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年度报告

目录

研究对象 (1)

主要结论 (1)

重要发现 (2)

一、2013年中国城市发展现状 (3)

(一) 发展现状 (3)

1、城市发展概况 (3)

2、城市发展特点 (4)

(二) 城市发展趋势 (8)

1、城市化进程将持续推进 (8)

2、中国城市呈现总体聚集、局部扩散转移的发展趋势 (8)

3、城市化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内涵 (9)

二、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10)

(一) 发展环境 (10)

1、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问题凸显,亟待智慧化手段改善 (10)

2、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0)

3、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大机遇,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 (11)

(二) 发展状况 (11)

1、总体发展状况 (11)

2、重点城市发展状况 (12)

3、重点领域发展状况 (15)

(三) 建设特点 (17)

1、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形成全面开花的总体格局 (17)

2、智慧城市建设关联城市发展战略,建设模式各具特色 (18)

3、智慧城市建设效果显现尚待时日 (19)

4、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作用突出,市场作用尚待激发 (19)

三、2014-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 (21)

(一) 政策 (21)

1、“宽带中国”战略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和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与路径 (21)

2、信息消费政策推动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 (21)

1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上市、首家通过GB/T19001-2008/ISO9001:2008标准认证的咨询公司。

(二) 业务 (22)

1、城市竞争加剧导致政府创新管理和服务能力需求愈发强烈 (22)

2、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必然选择 (22)

3、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指明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23)

(三) 技术 (23)

1、物联网技术推进智慧城市信息实时获取 (23)

2、云计算应用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和服务能力 (24)

3、移动互联网为智慧城市的应用拓展了空间 (24)

4、大数据应用为智慧城市应用提升智慧 (25)

四、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26)

(一)智慧城市将进入规模建设期,投资更趋理性 (26)

(二)智慧城市产业资源加速融合,一体化趋势明显 (26)

(三)运营环节成为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和带动产业繁荣的关键 (27)

(四)产业应用互促效应显现,内陆沿海城市差距缩小 (27)

(五)基础设施将更加智能,信息共享仍是推进重点 (28)

五、2014-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应用需求 (29)

(一) 需求规模 (29)

(二) 重点领域应用需求 (29)

1、智慧城管 (29)

2、智慧环保 (30)

3、智慧交通 (31)

4、智慧医疗 (32)

六、中国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应用价值评价 (33)

(一) 竞争格局 (33)

1、竞争现状 (33)

2、竞争力分析 (34)

(二) 评价指标体系 (39)

(三) 解决方案评价 (40)

1、智慧城管解决方案应用价值评价 (40)

2、智慧环保解决方案应用评价 (44)

3、智慧交通管理解决方案评价 (47)

2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上市、首家通过GB/T19001-2008/ISO9001:2008标准认证的咨询公司。

4、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应用价值评价 (49)

七、赛迪建议 (52)

(一) 对政府 (52)

1、明晰本地资源优势,找准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方向 (52)

2、有所侧重的创新应用,发展体现自身特色的智慧城市 (52)

3、积极争取和开展应用示范,产用互动协调发展 (52)

4、探索多种模式,建设和完善智慧城市的运营机制 (53)

5、强化政策保障,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53)

(二) 对IT厂商 (54)

1、重新审视和定位企业战略,适应智慧城市新形势 (54)

2、调整业务结构,适应智慧城市发展需求 (54)

3、加大创新投入,突破关键技术 (54)

3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上市、首家通过GB/T19001-2008/ISO9001:2008标准认证的咨询公司。

表目录

表1 2012年中国行政区划 (3)

表2 中国城镇人口情况 (4)

表3 2012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概况 (5)

表4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基本情况 (6)

表5 智慧城市建设和运维厂商评估指标 (35)

图目录

图12011-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IT投资规模 (12)

图22011-2013年中国智慧城管IT投资规模 (15)

图32011-2013年中国智慧环保IT投资规模 (16)

图4 2011-2013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IT投资规模 (16)

图5 2011-2013年中国智能医疗行业IT投资规模 (17)

图6 2014-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IT投资规模预测 (29)

图7 2014-2016年中国智慧城管IT投资规模预测 (30)

图82014-2016年中国智慧环保IT投资规模预测 (30)

图9 2014-2016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IT应用市场规模及增长预测 (31)

图10 2014-2016年中国智慧医疗IT投资规模 (32)

图11智慧城管解决方案应用价值评估 (44)

图12 智慧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解决方案应用价值评估 (47)

图13 智慧交通管理系统主力厂商解决方案应用价值评估 (49)

图14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解决方案应用价值评估 (51)

4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上市、首家通过GB/T19001-2008/ISO9001:2008标准认证的咨询公司。

研究对象

智慧城市是指通过物联网等信息与通信技术,构建一个高感度的城市基础环境,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先进城市发展理念。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通过射频识别、传感网等技术实现城市信息的全面感知,通过互联网、电信网和广电网等实现信息的承载与传输,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实现信息存储与处理,进而实现各类城市管理和服务功能。

《2013-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年度报告》以中国智慧城市为研究对象,包括4个直辖市、285个地级市和368个县级市,涉及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与需求等。

主要结论

1、2013年底,中国城镇人口为7.31亿人,城镇化率达到53.7%。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同时,也需要通过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来不断改善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智慧城市建设需求更加强烈。

2、2013年,伴随着住建部、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的智慧城市试点,以及工信部的信息消费城市试点,各地的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资持续增长,投资规模达到1659亿元。在“十二五”建设的关键时期,地方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增幅进一步增加,2013年投资增长率为20.2%,比2012年上升了5.3个百分点。

3、2013年,中国提出进行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地级以上城市数量超过218个,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三大区域的智慧城市数量最多,武汉城市群、关中-天水经济圈、成渝经济圈等地区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中国的智慧城市已经走向实际建设阶段,智慧应用日益丰富,呈现出热点涌现的繁荣景象。

1

重要发现

1、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与紧密围绕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模式各不相同。目前进行规划建设的2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导致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差距显著,更重要原因来自于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赛迪顾问研究表明,根据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以智慧产业为驱动的建设类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建设类型和智慧化应用为突破的建设类型。

2、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还需深入探索,整体建设效果显现尚需时日。目前出智慧城市建设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总体架构以及成熟的方法指导。国家工信部、住建部、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分别从各自职能和关注重点出自推出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国家相关部委统筹推进机制尚待落实。与此同时,受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部分城市虽然完成了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但是相关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建设滞后,导致资源的整合利用仍然存在较大困难。

3、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形成热点频现、全面开花的总体格局。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而城市群(都市圈)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都市圈或城市群发展相对成熟、水平较高;山东半岛、中原地区、武汉都市圈、海峡西岸、成渝和关中等城市群发展也相对突出,成长迅速,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这些经济发展比较领先的城市,智慧城市发展也相对领先。

