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斯用兵之效也。

?4、赵尝五战于秦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9、暴霜露

二、词类活用

?1、非兵不利,战不善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一、特殊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8、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9、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二、词类活用

?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一、特殊句式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2、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3、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4、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

?5、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6、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

1、惟兄嫂是依

2、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3、未可以为信也。

4、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5、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

6、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7、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8、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9、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

10、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二、词类活用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3、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特殊句式

?1、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苟有能反是者

?3、

特殊句式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为国以礼

特殊句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开琼筵以坐花

?罚依金谷酒数

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3、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4、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5、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6、其制稍异于前

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使不上漏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3、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4、多可喜,亦多可悲

?5、东犬西吠

?6、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7、室西连于中闺

?8、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9、或凭几学书

?10、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教学内容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特殊句式及词类活 用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也)——《烛之武退秦师》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荆轲刺秦王》(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荆轲刺秦王》 (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鸿门宴》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鸿门宴》 (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鸿门宴》 (7)亚父者,范增也(……者,……也)——《鸿门宴》 (8)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 (9)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鸿门宴》 (11)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鸿门宴》 二、状语后置(又叫介词结构后置或介宾短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烛之武退秦师》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烛之武退秦师》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烛之武退秦师》 ④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荆轲刺秦王》

⑤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荆轲刺秦王》 ⑥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荆轲刺秦王》 ⑦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荆轲刺秦王》 ⑧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荆轲刺秦王》 ⑨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 ⑩贪于财货(应“于财货贪”)——《鸿门宴》 ⑾具告以事(应“以事具告”) ——《鸿门宴》 ⑿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以沛公言具”) ——《鸿门宴》 ⒀长于臣(应“于臣长”)——《鸿门宴》 ⒁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于此得复见将军”) ——《鸿门宴》 三、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②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荆轲刺秦王》 ③籍何以至此(应“以何”) ——《鸿门宴》④大王来何操(应“操何”) ——《鸿门宴》 ⑤沛公安在(应“在安”) ——《鸿门宴》⑥客何为者(应“为何”)——《鸿门宴》 四、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秦王》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 (2006安徽)提问:这个君王到底圣明不圣明? 文言: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翻译:圣明的君王在位之上,而老百姓有不受冻挨饿的原因,并不是国君自己能耕种而吃老百姓,国君自己能织布而穿老百姓的衣服,关键是能为他们开辟获取财富的途径。 1.考纲要求: 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文言文中,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 高考应用重点:实词推断文言文翻译 识记: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动词、名词、形容词用作使动;()名词用作意动;()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 2难点:区别判断: (1)使动VS意动——看翻译:“使”vs“认为”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活: 舞幽壑之潜蛟舞: 且庸人尚羞之羞: 2名做状VS名做动——看动词:有动词,往往修饰动词做状语。 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东: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 练习一: 回顾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 1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完: 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急: 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4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归璧于赵。怀: 5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庭: 6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刃: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军: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活: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从: 5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翼: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练习二:解释词语 1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辇: 2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妻之。奇:妻: 3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置其户中,不使知也。夜: 4众皆大笑。李(李千户)出琵琶弹数曲。立恭(人名)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簘声。窍: 5(六国)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亡: 6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日:)。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病:),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竟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注] 狸狌:野猫。 练习三: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其疾病而死 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4六王毕,四海一 5泣孤舟之嫠妇6安能屈豪杰之流 7必固其根本8则思知止以安人 9故知一死生为虚诞10上食埃土 11草行露宿12秋水时至 13吾妻之手植也14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15顺流而东行16则耻师焉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一、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吾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 莫我知也夫!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的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吾谁欺?欺天乎? 介词宾语一般也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国胡以馈之? 3.通过“之”、“是”提前宾语: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为我们这些臣子担心)。 率师以来,惟敌是求(只寻找敌人)。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译文: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定语后置句 ——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特殊用法 1、晋军.函岭,秦军.氾南。驻扎名作动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造册名作动 3、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成为帝王名作动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名作动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名作动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名作动 7、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作动 8、扣弦而歌.唱歌名作动 9、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做诸侯名作动 10、驴不胜怒,蹄.之用蹄踢名作动 1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标记名作动 1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名作状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一天天一月月名作状 1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在朝廷上名作状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名作状 16、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1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一样的礼节名作状 1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名作状 19、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遗憾矣。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动作名 20、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收入动 作名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 使动用法 22、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银财宝动作名 23、将军身披坚.执锐.坚硬的盔甲锋利的兵器 形作名 2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而人之力所罕至焉。危险僻远的地方形作名 2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疏 远形作动 26、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作动 27、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形 作名 28、大王必欲急.臣。使……着急形使动 29、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形使动 30、子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生动使动使…… 长肉名使动 3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使……昂贵抬高形作使动 32、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使……往东名使动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 小形意动 3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以……为 病(担心)名意动 35、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意动 36、夫人将启.之。为……打开城门为动用法 37、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为…… 1

