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的形成和演变_Chapter14

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论文

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论文。 前言:这学期我们选修了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这门课程,在这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们跟随徐老师进行学习,了解了宇宙的形成过程,星系的组成,宇宙的演化过程等很多知识,同时,徐老师也经常给我们播放相关的视频,使一些宇宙相关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我对天文学向来报有一种强烈的好奇与好感,选择这门课程我感到很开心。接下来,我会结合老师的讲课以及自己的课外拓展,谈一谈我对宇宙的了解和认识。 (一)宇宙的起源 目前关于宇宙的起源的理论影响较大的便是大爆炸理论。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过宇宙起源的主题教育片,给我影响比较深刻的便是其中几位美国学者的那种独特的思想观点。 大爆炸理论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是这样解释的,宇宙在爆炸之后开始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现在宇宙物理学的几乎所有研究都与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关,或者是它的延伸,或者是进一步解释,例如大爆炸理论下星系如何产生,大爆炸时发生的物理过程,以及用大爆炸理论解释新观测结果等。这个理论首先是建立了两个基本假设:物理定律的普适性和宇宙学原理。同时也比较自然地说明了许多观测现象,而且理论和观测结果能较好地相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该理论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对遥远星系光线特征的研究。在课堂上,我们了解了星系谱线红移这个新的知识概念。根据哈勃定律。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系的谱线红移量,就能求出星系的视向速度,进而能得出它们的距离。 大爆炸理论的科学性令人信服,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视界问题,均匀度问题和重子不对称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原始火球”是从哪里来的? 而目前另一种理论是定宇宙永恒说。这种理论认为宇宙是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这就是说,一些星体湮没了,在另一处会有新的星体产生。宇宙只是在局部发生变化,在整体范围内是稳定的。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这两种理论将不断地接受新的考验。可能会被新的理论证实,也可能被新的疑点推翻。当然也有可能产生更加科学的新的理论。不断怎样,我相信,我们对宇宙的起源的了解,会不断的更新,不断地接近最终实际。 星系的形成与分类 在宇宙中,我们把由两颗或两颗以上星球所形成的绕转运动组合体叫做星系。 目前,我们对星系形成演化过程比较流行的看法就是:在原始星系云收缩过程中,第一代恒星出现,在原星系的中心区,收缩快,密度高,恒星形成率也高,形成漩涡星系的星系核或形成椭圆星系整体。漩涡星系和椭圆星系内部所包含的能量是经常会发生物理变化,用自身的自传离心力阻止赤道的进一步收缩。因而让它们的扁率各不相同,气体的随机运动和恒星辐射加热等因素,使部分气体未结合成成星胚,并因碰撞作用而沉向赤道面,从而形成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结果使星系从形成之初就已经定形并保持下来,不再显著变化。在几亿年期间,由原星系形成的为年轻星系最终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宇宙星系。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是研究现代宇宙理论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河外天文学的奠基人。他把宇宙中的星系按其形态或叫结构类型划分成了四类:(1)、椭圆星系。椭圆星系是从圆球星系发展演化而成的(2)、旋涡星系。旋涡星系在宇宙中也有多种形态,而且也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一开始从不规则的形态向规则形态逐步发展演化(3)、不规则星系。不规则星系也能逐渐发展演化为规则星系。

宇宙起源和演化学说简史

宇宙起源和演化学说简史 王为民(四川南充龙门中学) 今天我本想在帖吧转发我的“宇宙大爆炸的缺陷”一文,因为这篇文章刚刚见报,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人类从牛顿时代习惯万有引力主宰宏观宇宙的现象,却对于宇宙三大力学(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电荷、色荷、弱荷中性视而不见。人们习惯于上帝的安排,很少去问上帝,这样安排宇宙秩序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知道,原子是电中性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总是等于核外电子数。问题是我们的宇宙质子数为什么也等于电子数,我们的宇宙也是电中性的。 如若不然,电力比万有引力强一万亿亿亿亿倍是不容许万有引力支配天体运动的。但事实是,牛顿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理论却能够很好地解释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完全不需要电磁力来帮忙。 宇宙大爆炸学说好像不屑于这种解释,它的理由就是宇宙本来就是如此,甚至前一个收缩宇宙死亡以后,再次爆发都是如此,没有理由来解释这个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的理由。 质子有反质子,电子有正负电子之分,每一个基本粒子都有其反粒子,光子的反粒子是它自身。 宇宙大爆炸最初正反粒子数是相等的,如果永远保持正反粒子数相等,那么正反粒子将湮灭为2~3个光子,宇宙只是光子的海洋,不会出现物质粒子。 但事实是,我们的宇宙主要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等物质组成的,反物质的反质子、反中子、正电子在宇宙射线中有极少数来自强烈的恒星内部核聚变过程,它们遇到物质可以湮灭物质的质子、中子、电子等,并不能湮灭宇宙,因为,我们的宇宙是物质的,而不是反物质的。 在正负电子对撞机中,科学家将正电子和电子分别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后进行对撞。由于对撞能量非常高,激发真空产生更多的正负电子,同时还产生了正反π介子、正负μ子,正反质子,正反中子等。对于带电粒子,科学家用磁场将它们进行分离。 我提出的“正反王为民粒子白洞创生正反宇宙定律”能够解释所有这些问题。所以,我感到非常高兴。 按照“正反王为民粒子白洞创生正反宇宙定律”应该是正反物质的宇宙大分离。就像人类的起源。为什么我们大中华全是黄种人,欧洲是白人,非洲是黑人,东南亚是棕色种人?这就是人类起源大分离。 1922年,弗里德曼根据宇宙学原理,宇宙天体在大尺度空间分布均匀,各向同性,将罗伯逊——沃克度规代入爱因斯坦含宇宙项的引力方程得到弗里德曼方程,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建立了宇宙膨胀、收缩或震荡的各种宇宙流体演化模型。 根据“科普中国”介绍:“大爆炸宇宙论”(The Big Bang Theory)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Georges Lema?tre)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假说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 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是伽莫夫。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由大约14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上世纪末,对Ia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因为宇宙可能大部分由暗能量组成。

