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笔记整理

马哲笔记整理
马哲笔记整理

马哲笔记整理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章: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具体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物质的含义: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8.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9.时间:(1)含义: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2)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1)含义: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2)特点:三维性。

1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含义: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主要方式有):直接与间接联系、内部与外部联系、本质与非本质联系、必然与偶然联系。

事物普遍性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12.发展:(1)含义:是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运动(2)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3.矛盾:(1)含义: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2)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对抗性斗争和非对抗性斗争。

统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1)两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2)在事物的矛盾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3)绝对的斗争性和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14.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1)两者辩证统一(2)共性是无条件的,个性是有条件的(3)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15.在每一对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

1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7.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运用: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按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第二章

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真理:(1)含义: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2)性质: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点是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1)真理所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感性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的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两者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4.实践: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基础,对其他两个起主导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特点: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原因(P68):(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断它是不是真理。(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

1.生产力:含义: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要素构成: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劳动对象;劳动者。

1. 生产关系:含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

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等;广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有两种类型:(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产品分配不存在剥削,人人平等);(2)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特征: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存在剥削)。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

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3. 阶级的本质: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是这样一些集团,由

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4.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含义: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

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其内容有:(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作用表现:(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6.上层建筑:含义: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构成:(1)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2)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政治上层建筑)。其中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式和设施。

观念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1)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占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7.人民群众:含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不同历史时期其内容也不同,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

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四章

1.商品:含义: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其中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2)对立统一关系:对立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是指作为商品,必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2.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1)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2)抽象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1)两种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方面;(2)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当作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身上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丧失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条件。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A.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必需的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B.

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C.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

劳动力价值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4.剩余价值:含义:是雇佣工厂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生产具体形式:(1)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的一般方法)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5.价值增值过程:含义: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1. 价值规律:(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

品交换的价值量为基础,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2)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的流通;(3)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4)作用: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比例;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社会资本再生产:(1)简单再生产:含义: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2)扩大再生产:含义:资本家

1. 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

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源泉:资本积累(不但是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根源)。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2. 资本的有机构成:含义:有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

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者之间的比例就是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积累导致c/v增长。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

9.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执行三种职能。

阶段

职能

购买阶段(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

货币资本(为剩余价值做准备)

生产阶段(直接创造剩余价值)

生产资本(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

商品资本(实现剩余价值)

eg: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

答:经历三个阶段,执行三种职能,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值,回到原出发点。

10.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从历史来看,商品价值形成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11.资本主义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个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而非劳动)

第五章

1.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P165)

垄断利润取得的途径:通过垄断组织制定垄断价格。

3.垄断资本的实质:获取垄断利润。

4.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第六章

1.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和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当前的最低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关于马哲的读书笔记

关于马哲的读书笔记 【篇一:马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848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 《共产党宣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 和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运动、 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 和获得自由。 哲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爱智慧”的意思。 从古至今的一切哲学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 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 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是含有 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 哲学和其他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 具体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 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 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保过!)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与客观存在: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1、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 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3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完整版)【自己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 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 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 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 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 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 知 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 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伦,力国从一种“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抽像的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题,抽象的实体成了交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固,哲学变得敌视人了,旧哲学崇尚的理念“气”等一种抽象的存在,而黑格尔崇尚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也高人人耸于祭坛之上,人成了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吻合起来,指出哲学应关注现存世界,人类世界,把人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已身上(马恩全集161页—162页),现实的世界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实践着的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是自然与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现存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世界,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转变的契机所在就是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世界。实践把自然与社会溶为一体,社会在自然中贯注了自己的目的,同时,自然又进入社会,从而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自然成为社会的自然。 2: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唯物主义所唯之“物”有很大的不同,据此可分为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传统观点把唯物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旧唯物主义相比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都以自在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朴素唯物主义看世界是一个直观混纯的整体,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看成孤立存在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理解为联系发展和整体,但这些都是客体哲学,只是对世

