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排版小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排版小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排版小抄

一 填充题

1.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 研究 )学科中占有重

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

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

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

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

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问题的途径、

( 方法 )的科学。

2.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

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

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

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 )、

经济、( 社会 )、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

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

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

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

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

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地域 )

渊源和( 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

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

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

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

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 )

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2 . 民族的形成,是( 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

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

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

产物。

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 胞族 )—( 部

落 )—(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

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

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

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次生形态 )民族。

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

展( 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

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5. 民族( 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6. 民族( 消亡 )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

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

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

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

由不同民族之间( 生产 )、( 生活 ) 、( 文化 )

发生发展的。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 )现象,也是一种

( 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

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 民族性 )的内容。

3.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

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 和平与发展 )是国际民族

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

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

在 )并存。

1 . 民族问题是随着( 社会的发展 )而发展变化

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 社会 )问

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 国家 )

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 民族问题理论 )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4.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 社会 )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5. 只有进行( 社会主义 )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6. 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7. 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 矛盾 )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8. 民族间( 经济文化 )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 利益的分配 )、文化发展的需求。 9.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 阶级斗争 )问题。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 大杂居 ),( 小聚居 ),( 交错居住 )。 2.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大分散、小聚居 )。 3.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 1.9万 )公里。 4.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 政教合一 )制度、( 土司 )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 原始居民 )制度等。 5.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 民族发展 )方面,又表现在( 民族关系 )方面。 1.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 提高民族素质 ),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 民主的组织形式 )。 2 .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3. 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 压迫 ),反对民族( 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 地位 )和( 权利 )。 4.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 民主 )运动的一个原则。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治 ),设立( 自治机关 ),行使( 自治权 )。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 设立和建设 );二是自治机关的( 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 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自治区 )、( 自治州 )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4.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的权利。 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和(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 1 . 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3. 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 历史意义 )。 4.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定了以“培养( 普通政治干部 )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和尽量吸收培养( 知识分子 ),以及“既要培养少数

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 从事民族

工作 )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5.迅速大量地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

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 城

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

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

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

和( 少数民族自力更生 )相结合的方针。

3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 国家利

益 )和( 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 )相结合的原则。

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 开

发式 )式扶贫。

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

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 集约型 )的、( 素质

和效益较高 )的经济增长方式。

1.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

( 标志 )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

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 前提 )。因

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

( 地位 )和作用。

2.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 民族教育专门

法 )和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以及其他法律、

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

地位、任务、方针、学制、( 办学形式 )、内容、

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3.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

力、( 物力 )、( 财力 )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

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4. 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

言、( 文学 )、科学、( 艺术 )、哲学、( 宗教 )、

风俗、节日等。

5. 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

发展的( 条件 )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

发展和经济发展的( 先导 ),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

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 )。

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

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 语言意识 )和( 语言感

情 ),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

族感情。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

( 基本成分 )和( 表现形式 )的长期稳定。

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

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 形

成的 )规律、( 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变化 )规律和

(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 )规律。

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 发展水平 )

和( 分布状况 )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 语言的融合 )

和( 文字的统一 )。

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承认和坚持 )各

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

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2 .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 物质生活 )和

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

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3.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

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 生活条件 )

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 价

值观念 )和行为方式。

4.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 无形 )的力量

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5.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

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 阻碍 )

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6.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

境、自然条件和( 气候 )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7. 民族风俗习惯的( 人为改革 )与自然变异是

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

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3.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

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

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4.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5.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

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单选题

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 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D.政治性

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 )的问题。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 )。

B.经济发展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B )。B.族类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 C )时期。C.南朝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D.1987年

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D.民族2.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演进)的质与量的提高。

3.民族( D ),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D.同化

4.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C )同化。C.自然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C )的关系。C.民族群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D )的关系。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 B )决定的。B.性质

4.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 D )。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D )。D.和平与发展

1.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C )。C.社会因素

2.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 A )、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A.民族与阶级

3.现今世界上共有( C )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C. 3 000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 D )为基

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

的矛盾。D.经济利益

1.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C )个国家接壤。

C.10多

2.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 A )以上民族共

居。A.两个

3.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 C )。C.64%

4.我国大陆地区的( B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都有少数民族居住。B.31个

5.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B )。

B.18个

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

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 B )的问题上。

1.( A )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A.民族平等团结

2.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

( C )。C.根本原则

3.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

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

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B )。B. 1/3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C )。C.自治权

的行使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 A )。A.自治机

关的设立和建设

3.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 C )个。

C.155

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 C )

个。C.44

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

本原则是( B )。B.民主集中制

1.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A ),

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2.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和( D )的中心环节。D.长治久安

3.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

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B 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 D )。D.各

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 )。A.加快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

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

是( C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4.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

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

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

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

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

叫做( D )。D.对口支援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B )。 B.精

神文化

2.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

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 A ),造成

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A.科

技人员和教员

3.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 D )。

D.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 A )上。

A.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

一共( D )种。D.15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

( A )。A.满、回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A )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

母形式的拼音文字A.11

1.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

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

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

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 B )。

B.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2.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 A )

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

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

惯发展的总规律。A.传承性

3.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

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

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 C )。C.原则性和灵活性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 D )。D.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

最大的宗教是( C )。C.佛教和伊斯兰教

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 C )。C.资

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

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B )。

B.自治、自养、自传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

“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

解释的是( C )。C.赵朴初居士

三多选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

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

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

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E )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