论星系的形成与演化

论星系的形成与演化 摘要:宇宙演化是通过大爆炸形成各种天体,与宇宙随后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收缩,引发新宇宙再生的脉动循环方式进行。同时,要研究恒星的起源,就必须首先解决星系起源问题,因为恒星是在星系演化过程形成的。不首先解决星系的起源与演化问题,恒星起源模式就是空中楼阁,镜中水月,根本不能认为具真正可信的基础。 关键词:大爆炸宇宙星系恒星 引言:学习了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概论,我深深的了解到了宇宙的奥妙,宇宙中的星系更是我们我们无法预料的。尤其是对于我这样一个男生来说,能够真真切切的了解星系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事情。人类正在逐渐的探索其中的秘密,我相信这将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惊喜与期待。 一、宇宙起源与演化的真正正确模式 (一)宇宙的起源 关于宇宙的起源,虽已提出了不少不同理论模式,并且有的模式还被十分人们推崇,但这些被推崇的模式,其实许多都是具有不合理性的。例如爱因斯坦宇宙模式,认定万有引力只在很小距离有效,一旦天体间距离大于一定数值后,引力就变斥力,就完全是一种根本不合理的假定。因为有谁能为这种随距离增加。就会引力消失与斥力产生,真正提出一种可信机制?又有谁至少可从纯理论上说明,万有引力为何就只在近距离内才有效?所以这种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建立在非常严谨数学模式上,但模式本身其实根本没有任何 科学性可言。大爆炸理论认定宇宙是由一奇点大爆炸产生。但这一奇点又怎么产生?不首先解决这一问题,就认定宇宙是这一奇点大爆炸后的演化产物,同样也很难让人觉得真正可信。另外在一般大爆炸理论中,也同样存在忽视万有引力存在的问题。而一旦认定有万有引力存在时,大爆炸后产生的宇宙,就决不会是一直进行膨胀了……。其它的一些宇宙演化模式,在此不一一进行评论,但这些宇宙演化模式,同样也都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实上万有引力,是以客观存在的物质性引力作用粒子作基础的,并且这种引力作用粒子,是一种即可吸收到与之接近天体物质内,对天体产生引力,又可随原子对同样具物质粒子性的光电辐射的发射与吸收,而进出物质原子,因而是一种的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物质粒子。并且这种物质性引力作用粒子,也同样可由于光电等辐射粒子,在空间内的运动,而散布到无限远的宇宙空间。所以万有引力即使对无限远的天体,也同样是存在作用的,绝不会因空间距离变远,引力就变为斥力,而要建立真正正确的宇宙及星系的起源与演化模式,就绝对不可忽略万有引力的作用问题。其实要建立正确的宇宙起源与演化模式,就必须以客观存在的宇宙空间内已知天体特征作为基础,任何不以客观存在天体特征作为基础,而去假定一些根本不具客观合理性的条件,作为建立宇宙起源与演化模式的基础条件,全都不可能建立真正正确合理的模式。那么根据现有宇宙内的各种天体特征,要建立正确的宇宙起源与

