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

教师归纳:对,由于受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的制约,商品经济发展极其缓慢,世界各国几乎都是封闭锁国的,当时东西航路又没开辟,不可能产生国际分工,所以不会形成世界市场。 结论:世界市场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那么,世界市场是不是一下子就产生了呢?当然不是,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渐形成、发展的过程。 (2)发展阶段 探讨2: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 ①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东西新航路的开辟,以及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交换越出了一国的范围,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商品交换,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世界市场的萌芽。但是这时的世界市场还不稳固,在世界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还主要是小生产者的商品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商品。 ②第二阶段(形成、发展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与美国先后发生的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些国家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巨大生产力所带来的大量的产品,需要日益扩大的销售市场,所消费的大量的原料与粮食,需要日益扩大的供给来源。这样,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就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中欧、东欧、中东以及大西洋沿岸的广大地区都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和远东的日本、中国等也开始进入世界市场。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无论从广度上或深度上都大大地发展了。资本主义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第二十五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6)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目标: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华沙条约组织,经互会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正确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重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 难点:冷战与雅尔塔体制形成与评价。 课前自主学习 一、雅尔塔体系 1.含义:。 2.影响:。 二、美苏冷战 1.“冷战”的含义:。 2.美国“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 (1)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对比:和衰落,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日益增大。 (2)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和上的矛盾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3)1946年,丘吉尔的“演说”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3.美国的表现 (1)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纲领后来被称为. (2)为了帮助西欧,以西欧,美国开始实施对欧洲的,即马歇尔计划. (3)1949年,美、英、法等国签订了《》,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一个反对和的军事政治集团。

4.苏联的对策 (1)拒绝加入马歇尔计划。 (2)1949年,苏、保等国成立。 (3) 年,苏、波、阿、保等国签署《》,组成华沙条约组织。 5.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德国分裂为和。朝鲜分裂为和 。 (2)局部战争:年,朝鲜战争爆发。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3)美苏军备竞赛加剧,国际局势紧张:1962年,发生了。 2.美苏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从盟友到对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煳巨大贡献。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知识归纳 1.美国“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 (1)二战后期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的框架。 ①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 ②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2)二战结束后,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关系破裂。 (3)战后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在世界上影响的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4)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企图称霸世界。 (5)1946年3月,前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发出“冷战”的信号。 (6)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对比。 2.“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一、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识记);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的民主改革,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通过探讨美苏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探究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经过。 (2)通过对比分析、史料探究,让学生对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与学生共同探讨“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美苏两极格局确立后,双方采取的对抗政策、措施,以及进行长期争夺的主要表现。 两极格局的形成是二战后美、苏两国共同作用的结果。战后的美国因为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可匹敌而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战时共同敌人的消失,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开始反目。它们各自操控下势力集团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日益确立了以欧洲为重点,涉及亚洲、美洲的全球性的严重对峙局面,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长期深刻的影响。 (二)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

浙江省温州地区九年级社会思品12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

温州地区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12月月考 社会·思品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画一幅地区的平面图,应该在图上注明哪几种地图“语言”(▲) ①方向②比例尺③图例④注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读右图,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流由西向东流 B.林地位于村庄的西南方 C.公路先由东——西,后由东北---西南延伸 D.耕地在村庄的正南方 3.在一堂体育课上,体育老师正在进行队列训练,现在同学们朝正南方,体育老师喊:“向左转”。这时同学们朝:(▲) A.正西方 B.东南方 C.正东方 D.西北方4.同学们到永嘉瓯北麻山进行登山比赛,到了麻山下,对他们来说最适用的地图是(▲) A.《永嘉政区图》 B.《永嘉交通图》 C.《瓯北土地利用图》D.《麻山等高线地形图》 5.观察一下,我们温州属于什么类型的气候?(▲)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6.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性课题研究,他们搜集资料的关键词有“瓦特”、“蒸汽时代”、“爱迪生”、“电气化”。下列主题最适合该课题的是(▲) A.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 B.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C.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D.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 7.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疯狂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激起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抗击日本侵略。下列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事实是(▲)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②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③台儿庄保卫战④美国“飞虎队”参加对日作战 ⑤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⑥重庆谈判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⑤8.当小何玥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没有悲伤,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她的举动感动了中国,被评为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 她的感人之处在于,她(▲) ①具有善待他人的道德品质②懂得珍爱他人的生命 ③面对挫折有积极乐观的态度④懂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干惊天动地的大事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及演变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了解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初步认识未来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因此国际关系史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在世界近代史上,国际关系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无论是维也纳体系还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本文试就对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史做一些简略的分析,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一、二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基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使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结束,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成为必然。 1、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衰落:①二战彻底打垮了德国,其领土被盟国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际市场和海外投资全部丧失。②英国赢得了战争却输尽了财富,黄金储备枯竭,昔日威风一扫而光。③法国更是元气大伤,二战使法国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而且因贝当政府的卖国投降,国际威望急剧下降。 2、美国独占鳌头,反映在:①军事上因其常规军事实力最强,并垄断原子弹等,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②经济上因工业实力雄厚,黄金储备丰富,美元地位提高等,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③政治上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唯