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

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

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

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

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

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

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

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

族意愿 E.就近认同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

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社会生产B.社会分工C.内部交往程度D.外

部交往程度E.地理位置

3.民族发展包括 ( BCD )等。

A.原生态发展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

展E.次生态发展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等内部

和外部条件。

A.民族结构B.民族素质C.民族关系D.自然

环境E.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民族的活动中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A.地域B.民族D.经济E.文化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 BD )。

B.壮族 D.满族

2.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 BCD )。

B.《格萨尔》 C.《江格尔》 D.《玛纳斯》

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 ABCE )。

A.封建制度 B.封建农奴制度 C.奴隶制度 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4.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 ACD E )。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ABCD )的平等。A.地位B.待遇C.权利D.利益

2.( BCDE )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B.实现民族平等C.加强民族团结

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E.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3.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 ABE )。A.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E.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

实上的完全平等

4.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

中的 ( ABDE ) 。

A.和睦B.友好D.联合E..协调

5.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

要意义( ABCDE )。

A.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B.有利于加速散

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D.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E.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ABCDE )。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

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 BCDE )。

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

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

新型民族关系

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

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 ABCDE )。

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B.经济因素

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民族自治

权利的广泛性 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4.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 ACE

)。

A.民族干部 C.民族语言文字 E.民族形式

5.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

重要原则有( ABC )。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护各民

族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

繁荣

1.少数民族干部是:ABCD

A.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B.各少

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标志

C.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

D.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

骨干力量

2..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包括:

ABCDE

A.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进一步

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

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B.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

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C.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

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

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D.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E.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

伍,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3.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

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

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

速培养( ABDE )的方针、原则。

A.科学技术干部B.理论干部

D.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E.建立

起一支又红又专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

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

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

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E.民族问题的

重要性

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

要内容有( 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

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1.民族教育( ABCD )。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B.是民族经济起

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D.有

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BCDE )。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民族教育

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

足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3.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

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BCDE )。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C.构成了

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E.构成了不同民

族的思维模式

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 )。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

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E.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 BCDE )。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3.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

施主要有( BCDE )。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

族的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

作机构,著名的有( ABCE )。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E.蒙

文八协

1.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 ABCE )。

A.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E.对

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2.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 ABCDE )。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C.是

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和进步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3.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

( ABCDE )。

A.民族性B.群众性C.传承性D.变异性E.敏

感性

4.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

( BCDE )

B.自然原因C.经济原因D.历史文化原因E.宗

教原因

1.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

本要素大体包括( ABDE )。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2.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

基本特点有( ABCDE )。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

杂性

3.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 ABCDE )。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

督教

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

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ACDE )。

A.维护法律尊严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

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错,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

3.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错,民族改成民族观)

4.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对)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一部分改为某些,多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2.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对)

3.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错,这个概念是民族组合)

4.民族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错,这个概念是民族融合)

5.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对)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

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

1.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错,封建社会改为社会主义社会)

2.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对)

3.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错,结尾加上文化事业)

1.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对)

2.我国的民族问题就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错,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与民族关系方面)

1.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对)

2.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保障本民族语言文字

的权利。(错,保障的是权利和利益)

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

治县的人民政府。(错,把人民政府去掉)

2.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方设立

自治机关。(错,还有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

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对)

4.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特指行政管理权。(错,

还包括地方性立法权等)

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创

造的一个重要原则。(错,不是创造,是根据马克思

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结合我国具体的历

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民族情况决定的)

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

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错,

其中团结字样删除)

2.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

3.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

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

(对)

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

助。(错,不是主要的,是必要的必须的)

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

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

针、措施。(错,民族地区根据本民族、本地方的特

点,制定、调整生产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避免

“一刀切”加快经济建设事业发展)

3.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

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对)

1.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

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

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

2.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对)

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错,并

不是永远存在,稳定性不排斥语言文字随着社会文

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

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错,是

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的时期)

1.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

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错,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

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2.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

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

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错,是中性

作用)

3.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

(对)

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

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

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对)

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

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错,宗教将长期存在下

去)

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

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

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任

何人或者组织不得加以干涉)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

们信教的自由。(错,不仅这一个内容)

五论述题(本科蓝色复习册有全部

论述题的答案P40页之后)

1 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7

2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

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15 25

3 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

族融合、民族消亡?44 48

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

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

的?61 65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

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86

6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99

7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的含义。102

8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

么?110

9 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

哪些措施?136

10 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

些?147

11 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159

12 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

160

13 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

些原则?178

14 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85

一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1学习民族理论和

民族政策,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民

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认识,一方面表现

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

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2、学习民族

理论和民族政策,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

工作的需要。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必须

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制定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3、学习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

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

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

方面。但是这些研究都必须在一定的民族观指导下才能

进行

二。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

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

理素质。不同点:(1)视野更加宽阔,更侧重于人类

社会发展中从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可涵盖现今的绝大

数民族。(2)更加注重民族的地缘条件、生产方式、

文化等诸要素,更加合理地确认族源和宗教的作用。(3)

更加注重历史渊源、生产方式,更加合理地确认诸要素

的整体性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

合、民族消亡?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

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

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根据它变化的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