4、智慧化应用前景引发竞争格局变化。软件开发商或系统集成商在特定行业和特定领域内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此格局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下逐渐被打破。城市范围内的跨部门、跨行业应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目前,食品安全追溯、协同应急指挥、指挥决策等需要多部门信息交换、共享及业务协同的应用在宁波、武汉等先进城市已经进行摸索和尝试。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营方式的变化,承建厂商必须在业务发展战略、产品定位、工程建设和组织上做出调整,通过创新来迎接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

2

一、2013年中国城市发展现状

(一) 发展现状

1、城市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1957年)、城市化波动较大阶段(1958-1965年)、城市化停滞发展阶段(1966-1978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1年)、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1992-2013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从此,揭开了中国城镇建设发展的新篇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

表1 2012年中国行政区划

省市区划名称地级区划数县级区划数

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

全国333 285 2852 860 368 北京市16 14

天津市16 13

河北省11 11 172 37 22 山西省11 11 119 23 11 内蒙古自治区12 9 101 21 11 辽宁省14 14 100 56 17 吉林省9 8 60 20 20 黑龙江省13 12 128 64 18 上海市17 16

江苏省13 13 102 55 23 浙江省11 11 90 32 22 安徽省16 16 105 43 6 福建省9 9 85 26 14 江西省11 11 100 19 11 山东省17 17 138 48 30 河南省17 17 159 50 21 湖北省13 12 103 38 24

3

湖南省14 13 122 35 16

广东省21 21 121 56 23

广西壮族自治区14 14 109 34 7 海南省 3 3 20 4 6

重庆市38 19

四川省21 18 181 45 14

贵州省9 6 88 13 7

云南省16 8 129 13 11 西藏自治区7 1 74 1 1 陕西省10 10 107 24 3

甘肃省14 12 86 17 4

青海省8 1 43 4 2

宁夏回族自治区 5 5 22 9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 2 101 11 22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14,01

2、城市发展特点

受我国基本国情影响,中国的城市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

截至2013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31亿人,城镇化率为53.7%。和发达国家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城镇化率水平相比,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空间还比较巨大。

表2 中国城镇人口情况

年份总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数(万人) 城镇人口比重(%)

2000年126743 45906 36.22

2001年127627 48064 37.66

2002年128453 50212 39.09

2003年129227 52376 40.53

2004年129988 54283 41.76

2005年130756 56212 42.99

2006年131448 58288 44.34

2007年132129 60633 45.89

2008年132802 62403 46.99

2009年133450 64512 48.34

4

2010年134091 66978 49.95

2011年134735 69079 51.27

2012年135404 71182 52.57

2013年136072 73111 53.73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14,01

(2)层次化的城镇体系结构基本形成

在中国,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发展态势正逐步形成,同时,城市不断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城市群或都市圈。其中,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城市群相对成熟、水平也较高;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武汉都市圈、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初具规模。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龙头,中国城市发展体系也在逐渐走向成熟。截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设市城市658个,建制镇数量增加至19881个。

表3 2012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概况

地区合

按城市市辖区年末总人口分组

400万以上200-400万100-200万50-100万20-50万

20万

以下

全部地级及

以上城市

289 14 31 82 108 50 4 北京 1 1

天津 1 1

河北11 2 2 7

山西11 1 1 7 2

内蒙古9 3 3 3

辽宁14 1 1 2 9 1

吉林8 1 1 4 2

黑龙江12 1 2 7 1 1 上海 1 1

江苏13 1 7 3 2

浙江11 1 1 3 5 1

安徽16 2 6 6 2

福建9 1 3 1 4

江西11 1 2 5 3

山东17 5 8 4

河南17 1 8 6 2

湖北12 1 1 3 5 2

5

湖南13 1 4 6 2

广东21 2 2 7 6 4

广西14 1 6 4 3

海南 3 1 1 1重庆 1 1

四川18 1 11 5 1

贵州 6 1 1 2 2

云南8 1 3 3 1 西藏 1 1

陕西10 1 2 6 1

甘肃12 1 2 3 5 1 青海 1 1

宁夏 5 1 4

新疆 2 1 1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14,01

(3)城市公用事业建设日趋完善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动各级城市调整投资结构,重视基础设施投资与有助于改善民生的社会事业投资,作为投资的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得以不断改善,城市市政设施、城市供水、燃气及供暖、城市公共交通、城市绿化和园林、城市环境卫生等情况都在不断完善。

表4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基本情况

类别项目1990年1995年2000年2010年2012年

城市建设

城区面积(平方

公里)

116597

1171698 878015 178691.7 183039.4 建成区面积(平

方公里)

12856 19264 22439 40058 45565.8 城市建设用地面

积(平方公里)

11608.

3

22064 22113.7 39758.4 45750.7 城市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279 322 442 2209 2307

城市供水、燃气及集中供热

全年供水总量

(亿立方米)

382.3 481.6 468.9838 507.8 523.0 #生活用水100.1 158.1 199.996 238.7 257.2 人均生活用水

(吨)

67.9 71.3 95.5 62.6 62.7 用水普及率(%) 48 58.7 63.9 96.7 97.2 人工煤气供气量

(亿立方米)

174.7 126.7 152.4 279.9 77.0 #家庭用量27.4 45.7 63.1 26.9 21.5 天然气供气量

(亿立方米)

64.2 67.3 82.1 487.6 795.0

6

#家庭用量11.6 16.4 24.8 117.2 155.8 液化石油气供气

量(万吨)

219 488.7 1053.7147 1268 1114.8 家庭用量142.8 370.2 532.2828 633.8 608.1 供气管道长度

(万公里)

2.4 4.4 8.9 30.84 38.9 燃气普及率(%) 19.1 34.3 45.4 92.04 9

3.2 集中供热面积

(亿平方米)

2.1 6.5 11.1 4

3.5 51.8

城市市政设施年末实有道路长

度(万公里)

9.5 13 16 29.4 32.7 每万人拥有道路

长度(公里)

3.1 3.8

4.1 7.4 7.7 年末实有道路面

积(亿平方米)

10.2 16.5 23.8 52.1 60.7 人均拥有道路面

积(平方米)

3.1

4.4 6.1 13.21 14.4 城市排水管道长

度(万公里)

5.8 11 14.2 3

6.9 43.9

城市公共交通年末公共交通车

辆运营数(万辆)

6.2 13.7 22.6 38.3 43.2 每万人拥有公交

车辆(标台)

2.2

3.6 5.3 11.2 12.1 出租汽车数(万

辆)

11.1 50.4 82.5 98.6 102.7

城市绿化和园林

城市绿地面积

(万公顷)