马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2015级2班刘思怡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东方出版社 总: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对哲学,科学,常识这三个不同的世界图景有了新的认识,也惊讶于陈嘉映老师的学识的丰富,对概念的精准把握,论述的条理分明,用词的精准度和独到的见解。虽然本人有很多地方由于知识缺陷,对很多章节有很多不懂得地方,像数学化、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等等,但这本书都为我提供了一个宏观,清晰的脉络。在很多方面扩宽了我的知识面,也完全打破了我对文理的界限观。 正如在书的自序中那样写到,“我有很多困惑,很多问题。思想对生活有什么意义?更明确一点儿,理论对生活有什么意义。哲学的工作被科学接过,哲学似乎寿终就寝。哲学何为?何为真理?科学中没有喜怒哀乐。各种问题相互交织,以不同形式存在。”作者本人关心的是哲学命运,思想的命运。这些问题似乎离现实生活那么遥远,生活是柴米油盐;似乎又离我们那么近,如果一个人连思想都不存在,何以存在于世界,又如何区别于自己和其他动物,区别自己和他人?作者的问题又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更多的问题产生。但似乎哲学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是或压根不是哲学考虑的问题。哲学是理性的反省,不能建立普适理论,不能提供唯一

正确的答案,哲学无法解决,那么科学就能够吗?难度哲学只是负责引发思考,科学来解决吗?这样看来哲学似乎没有用。答案显然不是,这本书的结尾为我解答了这个问题,虽无准确的答案但是却有了清晰的认识。关于哲学与科学,两个世界图景,基于对本书的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和自己浅显的理解,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我不能也不敢说自己对哲学和科学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因为这两个图景基本承包了我们思维认识的大半江山,又怎么能说自己通过一本书知道了全部的真谛。所以我只想分享自己或算的上或算不上的领悟理解,以及自己的思考。 哲学科学又是怎样的关系,正如书中;“科学革命之后的 哲学,逐渐丧失了哲学-科学的性质,从对世界的整体解释 退回到概念分析的领域。哲学的自然理解本性不允许哲学成为普适理论。如今的哲学,早已不是哲学-科学。我们生活 在这个经验的世界,依然需要对经验进行反思,以期我们的理解在任何地方变得连贯一致。哲学在克服常识的片段零星,它对经验进行反思,进而揭示自然概念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但这种连贯总是局部的、多义的、不固定的。”在书的 结尾写到,也是最为触动我的。“理解从来是与我们变迁不 定的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从来也不可能提供普适理解意义上的普适理论,从来不可能对世界有完整的理解。入乎万物一体的通融之境,用巨细无遗的理论为世界提供统一的解释,

马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阅读篇名: 《共产党宣言》 简要背景: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1848年2月在英国伦敦用德文首次发表。它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这部著作篇幅不大,只有3万多字,但在世界上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由于它的问世以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世界上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共产党组织和社会主义组织,产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由于它的问世以及马克思主义其他著作的发表,马克思被评为世界公认的人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共产党宣言》在世界上的传播非常广泛,其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被翻译成200 多种文字,成为全世界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必读的著作。 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四部分: 1、资产者和无产者:阐述了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 过的作用,通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2、无产者和共产党:揭露了雇佣劳动中隐含着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指出无产阶级的 历史使命就是“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并勾画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轮廓。 3、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列举并分析了当时存在的种种号称为“社会主义或共产 主义”的思潮的实质,指出它们与马克思所指的“共产主义”的区别。 4、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表明态度:“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 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应用唯物史观,深刻分析资产者和无产者产生、发展和相互斗争的过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震撼世界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通常习惯称为两个必然。 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是整个《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是马克思、恩格斯应用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即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的是生产资料的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圣才出品】