古戏台调查报告

篇一: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 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 古戏台不仅是一种文物遗存,一种历史建筑。同时它也是一种艺术文献。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戏剧舞台的活标本。“现代艺术文献除了纸载体之外,更多的是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而且随着文献学研究的现代化技术应用,以纸为载体的古典艺术文献也面临载体转移问题。”[③]确实,人们对艺术文献的认识越来越宽泛,许多非纸质载体逐渐成为艺术文献学研究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戏曲文物学在戏曲研究界悄然兴起。古戏台随之成为戏曲研究者们无法回避的重要文献。那么,古戏台作为一种艺术文献,它究竟有哪些文献价值呢?我以为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古戏台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 古戏台作为一种历史上的戏剧舞台形式,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剧场形制沿革的第一手资料。它是固态的、非文本意义上的文献。文本文献往往存在着真伪的区别,需要校勘与辩伪。而古戏台这样的非文本文献,却是凝固的剧场建筑形态的艺术文献。古戏台是随着戏曲表演的日渐繁荣出现了比较固定的演出场所后出现的。这种演出场所最早设在寺庙里,尽管没有文献记载,但敦煌壁画里可以见到许多设在寺庙大殿前面供表演歌舞用的露台。这就是当时戏曲表演的舞台,也就是最早的古戏台。以现今保存较完整的山西临汾元代古戏台为例,无论是魏村牛王庙古戏台,还是王曲村东岳庙古戏台、东羊村后土庙戏台,都能够极为清晰的折射出当时戏曲的舞台规制和演出状况。分析、考察这三个古戏台,可以发现它们的舞台平面面积总是保持在45—55平方米之间,这种舞台的构筑设计是由于当时元杂剧的演出需要决定的。元杂剧作为金院本的继承者已经发展成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表演已经严格程式化,这就必然要求舞台尺寸的规范化。而舞台尺寸的规范化也必然进一步加剧表演的程式化。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演出形式与舞台规制密切相关,表演的程式总要受制于舞台的空间、尺寸和设计。将这些留存下来的古戏台舞台实例与演出文献对照,我们可以推断:元杂剧表演已经高度规范化,因此导致了元代舞台平面尺寸的基本统一。 学者黄维若通过考察山西永济县董村三郎庙古戏台、山西临汾东羊村后土庙戏台发现:“元后期北方农村庙宇舞台为适应演出而进行的改革,主要围绕着采光和音响的对立统一矛盾进行。也就是说,北杂剧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综合艺术,特别是其唱、念、做、打、舞紧密结合的表演形式,对舞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演出要求,舞台营造者们作了巨大的努力,创造出许多特殊建筑手法。”[④]正是这些“特殊建筑手法”保证了元杂剧以完美的舞台呈现在历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 由此可见,对古戏台的考察研究,既能与当时的演出文献互相佐证,又能为戏剧史研究、剧场史研究找到坚实的支撑点,避免了艺术史研究纯粹依托文本文献的苍白和空泛的弱点。当代学术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实证研究,大量古戏台的存在为中国古代戏剧史研究提供了一个田野考察的场域,给当代学者传递了古代戏剧舞台形式珍贵的学术信息,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 二、古戏台是研究中国古代生活史、艺术社会史的活化石。 有古戏台的地方必是曾经有过戏剧演出的地方,不同的古戏台代表着不同的艺术欣赏方式和艺术生活方式,也反映出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审美习惯、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庙宇演戏是中国民间演戏的一种很普遍的方式。以福建南平县樟湖娘娘庙为例,整个庙宇只剩下两条窄长的天井是敝顶,成为一个相当完整的室内剧场,该庙地面全部用琢磨得很好的花岗石铺就,有着极完善的下水排水系统,这既反映出明末清初剧场的建设水平和技术手段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也反映出当时的南方剧场有别于北方剧场的显著特色:注重看楼,注重排水系统。天阴多雨的南方气候的地域特点在这样的古戏台中得到彰显。清代南方戏台的另一特点是极富装饰性。如福建福清县武当别院戏台天花藻井,“檐角演化为极夸张的形态,远远超出

【精品】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关键字】精品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 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 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 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 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 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 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

尔雅通识课-天文学新概论-作业考试问题详解综合

2013年下学期城建大学网络通识课考试(天文学新概论) 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特殊变星特点的是: A.光谱全部为发射线 B.大约一个太阳质量 C.对外有强烈的显峰损失 D.B和C 2.2008年11月发射的了()空间望远镜。 A.钱德拉 B.哈勃 C.费米 D.勇气号 3.探测黑洞,研究暗物质以及探索星系形成和演化的有力工具是什么? A.多普勒效应 B.哈勃定律 C.质能方程 D.引力透镜效应 4室女座SDSSPJ1306存在着巨型黑洞质量是: A.9亿个太阳质量 B.8亿个太阳质量 C.10亿个太阳质量 D.11个太阳质量 5.星系分为两大类,分别是()。 A.亮星系和暗星系 B.星系团和单星系 C.大星系和小星系 D.椭圆和漩涡 6.短时伽马暴持续时间小于()。 A.200毫秒 B.100毫秒 C.2秒 D.1秒 7.()证明了奇点是广义相对论的必然推论。) A.爱因斯坦 B.史瓦西 C.拉普拉斯

D.罗斯和霍金 8.类星体的中心是: A.氢 B.氦 C.黑洞 D.尘埃 9.属于重子的物质是 A.暗物质 B.中子 C.电子 D.光子 10、如果宇宙密度小于理论上的临界密度,那么宇宙会如何演化?A.收缩 B.膨胀 C.维持现状 D.都有可能 11、月球的昼夜温差是多少? A.127℃ B.183℃ C.310℃ D.400℃ 12、第一个发现放射性元素的是哪个科学家? A.费米 B.艾新德 C.居里夫人 D.贝克勒尔 13、万有引力的发现者是: A.爱因斯坦 B.普朗克 C.麦克斯韦 D.牛顿 14、不属于暗物质的性质的是()。 A.寿命长 B.质量大 C.作用弱 D.磁场强 15、1935年5月武仙座新星爆发时它的亮度增加了多少倍?