47.5 67.8 86.5 213.4 236.8 人均公园绿地面

积(平方米)

1.8

2.5

3.7 11.2 12.3 公园个数(个) 1970 3619 4455 9955 11604 公园面积(万公

顷)

3.9 7.3 8.2 25.8 30.6

城市环境卫生生活垃圾清运量

(万吨)

6767 10671 11818.88 15804.8 17081 粪便清运量(万

吨)

2385 3066 2829 1950.5 1812 每万人拥有公厕

(座)

3 3 2.7 3 2.9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14,01

(4) 社会保障体系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

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对促进社会安定、保障和改善民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2013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573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81万人。其中,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2212万人,2012年末为30427万人,增加178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417万人,2012年末为

7

15225万人,增加119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9897万人,2012年末为19010万人,增加88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6397万人,2012年末为15429万人,增加968万人。

(二) 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化进程将持续推进

分析发达的国家城市化道路,城市化发展进程大体上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早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在10%-30%以下,中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之间,成熟期的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2013年底,中国城镇化率为53.7%。未来城市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仍将处于快速推进时期,但会由加速阶段转变为减速阶段。预计今后的城市化水平每年将保持在0.8-1个百分点左右。我国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预计“十二五”末,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7%左右,2030年将达68%左右。

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确定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2、中国城市呈现总体聚集、局部扩散转移的发展趋势

未来五至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将继续保持总体聚集,局部分散的趋势。目前,总体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还是继续向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包括京津塘、山东半岛、辽东南)等区域集聚。这三个区域的GDP占到全国GDP总量的25-30%,与此相比,日本的三大城市圈占比达到75%,而美国的西海岸、东海岸和美加交界的五大湖地区城市群的GDP总量占比达55%,这一趋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还将持续,中国的这几个地区的比重有可能继续上升,达到40%,甚至50%。另一方面,城市群中中心城

8

市如环渤海区域的北京、天津,长三角区域的上海,珠三角区域的广州、深圳等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交通设施、自然环境,甚至地价房价等原因的影响,会导致扩散效应的出现。首先是向各自城市的周边城市扩散,如广州向东莞、佛山、惠州、中山、珠海等地扩散,上海向杭州、苏州、南京、宁波等城市扩散,北京、天津向青岛、大连等城市扩散,也包括向中西部其他地区扩散和转移。

3、城市化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内涵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主要表现为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数量持续上升。但是随着各级城市规模的扩大,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而需要将发展的重心由规模的扩张转到数量与质量的并重。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促进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而需要狠抓机遇,特别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城市化发展质量,推进城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未来,中国城市数量还将继续增加,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质量也会提升,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内涵需重点关注现代化和生态化两方面,现代化包括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和生活现代化等基本内容,生态化方面需要在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发展和数量增长的同时,避免环境恶化的同时使生态环境更优化,更适宜工作和生活。

9

二、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一) 发展环境

1、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问题凸显,亟待智慧化手段改善

近几年,受快速城市化的影响,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心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使这些城市承受了空前的资源压力。2013年,华北地区、中东部城市雾霾天气发生更加频繁,发生区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虽然雾霾的扩散与气候影响有关,但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带来的污染排放等依然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并且,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城市病”仍将集中爆发,成为影响城市发展与和谐稳定的重要隐患。目前,虽然各大城市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但多数处于进入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键时期。目前这一时期,一方面城市人口膨胀迅速,但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布局规划缺乏预见性,城市的资源及各项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导致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运行管理低效、行政区划分割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这些问题在城市化中期阶段尤其明显,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这些问题用传统的手段很难解决,必须借助智慧,从更高的层面上加以梳理和改善。“智慧城市”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紧迫和性必要性显而易见。

2、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012年,中国在建的智慧城市数量只有69个,随着住建部推出两批共193个智慧城市试点市(区),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也遴选了20个城市作为试点。通过智慧城市试点,首先可以加速智慧城市建设理念被各城市认识、理解、落实的过程,有助于各地方清晰认识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的理念和现状,指导城市发展规划,更高效地落实智慧城市建设。其次,通过智慧城市试点可以提升各地的积极性,推动相关的技术发展、集成应用、投融资和运营模式等多方面的融合创新。第三,智慧城市试点还可以发掘丰富的建设经验和成功案例,传播优秀经验,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和效率的有效提升。此外,智慧城市试点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不但能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内涵,更是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是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相融合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构建优势互

10

补、合理分工的城市产业发展格局,从而促进产业集群、城市布局、人口分布相衔接,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等国家相关部委的共同推动下,截至2013年12月,提出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地级以上已经达到218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充分发挥了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

3、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大机遇,推动区域

经济提质增效

智慧城市建设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簪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成为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战略性手段。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中国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互联网及移动通信覆盖率明显提高,城市智慧化应用建设建设进入快车道。随着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的不断增大,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而后续大规模的建设落地以后,应用和运营也将被提上日程,市场空间将进一步被放大。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多种新兴产业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创新性强、产业规模巨大,研究机构和新兴产业众多,国内外大企业争相布局相关业务。同时,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环境良好,国务院下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和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等,这些政策将极大的促进新兴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新兴产业突破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政策环境,对促进完整产业体系的形成,对多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发展状况

1、总体发展状况

2013年,各地根据城市信息化总体规划,继续加大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投资规模达到1659亿元。由于处在“十二五”建设实施的关键阶段,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增幅有所增

11

12 加,2013年投资增长率为20.2%,比2012年上升了5.3个百分点。

图1 2011-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IT 投资规模

亿元1195

16591377

20.5%

10.4%

15.2%

5001000150020002011年

2012年2013年

0.0%

5.0%10.0%15.0%20.0%25.0%投资额

增长率

数据来源:赛迪设计 2014,02

2、重点城市发展状况

近几年,“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在中国得到很多地方政府的广泛认同。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宁波、武汉、南京、无锡、青岛、大连等国内城市纷纷启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抢占竞争先机。

(1) 北京

作为中国的首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高端制造业、高科技研发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近年来北京的信息基础设施得到持续改善,电子政务、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2年3月,北京对外发布《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将实施包括城市智能运行行动计划、市民数字生活行动计划、企业网络运营行动计划、政府整合服务行动计划、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计划、智慧共享平台建设行动计划、应用与产业对接行动计划、发展环境创新行动计划的八大行动计划。通过实施“智慧北京”行动计划,建成泛在、融合、智能、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人口精准管理、交通智能监管、资源科学调配、安全切实保障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伴随市民一生的集成化、个性化的数字生活环境,基本普及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引领企业创新变革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全面构建以市民需求为中心、高效运行的政府整合服务

