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解读的“透明性”设计方法研究

基于案例解读的“透明性”设计方法研究
基于案例解读的“透明性”设计方法研究

分类号注1:密级注2:

UDC注3:学号注4: M1004122

硕士学位论文基于案例解读的“透明性”设计方法研究

研究生姓名:刘和琴

导师姓名:姚翔翔副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科专业名称设计艺术学

论文提交日期年月日论文答辩日期2013年5月21日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学位授予日期 2012年6月日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

摘要

论文从透明性理论的内容着手,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对“透明性”指导设计的方法从空间操作到感知体验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即将主要运用于建筑教学中功能空间组织中的操作方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感知层面,针对目前关注个性体验,重视场所精神等现状,对如何丰富感知体验提出了大胆的借鉴设想,将一系列的空间感知抽象为一层层的片段叠合,以期使感知体验的操作易懂、可循,为今后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透明性设计手法空间组织感知体验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starts with the concept of transparency theory and uses case study to elaborately analyze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theory from aspects of both spatial operations and perceived experience. It expands the scope that mainly applies to the space organization in architecture lecturing to the level of perception. Considering the status quo that highlights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 and sense of place,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bold solution on how to enrich perceived experience. It raises an approach that abstracts a series of space perception to a pile of segment combination, in order to make perceived experience operations easy to understand and follow, and to provide a better guiding idea for future designs.

Keywords:Transparency Design methods Spatial organization Perception experience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 I 第一章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环境空间设计手法的研究现状 (1)

1.1.2 由“建筑透明性手法运用的启示”到“环境空间的设计手法的启示”1

1.2 研究目的 (1)

1.2.1 为透明性理论指导空间设计寻找一条可行之路 (1)

1.2.2 利用空间感知的透明性理论探索空间设计的可行方法 (2)

1.3 研究的可行性 (2)

1.4 研究方法 (2)

1.5 对论文疑问的说明 (2)

1.5.1 “透明性理论”到“透明性设计手法” (2)

1.5.2 关于透明性指导空间设计的实现问题 (3)

1.5.3 引入相关心理学问题——强调感知的叠加 (3)

1.6 研究内容和结构 (3)

第二章“透明性”理论及方法演绎 (5)

2.1 “透明性”理论的文本背景 (5)

2.2.1“建筑是可以教的” (5)

2.2.2 格式塔心理学的提出 (7)

2.2 “透明性”理论的美学分析 (9)

2.2.1.立体主义绘画的特征 (9)

2.2.2.立体绘画与建筑 (10)

2.2.3立体主义与透明性 (12)

2.3 “透明性”理论的内容 (12)

2.3.1柯林.罗的透明性 (12)

2.3.2透明性的两种方式:物理透明与现象透明 (13)

2.5 小结 (14)

第三章空间组织上“透明性”方法的运用 (16)

3.1 “透明性”作为设计方法的意义 (16)

3.1.1 “空间设计是可以教的” (16)

3.1.2 功能空间操作直观可见 (17)

3.2 运用“透明性”手法组织空间 (18)

3.2.1 基地文脉的“透明”植入 (19)

3.2.1.1 霍伊斯里指导下的学生方案:巴洛克剧场 (19)

3.2.1.2 霍伊斯里指导下的学生方案:文化会议中心——图底关系 (19)

3.2.2 空间平面的“透明”整合 (20)

3.2.2.1 菲利普.约翰逊:布瓦松内住宅 (21)

3.2.2.2 彼得.艾森曼:美国加州大学长滩分校设计学校艺术博物馆 (21)

3.2.3 空间立面的“透明”延续 (22)

3.2.3.1 隈研吾:石头博物馆(物理透明性——材料) (23)

3.2.3.2 柯布西耶:昌迪加尔最高法院建筑立面设计(现象透明性——空间的

层化现象) (23)

3.2.4 空间剖面的“透明”叠加 (23)

3.2.4.1 柯布西耶:迦太基别墅 (23)

3.2.4.2 MVRDV:双宅 (24)

3.2.5 基于结构体系的透明性的思考 (24)

3.2.5.1 哈德良:哈德良别墅 (24)

3.2.6 基于轴线体系的透明性的思考 (25)

3.2.6.1 柯布西耶:国联大厦方案 (25)

3.2.6.2 柯布西耶:圣代项目 (26)

3.3 小结 (26)

第四章感知体验上“透明性”方法的借鉴 (28)

4.1 感知体验的获取 (28)

4.1.1 知觉意识的形成 (28)

4.1.2场所精神的植入 (29)

4.1.3意境的营造 (29)

4.1.4小结 (31)

4.2 运用“透明性”手法丰富感知体验 (32)

4.2.1 感官意识的透明性叠加 (32)

4.2.1.1安藤忠雄:峡山池博物馆 (33)

4.2.1.2彼得.卒姆托:2000年德国汉诺威博览会瑞士馆共鸣箱 (35)

4.2.2 概念“符号”的透明性叠加 (38)

4.2.2.1 瑞典建筑师Gert Wingardh:2013斯德哥尔摩家具展交流空间 (39)

4.2.2.2维尔.卡雷兹:乌得勒支大学Uithof校区图书馆 (40)

4.2.3 记忆的透明性叠加 (41)

4.2.3.1 托弗尔.德莱尼:古普塔花园 (41)

4.2.3.2 丹尼尔.李伯斯金: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44)

4.3 小结 (48)

第五章结论 (49)

附录:“透明性”重要事件年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作者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空间设计手法的研究现状

对于“透明性”理论概念的理解,以及“透明性”手法的运用上,目前多运用在空间组织层面上,也是延续现代建筑的研究方式:从功能空间着手,按照功能空间的需求。但是空间的发展却远远超前了目前学校中教授的空间组织方式,如在库哈斯、哈迪德等等前沿的设计尝试中,也如动作空间(身体叠合)以及另类的空间尝试(实验性空间)中,对于感知,对于空间形式的关注已经盖过了对于功能的逻辑序列关注。然而每个人的感知不同,它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目前还未存在公认的一种方式去表现它。看了《透明性》一文后,它对空间操作直观可见,并且非常的易懂、可循,在现代建筑中算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了,在目前大专院校中仍很流行,那么,是否能将其在感知上加以体现?

1.1.2 由“建筑透明性手法运用的启示”到“环境空间的设计手法的启示”

1797年学院管理机构委托迪朗将建筑学课程标准化并重新阐明教学原则和基本的建筑学理论。迪朗为此摸索出了标准化的、高效的设计方法论,通过这套方法论传达了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从而使建筑设计变得易于实现,也印证了“古典建筑是可以教授的”。1950年,柯林·罗在美国德州奥斯汀建筑学院任教,同时包括伯纳德·赫伊斯利、约翰·海杜克和鲍勃·斯卢斯基等人著称的“德州骑警”这样一批具有先锋思想的年轻教员。他们知道对于古典建筑的教学有一套可以遵循的严格的教学体系。因此,古典建筑可以教,现代建筑设计是否能教?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教学体系可以传授建筑知识和建筑方法?便是德州骑警所要解决的问题。1955年柯林·罗和斯拉兹基合写了《透明性》(Transparence)一文,文中以分析立体主义绘画和现代建筑关系为主要论点,揭示了对于形的认知,同时也由于心理学的发展,“完形”、“图底”、“层次”等空间概念的提出,似乎在立体主义与柯布西耶作品中找到了一种平衡,诠释一种新的建筑理论的方法,分析出柯布西耶作品中存在着的一种形式上的奥秘,诠释了“现代建筑也是可以教授的”。在后期,霍伊斯里将透明性理论作为一种设计手段运用大量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因此,透明性由最初柯林·罗在柯布西耶的建筑与包豪斯校舍的对比中使用到霍伊斯里案例中所提及的建筑、场景等空间环境的使用后,建筑透明性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得到广泛的提倡。

笔者想借由此种方式的类推,将建筑透明性的设计方法中得出的启示,运用于空间环境中的设计方法启示,在“空间组织”与“感知体验”上分别加以分析运用。透明性设计方法的提出,各界的研究主要是从“空间组织”中得出分析,笔者通过总结出的方法的原则推论,在获取“感知体验”方式中加以尝试。希望有助于设计师的对设计作品的构思提示以及观者对于设计空间环境的解读。

1.2 研究目的

1.2.1 为透明性理论指导空间设计寻找一条可行之路

玻璃一直是透明性概念最为直接的表达方式,但与之相关的技术因素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成份,玻璃更多的是带有一种物理透明性的表达,但是本文并不过多的关注于此。文中涉足的透明性手法研究,主要是指柯林·罗(Colin Rowe)和斯拉茨基(Robert Slutty )著作中所提出的现象透明性。即一种表达物体内在组织结构秩序的“现象透明性”。

经过对《透明性》一书的阅读、推敲以及相关资料的搜集,对其理论的来源梳理、归纳和总结,认识到“透明性”这一理论作为一种设计手法的意义所在。

作为一种设计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空间的构成以及对建筑空间设计的解读。研究此课题在阐述透明性理论的同时,希望能从透明性的角度来找到其对空间的影响,并能进一步建立起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