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

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 古戏台不仅是一种文物遗存,一种历史建筑。同时它也是一种艺术文献。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戏剧舞台的活标本。“现代艺术文献除了纸载体之外,更多的是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而且随着文献学研究的现代化技术应用,以纸为载体的古典艺术文献也面临载体转移问题。”[③]确实,人们对艺术文献的认识越来越宽泛,许多非纸质载体逐渐成为艺术文献学研究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戏曲文物学在戏曲研究界悄然兴起。古戏台随之成为戏曲研究者们无法回避的重要文献。那么,古戏台作为一种艺术文献,它究竟有哪些文献价值呢?我以为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古戏台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 古戏台作为一种历史上的戏剧舞台形式,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剧场形制沿革的第一手资料。它是固态的、非文本意义上的文献。文本文献往往存在着真伪的区别,需要校勘与辩伪。而古戏台这样的非文本文献,却是凝固的剧场建筑形态的艺术文献。古戏台是随着戏曲表演的日渐繁荣出现了比较固定的演出场所后出现的。这种演出场所最早设在寺庙里,尽管没有文献记载,但敦煌壁画里可以见到许多设在寺庙大殿前面供表演歌舞用的露台。这就是当时戏曲表演的舞台,也就是最早的古戏台。以现今保存较完整的山西临汾元代古戏台为例,无论是魏村牛王庙古戏台,还是王曲村东岳庙古戏台、东羊村后土庙戏台,都能够极为清晰的折射出当时戏曲的舞台规制和演出状况。分析、考察这三个古戏台,可以发现它们的舞台平面面积总是保持在45—55平方米之间,这种舞台的构筑设计是由于当时元杂剧的演出需要决定的。元杂剧作为金院本的继承者已经发展成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表演已经严格程式化,这就必然要求舞台尺寸的规范化。而舞台尺寸的规范化也必然进一步加剧表演的程式化。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演出形式与舞台规制密切相关,表演的程式总要受制于舞台的空间、尺寸和设计。将这些留存下来的古戏台舞台实例与演出文献对照,我们可以推断:元杂剧表演已经高度规范化,因此导致了元代舞台平面尺寸的基本统一。 学者黄维若通过考察山西永济县董村三郎庙古戏台、山西临汾东羊村后土庙戏台发现:“元后期北方农村庙宇舞台为适应演出而进行的改革,主要围绕着采光和音响的对立统一矛盾进行。也就是说,北杂剧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综合艺术,特别是其唱、念、做、打、舞紧密结合的表演形式,对舞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演出要求,舞台营造者们作了巨大的努力,创造出许多特殊建筑手法。”[④]正是这些“特殊建筑手法”保证了元杂剧以完美的舞台呈现在历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 由此可见,对古戏台的考察研究,既能与当时的演出文献互相佐证,又能为戏剧史研究、剧场史研究找到坚实的支撑点,避免了艺术史研究纯粹依托文本文献的苍白和空泛的弱点。当代学术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实证研究,大量古戏台的存在为中国古代戏剧史研究提供了一个田野考察的场域,给当代学者传递了古代戏剧舞台形式珍贵的学术信息,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 二、古戏台是研究中国古代生活史、艺术社会史的活化石。 有古戏台的地方必是曾经有过戏剧演出的地方,不同的古戏台代表着不同的艺术欣赏方式和艺术生活方式,也反映出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审美习惯、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庙宇演戏是中国民间演戏的一种很普遍的方式。以福建南平县樟湖娘娘庙为例,整个庙宇只剩下两条窄长的天井是敝顶,成为一个相当完整的室内剧场,该庙地面全部用琢磨得很好的花岗石铺就,有着极完善的下水排水系统,这既反映出明末清初剧场的建设水平和技术手段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也反映出当时的南方剧场有别于北方剧场的显著特色:注重看楼,注重排水系统。天阴多雨的南方气候的地域特点在这样的古戏台中得到彰显。清代南方戏台的另一