体系,形成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信息化整体发展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实现人人享有信息化成果的智慧北京。“智慧北京”建设重点突破交通、人口、城市管理等领域物联网建设,完成无线宽带对信息通信设施的整合提升,完成云计算对城市信息的整合,形成城市全感知、全互联、高效一体化运行的验证系统,形成“智慧北京”基本框架。

“智慧北京”的建设定位为服务导向型,通过建设和完善新一代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以着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通过构建网格化管理服务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解决城市管理、城市服务以及城市运行的问题,为公众提供更便捷、更智能的服务。“智慧北京”建设,强调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为政府、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需求诊断、方案设计、咨询论证、实施、监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新型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地降低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大力推行信息化服务外包制度,积极在政府部门中推行信息化服务外包制度;完善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相关规范,为政府部门购买服务、推行外包制度提供保障;培育外包市场,为推行外包制度创造条件、形成规范。

“智慧北京”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的方方面面,涉及公众、企业、政府和城市管理多个主体,涉及医疗、教育、社保、城管、交通、产业、社区等多个领域,其建设复杂性大、投入成本高,因而决定了“智慧北京”很难全面展开、一次性建设完成,需要采用“示范先行、逐步完善”的建设模式,结合区域特色、领域特点和各自基础,组织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区(园区、街镇)建设,聚焦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应用示范点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探索新型建设推广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逐步将成功经验应用到其他领域。

(2) 天津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天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入应用,构建完善智能化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重要带动作用,支撑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计划到2015年,基本构建起以“智能、融合、惠民、安全”为目标的“智慧天津”总体框架,使天津市的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水平。

天津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首先是通过建设宽带、融合、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从而打造信息化高速路、高架桥,通过构建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形成高度一体化、安全

13

可靠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提升。通过建设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政府精准管理能力、城市智能运行能力。通过建设惠及人人的智慧服务体系,使天津成为智能化服务高效便捷、优质繁荣的典范城市;通过重点构建以“六云”产业为核心的云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智能工业和智能农业发展,构建起以信息和创新要素为支撑的智慧产业体系通过先行先试“智慧滨海”建设,全面提高新区信息化水平、综合服务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天津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化建设被纳入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统筹考虑;进行了协作研究机制的探索,通过加强与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聚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智慧天津”建设献计献策;领导充分重视和支持“智慧天津”建设,市各级领导主动负起责任,引导、推动“智慧天津”建设。工程建设是实现“智慧天津”的主要抓手,结合“智慧天津”的内涵和建设目标,天津市规划并实施了产业、城市运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10项重大工程,通过工程实施实现智能城市建设规划,逐步将天津建设成智慧运行精准、智慧产业领先、智慧服务优质的北方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人才培育方面,建立基础教育、学历教育中信息技能培养、人才引进与激励、不同层次人才培训和市民信息素质综合评价为一体的全民信息能力持续培育体系。新兴技术应用推动方面,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城市服务中的应用示范,加快商用部署、高端应用、业务模式创新和产业化,以具有系统性的应用带动城市智能发展。

(3)上海

上海市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11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上海“智慧城市”建设;2012年底,上海市正式发布《智慧城市上海发展报告(2012)》,在对全球“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基础上,对上海“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解析,确定上海市首批建设9家“智慧城市”体验中心。

2013年是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上海的光纤到户覆盖能力和用户规模继续保持国内城市第一,WLAN无线局域网覆盖密度和规模达到国内城市第一,城域网出口带宽国内第一,高清电视和高清IPTV用户数保持全国第一,三网融合试点业务用户规模全国第一。2013年底,上海市总结智慧城市建设取得进展,提出已

14

15 经全面完成“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

作为下一个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后两年,上海市将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进一步抓好建设重点。首先,在关注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提升,适应高速、智能、融合发展趋势,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光网建设,提升信息网络带宽和接入能力,深入发展4G 、WiFi 等多种技术融合的无线宽带网,扩大在全市范围内的深度覆盖,加快促进“三网融合”进程;其次,关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综合应用;此外,上海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发展中将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注重信息化的发展环境的改善。

3、重点领域发展状况

注:智慧城市涉及领域很多,各个城市关注的重点也各不相同,我们从中筛选出城市关注最多的城管、环保、交通和医疗四个领域的智慧化发展情况进行重点分析。

(1) 智慧城管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压力增大,各级城市在智慧城管领域的建设领域的投资额还会不断增大;同时,由于住建部在城市管理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多数城市城市管理信息化已具备相当基础,后续增速将有所放缓。2013年度,智慧城管IT 投资规模达到254.2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7.3%。

图2 2011-2013年中国智慧城管IT 投资规模

亿元181.1254.2

216.7

17.3%26.3%

19.7%

501001502002503002011年2012年2013年

0.0%

5.0%10.0%15.0%20.0%25.0%30.0%投资额

增长率

数据来源:赛迪设计 2014,02

16 (2) 智慧环保

2013年是中国各地环保“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智慧环保建设围绕规划进一步深入展开。2013年,中国各地雾霾频发,引起广泛的关注,环保部和各级地方财政纷纷宣布投入套资金进行治理。由于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项目、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项目、省市核与辐射应急监测项目、污染源排放过程自动监控试点项目等工作全部进入大规模建设实施阶段,2013年中国智慧环保总投资总额为64.6亿元,与2012年相比规模有所增加,增幅比例达到23.5%。

图3 2011-2013年中国智慧环保IT 投资规模

亿元37.664.6

52.3

23.5%

19.0%

39.1%

204060802011年

2012年2013年

0.0%

10.0%20.0%30.0%40.0%50.0%投资额

增长率

数据来源:赛迪设计 2014,02

(3) 智慧交通

《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规划中明确了智能交通是建设的重点之一,受国家政策推动,2013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应用总体市场规模达到357.78亿元,比2012年297.28亿元增长了20.35%。