美国马首是瞻。 3、苏联的空前强大,反映在:①经过二战,苏联的军队空前壮大。 ②其政治影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成为唯一与美国抗衡的军事政治强国。 总之,旧的欧洲衰落了,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美苏实力均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成为二战后世界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二、两极格局初步形成的标志: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世界大国开始按照战争期间一系列首脑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它确立的过程主要包括: 1、1945年联合国成立。 2、审判战犯,包括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3、划分势力范围:如①二战后美苏等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和对奥地利的分区占领。②承认蒙古独立。③以三八线为界,苏、美分别进驻朝鲜的北部和南部。④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向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的最终形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历史性的变化,使世界国际关系进入到新的时代。 三、两极格局进一步确立的标志: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雅尔塔体系确立以后,美苏两国在战争期间的战时盟友关系很快被一种对抗的关系所取代,这种对抗的反映就是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尖锐对

中考专题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含答案)

专题三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专题点睛】 世界的发展由分散走向整体,主要包含下面几个层面的含义: ⑴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⑵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开展殖民扩张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⑶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先是欧、美、亚的一些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后亚、非、拉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很多也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其中包含的重要内容。 ⑸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一个非常好的佐证。 【理解探究】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2、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 3、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 4、整体世界的形成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的表现。 5、世界整体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6、经济全球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提示:新航路开辟、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提示: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 提示:原因、表现、影响 提示:经济、交通、人口、文化、体育、娱乐、服饰、饮食等领域 提示:联系近代中国历史的侵略与反抗和中国近代化 提示:改革开放、加入APEC 和WTO、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笔记归纳】 一、(一)形成过程 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最终形成:20世纪初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 1、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2、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 3、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经济全球化就是指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三、原因:⑴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社会化迅速发展⑵二战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⑶20C80、9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⑷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表现:国际分工不断加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急剧增加,发展加快,影响增大;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有利一面是⑴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⑵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不利的一面是⑴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⑵跨国公司不合理的行为,如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⑶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五、世界整体化对近代中国造成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瓦解了旧的社会结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出现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救民的探索和社会实践;促使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六、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关于'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谁也说不出一个恰当的日子,但是,冷战所以产生并成为早期的那种样子的争端,可以肯定是在东欧”。其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东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B.东联国家是“冷战”挑起者 C.美苏两国在东欧角逐激烈D.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答案】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该学者把冷战的责任推卸到东欧,这主要是因为东欧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A正确;B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2.(2020·山东章丘四中高二月考)下图是美国漫画家于1947年创作的漫画《斯大林的保卫战》,反映战后马歇尔计划推行的情况。对作者意图理解最合理的是 A.暴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说明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 C.显示了战后美苏两国关系有所改善 D.反映苏联制止美国对欧洲的渗透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漫画内容体现了二战后初期,苏联“运动员”斯大林在标着“欧洲复苏”的球框下,积极拼抢着写有“马歇尔计划”的篮球,因此该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漫画说明斯

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故B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是通过援助西欧国家控制西欧国家,材料没有体现暴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故A选项错误;该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对抗,而不是改善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推知,该漫画出自美国,通过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认为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无法得出反映苏联制止美国对欧洲的渗透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3.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C.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体现的共同点是美苏冷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美苏冷战开始于二战结束后,A选项排除。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多极化,D选项排除。 4.下图是1953年美国某刊物刊登的一幅有关当时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漫画。此漫画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美苏争霸的态势进一步加强 B.美国的冷战言论受到抨击 C.苏联对美国已放弃军事对抗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选修3:两极格局的形成(新人教版)

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 【课标要求】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 2.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难点: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及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涉及的某些概念及评价问题,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讲述、运用图表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图表资料,从中寻找疑问,加以思考、分析,寻找答案,形成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阐述,与他人合作交流,加深对本课有关历史史实的理解和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集团的彻底溃灭而告结束,那么作为战争胜利的一方——反法西斯同盟国,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将如何变化?战争之后的世界是何种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也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的不同,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首先在处理战败国和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产生突出矛盾,国际关系日趋紧张。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雅尔塔体系 1. 雅尔塔体系的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通过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作出的。(有哪些国际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当时,美、英、苏三个大国(特别是美苏两个大国),凭借各自的经济、军事实力及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就结束战争与安排战后世界秩序,通过了一系列宣言、公告和协定,并商定建立若干形式的常设机构(如联合国)。战后,世界大国依据已经确立的基本原则,对世界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进行划分,建立起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就是雅尔塔体系。 【探究学习】:何谓雅尔塔体系? 让学生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回答: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这是雅尔塔体系得以确立的背景。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这种新的世界格局是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之上的,因此,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探究学习】何为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终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均势逐渐被打破,最后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结果。 2.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及特点 雅尔塔体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战争胜利的条件下确立的,它是美英苏互相让步、妥协的产物,起到了将二战所造成的力量对比的既成事实固定下来的作用。 【探究学习】:如何评价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二战后国际力量发展重大变化,欧洲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 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 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⑵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政治、经济、军事) 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 主要内容: ⑴成立联合国 ⑵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前一课已讲) ⑶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①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

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4. 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性质的) 5. 评价: ⑴积极: 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 ⑵消极: 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实质),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 ①美苏间矛盾(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