2.3-星系形成和演化

§2.3 星系形成和演化 星系形成和演化也是天体物理研究一个基本问题, 同时星系作为宇宙的基本单元在了解宇宙的物质分布、化学演化等方面起独特的作用。在暗物质晕基础之上的星系形成理论框架已经建立, 近年来随大规模的星系巡天开展以及大望远镜的深入观测,人们对星系中主要的物理过程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在本篇的第一小节我们首先介绍基于暗物质晕模型的星系形成与演化的图像,截止目前,这个图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我们理解宇宙中的星系形成与演化的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性作用。然而,一方面,对理论的检测与验证直接依赖于对星系的观测结果;另一方面,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中牵涉到的物理过程远比目前的理论计算所能包含的更为复杂,对这些复杂具体物理过程的研究需要更为细致的观测与分析,以及观测与理论研究之间的进一步相互促进。鉴于此,我们在本篇将花费更多的笔墨介绍星系和形成与演化领域观测方面的进展。实际上这方面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受限于撰稿人的视野和篇幅,我们只能选取有限的研究领域进行介绍。我们在第二小节简单介绍原初(第一代)星系的形成以及宇宙再电离观测给出的限定;随后介绍高红移星系的探测,这方面的观测使得我们可以直接获得宇宙不同时期星系形成与演化的图像;之后的三小节中,针对星系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物理过程,我们覆盖了星系中的恒星形成与演化,星系形态的形成与演化,以及星系的化学演化等研究领域的内容。 2.3.1 星系形成理论 从3.2节我们了解到,宇宙中占主导的物质是冷暗物质,冷暗物质结构形成是等级成团。暗物质在红移z~20-30左右塌缩最先形成较小(百万到千万太阳质量)的维里化的结构--暗物质晕(参见 2.2);这些暗晕经历并合、吸积等过程形成更大的暗晕结构。重子和暗物质在线性增长阶段很好混合,而在非线性塌缩阶段重子由于存在耗散过程而与暗物质分布出现偏差。暗晕先维里化,重子在暗晕的引力场中冷却、进一步下落最后形成星系。在这种图像中, 首先星系形成也是等级式, 在红移z~20-30是形成小星系, 这些小星系之后通过并合、吸积形成大星系; 其次星系形成过程可以分二个阶段考虑, 暗晕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与重子相关的星系形成过程。如3.2.2所述,对暗物质的纯引力作用过程现在已经有相当好的理解,任何红移的暗晕结构和演化可以从数值模拟给出,这样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目前还没有很好理解的重子物理过程上。 暗晕的性质和演化在星系的形成和随后的演化中扮演极其重要角色。每个暗晕包含的气体质量和气体性质由暗晕性质决定;其次暗晕之间的巨大吸引力促进它们之间并合,在暗晕中的星系随后也会并合,产生增大星系同时产生星系形态的变化;最后,暗晕的引力场也决定星系从周围吸积气体的过程。 联接暗晕和星系一个重要概念是暗晕占据数分布P(N|M,z), 它描述一个特定红移z和质量M的暗晕中,找到N个一定性质星系的概率。这个概念最早由Jing et al. (1998)等

简述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简述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摘要: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雷州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从古到今经历了孕育、形成、成熟、转型四个阶段,不断接纳和融合了百越文化、流人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以海洋文化和红土文化为特色的雷州文化。与介绍雷州文化的具体内容相比,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体会文化的发展演变与自然环境、历史变迁息息相关,感知文化的包容性、接纳性。 关键词:雷州文化、自然环境、孕育、发展、演变 雷州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作为区域文化,名列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但与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的研究状况相比,对雷州文化的研究并不多,更不用说其在全国文化研究中的情况。而且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更多的是介绍雷州文化的具体内容。除相关学者和粤西(多数为湛江人)以外的大多数人对雷州文化了解甚少。因此有必要对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作更详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雷州半岛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的原因所在,其发展与演变又是个怎样的过程。这些都是本论文要研究的内容。 雷州文化,一种既古老而又格外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雷州半岛的雷州市、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的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其中雷州城是雷州文化的核心区域。在历史上,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传统文化。这种传统体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或各种领域内,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和各种风俗中,既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一种方言群体文化。在雷州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上,人文荟萃,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遍布城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其中雷祖祠为国家级,三元塔为省级,真武堂、韶山古戏台、东岭莫宅祠堂、唐代墓葬等4处为地市级。市博物馆

关于宇宙形成与演化的几种理论

关于宇宙形成与演化的几种理论 引言:宇宙学是一门年轻又古老的学科,人类对宇宙的起源在不断地探索着。 当我们回望人类漫长的探索宇宙的进程时,在我国历史上最早认识宇宙,是有“科圣”之称的伟大的科学家张衡。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认识宇宙的先驱。在后来主要是西方国家对宇宙探索有很大的进展,尤其是近几百年,其中对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有很多的著名的观点,主要形成的观点有相对论原理、宇宙膨胀模型、大爆炸宇宙论等。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比较全面的描述了整个宇宙的图景,他还还提出了自己的很多观点,本着一种好奇心,想了解一下关于宇宙学的观点 , 所以借助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及其他书籍,将宇宙学的一些观点在这里罗列出来。在这里主要写了膨胀中的宇宙、大爆炸宇宙理论以及黑洞中的奇点与量子效应观点,这些观点在宇宙学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希望我们对宇宙理论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宇宙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宇宙学、研究宇宙学、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空间。让我们更早的回答出我们一直想知道的问题:我们从何而来,又到何处去? 1、宇宙膨胀模型 在人们认为宇宙是膨胀之前爱因斯坦曾提出过静态的宇宙模型。广义相对论主要的是把强大的引力场解释成为时空弯曲的几何特征,所以它也是一种引力理论。爱因斯坦根据自己建立的广义相对论对宇宙进行了考察,他引入了一个常数——“反引力”,此力和其他力是不一样,没有什么源引起,是时空中固有的。爱因斯坦认为时空有膨胀的趋势,但刚好可以用此力平衡宇宙中所有物质与物质间的作用力,因此爱因斯坦设想这样一个有限无边的静态宇宙模型。 在宇宙空间中,物质分布是均匀的,宇宙大尺度特征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又物质没运动)[1]。静态宇宙模型虽与事实不相符合,但它为现代宇宙学研究开启了新的起点。就在爱因斯坦和其他一些物理学家讨论非静态宇宙的预言时,1922年俄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弗里德曼用广义相对论着手解释它,他根据广义相对论方程解得的动态解,认为宇宙是不稳定的,有可能是脉动的。(他曾对宇宙提出过一个非常简单的设想:我们不管从哪个方向看,也不管从何地进行观察,宇宙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弗里德曼指出,仅从这两观念出发,就可以预言宇宙是不稳定的。此观点在后来不久被哈勃证明了。[2])后来天文学家勒梅特又一次独立的的到这样一个模型:得到宇宙中的物质在均匀的同时在向各个方向膨胀或者是在收缩的宇宙模型。 1924年现代宇宙图像才被奠定,这一年哈勃证明了除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系,还有许多其他的星系,在他们之间是一个巨大的空虚的空间,也称为太空。哈勃用100英寸的望远镜在威尔孙山对太空进行观测时,埃德温·哈勃发现恒心在整个空间之中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有很多的恒心大量地集中在星系之中。埃德温·哈勃对来自星系的光利用多普勒效应进行了测量,这样就可以对星系是蓝移还是红移进行确定。哈勃曾预想对于我们现在正所处在的星系中来看宇宙中的其他星系,飞向我们星系和离开我们星系的其他星系是一样多的。这是存在于一个不变的宇宙中应该有的,但是事实总是给人惊奇,埃德温·哈勃测量出的结果发现,所有的星系几乎都是在红移,而且,哈勃发现当星系离我们越远时,他离我们而去的速度越快,也就是说红移的大小与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是正比,这也是著名哈勃定律。[3]也就是说,宇宙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宇宙是静态的,它是随着时间在不断的变化,它是在膨胀,所有的星系之间的距离不断的增加。从而静态

