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模式_杜人淮

探索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模式_杜人淮
探索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模式_杜人淮

转型升级和更好地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目标。为此,

迫切需要探索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有效实现模式。

一、延伸裂变模式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延伸裂变模式,是指国防工业充分发挥军工科技、设备、人才等优势,通过军用科技和产品的民用开发与转化等军转民方式,使国防工业的发展突破军民界限向民用领域不断延伸和深度拓展,从而不断裂变出军民结合产业、

军工关联民用产业等新的产业,或者促进原有民用产业实现自我裂变,由此带动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现路径、方式和方法。具体地讲,就是国防工业通过发挥军工科技、设备、人才等优势,通过开发民用先进科技和研制民用优势产品,

并使之商业化、资本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等,以及通过把军工先进技术和军工优势产品转为民用,或直接参与民用产业的改造与发展等,不断将军工产业链延伸至民用领域,从而不断催生军民结合产业、军工关联民用产业等,不断壮大城镇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城镇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城镇

产业就业容量、

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和承接农业转移等人口支撑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城镇化率和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通过延伸裂变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内在机理是:国防工业通过开发民用科技、民用产品,并使之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规模化等不断向民用领域延伸,以及通过直接将军工技术、军工产品等转为民用向民用领域延伸→国防工业或通过其开发的民用科技、民用产品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规模化等裂变出军民结合产业和军工关联民用产业,或通过军工技术、军工产品等直接转为民用裂变出军民结合产业和军工关联民用产业→对城镇产业发展产生倍增效应,进一步带动和促进城镇整个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不断增强城镇产业的就业容量和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承接和吸纳不断增加的农业转移等人口,不断提高城镇化率→刺激和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城镇管理和城镇环境等不断改善和发展→不断推动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深度融合,不断促进城镇建设和发展→推动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不断跃升。

图1

延伸裂变模式示意图

注:

国防工业向民用产业延伸;

国防工业向军民结合产业转型;

对城镇化的推进;

原有的城镇

化水平和质量;

发展后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通过延伸裂变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国防工业向民用领域的广泛延伸和深入融合,因而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突出国防工业军转民的军工关联性。国防工业向民用领域的延伸,需按照军工技术和产品相关联原则积极开发民用先进科技和民用优势产品,既要充分有效发挥军工科技、设备、工艺和产品等优势,又要有效克服或防止出现“与民争食”而导致的资源重复配置和低效率等问题。二是提高国防工业军转民和产业裂变效率。国防工业既要提高其开发的先进民用技术和民用优势产品的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效率,以及军工技术、产品直接转为民用的效率,又要加快催生民用航天、民用客机、民用船舶、民用电子和核电站等军民结合产业或军工关联民用产业的裂变效率。三是提升军工关联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能力。国防工业需充分利用其科技、设备、人才等优势积极参与民用产业的科技开发和生产经营等活动,通过技术产品转让、合作生产、联合攻关、资产重组等方式,着力解决民用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技术、人才、资本等制约因素,加快突破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关键器件和关键软件等长期制约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瓶颈,

不断提升民用产业和城镇化的高新技术含量,

并通过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延伸和市场的扩张等带动就业规模的增长,

并进一步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管理和城镇环境等全面发展。

二、纳入聚变模式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纳入聚变模式,是指国防工业通过鼓励和推动民用产业广泛进入和积极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与产业发展等民参军方式,使民用产业资源和体制机制等优势聚合于军品科研生产和国防工业发展之中,从而不断提高军品科研生产的分工协作化水平、扩大民用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并通过军民互动和联动效应等作用对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发展产生倍增效应,

加快增强城镇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加快提升城镇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从而为持续增长的农业转移等人口提供强有力的就业支撑,为城镇建设和改造等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进而对新型城镇化形成巨大推动力的实现路径、方式和方法(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通过延伸裂变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内在机理是:鼓励、引导和支持民用产业

图2

纳入聚变模式示意图

注:

民用产业纳入国防工业的发展中;

国防工业发展对民用产业促进作用和产业链拉动效应;原

有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对新型城镇化推进;

发展后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广泛进入国防工业领域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维修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等→通过鼓励、引导和资助民用企业开发军用和军民两用技术产品,扩大国防工业对民用技术产品的采购和使用,学习、消化和吸收民用企业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积极主动引入民用企业灵活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提高国防工业企业军品科研生产效率和运行效率,增强国防工业企业的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有效提升国防工业企业的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和国防工业的发展水平、质量和效益→民用企业通过深度融入国防工业领域并广泛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等活动,既可不断拓展军品经营范围和市场发展空间,不断从中获得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又可伴随国防工业的发展不断获得先进技术支撑,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深入融合,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和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国防工业和民用产业的发展规模、水平、质量和效益→通过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等拉动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提升城镇整个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不断扩大城镇产业的就业容量,为吸纳不断增加的城镇劳动力就业提供有效和支撑,并以此带动人口向城镇集聚,从而不断提高城镇化率→刺激和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管理和城镇环境等改善和发展→加快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纳入聚变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民用产业深度融入和广泛参与国防工业军品科研生产和产业发展,因而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扩大国防工业军品科研生产对民用产业的开放程度。需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民用产业广泛参与国防工业军品及其分系统、配套件等科研生产、供应和服务等经营,从而不断为民用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的市场。二是扩大民用产业为国防工业军品科研生产提供技术装备、设备、设施、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供应。需不断提升民用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研制等能力,更好地提升民用产业的发展水平。三是扩大民用产业参与国防工业资本经营和股份制改造的范围和力度。需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和支持民用企业以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以市场为主导参与实施对军工企业的重组、联合或兼并和军工企业资产的租赁、转让、拍卖或抵押等。四是强化民用产业与国防产业的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等的拉动效应,促进国防工业与相关民用产业实现集约发展、联动发展和互补发展。