现代空间组织模式,寻求一种共性的设计方法。

1.2.2 利用空间感知的透明性理论探索空间设计的可行方法

我们现在正处于图像化、文字化、机器化的时代里,都被贴上了形式化的人生标签,生活体验严重缺乏,也造成了想象力的匮乏。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知到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一切,图像的清晰度再高,也不过是虚拟的体验罢了。体验之意在于,“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应处理好建筑的空间与使用者之间的最佳关系,挖掘生活的深层意义,将其展现给使用者,同时能被使用者所感知。因此,设计者应注重追求整体空间体验之上的各种关系的创造,这种创造、设计需要各个功能各个空间片段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了营造某一种共同的空间感知环境,创造一种美的空间关系。

笔者想借由现象透明性理论的手法表达基础上结合相关心理学,尝试运用相关的案例分析在丰富空间感知体验中的表达。

1.3 研究的可行性

在柯林·罗和斯拉茨基论述透明性理论的两篇文章里,经过理论的提出、理论的详解,并结合实际项目分析,形象生动,有理可循,也能让读者清晰可见。笔者将延续这一论述方法,归纳透明性在建筑空间中的设计手法之后,结合相关心理学的研究,并结合案例分析尝试运用于空间感知体验中。鉴于读者对于透明性两篇文章的认可,笔者将深信此种研究方法是可行的。

1.4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分析总结

开始终点(目的)

本选题研究方法以理论研究、相关实例分析、图片解析等构成,尽可能有针对性的体现出研究成果的丰富性、完整性和严谨性。

1.文献研究——通过阅读有关文章、书籍、研究报告等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成果,尽可能详尽收集该理论的相关阐述

2.理论分析——对相关资料进行梳理,以及分析《透明性1》中的案例,对整个概念做出陈述总结。

3.案例研究——研究现当代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并结合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为支撑的设计手法运用。

4.分析总结——对上述得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类,得出结论,以期指导设计。

在整片文章中尽量少的涉及其他不相干因素,以最直接最明晰的语句对论点进行探讨和佐证。

1.5 对论文疑问的说明

1.5.1 “透明性理论”到“透明性设计手法”

透明性理论的提出,是基于柯林·罗和斯拉兹基所著的《透明性》一文,是从分析立体主义绘画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中得出的形式论点,被柯林·罗成为“透明性理论”。之后霍伊斯里发表了两篇关于将透明性理论作为一种设计手法的评论文章,文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意在强调透明性作为设计手段的运用方式和其存在价值。笔者将延续霍伊斯里的案例分析方法,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总结出一套关于透明性的设计方法在感知体验中的尝试。

第一章绪论

1.5.2 关于透明性指导空间设计的实现问题

透明性理论诞生以来引发了建筑领域的广泛讨论,其中不乏研究者与追随者。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关于此话题的案例问世。透明性理论实质上是提取建筑空间特质加以总结的空间组织属性,并非一种“主义”或者“风格”。它关注的空间本身与观者感知两个方面,而不是以一种设计手法去实现一类建筑的建造。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它是为人类探索对自身具有吸引力的空间模式的结果,理论本身并没有任何主张,也就是说透明性本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空间形式,本文仅是分析了许多经典作品中共同存在的这一属性,以期有助于我们的设计行为。

1.5.3 引入相关心理学问题——强调感知的叠加

在陈述透明性理论时,柯林·罗与斯拉茨基引入了格式塔心理学作为讲解理论的本源。故笔者在讨论透明性设计手法时将格式塔心理学作为研究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场所体验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及重视,本文将结合环境心理学内容,从人类认识世界的感知经验开始,讨论这种设计思路的可靠性。

1.6 研究内容和结构

本文围绕大量的案例解读方式,来分析总结透明性作为设计手法的运用,通过最初的建筑透明性设计方法的运用,整理了其在“空间组织”即功能空间层面中的综合运用,并结合相关心理学得出一套具有透明性理论意义的设计方法,进而延伸出其在“感知层面”即场所体验层面中加以尝试分析运用,视图将设计师在感知层面的构思设计分析的更清楚、易懂,以期指导后来的设计。

本论文分为四个章节进行阐述:

第一章绪论部分,包括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和结构来进行说明

第二章概述了柯林·罗与提出的“透明性”理论,解析概念,包括这一理论所产生的文本背景、美学价值以及理论内容,主要是前人研究和探索过的透明性的总结。另外对其运用范畴加以说明,即展现出它在建筑设计中作为一种设计方法的运用。

第三章意在对透明性作为设计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空间组织”即功能空间中的运用方式的经验总结及其运用价值,并得以解释“空间设计是可以教的”,“功能空间操作的直观可见”。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

通过相关的我们熟知的案例分析,得出其在平面、立面、剖面、结构体系等功能要素中的运用分析,试图将其衍生出一种共通的设计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随着人的感性认识,场所精神等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都尝试着在建筑空间中找到一种精神诉求,那么,这对于设计师无疑是一种挑战。此章节中,截取每个优秀案例中在感知层面上相对突出的部分,并运用透明性设计方法加以分析,简单易懂,让观者或设计师都从中得到益处,也让透明性理论再次得以提升。

第五章为全文的总结。通过三、四章的透明性理论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在大量的案例中的成功分析,梳理其方法原理,同时也再次印证了透明性理论的价值意义。

第二章柯林·罗及其“透明性”理论

第二章“透明性”理论及方法演绎2.1 “透明性”理论的文本背景

2.2.1“建筑是可以教的”

2.2.1.1“古典建筑是可以教的”——迪朗的古典建筑图解

作为18世纪末到19世纪早期著名的建筑师,理论家和教育家,让·尼古拉斯·路易斯·迪朗就是弗兰姆普顿笔下那动摇了维特鲁威经典教义的杰出人物之一。他抓住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契机,倡导了建筑教育领域的深远变革。他的理论聚焦于建筑设计的实用主义和经济意义,动摇了传统建筑教育的理论基础,即美观、均衡和象征性。他认为建筑学不再是一门“高贵的艺术”,而应像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那样能被普遍的教育。当其他学科在寻求现实世界普遍规律时,在建筑学中迪朗则开始探求“某些观念,它们的数量很少但应用普遍,并且所有观念都必定来自它们”。这些观念好似其他学科的规律,它们是建筑学中普遍的准则。1

1797年学院管理机构委托迪朗将建筑学课程标准化并重新阐明教学原则和基本的建筑学理论。对此,迪朗的观点是在短期内使学生迅速而有效的学习如何准备成为建筑师而不是成为全面的建筑师。为此,迪朗摸索出了标准化的、高效的设计方法论,通过这套方法论传达了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从而使建筑设计变得易于实现(图2-1)。对于迪朗来说,建筑是由水平部分、垂直部分,以及两者的结合所构成的。也就是说,他的出发点不是建筑空间而是建筑的平面与立面,平面与立面的结合产生了称之为“体积”的建筑物。这样可以按照对“布置”的要求而产生无数种建筑空间的组合,从而将空间与比例的概念从主要的考虑中分离出去(图2-2)。当迪朗论证这一网格体系时,他发现建筑特性的构成上有着无数种可能性,并举例说明在建筑个体特性和建筑类型上是如何使用这一体系的。首先,它排除了建筑其他方面的影响,集中于建筑形式本身;其二,采用比较法,突出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性;其三,建立一个类型的“库”,参考者可以随时从中获得素材,总结出古典建筑中十字构成、平行构成、L形构成2等规律,他所采用的方法是简化,抽象和类型的方法,这样就把原来复杂的古典建筑抽象成基本的几何图形结构,学习可以通过这种图构系统获得古典体系中构图的一些最重要的策略和方法,设计的元素与结构可以相互选择,组合和添加,最后成为整体(图2-3)。这种以设计结构为主线的传授方法明显区别于那种以样式为重点的综合的领悟式传授方法。与巴黎美院冗长繁重的学院式教学相比,迪朗的教学无

1[德]克鲁夫特/王贵祥译.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图2-2水平指向图例

图片来源:曲茜.迪朗及其建筑理论

[J].建筑师.总第116期,2005.8

图2-1图形法则示例

图片来源:曲茜.迪朗及其建筑理论[J].

建筑师.总第116期,

2005.8

图2-3垂直指向示例

图片来源:曲茜.迪朗及其建筑理论

[J].建筑师.总第116期,2005.8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

疑是紧凑而高效的,也印证了“古典建筑是可以教授的”。

2.2.1.2“现代建筑是可以教的”——德州骑警的形式探索

什么是现代建筑?在弗兰姆普顿笔下,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阐述,开篇第一段用间接的方式表达了对“现代建筑”这个词的认识。现代建筑的出现,无疑,起过一定意义上的进步,其艺术造型体现了新的艺术观,间接抽象的构图给人以新颖的艺术感受,更有意义的是其注重功能,舒适且方便。但是,现代建筑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过分强调纯净,否定装饰已到了极端的地步,致使建筑缺乏人的生活气息,犹如冷冰冰的机器。留下来的现代主义新教条,包括,一,提倡功能主义,“形式追随功能”,但是似乎功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形式往往和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情况下,功能起主导作用,但并非绝对化。否则,势必限制了建筑艺术的创造性,使现代建筑都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方盒子。二,注重新技术的使用,体现了时代精神,滋长了现代建筑只注重表面的形式外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现代主义寻求更坚定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是二战后的主要任务。现象学大师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意向》以及美国这一时期的形式自主研究都对这项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时,针对形式上的危机问题,已表现的很明显了。那么,针对形式,有没有办法进行研究?研究是否具有价值?从哪些方面着手研究?对于此研究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战后最重要的建筑理论家柯林·罗,以及以他为首的“德州骑警”的教学改革,还有其学生彼得·埃森曼在他的基础上对于形式理论的探索。