宇宙起源假说

宇宙起源假说,挑战你的思想 仔细一想,感觉什么东西都是有起源的。 比如:几十年前,我们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从哪里来?全都是父母生养的;家里养的狗猫都是狗猫妈妈生的;家里的电视机都是从商店买来的,商店里面的电视机都是电视机厂生产的;你的知识都是老师教给你的;你用的钱是你打工赚来的。 可能人们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一切东西都是有起源的。 但是,我认为这个命题是错误的,至少有一些事物就没有起源,它们一直永永远远是老样子。 对于宇宙来说,可能宇宙就没有起源,可以说:这个思维定势不适用于宇宙。 宇宙的科学定义是什么呢?对于宇宙,科学家是如何认识的呢?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科学家们确信:宇宙是由大约20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称为奇点),瞬间产生巨大压力,之后发生了大爆炸,这次大爆炸的反应原理被物理学家们称为量子物理。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然而,因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 关于宇宙是如何起源的?这是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天文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至少是在120~150亿年以前,宇宙及空间本身由这个点爆炸形成。 目前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

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 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摘要银河系是宇宙中数以百亿计星系中的一员.自威廉?赫歇尔以来,人们对银河系结构和运动状态的认识已有200多年历史,而有关银河系起源和演化的探索则只是在最近半个多世纪内才成为天文学的研究热点?文章在简述银河系认识史的基础上,对有关银河系形成 和演化这一重要天体物理问题做了概要的评述,其中包括银河系厚盘的发现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 1银河系 的研究简史聶早在15世纪中期,法国大主教尼 古拉就已猜测夜空中的众多繁星都是十分遥远的太阳.1584年,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Bruno G)进一步明确提出宇宙无限的概念,并认定太阳只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不过,鉴于这些天才的猜测缺乏实测科学依据的支持,学者们并没有给以充分的关注?聶对银河系本质的认识首先归功于望远 镜的问世.1608年,荷兰人利伯希(Lippershey H )在一次偶然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伽利略率先把自制的望远镜对准银河,他发现银河实际上由无数颗恒星构成,只是因为这些星星既多又暗,且密集在一起,肉眼无法加以分辨,在晴朗夜空中形成了一条模糊而又不规则的银白色光带一—银河.1750年,英国天文学家赖特( Wright T )正确指出,银河和天空中所有的恒星构成一个扁平状的巨大恒星系统,

但他并没有给出观测证据?聶首先通过实测探究银河系 结构的是著名英国天文学家、天王星发现人威廉?赫歇尔(Herschel W).从1770年代起,赫歇尔开始用恒星计数方法研究银河系结构?在几十年内所作的1083次观测中,他总共计数了117,600颗恒星,就当时的条件来说工作量非常大,赫歇尔为之付出了极大的心血.1785年,赫歇尔在观测的基础上加上若干理论假设,建立了天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银河系模型(见图1).聶赫歇尔的工作具有重大历 史意义,它证实了作为一个恒星系统的银河系的客观存在,使人类的视野从太阳系范围大大地拓展了.这是继哥白尼建 立日心说之后,天文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赫歇尔因此被后人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在赫歇尔的模型中,太阳 仍然位于那时所认识的宇宙范围一一银河系的中心.基于赫 歇尔当时在天文界中有着很高的声望,这一不正确的概念维持了130余年.篇1830年代发明了照相术,荷兰天文学家卡普坦(Kapteyn J )首先意识到这可以为天文学家提供一种全新的观测手段,他正确地认定,借助照相方法重做恒星计数工作,可望得出比赫歇尔更好的结果.经过不懈的努力, 卡普坦于1922年发表了他的银河系模型:银河系主体具有盘状结构,直径5.5万光年,厚1.1万光年,包含了474亿颗恒星;太阳位于靠近盘中心的位置上,离中心约为2000—2300光年,世人称为“卡普坦宇宙”.遗憾的是,尽管卡