图4 2011-2013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IT 投资规模

咸阳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咸阳政务门户网站作者:咸阳市政协责任编辑:咸阳市政协点击数:1237 发表时间:2017-12-14 11:06 按照《市政协2017年协商工作计划》安排,10月31日,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赴乾县、市信息办、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调研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委员们实地查看了乾县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和乾陵安防监控系统,了解了市交通运输局12328监督服务电话系统和公交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情况,听取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便民措施介绍,考察了市信息办中心机房、智慧城市大屏、呼叫中心。11月24日上午,市政协召开了“月协商”座谈会,形成了《关于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智慧城市建设是指通过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我市自2011年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着力改革体制机制,改变行政分割、管理分治、资源分散的局面。重视统筹设计整体规划,编制了《咸阳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注重把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信息惠民城市试点、信息消费城市试点等与咸阳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全面融合,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水平和层次。通过建设咸阳市政府"政务云",建成共享信息平台,杜绝了重复建设和新的信息孤岛的形成,强力推进了资源整合。积极实施“六个一”信息惠民项目,通过群众办事“一站通”、便民服务“一号通”、智慧医疗和惠民资金“一卡通”、和谐社区“一格通”、掌上咸阳“一点通”、无线城市“一网通”切实解决群众需求,服务咸阳社会发展。在西部率先启动“互联网+”计划,全面开展城市信息融合,建成了咸阳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咸阳市信息资源安全共享暂行管理办法》,并在智慧医疗、智慧税管、智慧安监、智慧气象等重点领域试点大数据分析应用,初步具备了大数据监测、预警和风险分析能力。通过七年的不懈努力,我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创造了信息化建设的“咸阳模式”,赢得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二、存在问题 (一)数据整合及应用推广有待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协作来实现,但是当协作遭遇利益壁垒时就显得较为艰难。具体表现在:(1)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基础。然而纵观全国,如何打破数据壁垒,联通信息孤岛,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信息安全问题,担心数据泄密,另一方面是行政管理的问题,在行政体制当中,有各条线的行政命令,有各种各样的法规,导致城市治理不能横向打通,给技术应用造成障碍。我市通过各种措施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但也依然存在因为核心数据市级层面没有权限开放,或各职能部门一般没有制约关系,导致“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的现象。(2)应用推广。在智慧城市的应用推广中,我市已实施了“六个一”信息惠民项目,“一卡通”可以实现“一卡多用”,但并未完全代替各部门分别发行的各种卡。各部门的服务热线依然与“一号通”并存。无线城市“一网通”建设和群众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无纸化办公还没有在党政机关内部普及,培训网络化、远程会议等的应用还有较大空间,一些惠民项目群众知晓度还比较低。一些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应用项目在推广时遭遇重重阻力。这些与人们的传统行为习惯、部门资金实力、现有政策因素等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受利益和权力分割影响。 (二)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是尚未形成职责明晰、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网信办、发改委等多个机构,但没有统一的部门对大数据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工作推进也比较困难。出自不同部门的数据资源口径不一,不进行统筹协调管理,大数据的综合效应就难以发挥。二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新调研报告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新调研报告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形态,是X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突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瓶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效能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X自x年初被住建部列为首批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以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统领,加大工作力度,推进电子政务、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及民生服务等工作,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智慧产业稳步发展。一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市及市(区)全部建成农业信息网站,开通“x”三农热线和惠农手机短信服务。建成覆盖全市乡镇、生产基地的X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追溯信息平台。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取得实效。全市共有X港核心港区等x个园区被认定为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试点企业分别达x个和x个。三是电子商务发展成效初显。截至x年底,X通过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知名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的商家达x家,在淘宝和天猫店注册的网络零售商家超过x家,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x亿元。 (二)信息基础设施及民生应用建设取得实效。一是教育惠民走在全国前列。市政府累计投入x.x亿元,推进教育信

息化建设。我市借助网络信息化技术,录制成x万余条教学微视频,全市近x万中小学生可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免费学习。二是“三网融合”工作扎实推进。市政府以入选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市为契机,推进实施光网城市、无线城市、高清城市工程。截至x年底,全市宽带互联网用户达x.x万户,光纤到户达x.x万户,宽带互联网接入端口x万个。三是公交出行更加智慧。公交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实现统一储存、统一管理,通过X掌上公交及公交站台实时信息显示,使乘客能随时随地获知X公交各种静动态营运信息。 (三)城市建设管理更加优化。一是数字化城管成效显著。市有关部门借助市场机制,通过数字化形式,明确城市管理的范围、机制、责任,使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由以前的不到x%上升到现在的x%以上。二是城建项目管理效能提升。由政府投资x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的“X数字城建指挥中心”于去年x月投入使用。该中心通过大量城建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对住建系统项目建设及管理的统一监控指挥。三是地理空间数据库完成建设。市政府与国家及省测绘局共同推动包括X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典型示范应用等内容的“数字城市”、“天地图〃X”工程建设,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 (四)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一是资源整合稳步推进。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资源整合共享工作的实施

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一、背景与现状 1、综合基础环境 新泰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西依五岳独尊的泰山,南临孔子故里曲阜,东接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区域总面积1946平方公里,人口140万,辖20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新泰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拼搏实干,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新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地区,开展对外合作的条件优越、前景广阔,是一片理想的投资热土。 2、经济实力雄厚 新泰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3、城镇化发展迅速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泰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3.6%,处于30%-70%区间的加速期,人口、产业将进一步向城市集聚,

2019-2020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19-2020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 场发展研究报告

目录 一、市场概述 (1) (一) 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市场定义 (1) (二) 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意义 (2) 1、支撑数字中国建设,提升发展能级 (2) 2、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管控经济风险 (2) 3、增强社会诚信水平,降低社会矛盾 (2) (三)中国公共信用数字化市场发展历程 (3) 二、市场现状 (5) (一) 市场规模 (5) (二) 市场结构 (6) 1、区域结构 (6) 2、产品结构 (7) 3、投资主体结构 (8) (三) 市场特点 (10) 1、信用标准体系加快完善,标准应用初现成效 (10) 2、信用立法缓步发展,公共信用类立法滞后 (11) 3、政府主导建设项目较多,建设内容标准化程度高 (11) 4、公共信用平台建设以实现信用数据互联互通为主 (12) 5、国家部委的单项目建设资金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12) 三、竞争格局分析 (13) (一) 主要厂商分析 (13) 1、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金电联行) (13) 2、北京拓普丰联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拓普丰联) (13) 3、陕西西部资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部资信) (14) 4、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莱斯信息) (14) (二) 市场竞争格局 (14) 1、依供应商分类的细分市场竞争格局 (15) 2、依投资主体分类的细分市场竞争格局 (16) 四、市场趋势与预测 (19)

(一) 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驱动市场高速增长 (19) (二) 多技术融合引领公共信用数字化跃升发展 (20) (三) 信用可视化将加速公共信用透明化建设 (20) (四) 市场规模预测 (20) 五、赛迪建议 (22) (一)加快信用立法工作,促进公共信用制度化 (22) (二)加快建立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公共信用体系 (22) (三)建立守信激励机制,推进公共信用数字化应用 (22) (四)大数据是未来公共信用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23)