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民族同化是一个过

程。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民族同化首先涉

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的局

部现象。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

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这种民族分化多是由民族迁徙

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民族组合,

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

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这与一般的民族同化现象不

同。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

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

消失。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

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民

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

的实现结果。民族融合实现之日,就是民族最终消亡之

时。民族融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缓

慢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不能用人为的、强迫的、爆发

式的、突变的方式来实现。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

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

上是民族同化。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

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

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民族消

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

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

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

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

族关系更加密切。

(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

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

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

展趋势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

等明显存在并存;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领域)竞争增强并存;民族共同发展的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并存;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 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是按照效率进行分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说更是这样。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因此,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加以解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统筹兼顾平等与效率,包括民族平等与经济效率。只能兼顾,实现平等前提下的效率,效率基础上的平等。既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又要有较高的民族平等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的发展,将是在效率较量中提高自身效率的发展,将是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民族素质的发展,将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提高自身享受平等权利能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它们历来是民族问题上的敏感因素,也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将受到考验,并将得到加强。哪个民族更快地、更好地转轨到市场经济体制,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得到更快和率先发展的机遇。我国各少数民族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向现代文明迈进。 六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1、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1)民族问题是人民团结的一个影响因素;(2)民族问题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影响因素. 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1)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2)民族问题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3、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1)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2)民族团结是边防巩固的前提4、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1)民族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影响因素。(2)民族问题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七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提出了彻底的民族平等的理论和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1.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从一个国家来说,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世界范围来说,世界所有民族一律平等。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民族无论先进与落后一律平等;聚居和散居民族一律平等。2.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不仅在政治上完全平等,而且在经济上完全平等,还要在文化上完全平等,以及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内完全平等。 3.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不仅在执政党的党规及国家的法律中要有民族平等的明确规定(纲领政策、法律),而且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实施和保障,还要大民族(原来的压迫民族)采取措施,包括照顾、帮助甚至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的含义,有它的特定的范围和阶级基础。从民族团结的内容来说,是不分民族大小、先进与落后、不分原先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的真诚的团结。它是指民族之间的团结,但是,民族内部的团结对民族之间的团结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民族团结,从实质来说,是有特定阶级内容的团结,主要是各民族中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的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八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其主要内容: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问题。 2.设立自治机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3.行使自治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其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 (1)拓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 (2)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

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

伍。

(3)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努力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

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

(5)拓宽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

(6)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7)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不断更新

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

1)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

(3)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

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

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民族地区依据

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

(6)实行“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7)采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

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

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

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族教育是

关系到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与否的大问题。

(1)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2)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3)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4)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

系。文化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 1.民族

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

主要特点所体现的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

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语言文字对

民族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依赖关系。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社

会的主要交际工具,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

稳定。但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并不排斥语言文字将随

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

3.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民族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在基本词汇、语言结构、使用习惯等方面不断改进,使旧有的、失去生命力的词汇逐渐被淘汰,而代表时代脉搏和新生事物的新词汇不断被创造出来,使语言文字在内容和使用手段上更富于时代感。 4.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民族语言的交融性即指民族语言将随着民族关系的改

善,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各民族的语言词汇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这一特点无疑取决于

民族间日益增强彼此间的合作和联系这一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间彼此学习语言文字的现象增多,民族语言交融现象也增多。 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1. 坚持群众自愿。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明确指出,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与否和如何改革是本民族自己的事,由本民族群众自己决定。因此,在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并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领导要带头,反对任何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

2. 注意调查研究。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特点和多重性功能,在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过程中,不能只看其表象和形式,浅尝辄止,而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全面考察,对其良与陋、益与害,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精华”得以发掘并真正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活力和价值;也使落后、有害的“糟粕”得到正确的认识并被摈弃。。

3. 遵循循序渐进。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民族性和群众

性,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每一步都牵动千家万户。因

此,改革必须立足于全局,进行整体规划。另外,由于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改

革在加强宏观调控基础上,又不能搞“一刀切”。改革

应当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现

状,有区别地分步骤、分层次进行,使每一个步骤、每

一个层次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与当地的接受和传承能

力相适应。

4. 尊重客观规律。一定的风俗习惯是与一定的经济基

础相适应的。改革风俗习惯的目的是使其适应变革了的

和正在变革的经济基础和在其之上的上层建筑。因此,

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虽然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

它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于未来风俗习惯进行超前

预测,以此使今日的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成为连接过去与

未来自身发展轨迹的必经阶段,而不致发生相悖或偏离,但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施却不能超越这一必经阶

段。当今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实践,不能是人为的、脱

离时代的“超前”改革。

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85

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

策,将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贯彻执行。它绝不是一时的

权宜之计的政策,只要宗教存在,这一政策就有效。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对国家来说,宗教信

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

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

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

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的,都受到法律的保

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

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

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

的私事,也就是说,国家承认现存宗教这个客观事实,

国家不干涉正当的宗教活动,对国家来说宗教是个人的

私事,信仰宗教或是不信仰宗教,国家一律不加以干

涉,每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而且这个选

择允许有变化。这是国家赋予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之

一。

总之,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

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

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

同目标上来。任何背离这个基本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

错误的,都应该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抵制和

反对。

【2021年最新整理】最新版电大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重点考试答案解析(可编辑

并将正确的匹配结果写在括弧中。四选一10分) 1、A、气质F、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点。 B、能力G C、性格H、 理和行为倾向。 D、态度I 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 E、价值观J 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第1空答案A. AF()第2空答案D. BI() 第3空答案B. CG()第4空答案C. DH() 第5空答案E. EJ() 2、A、奥德佛的ERG理论F、内容型激励理论 B、劳勒的期望模式G、过程型激励理论 C、亚当斯的公平理论H、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D、斯金纳的强化理论I、综合激励模式 E、豪斯-迪尔的公式 请选择正确的配对:第1空答案B. AF() 第2空答案B. BG()第3空答案B. CG( 第4空答案C. DH()第5空答案D.EI() 3、A、巴纳德的组织理论认为F 色组"所组成的集合体。 B、凯恩的组织理论认为G、 H、所有正式组织不论其级别和规模差别多大, I、不能用单一的模型来解决所有组织设计问 J、企业组织同人一样具有生命周期,有 在组织的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要求, 第1空答案C. AH() A. BF()第3空答案 B. CG() D. DI()第5空答案 E. EJ() F、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 H、既包括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同时又包括 I、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气味