宁海古戏台的传承与保护

“戏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台以载道,以戏台育人”,揭示了戏台的特征,体现了戏台的价值,也展示了戏台的风貌。几百年来,宁海县积淀着古戏台的文化,传承着古戏台的历史,对于建设国家文化大县,打造美丽宁海,美好家园,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2001年,宁海县进行文物普查,发现有120余座古戏台散布在全县各村落,之后,有13座古戏台列入县级文保单位和文物保护点。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把宁海县的崇兴庙古戏台、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下浦魏氏宗祠古戏台、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双枝庙古戏台、城隍庙古戏台、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等10座古戏台名列其中,这是宁海县首次以“戏台”名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后,宁海县又被命名为“中国古戏台之乡”。国字号成了宁海县文物保护单位最大的荣誉,这一特大喜讯,振奋了宁海,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鼓舞和自豪。 宁海古戏台始建于宋元之间,盛于明清时期。宁海古戏台为何有这么长的历史,还有这么多的尚存,而仍继续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并且始终屹立在村落的大地上。纵观古戏台的由来与发展,考察古戏台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社会价值的内涵,从中体验出这样几大因素。 第一,古戏台伴随着宗祠应运而生。宗祠是村落的公共设施,是同姓同族瞻仰的圣地,是供奉祭祀的公屋,也是聚会娱乐的场所。宗祠的形制布局,有供演戏的戏台,有为观众台下看戏的勾连廊和正厅大堂及两厢房等设施。所以,戏台与宗祠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在族民心目中把宗祠与古戏台同样视为是历史丰碑和精神家园,是遵循“祖先垂训,恪守品格”的优良传统,增强宗祠观念,使宗祠古戏台以独特的文化得以传承,以独特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如位于大山深处的黄坦镇徐家自然村,因为西溪水库的建造,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徐氏宗祠面临被淹没的局面,村民徐胜国、徐天光等于心不忍,发起保护计划,后经各部门和村民的努力,集资200多万元,终于完成徐氏宗祠古戏台的迁徙保护工作。梅林街道岙胡村结合新农村建设,以胡氏宗祠保护为中心,建造村中心广场,利用古戏台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2004年被火烧毁的西店义门邬氏宗祠,由村民自发筹资投入资金160万,得到了重新修建。被誉为“保护古戏台人”的魏文灶,自1994年起,他义务参与下浦魏氏宗祠古戏台的保护工作,20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关护宗祠古戏台上,从原来一个不感兴趣的外行汉,现成为一个业务精通行家里手的文保员。由于有魏文灶牵头的一批保护古戏台的爱好者,才使魏氏宗祠古戏台获得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宁海固守着古戏台的还有许多老人爱好者和热心人。如岙胡村的胡功芬、清潭村的张丁如、香山石家村的石宏捂等。正因为有这样一批人的存在,才维护守住这些宗祠古戏台的建筑。 第二、古戏台承载着戏曲表演的价值。自宗祠古戏台产生以来,就一直支撑着这个家族的生存、发展和进步。有了宗祠古戏台这块阵地,剧团可以在台上表演戏曲,观众可以在台下观赏戏文演出。旧时,宁海农村演剧活动十分盛行。清代诗人王梦赉“元宵演剧到春残,乘兴何妨日日看”诗句,对宁海当年演戏作了真实的写照。由于戏台这个有形载体一直折射出它的文化娱乐的正能量,所以为村落为家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亦成为现代重要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古戏台凝聚着族人的心。宗祠古戏台作为家族的精神家园和纽带,神圣的圣地,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的魅力无穷,永远激励着族人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凡有什么戏文演出,宗祠内总是人山人海,男女老少挤挤一堂,台上演得起劲,台下看得认真,传统的戏文演出,改善了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情操。宁海有平调剧种,有数十个农村剧团,频繁在各个村落宗祠内演出,由此,经常演戏看戏亦成了农村一大文化生活。 第四、戏台造型别致,工艺精湛。戏台在宗祠内是最中心最主要的位置,它的功能是给戏曲表演的,因此戏台造型独特,用材考究,制作精致,一般戏台上设有鸡笼顶(藻井),多