三、互动扩张模式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扩张模式,是指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通过相互渗透和深度交融,不断实现军民资源共用、军民成果共享、军民信息共享、军民项目共建、军民合作共赢等,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合理分工和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强强叠加,从而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双向互动发展,即使国防工业从民用领域获得优势资源和支撑,又使民用领域从国防工业中获得有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由此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快速成长和扩张,加快推动城镇经济社会全面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方式和方法(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通过互动扩张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内在机理是: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全领域、全要素、全方位的物质和信息等相互渗透和深度交融→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在科研生产和资源配置等领域实现合理分工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强强合作→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之间建立或确定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有效解决产品或市场重构和资源重复配置及低效率等问题→推动国防工业与

图3

互动扩张模式示意图

注:

原有产业规模和水平;

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相互渗透和双向互动;

扩张后产业规模和水平;

原有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对新型城镇化推进;

发展后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民用产业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并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知识、

技术、信息、产品等要素资源相互传递和扩散→不断激发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创新活力,不断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实现联动发展、互补发展、创新发展和高效发展→不断提升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创新能力、

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不断壮大城镇整体产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城镇整体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率→不断扩大城镇产业的就业容量和增强城镇的就业能力及人口吸纳能力,为不断持续增长的农业转移等人口提供积极有效的产业支撑,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进一步刺激和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管理和城镇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城镇的综合承受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进而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互动扩张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相互交融渗透和双向互动,因而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提高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融合度。既要打破产品技术层次的相互分割的封闭格局,推动国防工

业与民用产业的产品技术相互渗透和深度交融,还要破除组织、制度和市场等领域相互分割的封闭格局,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在资本运营、组织结构、体制机制及军品民品市场等相互渗透和深度交融。二是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科技产品成果等相互转化,促进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相互协调和互动发展。既要有效推动国防工业的“军转民”

和促进“军技民用”,又要有效推动民用产业的“民转军”和促进“民技军用”

,同时还需发挥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分工协作化水平,通过相互间的合理分工、合作研究或联合攻关等,并建立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等,不断提高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科研生产效率和运行效率。三是推动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的生产资源、科技产品和设施建设等共享共用。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既要扩大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在科研生产设备、

设施、材料、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和技术产品成果等领域的共享共用范围和程度,也要扩大国防工业与民用产业及城镇建设在信息网络、管线、仓储等基础设施及相关的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共享共用范围和程度。

四、集群衍生模式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集群衍生模式,是指通过民用企业等相关单位不断向国防工业企业相对集中区域或大型军工企业所在地的空间聚集和军民融合发展,

不断衍生出国防工业关联性的军民协作企业、民企参军企业、军民混合制企业、军民创新中心等企业群,从而形成由国防工业企业和诸多国防工业关联企业构成的军民结合产业集群,并通过集群内企业的“以民促军”、“以军带民”和“军民互动”推动人才流动、信息交流、知识传播、技术外溢、成果扩散、设施和劳工共享等,不断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不仅使集群内国防工业企业和国防工业关联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适宜环境和强大动力,

而且进一步带动和推进城镇整个产业的发展、城镇就业容量的增加、城镇综合功能的提升,从而推动城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从而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现路径、方式和方法(如图4所示)。

由图4可见,通过集群衍生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内在机理是:民用企业等相关单位向分布在城区、新城新区和城乡结合部等国防工业企业

相对集中区域或大型军工企业所在地的空间聚集→通过集群内企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断衍生出以国防工业(企业)为纽带的军民协作企业、

民企参军企业、军民混合制企业、军民创新中心等企业群→形成军工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国防工业(企业)、军民协作企业、民企参军企业、军民混合制企业、军民创新中心等相互渗透和互动发展→产业集聚产生专业化分工效应,促进各相关企业形成基于公共协作的产品链和基于共同利益纽带的价值链→推动集群内企业人才流动、信息交流、知识传播、技术外溢、成果扩散、设施和劳工共享等→进一步促进集聚区内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功能集聚,使集聚区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竞争与合作效益、创新网络和技术学习等优势→增强集群内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及其商品化、资本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集群内企业降低作业成本、交易成本,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极→壮大集群内企业发展规模,提高集群内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率→通过

技术、知识等扩散和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带动城镇整体产业发展

图4

集群衍生模式示意图

注:

原有产业、企业等水平和质量;

国防工业与城镇相关领域的相互渗透和良性互动;

发展后产业、

企业等水平和质量;

原有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对新型城镇化推进;