1950年,柯林·罗在美国德州奥斯汀建筑学院任教,同时包括伯纳德·赫伊斯利、约翰·海杜克和鲍勃·斯卢斯基等人著称的“德州骑警”这样一批具有先锋思想的年轻教员。他们知道对于古典建筑的教学有一套可以遵循的严格的教学体系。因此,古典建筑可以教,现代建筑设计是否能教?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教学体系可以传授建筑知识和建筑方法?这便是德州骑警想要去解决的问题所在。

众所周知,在现代建筑中,柯布西耶的作品堪称是现代建筑的经典。那么,同为现代建筑,柯布西耶的作品好在哪里?柯林·罗想对这样一位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做一些创造性的研究,找到一种可以分析和解释的方法,并用相对理性和可以表达的态度方式表现出来。柯林·罗决定抛弃功能、经济、材料、构造等问题,仅保留形式,集中研究。

对于形式的研究和认知中,他们发现了一些秘密,即总结出一些规律,建筑与立体画派之间存在的一种的相似的形式规律,并将其发展成叫“透明性”的一种理论,并结合格式塔心理学视觉理论,在形式方面的进行探索。

第二章柯林·罗及其“透明性”理论

2.2.2 格式塔心理学的提出

2.2.2.1 格式塔心理学的内容

“我们在图案知觉方面所获得的一些重要认识应归功于格式塔视觉理论的影响”,贡布里希在《秩序性》中说道,“任何结构在我们看来似乎都不是匀整的,因为记录感官信息的书板具有某些内在的特性,大脑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把刺激信号都赖在记录信息的书板上,而是把它们存入预先安排好的各个格位里。显然,我们的知觉偏爱简单的结构,直线、圆形以及其他的简单秩序。我们在混乱的外部世界里往往易于看清的是这类有规则的形状,而不是杂乱的形状。散乱的铁屑在磁场里会收到磁力作用而排列成有规律的图案,同样,到达大脑视觉皮层的神经脉冲信号也会受到喜爱和厌恶这两种心理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而重新排列。”贡布里希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解意在强调对“形”的认知。3

格式塔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透明性理论发展的心理学基础。

格式塔被称为“形的心理学”或者“完形主义”,是以知觉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其基本问题是将视觉场域中的组织因素或原理发掘出来。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曾指出,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一个部分之间存在都是因为它和周围其他部分形成关系,这种现象便称为格式塔。科勒认为,人会分辨出简单、平衡和对称式结构,并感觉其明显跳出于周围的物体,呈现出一种图底关系,就是所谓的格式塔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意识经验中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存在的,它所具有的形式和性质不是决定于其中的部分,而是决定于作为一个整体的情境。因此,当你处在一个复杂的空间中,人对空间的感知过程通常具有一种唯一性和确定性,不同的感知过程使得人体验到不同的乐趣,但是复杂空间所带来的整体性是存在的,也会随着人的感知过程而不断的变化。在建筑空间中蕴含着的这种感知过程,可以为感知主体对于了解设计师的意图提供线索。好的设计者就在于具备这样的一种认知,让观察者感受到似乎是一种游戏的过程体验,让空间更赋予乐趣。4

2.2.2.2 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觉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形”是人接受感官信息后在大脑思维中重构整体的结果。不完全的形呈现于眼前时,人的大脑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将其补充完整的冲动,以追求简洁,完美,和谐的整体形象。换言之,不完整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人们会试图照各自的理解基础,将其补充完整至某一种预先被人理解了的完整形态。正如只要见片断的袖口和衣领,人就可以迅

3贡布里希. 秩序性[M].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9

4[美]库尔特·考夫卡/李维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

速推断出外套内的衬衣,而无论设计师是否故意利用这种错觉。格式塔心理学有以下五条原则:

(1)图形与背景。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突显出来形成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一般说来,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图形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反之,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小,就越是难以把图形与背景分开,要使图形成为知觉的对象,不仅要具备突出的特点,而且应具有明确的轮廓.明暗度和统一性.

(2)接近性和连续性。某些距离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

(3)完整和闭合倾向。知觉印象随环境而呈现最为完善的形式。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图9有12个圆圈排成一个椭圆形,旁边还有一个圆圈,尽管按照接近性原则,它靠近12个圆圈中的其中一个,但我们仍把12个圆圈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知觉,而把单独一个圆圈作为另一个整体来知觉。这种完整倾向说明知觉者心理的一种推论倾向,即把一种不连贯的有缺口的图形尽可能在心理上使之趋合,那便是闭合倾向,完整和闭合倾向在所有感觉中都起作用,它为知觉图形提供完善的定界、对称和形式。

(4)相似性。如果各部分的距离相等,但它的颜色有异,那么颜色相同的部分就自然组合成为整体。这说明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

(5)转换律。按照同型论,由于格式塔与刺激型式同型,格式塔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例如,一个曲调变调后仍可保持同样的曲调,尽管组成曲子的音符全都不同。一个不大会歌唱的人走调了,听者通过转换仍能知觉到他在唱什么曲子。

2.2.2.3 格式塔与透明性

柯林·罗所提出的现象透明理论正是利用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性这一点而发展起来的。从中我们可以推出,实现现象透明的关键在于在同一视野或视觉场内构筑一个以上的组织性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视觉活动是积极的选择、判断和组织的过程,而不是像摄像机般被动的接受视觉信息的过程。由于多个组织性原则的同时存在,人在对视野内的感知对象作部分和整体的认知时,会产生一种模棱两可或者不确定的模糊态度,这一现象即可被理解为现象透明。

那么,我们对在此所说的“现象透明”做一定的分析,追究其美学意义的来源,在绘画与建筑的关系中找到这一理论的依据。

第二章柯林·罗及其“透明性”理论

2.2 “透明性”理论的美学分析2.2.1.立体主义绘画的特征

阿波利奈尔所言,“立体主义同旧绘画的差异,就在于它不是一门模仿的艺术,而是能一直升华到创造的构思的艺术”,犹如建筑,不是单一的陈述,而是设计者对空间的再创造,设计者对空间的理解与诠释。

立体主义从西方古典艺术流派中解放出来,并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开端,也被建筑史学家们认为是现代建筑美学的始源,柯林·罗就是基于对立体主义画派形式的视觉艺术研究,进而提出透明性这一理论。因此,立体主义可以称之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场视觉艺术变革。

(1)多视点的交汇性

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以拉斐尔和丢勒为代表的古典绘画,都是以中央透视法,即从一个固定的视点出发,被描述的对象空间只存在于这一区域范围内,来进行描绘。后期印象派的艺术家们尝试着用新的方式去思考和认识事物,同时也影响了立体主义的艺术家们,他们舍弃完整的形体的概念,将其加以破坏,或者说加以分析,把他们分析成许多小块,力求在多维度的视野中表现多个侧面。他们尝试着改用多变的视角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将思维着的“活动”构思想法展现在这一画面空间中,作品犹如许多碎片被构思者放置到一个平面中。

《小提琴与葡萄》(图2-4),是毕加索1912年的画作,他相信观众已十分清楚小提琴的外形,并认为观众肯定不是为了获得有关小提琴的常识才来观赏他的作品的。因而他不想提供琴的完整的外观形象,而是琴的部件元素结合成一幅立体主义的绘画作品。在画面中,提琴顶端的涡卷形和琴轴呈侧面,正如一想起提琴,就会出现屹立我们头恼中的琴头和琴轴那样。但另一方面,由于从侧面无法看到琴身上的共鸣孔,所以它们在画中被描绘为正面,对琴身周缘的曲线也作了很大程度的夸张,弓和弦隐约地一次出现于琴正面,一次则仲向琴头上的涡卷形装饰。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形体,实质上则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律在进行构成,所以画才呈现出一种极为统一的风貌。

(2)非对称性

对称的美来源于人类自身及周围物象具有对称性,从而培养了人类对对称产生美感。对称构图将观众视线自然引向对称中心,从而突出了画面中心人物的地位,很好地表现了形式为内容服务这一艺术理念。立体画派打破现有的常规秩序,追求一种非对称式构图(图2-5),画面自由变化而不失均衡。对称性会让画面的动态效果丧失殆尽,使你只能原地观望。立体主义绘画的片面化、拼贴式的构图,

一方面是对内部功能复杂性的图2-4 小提琴与葡萄

图片来源:网络

图2-5穿衬衫的妇人图片来源:网络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

反映,另一方面又留下空间动态的构成方式,给解读以最大的乐趣。5

(3)无主无次的秩序性

秩序性似乎总是潜藏在纷繁复杂的大自然多样性外在表象的背后,人们也自觉或不自觉的在各个领域对秩序感进行研究,无外乎绘画领域。无论在文艺复兴至印象派期间还是古典时期以及在传统的东方,人们对秩序感的尊重早已上升到精神领域,画面的装饰性、平面化的布局、和程式化的造型,冥冥之中都在追求着一种秩序感。

立体主义画派似乎想进入另一种状态下,在形式上呈现另一种突破,首先受到塞尚的影响,将圆球体、圆锥体和圆柱体这些必要的元素从繁杂的物质世界中分析出来,安排成绘画结构,并服从一定的节奏。“这节奏像是那混沌中的运动,它正向着宇宙的秩序组织自己。”(安德烈·洛特),但是这种结构和秩序已经不再是按照固定的习惯所认可的那样来分布各个物体,而是对于各个抽象画的严格造型意味的重新组合。画面没有了传统绘画中的主体崇高性,整个构图和形象的塑造都进一步纯粹几何化了(图2-6)。