请选择正确的配对:第1空答案D. AI() 第2空答案A. BF()第3空答案B. CG( 第4空答案C. DH()第5空答案E. EJ() 二、判断题(共11小题,每小题1分,共11 菲德勒在研究中发现:关心任务的领导者在"下,将是最有效的领导者。(对) 会感到他们是被公平对待的。(错) 用。(错) (错) 察每个组织中的领导者是否具备这些特点, 领导人。对 政组织等都是非正式群体。(错) 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对) 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胆汁质气质。(错) 形成的联结关系。(错) (错)(对) (对) ) (错) (对) (错) (错) (错) 错 (错) (对) (对) (对) (错)

电大组织行为学小抄 已排版

A艾桑尼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B 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霍桑试验) 不仅指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哪一种?(ERG理论——成长理论)。 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 不能用现成的规范和程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对环境有深入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知识。这类环境是(复杂-动态环境)。 ●D 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惩罚) 大型组织拥有的成员一般在多少人左右?(1000~45000人)。[3~30人——小;30~1000人——中; 45 000人以上——巨型。] 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这种行为反应是(升华的行为反应) 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就会出现(高生率高凝聚力) 对下属采取信任的态度,这种领导风格属于什么类型?(参与型) ●F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本我)。 ●G 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同质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绩效 管理方格图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有(团队式) 管理系统理论是由(利克特)提出的 ●H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 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J 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经济人) 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气质) 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异的人属于:(天才)。 ●L 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佛洛依德)。 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都属于什么样的强化方式?(可变间隔的强化)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坦南鲍母和施密特)提出的。 ●M 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意志型)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而言,比较强烈的需要是(成就需要)。 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人员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 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是(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某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宜参加剧烈运动,却想成为长跑运动员。他这种挫 折感源于(个人本身能力有限)。 某人对完成某项任务的把握性很大,因此他对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会(可能高 也可能低) 目标很重要,但不值得和对方闹翻或当对方权利与自己相当时,处理冲突的方式 是(妥协) ●N 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 哪一项不是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主要变革措施(建立规章制度) ●P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社会功能) ●R 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 种行为(减少自己的投入) 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多的群体属于(团队群体)。 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无序群体)。 ●S 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赫兹伯格) “熵”能测量环境的什么特性?(有序性) 斯托迪尔没有把领导按(社会特性) ●T 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 特征,这种知觉属于:(晕轮效应) 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调查法) 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马斯洛) 通过不予理睬来减弱某种不良行为的强化方式是(自然消退)。 提出期望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 “途径——目标”理论是(豪斯)提出的 ●W 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 (异质群体)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我们平常所说的企业精神核心是一种(价值观念) ●X 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人际关系) 下面哪一项正确描述了组织变革的基本内容(组织的环境、组织的任务及技术、 组织的结构、组织的人员) 行为型理论包括(挫折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 学习型组织的支持者们认为传统组织的问题是由其固有的特性引起的,这些固有 特性主要是(分工、竞争和反应性) ●Y 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个性) 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 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 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正式群体)。 一个造纸厂的商业环境最能反应组织环境的哪一特性?(稳定性) 要帮助领导者对组织的一切“变化”做出有效管理的设计理论是(自由型组织 结构) 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 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哪些?(调查反馈、群体建议、咨询活动) 研究领导行为的管理系统理论是(利克特) ●Z 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强制)。 在管理方格图中“乡村俱乐部似的管理”是哪种领导方式(1、9) 多项选择 ●A 按何种心理机制占优势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 间型)。 按人际关系的结构分,人际关系的类型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 伦理关系) 按人际关系形成的纽带分,人际关系的类型有(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 系)。 按群体沟通的组织系统分,沟通可分为(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B 布兰格按何种生活方式最有价值,把性格分为:(理性型;政治型和审美型;社 会型;宗教型;经济型) 鲍莫尔认为企业领导人应具有的条件是(合作精神;决策能力;敢于创新;尊 重他人) ●C 冲突的来源有(沟通因素;结构因素;个人行为因素)。 从沟通的渠道来看,可以将信息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D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改变行为;改变态 度;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F菲德瑜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 上下级的关系) 小抄版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