通假字、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通假字、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返”。 2、胡瞻尔庭有县鹑兮!通“悬”。 3、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通“誓”。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5、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6、五万兵难卒合。通“猝”。 7、雷鼓大振。通“擂”。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通“性”。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 1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 12、已得履,臵之其坐。通“座”。 13、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通“剂”。 14、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 15、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 16、才美不外见。通“现”。 17、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通“诫”。 18、或隐弗章。通“彰”。 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 20、齐与楚从亲。通“纵”。

21、令壮者无取老妇。通“娶”。 22、至莫夜月明。通“暮”。 2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通“影”。 24、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通“餍”。 25、有者半贾而卖。通“价”。 26、以偿责者矣。通“债”。 27、奉厚而无劳。通“俸”。 28、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通“娩”。 29、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 30、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3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通“墟”。 32、姊妹兄弟皆列土。通“裂”。 3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通“锲”。 34、故其畜积足恃。通“蓄”。 35、少益耆食。通“嗜”。 3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通“欤”。 37、道而弗牵。通“导”。 38、拜送书于庭。通“廷”。 3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 40、我心匪石,不可转也。通“非”。 41、操吴戈兮被犀甲。通“披”。 42、公输盘不说。通“悦”。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无论是中考或高考,都会有这方面的试题。而想要在翻译方面得满分,首先得掌握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因为翻译题的考查往往是从这些种特殊句式中延伸而来。 今天我们来看下文言文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记得查收哦~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1]

《唐雎不辱使命》 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 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二.一字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5.以头抢地耳(用)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动词)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而: 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者: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1.虽然(这样) 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虽: 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 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即使) 于: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与 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上) 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词类活用: 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高考语文知识点: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知识点: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知识点: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感谢您的阅读!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扎,驻军)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以……为疆界)与郑人盟(结盟)宦士三百人于吴(使….做宦,帝王的仆隶)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以礼相待)无不bù之(给….食物吃)老臣病足(患病)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王无罪岁(归罪,归咎)狗髭食人食而不知检(吃)填然鼓之(敲起鼓)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必庙礼之(在庙堂上)朝服衣冠(在早上)暮寝而思之(在晚上)能面刺寡人之过也(当面)日饮食得无衰乎(每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事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向上;下,向下。均作状语。) ⒉动词活用 今寡人不能。(才能。)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若不阙秦。(使……阕。)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使……归顺。)既来之,则安之。(使……

安定。)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退) ⒊形容词活用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以待乏也。(物质匮乏的时候。)吊有忧,贺有喜。(忧愁的事;喜,高兴的事。)虽无四方之忧。(忧愁的事,指外患。)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羞恶之心。)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削弱。)然后卑事夫差。(降低身份)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羞辱,侮辱。)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美,使…..美。)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胜过。)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作动词。) 特殊句式>> ⒈判断句 ①此寡人之罪也——这是我的过错。 ②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过去与吴国的战争,不是你们几个人的过错。 ③是社稷之臣也。 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⑤非我也,岁也。 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rou使之然也。 ⑦南冥者,天池也。 ⑧《齐谐》者,志怪者也。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2、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 +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初中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解析

(一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 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 “也许” “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 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 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 “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 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 .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但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 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D. 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3.耳语气词:A .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 “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B .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八年级语文 一、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必修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其疾病 ..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 众不能堪,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不敢复有株治 ..(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不能容于远近 ..(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 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 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越国以鄙远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东方、在西方;名词使动用法,使……为边境) 乐.盘游(意动用法,以……为乐)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将有作.(动词作名词,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使动用法,使神劳,使思苦)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词作状语,向西) 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怒发上.冲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臣乃敢上.璧(名词作动词,献上) 舍.相如广为传(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名词作动词,发出苦笑声) 赵王鼓.瑟(名词作动词,弹) 秦御史前.书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 归.璧于赵(使动用法,使……归) 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整) 大王必欲急.臣(使动用法,使……急,逼迫) 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 未尝有坚明 ..约束者也(使动用法,使……坚明,坚守,恪守) 毕.礼而归之(使动用法,使……完毕) 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高考的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刘备,天下枭雄。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斯用兵之效也。 ?4、赵尝五战于秦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9、暴霜露 二、词类活用 ?1、非兵不利,战不善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一、特殊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8、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9、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二、词类活用 ?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一、特殊句式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2、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3、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4、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 ?5、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6、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

1、惟兄嫂是依 2、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3、未可以为信也。 4、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5、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 6、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7、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8、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9、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 10、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二、词类活用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3、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特殊句式 ?1、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苟有能反是者 ?3、 特殊句式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为国以礼 特殊句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开琼筵以坐花 ?罚依金谷酒数 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3、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4、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5、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6、其制稍异于前 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 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为博士邪“邪”通“耶”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 “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三、词类活用: 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 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四、一词多义: 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 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 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 贤于材人远矣: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六、特殊句式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1.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1.孰为汝多知乎?(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判断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式。这种判断句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例如:《齐谐》者,志怪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不用“也”,形式为:“……者……”。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例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停顿,形式为:“……,……也”,在这种判断句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例如: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形式为:“……,……”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为”表示判断,形式为:“……为……”。例如:人为刀殂,我为鱼肉。《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1)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2)此则云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8、用“是”做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例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总结:判断的谓语常是名词或名词短语。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形式为: “谓语+于……” 例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面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例如:举世混住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例如: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面用“受”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