立体画派没有利用透视和明暗关系来表现空间的深度感,利用几何化的形来表现空间,事物的各个部分在几何形的空间组合里同时存在着,没有主次之分。表达一座房屋时,不再按照人们从某一个视角去表达房屋的状态,突出主体部分,而是一个被分解了的可以从多个视角去表现这座房屋,空间的画面感更加的平和。表现一个花盆,可以从上面,下面,侧面等角度去溶合在一个由许多个平面组成的形体里,在一个画面中相邻地平铺着相叠加或者互渗着。

(4)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性

毕加索创立的多点和动点透视,是从多角度多视点来观察画面,不想在视觉上对传统绘画的一种静观,而是视线会随着几何结构做一种有节奏性的运用。画面中则处于一种不停歇的运动中。这种新的节奏性的时间运动和画面几何形的空间关系,传达了一种新的时空关系观念的信号。(图2-7)6同时,立体主义绘画和造型空间在更高的层面上强化了我们眼中的元素,它们视图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视图摆脱传统绘画中的平面视角,表现物体内在的、人眼在一个视角下看不见的结构特征,即将不同视点的多侧面同时放置在一个平面上。通过人体的感知体验,并在知觉空间中延长(图2-8)。

2.2.2.立体绘画与建筑

作为20世纪初最为重要的艺术运动,立体主义从根本上

5彭小娟.建筑的透明性及其空间分析[C].同济大学,2006.

6

图2-6 亚威农少女

图片来源:网络

图2-7

三个乐师图片来源:网络

图2-8曼陀铃和吉它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章柯林·罗及其“透明性”理论

颠覆了传统艺术,打破了西方传统的建立在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有立体感的静态观察,焦点透视的绘画空间,而采用动态观察,多点透视的方法来达成视点自由的联系结构,为现代艺术谱写新的篇章。立体主义的绘画与雕塑的关系研究已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其崭新的表现形式,创作手段,表达媒介,思想方法更是强有力的冲击着艺术的其他门类。建筑,毋庸置疑,无论是其形式语言、创作手法、思维模式、以及对建筑空间的彻底解放与进一步拓展上都有相应的影响。

在形式感和内涵上立体主义与现代建筑都有着区别于以往的高度形式感,以几何形体和简约风格为主要特征,在塞尚提出世间万物都可用几何形体来概括时,绘画与建筑领域都受其影响,艺术家和建筑师都去除了对于繁杂装饰的偏爱,却更加相信表现其心灵及实质的东西。

立体主义绘画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实现了二维艺术的空间革命,摆脱了焦点透视的束缚,将物体进行高度的几何抽象,采取分割、拼贴、重组等手法形成鲜明的具有张力的画面,从而建筑领域也在追求着简约、质朴、独特的流线视角,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碰撞达成了新的体验,形成了空间所追求的丰富性与乐趣。7

(1)无主无次的秩序性——“虚空”与实体的等同传统绘画中的写实技巧是无论从形体上、色彩上的、光线阴影上的对画面主体的凸出强调,并忠实于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而后立体主义绘画开始寻求线条、色彩体积、空间等绘画因素在画面上的抽象、半抽象的组合,将形体解构,模糊了形体的各个部分,与背景相互交融,这意味着本身存在于传统绘画中的主体之外的虚空间与主体表现的实体部分的界限模糊性,两者位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建筑中,大家无视空间的存在,强调对建筑实体的精雕细琢,立体主义的出现,让空间地位显现出来,在现代建筑所描绘的“图底关系”中,大家对以“虚空”为底的空间形态越来越注重,反而将实体部分做为设计的手段而存在,空间的演变形态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2)时间—空间

以时间为创新元素的立体主义为空间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体验,传统绘画或建筑中,时间是“凝固”的,随着视点的移动转换仅呈现少许变化,观者或许只需一眼,就可感受到对空间整体感的把握。

在立体主义绘画中,艺术家将无数个瞬间视像叠合于同一个画面同时又全方位地展现物象的完整性,仿佛人的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各个

7周欣越,刘圆圆.立体主义绘画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J].美与时代(上半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

方位之间的视线转换。现代建筑与绘画艺术所不同的是人可以进入空间,亲身体验空间,动各个角度观察建筑空间,随着时间的延续建立起完整的空间体验,离开了时间,空间的完整意义就无从表达。柯布西耶所设计的萨伏伊别墅可以很好的诠释时间的空间体验性,简单的外部形体中藏着复杂的室内空间,各个要素相互连接,穿插甚至咬合在一起,要素之外的空间则无方向地自由穿梭、伸展。空间中所含构成的要素越多,越复杂,观者的参与性就越强,时间美的效应就越大,获得的空间体验定然也越丰富。8

2.2.3立体主义与透明性

在分析立体主义所具备的特征中,可以看出立体主义不仅在二维的平面上表达了多视角的分解了的物象,同时还存在着一种对空间进行压缩的趋向。德国著名现代绘画史学家瓦尔

特·赫斯有着这样的论述:“物体体积完全被消除了,只剩下彩色的面和线,他们在超空间的相互关系中,相互堆叠着。形象所在地的空间没有了,也没有了物体所依以呈现的平面底子,根本没有了变动所能据的不变者,面的每一部分在各异的相互渗进的空间组合里,同时存在着。”立体主义对画面空间的压缩呈现产生了一种丰富有趣的视觉现象,它们穿插,叠合,相互关联作用,并组成更大的、变动不居的形体,从而引发了典型的、兼具多重含义的立体主义主题。

这里的多样解读方式正是基于对透明性理论所带来的客观现实基础之上的。它们为观众所呈现的是可以感知到某种片段同时处于多个不同的空间层次中,思维在不同空间深度的参照系之间转换,当你关注到某种片段时,它会独立出现在你的眼前,但当你关注另一个片段时,它又退而居其次,从而形成一种让人反复阅读以及多样解读的可能性。随着对这些重叠于浅空间同一图幅的浅空间中的图型和色彩进行反复多样的解读,立体主义作品的这种基于暗示和阅读的透明性也得以表达。

2.3 “透明性”理论的内容

2.3.1柯林·罗的透明性

1945年至1947年间,柯林·罗(图2-9)跟随伦敦沃堡学院的鲁道夫·维特阔克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具备了极高的洞察力和评论能力。维特阔克编写的《人文主义时期的建筑法则》,他运用光学和格式塔心理学概念解读文艺复兴建筑的立面、平面和内空间,是观察理解空间和形体的新方法,是维特阔克的解读建筑空间的重要发明。91947年,柯林·罗发表了名为“理想别墅的教学分析”的文章,文章中

9

图2-9柯林·罗

图片来源:《透明性》

图2-10《透明性》封面图片来源:《透明性》

可靠性设计的主要内容

可靠性设计的主要内容 1、研究产品的故障物理和故障模型 搜集、分析与掌握该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零件材料的老化、损伤和故障失效等(均为受许多复杂随机因素影响的随机过程)的有关数据及材料的初始性能(强度、冲击韧性等)对其平均值的偏离数据,揭示影响老化、损伤这一复杂物理化学过程最本质的因素,追寻故障的真正原因。研究以时间函数形式表达的材料老化、损伤的规律,从而较确切的估计产品在使用条件下的状态和寿命。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使故障(失效)机理模型化,建立计算用的可靠度模型或故障模型,为可靠性设计奠定物理数学基础,故障模型的建立,往往以可靠性试验结果为依据。 2、确定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及其等级 选取何种可靠性指标取决于产品的类型、设计要求以及习惯和方便性等。而产品可靠性指标的等级或量值,则应依据设计要求或已有的试验,使用和修理的统计数据、设计经验、产品的重要程度、技术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等来确定。例如,对于汽车,可选用可靠度、首次故障里程、平局故障间隔里程等作为可靠性指标,对于工程机械则常采用有效度。 3、合理分配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值

将确定的产品可靠性指标的量值合理分配给零部件,以确定每个零部件的可靠性指标值,后者与该零部件的功能、重要性、复杂程度、体积、重量、设计要求与经验、已有的可靠性数据及费用等有关,这些构成对可靠性指标值的约束条件。采用优化设计方法将产品(系统、设备)的可靠性指标值分配给各个零部件,以求得最大经济效益下的各零部件可靠性指标值最合理的匹配。 4、以规定的可靠性指标值为依据对零件进行可靠性设计 即把规定的可靠性指标值直接设计到零件中去,使它们能够保证可靠性指标值的实现。

分析方法总结及优缺点

一、德尔菲法 优点: 1、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准确性高。 2、能把各位专家意见的分歧点表达出来,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 3、权威人士的意见影响他人的意见; 4、有些专家碍于情面,不愿意发表与其他人不同的意见; 5、出于自尊心而不愿意修改自己原来不全面的意见。 缺点: 德尔菲法的主要缺点是过程比较复杂,花费时间较长。 适用范围:项目规模宏大且环境条件复杂的预测情境。 二、类比法 优点:1、它不涉及任何一般性原则,它不需要在“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它只是一种由具体情况到具体情况的推理方式,其优越性在于它所得出的结论可以在今后的超出原案例事实的情况下进行应用。 2、类比法比其他方法具有更高的精确性; 3、类比过程中的步骤可以文档化以便修改。 缺点: 1 严重依赖于历史数据的可用性; 2 能否找出一个或一组好的项目范例对最终估算结果的精确度有着决 定性的影响; 3 对初始估算值进行调整依赖于专家判断。 适用范围:类比法是按同类事物或相似事物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原则,对预测目标事物加以对比分析,来推断预测目标事物未来发展趋向与可能水平的一种预测方法。类比法应用形式很多,如由点推算面、由局部类推整体、由类似产品类推新产品、由相似国外国际市场类推国内国际市场等等。类比法一般适用于预测潜在购买力和需求量、开拓新国际市场、预测新商品长期的销售变化规律等。类比法适合于中长期的预测。 三、回归分析法