1、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答:①研究程序的公开性;②收集资料的客观性;③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④分析方法的系统性;⑤所得结论的再现性;⑥对未来的预见性。 2、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是什么?答: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影响人的行为的个人主观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影响人的行为的客观外在环境因素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3、增强工作满意感的方法有哪些?答: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增强工作满意感:(1)使工作变得有趣;(2)给予公平的报酬、福利和晋升的机会;(3)从兴趣和机能的角度把人和工作匹配起来;(4)设计工作使得员工兴奋和满意。 4、什么是气质?简述气质差异的作用。答: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各种气质类型往往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一面。许多行业,尤其是某些特殊的行业,对人员的气质行为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人们能够从事较适合其气质特征的工作,则能扩大气质类型积极的一面,而缩小其消极的一面。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人们的积极作用,从而保证工作的安全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应当应用气质的差异,妥善地安排人们的工作。可以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等方面考虑应用气质差异。此外,要选拔和培训某些特殊专业的人员,也必须运用气质差异,以提高培训效果。 5、简述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答: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其一,个性倾向性,即心理过程的倾向性,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态度、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其二,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即心理过程的特征,主要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个性具有社会性、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等特征。任何一个个性理论对于一个组织有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看它能否说明、预测和控制个人的行为和绩效。实践证明,个性对于人的工作成就.健康状况和管理水平都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应当正确地运用个性理论,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成就、健康状况和管理水平。为了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必须人尽其才,必须学习伟人和改革者的个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改造自己的个性性格。 6、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答: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它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等。这些功能,直接关系到工作绩效的大小。一般说来,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这表明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有着一致性的关系。但是,消极的工作态度,由于要取得很高的工作报酬.也可能引发积极的工作行为,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由于中介因素的影响,使得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复杂。 7、需要层次论在管理中的有何应用?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了解员工的需要是应用需要层次论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不同组织中、不同时期的员工以及组织中不同的员工的需要充满差异性,而且经常变化。因此,管理者应该经常性地用各种方式进行调研,弄清员工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8、双因素理论的应用。答: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强调内在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为管理者更好地激发职工工作的动机提供了新思路。①管理者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②管理者在管理中不应忽视保健因素,如果保健性的管理措施做得很差,就会导致职工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劳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过分地改善保健因素,因为这样做只能消除职工对工作的不满情绪,不能直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③管理者若想持久而高效地激励职工,必须改进职工的工作内容,进行工作任务再设计,注意对人进行精神激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用这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

组织行为学小抄选择

一、单选题 1.“熵”能测量环境的什么特性?(有序性)。 2.“途径——目标”理论是(豪斯)提出的。 3.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霍桑试验)。 4.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 足员工的(尊重需要)。 5.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 ——倒退”趋势的理论是哪一种?(ERG理论——成长理论)。6.不能用现成的规范和程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需要专业管理人 员对环境有深入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知识。这类环境是(复杂-动态环境)。 7.大型组织拥有的成员一般在多少人左右?(1000~45000人)。[3~ 30人——小; 30~1000人——中; 45 000人以上——巨型。] 8.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 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惩罚)。 9.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本我)。 10.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 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同质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11.管理方格图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有(团队式)。 12.管理系统理论是由(利克特)提出的。 13.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14.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 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15.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 活动成果突出而异的人属于:(天才)。 16.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气质)。 17.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佛洛依德)。 18.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都属于什么样的强化方式?(可 变间隔的强化)。 19.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而言,比较强烈的需要是(成 就需要)。 20.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调查法)。 21.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意志型)。 22.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 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23.某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宜参加剧烈运动项目,但他却想成为 一名长跑运动员,想而不得,他很苦恼,他这种挫折感源于(个人本身能力有限)。 24.目标很重要,但不值得和对方闹翻或当对方权力与自己相当时, 处理冲突的方式是(强制)。 25.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 26.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社会功能)。 27.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无序群体)。 28.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多的群体属于(团队群体)。 29.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 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减少自己的投入)。 30.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赫兹伯格)。 31.提出期望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 32.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马斯洛)。 33.通过不予理睬来减弱某种不良行为的强化方式是(自然消退)。 34.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 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晕轮效应)。 35.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 生不利后果时,(异质群体)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36.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 生不利后果时,(异质群体)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37.我们平常所说的企业精神核心是一种(组织信念)。 38.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人际关系)。 39.行为型理论包括(挫折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 40.要帮助领导者对组织的一切“变化”做出有效管理的设计理论是 (分化-整合组织结构)。 41.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 和是:(个性)。42.一个造纸厂的商业环境最能反应组织环境的哪一特性?(复杂 性)。 43.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波特——劳勒模型表明:职务工作中的实际 成绩(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所做工作的理解力[对目标、所要求的活动以及任务的其他要素的理解程度])。 44.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 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45.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 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正式群体)。 46.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 是(强制)。 二、多选题 1.“途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方式有(支持型;参与型; 指导型;以成就为目标)。 2.X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是懒惰的;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 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不能自我约束)。 3.按何种心理机制占优势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 型;意志型;中间型)。 4.按人际关系的结构分,人际关系的类型有(经济关系;政治关 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 5.按人际关系形成的纽带分,人际关系的类型有(亲缘关系;地 缘关系;业缘关系)。 6.鲍莫尔认为企业领导人应具有的条件是(合作精神;决策能力; 敢于创新;尊重他人)。 7.鲍莫尔认为企业领导人应具有的条件是(合作精神;决策能力; 敢于创新;尊重他人)。 8.布兰格按何种生活方式最有价值,把性格分为:(理性型;政 治型和审美型;社会型;宗教型;经济型)。 9.冲突的来源有(沟通因素;结构因素;个人行为因素)。 10.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改变行 为;改变态度;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11.菲德瑜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是(职位权力; 任务结构;上下级的关系)。 12.概括起来,我国优秀的领导者的素质应当包括(政治素质;知 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 13.个性的特点是:(社会性;组合性;独特性;倾向性)。 14.根据奥德弗的ERG理论,员工的相互关系需要主要包括()。 15.根据奥德弗的ERG理论,员工的相互关系需要主要包括(社交 需要;安全需要;人际关系和谐的需要)。 16.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下列因素中属于激励因素的有(工 作本身的特点;责任感;提升和发展;上司的赏识)。 17.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哪几种?(弗罗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 的公平理论)。 18.激励理论可划分为哪几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 论;改造型激励理论)。 19.解决或减少冲突的策略有(设置超级目标;采取行政手段;拖 延和平共处)。 20.具有普遍意义的激励方式有(思想政治工作动;奖励;工作内 容丰富化;职工参加管理)。 21.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研究程序的公开性;收集 资料的客观性;分析方法的系统性;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22.勒温认为存在着(专制方式;民主方式;放任自流方式)的领 导工作方式。 23.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坦南鲍母;施密特)提出的。 24.领导规范模式(领导参与理论)提出了选择领导方式的原则是 (信息的原则;接受型原则;冲突的原则;合理的原则;目标 合适的原则)。 25.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成就需要;生 存需要;权力需要;社交需要)。 26.能力是(性格;知识;体力;智慧)的综合体现。 27.气质差异的应用应遵循的原则是(气质绝对原则;气质互补原 则;气质发展原则;阈值原则)。 28.气质差异主要应用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特殊 人员选拔)。 29.群体典型的角色有(自我为中心者;任务角色;维护角色)。 30.群体决策的方式有(缺少反应;独裁原则;少数原则;多数原 则;完全一致原则;基本一致)。 31.人的行为特征有:(自发的;有原因的;有目的的;持久性的; 可改变的)。