2012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调研报告

前言 “智慧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应用,是当代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运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一道奇葩,从160多座迅速扩张到660多座,城市规模、功能和经济实力迅速放大。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智慧化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共同选择和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这为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强调信息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三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从区县(园区)到省市(城市群)都纷纷加入智慧城市建设阵营,各类试点遍地开放。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摸清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状况,引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定量分析城市“智慧化”程度,明确城市智慧化所处的位置,找出与发达国家、地区、行业之间的差距,帮助管理者对整体建设过程及结果做出客观的评判,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解决方案,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总体结论 据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7月,国内共有15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其中发布智慧城市规划、行动方案或将其列入“十二五”规划及政府工作报告的已达50多家。本次调研报告筛选出50家代表性的城市及城区作为调研报告对象。 调研报告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较2011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从整体水平来看,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目标、建设模式、运营规律、投资策略、建设重点等都在努力实践探索中。主要结论如下: 一、智慧城市发展备受重视,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 随着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智慧城市”已成为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之后的更为高级的城市发展阶段,国内各大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从去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调研报告范围确定中可以看出,2011年7月国内共有55个城市提出或智慧城市建设,集中可以采集到数据的城市有28个,而今年共有150多个城市开展,集中可以采集的城市增加到50个,可见中国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响应程度越来越高;另外,对比2011年与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调研报告结果可以看出,平均得分率由去年的48.99%提升到今年的51.77%,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二、各个城市之间整体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城市领先明显 从智慧城市起步阶段划分为A(领跑者)、B(追赶者)、C(准备者)

赛迪顾问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年

赛迪顾问-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年)

————————————————————————————————作者:————————————————————————————————日期: ?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 研究报告 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智慧城市专委会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HK08235)

前言 自2009年美国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能源、公用设施、医疗、水资源管理、公共安全、政府服务和教育等方面的智能实践和应用效果已经逐步显现。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城市竞争的制高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沈阳、重庆等众多城市迅速开展,并表现出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的高速扩展趋势。然而中国智慧城市热潮刚刚兴起,建设标准莫衷一是,各城市智慧化建设还都在探索中,已经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包括盲目跟风建设、项目仓促上马以及不考虑服务对象的“唯技术论”等。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的产生源于城市管理者对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不清晰、对建设目标的不明确。由此可见,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估体系,使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可衡量、可比较,已经成为驱动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智慧城市”建设中,除了政策引导、技术推动、需求拉动等手段以外,各城市管理部门迫切需要有一套“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客观、清晰认识自身“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参照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应用,有效指导其今后发展重点和建设方向。2010年,赛迪顾问与台湾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共同组建团队,发起“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项目,并于当年发布《海峡两岸感知城市评价研究报告》,时隔两年,赛迪顾问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推出《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赛迪顾问总结“智慧城市”建设的共性特征,构建出完备、适用、先进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的感知化水平进行评价。旨在推动“感知中国”顶层战略的成功落实,充分展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总结推广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努力为业界搭建合作共赢的桥梁,促进中国城市智慧化发展。 本项研究自2012年5月启动,从制定研究方案、制定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专家论证、选择代表城市、制定数据获取计划、调研实施至数据分析处理、报告

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建设调研报告

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建设调研报告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摘要:这份调研报告对杭州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建设进行调研,调研资料搜集的方式主要是凭借书报、杂志和互联网。根据杭州市本身的特色,结合世界和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交通建设的理念。从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意义、规划,对杭州智慧城市进行了调研。杭州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一个主要的方面——杭州智慧交通建设。对杭州智慧交通建设进行了调研。杭州智慧交通建设作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而具有特色的内容。从杭州智慧交通建设的背景、现状和发展、建设的具体情况、建设的方案,对杭州的的智慧交通建设进行了介绍。 关键字:杭州;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物联网;

第一部分杭州智慧建设 1 杭州智慧城市背景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智慧的地球”这一愿景。“智慧城市”的构建是从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三方面入手的。建立在互联网+物联网基础上的“智慧城市”,涉及了众多的技术,其中以传感器技术、射频技术、网络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最为重要[1]。在IBM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智慧城市”被定义为这样一个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杭州作为蜚声国内外的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发展智慧城市既是建设生态型旅游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使城市发展快人一步的必然选择。一个定义是运用智能技术,使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通过组成服务,使城市的服务更有效,为市民提供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网络城市:人与人之间有互联网,物与物之间有物联网,车与车之间有“车联网”。 杭州市是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物联网企业起步早,产业发展基础好,相关技术起点高,产业化经验丰富,同时运营商谋划早,网络基础扎实,这些条件都使杭州市位于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为下一阶段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 杭州是国内信息化水平较高、移动通信普及率较高的城市之一,率先建设全国首张有线宽带城域网,2008年便在全国首个实施“无线数字城市”试运行,无线城市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此外,杭州一直位于全国物联网产业的前列,聚集了100多家物联网及相关企业,2010年年产值超过了210亿,在物联网产业基础、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及网络资源方面已经形成一定领先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5-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深度调研报告

2015-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中国产业信息网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 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判断行业投资价值 揭示行业投资风险 为投资者提供依据

2015-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 报告 【出版日期】2015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 【报告编号】R327791 报告目录: 自2009年美国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能源、公用设施、医疗、水资源管理、公共安全、政府服务和教育等方面的智能实践和应用效果已经凸显。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城市竞争的制高点。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纷纷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力度,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智慧城市是多个垂直行业智能系统联动,从而形成的一个智慧的大系统。因此,智慧城市将推动各个纵向行业解决方案的发展,推动以服务金融、电信、企业、政府、公共事业如教育、卫生等行业为目标客户的传统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随着云计算等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底层技术不再是门槛,基于客户体验的应用创新将成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客户为核心的应用软件也将成为下一轮软件企业竞争的制高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涉及到城市各项主体和各个领域,将构建

常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调研与分析

常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调研与分析 前言:“智慧城市”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首次提出智慧岛计划,直至2010年开始在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我国城市化运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从160多个迅速扩张到660多个,城市规模、功能和经济实力也迅速提升,智慧化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共同选择和必然趋势。本次调研报告旨在认识当前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定量分析我市“智慧化”程度,明确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所处的位置,找出与发达兄弟城市的差距,对整体建设过程及结果作出客观的评判,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本次调研分析采用了第二届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调研 (一)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光纤入户和无线宽带覆盖。截至2014年底,城市建成区光纤网络基本实现光纤到企入户;城域网出口带宽达1200G,用户端口数538万个,固定宽带1 60万户,家庭普及率达到96%,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9.1M;全市已建设WLAN 热点2576个,建成2G基站7114个、3G基站7033个、4G基站7641个,3G综合覆盖率达98%,4G综合覆盖率达80%。 2.云计算中心建设。市、辖市(区)两级政府与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建立信息化建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云计算中心建设和应用。2011年,常州市政府与中国电信江苏公司合作建设“云计算应用服务中心”,已完成的一期工程部署了市级30多个部门的60项应用。 (二)智慧产业发展方面 以下数据根据常州统计年鉴(2015): 1.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901.9亿元,全市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4423万元,按照平均汇率折算达16999美元。