优点:1、从收入动因的高度来判断收入变化的合理性,彻底抛弃了前述“无重大波动即为正常”的不合理假设。并且,回归分析不再只是简单的数据比较,而是以一整套科学的统计方法为基础。 、运用回归方法对销售收入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以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即使被审计单位熟悉了这种方法,其粉饰和操纵财务报表的成本也十分高昂。 缺点:需要掌握大量数据, 应用: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往往艰以用确定性的函数关系来描述,它们大多是随机性的,要通过统计观察才能找出其中规律。回归分桥是利用统计学原理描述随机变量间相关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时间序列分析法 优点:根据市场过去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发展,根据客观事物发展的这种连续规律性,运用过去的历史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进一步推测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缺点:运用时间序列分析进行量的预测,实际上将所有的影响因素归结到时间这一因素上,只承认所有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在未来对预测对象仍然起作用,并未去分析探讨预测对象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事物的发展不仅有连续性的特点,而且又是复杂多样的。。 适用范围:中短期预测 五、弹性系数分析法 优点:简单易行,计算方便,计算成本低;需要的数据少,应用灵活广泛。 缺点:1、分析带有一定的局部性和片面性。只考虑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忽略了其他相关变量的影响; 2、结果比较粗糙,很多时候要根据弹性系数的变动趋势对弹性系数进行 修正。 应用:应用利用弹性系数预测未来时期能源需求时,可以通过对未来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技术节能潜力等因素的分析,以及参照世界大多数国家发展历程中所皇现的共同规律,给出未来年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趋势或构想方案,以预测未来的能源需求量。

通用的可靠性设计分析方法

通用的可靠性设计分析方法 1.识别任务剖面、寿命剖面和环境剖面 在明确产品的可靠性定性定量要求以前,首先要识别产品的任务剖面、寿命剖面和环境剖面。 (1)任务剖面“剖面”一词是英语profile的直译,其含义是对所发生的事件、过程、状态、功能及所处环境的描述。显然,事件、状态、功能及所处环境都与时间有关,因此,这种描述事实上是一种时序的描述。 任务剖面的定义为:产品在完成规定任务这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和环境的时序描述。它包括任务成功或致命故障的判断准则。 对于完成一种或多种任务的产品,均应制定一种或多种任务剖面。任务剖面一般应包括:1)产品的工作状态; 2)维修方案; 3)产品工作的时间与程序; 4)产品所处环境(外加有诱发的)时间与程序。 任务剖面在产品指标论证时就应提出,它是设计人员能设计出满足使用要求的产品的最基本的信息。任务剖面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的基础上。 图1表示了一个典型的任务剖面。 (2)寿命剖面寿命剖面的定义为:产品从制造到寿命终结或退出使用这段时间内所经历的全部事件和环境的时序描述。寿命剖面包括任务剖面。 寿命剖面说明产品在整个寿命期经历的事件,如:装卸、运输、储存、检修、维修、任务剖面等以及每个事件的持续时间、顺序、环境和工作方式。 寿命剖面同样是建立产品技术要求不可缺少的信息。 图2表示了寿命剖面所经历的事件。

(3)环境剖面环境剖面是任务剖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对产品的使用或生存有影响的环境特性,如温度、湿度、压力、盐雾、辐射、砂尘以及振动冲击、噪声、电磁干扰等及其强度的时序说明。 产品的工作时间与程序所对应的环境时间与程序不尽相同。环境剖面也是寿命剖面和任务剖面的一个组成部分。 2.明确可靠性定性定量要求 明确产品的可靠性要求是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一件事。产品的可靠性要求是进行可靠性设计分析的最重要的依据。 可靠性要求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定性要求,即用一种非量化的形式来设计、分析以评估和保证产品的可靠性;第二类是定量要求,即规定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和相应的验证方法。 可靠性定性要求通常以要求开展的一系列定性设计分析工作项目表达。常用的可靠性定性设计工作项目见表1。

浅谈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及解决途径

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财务报表分析·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财务报表分析 姓名:陈光艳 班级:财务管理102班 学号:109104031 教师:顾银宽

浅谈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及其解决途径 财务报告作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重要反映,成为上市公司定期公布的法定资料,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受到人们的重视。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个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人(自然人和法人),几乎都要使用财务信息,尤其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经济管理和监管部门。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决策有用性,主要作用体现在:1、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揭示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改进经营管理提供方向和线索。2、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为债权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决策提供帮助。3、检查企业财务目标的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的业绩,为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同时,不同的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各有不同。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财务报表的分析日益重要,不管是对企业本身而言还是对社会以及其他相关者,都有着重要的联系。财务报表在提供各种信息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关联到方方面面。 一、原因分析 1、财务报表分析自身的局限性 从信息来源看,财务报表信息是在当前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范下由会计核算系统生成的,并且受制于一系列会计原则的约束。财务报表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在于: 1)报表数据的时效性问题:财务分析所根据的都是反映在会计报表上的历史资料,分析历史性资料,评价以往的绩效,虽可供企业决策参考,但企业面临的毕竟是现实问题,不能对这些历史资料绝对依赖。因为这些资料往往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和物价的变动,财务分析的依据均以原始成本为基础,在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以原始成本为基础进行分析,如果不加调整,显然会受到物价因素的干扰而失去其应有的现实意义。 2)报表数据分析的滞后性:报表所使用的各种数据都是过去的资料,虽对未来的预测有参考价值,但也不能作为判断的绝对依据。这也是由于现实导致的,毕竟是先有经济业务,再编制财务报表,进而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所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是必然的。 3)报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都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使得报表上的数据在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难以有意义。 4) 企业无形资产价值难以确认: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存在的贡献越来越大,日益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一种核心资源。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的比值也越来越大,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明显地显现出来。而我国目前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要求比较严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项目在促使企业获得经济利益方面的作用以及发挥这种

案例研究的性质和应用

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的性质和应用摘要: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有共同的理论背景,但仍有研究方法与手段上的差异。现代与后现代的矛盾和困惑,使得叙事研究和案例研究看似简单却不易把握。要把握和运用好叙事研究和案例研究,就需要着重分析研究过程中大叙述与小叙述、私密性与公开化、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关系,并探讨中小学教师在参与研究时面临的问题和值得注意的经验。 关键词:叙事研究;案例研究;性质;应用 案例研究与叙事研究近几年来先后兴起,反映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变化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研究方法自身的研究也从概念介绍向实际应用逐步深入;其中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的性质问题,受到研究者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尝试在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两种研究方法的性质和应用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两种研究方法的异同 在大多数研究中,上述二者一般是被分别阐述的,或作为同一概念替换使用,其性质和相互关系不免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多少会影响人们的认识和把握。 (一)方法与手段的差异 作为研究方法,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有共同的方法论和基础理论的背景,这是二者的边界比较模糊的主要原因。其区别主要在于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手段的差异。 1.叙事是一种表达方式

叙事是对事情的叙述及描写,是人类传达思想的一种基本的语言表述 方式。叙事研究通过对人、事、物的描述,反映研究者的经验和看法。案例研究,往往是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在这种情况下,二者可以被看作是同一概念。但是,案例研究的表述方式并不局限于叙事,它还包括议论和说明等重要的形式。有相当多的案例研究,叙事在其中只占很少的比重,而主要的篇幅在于对所叙之事的讨论和分析。在这时,案例研究是以叙事为基础、以议论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因此从逻辑上说,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又可被看作是交叉概念。 2.案例是一个特定的情境 案例是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里的事件,作为特定情境中 的研究对象,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研究者所关注的事情和问题。如对一堂课、一件事、一次活动及一个人的研究。案例研究的情境性,使研究体现了一定的整体性和典型性,有助于对特定事件的反映和认识。与叙事研究相比,案例研究具有更强的空间感,更注重在特定情境里事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与此相对应,叙事研究更具有事物变化和流动的特点,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经常表现为时空的变换和多重情境的组合。 因此,简单地说,如果是偏重于探究较长时间段内的事物发展过程的,那么研究将注重叙事方法的应用;如果是偏重分析特定情境中的事物关系的,案例研究的特征将更为明显。总之,叙事重时间因素,案例重空间因素。而事实上,在一项质的研究中,事情的发生情境与发展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研究对象,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的边界就不那么清晰了。

现代设计方法(第四章 可靠性设计)