发展后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和就业规模的增加→不断承接、吸纳和支撑持续增加的农业转移等人口,不断提高城镇化率→刺激和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管理和城镇环境等改善与发展→促进城镇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和完善中心城区功能组合,推动新区新城功能改造和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型,完善新区新城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条件,增强其服务城镇、带动农村和承接转移人口功能→调整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内部结构,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通过集群衍生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民用产业向国防工业集聚区的空间集聚和国防工业关联企业群的衍生和融合互动发展,为此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确立国防工业的中心地位。对集聚区的选择,若从国防工业集中度来看,可以在大型军工企业所在地,也可以在军工企业比较集中区域;若从区位布局来看,可以在城镇中心城区的大型军工企业所在地或军工企业集中区域,也可以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型军工企业所在地、军工企业集中区域或军工新区,还可以在新城或城市新区的大型军工企业所在地、军工企业集中区域及军民结合产业园区。二是做好军工技术和产品关联性企业的空间集聚。产业的集群发展不仅是诸多企业地理上的接近,更是技术和产品关联性企业的空间集聚。以国防工业为中心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所集聚的是同军工技术和产品存在一定关联性的企业,包括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研制企业、军品或军品配套产品开发与研制等企业。三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企业的衍生和互动发展。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集群衍生模式的关键,是军工关联企业群的不断衍生,包括获得许可和承制资格的参与军品科研生产民用企业、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联合组建或兼并重组的军民结合企业、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通过共同投资或相互参股和混合制企业和军民结合创新基地等。四是通过推动知识、技术等创新成果不断扩散,并依靠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等的拉动作用,促进城镇整个产业和城镇整体建设发展,优化城市功能、环境、布局和结构。

五、优化升级模式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优化升级模式,是指通过发挥国防工业的科技、设备、人才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积极参与和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与改造,积极参与和支持城镇生态、人文等环境建设与整治,积极参与和支持城镇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和改造等,不断推动城镇经济结构、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城镇管理等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和扩大城镇就业容量,推动城镇化由粗放低效式发展向集约高效式发展转型的实现路径、方式和方法(如图5所示)。

由图5可见,通过优化升级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内在机理是:国防工业广泛和积极参与或支持城镇的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城镇管理等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和有效释放国防工业的科技、设备、人才等资源优势,强化国防工业在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城镇管理等领域中的技术创新地位,特别是发挥好大型军工企业的创新骨干作用,激发城镇创新活力和推动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壮大先进制造业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城镇的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环境友好等水平,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带动和促进国防工业的发展→通过军民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不断推进城镇经济结构、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城镇管理等优化升级→推动城镇功能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与综合利用开发,从而提高城

图5

优化升级模式示意图

注:

原有产业、设施等水平和质量;

国防工业与城镇相关领域的相互渗透和良性互动;

发展后的产

业、设施等水平和质量;

原有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对新型城镇化推进;

发展后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镇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改善城镇生产、人居、营商、

创业等条件和环境,扩大城镇服务供给和提高服务质量,

缓解城镇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强城镇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引导和推动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促进产业与城镇深度融合,通过产业集聚带动就业和人口集聚,不断提高城镇的就业规模和人口集聚度,不断提高城镇化率→促进城镇集约高效、

疏密有致和紧凑发展→推动城镇化由粗放低效式发展向集约高效式发展转型,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通过优化升级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发挥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带动和促进城镇化转型升级,

为此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充分利用和释放国防工业的科技、

设备、人才等资源优势。要大力推进军民标准化体系、知识产权体系、

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及其军用技术保密解密制度等改革,着力破除军民科技相互分割的封闭格局,从而使国防工业的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能在推动城镇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转型升级中得到充分发挥,加快推动城镇化由粗放低效式向集约高效式转型。二是推动国防工业与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城镇管理等深度融

合。需大力推进国防工业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为国防工业充分融入和更好于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发挥好城镇化转型升级目标和要求的牵引作用。要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找准国防工业在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努力方向和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王建主编:《城镇化与中国经济新未来》,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3月17日。

[4]杜人淮:《中国特色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历程和成就》

,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57期。[5]顾松年:《城镇化:打造健康版先过转型关》

,载于

《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第8期。[6]杜人淮:《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需着力转变政府角色》,载于