组织行为学试题答案

2003-----2004第二学期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A) 一、填空 1、意向 2、马斯洛 3、姿态 4、价值观 5、坚持型 6、对生产的关心,对人的关心 7、情境 8、目标效价 9、管理 二、单项选择 1、B 2、D 3、B 4、C 5、C 6、D 7、D 8、D 9、C 10、C 11、B 12、C13、 C 14、B 15、A 三、多项选择 1、ABC 2、ACD 3、BCDE 4、ABCD 5、ACDE 6、ABCDE 7、ABE 8、ABCE 9ABCD 10、ABDE 四、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定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它常是一个可以接受或容忍的范围,而不是一些细则,它常是约定俗成、不成文的,而不是通过一定程序正式规定的. 3、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为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4、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 五、简答 1、学习型组织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存在一个大家都一致赞成的共同的愿望 (2)人们能够抛弃原有的思考方式,以及解决问题或执行工作的标准规程 (3)组织成员把组织的过程活动功能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整体的一部分 (4)人们能够打破横向和纵向的界限,公开地进行交流,而无须顾虑会受到批评和惩罚 (5)为了一起工作以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人们能牺牲个人和部门的利益而服从组织的整体目标 2、使用权利的政治策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建立联盟,建立联盟意味着花时间同其他管理者说话,说服他们支持你的观点. (2)扩充网络,其方法是同已有网络外的管理者建立联系;使不同意见者改变观点,再作选择. (3)控制决策前提,控制决策前提是指限制决策界限.一个手段是选择和控制提供给其他管理者的信息. (4)加强法定权和专长权.管理者在具有公认的法定权和专长权的领域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响力. (5)明确表述倾向,含蓄使用权力. 3、领导者培育优良组织文化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1)借助于规章制度反复强化。规章制度是组织内部法定的行为规范,具有外加的强制性。它是组织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并强化组织的群体价值观。对于模范遵守制度的人进行奖励,是正强化。对违反人进行惩罚是负强化。 (2)借助于良好风气实现定势化。组织风气,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发挥无形作用,对

组织行为学各章结构图

组织行为学小抄_组织行为学各章结构图 组织行为学1.组织行为学定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 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 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学科。2.知觉的定义:知觉是 在感觉的增加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感觉是知觉的 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 觉总是以已有的知识、过去的经验所补充并作为中介。3.知觉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知觉对象从 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2)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 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3)知觉的恒 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 映象仍然保持不变4)知觉的相对性: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系 的变化会引起知觉的变化5)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 经验,按照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体。4.产生 知觉错觉的原因:1.人们知觉器官认识事物上的局限性。表现为视觉、听觉、嗅觉等感知上的局限性。2.根据过去的经验,感知眼前变化 了的事物。由于感知器官不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反映迟钝和固守 经验也能导致错觉。3.造成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1)知觉防御:是 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它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 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求无关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2)首因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3)晕轮效应:是一 种以点盖面的思想方法4)投射: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5.社会 知觉的定义人对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社会团体及组织的知觉过程。 社会知觉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6.社会知觉的特 征1.具有间接性和主观性。社会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及 行为的知觉,也包括对人内部心理特征(如气质)、心理状态(如 态度)及行为动机等的判断2.具有