数字化城市管理研究报告与探索调查研究报告

一、前言 数字化城市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模式,为解决当前城市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极其有效的一个思路和法,是城市管理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2005年以来,这项发端于北京的重大城市管理创新,经国一批城市试点运行,获得广泛肯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明确要求自今年起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广,其中沿海地区三年要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 作为试点城市之一,自2007年开始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取得积极而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数字化城管的进一步推进,影响了数字化城管的实际效能,亟待解决。随着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拓展,城市管理任务愈加繁重。加紧推进数字化城管、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十分紧迫。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定义及其作用 (一)数字化城管定义及涵 “数字化城管”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简称,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实现精确化、规化、高效化和全位覆盖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是“数字城市”概念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延续,是对“数字城市”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从本质上说,“数字化城管”有两面含义:一是技术层面:是以现代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对现代信息、通信、计算机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这是实现“数字化城管”的基础;二是管理层面:创新管理体制,

实现“监管分离、高位监督”,通过“闭环”管理流程,形成精细化、长效化、科学化管理,这是实现“数字化城管”的保障。 (二)数字化城管的作用 数字化城管具有管理区域精细化、管理对象数字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绩效管理科学化等特点,能够主动发现城市管理面问题,统一指挥调度,整合各种处置力量,全程监控问题处理,对各部门工作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效根除了传统城市管理中的一些痼疾,极大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一是变粗放的低效管理为精细化的高效管理。数字化管理在事件处理上以块为主,在部件处理上以条为主,二者职责分明。在空间上实行网格化,时间上定量化,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空间全覆盖,确保了城市管理高效能。 二是变突击运动式管理为可持续的日常管理,实现集“小变”为城市变化的“大变”,变断断续续管理为持续管理,变政府有些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为规文明执法。 三是变管理主体分散、职责交叉扯皮为上下左右“无缝隙”拼接,实现管理资源的空间和时间上的整合和细化,使传统的管理变成循环管理。 四是政府处理问题能力从低效迟钝变为高效廉洁,使政府管理行为从被动应对变成主动解决,将管理式从粗放、杂乱低效变为精细高效,变管理效率评价从奖罚不明到奖罚分明,使管理运行从封闭运作到公开透明,管理参与机制从政府一个部门变为调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之时,正是信息化加快发展之机。 当前,新一届市委作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绘就了“富裕、秀美、宜居、和谐”的全域鹰潭蓝图,我市入选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为我们推进智慧城市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建设“智慧鹰潭”的基础及优势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智慧鹰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全市互联网端口数达30万个,宽带接入网用户总数达万户,实现城区、乡镇2g3g网络全覆盖,30户以上自然村2g网络覆盖率达到99%。 (二)社会领域信息化稳步向纵深推进,信息惠民、利民、便民取得初步成效。江西省“阳光医药”网上监察平台、“多险合一”信息系统在全省率先建成,形成了“鹰潭模式”;网格化城管社管新模式初步形成,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了信息化支撑。建成覆盖每个行政村的电超市400余个,

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缴费、购票、购物等方面的便捷服务。 (三)政务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电子政务平台成为政府管理服务的重要延伸。市、县、乡、村四级政务信息网络建成;人口库、法人库、地理空间库、宏观经济库等四大基础数据库框架初步形成;“中国鹰潭”政府网站连续数年在全国、全省政府网站评比中名列前茅。 (四)产业信息化蓄势待发,电子商务成经济发展新亮点。全市电子商务企业73家,经营总额共计45亿元,总量在全省排名第六,成功打造了1个电商交易中心和4大电商基地。 二、建设“智慧鹰潭”面临的重大机遇 (一)国家智慧城市政策环境利好,智慧城市正式进入快速推进期。今年以来,国家、省相关部委对智慧城市建设在认识和舆论上统一了观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文件,如《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推进江西省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使智慧城市建设从概念导入期正式进入了快速推进期。 (二)智慧城市试点广泛开展,工作成效初步显现。随着我国对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不断重视,智慧城市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内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已达400余个,

调研报告:XX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调研与分析

XX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调研与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调研 (一)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光纤入户和无线宽带覆盖。截至20XX年底,城市建成区光纤网络基本实现光纤到企入户;城域网出口带宽达1200G,用户端口数538万个,固定宽带160万户,家庭普及率达到96%,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9.1M;全市已建设WLAN热点2576个,建成2G基站7114个、3G基站7033个、4G基站7641个,3G综合覆盖率达98%,4G综合覆盖率达80%。 2.云计算中心建设。市、辖市(区)两级政府与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建立信息化建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云计算中心建设和应用。2011年,XX 市政府与中国电信江苏公司合作建设“云计算应用服务中心”,已完成的一期工程部署了市级30多个部门的60项应用。 (二)智慧产业发展方面

以下数据根据XX统计年鉴(2015): 1.20XX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901.9亿元,全市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4423万元,按照平均汇率折算达16999美元。 2.人均耗电量。20XX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为395.06亿千瓦时,常住人口为4 69.64万人,人均耗电量为0.84万千瓦时/年。 3.人均专利数量。截止20XX年年底,我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2件。 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DDP比例。20XX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2.5%。 (三)智慧治理建设方面(弘利教育) 1.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 我市已经建成了完备的市、辖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网络体系,建成包括市政务服务办公室和行政服务中心、电子政务中心、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市民服务中心的“一办四中心”新型政务服务管理机制,升级“三合一”

智慧城市调研报告

“智慧* *”前期调研报告 2012年11月

“智慧**”前期调研报告 “智慧* *”前期调研报告 2012年11月 第2页/共116页

“智慧绍兴”前期调研报告 前言 《*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17173,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主要的任务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全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而建设智慧城市,即城市智慧化,已成为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浪潮”,也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我市在紧密跟踪世界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和实践进程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 *特色发展道路,明确提出了推进“智慧* *”建设的重大战略构想。在此背景下,* *市规划局组织开展了“智慧* *”前期调研工作。 项目组自2012年9月1日起,通过调研建设“智慧城市”走在前列的宁波、武汉等城市,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发展进行调查;走访我市的物联网应用展示中心、市政府电子政务中心等部门,对* *市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测绘和地理信息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解。 调研认为,智慧城市是以“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而构建的新形态城市。在智慧城市创新科技投入、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平台建设、智慧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实现较大突破,努力把* *打造成为科技进步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建设进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利用好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将空间信息智慧化,为物联网与云计算添加地理信息的翅膀。 第3页/共116页