《唯实》2014年第7期。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91) [内容提要]: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20世纪70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的利用和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及迅速发展,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讯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产业,必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战略性的调整。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将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公司市值为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为300亿美元,交易额达184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这个“天作之合”造就了新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同时,也成为国际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并拉开了产业融合与产业革命的序曲,这场革命将是全方位、跨行业、深层次、超国界的。从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最根本的理由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说白了,就是两个公司合并的价值超过单个公司的价值,也就是经典的协同理论说:1+1>2。2001年6月,联想和西门子签署进军手机技术领域的战略协议,将电脑技术与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融合出集无线通信于一体的笔记本电脑新产品。2001年10月,世界著名的家电生产企业索尼公司与从事手机生产的爱立信公司联合成立手机公司,通信产业向传统家电产业渗透,实现了产业融合。所有这一切均表明,产业融合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传统IT业的制造商、传统家电制造商和传统通讯制造商开始了殊途同归的接近。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二、一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趋于融合。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并在商业中加以运用,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步伐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影响到个人、家庭、企业以至国家等各个层面。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在信息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集群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编号:05BJL066)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式,协调好城市和乡村间的发展关系,走好大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可借鉴产业综合体模式、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这五大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开发创建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做到扶持一个乡镇,带动一片乡村,富裕一批农民。主要包括创意设计型综合体、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以大企业主导的生态制造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方向。 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与新型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点,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依托,以乡镇和乡村为主战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中小城镇化为载体,创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智慧型、生态型、科技型及文化型的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统筹谋划,完善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安置居民,统筹产业形态发展,形成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整体氛围。企业将技术研发、生产制作、成果展示、创意设计等融入综合体,并为居民和产业工人提供商业和娱乐服务,将产业综合体做成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挖掘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着力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要注意塑造建筑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灵魂,在注重历史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传承文脉、彰显个性,充分保护、挖掘、弘扬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反映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把握休闲产业发展浪潮,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改变乡村风貌,推进乡村休闲、文化旅游、

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的湘潭经开区样本

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的湘潭经开区样本 在湘潭经开区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工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前者是城镇化的依托,反过来城镇化建设又会促进工业产业的提质升级。 以前,湘潭经开区只是一个单纯的工厂园区,生活枯燥,幸福感低。如今,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服务功能被植入工业区,产业与城市实现了有效融合,让九华成为了一个既可创业,又宜居的城市。创造了产业经济发展佳绩的湘潭经开区,在“转型发展、高端发展、创新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力图建成一个产业发达、环境美丽、生活便捷、居住舒适、人民幸福的“美丽新九华”,他们的实践具有样本意义。 没有产业作支撑,建起来的城市将是一座空城。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在改革创新中推进产业升级,以产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方针。湘潭经开区党工委适时确定了“转型发展、高端发展、创新发展”的思路,致力于实现从单一的经济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方向转变,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生产、服务、消费型园区转变。 经过十一年的发展,九华已经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引进,与九华主导产业深度融合,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九华将以吉利汽车为龙头,汽车物流、汽车及零部件贸易、二手车交易、汽车主题公园等为配套,致力于打造湖南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将以泰富重装为龙头,从产品供应商向集成系统和成套设备供应商转型,从设备供应商向运营服务商转型,培育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竞争和融资能力的千亿装备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依托,将形成涵盖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等物联网产业基地,提供信息系统设计和服务、动漫游戏设计、供应链管理和金融数据处理等服务。

军民融合式发展十项措施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的十项措施2013-12-29 23:29:37 丁锋韩璞魏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以及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重要论述,指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军民融合工作。 军民融合领域军内外专家就如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研讨时指出,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飞跃。“军民融合”函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全部内容,而且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来理解军与民之间的互通、互动和相互转移,更加是从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 针对当前开展“军转民”、“民技军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的十大措施。 专家们就如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研讨。专家们深刻领会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的精神实质。一致认为,这里讲的“二个坚持”、“一个加强”,不仅指明了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而且是事关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和国防现化化建设的重大方针,是国家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们指出,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飞跃。“军民融合”函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全部内容,而且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来理解军与民之间的互通、互动和相互转移,而是从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以及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 针对当前开展“军转民”特别是“民技军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的十大措施。 1进一步加大“军民融合”的宣传力度,提高全党、全军在我国“走出一条 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我国从军、民分离的体制格局基础上实行“军民融合”,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推进“军民融合”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仍然比较突出。 1.1思想观念上的束缚 能够实施“民技军用”的技术和产品,都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特征。由于观念上存在误区,军、民双方尚未完全形成“两用”意识。开发两用技术及其产业化不同于军转民,而是要求科研单位和企业从技术理念的提出开始,就考虑技术的两用性以及产业化前景,要形成两用技术(军用和民用)——有两个目标(战斗力和生产力)——开拓两个市场(军品市场和民品市场)观念。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和现有体制影响,国防科研部门与民用科技部门的工程技术专家都缺乏两用意识,军与民各自为政。 1.2价值评价体系不同 长期以来,国防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形成了重科研、轻应用,重军品、轻民品的传统观念,甚至认为选用民品不符合规定、违反规矩。而民用部门则普遍缺乏国防意识,认为开发国防科技项目是军工部门的事,即使有好的技术和产品也不往军品市场推荐。因此,军、民双方难以形成两用价值观。 1.3缺乏两个市场意识 过去我们国防建设采取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奠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同时强调军品市