简述可靠性设计传统设计方法的区别。 答:传统设计是将设计变量视为确定性单值变量,并通过确定性函数进行运算。 而可靠性设计则将设计变量视为随机变量,并运用随机方法对设计变量进行描述和运算。 1.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度: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是对产品可靠性的概率度量。 可靠度是对产品可靠性的概率度量。 2)可靠性工程领域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可靠性设计。它包括了设计方案的分析、对比与评价,必要时也包括可靠性试验、生产制造中的质量控制设计及使用维修规程的设计等。 2.可靠性分析。它主要是指失效分析,也包括必要的可靠性试验和故障分析。这方面的工作为可靠性设计提供依据,也为重大事故提供科学的责任分析报告。 3.可靠性数学。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开展可靠性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数学分支。 。可靠性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传统设计方法是将安全系数作为衡量安全与否的指标,但安全系数的大小并没有同可靠度直接挂钩,这就有很大盲目性。可靠性设计与之不同,它强调在设计阶段就把可靠度直接引进到零件中去,即由设计直接决定固有的可靠度。 2.传统设计是把设计变量视为确定性的单值变量并通 过确定性的函数进行运算,而可靠性设计则把设计变量视为随机变量并运用随机方法对设计变量进行描述和 运算。 3.在可靠性设计中,由于应力S和强度R都是随机变量,所以判断一个零件是否安全可靠,就以强度R大于应力S的概率大小来表示,这就是可靠度指标。 4.传统设计与可靠性设计都是以零件的安全或失效作 为研究内容,因此,两者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可靠性设计是传统设计的延伸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可靠性设计只是在传统设计的方法上把设计变量 视为随机变量,并通过随机变量运算法则进行运算而已。 。平均寿命(无故障工作时间):指一批产品从投入运行到发生失效(或故障)的平均工作时间。 对不可修复的产品而言,T是指从开始使用到发生失效的平均时间,用MTTF表示; 对可修复的产品而言,是指产品相邻两次故障间工作时间的平均值,用MTBF表示; 平均寿命的几何意义是:可靠度曲线与时间轴所夹的面积。 6.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标准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曲线f(x)具有连续性,对称性,其曲线与横坐标轴间围成的总面积恒等于 1.在均值μ和离均值的距离为标准差的某一指定倍数z。之间,分布有确定的百分数,均值或数学期望μ表征随机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决定正态分布曲线位置;标准差σ,他表征随机变量分布的离散程度,决定正态分布曲线的形状。定义μ=0,σ=1,即N(0,1)为标准正态分布。 7.系统可靠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1)组成系统的零部件的可靠性 (2)零部件的组合方式。 1.什么是3σ法则?已知手册上给出的16Mn的抗拉强度为1100~1400MPa,试利用3σ法则确定该材料抗拉强度的均值和标准差。 在进行可靠性计算时,引用手册上的数据,可以认为它们服从正态分布,手册上所给数据范围覆盖了该随机变量的+-3σ,即6倍的标准差,称这一原则为3σ法则。均值=(1100+1400)/2=1250MPa 标准差=(1400-1100)/6=50Mpa。从正态分布知,对应+-3σ范围的可靠度已为0.9973. 2. 简述强度—应力干涉理论中“强度”和“应力” 的含义,试举例说明之。 答:强度一应力干涉理论中“强度”和“应力”具有 广义的含义:“应力”表示导致失效的任何因素;而 “强度”表示阻止失效发生的任何因素。“强度” 和“应力”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具有相同的 量纲;例如,在解决杆、梁或轴的尺寸的可靠性设计 中,“强度”就是指材料的强度,“应力”就是指零件 危险断面上的应力,但在解决压杆稳定性的可靠性设 计中,“强度”则指的是判断压杆是否失稳的“临界 压力”,而“应力”则指压杆所受的工作压力。 3.说明常规设计方法中采用平均安全数的局限性。 答:平均安全系数未同零件的失效率联系起来,有很 大的盲目性。 从强度一应力干涉图可以看出 1)即使安全系数大于 1,仍然会有一定的失效概率。2)当零件强度和工作 应力的均值不变(即对应的平均安全系数不变),但 零件强度或工作应力的离散程度变大或变小时,其干 涉部分也必然随之变大或变小,失效率亦会增大或减 少。 1.所谓系统,是为完成某一功能而由若干零部件相互 有机地组合起来的综合体。系统的可靠度取决于两个 因素:一是组成系统的零部件的可靠度;二是零部件 的组合方式。 3.串联系统:若系统中诸零件的失效相互独立,但当 系统中任一个零件发生故障都会导致整个系统失效 时,则这种零件的组合形式称为串联模型。 3.串联系统的可靠度:串联系统的可靠度Rs低于组 成零件的可靠度Ri。因此,要提高串联系统的可靠 度,最有效的措施是减少组成系统的零件数目。 4.并联系统:有冗余系统和表决系统。冗余系统又可 分为工作冗余系统和非工作冗余系统。 5.工作冗余系统:在该系统中,所有零件都同时参加 工作,而且任何一个零件都能单独支持整个系统正常 工作。即在该系统中,只要不是全部零件失效,系统 就可以正常工作。 6.非工作冗余系统:在该系统中,只有某一个零件处 于工作状态,其它零件则处于非工作状态。只有当工 作的零件出现故障后,非工作的零件才立即转入工作 状态。 。非工作冗余系统的可靠度高于工作冗余系统,这是 因为工作冗余系统的零件虽然都处于不满负荷状态 下,但它们总是在工作,必然会磨损或老化。非工作 冗余系统虽不存在这个问题,却存在一个转换开关的 可靠度问题。 。r/n表决系统:在n个零件组成的并联系统中,n个 零件都参加工作,但其中要有r个以上的零件正常工 作,系统才能正常工作。它是属于一种广义的工作冗 余系统。当r=1时,就是工作冗余系统,当r=n时, 就是串联系统。 。复杂系统的可靠性预测方法:等效功能图法、布尔 真值表法; 。故障树分析的步骤:1,在充分熟悉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故障树;2,进行定性分析,识别系统的薄弱环 节;3,进行定量分析,对系统的可靠性作出评价。 。故障树:是一种倒立的树状逻辑因果关系图,它是 用事件符号、逻辑门符号和转移符号描述系统中各种 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图。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是寻找故障树的全部最小割集或 最小路集。其目的是为了找出引了系统故障的全部可 能的起因,并定性的识别系统的薄弱环节。 。最小割集:如果将割集中任意去掉一个基本事件后就不再 是割集。 。最小路集:路集也是一些基本事件的集合,当该集合所有 的基本事件同时不发生时,则顶事件必然不发生。如果将路 集中任意去掉一个基本事件后就不再是路集的话,则称此路 集为最小路集。 。最小割集代表系统的一种失效模式;一个最小路集代表系 统的一个正常模式。 。故障树的全部最小割集即是顶事件发生的全部可能原因, 构成了系统的故障谱。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要努力降低最小 割集发生的可能性,这就是产品的薄弱环节。反过来说,为 保证系统正常工作,必须至少保证一个最小路集存在。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就是根据基本事件的概率求出顶事件发 生的概率,从而对系统的可靠性作出评价。 。可靠度分配按分配原则的不同,有等同分配法、加权分配 法和动态规划最优分配法; 。等同分配法:它按照系统中各单元(子系统或零部件)的 可靠度均相等的原则进行分配。其计算简单,缺点是没有考 虑各子系统现有的可靠度水平、重要性等因素。 。加权分配法:它是把各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的重要度以及 各子系统的复杂度作为权重来分配可靠度的。 。最优分配法:采用动态规划最优分配法,可以把系统的成 本、重量、体积或研制周期等因素为最小作为目标函数,而 把可靠度不小于某一给定值作为约束条件进行可靠度分配; 也可以把系统可靠度尽可能大作为目标函数,而将成本等因 素视为约束条件进行可靠度分配。这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 特点:机电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不仅取决于零部件的可靠度, 而且还将受制造成本、研制周期、重量、体积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必须采用优化方法分配 可靠度。 。一是可靠性设计的有效性取决于所采用的统计参数是否准 确可靠;二是应用明确规定产品失效的形式和判据。 。试简述强度和应力均为正态分布时,强度和应力干涉的三 种典型情况下手失效率情况。 1.强度的均值大于应力的均值,这时的干涉概率,即不可靠 度F小于50%。当强度的均值减去应力的均值为一定值时, 概率F的大小,随强度和应力的标准增大而增大。常规设计 的安全系数大于1时属于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下,还可能出 现失效。 2.强度的均值等于应力的均值,此时,失效率F为50% 3.强度的均值小于应力的均值,此时安全系数小于1,失效 概率大于50%,零件仍具有一定的可靠度。

边坡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

边坡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 1.引言 边坡稳定性问题是边坡工程中最常见的问题,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核心问题是边坡安全系数的计算。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方法较多,极限平衡分析计算方法简便,且能定量地给出边坡安全系数的大小,方法本身已臻成熟,广为工程界接受,仍然是当今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文比较分析边坡极限平衡方法中最常用的几种方法,同时对极限平衡法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及其局限性进行探讨。 2. 极限平衡法基本原则 边坡的滑面可以是圆弧、组合面( 比如圆弧和直线的结合) 或者由一系列直线定义的任意形状的面。图1[3]以最一般的形式显示了作用于一个组合滑面上的所有力。 图1 条块受力分析[3] 注: W为条块的总重力; N为条块底部作用的总法向力; S m为条块底部作用的切向力; E为条间的水平法向力( 下标L、R分别指土条的左、右侧) ; X为条间的竖向剪力; D 为外加线荷载; k W为通过每一条块的水平地震荷载; A为合成的外部水压力;R、f、x、e、d、h、a、ω、α为几何参数。一般边坡经合理简化后均可看作是该模型的特殊形式。