智慧城市现状调研报告

智慧城市现状调研报告 李恒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191) Investigation of Smarter Cities* LI Heng-X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Be geared to the needs of China, IBM has brought forward the smarter cities plan and republished the white book named "Smarter China,Smarter Cities" in August , 2009. That arouse industry attention and a lot of experts have announced their views. During World's Fair in 2010, "2010 smarter cities summits " hold after Berlin and New York in Shanghai, announced report about global cases named "Learning from leaders".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from pine Island in Korea, Stockholm to Estonia, from the Xuanwu District of Nanjing, Wuxi, Ningbo in Zhejiang, the world's smarter cities plans have got many achievements. The IBM cooperation with China has just started, the smarter cities plans in China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Key words: IBM; smarter cities; summit; achievements; cooperation 摘要: 2009年8月,IBM正式面向中国提出智慧城市计划,发布了《智慧的中国,智慧的城市》白皮书,引起业界关注,众多专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2010年世博会期间,“2010智慧城市全球峰会”继柏林和纽约之后在上海举办,发布了《向领先者学习》全球案例报告。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从韩国松岛、斯德哥尔摩到爱沙尼亚,从南京玄武区、江苏无锡到浙江宁波,全球的智慧城市计划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IBM与中国的合作刚刚开始,中国的智慧城市计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 IBM;智慧城市;峰会;成就;合作 中图法分类号: TP301文献标识码: B 在当今世界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的现状下,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力,从而使城市发展在世界中心舞台起到主导作用。 1 IBM的智慧城市计划 2009年8月,IBM正式面向中国提出智慧城市计划。IBM经过研究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六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智慧城市的概念在欧美地区诞生,却在中国发扬光大。仅在2018 年,中国在建智慧城市数量占全球的48%。未来,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将领跑全球。 城市化进程提高对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生活质量带来了严峻挑战,为应对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挑战,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智慧城市发展体系,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效率成为更多城市管理者的首要选择。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历经三个发展阶段:从智慧城市概念导入的分散建设阶段,到智慧城市试点探索的规范发展阶段,再到 2016 年正式进入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 “新型智慧城市”是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核心载体。相较于“智慧城市”,其更加重视顶层设计与数据的融合,发展重点在于进一步强化城市智能设施统筹布局和共性平台建设,破除数据孤岛,加强城乡统筹,形成智慧城市一体化运行格局。 目前国内外对于智慧城市的概念仍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可从技术层面、城市发展层面及社会层面三种不同维度对中国智慧城市概念进行深度理解。 亿欧智库在完成研究和多家智慧城市企业高管交流后,撰写了<2020 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情况,梳理出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图谱,研究了国内外标杆智慧城市建设案例,总结了智慧城市发展的挑战与趋势。

Part1智慧城市发展概述 1.1 2020年智慧城市发展现状1.2“新基建”加速智慧城市发展Part2新基建下的智慧城市 2.1基础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建设2.2智慧城市场景应用 2.3智慧城市企业案例 Part3全球优秀智慧城市实践分析3.1维也纳 3.2圣阿尔伯特 3.3新加坡 3.4上海 Part4智慧城市发展挑战与趋势

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样本

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新泰市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一、背景与现状 1、综合基础环境 新泰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西依五岳独尊的泰山,南临孔子故里曲阜,东接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区域总面积1946平方公里,人口140万,辖20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新泰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拼搏实干,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新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

重点开发地区,开展对外合作的条件优越、前景广阔,是一片理想的投资热土。 2、经济实力雄厚 新泰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3、城镇化发展迅速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泰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3.6%,处于30%-70%区间的加速期,人口、产业将进一步向城市集聚,城市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在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20年)中,新泰市被列入省级重点开发区,为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带来了宝贵机

2019-2020数字孪生城市研究报告

2019-2020数字孪生城市研 究报告 2019年10月

目录 一、数字孪生城市发展概况 (1) (一)理念引领,各地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孪生城市 (1) (二)产业响应,各类企业抢抓商机激活ICT 产业链 (2) (三)资本助力,数字孪生城市板块崛起倍受市场关注 (4) (四)场景先行,数字孪生部分应用先行先试初显成效 (4) 二、数字孪生城市总体架构与核心平台 (8) (一)三横两纵总体架构 (8) (二)泛在感知与智能设施管理平台 (11) (三)城市大数据平台 (13) (四)城市信息模型平台 (16) (五)共性技术赋能与应用支撑平台 (18) 三、数字孪生城市关键技术要素 (21) (一)新型测绘:快速采集地理信息 (21) (二)标识感知:实时“读写”真实城市 (27) (三)协同计算:高效处理海量数据 (33) (四)全要素表达:精准“描绘”城市前世今生 (36) (五)模拟仿真:在数字世界推演城市运行态势 (44) (六)深度学习:推动城市自我学习智慧成长 (48) 四、数字孪生城市典型应用场景 (53) (一)城市规划仿真:形成全局最优决策 (53) (二)城市建设管理:项目进度可视化管控 (55) (三)城市常态管理:“一盘棋”综合治理 (59) (四)交通信号仿真:最大化道路通行效能 (62) (五)应急演练仿真:应急预案更加贴近实战 (67) (六)公共安全防范:让“雪亮”更“明亮” (70)

(七)公共服务升级:感同身受的体验 (72) 五、数字孪生城市未来发展展望 (74) (一)有望全面激活智慧城市产业 (74) (二)有望重塑城市治理结构和规则 (75) (三)数字孪生城市的推进实施建议 (76)

“十四五”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十四五”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20年11月

C O N TENT产业集聚角度:各城市主导产业的阶段性特征目录 上市公司角度:各区域成熟企业的产业分布 风险资本角度:各区域新兴行业的分布特征 政府支持角度:各区域政府政策偏好 案例分析角度:龙头企业带动区域产业链布局

1.1 产业集聚:各区域主导产业的阶段性特征 主要产业划分 主要产业 ? 区位熵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 专业化程度。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 域主导产业的状况。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 ? ? 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 =( ??/ ? )。 ?? 六大生产性 服务业 ? ? 采矿业 其他服务业 住宿餐饮 房地产 ? ? 其中, ? 为j 地区i 产业就业人数,? 为j 地区所有产业的就业人数; ?? ? 制造业 交通运输 ? 指在全国范围内i 产业的就业人数;?为全国所有产业的就业人 ? 数,区位熵?? 表示j 地区i 产业的劳动力占比与全国i 产业劳动力 信息传输 金融 ?? 电力、热 力、燃气 及水生产 和供应业 占比的比值。 水利环境 教育 ? 当区位熵?? >1时 ,我们认为j 地区i 产业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 ?? 水平,在该地区具备主导地位。据此,我们将筛选出不同城市三 角区位熵大于1的主导产业。此外,我们还将考察不同地区“十三 五”(2015-2018)期间不同行业区位熵变化方向。 批发零售 租赁与商务 服务 卫生社工 文体娱乐 公共管理 建筑业 科学研究 资料来源: 《201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市场研究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