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追赶超越迈向新时代 之二

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 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迈向新时代 ——嘉汇汉唐书城文化产业发展纪实自从2002年开业以来,作为我省图书行业的标杆企业,嘉汇汉唐书城以专业化的管理运营模式,坚守主业并高度秉承“工匠精神”,从高精尖三个维度进行产业改革,坚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时刻把握和员工及读者的良性互动,对以往“大而全”的传统布局进行优化,努力打造企业在同行中的优势,不断引领图书行业向专业化发展。16年来,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发扬“工匠精神”引领专业发展 16年的辛勤积累与长足发展,嘉汇汉唐书城已拥有近千名员工、上百位中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在专业化、产业化的道路上层层推进,逐步在市场上拥有主导性份额,成为全国行业的排头兵,居于西北行业的领先地位。 16年来,嘉汇汉唐书城不断扩大网点的覆盖面,开发农村市场,跟踪农村书屋建设进展及后续服务;实施“全民阅读七进工程”;组建“全民阅读流动书车”送书上门、送书下乡;推动设立“市民读书日”和“市民读书节”,满足市民精神生活需要;转型网站功能,实现实体图书大卖场与网络销售的紧密结合,开通天猫、京东、西部书城等多家网上售书店铺;扩大仓储面积万余平方米;加大配送方面投入,与专业物流公司开展合作;整合资源业态组合,将发行网络延伸到社会各类服务窗口;与高校合作,开设更多的校园店,走进大学生图书消费群体;与大型超市合作,开设60多家标超店……在满足书城连锁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并激活了其他行业的服务热情和质量。 16年来,嘉汇汉唐书城始终遵循着这样的经营策略:增加品种,适应市场;降低成本,占领市场;提高质量,扩大市场;搞好服务,巩固市场。与此同时,通过科学研究市场,切实把握住每一天的销售,把握住每一个人的劳动效能,把握好每一平方米的有效产值,也使企业在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每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管理。为了有效提高图书上柜品种,书城提出“人少我全、人弃我存、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口号,制定了“多品种、少

推进北碚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城融合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57553868.html, 推进北碚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城融合问题研究 作者:李克武 来源:《商情》2020年第05期 【摘要】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做到产城一体化,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就是土地的城镇化,没有“产”和“城”的融合,就会再度形成“空城”、“睡城”,城市发展就会失去动力。文章基于产城融合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北碚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区域实际和特点,提出突出地域特色,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着力促进产业转型,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产城融合; 建议 产城融合是在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主要相对于产城分离而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发展潜力在于新型城镇化。对于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做到产城一体化,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就是土地的城镇化,没有“产”和“城”的融合,就会再度形成“空城”、“睡城”。因此,只有坚持“产城融合”发展之路,才能真正走活新型城镇化这盘棋。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北碚如何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产城融合发展”道路则摆上了重要议程。研究成果以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北碚产城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直辖后,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北碚区的城镇化已进入了较好的发展阶段。产城融合其战略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建设再好,也只能是“空城”,产业如果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大气,也就是“空转”。然而,北碚区产城融合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引领上缺乏衔接,产业规划和城市建设脱节 (1)规划引领上缺乏衔接。通过调研资料显示,北碚区在规划引导方面:城市总体规划(总规)、控制性详细规划(详规)与园区规划是作为独立编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规划导向、规划对象和规划要求等方面存有不同之处,缺乏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协调城市功能区、居民社区、产业园区规划等不同空间的相关规划方面衔接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难以形成有机联系的规划体系,甚至某些规划在具体要求中,出现冲突和矛盾。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简介开始: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内容提要]: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内容提要]: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20世纪70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的利用和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及迅速发展,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讯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产业,必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战略性的调整。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将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公司市值为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为300亿美元,交易额达184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这个“天作之合”造就了新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着传统媒体

产城融合解读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上)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背景解读 (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

(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2005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心得体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一些思路

心得体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一些思路 对于实施好军民融合发展这一国家战略,X同志提出了“四个强化”的重要思想,即强化大局意识、强化改革创新、强化战略规划、强化法治保障,同时还提出从需求侧、供给侧协同发力的重要思想。围绕这些思想,对于如何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一些思路。 第一个方面,加强顶层的统筹,破解军民二元体制壁垒。回顾我国国防管理体制变迁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实行着一种党政军一体、平战一体的发展模式。上世纪60年代,我国在物质技术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创造出“两弹一星”的历史奇迹,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具有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优势,能够通过军民大协作、军民大协同,把分散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资源、潜力充分挖掘和调动出来。张爱萍将军在他的回忆录里面讲到,当时在调研我国原子弹工程建设时,他说,“原子弹工程,看起来盘子很大,但实际上很多东西都蕴含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中”。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搞好组织协作,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潜力挖掘出来,汇集于一点,形成攻关的力量。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我们党和国