在边坡稳定分析方法中,极限平衡原理主要包含以下四条基本原则[1,5]。 (1)刚体原则 极限平衡法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将滑体简化为刚体,即不考虑滑体的变形,不满足变形协调条件,这种破坏是以平面破坏模式为主。 (2)安全系数定义 将土的抗剪强度指标c 和tan φ 降低一定的倍数,比如降低FS 倍,则土体沿着此滑裂面达到极限平衡。安全系数为:??+=l l s dl dl c F 00' 'tan τ?σ (1),c 和tan φ两个强度参数共用同一安全系数F S ,即按照同一比例衰减。上述将强度指标的储备作为安全系数定义的方法被广泛采用。 (3)摩尔—库仑准则 当土体达到极限平衡时, 正应力c ′和剪应力tan φ′满足摩尔-库仑强度准则。如式(2)所示:''tan )sec (sec ?ααx u N x c T ?-+?=(2),式中,α 为土条底倾角,tan α=dy/dx ;u 为孔隙水压力。 (4)静力平衡条件 把滑动土体分成若干个土条,每个土条和整个滑动土体都满足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矩平衡条件。当未知数的数目超过了方程式的数目,为使静不定问题成为静定问题,可对多余未知数作出假设,使得方程数目和剩余未知数相等,即可解出方程,求得安全系数。 3. 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1,3,5] (1)瑞典圆弧法 1915 年,瑞典K.E.Peterson 提出瑞典圆弧法。将滑动土体当成刚体,通常粘性土坡的滑动曲面接近圆弧,因此称为圆弧法。 该法不考虑滑动土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力,假定土坡稳定属于平面应变问题。 (2)瑞典条分法 1927 年,Fellenius 提出瑞典条分法,该法假设滑动面上的土体分成若干个垂直土条,忽略土条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对作用于各土条上的力进行力和力矩平衡分析,求出在极限平衡状态下土体稳定的安全系数。安全系数定义为: ∑∑∑∑+=+= α?αβα?βsin )tan cos (sin )tan (W W c W N c F s (3)

三种教学设计方案案例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案 《识字4》 作者: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黄晖 (一)概述 · 课名是《识字4》,是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 ·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 课时,80 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 《识字4 》是一首韵文,描写夏天的动物特点。主要学习内容是生字的识记、朗读、扩展阅读以及网上作文。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 通过复习能够准确地再认出课文的20 个生字; · 能够自主地提出课文的疑问或解答同学的问题,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课文的问题; · 能够借助拼音比较准确地朗读6-8 篇拓展阅读材料,并能用自己的话把材料的大意跟小组成员交流或全班汇报; · 小组汇报时能够代表本组的意见,声音响亮,表述清楚; ·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利用网络留言板描写夏天、描写动物或改编儿歌进行创新写作,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 能够说出形声的构字方法,能掌握根据构字方法拓展生字及正确认读拓展出来的生字的方法; ·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儿歌,说出韵文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有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 学生能够通过文章描写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小动物的喜爱。 (三)学生特征分析 ·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东风东路小学一(5)班的学生。这个班是跨越式试验的实验班,经过半年多的试验教学后,这班学生思维活跃,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用网络留言板进行写作,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 · 学生对小动物的学习非常感兴趣;

· 学生的观察能力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的能力 的培养; ·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的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采用抒发感受、编儿歌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设计特色: 教师不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进行大量的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培养 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上机自学,小组质疑、协作学习、口语交流、分组汇报,完成课文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写作表达,促使小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飞速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资源和工具 · 本节课是在学生人手一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的。 · 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 · 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网络资源课件 · 网络留言板 (六)教学过程环节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巩固生字,掌握形声字构字规律并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扩展识字。第二阶段:学习课文,通过范读、引读、自读、赏读,体会韵文的语言美。第三阶段:自主探索学习课文。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第四阶段: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学生进入老师提供的资源网站进行扩展阅读的 学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第五阶段:启发学生,再创情境,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鼓励学生利用网络 模仿和创新写作,抒发自己的感受或编成儿歌。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4.6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一、结构可靠性设计概念 1.可靠性含义 可靠性是指一个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而一个工业产品(包括像飞机这样的航空飞行器产品)由于内部元件中固有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产品构成的复杂程度使得对所执行规定功能的完成情况及其产品的失效时间(寿命)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可靠性的度量就具有明显的随机特征。一个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规定功能的概率就称为该产品的可靠度。作为飞机结构的可靠性问题,从定义上讲可以理解为:“结构在规定的使用载荷/环境作用下及规定的时间内,为防止各种失效或有碍正常工作功能的损伤,应保持其必要的强刚度、抗疲劳断裂以及耐久性能力。”可靠度则应是这种能力的概率度量,当然具体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例如,结构元件或结构系统的静强度可靠性是指结构元件或结构系统的强度大于工作应力的概率,结构安全寿命的可靠性是指结构的裂纹形成寿命小于使用寿命的概率;结构的损伤容限可靠性则一方面指结构剩余强度大于工作应力的概率,另一方面指结构在规定的未修使用期间内,裂纹扩展小于裂纹容限的概率.可靠性的概率度量除可靠度外,还可有其他的度量方法或指标,如结构的失效概率F(c),指结构在‘时刻之前破坏的概率;失效率^(().指在‘时刻以前未发生破坏的条件下,在‘时刻的条件破坏概率密度;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MeanTimeToFailure),指从开始使用到发生故障的工作时间的期望值。除此而外,还有可靠性指标、可靠寿命、中位寿命,对可修复结构还有维修度与有效度等许多可靠性度量方法。 2..结构可靠性设计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设计一个具有规定可靠性水平的结构产品,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应当贯穿于产品的预研、分析、设计、制造、装配试验、使用和管理等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从研究及学科划分上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可靠性数学。主要研究可靠性的定量描述方法。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是它的重要基础。 (2)可靠性物理。研究元件、系统失效的机理,物理成固和物理模型。不同研究对象的失效机理不同,因此不同学科领域内可靠性物理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也不同. (3)可靠性工程。它包含了产品的可靠性分析、预测与评估、可靠性设计、可靠性管理、可靠性生产、可靠性维修、可靠性试验、可靠性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交换等.从产品的设计到产品退役的整个过程中,每一步骤都可包含于可靠性工程之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结构可靠性设计仅是可靠性工程的其中一个环节,当然也是重要的环节,从内容上讲,它包括了结构可靠性分析、结构可靠性设计和结构可靠性试验三大部分。结构可靠性分析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搜集与结构有关的随机变量的观测或试验资料,并对这些资料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确定其分布概率及有关统计量,以作为可靠度和失效概率计算的依据。

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制定经济决策,都有着显着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财务报表分析及其分析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在分析中,应注意这些局限性的影响,以保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1)会计处理方法及分析方法对报表可比性的影响。 会计核算上不同的处理方法产生的数据会有差别。例如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折旧法或采用加速折旧法,折旧费也不同。企业长期投资采用成本法与采用权益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也不一样。因此,如果企业前后期会计处理方法改变,对前后期财务报表对比分析就会有影响。同样,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比较,如果两个企业对同一事项的会计处理采用的方法不一样,数据的可比性也会降低。所以,我们在分析报表时,一定要注意看附注,看看企业使用的是什么方法以及方法有无变更等。 从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来看,某些指标计算方法不同也会给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其平均余额的计算,报表使用者由于数据的限制,往往用年初数与年末数进行平均,这样平均计算应收账款余额与存货余额,在经营业务一年内各月各季较均衡的企业尚可,但在季节性经营的企业或各月变动情况较大的情况下,如期初与期末正好是经营旺季,其平均余额就会过大,如是淡季,则又会过小,从而影响到指标的准确性。 此外,财务报表分析、指标评价要与其他企业以及行业平均指标比较才有意义。但各企业不同的情况,如环境影响、企业规模、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别,会对可比性产生影响。而行业平均指标,往往是各种各样情况的综合或折衷,如果行业平均指标是采用抽样调查得到的,在抽到极端样本时,还会歪曲整个行业情况。因此,在对比分析时,应慎重使用行业平均指标,对不同企业进行比较时应注意调整一些不可比因素的影响。 (2)通货膨胀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财务报表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编制的,在通货膨胀时期,有关数据会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使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引起报表使用者的误解。例如,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资产价值必然小于资产当前的价值,以前以500万元购买的固定资产,现在的重置成本可能为800万元,但账上及报表上仍反映为500万元固定资产原价。如不知道该资产是哪一年买的,仅仅靠这个数据,我们就不能正确理解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进一步说,折旧费是按固定资产原价提取的,利润是扣减这种折旧费计算出来的,由于折旧费定低了,企业将无力重置价格已上涨的资产;同时由于折旧费定低了,利润算多了,可能会导致企业多交所得税,多付利润,最终可能使企业的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3)信息的时效性问题。 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均是企业过去经济活动的结果。用这些数据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动态,只有参考价值,并非绝对合理可靠。而且等报表使用者取得各种报表时,可能离报表编制日已过去多日。

系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可靠性设计与分析作业 学号:071130123 姓名:向正平一、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布函数、可靠度函数曲线 (1)程序语言 t=(0:0.01:20); Array m=[0.3,0.6,0.9]; linecolor=['r','b','y']; for i=1:length(m); f=m(i)*exp(-m(i)*t); F=1-exp(-m(i)*t); R=exp(-m(i)*t); color=linecolor(i); subplot(3,1,1); title('指数函数概率密度函数曲线'); plot(t,f,color); hold on subplot(3,1,2); title('指数函数分布函数函数曲线'); plot(t,F,color); hold on subplot(3,1,3); title('指数指数分布可靠度函数曲线 plot(t,R,color); hold on end (3)指数分布的分析 在可靠性理论中,指数分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分布,适合于失效率为常数 的情况。指数分布不但在电子元器件偶然失效期普遍使用,而且在复杂系统和整 机方面以及机械技术的可靠性领域也得到使用。 有图像可以看出失效率函数密度f(t)随着时间的增加不断下降,而失效率随 着时间的增加在不断的上升,可靠度也在随着时间的增加不断地下降,从图线的 颜色可以看出,随着m的增加失效率密度函数下降越快,而可靠度的随m的增加 而不断的增加,则失效率随m的增加减小越快。 在工程运用中,如果某零件符合指数分布,那么可以适当增加m的值,使零 件的可靠度会提升,增加可靠性。 二、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布函数、可靠性函数、失效率函数曲线 (1)程序语言 t=-10:0.01:10; m=[3,6,9]; n=[1,2,3]; linecolor=['r','b','y'];

财务报表局限性.