2016年电大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小抄【呕心沥血整理、电大考试必过】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规律,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提高组织的效能。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个体行为:处于组织环境中个人的所作所为。2、群体行为:由个体构成的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来的行为。3、组织行为:由个体和群体构成的组织的整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组织行为在西方的发展历程:1.古典管理阶段,侧重劳动管理、泰勒科学管理之父2.经典组织理论,侧重组织管理、马克斯·韦伯经济理论之父3.行为学派阶段,a、《心理学与产业效率》的出版b、由霍桑试验推动创立了人际关系学派、雨果·明斯特博格、梅奥3.人力资源学派阶段:核心思想:企业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发挥员工的潜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阿吉雷斯:从组织角度来分析影响员工发挥潜力的原因麦格雷戈(X、Y理论)4.权变理论阶段 租住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包括:动机、气质、性格、认知风格。特点:1.由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特征与外部行为方式共同构成的,2.人格是一个系统模式,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4.相对稳定的,5.不是生下来就有的;气质:是指一个人天生的、表现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差异和特征。特点:1.气质是先天的心理特征,2.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一、特征(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稳定性、强度和指向性等)。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性格是人格结构中最具有道德评价因素的部分2.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3.性格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4.性格有复杂的结构,构成性格的特征可以分为态度、情绪、意志、认知。 气质的分类:外倾:胆汁质(急躁性)、多血质(活泼型)内倾:黏液质(恬静型)、抑郁质(神经质) 认知风格:指人们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风格的两个维度:个体收集信息的方式(两种倾向:具体经验、抽象概念)、评价所接受的信息的方式(两种倾向:反思性观察、积极试验)认知风格分为4种:发散、吸收、会聚、适应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外向性、宜人性、责任感、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 MBTI人格理论四个维度:1、外倾型和内倾型2、感觉型和直觉型3、思考型和情感型4、判断型和知觉型 自我监控:指个体根据外部情景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控制点:人们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命运的程度。内控型: 认为自己是命运的主人。外控型:认为自己受命运的操纵。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影响因素:具体性、社会规范、态度体验、 态度的作用: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2、态度影响忍耐力3、态度影响行为效果4、态度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容性。 认知失调理论: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矛盾。影响因素:1、造成失调的因素的重要性2、个人认为自己对失调因素的影响程度3、失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影响员工态度转变的外部因素:1.人际影响2.企业内部信息沟通3.企业文化影响;外部因素:1.员工的认知2.员工的需要3.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 如何提高工作满意度:1.把员工的需要同企业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满足员工的需要2.适当地放权3.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4.上下沟通,管理人员经常与员工自由交谈

组织行为学(第二版)

《组织行为学》(第二版)2012年7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辨析题练习 1.具有高度的学习能力就一定能掌握新的行为型式。 2.员工对工作的投入情况与其组织承诺的类型没有什么关系。 3.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只有积极作用。 4.有效利用知觉效应就可以顺利进行深层次的人际交往。 5.组织在塑造员工行为时,不应该使用惩罚的方法。 6.职业承诺和组织承诺是一致的。 7.工作设计的理念由最初的工作专业化转为现在的工作丰富化。 论述题练习 1.弗罗姆的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应用在管理实践上? 2.试述什么是工作压力,及如何进行工作压力的管理。 3.分析团队与群体的区别,并阐述如何管理一支团队。 案例分析题练习 案例一:两种不同风格的会议 A中学,下午4点的年级组长、教研室主任会议即将开始,与会者面前摆者笔记本,两个座位空者。 差一分四点,张校长进来说:"现在开会了,大家都很忙。这是会议议程,每人取一张。大家都知道,教委将在本市选择一些学校,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我打算争取试点的机会。我相信大家都已看过教委的文件,以及我为本校拟订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计划。" 这时门开了,迟到者小心翼翼进来,关上门,座到空位上。校长看了他一眼,继续说"对于我所拟订的改造试点计划表,以及对你们年级和教研室的要求,有什么困难吗?" 会议如此继续下去……。 B中学的年级组长、教研室主任会议将在5分钟后开始。王校长在室内一角,正热心地与位教研室主任交谈。四点零三分,校长看了一下室内说:"我们再等宋老师一会儿,我知道他对这个议题很有兴趣。" 四点零八分,王校长建议会议开始。大家随便围成一个圆圈坐着。王校长说:"我希望了解各位对教委关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计划的看法,我们学校是否试点,有什么意见。"大多数与会者都发表了意见。大家都同意学校试点,并提了改革试点的建议。王校长正要说话,宋老师进来说:"抱歉,迟到了。我与家长谈话,多用了一些时间。" "没关系。倒杯茶,拉把椅子来坐,我们告诉你刚才谈了些什么"校长说。 宋老师坐好了,会议开始讨论校长提出的问题:"我们如何拟订学校的改革计划", 试描述这两个学校校长采取的不同领导方式?两位校长领导方式有哪些主要差异?你认为哪一种领导方式较好?为什么?

组织行为学4

第六章组织行为 一、选择题 1、要帮助领导者对组织的一切“变化”做出有效管理的设计理论是(A )。 A.分化-整合组织结构B.项目组织设计 C.距阵式组织设计D.自由型组织结构 2、工作要求与控制能力的关系形成四种格局,其中压力最大的一种是(A )。 A.高要求低控制B.高要求高控制 C.低要求低控制D.低要求高控制 3、组织文化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ABCDE )。 A.价值观念B.组织信念C.组织目标D.规章制度 E.职业道德4、“熵”能测量环境的什么特性?(B ) A.稳定性B.有序性C.复杂性D.不确定性 5、下面哪些是组织环境的特性?(ABCD ) A.稳定性B.有序性C.复杂性D.不确定性E.局域性 6、组织变革大致涉及(ABCD ) A.组织的人员B.组织的任务及技术C.组织的结构 D.组织的环境E.组织的成员 7、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来自(ABCDE ) A.观念B.习惯C.经济D.地位E.社会 8、组织发展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念包括(AB )。 A.权利均等B.正视问题C.决策果断 D.质询精神E.勇于进取 9、组织发展的干预措施(ABCD )。 A.敏感性训练B.调查反馈C.过程咨询

D.团队建设E.工作设计 二、名词解释 1.组织: 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2.组织设计: 是指管理者将组织内各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建立和实施一种特定组织结构的过程。组织设计是有效管理的必备手段之一。 3.工作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与满足个人需要而进行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 4.工作压力: 是指人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上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 5.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 6.组织环境: 是指所有潜在影响组织运行和组织绩效的因素或力量。 三、简答题 1.简述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韦伯的主要观点。 答: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把科学和理性作为管理的根本准则,认为存在一种最佳的管理方法和组织模式。主要代表人物韦伯的主要观点是层级官僚制。 19lO年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其名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官僚模型”,即理想行政性机构理论。 韦伯认为,官僚结构的形式是现代世界中一直发展着的大规模的政管理的最有效的工具。“官僚模型”就是能够“既合法又合理”地行驶职权的组织结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建立权威与职权等级制度。 (2)专业化强,分工明确。 (3)规章制度明确。 (4)有处理工作情况的程序系统。 (5)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 (6)以技术能力作为挑选和提升组织成员的根据和标准,并主张行政性组织中的组织成员应具有终身制职业的忠诚