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经济发展领域,政府职能更多开始聚焦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开始与经济建设分离,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各自运行的军民二元分离结构,国家对一些跨军地、跨领域、跨系统的涉及军民的一些重大事项缺乏统筹管理,最后导致体制上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军地分割,阻碍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党中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同志亲自担任主任,实际上就是要从顶层体制上解决军民两大体系分离的问题,要破解军民二元分离结构的问题。我们看到,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已经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也开始运行,中央提出下一步要建立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军民融合领导机构,统一负责做好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我们相信,随着机构的建立,工作机制的日益完善,军民分离二元体制的壁垒必将被打破。我们将能够极大地凝聚起军民统筹、军民协作的巨大的体制力量。 第二个方面,要深化需求端的改革,拆除阻碍资源双向流动的围墙。也就是同志讲的要从供需两端发力。 如何从需求端发力呢?需求端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军事需求牵引的问题。军事需求如何更加有力地牵引军民融合发展,实现军事需求主导?目前我们在这个领域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军事需求开放不够、传导不畅、牵引不力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军民融合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军民融合□徐勇军民融合是军民结合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发展,是实现寓军于民目标的具体体现,是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基本方略。军民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军民结合的范围,由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拓展到国防建设的各个方面;二是将军民结合的层次,由依托军与民两方面的协商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次;三是将军民结合的程度,由军民行业“板块式”对接深化到融为一体。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军民融合思想,就我国具体的国情和军情来看,应首先创新体制机制,使配置于国防和经济领域的各种资源产生合力,扩大国防利益与经济利益的交汇点,从而使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效益最大化。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应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在经济、科技、教育、服务保障、动员等领域和各个方面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和状态,所涉及的体制溶合内涵非常丰富。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军民融合体制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但也存在平战脱节、条块分割、自我封闭、功能单一、指导关系不顺畅、主体责任不清晰和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军民融合问题,确保军民融合高效顺畅运转起来,就必须把体制溶合作为前提,把机制健全作为重点。体制融合是军民融合的前提。一是建立全方位军民融合的领导决策制度。搞好军民融合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制,完善由中央统一领导的国防建设管理体制,设立权威的军民高层领导协调机构,同时加快完善地方各级政府军民融合的实体机构设置,明确各自职责,使军民融合式发展始终处于科学的决策和领导之下,形成军民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2008年已经启动的“大部制”改革,有利于合理配置和运用决策权,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这对军民体制融合不无借鉴意义。二是建立全方位军民融合的规划计划制度。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军事斗争准备需求和战场建设融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融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以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整体推进。只有打破封闭,消除垄断,按照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要求,科学整合军民两大产业,才能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间自由有序流动,才能形成健康发展的产业体系,才能建立起分层次的全国大协作体系。三是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目前,军民融合制度变迁在主体和诱因上主要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如果没有微观主体的自发参与,制度创新的动力将明显不足。因此,军民融合最终需要逐渐实现由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的模式转换。在这一过程中,要抓紧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风险控制体系,规避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等。在制定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行业标准、行业法规时,既要考虑军,也要考虑民,充分整合军民产业,推动军民一体化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施特别是体制的融合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健全是军民融合的重点。一是建立军民统一的社会服务保障机制。要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就要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把能够由社会承办的事情交给社会,把一些担负非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交给地方,把担负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真正搞精干,撤并一 些后勤保障机构,精简后勤保障冗员,节约大量后勤服务保障经费,提高保障效益。二是建立和完善军地人才共享机制。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是靠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来推进并实现的。没有人才的互通互用,互培互训,军民融合式发展就会失去活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力度,把军事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依托国家教育的大系统,借助国民教育优势和地方科技优势,把军队人才培养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上的融合,切实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实现人才的共享共用。三是健全技术双向转移机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两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军品研制生产中的先进基础技术已越来越依赖于民用技术的支撑。把国防科技基础根植于国家科技基础之中,把武器装备的发展立足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两个支撑点上,充分利用民用工业发展的快节奏和市

文创产业融合成长的组织创新研究

文创产业融合成长的组织创新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新目标,小康社会的建成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促进小康社会的加速建成,任何片区的贫困都是党和国家关心和扶持的重点。文章将针对湖南武陵山片区的文创产业成长的组织创新进行分析,旨在促进重点贫困片区的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 标签:文创产业;组织创新;湖南武陵山 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任何落后和贫困的地区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点扶持区域,只有帮助人们实现摆脱贫困,小康社会的建设才有希冀而言,任何地区的贫困都不是小康社会建设的目的,因此,根据地区特色,发展区域经济、重点扶持特困地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绝不放弃和抛弃任何地区,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 2.片区内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途径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任何幸福生活都需要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即使没有天然的优势,我们也要不断奋斗,以实现生活的幸福。湖南武陵山片区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其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多民族的交融让这一地区文化具有多样性,而且经过挖掘,片区内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不断发扬传统文化、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努力奋斗是片区实现脱贫致富的基本途径。 二、文创产业组织创新存在的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武陵山片区GDP下滑明显,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4%下降到13%。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仅占湖南省全省的9.7%,经济增长速度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就目前数据来看,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确实堪忧,而当地主要的经济发展就是依靠少数民族的文创产品,但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技术、交通和能源等落后条件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对文创产业的组织创新形成了阻碍,这种恶性循环就造成了当地文创产业发展的萎靡。 2.创新观念不强,自主创新意识不足 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当地的文化教育也相对滞后,这就造成了当地人才缺乏的现状,人才的缺乏会导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从而导致文创产品的

新型城镇化和时政热点解读(2)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于农民、覆盖于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城镇化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城镇化的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同时伴随着人口从农业向城市流动的这一结构性变动。 第一产业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物质生产的——农业、牧业、采矿 第二产业是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制造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服务业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有之路,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升级、产城融合、、城市转型、推动区域性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作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省直管县市、加快城镇化建设试点市、汝州以“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田园城市”“文明城市”为战略定位,谋划了汝州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是突出抓好城镇棚户区改造、出入市口环境整治和生态廊道建设、中心城区功能提升、镇区和新农村建设、基础能力建设等重点工作,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带