财务报表局限性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1.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1)会计政策的选择使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对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的进行选择,使不同企业同类的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账的计提方法、对外投资收益的确认方法、所得税会计的确认方法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即使是两个企业实际经营完全相同,两个企业的财务分析的结论也可能有差异。 (2)会计估计的存在直接影响报表数据的质量。会计报表中的某些数据并不是十分精确的,有些项目数据是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加以估计计量的。比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率、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的确定等都不同程度地含有主观估计因素。 (3)通货膨胀的影响使报表数据不真实。首先,通货膨胀影响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可靠性。由于通货膨胀,对货币性资产而言,当物价上涨,其实际购买力下降,报表中列示的货币资产额与实际购买力不一致。从负债方面来看,货币性负债在物价上升时可为企业带来利润;而非货币性负债由于需要在将来以商品或劳务偿还,物价上涨时会使企业造成损失。其次,通货膨胀同样影响着利润表的可靠性。损益的确定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是现时的,而成本是历史的,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资产的低估导致成本偏低,因此会使收益虚增。 2.财务指标分析的局限性 (1)财务指标分析的主观局限性。由于财务报表是由企业的财务人员根据有关的法规、制度、准则等编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人为的差错和失误,甚至恶意隐瞒。不同的分析者对同一张报表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对报表分析的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2)财务指标分析的客观局限性。主要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局限性。①流动比率。首先,流动资产中有相当部分是不具有清偿能力的。其次,流动资产中还有一些项目是不能变现的。所以,有时候,高流动比率并不一定表示企业对短期债务具有很高的清偿能力。②速动比率。由于速动资产扣除了变现能力较慢的存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的流动比率的不足。但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能否收回,坏账准备是否足额计提都直接影响速动资产,进而影响速动比率。因此,当速动资产中含有大量的不良应收账款时,企业就必然无法准确判断其短期负债偿还能力,许多企业正是抓住了此弱点进行报表粉饰误导信息使用者。 3.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一是比率分析法自身的局限性。比率分析法是一种事后分析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二是比率分析法受财务报表局限性影响。由于报表中的数据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对报表内的数据资料能够计量,而对一些报表外的信息,如未做记录的或有负债,未决诉讼,为他人担保等都没有在报表中反映,所以也无法通过比率分析进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事后财务分析很难满足相关使用者的需求。三是比率分析法缺乏一定的相关性和预见性。比率指标的计算一般都是建立在以历史成本、历史数据为

可靠性设计的一些内容

可靠性设计的一些内容 一、可靠性评价分析技术的应用 由于设计阶段对产品的可靠性将起到奠基作用,故在设计过程中,应不断对产品的可靠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分析)以便及时了解产品的可靠性指标是否有了保证,所采取的各种可靠性设计措施是否有效,有效程度如何,设计中是否还存在薄弱环节和潜在缺陷,产品在今后使用中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障,以及故障一旦发生时,其影响和危害程度如何等等。弄清以上问题将有助于及时发现缺陷,及时改进设计,防止“带病”投产,保证预定的可靠性指标得到满足。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评价分析技术的应用: 1 .可靠性预计与分配 可靠性预计是在设计阶段,根据设计中所选用的电路程式、元器件、可靠性结构模型、工作环境、工作应力以及过去积累的统计数据,推测产品可能达到的可靠性水平。预计的目的不是在于了解在什么时候将发生什么样的失效,而是在于从设计开始就采取措施以防止失效的发生,并用定量的方法评价可靠性设计的效果。 可靠性分配是将可靠性指标或预计所能达到的目标值加以分解,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分配给分系统、设备、部件直至各元器件和每一个连接点、焊接点,以保证可靠性既定目标得以实现。通过分配,不仅可以层层落实设计指标,还可发现设计的薄弱环节和尚能挖掘的潜力。可靠性预计的方法一般有相似设备法、相似电路法。有源

器件法、元器件计数法及元器件应力分析法等,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设计阶段:当产品处于方论证阶段时,可用相似设备法、相似电路法、有源器件法等快速预计法进行可行性预计,以评价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当产品处于旱期的详细设计阶段时,可用元器件计数法进行初步设计预计,以了解元器件的初步选择是否恰当,并为可靠性分配打下预计的基础,而当产品处于详细设计阶段的中期和后期,可用元器件应力分析法进行详细的设计预计,以便及时发现设计的薄弱环节或潜在能力,及时改进设计,以期达到优化设计 的目的。 下面就三种预计方法作一些简略的介绍: (1)有源器件法 所谓有源器件法,即按设备为完成规定功能所需的串联有源器件的数目预计设备失效的方法。预计公式为 λs = N* K (11.1) 式中:λs --设备的预计失效率; N--串联有源器件的数目; K ---各种设备中每个有源器件的失效率。 (2) 元器件计数法 所谓元器件计数法就是根据组成设备的各类元器件的通用失效率及其使用数量,来预计设备失效率的方法 。(3)元器件应力分析法预计 元器件应力分析法预计是考虑了温度、电应力、环境条件、元器件选

可靠性设计心得

可靠性设计学习心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具有好的性能,更要具有高的可靠性水平。采用可靠性设计弥补了常规设计的不足,使得设计方案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所谓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时间内,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或性质”。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可靠性工程的诞生已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以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为先导的可靠性工程迄今发展得比较成熟, 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相比之下, 机械产品的可靠性设计与研究则起步较晚。所谓机械可靠性,是指机械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由于工程材料特性的离散性以及测量、加工、制造和安装误差等因素的影响,使机械产品的系统参数具有固有的不确定性,因此考虑这种固有随机性的可靠性设计技术至关重要。据有关方面统计,产品设计对产品质量的贡献率可达70%~80%,可见设计决定了产品的固有质量特性(如:功能、性能、寿命、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赋予了产品“先天优劣”的本质特性。上世纪60年代, 对机械可靠性问题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开始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虽然国内外都投入了研究力量,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终因机械产品可靠性涉及的领域太多、可靠性研究的范围大、基础性数据缺乏等原因,机械可靠性设计在工程实际中应用得并不广泛。本文简要介绍了可靠性技术在机械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一些在机械产品设计中应用的较为成熟的可靠性技术和可靠性设计方法,并且结合当今可靠性工程学科的发展,指出了可靠性技术在机械领域中的发展和趋势。 常规设计中,经验性的成分较多,如基于安全系数的设计。 常规设计可通过下式体现: S E l F f lim ][...),,,(σσμσ=≤= 计算中,F 、l 、E 、μ、slim 等各物理量均视为确定性变量,安全系数则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系数。 上式给出的结论是:若s≤[s]则安全;反之则不安全。 应该说,上述观点不够严谨。首先,设计中的许多物理量明是随机变量;基

几种分析法的优缺点

主成分分析就是将多项指标转化为少数几项综合指标,用综合指标来解释 多变量的方差- 协方差结构。综合指标即为主成分。所得出的少数几个主成分,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不相关。 因子分析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众多原始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变量,以及如何使因子变量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是依据实验数据本身所具有的定性或定量的特征来对大量的数据迚行分组归类以了解数据集的内在结构,并且对每一个数据集迚行描述的过程。其主要依据是聚到同一个数据集中的样本应该彼此相似,而属于不同组的样本应该足够不相似。 三种分析方法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本文力图将三者的异同迚行比较,并举例说明三者在实际应用中的联系,以期为更好地利用这些高级统计方法为 研究所用有所裨益。 二、基本思想的异同 (一) 共同点 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都是用少数的几个变量(因子) 来综合反映原始变量(因子) 的主要信息,变量虽然较原始变量少,但所包含的信息量却占原始信息的85 %以上,所以即使用少数的几个新变量,可信度也很高,也可以有效地解释问题。并且新的变量彼此间互不相关,消除了多重共线性。这两种分析法得出的新变量,并不是原始变量筛选后剩余的变量。在主成分分析中,最终确定的新变量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如原始变量为x1 ,x2 ,. . . ,x3 ,经过坐标变换,将原有的p个相关变量xi 作线性变换,每个主成分都是由原有p 个变量线性组合得到。在诸多主成分Zi 中,Z1 在方差中占的比重最大,说明它综合原有变量的能力最强,越往后主成分在方差中的比重也小,综合原信息的能力越弱。因子分析是要利用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去解释较多个要观测变量中存在的复杂关系,它不是对原始变量的重新组合,而是对原始变量迚行分解,分解为公共因子与特殊因子两部分。公共因子是由所有变量共同具有的少数几个因子;特殊因子是每个原始变量独自具有的因子。对新产生的主成分变量及因子变量计算其得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