第三章-宇宙的起源与宇宙大爆炸

第三章宇宙的起源与宇宙大爆炸 教学目的:了解古今描述宇宙的模型,掌握银河系和宇宙膨胀的发现,理解大爆炸的证据 教学重点: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演化,宇宙大爆炸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 课时分配: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0.5课时 二、宇宙的起源0.5课时 三、宇宙的演化0.5课时 四、宇宙大爆炸0.5课时 课后讨论:1.叙述“哈勃定律”的内容和公式,谈谈它的作用和意义。 2.简述发现宇宙膨胀的原理及途径。 3.试论述从现代宇宙理论的创立到宇宙大爆炸模型的建立过程及重要人物。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的概念 早在2300多年前,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庄子(大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就浪漫激情地幻想“旁(傍)日月,挟宇宙”。其实中文的“宇”、“宙”二字原指“屋檐”和“栋梁”,都是指人居住的地方,后来才延伸为“天地四方(空间)、古往今来(时间)的总称。它超越了东西南北的方位,无边无际;超越了一朝一夕的时间,无穷无尽。与“宇宙”混用的“世界”二字则出于佛教的说法,也是时间(世代)和空间(边界)的合称。 在西方,以英语为例也有两个词表达“宇宙”,即cosmos和university。cosmos原意指秩序,引申为“有秩序的宇宙体系”;university则表示包罗万象、无所不容的宇宙全体。 2.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局限于太阳系的宇宙说──地心说 古代的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宇宙现象,如昼夜交替、月亮圆缺、日食月食、天体位置随季节的变化以及行星在星空背景上的移动等等,实际上只是太阳、地球、月亮、行星等太阳系天体运动的反映。因此,以这些现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宇宙理论,无论是中国古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的浑天说,还是古希腊以地球为中心,依次排列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恒星等“九重天“的地心说,都没超出太阳系的范围。恒星在这些宇宙理论中的地位,只不过是个一成不变的布景或陪衬。 (2).局限于太阳系的宇宙说──日心说 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虽然仍末超出太阳系的局限,但却把地球从居于宇宙中心的特殊地位降为一颗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正确地反映了太阳系的实际情况。这不仅直接为以后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铺平了道路,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中心论等宗教教义不可冒犯的神话。它作为自然科学第一次从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的“独立宣言”,在人类思想史以至社会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从太阳系到广阔的恒星世界 18,19世纪是太阳系天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借望远镜的帮助,人们不仅发现了天王星、大量的小行星、行星卫星等太阳系成员,还根据天王星实际观测位置与理论计算位置的偏差,用天体力学理论准确地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和位置,并最终发现了海王星、冥王星,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当时的宇宙理论同太阳系的客观实际是相符的。与此同时,人类的视野也逐渐由太阳系扩展到更为广阔的恒星世界。 17l8年,哈雷将自己的观测同1000多年前托勒玫时代的观测结果相比较,发现有几颗恒星的位置已有明显变化,首次指出所谓恒星不动的观念是错误的。 1837年,斯特鲁维测定了织女星的周年视差(由于地球绕日公转而产生的天体方向变化)为0.125角秒,这意味着它与太阳的距离为日地距离(1.5亿公里)的165万倍,远远超出了太阳系的边界(日地距离的40倍)。 1912年,勒维特发现造父变星(其亮度由于星体的膨胀收缩运动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一类变星)的光变周期同光度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使测定包含这类变星的遥远恒星集团的距离成为可能。 6年后,沙普利分析当时已知的100多个球状星团的距离和视分市资料,得出银河系是一个直径达10万光年的庞大的透镜形天体系统,太阳并不处于其中心的正确结论。

利用星系群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取得重要进展

利用星系群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取得重要进展 星系群是同一系统的星系集合,它和宇宙学结构形成理论中的物质分布单元--暗物质晕--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研究其特性对了解暗晕的特性、星系在暗晕中如何形成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暗物质晕的物理特性,项目组发展了一套基于暗晕的自适应星系群寻找方法:借助暗晕的特征半径(垂直视线方向)和特征运动学尺度(沿视线方向--由于星系的本动速度会引起红移畸变效应)来寻找星系群。利用这种方法获得的星系群使得我们从观测上直接测量暗晕占据数、条件光度函数、可靠重构物质密度场等成为可能。 项目组在这一研究方向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建立了自适应星系群寻找方法,并应用于2dFGRS[他引65次];(2)直接从2dFGRS星系群中测量了可作 (3)建立了SDSS-DR2为研究星系形成过程的重要判据的暗晕占据数[他引69次]; 星系群表,从中发现了星系颜色、恒星形成率、形态相对暗晕质量的依赖关系[他引161次];(4)通过对不同暗晕中星系颜色双峰分布的研究,评判了当前半解析星系形成模型在气体剥离和AGN反馈处理方面的不足[他引67次];(5)建立并向国内外同行公开释放了SDSS-DR4星系群表,目前已被20余个研究团组采用[他引73次];(6)从SDSS星系群中实测了条件光度函数、化石星系群的比例等[他引39次]。 除了以上的主要成果外,项目组还获得了一系列暗物质晕中: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的光度、恒星质量、颜色、结构、运动学特性等的分布测量;进而探讨了星系形成过程中产生这些观测特征的多种物理机制。这些直接测量结果,将有助于我们分别探讨中心和卫星星系的形成历史、卫星星系对中心星系演化的贡献等。在2005-2010年间,项目组在美国ApJ、英国MNRAS等权威天文学杂志发表了43篇SCI文章;这些论文被他人引用1100余次。最后,图1显示了最新的SDSS-DR7星系群和ROSAT X-射线星系团的交叉证认情况,相关星系群表、X-射线星系团表将在近期公开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