动经济结构转型、需求动力再生、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稳步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持续努力、基本形成中心城区、七大产业园区、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配套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构建全域一体、产城融合、协调联动的城市空间格局,倾力打造山水融合、森林环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构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林路相随的生态功能分区。 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的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汝州选拔干部的五看是看责任担当、看工作实绩、看群众公认、看任职履历、看岗位需求。 五规合一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汝州在十个直管县市中经济总量排名第三但增速较慢。 河南省是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人口大省、新型工业大省、劳动力输出大省和网络大省。 现代农业的模式是公司+基地+农户。 汝州精神:崇文尚德、实诚谦和、开明担当、求实创新。 汝州文明村十个标准:1、两委班子健全有力2、社会秩序和谐安定3、群众法律观念较强(无信访事件)4、经济发展环境优良5、村庄面貌整洁优美6、村级经济健康发展7、尊老爱幼蔚然成风8、

产城融合解读(下)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下)上期我们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解读,本期将会就产城融合的产业导入、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生态景观、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对产城融合有更为完整的了解。 导言 现有的产业园区规划一般分为产业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四个规划层次围绕产业规划依次承接,核心目标是将产业落地,缺乏对城市功能培育的考虑;工业园区规划和母城规划分别独立编制,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园区的建设先天不足。 随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转型,现有的层层衔接的规划逻辑已经难以指导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应当针对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介入相关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产城融合规划。城市化与技术革命是园区转型和升级的两大推手,城市涉及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四大类功能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三大类产业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亦有不同的空间需求。 本文围绕产业与城市对空间功能的升级需求,构建网络化的空间引导单元,分四个阶段进行详细说明。 一、产业升级——以研发创新为导向 产城融合的前提是产业等级提升引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城镇的服务功能为

产业发展及人口集中创造了条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功能配套的需求。 (一)产业序列升级:前向、后向、侧向关联产业依序增长 根据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必然经过单一产业要素集聚—前后向关联产业集聚—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创新突破的过程。其中,前向关联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关联产业则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前后关联、旁侧关联大的企业引导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综合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为整个企业运营链“护航”,生活性服务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化平台建设:满足R&D 产业化的空间需求 根据筑波科学城、硅谷和班加罗尔等国外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域的发展经验,在产城融合的最终阶段,产业发展的理想化状态是以科研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产业平台的构建最终是围绕R&D( 科研与开发) 产业化的平台建设来进行。因此,在要素集聚阶段,要围绕主导产业和园区的核心能力构建产业平台,这就要求在规划之初着重分析和判定产业平台构建的空间需求,自主创新、科技研发、高端服务、生态宜居和休闲旅游等职能应成为产城融合功能空间拓展的方向。

一二三产业融合 助推转型发展

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转型发展 粮油集团 (2015年3月) ****粮油集团是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下辖**实业、**食品科技、**生态农业、**种业、**臵业等38个经济实体,公司占地面积800余亩,资产总额12亿多元,现有员工1300多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拥有粮油加工、仓储物流、粮油贸易、商业地产等四大支柱产业,集“科、工、贸、投”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2014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6.3亿元,成为**省农业产业化行业领军龙头企业。 近来年,我们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重要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基地联动、产业推动、品牌带动、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加快科技创新转型,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不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转型的发展目标。 一、夯实一产业,不断创新生态农业模式 (一)稳步拓展“一核两圈”基地。公司大力实施“订单农业”,根据企业自身经营和加工需要,采取自建、共建、订单收购等方式,在县内外建立稳定的优质粮油原料基地,推广绿色无公害有机稻种植技术,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一核”即有机稻生产核心区。以**线生态农业走廊为中心线,在现有5000亩有机稻基地基础上,实施倍增计划,3年内创建了10万亩有机稻种植基地。“两圈”即优质稻原料保障圈和补给圈。实施订单农业,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水稻优良新品种,形成了100万亩的优质稻原

料保障圈。进一步拓展县外资源,将“订单农业”面积扩展到**、**、**等周边地区,形成了涵盖周边县(市)的200万亩优质稻原料补给圈,共建成300万亩优质稻高产稳产基地。在“两圈”范围内创建20个万亩高产示范片,组建65个镇级优质粮油种植协会,带动64 万个基地农户年增收逾6亿余元,人平增收300元以上,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创新生态农业新模式。2013年,**集团在**镇**、**村流转承包土地5000亩作为示范基地,创新种植模式,高标准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目前已在有机稻种植区建成“稻鸭共育”示范基地2500亩,“稻鱼、稻鳖”示范基地200亩;“稻虾共生”示范基地600亩,实行以稻为主,稻鸭、稻鱼、稻鳖、稻虾共生,绿色有机,高产高效。公司将在10万亩有机稻种植示范区逐步推广生态农业新模式,通过基地联结农户,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让农民有钱赚,带动农民科学致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社会受益。 (三)推广再生稻种植新模式。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三高、四省”等优点,即种一次收两次,投入产出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是**地区发展高效农业,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再生稻以其投入少、产量高、米质好的优势倍受消费者的亲睐。**集团顺势而为,建立了万亩再生稻种植基地,为强化科技支撑,实现合作共赢,**集团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建了湖**再生稻院士工作站,推广再生稻栽培新技术模式,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今年3月16日举行了院士工作站授牌仪式,在**集团举办了**院士学术交流座谈会、报告会,培训农