第13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3.1 复习笔记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一、真理的本质和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本质 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取决于对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 (1)前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真理观 ①符合论,认为认识或观念的真理性在于其与对象相符合。 ②融贯论,认为一个命题是否为真,并不在于它是否同事实相符合,而取决于它在命题系统中是否与其他命题相一致或融贯,即无矛盾性。 ③工具论,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即效用”,思想、概念、理论等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于人们达到预期目的有用、能够使人们获得成功便是真理。 (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实现,也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②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真理观上都必然承认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坚持客观真理论。 c.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的一元性,是指真理的客观内容唯一。 d.真理又具有多样性,它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 2.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 (1)真理的具体性 ①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脱离条件的抽象真理并不存在。 ②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任何真理都有普遍性,只是这种普遍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 (2)真理的全面性 真理的全面性是指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如实地反映事物的诸矛盾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全面性意味着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终极真理。作为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 3.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超完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绪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应试提示: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 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 掌握三大工人运动,常以多选题方式出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此处知识点较多,注意记忆,常以选择题方式出现。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生活与哲学(马哲)笔记整理

期末主观题应试宝典 生活与哲学(马哲)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唯物论部分)与追求真理(认识论部分) 辩证唯物论核心词:物质、意识、规律认识论核心词:实践、认识、真理课题:一、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二、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含义: (2)怎样?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 来。 ④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 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论部分) 【世界观】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 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部分) 唯物辩证法核心词:联系、发展、矛盾、辩证的否定观(创新) 【世界观】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2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 2 ....................................................................................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3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二节 4 ............................................................................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节 5 ................................................................................................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 5 ....................................................................................................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7 ) ............................................................... (4页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2 ..................................................................................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4 ..................................................................................................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 .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第一节 15 .................................................................................................. . 认识的辩证运动第二节 16 . ..........................................................................................................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18 ...............................................................................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第四节 20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20 ...............................................................................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一节 22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23 ...........................................................................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 25 ...........................................................................................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四章 25 ................................................................................................... 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一节 27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第二节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马基课堂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修身包括了三个方面: 1、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原理、哲学课程的本质是反思,方法论意义。 ?2、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组成部分:马哲、马经、科社 三层涵义(由谁建立、为谁服务、本质内容) (1)从认识成果——是马恩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由谁建立) (2)从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为谁服务)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发展和转变为社会 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本质内容)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辨析题】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一)从产生过程看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体现在:

马哲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唯物论( 2个核心、 2大原理) 2个核心: 物质、意识 2大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 2个核心、 3大规律、 4对范畴) 2个核心: 联系、发展 3大规律: 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 3个核心、 3大规律) 3个核心: 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 2个核心、 2大规律) 2个核心: 社会、人 2大规律: 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 2个核心、 2大原理) 2个核心: 物质、意识 物质( 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 反映性) 1、 ( 起源) 意识与人脑: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 ( 本质) 意识与客观存在: ( 近似、能动、原形)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 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 内容与形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世界是多样的, 又是统一的;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 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亦称为主观能动性, 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 经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是人之因此区别

《大一思修最终整理笔记》

绪论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1~13 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科学内涵: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灵魂,核心)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主题)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精髓)(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基础) 第一章第一节 1.理想的涵义与特征?P21 (1)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特征:目标性现实可能性超前性阶级性时代性差异性实践性 2.信念的涵义?P22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 理想信念的作用?P24 宏观:(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微观:(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2)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第一章第二节 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P27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P28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二章第一节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P40 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第二章第二节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维护祖国统一:一致性P45 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P47 (1)经济全球化形式下要弘扬爱国主义。(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P50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团结统一。(3)爱好和平。 (4)勤劳勇敢。(5)自强不息。

终极马哲笔记 不去听课也不会挂科来源

终极马哲笔记不去听课也不会挂科来源:李博伦T-T的日志 终极笔记:马哲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马克思基本原理笔记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三层含义: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 2)、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3)、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永恒生命力 立场: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者 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论:物质——精神:重视物质(生产力) 利益观:个人——社会:重视集体 观点: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终将被一个更美好的理想社会制度所代替 用望远镜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第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创立提供了日趋完善的科学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和改造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成分的基础上,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而创新、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于人类以往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以及某些历史观中有价值、合理的思想。其直接的理论来源,则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他们抛弃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吸收了它的辩证法的合理思想,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宗教伦理杂质,吸收、坚持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建了一种具有不同内容和功能的新的哲学体系,从而在人类哲学史上真正引起了伟大的变革,第一次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上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科学分析,这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决定性环节。 19世纪初期的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当前:科学发展观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根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指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主张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并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