组织行为学第版重点内容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 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对比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答: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表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管理者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分别是代表个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管理者要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管理者所扮演的信息角色分别是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3)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决策,这种信息就丧失其应有的价值。管理者负责做出组织的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井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角色、干扰对付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3、组织行为学模型中的三种分析水平是什么?(它们相互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复习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 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罗宾斯)补:与组织行为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有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行为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 组织行为研究的是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3)领导科学问题 2、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的模型?一般模型是指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及行为总是通过特定的外部有效性表现出来,从 而显示心理和行为(自变量)与行为有效性(因变量)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3、什么是心理资本?简述心理资本的五个关键要素。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这种状态符合积极组织行为的标准,能过通过有针对性地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五个关键因素: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韧性(复原与出超越) 4、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有如下六个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有助于促进组织改革和发展。6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 5、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 2、经验总结法 3、现场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测验法 6、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研究(2)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研究(3)群体层面上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1、什么是知觉?感觉和知觉有何区别?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具有整体性、理解性、相对性、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影响只觉得的因素包括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因素和情景因素。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社会知觉中存在各种偏见,主要有手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和投射五种 2、什么是社会知觉中的晕轮效应? 是指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好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一白遮百丑”3、什么是归因理论?归因就是指别人对自己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动机过程。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因果关系归属、社会推论问题、未来行为推测。 4、心理学家卡纳曼遵循西蒙的有限理性学说,提出了哪几种常见的的启发模式?(1)代表性(2)可得性(3)锚定和调整1、什么是个性?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哪些?个性倾向性包括哪些内容?个性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啥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个体心理特征的内容:(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组成。 个体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个体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2、平时从报刊杂志上做心理自测题时,你应当注意什么? (1)正确认识心理测验的作用和局限性 2使用标准的心理测验 3由专业人士施测 4慎重解释与使用测验结果 1、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信念和看法:从个体或社会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的状态比与之相反或不同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的状态更可取(罗宾斯)。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综合态度,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 2、简述罗克奇价值观类型。它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第一种类型,称为目的价值观,指的是一种期望存在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第二种称为工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指的是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主要表现在道德和能力两个方面。 3、什么是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这种态度影响管理心理与行为,甚至身体健康。有五个方面的内容是工作中最重要的特征:工作本身(2)报酬(3)升职机会(4)上司(5)同事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年龄、职业阶层、教育年限、组织规模、领导风格、工作性质 4、什么是组织承诺?如何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 (1)组织承诺是个体体现出的一种对组织的感情倾向,以及对离开组织造成损失的认知和对组织应负的道德责任(2)提高员工组织承诺的具体方法:1、严守员工的第一价值观 2、明确你的任务并传达任务 3、确证组织公正(提高双向沟通)4、营造一种社区感 5、支持员工发展 激励理论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又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过程激励型理论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属于调整型激励理论。1、什么是双因素激励理论?如何将保健因素转换为激励因素? (1)双因素理论即“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会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缺乏则使员工产生“没有满意”;保健因素是指与环境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会使员工感到满意,如得不到改善,则会引起员工对工作的不满。 (2)首先,改进员工的工作内容,进行工作任务再设计、实行工作丰富化,从而能使员工能从工作中感到成就、责任

电大组织行为学第三次网上行考作业答案

电大组织行为学第三次网上行考作业答案 一、单选。 1 . (3分) 韦伯认为纯官僚式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观点看能取得( )的效率。 1 . 不错 2 . 最高 3 . 一般 正确答案:2 2 . (3分) 人们认为工作不应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应当成为维护()的手段。 1 . 自身价值 2 . 自身尊严 3 . 自身价值和尊严 正确答案:3 3 . (3分) ()是个体影响其他个体(或群体)行为的能力。 1 . 权利 2 . 权力 3 . 权益 正确答案:2 4 . (3分) 扁平化组织的核心是指组织结构的()。 1 . 合理化 2 . 扁平化 3 . 人性化.. 正确答案:2 5. (3分) 人们认为工作不应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应当成为维护()的手段。 1 . 自身价值 2 . 自身尊严 3 . 自身价值和尊严 正确答案:3 6 . (3分) ()是个体影响其他个体(或群体)行为的能力。 1 . 权利

3 .权益 正确答案:2 7 . (3分) 韦伯认为纯官僚式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观点看能取得( )的效率。 1 . 不错 2 . 最高 3 . 一般 正确答案:2 8. (3分) 人们认为工作不应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应当成为维护()的手段。 1 . 自身价值 2 . 自身尊严 3 . 自身价值和尊严 正确答案:3 9 . (3分) 优秀的领导者要有()。 1 . 健康身体 2 . 良好心理 3 . 健康身体与良好心理 正确答案:3 二、多选。 1 . (3分) 领导效能包括(.)要素。 1 . 领导能力 2 . 领导效率 3 . 领导效益 4 . 领导性格 正确答案:1,2,3 2 . (3分) .()属于职位权力。 1 . .惩罚权 2 . 奖赏权 3 . 合法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