日本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借鉴意义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战略高度和创新价值又能落地生根的政策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 怎样认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根本上属于产业融合。所谓产业融合,是基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当今世界,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它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甚至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采取以农业为基础,向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顺向融合的方式,如兴办产地加工业、建立农产品直销店、发展农业旅游;也可以采取依托农村服务业或农产品加工业向农业逆向融合

的方式,如依托大型超市,建立农产品加工或原料基地等。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通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的融合发展,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的共存分立,或外部的、表层的联系,只要没有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就不能称之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一个有农业的村庄,同时有个砖瓦厂和日用品小商店,谈不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灵活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其主要方式大致有:(1)延伸农业产业链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种方式既可能发生在企业、合作社或农户、家庭农场等涉农产业组织内部,也可能发生在企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不同产业组织之间,通过组建涉农产业联盟或深化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实现。(2)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关产业组织通过在农村空间集聚,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如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这里的农村包括县城和小城镇。(3)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虽然在空间上分离,但借助信息化等力量实现网络链接,如部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农业等。(4)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农业的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或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或创意农业,或打造富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5)开发食品短链,用可持续

加强产城融合 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强产城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摘要:城镇化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基础工作之一,加强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文章主要在“产城融合”的视角下,通过政府政策主导,结合特色产业集聚区等本土化资源优势,形成聚集人才,带动产业发展的独具特色的新城镇道路。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镇化三化协调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逐步开展,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距离2015年的战略发展目标――“城镇化发展接近中部平均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通过“产城融合”的方式提高城镇化率,是众多地区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途径之一,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力量也不例外。 1 加强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河南经济近十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尤其是提出建设产业集聚区发展以来,借助于产业转移、产业集群的大力推广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如2012年全年而言,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981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左右;全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6%,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455.03亿元,增长14.3%。但是,

我们看到河南经济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城市和农村的界线依然泾渭分明,城镇化的步伐依然缓慢,城镇化率只有42.4%,相比前两年的40%和39.5%,提高的幅度非常有限(资料来源:201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新乡市虽然城镇化率对全省平均水平略高,但2010-2012三年的城镇化率也只有4.76%、42.89%和44.69%。 由此可见,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不匹配,而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部崛起和河南振兴过程中,“三化”协调是核心任务,也是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带动力与推动力。因此,如何促进城镇化发展,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 “产城融合”的可行性 世界各地在发展城镇化道路上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结合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农业大省的特点,通过“产城融合”的方式,尤其是通过完善产业集聚区城镇承载功能,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中原经济区”的规划建设为“产城融合”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持。中原经济的发展,需要三化的协调同步,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中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经济崛起的必由之路,国家的支持,地方政府的重视,为“产城融合”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政策支持。通过产城融合的方式,既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能促进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

产城融合全服务,创新管理新模式

产城融合全服务,创新管理新模式 摘要: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下发《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 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的通知》(发改规划〔2015〕2665号)文件,批准天津市中北镇为全国第二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北镇结合自身特征,紧紧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试点改革两大任务,全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实,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争取探索出一条可在全国同类型地区复制、推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北镇;评估;发展路径 一、引言 2015年2月、2015年11月和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分三批公布了国家新 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明确要求试点将“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建立行 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五个方向作为重点任务,通过2-3年的探索以期能够提炼出若干条较为成熟、可以在 全国或更大范围复制推广的具体经验。2016年6月至9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组织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展情况第三方评估,主要对试点地区进展情况、 成效经验、尝试突破的领域等开展评估调研工作。本文是在此背景下,结合调研 评估,对天津市中北镇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一个探析。 二、试点概况 中北镇坐落于天津市西部城乡结合部,是天津市规划的“西部新城”核心区, 镇域面积39.78平方公里,辖23个村和22个居社区,2015年,中北镇常住人口 约为23万人,其中本镇户籍人口只有5.4万人,其余17.6万人均为非本镇户籍 的外来人口。 作为第二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北镇结合自身特征,紧紧围绕“探索产城融合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个方面的改革试点任务”,细化了实施路径,通过“突出规划引领,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统一公共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立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创新城市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小政府’管理模式”6项措施,全力推动城镇化工作。 三、主要做法 (一)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保障新型城镇化资金需求。 按照“一主导、多协同”工业产业发展布局,全力做大做强汽车产业,推进精 密机械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打造现代制造业基 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积极引进了汽车工程装备、中科院计算所、中汽研院等 项目,搭建了产业研究和人才供给平台。 在做大做强工业的同时,中北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五街一河”的 服务业发展格局,2015年全镇观光、购物、消费客流超过1800万人次,成为天津 市环外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商务区之一。 同时,中北镇积极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借助“互联网+”创业大潮,开创了创业团队天使培育+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小微企业指导扶持+大中型 企业产业聚集优化的立体化创新创业培育新模式;引进了30余家“双创”及协同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